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囯产精品一品二区三区-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网站-四房播播网站

學術刊物 生活雜志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傳統非遺文化

傳統非遺文化精品(七篇)

時間:2023-10-09 11:00:1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傳統非遺文化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傳統非遺文化

篇(1)

論文關鍵詞 非物質文化遺產 保護制度 傳承人

湖南是我國少數民族文化和非物質文化的重要發源地。其獨特的自然地理人文條件,孕育產生了大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法律的途徑和方式對對傳統文化遺產進行保護,使得我國傳統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得到進一步規范,并提高工作效率,對非物質文化發揚光大具有重要作用。同時這是世界知識產權組織以及我國政府、學術界長期努力的方向。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既是一項重要的實踐議題,對其開展專門的研究,也是一項具有前沿意義的理論課題。

一、傳承與文化的概念及其關系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這些形式包括民族藝術表演、手工藝制作技藝、傳統的民俗活動等等。按照不同的內容類別,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大致可以分為口頭表演類、傳統藝術表演、社會實踐類、節慶儀式類、手工藝技能類別。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情感和精神,成為中華民族團結、國家統一的重要基礎。

當前,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盡管起步較晚,落后于其他國家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但是,隨著社會經濟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逐步清晰理解到,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中國傳統文化和中華民族文化保護中的意義。與其他文化保護相區別的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最重要的內容就是傳承。一定意義上,文化與傳承是密不可分的兩個概念。在互聯網的檢索系統中,文化傳承的概念多達幾百萬條。可見,傳承是文化延續的最基本特征。當然,傳承也不僅僅是文化的概念,也是社會學、民族學、人類學的重要概念。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有著其獨特的方式。口頭傳承、技藝學習、跟班學藝等方式都是非遺文化傳遞的最重要的途徑。當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認識,并不只是在民間的口頭上的口口相傳,更應該從國家非遺文化保護的視角,加深廣大人民群眾對非物遺文化的認識。當然,我們也需要將傳承人和口頭傳承、工藝技能代代相傳、跟師學藝作為一個重要的起點,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才能夠更好的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

二、傳承在湖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核心作用

我們知道,聯合國科教組織曾經提到過一個概念,即“口頭和非物質”(the oral and intangible heritage)。從這個概念中,我們可以理解到,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口頭傳承有及其密切的關系。盡管非遺文化的傳承是有著多種途徑,但是一定意義上,傳承卻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至關重要的內容。

傳統文化在中華民族創造的文化歷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盡管文化是可以不斷創新的,但是文化的遺產如果不被保護好就會消失。無論是物質文化還是非物質文化,如果不保存好,在消失后都不可能再生。無論是物質文化,還是非物質文化,其保護工作的關鍵在于人。但是,兩者保護的方式還是存在著顯著差異的。主要是保護的人,在其中發揮的作用是不盡一致的。物質文化的保護主要是一種組織管理工作,非物質文化的保護涉及到內容的銜接和傳遞。可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卻完全由傳承人來決定。也就是說,如果傳承人消失的話,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會隨之消失了。所以,我們反復強調傳承人在保護遺產重點作用。這也要求我們對傳承人進行法律上的保護。當然,傳承人之所以成為“傳承人”,也有著獨特的形成過程。傳承人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和相應的民間文化穿有著深厚感情的“人”,只有具有深厚的感情,才可能以極大的求知欲望,精湛的掌握這種遺產中的工藝、技能、技術。同樣,傳承人在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三、夯實傳承人對非遺文化的保護機制

非遺文化的保護意義十分重大,是有利于子孫后代的戰略性文化工作。因此湖南省應該秉承“政府主導、社會參與,長遠規劃、講求實效”的工作原則,保護好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為傳承人的傳承奠定堅實的基礎。

一是政府要積極作為,發揮主導作用,引導社會廣泛參與協調非遺文化保護的事宜。要按照國家相關文件精神,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并進行細致深入的規劃。湖南省各級地方政府應該要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發揮主導作用,加強對政府行使公共文化服務職能的監督與引導,擔負起非遺文化保護的職責。同時,進一步建立健全非遺文化保護責任的機制及相應的追究機制。政府文化部門應該密切配合政府,對非遺文化的保護工作加強管理,要加強對非遺文化的調查研究,及時將非遺文化相關事項向政府進行匯報,及時研究解決非遺文化保護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商討應對之策。

二是要積極構建非遺文化保護的法律機制。法律是非遺文化保護的最基本的依據。法律對非遺文化的保護,最具權威性。因此,湖南省非遺文化保護工作首先需要積極構建并進一步完善非遺文化的法律法規和政策保障。當然,制定完善非遺文化的法律法規,除了法律和文化相關專業人士和工作人員關于非物質文化的扎實專業基礎理論知識外,還需要其能夠深入到非物質文化所在地深入調查,不斷總結非遺文化保護的經驗,廣泛聽取相關人員的意見和建議,集合各方力量草擬相關法規,并不斷進行修改優化,使方案機制切實可行。

三是要建立健全科學有效的非遺文化傳承機制。要對列入非物質文化名錄的遺產,湖南省政府要進行及時命名,同時要通過形式多樣的活動,進行資助、表彰、或者授予相應的榮譽稱號,特別要引導鼓勵遺產的傳承人要進行相應的傳習活動。要通過一定的形勢,引導傳承人對非遺文化開展社會教育,甚至學校教育,不斷拓展非遺文化的傳承。同時,要進一步完善諸如《民族、民間藝術家命名辦法》、《民間藝術之鄉命名辦法》等規章制度,使民間藝術申報非遺文化的工作及時有效的開展。

四是要加強統籌協調,形成合力,相關各方要工作做好非遺文化的保護工作。當前,湖南省非遺文化保護各方面的工作還有很大的改進空間,同時,政府對非遺文化保護投入的人力、無力、財力、資源也十分有限。因此,各級政府應該要從給地非遺文化保護的實際出發,加強對非遺文化資源整合與共享。同時,政府要積極引導各級地方政府及文化部門、群體藝術部門、圖書館、科研部門和地方高校等單位,為非遺文化保護加強聯系,發揮特此,共同為非遺文化的保護奉獻力量。在這個工作中,特別要加強文化行政部門與其他相關們的信息交換,即要更加重視非遺文化保護部門與其他相關研究機構的交流和信息傳遞工作,要暢通各個部門的信息溝通渠道,進一步完善非遺文化保護的共享機制。

五是要加大非遺文化保護的經費投入。非遺文化保護工作是一項公益事業的工作。非遺文化如果沒有得到充分的挖掘,其自身很難產生經濟效益。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的思想觀念,以及對待文化的態度也在發生巨大的變化。非遺文化保護既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實際上也有著難得的機遇。因此,湖南省政府要加大對非遺文化的資金投入,且要扎扎實實落實好經費。同時,要進一步完善諸如《民族、民間藝術資源保護專項資金使用管理辦法》,每年安排專項對非遺文化保護工作進行財政滾動投入。各級地方政府,也要根據實際情況,安排資金對所屬非遺文化進行保護。同時,政府還要吸納社會資金參與對非遺文化的保護和開發工作,并形成良好的投入機制。

