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2-13 11:21:1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如何護理失能老人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失能老人問題是近年來日益凸顯的社會問題,也是人口老齡化過程中暴露較晚、解決難度較大的問題。失能老人無論選擇何種照護方式最終都依賴于資金的解決,而單靠公共財政支持和家庭支撐都難以達到對失能老人的照護,建立長期照護保險是突破失能老人照護資金瓶頸的有效途徑。為此,課題組針對“珠海市建立失能老人長期照護保險”展開調查,并試圖在課題研究的基礎上,提出如何建立長期照護保險制度以應對珠海市人口老齡化加速的對策和思路。
長期照護保險指對被保險人因為年老、嚴重或是慢性疾病、意外傷害等原因導致身體功能全部或部分喪失,生活無法自理,需要接受長期的康復和護理,對接受他人護理時支付的費用給予補償的一種健康保險。長期照護的基本特征是“非醫”性,是穩定和恢復沒有治療價值的功能,介于家政護理和醫療護理之間,最大的特點是持續性、長期性、完整性和專業性。
一、珠海市建立長期照護保險的必要性
(一)未備先老矛盾凸顯
珠海市已于2010年進入老齡化社會。根據珠海市老齡委的數據,截至2013年12月,珠海市60歲以上戶籍老年人口已達12.56萬人,占戶籍人口總數的11.59%。其中,珠海市失能老人約為10 550人,占60歲以上老年人口的8.4%。人口老齡化、高齡化、家庭小型化和空巢化“四化”加快發展的特征明顯。珠海市自1980年設立經濟特區以來,人口結構從年輕化迅速走向老化,在經濟尚不夠發達時提前進入老齡社會,老年社會保障體系和養老服務體系的建立滯后于養老服務需求,各種矛盾凸顯并交織,可謂“未備先老”。
(二)失能老人照護服務體系建設嚴重滯后
據衛生部一項調查統計顯示,老年人慢性病的患病率高達71.4%,患病的老人需要長期的醫療護理或日常生活護理,由此導致老年護理需求急劇增加。與此同時,家庭照料失能老人的功能空前弱化。首先是“四二一”的超小型家庭結構逐漸增多。一對年輕子女在贍養多位老人的同時,一旦有一位老人失能,主要照料者可能心力交瘁,甚至積勞成疾。其次是空巢家庭環境的挑戰。珠海市農村老人空巢率約占40%,城市老人實際空巢率更高于農村。再次是照護能力嚴重不足。家庭成員在護理失能老人中將會面臨24小時的守護考驗、相對專業的技能考驗以及長年累月持續不斷的耐性考驗,這些對于任何家庭都是異常艱難的考驗。因此,失能老人的長期照護將成為一個可以預見、不得不解決的常態社會問題存在。
目前,珠海市共有24家養老機構,床位總數2832張,平均每千名老人近23張床位。除用于供養城市“三無”老人和農村“五保”對象外,能提供給社會老人的床位不超過1000張,與失能老人的比例為1:6。同時,護理型養老機構嚴重匱乏。公辦養老機構定位于供養“五保”、“三無”老人,而民辦養老機構由于投入不足,普遍沒有專業護理設備。同時,支持居家照護的服務體系也不健全,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覆蓋面窄,且不具備護理功能。
(三)失能老人長期照護支付能力不足
調查結果顯示:珠海市失能老人的主要特征表現為“五多”:高齡多、女性多、喪偶多、疾病多、低收入家庭多。這其中,失能老人對生活照護不滿意的占61.4%,期望得到政府救濟、補助的占87.1%,反映出多數失能老人的家庭經濟壓力較大,家庭支持失能老人的財力十分有限。
珠海市社會養老保障水平仍較低。2015年,珠海市企業退休人員的養老金已增加到月平均2200多元,但對老年服務機構調查的結果表明,即使僅以成本核算,完全失能老人長期照護的費用每月也需要3000~5000元。絕大多數老年人的生活來源仍為“自食其力”或子女接濟,在調查的214名失能老人中,人均月收入為1540.10元,低收入者占26%,相當一部分農村失能老人的基本生活難以得到保障。除城鄉社會養老保險外,目前珠海市尚未有針對失能老人的其他有效保障舉措。失能老人的支付能力嚴重不足,導致潛在需求不能轉變為有效需求,造成了珠海市養老服務領域的怪圈:一方面,潛在的養老服務需求使民政部門不斷增加養老機構的床位;另一方面,有效需求不足則使養老機構的床位難以得到充分利用。
(四)現有的保險體系缺乏長期照護保障
目前,我國醫療保險重點針對疾病治療的費用補償,而對疾病發生之前積極預防和疾病發生之后老年的護理、康復、照顧等重視提高生命質量的險種卻鮮有涉及;社會醫療保險明確指出不予支付特別護理和日常護理等服務性項目;普通的商業保險只能保障部分疾病和門診費用,雖有商業保險公司已經開發出類似于長期照護的保險項目,但高昂的投保費用使普通家庭難以承擔。因此,盡快建立長期照護保險,才能在治療和照料之間、在征服疾病和提高生命質量中找到平衡,彌補現有保險體系的缺陷和不足。
二、國內外長期照護保險實踐經驗及借鑒
由于我國的照護需求與醫療需求沒有清晰邊界,在沒有建立長期照護保險的情況下,失能老人很容易以疾病治療的方式住院治療,造成過渡醫療的同時占用有限的醫療資源,不僅給家庭增加了陪護壓力,而且給醫療保險基金帶來了支付壓力。發達國家之所以將長期照護保險從醫療保險中分離出來,正是基于降低長期照護邊際成本的考慮。
(一)國外長期照護保險制度模式比較
從世界范圍來看,長期照護保險制度的模式主要有三種:
第一,以美國為代表的商業保險型模式。采取自愿參加的方式,由被保險人向保險公司購買長期照護的服務和產品,在年老時從保險公司得到相應的長期照護服務或因接受長期照護而產生費用的給付。
第二,以德國、日本等為代表的社會保險型模式。德國的長期照護保險制度與其醫療保險制度相配套,不同醫療保險制度的參加者相應參加不同的長期照護保險制度,其長期照護保險制度覆蓋了全民。日本還配套設置了護理救助制度,低收入群體以及無法加入長期照護保險制度的群體的長期照護服務費用基本由護理救助制度提供。
第三,以瑞典等北歐諸國為代表的福利型模式。瑞典以老人的需求為導向,其照護費用80%以上來源于稅收,還有部分費用來自中央政府對地方政府的轉移支付,只有很少比例的照護費用來源于個人繳費,收費的比例只占所有費用的4%左右。
