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囯产精品一品二区三区-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网站-四房播播网站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語言文字的文化特征

語言文字的文化特征精品(七篇)

時間:2024-03-25 14:54:3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語言文字的文化特征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語言文字的文化特征

篇(1)

關鍵詞:社會成本;文化建設;媒體;規范化

一、研討社會成本下的文化建設意義

所謂文化,一般包括語言和文字,是人們交流的工具。規范、準確的文化主體,能夠很容易進行學習掌握和交流使用。雜亂無章的語言文字,不僅失去文化的嚴肅性、民族性和專屬性,有失國家尊嚴,也給語言文字的學習設置障礙,增加成本,不同國度之間的往來交流不能順暢。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語言文字規范化問題,不僅關系到民族文化的傳承,還關系到國家的未來發展。隨著國家經濟實力的增強,對外交流的頻繁,經貿、留學、旅游,對民族文化的影響和沖擊越加嚴重,破壞力不容忽視。不能重視民族文化的保護,有損文化尊嚴和國家形象,增加交流成本,阻礙民族文化的傳承,無法向子孫后代交代。

二、文化建設的現狀與障礙

文化是國家的符號,體現民族的尊嚴。語言文字雜亂無章、混亂不堪,主流媒體不能正確導向,教育領域會深受其害,百姓生活無所適從。文化出問題,不僅僅是社會交流成本的增加,同時將阻斷5千年民族文化的傳承,危害深遠。

(一)法規制度落實不夠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2001年、2015年頒布的語言文字法、語言文字管理辦法,為語言文字的規范制定出法律法規規定。但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對外交往日趨活躍,以及網絡的普及、自媒體的出現,給語言文字規范化帶來前所未有的沖擊,法律法規已經失去約束力。盡管相關部門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出臺一些嚴格規定,仍然沒有從根本上扭轉混亂局面。新聞廣播中文夾雜英語,外文字母隨處可見,全世界的國名、地名遍布國內各個地方,語言文字的混亂局面讓百姓忍無可忍,怨聲載道。一些主流媒體不能做出表率,在語言文字規范上同樣我行我素,影響極壞。

(二)文化管理混亂

廣播電視、報紙雜志、廣告傳播,大眾媒體不能帶頭遵循規則規范,給語言文字的混亂推波助瀾。外文縮寫鋪天蓋地,中國話不用幾個英文單詞似乎不能彰顯地位身份和水平。媒體的不自重,讓受眾群體增加負擔。語言文字傳播具有普遍性,不是精英文化,讓大眾看不懂、不理解、不明白,還有什么價值可言。央視足夠大氣,非冠以字母表達,攝像機、視頻、信息技術,個人電腦、國內產值,清清楚楚一目了然的事情,用英文簡寫體現的不是素質和文化,就是華而不實,嘩眾取寵。常見的地鐵出口,東西南北,指示方向,明確具體。用以四個英文字母,沒有任何意義,讓人一頭霧水。

(三)文化娛樂化

語言文字,不僅肩負中華歷史的傳承,還需要承擔國家間的文化交流。不遵循使用規則的語言文字,不僅在學習掌握時無所適從,對外交往也會造成障礙。市場經濟不是自由經濟,需要遵循規則規范。同樣道理,市場經濟下的文化也需要遵循規則規范,不能毫無拘束、自由化、娛樂化。經常會看到這樣情況,胡編亂造的網絡語言文字,堂而皇之出現在大眾公共媒體,作為逗趣娛樂的工具,甚至用于文章和報道上面,不以為恥反以為榮,一些主流媒體也未能免俗。語言文字的混亂,文化的娛樂化,對于年輕人和處于文化知識學習階段的孩子來說,對身心的影響很深,國家民族的符號成為兒戲。

(四)傳統文化重視不夠

國家和民族的悠久歷史與文化,需要一代一代的傳承延續,沒有自己特色的國家和民族,不會成為強大國家,也不能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在經濟一體化,文化日益交融,互聯網讓世界各國的聯系日益緊密情況下,傳統文化的更能彰顯其重要地位與價值。從多年的社會經濟發展狀態觀察,對傳統文化的重視很不夠。極具民族文化特征的國畫、書法、詩詞歌賦的學習了解,不是很多,而外語學習越來越重視,越來越提前。雙語幼兒園、雙語學校、雙語教學,從孩提時代直至大學課堂,都在花費大量時間精力趕時髦。政策導向有誤,付出的成本代價過高,同時也是對民族根基的一種蠶食。

三、解決文化建設障礙的路徑

文化問題是關系到國家繁榮和民族興旺的大問題,文化亂,人心就會散。規范統一的語言文字,能夠維護主流文化的權威和地位,能夠降低學習掌握語言文字的成本,減少傳播誤差。強勢的文化,才能造就強大的經濟,才能引領世界潮流。

(一)完善有關文化的法規制度

法律法規是規范語言文字的有力武器。國家和地方政府應根據本地區實際情況,制定適用的法律法規,指導約束廣播電視、報紙雜志、網絡等大眾傳媒。主流媒體應當旗幟鮮明,做出表率。改變平時做派,去除處處夾雜的外文單詞和字母,進行正確的語言文字表達。上傳下效,有好的氛圍,凈化工作會立竿見影。新聞從業者要站在維護祖國文化尊嚴的角度,遵章守紀,傳播正能量,做出榜樣。2016年1月末南美國家爆發的“寨卡”病毒,沒有使用外文字母表達,就是一個很好的開始。語言文字的規范化工作,需要認真對待,扎扎實實去做。很快就會看到報紙雜志和電視熒屏,都是規規矩矩的文字。

