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囯产精品一品二区三区-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网站-四房播播网站

學術刊物 生活雜志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農業農村全面發展

農業農村全面發展精品(七篇)

時間:2023-09-18 17:08:1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農業農村全面發展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農業農村全面發展

篇(1)

1.全面發展農村經濟是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途徑

我國工業的發展基本上是完全依靠自力更生建設而來,在這一過程中,農民與農業付出了巨大的犧牲,在歷史因素、重工輕農思想、重城輕農思想等因素的影響下,工農與城鄉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此外,農民整體素質較低,農村設施差,教育水平落后,科技水平落后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村經濟水平的發展,剩余勞動力的轉移、經濟發展緩慢也影響到了社會和諧。發展農村經濟不僅是建設和諧社會的有效途徑,也是“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思想的具體表現。

2.全面發展農村經濟是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

到了2020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新“三步走”戰略的一個目標,也是社會的奮斗目標,建設小康社會的重點與難點都是農村,根據我國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截止到2020年,農民人均年純收入需要達到8000元,近年來平均年增幅為4.0%,這是無法達到需求的。在近二十余年之中,雖然我國農村經濟水平得到了一定的發展,但是農村面貌變化并不大,如果這一現狀無法得到扭轉,是無法實現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的。為此,必須要大力發展農村經濟,縮小城鄉之間的差距,走特色化的工業發展道路,實現農村與城市的協調發展。

3.全面發展農村經濟是擴大內需的有效途徑

要建設小康社會,需要有一定的經濟增長速度,就現階段來看,促進經濟水平增長的渠道有貿易、投資、消費幾個方面,我國經濟水平發展主要是貿易與投資。我國農村經濟水平發展緩慢,雖然農村人口基數大,但是他們消費需求小、消費水平低,無法拉動內需,供給與需求不對稱必然會影響整體經濟增長水平。從這一層面而言,發展我國農村經濟的基本點在農村,擴大農民消費,發展農村經濟也成為了擴大內需的重要渠道。

二、全面發展農村經濟的對策

1.促進現代化農業的發展

現代化農業就是應用先進管理措施與現代化科技水平對農業開展集約化、規模化、農場化、市場化管理的活動,現代農業是建立在市場經濟基礎上的產銷一體化農業。要發展現代化農業,可以從以下幾渠道開展:第一,提升糧食生產量。為了有效提升糧食生產量,可以采用田間灌溉、土地整理、品種更新等措施,提升糧食單產量與土地產出率,發展優勢產業帶,實現標準化、專業化以及區域化生產,提升糧食效益與品質。第二,注重特色產業基地的建設。在未來階段下,需要做好特色產業基地的建設工作,注重地方優勢產業的發展,從各個渠道來提升農產品綜合競爭力。第三,促進龍頭企業的轉型。為了實現經濟的發展,需要鼓勵各個地區龍頭企業的轉型發展,做好招商引資工作,支持龍頭企業的發展,保障各個地區龍頭企業的綜合效益。第四,做好服務體系的建設工作。要切實促進農業的增產增收,還要做好農村服務體系的建設工作,為農民提品加工服務、市場預測服務、價格信息服務、營銷物流服務,形成科學的服務網絡。第五,改善生產環境。各級政府需要適當增加農業投資力度,做好農村生態建設、鄉村道路建設、農村水利建設以及清潔能源建設工作,改善農民生活環境,促進生態環境與農村各項產業的協調發展。

2.促進農村勞務經濟的發展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核心工作就是促進農民的增產增收,繁榮農村經濟,發展農村綜合生產力,種種實踐證實,發展農村勞務經濟,鼓勵農民外出務工是一個見效快、投資少的經濟有效渠道。就現階段來看,農民依然是三農問題的核心,要解決農民問題,必須要促進農民的增產增收,資料顯示,我國耕地總面積與美國差不多,但是人均耕地面積只有1.41畝,不到美國的1/6,俄羅斯的1/8。目前,我國農村實施的是一家一戶土地經營承包制度,要想實現農民的增產增收還存在著很大的困難,在農村經濟進入新的發展階段之后,在市場與資源因素的影響下,單純依靠農業增收的難度越來越大,勞務收入開始成為農民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減少農民數量才能夠達到繁榮農村的目的,才能夠提升農業效益,采用勞務輸出方式可以有效減少農民數量,避免過多的人口對農村生態環境產生壓力。與此同時,還能夠將多余的土地資源貢獻出來,促進土地集約化經營發展,集中經濟發展現代化農業,保障農民實現增產增收。除此之外,促進農村勞務經濟的發展也是推動農村政治建設、經濟建設、和諧社會建設以及文化建設的要求,農民外出務工可以獲取到經濟收益,還能夠接受城市文明的感染,增長見識、開拓視野,提升自身的競爭意識、創業意識與風險意識。

3.提升農民綜合素質水平

農民的素質水平對于新農村建設質量與建設速度有著直接的影響,就現階段來看,我國農民綜合素質并不高,還存在很多的文盲與半文盲,大多數的農民也未接受過系統、全面的技能培訓與職業培訓。農民科技水平與文化素質水平低、法制意識淡薄,要真正促進現代化農業的發展,就必須要依靠懂技術、文化素質水平高、會經營的農民。為此,必須要做好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工作,為農村經濟水平的發展提供動力。

4.實施農村土地流轉

篇(2)

關鍵詞:職業教育、課程、改革、創新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職業教育是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教育教學本身是為就業服務的,如何將就業能力融入課堂教學,是教學改革的首要問題。作為一名農業中職院校教學一線教師,教學改革主要體現在教師教育觀念的更新和教學課堂等方面:

1 更新教育觀念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是關系到科學發展和建設和諧社會的重大問題[1]。農業的現代化關系到整個社會的現代化,農村經濟的發展關系到整個社會的發展,農民素質的提高關系到國民整體素質的提高。農業職業教育作為我國職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必經途徑[2],農業職業院校的教師應該更新教育觀念,深刻認識到農業職業教育是面向農業、農村和農民,是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培養具有全面素質和綜合職業能力,在農業生產、服務、技術、管理等一線工作的初中級應用型專門人才和新型農民。農業職業教育應該承擔這一重任,并發揮其優勢,為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培養農業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并為提高農民素質作出貢獻。

