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8 15:43:5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高校雙創教育的意義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雙創教育;高等教育;創新;教育策略
雙創教育是創新教育與創業教育的簡稱,是我國高校現階段教育改革中的重要內容。隨著技術的進步與時代的發展,創新創業成為未來社會發展的重要趨勢,高校以創新創業為高等教育改革的基本出發點符合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在高等教育體系中,高等數學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大部分理工科專業的學習都必須建立在高等數學的基礎之上。因此,創新創業背景下的高等數學教育創新是推動雙創教育與高等數學教育發展的根本途徑。
一、雙創教育現狀分析
在上個世紀末期,國際教育認為創新是未來高等教育發展的重要趨勢,199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首次提出了“創新教育”的教育理念,“創新教育”理念在傳入到我國之后,逐漸發展成為“創新創業教育”,現階段雙創教育已經成為我國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2]。在最近今年當中我國逐漸意識到雙創教育的重要性,2012年我國教育部頒發了《教育部財政部關于“十二五”期間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在《意見》中我國教育部決定在“十二五”期間為高校學生提供國家級的創新創業訓練,具體內容包括創新實訓項目、創業訓練項目以及創業實踐項目[3]。在“十三五”中這一戰略決策得到了進一步的落實,同時各種不同類型的創新創業大賽也已經在社會中形成了一定規模,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針對于國家對雙創教育給予的大力支持以及雙創教育所取得的成果,現階段高校對于雙創教育也已經給予了高度的關注。2016年全國超過1256家高校率隊參加了全國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同時大賽的成果也得到了有效的轉化。此外,高校內部也逐漸加大了對雙創教育的研究與實踐力度,許多高校都已經著手建立雙創教育體系。但是從現階段高校雙創教育的具體內容來看,依然存在著較大的問題。首先,部分高校的雙創教育是自成體系,與現階段已有的高校教育體系之間并不存在緊密的聯系,參與雙創教育的高校學生數量相對較少,雙創教育成為高等教育中的精英教育,普及程度不高[4]。其次,大部分創新創業教育都立足于專業課,對于公共基礎課的涉及相對較少。例如,幾乎沒有高校將高等數學納入到雙創教育體系當中。這種教育體系必然會導致學生的基礎知識相對較為薄弱,不僅不利于學生的進一步發展,對于創新創業的開展也存在著一定的不利影響。
二、雙創教育背景下高等數學教育創新的必要性分析
(一)促進學生專業知識的學習
隨著雙創教育理念的不斷發展,雙創教育已經突破了其原有的狹隘范疇,并不是以學生成功的建立一家企業或者申請發明專利為標準,雙創教育同時還鼓勵學生要以崗位為基礎,實現崗位雙創。同時在企業建立與發明創造中專業技術也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從現階段高校的教育體系來看,許多專業的學生在大一階段就必須接受高等數學教學,才能在后續的學習中進行專業知識的學習,如果高等數學學習不扎實必然會導致后續的專業課程學習難度大幅度提升,從而導致學生在專業技術方面存在著較大的缺陷[51]。但是傳統的高等數學教育單純的以理論教學為主要目的,教學內容繁多、復雜,對于學生后續專業知識的學習并沒有太大的作用。因此,在雙創教育背景下實現高等教育創新對于學生專業知識的學習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
雙創教育的目的不僅在于提高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同時也需要提高學生的創新創業思維,只有具有創新創業思維才能促進學生創新創業的進一步發展。數學本身是一種極具邏輯性的學科,學生在進行高等數學學習時思維會得到進一步的拓展,這對于雙創教育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但是一直以來大部分高校在進行高等數學教育時,往往僅僅關注于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缺乏時代性與時效性,如果不實現高等數學教育的改革,其必然會導致學生在創新創業的過程當中思維依然存在較大的局限性。
三、雙創教育背景下高等數學教育創新策略研究
(一)實現高等數學教育目標的轉變
在高等教育階段高等數學是教育的基礎,一直以來其教學目的都在于促進學生專業知識的進一步學習。從高等數學的教育內容來看,包含的內容相對較多,許多高等數學教師認為只有具備系統的數學理論知識才能滿足專業知識的進一步學習。但是在實際中不同專業對于數學知識的實際需求存在著較大的差異。例如,經濟學專業側重于概率統計的學習,部分理工科專業則側重于微積分、微分方程的學習。但是由于教育目標的影響,大部分高校都會為所有學生提供系統的數學理論知識。所有對數學具有一定要求的專業所學習的高等數學知識完全相同,這不僅不利于學生能力的進一步發展,同時也加重了學生的學習負擔[6]。因此,高等數學教育目標轉變成為雙創教育下高等數學教育創新的首要任務。在雙創教育中數學理論知識具有一定的必要性,但是學生學習高等數學知識的根本目標在于必要知識的獲取。因此,高等數學教育的目標應該轉向實用性,即高等數學教育應該是為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提供必要的知識與技能,而并不在于輔助學生專業知識的學習。
(二)實現教學內容的改革
從上文的論述中可以發現,現階段高校為所有專業的學生所提供的高等數學教育是完全同質化的,根據雙創教育背景下高等數學的教育目標,現階段必須要實現高等數學教育內容的轉變。由于高等數學的體系相對較為完整,同時不同知識之間的關聯性也相對較強,后續的學習必須要建立在之前的學習基礎之上。例如,只有完成不定積分的學習才能進一步學習定積分的內容。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知識內容對于學生來說都是必要的。例如,對于交通運輸專業的學生來說曲線、曲面積分在專業知識學習中完全不會涉及到,學習這部分內容是完全沒有必要的。因此,簡化教學內容是現階段高等數學改革的重要內容。另一方面高等數學體系的完整性也使得這一簡化過程存在著一定的難度。現階段高等數學教師必須要與專業課教師結合起來實現對教學內容的深化改革,即高等數學教師需要遵循專業課教師的意見,在不影響數學學習邏輯的前提之下,盡量減少非必要的高等數學知識的學習[7]。其次,針對于高等數學教師還必須要認識到雙創教育對實用性的需求,盡量降低高等數學的理論性,提高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例如在同濟大學出版社出版的《高等數學》教材中對微分中值定理進行了大量的詳細證明,證明的過程不僅復雜,而且較為繁瑣,但是在實際中,學生只需要掌握微分中值定理的使用方法與使用條件就行了,并不需要對其證明過程進行深入的探索。因此,教師應該刪減微分中值定理證明過程教學,而強化學生微分中值定理使用技能教學。
(三)將雙創教育融合到高等數學教育中,拓展學生的思維發展
雙創教育需要立足于客觀實際,高等數學也是一種從客觀社會中不斷發展起來的一門學科,實現雙創教育與高等數學教育的融合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實現雙創教育與高等數學教育的融合需要通過研究型高等數學教育才能實現。所謂研究型高等數學教育就是要求學生在特定的環境中,根據具體的任務目標,實現高等數學知識的自主學習。首先,高校需要對高等數學教學內容進行壓縮,在課堂教育中為學生提供必要的數學基礎教育,而通過任務教學法等教學方法引導學生通過特定的工作任務研究完成任務所需要的高等數學知識,從而實現知識的內化,同時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進行研究型高等數學教育時,教師的主要任務在于引導學生思維的拓展,而并不是直接指導學生進行相關知識的學習。通過這種方式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必然可以得到進一步的拓展,同時也能促進學生創新創業思維能力的進一步提升。
Abstract: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have become the engin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21st century. They are not only driving force of the country's economic prosperity, but also the important content of teaching reforms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writer takes Xi'an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First, they summarize the research status at home and abroad, and point out the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realistic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 Then, they illustrate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reasons of the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Xi'an University. Finally, they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rom three aspects. This provides a reference sample for building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system in area-application-oriented institutes in Shaanxi, and explores the feasible operation scheme for the practice.