綜上,長期照護保險制度在世界各國的發展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可以說是世界各國不同的社會保障理念使然。
(二)國內的探索
我國現行的社會保障制度或多或少地對需要長期照護的人群提供了服務,比如民政系統對部分孤殘人員,殘聯對部分殘疾人士,工傷保險對傷殘職工,醫療保險對失能患者等服務,但這些服務分散、有巨大漏缺。隨著全民醫保體系的建立和保障范圍的不斷擴大,長期照護已經成為完善全民醫保制度的問題凸現出來。2011年,《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提出“要積極研究探索老年人長期護理制度,鼓勵、引導商業保險公司開展長期護理保險業務”。迫于醫療保險制度運行的現實壓力,山東省青島市、安徽省合肥市、黑龍江省等地已經開始探索,這是我國長期社會保險制度建設從學術探討到政策實踐的重要標志,也為開展全國性政策研究提供了實踐模型。
2012年7月,青島市率先推出《關于建立長期醫療護理制度的意見(試行)》的正式實施細則,填補了我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的空白。截至2015年1月,青島市長期護理保險已惠及參保失能老人2.5萬余名,幫助6000多名老人走完了生命最后旅程。其基本模式是:護理保險制度覆蓋所有城鎮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根據參保人的不同情況,主要有三種護理方式:一是入住定點護理機構接受長期醫療護理;二是居家接受醫療護理;三是入住二、三級定點醫院接受醫療專護。護理保險試行期間,用人單位和個人不需另行繳費,財政根據基金使用情況給予補助。護理保險堅持低水平起步,合理確定籌資標準,并按照“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結余”的原則適時調整。
2013年7月,合肥市公布了《合肥市五保供養對象長期醫療護理保障制度實施方案》,政府出資為五保老人購買商業護理保險,以緩解五保老人因疾病、意外傷害造成的個人經濟壓力,提高老年人生活質量。
關于商業長期護理保險,我國僅有少數保險公司開設這一險種,包括國泰康順長期護理保險、中意附加老年重大疾病長期護理健康保險,以及友邦全佑一生“五合一”疾病保險(包括老年長期護理保險金)等。
(三)啟示
老年人對長期照護的需求是一種剛性需求,它在老年服務業中具有基礎性和先導性的作用。因此,建立長期照護保險制度是應對老齡化的最重要舉措,可以從制度上解決失能老年人的醫護和生活保障,讓失能老人更有質量和尊嚴地生活。
自2005年中國商保公司推出第一款長期照護產品至今,購買者寥寥無幾,其根本原因是保費高而一般百姓承受不起。同時,商保公司為規避風險,對參保者的健康狀況嚴格篩查,病重者或已失能者都會被拒之門外。另外,居民的保險意識普遍薄弱,所以,單純靠商業保險解決老年照護問題遠遠不夠。
能不能單純依靠政府財政和福利政策來解決老年照護問題?珠海市的財政狀況遠不能跟北歐等高福利國家地區相比,因此長期照護難題也不可能單靠政府財政來解決。比較現實的選擇是借鑒德國、日本等國經驗,建立低成本、強制性的社會長期照護保險。同時,政府出臺政策支持和扶持商業照護保險的發展,形成多層次的老年照護保障體系。社會保險的優勢在于,普遍性和保障性可以為更多有照護需求的民眾提供低成本的基本保障;強制性能夠將保險意識薄弱的民眾也納入保障范圍;非營利性可以降低基金籌集的成本,提高使用效率。扶持發展商業照護保險則可以滿足不同層次的照護需求,有效節省政府資源,使其集中關注弱勢群體,促進整個社會的和諧。
三、探索建立珠海市失能老人長期照護保險的對策和思路
珠海市作為“中國最宜居城市”、“2014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對失能老人進行持續有效照護,是文明幸福城市的有力體現。解決珠海市失能老人的長期照護問題,必須采取積極的措施,從建立長期照護資金保障體系、多層次的長期照護服務體系等多方面入手,形成積極的應對機制,努力構建符合珠海市市情的長期照護保障服務體系。
(一)盡快建立長期照護保險資金保障體系
1.構建靈活的資金籌集機制
長期護理費用支出規模龐大,單純依賴個人力量會造成市場失靈,而單靠政府的大量財政投入,會造成珠海市財政收支困難。因此,珠海市應建立長期護理費用的多渠道融資機制,整合行政、從業者及社會資源,實現政府、企業和個人的多主體分擔。可以通過稅收優惠政策,鼓勵保險公司開發長期護理保險產品。
2.建立長期照護服務專項基金
明確政府的籌資責任,可學習借鑒青島市的模式,積極探索建立獨立于醫療保險之外的長期照護保險制度。統籌建立失能老人長期醫療護理保險基金,將現政府有關部門用于長期照護的相關費用,包括社保、民政、殘聯、衛計等,統籌形成專項失能照護基金。財政資源應優先支持最需要幫助的失能老人及其家庭,建立科學的評估機制,設計不同等級的照護服務補貼標準。
(二)加快建立多層次的長期照護服務體系
1.落實“以居家護理為基礎”
從籌資上鼓勵對居家服務的利用,對家庭護理員和失能老人的家庭成員提供培訓,并采取支持性政策鼓勵和支持家庭成員護理老人。
2.大力推動社區照護的功能創新
將老年人社區照護體系建設作為社區建設中的重要內容,密切協調民政、財政、衛生等各個部門,加大扶持力度。結合城鎮化進程和新農村建設規劃,合理布局,建設好功能齊全的社區老年服務中心,構建完善的老年照護支持網絡。
3.凸顯護理型老人照護機構的專業優勢
作為“補充”的機構養老,應突出其護理重癥失能老人的醫療和專業服務優勢。強化養老設施建設管理效益和質量,采取公建民營的方式,調整公辦鄉鎮福利院功能定位,按照護理型養老要求進行改造和運營;同時加大對照料失能老人的民辦養老機構的支持力度,鼓勵普通醫院及社區衛生服務站開展護理型失能老人養護服務業務,給予不低于民營養老機構同等的財政補貼和優惠政策。
4.加強照護服務人才隊伍的建設
借助珠海市多層次、豐富的教育資源,在高等護理教育中開辦社區護理專業,增加護理專業在高考招生中的指標,培養高層次社區護理人才;將珠海市衛生學校發展成社區護理培訓中心,讓學生在中專畢業的基礎上繼續培訓1~2年,直接獲得社區護理執業大專證書;以珠海市廣播電視大學繼續教育為依托,以全科醫學教育為形式,培養醫院內一大批大齡中年護士和熱愛社區護理的護士,使她們盡快成為社區護理的骨干。合理規劃照護服務人才隊伍建設方案,為構建長期照護體系儲備和輸送人力資源。
