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3-10 09:53:0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企業管理知識要點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目前管理學課程教學的主要障礙
管理學課程教學活動的組織主要以課堂教學為主,偏重于理論知識的講授,運用案例來印證理論觀點,學生對管理的系統性與實踐性缺乏整體認識,不利于提髙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更難以適應現代企業對經管類人才技能的需要。
(一)學生主體的現實困境
管理學作為經濟管理類專業的基礎課,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應用科學,必須對企業經營管理活動的具體問題作具體分析,才能不斷提升學生的管理意識與管理技能。因此,要掌握管理學課程的精髓,必然要求學生有一定的企業從業經歷,而經管類專業低年級學生基本上是從高中校門直接跨進大學校門的,缺乏企業鍛煉的經歷,這正是管理學課程授課對象的薄弱之處。
1. 困境之一:企業經營活動的背景知識薄弱
學生從髙中校門直接進人大學校門,缺乏參與企業實際鍛煉機會,對企業經營活動的認知匱乏,使得學生很難將管理學課程的基本原理與自身專業聯系起來,很難形成自身對管理活動的認知與技能的需求。在師資方面,由于大學擴招后,各校的專業師資仍顯不足,尤其是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雙師型師資欠缺,教師授課壓力大,很難依據各專業的特色進行針對性的教學活動。為此,在低年級學生中開設管理學課程,學生很少能結合自己的專業需要有針對性地進行課程學習。
2. 困境之二:學生缺乏必要的企業實踐活動
在管理學課中,由于受教學場地與教學方式的限制,學生無法在企業生產現場通過自身感官來獲得有關管理活動的感性認識,通過教師來獲得有關管理理論、管理方法等方面的知識,使得學生很難將管理理論知識與實踐應用有機地結合。很多普通本科學生從未接觸過實際生產實踐活動,通常對管理學課程的學習,還僅限于如何運用高中時代的學習方法去熟記課本上的知識點,而不是將管理有關的意識與思維、管理活動的組織運用自己的生活中去,更不知道管理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也就無法將管理的精髓運用于實踐中。
(二)管理學課程教學的現實問題
管理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因而管理學課程的教學必須具備理論性和實踐性。受制于傳統教學理念,多數青年教師在組織教學內容、設計教學過程以及期末考核等方面的設計還不利于學生的理論與實踐能力的培養,這降低了課程的教學質量和效果,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課程教學理念存在誤區
目前,各個高校都建立有教師課堂教學的評價體系,為了保證課堂教學中教材知識點、實際進度與教師授課情況相吻合,一些教師在課堂教學上的認識偏頗:過分注重課本理論知識的講授,忽視對學生管理思維的訓練和管理意識培養。在此理念下,學生學習管理學課程只是在考試前拼命熟記各個知識點,完成期末考核評價之后則將課程學習的知識點完全拋卻腦海之外,成了應試教育的犧牲品。
2. 教學內容刻板,缺乏系統整合
目前,管理學課程的教學內容大多是依據管理職能進行安排的,主要圍繞計劃、組織、領導、控制、創新等職能來進行章節安排,這樣的教學安排體系,需要充足的教學時間作保障,而管理學課程教學學時數多在50學時以下,要完成全部教學內容,就沒有時間引導學生參與管理實踐^由于現行的教學評價體系中要以課本教材為綱,教師被動選擇傳統教材,無法有效整合課程的教學內容,也就無法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 課程考核評價過于單一
目前,對于學生學習管理學課程的評價主要是期末考試的“一卷定成績”,雖然很多院校也在極力推進課程評價方式的改革,加強對學生平時學習的評價比重,但過程考核方式與內容也多偏于課程的理論知識,很少對學生管理方面技能進行客觀評價。課程的考核方式基本上是試卷作答,重點考核學生對課本理論知識的識記程度,缺乏對學生實踐應用能力過程的考核。其結果是難以提高學生管理思維與意識,管理技能也無法學以致用。
4. 教學過程缺乏有效設計,教學方法單一
管理學課程需要結合某一企業的實際經營情況對每一個知識點進行系統分析和設計,但在教學中,多數教師缺乏企業經營管理的豐富經驗,加之受個人知識面與教學科研任務重的影響,很難有精力和時間去進行系統的教學設計。
二、管理學課程教學改革的基本原則與思路
依據管理學課程自身具有的實踐性與基礎性的特點,以及人才培養中對管理知識、能力和素質的培養目標要求,在管理學課程教學改革中,應該遵循以下原則:
(一)基本原則
1. 系統性與整合性相結合的原則
在管理學課程體系的設計上應根據系統工程的思想,依據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與相關課程的教學內容,進行管理學課程教學內容的重新構建,明確各章節的教學重點與難點、教學方式方法、技能考核評價方式之間的相互銜接、相互協調,形成一套完整的課程教學體系。同時,由于大學低年級的學生對企業經營管理的不了解,需要教師突破課本教材與傳統課堂的時空限制,不再是書本上理論知識的簡單傳授,而是要教會學生樹立管理意識與管理思維,將學校課堂、企業現場進行整合,運用企業現場、事例來組織教學活動,增強教學活動的生動性,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 開放性與共享性結合的原則
開放性與共享性首先體現在管理學課程教學體系的設計、教學活動的組織、教學效果的考評以及課程考核等,應改變由單一主體(多為授課教師)來實施各項活動的局面,建立起由專任授課隊伍、企業管理人員、學校專業督導人員組成的團隊,對課程教學活動進行全面的效果測評,同時將課程教學設計全案在師生中進行共享,提高課程教學資源的利用效率。
3. 主體性與互動性相結合的原則
管理學課程的課堂教學設計應以學生管理思維、管理意識與管理技能提升為主線,突出應用性與實踐性。為此,教師應改變以往集體式滿堂灌的講授式教學方式,在課堂教學中應“以學生為中心”,加大學生的參與力度。同時,還應為學生進入企業參觀了解提供機會,增強學生對企業經營管理的感性認識,從管理的實踐性與應用性來提高學生學習管理學課程的興趣。同時,在教學活動中,應立足于“發散思維和開放思維”的培養,通過師生間的交流互動來提升課程的學習效果。
4. 實用性與實踐性相結合的原則
由于管理理論博大精深,企業管理案例眾多,如果沒有側重及針對性,學生難以從海量信息中篩選出對自己有用的信息出來,不僅造成了學生的學習負擔,而且學生的學習興趣越來越少。為避免上述情形的出現,一方面,教師應根據課程教學時數來精選課堂教學內容與教學方式,突出“實用性”;另一方面,需要教師結合案例教學、角色扮演和模擬訓練等教學方法來增強課程教學的實踐性。培養學生識別問題、診斷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管理學課程網絡教學資源設計思路
1.體現系統設計思想
系統設計是管理學課程教學成功設計的首要任務,必須依據專業培養目標和授課對象,系統分析課程教學的框架體系,從而準確把握課程教學內容,合理進行教學過程的設計;同時,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參與課程教學活動,通過引導案例分析、討論、交流、質疑等來進行課堂教學活動的組織。
1. 體現課程自身特色
管理學作為經管類專業的一門基礎課程,對培養學生的管理活動的認識以及管理的功能發揮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注重該課程的基礎知識,而且更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管理意識與思維。為此,授課教師應有豐富的課程教學資源,圍繞“實踐應用能力的培養”來塑造課程特色。
2. 體現項目管理思維
項目管理思維要求管理學課程教學中應體現以明確的具體任務為中心,突出該環節應該解決的問題與達到的教學要求,更多地表現為任務型教學活動。在教學內容的組織上,教師應事先設定相互銜接、相互關聯、依次推進的任務,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同時掌握相關管理知識與管理能力,提升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
3. 體現過程性考核評價
過程性考核側重于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可以有效改變過去“一卷定成績”的評價方式。其主要體現在分階段、分任務、分項目來對學生的課程學習進行考核。過程性評價是對課程教學質量全面監控的重要手段,要求授課教師必須注重教學方法的轉變,尤其是要體現項目管理思維。同時,過程性評價也要求教師必須持續性學習,改變學習態度和學習風氣。
三、管理學課程教學改革的對策與建議
(一)構建模擬企業運營的管理學課程教學模式
