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初中地理課堂教學案例
時間:2023-09-06 16:52:4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初中地理課堂教學案例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案例教學;情景模擬;地理課堂;
案例教學是對客觀存在的地理事物進行真情實感的描述和介紹,作為一種課堂的教學素材,將日常生活中同地理息息相關的生活案例融入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是落實新課程改革的有效補充,教學中凸顯了案例分析的優勢和特色,幫助學生理解,實現知識的遷移和運用,有效的促進教學效率。
案例教學是對傳統教學的挑戰,運用與地理事物有關的生活案例進行教學實踐和認知,學生通過對案例的理解和信息的獲取后對獲取信息進行重新的組合和運用,進而獲取掌握地理知識和技能的一種全新的教學方式。它主要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從道理到案例型,即從地理知識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出發,通過知識的傳授幫助學生發散思維,加上案例為輔助,加深理解,進而獲取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另一種是從案例到原理型,通過生動形象的案例說明和分析,幫助學生找出地理知識所遵循的規律,運用規律去解決實際的地理問題[1]。
案例教學能夠明確教學目標,對研究對象的特點、內容、延伸有更深入的認識,通過對地理事物表面現象和人文現象的分析,明晰地理事物間的相互聯系,建立起有效的空間結構模型,找出地理教訓過程中的知識規律,從而提高學習質量[2]。而案例的選擇也要充分考慮案例的科學性、動態性、社會性、綜合性、區域性及針對性,不同的案例可以揭示不同的地理事物變化發展規律,需要用綜合的地理思維和空間思維去把握。
二、案例教學在初中地理課堂運用中的意義
案例教學可改變以往傳統教學的模式,激發學生學習的潛能和積極性,可結合教學案例在課堂上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為學生創造一個開放的教學平臺,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實現教與學的有機統一,做到教學相長。
(一)有利于教師優化教學課堂
傳統的教學多是停留在教師的灌輸式教學模式上,以教師的講學生的聽為主,教師是課堂的主體,學生的學習多是被學習。案例教學打破教學常規,體現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形成自己的思維發散能力和空間想象力,能給學生提供更為廣闊的空間,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知識點[1]。案例教學有助于教師優化教學課堂,激發學生學習的潛能,學生的思維在教師的點撥下得以拓寬,適應新課程改革的要求。
(二)有利于培養創新實踐能力
當前的初中地理教學中有一些知識同生活間的聯系還不是很密切,學生還不能有效運用所學知識來解決問題。案例教學可以有效地將學生擺脫死記硬背的僵局,對教學課堂進行情景模擬和內容延伸,顯得通俗易懂,能運用所學的地理知識發現地理事物的變化規律,對知識進行有效遷移進而達到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目的。案例教學也可以有效激發學生學習的潛能,地理技能和知識運用能力不斷提高,思維得以發散,綜合能力也在不斷提升[3]。
(三)有利于培育學生探索精神
案例教學可以讓學生成為教學的主體,教師僅充當引導者的角色,通過團隊學習和分組討論引導學生在課堂上自行解決問題。案例教學也可以創設比較輕松和諧的教學環境,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也可以通過案例分析去實現教學目標,教學中可以讓學生提出自己的觀點和思路,對地理問題進行積極的探索和創新思考,與教師、同學進行有效的互動和平等的交流,整個過程讓思想不斷碰撞,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也更加深刻[3]。
三、初中地理課堂中案例教學的實施途徑
(一)選擇典型案例,優化教學設計
日常教學中,教師要多選擇比較典型的案例,結合初中學生的接受能力和心理認知規律,選取生活中一些趣味性和知識性比較突出的案例來加以教學。案例材料的選取之后也要進行加工和挖掘,結合自己的教學風格,突出案例的科學性和客觀性。案例也要看能否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在課堂上能否對案例進行擴展或者分組討論,能否取得預期的教學效果[3]。在教學中,對一些地區的典型事例要深入分析,可以為學生提供一個鞏固知識和加深理解的知識平臺[4]。例如在介紹《自然災害》這一節,就要結合一些時事政治和地方實際來展開教學,如福建本身就是一個自然災害比較多的省份,影響最大的就是每年的臺風,此外還有地震、泥石流、干旱等,在教學上也可以選取一個比較典型的案例如臺風通過多媒體動畫、視頻、動漫、圖片來演示臺風的來源、成因、危害和防護等內容,將抽象的教學內容轉化為直觀明了的表達,加深學生的理解和認識。最后讓學生展開討論,通過討論、教師點評,幫助學生建立起比較科學的知識體系,對地理事物的空間結構、時間變化、空間結構等內容的聯系有更好的把握。
(二)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教師要合理的導入課程教學內容,導入環節往往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能在短時間內激發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恰當的運用教學案例,可創設教學情境,吸引學生的眼球,在課堂上就能主動的融入課堂學習,有很好的積極作用。教學中也要選取一些同時事政治、環境保護、生態破壞、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教學案例來激發學生的學習樂趣。例如在講授中國政區圖時,可以運用多媒體進行授課,先播放《美麗中國》的短片視頻,配以輕音樂,讓學生為之興奮,同時也在短時間內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起來。之后讓學生上來講解一下自己曾經去過哪些省份旅游,對各個地方的認識,接著老師進行講解,最后還可以播放《國家》的勵志歌曲,在幫助學生記憶的同時,還可以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提高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社會責任感。
(三)創新教學模式,發散學生思維
