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04 05:16:5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初中物理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創新的關鍵在人才,人才靠教育。創新人才的培養,離不開創新教育,同時也是新課程標準實施的目的。實施創新教育的主渠道是學科教學,而不同學科都有不同的學科知識體系和特點,創新教育應結合進行。
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學科,它與社會生活聯系緊密,以物質的結構、物質之間的相互作用和其運動變化規律為研究對象,具有科學性、實用性、趣味性等特點。根據這些特點,在物理實驗教學中,如何進行創新教育呢?我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嘗試。
一、轉變教學觀念,樹立創新教育的實驗教學指導思想
物理實驗教學的目的,不僅是驗證原理,讓學生理解和掌握已有的書本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科學素質,激發學生愛科學、學科學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因此,必須改變傳統的“教師講,學生聽,教師演示,學生觀看”的實驗教學方法。在實驗教學中,要求教師從學生的實際能力入手,備教材,備教法,備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使學生的思維一直處于積極探求狀態。
二、充分利用物理趣味實驗,創設樂學情境,激發學生求知欲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初中學生對生動形象的物理實驗普遍懷有好奇心和神秘感,合適的實驗不僅能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而且能激起學生的興趣,啟迪其思維定向探究。
可以是利用驚奇實驗導入新課。這是一種相當普遍的實驗導入方法。利用學生意想不到的奇特現象,喚起學生的注意,引起學生思考,從而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而導入。例如:“大氣壓”是比較抽象的概念,新課引入先演示窄口瓶“吞”雞蛋的實驗,這奇跡般的現象一下子就吸引了學生們的注意力,我先把答案告訴學生,這就是大氣壓現象,那么什么是大氣壓呢?在學生興趣被激發的情況下轉入新課教學。當學生明白大氣壓的概念后,為了加深印象,我將一只玻璃杯灌滿水,用一張塑料卡片蓋在杯口上,再按住卡片把水杯倒過來。問,當把手移開后,會產生什么現象?松手后學生驚訝不已。紛紛議論,這大氣壓到底有多大?為了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將抽去空氣的馬德堡半球示出,叫學生推選兩個力氣最大的男同學來拉,結果用盡力氣也拉不開,再換四個不服氣的同學,還是沒有拉開,當我把進氣閥門打開后,一個人就很輕松的把兩半球拉開了。學生即驚奇又信服,對“大氣壓不但確實存在而且又很大”的結論深信不疑了。
也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利用實驗引發新的問題。例如我在浮力的授課中,為了引發浮力的產生是由于液體對物體上下表面的壓力差而形成的,我設計了一個這樣的實驗:用一只塑料可樂瓶剪去底部(瓶頸的截面直徑略小于乒乓球的直徑)把一只乒乓球放入瓶內,從上面倒入水,觀察到有少量水從乒乓球與瓶頸縫隙中流出,但乒乓球并不上浮,在這種情況下,老師設問:乒乓球是否受到了浮力?有的學生認為受到了浮力,有的認為沒有受到浮力。這時我叫一位學生用手堵住瓶的下部流水處,可觀察到乒乓球浮起,學生感到好奇,也堅信此時乒乓球受到了浮力,那第一次實驗為什么沒受到浮力?學生感到疑惑。于是,我慢慢引導他們,學生很快理解了浮力產生的原因。這樣通過實驗情景,提出問題。使教學信息具有新奇性,從而使學生產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探索動機和興趣,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給學生多動手實驗的機會,培養學生的實驗技能
初中物理實驗是學生將來從事科學實驗的起點。因此,在物理實驗課的教學中,必須重視培養學生的實驗技能和獨立工作能力,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實驗習慣。每次作實驗時,教師要指導學生弄懂實驗原理,學會正確使用物理儀器,掌握計數、讀數和處理實驗結果的技巧,能夠通過分析、推理得出正確結論。比如在電學實驗中,教師要反復強調電流表、電壓表的連接特點及“+”、“一”接線柱的接法,讓學生學會用歐姆定律正確估算量程,避免量程過大使測量值的誤差大,又避免量程過小而燒壞儀表。學生掌握了基本實驗技能,就能獨立動手操作,打好實驗的基礎,有了這種基礎,學生就能自主的探究其它電學實驗。例如,探究水果電池的電壓,探究串、并聯電路的電流電壓的規律等,這樣通過實驗,不僅有效地幫助學生領會物理知識,更重要的是通過觀察實驗現象,分析和解決實驗中的問題,能夠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鼓勵學生做好課外小實驗、小制作,促進學生對教學內容的學習。各種物理實驗,從某種意義上說,都是一種特殊的、直觀的實踐,學生在動手完成各種小實驗、小制作過程中,思維異常活躍,學習欲望高漲,參與意識增強,都迫切地希望進一步探索問題。通過實驗,學生學習到的物理知識就比較深刻、牢固。例如:“估計大米的密度”一題,先讓學生憑生活經驗估計大米的密度大約是多大?接著讓學生想出幾種測大米密度的方法,然后實際做一做,最后做出評價,哪一種方法既簡便易行而且誤差又小。又如課本中“紙盒燒開水”、“日光燈啟輝器中雙金屬片的自動控制作用”、“小風輪”、“電鈴”、“樓梯開關”等小實驗、小制作,有很強的趣味性和知識性,十分貼近學生的生活,符合初中學生好奇、好問、好動、好學的心理特征。教師要鼓勵學生做好這些課外小實驗、小制作,這樣激發了學生動手實驗的興趣,同時也推動物理教學向前發展,是實施創新教育的重要途徑。
四、在實驗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物理教學要教會學生知識,不僅要求學生學會,還要學生會學。創新是一種高層次的知識遷移,是利用已有信息探索新知識的能力。在實驗教學中我注重給學生提供更多的思維機會和廣闊的思維空間,激發學生求異創新的愿望,逐漸培養學生從全方位推測、假設和構思中“探視”答案以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初中物理無論是演示實驗,還是學生實驗,往往給出實驗方案且方法單一,無探索性,不利于創新精神的培養。我在教學中,以常見實驗知識為生長點,進行引申,讓學生發掘其內涵和外延,從多角度、多方位、多層次地進行創新分析,利用盡可能多的方法來設計實驗方案,并對各方案進行評價,選擇最佳方案,以此來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公務員之家
如:測定鹽水的密度。
方案一:(1)用天平稱出空燒杯的質量m;(2)用量筒量出5ml鹽水;(3)把鹽水倒入燒杯中稱出鹽水和燒杯的質量M;(4)求出密度ρ=。
方案二:(1)用天平稱出燒杯和鹽水的質量m;(2)倒入量筒中5ml鹽水;(3)稱出剩余鹽水和燒杯的質量M;(4)求出密度ρ=。比較兩種方案,方案二最佳。因為方案一中量筒中的鹽水倒入燒杯中質量減少了。因為玻璃對鹽水來說是浸潤的,一部分鹽水附著在量筒的筒壁上,沒有倒入燒杯中,所以選擇方案二。
這樣,讓學生去設計問題,去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僅使學生最大限度
地獲得物理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溝通了知識間的聯系,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 五、建立實驗教學評價中的意識創新
實驗做完了,結果出來了,我們的實驗是不是就結束了?沒有!教師對教學目標的完成情況進行評估,為制訂下一個目標做準備,這是一個學科目標的結束。如果說學生已經掌握了知識的重點、難點,形成了相應的技能技巧,那么教師應該對學生學習過程進行總結,學生掌握了什么,超越了什么?誰做得最好?由教師和學生總結這個經驗,從而形成再創新能力,這個環節是必不可少的。
在以往的教學評價當中,往往是以學生的一次次考試的成績來評價每一個學生,在具有創新意識的教育教學過程中,這個評價方法自然也應該有所改進,而實驗教學的評價成了其中的重點。我認為新的評價觀點應該重視學生在實驗中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實際操作時就應該努力避免死板、缺乏創造力的觀點,這也是我在今后的教學中努力的方向之一。
總之,創新教育能使學生學會學習,開發智力提高素質,增加了鍛煉的機會,增強了適應社會發展的能力。而其在物理實驗教學中的具體實施,也會給我們培養大量的適應現代化社會需要的人才提供一個可行的方式方法。
在物理課堂教學中,實施教學合理性提問,將激發學生投身于物理活動之中。
這是由于教師所提出的問題,學生不可能照搬課本上的文字作為答案,這種提問方式能引起學生進行積極思維活動,能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那么,如何進行教學合理性提問呢?建議如下:
1、激疑性提問
孔子說過:“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才能有思,無思則不能釋疑。設疑、釋疑是人生追求。由于中學生缺乏思維的靈活性和敏捷性,教師若能在其似懂非懂、似通非通處及時提出問題,然后與學生共同釋疑,勢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浮力教學中,為了使學生弄清浮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遵從什么規律,可以用學生熟悉的例子問學生:為什么木塊浮在水面上而鐵塊沉入水底?用鋼鐵制成的萬噸巨輪為什么可以浮在水面上?類似這樣的問題使學生的思維中出現了疑問,從而使他們產生了強烈的求知欲望。
2、探究性提問
這種提問能啟發學生思維的靈活性,也有利于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例如,對于物理概念,不直接讓學生回答,而是讓學生應用概念分析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并圍繞重要的物理過程、理論與實際的關系,深究細追。向學生發問、追究的問題要經過周密、科學的設計。通過這樣的提問,就會把學生的認識逐步引向深化,并有利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3、發散性提問
發散思維是一種創造性思維,教師若能在授課時提出激發學生發散思維的問題,引導學生從正面和反面多途徑去思考,縱橫聯想所學知識,將提高學生思維能力和探索能力大有好處。這種提問難度較大,必須考慮學生知識的熟練程度。
例如,在講完一個例題后,啟發學生一題多解地提問,或題目引伸性提問,或逆著題意進行分析。這樣的提問很自然地把學生帶入積極思考,討論,探究等生機盎然的學習境界之中,對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探索能力無疑是有益的。
4、鋪墊性提問
這是一種常用的提問方式,在講授新知識之前,教師要提問與本課有聯系的舊知識,為傳授新知識鋪平道路。教師應從教材內有規律出發,針對學生的實際,在知識聯系的“掛鉤點”設計好問題,使學生思維有明確的目的性,啟發學生運用自己的知識、智慧,戰勝一個個困難,取得有創見的成果,以達到順利完成教學任務的目的。
5、激趣性提問
富有趣味性的提問,往往能激發學生帶著濃厚的學習興趣,以愉悅的心情去積極思維,直至問題得到圓滿的解答。例如,在講熱傳導時,可以這樣設計問題:在裝水的試管底部放一條小魚,用酒精燈對試管上部的水加熱,當上部的水已沸騰了,下面的小魚為什么卻安然無恙?象這類“煮金魚”以及“紙鍋燒開水”等生動有趣的提問,會使學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從而在主動,輕松的心態中進入探求新知識的境界。
6、鞏固性提問
教師為了讓學生真正理解并掌握所學到的新知識,應在講授完新課,學生消化了該課內容后,對本課內容提出一個或幾個重點問題,引導學生對知識進行概括總結,以達到鞏固知識的目的。