P鍵詞: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創新創業教育;西安文理學院
Key words: local appli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innovation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Xi'an University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7)09-0243-03
0 引言
自1947年邁爾斯?梅斯教授在哈佛商學院開設第一門創業教育課程開始,創新創業教育作為大學培養新型人才的一種教育理念,被譽為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之外的“第三張教育通行證”,創新創業已成為21世紀經濟發展的“發動機”,是一國經濟繁榮的驅動力,也是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和發展的趨勢。
1 國內外研究現狀述評
美、英、日、新加坡、印度等地方本科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在理論研究和實踐實訓方面成果頗豐:
一是教育部高教司郝杰提出美國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由政府(頂層設計并提供政策支持與法律保障)、學校(從小學到研究生的所有正規教育承擔主體責任)和社會(企業界、投資界、考夫曼基金會等非營利組織)形成良性互動[1];
二是許楚楚歸納了作為全球雙創教育領導者的美國百森商學院的優勢(豐富的實踐教育課程、有影響力的研究活動、專業化的師資隊伍、完美的課程體系和多樣化的拓展活動)[2];
三是沈陸娟從教育理念、組織機構和形式、教育模式、課程和項目、對項目的評價五個方面總結了美國社區學院的創業教育實踐路徑[3];
四是張雪生指出瑞典雙創教育具有國際化的師資隊伍;
五是劉鵬等對中美進行了比較。
盡管我國高校的雙創教育起步晚,但依然碩果累累,主要有政府文件政策、碩博論文和地方高校各層次課題成果等。其中,丁瑞忠等從優化人才培養機制、推進多元化實踐、優化服務保障體系和營造文化氛圍四方面總結了山東煙臺魯東大學“立體式”雙創教育模式[4],黃翠以河海大學文天學院為例探討了獨立學院雙創教育的路徑(成立工作委員會、設置課程體系、培養師資和搭建實踐平臺)[5],重慶工商學院的李玲從政策、教學、機構、人員、場地方面分析了國內外理工科大學生的雙創教育,重慶郵電大學的羅文豐構建了雙創教育的課程體系,安徽新華學院的翟榮兵等建議新建本科高校從高校、社會、政府、學生、家庭五個方面提升經管類大學生的實踐能力,燕山大學的王鳳成等發現2015年新疆以優惠政策幫扶“回爐”培養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并對有創業意向的畢業生進行半年的全方位免費創業教育,因此主張由政府主導進行大學生創業回爐教育[6]。
總之,國內外相關研究有現狀、問題與對策的總體構架研究,也有教學模式、課程建設、師資培訓等分項研究,為本課題的研究提供了堅實的理論與實證基礎。但是,縱觀國內外高校的雙創教育研究僅僅關注在校大學生,對于高校畢業生只將創業成功的優秀校友請回來辦講座或者聘為創業導師,常常忽略畢業生的創業回爐教育,摒棄創業失敗的畢業生,尤其是高校教師的雙創教育研究成果更是鳳毛麟角。
2 研究價值
一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21世紀充滿了創造、創新和創業,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日益依賴創新水平的提升與創新創業人才的培養,創新創業人才的培養很大程度取決于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質量。因此,世界各國非常重視各地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在美國高校要求所有教學科研都要體現創業教育思想,所有教師都要傳授與創業有關的內容;但在我國高校管理部門、教師、家長、學生價值取向為就業,將此視作創業大賽,這一研究將使我們摒棄錯誤的認知,樹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是一種國家戰略的正確意識,不僅有助于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理論的發展,也創新了高校教育理念。
另一方面,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是我國實施“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發展戰略的根本需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必然要求。2014年11月教育部頒布的《關于做好2015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的通知》明確指出:“各地各高校要把創新創業教育作為推進高等教育綜合改革的重要抓手,將創新創業教育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面向全體大學生開發開設創新創業教育專門課程。”然而實際上,我國很多高校還沒有形成影響全部大學生創新創業的大氛圍,除了高科技創新創業外,很多創新創業只是簡單的模仿活動,這一研究不僅對于培養德才兼備的優秀大學生、優化創新創教育的目標、內容和模式具有探索意義,還有助于帶動經濟活力、推動創新型國家建設。
3 西安文理學院創新創業教育存在問題及其原因分析
整理歸納西安文理學院的創新創業教育,筆者梳理其存在問題及原因如下:
一是創新創業教育理念缺失。“學而優則仕”使得該校管理部門、教師、家長、學生共識度低,加之價值取向為就業,視之為創業大賽,從而導致創新創業教育意識淡漠,氛圍不濃。
二是創新創業教育政策支持執行力度不夠。盡管政府和高校、社會各界出臺了相關的支持政策,但缺少具體操作方案,致使政策形同虛設,特別是缺乏切實有效的激勵制度及其機制,該院創新創業教育政策支持執行力度不夠。
三是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不完善。該校和全國的高校一樣僅從就業角度出發,開設了大學生職業規劃、就業指導等課程,雖然也開設了選修的企業管理、創業心理學等課程,但不系統、不嚴謹,沒有創新創業教育課程群,更沒有線上相關課程。
四是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及其方案與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體系脫節。該校教學中的第二課堂、講座活動、實驗室、專業見習和畢業實習等僅停留于操作層面和專業技能層面,沒有與創新創業教育進行無縫對接,更沒有滲透到教學的各個環節,缺乏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無法實現創新創業人才培B目標;
此外,還有創新創業教育師資薄弱、教材缺失、實踐實訓平臺單一等問題。
4 解決西安文理學院創新創業教育存在問題的對策建議
4.1 樹立創新創業教育是國家戰略的意識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通過校園廣播、校園網絡、校報、宣傳欄、大學生創業社團、各二級學院豐富多彩的活動等加大宣力度,樹立“人人皆能創新創業”的思想,積極營造創新創業文化氛圍。
4.2 構建創新創業教育政策支持體系和激勵制度機制
美國政府非常重視創客空間對創新教育和產業進步的積極推動作用,奧巴馬政府在2012年初推出了一個新項目,四年內在1000所美國學校引入“創客空間”,配3D打印機和激光切割機等數字制造工具。因此,由創新創業教研室專職人員負責,在調查核實學校相關資料后,借鑒國內外成熟、先進的政策支持體系,不斷修改并完善資金、場地、保障服務等支持體系,形成專業獎學金、獎狀證書、就業推薦等激勵制度及其機制。
4.3 完善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設置創新創業教育課程群
借鑒國內外的經驗,建議該校構建“課程+實訓+平臺”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設置基礎必修課+專業課的創新創業教育課程群。當前,建議引進爾雅通識課《大學生創新創業》等國內知名創業教育公司課程體系,開設《中國創業學》《企業經營學》《創業實訓》等培訓課程,加快面向全校的創新創業教育專業必修課和優質課程的信息化建設,盡快推出一批資源共享的慕課、視頻公開課等在線開放課程;建議各二級學院加強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課程的結合,針對文科類專業建議采用“嵌入式”,其目標是開闊視野,優化知識結構,豐富心靈,培養發散思維;針對理工科類采用“融入式”,使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課程進行深度融合。
4.4 搭建多元化創新創業實踐實訓平臺
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必須讓學生從“聽”到“練”,讓教師從“教”到“導”。首先,借力創客空間。大學生從事自主實踐訓練是創新創業教育的關鍵,而大學校園創客空間更容易實現不同專業背景學生的思想碰撞,與學校實驗室互補,增強大學生的動手能力。
其次,對接產學研基地。借用基地扎實做好專業見習和畢業實習,并推行“雙導師制”,聘請企業家、教授、優秀校友、風險投資家等組成導師隊伍舉辦創業講座,內容涵蓋創業經歷、創業想法、經營管理、財務、稅務、法律等,豐富創業教育實踐實訓課程內涵。
第三,加強中外合作。魯東大學先后與韓、日、美、英等國家的高校聯合舉辦5個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如與韓國蔚山大學合作成立魯東大學蔚山船舶學院、與韓國南部大學共建“世宗學堂”,并與國外多所大學合作開展“2+2”、“3+1”和“3+2”模式的本科生培養項目,該校也有中外合作高校,可以拓展實踐活動。
此外,借力實驗室。如,機材學院的表面工程實驗室是該校重點實驗室,借助3D打印機,全校有興趣的大學生都可以參加實驗室活動。引導參加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參與各類大創比賽實訓等。
5 結語
國內外的相關研究有現狀、問題與對策的總體構架研究,也有教學模式、課程建設、師資培訓等分項研究,為筆者的研究提供了堅實的理論與實證基礎。通過實地調研歸納當前雙創教育亟待解決的問題,并從政府、企業、高校、家長、學生五方面提出切實可行的對策建議;特別是筆者希望通過解剖西安文理學院創新創業教育這個“麻雀”,發現創新創業教育發展的一般規律,檢驗學術界、政府及社會上的一些既成判斷,有針對性地提出一些創新思路、建議和具體操作方案。
參考文獻:
[1]郝杰,吳愛華,侯永峰.美國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的建設與啟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1):7-12.