針對管理學課程在大學低年級開設的實情,學生對公司及其運營的感性認識欠缺,可以開展模擬企業運營的課程教學模式。一是要依據系統思維對課程教學進行整體設計,研究企業運營的基本活動',把管理學與其他相關主干課程(如:市場營銷、財務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生產運營管理等)的教學內容聯系起來進行整體設計,避免教學內容的沖突與重復。二是要將管理學課程教學內容與企業組建形式、公司組織架構形式、公司職位分析與職責設計進行有機地結合,將組織的決策、計劃、組織、領導、控制和創新等職能活動進行綜合設計。三是圍繞從事經濟管理工作必須具備的能力,如:決策與計劃、組織溝通、領導激勵、團隊協作能力和創新能力來進行課程教學項目的綜合設計。
(二)以學生為主體,實現教學方法多元化
培養學生的管理意識與管理能力,應以學生為主體,體現項目驅動的教學任務設計,通過項目實踐來提升學生的管理能力。為此,教師可采取以下教學方法:
—是項目驅動教學法。該教學法是以學生組建的模擬公司為載體,由學生扮演不同的企業管理者,組建企業管理團隊,模擬企業經營活動。其實質上是一種模擬實踐教學法,它可以讓學生感知企業經營活動的全過程,對未來企業工作的情景和可能擔任的角色有比較全面的了解,為以后從事相應的管理工作培訓技能、積累經驗。
二是情景游戲教學法。主要通過教師事先預設的商業游戲和團隊練習等活動,讓學生在情景模擬的場景中,去學會管理技巧與方法。如進行瞎子背瘸子游戲,訓練學生的溝通配合能力。情景游戲法可以提髙學生學習管理學課程的積極性,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三是案例教學法。案例教學是把實際教學中企業經營的真實情景加以提煉,圍繞課程教學內容和要點,形成典型教學案例,然后通過學生的獨立思考和相互討論,加強學生對于管理知識的理解和學習,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在案例教學中,學生必須積極參與,教師注重引導,以便學生更深人地理解管理知識,提升自己的管理能力。
(三)創新教學組織形式與學習形式
一是通過模擬企業運營來組織教學活動。在管理學課程教學中,應始終體現“項目管理”思維,以企業管理面臨的問題來驅動教學。在教學組織上,應提倡學生組建企業團隊,模擬企業運作,課程教學的課堂講授、課堂討論、課內外作業、復習和考試等教學環節和內容都采取企業形式來進行,營造企業現場氛圍,增強學生對企業的感知能力。
二是形成團隊交流與學習氛圍。目前,大多數學生對課本上的知識要點的學習積極性越來越低,單憑學生的自我控制能力,無法達到教學目標的要求。為此,需要給學生施加必要的外部學習壓力,通過團隊成員的互動交流來提高其學習積極性與自覺性。如:在課程預習中,學生可以依據自己的模擬企業,對其可能在計劃、組織、領導、控制、創新等環節出現的問題進行獨立思考,然后在小組內進行討論、共商解決辦法,最后再結合教師課堂內容的教學要點進行思考,得出解決問題的辦法,提供給老師進行交流。
三是注重教學實踐形式的創新。一方面,可以通過老師或學生自己先去聯系有意向的企業或組織,把模擬企業的問題帶到實踐中去思考,或把參觀企業的案例帶回課堂進行分析研究;另一方面,應積極鼓勵學生在校期間進行創來看,涉及到公司設立、公司章程的制訂;公司組織架構;工作崗位分析、工作職責與職權;公司正常運營中的計劃、組織、領導、控制和創新等職能活動以及年度績效考核等事宜。這些領域單靠某一位教師來進行全程講解,很難把握這些領域的精髓,為此需要變革過去單一老師授課的傳統,由一個專業性的教學團隊來進行授課,更能提高課程教學的效果。
(四)以全面評價為準則,逐步實現考核方式多元化應充分發揮管理學課程考核的引導與激勵作用,樹立以就業、創業為導向,突出能力本位,采用過程性評價和結果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實現考核方式的多元組合。評價方式也可用情景處理技巧評價、方案設計水平比較、項目策劃與實施效果衡量、經營主題宣傳演講等方式。
關鍵詞:知識管理 知識共享
對于知識,專家和學者們有著不同的解釋。通常來說,人們認為知識是對問題進行認知、分析并最終解決的過程所得到的經驗、辦法、習慣等。研究信息論的專家認為,知識是一種特殊的信息,是一種人們用來增加自己認知準確性的信息加工方法,用于實現信息加工變換。
一、企業知識的范疇
企業中,按知識的性質可分為原理知識、技能知識、事實知識與人際知識;按知識的形態可分為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按知識所有權不同,還可分為個人知識和企業知識。個人知識包括工作技巧、獨門訣竅、生活經驗、個人研究成果、世界觀、價值觀等等。企業知識可以再細分為企業管理知識、環境知識、市場知識和產權知識等,主要是指企業通過整合員工個人知識而形成的企業共有的公共知識。
企業性質不同、業務范圍不同、服務對象不同,劃分的小類也不一樣,但它都脫離不開這樣的規律,即包括財務知識、預算知識、技術知識、安全操作知識、營銷知識等這些顯性知識,并以紙質的或者電子版的規程、規范、手冊、方案、作業指導書、范本等方式存在或保存。而隱性知識往往是一些看不見摸不著的但又實際存在的東西,包括企業關系、人際關系等。
那么,如何將這些零散的、個人的、小團隊的、顯性和隱性的知識,轉變為企業共有的公共知識,并讓需要這些知識的員工及時得到這些知識,提高他們的知識水平和行為能力,支撐其開展業務工作,為企業賺取更多的利潤,這就是我們企業知識管理的主要工作。
二、企業知識管理的意義
知識管理,是企業健康發展、保持長久不衰的關鍵。企業是一個知識生產、利用的實體,企業的變革需要知識的創新,企業存量知識的差異決定企業創新能力的大小。企業存量知識的多少、新舊、含金量,以及知識的運用程度、知識的結構和種類等,都決定了企業資源配置、以及抓住市場商機的能力。只有通過開展知識管理,改善企業的知識結構,提高企業員工的認知能力,才能提升企業的綜合實力,保持市場競爭優勢。
知識管理是將有用的知識適時分享給所需的人,便于其利用該知識拿出可靠的決策。知識管理的方法是既要對信息進行管理也要對人進行管理,其中將信息和人、信息處理和人的創新結合起來進行管理更重要。越來越多的企業認識到,知識管理已經成為企業管理的主要趨勢,誰跟不上這個趨勢,誰將被歷史淘汰。
知識管理的關鍵和重點問題是知識共享。知識共享是具有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的主體的知識,通過交流轉化等方式,通過接受、分析、吸收等過程,最終成為其他主體自身擁有的知識的過程。
三、企業知識共享的要點
在企業內部,知識共享的含義是:(1)員工具有主觀能動性和主動學習性,他們是企業的核心,企業的知識靠他們獲取、掌握和應用。所以應提供渠道使員工得到教育培訓,保證員工能夠隨時隨處獲取知識,補充知識。(2)當今社會人員流動性大,有些人工作單位更換頻繁,作為企業,為了避免人員的流動造成知識的流失,造成差異化競爭力的下降,組織應采取一些手段和方法激勵員工將自己的知識共享給企業,保護企業賴以生存的知識產權,保持企業的核心競爭力。(3)企業應提供知識共享平臺,讓員工隨時隨地能方便地暢所欲言地進行溝通、交流、討論、請教和解答,分享成員間各自的知識,學習他人的知識。
知識共享是知識管理的核心,體現在幾個方面:
1.企業實施知識管理的主要目的是實現員工間的知識共享。企業一個非常重要的資產是知識,這種無形資產不像其他有形資產使用后會“磨損”、“折舊”,相反,使用的人員越多知識的價值越大。員工自己發明原始創新從頭學起的成本高代價大周期長,若從其他員工那里共享和學習知識得到指導幫助,花低廉的成本在短時間里可能就會出成果。知識管理成不成功關鍵是看知識共享充不充分。
2.要充分利用知識就要先實現知識共享。企業內的很多知識是有通用性的,能夠被更多的相關人員共享和利用,才能充分放大知識的作用。共享知識就是充分利用知識,這樣對企業好處很多,利益很大。
本文從促進大學管理學教育與企業管理實踐的深度整合視角,致力于工商管理碩士(MBA)教學案例庫的“內容-平臺-教育”的三維度開發,形成有特色的案例教學庫,促進案例內容在MBA教學中的充分運用。研究采用調查研究和規范研究相結合的方法進行,形成的思路和實施策略可以推廣到其它專業碩士學位教學案例庫建設中使用。
【關鍵詞】
工商管理碩士;管理學;案例庫;案例教學
為了提高大學商學院的競爭力、提高管理學教學科研水平,促進大學管理學教育與企業管理實踐的深度整合,商學院可以致力于管理案例的“內容-平臺-教育”的三維度開發,進而引發工商管理碩士(MBA)教育模式的重大變革,提升商學院聲譽和核心競爭力。
一、工商管理碩士案例庫建設目標
案例中心可以依托商學院豐富的學術資源和社會資源,通過與國內外案例開發研究機構的合作,以專業化視角和嚴謹的態度,致力于實現以下3個戰略目標。
1、案例內容(案例庫)建設。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案例教育首先要有案例,案例內容建設是案例中心的基本建設目標。子目標一:原創性教學案例(包括文字和視頻案例)開發,建設“自主化、本土化、國際化”相結合的教學案例資源;子目標二:開展原創性案例研究,完成案例研究論文或研究報告;子目標三:案例全過程管理體系,建立案例選題、立項、評價及驗收的全過程管理體系;子目標四:企業和社會資源開拓,建立校企合作關系和產學研合作關系;子目標五:開展廣泛的國內外交流,共同探索科學的案例研究開發模式和方法,并在工商管理學科普及案例研究和開發方法。
2、案例平臺建設。案例平臺是連接內容和用戶的媒介,這種網絡案例共享系統是一個前臺界面友好、后臺知識充足的連接案例內容和用戶的計算機網絡系統,包括各種計算機軟硬件。子目標一:案例中心硬件建設,包括服務器、集線器和各種網絡設備,以及順暢的網絡通道;子目標二:網絡案例搜索軟件開發,能為用戶提供案例查詢、在線瀏覽和視頻案例播放、案例下載等功能;子目標三:實現與其它院校管理案例庫共享。