2 課程教學改革

2.1 調整和優化課程內容,提高教學效果

傳統的課程內容往往是根據書本而定,沒有地方特色,與實際工作任務脫節,為區域經濟、農村經濟服務的功能薄弱。農業職業教育的課程內容應從當地農業經濟發展的需要出發,針對性地選取符合地方經濟發展的教學內容,注重與工作崗位的對接。

2.2 加強實踐教學,注重能力培養

以往“滿堂灌”的教學方式,使課堂氣氛不活躍,學生積極性不高,多媒體教學的使用,使學生就像上電影院看電影一樣,沒有師生互動。教學是師生互動的行為,師生互動效果直接決定教學效果的好壞[3]。中等農業職業教育主要是培養中等農業技能型應用人才的教育,教育過程中應一改傳統的理論教學方式,從課程應用性的角度出發,注重實踐能力的培養;農業職業院校的教學應走出課堂,深入田間地頭,進行現場教學、實地指導生產,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直接參與生產實踐,徹底改變在黑板上種田的傳統理論教學模式。同時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例如職業技能大賽、學生模擬授課等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寓教于樂,教學相長,注重學生的能力培養。

2.3改革對學生的評價方式

傳統考核方式多數是試卷考試,常用分數來作為評價學生的標準,經常出現高分低能現象。過去的職業教育考試采用的是普通教育的知識考試模式,這種方法很容易誤導職業教育的教學工作[4]。要想改變這一方式,必須對學生的考核行式進行改革,進行靈活多樣的評價方式,考試可以設在課堂、試驗基地、生產一線等,用這種靈活的方式來代替死板的試卷考試,以達到對學生進行真實、可靠的評價。

3 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

農業職業教育培養的目標不單單是具備良好的農業知識技能,同時更應具備良好的職業的道德和社會公德。在傳授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建立健全的人格,使學生具有高尚的情操、獨立的人格、自身的創造力等實現其全面發展。這些就需要在日常教育課程教學過程中進行正確的引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農業職業教育的發展是關系著經濟、就業與民生,因此,教師在課程教學過程中,要始終把提高教學質量作為重點,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推進教育教學改革,凸顯職業教育特色。

參考文獻

[1] 賈紅梅.調整農業職業教育方式,適應農業產業化發展需要[J].甘肅農業,2011,(7) .

[2] 劉源,申慧琳,張景書.新形勢下農業職業教育面臨的問題與對策[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1(6).

[3] 王迪.淺談農業高職啟發式教學的實施[J].現代農業,2010,(8).

篇(3)

[關鍵詞]新農村建設;新農村功能;合作組織建設

[中圖分類號] F303.3[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0461(2010)10-0039-04

引 言

新農村建設實施幾年來,取得諸多成績,如村容村貌得到改善、村路硬化打開對外的窗口、伴隨著新農村建設的深入,鄉風也有了很大進步。但新農村建設過程中也產生了許多矛盾和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正嚴重制約著新農村建設的步伐和城鄉統籌發展進程,延緩了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速度。要想快速實現新農村建設的戰略目標,有必要對新農村建設的功能進行深入分析并重新設定新農村建設路徑。

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意義

1.新農村建設是解決城鄉收入差距擴大的有效途徑

改革開放以來,20世紀80年代初期和中期,農村經濟發展很快,推動了城市的發展,支撐了我們整個國家的改革和發展。20世紀90年代以后,農村經濟發展速度則非常緩慢、農民收入的也非常艱難。農村經濟發展速度、農民收入增長的速度大幅度的落后于城市經濟發展速度和城鎮居民收入提高的速度,因此城鄉發展的差距、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逐步拉大。這樣一種狀況已經影響了整個國民經濟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重大意義之一就在于要遏制城鄉差距拉大的趨勢[1]。在目前農村發展滯后、城鄉差距拉大的情況下,統籌城鄉發展的重點就是要加快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縮小城鄉之間過大的差距。而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就是統籌城鄉發展的重要舉措。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實施的基礎設施建設必然會帶動農村經濟的發展,從而為農民的增收開辟一條新的道路,進而使城鄉差別拉大的趨勢得以控制。

2.新農村建設能夠有效擴大農村市場需求

我國是一個有13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國民經濟發展必須主要立足于擴大國內需求。世界各發達國家紛紛將中國作為他們推銷商品的主戰場,那么我們國家在實施新農村建設中,勢必首先考慮本身的市場需求問題。現在,我國經濟發展中對外貿易依存度已經相當高,然而隨著金融危機重創后全球經濟急需復蘇的背景下,國際貿易摩擦卻日趨加劇,最近的歐盟針對中國皮鞋征收的反傾銷稅事件極具有說服力。在這樣一種國際大環境下,我國更應重視擴大內需。農民是我國最大、最有潛力的消費群體,是擴大內需的主力軍。通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來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發展農村社會事業,既可以改善農村的生產和生活條件,擴大農村消費,又可以直接形成農村投資需求,帶動當地鄉鎮企業發展,從而帶動農村經濟的發展。加快農村經濟發展,就可以持續增加農民收入,那么億萬農民的潛在購買意愿則會轉化為巨大的現實消費,對整個國民經濟發展將起到強大而持久的拉動作用。

3.新農村建設有利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1]

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無論發展經濟還是發展社會事業或者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其最終目標都是滿足人的多方面需要,都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我國農村人口和勞動力的素質相對較低,關鍵是農村的社會經濟環境較差,不能適應人的全面發展的多方面要求。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正是通過改善農村的社會經濟環境,為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從多方面提供良好的外部條件。良好的社會氛圍將促使農民相互比較形成趕超的風氣,有了這種積極的比勁兒,農民才會不斷發展事業,提高綜合實力的行動。這樣才會促進農民不斷豐富和完善自己,從知識積累到社會能力培養鍛煉,不斷使農民成為現代全面發展的農民。可以說,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出發點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其落腳點也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4.新農村建設有助于保護農村生態環境

