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初中化學酸堿鹽的概念
時間:2023-09-13 17:07:0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初中化學酸堿鹽的概念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酸、堿、鹽多種物質,多種反應,多條性質,學生根本沒有明確物質構成及性質變化本質,在此基礎上強化訓練,增加數量增加難度。反而使得規律性知識更為繁雜。已有研究例如“微粒觀指導突破酸堿鹽教學難點”,“對酸堿鹽反應的歸納”、“促進學生認知發展的酸堿鹽教學策略初探”等,對于酸堿鹽部分教學難點已經有所突破,未能體驗分類觀的發展與作用,本文試圖解決教學課時緊張與學生思維能力提升的矛盾,試圖理順知識教學與學生發展空間之間關系,既要掌握酸堿鹽部分核心概念,又要宏觀把握初中化學酸堿鹽部分的反應關系,還要從微粒存在分類標準明確酸堿鹽部分物質轉化的本質。
1.分類觀指導下的酸堿鹽教學
分類是一種一般科學方法,廣泛應用于各個學科領域。通過分類,學習者可以更好地認識同類物質的本質。化學學科的研究對象是物質及其變化,分類標準是分類的核心,理解根據不同的分類標準對物質及其發生的變化進行不同角度、不同層次的分類;同類物質具有相似的性質,可以發生相似的化學變化,是學習者必須要掌握的科學方法。
學生對物質分類的認識,從混合物純凈物的是否為單一物質的分類標準,到單質化合物的純凈物中是否一種元素,繼而有機物無機物的化合物中是否含有碳元素,最終到依據元素組成對酸堿鹽的分類,經歷由簡單到復雜的認知發展過程。由于元素組成的復雜程度增加,元素組成的分類標準在酸堿鹽部分所起作用明顯減弱,酸堿鹽部分的化學反應幾乎都與溶液相關,因而元素在溶液中的微粒存在形式,對酸堿鹽性質影響非常大,近于決定作用。
對酸堿鹽的分類,宏觀元素組成是初步的,表象的;性質用途的分類標準是事實性的,顯性的;微觀微粒存在或構成,是深入的,本質的。學生只有明確了酸堿鹽溶液中微粒的種類,存在狀態,相互作用,才能理解酸堿鹽之間、以及單質氧化物和酸堿鹽之間反應,掌握物之間相互轉化的實質。結構相同性質相似,結構不同性質不同,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從而突破學生學習難點。
2.酸堿鹽部分單元教學設計
通過課前問卷調查發現,學生在初中化學學習酸、堿的概念之前,90%學生對酸的認識僅限于一種味道,并不認為是一類物質,酸與酸味之間沒有建立聯系。10%的同學知道鹽酸、硫酸和醋酸。而對堿的認識只有5%的同學提到面堿即純堿。其他的同學對堿基本上沒有概念,可以說他們所知道的堿,跟堿的概念沒有關系。95%的同學認為鹽就是食鹽,只有5%的同學認為碳酸鈣、氯化鈣和硫酸鈉是鹽。可見從一種物質擴充到一類物質,是學生們的首要問題。
學生能夠按照元素組成的分類標準,將化學物質分為連續的宏觀形態的物質,如各種元素的單質、化合物、氧化物、其他等,依據微粒構成將化學物質分為不連續的微觀形態的物質,如分子構成的物質、原子構成的物質、離子構成的物質。因此,學生具備了一定的分類觀研究物質的思想和方法。
在酸和堿的學習中,多角度認識酸堿,建立結構與性質之間的關系。使學生體會到共同的結構特點與相似的化學性質之間的關系,使學生學會歸納從幾種物質的性質,推知一類物質的性質,又能從一類物質的性質,推知某種物質的性質,形成從零散經驗到通性框架的認識角度,同時認識到對于物質進行分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鹽的學習中,學生運用分類觀,鞏固和應用研究一類化合物的方法,研究鹽類物質,由特殊物質到一般規律再到具體物質的學習,體會對于復雜的、規律不明顯的鹽類物質進行二級分類研究的必要性,利用分類研究物質性質變化。
酸堿鹽單元教學課時分配如下:
3.酸堿鹽單元教學設計的教學價值
學生從生活中感知酸味、澀味,從指示劑的變色體驗酸堿性質,從元素組成上區分酸堿鹽,從溶液中微粒判定物質的性質變化。多角度認識物質,是分類標準的落實點。
在分類觀指導下,突破物質性質核心概念,建立并應用“成分――分類――結構――性質――用途”的研究模型,更加促進學生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的飛躍,是思維能力的提升點。
探究性實驗是指學生結合原有的知識和技能進一步探索新的知識,依據已有知識,預測未知物性質,并自行設計實驗方案,最后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是實驗探究能力的創新點。
化學學科基本觀念是一個由簡單到復雜,由具體到抽象,由低層次到高層次,不斷深化提升的過程。單元教學設計發展了微粒觀、元素觀、分類觀等,是初中化學觀念發展點。
常見的酸堿鹽的學習,通過典型代表物探究、推廣分類研究的新視角,通過物以類聚,結構決定性質,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等基本方式,促進學生對物質及其性質的認知發展,為學生研究物質性質提供了思路和科學方法。
【參考文獻】
[1]宋心琦主編.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化學1、2(必修).第3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姚梅華.考試周刊,2012.34:146-147
【關鍵詞】 知識分化點 酸堿鹽 化學計算 教學策略
在初中教學中有一種普遍現象就是:一門新課程對于每個學生來說都處于同一起點,但是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后,在某些知識點上開始出現了成績的分化。我們把這些關鍵的知識點稱之為教學過程中的知識"分化點"。筆者長期從事初中化學教學,擬就結合教學實踐,對初中化學教學的分化點的特點、確定和突破方法做一些探討,以就教于同行。