3、案例教育建設。案例內容和平臺最終都要落到教學和研究上,為管理教育服務。子目標一:對師資開展案例教學方法培訓,使之能有效地組織實施案例教學,在教學中充分發揮案例的作用;子目標二:對學生進行思想轉變和習慣培養,使之接受案例教學這種不同于以往的新學習模式,建立新的學習習慣;子目標三:研討案例教學方法,促進新方法開發和在案例教學中的運用,定期開展案例教學效果評估和分析;子目標四:組編工商管理碩士案例通訊,推廣高質量原創性案例研究成果,推動案例研究發展及國內外協作。
二、工商管理碩士案例庫建設的必要性
1、學校和學科實力的體現。商學院如果拿不出與別人共享的案例資源,將可能被邊緣化,這對學校的聲譽形象極其不利,也會限制工商管理學科建設和發展。此外教育部對案例教學日益重視,“管理案例數據將被納入教育部商學院及MBA學科評價體系”,案例教學已經被教育部列入高校的教學改革計劃,成為了評估商學院競爭實力的一個重要指標。
2、開展案例教學的需要。管理是實踐性和情境性很強的學科,以往管理教育依賴于課堂教師講授,忽視了管理的情境和實踐意義,而案例研究和教學是理解管理知識、實現理論聯系實際的重要橋梁。通過案例教學,一是增強了學生分析能力,二是激發了學習興趣,三是增進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互動,有助于實現啟發式教學、互動式教學、研討式教學模式的實現。尤其是我們自主開發案例,對案例企業的相關背景和管理實踐更熟悉了解,用起來更加順手,這是外購案例所不具備的可操作性。
3、實現研究與教學的相互促進。案例研究和教學減少了“圍繞課本的閉門造車式的教學現象”,勢必推動教師深入實踐去挖掘企業實際問題,關注理論與實際的聯系問題,這樣也調動了教師積極性,實現研究與教學的相互促進,既會提升教師的案例研究水平,也促進了案例研究成果向教學的轉化。
4、提升校企合作、產學研合作的廣度和深度。以往由于學校以及教師忽視企業案例開發和教學研究,缺少對企業實際問題的把握,缺少與企業溝通的能力,產學研合作停留于表面。案例研究與教學的開展,一有助于準確深入理解企業問題,二與企業、企業家互動增進理解,三為學校建立實踐基地,四促進學校對外輸送人才和學生就業。
三、工商管理碩士案例庫的建設任務
1、教學案例開發。案例中心要動員、組織商學院師生對企業管理實踐進行實地調研,將管理實踐上升為可用于教學科研的管理知識、規律和理論,開發高質量教學案例,打造自己的案例知識庫。其中的教學案例又包括文字案例、視頻案例、文字視頻相結合的案例。為案例開發拓展社會資源,與企業開展密切合作,在與企業的互動中增進了解、培養感情、提高互信程度,為案例開發創造有利條件。案例中心要對案例開發的選題、立項、評價和驗收以及成果利用進行全過程管理,為案例開發團隊提供團隊建設、經費配套、方法指導等必要支持。
2、開展案例研究。案例研究工作是要結合企業實際,選擇典型案例分析、解剖,提煉出具有一般意義的管理知識和管理規律。案例中心鼓勵教師和研究生運用規范的案例方法,選擇合適的研究對象,通過對企業管理實踐進行訪談、調研和數據收集,從管理現象中總結管理規律,完成具有原創性的案例研究論文或研究報告。
3、案例研究與教學師資培養。教師只有熟練掌握案例研究方法,善于從企業實踐中提煉學術問題,才能完成高質量案例研究成果。案例教學更不同于傳統教學,需要對師資開展案例教學方法培訓,使教師課前能有針對性地選擇案例,課堂上能領導案例討論過程,幫助學生從案例中獲得某種經歷和感悟。案例中心需要外聘或內聘專家給教師講課或培訓,也要鼓勵教師走出去,與國內外商學院和案例中心開展緊密交流協作,參加案例研究與教學研討會,共同研討和探索科學有效地案例研究方法、案例開發模式和手段,提高教師的案例教學和研究水平,進而提高課堂案例教學和研討式教學的效果。案例中心需要在工商管理學科普及案例研究和開發方法,整體提高師資隊伍的案例研究開發能力。
4、案例平臺建設。網絡共享系統可以為用戶提供網絡案例查詢、網上案例共享和下載、網上案例研究和教學等服務。這個系統中既包含本中心組織開發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案例,也需要跟國內外其它院校管理案例庫對接,使師生可以接觸和利用到廣泛的案例資源。在商學院網站上開辟案例中心網頁,設置中心通知、中心案例庫、案例研究動態、案例教學、友情鏈接等欄目,為推進案例教學、案例寫作和案例研究服務。案例中心需要購買服務器、集線器和各種網絡設備,建立一套網絡內容共享的硬件系統。同時,需要進行軟件開發,為用戶提供案例庫入口,實現查詢、檢索、瀏覽、在線播放等功能。與國內外其它院校的案例中心開展合作,通過購買或交換的方式,獲得接近利用外部案例資源的渠道。
5、案例教育建設。在案例教學方面,目前雖然在授課中也結合案例講授知識,但還遠未達到規范的案例教學程度。案例中心需要對學生進行思想轉變和習慣培養,使之接受案例教學這種不同于以往的新學習模式,幫助學生建立新的學習習慣,習慣于課前思考、課堂研討,課后總結和吸收消化承載于案例的理論知識。先進行案例教學試點,再逐步鋪開,最終覆蓋大多數管理學課程。案例中心也需要對案例教學的方法手段等進行研究探索,促進新方法開發和在案例教學中的運用。定期開展案例教學效果評估和分析工作,促進本科及研究生教學等各系列案例教學水平的提高,形成“以教師為主體、以課堂為園地、以案例為內容、以網絡共享系統為平臺、以企業實踐基地為依托”的案例教學質量提升體系。
四、工商管理碩士案例庫的應用研究
1、工商管理碩士案例的應用。所選擇的案例缺乏典型性,只是泛泛而談甚至是講故事,不能準確、有效地說明和論證理論要點,不能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案例教學的興趣。所選案例大都缺乏直觀性,不夠深刻以至于不足以讓學生理解。雖然許多高校都建立了案例庫,但其中的案例大部分直觀性不夠,理論與實踐不易有效整合,往往是就案例談案例,上升不到理論層次,或者是牽強附會成為理論的注釋,僅僅達到活躍氣氛的效果。而且,由于學生的專業和經歷各不相同,圍繞案例討論的時候往往容易鉆牛角尖,拘泥于枝節問題做無謂的爭論。
2、工商管理碩士案例教學的流程。管理學本身就是一門系統的科學,通過向學生講授現代企業管理的原理、哲學思想、管理的職能及其在具體實踐中的應用,把學科理論的學習融入對經濟活動實踐的研究和認識之中。因此,緊密聯系實際,把引進案例的教學方法加以系統化,使教學的各個環節相輔相成是管理學案例教學的首要內容。首先,案例教學過程的實施步驟要明確。在確定要利用案例討論之前提前確定討論的核心主題,對案例教學目標、案例中的難點和重點等進行分析;對案例進行反復揣摩,確認一系列問題,制訂課堂討論計劃,包括怎樣開始討論,如何組織教學,遵循怎樣的邏輯進行,如何對過程進行控制等,并編寫案例討論教案。其次,鼓勵學生積極配合。在正式討論之前,要求學生主動了解案例背景知識,熟悉案例討論流程,以及事先對案例中的問題提前進行思考并能提出問題和相應的解決方案,以便在課上正式案例分析的時候能有序地參與。案例教學法以自學為主,讓學生成為主體地位,相當多的學生可能會無所適從。所以,必須通過教師的引導,讓他們知道怎樣學習案例,怎樣為案例課題做準備,為解決這些問題應掌握哪些知識,以便學生認準自己的角色,真正站到自己應該站的位置,積極參與其中。最后,要嚴格保證案例教學各環節的連貫性和一致性。針對一些教學過程中出現的系統環節脫節問題,筆者認為在案例討論進行之前告知學生案例分析的每一步驟,嚴格按步驟進行,并且這些步驟應與教師的案例討論教案一致。在案例討論中,當偏離主題或即將與前一環節脫節時,教師有必要提醒學生案例研究的主題,引導學生按照案例討論程序進行。在案例的總結環節中必須注重學生的反饋,分析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是否解決了案例中反映的所有問題,解決問題的種種可能性及障礙是否被學生充分預見到了,教學目的是否已達到,案例選擇是否恰當以及哪些方面仍需改進,以便為后續的課堂教學提供借鑒,使教案不斷充實和提高。
3、案例教學方法的應用。有必要通過建立完善的教學評價體系,鼓勵和調動教師在增強管理實踐的基礎上,主動創造和學習新型的案例教學方式。在對學生的激勵方面,教師可以實施考核激勵鼓勵學生對案例進行討論、交流,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案例教學的宗旨不是傳授終真理,而是通過具體案例的討論激發學生的創造潛能。教學的重點不再是能不能得出正確的答案,而在于培養學生得出答案的思考過程。為了達到較好的案例教學效果,教師應引導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以案例中的身份去觀察與思考案例中的問題,針對案例提供的資料充分思考,并分組對案例進行討論和交流。在思考基礎上的討論和交流,有利于學生發現自己在某一案例分析時的不足,有利于培養學生全面看問題的意識,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學生通過對案例的研究、探討,廣泛地接觸了經營管理的各個領域,學到了管理學的各種知識,培養了分析和判斷能力以及運用所學知識處理現實中錯綜復雜問題的能力。
作者:李浩 單位:東北財經大學工商管理學院
參考文獻:
[1]黃江明,李亮,王偉.案例研究:從好的故事到好的理論—中國企業管理案例與理論構建研究論壇(2010)綜述[J].管理世界,2011(2):118-126.