“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是常掛在教師嘴上的一句話。那么,究竟什么是“重點”?什么是“難點”?對于前者,各學科課程標準表述的十分清楚,而對于后者卻沒有明確的“標準”,物理教師常常把“難”歸結于概念的抽象性、規律的復雜性和知識運用的多變性,強調知識本身“難被接受”的絕對性。為了弄清教學中的“難點”形成的原因,在教學中突破“難點”尋求更有效的突破方法,筆者對學生在學習物理過程中形成障礙的原因進行了小范圍調查,并對當前初中物理教學如何突破“難點”提出了一些教學建議。
一、調查的基本情況
筆者把本校469名八年級學生、520名九年級學生和鄰近4所學校的41名物理教師(包括本校被試學生的任課教師)作為被試對象,調查材料采用蘇科版義務教育物理教科書的章節為測試項目,結合《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2011年版)》要求,將學習內容編號,編制成問卷,采用師生問卷調查方法,問卷中采用外顯化認識層次描述,讓師生直接在這些學習內容中選擇自己認為是“難學”的項目。
以班級為統計單位,把每個章節認同為“難學”的人數除以班級被試總人數,再把得到的商折合成百分比,作為該章節學習內容難度的認同率。認同率低于20%,認定該學習內容比較容易;認同率在20%~40%之間,認定該學習內容為有一定難度;認同率在40%~60%之間,認定該學習內容為有較高難度;認同率超過60%的,認定該學習內容為有很高難度,即所謂的“難點”。物理教師認同率高于80%的章節,認定為“難點”(教師的認同率計算方法與學生相同)。本文討論的就是有關“難點”的教學問題。
筆者配合問卷調查,還采用了相應的師生訪談和課堂隨機觀察的調查方法。
二、調查結果分析
筆者根據問卷調查結果,結合訪談和課堂隨機觀察的情況,逐一對學生學習“難點”的成因進行統計分析,研究發現有以下特點:
1.學生認同的“難點”少于教師認同的“難點”
從調查中發現,教師認同的學習“難點”占初中總章節數的36.2%,而學生認同的學習“難點”只占初中總章節數的20.0%。落差16個百分點,如表1所示。在某些章節,師生的認同率落差較大,如下頁表2所示。在九年級師生認同率落差較大的幾項中,各項落差水平都在40個百分點以上。究其原因,問題出在師生對“難點”認同的標準不一致。教師看重的是教學內容本身的概括性、抽象性、復雜性和重要性;學生對學習內容的難易判斷來自于學習過程中的直接感受。這里值得一提的是,教師認同的“難點”與筆者30年前剛人職時認同的基本相同,而且教師對“難點”的認同極為一致,在教師認為29個難學的章節中,有21個章節的認同率達到100%,認同率最低的章節也達到85%以上。也就是說,教師認同的“難點”,近30年(甚至在更長的時間)沒有發生大的變化。但是,現在的學生和30年前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獲取知識的渠道不可同日而語,一些原來的學習“難點”,現在已不成其難。這就要求我們物理教師重新思考,在教學中究竟該突破哪些“難點”?說白了就是教師再也不能以知識本位去組織教學,應該站在學生的立場去引領學習,這樣我們的課堂教學才會真正有效。
2.對于學生的學習,沒有“絕對”的難點
筆者以八年級學生調查統計情況為例分析學習內容的難度,認同率最高的學習內容也不超過85%。在學生認同的九個難點中,沒有一個章節的內容被所有班級一致認為是難點。比如,九個章節中,難度相對較小的《光的折射》的難度認同率,最高的班級為73.2%,最低的班級為52.3%。再比如,傳統意義上的難點——“壓強”,最高認同率的班級為83.7%,最低認同率的班級也只有58.1%。所以對于學生的學習,沒有“絕對”的難點,教師教學方法如果得當,搭建合適的臺階,完全可以化“難”為“易”。筆者對本校3班和4班《凸透鏡成像的規律》一堂課進行觀察,發現教師突破教學常規,學生精確測定光源從遠處逐漸靠近凸透鏡過程中的幾組物距、像距、物高和像高,采用Excel工具處理實驗數據,得出相應的柱狀圖,學生從圖形中直觀地發現像高、像距隨物距變化而變化的規律,很容易地歸納出凸透鏡成像的規律。同樣的方法,該教師在《物體的浮與沉》一節的教學中,通過自制學具組織學生進行定量探究來發現、歸納物體的浮沉條件,學生學得輕松,教學效果極佳。一句話,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障礙”,極大程度上來自于教師的教,而不是學習內容本身。
3.師生關系可能是影響學習“難點”形成的一個因素
良好的師生關系,也是化解學生學習“難點”的一個積極因素。反過來說,師生關系不良,也可能導致學生學習積極性的下降,從而對當前的學習會感到困難。從表3中我們看到,3班、10班與同類班級比較,“難點”相對少,究其原因在于物理任課老師就是該班的班主任,由于師生課內課外互動多,關系融洽,教師在學生中的威望高,深得學生的信任,使得學生學習物理的積極性高、興趣濃。
綜上所述,不可否認,學生當前學習的知識與學生認知水平之間存在較大的落差,就會造成學生學習上的障礙。但是,教學方法、教學藝術是否得當,往往成為學生能否順利地理解知識、掌握技能的關鍵。方法得當,即便是教師認為的“難點”也不會成為學生學習的障礙;相反,教學方法欠當,教學藝術運用不得法,原本是很容易理解和掌握的知識點,也會成為學生認知的學習“難點”。
三、“難點”突破的教學建議
鑒于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障礙形成與教師的教學方法、教學藝術是否得當有著密切的關系,為此筆者提出下列幾條教學建議:
1.注重教學目標的合理分解
指望一堂課就能解決一個知識點教學的所有問題,是不切合實際的。將課程標準提出的“終極目標”合理地分為新授、單元、學期和學年等階段性目標,在每個階段控制教學難度,為學生設計小坡度、低臺階的教學進度,通過有序的反復”,不斷地提升同一知識點教學的難度,是突破“難點”最有效的方式。但是,在現實的教學中,教師往往簡單地把課程標準提出的要求當做一堂課的教學目標,忽視學生認知過程需要一個不斷深化的過程,這種像“澆注鋼筋混凝土”式的教學方法,往往會使學生的思維“凝固”。
2.注重教學方法的多樣化
教師常把突破“難點”的標準定位于學生是否能解決習題訓練中的問題,能不能應付各級各類考試。于是,突破“難點”的過程就異化為題海戰,“熟能生巧”成為教師“機械重復訓練”的托詞。學習,對于學生而言都是一件困難 又枯燥的活動。為學生提供一個愉悅的學習環境,也是幫助學生突破“難點”的一項創造性教學活動。但是,這絕對不是教師在課堂上用插科打諢來取悅學生,而是用有效的教學方法、教學藝術來實施教學,幫助他們理解知識、掌握技能。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物理實驗不僅是物理學科的一個組成部分,也是學好物理的重要方法和手段,物理教師應充分利用實驗,組織學生嘗試、體驗、探究,讓物理課堂充滿好奇,學生才能情趣盎然地專注于物理學習。
3.注重課堂講解
新課程實施以來,科學探究成為物理課堂教學的課程內容之一,也是學生的學習方式和教學模式之一。但是,我們不能因噎廢食,忽視教學最基本、最常態的方法——講授法。物理概念的詮釋、物理規律的歸納,離不開教師的講解。通過學生自主探究,在研究過程中獲得直接經驗,這對學生終身發展是必需的,也是學習物理基礎知識和方法的最基本技能。但是,在校學生不可能像科學家一樣,學習每一個知識都得去走探究之路,實際上大多知識的獲得,還是來自于間接經驗的傳授,這就充分說明了教師講解的重要性。教師講解不等于“滿堂灌”,問題是看教師怎么講。在師生對話過程中,教師應該在學生的言語系統里遣詞造句,變學科專業人士的思維方式為學習者的思維方式,課堂用語既要體現啟發性、生活性和激勵性,但又不失科學性和規范性。生動活潑、正確精煉、機智幽默的語言是教師駕馭課堂的最基本功力之一。
4.注重真探究活動
預知了探究結果的探究活動是流于形式的假探究,這不但無益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技能的掌握,而且對學生科學精神的培育、物理學科素養的提升會帶來十分嚴重的負面影響,會讓學生的思維產生惰性。教師要在教學活動中順利地突破“難點”,必須而且很有必要組織學生的真探究活動。有一定難度的定量探究,有一定思維深度的邏輯推理,對剛接觸物理學習的初中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但是一旦科學探究活動成為學生自主學習的一種主要學習活動時,那么學習上的“難點”就會在師生、生生多邊互動活動中迎刃而解,因為學生學到的不僅僅是知識和技能,而且還從同伴那里學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法和學習物理的策略。
5.注重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
初中生由于身心發育不平衡,在這個年齡階段學習效果在很大程度上要看教師的教學方法和水平。學生面對一個教育威望不高、不被學生信任的教師時,學習積極性會低落。所謂“親其師,方能信其道”,學生往往因為喜歡老師而“愛屋及烏”,喜歡這門學科,所以物理教師不僅僅是課堂上向學生傳授物理知識和培養技能的良師,而且應該在課內課外主動去做學生的朋友。為此,我們要研究學生,了解他們的興趣,恰如其分地多講他們喜聞樂見的話,創造性地多做他們愛做愿做的事,師生就有了溝通交流的平臺,這樣教師就能跨越師生間的“代溝”,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物理課堂才能真正地還給學生,教學才能真正地獲得高效。可見,人格平等、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是教與學二力合成最大合力的因素之一。
四、調查給予的啟示
通過這次調查,筆者有三點體會,一是要研究學生,才能真正突破教學難點。教師不能以知識本位去組織教學,應該從學生立場去思考問題,把一些“偽難點”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把真正的教學“難點”突顯出來,精心設計教學方案,幫助學生搭建臺階攻克學習難點。二是要研究課堂,才能真正優化課堂。我們物理教師要研究同伴和自己的課堂,經常思考為什么相同的教學內容,在同伴任教的班級不是“難點”,而在自己任教的班級卻成了“難點”。這樣,我們就有教學研究的原點和優化自己課堂的動力。三是要質疑反思,才能真正實現專業成長。我們物理教師要把質疑、探究等學科精神要用到自己的教學中來,常對自己的教學提出疑問,再踏踏實實地進行調查研究和反思,通過鉆研各種教法和教學規律,發揮自己的優勢,形成自己的特點,用物理教師特有的學科素養來促進自身專業水平的不斷提升,托起“教育夢”“中國夢”。
初中物理課堂教學形式有多種多樣,怎樣把教學的側重點由教師的“教”轉到學生的“學”上來,從而更好地調動學生積極性,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呢?筆者認為要抓好以下幾個教學環節。
一、抓好入門教育 物理課是初二年級的一門新學科,這對剛接觸這門課的學生來說,往往有一 種新鮮感。許多學生對此學科表現出極大的興趣,但這種興趣僅僅是停留在表面的一種新奇,如不及時深化,“熱”的時間是短暫的。這就要求教師在上序言課時,認真設計教案,上好第一堂課。比如象通過演示“三棱鏡分解白光”、“紙盒燒開水”、“被紙片封閉在倒轉的玻璃杯中的水不會流出來”等操作簡單、現象明顯的實驗,引起學生的疑問,激起他們求知的欲望。再舉一些生活中看得見、摸得著的現象,如:“插入水中的筷子會彎折”、“同樣是電,通入不同的用電器會產生不同的作用”等等,使學生一接觸物理就感覺到學物理有趣,為今后的奮發學習打下良好的開端。
二、培養師生情感 興趣總是與人們對事物的情感態度緊密相聯,當人們接觸到事物,產生愉悅的情緒體驗時,就會對它產生向往的心理,進而對它發生興趣。沒有這種情感,就不可能形成興趣。因此,教師要深入到學生中去,與他們同歡樂,共憂患,熱愛自己的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和學生打成一片,利用一切手段激發學生對物理學的熱愛之情。有了良好的師生關系,學生才能熱愛教師,聽從教師的教誨,做到“親其師,信其道”。
三、展示物理趣味 中學生學習物理興趣的水平大致處在直接興趣階段,他們對自然現象的解釋和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的處理等都具有濃厚的興趣。如:初中學“測量”后問:你怎樣測一張紙的厚度?學“大氣壓”后,問:為什么鋼筆能吸入墨水?學習“物態變化”后,問:自然現象中的“霧”,“露”是怎樣形成的?學習“電學”后,提出為什么“100W”的燈比“60W”的燈更亮?書寫臺燈為什么能調光等。
由于這些都是在現實生活中經常遇到或發生的物理現象,所以既滿足了學生的好奇心,又穩定了學生對物理學的濃厚興趣。