六是要進一步建立健全考核機制。非遺文化的保護工作要責任到人,就必須進一步建立健全各種考核機制。這些機制既包括獎勵現金、鞭策后進的獎勵機制,也要包括保護不當、工作落實不到位的處罰機制,這樣才能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扎扎實實并取得實效。比如,在考核過程中,要重點考核各級政府部門是否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與社會經濟的發展工作同等列入的十三五規劃的重要議事日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工作是否有計劃、有目標、總結,是否制定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具體的考核標準,是否每年的召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考核會議。要通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考核機制,促進各級政府和部門在非遺文化保護工作發揮主導作用,并形成全社會支持保護非遺產文化的良好氛圍。

四、非遺文化傳承人的保護

鑒于傳承人在非遺文化保護中的不可替代的獨特作用,我們認為,湖南省對非遺文化的保護還大有可為。綜合考慮到湖南省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水平,從傳承人的社會保障角度而言,湖南省政府應該從以下三個方面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

首先,要確定傳承人法律上的社會地位,提高傳承人的認可度。傳承人作為保護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核心對象,賦予他們相應的社會地位是理所應當的事情。湖南省應該從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高度,來看待傳承人的社會地位及其為國家文化保護作出的重大貢獻,同時要對傳承人給予相應的經濟社會保障。

篇(2)

一、研究意義

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被譽為“人類精神的家園”,是一種容易隨時代變遷而被湮沒的文化記憶。非遺的無形性使得它的傳播需要借助于物化的載體,即空間載體、物質載體、人員載體。尋求合適平臺,激發大眾參與,對非遺的傳播十分重要。城市游憩商業區(RecreationalBusinessDistrict,縮寫為RBD)是城市旅游的重要空間形態之一,在城市旅游和文化旅游快速發展的今天,RBD面臨著文化特色不突出,滿足不了游憩者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的困境。那么將非遺文化引入游憩商業區,實現二者的互動發展,就有可能促進文化與經濟的雙贏,保護與開發的共生。

民眾既是非遺的創造者,又是非遺文化的傳承者,所以在非遺的保護中應該居于主體地位。民眾的文化自省、自覺并主動地參與到保護行動中,對于非遺保護效果影響極大。所以,在將非遺引入游憩商業區中,需要調動所涉及的利益相關者的作用,維護他們的利益,并激發游憩者和非遺傳承人共同的作用,這樣才能更好地推動推動RBD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

二、理論基礎

“利益相關者”(Stakeholder)一詞最早由斯坦福大學的學者提出,該理論最初應用于公司治理。1984年Freeman給“利益相關者”下的定義為人們廣泛接受:“利益相關者是指那些能影響企業目標的實現或被企業目標的實現所影響的個人或群體”。在這個定義中Freeman強調企業與個體或群體間“影響”的雙向性。利益相關者理論是對傳統企業“股東至上”邏輯的反叛。

利益相關者包括企業的股東、債權人、雇員、消費者、供應商等交易伙伴,也包括政府部門、本地居民、本地社區、媒體、環保主義等的壓力集團,這些利益相關者與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密切相關,他們有的分擔了企業的經營風險,有的為企業的經營活動付出了代價,有的對企業進行監督和制約,企業的經營決策必須要考慮他們的利益或接受他們的約束。利益相關者理論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引入旅游研究領域。

在本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游憩商業區活動發展中,涉及的利益相關者既包括商業經營者,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還包括游憩者。因而為了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在RBD更好的傳播,需要照顧到相關的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并發揮他們的主體參與作用.

三、實現路徑

(一)提升傳承者的文化自信及對非遺的解說能力

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就明確強調:“要努力確保創造、保養和承傳這種遺產的群體、團體,有時是個人的最大限度的參與,并吸收他們積極地參與有關的管理”。在游憩商業區內的傳承者,既包括國家認定的傳承人,還包括RBD內專業博物館的工作人員,手工藝品體驗館的工藝師,非遺商品店的商戶,非遺飲食的制作者等。文化自信是指我們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對自身文化發展的堅定信心。傳承者只有對自己的文化具有強烈的認同感,才會更好的將他所傳承的文化向大眾進行傳播。在調研中,我們發現,傳承者是否熱愛自己所傳承,傳播的文化,以及是否具備將這種文化解讀,傳播,甚至營銷給游憩商業區內的游憩者的能力,對于非遺的傳播效果影響很大。

所以,應該提升傳承者的文化自信及對非遺的解說能力。其實,對于非遺文化產品開發的過程,就是提升傳承者文化自信的過程。在傳統生存環境中,許多非遺文化傳承者無法靠非遺維持生存,非遺文化面臨無人問津的局面,而通過對非遺文化產品的開發,非遺得到了市場認可和許多游憩者的喜歡與認同,傳承者的文化自信也就得到了提升。所以,提升傳承者的文化自信,就是要合理和深入開發非遺文化產品。

(二)深化游憩者的文化體驗與文化自覺

游憩者既是非遺文化傳播的接受者,同時也可能轉化為非遺文化的傳播者,甚至是傳承者,他們是非遺保護的主體。對于外地旅游者而言,他們可能首先是非遺文化傳播的受眾,但通過參與非遺活動項目,可以增強他們對非遺文化的了解,認知,進而發展為主動進行傳播,如果興趣足夠濃厚,也有可能成為非遺文化的傳承者。對于本地游憩者而言,非遺文化的生存土壤本身就在他們中間,非遺與他們的生活密不可分。本地游憩者通過非遺游憩活動項目的參與,可以深化他們最自身文化的理解與認同,更有可能進行傳播,傳承非遺文化。

然而一個問題的關鍵在于,游憩者是否會傳播,傳承,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游憩者在多大程度上參與了非遺活動項目,他們獲得的體驗感受如何。如果感知深刻,感受美好,那么就極有可能推動其對非遺的傳播,傳承。如果體驗膚淺,那么就不會增強對非遺文化的認同。就目前游憩商業區內游憩者的活動而言,根據游憩者融入程度的不同,我們可以將他們的體驗分為三種,也就是表層體驗、中度體驗和深度體驗。表層體驗主要存在于傳統的觀光中。游憩者往往是走馬觀花地觀光,是被動的接受者,而沒有真正近距離地參與到游憩項目去,也就難以獲得獨特而難忘的體驗感受。

其中,加強對非遺的媒體的宣傳,學校教育,社會輿論的引導,對提升游憩者的文化自覺都有著重要的意義。而同時,對游憩環境等客觀因素來講,游憩項目是否具有參與性,游憩項目是否注重創新,滿足游憩者的需求,是游憩者能否更好融入到游憩環境的重要外部影響因子。就游憩商業區內的非物質文化游憩項目而言,主要包括飲食,商品,手工藝體驗,節慶活動,游樂項目等。對飲食項目,游客通過聞香、品嘗等方式來體驗,其體驗度還是比較高的。但如果讓游客感知其背后的精深的非遺文化,就需要通過讓服務人員介紹,演示等方式來將非遺呈現給客人。有些飲食環節的制作,可以在客人中間來進行,邊做邊講,有可能的話,讓客人自己去嘗試一下制作方法。比如花生糕制作的捶打環節。一定會給客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篇(3)