教師在教學設計上也要采用立體式和開放式的教學模式,摒棄填鴨子式的教學,更多的是引導學生進行自我思考和分組談論。牢固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要營造平等、和諧、寬松的教學氛圍,不墨守成規,組織好教學內容,較好的把控教學秩序。在案例討論中,要幫助學生舉一反三,拓寬視野,尋求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法,并找出最佳的問題解決辦法。同時也要幫助學生發散思維,對教學案例進行反思和總結,對解決問題的方法也要深入分析,揭示案例中所包含的地理知識和原理,提高學習能力。
(四)明晰研究取向,提高綜合素質
教師要對新課程改革有一個非常清晰的認識,明確自己在教學過程中的研究方向和價值取向,特別是要明確教學過程中的案例取向、創新取向、關聯取向、層次取向和動態取向[2]。教師自身要提高綜合素質,在聽讀說寫等方面的技能都要強化,同時要定期進行理論學習和理論研討,提高教學技能。要尋找地理同生物、物理等學科間的關聯,鼓勵學生跨學科學習和思考,將人文地理、自然地理和區域地理間的關系同環境科學、生態保護、全球氣候等內容結合起來;案例選取貴在創新,對地理事物要有一個新的認識,從新的視角和創新取向角度來探究知識間的變化規律;案例的選取也要有真實性和可操作性,要幫助學生在全面認識地理事物的基礎上進行加工,包括"收集-篩選-分析-組織-討論--價值判斷"等一系列過程,最終實現教學目標;案例的選擇也要有層次感,融入宏觀和微觀的研究內容,滲透可持續發展;在動態取向上要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景觀的改造、地理事物之間的關聯等變化,分析地理的變化發展規律。
總之,案例教學要融入適當的教學方法,在合適的教學環境下運用才能發揮出強大的生命力。他需要教師在課堂上認真的組織,也需要學生積極的配合和參與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新時期,要以新課程改革的要求為指導,不斷的總結經驗,在教學過程中反思,在思考中創新,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就一定能幫助學生在課堂上獲取更多地理知識,提高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1]周亞妮.淺析高中地理新教材中案例教學的作用[J].中國校外教育,2012(4):38
[2]谷曉紅.基于地理特點和地理思維方式的地理教學論研究取向[J].哈爾濱學院學報,2011,11(11):118-120
關鍵詞:導入;初中地理;教學互動
地理的學習主要是為了培養學生對自然界有基本的認識,并且對一些常見的自然現象有科學的見解,因此,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需要教師對課堂中需要講解的知識提前做一個具體的導入工作,也就是進行課堂教學的契機,這對于學生具體的地理學習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地理課堂導入工作的背景和作用
1.地理的學習需要教師結合基本的自然現象去講解
對于初中生而言,對地理知識的掌握僅僅局限在對一些河流的認識和氣候形成的分析,因此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對天氣情況的描述來引起學生對接下來課堂教學的注意力。地理課堂教學也需要教師將一些常見的自然、人文現象作為教學案例去進行具體的教學,同時教師在教學中將這些固有的現象結合相應的地理知識進行講解不僅可以很好地助力課堂教學,而且在導入部分的設計上也可以受到一定程度的啟發。
2.導入部分的設置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相應的地理知識
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一般都會進行教學前的備課,因此備課內容其實就是一種典型的導入部分的設計。比如在講解冷鋒和暖鋒這兩個概念時,一般暖鋒過境會有降雨出現,而冷鋒過境前也有降雨出現,這其實是一種常見的自然狀況,而學生通過教師的簡單講解可能很難理解,因此,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前通過一些地理上的三維圖來描繪冷暖鋒的情況,并且附上高低氣壓和衛星云圖的注解,這樣學生很容易就理解了這些地理知識所表達的意思。因此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這一類地理知識作為導入教學的契機和基本的設計思路。
因此,結合初中地理課堂教學內容的情況以及該階段學生對地理的認知程度,導入教學部分的設置其實是為了讓學生在課堂教學前可以有一定的心理準備過程和相應的發散思維空間,以便能夠對地理學習充滿期待。
二、導入部分設計所要注重的基本要素
首先,教師要對學生的學習心理和認知能力有基本的認識。由于初中階段的學生首次接觸地理這門學科,因此對相關地理知識的認識過程主要是通過平時的日常積累和相關地理常識的印象作為前期學習的基礎,因此,教師需要在進行導入設計時對學生對地理的認識程度做簡單的統計,然后對地理導入作出基本的設計。比如一些學生對我國的山脈分布以及河流的流向十分模糊,這時地理的導入設計就需要對這類內容進行相應的前期鋪墊,鋪墊設計可以是問答的形式,也可以是引出的形式,比如:我國主要山脈的分布如何?我國的河流流向有什么規律?這些問題都可以作為導入部分的問題。最后,教師在地理導入設置時需要對對應的地理知識的延伸性有一定的認識,簡單來說就是對地理知識發展的聯動效應有清晰的認識,比如河流的流向和每年的徑流量、深度、寬度決定了其通航情況,而通航情況可以在某種程度上影響河流兩岸的經濟情況,這樣的連鎖反應就是地理知識中的延伸性,因此,導入部分的設計其實可以將某一部分的地理知識的“馬太效應”作為課堂教學前的準備工作的組成部分。
總體來看,初中階段地理教學導入設計的成功因素主要集中在對相應的地理知識的基本屬性以及學生的基本地理知識貯備作出導入部分的設計,同時還需要教師和學生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能夠圍繞導入部分的問題設計進行良好的互動,并且可以讓學生在討論中學習地理知識。
【關鍵詞】提高;中學;地理課堂;教學情境;策略分析
【中圖分類號】G633.55
隨著我國新課標準的實施,對地理教師在課堂上的教學方法也有了新的要求。改變學生的地理學習方式,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的經歷與體驗出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與實踐能力,讓學生更加了解地理知識的價值與作用,形成主動學習的態度。因此,地理教師在進行情境教學時就要對教學環境進行精心的設計,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具體場景與氛圍,幫助學生迅速正確的理解教學內容[1]。另外,在教學設計時,要根據不同的課程設計不同的教學環節,結合學生自身特點,創設不同的教學情境,從而調動學生地理學習的積極與主動性。