1 初中化學分化點的特點
所謂化學知識"分化點"是指初中學生在學習化學中對智能發展和心理發展產生關鍵影響的化學知識或技能。知識"分化點"大都屬于比較抽象 ,難以理解和掌握的知識,其中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占多數,這類知識又恰恰能培養和訓練學生的抽象思維、邏輯思維和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與學生化學學習的質量和效果有密切關系。
化學知識"分化點"具有以下特點:①基礎性。這些知識點都是需要初中學生掌握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是學習化學的基礎。表現為大量的知識需要學生識記,以便在學生的認知能力上形成學習化學的語境,進而培養其學習化學的興趣。②抽象性。教學分化點是概念、定律、化學符號隱晦和抽象的地方,也是化學思想方法抽象、復雜和跳躍度大的地方,容易造成學習時的思維障礙。③關鍵性。這些教學分化點,是導致學生成績分化的關鍵之處,一旦學生在這些點上受挫,必然出現學習成績的分化。所以,知識"分化點"既是學生學習的難點,也是教學過程中應把握的關鍵。。
2 初中化學分化點的判定
不同區域的學校,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初中化學學習上的分化點表現上是不盡相同的。這就需要教師通過多種途徑和形式加以調查分析,針對學生學習化學的實際,找準教師所教學生在化學學習上的分化點,才能有效地采取相應的教學措施和手段,防止學生化學學習的兩極分化。筆者在長期的化學教學實踐中,認為化學教與學中最基本的和普遍性的分化點在于,化學用語、酸堿鹽、化學計算這三個知識點是學生學習化學中的分化點。這是因為這三個部分的知識對于新教材來說是重點、對學生來說是難點、對今后化學學習來說是基礎。
3 突破初中化學分化點的教學策略
3.1 激發學習興趣是前提
興趣是個體積極探究某種事物的認識傾向,興趣也是人們求知的一種力量。對某種事物產生了興趣,必然產生積極的情緒體驗,促進思維能力的形成。要讓學生輕松、愉快、主動地學習,關鍵是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主要有以下方式:①演示實驗。教師在教學中注意實驗演示的"戲劇效果",正向魔術師的魔術一樣能吸引人眼球,巧妙利用集色、態、味、光、聲于一體的獨特的演示實驗,用強烈的視覺刺激來引起學生的好奇心,進而激發他們的探求心理。②緊密聯系生活實際。生活中的化學無處不在,從農藥到化肥,從"三聚氰胺"到食品添加劑,都存在于學生的生活視野。教師從學生熟悉的生活中,用具體的、形象的、生動的例子來引導學生,激發學生對知識的渴求,對科學的向往,進而對學習化學產生強烈的樂趣。如在緒論課教學中,教師在演示實驗時,用毛筆蘸上氫氧化鈉溶液后,在普通硬紙板上隨意寫上字,然后噴上無色酚酞,此時硬紙板上立即顯示出紅色的字跡;當學生正在大腦中尋思原因時,教師抓住學生驚詫心理,又突然在硬紙板上噴上無色的稀鹽酸,紅色頃刻消失。這樣,幾次顏色的神奇變化如魔術一樣能緊緊抓住學生的注意力。
3.2 強化實驗教學是關鍵
化學是一門實驗科學,整個化學學科的發展規律,都是建立在化學實驗的基礎上。通過演示實驗和學生實驗操作,能夠使學生理解化學概念和規律的建立與實驗的關系,培養學生一定的實驗能力。
加強實驗教學能夠突破初中學生化學學習分化點的原因在于:①化學實驗具有直觀、形象、生動的特點,相對于知識教學來說,能夠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符合中學生年齡階段的認知心理特征;②實驗過程具有嚴謹、求實的特點,實驗步驟具有邏輯性,實驗結果必須尊重客觀事實,因而能夠培養學生實事求是、嚴謹治學的科學態度;③實驗現象與實驗結果具有規律性,分析和掌握其規律,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綜合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能夠訓練其科學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科學素質、心理素質、思維素質、智力素質和能力素質等。可以說化學實驗教學是化學教學中培養學生整體素質的一條重要途徑,特別是酸堿鹽部分正是通過實驗教學的強化,可以實現突破學生學習分化點的功效。
3.3 提出識記要求是保證
記憶是思維的基礎,沒有一定的知識積累,談不上思維的形成。一門科學的起點,首先就是基本知識和基本概念,這些知識概念往往需要學生通過識記來掌握。識記是指反復認識某種事物并在頭腦中留下印象,獲得和鞏固個體經驗的過程。在化學教學中,教師要向學生提出明確的要求,對元素符號、化學式、化學方程式等進行識記訓練,有效突破學生在化學用語上的分化點。
化學教學中記憶的方法有:①重復記憶法。對一些化學概念,如元素符號、化學式、某些定義等進行反復記憶,多次加深印象,是有效記憶最基本的方法;②理解記憶。理解不僅包含對學習材料的內容、結構層次的了解,而且也包含著過去已經習得的知識和經驗。所以,對任何問題都要力求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記憶。③語言韻律化可以提高識記的效果。韻律化體現了語言的近似性重復,能增加學生的興趣和注意,從而收到較好的識記效果。例如,在學習了化合價后將常見元素化合價編成"鉀鈉銀氫正一價,鈣鎂鋇鋅正二價;氧二、鋁三、四價硅;二、三鐵,二、四碳;二、四、六硫,三、五磷;銅汞二價最常見,變價還有錳氯氮"。因此,通過有效的識記,能夠為學生學習創設一個良好的學習情景,有助于突破化學的分化點。
3.4 知識層次教學是技巧