[2]許楚楚.美國百森商學院的創業教育對我國高校的啟示[J].高等財經教育研究,2016(3):15-18.
[3]沈陸娟.美國社區學院創業教育實踐路徑研究[J].高教探索,2016(1):57-63.
[4]丁瑞忠,等.“立體式”創新創業教育模式探索――以魯東大學為例[J].中國高校科技,2016(1):90-92.
關鍵詞:“雙創”教育;工科;專業學位研究生;職業勝任力;自我效能感
近年來我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發展迅速,專業門類已經達到了40種。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和財政部聯合發文《關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見(2013年)》指出,要積極發展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建立以提升職業能力為導向的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滿足社會發展需求。可見,提升職業勝任力是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關鍵目標。在專業碩士學位研究生中,以工程碩士規模最大。影響工科專業學位研究生職業勝任力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學校層次、學生的學習行為、學校的教育行為等。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背景下,作為學校教育行為重要組成部分的“雙創”教育除了對工科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創業意向和行為產生影響外,還對工科專業學位研究生的職業勝任力產生影響。從“雙創”教育的本質看,其目的并非直指創業,而是針對我國的創新驅動戰略。另外,已有研究表明,在高等教育大眾化和就業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社會背景下,“以創業帶動就業”對畢業生實際就業貢獻極其微弱。在上述背景下,探討“雙創”教育對工科專業學位研究生職業勝任力的影響具有更為現實的意義。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驗證“雙創”教育、自我效能感與工科專業學位研究生職業勝任力間的關系,確立“雙創”教育不同維度對工科專業學位研究生職業勝任力的影響,為高校借助“雙創”教育平臺提高工科專業學位研究生的職業勝任力提出一些有益參考。
一、理論回顧與研究假設
(一)理論回顧
本研究采用的“創業教育”概念,是指為了適應社會發展和國家戰略規劃需要,以培養具有創業意識和開拓型人才為目標,高校有組織地進行的各種教育實踐活動。[1][2]自我效能感采用的是Bandura的定義,即“人們對自身能否利用所擁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項工作行為的自信程度”。 [3]業勝任力采用的是麥克利蘭(1973)的素質冰山模型,即人員個體素質包括冰山以上部分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能,也包括“冰山以下部分”的社會角色、自我形象、特質和動機。[4]關于“雙創”教育、自我效能感、職業勝任力以及三者之間的關系,以往研究中相關學者從不同角度進行了一定的探討,梳理如下。
1.“雙創”教育與職業勝任力
“雙創”教育重視創新創業課程的設置,強調實踐環節的教學以及模擬實訓等教育環節,這些將使學生在知識、技能、自我認知等方面都得到提升,進而對學生的職業勝任力起到促進作用。“雙創”教育可以培養大學生的創業意識和創新精神,是有效提升畢業生就業競爭力的重要途徑。創新教育和創業教育的有效開展是提升高校畢業生高質量就業的關鍵[5],“雙創”教育的目的是通過高校的專業教育和系統培訓,培養大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業意識,提高創新能力和就業能力[6]。現有研究中,學者們主要從“雙創”教育對大學生部分就業能力的影響進行了一些探討,這些研究大都停留在理論層面,缺乏從“雙創”教育視角對職業勝任力的實證研究。
2.自我效能感與職業勝任力
關于自我效能感與職業勝任力的關系,現有研究沒有直接的成果,但有自我效能感與就業能力的相關研究。Bandura指出自我效能感高的人會傾向于選擇有挑戰性的任務,而且會確立較高的目標。相關分析發現,自我效能感對理工科大學生的就業能力具有顯著的預測作用,相關系數為0.256。[7]通過研究發現人際信任、自尊、自我效能感、情緒穩定性與大學生成功就業呈正相關[8],Fugate通過研究認為就業能力會受到自我效能方面的影響[9],Lorraine Dacre Pool和Pamela Qualter通過研究認為情感自我效能感對畢業生就業能力具有顯著預測作用[10]。
3.“雙創”教育與自我效能感
高校的“雙創”教育主要從創新創業課程、創新創業實踐、創新創業導師指導等角度來開展,參加“雙創”教育活動的大學生普遍會在創新創業知識、技能以及實訓環節對自己的自我效能感更加有信心。雖然現有文獻沒有“雙創”教育對自我效能感影響的實證研究,但是相關研究結果具有一定的預測作用。如實證結果表明,創業自我效能與創業教育學習高度相關[11];各類創業教育對提升大學生創業自我效能感具有良好的干預作用。
4.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
以往研究中關于自我效能感中介作用的探討不乏可陳,在就業和創業方面,如自我效能感在職業價值觀與就業能力的關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12];創業自我效能感在創業意向與人格關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13]。在工作績效方面,研究發現,自我效能感在包容型領導風格與團隊績效之間起中介作用[14],自我效能感在辱虐管理對任務績效的影響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在辱虐管理對周邊績效的影響中起完全中介作用[15]。基于此,自我效能感在“雙創”教育與職業勝任力之間的中介作用是值得驗證和探討的問題。
(二)研究假設
通過對文獻的回顧可以歸納出,“雙創”教育與職業勝任力之間是具有相關性的,“雙創”教育的開展對職業勝任力的提升具有一定的影響;作為積極心理學重要研究范疇的自我效能感在就業能力和工作績效方面均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前述相關成果為本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論支持,但由于以往研究并未同時關注“雙創”教育、自我效能感對職業勝任力的影響,因此本研究試圖對此加以驗證。
本研究認為“雙創”教育和自我效能感對工科專業學位研究生的職業勝任力具有積極影響。其作用路徑主要包括三種:(1)“雙創”教育顯著地正向預測工科專業學位研究生的職業勝任力,即“雙創”教育效果越好,職業勝任力評價越高;(2)自我效能感顯著地正向預測工科專業學位研究生的職業勝任力,即自我效能感越高,職業勝任力越強;(3)自我效能感在“雙創”教育和工科專業學位研究生職業勝任力之間發揮中介效應,即“雙創”教育通過自我效能感發揮其對職業勝任力的影響作用
1.初始量表編制與信效度檢驗
本研究中“雙創”教育量表的編制以已有研究中關于“雙創”教育的梳理為基礎,并參考朱紅和張優良對創業教育類型的界定[16],同時將認知主義和行為主義相結合,以認知―行為―反饋為依據,將“雙創”教育初步劃分為認知性“雙創”教育(認知)、模擬性“雙創”教育(行為)、實踐性“雙創”教育(行為)、反饋性“雙創”教育(反饋)四個維度,共包含15個題項;自我效能感量表采用Schwarzer等人編制的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共包含10個題項;職業勝任力量表參考麥克利蘭的素質冰山模型,將職業勝任能力劃分為技能、知識、角色定位、價值觀、自我認知、品質和動機七個維度,并根據工科專業學位碩士的就業特點對題項進行調整,共包含24個題項。研究利用Likert 5點量表對各變量進行測量,所有題項采取自我評價的方式,按照“非常不符合”至“非常符合”分別給予1~5分評價。
2.正式量表確立與信效度檢
由于自我效能感量表(GSE)在實踐應用中已經非常成熟,因此該量表不需要進行信效度檢驗。而“雙創”教育和職業勝任力量表雖然也在實際研究中得到過應用,但由于本研究中對于“雙創”教育和職業勝任力量表的個別題項做了調整和重新設計,因此在量表正式使用前發放了200份問卷進行信度測量,并試圖通過探索性因子分析確定最終的保留題項和主要維度。