1.地理教學情境中存在的問題
1.1創設教學情境不能單一
隨著課堂教學改革的不斷發展,教師們越來越重視地理情境的創設。但是,有時候老師精心創設的地理情境并不能達到應有的課堂效果。導致這種狀況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教師創設的教學情境單一,與教材內容不能合理的融合在一起。首先,教師要明白教學情境的設計不只是照搬課本,要分階段分步驟設計每一個環節,讓情境教學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
1.2多媒體創設地理教學情境死板
教師在采用多媒體創設地理教學情境時,要注意讓情境為教學內容服務。大部分老師過于依賴多媒體教學模式,變成電腦的操作員和解說員,從而忽視對地理教學內容的關注。導致的“多媒體”喧賓奪主,把情境教學變成次要。
1.3地理情境教學不能與生活實際結合
教師在地理教學情境設計時,都只是為了活躍課堂氣氛,往往容易會忽視與教材結合和生活實際結合。因此,老師在創設情境教學必須要有生活性,與學生緊密聯系,把問題情境生活化。引起學生的共鳴,讓學生親自體驗問題情境中的問題,有利于學生理解情境中的問題和培養學生的觀察力與初步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把地理知識很好的運用到生活當中去。
2.提高中學地理教學情境的策略分析
2.1合理利用多媒體創設地理教學情境
隨著我國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更新,課堂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技術已經越來越普遍,多媒體技術對教學的輔助作用也是日益突出。因此,教師在地理學科中可以運用多媒體課件創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另外,很多的知識只是僅僅依靠書本的文字和圖片就想達到較好的教學目的顯然是不太可能,但是通過多媒體技所擁有的特殊效果與情境教學結合就能達到難以實現的教學效果。例如,魯教版初中地理《“魚米之鄉”- 長江三角洲》這篇課文教學中,使用動態模擬,把“長江三角洲”錄像剪輯成一個個的視頻,通過超級鏈接的方式將復雜的內容與視頻進行展示[2]。其次,教師把課堂創設成“長江三角洲”的情境,讓學生置身其中,把課文知R與情境相結合,提出相應的問題讓學生思考。這種多媒體與教學情境結合的方式,不僅能啟迪學生的智慧與探索精神,還能提高課堂效率。
2.2聯系生活實際,創設教學情境
針對上述所說的教師在地理教學情境設計時,為了活躍課堂氣氛,容易忽視與教材結合和生活實際結合,給出了實際的解決措施。生活實際是學生最熟悉和最了解的。許多的地理課本內容都是生活中真實存在的,比如一些自然特征、中國地理差異、天氣和氣候等。所以老師在創設情境教學時要適當地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加深對教材內容的理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老師在魯教版初中地理《天氣與氣候》這篇課文教學中,老師可以結合課本知識,提醒學生注意收聽和收看電視臺的天氣預報,并且知道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去觀察、分析實際的天氣變化過程及其原因。比如,老師在上這門課程時創設一個情境,讓一些學生裝扮成天氣播報員,一些專門負責收集資料等[3]。把學生分成若干組,每組內的成員分配不同的任務。在情境教學中,老師結合課本對天氣變化情況進行深入的分析比較。這樣不僅能培養學生對天氣現象的關系與探究興趣,還能加深對課本知識的理解。
2.3實施課內外活動,創設教學情境
在地理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借助大量的課內外活動創設教學情境,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尤其是在不同的教學情境中,讓學生對地理學習充滿興趣,領悟到知識的情趣。例如,老師在魯教版初中地理《位置與范圍》這篇課文教學中,老師可以通過比較“班級”的范圍與操場的范圍創設情境教學,讓學生進行課外的操場活動[4]。在課堂中,可以讓學生查找大量的相關參考資料。然后講解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引導學生對課文的深入思考,從而引出亞洲的地理位置與范圍,提出相對應的情境問題,引起學生強烈的好奇心。這樣把課內外活動與教學情境相結合起來,可以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
3.結語
綜上所述,在地理課堂教學中進行情境創設,對地理教學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尤其是利用媒體課件創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與創設情境教學時聯系生活實際等,創設出了適合課堂教學要求的教學情境,達到了地理課堂教學水平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李慶明著.中國當代著名教學流派,李吉林與情境教育[M].中國青年出版社,2014.
[2]楊旭昌.地理課程自主、合作、探究、教學案例的設計策略[J].中學歷史,地理教與學,2014,15(25):109-110.
[3]李啟明.構建主義理論與地理教學[J].濮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16(29):112-113.
[關鍵詞]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學;操作能力;生活氣息
離開了生活的地理教學,就是空談,就不可能成為真正的成功的教學。生活化教學,將生活實際與初中地理教學相結合,用生活案例作為教學的支撐,培養學生從地理視角看待生活、欣賞生活。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學的開展是必要的、可操作的,已經成為初中地理教師關注的重點。
一、生活化教學實施的可行性
1.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學是必要的
很多學生在學習地理時熱情不高,根本原因是缺乏學習的動力。這與地理學科的特點、教師的教學方式和考試制度都有一定的關系。
(1)一些地理知識較為抽象不易理解,需要識記的圖表較多,學生容易產生畏難情緒。例如地球運動是地理的重要基礎知識,所以教材把它放在七年級第一單元中,但是由于這部分知識十分抽象,需要學生具備較好的空間想象能力,因此學生學習起來感到吃力。