新農村建設其中一個標準就是村容整潔,這一標準要求新農村建設中首先要解決農村環境污染問題。農村污染治理將完全改變農村生產生活環境,特別是對垃圾的集中處理,畜禽的集中養殖以及糞便的處理,污水的集中傾倒這一系列的措施,將完全改變農村過去臟亂差的狀況。同時,這樣集中處理垃圾的污水之后,使得污染物得到治理,農村生產環境也得到改善,并且有害物質被集中處理,不能進入到農業生產環境中去。避免“白色污染”的產生,同時潛移默化中培養了農民的生態意識,能夠有效地保護農村生態環境。

二、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功能

1.新農村具有社會化服務功能

現今的農村沒有一套完善社會化服務體系,農民無法脫離自我服務的狀況。這樣一來不僅農民得不到優質的社會化服務,而且還浪費了大量的農村社會資源,不利于農村生活條件的改善。新農村的建設為解決這種現狀提供了可能。新農村可能有效地收集和整合農村人力、物力、財力資源,為農村社會化服務提供物質保障;新農村還可以從宣傳、教育、培訓等方面對農民進行文化渲染,為農村社會化服務奠定文化基礎。通過新農村建設,可以有效提高農業生產力,增加農民收入,繁榮農村經濟,促進農村服務業的發展,這樣即可實現農村各項社會事情的發展,通過市場化動作實現社會化服務功能。

2.新農村具有社區組織化功能

農民的生產與生活都是獨立的、分離的,農民無法一起經營、一起致富,從而使得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相對緩慢,農民生活方式依舊是舊式的農村生活方式。農村也需要像城市一樣的生產生活環境,也需要一種具有社區組織化功能的服務機制。社會主義新農村一方面能夠在組織農業生產方面發揮作用;另一方面能夠使農村生活的秩序得到保障。農民過分的獨立,使其生活缺乏組織化,致使農民之間缺乏正確的溝通交流,而無法形成有效的團體。新農村建設將有效激勵農民組織意識的提高,激發農民建立種類合作組織,通過生產、流通、社會服務等組織的建立,讓農民也成為有組織的群體成員,這種社會組織功能將便于農民共同發展和進行高品質的生活。

3.新農村具有農村城鎮化發展功能

過去關于城市化的研究中似乎存在著一種誤區,這種誤區使人們效仿歐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城市化道路,試圖把農村人口轉移到城市來居住。然而發達歐美國家的道路基于這樣兩個事實:第一,農村人口相對較少;第二,工業部門為初級工業部門。現在中國的現實情況是:農村人口眾多,工業部門較為復雜而不需要素質較低的農民(這也是為什么農民進城大多只從事高負荷的建筑行業最底層的工人的原因)。因此那種依靠城市吸納農村人口的道路是走不通的。中國必須走農村城鎮化道路,在充分利用大城市吸納農村勞動力轉移進城的同時,大力發展縣域中心城市和小城鎮。這種模式將大大提高農民的流動動力和適應能力,有效實現中國農業人口向城鎮轉移,加快城鎮化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從改善生存環境著手,試圖使農民適應這種城市人生活的環境,從而逐漸得使農民也過著和城里人一樣的生活。城市化并不是非得住在高樓大廈里,并不是非得開著豪華的私家車,用著進口的廚具。城市化應該是一種生活方式的轉變,一種從價值觀到消費觀的一種轉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農村提供了這樣一種社會經濟環境以及一種轉變的動力。

4.新農村具有緩解二元經濟結構的功能

改革開放以來,農村的經濟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發展,但在國民經濟總體來看,其發展程度是十分微弱的。工業方面則是在建國初期就一直依靠農業來維系自身的高速發展。從某種意義上說,農業對工業的這種支持作用至今仍然很強烈的存在著。比如教育問題,現實的農村是把農業收入投入到教育投資中,而這種教育投資所獲得的人力資本卻往往留存于、應用于、貢獻于城市。總之,基于這種支持,我國逐漸形成了發達的工業部門與落后的農業部門的二元經濟格局。有一種話說“看城市像歐洲,看農村像非洲”,這話也著實體現了中國現在的社會經濟格局。而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則從工業反哺農業的角度試圖打破這種二元僵局,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過程中必然會運用工業部門產生的價值應用于農業部門,從而為農村經濟增長添加了有效的助力器。農業會得以發展,農民面貌得以更新,農村環境(經濟環境、社會環境與人文環境)得以改善。二元經濟結構盡管還會長期存在,但從國家到各級政府的努力中,可以使這種二元經濟結構得以緩解,特別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就是農村就地城鎮化①的過程,這種城市化的過程對于緩解城鄉二元經濟結構有著特別的推動作用。這種農村城市化的建設思路,將完全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落后狀態,并且按照城市化的模式來建設農村,將有效推進縣域經濟的快速發展,加快現代農村建設的步伐,實現城鄉統籌發展,為真正實現城鄉一體化奠定現實基礎。

5.新農村建設具有統籌城鄉發展,縮短城鄉差距的功能

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對經濟社會發展方向的把握就是通過宏觀政策的制定和具體的政策來引導要素的流動,來引導經濟社會的協調有序發展。新農村建設通過財政投資,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通過投資拉動來重新配置資源進而引導國家經濟的合理發展,既合理配置資源,實現資源的有效利用,又有效促進落后地區快速發展,以求各地區各層次的協調發展。確保國家經濟社會整體性的協調可持續發展。新農村建設可以有效增進農村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進程,改變農村基礎設施落后,農村社會化服務程度低的問題,帶動農村全面發展。

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路徑選擇

基于新農村建設的諸多功能,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必須著力其多種功能的實現,而放棄一些表面工程,以有助于國家全面戰略實現為第一目標和策略。