(二)加強文化秩序管理

制定法律法規很重要,但落實法律規范更加重要。人們每時每刻都在與語言文字打交道,正確使用語言文字人人有責。相關部門應制定語言文字法規的落實細則,監督語言文字的規范使用。加強文化秩序管理,工作要持久、要有力度,不能松懈。抓語言文字規范化管理,堪比煙草管控一樣,公共場所禁止,影視鏡頭禁止,人人參與,人人監督。有了大張旗鼓旗幟鮮明的管理,一定會扭轉文化領域的混亂狀態,還百姓一個凈化的語言文字環境,讓生活便捷,交流通暢。進行語言文字的管理,不是拒絕國外語言文字,是對本國語言文字的規范化工作,是將目前百姓周圍雜亂無章的語言文字環境進行凈化,利國利民,福蔭子孫。

(三)還原文化本質

文化是一種品位,充滿端莊和高貴,悠久的歷史,造就燦爛的文化底蘊。不能讓語言文字的混亂局面繼續下去,要還原文化本質,維護語言文字的嚴肅性。語言文字作為人們的交流工具,時時處處體現國格和人品,決不能不尊重。社會在發展,語言文字也需要不斷改進和完善,但不能將不負責任的編造作為變革,不能將錯誤的語法修辭拿來逗趣。對于出現的一些新事物新名詞,不能放任自流,任其自由發揮,相關部門應當提早干預,確定出統一的表達方法,以便遵照執行。沒有一定的規范,會引起信息交流的混亂,引起額外的負擔。多年前的“拉登”、“拉丹”兩種稱謂,在不同媒體長時間較量,就是一個例證。

(四)重視傳統文化的傳承

篇(2)

一、語言符號與符號類型

符號,是物質性的,它必須傳遞一種本質上不同于載體本身的信息,它所傳遞的必須是一種規約性的社會信息。語言學者們認為:語言符號是以物質性的語音或文字作為信息的載體,語言載體雖都包含一定信息,但載體與傳遞信息之間的聯系是任意性的,而且這種聯系在一定社會集團內是共同確認的。

舞蹈屬于非語言文字文化,但它們具有和語言一樣的符號性、系統性、任意性的特征。舞蹈符號的物質性,是舞蹈者綜合圖像、色彩、聲音所體現的動態形象,而且包括舞蹈者在表演過程中所在的環境,使用的服飾、道具與音樂等作為信息的載體,才能被人的感官接受與理解。因此,舞蹈動態形象所傳遞的符號信息,并非一般的或個人賦予的獨特含義,它是本民族歷史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的、為舞者與觀賞者所辨析的符號信息。

語言學者們認為語言既是言語的工具,又是言語的產物。要使語言建立必須有言語,要使言語為人了解,必須有語言。引用語言學關于語言與言語的理論,解釋舞蹈的“語言規律”與“言語特征”,可作這樣的比較:動態形象猶如“言語”,一種舞蹈的表演形式猶如“語言規律”,舞蹈的動態形象是無聲的“言語”,它在表達思想感情時受到“語言規律”的制約。舞蹈動作、體態、節奏以及服飾、道具等,是“舞蹈言語”的物質性,它們只有合乎“語言規律”時才能被人們所理解。民間舞蹈的民族與地區性的文化特征,猶如民族語言與方言之區別,所以在發揮“舞蹈言語”的創造性中,既要加深“舞蹈語言”的規律性,又要增強舞蹈的藝術性與感染力。

按照符號學的理論,物質載體和信息之間的聯系,任何一種符號與它所代替的事物、現象都具有“相似性”、“相關性”,與它所傳遞信息之間具有“規約性”的特征。民間舞蹈的符號性特征和一般符號相比較,可作如下的釋義。

民間舞蹈中的“相似符號”,如模擬勞動生活、模擬鳥獸類等動態形象;“相關符號”,如民間舞蹈活動中的特定時間、場地設置的要求,所使用的服飾道具等;舞者的動作、姿態、手勢的象征意義,和它傳遞的民俗心理與審美情趣等,雖遠遠超過動態形象的本身,但它受到民族與地區文化的制約,屬于“規約符號”。因此,我們通過舞蹈者、舞蹈活動所展示的“相似性”、“相關性”符號,可以分析民間舞蹈的物質性、非物質性的各種文化因素,通過“規約符號”研究群體活動所體現的本民族與地區性舞蹈文化的特殊性。進一步,從舞蹈者本人的規約符號中,探索舞蹈者展示舞蹈文化的創造性與局限性。由于舞蹈符號的特殊性,就要求我們舞蹈研究者,應具備語言學以及多種學科的廣泛知識,才能準確地詮釋舞蹈信息符號的文化內涵。

二、舞蹈文化符號的特殊性

文化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標志,文化的積累、傳播和發展,主要是通過文字和人的直接傳承進行的。語言文字形成之前,人類文化則是通過聲音與人體動態進行文化傳承的,這種非語言文字的傳承方式,伴隨著語言文字的發展,詩歌、音樂、美術可以用文字、曲譜、繪畫和雕塑保存下來,并且成為獨立的藝術形式以后,惟有舞蹈受時間與空間的制約,仍保持著動態性、綜合性、直接傳承的文化特征。因此,舞者的動態形象遂成為舞蹈最根本的文化特征,動態形象是傳承民族文化信息的特殊性符號,在看似簡單或多有相似的動態形象的符號中,它卻包含有民族、歷史、自然、社會以及表演者自身的各種文化信息。

篇(3)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3)09A-0023-01

語文,作為一門以語言教學為主要內容的學科,為何一再強調其“思想性”?為何不能讓語文輕裝上陣呢?眾所周知,我們的語文教育,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一個體系化的母語教育,漢語作為一種民族語言,既包含語言元素,又包含了思想元素,還包含了這個民族所獨有的文化認知體系。例如生活在海邊的民族,他們的語言體系中就會擁有豐富的“魚類”思維,而生活在冰雪之地的民族,他們的語言體系中會擁有豐富的“冰雪景象”……從這個角度來說,任何拋離思想元素、文化體系的母語教育,都會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漢語言的這種特性注定了我們的語文教學必然帶有思想色彩,必然需要文化的滋潤。