(2)有些教師的教學方式過于簡單致使課堂枯燥無味,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由于受中(會)考壓力的影響,學校、社會過多關注學生的分數,有的教師照本宣科,教學內容也過分局限于基本知識點,沒有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進行適當拓展,導致“生活地理”的內容匱乏,不能很好地抓住學生的興趣點,學生的學習熱情難以調動。
(3)部分學生錯誤地認為地理學習不重要。許多學生錯誤地認為地理學習在其今后生活中的用途不大,導致在學習過程中被動地接受知識,缺少了對生活案例的探究過程,無法體會到地理知識是服務于生活的,故而不知道如何把地理知識運用于生活中。
只有讓學生覺得地理學習是容易的,有趣的,有用的,其學習的欲望才會被激發。這就要求初中地理教師要盡可能地將生活融入教學,讓課堂走進生活,開展豐富多彩的生活化教學。如在八年級地理教學中,“鋒面雨”是一個很抽象的概念,學生難以理解。這時可以借助生活常識“冷水與暖水相遇會產生什么現象”,設計一個模擬實驗,學生看后很容易理解。還可以通過開展社會實踐,讓學生將課堂上學到的地理知識在生活中加以印證,強化實踐能力。如學習了“黃土高原”后,可以組織學生對壽寧縣水土流失情況進行調查,分析現狀,解釋原因,提出治理措施。
2.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學是可行的
(1)生活處處皆地理。人們的吃、穿、住、行都打上了地理烙印,政府經濟策略同樣也離不開地理。如壽寧生態農業、綠色農業的發展都可以從地理視角作出解釋。對此,教師可以從生活中獲取充分的素材,作為教學案例支持課堂教學。
(2)地理知識具有實用價值。這是地理學科的特色,是其它學科所不具備的,因此,可通過開展豐富的實踐內容,如野外考察、實地調查等,讓地理知識在生活中得到印證,使學生真正感受地理知識的實用性。
(3)教學手段的多樣化讓地理教學更精彩。計算機、多媒體的普及,使得地理課堂教學更加精彩,學生對地理學習的積極性也進一步增強。
二、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學的實施對策
1.充分發掘生活中的資源,選擇符合教學內容的素材
地理生活化的教學素材來源于多彩的現實生活,地理教師應把學生關心的問題適時穿插于地理教學中,使之成為教學內容的一部分。
(1)引用學生熟悉的影視、新聞、報刊雜志等資料。教材所涉及的地理知識、地理規律,只要用心觀察就可以從這些資料中找到。對生活在壽寧本地的學生來說,其它地方的氣候、風土人情,他們大都沒有親身體驗過。如果教師按照課本機械地分析某個地區的氣候特點和氣候分布,學生勢必覺得枯燥無味。這時,教師可以借助視頻,讓學生通過視頻形成視覺感知,加深印象。如利用影視資料《獅子王》讓學生感受非洲熱帶草原氣候旱季、雨季的景觀;播放《紅河谷》的雪崩視頻,讓學生感知青藏高原的雪山景觀;播放災難片《后天》,讓學生感知自然災害的無情。通過觀看這些視頻,可以讓學生形成深刻的視覺感受,增加了課堂教學的趣味性。
(2)將鄉土地理素材作為課堂教學資源。如壽寧的“車嶺車到天,九嶺爬九年”――說明壽寧地形崎嶇、交通不便;壽寧古時的三件寶“火籠、蓑衣、地瓜”――說明壽寧冬季寒冷、經濟落后、耕地不足。將這些活生生的鄉土地理知識與教學相結合,可大大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
(3)及時關注社會熱點。如根據汶川地震,啟發學生思考:地震的成因是什么?與日本的某次地震對比,為什么汶川地震災情更加嚴重?利用甘肅舟曲縣特大泥石流災害案例,啟發學生思考:泥石流發生的條件有哪些?聯系壽寧的地形、氣候、植被等,我們應當如何防治泥石流災害的發生?運用地理知識,解釋社會熱點,既讓學生將地理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又提高了他們分析問題的能力。
2.用好生活案例,設置教學環節
利用生活案例導入新課,能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如學習“黃土高原”時,先播放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視頻,提出“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有哪些?帶來哪些危害?我們應當采取哪些措施保持水土?”帶著問題進入新課的學習,學生的學習目的會更加明確。
生活案例還可以作為教學情境,幫助學生理解地理原理和地理概念。如“地球運動”一節中,地球自轉、公轉的原理比較抽象。教學中,教師可根據學過的晝夜更替現象引導學生推導出地球自轉;再根據太陽東升西落推導出地球自轉的方向和時間,這樣便可突破難點。對于初二的學生來說,很難理解海陸位置對氣溫的影響,教師可以聯系生活對比海陸性質的差異,讓學生說出白天赤腳站在地面和水里的感受,感知白天水比陸地升溫慢,夜里水比陸地降溫慢。
3.開展貼近生活的課堂活動,以活動促教學
教師可以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設計課堂教學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如在學習“地圖”一節時,可以設置“一個外地朋友來我縣旅游,你能不能為他設計一條旅游線路,要求景點盡可能多而又不走回頭路?”的問題,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設計出最合理的旅游線路。教師要做的是為學生提供《壽寧交通圖》或《壽寧旅游圖》。若條件許可,還可以安排學生實地走一下這條線路。通過這樣的活動,不僅可以讓學生掌握地圖的使用方法,而且落實了“學習終身有用的地理”這一理念。又如在學習“眾多的人口”時,教師可結合今年國家放開二胎政策,讓學生舉行一場辯論賽,讓學生理解我國人口政策的變化。
在開展這些活動時,要注意活動的趣味性,活動的目的要明確,活動的內容要簡單易行,讓學生都能參與。同時,應注意活動的探究性,以促進學生積極思考為主。
4.將地理課堂延伸到野外考察、社會調查等活動中
在野外考察、社會調查活動中,要鼓勵學生積極撰寫調查報告、鄉土地理小論文等。如組織學生調查壽寧縣鳳陽鄉富鋅晚熟葡萄種植情況,通過分析農業與氣候、土壤等地理環境的關系,思考存在的問題,并建言獻策。這一活動不僅讓學生學以致用,而且能讓學生在考察中鍛煉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而培養學生的主人翁意識,樹立人地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在生活化教學中設置生活化問題時,要注意問題的趣味性和啟發性。如在學習“區時”時,可以這樣設置問題:一位媽媽乘飛機從東向西穿越國際日界線前后各生下一個孩子,問哪個孩子是老大?其答案與學生的原有認知恰好相反,因此學生的印象深刻。
地理本生活,生活遍地理;教學本生活,生活促教學。深入挖掘生活中的地理知識,用好生活案例,一定會讓地理課堂綻放出獨特的地理學科魅力。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M].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2011.