科學知識的教學一般都是從簡單到復雜,從易到難,呈螺旋上升的趨勢。中學化學知識是遵循中學生認識規律,按照物質間的內在聯系,由淺人深、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順序編排的,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對整個教學內容的安排要體現出層次性,要面對全體學生,充分挖掘每個學生的潛能,注重培養他們的創造思維能力。
以酸堿的教學為例,教學步驟為:首先,讓學生認識常見的酸中具有代表性的酸-鹽酸、硫酸,常見的堿中具有代表性的堿――氫氧化鈉、氫氧化鈣的性質,在獲得清楚認識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去歸納并總結酸、堿的通性。其次,通過電離理論從本質上認識酸和堿具有共同性質的原因是因為酸溶液都能電離出氫離子,而堿溶液都能電離出氫氧根離子。第三步引導學生再將內化的知識轉化為外化的實踐,形成創造性思維。例如:要求學生鑒別HCl和NaOH,可以選擇如下方法來鑒別。一是根據溶液的酸堿性可以選擇:(1)指示劑(石蕊或酚酞)、(2)PH試紙;二是根據鹽酸的性質來判斷:(1)Zn、(2)CuO或Fe2O3、(3)Na2CO3溶液;三是對照氫氧化鈉的性質可辨別:(1)CuSO4溶液、(2)FeCl3溶液。對于一道題可以采用多種方法來解析。因此,分層遞進教學遵循了知識發展的原則,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有利于挖掘學生蘊藏著的智力潛能,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構建學生對新知識結構,形成知識網絡,進而有效突破教學的分化點。
3.5加強思維訓練是根本
思維是人腦對客觀現實概括的和間接的反映,它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質和事物間規律性的聯系。在初中化學教學中,除通過知識教學、實驗教學加強思維訓練外,化學計算是訓練學生思維的重要方式,也是突破分化點的重要手段。
思維訓練的方法主要有:啟發思維,拓寬思路;觸類旁通,靈活應用;注重點撥,妙思巧解等。例如:溶質的質量分數是初中化學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這部分計算題是難點之一,有些題中隱蔽一些幾乎可以亂真的迷惑因素,很多學生不能透過現象看本質。例:用侯氏制堿法制得的純堿中含有少量的氯化鈉,現稱取只含有氯化鈉的純堿樣品34.6克,加入48.6克水溶解,向所得溶液中加入130g稀鹽酸恰好完全反應,反應后溶液的質量比反應前的總質量減少了13.2克。請計算:(1)純堿樣品中碳酸鈉的質量;(2)反應后所得濾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解析該題,學生易犯的錯誤是:①計算生成物溶質質量分數時溶質氯化鈉質量只算碳酸鈉與稀鹽酸反應生成的質量,而忽略了原樣品中還有氯化鈉。②計算溶液質量時有的同學忽略了生成的二氧化碳質量,有的同學少算溶解固體時水的質量。教師在該題的教學解析中,可以先讓學生自己動手做,學生可能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錯誤,在其存在懸疑的心理狀態下,將學生的求知欲從潛伏狀態調動到活躍狀態,此時教師準確把握這個時機,在學生思維的最佳突破口給予點撥,學生就會產生一種豁然開朗、如釋負重的感覺,這樣的教學方式,對學生的智能發展無疑將會產生積極的影響。
綜上所述,在初中化學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掌握知識分化點的出現,加強知識分化點的教學,恰當地把握住教學的各個重要環節,突破教學難點,降低學生在化學學習中的分化現象,就能有效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 王晨敏.突破"知識的分化點"防止"學困生"的形成[J].中學教學參考,2010,56(7):82.
關鍵詞:初中;高中;化學;銜接;梳理;思考
一、知識銜接點梳理
二、一些知識銜接的教學思考
1.在中學化學教學中,“元素的單質及其化合物”是一個重頭戲,初中的“身邊的化學物質”通常只選取一些與學生生活相關的具體物質,將其安排在有關主題中進行學習,學習的要求并不高。
因此,在指導學生學習初中“空氣、水、碳及其化合物、金屬”這些主題時,教師可以在原來機械記憶的基礎上通過信息導讀等方式適當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
2.初中“復分解反應”的主要學習內容為對化學反應進行分類,“發生復分解反應的條件”不屬于初中基礎型課程的內容,但其可用于準確判斷酸堿鹽之間的反應。并且,高中要求“掌握復分解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的書寫”,對該內容的學習要求為:生成低沸點易揮發的物質(含氣體)、弱電解質(如水、弱酸等)、難溶性物質(沉淀)。所以在初中教學中,教師可以將“復分解反應發生的條件”作為拓展內容,不過由于知識結構的局限,初中學生沒有學習過弱電解質等概念,進行部分拓展即可:生成沉淀;生成氣體;生成水,以便學生在此基礎上繼續進行學習。
3.“氧化還原反應”部分由于較為抽象,理論性強,因此在初中和高中都屬于學習的難點。初中對于“氧化還原反應”的學習僅僅要求“從得氧、失氧角度判斷氧化反應、氧化劑、還原反應、還原劑”,高中則要求“根據化合價升降或電子轉移來判斷氧化劑和還原劑”。
如果初中教師在教學中只從得氧失氧角度分析氧化還原反應,對于學生在今后的高中化學學習中形成化學的思維方法十分不利,學生要從原來的“得氧、失氧”到高中的“化合價升降、得失電子”,再到緊跟著的“電子轉移”,跨度無疑是相當大的,而且在認知方面也有沖突,學生更多的會感到無所適從。