一、以形表意:遵循漢語文字的具象性特征

在世界文字體系里,漢字可謂一朵奇葩,它不僅具有表情達意之功能,還具有“以形示美”之魅力,這是任何一種文字都無法與之相媲美的,這種特性正是與我們漢民族思維的具象性有關。我們民族擅長于具象性思維,習慣用簡單的線條來表示抽象的理念,用形象的方式來概括抽象的過程,故而我們的祖先在創造文字時,也常常憑借表象、想象等手段來反映客觀事物的本質屬性及其運動規律,以期達到對事物本質特征和內在聯系的認識。

語文教學中,想要學生透徹地理解文字內涵,把握語文(母語)的實質,就必須從感性的視角出發,從形象的思維入手,努力呈現漢字由自然之象到文字之形的演變歷程,力求在漢字的形體上體現事物或行為的變化軌跡,從而領會古人不脫離感性形態的、整體的、非理性的認知方式。例如漢字的教學應本著“視而可識,察而見意”的原則,努力地將每事每物以千姿百態的面貌呈現出來:如教學“暮”字,將其置于叢林之中,置于落日之下,賦予其形象之意,形象之美;如教學“聞”字,呈以手掩口之狀,做屏息傾耳以聽之態,讓學生識其形、知其義。又如語文文本的教學應本著以形達意的原則,通過“形”的呈現來表達深刻意蘊,如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通過短短數語,將一片凄涼之景、凄涼之意盡呈眼前。為讓學生充分感受這一深意,我們應通過創設情境將其置身于詩歌描寫的“老樹”“昏鴉”“斷腸人”的意境里,讓學生去看、去想,從而達到意形的結合。

二、品味吟哦:把握文本語言的含蓄性情感

如果說具象性是漢字的顯性特征,那么含蓄性就是我國文化體系的隱性特點,表現在我們的語言文本常常是“以少寓多、以小蓄大”。安子介先生曾受漢字結構的啟發,描繪出一幅“初民的生涯圖”;唐朝詩人杜牧的“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道出了統治階級的荒驕奢,道出了勞動者“陶盡門前土,屋上無片瓦”的辛勞。文本的含蓄性需要讀者去填補、去創造,語文教學依賴于品味吟哦這一傳統做法,可讓學生領悟文本所蘊藏的思想情感。例如《泊船瓜洲》是王安石的一首詠物寓情詩,它借助長江兩岸的優美景物和一輪明月的相伴,來反襯王安石“對做官的無奈”和“回歸江寧的急切”的心情。然而如果我們僅從字面來理解這首詩的話,便無法感受王安石的心境。為此,筆者帶領學生進行品味吟哦,探索王安石創作此詩時的處境——經歷了兩次因推行新法而罷相的坎坷遭遇,心力已然憔悴;面對朝廷召喚,無心也無力,他只能借詩抒發內心的苦楚,借一輪“明月”來表達心境。

三、融合同構:彰顯文本語言的文化性色彩

魯迅曾說過:“每一種語言文字就是一部獨特的文化體系。”我們也可以這樣理解:一個民族的語言文字蘊涵著一個民族的精神,而一個民族的精神濃縮于一個民族的語言文字之中,兩者的融合同構已超越了人們的想象。從這個意義來說,我們的語文教學,既要傳承中華民族的文化、歷史傳統,又要承載中華民族的情感、思想和哲學,還要滲透中華民族的精神和智慧。正因如此,《語文課程標準》強調:“語言文字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和信息載體,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在語言文字運用的實踐中,領悟文化內涵和語文應用規律”。作為語文學科的教學實踐者,教師要在語文教學中滲透文化元素,在文化視野下進行語文講授。例如從全詩的誦讀來看,《游園不值》是一首描寫春景的詩,然而當我們走進詩境,領悟中國文化,就會發現這首詩的另一番景象:詩人通過訪友不成的偶得——“一枝紅杏出墻來”,賦予了詩歌哲學的命題:一切新生的、美好的事物是封鎖不住、禁錮不了的,它必能沖破任何束縛蓬勃發展。

篇(4)

一、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作為語文學習過程之外的另加內容。

學科課程標準是國家意志的體現,世界各國莫不如是。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課程標準當然應該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為最根本的指導思想。然而在實際教學中,一些教師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作為語文學習過程之外的另加內容,這種做法偏離了《語文課標》的本質要求。應該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將思想情感教育滲透于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過程之中,融入到課程實施的方方面面。當然,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不能采用簡單的說教方式,而應該精心選擇閱讀表達的內容,通過“熏陶感染,潛移默化”的方式,與幫助學生掌握學習方法、提高語文能力的過程融為一體。

二、把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游離于語文教學之外,變成了空洞的說教。

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不僅僅是要讓學生懂得這方面的道義,更重要的是要在閱讀表達活動中,通過引導,使學生在精神上受到激勵和感染,讓這種意識成為他們自覺的行為。作為一門實踐課程,必須要求學生在閱讀表達的實踐上下功夫,應避免圍繞知識條文、概念定義耗費精力。要培養這方面的實踐能力,不能光靠反復做題,而是要設計各種學習活動,讓學生把語言文字的運用和生活聯系起來,和各種學科的學習聯系起來,根據實際生活和學習需要,在運用中真正提高語言文字的實踐能力。