自2003年開始,我國加入了世界課程改革的浪潮,我們聽到有贊同的聲音、也有反對的聲音,在兩方的爭論中,教育改革走過了的10年。而在這場爭論中的主角則是:新課改派和傳統派。結合本人實習學校長壽川維中學的新課程改革情況,我產生了三點關于新課程與傳統課程的疑問。
首先,新課程改革下,學生學習以何為主?以前教師要求學生注重課本。而新課程鼓勵教師以課標為標準進行自主開發課程資源。這這些課程資源是結合學生生活實際、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課程資源。這種思路的出發點很好,他符合孩子身心發展的特點。但是孩子在學習前缺少一種實質性的東西來預習,在考試甚至在面對高考時沒有資料用來復習。所以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學生學習以何為主。有人說,老師以課標為主,學生也以課標為主就可以了嘛。但是,課標是一個大綱性的東西,是對學習效果的要求,而不是具體的學習要求,學生需要的是生動、具體的學習內容。況且“惜墨如金”的專家們將課標概括得如此簡潔、高深莫測,教師尚不能完全理解,又何況是學生。不然市場上何來那么多版本的課標解讀?不能以課標為準,那應該怎么辦呢?于是又有人說,老師不是按課標要求為學生組織了教學內容嗎?學生上課的時候把筆記記下來,以此為準就可以了。但是上課時間是學生最寶貴的時間,既要聽教師講課,又要思考,討論,還要完成筆記。那么可想而知,如果學生有一份十分“完美”的筆記,那么必將遺失教師上課時某些精華。而認真聽,認真思考的學生,筆記必然會不完整。而且筆記只對復習有用,因為他是課堂的產物。但是課前的預習呢?在長壽區的優質課大賽的賽場上,每位老師都使用了這樣一份資料——學案。盡管每個老師所選的內容不同,對內容的處理方式也不同,但是每份學案都做到明確預習內容,上課流程,復習鞏固三個環節以幫助學生理清學習思路,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從學案的內容來看,都是孩子們身邊的地理信息。比如長壽中學的劉老師在講《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對聚落的影響》的時候,用長壽交通運輸方式從河運為主變化為以高速公路、輕軌為主對長壽聚落的影響為例,貫穿了整個課堂,學生在輕松快樂的課堂氛圍中就理解了知識。而且劉老師結合本課的內容,提出問題:未來長壽的交通會怎樣發展,隨之長壽聚落會發生怎樣的改變?并且為學生提供了長壽區的規劃圖,讓學生課后思考和討論。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的一書中曾提到,每個學生都有證明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的需要。在滿足學生這種需要的同時,不僅使學生增長了知識,而且極大的培養了他們學習得積極性。而這些正是劉老師所做的,也是新課改在積極推行的。如果我們在平時的課堂中也能像這樣進行,無論是老師還是孩子們都是受益匪淺的。所以我們可以集合大家的力量把這些身邊的、有趣的教學案例集合在一起不就是我們新課改所提倡的校本課程了嗎?因此我們可以大膽得出這樣的推論:教育改革的關鍵在課程改革,而課程改革的關鍵在與校本課程的開發。新課改機制下,學生真正應該以校本課程為主。
其次,第二點疑問自上而下的教學方法和自下而上的教學方法誰更勝一籌?我們不難發現傳統的教學模式下,老師提出一個名詞、概念或者原理,然后用很多生動的例子來解釋這些名詞、概念、原理。采用這樣教學方式我們稱之為自上而下,因為老師先告知了上位知識,然后用下位知識來解釋。而在新課改的課堂模式下,教師多采用自下而上的教學模式。先讓學生感知身邊的案例、事實,然后引導學生認識這些事物、理解概念、原理。無論哪種教學方式最終都讓學生理解了知識。通過對所在實習學校——川維中學的訪談調查發現,學習成績好的孩子更喜歡后者,也即是自上而下的教學方式。他們認為這種教學方式更為系統,而且可以學到更多的東西。學習成績一般的孩子更喜歡自下而上的教學方式,他們認為這樣上課更輕松、有趣一些,理解知識也相對容易很多。因此教學方式沒有高下之分,也沒有固定的好的教學方式。只能說適合學生的教學方式就是好的教學方式。因此上基礎好一些的班我們可以更多的采取自上而下的教學方式,同時兼顧基礎稍差的孩子,結合自下而上的教學方式展開教學。上基礎稍差的班級體,也是這個道理。所以才有了這樣的說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
第三,新課改如何與高考接軌?所在實習學校正在進行新課改,地理組正在進行校本課程的開發,同時也開始更多的關注學生,采用自下而上的方式啟發學生。但是無論教學內容和方式如何變化,最后的考核規則還是高考。重慶2004年開始語文、數學、英語自主命題,06年文綜、理綜自主命題。也即是說重慶考生從06年開始接受的是重慶的高考。學生平時學習的都是身邊的例子,但是高考要求學生有更為廣泛的視野。也即是說,學生不僅要了解身邊的知識,還要了解重慶的知識,乃至中國、世界上一些知識。我們用生活、身邊的例子是要讓學生更好的理解知識,培養他們對地理的興趣,但是也要注意引導他們對外面世界的探索。所以說知識不僅僅要內化還要外化。同時高考對學生的知識容量要求大。如果全部采用新課改推行的自下而上的教育方式,我們無法完全完成教學任務。所以實際中,教師們為了完成教學任務,不得不采用了傳統灌輸的方式,因為這樣知識系統,而且課堂容量大。在地理這一門學科中,在區域地理這一部分表現的最為突出。在對川維中學地理教師的訪談中,他們指出,高中一堂區域地理課的容量是初中一堂區域地理課的6倍左右。因為初中區域地理要學4個學期,高中只學一個學期,而且難度還加大了很多。更讓高中地理老師頭痛的是,由于中考不考地理,很多中學干脆不開地理這門課,即使開設了初中地理,也講得很淺顯所以學生根本有沒區域地理的基礎知識,進而又加大了高中學習區域地理的難度。所以新課改不僅僅是某一個年級的事,而是整個教育階段都必須進行。只有做好了各個教育階段的分工和銜接工作,我們的新課改才能真正實現。
參考文獻:
關鍵詞:數字資源整合;信息技術融合;地理知識表達;“中圖e學堂”APP
中國地圖出版社的“中圖e學堂”APP,是一款基于新興信息技術和豐富的數字資源,與中圖版初中地理教材無縫銜接的數字產品,免費供廣大師生于課堂內外的教和學使用,不僅包含“中圖版”初中地理教材相配套的、豐富的多媒體資源,而且融合了多種新興信息技術,能夠有效輔助地理課堂教學。
一、基于數字資源整合的資源建設
“中圖e學堂”的研發,依托于中國地圖出版社同步建設的全媒體資源庫,包括視頻庫、音頻庫、圖片庫、交互動畫庫、矢量圖形庫、習題庫等各類子庫。在大批高水平的教師和科研專家的指導下,按照“紙電聯動”的教材建設新要求,以課程標準和中圖版教材為基礎,圍繞教學中的重點、難點和疑點進行建設,提供以知識點為基本單位的文本、圖形、圖像、音頻、微課教學視頻、實踐活動視頻、專題視頻、動畫、課件、習題等多類型的數字資源。“中圖e學堂”從全媒體資源庫中選取資源時,不僅重點考慮地理的學科特點,而且注重契合最新的教育理念,致力于提升學生地理核心素養。
1.注重地理基礎知識,提供多維度的數字資源
示例:知識點“板塊構造學說”
數字資源(如圖1)
表1列出了各個資源所包含的內容點。以上資源中,微課視頻既可以為教師的教學設計提供參考,也可以幫助學生學習鞏固所學內容;其它資源則分別針對更加細化的知識點,為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提供多維度的教學素材與案例素材。
2.注重教學重難點,運用新興技術突破紙質教材局限性
示例:新新技術運用于地理課堂(如圖2)
新興信息技術在演示一些較為抽象的地理原理、地理過程等方面,具有傳統紙質教材無法比擬的優勢,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師的課堂教學效果。
3. 注重實踐能力培養,充實活動指導資源
示例:實踐活動――“繪制教室平面圖”
一幅地圖包括哪些要素,又如何反映實際地理事物?相關知識點比較抽象,難度較大,只有讓學生親自動手繪制一幅簡單的地圖,才能讓其深刻掌握。選擇“繪制教室平面圖”課題作為實踐活動(如圖3),是因為教室作為學生的學習環境,與其實際生活密切相關;教室的范圍較小,方便學生實地測量,成圖的比例尺較大。此外,繪圖技能是地理學科要求學生掌握的一項基本技能,對于剛剛升入初中的學生而言,通過繪制一幅教室平面圖來培養他們的繪圖能力,再合適不過了。
4.注重綜合思維強化,選取綜合教學案例
綜合思維能夠幫助學生多要素、多角度,而非孤立、絕對、靜止地分析地理現象,從而較全面地觀察、分析和認識地理環境特點,辯證看待地理問題。
示例:“專題――懸河及其危害與防治”
懸河是黃河下游特有的一種景觀。七年級上冊第三章第四節“黃河”小標題下設置了“‘地上河’的隱患”閱讀欄目,介紹了懸河的特點和可能帶來的危害。專題視頻提供的地理信息更加豐富、綜合性更強,教師可以將其作為一個教學小專題來培養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可以針對專題視頻進行如下設問:懸河如果決堤,哪些區域有可能受到影響?懸河為什么會影響到船只的航行?有什么對策可以防治懸河帶來的危害?
