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囯产精品一品二区三区-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网站-四房播播网站

學術刊物 生活雜志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論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

論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精品(七篇)

時間:2023-08-24 16:49:4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論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chuàng)作。

論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

篇(1)

關鍵詞:《老子》;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0717(2013)01-0118-07

收稿日期:2012-10-26

作者簡介:張衛(wèi)良(1960—),男,湖南益陽人,管理學博士,中南大學學院院長、教授,主要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

把《老子》與思想政治教育聯(lián)系在一起,是思想政治教育回歸民族文化傳統(tǒng)的訴求。《老子》其實是一種人生境界和思想認識的高度,這種境界和高度是智慧對自然、對人生與社會深刻感悟的結晶。凡人都離不開冥想,靜坐時的冥想是思想的自我教育。文化中國人冥想的軌跡無外乎兩條:一條是入世的孔孟之道或者說儒家思想;一條是出世的老莊之道或者說道家思想。因此,老子與孔子是中國文化的兩種路向,儒道互補是中國文化的基本格局。

儒道互補的文化格局,不僅是文化的歷史,而且是文化的現(xiàn)狀;不僅是文化的現(xiàn)狀,更是文化的自覺,并已成為大眾化、世俗化的文化形態(tài)?!段饔斡洝芬猿鍪缹懭胧?,化人間為天堂,以取經為目標,以斗爭與妥協(xié)為主線,演化出多少悲喜哀樂,贏得了世世代代中國人的喜愛,無外乎是對儒道文化的演義;《紅樓夢》以入世寫出世,一個偌大的家族,權傾朝野,富可敵國,到頭來只落得“呼啦啦似大廈傾,昏慘慘似燈將盡”,最后以“好了”歌收場,無外乎是人們尤其是士人由儒入道的心路歷程。儒道文化具有巨大的滲透力、感染力,甚至可以說已成為一種文化符號和文化的“集體無意識”融入到了中國人的個人生活、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之中,為中國人的思想行為提供法則和方向。正如英國人李約瑟所指出的:“儒家和道家仍然是籠罩中國人思想的兩大主流,相信將來還有很長一段時期會是如此”[1]。

相對于儒家文化而言,以《老子》為經典的道家文化更富于超越性,它是對世間人生百態(tài)、萬事萬物的超越性整體把握,因而是“道”上的徹與悟,“德”上的根與源,是中國哲學所達到的最高峰。它突破性地對宇宙人生的整體性、根源性進行了深入探討,并通過對人與自然的關系、萬物存在的依據(jù)、人生之究竟意義等的深刻反省,建立起了一個系統(tǒng)性的世界觀和人生觀體系。因此,陳鼓應先生認為“在先秦諸子百家中,就考慮問題的規(guī)模而言,無疑是道家最為宏大。儒、墨、名、法諸家都基本局限于人類社會之中,唯有道家能從一個更廣闊的背景下思考人生和社會問題。中國哲學的特色,就思維方式來看,最重要的莫過于道家老子所開創(chuàng)‘推天道以明人事’與‘天地人一體觀’以及‘對立’與‘循環(huán)’的思想法則;而就思想內容而言,則莫過于道家老子所提出的‘道論’”[2](P336)。

作為中國文化的源頭和高峰,《老子》無疑是中華民族逐漸創(chuàng)造、積累、發(fā)展的生生不息的、以內在思想活力為核心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中華民族一種偉大、堅強的精神支柱,是民族凝聚力和生命力之所在,是歷史留給我們每個海內外炎黃子孫引以為自豪的無價之寶。因此,《老子》對于當代思想政治教育特別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必然是有價值的。本文擬從目標價值、內容價值、方法論價值三個方面進行闡述。

一、目標價值:提供了一種“遵道尚德而 任自然”的民族文化視角

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特別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歷來都是明確和統(tǒng)一的,不同時期、不同的代表人物雖有不同的提法或者概括,但其內核始終沒有改變,那就是培養(yǎng)具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四有新人”。這個目標是以人為本,從國家與社會、傳統(tǒng)與現(xiàn)實、民族與未來等多個維度提出來的一個綜合性目標,也是一個中國人的思想和精神范式。中國人其所以成為中國人,中華民族要成為世界民族之林的優(yōu)秀分子,必然是要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而在理想、道德、文化、紀律諸要素中,《老子》思想是其民族精神的內在活力,為其提供綿延不絕的思想與文化養(yǎng)料。也就是說,理想是蘊含民族精神的理想,道德是具有民族傳統(tǒng)性的道德,文化是以民族文化為內質的文化,紀律是國情與民情所規(guī)定的紀律。因此,民族文化與精神特質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體系中是一條貫穿始終的紅線。