1.充分發揮縣域經濟“亞核心” ②[2]作用,統籌規劃新農村建設

考慮到我們國家的現實基礎和農村現實,盡管國家對新農村建設投入了很多,但真正落實到每個村的人力、物力與財力就相當有限了。如果按照現在這種新農村建設模式,想實現農村城鎮化得相當長的時間,并且是否能起到國家想要的效果還很難說。新農村建設幾年來的效果已經說明了這一點,不發揮農民建設新農村這一絕對主體的自身主觀能動性,光靠國家投入一部分資金來建設,那么新農村建設的最初設想就根本無法實現。結合農村實踐,和幾年來新農村建設的經驗,要想實現農村建設的快速實現,首要的一條就是要打破新農村建設的表面含義,我們的新農村建設,并不是建設一個新村,核心是提高農民的思想意識和綜合素質,讓他們自己找到自己建設新農村的方向。在農民自己沒有真正意識到這些的時候,國家就要對新農村建設進行統籌規劃,結合各省市縣的具體情況,對新農村建設實施縣(市)、鄉(鎮)、村三級統籌規劃。

2.按城市標準規劃新農村建設

新農村建設要結合當地原有的基礎(經濟、政治、自然、社會),首先搞好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高標準進行基礎設施的規劃設計建設。將縣(市)作為國家、省(市、自治區)核心城市之外的“亞核心” [2]進行規劃,從交通路網建設到供排水管網建設,從市政設施建設到服務網點建設,都要充分考慮其未來五十年的市容率來規劃設計并結合當前需要逐步建設。搞好縣域“亞核心”建設的基礎上,再合理建設鎮、村規劃設計建設,這其中要重點規劃重點村的建設。綜合考慮三級發展規劃,高標準進行城鎮化發展建設,就是要盡快將偏遠小山村的農民轉移出來,為其提供生存的空間,將過度分散居住的農民轉移到更適宜居住的地方,全面提升農村的生活質量和綜合保障能力。

3.以生態標準進行新農村建設

農村現在的環境狀況令人擔憂。垃圾處理、飲水、用廁等一系列關系到農民生活的環境問題一直困擾著農民的生活。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農民幾千年來的生活習慣;另一方面,是沒有一種可以使得農民生活習慣得以改善的生態保障。在建設新農村過程中,必須制定一套科學合理的生態指標,以該指標的要求來建設新農村。不能因為大量的建設工程而進一步惡化農村的生態環境。在統籌規劃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將提高城鎮化率,使更多的人集中居住在城鎮中,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實現農村生態增殖效應,轉變農民的生育觀念,實現產業結構的高化并且有利于污染的防治和垃圾處理。

4.新農村建設需要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

過度松散的生產生活方式,使農民的任何行動都缺少組織,既浪費生活資料,又浪費時間資本,同時,又使得本來就處于弱勢的農民,更加無法適應現代化的沖擊。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要不斷努力引導農民組建各種有助于農民形成整體的組織[3]。通過各種合作組織的功能效用,使農民可以獲得更多的科技知識、形成學習型家庭,促進農民整體素質,培養適合新農村建設的新型農民[4]。提高農民組織化可以促使農民進行專業化生產,開展多種形式的聯合與合作,形成規模效益,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建立龍頭企業與農戶之間聯系的橋梁,維護農戶的利益,同時也可以保證農業生產符合企業的標準,建立農民專業合作組織,還可以降低交易成本,獲得可靠收入,降低生產成本,提高農產品出售價格,同時,在人們日益關注消費的階段,合作組織可以集體購買生產資料和生活用品,減少市場經濟中存在的消費市場欺詐現象,堵住假冒偽劣商品銷往農村的通路[5]。

5.新農村建設需要大力發展集體經濟

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鄉(鎮)、村兩級政府有許多事情要做,但卻無從下手,因為這兩級自取消農業稅后沒有財政來源,全國大部分地區這兩級政府沒有積累。有一些村級組織,不但沒有積累和財政收入,因為管理不善,經營能力差,導致負債很多。所以農村公共品的提供只能完全依靠國家的投入,這樣在新農村建設中,國家投入不足的部分,鄉村就沒有配套解決方案,加之現在農村的事業均不允許向百姓攤派,許多公益事業做不起來,新農村事業就大受影響。當前如何破解農村遇到的實際困難,真正發揮鄉(鎮)、村兩級政府的功能是急需解決的問題。要想發揮兩級政府的功能,那么這兩級政府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增加財政收入。大力發展集體經濟將為這一系列的問題的解決提供有效的途徑。集體經濟的快速發展,一來直接增加本級政府的財政收入,本級政府有了自我支配的財政收入,就能根據本級需要,對國家投入進行配套,將這一事業很好地完成;二來促進當地第三產業的快速發展,活躍當地的市場,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和公共品的提供都將為農村服務業的發展提供有利的基礎和條件,活躍的第三產業發展,將有利促進社會的全面進步;三來可以利用集體的力量為農村社會發展提供相關的服務。而如何發展集體經濟,又將是一個深刻的課題,需要我們在未來的研究中深入探討。

四、結 論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已經進行了六年,全國上下共同努力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村容村貌逐步改善、農村生態環境逐漸好轉、農民收入逐步增加、農民生產生活都在提高。但新農村建設中也伴隨著一些問題,歸根結底是新農村建設參與者沒有將新農村建設的功能把握好,強調外化的東西,卻忽略了一些內在的東西。針對新農村應該具有的社會化服務功能、農村組織化功能、農村城鎮化功能、緩解城鄉二元結構功能、統籌城鄉發展功能的需要,新農村建設需要進行相應的調整,有所側重地發展農村經濟社會事業。只有這樣才能將新農村建設深入下去,并真正地解決農村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及缺陷。

[注 釋]

①農村城鎮化是指各種要素不斷在農村城鎮中集聚,農村城鎮人

口不斷增多,城鎮數量、規模不斷增大,質量不斷提高的過程。

②所謂“亞核心”,是指經濟地位和功能介于核心區和邊緣區之

間的次級核心,是局部邊緣區域的核心區。“亞核心”作為經

濟地位和功能介于核心和邊緣之間的次級核心,與核心、邊緣

的關系主要表現為:第一,“亞核心”是局部邊緣地區的極化

中心。第二,“亞核心”是從屬于“核心”的次級核心。第三,

“亞核心”是“核心”和“邊緣”的紐帶。在新農村建設過程

中,要強化縣域中心城鎮的“亞核心”作用,強化其人口集聚

功能,以減少大城市因勞動力轉移造成的壓力,還能夠減少農

村人口過多對農業現代化的制約。

[參考文獻]

[1]彭京宜,等,編著.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學習讀本(第2版)[M].北

京:紅旗出版社,2006:12.