三、淡化了學國語言文字的運用這個核心

《語文課標》是這樣表述語文課程性質的,“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應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吸收古今中外優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養,促進自我精神成長,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因此,語文課程的目標和內容必須聚焦于“語言文字運用”,突出“綜合性”和“實踐性”的特點。然而我們經常發現一些背離核心目標的做法。有些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往往會脫離課文的語言文字運用情況,把重點放在了討論評析作品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上面。《語文課標》要求:閱讀教學可以從具體語言文字運用現象入手,通過對課文語言的品味和咀嚼來探索文本的意蘊,也可以從整體閱讀的感悟出發,到語言文字中尋找依據。還有的教師特別重視對文本意蘊領會的“深”和“透”,教師教學所考慮的重心在于如何把學生給“講懂”了,忽視了對文本中語言文字的進一步掌握。其實,一味追求把課文“講深講透”并不合適,忽視語言文字運用的教學更是問題。使學生“理解”“聽懂”“記住”只是語文教學目的的一部分,學習語文還應多下功夫積累詞語,學會將所學的詞語運用到自己的表達中去。也有的教師對語言文字很重視,但他們立足于語言、文字等學科知識點的落實,對語言文字材料的積累感悟用力不夠。學習語文的功夫,首先應該花在語言材料的積累、品味、感悟上,在語言材料整體把握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的需要和可能,幫助學生認識語文運用規律。

開設語文課程的目的不是要讓每個學生成為精通“語言”“文字”性質、要素、結構、特點、規律之類專門學問的學者,語文課程目標不是落在關于語言文字的知識系統和學科規律的理論體系上,課程內容不是語言學、詞匯學、語用學、文字學、文章學、文學的知識拼盤,而是要讓學生學會“運用”或者說“駕馭”語言文字這種工具,是要通過運用語言文字的范例和實踐,學習如何在生活中、在本課程和其他課程的學習中,并準備將來在不同領域里運用好語言文字。

四、以教師的分析代替了學生的閱讀實踐,淡化了學生的體驗和思考

《語文課標》2011年版提倡要高度重視積累,運用好積累的工具,掌握科學的方法,激勵和督促學生養成這方面的習慣,逐步把握語文學習和運用的規律。教師應加強對學生閱讀的指導、引領和點撥,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也不應以模式化的解讀來代替學生的體驗和思考。要善于通過合作學習解決閱讀中的問題,要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提出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

篇(5)

關鍵詞:網絡語言;漢語言文化;特征;發展;影響

H136

一、網絡語言的概述

網絡語言指的是起源于網絡,在網絡上廣泛地使用,使用的規則和傳統的漢語有所不同的詞匯以及語法等等,除此之外,網絡語言也包含網名,網聊,網絡信息等。在我國經濟政治以及文化的發展之下,在網上人們能夠表達自己的想法和個性。

二、網絡語言與漢語言文學的特征

(一)網絡語言的特征。

1.創造性。網絡語言最大的特點就是創新性。出現了網絡大世界,使我們的想象力以及創造性都有了非常之大的發展空間,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對于傳統書面表達的作品來說,因為網絡上的作品減少了來自外界的束縛,使作者能夠最大限度上發揮創作的自主表達性,這樣他們在構思上就會更加精巧奇妙,在文章形式上也會更活躍,更加的反映出我們對于語言不同的創新能力。網絡涉及到我們社會生活中的各個方面,在感慨之余,我們必須承認,網絡語言具有獨特的創造性。

2.簡省性。在網絡上進行溝通是一件實時的交流活動,只有在交流時,交流者們及時接收或者發送信息,才能使得交流連續不斷。因為這樣,語言使用的簡潔成為了網絡交流可以提高效率的必然要求,這樣一來簡潔性就成為了網絡語言一個十分重要的標志。這樣的簡潔性不但要求在使用的時候簡單易懂,言簡意賅,同時也要求能夠簡便的輸入,迅速的瀏覽。

3.依賴性。對于語言環境,網絡語言有一定的依賴,這里邊有雙層含義,第一,網絡語言比較依賴于宏觀網絡環境,失去了網絡環境,網絡語言很有可能會被誤解;第二,網絡語言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具有強烈依賴性。

4.幽默性。除了要簡單明了,新奇獨特外,網絡語言也需要幽默詼諧的成分,這樣有利于構造一種放松的閱讀氛圍。輕松幽默的風格,讓現代人更喜歡熱愛,放松了身心,在緊張的工作之余,人們可以在網絡世界盡情的發言,字里行間可以看到人們思想碰撞下產生的火花。

(二)漢語言文學特征。

1.文字功能的特征。漢語言文字是從遠古壁畫、巖畫到甲骨文的誕生過程,在古人發明文字的初期,其作用主要是表達與傳播個人的思想,是一種可以代替動作與聲音的表達形式。人們把自己的所見所聞用文字記錄下來,對人類思想的交流有重大意義。在《詩經》出現之后,標志著漢語言文學的誕生,這才是文字真正的起源點。文學也是通過文字來表達人類的思想情感,對人類智慧的開啟有巨大推動效用。

2.獨特文學形式。文字發展到一定階段都會形成文學,文學是文字表達的最高形式。漢語言文字的形式非常多樣,比如小說、散文、史記等等都是其的表現形式,還具有獨特的詩、詞、歌、賦形式。其獨特的文學形式,也成就了漢語言文學的優勢。

3.文字的文學潛力。每一種文字都有其的優點,漢語言文字優勢如此。漢語言文學的詩詞極其美妙,典雅的文學藝術形式已經受到了眾多人青睞。漢語言文字具有很強的文學潛力,在唐詩的綺麗、各種各樣的風格是其發展的巔峰時期,雖然在宋朝中也有不少經典作用,但是還無法突破唐詩的巔峰。如果要展示文學潛力,那就必須要進行創新。

