亚洲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囯产精品一品二区三区-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网站-四房播播网站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城市發展的經濟學分析

城市發展的經濟學分析精品(七篇)

時間:2024-03-29 16:01:4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城市發展的經濟學分析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城市發展的經濟學分析

篇(1)

[關鍵詞]新區發展,經濟學淺析,可持續發展模式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郊區化已在我國各大城市悄然興起,新區的發展正如火如荼。城市空間結構向外拓展與新區的發展有著深刻的經濟學動因,它也越來越成為城市發展決策者和城市規劃工作者關注的熱點。而深刻認識城市發展和新區發展的經濟學成因,探求城市新區發展的基礎理論框架,將有助于把握住新區發展的方向,指導新區發展的實踐。

1城市新區的發展歷程與理論動態

1.1對城市新區的認識

城市新區是一個相對于城市舊區的概念,從城市建設的角度,新區開發與舊城更新是城市發展的兩個方面。城市新區是伴隨著郊區化的出現而發展的。郊區化代表了人口、就業崗位和服務業向郊區遷移,各種城市功能向郊區外溢的一種分散化過程。城市新區是指地處郊區范圍、具有相對明確發展界限的集中城市化區域。城市新區無論是在空間上,還是在社會組織管理系統上都存在可感知和被認同的界線,它相對于城市傳統中心區在地域空間上具有相對的獨立性與完整性,它是城市復雜大系統下的一個各要素齊備的子系統。從地域空間分布來看,城市郊區化與新區發展相對于中心城區和城市行政區發生在同一地域空間,新區發展是城市郊區化模式的演進。

1.2 中西方城市新區的理論動態

西方早在20世紀初即致力于對現代城市空間結構的系統化、理論化的探索并出現了大量有關的理論研究。其中又以霍華德的“田園城市”和沙里寧的“有機疏散”理論最為著名。沙里寧的“有機疏散”與“田園城市”相比具有明顯的可實踐性,尤其是“城市存在積極、消極兩個方向發展的可能性”的分析充滿了辯證的哲理。

K?J?巴頓系統地運用經濟學的原理去研究城市面臨的各種問題,提出了空間經濟分析方法,并以成本效益分析等新方法對城市經濟問題和城市空間結構進行研究。

新城市主義運動于20世紀80年代在美國首先出現,美國人認為,新城市主義提供了消除郊區蔓延,城市衰敗的發展方式,并提出了創造經濟、環境和社會有益發展的若干原則。1997年,Glendening提出了精明增長的概念,其初衷是建立一種使州政府能知道城市開發的手段,并使州政府財政支出對城市發展產生正面的影響。新城市主義、精明增長和后來提出的緊湊城市都是在可持續發展的背景下,探討高密度的開發、混合使用的土地利用模式,旨在減少對能源和消耗和資源的浪費,以保護生態和環境,創造適宜人居的環境。這三種理論對當今的城市新區建設都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我國對城市拓展的理論研究是從20世紀80 年代開始。90年代該領域的研究更趨活躍,研究方向也從城市空間集中與分散轉向大城市地域結構優化、中心城市的集聚與擴散機制及空間發展趨勢等方面,并且對大都市地域結構的演變規律、擴散趨勢、功能轉型、結構變遷等新趨勢進行了較為深入地探討。

2 城市新區產業發展的經濟學淺析

郊區化是與城市化的進程相伴隨的,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導致種種“城市病”的產生,從而掀起了城市離心化運動。出現了多種類型的城市外部跨越式發展地區,包括城市中心區的衛星城、科技園區、大型居住社區以及綜合性新城。因此城市化進程的加速是城市新區產生的最初、也是最根本的動因。

許多城市的衰敗、競爭力下降往往是忽視產業和城市發展的結合。城市新區的發展必須與產業的發展緊密結合在一起,從產業特點的角度出發來建設和規劃各種“產業空間”的物質載體,可以使得城市將有限的資源發揮出最大的效力。

2.1產業集群是城市新區經濟的核心支柱

產業集群越來越成為城市新區發展的經濟增長點。產業集聚所形成的產業優勢是城市競爭優勢的重要組成部分。政府在制定城市化發展戰略中應該采取產業集群的基本戰略,培育和推動產業集聚,營造良性循環的文化生態環境,最終提升城市競爭力。

2.2以主導產業整合城市新區優勢資源

以主導產業整合城市新區優勢資源就是要形成城市新區的“產業高地”,其目標是提供高質量、高技術的服務,對市場的重大影響力,生產規模的擴張力。

同時,產業是一個動態、發展的范疇,不同產業都有一個新舊更替、彼衰此起的過程。優劣勢可以相互轉化的。因此產業的選擇必須把握產業技術的發展與方向,抓住具有潛力、特色的長品和市場競爭力,重視潛在優勢產業的開掘和開拓。

2.3園區建設是城市新區經濟的重要載體

當今時代,各種類型的開發區、商務區、生態區、科技園區正成為城市新區經濟發展的強大支撐,科研開發、商務貿易、生產制造三位一體,成為新區經濟核心。在發展“園區經濟”過程中,必須要結合當地經濟發展水平,從實際出發,揚長避短,發揮優勢,培育和發展具有區域特色的高效益的規模經濟,形成開發區,商務區,生態園區三位一體的城市經濟新高地。

3 城市新區發展研究的經濟學方法淺析

從學科意義上講,關于城市研究的經濟學是從經濟學中分離出來的,并與城市問題的研究相結合而產生的一門新興邊緣學科。它是采用經濟學分析問題的基本思維方法來考察城市問題,特別是城市新區發展。

3.1經濟學習慣于將各種行為始終視為一種“投入―產出”的經濟行為。通過對城市發展歷程的分析表明,城市的發展歸根到底也是一種“投入―產出”的經濟行為,但與一般經濟行為相比, 它的投入與產出不成比例,更多體現在對聚集經濟與規模經濟的追求。

3.2經濟學分析總是從個人出發,對任何問題的分析都是由個人到組織。而城市的發展主要是政府的組織行為,是在掌握個人行為規律的基礎上, 以個人行為與組織行為相結合作用的結果。

3.3經濟學研究各種行為時,都是以追求效益最大化、效用最大化為原則。城市的發展亦不例外。而城市的復雜性和多樣性使城市的效益更加體現為綜合效益,即社會、經濟與環境效益的結合。但不容置疑,對經濟效益的追求一直是城市發展的原動力。

通過對城市發展的經濟學成因以及新區發展的經濟學動因分析,可見城市綜合效益特別是經濟效益應當作為城市新區發展的基本研究視角。在我國城市新區逐步發展的現階段,必須立足中國實情,通過國內外相關經驗的學習,創造新區發展研究的可行性的經濟學理論與分析方法,建立城市新區發展的經濟學基礎研究框架,指導城市新區能夠有序健康地發展。

4 對于未來的展望

回顧城市的發展歷程,我們可以發現,城市的發展模式從最早的向城市中心集中,發展到向郊區發展的分散模式,現在又重新回到緊湊型發展的模式。集中與分散,這兩種模式穿插與城市發展史,是共同存在的。面對中國的新區建設,我們還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在中國的具體現實背景下通過實踐探討出適應不同條件的多種模式和范例。唯有如此,才能找到適合當今中國高速城市化進程中的可持續發展模式。

[參考文獻]

[1]徐巨洲. 城市規劃與城市經濟發展J . 城市規劃,2001 ,25(8) : 7-12.

[2]徐巨洲. 城市規劃與城市經濟發展 續 J .城市規劃,2001 , 25 (9) :42-46.

篇(2)

本文首先概括了校園電子商務的基本理論;然后對校園電子商務進行了經濟學分析。最后得出發展校園電子商務必要性的結論,為今后校園電子商務的理論與實踐研究提供了相關參考。

[關鍵詞]校園電子商務經濟學分析

教育網和校園網在我國的廣泛覆蓋為校園電子商務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校園電子商務主要是以校園為依托,利用基礎網絡、計算機硬件、軟件和電子通訊手段,來滿足校園群體的各方面活動。本文著重從經濟學的角度來分析校園電子商務的可行性。

當前加速發展校園電子商務是一個極好的戰略時期,建立具有上海高校校園電子商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校園電子商務的經濟學分析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一、校園電子商務概述

(一)校園網絡現狀

建在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上的水木清華是中國大陸第一個Internet上的BBS。隨著高校校園網的不斷完善,越來越多的人發現了其中的商機并加以投資利用。截至2007年,以校園網為重要組成部分的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已經通達內地的160個城市,聯網的教育機構和科研單位達900多個,聯網主機120萬臺,網絡用戶800多萬,成為國內僅次于中國電信的第二大互聯網絡。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網絡中心主任吳建平教授說:“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已經成為世界上最龐大的校園網”。

(二)校園電子商務概述

校園電子商務是通過網絡進行商品、服務或信息的交換。商品類別有快餐、網上超市、圖書音像訂購、租屋快訊、二手特賣、在線定票等。具有交易電子化、運作高效化、操作方便化、網絡環境優良、消費群體穩定、支付體系安全、物流配送方便、信用機制優良等特點。

校園電子商務的建設作用之一是服務師生;其次是能為電子商務專業人才培養提供一個實踐的平臺;最后通過校園電子商務的構建,可為高校學子開辟一條全新的就業渠道與創業門路。世界知名的電子商務網站eBay公司統計顯示:eBay美國站點上就有43萬人直接或間接就業。

二、校園電子商務發展的經濟學分析

(一)微觀經濟學分析

經濟學(economics)作為一門社會科學首次出現在1776年,其思想根源可以追述到古羅馬和古希臘時期。經濟分析開始于現實中的稀缺,使用稀缺資源的每項活動都有經濟成本(economiccost)。校園電子商務可以用一些相關的微觀經濟學理論來討論。