[2]劉國斌,趙儒煜.論縣域經濟“亞核心”發展規律[J].吉林大學社會

科學學報,2009(1):151-157.

[3]李 恩,孫 賀.吉林省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模式探索――基于社

會功能視角[J].農業經濟,2009(8):84-86.

[4]李 恩,李 赫.構建社會主義和諧農村與塑造新型農民的關系研究

[J].學理論,2009(7):93-96.

[5]李劍閣. 中國新農村建設調查[M]. 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09:

324.

Functional Analysis of New Rural Community Construction

Li En,Liu Zhiqiang

(College of Quartermaster Technology of Jilin University , Changchun 130062,China)

篇(4)

農業要取得長久的發展必須依靠科技進步,農業科研的進步在農業生產中有重要作用,而農業推廣工作在農業生產和農業科研上起紐帶和橋梁作用。廣義的農業推廣工作的內涵是指對農村的人力資源進行開發的農村咨詢和教育工作,即農業推廣專員通過與農民的交流溝通或采用其它方式使推廣對象能夠提高生產技能、增長農業知識,改變生產觀念,從而自覺采用創新技術進行農業生產,農業推廣的目的在于培養新型農民,以此來發展我國的農業,最終實現廣大農村的和諧發展。狹義的農業推廣是指通過改良生產技術來提高農業生產水平,其主要的形式在于技術指導。農業推廣工作旨在通過咨詢、示范等方式革新農業技術,促進農業的創新和發展。開展農業推廣工作,可以幫助農民獲取最新的農業知識,增進廣大農民的生產技術,而且在農業技術人員傳授生產技術的同時,還能為廣大農村提供多方面的信息和知識,在技術和知識在傳播的過程中,還可以提高農業技術的創新,從而保證了農業生產技術的水平和良好的經營管理模式的發展,最終實現提高農業勞動力的整體水平。農業推廣工作還可以對農民的行為方式以及價值觀念構成一定影響,實現廣大農民對現代化生活接受和適應,促進社會的全面發展和進步。農業推廣工作還可以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轉換為實際成果,促進農業生產、經營效率的不斷提高,幫助改變農村的生產、生活條件,促進農村、農業、農民的協調發展。

2農業推廣工作策略分析

2.1加強農業推廣的財政力度

政府部門應落實“三農”政策,加大對農業的投入力度,強化國家對農業推廣工作的支持力度。其中,在財政投入結構上,應堅持對農業推廣工作持續穩定的資金投入,充分發揮政府財政稅收政策鼓勵農業推廣工作,須建立政府財政支出的資金投入機制,并適當引導社會資金加強對農業推廣工作的支持力度。在資金投入的手段上,須對推廣工作中的市場性和公益性關系進行恰當處理,應加強研究公益性范圍內推廣工作面向市場的能力問題。在資金投入的規模上,在國家財政科技投入之中應堅持農業推廣工作的地位,保證資金投入的規模和投入總量。

2.2加強推廣項目經費審核分配制度的改革

農業推廣工作主要針對的群體是廣大的農民,因此,在推廣活動中獲得最大益處的也應該是農民,所以在對農業推廣經費進行分配以及推廣項目經費審核的過程中,要綜合考慮推廣項目與國家農業政策的符合程度,還要考察項目申報審批是否符合相關要求,另外在考察審核項目創新性、先進性的同時,也須向項目范圍內的農民進行建議和意見的征集,內容包括項目的可行性、項目的必要性等,讓農民參與到推廣工作中來,這樣在溝通交流、統籌兼顧的過程中才能將農業推廣工作落實到位。在進行農業推廣項目經費預算時,須拿出部分經費作為對推廣人員的考核激勵資金,尤其注意對推廣工作一線人員進行獎勵和補貼,這樣可以很好地促進推廣項目執行的進度,保證工作任何合理利益的同時促進推廣工作高效率、高質量地完成。

2.3對農業技術推廣工作人員加強知識和技能培訓,全面提高隊伍素質

為了更好得開展農業推廣工作,就必須積極落實農業技術人員深化教育相關制度。目前,部分農業技術人員的知識結構老化、觀念較為陳舊,技術落后,已經無法適應現代農業生產過程中對創新型、實用性技術的要求,這也一度導致了農業推廣工作開展困難。因此,需要加強對農業推廣隊伍,尤其是農業技術人員的思想素質、專業技術方面的學習和培訓,盡快建立其一支高素質、戰斗力強的專業技術隊伍,使他們能夠迅速適應新時期市場經濟發展和農業發展對農業推廣技術隊伍的要求。政府部門應積極貫徹落實加強鄉鎮等地區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建設和改革方面的精神,堅持以基層農業技術人員的知識技能、作風素質的建設工作為主,探索提高基層農業推廣工作人員修養的長效途徑和完善機制,以保證技術人員能將推廣工作落實到位。除了加強農業推廣隊伍,尤其是農業技術推廣隊伍的素質,更要加強對農村勞動力的人才培養力度,堅持緊抓農村基層、農業一線農業技術人員的素質提高和能力建設工作。保障農業推廣信息的及時披露和對新型、重要的農業生產技術的及時推廣,在多項措施的綜合保障下才保證農業推廣工作的順利完成以及農業生產及時有效開展。