初中教師在教學中可利用較為簡單的、也是較為典型的氧化還原反應“CuO+H2Cu+H2O”,讓學生先從得失氧的觀點分析氧化還原反應,引導學生過渡到從化合價的角度認識氧化還原反應,學習從化合價升降的角度判斷氧化劑與還原劑。在教學中,初中教師還可讓“雙線橋法”部分先出現在初中教學中(忽略得到及失去的電子數),例如,從化合價的角度分析“CuO+H2Cu+H2O”反應時,自然地進行標注:
這樣,既有利于初中“氧化還原反應”的學習,又為學生做好了相關的知識準備,為高中的學習打下了基礎。
4.在物質結構的學習中,現行初中基礎型課程對“原子結構”沒有做任何學習要求,僅要求學生“理解分子和原子都是構成物質的微粒、分子構成原子”,但同時學生要記憶一些常見元素的化合價,現在初中教師在教學中不涉及原子的結構、核電荷數、電子數等,因此當學生在初中記憶常見元素的化合價時,無法從理性角度進行理解型記憶,而只能用“唱山歌”式的方法死記硬背,學習效率低下。高中則要在原子結構的基礎上學習包括電子式的含義及書寫、化學鍵的種類、元素周期律等知識,而此時學生還要從原子核學起,跳躍性頗大,一時很難適應。所以,在初中的教學中可讓學生初步了解原子的微觀結構,原子結構與元素性質的關系,包括增加一些典型的金屬元素、非金屬元素、稀有氣體元素原子結構的學習,這樣既可以讓學生有意義地記憶元素化合價,又為學生進入高中學習有一個良好的鋪墊。避免了對學生造成認知的障礙,導致新概念的學習面臨著前概念缺失的嚴峻挑戰。
5.在初中學生學習酸堿鹽時,現有的對酸堿鹽的定義實際上在科學性方面有很大的謬誤,如果要學生透徹理解酸堿的通性及鹽的化學性質、很好地辨別酸和酸性物質以及堿和堿性物質等,“離子”的教學無論如何也是不應該被忽視的,教師如果要強調酸的通性是由“H+”決定而堿的通性是由“OH-”決定的,學生就首先得知道“什么是離子”。因此,適當學習一些簡單離子應該是很有必要的。
6.初中教材中雖然也曾出現過強電解質的電離,但現在的二期課改內容已將此完全舍棄,而電離是高中電解質溶液學習的基礎,直接影響到高中該部分的學習。若高中的學習沒有初中一些簡單的“電離”知識作鋪墊,學生到了高中學習“強弱電解質”“電離平衡”“離子反應”“鹽類水解”時就會感到難度增加太快、坡度太大。因此,初中的教學中可“知道”為學習要求對“鹽酸、硫酸、硝酸、氫氧化鈉、氫氧化鈣、氯化鈉”等的電離知識進行初步學習,為高中的電解質溶液的學習做好準備。
7.對于溶液的pH,初中只要求初步了解pH跟溶液酸堿性的關系,即:只要求知道pH7時溶液呈堿性。其實,學生在初中的科學課中已對此進行過學習,不過這個“pH”在初中并沒有一個明確的概念,對于“pH”到底是什么,初中的學生無從知曉,只是機械地進行學習、記憶,因而在學習中容易對pH形成誤解,即學生通常都會忽略pH使用的條件――溫度,這個忽略可用“根深蒂固”來形容;學生的另一個問題是認為酸堿性的范圍就是pH范圍0~14,沒有pH大于14或小于0的溶液存在。這些問題的存在應該說與初中的教學不無關系,從初中科學課的學習,到初三化學課的鞏固,學生的前位知識已牢牢地扎根在腦海中,幾乎成了不可磨滅的記憶,當高中出現pH的概念后,要重新認識溶液酸堿性與pH的關系,并且學生在學習pH數學表達式的同時,還需結合C(H+)、C(OH-)的關系,這些無疑對學生的認知是一種艱巨的挑戰,學生首先要把原有牢固掌握的前概念剔除,而后才能把現學的內容理解透徹。所以,為了避免這樣的教學尷尬,初中教學可在科學課的學習基礎上,對“pH”略作深化,即強調一下pH運用的前提:常溫;另外,強調一下“pH”其0~14的范圍是基于人們的使用方便,而并不代表該范圍外的溶液不存在。
【關鍵詞】復分解反應 化學教學 教學重點
化學是初中的主要學科之一,與高中化學相比,初中化學的知識點有很強的表面化和基礎化特征,更多地要求學生掌握化學反應的表面規律和外在特征,對內在本質的解析度并不強。之所以會有這種特征是因為初中生剛剛開始學習化學,還不能適應難以理解的更深層化學知識,這種較為淺顯的知識正有利于化學的起步學習。然而這種特征也帶來了一些困擾,其中最典型的一種就是復分解反應的教學。由于這種反應的本質牽扯到復雜的離子團概念,所以初中化學教材并未詳述,這就造成學生對復分解反應的理解不足,兼之復分解反應的反應式大多比較復雜,學生無論是記憶還是理解都面臨很大的困難。因此廣大教師需要針對這種情況優化復分解反應的教學方法。
一、復分解反應的概念教學
復分解反應的概念本質在于兩種化合物在水溶液中進行的離子交換,生成物――氣體、沉淀、水――具有難電離特征,因此會消耗原本的離子,令溶液中原本的離子濃度迅速降低。這個概念本身牽扯到了初中生尚不熟悉的離子團知識,不僅在教材上沒有明確提及,而且即使教師加以拓展講解,學生也很難理解。對概念的理解不到位導致了學生無法正確認識復分解反應的本質,由此對后面的反應特征和反應式規律都理解不到位。
為了應對這種情況,化學教師必須從方法上入手,設法令學生更簡單地理解復分解反應的概念本質。具體來說,可以利用知識點的承接和概念知識的分解。由于復分解反應在教學順序上承接之前關于酸和堿的知識,所以將之前教授過的酸和堿的離子特征引入復分解反應教學。酸的離子本質是酸根離子與氫離子,堿的離子本質是氫氧根離子與銨根離子或金屬離子,鹽的離子本質則是酸根離子與銨根離子或金屬離子。不需要學生完全理解離子團概念,只要能對已學習酸堿鹽的離子本質有一定了解即可。然后將復分解反應的反應式分解成離子式展示給學生,就能讓學生更容易地意識到復分解反應的離子本質,同時意識到復分解反應中離子濃度因氣體、沉淀、水生成而減小的原因。
二、復分解反應的特征教學
復分解反應的反應特征是幫助學生理解其化學反應式書寫規律的關鍵,為了幫助學生擺脫復分解反應式量大、復雜、難以記憶的困擾,教師必須在教學中讓學生正確認識到復分解反應的表面特征和本質特征。
復分解反應的表面特征也是其反應條件,即反應產物中必須有氣體、沉淀、水三者之一。這一特征關系到復分解反應的反應式是否成立,但初中生普遍對何種物質在溶液中會以氣體或沉淀的形式存在并不了解,這就造成了許多學生即使知道了這一特征,在書寫反應式時也不知如何運用。這可以說是一種知識運用效率的低下。為此,教師要把中學化學常見的各種沉淀物依照特征規律總結成表,讓學生以沉淀規律為依托進行記憶。這樣一來學生需要記憶的東西僅有數量有限的特征規律和常見沉淀物而已,不用再死記硬背數量龐大的復分解反應式。