通過Spss22.0統計軟件進行信度檢驗,結果表明,“雙創”教育、職業勝任力量表的Cronbach’s Alpha系數分別為0.926和0.914,說明量表具有較高信度。同時,進行取樣足夠度檢驗和Bartlett球形度檢驗,結果表明,兩個量表的KMO值分別為0.915和0.924,Bartlett檢驗值Sig.均為0.000
2.樣本選取
為使樣本更具代表性,采用分層隨機混合抽樣法在全國范圍內選取16所高校的工科專業學位二年級研究生進行問卷調查,樣本分布于華北、華中、華東、華南、西南、西北、東北七個地區。問卷一部分采用紙質問卷,一部分采用問卷星平臺,共計發放1300份,回收有效問卷1220份,有效問卷率為93.9%。
在全部有效樣本中,男生680人,占55.7%,女生610人,占54.3%;“985工程”高校405人,占33.2%,“211工程”高校392人,占32.1%,普通高校423人,占34.7%。
3.模型構建與擬合度檢驗
由于驗證性因素(CFA)模型主要是用來評估觀察標識是否能按研究設計對潛變量進行測量,而本研究主要目的在于探討觀測變量對潛變量的作用,故采用AMOS22.0進行結構方程模型的潛變量路徑分析。首先,根據H1假設構建“雙創”教育對工科專業學位研究生職業勝任力的正向影響模型,即模型1;根據H2假設驗證自我效能感對工科專業學位研究生職業勝任力的正向影響模型,即模型2;根據H3假設驗證自我效能感在“雙創”教育與工科專業學位研究生職業勝任力之間起中介作用,即模型3。
本研究采用最大似然估計(MLE)方法對模型進行擬合。一般來說,CFI值大于0.9,SRMR值小于0.05可以認為假設模型與研究數據的擬合程度比較好。在本研究構建的兩個結構方程模型中,CFI的值均大于0.9,SRMR的值均小于0.05,這說明兩個構建模型均具有良好的擬合優度,模型構建效度較高。
三、數據分析與結果
1.“雙創”教育與工科專業學位研究生職業勝任力結構模型分析
以“雙創”教育與職業勝任力為變量的結構模型(模型1)結果顯示,“雙創”教育中四個潛變量認知性、模擬性、實踐性和反饋性“雙創”教育與工科專業學位研究生職業勝任力的標準化路徑系數分別為0.263、0.321、0.683和0.425(p
與職業勝任力結構模型分析
自我效能感與職業勝任力結構模型(模型2)結果顯示,自我效能感對工科專業學位研究生職業勝任力的路徑系數為0.385(P
以自我效能感為中介變量的“雙創”教育與職業勝任力結構模型(模型3)結果顯示,認知性“雙創”教育對工科專業學位研究生自我效能感的路較凳為0.683(P
四、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本研究試圖驗證“雙創”教育對工科專業學位研究生職業勝任力的影響,并探尋影響機制。為此,研究首先界定高校“雙創”教育和工科專業學位研究生的職業勝任力結構;其次實證分析“雙創”教育對工科專業學位研究生職業勝任能力的影響;最后驗證和探討自我效能感在“雙創”教育與工科專業學位研究生職業勝任力間的中介效應。本研究通過實證分析得出以下結論: 第一,高校“雙創”教育由認知性、模擬性、實踐性和反饋性“雙創”教育四個維度構成。通過對問卷調查數據進行信效度分析并進行因子分析發現,實踐性“雙創”教育對“雙創”教育的方差貢獻度最大,為23.82%,說明在實踐性活動是“雙創”教育最關鍵的部分,其次是模擬性、反饋性和認知性“雙創”教育,方差解釋度分別為19.66%、17.66%和10.00%,這說明較之其他幾個維度,認知性教育對“雙創”教育活動的影響相對較小。
第二,“雙創”教育對工科專業學位研究生的職業勝任力具有正向影響。在四個因素中,實踐性“雙創”教育的影響最大,影響系數為0.683;反饋性“雙創”教育的影響超過了模擬性“雙創”教育的影響,影響系數為0.425,這說明學術導師和企業導師的指導對工科專業學位研究生職業勝任力的影響是比較大的;模擬性“雙創”教育的影響系數為0.321;認知性“雙創”教育的影響最小,系數為0.263。四種“雙創”教育方式對工科專業學位研究生的職業勝任力既有直接影響,也有間接影響。認知性“雙創”教育對工科專業學位研究生職業勝任力的直接影響不顯著,反饋性、模擬性和實踐性“雙創”教育對工科專業學位研究生職業勝任力既有直接影響又有間接影響。這驗證了愛德加?戴爾有關學習效果的理論,即學習效果在個人學習或被動學習等傳統方式下,只能保留30%,這解釋了認知性“雙創”教育直接影響不顯著的主要原因;團隊學習、主動學習和參與式學習的學習效果可以保留50%;而通過“做中學”或“實際演練”,這種學習可以保留90%,這部分解釋了其他三個維度“雙創”教育直接影響較為顯著的原因。
第三,自我效能感在“雙創”教育與工科專業學位研究生職業勝任力的關系中發揮中介效用。研究發現,“雙創”教育的四個維度通過自我效能感影響工科專業學位研究生的職業勝任力。模擬性、實踐性、反饋性“雙創”教育對工科專業學位研究生的自我效能感具有顯著正向作用,自我效能感在模擬性、實踐性和反饋性“雙創”教育與職業勝任力之間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用依次為0.065、0.094和0.088。自我效能感在認知性“雙創”教育與工科專業學位研究生職業勝任力之間起完全中介作用,即認知性“雙創”教育對工科專業學位研究生職業勝任力的影響并不顯著,主要由于它對職業勝任力的影響作用是通過自我效能感的中介效應實現的。
(二)建議
根據研究結論,從“雙創”教育的角度提出促進我國工科專業學位研究生職業勝任力發展的如下建議。首先,高校應重視“雙創”教育對于工科專業學位研究生職業勝任力發展的積極影響。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背景下,大部分高校都意識到開展“雙創”教育對于大學生創業行為的促進作用,但由于目前我國大學生創業的成活率還比較低,因此各高校應主動調整思路,更大程度地發揮“雙創”教育的普適價值影響,即對工科專業學位研究生職業勝任力發展的積極作用。在具體的工作思路中,應首先將“雙創”教育納入到工科專業學位研究生的人才培養必修環節,在此基礎上充分調動各方面資源為工科專業學位研究生“雙創”教育活動服務,進而為工科專業學位研究生就業能力的提升發揮正向影響,從而真正實現創新創業活動為就業服務。
其次,高校應著力發揮實踐性和反饋性“雙創”教育對工科專業學位研究生職業勝任力的促進作用。現階段高校普遍開展的“雙創”教育大都停留在認知性教育層面,如開設創新創業課程、舉辦創新創業講座、開展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等。然而本研究顯示,認知和模擬層面的“p創”教育對工科專業學位研究生職業勝任力的影響較之實踐性和反饋性“雙創”教育要小得多。目前大學生創業園的創業活動缺乏與大學生所學專業的有效匹配,大多表現為營銷的創業形式,科技創新的比例較低,學校應根據不同學生的專業背景制定不同的教育實踐計劃和創業指導。[17]另外,由于高校普遍缺乏對教師和校外人員的有效激勵,創新創業導師團隊的組建尚處于半民間狀態,完全憑著教師和校外人員的熱情在對學生進行指導,缺乏規范性。鑒于此,高校應調動和挖掘多方資源為學生提供更多的開展實踐性“雙創”教育活動的平臺,同時應高度重視學術導師和企業導師在工科專業學位研究生職業勝任力中的正向作用,采取有效措施激勵學術和企業導師對工科專業學位研究生給予更多的指導和支持。
最后,高校應重視自我效能感在工科專業學位研究生“雙創”教育與職業勝任力之間的中介效應,并通過提升工科專業學位研究生的自我效能感來促進其職業勝任力的提高。Bandura(2001)在《思想和行動的社會基礎》中提到,人們關于自己才智和能力的自我效能感主要是通過親歷的掌握性經驗、替代經驗、言語說服、生理和情緒狀態這四種信息源提供的效能信息而建立。[18]因此可以通過對上述四種信息源加以強化來促進工科專業學位研究生自我效能感的提升,進而提升其職業勝任力水平。尤其對于認知層面的“雙創”教育而言,因為自我效能感在其對工科專業學位研究生職業勝任力的積極作用中發揮了完全的中介效應,因此高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必須積極采取多種措施提升工科專業學位研究生的自我效能感水平,進而發揮創新創業課程、創新創業講座以及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等對工科專業學位研究生職業勝任力的積極影響。
(三)討論與思考
影響工科專業學位研究生職業勝任力的因素有很多,本研究僅為揭示當前如火如荼的“雙創”教育對工科專業學位研究生職業勝任力的影響機理,并探討自我效能感在創新創業與工科專業學位研究生職業勝任力間的中介作用。本研究沒有對可能影響“雙創”教育、自我效能感與工科專業學位研究生職業勝任力關系的其他前因變量、中介變量加以探討,將在后續研究中持續深入地對現有研究假設和模型作進一步修正和完善,為工科專業學位研究生職業勝任力的提高提供更多實證研究結果的支持。
參考文獻:
[1]馬小輝.創業型大學的創業教育目標、特性及實踐路徑[J].中國高教研究,2013(7):96-100.
