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5 11:40:0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專業養豬技術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他富而思源,富裕后不忘鄉親,成立了養豬專業合作社,擴大了養殖規模、打響了品牌,帶領鄉親通過養豬脫貧致富。他就是邱曉生。
今年35歲的邱曉生,是興國縣江背鎮的農民,也是萬興養殖專業合作社的理事長。
回鄉創業科學養豬先富
日前,筆者驅車前往興國縣江背鎮。車到江背鎮,一拐彎,是一條平整的農村水泥公路,直通到華坪村麻坑組,邱曉生的養豬場就在里面。
走進養豬場,筆者看到一位皮膚黝黑、精氣神十足的純樸農家漢子在清洗豬舍。
這位漢子正是華坪村養豬專業戶邱曉生。在聽筆者說明采訪來意后,邱曉生高興地帶領筆者參觀了他的養豬場。
干凈衛生的豬舍里,豬們吃得正歡。“我的豬舍會定期進行清潔與消毒,防止疫病的發生。”邱曉生說。
邱曉生1998年從興國職校畜牧獸醫專業畢業后一直從事畜禽養殖行業,并到鄉鎮獸醫站服務了幾年,積累了一定的實踐經驗,后來,又在廣東某大型豬場工作了10余年,擔任技術場長,有著豐厚的薪水。
“在外給人打工,不如在家創業,回鄉的創業生活更精彩。”邱曉生自信地說,“我剛好是學畜牧專業的,我相信,用我的專業知識一定能把豬場辦得紅紅火火。”
說干就干。2011年2月,邱曉生東拼西湊向親朋好友借了錢,在江背鎮華坪村麻坑組一處三面環山,既遠離人員聚集區,交通又比較便捷的地方建起了5000多平方米的養豬場,飼養了300多頭豬,成了華坪村早期的養豬大戶。
一年下來,邱曉生靠賣豬,純收入就達到18萬元,賺取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和大多數開始創業的人一樣,邱曉生在養豬過程中也遭受過打擊。
2013年,邱曉生的養豬事業剛有起色,可突如其來的豬肉價格下降給了他當頭一棒,每出售一頭豬甚至要賠200元。這段時間,邱曉生一方面采取延緩肉豬上市期的方法,等待市場回暖,另一方面四處奔走跑銷路,尋找更大的市場。在當地政府的協調下,他通過銀行貸款解決了資金周轉問題,并及時調整了養殖結構,渡過難關。
為有效預防各類傳染病的傳播,做好預防和免疫接種,邱曉生還經常聯系興國縣畜牧局,向縣里的畜牧養殖專家請教,做好防疫工作。同時,邱曉生訂閱了《科學養豬指南》《豬病防治手冊》等書籍,邊養邊學習,提高自己的科學養豬水平。每逢有技術員來到江背鎮傳授養殖技術,他都趕去聽講。每到空閑時,他便跟同行交流經驗。
通過學習、請教和在實踐中的摸索,邱曉生積累了一定經驗,能對不同生長期生豬的疾病進行預防和治療。
成立合作社帶動村民致富
看到邱曉生通過養豬致富,成了遠近聞名的人物,江背鎮周邊的村民對養豬產業動了心,紛紛來到他家請教養豬技術。
邱曉生想,自己富了,不能忘了鄉親,要帶動村民一起養豬脫貧致富。
“要帶動村民共同致富就必須要成立合作社,把規模搞大、品牌打響,村民養豬才有錢賺。”邱曉生說。
2012年2月,邱曉生成立了萬興養殖專業合作社,他自己當理事長。由于缺乏科學養豬的技術,村民們就以出資入股的形式參股合作社,日常事務由邱曉生負責管理,并接受村民的共同監督,合作社的紅利年底再進行分配。
萬興養殖專業合作社目前共有106戶村民參股,養殖規模有1.5萬平方米,有100多個豬舍、400多頭能繁母豬。
隨著養豬合作社的不斷發展壯大,一些家庭生活比較困難的社員在短時間內實現了脫貧致富。為了幫助村民早日走上科學養豬脫貧致富的路子,邱曉生對有養豬意向的村民進行了“手把手”地幫助,定期到村民家進行巡回技術指導,設立了24小時服務電話,從飼養技術到疾病防控及生豬銷售,都為村民提供全方位無償服務。
江背鎮生豬養殖戶李年勝自從加入萬興養殖合作社后,收入得到了大幅提高。原先他的生豬養殖抗風險能力差,飼養科學性不高,邱曉生便將自己在生豬自繁自養過程中總結出來的成功經驗,毫無保留地向他傳授。前年的生豬市場價格下滑波動比較大,但在此期間李年勝虧損基本為零,原因是他采用了“一條龍”的生產方式,即由母豬到商品豬出市都是自產自養,可以從中提高生產效率,同時相應減少仔豬死亡率而提高經濟效益。今年生豬價格高漲,李年勝采用自繁自養的生豬飼養技術,平均每頭豬可增加200元的利潤。2013年,他的養豬場出欄生豬210頭。2014年,在合作社的帶動下,他又通過銀行小額貸款擴大養殖規模,出欄生豬680頭,年收入增加了六七萬元,并按揭買上了小汽車。
她籌資500萬元,擴建一個年出欄萬頭生豬、實現利潤200萬元的養殖小區。她又帶動全村興建養豬小區6個,年出欄生豬5萬頭,人均出欄生豬15頭。僅養豬一項,全村人均年增收1500元,戶均存款3萬多元。她,就是河南省正陽縣人大代表、王勿橋鄉黃莊村黨支部書記兼民兵連指導員李峰。
一、“女豬倌”致富三部曲
李峰所在的黃莊村歷史上被稱為“窮棒村”。黃莊窮,李峰家更窮。1986年,她與本村基干民兵胡斌結婚時,全家6口人住在3間破草房里。面對家庭困境,她對丈夫說:“人窮不可怕,就怕志氣短,別人能科技致富,咱為啥不能脫貧?”李峰認為,貧窮的根本原因在于思想觀念陳舊、保守,小農意識太濃。找準了窮“癥”,就對“癥”下藥。為盡快擺脫貧困,李峰與丈夫達成了“科學種田脫貧,養殖發家致富”的共識。說干就干,李峰與丈夫奏響了脫貧致富“三部曲”。
科學種田曲。1986年李峰家承包二十余畝地,采用傳統的耕地模式,廣種薄收,可打的糧食卻不夠吃。于是,李峰開始選用優良品種,科學施肥,科學管理。幾年下來,糧食產量不斷提高,一家人的吃糧問題得到了解決,也讓李峰全家走出了貧窮。
養殖起家曲。解決了溫飽問題,李峰并不滿足,根據家里地多、糧多的優勢,李峰決定發展養殖業。她從娘家借來1000元錢,又貸款2000元,蓋了3間豬圈,購買了兩頭優良母豬,精心飼養,當年母豬便產下十九頭豬仔,第二年出欄后賣了一萬多元錢,李峰從此走上養殖起家的道路。
發展致富曲。1995年李峰參加了縣農廣校“綠色證書”工程養豬專業培訓班,并榮獲了“綠色證書”。她把所學的知識與實踐相結合,刻苦鉆研養豬技術,很快從一個門外漢變成了生豬養殖的行家里手。1996年李峰家年出欄生豬達到200頭,在當時的農村,這已是一個了不起的數字,而李峰并沒有沾沾自喜、小富即安,她有更遠大的目標。她看準了生豬飼養的無限商機,不斷擴大著自己的養殖規模。到1997年,李峰僅優良品種二元雜交母豬就達40頭,新建豬舍25間、料房3間,還購置了粉碎機等設備。當年,李峰養豬場出欄生豬600多頭,產值達58萬元。