關鍵詞人力資源 管理 教學改革 分析 對策
中圖分類號: S211 文獻標識碼: A
在現代化的企業管理工作當中,人力資源管理一直是一項重要的工作內容,也是進行各項管理工作的基礎。人力資源管理,對于管理人員的實踐精神與理論應用能力有著較高的要求。我國的各大院校設置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的目的,就是為了培養人力資源管理人才,使之掌握進行人力資源管理的各項基礎理論與運用方法,具備為所在企業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就目前的人力資源管理教學現狀來看,為社會培養高素質、高能力、高品德的員工已經成為我國人力資源管理的教學目標。
一、人力資源管理教學改革的要點分析 人力資源管理是一個相對龐大的系統,要對其進行全面的改革具有一定的難度。因此,為了提高人力資源管理教學改革的速度與質量,就要抓住人力資源管理教學改革當中的要點。下面,我們就來對人力資源管理教學改革當中的要點進行分析。
(一)重視學生能力的培養
我國的傳統教學方法主要是以填鴨式教學為主,教師在教學活動當中更重視向學生灌輸知識,而而不是培養學生的能力。正所謂知識就是力量,有些教育者誤解此話,將知識作為教學活動的所有內容,這樣的教學理念已經遠遠脫離了社會現實。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教育的普及,學生的能力成為其核心競爭力的來源。也就是說,在現代社會,知識不足以支撐一個人的存在,更無法使其個人價值得到體現。只有一個人的學習能力與知識創造能力達到一定程度,才能使其有所作為。因此,在進行人力資源管理教學改革之時,應當把構建學生的學習能力體系作為教學重點,擴寬教學活動的內容,改變傳統思想。
(二)改變傳統的管理理念
人力資源管理,從字面意思來看,就是對人才的管理。可是,不同的人才管理理念會帶來不一樣的人才管理成效。對人才的管理,可以分為對人的管理與對才的管理。而一個現代化的企業,應當認識到以人為本的重要性,從人的角度出發來實現對人才的管理。因為只有抓住了每一個人,使之可以全身心地奉獻與服務于企業,才能算是實現了對人才的管理。所以說,“人”應當成為人力資源管理教學改革當中的重點。人力資源管理教學改革當中涉及的人有學生與教師兩類,因此,進行人力資源管理教學改革應當明確二者的主要地位,以新的管理理念進行人力資源管理教學改革。
1.學習主體的微觀分析
學生個人進行學習的內因與外因是進行學習主體微觀分析的兩個重點。其內因所指主要是對學生個體的學習能力與在學習活動中的效率有一定影響的內在條件,比如說學習的能力與動力等。其中,學習動機對于學生學習有著直接的影響,學習動機的科學程度與學生的學習結果有著密切的聯系。因此,在進行人力資源管理教學改革的過程當中,教師應當明確學生的學習動機是否正確,是否可以成為學生進行學習的推動性力量,并且要根據學生的自身特點進行因材施教,使每一位學生找到自己的學習動機。而所謂的學習能力指的就是學生可以進行自主學習的能力與學習的綜合素質,這也是學生進行學習的基礎性條件。一般來說,學生的學習活動參與量越多,進行的實踐活動越多,學生的思考能力與創造能力就會越強,學習能力也會更高。而學生進行學習的外因,主要包括學生的性別與年齡、家庭背景與社會環境等,這些因素都會對學生的學習成效有一定的間接性影響。
2.學習主體的宏觀分析
學習主體的學習行為會受到主體所在環境的影響。比如說國家的相關政策、文化發展水平、社會文明程度等,這些都會對學習主體的學習行為產生一定的影響。以國家的經濟發展來說,我國的經濟發展迅速,會促進社會的進步,使學習主體的學習環境不斷得到改善,硬件設施得到更新。這時,學習主體的學習成效就會得到提高,反之亦然。
二、人力資源管理教學模式的設計要點
為了能夠提高在校生的人力資源管理水平,使其在畢業之后可以更好地適應社會與服務社會,在人力資源管理教學中一定要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在人力資源管理教學改革當中,要加大對人力資源管理實踐活動的重視,要以學生為主,利用以人為本的學生管理理論,更好地落實人力資源管理教學改革活動。
(一)積極利用認知型教學模式
在人力資源管理教學活動當中,認知型教學模式主要用來進行“三基”知識的教育。這樣的教學模式有利于引導學生掌握相關專業知識,降低其對知識的理解難度,更好地對知識進行記憶。認知型教學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之內掌握更多的專業知識。這樣的教學與學習方式可以幫助學生學習,提高專業自信,更好地開展未來的學習活動。在認知型的教學模式當中,教師以自己的教學信心專注于教育,學生以自己的學習動力與教師形成互動,使教學目標能更好地實現。
(二)為學生安排實踐任務
正如上文所說,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對于學生的理論能力與實踐能力有雙重要求。因此,教師要十分重視學生的學習能力,只有了解了學生的學習能力,才能更好地開展教學活動。在人力資源管理專業日常的教學中,教師可以準備一個專題,安排學生進行調查與分析,有必要的時候讓學生單獨完成這樣的實踐活動。這樣組織與安排的目的就是對學生的學習能力,對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行鍛煉與提高。其次,也可以安排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共同完成一個專題的報告,使其具備合作精神。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交流對于學生的學習結果有明顯的影響。因此,一個合格的教學活動一定要給學生創造交流與實踐的機會。這就要求我們的教育工作者在對學生進行小組實踐活動安排時,要明確對學生提出合作要求,在進行集體調查之后,要對此專題進行討論,將討論內容記錄在案。在完成報告之后,小組要以其獨特的形式為大家作展示,展示以1~2人為代表為佳,并規定展示的時間。
(三)重視發現學習教學模式的引用
學習的過程是在已學知識或者正在學習的知識當中,發現新的問題、創造新的知識的過程。這也正是發現學習教學模式的核心所在。每一位進行過人力資源管理知識學習的學生,都有一定的人力資源管理理論知識。對于這樣的學生來說,要想深化其學習成果,發現學習教學模式是最為合理與有用的。比如,各院校可以在學生的實踐活動中提出實踐報告要求,使其在知識運用過程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總結出自己的心得。這就是最簡單的發現學習的過程。實踐過程中進行發現學習,可以更好地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激發其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建立起終身學習、隨時學習的意識,不斷地完成自我提高。
綜上所述,人力資源管理作為我國現代企業的重要管理內容,一直得到企業決策者的重視。而我國的人力資源管理教學是培養人力資源管理人才的重要渠道。本文對我國人力資源管理教學改革的關鍵點與對策進行闡述,希望各大相關機構可以結合自己的切身實際,對人力資源管理教學進行相應的改革,以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為社會提供更多優秀人才,使之更好地服務于社會,促進社會的和諧穩定發展。
[ 參 考 文 獻 ]
[1] 陳浩.地方性高校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實踐教學的現狀與改革[J].大眾科技,2010(7).
[2] 汪克亮,楊力.新時期高校人力資源管理課程教學改革探討[J].考試周刊,2009(42).
[3] 羅帆,李昂,彭謙.就業需求導向的人力資源管理實踐教學改革探索[J].高教論壇,2009(7).