從“有理想”目標的民族性考察,我國社會的共同理想就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建設一個共同富裕的小康社會和一個科學發(fā)展的和諧社會。而小康與和諧的理想離不開對《老子》的自然觀和“道論”的遵循。在《老子》的自然觀看來,“宇宙是一個和諧的、平衡的整體,這種和諧、平衡的狀態(tài),是通過構成這個宇宙的萬事萬物自身不受外在強力干擾的存在與發(fā)展而達成和維持的。也就是說,萬事萬物在不受外力干擾的情況下,通常才能發(fā)揮出自己的最佳狀態(tài),才能與周圍的其他事物保持良好的關系,整個宇宙就在萬物的最佳狀態(tài)和良好關系中達到了和諧與平衡,發(fā)揮出最大的功能”[2](P88)。因此,《老子》強調“無為”,即強調順任事物之自然,排除不必要的作為或反對強作妄為?!盀闊o為,則無不治”(三章),“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六十四章),“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等都充分表明老子的自然和諧觀。當然,老子的“無為”不是消極無為而是積極“無為”,是有效達成和諧目標的“無為”。因此,他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三十七章),“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五十七章)。可見,老子的“無為”,就是要人們特別是領導者遵循規(guī)律,順應事物發(fā)展的內在要求,統(tǒng)籌處理好各方面的關系,排除各種短視的、功利的干擾與破壞,以切實保障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共生與和諧,亦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二十五章)。在當代社會歷史條件下,這應該是一個關于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文化視角。

就建設小康社會而言,我們所建設的不僅是一個物質生活條件能充分滿足人們需要,使人能夠飽食暖衣、安居樂業(yè)的社會,而且應該是一個政治清明、社會安定、環(huán)境寬松、心態(tài)平和、相親相善、無欺無詐,令人身心愉悅的社會。在《老子》看來,建設這樣一個社會,首先要遵從天道,“天道”的品德突出地表現(xiàn)為公正無私、沒有偏愛、平均平等。因此,老子說“天道無親,常與善人”(七十九章),“天之道,利而不害”(八十一章),“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三十二章),“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余者損之,不足者補之”(七十七章)。在這里,可以明顯地看出,老子的“天道”是為善的、利人的、均等的、是損有余而補不足的,它包含了對一切人甚至是自然之物的大愛,正因為如此,人們才有幸福感、愉悅感,哪怕物質財富不那么充實豐富,也會有一種自得其樂、處之泰然的滿足。其次是要“小國寡民”。“小國寡民”是老子心目中的理想社會,同時也是其“無為而治”政治主張的具體化?!独献印返诎耸聦Υ诉M行了集中闡述:“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贬槍?zhàn)亂和老百姓的顛沛流離,老子以小國寡民來表達自己的社會理想,有其天真幼稚的一面,但實質上他所強調的是清靜無為,是一種自然而然的不受各種強制力量和繁瑣規(guī)范約束的生活狀態(tài)。而這種端正而不知以為義,相愛而不知以為仁,實而不知以為忠,當而不知以為信的狀態(tài),是一種更高的“自性由然”的社會生活境界。應該說,比照當今我國小康社會建設的目標,《老子》的遵“天道”與“小國寡民”的社會理想具一定參考價值。

就“有道德”這一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文化性而言,我們所強調的是道德規(guī)范和道德行為的教育,并通過道德認知、體驗等途徑實現(xiàn)道德的內化,以造就“有道德”的人。而這種“造就”往往把德當成了一種外在約束,主體則是德的化育對象。在《老子》看來,這是一種無德之德。因此,《老子》第三十八章說:“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痹谶@里,“上德”是內在的德,完全出于內心之自然,是對道的遵從,這才是真正的德。“下德”是外在的德,是需要執(zhí)守的形式上的德,這種德是與內心相分離的,因而不是真正的德。而上德之源在道,道與德是一體的,只有真正地仿效自然之道,人就可以成就“上德”,這就是《老子》五十一章所說的“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yǎng)之覆之;生命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元德?!崩献铀枷氲囊粋€顯著特點就是推天理以明人事,以及天地人一體化的思維路徑。因此,他強調“上德若谷”,“常德不離復歸于嬰兒”,“含德之厚比之赤子”。反觀現(xiàn)實,當代社會的道德狀態(tài),需要解決的一個突出問題就是“口談道德而志在穿窬”現(xiàn)象,其實這就是老子所說的無德之德或下德。因此,回歸老子的上德境界,是實現(xiàn)“有道德”教育目標的重要途徑。