四、加強實驗教學 由于中學生的身心特點決定了他們好動,喜歡實際操作。因此,課堂教學中應加強實驗教學,多給學生動手的機會,讓學生的實際操作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從而增強對物理學的興趣。如“長度的測量”教學中,讓四位同學用同一米尺分別上臺測量教師講桌的長度,學生各自測量的結果暫時不頌,當四位同學都測量完以后,讓他們四人同時上臺在黑板上寫出自己的測量結果,由于四人的結果各不相同,必然會使學生感到驚奇。這既增強了學生的興趣,同時又對多次測量取平均值教學的展開,有良好的啟迪。此外,也可以讓幾位學生同時準備一個演示實驗,選一位好的在教學時演示,這樣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興趣。
五、堅持強化訓練 現行物理教科書中采用國際單位制,初學者對“米/秒”、“千克/米”、“牛頓”、“帕斯卡”等單位感到陌生抽象;學生習慣于單位的單一性,開始學習P=pgh和功率的單位焦耳/秒這些知識時,對概念的多因性很難適應。又如,“電功”、“電功率”、“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定律”,都需要具有初步比較、分析、歸納、概括的能力,這對于剛入物理門檻的初中生的確感到困難。
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設法使學生的思維方法跟上,并側重對差生的基本功進行強化訓練,從而減輕差生學習物理的困難。
在強化訓練中,要培養學生一絲不茍的學習精神和良好的學習習慣。在教新課前,教師應要求學生按每一條的預習提綱先預習新課內容,上課首先檢查預習情況,課后應要求學生把上過的課文復習一遍,對課文中的概念、原理、公式做到透徹理解的前提下然后再做作業,做作業時應該注意力集中,必須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并養成自我檢查的良好習慣。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容易出現兩極分化,所以教師要及時采取有效措施,在掌握新知識的同時去彌補原有的知識缺陷,從一開始,就查漏補缺,對差生緊盯狠抓不放,不讓一個人掉隊。
六、引導閱讀理解 物理定義、定律一般是客觀平白的描述,如果稍不注意,就會影響對概念的理解,因此,教師在閱讀課文時必須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從而提高閱讀效果,增強對課文的理解。例如:壓力的定義是:垂直作用在物體表面上的力。這里“垂直”一詞就是關鍵詞。又如在講光的折射時,讓一束光通過玻璃槽蓋子上的狹縫,斜射到水面上,這里的“斜”字就是非常重要的詞。
在指導閱讀時,首先要讓學生把關鍵性的詞自己找出來,把學生的閱讀感覺從模糊的總體轉變到精確的定位上來。在這些關鍵處放慢閱讀速度,從字面意義理解物理實質。此外,教師還應要求學生盡可能結合自身的實際感受去閱讀,這對培養學生形成理論聯系實際的思維方式很重要。對一些抽象概念,在教學前,先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有一些感性知識的積累,如在學習慣性之前,先布置一些觀察思考題:①觀察用臉盆潑水的動作過程和發生的現象;②坐公共汽車,突然開車和突然剎車時各有什么感覺等等。這樣學生在閱讀慣性概念時就覺得容易接受,從而加深對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七、發展思維能力 在教學中,鼓勵學生敢于聯想,敢于發表不同的見解,教師也可有意地制造“矛盾”,把學生置于是非徘徊中,誘導他們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問題,發揮其創造性。比例:在初三的串、并聯電路實驗后,利用串聯電路中只要有一處斷開,整個電路中沒有電流這一特點以及電鍵與用電器一般只有串聯這些學生已有知識,向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一個電路有一個電源,一個電鍵k兩個燈泡L1,L2,這兩個燈泡串聯,當電鍵K斷開時,L1,L2均發光,但K閉合后,L1不發光,L2發光。
這種情況可不可能存在,畫出可能的電路圖。由于已有知識的干擾,就將學生置于“矛盾”之中。學生只有敢于想象,沖出“電鍵只能與用電器串聯”的定勢,才能解決這個問題。既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又鍛煉了他們思維的深刻性和廣闊性。
八、注重學用結合 不少學生對物理這門學科感興趣,覺得很好玩,但要他們用所學的知識去解釋日常生活中的現象,他們便會感到不知所措,這是因為理論與實踐脫節的緣故。
因此,教師應重視培養學生學用結合的能力,把物理學活學透。
每當向學生傳授新的物理知識時,都應聯系它在實際生產或生活中的某些應用,同時要求學生細心觀察周圍的世界,找出與所學知識相關的事例如講到“杠桿的平衡條件”時,以桿秤為例,讓學生分析出“小小秤鉈壓千斤”的道理,并可進一步提出這樣一個常見的問題:有的不法商販“扣秤”通常采用哪些手段?
利用了什么原理?接著引導學生列出“杠桿平衡條件”表達式,畫出桿秤杠桿示意圖。通過這個例子,學生對“杠桿平衡的條件”會有更深的理解,從而運用自如。學習了“家庭電路和家庭用電”這章內容后,教師可安排指導學生在家中觀察電路,利用家用電筆辨別火線和零線,學
習燈頭線接法,了解保險絲的作用并會選用。此外,還可安排學生根據家用電器的數值、算出家中各種電器每天或每月的耗電量。與此同時,教師還應鼓勵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到工廠、建筑工地、碼頭等地去觀察,看看哪些地方用到了所學物理知識。如學習“浮力”后,可去碼頭看看船舶上標著的“吃水線”,搞清輪船的排水量是怎么回事。學習了“簡單機械”后,到建筑工地去看看大吊車,看看它哪部分是杠桿,哪部分是輪軸,哪部分是滑輪組,然后進一步觀察這些部分是如何協調運用的。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教師要提醒學生處處留心,把所學知識和實際運用聯系起來,才能真正學好物理。
總之,初中物理課堂教學改革的核心問題,是如何把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傳授知識、激發興趣和提高能力有機地結合起來。教改的關鍵是充分調動主體----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他們愛學、樂學、會學。作為主導的教師,在整個物理教學過程中要把自己的教法和指導學生的學法有機統一起來,同步進行,實現教學的優化,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信息日益成為社會各領域中最活躍、最具有決定意義的因素,人們基本的學習能力實際上就是體現在對信息資源的獲取、加工、處理以及對信息工具的掌握和使用上。教育改革的發展,向我們教師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為了適應時展的需要,我們教師應該進行創新教育。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主要從以下入手。
一、激發學生興趣,重視課堂導入
在物理教學中,教師要利用好課本的資源,抓住機遇,創新教學藝術,培養強化學生對物理的興趣,呼喚學生的學習內驅力。在現實教育中,教師學生應共同探討,教師要不斷地給學生以思維的空間和動機,處處設疑、激疑。例如在教學“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的一節課中,最初是完全開放,自主探究。即創設情境后,由學生觀察、討論、猜想平面鏡的成像特點,然后自行設計方案、小組實驗,檢驗自己的猜想是否成立,最終得出成像特點。引導學生的好奇與思考,激發他們的思索動機。
二、巧妙設疑,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設疑是調動學生的主體、發揮主題的關鍵。現代教育學認為:任何教學內容都可以用一個個問題呈現出來,學習的發生起源于情境變化的刺激,所以教師在施教中應盡量創設問題情境,將這些問題籌劃為各種形式,給學生造疑,促使學生存疑、質疑,是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例如:講到運動圖像時,曾經讓學生完成這樣一個題目:一人從甲地沿直線勻速出發,到乙地后停下休息,之后又沿原路勻速返回甲地,試畫出該人的s_t時間圖像,有的同學畫出了圖像,老師請他畫到黑板上并由他陳述這樣畫的理由,在請大家進行討論。有的同學表示贊同,有的同學認為不妥,同學們暢所欲言、各抒己見,是原來老師講——學生聽的單項信息傳遞,變成了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縱橫交叉的多項信息交流,收到了互相啟發,互相補充的研究性學習,讓靈感為集體共享,然問題為大家借鑒。通過這種說疑釋疑的教學活動,可以培養學生探究科學的興趣和創造性思維。
三、物理教學中應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展,人才的競爭,這些都對新世紀的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生的創新能力創新精神被擺在了顯眼而又重要的位置,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也是新時代對教師的要求。
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首先要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中學階段的學生正開始有了獨立的思考能力,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必須適時的引導,啟發。好的提問法可以很好的激發學生思考能力,在課堂教學中,好的提問技巧對學生的思維引導有著很強的作用。例如在講授《光的反射》一課時,可以提問學生,我們為什么能看到電燈?學生回答:因為電燈是光源,發出光,所以我們能看到。這個問題的反思,從而激發學生求知的欲望和探索的興趣。再有就是要利用學生的好奇心,中學時期的學生好奇心較強,抓住學生的這個心理特點,可以很好的激發學生地學生興趣。
四、 轉變教師角色、行為,使學生主動學習發展
過去的基礎教育課程下,教師依賴于教科書及參考書,較多地喪失了自己獨立性和創造性。不僅影響了教師教學水平的發展,也掩蓋了教師的不同專業水平。教學教到最后我們教師的水平和我們的學生水平差別不大了。教師要走進新課程,真正體驗新課程的魅力,必須加強相關理論的學習,促使自己的角色、行為的轉變。教師要從過去僅作為傳授者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來,不再把知識傳授作為自己的根本任務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檢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上,而應該成為學生的激發者、輔導者、各種能力和積極個性的培養著,把教學的重點放在如何促使學生“學”上,從而真正實現教是為了不教。
五、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感情要真摯,教態和藹;課后要關心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尊重和信任學生,平等的對待每一位學生,對差生更要關懷備至。這樣學生才會把老師當作知心朋友,他們才會把心里話,真實的教學信息告訴老師。以歐姆定律為例:
1、 創設情境,提出問題,科學猜想。以調光臺燈切入,問:調光臺燈是調節了電路里的什么物理量使燈的亮暗發生變化的?再通過演示實驗觀察電流的變化與燈亮暗變化的關系,問:電流的變化與哪些因素有關?鼓勵學生大膽猜想,電流與電阻、電壓的關系,這樣就是確定研究方向。
2、 引導討論,設計方案 啟發和引導學生設計研究解決問題的方案,先應用控制變量法設計總體方案:控制電阻不變,研究電流與電壓的關系;控制電壓不變,研究電流與電阻的關系。如何研究?再進行局部設計:由學生小組討論、設計電路,讓學生交流自己的設計,并評價他人的設計,以器材的作用和選擇加以討論。
3、 學生操作,實施方案。讓學生相對獨立地進行實驗操作、采集數據。教師對學生的操作技能、儀器使用上給以幫助。
4、 分析討論,得出結論。從實驗得到的兩組數據引導學生用計算和圖像分別分析電流與電壓、電流與電阻的關系,再進行綜合,得到結論。
5、 反思應用遷移。用一組簡單的小練習鞏固探究過程中得到的歐姆定律;鞏固電表的使用、電路的連接等基本操作技能;小結反思探究過程,清理思維線索。
六、通過例題、習題創設問題情景,深化主題