5.升華思想教育,傳遞正能量
示例:“香港、澳門政權交接儀式”音樂視頻
在學習“行政區劃”相關內容時,這些資源相比傳統的文字材料,更能喚起學生的愛國情感,激發民族自尊、民族自信。
6.注重學習興趣激發,增添創新交互資源
示例:交互小游戲“民族換裝”
“民族換裝”交互游戲共設置了6個民族的服飾,學生可以根據個人喜好,選擇給男孩和女孩換裝。教師也可通過小游戲,分析少數民族的服飾特點及如何適應自然環境。寓教于樂的游戲方式可極大地活躍課堂氛圍。
二、新興信息技術與地理教學的融合
數字環境下地理教學應考慮到學生的空間認知能力。學生在學習空間性強的相關知識時,往往需要生動、形象、逼真的直觀圖像和模擬空間結構的資源支撐,才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在傳統的地理教學中,教學內容由于不能看到地理事物的運動變化,導致學生難于理解一些抽象的地理知識。利用新興信息技術對教學內容進行動態模擬,可使教學對象由靜態變為動態,由平面變為立體,由抽象變為具象,化難為易,激發學生興趣。學生可以邊觀察、邊操作、邊思考討論,既活躍課堂氣氛,也體現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教育理念,使教與學成為有機的整體。
“中圖e學堂”通過深入研究新興技術和新媒體表現方式,積極運用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三維動畫(3D)、平面動畫(2D)、3S等技術,以虛擬現實呈現、三維立體展示、動漫交互、地理游戲等形式充分體現數字資源強大的教學功能,用手機或平板電腦的鏡頭掃描中圖版初中地理紙質教材的每個頁面,相關知識點的配套多媒體資源就呈現在屏幕上,把教師難以表述的教學內容形象化、直觀化和趣味化,讓學生容易理解(如圖4)。新興信息技術的運用保證了教學內容與表現形式的有機統一,形式更具創新、內容更加豐富,使教學資源更具觀賞性和感染力。
三、“中圖e學堂”APP的教學應用
“中圖e學堂”APP(圖5)為學習者創造了多種學習環境,使有意義的學習活動不再局限于學校課堂之中,而是擴展到家庭、圖書館,甚至上下學的路途之中。教師和學生可以根據需要選擇使用產品的數字資源。由于本款產品與教材匹配,且資源非常豐富,因此有助于師生探索多元的教學模式和學習模式,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翻轉課堂――資源品質高,方便學生自主學習。將“知識傳遞”的過程放在課前,從“先教后學”轉變為“先學后教”,有助于培養學生自學能力。
探究式教學――可提供多角度、多層次的數字探究素材,有助于培養學生探究能力。
教師課前備課――可供選擇的素材豐富,且針對性強,節省備課時間,減輕教師負擔。
學生自學拓展――可提供科學、成體系的資源,有助于構建和拓展學生的知識體系。
學生課前預習――生動、趣味十足的數字資源,有助于激發學生對于課堂內容的濃厚興趣。
關鍵詞:新課程 素質教育 鄉土地理教學 發展對策
中圖分類號:G633.5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1672-1578(2013)09-0137-03
1 前言
中學地理素質教育是實現全民族素質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1]。中學地理素質教育著眼于長遠發展,以全面提高學生地理知識、地理能力、思想道德水平為宗旨。而鄉土地理是指本鄉本土的地理,鄉土地理教學中對本地區自然條件、人文社會景觀等內容的傳播在提高中學生素質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也逐漸成為現今中學地理教學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伴隨著國家新課程改革的深入發展,鄉土地理研究本地區地理的特點以及鄉土地理本身教學內容具有的實踐性和時代性、教學方法的靈活性和通過對學生家鄉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教育,可以讓學生對祖國、對家鄉有更深切的感受,從而也激發了學生對祖國、對家鄉的熱愛,從而培養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觀[2]。
雖然目前已有大量關于鄉土地理教學的研究問世,但大部分都是集中于對鄉土地理教學的應用研究,而對于鄉土地理教學的起源、演變以及發展對策思考卻很少見到。而這種縱向思考卻是對于鄉土地理教學能否在未來以系統化形式發展極具重要意義的一面,也是未來中學素質教育能否有效實施的重要載體。本文立足于對我國鄉土地理教學的實際情況,通過對鄉土地理教學中的基本內容,包括教材編寫、實踐活動、教學研究等方面的發展進行了動態系統的研究,明確鄉土地理教學的發展歷程中的變化特點,以進一步深化鄉土地理教學理論和實踐活動研究,最終科學的開展日常中學鄉土地理教學。
2 國內外中學鄉土地理教學現狀
國外非常重視中學鄉土地理教學,許多國家已經把中學鄉土地理納入中學地理教學的必修課程,并列為成績考核項目。目前對于中學鄉土地理教學課程的安排主要分為兩種類型,一是單獨設置鄉土地理內容,如英國、日本等國家;另外一種是把鄉土地理內容講授穿插到本國和本省地理教學內容中,如澳大利亞。而美國的鄉土地理教育是積極引導學生開展形式多樣的課堂演示獲得和課外獲得,如調查文化景觀的外方法,從而提供學生實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創新精神。
我國在中學鄉土地理教學方面經過多年的努力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大部分省市自治區都編寫了鄉土地理教科書,如《天津地理》[3]、《上海地理》[4]、《重慶地理》[5]等。有些省市還形成了互相銜接配套的教材,編制了鄉土地理地圖冊,開展了以幻燈片、鄉土地理影像片段、鄉土地理課外讀物等多種形式的多元化教學方式。許多學者也深入開展了對鄉土地理教學的研究,如《中學鄉土地理教學與鄉土地理研究》、《中學鄉土地理教學與鄉土地理研究》[6]以及焦洪霞的《高中地理教學中鄉土地理課程資源開發利用研究》等。大量的研究性成果從鄉土地理教學的課程資源建設、教學案例設計、課堂教學、教材編寫、實踐活動等方面在理論性和實踐性上極大地豐富了鄉土地理教學的發展。