羅伯特-歐文曾說過:把錢花在提高勞動力素質上是企業經理最佳的投資。被稱為朝陽產業的物業管理行業,經過20多年的發展,已顯現出越來越強的生機,為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物業管理企業員工培訓工作已顯得十分重要。
二、目的和意義
(一)員工培訓是物業管理企業參與市場競爭的需要
物業管理企業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物業管理企業除了從市場上招聘到合適的人才外,更為有效的方式是通過培訓提高現有員工的素質,使其成為滿足企業需要的人才。
(二)員工培訓是物業管理企業管理者激勵員工的方法
當今社會,學習培訓已成為很多人改變自己生活和環境的重要手段,幾乎每一個人都有對學習的需求和渴望。物業管理企業內濃郁的學習氛圍,以及有效的學習政策都會對員工產生足夠強的吸引力,有利于員工隊伍的穩定。有遠見的管理者甚至還把學習培訓作為一種員工福利用來贈送或獎勵員工。
(三)員工培訓是物業管理企業經營管理現代化的基礎
經過20多年的發展,物業管理行業已從過去傳統的房屋協作管理轉向以委托管理方式為主的市場化經營管理。這種社會化、市場化的經營管理方式對物業管理從業人員的素質提出了較高要求。物業管理已不僅是一個勞動密集型的行業,需要有大批精通管理的優秀人才來推動它的發展。因此,員工培訓是實現物業管理企業經營管理現代化的基礎環節和可靠保證。
三、制定物業管理企業培訓規定
培訓工作對物業管理企業來說是一項長期工作,物業管理企業應結合自身情況制定培訓規定使培訓工作制度化、規范化。培訓規定主要包括培訓的目的和意義、培訓的基本內容、培訓的方法、培訓的分類、培訓的組織實施、培訓的監督管理、培訓的效果評估等內容。
四、物業管理企業培訓的內容
物業管理工作涉及內容較多,培訓工作相對復雜,但總的來說,培訓可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
(一)企業相關知識的培訓
該類培訓是為了讓每一個員工對企業的歷史、現狀、未來規劃、管理服務理念、經營范圍、內部規章制度、人力資源管理等有一個全面的了解。
(二)物業管理工作基礎知識的培訓
該類培訓主要是讓管理人員及操作人員熟悉并掌握與企業管理、物業管理相關的基礎知識。
(三)物業管理從業人員專項技能培訓
該類培訓是為了提高基層管理者及操作者的實際工作技能。
五、物業管理企業培訓計劃
(一)培訓需求分析
1、培訓需求分析的內容
在編制培訓計劃之前,首先要對企業的培訓需求進行全面的分析,培訓需求分析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
⑴組織分析
結合企業的年度經營管理發展計劃,分析企業及各部門需要哪些培訓以保正計劃的實施。
⑵任務分析
依據企業的工作內容,分析個人需要進行哪些培訓才能保證任務的完成。
⑶個人分析
依據企業的人力資源現狀,分析哪些人需要培訓,培訓的具體內容是什么。
2、需求分析的方法
⑴問卷調查法
向企業員工發出培訓需求問卷,讓員工結合企業發展戰略對企業應當組織怎樣的培訓提出建議。讓員工結合自己的工作任務提出培訓要求;讓員工結合自己的個人發展提出培訓需求。問卷法是一種非常普遍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這種方法能培養員工關心學習、熱愛學習、參與學習的熱情,既是培訓需求分析方法又是企業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較為有效。
⑵約見面談法
挑選不同管理層次、不同工作部門的管理人員以及不同工種的操作人員進行面談,根據面談了解到的信息以確定公司的整體培訓需求。
⑶會議調查法
召開培訓需求分析會,讓參加會議的人員提出培訓需求。
⑷工作表現評估法
根據員工的日常工作表現以確定員工在哪些方面有缺陷,從而有針對性地進行培訓以提高這些方面的工作能力。
⑸報告審評法
根據各部門提供的培訓需求報告進行綜合評審以確定所需的培訓內容。
(二)制定培訓計劃. 培訓計劃是為了規定培訓工作的目標,制定整體規劃以實現這些目標;以及將培訓計劃逐層展開,以便協調和將各種活動一體化。
1、制定程序
企業各部門根據培訓需求分析的內容,結合部門培訓目標以及部門年度發展計劃制定出本部門的年度培訓計劃,上報到企業人力資源管理部門,再由企業人力資源管理部門結合企業年度發展計劃以及企業培訓總體目標制定整個企業的培訓計劃。
2、計劃內容
為保證培訓工作按時、按質地實施,培訓計劃應包括培訓目標、課程設置、培訓方式、培訓控制、培訓評估等五個方面的內容。
⑴培訓目標
培訓目標是指通過培訓工作所期望取得的成果,這些成果包括個人的、部門的、整個企業所要求達到的培訓結果。培訓目標是制定培訓計劃的基礎,培訓目標決定了培訓課程、培訓方式等一系列的內容。同時,培訓目標又是培訓考核和培訓評估的依據。所以,培訓目標的制定應該準確、細致并具有可測量性。
⑵課程設置
培訓課程包括了培訓課程的名稱、培訓的時間、培訓地點、培訓教員簡介、針對培訓課程的培訓要求等內容。明確的培訓要求有利于員工提前對所培訓的內容有所準備和有所側重,有利于提高培訓效果。
⑶培訓方式
根據培訓內容以及培訓對象的不同,可采用不同的培訓方式。常用的培訓方式包括講授法、學徒制、小島討論法、角色扮演法、管理游戲法、觀摩范例法。
①講授法
講授法是最常用的一種教學方法,通常是讓一位教員向學員直接傳授某方面的知識。這種方法的優點是節約經費、教授對象多,可同時面對多名學員,一次教學可讓很多學員同時受益。
②學徒制
學徒制是最古老的教學方法,但至今為止仍然是企業培訓新人最常用的一種方法。它的特點是由一名經驗豐富的老師傅,負責幫帶一名或幾名新來的員工,通過傳授、示范、練習、檢查反饋等一系列過程提高新人的工作技能。學徒制較適合物業管理工作實踐中保安、綠化、保潔、維修等技術性工種
③小島討論法
員工以5-7人為一組圍在一個圓形桌前(也稱“小島”),對特定的話題或主題進行討論。指導老師控制培訓的時間和進程。每一位員工都可以自由地發表自己的意見,但是不允許反駁別人的意見。指導老師將每個人的意見都寫在黑板上,同時鼓勵員工說出更新或更古怪的想法。當大家將自己的想法全部講完后,在指導老師的指導下,員工對每一種意見進行評價,最后選出大家都滿意的答案。這種小島討論方式是引導員工自己解決管理問題的有效方法。
④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是讓培訓對象假想自己是公司的某一角色,并以此角色的身份來解決問題。這種方法能讓培訓對象身臨其境地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對員工提高工作技能和改造工作習慣都很有幫助。例如:讓員工扮演業主要求提供相應的服務,以提高員工的服務意識;讓工作習慣不好的員工與上司角色轉換以達到改變工作習慣的目的。
⑤管理游戲法
這種方法寓教于游戲中,通過完成事先設計好的精妙游戲,讓培訓對象領悟到其中的管理思想。例如:組織員工對有爭議的物業管理事件進行辯論,在辯論中提高認識。
⑥觀摩范例法
通過組織實地參觀考察,運用電視機、錄像機、幻燈機、投影機、收錄機、放映機等設備來向學生呈現有關資料、信息,讓員工學習經驗、發現問題、改進工作。
3、 培訓控制
培訓控制的目的是為了監視培訓活動以保證培訓活動按計劃進行并糾正培訓過程中的偏差。可采用培訓簽到制、教員評語制等方法。還可在每次培訓結束時對員工進行考核,并將考核成績納入績效考評,與員工的待遇掛鉤。
4、 培訓評估
每次培訓工作結束后可通過員工的培訓報告、員工的工作表現等對培訓工作的效果進行評估,以便在今后的培訓中采取更好的培訓措施。
六、培訓組織實施
培訓組織實施是物業管理培訓工作的核心,它包括了培訓工作做什么,培訓工作如何做,培訓工作由誰來做的問題。
(一)人力資源管理部門的職能和任務
員工培訓是人力資源管理部門的主要工作內容之一,其主要職能包括計劃、組織、協調、監督等內容。具體職能和任務包括:
1、確定各級人員的培訓要求,聽取各部門的培訓需求,依據培訓需求制定培訓計劃;
2、組織執行物業管理企業培訓計劃;
3、定期向上級匯報培訓費用開支情況;
4、組織實施各種培訓課程與活動;
5、做好員工的培訓檔案管理工作;
6、做好收集培訓資料,編制符合企業經營管理特點的基礎教材;
7、維護培訓設施與場地,充分開發與利用各類培訓資源。
(二)培訓分類及實施要點
分類是為了建立一個立體的培訓模式,以便有針對性地組織實施培訓工作,培訓分類可根據培訓的對象、階段、內容、類型不同來劃分。