關鍵詞:鄉村旅游;非物質文化遺產;利用

中圖分類號:F592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04-000391-01

旅游的基本屬性是文化,不管旅游的內容還是旅游的形式都承載著文化的精神。從這一層面可看出,鄉村文化是鄉村旅游的核心,而非物質文化遺產又是鄉村文化的主要內容。鄉村旅游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存在著共同發展、相互促進的內在關系。

一、鄉村旅游與非遺

最近出現一種新的旅游形式,即旅游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兩者相結合。這種旅游方式具有文化性、地域性、典型性、稀缺性、真實性等特點,牽動效果顯著,廣泛影響相關地區政治、經濟、社會的發展。非遺作為一種文化,包含民間文學、戲劇和曲藝、音樂、舞蹈、民俗等多個種類,這些文化狀態一般存在于鄉村地區,比如,以北京太平鼓為代表傳統舞蹈,以成都面人為代表的傳統美術等。鄉村旅游發展過程中要深入利用當地文化特色,通過當地的特色文化來吸引消費者前來觀光旅游,進而起到增加鄉村旅游中文化底蘊的作用,使游客在鄉村旅游的過程中體驗文化,最終達到鄉村旅游和非遺深度結合的目標,實現在鄉村旅游過程中繼承和保護非遺,同時又通過非遺來帶動鄉村旅游業的發展。

二、鄉村旅游中非遺的利用現狀

當前,已經開發利用了一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目前的利用形式主要包括:政府牽頭組織策劃在傳統節假日、藝術節或申遺紀念日進行一系列表演活動,市場生產經營和非遺相關產品,當地居民自娛自樂等方式。盡管當前鄉村旅游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利用和傳承已經取得了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

1.利用率低

現在只有小部分非遺等級高,具有較大的知名度,其它極大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利用率普遍較低,知名度不高,甚至不被外地人所熟悉。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一些表演藝術種類大多以當地居民自娛自樂的方式存在,利用率較低,一般散布在各鄉間村落里,不僅沒有和鄉村旅游相融合,也沒能較好的促進當地文化建設。

2.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失傳

隨著建設現代化城市的步伐加快,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存在的空間產生了變化,傳統的文化活動逐漸離我們遠去,無人繼承發展,使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處在消失的邊緣。比如說,通州的運河船工號子,現在唯一的傳人是位于永順鎮鹽灘村的已86歲高齡的趙慶福,缺少后人傳承發展。并且,依靠漕運兒存在的運河船工號子,如今已失去了載體,沒有了生存空間,加上人們對他缺少足夠的認識和研究,面臨失傳。

三、鄉村旅游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利用方式

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鄉村旅游的一個新的發展創新點,可以提供鄉村旅游發展的新契機。針對鄉村旅游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利用現狀,結合非遺的特色和類別,歸納總結出幾種鄉村旅游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利用方式。要注意,不同地區應按照當地鄉村旅游的實際發展情況進行靈活選取,選擇適當的利用方式。

1.展示與體驗方式

非遺的展示與體驗利用方式指的是將其進行展示,針對有條件實施體驗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適當讓游客在現場進行文化體驗,最終使游客參與到非遺的傳承中來,并且通過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來為當地旅游業吸引外地游客。對吸引力強、知名度高、級別高并且展示時間非固定的非遺文化項目,可以通過建造非遺文化主題博物館的形式,在博物館展示和非遺有關的物質載體,并在博物館內進行定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現場展示。在鄉村旅游中適合通過體驗來傳承的非遺主要包括戲劇和曲藝、音樂、舞蹈和雜技等,這些項目都具有容易體驗的特性,游客可以親自體驗學習這些項目,促進文化的傳承。

2.旅游商品方式

以傳統美術、傳統醫藥和傳統技藝為代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因為它們的技藝本身不能引起游客的足夠興趣,并不能吸引游客的到來。針對這種類型的非遺文化項目,可以利用生產非遺有關的商品來促進鄉村旅游的發展。旅游商品化方式指的是把非遺項目中的有關藝術形式經過大規模集中工廠化生產加工制造出來的商品作為具有當地文化特色的旅游紀念品。在鄉村游客集中的地方進行銷售該商品,達到通過售賣旅游商品來增加當地鄉村旅游收入,并且實現在鄉村旅游中繼承發展非遺文化的目標。

3.旅游節方式

非遺與物質遺產的最大區別是無形性,要使鄉村旅游充分利用這種無形的文化,就要一款合適的介質。比如,非遺文化中的民俗就需要憑借鄉村旅游中的旅游節來展現起文化形式,通過豐富多彩的文藝活動來傳播民間文學。另外,展示時間相對來說固定、名氣不高的非遺文化,也需要通過開展旅游節活動進行展示體驗,使更多的旅游者了解認識這一非遺文化項目。在旅游旺季,將當地鄉村旅游資源和非遺文化相結合,舉辦盛大的鄉村旅游節,使游客在游玩過程中有機會參與旅游節,感受當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經過旅游節活動追溯歷史,使游客在鄉村旅游過程中體驗各地民俗。并且,隨著鄉村旅游的進一步發展,當地百姓的經濟收入也不斷增加,進而使他們感受到傳承文化帶來的好處,不斷激勵他們繼續表演民俗,更好的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依托旅游節發展鄉村旅游中要注意,舉行鄉村旅游節活動時不能太片面,非遺文化項目和鄉村旅游一定要結合起來,舉辦一系列的活動。如果不這樣,會造成旅游節活動的吸引力減少,前來觀光旅游的人較少,達不到定期開展旅游節的條件。

四、總結

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一種獨特的旅游資源,可以實現消費者在旅游時求知識、求不同、求美景和休閑娛樂等各方面的要求。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鄉村旅游寶貴的文化資源。按照各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內容,進行科學規劃與創意設計,把非物質文化遺產和鄉村旅游結合起來,實現文化和旅游相融合,有利于做出文化品牌,傳揚優良的文化傳統,實現鄉村旅游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共贏。

參考文獻:

[1]劉麗麗.北京郊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在鄉村旅游中的利用研究[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06:56-62.

[2]侯瑞琪.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視野下的新農村建設[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4.

[3]羅春培.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旅游業中的有形化利用研究[D].浙江工商大學,2007.