在實現(xiàn)“有文化”目標方面,《老子》也是大有裨益的?!独献印返奈幕N涵是很豐富的,但《老子》決非老子一個人所創(chuàng)造,它所蘊涵的深邃哲理、高超智慧和豐富的人生經驗,都是在繼承前人經驗和智慧基礎上的發(fā)展與提煉。因此,《漢書·藝文志》說“道家者流,蓋出于史官,歷記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路,然后知秉要執(zhí)本,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術也”[3]?!肚f子·天下篇》也說“以本為精,以物為粗,以有積為不足,澹然獨與神明居。古之道術有在于是者,關尹、老聃聞其風而悅之”[2](P880)??梢姟独献印肥侵腥A民族文化發(fā)展長河中一顆明珠,對中華文化具有強大的聚集和輻射能力,它代表了中華文化一個重要方面和一種發(fā)展格局。每一個中國人,其文化品格、文化心理、文化意識和文化行為,都會在不同程度上受到《老子》思想的影響。即便是不識字的村野老者,他們也可能文化涵養(yǎng)很深、“道行”很高,對于貴和、謙下、不爭等都會有很深刻的人生感悟。因此,對于一個炎黃子孫來說,不知《老子》不能說有文化。

“守紀律”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含義中,應該是一個更為寬泛的概念,那就是要求人們自覺地遵守一定的社會規(guī)范與秩序,以達到社會的和諧統(tǒng)一與穩(wěn)定發(fā)展。這實際上是一個重要的政治核心問題。在老子時代,天下大亂、社會失序,政治秩序成了人們關注的主要問題。因而各家各派都有自己的解決方案,儒家“復禮”、墨家“兼愛”“尚同”、法家“任法”,老子則認為一個好的社會秩序是完全必要的,是社會安定、百姓安居樂業(yè)的重要保障。但社會規(guī)范和秩序不應該是人為的、強加的,更高更好的秩序是自然的秩序,自然的法則,人們不需要強制而自動遵從,有了本來如此、自然如此的法則,社會就會自然安定。而自然法則建立的關鍵在于“王者”。因此,老子說“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疤斓靡灰郧?,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三十九章)。這種觀念,在人為的法則因利益而偏私的情況下,是有利于糾偏補失的。因為,事實上很多社會混亂是由不公正的“霸王條例”造成的。

二、內容價值:創(chuàng)造了一種具有陰柔美

的“水德”和“圣人”標準

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價值取向就是教人做人,是一個社會或社會群體教導其成員如何按照其理想、標準和規(guī)范做人的教育。而教育人做人的基本依據(jù)是“德”和做人的標準。在這方面,《老子》的重要貢獻就是為中華民族創(chuàng)造了一種作為本源的“水德”和作為本源的“圣人”標準。老子的哲學具有女性崇拜的重陰、尚柔、守雌、好靜、崇儉、尚慈、謙下等基本特征。因此,老子的道德思想也具有濃重的陰柔特質。在擬人的思維中,老子把“水”推崇到一個至高的地位,認為“水”的德是一種“幾近于道”的德,因為水是至柔至弱的而又是攻堅克剛,無往不利、無往不勝的;是甘處下位、盡其所能貢獻自己去幫助別人的,但又是不和別人爭名奪利的;是圓中則圓、方中則方,阻之則止,決之則行,但又是擊之無創(chuàng)、刺之不傷,誰也不能改變其本性的。這就是老子所說的“天下莫柔弱如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七十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八章)。因此,水德是上德之美,是上德之人所應有的柔弱而剛強的品格。