3 我國鄉土地理教學的發展歷程
我國鄉土地理教學的發展主要體現在教材編寫和實踐活動兩方面。
3.1教材編寫
我國對于鄉土地理教材的編寫起源于20世紀80年代。當時鄉土地理教材在內容結構上主要以地理要素并列式類型為主;內容選擇緊緊停留在鄉土自然和人文景觀的簡單介紹;在圖像類型上數量偏低,文字篇幅比重占有較大,圖像的類型較為單一;欄目設置主要以作業練習達到回顧知識的目的,教學功能低下。90年代后,鄉土地理教材在編排體系上側重各要素素材并加以提煉;內容選擇上增加了旅游和環境保護等知識性內容;增加了圖像數量并擴大了圖像呈現方式,例如地圖、景觀圖、示意圖、統計圖、表格等類型 [7]。2000年以后,鄉土地理教學進入了快速發展期。編排體系發生了重大改變,既有地理要素并列式,也有地理特征標題式,甚至還有混合式類型;內容選擇上力求簡潔和突出鄉土區域特征,反應鄉土時代鮮明特點和發展情況;圖像數量和圖幅密度也有較大提升,圖像類型和圖文的配置也逐漸趨于合理,生動直觀形象的向學生呈現。
3.2實踐活動
伴隨著地理教材編寫的開展,在20世紀80年代全日制中學地理教學大綱就明確指出了要注意指導和加強地理教學的實踐環節[8]。但是在當時那個年代,能夠開展地理課外活動范圍僅僅局限于少量條件較好的學校,其他大部分學校的教師仍然只能在課堂上進行簡單的演示。進入90年代后,在實踐內容上較為豐富起來,增加了家鄉知識、實習基地等內容,在鄉土人文地理方面也有所提高。21世紀后,中學鄉土地理教學實踐活動開展的內容和形式上發生了顯著的新變化。各個學校舉辦了各種形式的地理實踐活動,如調查型、觀察型、填表型、論文型、分析和討論型等實踐活動類型。此外,還開展了展覽演示、演講比賽、論文征文、地理晚會等活動。而在內容上不僅有鄉土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內容,并且還結合了地理學科和鄉土地理的特點,側重培養了學生綜合思維和想象能力。
3.3 教學研究
同樣,在19世紀80年代,關于鄉土地理教學研究處于起步和探索期,主要集中研究編寫鄉土地理教材和指導地理活動的開展。進入90年代,地理工作者對鄉土地理教材的研究,不管是教材編寫內容的選擇和呈現方式,還是內容的編排體系等方面都發生了實質的變化,提高了鄉土地理教材的質量,此時還融入了對實踐活動的研究。進入21世紀新時期,鄉土地理研究以對鄉土地理教學案例(設計)為側重點進行了探索性研究,通過對案例引入、案例討論、概括總結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生活和身邊環境的地理現象和地理問題。
4 促進中學鄉土地理教學發展的策略
通過對我國鄉土地理教學在教材編寫、實踐活動、教學研究等方面的發展回顧,結合現行中學鄉土地理教學實際,本章重點探討了在中學地理教學中鄉土教學的一些發展啟示和教學建議。
4.1深化鄉土地理教材編寫
鄉土地理教材應有“鄉土味”、“鄉土氣息”,精選最有鄉土特色的素材,采用反映當地人文社會的最新資料,并具有在實踐中引導學生投身于課外實踐的功能,發展學生的地理學習智力與技能[9][10]。教材呈現方式上應注重優化性,科學地激發學生的非智力因素,構建開發式的教科書呈現方式。文字表述應注意淺顯易懂,易于學生接受和理解,盡可能多使用地圖、示意圖、表格、統計圖、漫畫等圖像類型呈現教學內容,讓學生更直觀的感知學習內容;圖文并茂可以使鄉土地理教材內容的呈現達到更好的效果[11]。
4.2開展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
鄉土地理課堂教學具有重要的地位,主要形式可以采取辯論、競賽、討論、演講、表演、游戲以及觀看影片等。在課堂教學范式上可以采取激發興趣-確定課題-參與學習-小組協作-學會學習的方式實施。以《重慶地理》為教學案例。第一章:巴渝之鄉是從地理位置、行政區劃、人口、面積等方面介紹重慶,主要目的就是讓學生首先宏觀的認識自己的家園。就學生本身而言,由于生活在重慶,對重慶或多或少都有了解,稍加引導便可以自主、合作的開展學習,通過分組,布置課題,學生自己查找材料,以重慶的城市特色為主題來介紹重慶。
課外實踐活動主要是由教師引導學生親自參與的活動形式。課外實踐必須實行開放式教學,給學生提供實踐的機會。現階段我國鄉土地理實踐活動方式比較少,需充分開發和利用校內和校外資源開展靈活多樣沒內容豐富的實踐活動[12]。教師應鼓勵學生自發組成興趣小組開展各種鄉土地理實踐活動并充分利用當地資源,比如科技館、氣象站、水文站、天文館、公園等豐富鄉土地理實踐活動的形式。以《重慶地理》第五章為例,主題是保護環境,建設美麗家鄉,從重慶環境綜合治理、城鄉建設等方面來介紹重慶。教師便可將學生分成若干學習小組,確定研究課題。例如大氣環境興趣組可以聯系氣象臺參觀訪問;水環境組可以到城市內河去實地調查;固體廢物研究組可以到重慶主城的三個垃圾處理廠調查訪問等。最終形成一個研究性的學習報告,并通過學習交流,對家鄉環境有更全面、更深刻的認識。
4.3 深入拓展鄉土地理教學研究
開展鄉土地理教學研究有助于進一步提高地理教師教學的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實現靈活多樣化和開放性的教學。鄉土地理教學的研究內容應該重視全方位、多角度、多層次研究,擴大研究內容的廣度和深度,進而深化鄉土地理教學研究。我國在鄉土地理研究方面基礎理論層面研究薄弱,主要局限于教材編寫、實踐活動等方面的研究[13],今后應注重以教學實踐者、課程實施者的角度和視野來探索區域鄉土教學的規律和探索鄉土地理教學實施的策略,以推動鄉土地理研究的有效實施。
4.4積極探索鄉土地理教學模式
新課程的教學不以幫助學生掌握知識作為最終目標,而以素質教育為最終目標,地理新課程標準的理念要新的學習方式和教學方式[14]。鄉土地理教學亦然如此,應以其實踐性、直觀性、綜合性、時代性等特點著力推動情景式教學、案例教學以及合作教學模式等[15]。
4.4.1情景教學