篇(4)

關鍵詞:非遺;文化傳承;創新研究;校企合作

廣東是我國四大制鞋基地之一,位居沿海發達城市,地理位置的優越,省外、海外品牌紛紛入粵,使廣東成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鞋都和鞋業生產基地和出口基地,有“中國十雙鞋,廣東有其五”“全球十雙鞋,廣東有其三”之稱。在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幾乎都有廣東鞋的蹤跡。但無須諱言的是,廣東自主品牌及產品的研究及創新工作做得相對有限。近些年來,廣東制鞋行業正奮起直追,著力加快品牌發展。要發展,就要有創新,要創新就要有新的技術和藝術灌入其中。非遺創新,既是時代的產物,又是聚焦非遺與時尚融合之美,推動非遺活化傳承、價值轉化的過程。作為時尚之都的廣州,助力文化產業新發展是當下發展的重中之重。今年,廣東省文化和旅游廳在全省范圍內開展了省級非遺工作站申報工作,其中服裝服飾工作站落戶廣東省服裝服飾行業協會。廣東省非遺工作站(服裝服飾工作站)應運而生,將深度整合時尚產業鏈上下游資源,通過非遺文化賦能,優化提升全產業鏈,促進跨界合作,形成多業態、跨區域影響力,推動灣區時尚產業融合發展。制鞋行業作為服飾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將在品牌建設及產品創新等方面有重大突破。

1價值所在,引領國潮

1.1應用價值

要推動非遺文化傳承與經濟發展融合,以文化產業為載體,運用先進技術手段改造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傳播方式,提升廣東制鞋在中國乃至世界制鞋行業中的主導地位。使我國制鞋行業一改往日低端、廉價的加工狀況,能夠健康、飛速的發展,在這種情形下,以傳統文化催生經濟轉型發展,在弘揚傳統文化上具有很好的現實社會意義和經濟意義。近幾年,隨著我國在傳統文化的大力推廣下,國潮品牌應運而生。其設計理念將本國文化、元素添加在設計中從而形成。廣東制鞋緊抓社會發展命脈,經過多年發展和培育,現已形成非常完善的皮革、制鞋產業鏈。據中國市場調研在線的中國女鞋市場調研與發展前景預測報告(2017年)顯示,雖然我國制鞋行業受歐美市場受金融海嘯影響進口數量下降,而消費者對品牌的需求日益旺盛,所以在未來的十年里,中國制鞋市場仍將呈現迅猛上升的趨勢。而廣東,作為我國制鞋行業引導國內潮流的重要基地,接受最新國際流行訊息以及時尚元素的重要城市,企業對設計水平的發展非常重視,品牌建設更是行業轉型、產業升級的重要發展趨勢。產品升級、品牌轉型、發揚傳統文化,無疑未當今鞋類設計師提供了很好的設計靈感,產品遵循在不同品類或風格的鞋產品當中,融入中國元素,既展示出新時代鞋靴個性的一面,又發揚我國傳統文化。

1.2學術價值

目前在全球經濟與文化一體化背景下,文化創意產業已經融入各行各業。廣東制鞋產業鏈以達到全國領先的生產制造水平,年產品出口總值遠超越其他生產制造國家,如印度、越南、巴西等國。而在設計與文化引領方面,國外一線大牌仍處于主導地位,中國制鞋業沒有形成屬于本國獨特的文化創意,加之當前本土鞋類優秀設計人才緊缺,中國鞋類設計環節較國際一線品牌有明顯欠缺。如何打破設計環節,打造屬于中國的鞋類世界品牌,廣東制鞋行業的轉型與升級是發展必然趨勢。提高整體制鞋產業鏈,向全球制鞋產業鏈上游邁進,是廣東制鞋產業發展急需解決的問題;進一步品牌建設、產品研發設計是目前廣東制鞋企業迫切需要加強培育的方面。隨著新時代文化創意全球發展的步伐,呈現以傳統文化為主導,以產品創新創意為主要導向的發展現狀。本著“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弘揚時代創新精神”的宗旨,以弘揚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帶動傳統制鞋行業轉型升級,對廣東制鞋行業的資源整合、技術創新、文化素質提升等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非遺文化傳承下廣東地區制鞋行業設計目的、開發方向與工藝技術等問題,行業、企業以及高等教育制鞋專業進行研究探討,有利于轉變當今制鞋行業“模仿”設計現狀,努力推動和發展廣東制鞋行業產業升級,企業轉型。同時,依據企業、社會需求,對高等教育鞋類專業提供行業需求,從而提高專業教師綜合素質、教學質量,有利于高職、本科等鞋類設計專業的可持續發展,更好的培養適合新時代企業需求的高級專業人才。

2行業快速發展,引導新型人才

制鞋行業屬于工業密集型產業,而中國在全球制鞋行業中一直處于生產大國、出口大國和消費大國,其鞋類產量、出口產量和消費產量分別接近全球的60%、70%和20%。中國鞋業的發展,可以說為全球鞋業消費市場提供了來源穩定的產品供給,與此同時,中國鞋業發展的外溢效應,為周邊國家依托中國鞋業強大的供應鏈從而實現鞋業快速崛起,提供了歷史性的機遇。但中國鞋業同時也面臨著極大的挑戰,其自主品牌及產品的研究及創新工作做得相對有限。基于此種原因,借助文化創意的全球化興起,越來越多的原創品牌順應時代的潮流不斷興起,而要獨特,就要創新,要發展中國制鞋行業,弘揚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何將兩者緊密結合,提升廣東制鞋業的同時,提升全民文化素質水平,創造屬于自己的特色品牌,就要了解鞋靴,了解鞋的各個構造以及從鞋類演變的歷史開始。要發展就要創新,無論是從工藝技術創新,還是造型設計創新,只有根植我國傳統文化,汲取中華民族特色的文化精華,才能彰顯中國鞋靴設計師的人文情懷,并由此形成有中國特色的鞋靴品牌文化產物。目前,國內對于鞋靴文化的整體發展研究,有了一定的進展,研究史學、社會學、民俗學的學者,以及研究紡織服裝學的學者對此都有一些研究成果,例如:《中國少數民族傳統鞋履藝術在現代鞋靴設計教學的應用研究》溫州大學,劉陽,碩士論文,2018年;《論鞋靴設計中傳統文化的運用》溫州大學,顧任飛,中國皮革,2013年06期;《繼承傳統文化與鞋類時尚創新》浙江工貿職業技術學院,彭艷艷,西部皮革,2011年21期。但專門研究非遺文化并應用到鞋靴產品當中的機構、學者或企業還相對較少。在企業方面,設計師具有傳承與發揚傳統文化的社會使命,是一切文化作品的創造者。只有順應時展,不斷通過新品理念、產品質量、產品特色、產品服務等方面提升品牌產品價值,這就要求鞋類設計師既要有豐富的鞋產品技術設計能力,又要掌握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在審美,同時,鞋類產品必須符合當下時代的審美產物并結合現代科學技術。處理好技術與藝術,非物質文化遺產元素與現代科技等之間的關系,設計出代表具有中國特色的國潮品牌產品,向社會展示創意轉型成果。在院校人才培養方面,隨著市場整合、消費者需求的提升,使得制鞋行業從早期的培訓機構上升到中專層次的《皮革制品設計專業》、高職層次的《鞋靴與工藝設計方向》等,以及本科層次的《皮革專業》、《鞋靴與皮具設計方向》,至現今《鞋屢設計》研究生方向等。教學層次不斷提高,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逐步細化,涉及鞋靴工藝制作、鞋靴款式設計、鞋靴樣板設計等分門別類的進行高等教育教學。依據不同層次鞋類專業培養目標,制定人才培養計劃,從技能型專門人才到設計類創新型高級人才,通過院校理論教育,讓學生掌握該層次教育教學過程中基本理論知識,基本素養,加強非遺文化知識,以及在鞋靴設計當中給予創新,為根除中國鞋靴設計的一味模仿、抄襲現象提供有力依據,為高校鞋類專業及制鞋企業培養具有強烈民族意識,保護和傳承我國傳統文化的新一代鞋類設計人才,給予有益意見。