正當李峰雄心勃勃的發展養豬事業,再次壯大養殖規模的時候,1998年,生豬銷售價格不斷下跌,市場銷售疲軟,生豬養殖業蕭條,不少養殖戶心灰意冷,李峰也賠了10萬元,曾一度失去信心。一個偶然機會,李峰參加了一次生豬飼料交易大會,專家就當時的生豬市場行情進行全面的科學分析,并提出了生豬飼養“低谷發展,高谷賺錢,風險與效益并存的應對策略”。不甘失敗的李峰,從專家的分析和應對策略中受到啟發,找到了走出低谷的路口。面對現實和無情的市場,李峰堅決淘汰了一批劣質母豬,又投資100萬元從天津引進了優良母豬60頭,改良了品種,改善了豬舍條件,搭設自動化的生產流水線,建起了高標準的二元種豬場。1998年,李峰二元種豬場原種母豬飼養量達到300頭,年出欄種豬2000頭,育肥豬3000頭,當年利潤60余萬元,成了名副其實的“養豬女狀元”,被駐馬店市評為“鄉土拔尖人才”。
二、“女村官”帶出養豬專業村
李峰養豬致富后,在群眾中威信大增。1998年春,李峰被全村人一致推選為村黨支部書記,成了黃莊村的“女村官”。李峰說:“黃莊不富,我心不安。”為使群眾養豬脫貧致富奔小康,李峰在養殖場騰出兩間場房,作為專門舉辦民兵“養豬沙龍”的場地,并免費開通“養豬沙龍”咨詢熱線電話。多次舉辦民兵養豬技術培訓班,經常組織民兵貧困戶到自家的養豬場參觀學習,把養豬經驗無私地傳授給他們。還贈送養豬技術資料,借錢給貧困戶買母豬,買飼料,并把自己的養豬場為養豬戶貸款做擔保發展優良生豬,幫助村民建豬舍。黃莊村民兵李和平因連續遭災,家境一貧如洗。1998年秋,李峰把家里的1頭母豬連同10頭仔豬送給他,第二年生豬出欄后,李和平收入1萬多元。村民李華洲養豬無技術,致富無門路,又沒錢改良母豬,李峰便主動登門講養豬技術,還把自家的1頭母豬及混合飼料送去。如今,李華洲成為村里年出欄生豬100多頭的養豬專業戶。
為擴大養豬規模,李峰投資500萬元,擴建了一個年出欄生豬萬頭以上的現代化養殖場。她以自己的養殖場為依托,把民兵養豬大戶組織起來,成立了民兵養豬協會,按照“龍頭企業+協會+規模養殖戶”的運作模式,為入會養豬戶提供“統一供應仔豬、統一供應飼料、統一防疫管理、統一健全風險機制、統一組織銷售”的五統一服務,配備專門的技術人員和交通、通訊工具,設立24小時服務熱線和“手機短信平臺。到2008年6月,黃莊村養豬協會已發展民兵養豬大戶120戶,其中萬頭以上1戶,5000頭以上3戶,500頭以上30戶;共建立養殖小區6個,其中年出欄萬頭生豬的養殖小區1個,年出欄5000頭以上生豬的養殖小區5個,成為全縣聞名的養豬專業村和全縣民兵科學養豬示范村。
三、“先鋒官”帶來的福音
村看村,戶看戶,農民看的是黨支部。2005年,李峰與省農科院簽訂了1000畝小麥良種種植協議,該院答應以高出市場30%的價格回收,李峰也答應了為該院推出種子和技術以及繁育種子。目前,該村已與省農科院連續3年簽訂優質小麥繁育合同,使全村400多戶農民依靠繁育種子脫貧致富。據了解,省內與省農科院簽訂種植推廣良種小麥的村僅黃莊一家,黃莊村也成為全省“優質小麥良種工程示范基地”。
黃莊村農民素有種植蔬菜的習慣,自2002年起,李峰每年都要帶領5名民兵蔬菜種植專業戶參加“鄭州農產品暨蔬菜種子展銷會”,各類“名、優、特、新”品種讓民兵大開眼界。該村民兵科技示范戶李志愿通過引進西芹、甜辣椒、小番茄、小香瓜等瓜菜優良品種,每年種蔬菜收入4萬多元,已帶動全村發展優質蔬菜500多畝。
好支書就是一盞明燈。李峰任村黨支部書記10年來,為群眾擔保貸款30多萬元建養殖小區;無償資助困難戶10萬多元建立蔬菜大棚;為42戶貧困戶無償資助母豬12頭和仔豬126頭。她爭取項目資金300多萬,打深井70多口,建橋涵110座,鋪設了地埋管3600米。1萬畝良田實現了旱澇保收,修通村組路5公里,發展小雜果800畝,建立優質良種繁育基地2.6萬畝。同時,實施“一村一品”工程,實施生豬標準化養殖,推出“豬―沼―菜―廁”四位一體發展模式,通過實施良種、良料、良防、良舍、良管“五良工程”,促進傳統畜牧業向現代化畜牧業轉變。
目前,村里債務已徹底消化,形成了“零債務、零招待、零上訪、零事故、零違紀”的好風氣,全村農民有了文化活動大院,孩子走進了教學樓,孤寡老人進了敬老院,黨員干部進了辦公樓,青年民兵進入了“民兵之家”。
李峰先后榮獲“全國三八紅旗手”、“全省優秀黨員”、“全省科技致富女狀元”、“全市民兵科技致富帶頭人”、“全市十大杰出女杰”、“全市勞動模范”和縣“優秀人大代表”等稱號,黃莊村黨支部成為省級“五好黨支部”。
畜牧業是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生豬養殖業又在畜牧業生產中占重要地位,臨沂市是以生豬養殖業作為主要畜牧產業,生豬養殖歷史悠久,遍布該市各縣各個鄉(鎮),但規模化、標準化起步較晚,長期處于以家庭散養和小規模生產為主的狀態。近年來,臨沂市出臺了一系列扶持生豬養殖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在優惠政策的引導和激勵下,臨沂市生豬規模養殖場的數量迅速增加,傳統畜牧業養殖方式正在被規模化、專業化、集約化的養殖方式替代,生豬存出欄量快速增長,生豬養殖業發展潛力巨大。臨沂市生豬產業的健康發展,對促進全市農民增收、農業增效、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以及滿足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具有重要意義。
臨沂市生豬養殖業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隨著全國生豬及其產品價格的不斷變化,國家對生豬養殖業的投入不斷增加,重點扶持規模養豬業的發展。臨沂市緊緊抓住這一機遇,優化畜牧業結構調整和布局,轉變畜牧業經濟增長方式,強化技術支撐,引導廣大農民進行生豬規模化養殖,在加速糧食轉化、擴大農村就業、增加農民收入、帶動種植業和相關產業發展、振興農村經濟等方面,都起到不可代替的作用。近年來,臨沂市畜牧業生產特別是養豬生產已經取得了長遠的發展,但在實際的生產中,存在的問題還是比較突出,養豬效益不顯著,嚴重影響了生豬養殖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生豬產業結構處于較低水平
產業鏈比較短。從產業鏈各環節看,臨沂市生豬養殖雖然在整個產業鏈中占據了較大比重,但是肉制品加工的企業比較少。并且產品形式多以鮮肉和活豬銷售為主,涉及深加工方面的產品比較少,產業鏈相對較短,目前生豬生產仍處于產業鏈較低環節。
生產結構不合理。從生產結構看,一方面生豬養殖以傳統養殖方式為主,飼料轉化率高的養殖方式較少。另一方面家庭小規模養殖仍然占較高的比例。生豬養殖作為產業鏈中的基礎環節,目前并存著家庭小規模養殖、適度規模養殖和規模化養殖企業等三種模式,雖然適度規模養殖的觀念已經被大力的宣傳,但是在山地地區家庭小規模養殖仍然占絕大多數,調查中顯示,這一比例約占80%。在平原地區,適度規模養殖所占比例較高,大約占到養殖戶總數的70%,而年出欄量千頭以上的規模化養殖戶和養殖企業所占比例還不到養殖總戶數的3%。