[2]朱紅,張優良.北京高校創業教育對本專科生創業意向的影響機制――基于學生參與視角的實證分析[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4(6):100-107.
[3]周必或,池仁勇.大學生創業學習影響創業自我效能的調節效應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2):80-85.
[4]DC Mcclelland.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 “intelligence”[J].American Psychologist,1973,28(1):1-14.
[5]周曼,等.“雙創”教育與大學生高質量就業――基于江西五所高校調研數據的實證分析[J].教育學術月刊,2015(9):89-95.
[6]張鶴.高校“雙創”教育研究:機制、路徑、模式[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4(10):28-32.
[7]馬永霞,梁金輝.理工科大學生就業能力評價研究[J].教育研究,2016(9):40-49.
[8]王運敏,魏改然.人際信任、自尊、自我效能感對大學生就業的影響[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2(10):86-89.
[9]Fugate M.,Kinicki A.J.& Ashforth.B.E.Employability:A Psycho-social Construct,Its Dimensions,and Applications[J].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2004,65(1):14-38.
[10]LD Pool,P Qualter.Improving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nd Emotional Self-efficacy Through a Teaching Intervention or University Students[J].Learning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12,22(3):306-312.
[11]周必或,池仁勇.大W生創業學習影響創業自我效能的調節效應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2):80-85.
[12]陳靜,李衛東.大學生職業價值觀、自我效能感和就業能力的關系研究[J].高教探索,2011(5):106-110.
[13]孫楊,張向葵.大學生創業意向與人格關系中創業自我效能感作用的路徑模型[J].心理與行為研究,2014(6):806-812,818.
[14]方陽春.包容型領導風格對團隊績效的影響――基于員工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J].科研管理,2014(5):152-160.
[15]顏愛民,裴聰.辱虐管理對工作績效的影響及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J].管理學報,2013(2):213-218.
[16]朱紅,張優良.北京高校創業教育對本專科生創業意向的影響機制――基于學生參與視角的實證分析[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4,12(6):100-107.
【關鍵詞】經管專業 雙創 人才 現狀 培養模式
一、當前經管專業“雙創”人才教育現狀
首先,對創新和創業教育重要性的認識尚未真正到位。隨著高等教育的發展,創新和創業教育越來越受到關注,但創新和創業教育尚未變成高校師生員工的共同行動,原因是管、教、學三方的認識尚未真正到位,創新創業教育自然難以開展。其次,“雙創型”人才培養模式沒有得到根本性的確立。多年來,創新和創業逐漸成為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指標,各種政策、制度和措施在不斷的出臺,但人才培養模式仍沒有得到根本性轉變。一是各種政策、制度和措施沒有形成一個系統的體系,而只是在傳統培養模式基礎上的局部修正和補充;二是形式重于實質,在“雙創型”人才培養中沒有起到很大的作用。第三,創新創業教育缺乏強有力的目標導向。盡管社會普遍關注創新創業教育,但由于缺乏目標導向,創新創業教育并沒有得到真正的落實。一是長期以來創新創業教育還沒有真正納入教師教學工作業績考核范圍,在教師崗位聘任、職稱晉升等待遇上還沒有和創新創業教育掛鉤。至于學生方面,傳統單一價值評判模式的考核制度和考核方法依然在教學領域保持著軌道慣性,成為實施素質教育、培養“雙創型”人才的“瓶頸”,阻礙著人才能力和素質的提高。第四,創新和創業教育缺乏合格的師資。經過多年的努力,現在高校的師資在知識更新和學歷層次上已經得到很大的提升。但是在新教師隊伍中,仍有相當一部分沒有做過真正意義上的科研,沒有經歷過實際工作的鍛煉,沒有直接參與過產品的研發和改進,因而他們在創新創業教育方面沒有多少心得體會,自然難以適應創新創業教育工作。
二、構建經管專業“雙創”人才培養模式
(一)明確經管類“雙創型”人才的特征
經管類“雙創型”人才的目標特征基于二個方面:一是“雙創型”人才的一般特征。“雙創型”人才應具有扎實的知識根基和較完備的知識結構;具有良好的自主學習、再學習的習慣和能力;具有典型的創新創業意識和堅忍不拔的精神、意志;具有敏銳的洞察力、獨到的思維方式,善于判斷和把握機會;具有高超的創新能力,實踐、實施和拓展能力;具有優秀的團隊精神、合作能力和社會競爭力。二是經管類專業人才的行業特征。經濟管理是人們在各類各種經濟活動中,對人、財、物及技術等各種要素資源進行合理組織和有效調配,以達到經濟活動的有效運行和有效產出,既涉及管人、管事,又涉及管財、管物。所以,經管類“雙創型”人才需要在“懂經營、善管理”的基礎上具備制度創新、管理創新、組織創新、服務創新的能力,并能捕捉機會實現創新成果的潛在價值。
(二)優化人才培養方案,強化學生自我發展機制
根據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對多樣化、多層次人才的需要,以及學生個性差異而產生的對教育需求的不同,建立由學校培養與學生自我發展相結合、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相結合、校內理論教學、模擬教學與校外實踐教學相結合、國內經濟社會形勢教育與國際背景教育相給的開放式教育教學模式,充分發揮學生、學校、社會在“雙創型”人才培養中的多元作用。
尊重學生的選擇、興趣和愛好,擴大學生的學習自,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自主學習能力,規劃自己的學習計劃,進一步完善彈性學制、分流培養、分級教學、分層教學,擴大學生自主選專業、自主選教師、自主選課程的空間。
強調教學內容的超前性、新穎性。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必須不斷更新教學內容,讓學生掌握最新的知識,了解世界最新發展動態,使學生的知識層次和結構與世界發展先進水平趨于同步,這樣,才可能使學生在現有的水平基礎上實現創新和突破。
注意優化人才培養方案。第一要加強通識教育,奠定厚實的基礎;第二是要拓寬專業口徑, 增強專業適應性;第三是增設交叉學科和邊緣學科課程,培養學生多學科知識結構,提高人文底蘊和科學素養;第四是引進發達國家的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拓寬學生的國際視野;第五是追蹤學科發展前沿,緊跟科學技術發展和經濟社會形勢發展;第六是設置創新創業教育模塊或體系,有針對性開展創新創業教育。
(三)強化實踐教育
強化實踐教育,是培養學生“雙創”能力的重要環節。以職業技能訓練為主要內容,以實踐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為目標,采用教師指導、學生主動參與為主要教學方法,是學生將知識轉化為能力、理論應用于實際的重要渠道。
加強以畢業設計(論文)為核心內容的科研訓練。畢業設計(論文)環節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的重要環節。為了保證并提高畢業設計(論文)質量,嚴格選題申報與審查制度,明確要求選題緊密結合教師的科研課題、生產實際、社會工作等,同時提高畢業設計(論文)選題的更新率,保證題目的先進性、新穎性。