三、網絡語言對漢語言文學發展的影響

(一)有利影響。當前網絡語言在網絡環境中得到了充分推廣,并通過互聯網的傳播優勢得到最大化的普及。網絡語言可以在人們的實際生活中發揮一定的現實作用,充分的表達說話人的具體表達含義和心理真實感受,并受到青年人的熱愛,青年人并將網絡語言實際的應用到自己生活中。有諸多的網絡語言逐漸被廣大的受眾群體應用到語言文學中。當前階段,大部分的教師在進行出題的過程中,都會選用網絡語言,以此來充分表達自身對網絡語言的實際看法。而且也可以有效的進行傳達特定的教育意義,進而全面體現出其設定的社會深意,不斷教育當前階段的學生,使他們可以充分理解網絡語言的利與弊。并學會正確的使用其網絡語言。網絡語言雖然受到廣大受眾的喜愛,但是我們也需要將此內容與漢語言文學進行區別的對待,進而全面減少網絡語言對漢語言文學發展造成的阻礙。

(二)負面影響。當前一部分網絡語言嚴重偏離了漢語規范的網絡語言,為了可以追求更加新穎的話題和方便,沒有嚴格的遵循漢語規范。有很大一部分的詞語詞義被人們所曲解,還有大量的刻意的錯別字,這一部分都會在語文教育方面產生不可估量的負面的影響。我國的網民的主要群體就是青少年,他們普遍喜歡新鮮的事物并且非常樂于并善于接受全新的事物,他們并沒有較強的辨別是非的能力。并且青少年時期正處于語言的學習的特殊階段,他們大量使用、接觸網絡語言,在無形之中接受了其中不規范語言,非常容易養成不規范表_的惡劣的學習習慣,這對學生的漢語言學習,必定會造成不良的學習影響。與此同時我們自身的寫作能力、學習能力、對語言的鑒賞能力也會隨著不斷下降。網絡是虛擬的,我們需要及時的進行劃分其與現實生活的界限,進而全面的進行營造一個語言交流的和諧文明世界。網絡語言因為自身的豐富多樣性和巨大的推廣力,造就了一種全新的語言模式。此種簡單直白的文字和特殊的文字表達形式,迅速的滲透到了傳統的語言文化中,進一步的促使我國的傳統語言的功能抓緊淡化。因此需要不斷加大對于漢語言文化傳播力度,盡最大限度的進行擴大漢語言的影響力。

四、結束語

語言是隨著社會發展而發展的,網絡語言是伴隨著網絡的發展而新興的一種有別于傳統平面媒介的語言形式。但隨著新媒體的興起,網絡語言在人們的生活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對漢語言文學發展具有重要影響,因此必須加強對其進行分析。

參考文獻:

[1]祁偉.試論社會流行語和網絡語言[J].語言與翻譯2013,(3)

篇(6)

我們先分析漢語的基本特點。

一般的拼音語言,只有元音與輔音兩個結構要素,聲調(升調、降調)只區別語氣,不區別意義,因而不是拼音語言的結構要素。而漢語則不同,聲調起著區別意義的作用,故漢語語音由聲母、韻母、聲調三個要素構成。如果我們把英語等拼音語言稱為二維結構,那么漢語語音就是三維結構。

人類的發音器官能夠發出各種各樣不同的音。就語音單位而言,幾乎具有無限的可能性,或者起碼是一個龐大的數字,但每一個民族用于社會交際的能夠區別意義的音位卻少得多,這是根據人類的交流需要而決定的。人類語言只需要不多的音位,就可以構成無數有意義的話語。

從歷史發展來說,“能指”和“所指”在約定俗成的任意性這一表層現象的深處,有著相當深刻的內在聯系。這種聯系受到各民族物質生產發展的一般水平和語言發展水平的雙重制約。就人類語言的發源處來說,初民不可能也無須選擇很多的音節來表達一些簡單的概念。但是,隨著生產實踐和社會生活的發展,有許多新的概念需要表達,原先的音節不能滿足需要,他們必須尋覓新的途徑。增加音節是一個最簡單的有效途徑,西方的一些語言就走了這一道路。英語中的音節就有一萬多個。但也還有另外一個聰明的方法,即在原有的音節上標出不同的聲調,以此代表不同的概念,這同樣可以起到與增加音節相等的作用。漢語就走了這一條道路,它只選擇了400多個基本音節就能夠滿足高度文明的漢民族的各種概念表達的需要。采取增加音節的線性展開的方式和運用聲調向中心聚斂的三維方式來解決語音的發展問題具有同等的有效性。于是,漢語與西方拼音語言的根本性區別(即拼音語言是用二維——元音和輔音——來表達的,而漢語是用三維——聲母、韻母和聲調——來表達)就形成了。當然這兩條道路也不是絕對的互不相涉,而是起著部分的互補作用。漢語在發展中,由單音節詞為主到雙音節詞為主,且近代以來,由于文化交流的增多,外來語的翻譯常用多音節詞來表達,這使漢語的詞匯中多音節詞的比例也有所擴大。拼音語言也有不用增加音節而只是改變詞的重讀音節的方式來區別意義,這又與漢語所走的道路有若干類似之處。文化創造提供了無限的可能性,每一種可能性只要是能夠逐漸精微地表達人類的思維,就具有同等價值,這里沒有好壞高下之分。人為地將“屈折語”說成是最高級,將“孤立語”說成最低級,這要么是文化中心主義、種族偏見的自我欣賞和自我陶醉,要么就是民族虛無主義的自卑心理的表現,而不是科學的分析。