篇(5)

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發展,對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具有決定性意義。發展,更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決定性因素。“三農”問題,基礎是農業,主要表現為農業基礎設施薄弱,農業生產力水平相對低下;關鍵是農村,主要表現為農村社會事業發展滯后,尤其是教育、醫療和社會保障事業落后;核心是農民,主要表現為農民收入水平偏低,且增長緩慢。這些問題,從根本上說,是發展不充分造成的,因此必須靠加快發展來解決。

一要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發展現代農業是增加農民收入和建設新農村的產業支撐。要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走可持續的農業發展道路;要拓寬農業產業體系,豐富和優化農業內部產業構成;要改善農業物質裝備條件,提高農業基礎設施水平;要加快農業科技進步步伐,提高農產品的科技含量和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要創新農業生產經營形式,提高農業素質、效益和競爭力。二要加快發展農村經濟。在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的同時,要積極發展農村第二、第三等非農產業。發展非農產業,應以能夠發揮當地資源優勢、具有廣闊市場需求的勞動密集型行業為重點,比如農副產品加工業、建材工業和建筑業、商業、交通運輸業以及信息業等。三要重點發展農村社會事業。農村發展中最薄弱的環節是教育、衛生等社會事業。因此,要從多方面加強農村公共服務,增加對農村教育、衛生等社會事業和基礎設施投入。

提高農民收入,維護農民利益

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實現、維護和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農民是我國最廣大的利益群體,目前也是弱勢群體。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是黨代表最廣大農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大舉措,充分反映了億萬農民的強烈愿望,也體現了黨服務人民、造福農民的宗旨。

農民是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發展的主體。解決包括農民在內的“三農”問題,要依靠農民,尊重并充分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農民的知識結構、技術能力、經營管理水平、思想觀念和道德水準,直接決定著其作用的發揮程度。因此,必須大力發展農村教育,有效開展農民技能培訓,培育新型農民,同時促進農民通過發展專業合作社等形式組織起來。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富裕農民,使農民充分享受建設和發展的成果。農民是發展現代農業、建設新農村的最直接受益者,富裕農民是解決“三農”問題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首要的是提高農民收入,一是在政策上繼續加大政府財政補貼力度;二是在組織上創新農業生產組織與經營形式,降低交易成本,擴大規模效益;三是加快戶籍制度改革和農業富余勞動力轉移步伐,實現農民充分就業。

優化結構,實現農業與農村的全面可持續發展

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按照這一基本要求解決“三農”問題,可具體分解為三個方面:一是要促進農村經濟、社會、文化、政治、環境的全面發展。農村發展的這些內容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的關系,統一構成了一個有機整體和系統,是多元一體化的綜合建設和全面發展。這體現了農村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態文明共同發展,體現了農村的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環境建設和黨的建設協調統一的發展要求。二是協調發展,主要是促進農業與農村內部關系的協調,實現結構優化。農業與農村產業結構優化包括結構合理化和結構高級化。三是可持續發展,一方面要用現展理念引領農業,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要實現農村經濟與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發展可持續農業,要充分開發、合理利用一切農業資源,合理地協調農業資源承載力和經濟發展的關系,提高資源轉化率,使農業資源在時間和空間上優化配置,達到農業資源永續利用。四要實現農村社會安定,農民安居樂業。農業和農村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在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核心問題是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和勞動生產率。

統籌兼顧,促進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篇(6)

一、以發展為基礎,堅持全面進步

發展是解決農村一切問題的關鍵。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加快農民增收致富步伐,是新農村建設的基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首先是要大力發展農村經濟,改變農村落后的經濟面貌。經濟發展是新農村建設的前提和基礎。我國一些農村地區經濟發展滯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必須以發展農村經濟為中心。只有經濟發展了,農民的生活才能不斷改善,農民的全面發展才有堅實的物質基礎。必須把發展經濟放在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位置。通過發展農村經濟,提高農業的整體素質和綜合效益,促進糧食增產,增加農民收入,不斷提高農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一要深化農業結構調整,實施優質農產品區域布局,推進農業產業化。大力發展區域特色明顯、比較優勢突出、市場競爭力強的特色高效農產品產業帶;按照“民辦、民管、民受益”的原則,積極引導和扶持農產品行業協會、專業合作社、專業技術協會和股份合作組織的發展,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搞活農產品流通。二要努力發展二、三產業,加大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力度,推進城鎮化。按照“注重特色、注重規模、注重區位、注重產業實力”的要求,推進城鄉區域調整,集中發展規模較大、輻射能力較強的小城鎮,提高小城鎮對農民的吸納能力。優化發展環境,激發農民創業熱情,扶持和鼓勵農民進城興辦二、三產業。遵循“政策引導、有序流動、加強管理、改善服務”的方針,做好農村勞動力轉移工作,為農民就業和外出務工創造寬松環境。三要用抓工業的思路抓農業,延長農業產業鏈,推進農村工業化。扶持和發展市場競爭力強、科技含量高的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幫助其做大做強。積極引導和支持龍頭企業通過“公司+基地+農戶”等形式,與農民建立合理的利益聯結機制,增強龍頭企業對農民的輻射帶動力,構建特色農產品加工產業群,發揮工業對農業的帶動作用。

二、促進協調發展堅持科學規劃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要切實搞好科學規劃,實行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有計劃、有步驟、有重點地推進。建設新農村,要結合當地經濟發展水平、特點和人文環境狀況科學規劃,形成類型多樣、特色鮮明、風貌各異、多姿多彩,體現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農村。規劃是龍頭,規劃的水平決定新農村建設的水平。新農村建設規劃應注重系統性、前瞻性和可行性的統一,既要嚴格標準,又要符合實際。在建設模式上,力求自然和諧、形式多樣;在建設方法上,一次規劃、分次實施,先易后難、逐步推進。一要有系統性。依據統籌農村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發展的要求制定新農村建設規劃,正確把握四者之間的內在聯系,使規劃成為有機統一的整體。二要有前瞻性。新農村建設是一個動態過程,制定規劃要立足當前、著眼長遠,適應經濟社會發展規律,把標準定得高一些、超前一些,為未來發展預留空間。三要有可行性。立足各地農村實際,因地制宜,揚長避短,做到高標準建設與農民的承受能力相統一,不搞“一刀切”。制定規劃應詳細周密,既有總體安排,又有階段目標;既有任務要求,又有落實措施。