鼓勵學生出校門,加強與社會工作、生產、科研的結合。加強校企合作,開拓校企合作新模式,使學生在真實的環境中,開展真實的實踐教學活動,根據學生實習、就業、創業基地一體化建設的思路,建立與企業的戰略合作關系,逐步擴大合作的力度和深度,為學生創造更多與社會實際工作、生產、科研進行結合的機會。
三、結語
關鍵詞:創新創業教育;工業設計;畢業設計;雙創人才
中國的發展建設急需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的人才,高等院校作為科學研究、人才培養、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等的職能部門,承擔著為社會各行業培養具有開拓創新精神和創業創造能力人才的責任。目前,創新創業教育的整體形勢較好。一方面,創新創業教育的規模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的高校開始重視創新創業教育,從最開始的院系組織上升到了學校整體層面,也迅速從個別高校擴展到了大部分高校,大部分高校開設了創新創業教育課程,也開展了廣泛的與創新創業相關的設計比賽,創業論壇等。另一方面,在高校雙創教育的引導下,學生積極轉變創新創業觀念,學習主動性增強,社會適應能力明顯提高,自身創業意識大大增強。但同時,我國目前仍存在教育模式傳統、定位不清、課程體系不完善、實踐訓練不足、師資力量薄弱等問題。
一、創新創業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教育模式傳統,創新性不足
目前我國多數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觀念仍相對保守,創新創業教育模式流于傳統式教學,局限在板書式的模式之中,教育觀念缺乏創新性,只注重對學生進行簡單的知識、技能培訓以及相應的就業指導,而不是著重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素養,激發學生的創新創業熱情。創新創業的教育,沒有標準的模式,也不應以相同的標準對雙創教育進行機械化要求,制定指導雙創教育的實施方法也不應是固化統一的。
(二)課程設置偏于理論教學,實踐不足
從目前的創新創業教育進展情況不難看出,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在落實到課程建設中,偏重于理論內容的設置,而輕于實踐環節,一方面由于學時有限,另一方面,缺乏實踐的條件、資源和資金等支持,很難建立普及型及持續型創新創業實踐平臺,這也是目前很多高校存在的相似問題。創新創業實踐過程與教育理論不同步,這很難全面地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和實踐能力。
(三)定位不清晰,體系不完善
創新創業教育是一個面向未來的,協同的,整體的概念,將其落到實處,需要做出清晰的定位,以便教育活動更具針對性。而目前我國的創新創業教育,定位不夠清晰,教育活動缺乏針對性,創新創業的知識體系不夠完備,學科之間缺乏聯系。創新能力的培養和創業能力的提高,需要多方面的知識儲備,而目前雙創教育的跨專業跨學科的融合還不夠完善,且仍存在把雙創教育只作為一項學生技能進行培訓的現象。
(四)創新創業教育師資力量缺乏,硬件支持不足
師資是創新創業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生發揮能動性的促進因素,但我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師資力量和資源卻明顯不足。我國高校大部分教師理論性較強,但實踐經驗與交叉學科知識相對不足,綜合性人才儲備不足,很難滿足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教學及實踐的全面需求。另外,設備資金實踐場地等硬件條件相對缺乏,對創新創業教育難以形成有效的支撐。
(五)課程設置與專業的對口性不強,專業優勢得不到有效發揮
高校在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的過程中,對于課程的設置,往往是通識性的全校選修課,課程的編排與具體實施過程,與各個專業的培養目標和計劃結合不夠緊密,對口性不強,沒有依據專業人才培養方式進行適宜的創新創業教育活動,使得專業優勢得不到有效發揮。
二、工業設計專業畢設與創新創業教育的緊密聯系
(一)畢設選題要求具有創新性
工業設計是一門綜合性、交叉性強的學科,與藝術學、工程技術、社會學、市場營銷學、管理學、心理學及環境保護等學科都有著密切的聯系。工業設計專業的畢業設計是培養學生設計思維、創新能力、獨立工作能力及知識應用等綜合素質的重要教學階段。無論實踐型還是研究型的畢業設計選題,都要求緊密結合科研和生產生活實踐中的新理論、新技術、新應用等,成為探索具有社會意義和研究前瞻性的課題。畢業論文的研究意義和創新性,是以選題時的創新意識為前提的,因此也可以這樣說,創新意識是畢業設計選題的靈魂。
(三)專題設計中的綜合創新
工業設計專業本科畢業設計內容包括論文和專題設計兩部分,其中專題部分包括專題設計以及模型或樣機的制作,也是工業設計專業區分于其他專業的特點所在。設計必須保持創新性,不斷用全新的思維方法以及更加開闊的眼界對實際生活及生產中出現的問題加以有效解決。在專題設計部分其核心內容就是對產品的創新改良和優化,綜合應用工程技術、人文、藝術、經濟等知識,使產品功能、外觀和價值達到最優化,從產品外觀創意逐漸過渡到綜合性系統性的應用創新,是一個綜合創新的過程。
(三)專題設計中的創業實踐
工業設計畢業生在完成專題設計過程中,需要提出全新的產品設計并做出實體模型進行展示與宣傳。不同于其他專業更關注理論研究的畢業設計,工業設計畢業生更側重在專題設計中的實踐應用,優秀的產品可申請專利,爭取投資,形成今后創業的雛形,這也對專題設計的水準和落地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專題設計中,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眼高手低、紙上談兵的誤區,進一步加深了對社會的了解。在市場調研階段,尤其是專題設計涉及到企業項目的,也儲備了市場開拓和企業運營方面的知識。同時,在畢設過程中,學生也越來越認識到走出校園,用智力換取資本的優勢,也更加重視技術創新,努力開發具有知識產權的產品,吸引更多的資金,這對創業意識的培養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三、畢設中引入創新創業教育理念的實施途徑
工業設計專業的畢設是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的重要教學環節。在國家不斷鼓勵“雙創”的背景下,工業設計專業可以結合自身的專業特色,將“雙創”教育理念融入學生的畢業設計環節,探索切實可行的教學新途徑。
(一)提高畢業設計選題開放性
許多高校在畢設環節常采用學校命題的方式,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我校工業設計專業在畢設選題方面,積極提高選題的開放性,在合理范圍內讓學生自主命題,使學生充分發揮自身的想象力、創造力和構建力。學生自主命題時,會更多地根據自身的興趣和優勢考慮選題,并將自身的設計思想、設計理念等與所學知識技能相結合,這使得學生獨立思考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加強。此外,也可以在畢設選題環節中引導學生積極開發具有商業價值的作品,激發學生對商業開發類項目的興趣,推動學生實踐能力和技能輸出能力的提高。
(二)創造利于畢設創新思維提升的創作環境
良好的學習環境在畢業設計環節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有利于創作情境的營造,易于激發學生的設計潛力和創作熱情。在畢設的過程中,可以在學生工作室利用空間設立近幾年畢設優秀作品的展區,可以模型展示的形式,也可以用展板的方式,依具體空間而定,以供學生學習借鑒優秀的作品,尋找創作靈感。同時,還可以組建不定期的學習研討會,可以以指導教師為核心的團隊,也可以以畢設選題相似為劃分的團隊,將學生組建研討小組,并在有條件的情況下,組織與藝術類專業、機械專業同學的交流,彼此取長補短,嘗試用更寬泛的思路解決設計問題。學生還可以利用圖書館、展館等進行線下學習,為畢設提供更好的理論支撐和創作借鑒。
(三)以設計大賽為契機,提升產品創新理念