文字領域的情況與語音領域的情況相似。

在文字的起源階段,用“象形”表達人類思想與語言中用“象聲”表達人類思想類似,同樣舍棄了許多東西,僅從客觀事物中抽出一些主要的特征寫畫下來。“米”是一棵果樹上結了許多果子的象形。但作為自然界的一種有機生命體,一棵樹是多么繁復的植物,結下的豐碩的果實也決不止三個。當我們用象形文字表達它的時候,失落了不計其數的果實了,而且用3個小圓圈代替了具有萬千特征的甜美的果實,又不知失落了多少屬性了。我們甚至不能說,我們所造的那個象形字就一定是抓住了果樹的形象的主要特征,其實它僅是從客觀物象中抽象出的極少一部分特征。這才是本色意義上的“抽象”。我們現在經常掛在嘴上的所謂“抽象”,比如說小篆是漢字第一次規范化的字體,它字形固定,偏旁統一,這對于象形特點鮮明的甲骨文來說是一次抽象,而用點、橫、豎、撇、捺等筆畫轉寫篆書所發生的使漢字變成純粹符號性質的“隸變”又是更進一步的抽象,這些“抽象”,與文字最初形成階段的那次抽象相比,實在是小巫見大巫了。與語音的形成一樣,象形文字是各個民族根據不同的要求抽象出事物的極少特征寫畫下來,這使各種文字產生差距。中西文字目前巨大的差距是由各自不同的文化創造方法造成的。當美索不達米亞的字母被發現后,西方文字突然掉轉頭去走了一條拼音化的道路,而漢字則沒有走這條道路,依然按照原來的路徑發展著。于是,中西文字便相去遙遠了。“中國自殷商通用至今的表意方塊字,與發源于美索不達米亞,后來流行于世界大多數地區的拼音文字其淵源和特性都迥然相異,成為世界文化史上獨成一統的特例。”[③]

方塊漢字與拼音文字在結構上的區別,我們認為也是“二維”與“三維”的區別。從漢語語音角度提出來的問題是與漢字的特點相吻合的。漢字的三維性使其具有立體性特點。但要證明漢字是三維的立體性結構,我們的面前有一道“定論”的銅墻鐵壁,一般認為,拼音文字記錄一個詞是用一串字母作線性的排列,在漢字往往用一個平面型方塊來表示,所以“漢字是平面型文字”[④]。誠然,漢字是寫在紙上的,不是雕塑在空間的,何以認為漢字是三維的因而具有立體性特點呢?這是因為漢字是用二維去展示、象征三維空間的,我們是就其所表達、所象征的意義上來說它是“三維”的。“立體派”的繪畫何以能稱“立體”呢?難道就不是畫在平面畫布上的嗎?

漢字主要起源于原始圖畫,而圖畫是用二維空間來表示三維空前的,那么,漢字就其起源階段的象形性而言,亦具有這樣的特征。漢字起源階段的這種象形的特性是漢字三維性發生學上的依據,圖畫的形象性的特點是使人們可以直觀或感受到所畫事物“體”的質感。例如,屬于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陜西華縣柳子鎮出土的陶器上。

即使是最逼真的工筆也不能將客觀事物的全部屬性和特征描繪出來,它在描繪中已經遺漏了許多屬性和特征,因而,從某種意義上說,圖畫反映客觀事物也是“抽象”的。而漢字又是對象形圖畫的再一次“抽象”,這就使文字成為一種純粹的符號了。這種符號只要沒有變成音響形象的附屬物(如拼音文字那樣),這種三維立體性特點便沒有被打破,無論其抽象程度怎樣地越來越高。

從現實生活的客觀事物中抽象出來的以象形為基礎的文字,在其后來的發展變形過程中,并未改變其三維立體性特點,這是由于漢字后來無論怎樣變形,皆未徹底打破原有的符號體系去另辟新路。先看小篆。小篆是漢字第一次規范化的字體。比起甲骨文和金文來,小篆字體固定,并將原來沒有固定形式的各種偏旁統一起來,小篆的線條不再是去描畫客觀事物,而是變成了規則勻稱的帶弧形的整齊線條,就此而言,對漢字的立體性的沖擊是大的。但是,從根本上看,小篆并未改變漢字的結構特點,而僅在原來的基礎上進一步抽象,只是線條略略變化,使文字同客觀事物的聯系更加隱蔽了一些。這樣的特征實在太多,無庸贅述。隸書的情況又怎樣呢?用點、橫、豎、撇、捺等筆畫轉寫篆書,這是被稱作“隸變”的漢文字史上的一場大變革,這場變革是古文字和今文字的分水嶺。從甲骨文到小篆,漢字線條的主要特點在于描摹客觀事物,因而它是畫出來的;而隸變后的五種基本筆畫則是寫出來的。由于隸變改變了筆畫的形態,因而使漢字形體發生了大的變化,變成純粹符號性質的文字,基本擺脫了古漢字的圖形意味。后來,魏晉至隋唐出現的楷書,結構與隸書基本相同,點、橫、豎、撇、捺等筆畫進一步發展,從此,漢字成為方塊字就定型了。但是,隸變以后的漢字并未改變漢字的三維立體性特點。我們還是以“為”字后來變化為例來說明。

這些形式亦分別積淀了大象的鼻子、軀體以及四條腿的內容。由此看來,隸變中的漢字形體的改變僅是漢字結構內部進行自身調整時的一種較大的形態轉移,而不是漢字整體結構的打破與重建,因而漢字立體性這一基本特點并未失落。