養豬設備不規范,經費投入不足
目前大多數養豬場的母豬產床仍然采用鋼筋焊接和金屬編制網式的床面,對母豬的肢蹄傷害非常大,縮短了母豬的使用年限,增加了淘汰率,有的養豬場甚至在床面上鋪設木板及利用木板制作仔豬的保溫箱,這樣既不利于仔豬的清洗消毒,又因為豬合內濕度比較大,木板極容易霉變甚至腐朽,然而這些設備的使用時間一般不會超過5年就需要更換,既不利于生豬生產又造成了資金的浪費。臨沂市生豬養殖業的科技經費與發達地區相比投入不足,使養豬業的基礎研究和基礎性工作都受到了一定的影響,導致直接投入生產要素的作用大大減弱。
飼養問題
目前,生豬的飼養環境比較差,例如在房屋邊的空地處隨意搭建豬舍,欄舍結構不合理,非常簡陋,并且面積小,夏天炎熱不透風,冬天寒冷漏風,嚴重影響了生豬的生長和健康:有的養豬戶養豬,豬糞不及時清掃,有的甚至將清掃出的糞污堆放在欄舍附近或路邊,一到夏季,蒼蠅滿地飛,一到雨季,污物遍地流,并且很多養豬戶沒有消毒設施或者消毒不徹底,從而導致了環境污染、豬病發生率增加。
生豬用料喂養不科學,有些養豬戶用自家產的農作物粉碎后與預混料進行配比,混合后來喂豬。這種飼料往往營養不全且比例失調,有時甚至會因預混料攪拌不均而引發中毒。有的養豬戶甚至不分性別,混群飼養生豬。根據經驗,豬只因性別不同,生長發育的程度也不一樣,而養豬戶一般不分豬只性別、大小、強弱,進行混群飼養,從而導致了同群中的大欺小、強欺弱,互相爭食、爭水等現象,影響了生豬的采食和生長發育。
防疫滅疫意識淡薄
防疫意識不強。有些養豬戶一般不注重疫苗的注射,生豬養殖只是憑行情,靠運氣。常規免疫的認識嚴重不足,造成許多仔豬、懷孕母豬及部分育肥豬不能得到應有的免疫,尤其突出的是仔豬,在購買時不注意是否做過免疫,這是部分養豬育肥大戶失敗的重要原因等。用藥不規范。有些養豬戶在生豬生病后,大多在沒有確診的情況下,自己盲目用藥。消毒措施不嚴。養豬戶一般對豬舍及其周圍的環境不進行消毒或者在生豬出欄后進行一次消毒,有些養豬大戶雖然有消毒意識,然而常常由于消毒前污物的處理、消毒藥的選擇、消毒方法、消毒藥的濃度及作用的時間等原因導致消毒效果不是很理想。
臨沂市生豬養殖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加快生豬產業結構調整
目前臨沂市的生豬產業結構依然處于較低的水平,這種狀況不利于該市生豬產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所以亟需對現有的生豬產業結構進行合理的調整。要大力推行規模化養殖,從而實現從散養到專業戶、規模化方向的發展。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分散飼養的方式已經難以適應市場的發展,而規模化養殖既提高了經濟效益,又增強了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還是實施標準化生產、提高生豬質量的必要基礎。規模化養殖,要實現服務指導、科技應用、疫病防控、產品銷售及質量控制等的系列化、專業化、標準化,來適應市場發展的需求,保證養殖效益和生豬及其產品的質量。規模化養殖,要從豬群組成和周轉方式、飼養方式、飼養密度、清糞方式、飲水方式及飼喂方式等方面制定出合理的生產工藝,除考慮畜牧獸醫技術要求和提高勞動生產率外,還要有利于防疫和環境改善的合理工藝,如采用“全進全出”的轉群制度和相應的豬舍建筑或專業場的設置,采用“干清糞”的方式和相應的設施等。總之,有規模才有效益,有規模才有市場,大力發展生豬產業的規模話養殖已經是大勢所趨。
加快生豬產業結構的調整,促進生產方式的轉變,一定要加大養對生豬養殖的政策扶持。首先,根據國家相關的政策和農業結構調整的需要,要適當調整農村土地的利用規劃,要確保生豬養殖小區和養殖場的用地。其次,要把糞污處理設施納入小區的建設當中,要采取國家政策扶持、地方設施配套、小區農戶參與相結合的方式,共同籌集用于環保設施建設的資金,通過多種處理方式,實現生豬糞污處理的資源化、無害化。同時,養豬場修建糞便凈化池、安沼氣池等要給予一定的補貼。最后,金融機構要擴大貸款的規模,把規模養殖場作為信貸的重點,財政應安排專項的資金解決養殖場和大戶的貸款貼息,逐步擴大小額貸款的規模,簡化貸款的程序,改進擔保方式,放寬抵押條件,為農民發展生豬養殖業提供有力的資金保證。
推行標準化生產
要建立健全安全生產技術標準,包括肉豬生產場地的環境標準,飼料與飼料添加劑的安全生產標準,疫病防治、獸藥安全的使用標準及檢查檢測標準等。鼓勵種豬生產企業的帶動作用,并且與各區縣的商品養豬場建立集團型的聯合體,從而形成安全肉生產基地。要采取統一技術培訓、統一種豬資源、統一生產模式、統一防疫制度、統一品質檢測、統一調配商品豬及統一屠宰上市,從而形成半密閉式、一體化的生產銷售體系。還要加強對養豬場、專業飼養戶的用藥管理,尤其是加強對預防疾病使用添加抗生素、違禁藥物的監控,從而確保生豬的安全飼養及安全生產。
在現有的條件下,要建標準化養殖小區。要重點考慮建設人畜分離的安全生產小區,保證人與畜的生存環境不受到污染,同時要加強對豬合環境的建設。條件較好的地區要建設生態型的養殖小區,要發展在經濟上和技術上適合臨沂特點的養殖小區建設模式。還要開展環境凈化和污染治理關鍵技術的攻關,目前豬場環境的建設已經是勢在必行。豬場環境取決于生產工藝、場址選擇、場地規劃布局、豬舍建筑設計、飼養管理設備選型配套、糞便污水處理和利用及獸醫衛生防疫等,不僅對豬群生產力、健康和產品品質產生了直接或間接影響,同時也與周圍環境產生相互影響,所以必須要從因地制宜、考慮建筑設備投資及能源消耗等方面采取綜合的措施。
加強飼養管理
養殖設施化。要對那些離居民區較近、飼養條件較差的養豬散戶進行分類指導,分別進行改建或拆離,大力改善飼養環境,提高周圍居民的生活質量,積極引導科學養豬。新建較大規模的養豬戶則應規劃建設養殖小區,新的場址要選擇在地勢高、干燥、向陽背風處,水源充足,水質好,交通方便又距離公路1km以上,距離居民區500m以上的地方,豬場的設計應符合環保,要求密閉通風隔熱,母豬、保育豬、育成豬舍及凈道污道要分開,冬天要遮風,豬舍要有一定的高度,夏天要安裝通風換氣設施、屋頂噴淋等降溫系統。
生產規范化。加強對飼養環境的監測控制,飼料采購、配方及獸藥的使用等都需要登記造冊,建立檔案。飼料配方中應該禁用“瘦肉精”,限用高銅、高鋅,少用抗生素等,出欄前1個月應停止使用抗生素等藥物,嚴格規范飼料安全和用藥安全,同時抓好生豬各個環節的飼養管理、操作規程及管理制度。飼料成本一般占養豬成本的70-80%,要及時調整飼料配方,根據不同飼養階段給予相應的營養水平,應積極補充后備母豬,讓豬群質量達到最優化,要從源頭上抓好生豬管理和安全生產。