三、復分解反應的錯誤教學
在復分解反應的學習中,有一些錯誤是非常常見的,教師可以在教學時直接指出這些錯誤,也可以在學生實際發生這些錯誤后結合實際習題進行講解。無論那種教學方式,都可以利用這些常見錯誤加深學生對復分解反應的理解,進而實現對復分解反應的熟練應用。
以解離反應相關題目為例,初中化學中雖然有這類題目,但其本質知識已經遠超出了初中的學習范圍。這類題目的代表如下:在碳酸鈉和氫氧化鈉的混合溶液中滴加稀鹽酸,則稀鹽酸先和哪種物質反應。從本質上來講,該題目需要先判定不同物質的解離常數,再據此判斷反應順序,但這些知識點并非初中生可以學習和理解的。因此,教師不妨直接將其作為易錯知識點講解,強調中和反應的優先性,這樣一來即使學生對問題本質缺乏認識,但依然可以因其規律性和易錯性留下較深的印象。
另外一方面,參考前文的特征教學規律可知,對沉淀、氣體物質的判斷不明是學生在復分解反應上另一類的易錯點。這種錯誤的產生原因除了學生對常見沉淀和氣體物質的掌握不到位外,還包括了學生對之前知識點的掌握不足。因此教師在遇到這類易錯點時,不妨與之前的知識結合,進行復習性講解,能收到更高的教學效果。
四、復分解反應的應用教學
復分解反應的知識點在習題應用中非常繁雜,而且經常與其他方面的化學知識點相結合,體現出更加多元化的特征。這種情況令許多初中生以復分解反應的習題為苦,甚至產生厭學情緒。為此,教師要注意找出復分解反應在應用方面的規律性特征,以這些特征串聯各個知識點,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可以以復分解反應為主線,為學生總結出整個初中化學的脈絡和知識網。此外,教師不應拘泥于對相同類型不同復分解反應的反復講解,這種教學方式無益于學生對復分解反應的應用拓展。正確的教學方式是先由教師按復分解反應的特征對其相關題目進行應用分類,再分門別類地完成不同類型題目的教授和介紹。這樣才能最大限度的拓展學生的視野,讓學生熟悉復分解反應知識在不同情況下的應用方式。
五、結語
雖然對初中化學來說,復分解反應屬于難點知識,但對之后的高中化學來說,復分解反應只是基礎知識,是學習更深層知識的前提。因此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不能因為困難就放棄復分解反應的教學和學習,否則不只無法保證初中化學的學習質量,而且還會對未來的化學學習造成持續性的不良影響。廣大初中化學教師要集合復分解反應的知識特點和初中生的學習特點,探尋更有效的教學方式,幫助學生攻克初中化學難點。
參考文獻
[1]陳熙.體現數據之美――對復分解反應教學的再思考[J].福建教育,2013(9)
[2]李大.也探“復分解反應的概念”[J].化學教學,2007(6)
關鍵詞:化學課堂教學 語言設計 看法
課堂教學語言是教師專業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言語交流是師生互動的基本方式,教學語言是教師傳達信息的主要手段。如果這種手段運用的恰到好處就能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啟迪他們的智慧,陶冶他們的情操。
現代教學理論告訴我們,化學教學不是簡單的化學知識灌輸,化學教師的課堂教學語言不是機械的語言的組合,實踐證明設計合理、組織精煉的語言是保證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手段。
下面我就初中化學課堂教學語言設計談談自己的幾點看法:
1、初中化學課堂教學語言要具有科學性
化學課程的一個非常重要的任務就是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要達到使學生對科學概念準確解讀和對科學術語準確運用的目的,作為教師就必須注重課堂教學語言的科學性。
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分清日常概念和科學概念的差別,幫助他們準確理解科學概念的內涵,培養他們運用科學概念的能力,從而為以后在生活中運用科學打下良好的基礎。比如鹽,生活中人們通常說是NaCl,很多同學誤認為氯化鈉是鹽,鹽就是氯化鈉,實際上這是不科學的。實質上鹽是指由金屬離子(或銨根離子NH4+)和酸根離子組成的化合物。再如在教“堿的通性”一節中,堿溶液跟酸堿指示劑起反應時,我先做了一個演示實驗,向盛有氫氧化鈉溶液的試管中滴入幾滴無色酚酞試液,學生在觀察顏色的變化后得出堿溶液能使無色酚酞試液變紅,很多學生還得出使無色酚酞試液變紅就是堿溶液的結論,這是不準確的,也是不科學的。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認真分析這類“根深蒂固”的日常概念中的不科學之處,幫助學生在頭腦中建立起科學的概念。
2、初中化學課堂教學語言要具有啟發性
新課程標準注重“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的課程理念,啟發式教學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增強學生創新能力的主要途徑。啟發性的語言是啟發式教學的核心,同樣的問題,表達方式不一樣,產生的效果可能就迥然不同。若教師的語言具有啟發性,就可以引起深入的思維活動,課堂教學就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教《分子和原子》這一內容時,我首先提出這樣的問題:若隔壁在炒辣椒,我們有何感覺?我們經過花園,為何能聞到花香?濕衣服曬一曬為何變干了?藍球、排球為何能壓個窩?再結合課本中的圖片進行講述,便水到渠成地得出:物質是由分子構成的,分子是真實存在的,并在不斷運動的;分子間是有間隔的,這樣把分子這個抽象的概念和學生們原有的知識聯系起來,使教學達到深入淺出的效果。在整個過程中,通過具有啟發性的問題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望,誘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從而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