我去的時候,養老院正在做裝修改造,說是裝修,就是把墻體翻翻新。如果要更換一些更好的設備,看到一份清單,大約需要140萬。
據國家民政部統計的數據,2012年,中國60歲以上的老人有1.94億人,預計今年將突破2億,2034年將突破4億。4億的老人,對于中國來說是一個龐大卻又必須面對的數字,這數字后面蘊藏的是巨大的社會危機。雖然,有關部門攜手專家說現在中國養老是“一床難求”,養老需求的床位比是每千人21.5張床位,蘊藏著巨大的服務機遇,但是,實際的情況是很多“高級”養老院床位空閑。雖然,這些“高級”的養老院并不真正的“高級”,除了鋪了地毯、房間大一些,并無針對老人生活與活動的特別設計。這樣的機構,一月的住宿費用大約要2000多塊,不要說農村的老人,就算是城市里領社保的退休工人也不能承擔這樣的生活成本。
前些天,國家說要開放養老市場,支持社會力量辦養老,鼓勵境外資本投資養老服務業。前者我能夠理解,臟活、累活、苦活、不賺錢的活就讓老百姓來做,這屬于拉動內需。后者,讓境外資本投資養老服務業,等于是魚翅燕窩吃完了,讓外國人來收拾殘局,這實在是一個不靠譜的、一廂情愿的決定。
養老服務不是一個賺錢的行業,是一個體現社會道德水平高低的行業。鼓勵社會力量和外資辦養老,我不認為這是中國養老服務的新生,而是悲哀。
傳統的家庭互助式“養兒防老”被計劃生育政策搞垮了,而新的社會化養老模式還處在模糊的混沌期。我講這個話不是說現在養老服務業的人員不行,而是政府的投入和對社會資源的監管不行。明明他們可以做得更好,為了生存、為了賺錢,他們披著養老的馬甲去做了房地產。專家說市場是個寶,不過“養老服務”如果以市場化為主體,中國就會成為一個讓全世界笑話的“活寶”。
養老的社會化,無論如何離不開社會互助平臺的支持,從國外的經驗來看,政府的責任是建立一個公平的社會養老互助機制。以日本為例,真正商業化、以營利為目標的養老機構也就占整個社會養老服務的10%左右的市場份額,剩余的基本是由非營利組織為社會提供基本養老服務。而即便是這10%的富裕老人,他們在享受營利性養老服務的時候,政府也要把他們基本養老護理的服務費用支付到營利性養老機構。
如果沒有政府的統籌規劃、投入和支持,養老服務市場化對于中國富有與貧困的老人來說,一樣都存在潛在的問題。也許富有的老人會說,我可以選擇收費高昂的養老院或者請私家看護。而當下的中國,連一個專門培訓老人護理的教育機構都沒有。所謂“高級”的養老機構對老人的生活需求也缺乏真正的了解。對于老人而言,有尊嚴的養老生活,除了對物資條件的要求,還有更多精神上的需求。
我國已進入人口老齡化快速發展的階段,人口老齡化對我國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養老服務模式、就業及人口政策等提出了嚴峻挑戰,積極應對老齡化對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問題的緣起
黨的十報告提出,要“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大力發展老齡化服務事業和產業”。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加快建立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和發展老年服務產業”。十八屆五中全會再次指出,要“促進人口均衡發展,堅持計劃生育基本國策,全面實施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的政策,積極開展應對人口老齡化行動”。十及歷次全會精神表明,我國政府高度重視人口老齡化問題,老齡化作為我國當前及今后一個重要的社會發展特征,如何有效應對對促進我國經濟社會的良性發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針對人口老齡化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學術界、政府相關部門及各級智庫均對此進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分析探討,研究成果非常豐富。其中,“人口紅利”衰竭、“未富先老”等觀點以及如何調整完善我們現行的人口和計劃生育政策、加快社會保障制度、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等問題一度成為學界爭論關注的焦點,這些研究成果對推動我國政府有效應對老齡化挑戰,解決老齡化引發的一系列問題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根據國家老齡委的預測,2013-2021年是我國老齡化快速發展的階段,屆時將年均增加700萬老人;2022-2030年是老齡化急速發展階段,屆時將年均增加1 260萬老人,接近當前的2倍;2040年前后,我國將進入超級老齡化階段。人口老齡化發展的嚴峻態勢迫切要求我們必須有效開展應對人口老齡化行動,實施積極的老齡化社會政策。“十三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如何有效應對老齡化帶給我們的諸多挑戰,對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一奮斗目標是一個巨大考驗。
二、當前我國人口老齡化發展的現狀和特征
我國人口老齡化發展的特征主要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一)老年人口數量龐大,高齡、獨居空巢、失能半失能等弱勢老年人口增長較快,照料養老的需求不斷增大