生豬良種化。要選擇以高產、成長快、瘦肉率高、飼料報酬高及屠宰率高的品種為發展目標,淘汰落后低能的生豬品種,形成以杜洛克、長白、大約克等為主要品種生產格局,這樣能較好地發揮生豬生產的潛能,提高生豬及其產品的質量,提高經濟效益,增加養豬戶的收入,在實際經驗中,廣大養豬戶也切實體會到了優良品種的重要性。
糞便無害化。養殖業離不開種植業,種植業要依賴養殖業,種植業是養殖業生存和發展的基礎。要求年出欄量500頭以上的養豬專業戶要有山地的承包,其他養豬戶也要有一定的山、農田地來發展多種經營和立體生態養殖,從而消納所排出的糞污,同時要普及養豬戶沼氣工程,臨沂市目前已建沼氣池3300多口,大大改善了生產生活環境,并且又提供了清潔能源。要逐步推廣“人工清掃豬糞-漏縫地板-少沖洗”的生豬養殖模式,減少豬糞的排放,實現糞污減量化、資源化及無害化,努力做到種養結合的零排放。
加快提高疫病防控水平
防疫要制度化。在管理上要安排合理的飼養密度,實行全進全出,限制人、動物、車輛的流動及進場。同時要做好消毒工作,日常的定期消毒包括消毒池等,要把定期對水塔進行清洗消毒作為消毒程序的重要組成部分。還要做好滅鼠滅蠅及病死豬的無害化處理,引進豬一定要檢疫隔離,加強對疫病的檢測。在用藥的過程中要轉變觀念,將治療性用藥轉變為預防性用藥。并且必須要根據豬場的實際健康情況制定出合理的免疫程序,每月都要制定免疫計劃,同時做好監測工作,還要做好主要病毒性疫病的免疫工作,如豬瘟、偽狂犬病、藍耳病及圓環病毒病等現有疫病的凈化工作。
提高防疫免疫意識。提高養豬戶的防疫免疫意識,要加強科普宣傳和輿論引導。通過媒體積極宣傳普及預防疫病的知識和方法,引導廣大群眾正確認識生豬疾病,減少疫病對我市生豬生產的沖擊和影響。要牢固樹立“有收無收在防疫,收多收少在管理”的養殖理念。要充分利用春秋兩季動物防疫工作的契機,邀請上級有關的專家對鄉、村級動物防疫員及生豬飼養專業戶進行業務技術培訓,還有省委農辦每月舉辦的農村實用技術遠程培訓,來提高養豬戶的專業技術水平。還要樹立“管理、環境、飼養都是防疫”的觀念,提高飼養和安全生產的總體管理水平,促進生豬養殖業的健康發展。同時要幫助聯系科研院校的專家對飼養專業戶進行直接指導,解決生產過程中遇到的一些技術難題,為提高生產水平提供技術的支撐,努力營造出學科學、用科學的良好氛圍。
中國的生豬產業在轉型變遷的過程中,有人覺得這個時代非常興奮、迷茫,有人覺得這是個好的時代,有人覺得這是個最壞、最黑暗的時代,今年的整個飼料產業也面臨著巨大的沖擊,但是我認為好與壞是相對的,如何從壞的環境(國家宏觀經濟調整過程中)中抓住機遇?近幾年有些規模養豬做的非常好,效率非常高,有極少數頂尖豬場能夠達到歐美國家的先進水平
首先來看生豬產業發展的態勢,從去年下半年到今年,生豬產業的虧損是比較嚴重的,但是跟家庭產業相比,生豬業又算比較幸運的,最近的生豬價格保持在7.3 元/ 斤,有的地方已經到了8.0 元/ 斤,那么也就是說供需平衡的問題以及生豬產業的虧損確實觸動了很多人的心靈,現在全國很多地方對環保、限養的要求也是越來越高,導致很多散養戶退出這個市場速度非常快,所以生豬產業虧損比較嚴重,產業鏈上的利益分配非常不均勻,力量也不均衡,中大型的規模豬場發展速度比較快,但是在發展速度快的過程中,也面臨著很多新的挑戰。中國去年引種達到18000 多頭,是歷史新高、育種體系的升級,但中國的土地、環保、水、空氣的污染都是非常嚴重,中國政府在做很多調整以及資源優化。現在規模豬場到了新的時代,新的機遇也很多,產業鏈在優化、升級和轉型的過程中,也就是說到了一個產業資本的新時代,很多資本企業加強對規模養豬業的支持,但是在支持的過程中也面臨著很多現實的問題。總結畜牧業發展的新問題,首先就是很多人都在談的豬、禽的生產能力過剩,但是最近一周中國的家禽、生豬的整個價格都是上揚的。第二個就是中國的畜產品消費的結構與總量發生深刻的變化。第三是中國的牛羊肉價格升高,供需求矛盾較大,中國的很多大型企業都去國外去收購一些乳制品企業,這就是一個深刻的供需矛盾。第四是中國的畜產品如何進行有效的供給,如何保證畜產品質量的安全,在現象的背后要看到一個殘酷的現實。另外一方面就是如何減少土地和水資源的制約,未來必須要將產業鏈升級,必須要充分整合利用資源,如何克服飼料資源供應緊張和成本上漲,如何解決畜牧業發展中的環保環節,如何減少畜產品價格的異常波動,如何加強疫病系統防控。
所以在生豬產業里有很多環節需要去解決,那么我們如何做好食品安全的生產,如何平衡我們的利益關系,如何讓大家風雨同舟?現在很多養殖企業確實是最脆弱的,他所面臨的風險最大,他所面臨的挑戰最多,他所受到的歧視最多,他卻融資最困難,現在很多問題完全無法用技術來解決,但是反過來說明一個問題,就是我們如何提高我們的效率。在美國,由于PED(腹瀉病)全面的暴發,具體的數據是影響著美國5% 的生豬出欄,美國的豬價上升最高已經達到80%,在這種情況下美國的養豬成本才5.0 元/ 斤左右,因為美國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就是原料成本便宜。那么中國養豬業已經到了一個新的時代,就是類似美國90 年代初,規模化養殖在快速的轉型、發展與升級,中國的散養散戶一定會退出這個市場,但是中國的養殖業面臨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過去的養殖業人畜高度混居,經濟越發達的地方,養豬業越發達,人口越多的地方養豬業越發達,經濟越發達的地方越有資本支持養豬業,越有消費市場,這個概念跟美國跟歐美是完全不一樣的,歐美在現代化農業過程中,他的養殖業、種植業跟人的分布是分的非常均勻的。另外一方面在城鎮化,在經濟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土地資源變得越來越緊缺,現在環境政策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所以現在養殖業很多人的觀念一定要改變為什么中國的養豬業大規模虧損?對比西方國家的養豬業總結最核心的六個盈利點是:1. 養殖成本最低化。2. 生產階段細分化。3. 營養方案合理化。4. 健康管理流程化。.5 生產系統最優化。
6 經濟效益最大化。我們現在已經到了一個新的時代,就是互聯網時代,互聯網時代強調用戶思維、簡約思維、極致思維、迭代思維、社會化思維、流量思維、平和思維、大數據思維、跨界思維。
現在到了互聯網時代,大家可以通過手機、電腦等等很多途徑學習技術、了解行情,我們要改變觀念、順應潮流、適應社會的變化,格式化自己的思想,給自己洗腦,重新樹立自己的思想和行為,要有更多的開放與協作心態,生存的理由就是給客戶創造價值、提高效益。