畢業設計是學生與導師共同努力的成果,是高校畢業生較為成熟、深入、綜合的設計成果展現過程。僅將畢業設計作為教學指標評判,并不能使設計成果得到充分利用與展現。目前,各種設計比賽越來越多,尤其一些高水平的工業設計比賽,如IF、IDEA、A’DESIGN等國際著名工業設計比賽,聚焦于科技創新、產品概念創新,以及應用創新。如果在畢設之初,就定位畢設作品參加設計比賽的目標,使優秀的作品得到更廣泛的宣傳和應用,那么在整個畢設階段,就可以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通過比賽,學生們可以開拓視野,了解工業設計的前沿,這有利于創新能力、設計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和提高。
(四)畢設多以實踐型需求為導向,提升創業意識
關鍵字:大學生 創業精神 評價機制 路徑依賴
2014年9月10日夏季達沃斯論壇開幕式上,總理首次在公開場合發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雙創"的提出對經濟、社會、政府職能改良有重要的意義,各行各業都抓住這個機遇勇于創新,當代大學生在這種環境下大大提高了對創業的關注度,高校創業教育工作者抓住契機展開對大學生就業選擇、創業教育和創新創業精神培育等方面的研究與實踐。在這樣的背景下,對大學生評價機制也有了新的要求。
所謂評價也就是對評價主體進行優秀合格等層次標準的制定過程。一般而言,對大學生進行評價分為知識體系構建與人格養成情況兩個方面。對大學生產生影響的幾類評價有:地域文化滲透,家庭傳承影響,高校教育引導,用人單位評價,網絡信息集合。大學生評價是一種觀念性活動,是社會各群體對大學生的綜合素質進行的判斷并評定,反映出各群體對大學生的要求及希冀,同時對大學生自身也有著重要的影響。在高等院校內,大學生評價機制是高校教育理念的映射,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其培養人才的質量。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在一定的經濟形勢下,會有不同的勞動力需求,故而產生對各層次人才的需求,大學生評價也會具有一定的時代特征。優秀的大學生畢業后不一定是優秀的員工,尋找其根源便是人才評價機制的不同。在各類評價過程以及大學生接收評價做出選擇時容易產生路徑依賴。尤其是雙創的背景下,有些路徑依賴已經不符合當下對大學生的要求。
一、目前大學生評價機制存在不良路徑依賴
"路徑依賴"理論開始是用于經濟領域。路徑依賴是中性詞,有存在的意義,同時對人或事情的發展也有好有壞。一旦做了選擇,因為慣性使得這一選擇不停地自我強化,輕易不能推倒重來,改變會使前期投入變得沒有意義,即會付出"沉沒成本"。
1、評價群體對大學生評價帶有主觀意愿且不易改變
"雙創"的提出,給整個經濟帶來了活力,同時,還給每個人提出積極反思過去,客觀分析問題本質,抓住創新創業機會的要求。但對大學生進行評價的群體一般均會帶有自己的主觀意愿,難免跟不上時代的發展。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在中國式家庭的觀念里,常有"穩定工作"、"孩子好,父母再累也沒事"等觀念。高校教育人才培養過程中對成績好、所獲榮譽多的學生評價較高,也是因為這些易于量化與統計,便于學生管理,考量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比重并不高。用人單位對于大學生的要求與評價標準與其是否帶來更高的價值有關。這些評價都帶有群體的主觀意愿而不易改變。
2、大學生對評價信息的接收與處理依賴他人較多
據調查,多數學生在選擇畢業去向時,受周圍親朋、學長學姐的影響較多。有學者分析認為這種現象的造成與中國特有的面子、人情社會相關,但顯然如今"任人唯賢"的觀念越來越被人接受,沒有金剛鉆,瓷器活想攬也攬不到。再比如,有些大學生在擇業時,明明各項能力優秀卻不自信,用自己低姿態來仰視各單位,看著單位的招聘條件,認為"人家要我就不錯了",這是其獨立性不夠、在學校聽話聽習慣的結果,沒有充分的考慮就業是雙向選擇的本質。隨著網絡的普及,加上信息的碎片化、多元化,讓大學生更加應接不暇,難于甄別。
3、高校有些制度與政策的制定與落實有待改進
大學生在生理上已經成年,心理上也需要走向成熟。大學里課本、教師為中心的學習模式所起的教育作用日趨弱化,在大學生評價方面,廣泛適用的是綜合素質測評以及大學生榮譽體系,從這兩個方面來評價大學生的表現,并以此決定大學生獎學金、保研資格等。然而有些優秀學生在進入工作階段后,由于保持以往的慣性,過于關注綜合表現,而忽略在關鍵領域的突破與創新,而難于有所大成,甚至遭遇挫折一蹶不振的現象時有發生。對于高校而言,學生的培養責任重大,應有一定緊迫感,對相關制度與政策進行改進。
二、打破不良學生評價機制路徑依賴的途徑
在雙創的背景下,打破不良學生評價機制路徑依賴,目的是引導大學生在進行選擇時,可以接收到及時的信息與政策,使自我分析更加全面與客觀.這就要求高校要營造良好創業文化氛圍,打破榮譽體系里只有"聽話"的學生在大學里能拿到榮譽的體系,將大學生創業精神的各種外顯形式納入學生主流評價體系,且加大獎勵在各方面有突出創新的人才,打破原有對大學生評價從學習、就業方面機制的路徑依賴,讓大學生置身良好的創業精神培育的氛圍中,引導其樹立創業興趣和創業理想。
1、理念先行,完善高校制度建設
高校教育應重視大學生知識體系構建,同時更重要的是大學生人格培育,打破原有的知識本位的評價模式,將大學生的評價與社會公民的評價距離縮小。以山東大學為例,學生的獎學金評定、保研等政策均以山東大學學生綜合素質測評為基礎,同時單項獎學金會獎勵在個別項目上有突出表現的學生,有學生在創新、科研方面有突出表現及貢獻,也可以獲得保研資格。但在前期教育引導及政策執行中,由于綜合成績中學習成績所占比例較大,同時單項獎勵不太容易獲得,導致學生較看重學習成績。高校應修正學生綜合素質測評辦法,加大學生創業成果、單項成果獎勵力度,為學生價值感的培養提供應有的引導。
2、三位一體,開展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專業教育、創業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三者相對獨立,為取得良好教育效果,高校應將三者相結合,充分發揮思想政治教育在引導和促進大學生就業中的積極作用,邀請校友回母校進行座談,積極宣傳自主創業畢業生的成功事跡,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同時,認識來源于實踐又指導實踐,只有正確的認識才能對實踐有積極的指導作用,結合時代特點和學校專業設置,開展大學生就業創業主題教育活動,同時開展創業實訓、創業大賽等活動,在實踐中增強對創業的認識、積累創業經驗。
"雙創"背景下的大學生評價機制的落實,只靠高校還不夠,應以高校為主導,結合社會、家庭的力量,打破大學生評價機制不良路徑依賴,將創業精神植于大學生心中,創造有力環境,引導大學生積極主動早日實現自身價值。
參考文獻:
[1]姜強,趙蔚,王朋嬌.碎片化學習視域下基于智能手機的大學生移動學習認知研究[J].現代遠距離教育,2014,01:37-42.
[2]任友群."慕課"下的高校人才培養改革[J].中國高等教育,2014,07:26-30.
[3]王昱,王梅.探索面向就業的大學生評價機制[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13,07:172-173+176.
Abstract: The state has made great efforts to promote the new trend of "public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build a new engine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innovative country in China. College students are important forc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country, so it is of far-reaching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carry out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ain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ltivation of entrepreneurial spirit of applied college stud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ntrepreneurial spirit and explores the effective ways of cultivating college students' entrepreneurial spirit.