根據民政部《2015年社會服務發展統計公報》,截至2015年底,我國60周歲及以上人口2.22億,占總人口的16.1%,65周歲及以上人口1.43億,占總人口的10.5%,其中2.22億的老齡人口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老年人口突破2億的國家。此外,高齡老年人口以年均增長100萬的態勢上升到2 400萬;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口增長到3 500萬;我國老年人口慢性病平均患病率為74.80%,目前有1.4億的老人患有至少一種慢性病;部分大城市老年人空巢率高達70%,①慢性病老年人和空巢老年人規模持續上升,均已突破1億大關。“銀發潮”不僅對我國的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帶來嚴峻挑戰,而且對我國經濟、社會、政治、文化和生態建設等諸多方面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二)人口老齡化發展速度快,老年人口增速全球第一
從人口增速來看,我國已屬于人口增速最慢的國家之一。“六普”數據顯示,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12.66億人相比,十年共增加7 390萬人,增長5.83%。平均每年增加739萬人,年平均增長率僅為0.58%。我國已進入低出生率、低死亡率的階段,人口的紅利期已經結束。如今我國人口的增速已非常緩慢,如果低生育水平持續下降至2027年,我國人口將轉為負增長。而從老年人口的數量和速度發展來看,我國已居全球之最。根據中國老齡委和聯合國人口基金會等方面的預測,到2025年前后,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將超過20%,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將達到14%左右,進入到深度老齡化社會。到2050年時,中國60歲及以上老人將達36.5%,高于美國等大部分發達國家。也就是說,從2000年進入老齡化社會算起,西方發達國家經歷的上百年的人口老齡化進程,而我國也許將僅用25年左右的時間來完成。如此迅猛發展的人口老齡化進程,對我國政府的財政投入能力、社會保障制度建設及其他相關政策體系構成了嚴峻挑戰。
(三)未富先老、未備先老,應對老齡化的能力建設受到極大制約
一個國家應對老齡化的能力與其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密切相關。從絕大多數發達國家進入老齡化社會的情況來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一般都在5 000-10 000美元或更高水平,而我國在2000年進入老齡化社會時,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剛剛超過1 000美元。也就是說,我國是在一個經濟社會發展的較低階段進入老齡化社會的,所以,“未富先老”和“未備先老”的特征非常突出。未富先老的國情,使得我們面臨著社會保障體系不完善、保障水平不高、養老事業投入不足等問題,應對老齡化的能力建設迫切需要我國加快構建科學系統完善的社會政策體系予以支撐。
(四)城鄉發展不平衡,農村養老問題十分突出
我國老齡化發展趨勢總體呈現出城鄉倒置的現象,即農村老齡化程度更高。“六普”及相關數據表明,目前我國農村人口老齡化的程度比全國的平均水平高出兩個百分點,即農村人口老齡化水平遠高于城鎮。農村地區的失能比例高于城鎮地區,整體上城市老年人口中生活失能的比例為2.45%,而農村老年人口失能比例則高達3.32%。此外,由于農村老人普遍缺乏穩定的收入來源,養老保險金領取的水平還較低,導致老年貧困問題尤為突出。同時,農村老人特別是失能半失能老人往往得不到來自家庭或社會的有效服務和照料,部分老人患嚴重疾病或喪失生活能力得不到及時治療,使得農村人口老齡化問題尤為突出。
(五)家庭規模小型化,家庭養老功能弱化
計劃生育作為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在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的歷程中,對人們的生育意識和理念產生了深遠影響,對控制我國人口數量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同時受計劃生育政策的影響,家庭規模呈現日趨小型化趨勢,“四二一”結構模式的家庭日益普遍。家庭規模小型化直接導致家庭的養老功能不斷弱化,家庭傳統代際支持的能力逐步削弱,居家養老模式面臨著如何加強和創新的問題。
三、人口老齡化的挑戰及機遇
人口老齡化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了一系列嚴峻挑戰,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對就業結構和產業結構的影響。人口老齡化在改變人口結構的同時,也改變了勞動力的供給結構,導致適齡勞動人口大量減少。此外,對我國傳統的依靠廉價勞動力和低附加值產品的發展模式帶來較大影響,倒逼我國的產業結構盡快實現轉型升級。
第二,挑戰我國醫療衛生服務及健康管理體系。目前,我國老年人口中有近4 000萬失能和部分失能老人,老年人口慢性病平均患病率為74.80%,有1.4億的老人患有至少一種慢性病。由于醫療資源短缺和分布不均衡,醫療保障體系不健全,老年人的醫療衛生服務需求不能得到有效及時的保障,對我國的醫療衛生服務和健康管理體系建設提出新的課題。
第三,養老服務模式的挑戰。老年人不僅需要得到生活照料,還需要得到精神慰藉和醫療衛生服務,需求疊加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對傳統養老模式和理念提出了挑戰,迫切需要為老年人提供醫養結合的服務。
第四,對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挑戰。人口老齡化程度的加深,使老年人的公共支出急劇增長,尤其是養老、醫療保險基金支出壓力越來越大。此外,家庭規模的小型化也導致對養老服務需求大幅攀升,養老服務供給的壓力與日俱增。“十三五”時期,能否為快速發展的人口老齡化、高齡化做好養老金制度的財務準備并保持長期精算平衡,能否為老年人醫療養老服務需求提供足夠的人力資源,是我國將要面對的一個嚴峻挑戰。