1、以培訓對象的不同層次分類
⑴高層管理者
①培訓目的
精通企業管理相關知識,掌握物業管理基礎知識,熟悉與工作相關法律知識,了解財務管理相關知識。
②培訓內容
A、企業管理類
管理基本職能、組織文化建設、決策、戰略管理、組織結構與組織設計、人力資源管理、變革與創新管理、組織行為學、員工激勵、溝通與人際交往、控制系統、品牌策劃、公共關系。
B、物業管理類
房地產經營理論知識、物業經營管理知識、建筑知識、機電設備維護保養基礎知識、物業環境保護及管理基礎知識、治安管理基礎知識、綠化管理基礎知識。
C、法律知識類
公司法及相關法規、消費者權益法及相關法規、價格法及相關法規、物業管理相關法規、建筑物相關法規、房屋修繕相關法規、房屋裝飾裝修相關法規、價格法及相關法規、治安管理相關法規、消防管理相關法規、水電氣相關法規、環境衛生相關法規、綠化管理相關法規、會計法及相關法規。
D、財務知識類
學會閱讀會計報表、了解基本會計科目、了解財務管理基本指標。
④培訓方式
專題講授、參觀考察、短期脫崗學習、在職學歷教育。
⑤組織實施
由公司人力資源管理部門直接組織實施。
⑥培訓評估
每次培訓工作結束后可通過面談法對培訓工作的效果進行評估,以便在以后的培訓中更好地采取培訓措施。
⑵中層管理者
①、培訓目的
掌握企業管理相關知識,精通物業管理基礎知識,熟悉與工作相關法律知識,了解財務管理相關知識。
②、培訓內容
A、企業管理類
管理學基礎知識、物業管理相關公文寫作、決策學、組織行為學、員工激勵技巧、溝通與人際交往技巧、控制方法、公共關系學。
B、物業管理類
房地產經營理論知識、物業經營管理知識、建筑知識、機電設備維護保養基礎知識、物業環境保護及管理基礎知識、治安管理基礎知識、綠化管理基礎知識。
C、法律知識類
物業管理相關法規、消費者權益法及相關法規、價格法及相關法規、建筑物相關法規、房屋修繕相關法規、房屋裝飾裝修相關法規、價格法及相關法規、治安管理相關法規、消防管理相關法規、水電氣相關法規、環境衛生相關法規、綠化管理相關法規。
③培訓方式
專題講授、觀摩教學法、小島討論法、角色扮演法、管理游戲法。
④組織實施
基礎課由公司人力資源管理部門直接組織實施,專業課由 人力資源管理部門協助、指導各職能部門具體實施。
⑤培訓評估
每次培訓工作結束后可根據員工的培訓報告對培訓工作的效果進行評估,以便在今后采取更好的培訓措施。
⑶基層管理者
①培訓目的
了解企業管理基礎知識,掌握物業管理基礎知識,熟悉與工作相關法律知識。
②培訓內容
A、企業管理類
管理基本職能、物業管理相關公文寫作、員工激勵、溝通與人際交往、公共關系。
B、物業管理類
物業經營管理知識、建筑知識、機電設備維護保養基礎知識、物業環境保護及管理基礎知識、治安管理基礎知識、綠化管理基礎知識。
C、法律知識類
物業管理相關法規、建筑物相關法規、房屋修繕相關法規、房屋裝飾裝修相關法規、價格法及相關法規、治安管理相關法規、消防管理相關法規、水電氣相關法規、環境衛生管理相關法規、綠化管理相關法規。
③培訓方式
專題講授、觀摩教學法、小島討論法、角色扮演法、管理游戲法。
④組織實施
基礎課由公司人力資源管理部門直接組織實施,專業課由人力資源管理部門協助、指導各職能部門具體實施。
⑤培訓評估
每次培訓工作結束后可根據員工的培訓報告、員工的工作表現等對培訓工作的效果進行評估,以便在今后采取更好的培訓措施。
⑷基層操作人員培訓
該類培訓的目的是為了讓基層操作人員熟練掌握基本操作規程,可由各部門具體組織實施。
2、以實施培訓的不同階段分
⑴崗前培訓
①培訓目的
為新聘員工提供基本的任職知識和技能進行的培訓,通過培訓認定其上崗資格。
②培訓內容
公司的歷史、公司的組織結構、各部門的工作職責和權限、對待顧客和員工的管理理念、公司的產品與服務、對員工的期望、公司的人力資源政策。
③組織實施
由公司人力資源部門組織實施。
④培訓評估
考核合格后上崗。
⑵在崗培訓
為在崗人員提供學習履行職務所必須的知識和技能進行的培訓。
⑶轉崗培訓
為在職人員崗位輪換之前進行的培訓,目的是讓輪崗人員熟悉新崗位所應具備的知識和技能。
3、以培訓的不同類型分
⑴學歷教育
是成人繼續教育的一種方式,公司應在工作時間上積極給予支持,如條件允許還可在經濟上給予一定的支持。學歷教育的主要方式有夜校、函授等方式。
⑵職業技能培訓
根據國家勞動社會保障部的有關規定,物業管理、電工等技術性工種必須持有技術資格證方能上崗,凡從事這些工作的人員應參加相應的培訓并通過鑒定后取證。此類培訓一般是委托勞動部門批準的培訓機構來進行。
⑶專項培訓
為提高員工某方面的專業技能而進行的培訓。此類培訓一般是通過專題講座的方式來進行。例如:為提高員工公文寫作能力而進行的寫作培訓;為提高員工服務水平而進行的禮節、禮儀培訓等。
七、培訓工作誤區
(一)員工培訓不重要
的管理者認為培訓工作不重要,這種觀點是非常錯誤的。員工培訓十分重要。只有通過培訓才能使管理者的意圖得到貫徹;只有通過培訓才能使公司的制度得到具體落實;只有通過培訓才能使員工的素質得到提升;只有通過培訓才能使企業在市場中立于不敗之地。
(二)員工培訓有風險
有的管理者擔心自己培訓好的員工跳槽,因此不太重視培訓。其實這是一種非常短視的行為,其結果只會使公司員工素質停留在一個較低的水平上好的員工會因為得不到培訓而離開企業,最終企業只留下一些平庸的員工。
關鍵詞:企業財務;實施要點;財務管理戰略
企業財務戰略管理是企業快速發展的基礎,既為企業發展提供動力,又保證了企業在市場經濟發展中的競爭力,但是目前我國企業財務管理中仍然存在對財務管理認識不全面、財務戰略理論實踐研究少、企業管理人管懈怠等問題,嚴重制約了企業的快速發展,因此,企業領導要重視企業財務管理,加強財務戰略管理,進一步促進企業快速、穩定的發展。
一、企業財務管理戰略的內涵
企業財務管理戰略是指企業根據市場經濟發展環境和市場競爭力所制定的影響企業財務發展的重大財務對策,是企業快速發展的基礎,不僅為企業快速發展提供動力,保證企業內部資金流動,提高企業運營效益,還增強了企業競爭力,保證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站穩腳步。
二、企業財務管理戰略中存在的問題
(一)企業在財務管理工作中缺乏執行力。標準的企業財務戰略管理分為企業財務戰略制定、企業財務戰略實施、企業財務戰略控制三部分,三個部分相互關聯,缺一不可。目前,根據相關機構的調查顯示,我國企業在財務戰略管理上缺乏執行力,大部分企業在財務戰略管理上只重視企業財務管理戰略的制定,在制定企業財務戰略時,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但在財務戰略管理制定完成后,卻不認真執行財務戰略管理規劃,尤其是當企業在執行過程中遇到困難時,就會選擇放棄繼續執行,從而導致科學制定的財務戰略管理不能有效執行而擱淺。(二)企業在財務管理工作中缺乏整合性。企業財務管理戰略的整合是企業財務管理工作的關鍵。整合性是指企業財務管理戰略是一個完整體系,各個方面缺一不可,必須做到管理的前后一致。但是目前很多企業在發展中不能與其他戰略職能進行有效進行整合,致使財務管理出現內容管理偏離,管理內容前后不一致的現象,同時,企業不重視戰略性體系的融合,企業財務戰略管理與智能戰略融合性差,具體表現在企業財務戰略管理和其他職能戰略管理目標不一致,相互之間缺乏合作、各自為政。(三)企業在財務管理工作中缺乏全面認識。企業在對財務進行管理時,經常會受到傳統管理思維影響,導致企業在財務管理上缺乏創新,不能與時俱進,同時對企業財務戰略管理缺少全面認識。我國企業在實行財務管理戰略時,因為對財務管理戰略缺乏認識,導致企業在實際管理工作中,管理人員缺乏財務管理技巧,財務管理執行效率低。另外,我國企業在實行財務管理戰略中存在嚴重的“馬太效應”,如果企業管理人員不對財務進行科學管理,不改變原有的理財思路,那么只會讓企業被投資資本“拋棄”無人問津,經濟效益嚴重下降。(四)企業在財務管理管理戰略中缺乏獎勵激勵機制。企業要想快速發展就必須要實行企業財務戰略管理,同時完善的企業財務戰略管理必須要包含財務獎勵激勵機制。目前,我國企業在實行的財務管理戰略中缺乏財務獎勵激勵機制,而多數企業中經營者和管理者存在關系,即持股者作為投資人是委托方,企業管理人員作為經營人是方,由于獲得信息不對稱,經營者和管理者之間在獎勵機制具體實行中存在不一致,一方面委托方想要降低管理成本,而經營方因為管理成本低,影響到自己經濟利益,就會產生偷懶行為,從而影響到企業財務管理戰略的有效實施。(五)企業在財務管理戰略中缺乏思維特色。由于不同企業間的經營范圍不同、發展時期不同以及發展環境不同,所以企業財務管理戰略也不同。現階段,我國企業在制定財務發展戰略時,缺乏適合企業的思維特色,不能根據企業自身發展條件、發展階段、經營特色制定適合于企業自身的管理方案,而是盲目效仿其他企業,形成典型的“羊群效應”,從而導致企業自身財務發展戰略與企業經營目標不吻合從而走向誤區,導致企業經濟不能快速發展甚至走向相反方向。