養豬事業的成功,除了細節意外,就是堅持與耐心,就是專業與聚焦,另外一個就是開放性協作。如何深度的轉型為規模化豬場?首先要明白養豬企業需要什么樣的服務,第二如何提供給養豬場服務,第三如何幫養豬場提高效率,第四如何做長久的服務。規模養豬企業的十大真實需求:1. 強烈的企業發展;2. 系統的經營管理和專業技術人才缺乏;3. 高價值的聯合育種體系建設;4. 大數據時代生產管理體系建設;5 標準規范的財務信息管理體系建設;6 全方位的疾病診斷和防控能力;7. 高效率、覆蓋面寬的營銷網絡體系建設;8. 性價比高、安全有保證的飼料和動保產品;9. 全方位風險管控能力(資金、市場、疾病、人才);10. 最合理養殖成本管理能力。
中國的市場非常巨大,中國的產業在深度的變化,我們到了一個新的轉型升級的時代,轉型升級就是畜牧業工業化的大發展,就是集約化、工業化、進行技術體系的提升,中國養豬業到了新時代,也就是產業化的經營、規模化的養殖、專業化的生產、信息化的管理、社會化的運作、資本化的服務。
養豬在不斷的升級,在發展變遷過程中,企業一定要根據自身情況明確到底需要哪些管理。養殖要成功,企業運作到了一個商業時代,資本、資源和資訊的整合,生產養豬企業到了一個商品時代——性能、效率和效應。要把養豬利潤最大化,就要讓豬健康、安全的出欄,所以就要講究生產效率、對料分析以及影響經濟效益的關鍵生產指標,在管理過程中有沒有很好的監控這些指標。養豬模式也在發生很多的變遷,未來如何變成屠宰、加工一條龍,所以養豬有大體系,包括品牌、技術、生產管理、人力、服務、合作、流程、融資,規模養豬是企業化的經營行為,具有專業化的管理、非常透明的財務、非常好的目標遠景、嚴格的生產性能鑒定、嚴格的成本管控模式,在養豬業發展的過程中,健康管理有五個方面:1. 環境管理;2. 飼料和營養;3. 畜禽的健康管理;4. 設備與設施;5. 系統管理能力。
[關鍵詞]吉林省 生豬生產 預測
一、吉林省生豬生產的發展現狀
吉林省在1989年實現了豬肉自給,1990年首次外銷生豬,完成了由生豬調入省到生豬調出省的轉變,此后外銷量逐年增加,1995年外銷數量首次超過100萬頭。另外,1992年全省生豬飼養量達到1009.2萬頭,突破1000萬頭大關;1997年達到2179.2萬頭,突破2000萬頭大關;2005年達到3050萬頭,突破3000萬頭大關。
目前,吉林省為生豬生產自給自足略有調出省份,近年來,盡管生豬市場價格不夠穩定,也曾出現過價格大起大落,養豬嚴重虧損的現象,但是總體上始終保持著穩定增長的發展勢頭。
生產規模方面,近幾年,吉林省生豬生產有長足的發展。生豬生產呈現穩定增長勢頭,人均豬肉占有量也逐年增加。2004年和2005年全省生豬發展到2750萬頭、3050萬頭;人均豬肉占有量分別為52.96公斤、58.52公斤,都在全省人均肉類占有量的50%以上,2005年豬肉產量與肉總產量的比為50.97%。可以說,生豬生產占據了吉林省畜牧業的“半壁江山”。
吉林省生豬的出欄量、存欄量和豬肉產量也有較大幅度的提高。2004-2007年生豬出欄分別為1750萬頭,1950萬頭,2000萬頭,2200萬頭。2004-2006年末存欄頭數分別為1000萬頭,1100萬頭,1200萬頭;豬肉分別為143萬噸,158萬噸,159萬噸;生豬出欄率分別為175%、177%,167%。其中,2004年與2005這兩年增長速度較快:出欄速度增長超過10%,存欄頭數增長超過7%,豬肉數量增長超過5%。2004年吉林生豬出欄率175%高于全國平均生豬出欄率128.25%。從作為產業發展成熟程度標志之一的出欄率來看,吉林生豬生產率較高。從整體上來看,最近幾年生豬出欄頭數增長率穩定在11%左右;生豬存欄頭數增長率穩定在10%左右。體現了吉林省生豬生產的平穩性。
生產方式方面,長期以來,吉林省養豬業一直停滯于千家萬戶小規模生產的狀態,直到1989年以來,吉林省生豬生產方式由推廣使用暖棚喂豬開始,加大品種改良進程,增加生豬飼養、飼料等的科學含量,生產方式發生了較大變化,生產水平和商品率迅速提高,相當一部分養豬戶開始走上了規模化生產道路。隨著吉林省經濟的全面發展,生豬飼料來源日益豐富,過去“以青、粗飼料為主,適當搭配精料”的養豬原則已經基本改變,養豬業正朝著科學飼養的方向發展。同時,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社會化服務體系的日趨完善,促使養豬業逐漸由零散飼養、粗放經營向規模化、集約化發展。
地域差異對生豬的生產方式影響比較大。吉林省按各地飼料的構成、自然環境、飼養技術和社會需求的地域差異性可劃分為三個畜牧區:西部平原區、中部平原半山區、東部山區。中部平原是吉林省商品糧基地的主體部分,糧豆產量和商品糧產量均占全省半數以上,鐵路縱橫、公路成網,以農副業飼料為基礎的舍飼養豬業發展趨勢最好。西部平原屬于科爾沁大草原的一部分有豐富的草場資源,同時由于該區域耕地多,水利條件好,養豬業有一定發展。東部山區,因受土地資源限制,人均耕地,人均糧豆產量均少于中、西部,養豬業發展水平一般。
二、吉林省生豬生產存在的主要問題
生豬生產規模小、生產方式落后。吉林省生豬生產的傳統模式是農戶家庭的分散飼養方式,飼養過度分散,集約化程度偏低。全省規模飼養的生豬占總數的比重小,農民傳統飼養的豬還占主導地位。規模化飼養程度方面:省內比較,不如羊和家禽;國內比較,不如北京等地區。吉林省豬肉供給主力仍然是每戶養豬4、5頭的家庭農戶,生產規模小,效益不明顯。從飼養規模來看,飼養規模越大的,收入和利潤相對越高、每個人工和每頭生豬所帶來的利潤越多,成本利潤率越高。吉林省生豬生產規模和所具備的發展條件相比,玉米資源等自然條件優勢還沒有充分發揮出來,養殖水平也難以保障。吉林省發展生豬的主要優勢是飼料充足、勞動力價格低廉。然而,正是低廉的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使吉林養豬業一直在“千家萬戶一齊上”的低水平上徘徊,大多數農戶沿襲傳統的小規模分散養殖方式。農戶散養存在著管理水平低、養殖技術落后、豬的品種差、生產具有較大的盲目性等缺點。這種小規模、低質量、低效益的生產模式,不僅耗費大量的勞動力,也浪費了大量飼料,生豬出欄時間較長,豬肉質量不高。其中脂肪型的肥豬,由于不符合城市居民消費習慣,很難賣出好價錢。生產規模小,分散飼養不僅使先進的生產技術難推廣,勞動生產率難提高,更重要的是小批量產品進入運銷環節較困難,增加了流通成本,包括屠宰、分銷和產品標準化的成本。另一突出特點是農牧結合,勞動分工不明顯,效率不高。分散飼養的農戶由于在種地的同時養豬,對市場價格波動缺乏預測,對生豬的市場價格及變化趨勢不十分了解,常常反應過度,非常盲目,因此抵御生豬市場風險能力很弱,使自己養的生豬無法賣出好價格,容易虧損,還最終導致生豬的產量難以穩定。這些因素反過來又影響農戶養豬的積極性,導致惡性循環。