第五,對人口及計劃生育政策的挑戰。迅猛發展的人口老齡化態勢,使我國老年人口的比重目前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勞動年齡人口開始絕對減少,目前,這一狀況有進一步加劇的趨勢,這對我國的人口均衡發展戰略和全面建成小康提出了新課題。目前,為應對這一局面,我國已開始全面實施兩孩政策,“十三五”時期,如何在促進人口均衡發展的基礎上,適時調整計劃生育政策、適時實施延遲退休政策等,對完善人口發展戰略、保障國家人口安全是一個全新的問題。
當然,人口老齡化也蘊藏著巨大的發展機遇。人口老齡化將促進老齡產業的發展,老齡產業也被稱為“銀色產業”,“銀色浪潮”的到來,使得老年群體的衣、食、住、行、樂、醫等各方面需求快速增加,只有大力發展以老年服務業為主導的老齡產業,才能更好地滿足老年人口對這些產品和服務的需求。老年服務業的大發展,相應地也會提升對勞動力的需求,將為社會創造大量的就業機會,改變現有的就業結構,進而形成更多新的經濟增長點。
四、實施應對老齡化的社會政策的對策建議
為應對日益嚴峻的人口老齡化態勢,我國政府堅持民生導向,不斷調整完善人口政策及其他各項社會政策,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十三五”時期,要有效應對嚴峻的人口老齡化態勢,不僅需要加強現有社會政策制度體系建設,更需要對一系列事關民生的社會政策予以創新,需要從以下三個方面考慮。
(一)構建以社會救助為保底層、社會保險為主體層,以企業(職業)年金和商業保險為補充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
健全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是有效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最重要的制度安排。目前,必須在以下方面取得突破。
一是優化基本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制度。當前,要加大城鄉統籌的力度,提高統籌層次和保障水平。逐步做實養老保險個人賬戶,實現職工基礎養老金全國統籌。根據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合理確定養老保障水平,建立綜合考慮收入增長、物價變動等主要因素的基本養老保險待遇正常調整機制,有序提高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標準和替代率水平、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標準。出臺漸進式延遲退休年齡政策,加快發展企業年金、職業年金,鼓勵個人建立儲蓄性養老保險,形成多層次的養老保障體系。加快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和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城鎮職工醫療保險與城鄉居民醫療保險的制度整合,全面實施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制度。
二是完善社會救助體系,健全社會福利制度。通過醫療救助、住房救助、急難救助等救助制度建設,為老年人提供必要幫扶。探索醫養結合的養老模式,建立由政府主導的長期照護保險制度,將醫療護理納入基本醫療保險支付范圍,支持建立以社區醫療機構和護理院(站)為依托的基層醫療護理體系;探索社會化養老模式,打破城鎮公辦養老福利院與農村敬老院城鄉分割現狀,使老年福利事業的公共資源在城鄉間能夠得到均衡配置。建立高齡老人津貼制度、高齡失能老人護理補貼制度,并將所需經費列入財政預算。完善失獨家庭救助政策,加大對失獨家庭的經濟救助和精神慰藉。
三是推進基金投資運營。劃轉部分國有資本充實社保基金,對社會保障基金收支平衡進行精算預測。探索建立社會保險基金投資運營制度,在確保當期養老金發放和基金安全的前提下,積極穩妥推進基金市場化、多元化投資。
四是提升商業保險的供給和服務能力。第一,支持商業保險機構針對老年人的養老保障需求開發各類適老保險產品,支持具備條件的保險機構投資養老服務產業。第二,推進發展商業健康保險。貫徹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加快發展商業健康保險的若干意見》,鼓勵商業保險機構以出資新建等方式新辦醫療機構等健康服務機構,完善健康保險有關稅收政策,鼓勵社會資本投資設立專業健康保險公司,營造良好社會氛圍,為發展商業健康保險提供完善的政策支持。
(二)提升基層醫療機構醫療服務和健康管理能力
應對老齡化既要滿足老年人的生活需求,又要滿足老年人的健康需求。不同年齡段的老年人,身體狀況及相應的健康需求也有差別,需要差別對待,要依據不同的健康狀況采取有效措施,做出多種制度安排,滿足不同要求。基層醫療機構要針對社區的重點人群,高齡、重病、失能、部分失能以及有特殊困難家庭的老人提供定期體檢,上門巡診,建設家庭病床,進行社區護理,開展健康管理等一系列基本服務。推進在基層的醫療衛生機構和醫護人員與老年人家庭建立簽約服務關系,為居家老年人提供連續性的健康管理服務,并著重在一、二級醫院和城鄉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實施。醫療衛生服務延伸至社區、家庭,需要進一步探索服務內容、項目、收費標準等,把服務內容和流程規范化,使無論是機構助養,還是在家養老的老年人,都能夠便捷地獲得服務,對于符合規定的醫療費用要納入醫保支付的范圍,實現醫養結合的目標。
(三)建立多層次的養老服務制度體系,加快養老產業發展