3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共赴新時代

企業發展是高校教育的風向標。近年來,職業性院校不斷深化校企合作和產教融合提高院校與產業發展的契合度,增強高校服務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能力,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逐漸形成了以學校為主,企業參與教育的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多方位合作辦學等模式。如:企業管培生合作、學生就業合作、訂單式培養、冠名班合作、名師工作坊等。培養了一大批有知識、懂技術的新型勞動者。對于廣東制鞋而言,早期的樣板師已退出時尚設計舞臺,成為幕后支撐的主力軍,而鞋靴設計師更多為年輕、潮流的90后、00后,在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的同時,汲取時尚新理念,將制鞋行業引領國潮達到創新設計新高地。

4總結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歷史的真實見證,也是一個國家珍貴的、具有重要價值的文化信息資源。在研究和傳承前人文化的同時,我們看到中華民族特有的思維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識,然而即便如此,隨著全球化趨勢的加強和現代化進程的加快,我國的文化生態發生了巨大變化,非遺資源受到很大的沖擊。很多傳承的文化遺產正在不斷消失,許多傳統技藝瀕臨消亡,大量有歷史、文化價值的珍貴實物與資料遭到毀棄或流失境外,因此,在加強保護非遺工作的同時,各行各業也將非遺文化資源、文化傳承引入行業建設當中,力爭通過自己行業向中國乃至世界展現我國特有的文化底蘊。保護和利用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可持續的經濟、文化全面協調發展意義重大。本文從廣東制鞋行業著手,挖掘并深入中國非遺文化特色,結合院校人陪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創新,為努力推動或發展廣東省乃至中國制鞋行業的發展里程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周鳳華.建立產教融合型企業認證制度推動職業院校和行業形成命運共同體[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9(07).

[2]高鴻.企業舉辦和參與是發展高質量職業教育的必由之路[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9(07).

[3]覃大立.傳統手工藝自主創新之我見[J].新美術.2012(03).[4]徐燕琳.廣東傳統非物質文化[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2(08).

[5]鄭士林,張冬滿.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創新與高校素質教育對接路徑新探———以廣東行政職業學院為例[J].現代職業教育.2018.

篇(5)

關鍵詞:區域非遺;皖西非物質文化遺產;高職學生;校園文化

中圖分類號:G71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4428(2017)02-109 -03

自2005年國務院辦公廳下發《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以來,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有序開展,社會各界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關注度不斷上升,越來越多的高校師生積極投身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和保護工作。區域非物質文化遺產帶有濃郁的地方特征,是當地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高職院校以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為辦學基礎,在培養技術性人才之外,理應擔負起傳承地方文化、以文化育人的職能。

六安地處安徽西部,現保存973項“非遺”項目,涵蓋15個“非遺”資源類別,其中廬劇、六安瓜片制作技藝、大別山民歌、抬閣肘w、舒席制作技藝、柳編制作技藝和八公山豆腐制作技藝7個項目已列入國家“非遺”名錄。借助地域優勢,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地方高職院校,既有利于建設校園特色文化,又有助于喚醒大學生文化自覺意識和責任意識,培養大學生的民族精神,提高愛國熱情。鑒于此,筆者以六安市某高職院校學生為調查對象,采用問卷調查法為主要研究方法,并輔以訪談調查法,就高職生對皖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知狀況進行了調查。

本次調查采取隨機抽樣的調查方式,共發放問卷350份,回收問卷338份,其中有效問卷325份,回收率為96.15%。參與問卷調查者女生人數為182名,男生人數為143名。其中本地人群305人,在城市生活33名,在縣城生活42名,在鄉鎮生活109名,在農村生活121名,樣本選擇及比例基本符合現實,確保所得數據真實有效。

一、高職學生對皖西非物質文化遺產認知情況

(一)高職學生對皖西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知曉程度與了解渠道

表1顯示了14個入選國家、安徽省及六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非遺項目,其中六安瓜片制作技藝和霍山石斛炮制技藝選擇最多,分別占全部選擇的18.4%和17.76%,民間競技“顯楊沖叉”和民俗“邀大嶺”選擇較少,分別只占到1.42%和2.96%,可見地方特征鮮明且與社會生活聯系緊密的項目最被人熟知。

表2展現了受訪者了解皖西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信息的主要渠道,結果呈現多元化。通過電視了解皖西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主要渠道,利用互聯網進行信息獲取也占據了一定比例,可見受訪者大多通過間接方式來了解皖西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親身參與皖西非遺活動比例較低。

(二)高職學生對皖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態度

結合表3、4、5數據來看,87%的受訪者對皖西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好感,超過半數受訪者認為了解皖西非物質文化遺產對個人的學習、工作、生活有用。49%受訪者認為了解皖西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豐富知識、開闊視野”,30%受訪者認為了解皖西非遺能夠幫助自己“融入地方文化,認同感加強”,14%受訪者認為了解皖西非遺可以“增強地方自豪感”。可見,絕大多數高職學生對皖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態度是喜愛的,雖然對皖西非遺總體認知度不高,但對大部分學生對其價值是認同的。

(三)高職學生對皖西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的認知

統計顯示,93%的受訪者認為皖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比較重要,86%的受訪者愿意參加皖西非遺文化保護活動。可見高職學生對當前皖西非遺傳文化承狀況比較關注,參與愿望較強。

表6顯示,高職學生對親身體驗皖西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著濃厚的興趣,愿意通過直接方式了解非遺。觀看宣傳片、聽講座、主動向他人宣傳也占據了一定的比例,說明高職學生有主動了解皖西非遺的愿望,對參與非遺保護的積極性較高。

表7顯示了高職生對當前皖西非遺保護面臨阻力的看法。受訪者群體認為當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不強是普遍現象,在宣傳上政府主導作用缺失,沒有很好帶動公民保護意識。“年輕人不喜歡老舊的事物”“外來文化沖擊”“傳承人少”三個觀點的選擇表明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與表現形式缺乏生命活力,覆蓋范圍小,影響力弱,不符合當下年輕人的成長需求。

受訪者群體普遍認為在學校設立非遺課程與政府宣傳同等重要;21%的受訪者認為須加強政策立法保護,嚴懲破壞行為;16.6%的受訪者認為開展公益活動、增強校園參與度也是非遺保護工作改進的需要;15.2%的受訪者認為須充實校園科研,培養傳承人。

二、高職學生對皖西非物質文化遺產認知特點

第一,普遍關注皖西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參與及保護意識強。高職學生對皖西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持肯定態度,認同非遺價值,愿意親身參與宣傳保護,積極關注地方非遺文化保護及傳承狀況,重視非遺文化傳播中學校和政府的教育宣傳作用,展現出主動參加非遺文化傳承與保護的良好愿望。