生豬養殖業是競爭性強的行業,但是我省農村富余勞力多、致富門路窄,養豬業是傳統行業,成為廣大農戶的首選,傳統的家庭飼養,一部分自食,一部分出售。規模化養殖方面,一家一戶的分散的生產方式、極小的生產規模與國內生豬生產發達省份以及先進的農業大國相比確實差距很大。國外、省外的實踐表明,發展養豬業應盡量專業化、集約化,辦專業村、專業鄉和大型養豬場,真正啟動產供銷一體化的功能,養殖虧損經營補,低谷虧損高峰補,只有這樣,生豬生產才能持續、穩定健康的發展。對此,應當看到生產規模化、產業化應當是養豬乃至整個農副業生產及優化的方向,應當看到吉林省在這方面上的差距;另一方面,也要看到自己的國情省情,不盲目攀比,不急于求成,尤其是政府不能大包大攬,拔苗助長,只能因勢利導,循序漸進,水到渠成。
三、吉林省生豬生產前景預測
吉林省生豬生產在完全自給的基礎上還有剩余,且剩余量逐年增加。近年吉林省豬肉供給量增長加快,這主要是因為吉林省糧食生產的發展和畜牧業整體水平的提高的結果。最近幾年出欄量增長比較接近,按照2004-2007年的出欄增長速度擬合計算得出2015年生豬出欄量將達到3305萬頭。按照2004-2006年的增長速度擬合計算得出2015年生豬存欄量、豬肉產量將分別達到2100萬頭和233萬噸。因為生豬存欄量、豬肉產量增長總體為加快趨勢,所以屆時的實際數據可能比上述的預測數字大些。
參考文獻:
[1]姜會明,苗齊,鞠善宏.吉林省建設畜牧業大省的奮斗目標與政策選擇.吉林農業大學學報,1997,(02):7-13.
[2]秦貴信,于維耀.吉林省養豬業的現狀及發展前景分析.吉林畜牧獸醫,2001,12.
[3]王桂霞,鄭秀峰,李淑杰. 吉林省養豬業發展的機遇與挑戰. 吉林農業大學學報,l999.21(2):103-105.
農村新發現材料
近年來,我鎮高度重視母豬飼養業的發展,把發展母豬飼養業作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突破口。確立了規定母豬飼養業規模養殖業,有效促進我鎮母豬飼養業健康快速發展,涌現了以明德村為代表的一秕養豬專業村, 以符殿華為代表的一批養豬專業戶。全鎮母豬飼養業總存欄達4864頭,年出欄13800頭。2008年,全鎮3320母豬飼養業總收入2490萬元,純利潤996余萬元,為下一步生母豬飼養業產業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主要做法:
一、加強領導,措施到位。鎮委、鎮政府把母豬飼養作為一項重要的工作來抓,成立“大成鎮母豬飼養領導小組”。建立領導責任制,把發展母豬飼養作為一項考核重要指標,分解責任,層層落實,責任落實到每個人的身上。
二、加強宣傳,提高認識。充分利用廣播、報紙等有效手段進行宣傳母豬飼養業的在農業和農村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改變農民多年“養豬過年,養雞過節”的小農思想,小農意識,廣泛調動農民的積極性到母豬飼養中來。
Zhang Heliang;Zhang Zhaoqin;Li Yakui; Zhao Yueping
(Institute of Animal Science,Hebei North University,Zhangjiakou 075131,China)
摘要:通過近幾年對豬生產學課程產學研結合服務地方經濟的探索與實踐,創建了“一個優化,兩個依托,三個結合”的優良模式,即優化課程的教學內容和方法,依托校內實訓基地,依托校外實習基地,實現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教學科研與生產相結合,高校教科活動與服務地方經濟相結合。通過此模式的運行,完善了專業課實踐教學體系,強化了高校為社會服務的職能,提高了學生培養質量,提升了教師的專業技術水平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促進了科技成果在地方轉化,提高了企業經濟效益,實現了教學科研生產和地方經濟發展互促共進的良好效果。
Abstract: Through th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services of combination involving production, teaching & research to the local economy of pig production course in recent years, the paper created the good model of "one optimization, two relying on, three combination", namely optimizing the curriculum content and methods, relying on practical training base and off-campus practice bases, to achieve a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teaching and research and production, college textbooks activities and local economic services. Through operation of this mode, it improved the specialized teaching system, strengthened the university as a social service functions, and improved the quality of training of students; the professional skills of teachers and the ability to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are enhanced, and the local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is promoted, the economic efficiency of enterprises is improved, and the good results of the both development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production and local economic are achieved.