一是加大對居家養老和社區養老的支持力度,合理發展養老機構。首先,要重視居家養老和社區養老。居家養老和社區養老是我國老年人口普遍認可的具有本土特色的傳統養老模式,近年來,一些地方將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等同于養老機構建設,導致很多居家養老的老年人得不到合適的服務,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因此,各地迫切需要完善居家養老的服務系統,加大對居家養老和社區養老的場所以及適老化設施的建設和改造投入,提高我國居家養老的服務水平。按照誰投資、誰經營、誰受益的原則,穩步發展機構養老,弱化養老機構床位數考核,注重服務能力提升。另一方面,要加強社區為老服務信息平臺建設,為老年人提供方便、快捷、優質的服務。同時,要大力推進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服務。其次,拓展農村養老服務發展空間。依托行政村、較大自然村,充分利用農村閑置房屋,采取政府、集體、社會和個人出資的辦法,建立小型老年居住生活區、小型托老所和農村幸福院等互助式養老服務設施。有閑置學校、衛生院等資源的,鼓勵支持個人、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建設供老年人集中居住生活的老年互助養老院;沒有閑置資源的,可將村委會辦公場所進行改造建設,也可以利用農村閑置房屋建設農村幸福院、老年飯桌。同時也可以整合危房改造資金,采取個人拿一點、政府補一點、社會捐一點的辦法,建設供老年人集中居住的互助養老院,解決目前農村留守老人的現實生活困境。
吃飯問題:基本養老保險保障生活
法律規定,國家通過基本養老保險制度,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國家根據經濟發展以及職工平均工資增長、物價上漲等情況,適時提高養老保障水平。
短短3年來,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和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均實現了制度上的全覆蓋,與此前建立的城鎮職工養老保險一道,為百姓織就了一張覆蓋城鄉的養老保障網。
修改后的法律對計劃生育家庭老年人給予特別關注。法律規定,國家建立和完善計劃生育家庭老年人扶助制度。
國家人口計生委數據顯示,為了扶助農村計劃生育家庭老年人,2004年以來,我國對農村實施計劃生育家庭的老年人每月給予一定獎勵,“十二五”期間這項措施將惠及城市實施計劃生育家庭的老年人。
疾病風險:長期護理保障逐步開展
目前我國有失能半失能老年人3300多萬。據預測,到2050年,失能老年人將近1億,同時還將有7900多萬臨終無子女的老年人,他們將面臨突出的護理問題。
為有效應對老年人可能面臨的失能風險,法律規定,國家逐步開展長期護理保障工作,保障老年人的護理需求。對生活長期不能自理、經濟困難的老年人,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根據其失能程度等情況給予護理補貼。
法律還規定,國家通過基本醫療保險制度,保障老年人的基本醫療需要。有關部門制定醫療保險辦法,應當對老年人給予照顧。
服務需求:發展城鄉社區養老服務
法律規定,老年人養老以居家為基礎,家庭成員應當尊重、關心和照料老年人。
法律還明確,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應當采取措施,發展城鄉社區養老服務,鼓勵、扶持專業服務機構及其他組織和個人,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緊急救援、醫療護理、精神慰藉、心理咨詢等多種形式的服務。
在養老服務管理方面,法律明確,各級人民政府應當規范養老服務收費項目和標準,加強監督和管理。
住行方便:提供安全便利舒適環境
為了給老年人提供安全、便利、舒適的環境,修改后的法律對國家推進老年宜居環境建設作出明確規定。
中國老齡科研中心副主任黨俊武認為,法律設立“宜居環境”專章,旨在著力解決老年人的住和行的問題。
“大多數現有城鄉建設規劃都是按照年輕社會的要求設計的,隨著越來越多的人進入老年,這些基礎設施成了問題設施,如很多城市六七層樓的居民樓房沒有電梯,亟須通過適老改造工程等措施,為老年人創造無障礙居住環境。”黨俊武說。
社會參與:豐富老人精神文化生活
法律規定,國家和社會應當重視、珍惜老年人的知識、技能、經驗和優良品德,發揮老年人的專長和作用,保障老年人參與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國家和社會采取措施,開展適合老年人的群眾性文化、體育、娛樂活動,豐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戴先生87歲的老母親患嚴重老慢支,照料母親一度成為兄弟姐妹難以支撐的重任。戴先生道出苦水:“請保姆每月三千多,老人身體不舒服還要送醫院,睡急診間,一年折騰幾次,全家都筋疲力盡。”聽聞上海天倫醫院開出老年護理床位,戴先生將母親送進來。一年多時間,家屬嘗到了醫養結合甜頭:老人稍有不適,醫務人員就在身邊,費用也省去不少。戴先生還算了一筆賬,這里有醫保,醫藥費用自負8%-10%,外加護理費、床位費、餐飲費,老人每月支出2300元左右,比請個保姆還便宜。現在他們全家都輕松了。
老年科主任潘承棟介紹,100張床位中,護理對象的平均年齡高達82歲,其中80至89歲更是占了72%。他們大多患有腦癱、中風、老年癡呆等慢性疾病,有的重病手術后喪失自理能力,專業護理康復解決了家屬的燃眉之急。
服務模式各有千秋
在采訪中記者了解到,通過政府試點、機構探索、社會協作等方式,各地基本成形的醫養結合模式有:
醫養結合進社區。例如上海市在中心城區推行全科醫生巡診制,將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醫療資源輻射轄區內的養老院。