由是而知,“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六十七章)。而這三寶是當時社會女性首領美德的集中體現(xiàn)。程偉禮的解讀則是:“‘慈’,既有母性的愛護備至、仔細入微、深思熟慮、舉無不當?shù)娜崆槟笎郏钟信缘娜倘柝撝?、無私曲成的寬容?!畠€’是‘徐而不費’、‘以約為紀’的意思,近‘節(jié)儉’的含義?!桓覟樘煜孪取侵覆桓易咴谔煜氯说那懊?,這是女性謙卑而后人的意思”。陰柔的女性美德,具有鮮明的慈愛、忍讓、寬容、退守、謙下等特征,因而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可以持續(xù)不斷地發(fā)展和延續(xù)下去,而且是一種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德行資源。即《老子》第六章所言:“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碑斎唬@種德行在社會生活中要體現(xiàn)出價值來,就要“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元德”(十章),“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六十八章),即有所奉獻而不占有,有所作為而不邀功,有所建樹而不把控,功成事遂而身退,而善于戰(zhàn)勝敵人的人不與敵人爭鋒,善于用人的人則處于人之下。只有把握了這種“玄德”和“不爭之德”的人才是上德之人。而作為統(tǒng)治者、處于高位的領導者更要具有這樣一種道德,當其能夠“知其白,守其黑”,“知其榮,守其辱”的時候,他就是有上德的“圣人”。

“圣人”二字,是《老子》中出現(xiàn)頻率最高的字眼之一?!独献印?1章,僅5千言,就有26章32處提到了“圣人”,而儒家經典《論語》只有4次提到“圣人”[2](P32)。老子認為,圣人是推自然法則于社會的得道、行道之人,是人中之杰,既融合了上古文化的精華,同時又是現(xiàn)實人格的理想化和提升。老子的“圣人”有如下幾個特點:

一是,體現(xiàn)了天道自然無為的基本精神并治國理政于無形之中。如《老子》二章及六十六章所言“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笆且允ト颂幧隙癫恢兀幥岸癫缓Γ且蕴煜聵吠贫粎挕?。因為這樣,圣人所達到的治國理政的境界,是“太上”之境,即“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十七章)。

二是,保持了純樸自然的心態(tài),即大智若愚的“愚人之心”。這種愚人之心就是不斤斤計較,不精打細算,不趨利機巧,甘守淡泊,澹然處世,無所居心,有著嬰兒般淳樸質真的心態(tài)。這既是一種自我修養(yǎng)之境,又是圣人用以治國的指導性原則。對此,《老子》的描述是:“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二十章),“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三章)。這里的“心”是指詐偽之心,這里的“志”是指貪欲競奔之志。因此,老子在這里不是搞愚民政策,而是要老百姓返樸歸真,而不機巧妄為?!肮胖茷榈勒撸且悦髅?,將以愚之”(六十五章),也是表達這樣一層意思。

三是,以民為本,以百姓心為心?!笆ト恕睕]有自己的意志,他們以老百姓的意志為意志,以老百姓的是非好惡為判斷標準,以老百姓的利益為最大利益。由于充分體現(xiàn)了親民、愛民,以民為重,為民謀利的本質特征,因而“圣人”是可以托付天下、成就其大的人。《老子》中關于這方面的闡述很多,如:“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四十九章);“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六十六章);“是以圣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六十三章);“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十三章)。

四是,不求奢華,被褐而懷玉,知足常樂。如《老子》第二十章說“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累累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余,而我獨若遺”?!独献印酚终f“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圣人被褐懷玉”(七十章)。因為,老子認為,過分奢侈是有害的,他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fā)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十二章)”。既然奢華貪欲是有害的,是所謂“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四十六章),因此老子提出了知足、知止的對策,就是“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四十四章),“知足之足,長足矣”(四十六章)。

五是,注重自我反省,有自知之明且能自我糾正。老子在第七十一章中說:“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边@里的所謂“病”,做名詞時,就是自身的缺點和不足,做動詞時,則是對自身缺點和不足的認識。在老子看來,圣人沒有缺點和不足,并非天生正確,而是能夠認識自己的缺點和不足,并加心改進,所以圣人就不會犯錯誤。

綜上所述,老子的水德在于柔弱、謙下、后人而善利萬物,老子的“圣人”則在于遵自然之道路,純樸愛民,節(jié)儉少欲,自我反省。而這些既是傳統(tǒng)的民族美德,又是現(xiàn)實生活中常人所缺少的品德。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強“水德”和“圣人”的范式教育是完全必要的。

三、方法論價值:構建了一個以道為核

心的認知、思考和修身的方法論體系

思想政治教育,更重要的是思想方法的教育。正確的思想方法是正確認識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前提。《老子》思想體系的一個最為突出的特點就是,其為中華民族構建了一個認識、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方法論體系。這個體系的核心仍然是“道”,認識“道”、把握“道”、應用“道”、回歸“道”是老子方法論的主要特征。