3、初中化學課堂教學語言要具有思想性
新課程標準確定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課程目標,學生在已有的知識基礎上不斷提高能力,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和科學的價值觀。化學教師語言的思想性主要體現在德育教育方面,教師只有將自己的教學思想滲透于平常課堂教學語言中,才能達到“潛移默化”“春風化雨”的育人效果。
例如在《金屬和金屬材料》這章里,教材介紹了我國鋼鐵生產技術一直處于世界領先地位等內容。通過一系列的介紹,教師可以根據教材內容把歷史、現代的中華民族在化學領域中的重大貢獻有機地結合起來并加以滲透,以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使學生產生最自然、最樸實的愛國情感,增強學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樹立祖國的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進而變成刻苦學習的實際行動。
再如在教“一氧化碳的性質”一節時,我先組織學生觀看一些CO中毒的宣傳片,再舉一些一氧化碳中毒案例。如1983年9月25日上午8時左右某鋼鐵廠第一薄板車間檢修工王某對煤氣退火爐進行檢修,王某在檢修完畢后開始調試時。閥門突然漏氣,大量煤氣從其上方逸出.王某因吸入過量煤氣而引起一氧化碳中毒,被送入醫院急救脫險。再引用生活中的例子,用發生在身邊的一氧化碳中毒的場景進行課堂導入,加深學生對這一物質的印象,進而為學生講解,這一物質的特性,對人類都有哪些危害,如何降低或者減少危害,達到變害為利,變廢為寶的目的。
4、初中化學課堂教學語言要具有趣味性
1初中化學高效課堂構建現狀
1.1教師教學觀念落后
大部分學校在安排化學課程時普遍將其控制在一周2到3節課程,一節課40分鐘,教師一周的授課時間在80到120分鐘,同時根據相關研究表明,在每節課前20分鐘是學生記憶力最集中的時間段,也就是說,學生集中學習化學知識的時間普遍在40到60分鐘,在較短的學習時間內學生想要更好地理解相關知識具有較大困難。化學學科與其他學科相比,擁有較廣泛的知識層面,這就對學生邏輯分析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還有大部分化學教師在開展教學時并沒有進行知識點的梳理、深入剖析知識內涵,仍采用傳統機械式的填鴨式教學進行講解。這里的填鴨式主要是指在黑板、粉筆、有限化學器材的基礎上進行口頭講解,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也只能通過死記硬背的方法進行記憶。
1.2學生動手能力欠缺
化學學科具有較強的實踐性,有很多化學知識點需要在實驗操作的支持下才能更快理解。但在實際化學教學過程中,大部分教師采用“自己操作、學生看”的方式進行實驗操作,在一節實驗課后學生對于器材名稱、需要注意的事項等都一知半解,甚至有些化學教師借口時間不足直接將化學反應結論告訴學生,不進行相關實驗操作。這現象不僅沒有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同時使學生動手操作能力越來越弱,不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同時這一教學方式營造了一種緊張、沉悶的課堂氛圍,學生積極性與主動性不足,學生的創造能力也受到一定阻礙。
1.3化學實驗設備不完善
化學課程最大的特點之一就是實驗教學相對較多,很多知識點都需要通過實驗操作進行講解,在實驗操作過程中學生可以脫離枯燥、無味的課本知識,通過有趣的化學反應強化對化學知識的認知,將抽象、不易理解的化學知識,通過實驗操作呈現出的化學反應轉變為更直觀、易懂的內容,有利于學生更快、更好的理解所學知識。可是,部分學校并沒有意識到實驗教學的重要性,普遍存在化學實驗設備不完善的問題,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化學學習。實驗教學比起枯燥的理論課更容易滿足學生求知欲望,但實驗化學設備的不足抑制了學生的好奇心,久而久之,學生可能會失去學習化學的興趣,甚至產生抵觸心理。
1.4缺乏科學性的管理
保障化學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以及高效課堂構建的基礎條件為科學化管理。對于初中生而言,科學管理更利于他們主動參與到化學學習中,可見化學科目的管理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學校應對化學科目給予高度重視,為教師制定教學目標;另一方面,教師應根據教學目標制定學生教學計劃。但目前一些學校將更多的精力與資源投入到語、數、英等課程中,對于化學學科重視不足,科學管理也就無從談起。
2初中化學高效課堂的構建策略