三、體現群眾意愿堅持以人為本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發展要求。具體來說,就是要求一切從廣大農民的愿望和實際出發,把農民作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主體,尊重農民、依靠農民、激發農民的創業激情和首創精神,不斷創新農村體制機制,破除各種體制,不斷激發廣大農民群眾的發展活力;農民富裕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目的,要把增加農民收入作為一項戰略任務來抓,建立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廣大農民是新農村建設的主體,要采取一切有效措施,發展農村教育,千方百計提高農民素質;要以實現農民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從維護農民的根本利益上來謀發展、促發展,不斷滿足廣大農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切實保障農民群眾的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權益。新農村建設的主體是農民,在實踐中政府要引導扶持,不能包辦代替,更不能違背農民意愿。

農民群眾是新農村建設的主體。推進新農村建設,必須牢固樹立群眾觀點,尊重群眾、依靠群眾、服務群眾、造福群眾,使新農村建設成為惠及廣大農民群眾的民心工程。一要尊重農民的主體地位。把新農村建設與農民求富、求安、求樂、求美、求和諧的要求結合起來,激發新農村建設的原動力。充分尊重農民群眾自我管理、自我發展的權利,凡涉及資金籌集使用、項目招標以及工程質量等重要事項,都須經村民大會通過,“大主意”由農民自己拿。二要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大力發展農村“路、水、電、醫、學”等公共事業,規范和完善農村低保和特困戶救濟制度。把硬件建設與軟件建設結合起來,把村莊整治與新村建設結合起來,完善基礎設施,治臟、治亂、治差,改水、改路、改廁、改廚、改圈,實施“凈化、綠化、美化”工程,營造良好的農村生產、生活、生態環境。三要提高農民整體素質。著力完善農村文化教育設施,豐富農民精神文化生活,以先進文化占領農村文化陣地。廣泛開展公民道德教育,提高農民思想道德素質;加大普及文明生活、科學婚育、衛生保健等知識的力度,提高農民科學文化素質;加強民主法制教育,普及法律常識,提高農民守法的自覺性;加強知識技能培訓,提高農民自主創業和轉移就業的能力。

四、保護生態資源堅持可持續發展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必須處理好農業經濟增長與資源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這樣才能確保農業資源的持續有效利用和生態安全,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要進一步樹立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意識。以節地、節水、節肥、節藥、節種和節能為突破口,大力加強節約型農業建設。充分利用土地空間,努力提高土地生態系統的綜合效益,充分利用降水和可利用的水資源,采取各種有效措施提高水的利用率。要讓農村地區有新鮮的空氣、潔凈的水、整潔的街道,最終走上一條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要通過多種途徑維護農業生態環境的相對穩定,以實現農業系統總體上的高產、穩產、優質、節能和降低生產成本的綜合效益。

科學發展觀的要義在于尊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按實事求是的原則謀求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在全國上下迅速掀起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之際,如何真正領會中央精神,貫徹上級決策,把科學發展觀貫穿于全部工作的始終﹖不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是建設新村莊不搞形象工程。形象工程是科學發展觀的大敵。歷年的建設進程中,各地各部門不同程度地出現過這樣那樣的形象工程,浪費了資源,消耗了民力,污染了環境,破壞了生產力,造成了極壞的影響。建設新村莊更應遵照科學發展的原則,把工作重點放在整治村莊環境,完善配套設施,節約使用資源,改善公共服務,方便群眾生產生活上,放在群眾意見最集中、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上。要把新村建設和扶貧開發結合起來,整體推進,特別要重視解決貧困邊遠地區群眾的生產生活困難。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不能搞一刀切,不能強求一律搞“樣板工程”。要量力而行,充分考慮當地財力和群眾的承受能力,不盲目攀比,不下達指標,不搞層層驗收和達標升級,不搞不切實際的大拆大建,更不能加重農民負擔,增加鄉村負債搞形象工程,裝扮門面。否則我們的工作就與中央的精神相去甚遠,就和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背道而馳。

篇(7)

1.1 受資金投入力度和使用情況的影響,農業的基礎設施一直處于很薄弱的狀態

水利設施落后、老化等問題是我國現在很多地區面臨的普遍問題,這些地區本身的基礎設計存在著很大的漏洞。這和我國的水利投資建設資金更多的是投入到了大型水利工程中有非常密切的關系,我國相關部門對農村農田水利建設的投入力度明顯不足,資金的利用也較為分散,形不成良好的作用。因為在實際生活中資金的投入量和農業節能、節水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和完善工作有非常直接的關系,因此,這一因素也成為限制低碳農業發展的重要方面之一。

1.2 農業生產方式在某方面還保持著傳統的方式

現在,我國的農業科技一直發展不錯,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是在某些方面,如我們在農業生產中對污染土壤資源的化肥、農藥等的依賴性還是沒有減輕,依舊和之前一樣嚴重,這成為引起農村污染的重要因素,會出現土壤結塊、肥力下降等惡性循環,這種粗放型的農業經濟增長方式同樣是加劇資源和環境壓力的重要方面。

1.3 低碳農業規模化發展困難重重

現在農村農業生產的小農分布已經成為阻礙我國低碳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雖然我國近年來在農業大規模生產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依舊堅持的是以農戶小農生產為主的最基本生態生產單位,這樣的模式適應性并不高,尤其是和農業生產中碳生產的合理標準規劃之間矛盾很嚴重。舉例說明,在一部分農村地區開展低碳農業生產的生產戶數量是極少的,有相當大的一部分農戶還在堅持著粗放型的生產模式,這就給碳生產的大規模集中化實現帶來很大的困難。在這樣的情況下,農業生產對土壤、空氣和水源等的污染沒有任何減少,阻礙著低碳農業的全面發展,同時還增加了低碳農業的推廣和開展成本。