我們認為漢字在其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其立體性特點一直保持著,但同時我們又認為隸變前后漢字立體性的特點又有著不盡相同的內涵。適應于描摹客觀事物的各種形態、方向、長短、曲直的甲金文和小篆的線條,一變為適應于書寫的、長短大致統一、曲直有規則、形態方向一致的隸書、楷書和現代簡體的線條,這說明隸變使漢字從圖畫意義上的立體性變成了幾何意義的立體性。隸變前的漢字通過用極簡約的線條描畫事物達到立體性,這種立體性因與圖畫類似,較易為人們認識,隸變以后的漢字實在有類于“立體派”的繪畫。它將對象世界引歸到立體幾何的方塊形體中去,呈現出一種多視點把立體平鋪到平面上的傾向。即“對一個物體作分解,同時從不同的方面,不只是從一個視點,提供了許多元素,把這些元素重新組合,相互疊置,相互滲入成為一個整體形象,這使得平面自身直接顯現立體感,卻又不是取消了平面,使它成為一個空間盛器,讓各種東西在它里面裝著”。[⑥]隸變后漢字不僅有“橫”“豎”兩種筆畫(這可以在垂直狀態下構成平面),而且斜線(撇、捺)和點,斜線其實就是線條的水平放置狀態,它與“橫”、“豎”垂直狀態所構成的平面相交,便構成立體圖形。“點”的意義亦如此,它其實在透視意義上是遠處的一條線或一個面;本身已造成了一種距離感和空間感,只要我們眼前出現了相交或平行直線構成的平面,那么遠處的那個點就一定不可能與這個平面處在同一平面上,而只能是處在立體的空間中。漢字的三維立體性就這樣通過五種筆劃構成了。這里,“關鍵是在于保持著具體的平面,而同時在象征的意味里,使它成為體積的空間意味的。”[⑦]

關于漢字的三維立體性,我們還可以從中國古代的書法理論中找到證明。衛夫人《筆陣圖》對漢字的幾種筆劃有如下的說法:

這雖是一種比喻和象征,但是我們不難看出中國古代書家的潛意味深處是將漢字的筆畫當作某種客觀事物來看待的。這實際上是一種原始觀念的積淀,因為在原始人那里是沒有比喻可言的。進一步講,中國書法理論中所講的關于筆畫分布的結體理論更是漢字的立體性特點決定的。“中宮”和“重心”的理論,都是解決立體性字體結構穩定問題;“布白”理論則直接導源于文字的立體性:例如筆劃的“疏密得宜”是解決立體性眾多平面交叉的問題;“虛實相間”的說法是處理立體結構中視覺看得見和看不見的關系問題;而所謂“爭讓得勢”則又是回答立體結構中的主要平面與次要平面的表現關系等等。中國書法最忌平板,例如“馬”字下面的四點,楷書一般將第一、四兩點寫得較大,二、三兩點寫得較小,以示遠近關系。這些,皆可說明漢字的立體性特點。

我們論定漢字不同于拼音文字的三維立體性特點,這就為認識漢字的科學價值打下了基礎;而漢字的生命力正建立在這種科學價值的前提之上的。

漢字的立體性特點決定了漢字具有容量大、信息多、內涵豐富的科學價值。我們仍然用數學的方法來說明。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一橫一豎和一條斜線(—|/),如果按拼音文字的線性排列,只有六種排列形式:—|/,—/|,|—/,|—/,/—|,/|—,但是,按立體性文字排列,其形式卻極多。橫豎構成平面,而斜線當它放到立體性圖形中去的時候,位置可以相接、也可以相交,還可以相離。人們只需要從這極多的可能排列中選擇出目視區別較為明晰的排列用于造字就足夠表達人類各種各樣的概念。這從科學角度證明了漢字的方塊結構是完全勝任表達人類的千差萬別的細微變化的概念。它也不見得就顯得繁復,因為它不需要用向外擴展的方式去表達,而只需在這個立體結構框架的內部就可以表達。如果說一個方塊漢字因筆畫多而顯得繁復,那么,一個英文詞用一大串字母排成一條線同樣也是繁復的。漢字的這個特點也是中國語言文字(尤其是文言)無形態變化,無時態變化,無冠詞的最根本性的決定原因。進而使中國語言文字比印歐語言“更易于打破邏輯和語法的束縛,從而也就更易于張大語詞的多義性、表達的隱喻性、意義的增生性,以及理解和闡釋的多重可能性。”[⑧]這正是在二十世紀語言學革命以后重新認識語言生命力的一把金鑰匙。一些有眼光的西方學者已經認識到漢字和漢語的生命力,而另一些西方學者例如伊斯特林,認為漢字終究是一種有缺陷的文字,是文字發展低級階段上的文字,進而認為漢字是缺乏生命力的文字,這實在是一種對語言文字表達人類思維的特點缺乏全面認識所致。

注釋:

①伊斯特林:《文字的產生與發展》,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年版,第571頁。

②高明:《中國古文字學通論》,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第49頁。

③馮天瑜、何曉明、周積明:《中華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84頁。

④胡裕樹:《現代漢語》,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188頁。

⑤皮亞杰:《結構主義》,商務印書館,1984年版,第19頁。

⑥瓦爾特·赫斯編著:《歐洲現代畫派畫論選》,人民美術出版社,1980年版,第71頁。

篇(7)

[關鍵詞] 國際廣告 文化

國際廣告是國際營銷的促銷手段與產物,是為配合國際營銷的需要,對出口國或地區所做的廣告,目的是通過各種適應國際市場特點的廣告形式,使商品能迅速進入國際市場,建立市場聲譽,擴大產品銷售,實現最終的銷售目標。

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國際廣告文化既代表一定的物質、行為文化,又屬于觀念、精神文化,即包含商品文化和營銷文化;商品本身是一種文化載體, 文化通過商品傳播, 商品通過文化而增值;與國內廣告相比,國際廣告的最大特點是其交流對象涉及到不同的國家、民族和文化。而跨文化交流是非常難的,因為文化因素取決于認識和觀察事物的基本方法,如果觀察主體的文化歸屬不同,對信息的理解和處理就不一樣。如何克服跨文化交流的差異,就構成對國際廣告活動的巨大挑戰,這是國際廣告創意中必須考慮的問題。影響國際廣告成功的文化因素,主要包括語言文字、價值觀念等。要取得成功,國際廣告必須克服以上文化障礙,與廣告受眾國文化價值觀相接近,才能引起消費者心理上的共鳴,取得消費者的信任,從而達到促銷目的。