P鍵詞:大學生;創業精神;培育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entrepreneurial spirit;cultivation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7)21-0207-02
1 “雙創”背景下大學生創業精神培育存在的問題
1.1 創業教育起步晚根基較淺
關于高校創業教育我國起步較晚,直到2002年教育部才在九所高校開始試點,大部分高校甚至都沒有開展創業教育。即便是開展了產業教育的高校,其創業教育水平也有待提高,基本停留在創業精神的培育,或者開設一門創業相關的選修課階段,創業教育的目的無法實現,其作用和優勢也無法真正的發揮出來。多數高校都沒有真正意識到創業精神的重要性,未將培育學生的產業精神列為高校人才培養目標,這說明高校不重視學生創業教育,消極對待創業教育,這無疑制約了我國創業教育的良好可持續發展。
1.2 創業教育課程體系尚未完善
創業教育涉及內容繁多,跨列了多個學科,包括心理學、投資決策、財務管理、工商管理、市場營銷等,它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學科。但目前我國各高校的創業教育普遍存在課程體系不完善的問題,未建立系統、全面的基礎教材,很多高校的創業教育教材都直接照搬工商管理類的課程教材,在創業教育課程中講授各類創業技能,包括創業融資、商業機會、財務管理、資源需求、創業團隊的構建、商機的選擇等,忽視了創業精神的重要性,其實培育學生的創業精神同樣重要。創業教育的目標并不是培養學生的創業技能,而是在培養學生創業精神的過程中,讓學生自己領悟到創業的樂趣,積極學習相關知識,進而提高自身綜合實力和競爭力。
1.3 學生對創業實踐未融入人才培養方案
創業實踐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提高學生的綜合實力。然而現階段我國各高校開展的各類創業實踐活動,大多是形式化的創業大賽,這些大賽基本還停留在活動本身上,并不能算成是真正意義上的創業活動課程,且參加大賽的人數有限,真正通過大賽獲得創業相關收益的學生有限,多數學生都沒有機會參與到創業大賽中,導致實際創業教育效果大打折扣。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未在教學計劃和人才培養方案中納入創業實踐活動,導致理論和實踐脫節。
1.4 創業教育沒有與社會接軌
當前我國的創業教育依然停留在理論知識傳授階段,實踐方面的教育少之又少,導致了創業教育無法與社會接軌。學生們的創業教育理論知識只有經過實踐的洗禮和考驗,學生們真正在實踐中意識到了創業教育的重要性,并從中獲得了創業技能及提高了自身實力,高校的創業教育才是有意義的,反之,若學生們的創業教育理論知識沒有經過實踐,或者無法應對實踐的考驗,高校的創業教育都失去了意義。
2 “雙創”背景下大學生創業精神培育的策略
培育大學生創業精神不是要求人人都去創辦企業,而是教育引導大學生樹立創業意識,敢于冒險、善于實踐、追求卓越的精神面貌和堅忍不拔的意志品質面對生活和工作。“雙創”背景下大學生創業精神培育具體途徑,一是環境與氛圍對大學生的導向有重要影響,也就是通過大學生評價機制創新,進行大學生創業精神培育;二是,社會、高校、家庭因素都對大學生的價值觀、擇業觀等有重大影響,高校是大學生培育的第一線,擁有較新的教育理念,更能將時代要求與大學生實際相結合,所以應建立高校主導的大學生創業精神培育“社會支持網絡”。
2.1 完善支持服務體系 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
創業精神培育工作是一個系統工程,結合我國現有政治經濟體制發現,只有全社會的積極參與和大力支持,才能實現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目標,而該目標的實現離不開政府的支持,我國應從國家戰略高度完善支持服務體系,從政府層面為大學生創業精神培育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至少做到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大力弘揚創業精神,深化政治經濟體制改革;二是建立健全創業精神培育支持服務體系,確保大學生創業精神培育工作順利開展。
2.2 營造創業輿論環境 樹立正確的輿論導向
2.2.1 構建良好的社會創業精神風尚
建國初期由于政治經濟體制的關系,人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都高度集中,較為青睞甚至是推崇“鐵飯碗”,時至今日這種思想也流傳在普通老百姓心里,面對這種形勢,我們必須加強創業精神的宣傳工作,構建良好的社會創業精神風尚,既保存我國傳統文化中積極進取、艱苦奮斗、自強不息的創業精神,同時吸收國外不拘一格、敢于冒險的創業精神。
2.2.2 I造和諧的創業型家庭環境
鼓勵家長更新教育理念,讓教育方法更加科學有效,孩子是父母的“掌上寶”,很多父母希望永遠握在手里,不讓孩子受到傷害,實則禁錮了孩子的思想,同時也拴住了孩子的手腳。智慧的父母應該為孩子營造和諧的創業型家庭環境,鼓勵孩子進行更多的嘗試,不畏艱難和失敗,勇敢冒險,從而鍛煉孩子堅忍不拔、知難而進的優良品格,真正的具備創業精神。
2.2.3 建造濃厚的校園創業文化氛圍
應用型大學是創業精神培育的重要載體,若校園環境充滿創業氛圍,學生身處其中也會在潛移默化中形成和發展自身的創業精神,良好的創業文化氛圍不僅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創業熱情,提高學生的創業能力,還有利于提高高校教學效益。營造創業文化氛圍具體應做到以下方面:一是從日常入手,圍繞創業精神組織各類校園文化活動,使活動兼具娛樂性、學術性、思想性,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創新精神;二是提高全體師生員工創業意識,營造全方位創新創業文化氛圍;三是充分利用現代媒體和科技成果,創造信息共享的平臺,大力宣傳推廣創業相關知識及活動,構建一種開放、包容的校園文化環境和嚴謹、踏實的學術氛圍。
2.3 優化創新教育實踐 健全創業精神培育體系
培養應用型大學生創業精神,關鍵是創業教育,創業教育的關鍵是構建科學、合理的課程教學體系和教學模式,在理論教學、實驗實習、畢業設計等環節中融入創業教育內容,改善教學方法及優化教學評價機制,把大學生創業教育課程融入到學校整體課程建設之中。
2.3.1 創業課程建設是核心
教學課程直接關系到大學生基礎創業素質的形成,它是學生理論培養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要想形成良好的現代化創業教育課程體系,需將課程建設模式和內容有機結合起來。創業課程教育必須和社會接軌,既注重理論教育,也注重實踐教育,可通過建立創新實習試點,達到上述目的。
2.3.2 師資團隊建設是關鍵
對于應用型大學本科大學生而言,教師既是其創業精神培育的領路人,也是其學習的目標和榜樣,基于此,高素質的教師隊伍至關重要,它直接影響著創業教育的質量。建設良好的師資團隊具體應做到以下方面:一是必須培養組建一支優秀的專職的創業教育的專業化教師隊伍,做到專人專用,使創業教育更加的系統化和現代化,提高創業教育質量;二是創建“雙師型”教師隊伍。“雙師型”教師不僅具備較高的學術素質,同時也具備較強的實踐應用能力。實際上“雙師型”教師的培養存在一定難度和周期,因此在具體的操作中可嘗試安排現有的理論課教師到企業一線進行實踐,豐富自身實踐經驗,從而提高自身綜合實力,更好的完成創業教育課程的理論教學任務,或者從校企合作中的企業一方邀請既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又有實踐經歷的企業家來講授,逐步構建一支專兼結合、動態發展的“雙師型”教師隊伍。
2.3.3 創業教育實踐是保障
應用型大學的目標是“學以致用”,而學習過程中注重“做中學,依靠做來學”的教育理念,決定了其加強實踐教學的重要性。創業精神是一些高度行為特征的集合,作為行為特征需要在行為的多次、反復的強化中才能形成。因此,創業心理品質的形成、創業精神的激發必須基于各種有效的實踐活動,大學生創業精神的培養以實踐活動為重要手段和途徑。創業教育實踐一方面可以通過校企合作,創立實習基地和創業園,實現產、學、研一體化;另一方面可以通過開展各種形式的創業教育活動。如開辦“創業計劃大賽”,舉辦“創業論壇”,組建“創業社團”,開展滲透創業教育內容的學術活動等形式,強化了自身的行為特征,培育了創業精神。
2.3.4 創業教育學科融入是方向
創業教育的重要一環便是將創業教育融入到學校的綜合性學科教育中。綜合性的教育體系是在高校的學科建設中經過長期的改革和完善逐步形成的。學科之間都存著這很大差異,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都形成了自己專業性的技能,但學科之間也存在著互通性,如很多學科中都包含著創業教育中素質教育的內容,如創業精神和意志,創業專業知識等方面。因此,將創業教育融入到其他的學科教育中,更有利于創業教育的開展,同時,也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總之,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今天,應用型大學應高度重視創新型人才的培養,要致力于通過建立“社會支持網絡”的途徑,進行大學生創業精神培育,激發他們創業興趣和創業理想,增強其環境分析和機會識別意識,創業規范和團隊合作精神,不斷創新的戰略性思維,促使更多的大學生將創業作為一種人生理想、一種職業選擇,一種生活方式。
參考文獻:
[1]王燕,黃韜.高等院校創新創業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與對策[J].科技創業月刊,2013(6):18-19.
[2]于淑玲,張占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教學機制研究[J].科技創新導報,2013(5):179.
[3]許曉平,張澤一.大學生創業精神培育初探[J].中國高校科技,2016(6):8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