在例題教學中要求學生根據自己對具體的物理過程,物理問題的理解,充分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結合有關的知識,規律,獨立的創造性地進行分析、判斷、思考和探索解題方法。然后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分析討論和歸納總結,對物理題中的物理思想、物理方法進行提煉、升華、學習和汲取例題中的物理精神,它能最大限度的鍛煉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七、充實課外活動 ,給學生以成功的喜悅
課外科技活動是豐富學生精神生活、擴大視野、陶冶情操、激勵創新的有效陣地。它為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智力營養及良好的情緒和環境。學生在這種活動中,可以不受教材范圍和教師傾 向的束縛,獨立地、自主地發展。因此,課外活動要講究內容的豐富、新穎,形式的多樣,方法的靈活,如舉辦“雞蛋碰地球”的比賽,用什么辦法使雞蛋從六樓扔下不破碎,從而發動學生進行小發明、小制作、小創造。還可布置適當的課外小實驗,讓學生動腦、動手,多思、多做,從中受到激勵、啟發,產生聯想、靈感,使學生在知識性、科學性、趣味性的活動中觀察課內教學所不曾看出的道理,去領悟課內教學所來不及深透的奧秘,去觸摸課內教學所無法取的東西。通過小制作和小實驗等物理實踐活動,給學生提供了更多的動手、動腦和自我發展的機會,能充分挖掘學生潛在的創新素養,不斷提高學生知識的應用能力,還能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和創新技能。
總之,物理教學不但要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指導學生進行思考,啟迪學生的創造思維,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在教學實踐中,只要我們努力探索、勇于革新,把學習與創造、模仿與創新、理性與幻想有機地結合起來,就一定能有效地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在初中物理學習調查中,發現約占40%的學生普遍存在物理成績上不去的現象,即一是同其他學科相比成績偏低甚至偏低幅度較大,呈現學科間的顯著不平衡;二是本物理學科的多次檢測或是成績欠佳,或是有一定下降。對這部分學生的進一步調查,發現他們的學習動機、學習態度、學習表現都比較好。為什么會出現效果與動機的明顯反差呢?這就促使我們不得不從學習方法尤其是思維方式、方法上尋找原因。下面是調查整理后的初中物理學習中的幾種主要思維錯誤。
1.形象思維中的形象淡漠
形象思維在初中學生的物理學習中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如果學生對特定條件下的物理現象和過程,在頭腦中沒有建立起正確的物理形象,不會利用物理形象進行思維,就難以把文字敘述、數學表達式和現實過程聯系起來,也就難以正確地進行分析、推理、判斷等邏輯思維活動。例如:學生頭腦中因為沒有物質原子結構的初級模型的正確形象和電子運動的動態過程的正確圖景,則對于摩擦起電的理解、對于電的中和的理解、對于帶正電與帶負電的理解都產生了困難;又因為學生頭腦中沒有建立起光線的鮮明正確形象,沒有建立起光的直線傳播的物理圖景,就難以理解和分析影子形成、小孔成像等許多具體的物理問題。
2.因果思維條件的制約
事物的因果聯系總是受著條件制約的。對條件的認識是一種較復雜的思維過程,一些思維能力不強的學生難于進行這類思維;對教材不理解或理解不透的學生也無法對一些條件進行分析和選用,從而使得在有條件關系的習題面前一些學生顯得無能為力。如關于功的定義及計算方法,絕大多數學生都能流暢地表達出來,但解答具體問題時,很多學生又往往不自覺地把“在力的方向上”這一限制條件拋在腦后,從而出現錯誤。
3.逆向思維不知反其道而行之
逆向思維是從對立的角度去考慮問題。逆向思維解題的顯著特點就是以未知為起點,運用有關概念、定律、定理找出有關物理量方面的聯系,層層推理,確定解題路線的分析途徑。由于受平時大量的從已知到未知解題方法的思維定勢的影響,加之有的教師沒有注意進行逆向思維的訓練和能力的培養,很多學生不善于甚至不知道運用逆向推理、逆向論證、逆向分析。如一半以上的學生總認為拋出去的物體受到重力和拋力共兩個力的作用,其原因除受“拋”字的干擾外,更主要的是不善于進行逆向分析或逆向論證,假如拋力存在,這個拋力的施力物體是誰呢?反過來想一想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4.思維定勢導致思維嵌塞
上述的初中學生物理學習中的幾種主要思維錯誤,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沒有深入理解物理概念的物理意義和概念所反映的物理事物、現象的本質;二是不能準確區分相近的物理量;三是忽視或誤解物理規律的適用條件;四是沒有搞清物理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含義而亂寫亂套公式;五是片面分析問題,只見局部不顧整體;六是憑自己的主觀想象,缺乏從論證推理得出結論的習慣;七是死記硬背物理公式和某些結論,對具體問題不會具體分析;八是不能全面、準確地分析題目描述的全物理過程;九是不能對題意的分析建立起清晰的物理圖景。究其根源,一是物理知識本身抽象程度高,與實際聯系緊密,運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時靈活多變;二是教材的編寫比較原則,缺少形象化的說明;三是缺少訓練學生思路的典型范例;四是學生還沒有把握住學習物理的科學方法,不善于從多方面去理解物理概念,不善于作比較分類工作,沒有掌握解決實際問題的科學思維方法,不能從分析題中抽象出物理模型——確定遵循的規律——找出已知和未知的聯系——建立方程——探討答案的物理過程。一部分學生在學了物理之后,觀察物理現象還僅僅停留在日常生活經驗的水平上,心理層次來得到發展,錯誤未得到糾正,新觀念未曾建立。因此,對于教學活動的主體——學生的學習方法的指導與訓練確是深化物理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面。不僅要使學生明確為什么學、學什么,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知道怎么學,培養學生掌握科學的思維方式和方法,排除日常生活經驗的干擾,克服心理定勢峋消極影響,是當今搞好初中物理教學的一個重要問題。
5.比較思維中的操作不當
比較思維是初中物理學習中最常見的一種思維方式,按理說初中學生應能較好的掌握比較思維的方法進行比較推理、比較分析、比較論證。但實際情況并非如此,調查表明近一半的學生在比較思維中不善于通過比較來認識事物的本質,有的完全不理解兩種事物的可比性,有的不理解比較的一般作用在解題中的特殊作用,不善比較兩種事物的共性和個性,不善于舍同求異或舍異求同。如回答直流發電機與交流發電機在主要結構上有何不同時,很多學生先直接回答直流發電機的特點以后,再回答交流發電機的特點,而不去比較兩者在結構上的差異。同樣,有相當多的學生在實際應用中不能區分相鄰、相近的物理概念、物理量,如壓力和壓強,有用功、額外功和總功,功和功率,功率和機構效率,左手定則和右手定則等。
由于學生在初二剛開始接觸物理,所以初中物理教學帶有啟蒙的性質。一方面是要傳授一定的物理知識,更重要的是要激發學生對物理的興趣,為以后的學習開創一個良好的開端。因而在教學中要注意引導學生逐步學會透過現象看實質,從物理意義上認識物理現象,逐步學會提出問題,逐步學會深入地思考物理現象的內在規律。
教師在教學中要為以上目標創造條件,而不能是相反,要注意使學生從一開始接觸物理就努力養成良好的學習、思維習慣,并且在教學實踐中給學生一個良好的典范。
例如,在討論電阻的串聯時,不能只滿足于形式上的“串”,而要講清在連接方法上必須是一個接一個地聯結,不能有分支,電流在流動時是依先后次序逐個通過各電阻。在討論并聯時,不能局限于“并”的形式,關鍵在連接方法上,是幾個電阻的一端都接在一起,另一端也都接在一起,然后接入總電路,電流在流動時是同時流過所有并聯在一起的電阻。這樣就可以使學生由電路連接的現象而逐步深入思考其內在的物理過程及其規律。
對于電磁感應,閉合電路的一部分導體在磁場中做切割磁力線運動時,電路中有電流產生,這個現象叫電磁感應。這只是電磁感應的諸多方式中的一種,不能在教學中將它作為電磁感應的全部。若電路不閉合怎樣?若全部導體切割磁力線又怎樣?是否不切割就不能產生感應電流?對于這樣一些問題可以在適當情況下向學生提出,但不必解答,具體內容待到高中再學。這樣可以給學生造成一種懸念,促使其產生求知的欲望。不能像有的老師那樣:如果不能產生感生電流就不是電磁感應,這樣就把學生的思路一下子堵死了。如果這樣不恰當地斷然否決的現象重復多次,勢必對學生思維的發展和之后的學習造成極大障礙。
對于電路,初中只學部分電路,到高中才學全電路。在全電路中,電源有電動勢、有內阻、有內電壓,路端電壓隨外電路的變化而變化。初中不講這么多,但最好是預先埋下伏筆,講到電路兩端電壓時可以說電路兩端電壓不變,講到電源時,最好加“假設”,假設電源電壓不變。這樣學生自然會想,不假設的真實情況怎樣?為什么要假設?這樣做可以引發學生思考,激發其求知欲,給高中學習全電路預先留下余地,不會因先入為主的片面認識而形成學習障礙。
對通電螺線管的磁場要用安培右手定則來判斷。不少教師這樣講:大姆指就指線圈的N極。這樣做只是從形式上解決了特定情況下的判斷問題,而對于一般問題,或在高中階段所討論的許多情況下,判斷磁場時會得出錯誤的結論。原因在于沒有抓住問題的實質:大姆指指向與磁場方向相同。因為在初中沒有建立起正確概念,在高中學到這一部分內容時學生會感到很吃力,不恰當的認識很難糾正。
諸如此類的問題還很多,這些問題給我們一個啟示,初中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給學生以正確的知識,注意開闊其思路,激發學習興趣和求知欲,使其積極思考并提出問題。要做到這一點,教師一方面要提高自身的知識水平,另一方面要熟悉高中教材的內容,把自己的教學工作與高中的教學作為一個密切結合的有機的整體,更好地起到啟蒙作用。
初中學生年齡小,好奇心和求知欲都較強,在課堂上喜歡表現自己,但自我控制能力較差,注意力容易分散。如何針對初中學生的這些特點,設計處理好課堂提問,是提高課堂教學效果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
在多年教學實踐中,我嘗試采用下述幾種提問方法,獲得了較好的效果。
一、聯系學生的知識,層層深入提出問題,導入新課。例如在講解串聯電路的特點時,我設計了如下問題:亮度可調節的臺燈的亮度(或收音機音量的大小)與什么有關?(答:與電流強度有關。)改變電流大小有哪些方法?(答:改變電壓或電阻。)改變電阻有哪些方法?(答:改變導體的材料、截面積、長度以及溫度。)我們學過的什么儀器可調節電流的大小?(答:滑動變阻器。)滑動變阻器如何連接在電路中?(答:串聯。)進而提出滑動變阻器串聯到電路中后,各部分電路中的電壓、電流如何?自然導入了新課。這樣設計的問題,結合學生熟悉的事物,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
二、聯系實際列舉式提問。在單元或綜合復習時,由學生聯系所學的物理知識,列舉日常生活中的實例,來說明物理現象或原理。例如:“舉例說明分子是運動的”,“舉例說明應用杠桿原理的工具”。這一類問題有利于激發學生積極思考,努力搜尋記憶中的生活知識,在相互啟發下,可舉出更多的例子。我處理這一類問題的方式,一般是將學生舉的例子簡要記在黑板上,再由學生分辨哪些舉例是對的,哪些錯了。然后再把對的進行分類。例如上面舉例中的第一題可分成氣體、液體、固體三類分子運動現象;第二題可按省力、費力、既不省力也不費力的杠桿分類。這樣處理可以培養學生的分析綜合能力,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三、物理知識應用性提問。學生如果在教師的啟發下,運用學過的物理知識成功地解釋或解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現象和問題,他們不但會感到一種學以致用獲得成功的喜悅,而且還能激發積極思考,培養運用所學的知識動手動腦解決實際問題的好習慣。“熱水瓶是如何防止熱傳遞的?”這是教師提問的一般方式,學生也能作出正確回答。我嘗試改成這樣的問題:熱水瓶外層玻璃破碎后為什么不保溫;新買的熱水瓶不保溫可能是什么原因?對照實物讓學生對不銹鋼保溫杯與常見的玻璃保溫杯的保溫原理和保溫性能進行分析及比較,在課堂上引導學生作出正確解答。如果有條件,針對課堂提出的問題,安排學生課后進行一些小實驗、小修理、小制作,對加深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更有幫助。
四、引起爭論,激發思考的提問。爭論可使學生的思維始終處于活躍狀態,通過爭論解決的問題,理解特別深刻,其效果是一般性講解所無法達到的。容易引起爭論的,往往是生活中碰到的現實與物理原理表面上相“矛盾”,或者平時形成的概念與嚴格定義的物理概念不一致的問題,設計一些問題,引起學生的爭論,對澄清學生的錯誤認識大有好處。例如力學中“力是不是物體運動的原因?”