養老機構與醫療機構協議合作,或由醫療機構定期派團隊上門為養老機構老年人服務,或派團隊長期進駐養老機構。例如陜西省延安市寶塔區中心敬老院的內設醫療機構,通過當地政府協調,由寶塔區人民醫院派駐醫生和護士,定期輪換。南京市秦淮區歡樂時光老年公寓與社區醫院結合,配備了2名醫生、1名公共衛生醫師和2名護師,老人可以像串門一樣到社區醫院刷卡看病。蘇州頤家樂園日托所開設“家庭醫生工作室”,全科醫生每天坐堂會診,除了健康咨詢、量血壓、測血糖、推拿等基本醫療服務外,還推出動態血壓測量,遠程監控老人的血壓波動情況。據悉,家庭醫生工作室目前已為41位入托老人建立了健康信息檔案。
養老機構自行投資建設醫療機構,由專業醫療團隊運營。例如天津天同醫養院在創辦之初,同時創辦了天同醫院,還可以對外提供醫療服務。去年成立的全國首個民資建設的營利性“醫養結合”養老機構,列為“北京市醫養結合養老服務模式試點項目”。無錫市政府不僅給予最高10萬元補貼鼓勵養老院自辦醫務室,養老機構醫務室還可以申請將門診服務納入醫保。
醫療機構直接經營養老機構或開設養老專護病房。例如上海市閔行區中心醫院投資1.2億元,建設君蓮養老服務中心;青島市11家公立醫院設立專護病房,由政府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
社會資本與地產商合作,配套健康服務進園區。如藍卡健康集團推出的“藍卡健康模式”等。
大數據滲入養老服務
企業永遠是創新的主體,在養老產業里也不例外。據了解,“恭和苑”在入住老年人的健康檔案基礎上,與醫院合作科研項目,在老年人肌少癥、防跌倒、糖尿病等老年人慢性病防治上提供大量數據和案例,將成果應用于慢性病防治。在“大數據”的基礎上養老產業正在走向信息化。“恭和苑”正探索將養老機構內及附近社區老年健康檔案上傳至“云端”,為機構內的老人、周邊社區和家庭提供日常生活管理、健康咨詢、健康管理、緊急救助等服務。
天同醫養院院長張諾諾介紹,該院大部分是失能、半失能老人。通過“醫養結合”,老人除享受到小病不出院、大病不離床的便捷醫療服務外,同時每位住養老人根據住養區域劃分配有自己的責任醫生和責任護士。責任醫生為住養老人提供健康咨詢、常見病診斷治療等長期服務,并借助“大數據”等互聯網技術,對慢性病人和康復期病人主動追蹤觀察。
“天同醫養院正在重點研究大健康數據管理,掌握老人基礎數值,把握老人即時情況,過濾老人健康值和不健康值,并將其反映給主治醫生,對老人健康狀況做到提前預知。”張諾諾說。
目前居家養老服務以虛擬通信平臺為橋梁,提供生活護理、家政服務、精神慰藉等基礎服務,在此基礎上提供家庭病房等延伸服務。如果家庭不能照顧或居家養老進入家庭后仍然不能滿足老人需求的,可以入住像天同醫養院這樣的專業養老機構。因此,實現居家、社區、機構養老的“無縫對接”的核心在于掌握老年人的基礎信息。
醫養推行阻力大
“醫養結合”旨在鼓勵更多專業醫護資源進入養老領域,填補養老與醫療之間的空白。但在許多地區積極探索的背后,各種模式的推廣其實都面臨各種技術難點。
南京推廣的醫養合作,實際操作并不容易。“剛開始周圍居民反對,怕老人太多,影響他們正常看病,經過多次協調,居民慢慢理解了。”南京市秦淮區時光歡樂老年公寓院長解定蘭現在還有擔心,對于急重癥,社區醫院的醫療設施和裝備跟不上,仍需要大醫院支持。
養老機構內設醫務室的難度很大。“目前,南京養老機構已達280家,但內設醫務室的很少。”南京市民政局副局長趙軍說,內設診室,養老院必須達到衛生部門規定的一系列標準,涉及醫護配備數量、資質、診所面積、設備等。“很多養老院往往卡在招不到具有資質的醫生、護士上,原因很簡單,一般養老院醫務室服務的都是老年人,醫護人員的收入要用養老院的收入來彌補,很難超過社會醫療機構。”無錫藍天護理院負責人萬常旗說。
一些養老機構負責人反映,即使愿意追加投入開辦醫療機構,也批不下來。也有不少老年人家屬反映,入住醫養結合機構,可能面臨無法享受醫保報銷待遇或者單次住院報銷額度不夠的問題。
北京寸草春暉養老院負責人王小龍說,北京僅有1/10的養老機構內設醫療機構能對接醫保,且基本上以公立養老機構為主。
天津天同醫養院院長張諾諾介紹,該院入住的600位老人,75%以上是失能、半失能者。按照醫保的分配額度,平均每個月,只有約20位老人可以獲得住院報銷,一部分老人需要住院時只能轉院。
與此同時,養老機構和醫療機構合作,如果沒有相關政策支持,也不是件容易的事。王小龍說,寸草春暉養老院附近的醫院有10多家,自己全部跑遍了,沒有一家醫院愿意簽約。
北京市某三級醫療機構一位副院長說,大醫院醫療資源緊張,將有限的醫療資源投入養老服務并不容易。如果醫院開辦養老機構,要聘請更多的護理人員,但人力成本高,收費標準卻提不上去。如果把醫護團隊定期派到社區或養老機構,工作經費從哪里來?
上海天倫醫院也遇到了“叫好但硬撐”的尷尬境地。業內人士透露,為應對老齡化帶來的社會問題,上海市民政部門鼓勵新增養老床位,每張床位補貼1萬元,區縣則按照一定比例配套增加補貼,虹口區一張養老床位的補貼合計達3萬元。然而,醫療機構內的養老護理床位,民政部門補貼“吃不到”,衛生部門補貼也沒有。兩頭靠不到,這也是部分醫院不愿嘗試醫養結合的癥結所在。天倫醫院一次性改造老年護理床位硬件費用約為100多萬、每年醫務人員的支出也起碼幾十萬……支出數目不小、經濟回報幾無,眼下只能靠醫院自己承擔。如此下去,長遠發展面臨困難。
青松居家康復護理機構創始人王燕妮坦言,目前在北京探索的社區醫生上門服務,進展不是很順利,原因之一就是無償的勞動使社區醫生缺乏積極性。
來源:《解放日報》、《健康報》、《新華日報》、《揚子晚報》、《中老年時報》、新華社
【小結】
無高差地面、無障礙通道、走廊扶手、隨處可見的休息座椅,完備的中央供氧系統、營養美味的餐點、健康舒適的娛樂生活、綠意盎然的露天花園……這是一家養老院的設計和呈現。當《小康》記者第一次踏入,乍一看仿佛進入了年輕人的自由空間,但它處處體現著充分以長者為中心的適老化建設理念。
這家樂善居頤養院,位于珠三角佛山順德區,是廣意醫療養生科技旗下,佛山首家醫養結合的高級養老品牌,致力于服務半自理、不能自理和失智的長者。醫養結合的模式關注失能與半失能老人生理機能恢復,臨終關懷的服務讓彌留老人有尊嚴走完人生最后一程。
人口老齡化加速,傳統家庭養老服務功能日益弱化,老年人特別是高齡老人對養老服務中心的需求不斷增加。今年兩會期間,人社部部長尹蔚民談到要加強養老機構的建設,放開養老市場,鼓勵社會力量參與。醫養結合,全產業鏈布局的健康養老新模式也成為養老市場一大熱點。樂善居頤養院便是致力于養老領域醫養模式的一個樣本。