三、企業財務管理戰略實施要點分析
(一)健全內部對財務管理控制,合理使用財務資源存貨。企業內部控制是指企業處于系統環境下對企業內控環境、企業內部信息溝通、企業內部管理活動以及企業內部防線評估等方面的財務監督管理工作。提高企業內部財務戰略意識,可以根據企業內部財務信息制作出真實的財務報告,提升企業運營的經濟效益。因此,企業需要重視內控工作,精確理清企業內部業務流程,保證企業財務管理內控工作可以順利開展。企業通過加強內部財務管理控制,既可以強化高管理人員的意識,讓高層管理人員充分意識到內控對企業財務工作的影響,又可以讓企業員工意識到內控工作重要性,從而發揮出財務戰略管理戰略的最佳效果。另外,企業要對使用資金進行規范,合理使用內部存貨,對企業的財務資源進行評價合理運用。存貨是企業運營的重要部分,企業需要完善對存貨的管理工作,在面對大量過時存貨時,對大量過時存貨進行壓縮處理,從而保障企業存貨的時效性;在企業存貨銷售環節中,企業需要提高存貨的銷量,打開經濟市場;在企業使用資金時,要嚴格依照企業規章制度對資金進行使用,防止出現資金使用的違規行為;在往來款的收付過程中盡量使用企業信用,達到財務資源最優化。(二)加強企業財務戰略管理實施的監督工作。加強企業財務戰略管理實施的監督工作要從企業監督和建立企業財務管理預警系統兩方面進行。企業監督方面,需要企業嚴格落實財務戰略管理的監督工作,從企業財務意識與企業文化角度出發,以企業員工利益為主要宗旨,以企業社會利益為最終目標,從而落實企業財務戰略管理。建立企業財務管理預警系統方面,企業可以通過預算比如現金、收入等指標,加強企業營業目標的研究,以每半年、每個季度、每個月份為時間周期,建立屬于企業內部的核算監督體系,同時,企業需要將財務戰略管理監督機制長期化,加強企業經營管理,對企業財務資金做到細致估算。(三)建立企業財務管理獎罰機制。建立企業財務戰略獎勵機制,可以幫助企業順利實行財務管理戰略。目前,我國企業都實施了財務戰略管理,但是不具備相應的財務管理獎勵機制,導致企業財務管理無法有發揮作用。因此,企業需要建立財務管理獎勵機制,幫助企業財務戰略管理正常發揮作用。企業財務戰略管理獎勵機制方式具體包括:首先,將薪酬分配轉換股票期權,進而刺激企業管理者積極性;其次,實行結構工資制度,保證工資可以靈活調整,促進企業成本降低,進一步促進企業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四)提高企業內部管理人員的財務管理意識。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企業在財務管理方面需要提高企業管理人員的財務風險意識,讓企業財務管理人員意識到財務管理的重要性,幫助企業員工樹立財務危機意識,從而提高企業工作人員的財務管理風險意識。另外,企業需要對企業財務管理風險戰略進行完善,設置企業財務管理章程、建立企業財務管理機構,在機構內配備高素質的財務管理人員,不間斷培訓管理人員的財務管理意識,強化企業財務管理中的各項管理工作,保證企業財務管理戰略順利實行,從而進一步促進企業的快速發展。(五)結合企業實際情況制定企業財務管理戰略。米歇爾曾說過:“企業的勝利需要有特色的管理戰略,盲目模仿就是自殺。”基于此,企業在制定財務管理戰略時要與經濟發展周期相適應、與企業發展相適應。企業需要將自己的財務發展狀況與財務發展戰略相結合,根據自身發展時期選擇財務管理戰略,保證企業在發展進入期間、成長期間、成熟發展期間以及衰退期間都有針對性財務管理戰略,從而保證企業能在激勵的市場競爭中快速、穩定發展,審慎轉型。(六)樹立“以人為本”財務管理戰略理念。企業在制定財務管理戰略時,要嚴格樹立“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重視管理知識培訓。在全球化的知識經濟發展時代,知識已經成為企業發展的最重要因素,重視“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是企業財務管理發展的必然趨勢。基于此,企業要增加員工的責任感,端正企業管理人員態度,從而保證企業財務管理工作的順利開展。
四、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全球經濟一體化背景下,企業加強財務戰略管理是必然要求。本文通過深入分析企業財務管理中出現的問題,根據企業財務管理的發展要求,提出健全內部財務管理控制、監督財務戰略管理實施、建立財務管理獎罰機制等措施,從而正確選擇企業財務管理戰略,進一步推動企業財務管理的快速發展,促進企業快速、穩定發展。
作者:劉瑛瑛 單位:北京捷運四方通信設備有限責任公司
參考文獻:
關鍵詞:供應鏈管理;教學模式重構;首要教學原理;五星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5)23023502
1 引言
目前,供應鏈管理已經成為企業管理實踐的前沿和趨勢,也是管理科學研究的熱點,代表了未來管理的發展方向,融合了采購管理、生產管理、財務管理、物流管理、市場營銷等眾多領域的內容,是經濟管理類學生和管理從業者應該學習和掌握的內容。《供應鏈管理》已成為國內外各類商學院的熱門課程。盡管《供應鏈管理》課程非常重要,但是該課程在教學中普遍存在著教學內容過于理論化、脫離實際,教學手段方法過于單一,考核方法單一,教學理念落后(唐中君和丁媛,2011),以傳遞信息代替教學,過于依賴媒體等問題,教學效能和教學魅力差強人意,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不高。這就導致高校培養出來的供應鏈管理人才所具備的知識技能與企業實際需求相脫節。
近年來一些高校教師在教學實踐的基礎上,提出了《供應鏈管理》教學改革的方向,如基于工作過程的教學(侯心媛,2011)、基于建構主義的教學(李巍巍和唐凱,2009)、基于師生協同的教學(李靜宜,2011)、基于體驗式的教學(陳玲玲,2012)等教學理念。但是,這些研究往往只是一種教學理念在《供應鏈管理》教學中的淺層構思,沒有形成系統的教學設計和教學模式。
2 《供應鏈管理》課程的特點
《供應鏈管理》課程有以下幾個特點:
(1)內容多、涉及面廣,對學生的知識面要求高(杜志平等,2010)。《供應鏈管理》所涉及的內容非常多,涵蓋財務管理、市場營銷、信息管理、采購管理、生產運作管理、物流管理等內容。以上每一個部分都是一個獨立的應用領域,各自所要求的基礎知識和教學方法都有差異。
(2)應用性強、實踐難度較大。供應鏈管理注重各類管理原理和方法在實際問題中的實際應用,但是學生卻不可能為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而長時間在企業進行實踐和實習,增加了學生理解、掌握和應用知識技能的難度。
(3)面向任務。《供應鏈管理》的課程內容與一定的供應鏈管理任務相關,如供應鏈戰略決策、供應鏈策略選擇、物流系統、信息流系統、商流系統、資金流系統等課程內容都可以歸納成相對獨立完整的任務,讓學生去完成。
(4)知識來源廣泛。隨著企業和社會對供應鏈管理關注度的提高,關于跨國公司和國內企業供應鏈管理最佳實踐的新聞報道不斷出現在互聯網、報紙、電視等各類媒體中,為學生獲得供應鏈管理知識提供了廣泛的渠道。
(5)知識更新快。從20世紀90年代到現在,國內外對供應鏈管理的研究逐步升溫,研究成果逐年增加,在中國知網數據庫中,從1996年到2009年,該領域研究文獻的數量從7篇增加到5362篇,增長了765倍(鄧明榮和葛洪磊,2012)。
3 基于首要教學原理的《供應鏈管理》教學模式重構
3.1 首要教學原理簡介