第二,缺乏對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深度認識。如在最熟悉的皖西非遺項目調查中,雖然有36.16%的受訪者選擇了六安瓜片制作技藝和霍山石斛炮制技藝,但在訪談中發現,部分受訪者只知曉商品化的六安瓜片和霍山石斛,對其背后的列入遺產名錄的制作技藝知之甚少。受訪者大部分只聽說過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名稱,對其具體內容、表現形式、文化特色缺乏細致了解,理解流于表面。受傳播力度和本身知識結構限制,高職生對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理解限于感性認知,缺乏深層次的知識理解和學習。

第三,地方文化認同感較高,彰顯文化自覺精神。從高職生回答問題的態度來看,均對皖西非物質文化遺產持贊賞態度,體現出對當地文化的熱愛與認同。主動參與保護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文化自覺精神覺醒的一種體現,只有充分發揮主體性意識,非物質文化遺產方能煥發生命力。

三、皖西非遺融入地方高職校園文化路徑分析

校園文化是大學的核心與靈魂,建設具有地方特色的校園文化,是打造高職品牌、提升學校知名度和社會影響力的重要途徑。把區域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到當地高職校園文化建設中,既能建構特色校園文化,豐富校園文化的內容與形式,又有利于擴大區域非遺文化影響,加強保護與傳承。

(一)開發課程,構建非遺教育課程體系

利用高校人才優勢,組織專家學者開發皖西非物質文化遺產課程,把傳統文化、地方特色文化引入課堂,建立具有地方民間文化特色的課程體系,并根據專業特色設置非遺課程。如皖西文化類課程可納入旅游管理課程體系,六安瓜片、霍山石斛的種植與炮制可與農學類專業掛鉤,翁墩剪紙、長集皮影戲可與美術動漫類專業共同開發課程,皖西非遺嵌入高職課程教學,不僅有助于拉近學生與傳統文化的距離,提高學生人文素質,還有利于其本身的傳承創新,擴大影響力。

(二)發揮社團功能,培養文化自覺

社團活動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升大學生綜合素質的途徑之一。通過參觀非遺傳承基地、舉辦學術講座、民間藝術家作品展、非遺知識講座、民間藝術家授藝傳藝、家鄉非遺文化展示與民俗文藝表演等活動,讓學生近距離感悟傳統文化,培育民族文化認同意識,激發對家鄉文化傳統的深層情感。

(三)善用互聯網,增強非遺傳播力

互聯網已經成為當下年輕人獲取信息的首要來源,與傳統信息傳播渠道相比,互聯網傳播的即時性、互動性與個性化優勢更受年輕人推崇,用互聯網渠道傳播非遺效果更佳。但從網絡傳播的實際情況看,點擊率高的信息更易引起關注,因此增加非遺信息重復率是增強非遺吸引力的有效途徑。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可利用圖片、文字、視頻、聲音等形式,全方位、多層次、有重點地宣傳非遺文化,增強信息重復率,培育文化氛圍,在潛移默化中深入人心。在傳播工具的選擇上,可借助官方網站、校園BBS、微博、微信、微視頻等大學生常用的媒介進行宣傳,善于使用大學生樂于接受的網絡傳播方式來吸引學生關注、激發參與熱情。

(四)創新載體,提升非遺吸引力

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是傳統文化的重要顯性表現。由于非遺文化傳承以人為本的特性,大多數非遺項目以家庭式、作坊式形態顯現,傳承人年齡偏大、內容和表現形式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征,缺乏當今社會生產、生活基礎,難以被年輕人所接受。因此把非遺引入校園,既要保留原始內容,也要在形式上進行適當地加工,把古老的文化在現實中變得鮮活起來,讓其符合青年人的思維特點,更富有時代感,從而提升對年輕人的吸引力。

參考文獻:

[1]陳連錦.“非遺”教育與高職特色校園文化活動[J].清遠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01).

[2]喬海燕.高職院校參與非物質文化z產教育傳承的有效路徑研究[J].河北旅游職業學院學報,2015,(02).

[3]陳浩.區域非遺融入地方高校文化校園建設的研究――以福建非遺文化為例[J].創新與創業教育,2015,(04).

[4]陳思琦.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高校校園中的傳播研究[J].中華文化論壇,2015,(07).

篇(6)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 高校公共藝術教育 傳承 改革

在我國高等教育教學中,公共藝術課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重視。以往我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課程研究還較為膚淺,對于高等教育的公共藝術課程而言,對其研究應該具有一定深度和廣度。然而,我們在實踐教學過程中可以了解到,從學校的總體重視程度,到教師的教授,再到學生的學習等各個環節,都不能與當今快速發展的社會相適應,也不能滿足非遺文化產業的發展需要。因此,在非物質文化遺產視野下對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改革顯得十分迫切。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公共課保護教育的必要性

中華文化上下五千年,歷史悠久、淵源悠長,其中流傳下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數不勝數,包羅萬象博大精深,并且就存在于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如各種各樣的藝術表演與實踐的形式;形式多樣的形象思維與邏輯思維的知識體系,以及民間傳承下來的各種各樣能工巧匠的絕技、絕活,還有千古傳承文化工藝、實物與文化場所等。可以說,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存量在世界位居前列。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具體范疇

我國是少數民族眾多的國家。56個少數民族文化各具特色,文化生態和藝術資源非常豐富。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存量之多且獨具中國特色,這是世界上任何國家和地區所難以媲美的。

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以下幾方面:1.口頭傳承。是以語言為文化載體的傳承形式,如口傳民間文學、口傳語言文字、口傳瀕危神話謠諺故事等;2.表演藝術傳承。是以音樂、舞蹈、戲曲為文化載體的傳承形式,如民間地域性很強的曲藝、音樂和舞蹈等;3.民俗傳統。是以民間活動為文化載體的傳承形式,如禮儀、節慶和游戲等;4.天象干支傳承。是以天、地、人為文化載體的傳承形式,如天文、地理、醫藥等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等;5.手工藝技能傳承,即以美術手工和制作技藝等為文化載體的傳承形式,如傳統生產、制作技藝等;6.各類文化和自然保護區域等。

(二)高校公共課程教育應擔負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任

改革開放以來,雖然我國經濟社會得到了飛速發展,但我們仍要重視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改革,這對高校教育是一項責無旁貸的義務之舉。因此,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視野下,使高校公共藝術教育與文化傳承相結合是改革和創新的必然要求。當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正處在全面深化的時期,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培養相關人才是高校教育教學的當務之急。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視野下的高校公共課程改革

(一)公共藝術課改內容

高校需要重新認識公共藝術教育,改變傳統的單一授課模式,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融合其中,提高其所占比重。要創新教學方法,提倡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通過一種全新的學習方式使學生產生興趣,并主動參與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學習活動中去。

公共藝術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殊推動力,亦是一種新的教育方式。高校要想在根本上提高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就要擺脫傳統的教學體系結構,研究公共藝術教育,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使其永久傳承下去。

從教學內容上說,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提供給公共藝術教育更多的教學文化資源。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傳承中所代表的時代文化是一種文化的載體,讓物質文化遺產融入高校教育,能夠更直接地讓學生接觸到我國的傳統文化。

當今社會,經濟高速發展,與時俱進,提升文化內涵是十分必要的。藝術教育也要與時代文化和人民需求融為一體。在傳統課程中加入有關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教育,會提升學生的感知力,而課程中的互動模式也能讓學生更快、更好地吸收教學內容。傳統課程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互融可以突破文本形式教學的障礙,且更加符合當代大學生的心理需求。