首先,校園電子商務符合幾個前提:第一,網絡為構建校園電子化虛擬市場(Virtualmarket)提供了技術支持,商品和服務可以在這個市場里互相交換。第二,校園電子化企業要與無形市場和有形市場中的企業同時競爭。第三,校園電子化企業會面臨企業戰略、市場結構、競爭行為、價格波動、成本利潤和企業盈虧等問題。

其次,校園電子商務的市場特點應該介于壟斷競爭和寡頭壟斷之間。美國經濟學家邁克爾•戈德海伯曾在《注意力購買者》一文中提出“注意力經濟”這一概念。校園電子商務在這兩種市場波動之際,重在把握人的注意力這種相對稀缺的資源。公眾的注意力是網站的最大資源,誰能吸引更多的關注誰就能擁有更大的價值,吸引更多的投資。

(二)規模效益分析

伴隨著上海松江、閔行、楊浦、南匯等大學城的興起,校園電子商務出現了一個規模效益的問題,如圖1。規模遞增的效應源于兩點,首先由于網絡效應(networkeffect)。企業的主打產品吸引了大批顧客,這些客戶又促使企業生產大量的附屬產品、補充產品,進一步增強了企業的市場地位。例如亞馬遜、淘寶網都利用其較高的市場份額增加產品種類、提供新的服務。其次就是受占據效應(lock-ineffect)的影響。用戶進入一個新的校園電子商務平臺,通常需要了解該平臺的交易方式和導航方式。所以當出現競爭者時,除非另外的平臺足夠強大或用戶被迫做出改變,否則用戶一般不會轉移到一個新的網站。例如,當客戶將他們的信用卡信息、送貨地址、個人偏好和其他信息輸入到某網站后,再轉換到一個新的網站,就必須重新填寫這些信息,迫使顧客留在原來的電子商務平臺。

經濟學家布賴恩•阿瑟在描述收益遞增的經濟理論時說過,信息經濟形態下,生產信息產品將規模遞增。好比生產一個軟件的初始成本很高,但是一個復制品的成本則是很低。隨著產量增加,利潤以更快的速度增加,使得一個企業可以占有更高的市場份額。隨后便可利用其額外的利潤改進其產品,鞏固其市場領先地位。

(三)延伸性與豐富性理論分析

校園電子商務的另一個經濟影響是可達到的顧客數量(即延伸性)和可提供給顧客的交互和信息服務數量(豐富性)之間的平衡。根據艾文斯和烏爾斯特的觀點,在一定的成本資源水平下,存在延伸性和豐富性之間的平衡。一個企業希望達到的顧客數量越多,它能夠提供給他們的服務就越少。運用電子商務則這種經濟關系使得曲線外移。

以上即是從經濟學的角度對校園電子商務進行的簡要分析,通過經濟學的理論充分論證了校園電子商務的可行性。

三、結束語

使用互聯網來進行校園電子商務能降低交易成本。在現實生活中由于供需雙方信息不對稱,一些商家就可以利用消費者的無知,對他們索取較高的費用,獲取超額的報酬,這就是所謂的生產者剩余。而在互聯網上,在千千萬萬的產品和服務中,經過供給者間的比較鑒別,消費者可以知道有關產品和服務的詳細信息,交易過程中的價格決定力量由生產者轉移到消費者身上,消費者享有的是對他有利的價格,這種情況就是所謂的消費者剩余。所以筆者認為,校園電子商務對經濟的健康發展有著重大的促進因素。

[參考文獻]

[1]張麗鳳、張金鳳:《校園電子商務發展分析》,中國論文下載中心,2008年3月。

[2]張學峰:《淺析校園電子商務》,《長春大學學報》2006年4月第2期。

[3]〔美〕愛德華•J•迪克著,楊青、鄭憲強譯:《電子商務與網絡經濟學》,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6年11月版。

[4]〔美〕EfrainTurban\Davidking\DennisViehland\JaeLee,嚴建援等譯:《電子商務管理視角》,機械工業出版社2007年3月版。

篇(3)

[關鍵詞]:房地產,高等教育,工程管理

Abstract:Withthedevelopmentofmarketeconomyandtrendsglobalization,thereisanincreasingneedsforthehighlyeducatedpersonnelinChina''''srealestateindustry.Basedonahistoricalreviewofrealestateeducationinchina,thispaperprovidesyouwithageneralpictureofrealestateeducationwithintheframeofconstructionmanagementprograms.Inconjunctionwiththeexperiencesinofferingrealestatecouseinconstructionmanagementprograms.attsinghuauniversity,theauthorindicatesthatrealestateandconstructionmanagementarethetwospecializationwithverydifferentfoundations,andthenationalcodesofsubjectinstallmentcontrolpolicyarethekeyissuesrestrictingtheproperdevelopmentofrealestateeducationinchina.Inviewofthefuturedevelopmentofrealestateeducationinchina,weshouldpayagreatattentionforthedifferentsofrealestateandconstructionmanagement.Forthemutualrecognitionofaccreditedprogramswithoverseasprofessionalbodiesinrealestateandconstruction,theauthorbelievesthatitwouldberelativelyeasytosigntheagreement,buthowtoeducatechinesestudentswithinternationalknowledgeandexperienceswouldbethekeyofthismutualrecognition.

Keywords:RealestateHighEducationConstructionManagement

一、房地產業對專業人才的需求

房地產業是從事房地產開發、投資、經營、管理與服務的行業。具體包括:房地產開發與經營業(各類房地產開發、土地開發、房地產投資經營等活動)、房地產管理業(住宅物業管理、土地批租經營管理和其它房屋的管理活動)、房地產經紀與業(房地產與經紀人服務、居間買賣、租賃服務、房地產交易保證服務、房地產估價等)。日益發展壯大的房地產金融保險業雖然不包括在房地產業中,但其在人才需求上也與房地產人才需求有著密切的關系。

中國房地產業從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興起,經過近20年的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全國城鎮人均住房建筑面積2000年末已經達到20,5平方米(戶均住宅建筑面積64平方米),農村達到27平方米。據有關部門預測,2010年中國城市化水平將達到45%左右,城鎮人口達到6.3億人,比2000年凈增1.7億人。如果到2010年人均住房建筑面積按25平方米計算,將需要新建城鎮住宅建筑面積56.1億平方米,平均每年約5.6億平方米。如果再計入非居住建筑的建筑面積,未來10年中國胸地產市場發展潛力巨大。2000年,城鎮住宅與房地產業增加值約5400億元,占GDP的比重已經達到了6%左右,在國民經濟、尤其是國民經濟增長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到2001年末,中國共有房地產開發企業2.7萬個,從業人員100多萬人,房地產估價和土地估價機構8000余家,從業人員約15萬人(其中取得房地產估價師、土地估價師執業資格的人數30000人),房地產經紀機構約2.7萬個,從業人員30多萬人:物業管理企業2.5萬個,從業人員260多萬人。此外,如果加上在政府從事房地產行政管理工作、房地產教育研究機構、房地產信息服務與咨詢機構、房地產投資顧問與策劃機構的就業人數,中國房地產行業的就業總人數預計超過550萬人。

房地產業作為一個新興行業,其從業人員基本上都是來自城市規劃、建筑學、土木工程、建設管理、投資與金融等相關專業,真正受過系統的房地產專業教育的人才只占很小的比例。上海市教育考試院提供的消息表明,目前上海包括信息產業、金融保險和房地產在內的一類專業,最受考生青睞;《深圳晚報》在未來人才市場上最走俏的將是金融、保險,高級管理、物業管理等13類經濟專業人才。清華大學房地產研究所對北京市有關高校房地產專業畢業生的調查顯示,30.77%的同學認為就業前景非常樂觀、畢業生供不應求,69.23%的同學認為就業前景一般、但是可以找到合理的工作,沒有同學認為就業形勢不好。

二、中國高校房地產專業教育發展的歷史回顧

1、房地產經營管理專業教育的變革

1989年,經過國家教委批準,中國高等學校開始設置房地產經營管理專業,到1998年教育部頒布新的專業目錄為止,全國設置房地產經營與管理專業的高等學校達到了114所。1998年教育部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對原有專業講行了調整,專業種數由504種減少至249種,將房地產經營管理專業調整到工商管理類的工商管理專業。各高校按照教育部的要求,于1999年開始對房地產經營管理專業的歸屬進行了調整,部分高校將該專業并入工程管理專業,也有部分高校并人了工商管理專業。

建設部作為中國建筑業與房地產業的行政主管部門,于1994年成立了“全國高等學校建筑與房地產管理學科專業指導委員會”。該委員會在1998年過渡到“全國高等學校工程管理專業指導委員會”的過程中,繼承了原對房地產專業教育指導的職責,并將“房地產經營管理”作為工程管理專業的一個方向延續至今。將“房地產經營管理”并人工商管理專業的院校,目前尚沒有納入“全國高等學校工程管理專業指導委員會”指導的范圍。另外,目前中國專科教育的專業目錄中,目前仍然保留有房地產經營管理專業和物業管理專業。

2、中國高校與房地產相關的本科教育

到2000年底,全國共有77所高校開設有管理學學科門類下的工程管理專業。此外,還有一些本科生專業與房地產教育相關。

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共有以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南京大學等在內的32所高校開設了地理學學科門類下的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該專業開設的主要課程:地質學、自然地理學、經濟地理學、國土規劃、地圖學、遙感應用、管理科學、環境科學、土地評價與土地管理、水資源計算與管理、生態環境規劃、環境化學、地理信息系統、城市總體規劃、區域規劃等。該專業的培養目標是:能在科研機構、高等學校、企事業單位和行政管理部門從事科研、教學、資源開發利用與規劃、管理等工作。