關鍵詞: 豬生產學 產學研結合 實踐教學體系 服務地方經濟
Key words:pig production study;combination involving production, teaching & research;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serve the local economy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1)29-0178-02
0引言
《豬生產學》是畜牧類專業主要專業課程之一,是學生掌握一定專業基礎知識以后所開設的實踐性很強的一門主干專業課。隨著我國規模化養豬業的飛速發展,社會對規模化豬場管理和技術人員的需求越來越迫切。如何培養好生產一線需要的專業人才,為地方經濟發展服務成為高校教學研究的主要課題。為此,我們結合豬生產學精品課程建設,深入開展了豬生產學產學研相結合服務地方經濟的探索與實踐課題的研究。通過貫徹“學研結合,學產結合[1],學用結合”的教學思想,以實踐教學為突破口,以建立的校內實訓基地和校外實習基地為平臺,以為地方經濟建設服務為目標,全面優化了豬生產學理論和實踐教學內容和環節,進一步完善了實踐教學體系和社會技術服務體系,為社會培養出了學以致用的優秀人才,促進了地方養豬產業的發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優化豬生產學課程的教學環節
1.1 更新教學內容豬生產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養豬生產的發展速度非常快,國內外不斷有新技術涌現并應用于生產。如果照本宣科地講授,往往內容陳舊,與現代化養豬生產距離很大,師生專業技能水平不能與時俱進,學生難以學習到最新技術成果。因此,教學內容的更新成為主要的研究課題。本課程組采用以下辦法對教學內容進行更新:一是搜集國內外養豬科學研究的最新資料;二是把實際養豬生產中采用的最新技術融入教學內容;三是結合教師的科學研究成果,充實授課內容,讓學生了解畜牧生產發展的動態;四是借鑒國內外養殖、飼料、育種企業交流的最新技術資料。多種來源新技術新成果整合,既更新了教師的知識,也把最新的科技成果傳授給學生。要做好這一點,要求教師多與實踐結合,多與生產企業結合,多參加畜牧行業科學研究和技術交流活動,廣泛涉獵行業內技術和管理領域最新動態。
1.2 改革教學方法改變傳統填鴨式、灌輸式教學方法,采用案例教學法、啟發討論式教學法、實踐-理論-再實踐教學法等,提高教學效果。采用這些方法的前提是學生必須有動手實踐的機會。為此,課程組多方籌集資金,爭取來自社會、學校、企業等各方面的支持,在校內建立了豬生產學實踐教學訓練基地。結合教師的科研項目,學生能夠親自進行飼養管理和疾病預防治療的實踐。學生從大三第二學期開始就可進入基地進行實際操作訓練,大四第一學期上豬生產學課程,同時在基地進行飼養管理和科研實踐。這樣學生對養豬生產,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采用實踐-理論-再實踐教學法,大大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效果。
1.3 培養專業化思想,既教書又育人首先要學生樹立勞動觀點。養豬是一個相對艱苦的工作。必須具有吃苦耐勞,不怕臟不怕累的精神。在老師身先士卒的帶動和老生的榜樣作用下,即使是在家很少勞動的獨生子女,也能積極投入到養豬生產的勞動鍛煉中,這樣即陶冶了情操又增強了專業化思想。二是培養學生一絲不茍的工作精神。比如在實訓基地做豬全收糞收尿法消化代謝試驗過程中,要進行準確的采食量、排糞量、排尿量測定,飼料、糞尿的一點點損失、糞尿采樣的代表性等都會影響測定結果的準確性。學生們經過科研實踐的鍛煉和摸索,寫出了《豬消化代謝試驗操作規程和需要注意的關鍵問題》等論文,他們經過生產和科研實踐鍛煉后,對工作的認真程度大大增強。三是培養學生的責任感和愛崗敬業的精神。通過在實訓基地和校外實習基地的生產科研實踐,學生們獨立或合作進行不同的試驗,從試驗設計、材料準備到試驗操作及最后數據分析,都能夠圓滿完成。在此過程中,既培養了學生的合作精神,又培養了學生獨立解決和處理問題的能力,增強了對工作負責和愛崗敬業的精神。
2抓好校內實訓基地和校外實習基地建設
豬生產學教學必須與養豬生產實際相結合。校內實訓基地和校外實習基地是豬生產學課程開展產學研相結合的依托和平臺。
2.1 校內實訓基地建設按照目前的課程設置,國內絕大部分農業院校都是在大四第一學期開設豬生產學理論課,到大四第二學期進行畢業生產實習。而畢業實習期間,一部分學生沒有機會接觸養豬生產。因此學生對豬生產學的認知還是停留在書本知識階段。因此建立校內豬生產學實踐訓練基地非常有必要。盡管實訓基地無論從規模還是從生產管理方面都比不上正規大規模豬場,但它設在校園內,學生能夠在學習理論的同時進入實訓基地親自操作,進行飼養管理的生產實踐和小型課題研究的科研實踐,先實踐后上課或一邊實踐一邊上課。豬生產學教學的實驗課也可以在基地進行,解決了長期存在的教學實驗課只能在教室里模擬操作或只能看錄像的難題(規模化豬場防疫嚴格,難以接收整個班上實驗課)。比如豬品種的識別與外貌鑒定、飼養管理實驗、體尺測量實驗,飼料配方設計與配制實驗等,有效解決了養豬理論課教學和實踐脫節、黑板上養豬的問題。
實訓基地建設費用需要多方籌集,例如使用教師部分科研費爭取企業支持,學校提供場地和部分設施等。本實訓基地先后承擔農業部公益性行業(農業)項目子課題一項、校內課題四項、省廳課題二項。基地管理由本課程組青年教師和學生組長負責。動物科學專業學生從三年級下學期開始進入基地參加飼養管理實踐和科研項目,為期一年。每5個學生為一個小組,同一時期有2個小組在基地實踐。每個實踐期為20天。第一個實踐期結束后留下1個小組帶動指導新加入的小組,老手帶新手,如此循環,使更多的同學都有進入基地實踐的機會。
2.2 校外實習基地建設在校內實訓基地建設的基礎上,課程組積極進行校外實習和科研基地建設。截止2010年已經建設了4個穩定的校外豬生產學實習基地。其中有3個位于學校附近,即河北懷安縣順達養豬有限公司、河北懷來長福養豬有限公司和河北宣化恒利養豬有限公司等,每年可接收實習生30多人;另外一個為國內著名的養豬企業北京華都種豬繁育有限責任公司,每年可接收畢業實習生50多人。學校附近的三個基地都是在我校教師多年的指導和幫助下發展壯大起來的。一是學校教師對實習基地長期給予技術支持,無論從飼養管理、飼料配方、疾病防疫等技術管理方面還是從定崗定編、目標管理、績效考核等人員管理方面都為基地建設做出了較大貢獻,幫助基地取得了長足的發展,顯著提高了生產水平,獲得了明顯的經濟效益。二是幫助基地引資金、引項目。幾年來為基地引進科研項目資金100多萬元,建設資金200多萬元。三是幫助基地培養人才,幾年來為基地開展技術和管理培訓50多次,培訓人員120余人,提高了干部職工技術水平,更新了現代化豬場管理的理念。
在課程組老師和基地的共同努力下,基地存欄母豬4000余頭。目前懷來長福養豬有限公司實習基地投資100多萬元,建成國內先進的具有數字化計量系統的科學研究型養豬企業,并承擔了大量的試驗任務,為師生從事科研、實習提供了非常好的平臺。