公共藝術課程本身就是要向學生宣傳公共責任,更好地塑造學生的優秀品格。公共藝術教育可以和各個學科相融合,針對不同的情況,各個學科可以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開設課程,使其在不同的環境中都有效傳承。

在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時要強調地方特色。文化的不同所帶來的課程效果也不同。文化教育能夠增強民族歸屬感,使公共藝術教育更加完善。地方文化特點可以引導出學生內心的自豪感,這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義,且在一定程度上為社會的穩定繁榮提供了基礎。

(二)公共課程的改革目標

首先要創新教學模式。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使課程水平整體提高,同時讓優秀的師資力量與文化資源相結合,制定出有關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教學計劃,突出課程特點。教師在授課時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講解,或者在課外進行相關內容的體驗,以達到傳承非遺文化的目的。

其次,在對非遺文化的教學中要將實踐放在首位,創新課程內容,培養學生參與實踐活動的積極性,通過學校組織的活動與展覽,深入了解文化內容與文化現狀,調動學生的興趣,從而達到高知識水平專業人才培養的目的。在教學中,為了保證多樣性,要與其他學科教學內容相融合。另外,公共藝術課程中涵蓋的學科要保證滿足不同專業學生的愛好和需求。

高等院校應該積極尋找機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相關企業進行合作,建立創新型的教育模式。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企業合作可以給學生提供嶄新的學習天地,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同時對相關企業的調研也能夠使學生更好地理解非遺文化的深刻內涵。

結語

總而言之,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教學中,公共藝術教育應該進行課程的創新改革。在新時代的背景下充分運用自己的優勢,要將非遺文化產業發揚光大,將中國民族傳統文化的悠久歷史和深刻內涵深深地印到每位學子的思想之中,落實到他們生活和學習的踐行之中。

(注:本文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高等藝術實踐教學改革中的傳承與拓展”項目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JG2014010838)

參考文獻:

[1]魏娜.試論素質教育背景下的高校公共藝術教育改革[J].職業技術,2014(8).

[2]田中娟.高校公共藝術教育與區域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研究[J].麗水學院學報,2014(4).

篇(7)

關鍵詞:揚州;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

對于這種情況,聯合國從上世界八十年代開始就給予了極大的關注。2001年,昆曲被列入世界首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到200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公約》,自此,世界各國掀起了一股非遺的申報熱潮。我國各地也都在積極申報非遺,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截止2017年底,我國共有34個項目被聯合國家教科文組織列入了世遺名錄,至此,我國業成為了世界上非物質文化遺產數量最多的國家。同時,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對文化多樣性的興趣也在日益增長。文化旅游成為當今旅游業舉足輕重的重要組成部分,體驗各個地方的非遺項目也成為一項熱門的時尚旅游活動。如桂林的印象劉三姐,河南少林寺的音樂大典,這都是非遺與旅游相結合的成功典范。這種適度的開發,可以繁榮當地的旅游市場,同時也會為非遺項目的保護提供資金支持,這樣會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然后,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快,我國的文化生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非遺遭到了猛烈的沖擊。非遺的保護與傳承也面臨著諸多難題。面對寶貴的非遺資源,如何能在保護的基礎上協調和平衡各個利益相關者之間的矛盾,實現“帕累托最優”。遺產地旅游開發不同于一般旅游資源開發,它有其自身的特點和規律,如何處理好遺產保護與旅游開發之間的關系、遺產地旅游如何進行開發等成為了非遺旅游開發的一大難點。本文在分析揚州非物質文化遺產開發現狀的基礎上,探討揚州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問題,嘗試探討開發思路與策略。

一、揚州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現狀

揚州,這座運河城市的歷史可以追述至公元前486年,至今已經超過2500年。悠久的歷史、便利的交通、商貿的繁榮,使這座城市不僅有繁榮的物質文明,也有豐富璀璨的文化資源。國務院首批公布的24座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揚州就是其中之一。揚州是一座人文薈萃的歷史文化名城。在2000多年的發展過程中,揚州這座古城幾度繁榮。經濟的發展也帶來了文化的興盛。中國歷史上許多著名文學家、藝術家曾經在揚州生活,留下許多名篇。唐朝詩人李白的“煙花三月下揚州”更是成為流傳至今的名句,每年春季也給揚州帶來一波旅游高峰。我們去揚州,不僅可以看到古色古香的街巷,精巧秀麗的私家園林,還可以體驗聞名中外的揚州“三把刀”,欣賞揚州評劇、清曲、彈詞等。目前,揚州市擁有世界的非遺項目3個,國家級非遺項目19項,省級非遺項目61項,市級非遺項目206項。揚州非遺項目涵蓋類別非常廣泛。揚州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資源分類具體如下表1所示。總的來說,揚州非遺資源歷史文化價值較高,濃縮了揚州這座古城2500年的歷史文化內涵。同時資源具有較高的藝術觀賞性,蘊含較高的美學價值。再者揚州非遺資源具有較強的科考價值,可以作為歷史、文化、民俗、文學、人類學等領域專家的考察對象。

二、揚州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存在問題分析

1、強調非遺旅游產品的觀賞性而忽視參與性。隨著體驗經濟時代的到來,人們對于旅游消費需求越來越趨于多樣化、個性化。非遺旅游資源具有深刻的文化內涵,如果游客只是簡單的觀賞,是很難體會其中的價值的。現在揚州的非遺旅游資源很多以博物館陳列的方式來進行展示。如揚州八怪紀念館、南柯一夢傳說揚州市文化館、揚州瓊花與瓊花觀傳說廣陵區文化館等。這種陳列式的參觀,再加上解說系統不完善,會使游客興趣大減。目前,很多游客對于非遺,會有一種過于僵化、呆板的印象,這對于激發游客的旅游意愿是非常不利的。2、偏重物質化展示,忽視對文化內涵的挖掘。揚州非遺資源內容較為豐富,種類眾多,并且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和歷史底蘊。揚州的非遺在許多方面提現出我國傳統的人文精神。但是在旅游開發方面,多數只注重對非遺物質化的展示,而忽視其文化內涵。揚州許多景區對于非遺的展示呈現出同質化、簡單化的傾向,并沒有去深入挖掘其文化內涵。因此,許多產品主要展示出的就是觀光功能,文化內涵沒有得到充分展示,并且沒有形成文化衍生品。3、非遺宣傳工作不到位。揚州非遺資源豐富,但是在宣傳方面,力度明顯不足。至今,我們去網絡上進行揚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搜索,只能在揚州門戶網站群的旅游與文化專欄下面找到部門內容。相較于江蘇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樣豐富的城市蘇州就落后許多。蘇州在非遺的宣傳方面做了許多工作。蘇州建設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信息網,作為一個非遺的官方網站對外進行宣傳。蘇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在2015年對外開放,包括山花博物館、蘇作博物館等。此外,在2016年4月,蘇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館也正式開放。文化遺產館分為光耀歷史的一刻、市井生活的一天、歲時節令的一年、人生禮儀的一生、生態蘇州的一城五個主題廳來多方位、多視角地演繹蘇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都是蘇州非遺對外展示和宣傳的門戶。揚州相較于蘇州,對外宣傳工作不到位,這不利于本地市民和游客了解揚州深邃的非遺文化資源。4、部分非遺項目存在傳承危機。非遺是一種活態文化,這種文化能否傳承下去主要靠繼承人。揚州非遺項目眾多,但是不少項目由于市場需求不多而出現了沒有人愿意去學習的窘況。如揚州剪紙,這門手藝在張家已經傳承了300年,其當代繼承人張秀芳就表示怕找不到合適的傳承人,這門手藝在她這一代斷檔。非遺由于文化性較強,所以對傳承人的要求不僅是有意愿要學,還要傳承人具備文化素養、動手能力以及領悟力。揚州其他非遺項目也面臨著這樣的危機,如掌握揚州通草花制作技藝的僅有兩位老人,揚州琉璃燈制作技藝僅剩一位家傳藝人在業務時間進行創作,揚州絨花制作工廠現在已經倒閉。許多揚州非遺項目都存在著后繼無人的傳承危機。5、部分非遺責任主體申報積極性不高。由于非遺申報需要大量的投入,這需要在前期花費時間和金錢,一些非遺項目的保護責任主體不愿意配合。再者,非遺項目保護責任主體也擔心即使申報成功了,政府的扶持資金卻不能到位,這也影響了他們申報的積極性。還有一些企業由于自身發展狀況欠佳,無法由個體企業承擔申報工作,而由企業協會來承擔。