城市規劃:共有以同濟大學、清華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天津大學、東南大學、重慶大學等為代表的43所高校開設了屬于建筑學門類的城市規劃專業。開設的主要課程包括:城市規劃原理、城市規劃設計、城市設計、城市規劃理論與城市發展史、城市道路與交通、城市生態與環境保護、城市地理學、城市經濟學、區域規劃、城市規劃行政法規與城市規劃管理。該專業的培養目標是:在城市規劃設計、城市規劃管理、決策咨詢、房地產開發等部門從事規劃設計與管理,開展城市遏路交通規劃、城市市政工程規劃、園林游憩系統規劃,并能參與城市社會與經濟發展規劃、區域規劃、城市開發、房地產籌劃以及相關政策法規研究等方面工作。

土地資源管理:以中國人民大學、同濟大學、浙江大學、中國農業大學等為行表的34所高校(以農業類院校為主)開設了公共管理學科門類下的土地資源管理專業。開設的主要課程包括:土地資源學、土地規劃學、土地管理學、土地經濟學、地籍管理學、測量學、土地信息系統。該專業的培養目標是:能在國土、城建、農業、房地產以及相關領域從事土地調查、土地利用規劃、地籍管理及土地管理政策法規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

三、工程管理專業房地產類課程的設置與教學內容

1、課程設置

作為工程管理專業的專業方向之一,房地產經營與管理方向與工程項目管理等其他專業方向一起,共同使用工程管理專業的課程平臺。房地產經營管理專業方向的專業方向課程包括:房地產經濟學、房地產估價、房地產開發和房地產市場營銷。在培養目標上,要求該專業方向的畢業生初步具有分析和解決房地產經濟理論問題的能力,具備從事房地產開發與評估、房地產市場營銷、房地產投資與融資、房地產估價、物業管理和房地產行政管理的基本技能。

2、各專業方向課程的教學內容

房地產經濟學:房地產經濟學概述、房地產經濟學基本理論、房地產制度(土地制度、住房制度)、房地產市場(供求關系與價格、市場特性與功能、房地產市場的影響因素、市場運行規律)、房地產市場的依存基礎(區域和社區分析、城市發展模式、土地利用分區、土地價值)、分類房地產市場(住宅市場、商業房地產市場、工業房地產市場、其他房地產市場)、房地產市場中的空置問題、房地產市場與資本市場、房地產市場中的政府干預(宏觀調控、城市土地利用規劃、耕地保護、房地產稅收)。

房地產估價:房地產估價概述(概念、作用、估價制度、估價標準、房地產估價與資產評估)、房地產估價基本理論(市場價值與價格、影響房地產價值的因素、房地產估價原則)、房地產估價程序(程序、估價目的與價值類型、房地產類型及其特點、房地產價值時點)、市場區域和鄰里分析(市場區域與鄰里的含義、市場環境分析的主要內容)、估價對象的確認與描述(估價對象的范圍、政府法例限制與權益性質、場地描述、場地使用經濟性分析、建筑物及其它地上改良投資描述)、市場法、成本法、收益法、土地估價、房地產部分權益估價、估價結果與估價報告、信息技術在房地產估價中的應用。

房地產開發:房地產開發及房地產開發程序、政府對房地產開發過程的管理(投資計劃管理,項目規劃與設計管理、土地管理、項目開工及建設期間的管理、項目銷售與產權管理、項目竣工及入住管理、市政及配套設施管理)、房地產開發企業與組織(房地產開發企業、組織形式、價值鏈,發展戰略)、房地產開發項目策劃(宏觀因素分析、市場研究與投資機會、場地選擇、產品功能定位)、房地產開發項目可行性研究、房地產開發中的項目管理、房地產開發項目的資金融通、房地產開發項目的市場營銷、房地產開發經營稅費、物業與資產管理(房地產開發與房地產資產管理、物業管理、設施與設備管理、資產管理、組合投資管理)。

房地產市場銷售:市場概述、市場營銷、市場調查、市場分析、市場營銷戰略、房地產項目前期策劃、房地產定價策略、房地產分銷與促銷策略、市場營銷計劃的制定與實施。

四、清華大學工程管理專業房地產課程教學的實踐

1、與學校、學院教學平臺的關系

清華大學的工程管理專業設置在土木工程學院。為了體現通才教育、拓寬學生知識面的總體要求,在培養計劃要求的總共140個學分中,有70個學分為校級教學平臺提供(包括數理基礎、外語、計算機等,本專業要求的經濟學基礎、管理學基礎、法律基礎等課程也由該平臺提供),有35個學分由院級教學平臺提供(包括建筑材料、工程測量、工程力學、工程結構等土木工程技術課程,也包括本專業要求的工程經濟學、施工技術與組織等),與工程管理專業密切相關的專業課程占35個學分。為了體現貫通教育的宗旨,清華大學工程管理專業沒有再進一步細分專業方向。

2、工程管理專業課程中房地產課程設置

由于歷史的原因,橫跨土木工程學院、建筑學院、經濟管理學院的清華大學房地產研究所掛靠在土木工程學院,該研究所的教師與工程管理研究所教師一起,組成了目前隸屬于土木工程學院的建設管理系。因此,清華大學工程管理專業的培養方案中,雖然沒有細分專業方向,但也納入了一定數量的房地產相關課程。目前面向工程管理專業本科生設置的房地產相關的課程包括:城市與房地產經濟學(經濟類專業基礎課,2學分)、房地產概論(專業主干課,2學分)、房地產評估理論與實務(專業選修課,3學分)、物業管理(專業選修課,2學分)。

近10年的實踐表明,面向工程管理專業學生開設房地產課程,拓寬了學生的視野,在保證工程管理專業畢業生較強的專業技術基礎的同時,強化了其經濟、管理類的知識和技能,為學生就業提供了更廣泛的選擇性。

3、房地產課程的主要教學內容

城市與房地產經濟學:宏觀與微觀經濟學分析;區域增長;城市發展與土地利用;房地產市場的宏觀經濟學分析(討論課題目:中國主要城市房地產市場的預期變化及比較);土地市場與土地價格;住宅市場(討論課題目:住宅市場需求預測);商業房地產市場(討論課題目:寫字樓市場的租金與空置);工業房地產市場;國際房地產市場;(討論課題目:中外房地產市場發展特征的比較分析);住房政策(討論課題目:政府住房補貼與住房支付能力);城市增長與房地產開發;城市發展與房地產市場中的政府干預。

房地產概論:土地制度與土地政策、住房制度與住宅產業、房地產及房地產投資、房地產市場及市場研究、房地產開發及項目評估、房地產市場營銷、房地產金融(開發項目融資、抵押貸款、證券化)、中國房地產主要稅制、中國房地產法律制度(法規體系及其分類、土地管理制度、開發管理制度、市場管理制度、使用管理制度、金融管理制度)。

房地產評估理論與實務

物業管理:物業管理概述、物業管理與房地產開發、物業管理公司與業主委員會、房屋修繕管理、房屋設各管理、物業管理綜合服各、住宅小區物業管理、收益性物業管理的主要內容、收益性物業管理中的財各與成本管理、寫宇樓物業管理、零售商業物業管理、工業物業管理。

五、發展中國房地產專業教育的建議

房地產專業是重要的專業科目之一,這是由社會經濟生活中對房地產專業人才的廣泛需求和學生的良好就業前景所決定的。政府和半政府機構、金融機構(含商業銀行、投資銀行、債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投資管理公司、房地產投資信托公司和財產保險公司等)、房地產投資和開發企業、物業管理公司、資產管理公司以及房地產咨詢機構(含房地產評估機構、機構、投資咨詢公司、信息公司、產權保險公司、建筑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和律師事務所等)均對房地產專門人才有著巨大的需求。

從中國房地產業對人才需求前發展趨勢及中國越來越融入全球化經濟體系的角度看,中國必須逐步建立起滿足市場需要的、與國外高校基本一致的人才培養模式。為此,提出如下建議:

1、建設管理與房地產的學科設置

工程管理(建設管理,下同)與房地產分別屬于不同的學科領域。在國外,建設管理專業通常設置在工學院與土木工程相關的學系內(如得克薩斯奧斯訂大學土木工程系、斯坦福大學土木與環境工程系),也有些學校在工學院中獨立設系(如佛羅里達大學建設管理學院、英國里丁大學建設管理與工程系)。房地產專業通常設在商學院,有時獨立設系(如賓西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房地產系、麥迪遜威斯康辛大學商學院房地產與土地經濟系),有時與金融、保險等為同一個系(如紐約大學商學院金融系、佛羅里達大學商學院金融保險與房地產系)。

從學科領域覆蓋的內容看,建設管理與房地產在建筑技術與管理技術方面有所交叉,只是前者強調技術與管理,后者強調金融與投資。因此,英國多數大學及受英國學科設置影響較大的大學,通常將房地產和建設管理設在同一個學院或同一個學系中。例如,但英國里丁大學城市與區域學院(Faculty)分別設立有建設管理與工程學院(shool),由建設管理與工程系與工程系合并)和土地管理與開發系,香港大學在建筑學院設立有房地產與建設系,新加坡人學在設計與環境學院分設建筑管理系和房地產系。

目前中國與房地產專業學科設置的模式,英國模式相似,但隨著中國房地產業從開發建設階段逐漸過渡到資產運營與管理階段,對開發、建設方面人才的需求會減少,而對投資、金融方面的人才會逐步增加。因此各高校從房地產專業學科設置上,應該關注這種市場環境的變化,適時做出調整。

2、研究生層次的教育是房地產專業教育的主要發展方向

房地產專業是一個綜合性非常強的學科,如果要求學生在本科階段學習廣泛涉及經濟、管理、法律、金融、環境和技術等方面的課程,很難打下較為堅實的基礎,也很難使學生具備某一方面的專業能力。當前房地產業最緊缺的,是那些在某一領域有較堅實的基礎,又在更多的領域有廣泛知識和素養的人才。以房地產開發投資企業為例,在其所管理的整個開發過程中,需要市場分析、投資分析、規劃設計、工程管理、市場營銷、物業與資產管理等各方面的專業人才,如果企業的工作人員對各專業領域的內容都是一知半解,則這個團隊是沒有競爭力的。企業所需要的員工肯定是對某一兩個專業領域比較精通,對其他相關領域有基本的解,能夠形成優勢互補的團隊共同工作,這樣組成的開發隊伍,才有竟爭力。