首先,老子強調知“?!弊R“道”?!俺!本褪鞘挛锏囊?guī)律和法則。如果人們能夠去探尋和把握事物的規(guī)律和法則,就能認識“道”,并能由此實現(xiàn)“道”的持續(xù)發(fā)展。比如,《老子》十六章說:“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因為“道”不僅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同時又是人類認識的最高目的,而認識“道”的方法也是與一般知識學習不同的,普通的求知活動是“為學日益”,而求道的方法是“為道日損”,即所謂“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四十八章)。這里的“損”就是要盡量減損那些人們內心的偏見、成見、欲望、智巧,回歸人的自然本性,以至于達到對“道”的認識。

其次,老子強調滌除玄鑒,絕圣棄智。玄鑒即人的內心之鏡,可以呈現(xiàn)人的內心體驗,照見人的真實想法。老子認為要認識和體悟“道”,就是要回到自己內心,靜思默想,不要自以為是,自作聰明,去除機巧詐偽,這樣才能體驗和認識到“道”的存在。即老子所說“滌除玄鑒,能無疵乎”(十章),“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四十七章),“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玄同即“道”的境界,戶、牖、兌、門、銳、紛、光、塵都是人們自以為“圣”和“智”的那些東西,去除那些東西,人才能得“道”。也就是“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十六章)。

第三,老子強調以“對反、循環(huán)往復”的思維方式來把握“道”。老子認為“道”流布和滲透在一切事物之中,并寓于天地人一體性的關系之中。事物的對立與依存關系中蘊含著“道”,“道”的運動是循環(huán)往復、周而復始的。把握了事物的對立依存關系及其周而復始的運動規(guī)律就能把握“道”。因此,老子說“萬物并作,吾以觀其復。夫物蕓蕓,各歸其根”(二十六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二十五章),“反者道之動”(四十章)。對此,陳鼓應先生說:“反者道之動”,是老子“對普遍存在于事物之中的對反關系及其相互依存和轉化的深刻認識,老子極為善于從事物反面思考和解決問題,從而提出了一些與常識常規(guī)相反的觀念和方法,這些觀念和方法在實際運用中往往可以出奇制勝,收到常人意想不到的效果。無為而無不為、柔弱勝剛強、不爭而善勝、以退為進、欲取姑與等等,都是‘用反’的典型。所有這些都屬于一種逆向思維,或稱反向思維,它是老子辯證思維中最具特色、應用性最強、對后世影響最大的內容”[2](P171)。從方法論的角度看,老子的“徹”與“悟”或者說老子的高明之處就在于較好地把握了事物對立轉化的辯證關系,對事物的本質及其發(fā)展有著更為深刻的認識。因而《老子》中的許多著名論斷至今膾炙人口、影響至深。如“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二章),“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五十八章),“物壯則老”(五十五章),“兵強則不勝,木強則兵”(七十六章),“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四十四章)等等。實際上,兩兩對立的概念在《老子》中比比皆是,五千言中,巧拙、動靜、盈沖、曲全、枉直、雌雄、強弱、進退等相反相成的概念就有80余處[2](P176),且這些概念涉及到了天、地、人等一切當時認識水平可能達到的領域。

第四,老子強調“道”的運用和實踐,在于“用弱”,即“弱者道之用”。老子的哲學觀是以陰柔為基調的哲學觀,“弱”是與“剛”和“強”相對立的概念。在老子的哲學中“弱”代表了事物的生機和活力,是事物發(fā)展的有生力量和積極因素。因此他說“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不勝,木強則兵;強大處下,柔弱處上”(七十六章)。由此,老子特別推崇水之柔弱,認為這種柔弱是比剛強還剛強的東西,是最有生命力的。為了防止和延緩事物因剛強而走向死亡,老子提出了“守柔”的對策,即其第二十八章中所說的“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從這里,可以明顯地看出,因為“反者道之動”,所以就要“弱者道之用”,守柔即是把握弱,把握住事物的生命力之所在。因此“用弱”、“守柔”是一種新奇的方法、積極的方法、高明的方法,也是老子逆向思維的實際運用,對于保持“道”的長久生命活力具有重要意義。