以及“在平地上挑著東西前進做不做功?”等問題,引導學生對照所學的知識進行分析辯論,收到的效果比較理想。
總之,課堂提問要針對初中學生的特點,盡量結合生活實際,設計能引起學生興趣、激發學生積極思考的問題,并注意在提問中點撥啟發學生分析問題。
初中物理學主要介紹了一些基本物理現象,物理常識,簡單的物理規律及其應用,大多是定性化物理知識,需要牢固記憶。在實際教學中,我們發現學生由于對所學知識很難進行識記,直接影響了學生提高學習物理的水平。而許多老師在具體識記教學中容易犯框框條條的毛病, 沒有教給學生有效的識記方法,學生就容易走向死記硬背的迷途。
沒有一點認識基礎的記憶,沒有納入知識系統的記憶,沒有理解的記憶,表面膚淺地、機械教條的記憶,都是不長久的,這樣知識也不會有用武之地,對智力因素的發展來說更是非常有害的。例如滑動變阻器的連接與使用方法,有的老師概括成表,十分具體詳盡,似乎減輕了學生裝的負擔,其實這樣做的危害是非常大的,這樣做是剝奪他們推理、研究與概括的權利,從而禁固了學生的積極思維,學生就只想著通過強化記誦方法來掌握,使得識記學習成為枯燥而繁重的腦力奴役。因為學生沒有理解其設計原理和構造,沒有理解滑動變阻器中各部件的依存關系,沒有把它和已經學過電阻定律聯系起來,沒和大量的應用實例相聯系。自然那種框框條條的記憶是膚淺的,是孤立的,是空洞的。所以,學好物理必須建立在對物理知識深刻理解的基礎之上,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對學生注重系統的識記教學。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補充感性材料
為了達到牢固記憶某一知識點,應當圍繞知識的學習,在之前或之后,準備豐富的補充資料,如歷史事件或有情節的故事,物理學新科技,現代生產技術知識資料,物理趣味話,科技圖片,錄像等,也可以有針對性的實踐,實地考察,以及學生實驗、科技小制作等,讓學生形成豐富的感性認識,借此來理解新知識,識記新知識,并且通過大量事實的概括與提煉過程,發現其間的依存關系,在廣泛的認識與積極的思維過程中,以達到不隨意識記的目的。所以當補充材料與知識點相聯系,后者也容易被記住了。如在學氣壓時,我們常講馬德堡半球的故事。這樣,一段時間后。學生只要想起這個故事,就能聯想起與大氣壓相關的許多知識。
二、抓住新舊知識的聯系
物理知識并不是孤立的,它們之間是相互聯系的,這體現了事物的本質關系。掌握好這些關系可以使學生對所學知識融會貫通,豁然開朗。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中,不能就題論題。就事論事,一定要加強知識的橫向和縱向聯系。在物理教學中可以利用與舊知識之間的聯系,使新認識納入知識體系,這樣不僅可以使之能長期記憶,而且使學生通過對新舊知識間的依存關系認識,可以使其知識結構更加有秩序,為認識的生根發芽提供了土壤和營養。所以老師要結合學生年齡特征和認識特點,廣泛聯系已經學過的知識,甚至可以是其他學科的知識,使學生感到知識并不陌生,并不單純和孤立。用已知的知識解釋、分析、理解新知識,讓學生自己思考新知識與舊知識的聯系,感受運用所學知識來挖掘真理,和研究問題的自豪與喜悅。這需要老師的啟發與引導作用,讓學生漸漸地步入理性而系統的認識高度,使知識體系聯系成網狀結構,這是牢固記憶的根基。
三、培養學生推理抽象思維能力
永久記憶的前提是使得學生對知識點的認識從感性上升到理性,這就要求學生通過推理和抽象思維,從具體事物和具體現象中脫離出來,從而認識到事物本質的內在的依存關系。人們最不易記住的東西就是那些具體而簡單的事物,所以對那些學生必須記住的重點的東西,不必有意地去要求強記,而需要通過安排能夠反映知識本質規律,提示事物內在聯系的,體現著認識的邏輯關系的推理練習題,如布置一些與之相關的思考題、論述題、證明題等,讓學生通過推理,去發現各種事物之間、規律之間的依存關系,使各種認識變得更加系統化而有序化,這樣可以很好地促進記憶。另一方面,老師還應該因勢利導,引導學生抽象出理性化的東西來。當知識中本質的東西在學生頭腦有了認識,自然它就會牢固地融入整個認識體系,成為認識結構中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體,何愁會遺忘。
四、進行經常性的非重復性復習
著名的愛賓浩斯遺忘曲線告訴我們:記憶初期的遺忘率很高,以后的遺忘是緩慢的。 既然遺忘有“先快后慢”的規律,那么,應依據此規律在教學中要求及時進行復習與練習,以便強化記憶,且復習要注意經常性。由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及時有目的地、有計劃地安排所要記住的東西多次在不同情景中出現,或被運用,可以在講授其他內容時巧妙結合,也可以單元復習題目中,或測驗考試中,教師要有意設計在每一次出現時情景的不同,認識角度的不同,在深度上也要循序漸進。讓每一次的出現,不能使學生感到認識體驗的雷同,以免產生乏味的感覺。要使學生感到所學知識的魅力,感受智慧的偉大力量,這樣就可以在愉悅的認識過程中達到記憶的目的。
初中物理是一門操作性、實驗性比較強的學科,傳統式的課堂教學模式很難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新課改的實施,要求教學中體現學生的主導地位,增加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而探究式教學,主張教師提出問題,學生通過各種方式自覺探索、解決,正好契合了初中物理的學習要求,將探索式教學運用于初中物理課堂,增加學生動手動腦的機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學習探索的欲望,更好的實現物理教學目標,提升教學質量。
一、探究式教學的內涵
探究式教學法又稱發現法、研究法,意思是在學生學習新知識時,教師只是給出一些問題和事例,學生通過實驗、討論、查閱資料等各種途徑自覺探索,發現認識問題的方法,從而理解、掌握新知識。最早提出在教學中使用探究式教學方法的是美國哲學家、教育家約翰?杜威(John Dewey),他認為教育教學不僅要使學生學習知識,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20世紀50年代以來,探究作為一種教學方法被越來越多的人采用,其合理性也變得更明確。
探究式教學更注重學生主導地位的實現,教師教授學生原理和概念,要求學生用主動探索的方式學習發現更多的知識。一般來說,課堂中的探究式教學主要分為以下幾步:學生自主學習―發現問題―查閱資料解決問題―深入研究該問題―大膽猜想,最后完成知識的探究式學習過程。
二、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學的具體運用
1.課前準備。物理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操作能力精心備課,設置課堂探索教學的方式方法。同時,教師要提前布置學生本節課的任務,探討的問題及探討方法,學生要預習本節課的知識,搜集身邊可用的實驗材料、實驗用品。
2.課堂實施
(1)設置情景,吸引學生興趣。科學家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人們也常說“興趣使然”,說明一個人只要對某種事物產生了興趣,就會主動的去探索、去實踐,在探索與實踐中提高認識,進而掌握知識。物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根據學生的認識設置不同的情景,激發學生興趣,引導學生自覺探索、思考。
教師在講到“慣性”時,可以寓教于游戲。在教室中留出較大的空間,從課堂中選出幾名同學(學生自愿參加)在教室中排隊勻速快走,一小段時間后,教師喊“停”,同學們馬上停止,這時后面同學會由于具有慣性而撲到前一個同學。雖然看似一個幼稚的游戲,但是可以調動課堂氛圍,吸引學生興趣。教師在課堂比較“熱鬧”的時候,趁熱打鐵,讓學生思考現實生活中還有哪些情況使物體具有慣性?讓學生在輕松的環境中學習知識。
(2)教師指引,培養創造性思維。在進行物理實驗時,實驗材料和試驗程序基本是固定的,實驗的目的是幫助學生更好的了解、內化知識。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實驗時,可以更改部分實驗用具或者實驗程序,讓學生進行思考,通過嘗試不同的方法完成實驗,解決物理問題。這樣可以引導學生嘗試,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以應對物理學習中出現的偶然現象或問題。學生在遇到新問題時,教師應鼓勵學生作出猜測,進行實踐活動,記錄具體情況,通過搜集信息補充理解知識。教師在結束后要指出學生在嘗試過程中的不足,提出合理建議,以幫助學生更好的進步。
(3)勤于實驗,激發創新意識。實驗在物理教學過程中是很重要的,學生通過觀察實驗過程,可以很好的了解抽象的物理知識,而通過實際操作還能提高學生的能手能力。因此,教師在教學中不能只依靠理論教給學生書本知識,而應多實驗,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索,這樣可以使學生更好的掌握物理原理,還能在實驗中學到一些外延知識。比如在學習光的反射時,可以讓學生自行探索、設計實驗過程,探索光的反射問題。
物理“光的折射”原理,在生活中用的比較多,教師在講課前可以安排學生準備一些老花鏡片、近視鏡片和硬紙筒等,在講到凹面鏡和凸面鏡時,可以讓學生分別觀察近視鏡片和老花鏡片(遠視鏡片),了解它們的區別,教給學生鏡面成像計算方法。同時,學生可以使用準備的材料,結合所學知識,自制望遠鏡。可以選擇近視鏡片、遠視鏡片與紙筒組合,也可以選擇兩個遠視鏡片與紙筒組合,觀察不同,學生在反復的實驗組合中,發現規律,然后根據經驗選擇不用的材料進行制作,極大的激發了學生的創新意識。
3.課后延伸。作為一種教學與學習方式,探究式教學可以延伸到課后。生活中用的物理原理知識比較多,彩虹和諺語“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都是光的折射原理,人們用吸管喝水,涉及到大氣壓強的知識等。教師可以結合生活中的具體現象,引導學生通過實驗或者查詢資料了解知識,比如:實驗一下,凍肉解凍用熱水還是冷水比較快?分析天空為什么會是藍色的?自制一個不倒翁,等等。
因為課堂中的時間比較有限,所以教師可以用生活中的現象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也是物理課堂探究式教學的補充和延伸。它是以生活實驗探究為主的實踐活動,比起生硬的課本理論作業,這種實踐型的作業完成率更高,完成效果也更好。
三、對探究式教學的一些反思
素質教育的提出,新課改的實施,是推動探究式教學法應用于物理教學的動力,在教學中的成果比較明顯,實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了學生的興趣。物理是一門與生活結合比較密切的學科,實驗性比較強,因此,教師在進行探究式教學時,需要對生活現象了解比較多,知識面要廣,這樣才能挖掘出生活中更多的物理現象,吸引學生的探索興趣。
探究式教學主張學生自行探索,由于學生的理解能力、認知能力不同,自行探索的時間也有長有短,因此這種教學法比較適合小班教學,而且課堂耗時比較長,所以,要求物理教師關注到每一個學生,了解學生的學習、認知情況,在備課時做到循序漸進,照顧到每一個學生的發展。同時,教師還要根據不同的實驗探究內容選擇不同的探究方式,比如分組進行、個人進行,課上探究、課下實踐等,在學生進行探究的同時完成教學任務。
人的認知是不斷提高的,探究式教學法也是不斷被發展完善的,因此,教師也要帶著發展的眼光看待探究式教學,循序漸進的推進物理探究式教學,做到因地制宜的選擇探究方式,因材施教的運用教學策略,幫助每一個學生學習掌握物理知識。
四、結語
探究式教學法的運用給初中苦澀的課堂帶來了一股新鮮的“血液”,讓學生在課堂中的角色由被動轉為主動,自主的探索實驗,為培養具有科學探索精神的人才奠定基礎。同時,為了使探究式教學發揮更好的作用,初中物理教師要不斷進行自我總結和反思,尋找最適合的探究式教學方式,提升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
理念在過去的物理教學中,教師一般采用“填鴨式”的授課方法,也就是物理教師在上課前,一般要做的事情就是根據教學大綱,教材和教學參考書進行備課和撰寫教案,課堂上的教學效果取決于教師備課和課堂臨場教學經驗。這種教學法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知識,學生處于被動地位,對于學生掌握物理知識是有效的,但是在社會普遍要求重視培養學生各種能力,創新精神和科學素養的今天,對于學生各種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顯然是不適應的。如何改變這種不科學的教學法以及如何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呢?筆者認為這就要求我們在課堂教學設計理念上下功夫,也就是在課改理念下我們如何進行課堂教學設計呢?