為了適應這種需要,高等學校應該面向房地產相關專業背景的學生,開設房地產專業方向碩士研究生(含MBA)課程。為其提供“房地產經濟學”、“房地產金融”、“房地產投資”、“房地產創業學”、“房地產資產管理”、“房地產案例分析”、“城市公共政策”、“房地產法”等比較深入的房地產專業課程。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國家雖然沒有設立房地產專業,但該專業方向的研究生教育,完全可以借助經濟學、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城市規劃、管理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和土地資源管理等多個專業平臺來完成。當然,由于專業方向所在的學科分散,也為房地產學科建設帶來了比較大的難度。

3、妥善處理好與工程管理專業的關系

雖然目前我國工程管理專業內包含房地產經營管理方向,但并不表明工程管理學科就是房地產的上級學科,也不表明我們的工程管理專業房地產方向就等同于國外的房地產專業。從目前工程管理專業指導委員會建議的培養方案看,與建造技術、土木工程相關的課程占據了50%以上的比例,房地產經營管理方向的學生得到的實際上也是一個營造師應該獲得的專業基礎,不是房地產專業所需要的社會、經濟、金融、投資和工商管理專業基礎。

從國外房地產學科發展經驗來看,房地產學科更多地屬于工商管理學科。例如,賓西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房地產系房地產專業,是美國排名第一的房地產專業,其本科生課程計劃中的37門課程中,有33門課程與沃頓商學院其他18個專業的要求一致(含9門工商管理基礎課程),房地產專業的4門專業課中(“房地產法律、金財與開發”、“房地產金融:投資與分析”為必修,在“城市房地產經濟學”、“住房金融與住房政策”、“高級房地產投資與分析”、“國際住房比較”、“房地產開發”、“國際房地產比較”等課程中選修2門),沒有涉及任何工程技術類課程。英國里丁大學土地管理與開發系的土地管理、房地產投資與金融專業本科生課程,也是以社會、經濟、管理、法律和房地產類課程為主,對城市規劃和建筑技術相關課程只是少量涉及。

國內財經、師范類院校的工程管理專業多是由原房地產經營管理專業轉化而來,在遇參照工程管理專業指導委員會建議的《工程管理專業培養方案》制訂培養方案時,就到了很大的矛盾:遵循工程管理專業指導委員會的指導性意見,這些學校不具備開設土木工程技術類課程的條件;不遵循這個指導性意見,又找不到一個有效的專業出口。在未來的工程管理專業評估過程中,這個矛盾會越來越突出地表現出來。例如,天津商學院工程管理專業培養計劃中,將土木工程概論、工程力學、工程結構、建筑測量、工程項目管理、工程造價管理、建筑工程招投標與合同管理列為主干課程,但實際上該校并無土木工程專業,任課教師要從天津理工大學聘請。

4、關于房地產專業執業資格與國際互認問題

隨著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人事管理制度也在發生著重大的變革。國家對專業人員的管理逐漸從專業技術職稱、職各的管理,轉向對專業技術資格的管理。這就為社會評價學校、制約學校專業設置的方向和規模成為可能。房地產專業本來是隨著市場經濟發展出現的新興專業,如果以改革和向前看的姿態對詩這個專業,讓市場對房地產專業人才知識結構的需求來制約學校的專業和課程設置,充分發揮行業學會、協會在評估學校教育過程中的作用,將對房地產專業的發展起到很好的推動和促進作用。

房地產專業的執業資格,目前有房地產估價師,正在籌備中的資格包括房地產經紀人和物業管理經理。目前美國的CCIM(CetifiedCommercialInvestmentMember)在中國與有關單位合作,頒發“商業房地產投資分析師”資格。英國皇家特許測量師學會(RICS)也有一個龐大的中國會員發展計劃。當然,CIOB也將在工程管理專業評估結果方面,中國NBCMA的評估結果互認。然而,擺在我們面前的問題是,如果我們培養的學生不具備在國際建筑與房地產市場上工作的能力(主要是語言問題),互認的結果很可能是國外的“洋資格”,伴隨著中國國內服務市場的開放,逐漸占領國內的市場。但中國的相關專業資格,幾乎不可能憑借互認的機會走向世界,而且還有可能失去國內的市場份額(因為中國的客戶大多具有“求洋”心態)。因此,如何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專業人才,是專業資格互認過程中,能否從“名”到“實”的關鍵。

篇(4)

【關鍵詞】城市發展;城市蔓延;城市經濟;經濟學

引言

改革開放后,我國經濟制度改革不斷深入,計劃經濟開始向市場經濟轉變,經濟發展速度不斷加快,我國進入城市化高速發展階段,許多城市建成區面積超過百分之五十以上。但城市化發展中卻存在著諸多問題,導致城市空間形態和空間結構出現急劇變化現象,造成城市發展并沒有表面上的發達程度,而是過度依賴城市增長的速度,導致可利用土地資源面積不斷減少,土地資源利用率低下,環境污染問題突出,城市經濟發展受到嚴重制約。從當前中國城市發展建設局面來看,很多城市都在面臨著城市蔓延問題。為促進經濟持續發展,構建和諧社會,城市發展建設規劃中,應針對城市蔓延問題采取相關治理措施。

一、城市經濟學與城市蔓延問題

(一)城市經濟學

城市經濟學(Urban Economics),是經濟學重要分支,研究的是城市生產、發展、建設、規劃過程中的經濟關系,以城市內外經濟活動的各種經濟關系為主要研究對象,分析、描述和預測城市現象和城市發展問題,探究城市經濟活動狀況。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二十世紀末世界各國城市規模迅速擴大,城市經濟結構發生巨大變化。而這些變化有利有弊,給很多城市帶來了一系列社會經濟問題,制約了城市經濟持續發展,很多經濟學家希望通過對城市經濟的研究,探索問題根源,尋求解決方法,城市經濟學應運而生。八十年代,城市經濟學在中國興起和傳播,為我國城市經濟發展建設提供導向。但從總體上來看,我國城市經濟學理論發展還遠不能滿足改革開放后我國城市迅速發展的需求,對于很多城市發展問題的分析還不全面、不透徹、不深入,造成我國城市發展社會經濟問題越來越突出。

(二)城市蔓延

城市蔓延是城市經濟學研究重要內容之一,毫無疑問城市蔓延是現代城市經濟發展不得不面臨的問題,是城市無序發展的結果,其具體表示是:城市規模增長過快,發展規劃中以粗放式和外延式土地利用模式為主,造成城市人口密度下降,土地資源浪費問題提出,人均服務設施成本增加,同時導致了耕地和濕地減少,城市環境污染問題日益加劇。城市蔓延現象,最早出現于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的美國。在七十年代,隨著美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出現郊遷現象,造成城市空間進一步擴張。二十年代后,甚至美國政府稅收都在外遷,城市化出現失控擴展與蔓延現象。由于城市形態密度低,呈現分散發展趨勢,城市發展對汽車交通依賴性較大,城市交通擁堵,過度開發問題日益突出,不僅制約了經濟發展,而且帶來了一系列環境問題。因此,城市發展中應提高對城市蔓延的重視,加強城市蔓延防治。

二、城市蔓延現象的經濟危害

造成城市蔓延現象的原因有很多,主要來自:經濟、政治、社會等三個方面。從經濟角度來看,城市蔓延都與市場經濟離不開可分,經濟發展需要更多的土地資源和自然資源。從政治角度來看,在經濟為先導的影響下,政府政策也追隨經濟,對城市蔓延推波助瀾。且相關規劃與開發政策的不合理、不科學,也是導致城市蔓延現象的主要原因。例如:交通外遷、遠郊開發等等。從社會原因來看,城市已逐漸成為人類、工業、交通、建筑的集中地,生活節奏不斷加快,生活與工作壓力越來越大,而且環境污染問題日益突出。據不完全統計,城市污染排放量是全球的百分之七十以上。在這種情況下,形成了一種渴望自然,向往郊區的社會文化氛圍。而經濟的高速發展中,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擁有汽車已經不再遙不可及,使得中產階級追求市郊舒適的生活環境的想法變為可能,導致城市蔓延現象被再次加劇。這一系列原因造成城市密度低,對汽車依賴性強,嚴重破壞了生態系統,造成農田面積和綠化空間減少,水與空氣質量下降,環境惡化,當地特色人文風貌逐漸消失,郊區轉變為城市化生活,嚴重損害了環境、經濟、社會等各方面的利益。另一方面,由于城市面積過大,形態分散,導致公共服務設施利用率不斷下降,閑置率提高,而建設成本卻出現增加,基礎設施未能充分被利用,產生了大量社會資源浪費。顯然這加劇了城市中心區衰敗,造成了工作崗位和產業的擴散遷徙,中心區稅收出現降低,就業機會減少,出現人口分布與就業崗位分布不匹配,加劇了社會階層分化,擴大了貧富差距,公共活動空間減少,出現階層隔離性,社交機會減少。城市蔓延導致城市發展出現無序形態,城市發展政策與實際情況不配套,違反了城市發展規律,難以實現城市經濟持續發展。

三、城市蔓延的對策研究分析

通過前文分析不難看出,城市蔓延現象嚴重損害了環境、經濟、社會等各方面的利益,并不利于城市經濟持續發展。因此,我國城市發展建設中應提高對城市蔓延現象的重視,深入分析規劃設計中存在的問題,采取相應應對措施,治理城市蔓延問題。下面通過幾點來分析城市蔓延的對策:

(一)建立城市發展約束機制

想要治理城市蔓延,促進城市的可持續發展,確保城市經濟良性循環,應盡快建立城市發展約束機制。通過城市發展約束機制避免城市的無序擴大,防止過度開發造成的生態環境破壞。從土地利用角度來看,要完善土地產權制度,對城鄉土地資源進行有效對接管理。另外,應強化城市發展的環保條款,通過法律法規約束開發行為,明確綠色、環保、低碳、可持續的城市發展方向,考慮到城市擴張對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和自然資源利用問題,強調人與自然和諧,減少城市發展中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只有保持生態的平衡,實現城市經濟與自然和諧,才能實現城市經濟的持續發展和良性循環。

(二)調整城市發展方針

通過前文分析不難看出,城市發展方針的不科學是造成城市蔓延的主要原因之一。實際上很多城市發展定位存在問題,發展方針缺乏科學性,導致城市規模盲目擴大。城市發展方針是城市發展建設的標桿,合理設計和挑戰城市發展方針,使城市能夠有序發展是治理城市蔓延現象的關鍵。在發展方針制定中,應基于城市經濟,采取有針對性的優化措施,使城市發展方針趨于合理。另外,為確保城市發展方針的落實,要加強城市發展建設監督和發展方針實施監控,從而規范和督促城市發展實,利用發展方針,促進城市有序發展。

(三)科學調整城市規模標準

就目前來看,我國城市規模標準尚不嚴謹,這也是造成城市無序擴大的原因之一。因此,我國應積極制定相關標準,根據城市發展實際情況進行城市規模標準調整,為城市發展提供導向,使城市發展建設更符合國情,符合城市經濟發展實際情況看。在城市規模標準調整中,應立足于資源環境承受范圍內,以城市公共設施和人口比重作為基本劃分條件,適當調整城市規模劃分標準,防止城市蔓延,對城市發展的速度和規模進行適當制約。另一方面,要控制城市蔓延框架,從而為城市規模標準和城市蔓延治理提供理論支持。具體手段是,從城市經濟發展的“需求”與“供給”層面入手,消除城市土地利用過程中的外部性問題,通過提高限定開發權限,收取開發費用的方式將外部問題內化。而從內部控制城市蔓延,難度則會大大降低,城市蔓延治理效果也會更好,更快。

四、結束語

目前中國正處在經濟高速發展階段,城市發展規模不斷擴大,城市發展對經濟與環境的影響越來越明顯。但我國在城市發展規劃中對城市蔓延現象考慮卻非常不充分,造成城市土地資源利用率低下,房屋建筑成本高,資源浪費問題突出,環境破壞嚴重,非常不利于我國城市經濟的持續發展。因此,我國應積極調整城市發展戰略,規范城市發展方針,促進城市有序發展,治理城市蔓延現象,保障城市經濟良性循環。

參考文獻:

[1]李立新.城市蔓延過程中的村莊演變規律及其改造探討――以玉溪市城區為例[J].湖北職業技術經濟管理學院,2014,13(11):119-124

[2]李志搏.城市中的問題與問題中的城市――卡斯特《城市問題》研究[J].浙江經濟管理學院,2015,19(14):132-136

[3]王慧麗.基于國內外比較視角下城市蔓延概念與動力機制研究述評[J].海南科學技術學院,2014,16(07):119-123

[4]田麗芳.我國城市房地產價格決定的經濟學分析――以我國一線城市為例[J].江蘇現代職業技術學院,2011,15(03):116-151

篇(5)

論文關鍵詞:跨學科;教學模式;城市經濟學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社會經濟的變革,單靠某一門學科已經不足以解決綜合而復雜的現實問題,多學科協同攻關,相互交叉、滲透,共同解決科學與社會問題的現象也不斷出現,科學研究出現了原有的高度分化走向現有的交叉綜合的發展趨勢,相應地,交叉學科和跨學科的形成與發展逐步受到各界的重視。但與此同時,許多關于跨學科研究的問題也隨之而來,尤其是在現有的高等本科教育中專業劃分不斷細化的情況下,更凸顯出跨學科——目標發展的現實悖論。如何解決存在問題進而完善跨學科的專業課課程教學,就成了需要亟需探討的問題。

一、跨學科的釋義與跨學科專業課的重要性

目前學術界對跨學科和交叉學科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英文為(interdiscipline),即學科之間的互動。原意是“包含兩門或更多的研究領域、科學或藝術的學科”,又被譯為interdisplinarity,被用于指超過一個學科范圍的研究活動,在西方,交叉學科被稱為跨學科。Beggs認為跨學科是混合多個學科解決問題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各學科仍然保持學科本身的差異性,同時被整合在一起的各學科致力于創造持續性、實質性的局部一致性的成果。Ruegg認為跨學科不是不同學科在一起工作,而是多個有不同學科背景、擁有足夠開放思維的個體,用他們的專業知識來解決和完成共有的問題和任務。

在高等教育中的本科教學中,存在大量的跨學科專業課,這些專業課涉及經濟學、社會學、行為學、心理學、數學、自然科學、歷史以及計算機等各個方面,在高等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位置。比如《博弈論》,融合了經濟學、行為學、心理學和數學幾個學科的思想。再比如《電子商務》,融合了管理學、經濟學和計算機系統等幾個學科的思想和方法。著名的投資大師查理·芒格也主張通過跨學科的學習,融會貫通,掌握知識的共性,從而形成自己的思維模型,將之運用于自己的主業中去。

二、跨學科專業課教學現有模式中存在的問題

直接體現這一跨學科的重要性的,就是在高等教育中的跨學科專業課的教學,而在跨學科專業課教學中,卻存在諸多的問題。

1.院系林立、專業細分導致跨學科專業課教學邊緣化

國內高校發展的一個重要的趨勢是學院林立、專業細分。近幾年,不僅文科院校的哲學系升格為哲學學院,甚至連理工類院系的哲學系也升格成了學院。經過調查發現,基本上納入“211”的大學,其專業學院數都超過20個,而地方院校的學院數也都超過15個。國家教育規劃綱要提出,高校在培養人才時要注意文理交融,培養跨學科的高素質杰出人才,但是在學院越設越多的情況下,只會出現學科越來越細、分割越來越嚴重的情況,嚴重影響了跨學科、跨專業的合作。在這樣的情景下,直接導致的結果就是跨學科專業課的教學邊緣化。

2.跨學科課程雖不乏主干核心課,卻缺乏相應的專業任課教師

有的跨學科課程在本專業中屬于主干核心課,在專業教育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位置,但由于專業細分和跨學科專業課的教學邊緣化,在引進人才的機制上,也缺乏相應的專業教師引進計劃和機制。

3.教學內容更新速度慢,難以體現跨學科研究對象和內容的前瞻性

跨學科專業課從教材選編到教學內容,存在著內容更新速度慢的特點,使其難以體現跨學科研究的前瞻性。這一點和目前的跨學科研究相關。浙江大學社會科學研究部部長羅衛東表示,目前的跨學科研究有些只停留在借用其他學科的方法和概念這一層面,并沒有形成自己的特色,少數甚至只是從概念到概念的炒作。若這種做法“大興其道”,跨學科研究最終只能成為一朵不結果實的花。缺乏跨學科研究的連續性和前瞻性,跨學科專業課的教學內容必定是更新速度較慢。

4.教育模式陳舊,難以培養跨學科思維的創新意識

多種教學模式、思想和思維方法的并用,是跨學科課程教學若干構成的一個核心要素,也是最欠缺的因素。作為跨學科專業課程教學,教學一個最主要的目的是培養學生跨學科思維的創新意識。然而,在具體實施過程中,由于多媒體設備限制和教師意識以及學校重視、缺乏專業的專門針對跨學科專業課程教師等原因,許多教師都過于偏重書本知識的傳授,不太注重學生動手動腦能力的培養;同時,教師在課堂講解中,一般也是照本宣科,按照教材的章節順序平鋪,講解中不注意跨學科知識的連貫性,忽略了跨學科內容的內在聯系和前后照應和學生跨學科創新思維意識的培養。

三、跨學科專業課的課程改革與實踐探索思路

綜合發展是高校學科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建設高水平綜合性的必然要求。

跨學科專業課的教學在拓展學生知識面、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意識、建設綜合性大學,為高校發展交叉學科提供綜合性課程和綜合性教學支持等,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針對高校跨學科專業課的課程教學中存在的諸多問題,筆者以所授課程《城市經濟學》為例,特提出如下思路以供參考。 轉貼于

1.導入階段突出基本原理的基礎性和學科的綜合性

跨學科專業課,主要特點是跨學科。如《城市經濟學》是一門跨城市規劃和經濟學學科的交叉學科,以城市為系統研究其經濟運行、經濟活動的特征及其發展、演變規律的科學。主要任務是以經濟學的理論為指導,運用多種分析方法,分析城市發展與城市化過程中的各種經濟現象,揭示城市經濟活動和發展規律,為國家制定城市發展規劃和城市管理政策,為發展城市經濟提供科學依據和理論指導。在導入階段,就要從經濟學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入手。對于城市規劃專業的學生,接觸經濟學方面的知識機會較少,所以在第一次上課的導入階段就應強化經濟學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比如經濟學建立的前提條件、研究對象、研究內容、層次劃分,主要作用等知識,使學生對基礎經濟有大致的了解,形成整體的印象,從而為后續的城市經濟知識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并且強調《城市經濟學》課程的綜合性,突顯經濟學特色并不意味著忽視城市問題,相反,《城市經濟學》是對各種城市問題的經濟學思考。