3完善實踐教學體系
3.1 優化教學實驗內容,增加新的實驗項目,開設綜合性、設計性實驗根據國內外養豬業的發展和生產實際,我們課程組對實驗教學內容和方法進行了優化調整和創新,修改完善了教學實習和生產實綱,新編了《豬生產學實驗實習指導》一書。新開設了母豬飼料原料利用與配方技術、種豬預混料配制技術等實驗,增加了規模化豬場規劃設計、豬的飼養實驗等綜合性和設計性實驗實習項目。通過這種新型實用實驗項目的操作,與養豬生產實際接軌,提高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畢業生受到規模化豬場等用人單位的好評。
3.2 實施本科生導師制為了更好地加強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我院倡導對本科學生施行導師制。學生從大三開始,根據自己的科研愛好和老師們的研究方向自選導師。課程組教師將所承擔的科研課題及實訓實習基地進行的科研項目與學生畢業論文有機結合起來。以學生為主體完成論文選題、背景資料的搜集整理、試驗設計、材料準備、試驗操作、數據記錄、統計分析和論文寫作等,老師隨時對試驗各個關鍵環節和學生的綜述報告、開題報告、試驗報告等進行指導。學生們利用課余和假期時間與老師共同進行科研工作,大大提高了動手能力和科研能力。幾年來課程組指導的學生的畢業論文均達到院級優秀水平,校級優秀論文比率達到60%。
4做好為地方經濟發展的技術服務工作
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是高校的三大職能[2],為社會發展和地方經濟建設服務是國家和地方辦高校的主旨。優化教學環節、抓好實訓和實習基地建設、完善實踐教學體系等都是為了更好的培養人才。高校培養人才,人才在社會上發揮作用從而間接實現高校為社會服務的職能。而實現高校為社會服務的另一個途徑就是高校直接為社會和地方經濟發展服務[3-4],高校教師的科研教學活動直接與社會生產實踐和地方經濟建設對接,教師直接參與到地方經濟發展和社會技術服務工作中[5]。
本課程組響應學校號召,積極與張家口市區域經濟開展科研和技術服務對接活動。在市委市政府、學校領導和各縣區的大力支持下,我們實現了與宣化縣30萬頭生豬項目、省教育廳萬全縣養豬扶貧項目、張北縣大河鄉規模化豬場技術支持項目、懷安、懷來等縣的規模化豬場標準化建設項目等的科研與生產對接。目前圍繞當地養豬業急需解決的技術難題,課程組與地方企業單位聯合開展的科研項目有“豬的環保型飼料研究與示范”、“冀西北壩下養豬及豬病防治技術研究與示范”、“飼料原料營養素含量與豬消化能代謝能數學模型”等。在學院領導和課程組老師的努力及地方政府和養殖企業的密切配合下,我們多次在張家口電視臺、張家口日報開展養豬技術講座,在各區縣開展了技術講座50多場,培訓人員2000多人次,大大提高了企業員工的生產技術和管理水平,通過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為企業降低了養殖成本,豬的生產水平提高,為企業和社會創造了明顯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5取得的成效
5.1 學生的培養質量顯著提高通過產學研結合的教學實踐,通過實訓實習的鍛煉,學生們能獨立進行飼料的配制、豬的飼養管理、預防注射和消毒、豬各種常見疾病的治療等。學生的實踐技能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得到明顯提高。另外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心態和吃苦耐勞的品德,扭轉了個別學生眼高手低,瞧不起本專業的思想,提高了畢業生的社會適應性和就業競爭力,部分畢業生已成為河北省乃至全國養豬企業的中堅力量。
5.2 教師的專業技術水平得以提高通過更新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方法,完善實踐教學體系,積極利用實訓實習基地平臺,與地方經濟發展對接等措施,教師的教學水平和專業技術能力得到明顯提升。2009年豬生產學被評為校級精品課程,課程組教師多次獲得教學優秀獎、優秀畢業論文指導教師獎等獎勵。近年來課程組教師出版專著及全國統編教材十余部,在《Animal Science》等國外學術刊物發表SCI論文四篇,在《畜牧獸醫學報》等國內學術刊物五十多篇。在與地方經濟對接,服務當地養殖業的活動中,教師們通過科技下鄉、下場,進一步了解了我省、我區的養殖業現狀,提高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5.3 促進了科技成果在地方轉化,提高了企業經濟效益通過產學研結合,科研成果與地方經濟對接,大大促進了科技成果的轉化。近年來本課程組的十余項成果在地方已經成功實現了轉化。其中獲得省科技進步獎的豬用母子預混劑研究成果已在多家養殖和飼料企業轉化,企業的飼料成本顯著降低,經濟效益得到明顯提升。
5.4 產學研結合服務地方經濟實現良性循環通過教學、科研、生產相結合,服務地方經濟,本模式初步實現了良性循環。校內實訓基地和校外實習基地為老師和學生提供了良好的科研場所和實踐環境,為提高教學質量和學生素質奠定了基礎。師生通過在基地的實踐,其技術水平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大大提高,不但為基地解決了很多生產技術問題,通過與地方經濟對接,還為區域內養殖業提供了實用有效的技術支持,如預混料配制技術、低蛋白日糧技術等的應用。這些都增加了當地養殖企業的技術含量,顯著提高了企業經濟效益。基地和區域養殖企業經濟效益的提高,相應的也促進了當地養殖行業對學校專家教授的認可和技術依賴,進一步擴大了學校的影響。
幾年來通過產學研結合服務地方經濟的探索與實踐,豬生產學的教學質量明顯提高,科研成果及成果轉化率得到加強,區域內養豬業水平得到了長足發展,企業科技含量明顯增強。當然我們只是作為推進產業發展的教學科研產業大軍的一個分子,對產學研結合服務地方經濟進行了初步探索。以后還需進一步在產學研結合模式、完善教學科研與地方經濟對接體系等方面深入探索研究。產學研結合服務地方經濟的探索與實踐是專業課教學過程中的一項長期任務。只有把教學科研生產和服務地方經濟有機結合起來,才能更好發揮高校的三大職能。
參考文獻:
[1]王彩云,包滿珠,胡惠蓉等.花卉學產學研相結合的探索與實踐[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38(4):83-85.
[2]陳立棟.對強化高校社會服務職能的幾點思考[J].中國高校科技與產業化,2010,(1):66-67.
[3]彭省臨,湛毅青,周鶴林等.高校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探索與實踐[J].現代大學教育,2008,(1):8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