1.教學中以學生為本,重視學生間的交流與合作,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場所為什么在教學中以學生為本,重視學生間的交流與合作呢?因為課改后新教材中的大部分知識,都是通過探究后才得出結論的。而在探究過程中,個體學生得到的數據或結論往往是片面的,而讓學生通過交流或分工協作,加強了學生間的向心力和友好相處的心態,對形成完整的知識結構和日后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引導學生對問題的學習、探究,養成良好的評價習慣,在取得成功喜悅的同時,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發現不足、糾正錯誤的嚴謹的科學態度。
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是完成教育教學任務的主要陣地。教師要轉變教學中的角色,在新的課堂中教師不再是一個主講者,而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參與者。教師應該和學生一起去感受、認識、探索、分析、概括,要和學生建立起良好的、平等的、民主的師生關系。
2.教師的教學理念要適當轉變傳統的教學模式過分強調知識的重要性、理論性,忽視了學生的實際興趣,淡化了學生的學習思維、創造性和終身學習的一貫性。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要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教學設計超越學科本位的理念而以提高學生科學素質為教育目標,著眼于學生的發展,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設計中體現出讓學生觀察身邊熟悉的現象,探究其內在的本質的物理規律,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實踐能力。鼓勵學生大膽對常見現象及熟知的事物提出相反意見,培養學生的批判精神。
但教師的教學理念轉變的同時,要注意教學設計,因人而異,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學習興趣,由于學生的先天條件和后天的興趣以及愛好的差異,課堂教學中要盡量避免統一的要求,采取分層次、多方位的教學理念。如有些學生對實驗操作感興趣,而有些對基本知識和規律感悟好,對他們不采取取長補短,而是揚長避短,讓他們在不同層面上有所發展,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如何達到這樣的要求呢?這應從物理教學方法的選用和確定教學內容來實現。一般情況下物理知識的教學常用講授法,物理規律的教學適用于探究法及發現法,物理現象的教學適用于演示法和實驗法. 需要強調的是學生實驗、課堂實驗做與不做,學生的收獲是不同的。在教學設計中,教師切忌“強行”地讓學生接受結論,教材中安排的物理實驗學生可做的應該讓學生動手做,教師不要自己演示實驗;可用實物或模型的用實物做,可以用模型或畫圖代替的用模型代替,盡可能地讓學生自己比較直觀地把握教學內容,得出結論。在實驗中,教師還應該盡可能地增加實驗的可信度和可見度,合理把握實驗的時間。
但是,要達到這樣的要求必須確定教學內容是不可少的。由于新課標中物理教材在內容上的要求是最基本的,所以確定物理教學內容時物理教師要依據物理課程標準和教學的需要,對教材進行適當地加工處理,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讓課本中的例題、文字說明和結論等書面的東西轉化為學生易于接受的信息。但是,在確定教學內容時也應注意以下方面:教材內容應從略哪些學生已學過或者已經認識的內容?哪些物理知識的素材不夠充分,需要補充?補充什么素材內容才能使其更完善?在校內校外以及網站上可利用哪些與教材內容密切聯系的課程資源?本節課的教學重點、難點是什么?從學生的實際情況看如何定位比較恰當?如何把握本節課的重點?通過什么途徑和方法突破難點?活動與探究課題的設計是否符合學生的實際?結合哪些內容培養學生的情感和態度?哪些內容可進行物理思想和物理方法的教育?在練習中如何處理好基本與提高的關系,為水平不同的學生提出不同的數量和質量要求?這樣,教師以新教材為基石,既充分利用教材又不被教材所束縛,必然會使新課程理念具體地落實到教材的處理中。
3.在初中物理新教材教學中,教師要努力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3.1培養問題意識,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主動性。動機是一切學習的原動力,它是推動學生自主學習活動的主觀因素,是學生學會學習的前提。在新教材的教學中,要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其求知興趣,變“要我學”為“我要學”。人是萬物之靈,每一個人與生俱來都有探究的需要和獲得新體驗的需要。求知欲往往是從“?”開始的,一個好的物理問題能引發學生極大的興趣和探究熱情,從而使其主動參與物理活動。
3.2設計探究活動,發揮學生學習物理的獨立性。現代教育論認為,每個學生都有相當強的潛在的和顯性的獨立學習能力,都有一種表現自己獨立學習能力的欲望。而傳統的學習方式忽視壓制這種良好的愿望,滋養了學生學習的依賴性。《新教材》在內容上、版式上都考慮到了初中學生的心理特征,用親切友好的版面啟迪學生的思維,有利于學生獨立探索。
例如,物理第一節“序言課”時,我給學生展示各類的擺,并提前提出課題:探究“擺動的快慢與哪些因素有關?”在學習“擺的啟示”這一節時,我們要交流課題的研究成果,要交流實驗中的問題,不管成功與否,都要充分肯定學生獨立探索的成果。這樣,他們既能增強了學習物理的興趣和信心,又實現了其自我意識由“我怕學”到“我能學”的轉變。
3.3實施因材施教,尊重學生學習物理的獨特性——“我選學”。多元智力理論指出,每個人智慧類型不一樣,他們的思考方式、學習需要、學習優勢、學習風格也不一樣,它表現為認知方式與思維策略的不同,以及認知水平和學習能力的差異。相對于傳統教學的忽視個體差異,現代學習方式更為尊重學生的差異。在把握《新課程標準》基本要求的前提下,盡量把問題設計成有一定的彈性的問題,使所有的學生都能主動參與,并且每個學生都能對其中的一些問題給出自己的想法、獲得成功的體驗,最終達到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發展。在物理探究性的實驗教學中,教師可以提出大課題,每個因素研究的思想方法是相同的,為了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完成,一般采用分工協作研究,而讓學生先選擇一個小課題加以研究,有時間的再去完成其它課題。如探究“液體內部的壓強規律”,探究中應盡可能地開放學生思維,讓學生猜測液體內部壓強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讓學生自選感興趣的小課題進行合作研究,使學生將有限的心智集中在實驗過程的設計上,讓學生更好的體會控制變量法研究物理問題的方法,不僅體會了研究的方法,而且獲得了成功的樂趣。
4.舍棄傳統教育觀念,有 效利用多媒體上課利用多媒體進行課堂授課,已經越來越被教師所接受和學生認可。因為多媒體技術能在課堂上提供一種身臨其境的物理情景,加深中學生對物理現象和原理的理解. 尤其是由于條件所限不可能在課堂上演示的實驗。同時對教學媒體的使用也需要一分為二地看待,再好的設備離開教師精心的準備也將失去它的作用。
綜上所述,物理教師為了能有效地開展教學工作,不斷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應該從教學設計理念上認清什么是教學,從思想上轉變觀念,這樣才能讓學生在寶貴的課堂教學中收效最大,從而完成教學任務。
初中物理素質教育已推行多年,但依舊任重而道遠,如何提高初中物理教學水準值得每個老師深思。老師們要提升研究能力,不斷完善教學方法,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促進初中物理教學水準持續、健康和穩步的提高。
一、自主學習法的演繹
自主學習應該建立在一個開放和動態的環境之中,這樣才能促使更多的學生主動投入到學習中。
1.有效的策略輔導
雖然倡導自主學習,但是教師仍然是學習的主導,同時也能緩解壓力。作者認為,進行自主學習的策略輔導,可以嘗試以下方法:分清重點、善于反思、善于總結等。并且,隨著課程的變化,教師還可以對理學習策略進行及時調整。總之,要提升初中物理的教學質量,不僅僅是通過考試成績來體現的,更重要的是體現在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上。
2.強化與學生的交流
加強交流主要是指教師和學生多進行思想上和語言上的溝通。經過有效的交流,都會讓教師和學生感受到自我提高。尤其是在這個信息異常豐富的時代,不善于交流就無法攝取新的養分,這對學生自主學習意識的培養是大有弊病的。學生只要善于交流,便會主動地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所以,教師要加強和學生的交流,一方面以自身的好學對學生加以熏陶,另一方面,通過交流及時了解學生的疑惑以便做到有的放矢。
二、積極培養學習興趣
物理學是一門自然科學,它是以揭示自然規律為主旨,更能給人們帶來樂趣。因此,筆者認為,在日常教育教學中,積極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濃厚興趣是學好物理的不二法門。
1.培養興趣的血脈
物理學的特點是實驗性特別強,諸多知識都要靠實驗來證明,然后得出結論,這樣學生易接受,更易聽懂,同時大大增強了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幫助學生創設特定的觀察氛圍,讓學生自我觀察、自我分析和自我得出結論,然后老師再加以總結,一節課程輕而易舉地完成了,學生也樂不思蜀,而且通過特定的觀察氛圍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到物理并非高不可攀而是妙不可言。從此,學生不僅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也樹立了百折不撓的勇氣。
2.培養興趣的靈魂
有時,我們驚奇地發現,身邊的眾多生活現象都與物理知識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我們可以從身邊到課堂,再從課堂到生活,這樣既能使學生學起來游刃有余,又自然而然地提高了學習物理的興趣。在團團的迷霧中,同學們的討論氛圍異常濃烈,在教師的有效引導下,把一些抽象性的問題形象化和具體化,同學們爭先恐后地列舉實例。正是這種興趣的動力使物理學習邁上了一個嶄新的高度。
三、實驗教學法的運用
“物理學是一門以實驗為本的自然科學,具有很強的趣味性和生活性。”國內的物理教學注重邏輯思維的訓練。實驗對物理學日后的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是目前實驗教學中仍然大量存在著實驗方法陳舊化、實驗過程簡單化、實驗結果唯一化的現象。結合學生實驗能力的掌握情況和中考的改革趨勢,作者認為初中物理教學的改革刻不容緩,應該從以下方面入手:
1.注重物理實驗細節的把握
每一個實驗都有各自的設計思想,一個成功的實驗,其設計思想總包含著對已有知識的靈活運用和創造性構思。引導學生領會前人的實驗設計思想,是培養學生具有設計實驗能力的有效途徑。比如,在做“驗證牛頓第二定律”實驗時,為什么要使長木板傾斜以平衡摩擦力?……借此來誘發學生積極思考,使之理解物理實驗的嚴謹性和科學性,避免養成學生的僥幸心理和懶惰心理,最大程度地挖掘學生的思維能力。
2.夯實物理實驗的基本功
物理實驗基本功主要包括實驗的基本理論、基本技能、實踐方法三部分內容。在教學實驗中,教師要注意實驗的的規范性,講究實驗的趣味性,注重實驗教學的啟發性。做分組實驗之前,教師應要求學生必須提前對本次實驗原理、各種器材名稱、實驗步驟等有所了解。實驗原理是物理實驗的關鍵所在,是實驗科學性的基本保證,是能否突破實驗難點的關鍵,是能否領會實驗設計思想的基本前提,是教學設計者的落腳點。實驗原理是物理實驗預習中最容易被忽視的一部分,因為原理是具備一定抽象性和概括性的知識,如果學生不善于挖掘其本質,很容易如墜云霧之中。教師要充分重視物理原理對物理實驗的指導性地位,使學生真正掌握實驗的關鍵、操作要點,合理地選擇實驗器材和實驗條件,正確地分析數據、得出結論,正確地進行試驗的改進。實驗器材是物理實驗的基本物質材料,是物理實驗成功與否的關鍵所在。實驗器材的正確選擇,才能確保物理實驗的正常運行。實驗步驟是物理實驗成功與否的關鍵,一旦順序顛倒,輕則實驗成果毀于一旦,重則對學生的身體造成損害。所以,學生一定要夯實物理實驗的基本功,以正確的理論做指導,物理實驗才能持續開展。
總而言之,在素質教育的大背景下,一定要勇于打破傳統教學模式,積極領悟新課改的精髓,在現有基礎上勇于開拓創新,進而達到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和優化物理教學的雙重目標。
導讀: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越來越受到重視。如何在校園內做好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教師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教師除了要準備教材上和個人儲備之外。轉變為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學生,淺談初中物理校本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關鍵詞:課程資源,開發和利用,教師,教材,學生 隨著人們對新課程觀的理解,課程