2.實施階段注意以問題為導向的專題式教學和案例式教學

按照陳柳欽(2011)[4]的說法,城市經濟學的誕生,給傳統的工業、商業、建筑業、金融業等部門經濟注入了新的內涵和外延,使得對其研究從條條式的局部研究轉入在城市這一綜合有機整體下的全面、系統的研究,城市經濟學將許多部門經濟學難以解決的問題納入其研究的范疇,以探求其良策。因此,城市經濟學是一門具有典型兼容性的、應用性的、跨學科的、跨部門的、多層次融合的、綜合性的、邊緣性的、交叉性的新興的獨立學科。城市經濟學所研究的經濟問題(如城市的土地管理、住宅經濟、交通經濟、環境經濟和人口經濟等)與城市發展密切相關,教學內容直接來源于城市固有的經濟問題,給城市帶來直接的經濟效益,因此,城市經濟學與實際結合非常緊密。考慮授課專業(如城市規劃專業)對象,將城市經濟問題與城市規劃相聯系,實行專題化教學,從經濟學角度分析并解決城市發展中出現的一些重大問題,用城市規劃手段解決城市經濟問題,不僅是城市規劃專業的人才訴求,也是城市規劃教育的發展趨勢。如城鎮體系中城市空間的相互作用中包含城市個體間的經濟引力和城市群體間的經濟作用,這對于具體實踐中確定城市群或者城市圈的城市范圍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和參考價值。

而由于城市經濟學的城市問題的地域色彩特性,就注定在用專題式教學的過程中,要注重案例式教學。研究城市經濟的發展問題離不開對一個個具體城市的剖析,在教學中,應重視分析來自典型城市的經濟發展經驗,探討典型城市區域的經濟發展思路,在借鑒典型城市的發展經驗時,要具有針對性。如城市經營的多種模式中,有以治理環境改變城市的經營模式,如大連;有以實施名牌產品戰略占領國際市場的經營模式,如青島;有以突出城市特色經營文化名城的模式,如曲阜等。在案例分析中找到城市發展的獨特性,在城市發展的獨特性中找到共通性——充分利用要素稟賦,發揮比較優勢(這種比較優勢不管是制度、土地、傳統文化還是創新意識),才能有效實施城市經營。

3.教學內容上突出跨學科課程的專業性和前瞻性

跨學科課程的特點就是超過一個以上的傳統學科分支領域之間的聯合超過一個學科內部兩個分支之間的聯合。跨學科課程作為一門獨立的專業課程,有其獨立的存在價值,因此,在教學內容上,要避免將一門學科的東西強加給其他學科。如城市經濟學,歸根到底是分析城市經濟的發展問題。在城市經濟學所分析的問題中,按照加里.貝克爾的觀點,經濟學的作用,只是一種分析方法,即三位一體的效用最大化、市場均衡和偏好穩定的分析方法。宣揚經濟學帝國的本位主義,不利于對城市經濟問題的客觀分析。城市是一個復雜的巨系統,城市經濟現象又與自然現象不同,隨機因素多,以經濟學分析一以概之,無異于以偏概全,一葉障目而不見泰山。因此,跨學科課程要注重課程自身的獨特性、專業性和前瞻性。

4.教學方法上注重培養學生跨學科的創新思維意識

跨學科研究的產生,本身就是創新的過程。跨學科課程的設置,對于學生跨學科創新思維意識的培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教學方法上,問題教學是啟發思維的有效手段。英國科學家波普爾認為:“科學的第一個特征就是‘它始于問題,實踐及理論的問題’、‘科學知識的增長永遠始于問題,終于問題’”。啟發式的問題教學是跨學科課程的一個重要的有效教學方法。跨學科課程的產生,本身就是不斷探索的過程,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以學法帶教法,突出思維訓練,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不僅給學生知識形成的結果,更重要的是讓學生理解跨學科知識的形成過程,掌握學習知識的規律,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指導學生學會“遷移”思考。

5.教師隊伍中要加強青年教師深化跨學科的交叉學習

篇(6)

【關鍵詞】金融危機;財政政策;貨幣政策;應對措施

金融危機即一個或多個國家與地區的部分或全部金融指標的急劇、短暫和超周期的惡化,整個區域內貨幣貶值并伴隨著企業的倒閉現象,既而失業率增高,社會普遍存在經濟蕭條的現象,在此次金融信用危機中表現為投資者對投資失去信心從而引發流動性危機。本文主要針對此次金融危機對中美兩國經濟的影響及兩國政府各自對此的應對措施和政策,系統性地進行分析和比較了中美兩國在經濟危機中表現上的差異,并明確了對中國經濟政策的啟示性建議。

一、金融危機對中美兩國經濟的影響

金融危機中美國透支掉很多國家特別是中國的財產,然后通過公司破產將風險轉駕于他國。也就是說美國破產的公司都是在國際經濟交往中經營著他國的金融資產,即便虛擬經濟破產損失的也并非自己國家的錢。同時美國還逼誘中國外匯資產投資其國債和金融公司,譬如中國投入美國的外匯資產就已超過了1.2萬億,其中中國購買的美國金融產品皆是虛擬資產,而美國購買的中國金融產品皆是實體資產。這就同美國用衍生金融工具等手段套取中國資產以擺脫其市場監管一樣,達到繼續擴大控股中國實體經濟的目的。

二、中美兩國的應對措施和政策比較

(1)采取對策的時間比較。此次金融危機源于美國,中國要采取應對措施將在6個月后,在判斷此次金融危機的發展趨勢以及采取有效政策上落后于美國。(2)中美兩國經濟政策比較。一是財政政策。隨著金融危機的加深,美國將貨幣政策變為財政政策,應對措施主集中于針對金融系統的貨幣政策;中國則一直以財政政策為主。美國務實本國利益,對政府與市場關系進行了調和;我國政府考慮到可能會通貨膨脹而實行了傳統的減稅調控。二是貨幣政策。美國刺激國內需求并通過集中改革金融監管制度和減稅措施來拉動經濟增長,而中國刺激投資和擴大出口并增加貨幣供應量;美國強化了政府力量,而中國則是培養消費和市場。

三、中美兩國在經濟危機中表現上的差異

(1)衰退階段與經濟發展階段不同。中國雖是一個人均GDP僅3000美元的發展中國家,但它擁有比發達國家更強的經濟承受和消化能力,因為正處于工業化和城市化加速階段的我國,擁有經濟發展階段性的抗衰退免疫力。(2)影響經濟產業結構的形式不同。金融危機一般會向實體經濟傳遞,對金融部門依賴程度高的實體經濟產業首當其沖。據統計美國失業率已達10.2%,而中國受危機影響的恰是出口工業,銀行受沖擊較小;加上中國產業結構具有二元性且面臨經濟均衡增長的經濟問題,面對危機美國經濟的一元性決定了美國在短期內便可退出刺激政策,而在中國卻只能長期均衡發展以縮小二元差距。(3)在經濟增長中的需求不同。美國主要是投資需求不足,因為美國的投資需求不取決于政府政策,而取決于投資者對金融投資市場的信心,美國要擴大內需的主渠道就是刺激投資;中國卻是消費需求不足,據統計固定資產投資需求的增長速度超過30%,消費需求就會出現負增長,所以中國存在投資需求增長速度過快的經濟問題。

四、對中國經濟政策的啟示性建議

(1)財政政策方面緊跟民生。一是要調和政府與市場的關系。美國經濟刺激計劃采取的是政府買單、市場花錢的經濟政策;我國則直接由政府開發項目,因此這便要求我們必須不斷改善政府參與市場經濟的方式方法。二是恢復市場的消費和需求。譬如美國的7870億計劃中約35%曾用于減稅。(2)警惕經濟停滯和通貨膨脹并存。國家在刺激需求拉動經濟的同時會產生通貨膨脹的壓力,目前中國的房地產和股市問題就是因為貨幣的供過于求,實際上大量的刺激資金并沒能傳遞到實體經濟中去。(3)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一是加大對新興產業的支持,學習美國高度重視發展清潔能源和低碳技術;二是加大科技創新研發投入。美國國會公布的《2009年美國復蘇和再投資法案》的草案包含增加133億美元科技投入,其中研究和開發99億美元,研究和開發設施設備34億美元,正說明了美國十分重視科技研發的意義;三是加大對中小企業發展的扶持。我國應遏制高失業率帶來的政治和經濟不良后果,放寬即將施加給小企業貸款機構的薪資限制及其他限制。

參 考 文 獻

[1]李增剛.發達國家政府規模變化的政治經濟學分析[J].當代財經.2007

篇(7)

關鍵詞:新遷移經濟學;中國農村勞動力轉移;理論適用性

農村勞動力由農村向城市轉移、由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轉移是各國經濟發展中的普遍現象。農村勞動力的鄉城遷移更是中國經濟社會的一個重要現象。如何理解農村勞動力轉移這種行為?許多專家學者對該行為進行了探索與研究,建立了相關的理論或者模型。其中最為突出的,當屬新遷移經濟學。