“醫養結合”的醫療背景和市場剛需
“醫養結合”是一種有病治病、無病療養、醫療和養老相結合的新型養老模式,其優勢在于整合醫療和養老兩方面的資源,提供持續性的老年照顧服務,能夠滿足高齡、失能、空巢、患病老人的醫療與養老多重需求,是一種創新型的養老模式。
樂善居頤養院采用醫養結合的養老模式,依托于臨近的新容奇醫院,為長者提供優質的醫療、護理、康復和心理關懷服務。設計床位130張。五星級酒店式裝修、配套齊全的監護設施和康復設備、醫護人員24小時值班。
這種模式如何探索得來?原新容奇醫院業務院長、呼吸內科主任醫師,樂善居頤養院院長陳亞利接受《小康》記者采訪談到,2013年規劃做養老院時,通過對國內養老院大量的市場調查,他們發現當時的現實是,養老院床位基本滿負荷,供不應求,提供的是一種低端的服務,滿足人們基本需求的養老,而不愿接受不能自理的L者。
“我們做了市場調查后,覺得這些不能自理的老人是剛需,他們在人生最后階段是很無助很無奈的,這塊我們可以做點事情。第一我們有這個能力,醫療背景,搶救重危病人的能力;第二,我們有這個客觀條件,跟醫院挨這么近;第三,市場的剛需。所以我們就定位在醫養結合的模式上。”陳亞利說。
溫暖:“主動相助、用心服務”
參觀樂善居的過程中,《小康》記者偶遇前去洗浴的82歲楊婆婆。她入住樂善居兩個多月, 剛來時下肢截癱,大小便失禁,輾轉了2家三甲醫院住院治療不見好轉。來到樂善居后,經驗豐富的陳亞利院長仔細詢問病情后當即判斷,楊婆婆突發的嚴重病情不是外院專家診斷的“腰肌勞損”。陳院長馬上聯系了新容奇醫院的骨科主任會診,征得家屬同意后立即手術。術后又轉回樂善居進一步調理。
隨后的一個多月時間里,在醫護人員的精心治療和護理下,楊婆婆的病情一天天好轉了起來。而今,楊婆婆已經能站起來做康復鍛煉,她對樂善居的服務贊不絕口:“多虧了她們呀,我現在已經好了很多啦。這里環境很好,醫生護士很貼心,還安慰我慢慢來。”一旁陳亞利撫弄著楊婆婆的頭發微笑著說:“你看,楊婆婆的頭發也開始變黑了!” 樂善居通過全體工作人員“主動相助,用心服務”,讓長者感受到家一樣的溫暖。
原來,有這么神奇的現象:來樂善居百分之八十以上的老人,待一個月以上頭發開始變黑,一年以上頭發全黑。“開始很奇怪,怎么一來就變黑?后來左看右看這個開始變黑那個也在變黑。我們沒有做過深入研究,究竟哪個因素占了主導。”但陳亞利堅定地認為,除了環境好、心情好,“營養是一大亮點”。
樂善居非常注重營養,每天采購新鮮食材,每頓三菜一湯一周不重樣,葷素搭配,果蔬搭配,粗糧搭配。“老人用餐時間規矩,食量都有看護,如果中間需要加餐,我們冰箱隨時都備有不同口味的包子點心。”陳亞利說,“正常情況下軟飯硬飯粥都有,過節時候會包粽子煮湯圓。”
“紅燒肉、花生燜豬腳,理論上對他們不太好,但一周給他們吃一次,也就吃兩三口,讓他們有個盼頭。”除了每周都不重樣,餐飲還隨著季節而變化。包括鼻飼那塊,把飯菜弄在一起攪拌,注重營養搭配。
《小康》記者了解到,院長陳亞利帶領著“八師”團隊:內科醫師、康復醫師、康復技師、心理咨詢師、營養師、護理師、廚師和理發師,現有員工40人。他們為長者提供一站式的VIP服務,從生活護理到門診、住院一條龍服務,從開藥、取藥到發藥、打針,從鼻飼、導尿、褥瘡換藥到氣管切開護理、氣管鏡吸痰,無創通氣、心肺復蘇現場急救,從康復治療到心理關懷等等。
陳亞利告訴《小康》記者,樂善居旨在通過全體工作人員“主動相助、用心服務”,讓長者感受到家一樣的溫暖。真正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徹底解決了長者和家屬的后顧之憂。
“仁愛”核心:有醫療,有專業,有愛心
來到樂善居露天花園,這是一個2000平米的頂層空間,空氣清新、環境優美。工作人員黃丹告訴《小康》記者,天氣好的時候,每天早上八點多老人們吃完早餐吃完藥,就會被推到這里進行活動。“伴著音樂做早操,讓他們拋球,鍛煉反映能力,很多長者進步很大。”
“我們的服務對象大部分是不能自理或是失智的長者,相比較身體狀況要差一些,很豐富的娛樂活動他們沒有能力來參與,但是會帶他們做做基本鍛煉。”黃丹介紹說,11點吃過午飯,老人們睡醒下午起來可自由活動,打打麻將,聽聽樂曲,或是推到訓練室進行鍛煉。
采訪當日是母親節前一天。李阿姨來到樂善居看望老人,她母親是樂善居第一位入住的老人。“他們的服務非常貼心,我媽媽在這住直到過世,過世后他們還拉著她的手為她清洗換衣,過來祭拜。”基于這樣的信任,李阿姨把妹妹的家婆也介紹進來療養。
樂善居還通過建立服務監督體系和落實責任制護士管理,使長者的醫療護理和生活護理做到無縫隙管理,保障了各種醫療活動和生活護理措施的落實。醫護人員與長者家屬建立微信平臺,每天匯報長者的狀況,與家屬保持良好的溝通。一年來沒有一起醫療糾紛發生。
民政部副部長竇玉沛在江蘇無錫舉行的全國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推進會上透露,我國將建立養老服務補貼制度。對于低收入的高齡、獨居、失能等養老困難老年人,經過評估,采取政府補貼的形式,為他們入住養老機構或者接受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提供支持。
在我看來,建立養老服務補貼制度,不但有利于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而且有利于發展社會化養老服務事業,可謂一舉雙得。
我國正面臨未富先老的嚴峻考驗。截至2009年底,我國老年人已達1.67億,他們不同程度地需要提供護理照料服務。尤其一些高齡、獨居、失能的老年人養老困難現象突出,老年生活無法得到應有保障,“空巢”引發的老年人身心問題和疾病增多。
據了解,目前我國城鄉空巢家庭超過50%,部分大中城市達到70%;農村留守老人約4000萬,占農村老年人口的37%,家庭養老條件明顯缺失。在家庭養老條件不足的情況下,推進社會化養老,由社會機構為老年人提供全面的養老服務,是一種必然的選擇。但是,對低收入家庭的老年人而言,如果政府不采取補貼措施,入住養老機構或者接受社會養老服務將是一種奢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