第五,強調修身是對“道”的回歸。在修身方面,老子提出了“見素抱樸”、“復歸于嬰兒”、“致虛守靜”、“玄同境界”等概念。這些概念,實際上都是要人在心性方面對“道”的回歸。如“古之善為道者……敦兮其若樸”(十五章),“道常無名,樸”。而所謂“為天下谿,常德不離,復歸于嬰兒”(二十八章),“專氣致柔,能嬰兒乎”(十章),則是把嬰兒當成了高于世俗道德的一種至高境界的道德;因此老子又說“含德之厚,比于赤子”(五十五章)。也就是說,守在“道”上,少私寡欲,便可長久。而“玄同”即是“大道”,通過一系列的修省活動,人們就能提高自身的修養(yǎng),達到一定的境界,而修身所能達到的最高境界就是與“道”合一和“玄同”境界??梢?,老子的修身之道,即是對其所謂“道”的回歸。

馮友蘭先生曾指出,“中國思想的兩個主要趨勢道家和儒家的根源,它們是彼此不同的兩極,但又是同一軸桿的兩極”[4]。西方哲學巨匠黑格爾也曾指出,“孔子的哲學就是國家哲學,構成中國人教育、文化和實際活動的基礎。但中國人尚有另一特異宗派,這派叫做道家”[5]。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道家思想據(jù)有重要地位和深刻影響,前面所說的自然觀、道論、水德、圣人和對反、循環(huán)往復的方法論以及治國、修身、處世的道理等,都在長期的化育過程中成為了中國人的思維模式和社會生產、生活等活動中的基本遵循。因此,中國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應尊重這樣一種文化傳承的實然狀態(tài),并努力挖掘其有益的養(yǎng)分,以進一步明確我們的教育目標、豐富我們的教育內容、改進和提升我們的思想方法。這樣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在實效性方面有更大的收獲。

參考文獻

[1] 李約瑟.中國古代科學思想史[M].陳立夫主譯.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197.

[2] 陳鼓應,白奚.老子評傳[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1.

[3] 二十五史精華(第一卷)[M].長沙:岳麓書社,1989:188.

[4]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22.

[5] [德]黑格爾.哲學史講學錄(第一卷)[M].賀麟,王太慶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119.

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Value

of Lao Tzu ’s

篇(2)

一、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內涵及分類

從經濟學的觀點來看,物對于人的有用性體現(xiàn)出其自身的價值。由此推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即思想政治教育本身以其固有屬性和特征在促進個人和社會發(fā)展中所發(fā)揮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作為價值客體,通過人的社會實踐活動,使自身的教育功能得以最大程度的發(fā)揮,在促進個體的完善成長和推動社會的科學發(fā)展中實現(xiàn)其自身價值。

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劃分標準自然也就有所不同。從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形態(tài)著眼,可以將其劃分為正面價值和負面價值、真實價值與虛假價值、顯性價值與隱性價值等;從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表現(xiàn)形式來看,可以將其劃分為個體價值、集體價值、社會價值等;本文正是從其個體價值和社會價值的關系視角入手,探索實現(xiàn)二者相互統(tǒng)一的路徑,從而為實現(xiàn)個人與社會的和諧發(fā)展與有機融合奠定基礎。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個體價值與社會價值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個體價值

1.思想政治教育個體價值的涵義

思想政治教育的個體價值通常也稱為個人價值,指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在社會個體成長和發(fā)展歷程中所體現(xiàn)出的引導或促進作用。從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的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的個體價值是社會個體滿足自身發(fā)展需要的高層次的精神需求。隨著文化多元化的發(fā)展,社會個體的自我價值得到充分的彰顯,個人在推動社會發(fā)展中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2.思想政治教育個體價值的表現(xiàn)

(1)加速個體社會化和規(guī)范個體行為

個體的社會化,是個體由自然人轉變?yōu)樯鐣说倪^程。思想政治教育通過幫助個體掌握政治知識、了解政治現(xiàn)象、樹立政治信仰、履行政治權利、實現(xiàn)政治參與等形式實現(xiàn)個體的政治社會化;通過引導個體樹立良好的道德準則、規(guī)范個體道德行為、陶冶個體道德情操等途徑加速個體的道德社會化;通過約束個體社會行為、普及法律宣傳教育等形式促進個體的法律社會化。思想政治教育在加速個體社會化的同時,對個體的自我行為也進行了規(guī)范和引導。

(2)促進個體智能結構的合理構建

智能結構一般分為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合理的智能結構是指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的相對平衡。思想政治教育通過各種教育和引導手段,促使社會個體的各個方面在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上共同發(fā)展,從而自覺調整自身的智能結構,避免出現(xiàn)智能結構構成輕重失衡的狀態(tài),為人們構建合理的智能結構提供了指導。