一、語言文字

國際與國內廣告最大區別在于語言文字方面。作為文化的一部分,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反映了一個民族的特征,包含著該民族的歷史文化背景,蘊藏著該民族的人生觀、生活和思維方式,所以語言文字成為國際廣告促銷成功的關鍵。國際廣告活動中語言文字的轉換,不是簡單的翻譯問題,而是不同文化、思維方式相互溝通的問題。因此,國際廣告應該采用目標國語言,根據當地人的語言表達習慣來撰寫。

這方面最為成功的當數美國的Coca Cola。1935年這種美國汽水要打開中國市場,向當時在倫敦的蔣彝請教,他譯出了“可口可樂”,既傳神,又達意。不但符合英文名Coca Cola 的雙聲(可口)疊韻(可樂),而且音義皆美,遠勝過英文名。后來的Pepsi Cola采納“百事可樂”的中譯名,也是音義俱佳的妙譯。BMW進入中國市場時譯成“寶馬”(BaoMa),音中飽含詩意,英雄美人,香車寶馬,與中國文化完美結合,為BMW的品牌增色不少,“寶馬”從遙遠的德國一路暢通到達中國市場。寶潔公司認真研究中國語言文化和消費市場的文化心理,產品譯名當地化,迅速打開并占領中國市場,公司名稱P&G(Procter&Gamble)譯為寶潔,“寶”指產品質量上乘,“潔”指公司主要經營日用品,十多年來,向中國市場推出9大類近20個品牌的產品,其中譯名都是廣泛調研后產生的,如Rejoice飄柔、Pantene潘婷、Crest佳潔士或Tide汰漬,無不享有盛譽。這些地道的中譯名正是抓住了語言文化的共核,順應廣告受眾者的語言文化習慣,采取了喜聞樂見的表達方式,才如此深入人心。

若語言文字使用不當,則達不到廣告促銷目的。如上海的“白翎”鋼筆,譯為“White Feather”,在英語國家無人問津,原因在于英語有句成語“to show the while feather”,意為臨陣逃跑,白色羽毛象征著膽小鬼。

二、價值觀念

價值觀念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價值的主觀評價,是消費者評判和衡量商品價值的標準,它是文化中深層的部分,也是相對穩定的部分,支配著人們的信念、態度和行動,所以價值觀念直接影響人們的消費心理,決定購買行為是否發生;價值觀念是社會文化的一部分,不同的社會文化決定了人們不同的價值觀念和取向,決定了人們價值觀念的差別;因此,消費者對商品的需求和購買行為也深受價值觀念的影響。

香港曾播放過一則美國香煙廣告,廣告詞是“想做就去做”,在標榜個性自由的美國是不會大驚小怪的,但香港是個華人社會,注重自律的傳統心理占優勢,不少消費者認為該廣告有誘導青少年干壞事之嫌,紛紛向有關部門投訴,后來改成“應做就去做”才平息這場風波。這一事件看似偶然,實則是中西文化背景差異導致的不同價值觀念撞擊的必然。中國幾千年來深受儒家文化的影響,建立了儒家倫理道德觀念,提倡“仁”、“禮”,注重內省、自我約束,以達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形成了中國人內傾的性格。西方哲學思潮是人本主義,以人為本,以人或人格為中心來解釋一切,側重于人和事業在認識論上的中心地位,由此形成西方人外傾的性格。從“想做就去做”到“應做就去做”,雖只是一字之差,卻反映了深刻的文化內涵。

由此可見,在國際廣告策劃中尊重并體現目標受眾國的價值觀念何其重要。只有做到這一點,消費者才不會對廣告產生抵觸情緒,才會順利接受其宣傳的產品。

三、結論

總而言之,文化背景的不同,導致各國消費者需求的不同。這決定了國際廣告要獲得成功,必須進行文化分析,采取文化適應策略,在國際營銷中做到入鄉隨俗,適應異國文化,充分考慮目標市場的文化特點,使決策在實施過程中不會觸犯當地的語言文化習慣、價值觀念等,從而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打敗對手,取得勝利。

參考文獻:

[1]崔紹忠馬姝:國際廣告文化與國際商標的翻譯[J].渤海大學學報,2004,(9).

[2]郭洪仙:論國際廣告活動中的文化適合戰略[J].經濟問題,2003,(4).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av中文无码乱人伦在线观看| 玩弄放荡人妇系列av在线网站|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免费 | 一本无码人妻在中文字幕免费| 日韩人妻无码精品免费shipin| 亚洲色av性色在线观无码 | 波多野结衣绝顶大高潮| 亚洲色爱免费观看视频| 看av免费毛片手机播放| 国产又色又爽又刺激在线播放| 久久久久人妻精品一区| 美女啪啪网站又黄又免费| 又白又嫩毛又多15p|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无码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影院| 偷窥日本少妇撒尿chinese| 日日噜噜夜夜狠狠久久无码区| 狠狠躁夜夜躁人人爽天天5| 夜先锋av资源网站| 国产av麻豆mag剧集| 国产在线亚州精品内射| 韩日午夜在线资源一区二区| 色资源av中文无码先锋| 国产在线一区二区三区av| 国产a在亚洲线播放| 欧美成人看片一区二区三区尤物| 美女视频黄频大全免费| 免费能直接看黄的视频| 好爽毛片一区二区三区四| 午夜dj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亚洲精品无码专区在线在线播放|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艾草网| 国产精品视频白浆免费视频| 亚洲欧洲另类春色校园小说| 77777亚洲午夜久久多人| 麻豆人妻少妇精品无码专区| 四虎国产精品永久入口| 久久无码国产专区精品| 久久精品第九区免费观看| 亚洲国产精久久久久久久| 亚洲学生妹高清a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