2.1創建生動的教學情境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化學教師在開展教學過程中要重視教學的出發點與落腳點,在課前要對講解的內容進行透徹了解,在課堂講解中要善于將舊知識與新知識進行融合,加強各知識點間的聯系。其次,在開設教學活動前就應營造舒適的學習氛圍,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進行思考學習,通過發散性思維表達自己的觀點與見解。因此,情境創設在化學教學過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從以下兩方面著手操作:(1)引經據典在化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入經典事件或名人故事進行教學情境的創設。這一方式最常運用在語文教學中,但化學教學同樣適用,有利于推動化學教學的實施。古往今來有不少化學學者為深入研究化學知識付出了巨大努力,他們在重重困難之下依舊堅持不懈的探索化學知識,這些故事在一定程度上都能對學生起到啟示作用,激發學生化學興趣。例如,化學元素周期表是化學學科中的重要內容,在講解這一知識點前,教師可為學生講解俄國化學家門捷列夫的故事,不僅有利于了解元素周期表背后的創作環境,同時有利于學生加強對這一知識的理解,為后續化學學習奠定基礎,提高教學效率,促進化學高效課堂的構建。(2)貼近生活很多化學知識都與現實生活有著密切相關的聯系,學生在生活中處處可以發現化學現象,教師在化學課堂教學中可以通過引入生活化問題進行情境創設。因此,化學教師應善于挖掘生活中的化學知識,具備較強的洞察力以及觀察力,將化學知識盡可能聯系到學生實際生活中,以此創設情景,拉近學生與化學間的距離,形成情感共鳴。例如,在人教版九年級化學上《氧氣的實驗室制法》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引導學生采用排水法進行氧氣制取,讓學生直接將橡皮塞塞進試管口加熱,學生就會觀察到水槽中的水逐漸呈現出紅色,這時學生就會引發思考:水變成紅色的原因是什么?發生條件是什么?在教師對相關知識的講解過程中,學生就會理解到水變成紅色的原因主要是在水中融入了少量高錳酸鉀粉末。通過生活化的情境,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問題的意識,同時激發了學生求知欲望,在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獲得了較大成就感,樹立了自信心,對學生化學學習能力以及知識運用能力具有積極推動作用。
2.2轉變教與學理念,明確教與學目標
“教學”主要包括兩大內容即“學生學”與“教師教”,可見“教”與“學”有著同等重要的地位。因此,化學教師在開展化學課堂教學過程中,不應一味的進行知識講解,形成一種“一言堂”的局面,也不應該任由學生進行無止境的自學形成“童樂園”的學習局面,教師只有將教與學進行有效結合,在知識傳授的基礎上提供給學生自我學習的空間,才能最大限度的實現高效初中化學課堂的構建。無論是學生還是教師都應意識到知識學習并不是唯一的化學學科素養,其內容豐富多樣。初中階段的化學學習對學生持續發展以及更高階段的化學學習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對于教師而言要引進先進的教學理念,對傳統教學方法、教學手段進行改進,善于運用引導性教學方法引發學生思考;對于學生而言要積極參與到課堂學習中,提高參與性與主動性,轉變以往被動學習的狀態,主動進行知識探索與知識學習。例如,教師可以構建兩道化學知識相同的應用題,一道簡單,一道復雜且應用點不同,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進行題目的解答,在學生給出答案后教師在講授相關知識點,這一方式有利于學生強化知識理解,增強記憶,有效提高了課堂效果。
2.3精選內容,構建問題教學
問題教學是構建高效化學課堂的有效方式之一。在實際化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在知識點的基礎上進行問題構建,通過問題的引入使學生產生思考,例如在人教版九年級化學上《自然界的水》的學習過程中,可以構建以下問題:(1)水的形態各式各樣,在生活中你們見到的水有哪些?都屬于純凈物嗎?(2)純凈物都有固定的組成,我們該如何探究其中的組成成分;(3)水屬于氧化物還是單質化合物?生活中你們見到的單質化合物或者氧化物都有哪些?探索其中的規律;(4)蒸餾水屬于純凈物,混合物中包含了各種雜質,如小溪、大海、江水等中都有哪些雜質?我們該如何判斷?這些雜質是不可溶還是可溶?(5)面對日益嚴峻的環境問題,你得到了什么啟示?通過問題的構建學生會很快進入到相關知識點的學習中,對有關水的知識進行思考探索,并通過自己的生活經驗與認知從中獲取答案。又如在《碳和碳的氧化物》的講解過程中,可以構建如下問題:(1)產生二氧化碳的渠道有哪些?(2)一氧化碳與二氧化碳存在哪些區別?(3)一氧化碳與二氧化碳的性質有哪些?等等,通過相關問題的思考學生會加強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學生也可以從中理解到一氧化碳作為有毒氣體對我們的身體健康有較大危害,在現實生活中也會著重留意“煤炭中毒、煤氣中毒”等事件,促進學生知識運用能力的提升,為教學成效提供了有力保障。
2.4有效導入吸引學生興趣
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是開展化學教學的關鍵條件,只有學生擁有濃厚的興趣才會投入到學習中。因此,在實際教學中化學教師應通過有效導入激發學生興趣,吸引學生注意力,為后續的知識講解奠定基礎。例如,在“溶解度”講解過程中,教師可通過情境教學的方式進行有效導入,使學生產生思考,主動探索化學知識內涵。如:張三放學回家后媽媽為她做好了午飯,他吃了一口覺得飯菜有點淡,媽媽就加了一點鹽,結果還是淡,媽媽又加了一點鹽。鹽是我們生活中的必需品,幾乎每道飯菜都會用到食鹽。食鹽可以在水中進行溶解,但在一定量的水中食鹽是否可以無限制的進行溶解?這時就可引出本節課要講解的知識點,在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學生在學習新的知識時就會產生熟悉感與親切感,從而在輕松的學習氛圍中進行知識理解與掌握。通過有效導入,有利于激發學生興趣,使學生產生主動學習的意愿并投身于化學學習中,使教學效果達到預期,促進化學高效課堂的順利構建。