(3)豐富個體的需求體系

實踐的無限性決定了個體需求的豐富性。需求的豐富性,是指需求內容的豐富和需求品位的不斷提高。需求內容的豐富,是指社會個體除了吃、穿、住、用、行等物質需求外,還涉及精神層次的需求。思想政治教育在滿足社會個體需要的同時,也豐富了社會個體的需求體系;需求品味,是指某種需求的實現(xiàn)程度。社會個體除物質需求外,還有更高層次的精神文化和個體發(fā)展需求。而思想政治教育能夠提升社會個體的精神境界,使社會個體形成堅定的社會信仰和共同的社會認同感。

(4)指導個體的實踐活動

作為精神生產力的一種表現(xiàn)形態(tài),思想政治教育在社會個體的發(fā)展過程中發(fā)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唯物史觀認為,正確的意識能指導人們有效地開展實踐活動,達到實踐目的,錯誤的意識則把人的實踐活動引入歧途。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是一種傳播社會意識的實踐活動,它通過策劃和組織一系列社會大眾喜聞樂見的教育活動,使社會成員構筑起正確的社會意識,從而有效地指導社會實踐活動。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價值

1.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價值的涵義

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價值是指思想政治社會實踐活動對社會發(fā)展和人類歷史進程的推動和促進意義,其著眼于宏觀意義上的社會整體。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價值的實現(xiàn),將直接影響到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各個方面。

2.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價值的表現(xiàn)

概括地講,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價值的表現(xiàn)主要體現(xiàn)在五個方面:

政治價值

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價值,是指其通過傳播政治思想、協(xié)調政治關系,整合政治資源、共享政治利益等途徑,促進社會政治的穩(wěn)定與和諧發(fā)展。統(tǒng)治階級為了穩(wěn)定社會政權和維護自身統(tǒng)治利益,必然會通過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來傳播其政治意識,使社會成員樹立符合統(tǒng)治階級利益屬性的社會意識。

經濟價值

思想政治教育的經濟價值,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對社會經濟發(fā)展和社會成員經濟需求的促進和滿足。思想政治教育通過對社會成員的意識形態(tài)教育,規(guī)范和約束社會成員的道德行為,使社會成員樹立對社會經濟的認同感和自信心,自覺地為社會經濟發(fā)展貢獻心力。此外,思想政治教育通過提高社會成員的綜合素質和職業(yè)道德還可以為社會經濟發(fā)展提供可持續(xù)性的精神動力。

文化價值

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價值,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對社會文化發(fā)展促進及社會成員文化需求的滿足。在文化選擇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使社會成員具有分辨能力,能夠進行擇優(yōu)汰劣,進而升華和傳承文化精髓;在文化傳播方面,思想政治教育通過向社會成員傳播思想意識形態(tài),進而達到文化傳播的目的;在文化滲透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階級屬性決定了其必然會用統(tǒng)治階級的意識形態(tài)來控制社會文化;在文化創(chuàng)造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在傳承傳統(tǒng)文化的同時,通過與世界其他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也在不斷創(chuàng)造出更新的、符合時代要求和國別特色的文化。

生態(tài)價值

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態(tài)價值,是指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使生態(tài)意識滲透到社會成員的實踐活動中,通過改變社會個體的思想和行動,調節(jié)社會個體與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關系,引導社會個體樹立與自然生態(tài)相統(tǒng)一相協(xié)調的和諧理念,培養(yǎng)人們熱愛自然、保護自然的高尚道德情操;另一方面,通過生態(tài)道德的培養(yǎng),使社會成員樹立起善待自然的生態(tài)責任感。

管理價值

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價值,是指其對社會成員的社會行為進行組織、指揮、引導和控制的過程。主要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對社會成員進行理想信念和價值觀教育、道德和法律教育,使社會成員自覺遵守社會秩序,從而節(jié)約管理成本;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對社會成員實施人文關懷,有利于落實人本管理的原則;三是思想政治教育采用有針對性的個性化教育方式,能夠最大限度地調動社會成員的熱情和積極性,最終實現(xiàn)對社會的有效管理。