資源的開發和利用越來越受到重視,在新課程的實施中,要最大限度地利用校內的一切課程資源。如何在校園內做好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筆者有以下幾點認識。
1、教師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教師是課程教學實施的組織者和促進者,也是課外資源的開發者和研究者。因此教師本身就是一種重要的課程資源。教師應注意自身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1.1、樹立現代教學理念
在教學思想上要將以知識的傳授為重點,轉變為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在教學方法上,要改變過去的舊模式,通過應用探究式教學,引導學生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步驟;在知識的積累上,教師除了要準備教材上和個人儲備之外,更多的是準備課堂上師生互動產生的新知識,這就要求教師不斷學習新知識,開發課外資源,學會用互聯網查閱資料,獲取新知識。
1.2、研究課程標準
課程標準是使用教材的行動指南,只有把握好課程標準,才能不把教材當“圣經”,才能不拘泥于教材,才能創造性地使用教材。通過對課標的研究,可以幫助教師更新觀點,改變教育行為,并付諸于實際的教育教學中去。
1.3、堅持集體備課
一個人的智慧畢竟是有限的,特別是對新課程標準的理解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獨特見解。通過集體備課可以真正體會新課程的理念。一名教師在上《凸透鏡》時,改變了一下教材的順序,先探究成像規律,后講生活中的透鏡,結果學生很費勁。經過課后的討論才體會到編者的意圖,教材先安排生活中的透鏡后探究才真正體現新課程的理念。后來按新教材的編排上課,起到較好的效果。通過集體備課可以對教材上的一些實驗進行改進。如講比熱容時,課本中的實驗可用如下實驗代替:將等量的水和干燥的沙分別放在兩個相同的紙杯中,同時將它們放在陽光下曝曬,通過溫度計觀測杯中水和沙的溫度變化,看誰上升得快,再拿回教室,比較誰的溫度下降得快,經代替后,更能直觀地說明質量相同的不同物質,吸收(或放出)相同的熱量后,升高(或降低)的溫度不同。
2、教材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物理教材是教師開展實驗教學活動的基本素材,也是學生進行實驗探究學習活動的主要材料,圍繞教科書多渠道、多方式地設計開發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充分體現物理新課程的目標和理念。參考,學生。教材本身就是已經篩選了的課程資源,是物理教學中最常規的媒介和載體,是最主要的物理課程資源。新課程物理教材劃分為若干欄目,如“探究”、“演示”、“想想做做”、“想想議議”、“科學世界”、“ STS”等,目的是突出不同內容的不同特點。
2.1、結合“科學世界”和“STS”內容聯系科學、技術和社會問題
初中物理學科校本課程應以學生活動為中心組織該學科課程的開發,應貼近學生生活,讓學生從生活、身邊的自然現象中探究并認識物理規律。同時將物理知識及科學技術與社會實踐結合起來,讓學生體會到物理知識就在生產、生活、社會、科技之中。物理課程與學生生活和“STS”相融合具有潛在的優勢和可行性,不僅充實了物理課程的內容,而且有助于優化物理課程,使素質教育的內容在物理課程中得到落實。“科學世界”和“ STS”屬于擴大知識面和進行潛移默化教育作用,可讓學生自己閱讀,但必要時應搞一些活動,讓學生在小組或全班談談讀書心得,講講自己的看法。
2.2、結合“我還想知道”解放學生思想
新課程物理教材在每章末都設置了“我還想知道”欄目,目的在于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并把這些問題表達出來。參考,學生。欄目的第一行是示范,由學生填寫下面的空白,教師的注意力應該放在“鼓勵”提問和讓學生試圖表達,至于問題恰當與否并不重要。開發利用好這一欄目,對解放學生思想,培養學生思維能力有很大作用。例如在九年級《壓強和浮力》這一章,提出了“會不會有一天飛艇將取代飛機?”的問題,提出的問題都是學生有過體驗的充滿好奇的問題。新教材把空間還給了教師和學生,使教師和學生成為課程的主體,開發出切合學生實際 的課程,以促進學生更好的發展。 3、學生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課標提出,義務教育階段的物理課程應以提高全體學生的科學素質為主要目標,改變學科本位的觀念,全面提高公民的科學素質。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也是一種重要的資源。 3.1、 學生的經驗是一種資源 學生的經驗實際上就是學生已有的知識
水平。參考,學生。日常生活中的很多現象與物理息息相關,學生都已習以為常。教師要善于運用這一條件,引導提醒學生關注自然、關注生活,必然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望。如講授《彈力》一課時,教師利用自制的彈弓,通過觀察彈弓的使用過程來研究彈力的產生。彈弓很多同學小時候都玩過,都很熟悉,有一定的經驗,研究起來水到渠成,新課展開就條件成熟了。
教師在提出問題的時候,要注意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來為教學作鋪墊,因此教師提的問題要經過推敲和思考,使這些問題真正來源于生活實際。例如可以利用學生熟悉的事物來提問,如講《內能》時,學生通過搓手,提出:手心為什么會發熱?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時,學生通過拍桌子,提出:手為什么會疼?等等,這樣提問突出了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理念,為學生的發展提供相當的空間,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活動,經過自身的努力,獲得成功體驗。
3.2、學生的興趣是一種資源
學生最好的老師是興趣,最好的向導是腦中的問號。學生有了疑問,就會激發思考,從而將注意力轉移到學習中去。如在講授《流體壓強與流速的關系》一課時,通過向倒置的漏斗內的乒乓球吹氣,吹氣后乒乓球不會被吹掉,學生就會發現這里有疑問,從而有了進一步探究的熱情。參考,學生。通過這樣設疑激趣,激發了學習的主動性,變好奇心為濃厚的學習興趣。參考,學生。
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物理實驗才具有說服力,才能使學生信服,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參考,學生。如在講授《摩擦力》一課時,教師在設計實驗時進行認真的思考,讓一個男生和一個女生進行拔河比賽,一般同學會 想象男生一定贏,可結果女生勝了,因此學生就會感到這里有奧妙可探索,學生的興趣調動起來了,學習情緒馬上高漲起來。
總之,物理校本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揚長避短,促進學校特色的形成。不同的地區、不同的學校在物理課程資源方面肯定存在差別,我們應根據學校的性質、任務來靈活、和諧地開發和利用有效的物理課程資源,使新課程改革不斷深化。
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而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提高教學的有效性,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此,教師要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爭取將有限的教學時間充分利用起來,將教學效率最大化,激發學生實驗的熱情和動力,為實驗教學注入新的生機與活力,實現現代教學改革的目標。
1 合理設計分組實驗,培養嚴謹學習態度
新課標提倡分組教學,并要求教師根據實驗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對學生進行合理分組。通過分組實驗,可以讓學生在合作探究的過程中牢牢掌握物理知識,感受物理知識的形成過程,加深學生對知識的印象,提高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在分組實驗過程中,一定要充分了解該次實驗的具體內容,引導學生牢記實驗要求、實驗原理、實驗目的、實驗方法等,并指導學生獨立解決相關問題,如果學生實在無法單獨解決的問題,可以通過合作探究的方式加以完成。通過這樣的學習過程,一方面可以及時糾正學生的不良習慣,另一方面有助于培養學生科學嚴謹的實驗態度。例如,在教學“測量小燈泡的電功率”時,教師可以設計如下方法:先帶領學生回顧測出小燈泡電阻值的方法,借助安培表得到小燈泡的電流,利用電壓表測出小燈泡的電壓值,最后通過歐姆定律計算出小燈泡的電阻值。然后借助公式P=UI計算得出燈泡的實際功率。在實驗過程中,教師要提醒學生注意及時調節滑動變阻器,切勿讓實際電壓超過額定電壓,從而導致損壞電元件,因此,教師要加強巡視,爭取做到及時發現、及時指導、及時糾正。這一實驗的目的在于加深學生對電功率知識的認知與理解,實踐證明,通過這一實驗過程,不但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而且實現了知識的遷移和再創造,幫助學生積累了更多的學習經驗,有效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
2 改進創新物理實驗,培養學生實驗技能
在初中的物理實驗中,有些演示實驗的儀器要求不是很高,對于這類實驗,教師可以進行合理的改造,讓學生在“學中做,做中學”。例如,課本上利用鉛皮和鉛盒演示物體浮沉條件的實驗,教師就可以加以改變,讓學生準備好一只玻璃杯和一支空牙膏管(尾端剪開)。在實驗過程中,指導學生把牙膏管壓扁放在盛水的玻璃杯里,它便會在水中下沉;然后再把牙膏管鼓起來,它便開始上浮。又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把橡皮筋制成測力計,配合“力的測量”的實驗教學活動。另外還可以將物理教材中的一些分組實驗加以改造。對于學生已經掌握的有關實驗儀器的操作方法,在進行分組實驗時,可以適當提高要求。例如,初三將“電流表”、“電壓表”的相關實驗進行適當的改變,就可以在講授新課時讓學生掌握電流表、電壓表的使用方法,到分組實驗時,教師就可以適當增加“兩表”的使用頻數,這種方式不僅有助于學生掌握正確的儀器使用方法,還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實驗技能,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再如當物理實驗器材比較落后、數量有限,還有的實驗器材不容易進行操作,此時,就可以尋找生活中的物品加以代替。例如,在研究“氣體壓強與流速”的關系時,可以將兩個乒乓球架在軌道上,然后用吸管往兩個乒乓球中間吹氣,可以看到兩個球非但不會向兩邊分開,反而會向中間靠攏,這就有效的激發了學生的探究興趣。但是在實驗過程中,乒乓球很容易掉到地上,操作起來并不簡單,為了便于操作我們可以尋找其他物品進行替代:①拿來兩個氣球,將其吹起來后用繩子綁在同一水平線上,間隔距離為2―3厘米,然后用一只吸管,往球的中間吹氣,可以觀察到兩個氣球明顯向中間靠攏;②拿來兩根等高的蠟燭固定在桌面上,中間間隔2―3厘米,用吸管往中間吹起,明顯觀察到蠟燭的火焰向中間靠攏。通過改進和創新實驗及器材,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
3 發揮多媒體的優勢,彌補模擬實驗缺陷
在物理實驗教學中,有些實驗不易觀察、很危險或沒有條件做到,這時就可以利用多媒體課件來演示仿真實驗,真實再現實驗中的物理化學變化過程,學生在觀賞課件的過程中加深對物理規律的認識,獲得探究體驗,以彌補實際實驗的缺陷,在學生腦海中形成深刻的印象,幫助他們完成對教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比如,有些物理實驗像分子運動、伽利略理想實驗等,在現有課堂的實驗條件下是很難實現和觀察到的,這時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課件的模擬功能來演示這些物理現象,讓學生能夠通過觀看生動形象的物理現象建立一個直觀、形象的感性認識,有助于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和掌握。再比如,像在要求摩擦力為零的伽利略理想實驗中,現實實驗條件中是不可能沒有摩擦力的,但多媒體課件可以幫忙完成這一理想實驗。
4 拓展課外物理實驗,提高學生實驗能力
首先,正確選擇課外實驗用品。為了提高課外實驗水平,首先應合理選擇正確的實驗器材,怎樣利用生活中的常見物品作為實驗器材是學生所遇到了主要問題,由于學生探究問題的思路不同,所以他們選擇器材的角度就有所不同,所以教師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也沒有必要幫助學生一一解決,應放手讓學生自主解決問題。其次,設置有效的實驗課題。課外實驗雖然可以不受教學大綱的限制,但是也不能隨意設置,需要教師根據教學需求與教學進度認真設置,如:分階段提供課外實驗的清單,由學生自主選做;鼓勵能力較強的學生自己制定課題等。實驗形式可以根據研究內容靈活調整,可以自主探究,也可以分組合作學習。例如,在教學“聲音的傳播”之后,可以鼓勵學生自制“土電話”;在教學“光的直線傳播”之后,可以自制“小孔照相機”;在教學“透鏡成像規律”之后,可以開展近視眼的問卷調查。這樣的小實驗不但豐富了學生的課余生活,而且有助于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激發學生的創造潛能,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讓學生享受成功的喜悅之情,從而樹立學好物理知識的自信心。