情景教學主要有實地活動教學和角色扮演兩種類型[16]。情景教學設計實踐活動前要做好準備工作,比如相關的地圖、 圖片、遙感圖像、文獻和統計資料以及工具等,還要做好地理活動教學設計。在活動進行過程中,教師要對學生有針對地進行指導。地理活動結束后,教師需要及時組織學生整理調查資料,總結結論,撰寫調查報告并組織評價[17]。以重慶“四山”生態屏障重要功能區地理觀測、調查計劃為例,活動要求應包括:(1)了解功能區的歷史;(2)觀測功能區的地質構造、地貌類型;(3)觀察區內主要的樹種,初步了解地帶性植被類型的氣候特點;(4)了解區內地形、地質、氣候、土壤、植被等各個自然條件的相互聯系和作用,培養學生觀察和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準備工作包括:(1)確定考察路線和考察點,熟悉區內巖石和主要樹種分布。(2)帶好指南針、圖紙、小墊板等野外調查工具。工作安排包括:(1)收集有關資料,并且到野外觀察點作好預習工作;(2)指導教師向學生做有關地理研究問題的業務報告;(3)根據實地活動的收獲,寫成鄉土地理研究書面報告。
角色扮演情景教學模式應按選材與改編的內容進行角色分配,使學生清楚角色要求,了解角色特性。在布置任務時,緊密聯系內容,逐步加大難度,從而使學生扮演的角色真實豐滿。鄉土地理的場景可以在戶外與實踐活動相結合,讓學生仔細觀察并做好表演記錄,而教師通過點頭 手勢、眼神、微笑等來表達肯定和贊賞,對學生一時表達不出的內容通過口型或形體語言進行提示,對非嚴重性錯誤可以記錄下來,在活動結束后以引導的方式提出。最后教師通過觀察、討論與評價等形式,使學生進行充分討論,培養其思維與質疑能力,進而引起學生發自內心的思考或見解。
4.4.2案例教學
案例教學是通過在教師的指導下,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采用案例組織學生學習研究,培養學生地理能力的過程[18]。鄉土地理案例教學設計過程可以首先提出案例,接著分析案例,最終評價案例模式展開。在方法上要注重直觀性和多樣性,可以根據具體情況采用師生閱讀、學案配合、圖表展示、實景模擬、多媒體展示等多樣化的方式出示案例,以最適合案例內容最能吸引學生注意力的展示方法抓住學生的“興奮點”,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4.4.3合作教學
合作教學模式是一種參與式或協作式的教學方法,以學生為中心,充分利用教學手段,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加強教師與學生之間以及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信息交流,使學生深刻體會和掌握所學知識[19]。在實施過程中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的性別、興趣、能力、性格特點、智力差異等因素,根據內容的需要每組分3-5名同學,組內要有學習好的、也要有學習較差的學生。小組成員的作為宜采用就近原則,確定各個成員的職責,使成員感到自己和全體成員的緊密關系。教師當好促進者的角色,發揮好協調、激發、合作監控的作用,并建立評價機制,合理的運用技巧激發成員的參與性。
5 結語
鄉土地理教學是中學地理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和落實地理新課程理念方面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就我國近幾十年來的鄉土地理教學發展的各個方面對比剖析,概括了我國各個階段鄉土地理教學的變化特征,并適當地提出了中學鄉土地理教學今后的發展對策,以及提出了一些易操作的教學模式,可供廣大地理教師在進行鄉土教學時參考。
參考文獻:
[1]付賀梅,王立紅.鄉土地理新課程教學是進行素質教育的重要渠道[J].成都教育學院報.2004,(11).
[2]趙國軍.重慶鄉土地理教學發展變化研究[D].重慶師范大學,2011.
[3]仲小敏,李兆江.天津地理[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4]上海教育出版社.上海鄉土地理[M].1984.
[5]重慶教育科學研究院編著.重慶地理[M].2011.
[6]楊慎德.中學鄉土地理教學與鄉土地理研究[M],1992.
[7]陳勝慶.鄉土地理教育新論[M].北京:測繪出版社,2001.
[8]陳爾壽.加強鄉土地理教學,為家鄉建設服務[J].課程.教材.教法,1989(4):94-95.
[9]鄭耀星.地理教學論與地理教學改革[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10]張君政.鄉土地理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運用[J].大連教育學院學報,87.
[11]古偉僑.淺談鄉土地理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運用[J].科技信息,771.
[12]郭衛紅.對鄉土地理教學實踐方案的探討[J].甘肅教育,2009,(1).
[13]羅莉.研究性學習在初中鄉土地理教學中的運用[J].文教資料,2009,(12).
[14]方剛,王川石,陳建永.中學地理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的途徑探討[J].宿州學院學報,2002(1):118-119,136.
[15]董瑞霞.高中地理教學中如何滲透鄉土地理教育[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0(11):111.
[16]黃貴賢.關于中學開展鄉土地理教育的幾點探討[J].華章, 2010(12): 120.
[17]金明玉.鄉土地理的有效運用策略[J].中國新產品新技術,2009(23):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