一、新遷移經濟學分析思路的基本前提

根據stark(1991)的論述,新遷移經濟學建立在四個基本前提之上。

1.遷移決策并不是獨立的個體行為,而是更多相關的人組成的一個更大的單位——通常是家族或者是家庭的行為。與新古典遷移理論把遷移決策作為獨立的個體行為不一樣,新遷移經濟學將遷移研究的關注點由獨立的個人轉向了相互依賴的個人。如此以來,家庭內部的一些行為(如匯款行為)就被納入了遷移理論的研究范圍,而且,在分析勞動力市場時,遷移者的行為和績效也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遷移者家庭的偏好和家庭的約束來加以解釋。農村勞動力遷移的主要目標不僅僅是預期收入最大化,同時也為了最小化家庭風險。影響農村勞動力遷移的原因不僅僅是因為城鄉之間存在工資收入的差異,還存在著其他能夠引起農村勞動力遷移的因素,比如,農業部門受到惡劣的氣候因素影響,農產品歉收,家庭的農業收入大幅下降,家庭還可以從遷移者那里獲得工資性收入(通常是以匯款的方式)以補償農業歉收的損失。從根本上來說,勞動力的遷移并不像水的流動那樣,必然從高處流向低處。在完善且健全的市場體系和金融制度之下,大量的遷移現象將不會發生。新遷移理論指出,在發達國家,家庭的風險通常由保險公司或者政府項目得到保障,但發展中國家還缺乏完善、成熟的保險市場,這使得家庭不得不通過將勞動力配置在不同的市場以分散風險;同時,發達國家擁有相對發達的資本信貸市場,家庭獲得投資啟動資金的代價較小,可能性較大,而這在發展中國家是不可能或不能輕易實現的。在現實生活中市場上存在著大量的諸如信息不對稱、外部性等問題,比如,居住在偏遠落后地區的農村居民無法了解到發達地區某項產業的發展狀況,那么,對于這樣的家庭來說就有了遷移的欲望。決策受到社會環境的影響,人們總是把自己的收入與一定的群體相比較,由此會產生一定的滿足或者失落感。新遷移理論認為,家庭決定其成員的遷移,不只是為了提高其絕對收入,同時,也是為了提高相對于其他家庭的收入,也就是為了減輕在某一參照系內的相對貧困感。人總是有與周圍的人作比較的心理,如看到鄰居遷移到城市后致富了,自己也就有了遷移的動機。

新遷移經濟學試圖以上述四個前提為基礎解釋農村勞動力遷移問題。該理論的一個特點就是它在更廣闊、更復雜、更真實的背景下討論遷移行為,提供了一種新的視角,其主要思想是:在發展中國家,農戶通過家庭成員的遷移,克服了家庭改造、升級生產技術中的兩個主要的障礙,即投資資金的匱乏(信貸市場的約束)及風險規避工具的短缺(保險市場的約束)。解釋了家庭這樣的主體為什么、在什么時候會發現最有利的時機,在若干市場上采取戰略性的行為,并在這些市場間進行勞動力分配,使其行為以一種特殊的方式出現。

二、新遷移經濟學四大基本前提的合理性及其在我國的適用性

上述新遷移經濟學的四大基本前提,與我國農村勞動力鄉城轉移過程中所呈現出的一些特點比較吻合。

(一)關于遷移的決策主體

新古典遷移理論或者模型都將遷移者個人作為遷移決策的主體。這種假設前提,往往是不符合現實情況的。新遷移經濟學與其他遷移理論不同的關鍵點就在于它認為遷移決策不是由孤立的個人單獨作出的,而是由相互聯系的人所構成的較大的單位(如家庭或家戶)作出的。不同遷移決策主體的假設,對于農村勞動力鄉城轉移政策的設計和政策的實施效應是有著直接影響的。

在現實中,農村勞動力的鄉城轉移決策通常是由轉移者和非轉移者群體(其他家庭成員)聯合作出的。而轉移的成本和收益是按照轉移者和非轉移者群體之間隱含的契約安排中所規定的分配規則在二者之間被共擔/共享的。例如,家庭轉移成員轉移需要的車旅費以及生活費都是家庭非轉移成員提供的,而轉移成員獲得收入后常以匯款的方式寄回家。新遷移理論的出發點由獨立的人變成相互聯系的人,即它將遷移看作是一種“有意識的戰略”,而不是一種絕望的或盲目樂觀的行動。

將家庭而不是個人置于遷移決策的中心是一個比較新的思路(當然這不一定非得意味著家庭成員全部遷移)。這種理論并不是忽略遷移個體行為,而是把個體遷移行為作為分析的基礎置于遷移框架之內。家庭可以被看作是某種“聯盟”——一個由面對周圍的世界彼此承諾采取統一行動的單位。而家庭成員的遷移可以被看作是家庭生命力的宣示:用空間或范圍經濟替代限制相互保障能力提高的規模不經濟。

由我國農村勞動力鄉城轉移過程中的一些特點可知,把相互聯系的人(如家庭或家戶)作為農村勞動力鄉城轉移的決策主體在我國更具合理性。這些特點包括:第一,在我國尤其是在農村地區,人們普遍有強烈的傳統家庭觀念。第二,我國農村地區的強化了農戶作為經濟活動主體的地位。第三,流入城市的農村勞動力與其留在農村地區的家庭之間存在著極其密切的聯系。在一項調查中發現,在城市就業的農民工當中,82%的人定期給農村家庭匯款,95%的人每年至少回農村家里看望一次(蔡昉,1996)。第四,根據近幾年許多新聞媒體的報道,越來越多的參與鄉城遷移或轉移的農民工在城市地區工作一段時間、有了一定的積蓄、學到相應的知識或技術后,紛紛返回家鄉創業。這些特點充分顯示了轉移到城市的農民個人與其在農村的家庭之間密切的生產生活聯系,也證明了農戶作為決策主體的正確性。

(二)關于遷移的動機

農村勞動力遷移的動機究竟是什么?僅僅是預期收入最大化嗎?對此問題的答案是否定的。在家庭里,人們集體行動以求不僅最大化其預期收入,而且最小化其風險并緩解與除勞動力市場之外的各種各樣的市場失敗相關聯的各種約束(stark and levhari,1982;stark,1984;katz and stark, 1986;lauby and stark,1988;taylor,1986)。如果遷移者僅僅是追求其預期收入最大化,那么,當城市預期工資收入與農村工資水平之間的差異為零時就不存在農村勞動力鄉城遷移。

在我國現實中,影響農村勞動力遷移的原因不僅僅是因為城鄉之間存在工資收入的差異,還存在著其他能夠引起農村勞動力遷移的因素,轉移的目的也是為了分散家庭風險,使其風險最小化。正如投資某個項目一樣,人力資本的分散投資也是為了規避風險。從嚴格意義上說,當個體是風險厭惡型時,他通常寧可接受當前某一確定的工資也不愿意接受與當前收入數額相等的一個含不確定的預期收入,于是工資零差異可能帶來農民由城市到農村的回流;而當他是風險中性或者偏好時,并且他對閑暇附加了一定的價值,那么,即便城鄉工資差異為零,遷移仍有可能。簡單地說,給定一個農村部門的工資水平wr和一個更高的城市部門的工資水平wu(假設從事城市部門工作的概率為p),并假設在兩個部門中的標準工作時間都是s,更具體地說,假設在農業部門工作s天可獲得wr的收入,而在城市部門工作s天則可獲得wu,即便pwu-wr=0的情況下,農村部門的閑暇與工資搭配(0,wr)則取決于城市部門的閑暇與工資搭配的狀況[(1-p)s,pwu],從而農村向城市的勞動力遷移就會發生(stark,1982)。由此,我們可以得出農村勞動力遷移的主要目標不僅僅是預期收入最大化,同時也為了最小化家庭風險。

   (三)關于市場制度、金融制度與遷移的關系

新遷移經濟學第三個假設前提告訴我們如果市場體系和市場制度是完全的且完善的,大量的遷移現象將不會發生。我國市場制度和金融制度的不完整、不完善是目前經濟領域的一個顯著特征,這種不完整、不完善對于農村家庭的勞動力使用上、從而對農村勞動力的鄉城轉移上必然產生一定的影響。具體來看:

1.農作物保險市場

無論什么時候,當一個農戶家庭將時間和金錢投入到播種某種作物上時,他們總是寄希望于其投入在未來一段時間內以產品的形式得到補償,他們可以將這些產品賣掉換成現金以購買其所需要的其他物品,也可以將這些產品用于農戶家庭的消費。但是由于存在不確定性,比如惡劣的氣候因素有可能會導致農產品的減產甚至絕產,從而使得農戶家庭面臨收入減少甚至難以維持生計的風險。同樣地,新的農業技術的引入(諸如高產良種或者新的耕作方式等)也可以改變農戶所面臨的風險。如果農業技術專家的意見是正確的,使用新的改良種子可以增加農民的產出;如果農業專家的意見是錯誤的,農戶便面臨著將來食物或收入不足的風險。在發達國家,這一類的主觀和客觀風險是通過正規的保險體系來解決的。在這種保險體系下,農業生產者向保險公司或政府機構交一定的費用獲得相應的保險,以求在將來農業生產遇到損失時獲得相應的補償。一旦將來在生產過程中農戶遇到諸如干旱、洪水、新技術推廣失敗等風險,保險機構將按照所保險的農作物市場價值賠償農戶的損失,從而確保農戶的經濟福利不至因此而降低。如果農作物保險無法得到,農戶就會傾向于通過將一個或更多的勞動力轉移出去的方式來實現自我保障,以確保在即便出現收成下降的情況下家庭收入不致降低。資本市場

許多農村家庭除了追求現金收入、經營收入最大化外,同時也希望增加其資產的生產率,為此他們首先需要獲得用于追加投資的資本。比如,農戶會希望灌溉農田、施用化肥、購買良種、購買機械等,但他們可能同時缺乏用于購買這些投入要素的貨幣。非農民家庭會希望投資于家庭成員的教育或培訓、尋求獲得資本品用以生產某種能夠在消費品市場上銷售的商品,但是他們也可能缺乏用于這些方面的投入的貨幣。在發達國家,投資要么來源于私人儲蓄,要么來源于借貸。儲蓄也好,借貸也好,都取決于你能否順利進入一個健康的有效率的銀行系統。如果收入有波動,借貸還可以幫助抵御消費風險。但是在發展中國家,儲蓄制度是不穩定的或不發達的,借貸也是很困難的。這或者是因為農戶家庭通常缺乏獲得貸款的擔保,或者是因為借貸資本的短缺,或者是因為銀行系統的服務范圍有限等。對于低收入的農民家庭來說,唯一的能夠獲得貸款的渠道通常是來自于當地的高利貸者,這種高利貸由于交易費用高昂而令人望而卻步。在這種情況下,遷移再一次被視作獲得資本來源的一個有吸引力的渠道,以求通過它積累資本用于改善生產效率、穩定消費水平。因此,處在這種處境中的家庭此時具有很強的將其某個家庭成員轉出農業生產領域、遷移至城市地區以增加儲蓄并通過往回匯款的方式將資本轉移回家庭的強烈動機。期貨市場