1.4 無論是科學技術水平還是自主創新能力都有自身的漏洞

當今社會,能夠起到提升低碳農業實現率以及發展農業新技術目的的兩個重要因素是先進的科學技術、技術上的不斷創新。但是由于我國農業技術現在依舊處于發展的低級階段,這對于我國低碳農業經濟的發展并不是一個促進性因素,反而是一種很大的限制,我們對農業技術的研發投入力度有很大的欠缺,并且在應用先進農業技術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問題,農業科研人員不足等,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阻礙著科學技術在低碳農業中的應用。另外,先進技術的缺乏也是阻礙生態農業經濟模式的重要因素。比如,農村沼氣的開發和利用常見的模式是以農戶為單位的規模非常小的家庭生產生活,大規模生產的大中型沼氣池等技術的發展并不完善,沼氣的開發和利用程度受到限制。

2 低碳經濟時代下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思路

2.1 重視并加大低碳農業技術的研發和推廣力度

重視并加大低碳農業技術的研發和推廣力度具體指兩個方面的內容:首先要不斷地促進我國低碳農業技術的研發和創新;其次,大力的引進西方發達國家的先進技術。政府應該通過財政政策的方式支持或者是引導技術的研發和推廣,吸引越來越多的社會資金不斷地投入進去,與此同時還要注重新技術的開發并對現有的先進技術進行整合,盡可能地減少低碳技術推廣和應用的成本,不斷地構建技術服務體系,通過合理的方式引導農民去大范圍地嘗試運用先進農業技術,增加先進技術在低碳農業生產中的應用范圍,進而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我國農村地區經濟發展和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對于新型農機技術,我們必須加大對其在農村地區的推廣力度,引導農民持續性地學習新技術,或者是通過免費開展農業教育課堂培訓業務的方式,幫助農民對新型低碳農機的作用有全面的了解,最終促使低碳農機能成功地被運用到農業發展中去。另外,還要注重生產戶安全意識的增強,如此,低碳農機在農業生產中的作用才能得到良好的發揮。

2.2 逐步建立循環農業經濟體系

由于我國的人口總數多,所以耕地面積總量大的我國在人均耕地面積上并不占優勢,人和土地之間的矛盾非常嚴重,而且還伴隨著農業生產效率低,耕地污染嚴重的問題,這些因素也成為我們全面推廣農業固碳技術、降低高碳能源、化肥等資源使用的必要條件。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作為一種降低資源消耗率的循環模式類型,主要針對的對象有農業資源、農業產品和農業廢物再利用。在我國的農業循環經濟發展過程中,不能盲目地毫無頭緒地隨意發展,應該將實際發展現狀和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原則全面的結合起來,有效地推進水資源等資源的綜合利用效率,同時還要全面做好清潔能源的開發和利用,并對農業經濟增長方式進行轉變。在低碳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方面,西方國家要比我們更為完善,發展也更加迅速,例如,阿根廷實行完善的免耕加秸稈還田的低碳農業技術,這對之前傳統型的種地之前必須耕地的現狀是一個非常好的改變,在很大程度上實現了有效保護土壤耕地面積的目標。

2.3 根據農村地區的實際現狀,可以嘗試發展低碳休閑旅游農業

現在的農業已然成為農村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本身具備了文化傳承的功能。尤其是在最近幾年,伴隨著城市生活壓力的不斷增大,農村越來越受城市人的青睞,備受城市生活壓力的人們面對農業文化發展越來越好的農村表現出了非常大的向往感,這在很大程度上也推動著農業經濟的休閑觀光業發展的越來越好。農村嘗試發展低碳休閑旅游農業是因為這同樣是有效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方式,另外,還能有效地緩解農村的勞動力就業壓力,逐步地形成品牌經濟,逐步出現良好的品牌效應。我們要將農村現有的旅游資源作為開發和發展的基礎性內容,相關人員要在現有力度的基礎上繼續不斷地加強對低碳旅游資源的創新開發力度,最終形成理想的農業旅游發展模式。開發農業觀光旅游模式,不能人云亦云,隨意性太大,要對農村當地原本的自然景色加大保護力度,然后在這些工作的基礎之上才能不斷地加大對高新技術的開發力度,成功地找到農業加工的突破口其實就是農產品,同時還要注重農業觀光旅游服務業務的全面發展,實現低碳農業經濟和旅游業的全面結合,最終達到帶動低碳農業經濟全面發展的目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一本色道久久88加勒比—综合| 高清熟女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极品av一视觉盛宴|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天然素人在线|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熟女影院| 国产免费人成在线视频| 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东京热| 国产日韩av免费无码一区二区| 尤物永久网站| 黄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 67194熟妇人妻欧美日韩| 精品国产成人av在线| 久久影院九九被窝爽爽| 亚洲 欧美 激情 小说 另类| 少妇被爽到高潮动态图| 久久精品中文字幕大胸| 午夜免费福利小电影| 进女小姪女体内的视频| 久久久久人妻一区精品色欧美| 全部孕妇毛片| 欧美性色黄大片手机版| 亚洲 欧洲 日韩 综合二区| 日本高清少妇japanesevideo| 少妇被粗大的猛进69视频| 性欧美老妇另类xxxx| 国产女人精品视频国产灰线 | 午夜不卡久久精品无码免费| 无码人妻精品丰满熟妇区| 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国产| 日韩精品久久无码人妻中文字幕| 国产怡春院无码一区二区| 男人的天堂免费a级毛片无码| 国产精品视频色拍拍|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妞妞| 男女18禁啪啪无遮挡网站| 国产在线观看免费视频软件| 久久99久国产麻精品66| 精品人妻中文字幕有码在线| 性一交一乱一伦在线播放| 国产免费av片在线观看播放| 亚洲色图片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