當代著名教學技術與設計理論家、教育心理學家Merrill(戴維?梅里爾)博士提出的“首要教學原理”(又稱為“五星教學模式”)試圖確定能夠最大程度地有利于學習的任何教學產品的若干基本特征;是有效教學的各種處方(Merrill,2001,2002)。首要教學原理以“聚焦完整任務”為教學宗旨,認為教學應該由不斷重復的四階段循環圈―“激活舊知”、“示證新知”、“嘗試應用”和“融會貫通”等構成,共有五個原理(階段)和15個操作要點,形成“結構―指導―輔導―反思”的教學循環圈(盛群力和宋洵,2008)。首要教學原理對認知主義和建構主義理論兼收并蓄,博采眾長;不僅關注教學過程,更關注學習過程;將教學原理同教學設計模式結合起來;致力于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效率和主動性;實施起來有很大的靈活性;是研究教學過程的新制高點(盛群力和馬蘭,2006;戴維?梅里爾,2007),是課程教學模式改革理想的理論基礎和開發工具。目前已有相關教師將首要教學原理用于建筑類課程(蔣友寶等,2008)、汽輪機原理(李樹春,2011)、戰略管理(宋陽等,2012)等課程的教學設計中。
3.2 基于首要教學原理的《供應鏈管理》教學模式重構
基于《供應鏈管理》課程的特點、教學現狀及其存在的問題,可以得到該課程教學模式改革的關鍵點與首要教學原理的五項首要原理是相互對應的,如圖1所示。可見,首要教學原理可以為《供應鏈管理》教學模式重構提供系統的理論支持和開發工具,形成五星級的教學模式。
(1)聚焦完整任務。根據現實企業需求重構《供應鏈管理》課程的完整教學任務,并形成針對每堂課的子任務序列。首要教學原理以“聚焦完整任務”為宗旨,認為當教學內容在聯系現實世界問題的情境中加以呈現,學習者介入到解決生活實際問題時,才能夠促進學習。因此,基于現實企業供應管理的實際決策過程,可以以某一產品或某一企業的實際供應鏈為具體案例,提煉出《供應鏈管理》課程中學生需要完成的完整的、復雜的供應鏈管理任務,包括供應鏈戰略決策、供應鏈策略選擇、供應鏈流程運作、供應鏈集成管理、供應鏈績效評估、供應鏈改進與提升等。將供應鏈管理任務進一步細分成不同的單元子任務,如將供應鏈的流程運作細分為供應鏈物流運作、信息流運作、資金流運作和商流運作等,并根據子任務之間的邏輯關系將其從易到難,從簡單到復雜,從單一到多樣等順序加以編排,形成針對每堂課的單元子任務序列,為學生提供完整的知識結構體系,讓學生一開始就知道學習結束之后他們能夠完成的供應鏈管理任務。
(2)激活原有知識。根據認知特點,對完成單元子任務所需知識技能進行分類,并設計其內容結構和呈現方式,同時針對這些知識技能來激發學生原有的理論知識、實踐經驗、已知信息和操作技能等。首要教學原理認為當相關的舊經驗被激活時,學習才能夠得到促進。因此,根據認知特點,將《供應鏈管理》課程中的知識技能分為信息、成分、概念、程序、過程等五類。對每一類知識技能分別設定適合其特征的內容結構,如說明主體功能、標明事物結構、區分類型特征、設計程序步驟、給出過程規則等。同時,對每一類知識技能分別設定適合其特征的呈現方式,如文字、圖像、公式、多媒體、案例、動畫、模擬等。由于供應鏈管理的知識技能大多以企業管理的知識技能為基礎,因此可以讓學生回憶其在前導課程、實習實訓、新聞事件、操作實踐中已掌握的企業管理知識技能,并以合理的內容結構和方式呈現出來。
(3)展示論證新知。針對知識技能的類型,設計多維的《供應鏈管理》教學方法。首要教學原理認為每一種知識技能類型都有相匹配的教學策略和教學方法。因此,針對信息、成分、概念、程序、過程等五類知識技能,借鑒現有的《供應鏈管理》多維教學方法(葛洪磊和鄭映群,2014),設計講解示范、游戲實驗、軟件操作、模擬仿真、案例分析、視頻賞析、實地考察、調查分析等多維教學方法,以充分地展示論證這些知識技能,提升教學效果和學習效果。
(4)嘗試應用練習。針對完整任務和子任務序列,設計多樣化的應用情境,激發學生運用新知識。首要教學原理認為當要求學習者運用知識或技能解決問題時,才能夠促進學習。因此,設計新的案例分析、模擬仿真、軟件操作、調查分析、企業實踐、參加競賽等任務或任務序列,形成多樣化的應用情境,指導學生綜合應用學到的供應鏈管理知識技能,及時檢查錯誤并給予糾正,同時逐漸減少指導以提升學生自主解決問題和完成任務的能力。這既是應用知識技能的過程,也是考核反饋的過程。
(5)融會貫通掌握。根據學生特點,設計靈活的方式激發學生運用新知識。首要教學原理認為當學習者受到鼓勵將新知識技能融會貫通或遷移到日常生活中去時,才能夠促進學習。因此,根據學生在知識技能應用中的表現進行分組,通過個人反思、小組討論、小組展示、小組辯論、企業實踐、參加競賽等各種方式激發學生創造、發明或探索供應鏈管理的新知識及其應用途徑。
4 《供應鏈管理》五星教學模式的持續改善
基于首要教學原理重構《供應鏈管理》教學模式,是一個動態的、不斷完善和優化的過程。在教學模式的重構和教學實施過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動態進行供應鏈管理實踐要求與學生已有知識技能的差異分析。
企業進行供應鏈管理的實踐要求是形成《供應鏈管理》課程完整任務和任務序列的關鍵,而完成完整任務所需的知識技能與學生已有知識技能之間的差異是確定教學內容的關鍵。因此,一方面需要通過調研動態地了解企業供應鏈管理的實踐要求,另一方面要對學生已有的知識技能體系進行摸底,然后對兩者進行比較分析,確定完整的任務和任務序列以及重點的教學內容。隨著實踐與教學活動的動態演化,企業供應鏈管理實踐要求與學生已有知識的差異也會動態變化,需要進行動態的調研和差異分析。
(2)持續貫徹知識技能類型與教學策略的匹配關系。
知識技能類型與教學策略的匹配涉及信息、成分、概念、程序、過程等五類知識技能與其內容結構、呈現方式、講解說明、嘗試練習和學習指導等五個方面的匹配。知識技能類型與教學策略的匹配貫穿整個教學過程,是整個教學設計的關鍵。因此,要合理劃分五類知識技能,并在理論分析和教學實踐中檢驗知識技能類型與教學策略的匹配關系。
(3)合理權衡教學方法多樣性與可行性的悖反關系。
同一課程內容和任務序列可以采用多種教學方法來進行教學,以提高教學效果,但是設計和實施多種教學方法卻會面臨實施成本和時間的限制。因此,如何為不同的課程內容和任務序列選擇最合適的教學方法,需要權衡教學效果與實施難度之間的關系,做出合理的取舍。
參考文獻
[1]Merrill, M. D. Components of instruction toward a theoretical tool for instructional design [J].Instructional Science, 2001,29(1):291310.
[2]Merrill, M. D. First principles of instruction[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2002,50(3):4359.
[3]陳玲玲.供應鏈管理體驗式教學探析――淺談ERP沙盤模擬在供應鏈管理教學中的運[J].科教文匯,2012,(5):7273.
[4]戴維?梅里爾.教學策略效能的不同水平[J].遠程教育雜志,2007,(4):1822.
[5]鄧明榮,葛洪磊.供應鏈管理:戰略與實務[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2.
[6]杜志平,劉永勝,劉俐.供應鏈管理課程特點與教學方式探討[J].中國物流與采購,2010,(9):7475.
[7]葛洪磊,鄭映群.供應鏈管理課程多維貫穿式實踐教學體系[J].現代商貿工業,2014,(8):126127.
[8]侯心媛.基于工作過程的供應鏈管理課程教學改革[J].中國物流與采購,2011,(20):6263.
[9]蔣友寶,賀藝華,楊春俠.結構穩定性課程采用五星教學模式的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08,17(1):5154.
[10]李靜宜.基于師生協同的“供應鏈管理”課程教學創新模式的實踐分析[J].當代教育論壇,2011,(10):5657.
[11]李樹春.首要教學原理在“汽輪機原理”精品課程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電力教育,2011,(4):8385.
[12]李巍巍,唐凱.基于建構主義教學觀的《供應鏈管理》教學改革[J].物流科技,2009,(8):116117.
[13]盛群力,馬蘭.走向3E教學――三述首要教學原理[J].遠程教育雜志,2006,(4):1724.
[14]盛群力,宋洵.五星教學模式的應用探討――兼及一堂課的分析[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8,7(1):6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