無論什么時候,一個農戶在播種時總是期望所播種的作物在將來收獲后會按照一個理想的、足以能夠獲得養家糊口甚至改善家庭福利狀況的收入的價格出售。但是在整個生產過程中,卻始終存在著農作物價格跌至期望水平以下,從而導致家庭歉收的風險。在發達國家里,價格風險是通過期貨市場加以控制的。通過期貨市場,農戶可以按照現在確定下來的價格在將來出售其全部或部分農產品。如果未來價格跌至約定價格以下,則投資者承擔損失;如果未來價格升至約定價格以上,則投資者獲得盈余。許多發展中國家要么不存在期貨市場,要么雖然存在但低收入的農戶通常無法進入,在這種情況下,遷移就提供了一種農戶自我保險、抵御由農產品未來價格波動而導致的收入風險的機制。社會保障

無論是農民家庭還是非農民家庭,都靠家庭成員的收入維持。如果當地的經濟狀況惡化、就業率下降,家庭的生活狀況就會由于收入的減少而受到威脅。在許多國家里,政府設立了相應的保障體系以保護勞動者及其家庭免遭這種風險。但是在發展中國家里,這種針對失業者和傷病者的保險體系往往是不存在的或不完整的,這同樣促使農戶家庭將其勞動力轉移出農村地區以求實現自我保障。而在我國,農民幾乎享受不到真正的社會保障,這一因素對于農村勞動力的鄉城轉移不可能不產生任何影響。在這種情況下,遷移就使得農民減緩了這一風險。

(四)社會環境與遷移的關系

新遷移理論認為,家庭決定其成員的遷移,不只是為了提高其絕對收入,同時,也為了提高相對于其他家庭的收入,也就是為了減輕在某一參照群體內的相對貧困感。即rd(relative deprivation)動機,即相對剝奪、相對經濟地位變化、相對貧困(蔡昉、都陽,2002),以下都稱做rd。農村家庭之所以將某個家庭成員送出所在的地方、加入遷移的行列,其目的既是為了增加其絕對收入,也是為了改善家庭的相對收入水平(即相對于其他家庭的收入水平),從而降低其與其他參照群體相比的相對貧困程度(stark,taylor and yitzhaki,1986;stark and yitzhaki,1988;stark and taylor,1989,1991;stark,1991)。以stark為代表的新遷移學者首先提出并完善了農村鄉城轉移的rd模型。他們認為單位i的效用ui=u(yi,rdi),其中ui表示其效用,yi表示其絕對收入,rdi衡量其因收入低于一定水平而帶來的相對失落。由效用對絕對收入、相對貧困的偏導可知,效用隨著其絕對收入的增加而增加,隨著rd的增加而減少。假設f(y)為累積收入分布, 而h[1 - f(y)]代表一個家庭在y收入水平下由于不能得到稍高于y的收入水平(比如說是y +δ) 而產生的不滿足感,那么,該家庭在收入水平y下的相對貧困程度便可概念性地表示為:

rd(y)=h[1-f(x)]dx,令b=yh

在h[1-f(y)]=1-f(y)的特殊情況下,這一表達式等同于以下兩項的乘積:收入水平高于y的家庭的比例、這些較高收入家庭的收入水平與y之間的平均差距(額)。

rd模型的核心思想就在于收入給個體帶來的效用不僅在于絕對收入是多少,也在于該收入在特定參照群體內的位置,即人們總是把自己的收入與特定群體內的他人的收入比較。該思想更貼近中國的實際。

為了進一步理解相對收入這一概念,我們假設富裕家庭的收入有所增加。如果貧困家庭的收入不變,那么貧困家庭的相對貧困程度增加。如果家庭的效用與相對貧困程度呈負相關,那么,即便貧困家庭的絕對收入和遷移后的預期收入保持不變,只要通過其家庭成員的遷移可以改善其在所處參照群體中的相對收入水平,該家庭參與遷移的動機依然會增強。由此可以說,由于其他家庭的收入水平的變化,該家庭參與遷移的概率會增加。制約了貧困家庭增加收入的機會的種種市場失敗也會增加遷移對貧困家庭的吸引力,因為此時通過遷移貧困家庭可以改善其相對收入狀況。

相對收入(貧困)因素在我國的農村勞動力鄉城轉移過程中也能夠找到相應的佐證。在我國的農村勞動力鄉城轉移過程中,雖然農村地區各類家庭的總體收入水平與城市平均收入水平都有著較大的差距,但有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參與轉移的農民工中,在參與轉移前其家庭在農村中處于低收入水平的人占了大多數。這說明遷移與原本農民家庭在農村的相對收入水平是有著相當明顯的聯系的,也說明農村勞動力在向城市地區轉移時在其轉移動機中是有著較強的對家庭相對收入水平(或相對貧困狀況)的考慮的。

  從上述四個方面的具體分析來看,新遷移經濟學的基本假設前提與我國農村及農業勞動力轉移過程中的實際情況是基本吻合的。在這些前提下,沿著新遷移經濟學的思路來分析我國的農村勞動力鄉城轉移問題,應該說不存在什么難以逾越的理論和邏輯障礙。

三、對待新遷移經濟學分析思路應有的態度

在運用一種理論分析我國現實問題的時候,我們必須對它采取科學的態度,既要堅持又要發展的態度。最近幾年來,我國勞動力轉移勢頭較猛,也出現了各種各樣的理論或者模型致力于解釋這種行為。而新遷移經濟學作為一門新興學科也就引起了國內外遷移理論研究領域越來越多的學者關注。根據以上新遷移理論與我國農村勞動力轉移問題的適用性分析,我們在運用這一理論分析我國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問題時,有如下幾個方面是需要明確的:

第一,新遷移經濟學與新古典遷移理論關鍵性的區別有兩個,一是遷移決策主體的不同,二是遷移動機的不同。其他各方面的差異包括政策含義的不同都是由這兩點衍生出來的。其中,遷移動機的假設不同,是導致新遷移經濟學區別于其他遷移經濟學理論流派的最具決定性的因素。

第二,新遷移經濟學在理論前提、相關假設方面與我國國情的高度吻合決定了它對于分析發展中國家農村勞動力鄉城轉移問題有較強的適用性。但是,它并不是為中國勞動力轉移問題提供了具體的分析方法,因此我們在分析中國農村勞動力轉移行為時,不能照抄照搬,只能以新遷移經濟學提供的分析方法為指導,對我國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第三,任何一個經濟理論都不能包羅經濟世界的全部現象,新遷移經濟學也不例外,我們在用新遷移經濟理論指導我國的實踐時,同時,也要學會借鑒其他遷移理論的科學方面,將此結合起來,用來更好地指導我國的實踐。

[1] stark,oded (1991) the migration of labor. cambridge and oxford: basil blackwell.

stark, oded and d. levhari(1982)“on migration and risk in ldc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change 31:p191-196.

stark,oded (1984) “bargaining, altruism and dmographic phenomena.”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review 10: 679-92.

stark,oded, j. edward ta℡∫∫ylor, and shlomo yitzhaki(1986) “remittances and inequality” the economicjournal 96: p722-740.

stark,oded, j. edward taylor, and shlomo yitzhaki(1988) “migration, remittances, and inequality: a sensitivity analysis using the extended gini index”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8: p309-322.

stark,oded(1982) “rural-urban migration and surplus labour: reservations on bhatia.” oxford economicpapers 34:569-73

stark,oded, j. edward taylor, and shlomo yitzhaki(1986) “remittances and inequality” the economicjournal 96: p722-740.

stark,oded and shlomo yitzhaki(1988) “labor migration as a response to relative deprivation”,journal of population economics 1: p57-70.

stark,oded and j. edward taylor(1989) “relative deprivation and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demography 26: p1-14.

[10] stark,oded and j. edward taylor(1991) “migration incentives, migration types: the role of relative deprivation”, the economic journal 101: p1163-1178.

[11] taylor,j. edward (1986) “differential migration, networks, information and risk”. in oded stark (ed.) “rsearch in human capital and development”, vol. 4,migration,human capital, and development.greenwich,conn.: jal press, p147-17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宅男?| 国产精品久久国产精品99 gif | 日韩国产成人无码av毛片蜜柚| 亚洲综合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伊人天天久大香线蕉av色|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片| 中文无码久久精品| 亚洲 小说区 图片区 都市| а√天堂中文在线资源bt在线 | 欧美精品偷自拍另类在线观看| 熟妇无码乱子成人精品| 日本爽爽爽爽爽爽在线观看免 | 少妇被躁爽到高潮无码久久|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漫画| 天天躁日日躁狠狠躁欧美老妇小说| 97精品国产手机| 国产丝袜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免费16| 色综合久久中文字幕无码| 国内精品九九久久精品| 无码va在线观看| 性一交一乱一伦在线播放| 公天天吃我奶躁我的在| 肉蒲团春到肉蒲团冬重燃| 亚洲av永久无码天堂网毛片| 亚洲国产成人综合精品| 女厕厕露p撒尿八个少妇| 亚洲日本天堂在线| 亚洲 欧洲 日韩 综合二区| 天天摸天天做天天爽| 亚洲永久无码7777kkk| 亚洲国产区男人本色| 亚洲性色av私人影院无码| 最新日韩精品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久| 日本丰满熟妇bbxbbxhd|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按摩| 欧美自拍嘿咻内射在线观看 | 青娱乐极品视觉盛宴国产视频| 免费a级毛片无码免费视频120软件| 玖玖资源站亚洲最大的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