2.5開展化學實驗,培養學生動手能力
化學實驗在化學學科中的比例較大,也可以說實驗教學是化學學科的基礎,這就要求化學教師加強對實驗教學的重視,積極開展化學實驗,通過有趣、多變的化學反應吸引學生參與化學實驗,進而促進學生實踐能力的提升。初中階段的化學知識很多都離不開生活經驗,與學生的日常生活有著緊密聯系,那么教師在講解這類知識點時,就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實驗操作,在操作的同時學習化學知識,并得出相關實驗結論加深學生記憶。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利用課下時間跟小組成員或同伴進行實驗活動,培養學生化學素養,提高學生知識運用能力。例如,在“常見的酸和堿”的教學過程中,PH試紙是最常用到的實驗工具,教師可以利用這一教學資源引導學生對氫化鈉溶液、稀鹽酸等進行酸堿度的檢測,一來有利于幫助學生掌握pH試紙的使用方式,二來有利于學生強化記憶,豐富知識積累。課堂時間相對有限,有些學生在有限的實驗教學中沒有得到滿足,這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利用生活中的資源如牛奶、洗潔精、醋等進行酸堿度的檢測。通過教學實驗以及課外拓展的結合,在很大程度上激發了學生熱情,感受化學知識的魅力,同時也提高了學生學習能力以及實踐能力,對所學的化學知識有了更深刻透徹的理解。
2.6融合概念圖構建化學知識鏈
化學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模型認知以及證據推理,這也是初中生在學習化學時需具備的重要能力,而學生形成化學概念體系是模型認知能力以及正確推理能力培養的基礎前提。化學學科具有較強的概念性,學生想要培養模型認知能力,并對相關概念進行推理,只有打好基礎,對化學概念有深入了解,才能在化學概念的基礎上進行推理證實,由此可見,在整個化學教學過程中化學概念知識的學習對學生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概念圖策略作為一種新型方式可以有效滿足學生學習需求,幫助學生加深理解,對化學概念形成自己的認知體系。因此,化學教師可以將概念圖策略融入到化學高效課堂的構建過程中,將化學知識點進行整合梳理,使學生更方便,更快捷的進行化學知識學習,并形成屬于自己獨特的化學概念知識學習體系,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促進思維能力、舉一反三應用能力的提升,實現學生完成化學知識鏈的構建,以此推動學生進行模型認知引擎正確推理,培養學生化學核心素養,在提高學習能力的同時促進高效課堂的構建,保證教師的教學質量以及教學效率,推動初中化學教學的穩定持續發展。
3結束語
一、借助現代化教學手段,創設直觀情境教學
以前的教學就是老師實施通過在課堂上說,把重點寫在黑板上的方式來教學,并不能把高度抽象性和嚴密邏輯性的特點表現出來。這種方式很難讓學生很快地理解和掌握所學的內容。所以我們就要跟上時代的步伐。利用多媒體把圖像、聲音、文字、動畫結合的方式,將化學中抽象的概念和難以理解的東西通過情境教學來體現出來,這樣會激發學生的熱情,也能培養他們的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比如,在教學第八單元課題3“金屬資源的利用和保護”中“鐵的冶煉”是本課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問題,不能只靠說和書本上的內容來描述,要利用多媒體技術實施學生展現鐵的冶煉原理和工業冶鐵原理。讓他們能夠直觀地看到本節課的內容,也讓他們深入理解,通過這種方式既開闊了學生的視野,也為下節的教學做好了鋪墊。
二、聯系生活實際,創設生活化情境教學
我們的生活中處處留有化學的影子,如醫學、林業、農業、工業等。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RogerD•Kornberg也曾說:“對于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可以從化學角度來理解。”作為一名初中化學教師,要積累生活中與化學有關的素材,然后把生活中的這些素材引入到課堂中來,通過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讓學生進一步地來了解化學,讓他們去理解、去掌握化學知識,這樣不僅激發了他們學習化學的興趣和熱情,也能提高老師上課的效率。真是一舉兩得的事情。例如,在學習“酸和堿”這一單元的內容時,由于本單元涉及較多的典型物質以及表示化學性質的方程式,對于剛開始學習化學的學生難度較大,因此,我們可以將一些涉及酸堿鹽的生活理論知識引入教學中,讓學生從親身體驗來開始理解并掌握酸堿鹽的知識。如在教授“常見的酸”這一內容時,可以引入生活中常見的并且用途很廣的酸,如可以食用的酸食醋,胃液中可以幫助消化的鹽酸,可以做飲料的檸檬酸、碳酸等等。這樣,讓學生先了解生活中比較常見的“酸”及其應用,再進一步讓學生理解酸的性質,有利于提高學生利用化學知識分析和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能力。這是我通過多年的教學總結出來的在初中化學教學中實施情境教學的看法和建議。希然能對廣大同仁有所幫助,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作者:陸向華單位:江蘇省海門市海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