三、體驗經濟視角下揚州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策略

1、旅游產品突出體驗性,提高游客的積極性。體驗經濟時代對我們開發揚州非遺旅游產品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體驗經濟要求我們在對非遺產品設計的時候,要注意產品的參與性。不僅要注重企業和游客之間的互動,也要調動游客的積極性,讓游客和游客之間進行互動。我們應該改變現在單一的博物館式的參觀模式,可以引入一些動態的過程來增強趣味性。我們可以引入參與性的活動或者舞臺式的表演來吸引旅游者。比如對揚州剪紙這項非遺產品的開發,我們可以請揚州剪紙藝術的傳承藝人到現場進行表演,或者可以開發揚州剪紙技藝學習活動來增強旅游的趣味性,提高游客的參與性。還可以讓參與剪紙學習的游客在學習結束之后,進行剪紙比賽,最后對他們的“成果”進行排名,對優勝者頒發證書。總之,我們應該通過各種手段,滿足游客參與、體驗、學習的需求。2、深入挖掘揚州非遺文化內涵,設計非遺旅游線路和旅游紀念品。揚州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具有較高的價值,具有揚州原生態文化的基因,同時代表了揚州鮮活的原生文化。我們在對其進行開發的時候要注意深入挖掘其文化內涵,這對于豐富我們的旅游產品,提高國民的文化素質,都有重要的重要。同時,在對揚州非遺開發之時,我們除了要深入挖掘其文化內涵,還應注意廣泛發動社會力量,如我們可以和旅行社、學校、藝術協會等合作,以揚州的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美術、傳統技藝等為主題,設計非遺旅游線路和非遺旅游紀念品,開發研學、親子、藝術愛好者等特色線路。這樣的產品推向市場,可以使得這些非遺項目得到更好的宣傳效果。3、多方位宣傳,加大非遺宣傳力度。在揚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方面,應該借勢借機,抓住一切有力的機會,加強非遺產品的宣傳。如政府可以利用開展“煙花三月旅游節”、“世界運河名城博覽會”等節日慶典的契機,充分展示揚州地方文化特色,加大對揚州非遺的宣傳。政府還可以鼓勵非遺傳承人或者民間藝術表演團體,積極參與國內外文化盛會,進行非遺文化的展示和表演,這對于宣傳、推廣揚州的非遺文化也有重要的作用。再者揚州還要加快非遺數字化建設。相關部門應該組織開發便捷的數字化平臺,做好非遺的資源庫,對非遺的資料進行積累,保存。在這個基礎上,對資料進行整合,建立專門的揚州非物質文化網站,以加大對揚州非物質文化旅游的宣傳力度。4、培養和保護揚州非遺傳承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是揚州非遺保護的主體。我們應該強化非遺文化傳承人的保護,不斷改善傳承人的待遇,同時還要增加揚州各類院校從事非遺文化的教育工作者,壯大揚州非遺的傳承隊伍。在今后的工作當中,揚州應該對各項非遺的傳承人進行評估、確認和保護,建立傳承人技藝資料庫的保護制度。同時,揚州還應不斷去改善非遺傳承人的待遇。如淮安和徐州都已經明確民間藝人在專業技術職稱評審等方面享受實業單位人員同等待遇,有特殊貢獻者循序破格提升。杭州鼓勵年輕人學習傳統技藝,并且給學習傳統技藝的年輕人發津貼,這些都是值得揚州去學習的。揚州也應該提高非遺傳承人的物質生活條件,改善他們的工作環境,提高他們的社會地位。再者,揚州應該整合職校、高校的教育資源,為廣泛培養非遺傳承人打下堅實的基礎。5、多渠道籌集、利用保護資金。揚州應逐步完善非遺旅游融資體系。政府可以采取招標、轉讓的方式,把非遺景區進行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引入企業進行經營,提高景區的經濟效益,并且利用自己的經營收入開展保護工作。同時,對于資金的使用狀況,建立一個公開透明的信息系統,讓大家可以隨時監督非遺資金的使用情況,最終形成一個政府調節,行業自律,企業自主經營的新型旅游管理體制。

參考文獻:

[1]沈娟娟.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揚州樣本[J].群眾,2016(10):52.

[2]徐曉慶.全域旅游視域下的揚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J].泰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10):24-25.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人成色7777在线观看不卡| 美丽的姑娘免费观看在线播放| 肉色超薄丝袜脚交一区二区| 欧洲s码亚洲m码精品一区| 国产美女在线精品免费观看| 成人片黄网站色大片免费| 亚洲精品成人无限看| 欧美男男作爱videos可播放| 国产精品无码专区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 欧美肥老太牲交视频| 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浪潮av| 欧美囗交xx×bbb视频| 好屌爽在线视频| 69精品人人人人| 人妻av乱片av出轨 | 中文字幕aⅴ人妻一区二区| 国产v综合v亚洲欧美久久| 成人综合婷婷国产精品久久| 最新亚洲人成无码网站| 护士张开腿被奷日出白浆| 99久久国产宗和精品1上映| 69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 国产亚洲av电影院| 亚洲综合久久精品无码色欲| 天堂8在线天堂资源bt| 久久久久波多野结衣高潮| 国产精品久久久国产盗摄| 少妇张开双腿自慰流白奖| 国语自产视频在线| 天堂av无码av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99精品国产麻豆宅宅| 激情综合婷婷色五月蜜桃|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天海翼| 亚洲av综合avav中文| 欧美日韩国产va另类| 又黄又爽又色视频| 大肉大捧一进一出视频| 性做久久久久久久久|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av| 制服丝袜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