總而言之,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我們要不斷創新教學理念,改進教學策略,激發學生物理實驗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自發地參與到實驗活動中來,促進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實現物理教學的目標。
物理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物理概念、物理規律是從實際問題中抽象、概括出來的,而物理實驗對于建立物理基本概念和理論及加強對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的理解有著不可取代的作用。
初中學生剛剛開始學習物理,學習方法及抽象思維能力都還沒有形成,因而,從加強學生實驗著手進行教學顯得尤為重要。
一、學生實驗是物理教學中體現理論聯系實際、具體與抽象相結合的教學原則的重要實施方法。
我在講光的鏡面反射和漫反射時,就近帶學生到湖邊看倒影,取得了較好的教育效果。他們看到在平靜的湖水邊,只有一個方向能看到岸邊景物的倒彤,即光線平行射入湖面,反射光線也會平行射出,形成鏡面反射,這時讓一個學生自己將一小石子投入湖中,激起一陣微波,湖面的平靜被破壞了,倒影就亂了。但這時卻發現在其它方向也看到了紊亂的倒影。因為條件發生了變化,平靜的湖面變成了凹凸不平的湖面,鏡面反射變成了漫反射。通過這個生動而且直觀的學生現場實驗,學生對光的反射現象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對鏡面反射和漫反射有一個從感性到理性的認識飛躍。
又如,我在講分子的熱運動時,分別給相臨座位的兩個學生每人一杯熱水和一杯冷水,讓他倆同時往杯子里的水中注入一滴紅色墨水,過一會兒,就觀察到熱水中的紅色墨水很快地而且均勻地擴散開來,而冷水杯中的紅色墨水卻仍聚集一團,擴散緩慢,幾乎沒有動靜。實驗表明,溫度越高,分子做無規則運動的速度就越大,所以大量分子做無規則運動的速度跟溫度有關。實驗中,通過自己動手做做,自己再進行分析、總結,學生能透過具體的物理現象,理解并總結出抽象的物質運動的規律,從而提高了邏輯思維能力。
二、學生實驗能幫助學生總結和驗證物理規律,更好地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
我在講阿基米德定律時,先給學生講講阿基米德和王冠的故事,然后每人發給一個盛水的燒杯,?一塊小方木,一枚大頭針,讓學生自己體會F浮=V排液·p液·g的實際意義。?用大頭針的尖端向下壓木塊,會感到用力越大,木塊浸沒于水中的體積越大,直到全部浸沒為止。也就是說,在木塊沒有完全浸沒之前,排開水的體積越大,水對木塊向上的托力也越大。后來,一個學生在作文中寫到:……這下我明白了,一塊鐵板會沉入水底,而用鐵板制成的船卻可以載人過江的道理了。在這個實[:請記住我站域名/]驗中,學生通過親自實驗、親身體會,自己驗證了阿基米德定律。實驗為學生的認知發展提供了依據,學生在實驗中得到了諸多能力的鍛煉,同時也提高了觀察事物的能力和邏輯思維的能力。
一、差生逆反心理的形成原因
在物理教學過程中,差生逆反心理產生的原因主要有兩方面:一是與這些學生的身心發育有關,二是與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有關。
物理學內容具有較強的抽象性、邏輯性、嚴密性和實踐性,表現在:文字敘述比較嚴謹,學生有時能讀通文字,但并不理解其含義,從而對教材的理解產生困難;探究物理問題時,不僅要從實驗出發,學生的學習程序也未必都遵循從感性到理性的過程,這些探究的方法,學生開始學習時很不習慣,自然感到物理難學;抽象思維多于形象思維,動態思維多于靜態思維,學生對思維方式不易跟上,產生思維上的困難,分析、解決問題時,要從多方面、多層次來探究和研究。物理教學方法運用好壞也是差生產生逆反心理的主要原因之一。照本宣科的教學方法,對于有較強獨立思考能力的人,容易導致逆反心理。
二、對差生逆反心理的對策
1、培養差生的自信心
良好的自信心是成功的一半。關鍵在自身,但教師的外因作用也不可忽視。
對差生來說,他們非常需要教師的悉心教導和熱情鼓勵。所以平日在課堂上和課外活動時應經常鼓勵這些差生,幫助他們樹立“我能學好物理,我一定能成功”的信念。具體做法是:降低標準,分層要求,創設條件,讓他們在物理教學活動中增強自信心。
2、改進教學方法,提高差生學習興趣
大凡對物理學習有逆反心理的差生,對物理教師均有較深的成見或誤解。這樣,物理教師有義務幫助化結。一般來說,差生存在一種自卑心理,平日少受表揚,對批評較為敏感,若物理教師在課堂上動輒諷刺、挖苦或濫加訓斥,必定會增強其逆反心理,?人為地把他們推向教者的對立面。所以,首先應消除他們的心理障礙,尊重他們的人格。課堂上實施微笑教學、鼓勵教學,使其感到有一種親切和諧的氣氛。對他們作業中出現的疑難點要注意個別輔導,多面批、多激勵。
每次考試盡量當面講評,每個實驗逐步地進行指導。這樣,通過教師熱情的教學態度去熔化學生逆反心理的堅冰,對物理學科產生興趣。同時,他們也會把對教師的好感遷移到物理學習上去。
3、充分利用逆反心理的正效應
任何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差生的逆反心理也不例外,應當在指出其負效應的同時,分析其另一側面----正效應,對此教師要很好的保護并加以利用。正效應主要有:(1)思維批判性。他們不再像小學生那樣把教師當作至高無上的權威,甚至連科學知識也敢于懷疑。這樣的心理品質,教師應悉心保護、正確引導,有利于他們獨立性的發展。
(2)好勝心。表現在他們不再是聽話、順從,而是勇敢、有闖勁,這種好勝、敢闖的心理品質有利于形成開拓,積極進取的個性。
(3)求異思維。書本知識是這樣的,而具有逆反心理的差生卻偏偏認為是那樣的,雖然有時不免鉆牛角尖或失之偏頗,但更多地卻是學生求異思維、獨辟蹊徑,從第二角度觀察和分析問題,它有利于學生創造力的發展。教師應給予積極引導,或許能使這些學生有更大的創新和進步。
其次,得體有效地利用逆反心理來消除逆反心理也是十分有效的方法。例如:在講波的干涉、衍射時,可向學生介紹光也能產生干涉和衍射現象,通過以下簡單的實驗即可觀察到:在一塊干凈的玻璃片上均勻地涂上一層墨汁,待干后,劃一條狹縫或靠得很近的雙縫,通過狹縫看太陽,即可看到美麗的單縫衍射和雙縫干涉現象(不過此實驗難度較大,縫劃得很細,現象才能清晰,一般同學不易做成功)能激發有逆反心理的學生的興趣。
現初中教育由過去擇優錄取變為面對全部小學畢業生,學生素質差異大,學習成績差異也大。如何使群體學生在學習物理過程獲得素質上全面提高,是每個物理教師需要探討,解決的課題。現談我們的做法和體會。1充分發揮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作用由于受到傳統的舊教育思想影響和束縛,不少教師存在這樣一個心理狀態:總怕漏講什么問題,怕學生考試考不出責怪教師,于是越講越多,越講越細,抱著學生滿堂灌,要扭轉這種局面,首先教師要認真學習現代的教學思想,要認識到學生是教學活動中的主體,是生動活潑,具有獨特個性,富于進取精神的知識探索者。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智力和能力的發展,主要是靠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師只是起到引導和教育的作用。教師靠“灌”是教不好,教不活的,學生靠“逼”也是學不好,掌握不了的。
在教學中我的做法是:(1)改進教學方法,實行引導和啟發式相結合的教學。根據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智力能力,情感等個性因素,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從感性到理性,由淺入深,逐漸引導和啟發學生思考問題和提出問題,盡量為學生創造研究問題的情景,以及獨立思考,獨立活動的條件和場所,為學生創造觸景生情,觸景生智的氣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經自己努力能學懂,學會。(2)培養學生認真閱讀課文的能力。課本是學生掌握知識的基本工具,也是教師進行教學的依據。我通過印發閱讀提綱,引導學生推敲概念和定律中的重要字句,掌握課本中用什么物理現象及實例說明概念和規律。在講評習題和試題時緊密結合課文內容,讓學生在課文中找出解題的依據,使學生明白:習題和試題盡管千變萬化,但都沒有離開課本的基本知識,即“萬變不離本”,只要認真閱讀課文,弄懂、掌握好課文中的基本概念、基本規律和基本公式,學好物理是不難的。(3)培養學生獨立能力,改變教師“滿堂灌”的做法。凡教材中比較簡單的問題,學生能通過自學掌握的知識,在課堂上讓學生看書,討論解決,演示實驗,凡學生能操作的就讓學生上講臺當“小老師”;學生提出的問題,凡能通過閱讀教材解決的,就引導他們閱讀課文有關內容自己解決。這樣,不僅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也增強了學生學好物理的信心。教師雖然在課堂上講課時間相對少了,但學生閱讀、討論,動手的時間卻增加了。更重要的是學生能高度集中精力,認真聽教師講課,把主要的知識掌握好。
2建立相互尊重,相互愛護的新型師生關系良好的師生關系能使師生親密合作,相互配合,情緒愉快,心情舒暢,這是調動教與學雙方積極性的一種內驅力。它驅動教師滿腔熱情,專心致志地從事教學工作,千方百計為學生著想,為學生著急,為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忘我工作。同時,也消除學生對老師恐懼、焦慮等心理負擔,樂于接受教師的教育和影響,對教師所教的學科產生興趣與愛好。良好的師生關系,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對學生的態度。我的做法是:(1)給學生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上第一節物理課,一定要給學生留下難忘的好印象。除了注意自己的衣著言行及有禮貌地向學生介紹自己的姓名,住址等情況外,還推心置腹地向學生宣布:無論學習好壞,只要是勤學好問的學生我都喜歡,特別喜歡勇于向老師提問題和問問題的同學,無論什么時候,我都樂意回答同學們提的問題。使學生感到任課教師平易近人,和藹可親,為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打好基矗(2)平等對待學習差的學生,并對他們取得的進步及時給予肯定和好評。初中學生處于半成熟半幼稚時期,可塑性較大,比較天真,淘氣,不穩定。教師都較喜歡成績好的,聽話的學生,對學習差,淘氣學生往往比較反感,容易造成學習差,淘氣學生的失落感。另一方面,提高差生的學習成績是我們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質最關鍵,最主要的任務。因此,對待他們一定不能“歧視”,“挖苦”,不能打擊他們的上進心,而是相信他們,幫助他們,給他們一份愛心,積極主動地深入到他們之中,及時了解他們的知識水平和心理狀況,從實際出發進行因材施教。(3)嚴格要求學生,同時老師也要嚴以律己。從嚴要求學生是教師具有良好職業道德的體現。“嚴師出高徒”,但必須嚴而有度,嚴而有方,要掌握教育分寸,不能隨心所欲,感情用事。要求學生做到的,老師首先要做到,在學生中樹立威信。有威信的教師教的課,說的話,提的要求,學生容易接受,效果就好。
3加強學習方法指導,提高認識能力正如古人言:“授人以魚,只供一飯之用,教人以漁,則終身用之無窮。”所以我在教學中很重視學習方法的指導。其做法是:(1)教會學生如何學好和用好物理概念和規律。物理概念和規律是打開物理知識寶庫的金鑰匙,因此必須重視引導學生對物理實驗和現象的觀察與思考,從物理現象、物理實驗等感性知識中概括出物理概念和物理規律。在此基礎上掌握解題方法和步驟,從而避免學生在解題中張冠李戴,生搬硬套。(2)在解題訓練中指導學法。解題教學是/:請記住我站域名/物理教學中必不可少的環節,其主要目的是在鞏固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識的基礎上訓練思維,培養和提高運用知識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講解習題時除了幫助學生分析和理解題意,找出解題的思路和方法外,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總結此習題涉及哪幾個知識點,而這些知識點在課本哪章節,哪一頁,哪一行,跟以前做過的哪個習題類似,即注意前面知識的復習,從而使學生進一步掌握課本的基礎內容,而不是死記課本。特別是抓住典型題目,巧設疑難,一題多變,增強學生洞察知識內涵的能力,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3)教學生看插圖,從插圖中實現“學會”物理到“會學”物理的轉化。九義物理教材增添了眾多形式生動活潑,內容豐富有趣,可讀性啟發性很強的插圖,引導學生借助插圖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和物理規律,以及物理實驗和實驗儀器的使用,是提高學和學習積極性,掌握和理解物理知識的重要手段。培養學生學會自己看圖,自己提出問題,尋求解決問題途徑的能力,達到從感性到理性,從“學會”物理變為“會學”物理的飛躍。(4)教學生用圖表做小結。圖表具有直觀,形象,一目了然的特點。利用圖表進行小結,可使零亂的知識條理化,系統化,便于記憶,容易掌握相近但又不同的知識之間的聯系和區別,有利于加深對這些知識的理解,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
總之要大面積提高初中物理成績,確實是一項艱苦、細致和需要耐心的工作,還有許多問題需要在教學實踐中進一步摸索,乃需師生共同努力奮斗才能實現這一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