三、思想政治教育個體價值與社會價值的關系

思想政治教育的個體價值和社會價值是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兩種表現(xiàn)形式,個體價值的實現(xiàn)有助于更好地實現(xiàn)其社會價值,而社會價值的實現(xiàn)將會惠及整個社會成員,對社會個體素質和能力的提升有所幫助,二者具有內在統(tǒng)一性。然而,二者又是相互區(qū)別的。

(一)思想政治教育個體價值與社會價值的區(qū)別

思想政治教育個體價值和社會價值的區(qū)別主要表現(xiàn)在:

1.價值主體不同

思想政治教育的個體價值和社會價值在價值主體上是不同的,兩者的側重面不一致。個體價值的主體是社會個體成員,針對的是每一個社會個體,強調思想政治教育對單個社會個體的教育和促進作用;然而,社會價值的主體側重面更為廣泛,針對的是宏觀意義上的整個社會,反映的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在促進社會發(fā)展和滿足社會整體需求上的價值。

2.具體目的不同

思想政治教育個體價值的目的在于提高社會個體的整體素質和規(guī)范社會個體的道德行為;而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價值側重于對整個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培育和扶植,本質是通過樹立與統(tǒng)治階級的統(tǒng)治思想一脈相承的社會意識形態(tài)來達到維護統(tǒng)治階級利益的最終目的,在維護統(tǒng)治階級利益的前提下推動社會向前發(fā)展。

3.實現(xiàn)方式不同

思想政治教育個體價值的實現(xiàn)方式主要是通過加強對社會個體的理論教育,從而來促使社會個體綜合素質和能力提升;而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價值的實現(xiàn)方式是通過頒布國家社會政策、進行社會輿論引導等方式來促進社會的有序和穩(wěn)定發(fā)展。二者在實現(xiàn)方式上有各自的特征。

4.表現(xiàn)形式不同

思想政治教育的個體價值主要表現(xiàn)在對社會個體思想和行為的引導上,通過凝聚社會個體思想、規(guī)范社會個體行為來表現(xiàn)其自身價值;而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價值主要表現(xiàn)在經濟、政治、文化、生態(tài)、管理等五個方面,側重于在這五個方面所表現(xiàn)出來的作用和價值。

(二)思想政治教育個體價值與社會價值的聯(lián)系

1.個體價值是社會價值的基礎和最終落腳點

社會是由個體構成的,而社會個體不僅是社會歷史發(fā)展的基礎,也是推動社會歷史前進的動力。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通過提高社會個體的素質和規(guī)范社會個體的行為來實現(xiàn)其個體價值,同時也在為整個社會培養(yǎng)和輸送有用人才,為社會各方面的發(fā)展奠定基礎;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價值的實現(xiàn),可以為社會個體創(chuàng)造良好的社會生活條件,社會價值的實現(xiàn)最終受益方仍然是社會個體成員。

2.社會價值是個體價值的體現(xiàn)和保障

人的社會屬性決定了其無法脫離社會組織單獨存在。思想政治教育在促進社會各方面協(xié)調發(fā)展的同時,實質上也是在滿足社會個體價值的結果。思想政治教育首先是針對社會個體進行的引導和教育,社會個體發(fā)展和完善的過程也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價值實現(xiàn)的過程,而社會價值的實現(xiàn)從某種程度上保證了個體價值的體現(xiàn)。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是以其實踐活動促進個體發(fā)展和社會進步所呈現(xiàn)出的一種肯定的意義關系。

篇(3)

一、生態(tài)思想

生態(tài)思想是理論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包含著豐富的理論內涵,它主要闡述了“人與自然”辯證統(tǒng)一的關系,其中包括人與自然是一種共生的關系、人與人和人與自然是統(tǒng)一的關系及人的尺度與物的尺度的統(tǒng)一關系。通過人與自然辯證統(tǒng)一的關系的論證結束了人與自然的對立關系從而思想政治教育生態(tài)價值的實現(xiàn)提供了科學的理論指導。

首先,人與自然是一種共生的關系。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方面,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是自然界的產物,沒有自然界就沒有人本身,恩格斯認為:“我們連同肉、血和腦都是屬于自然界并存在于其中的?!盵2]人是自然的產物,那么很自然,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在批判異化勞動時指出:人是類存在物,在理論上和實踐上,人都把自身的類及其他物的類當做自己的對象,當做自由的存在物對待。類生活首先依靠自然界,從理論上講,整個無機界是人的精神食糧,是人的意識的一部分。同樣,從實踐上來講,無機界也是人的生活和活動的一部分,在肉體上,人只有依靠自然界才能生存。因此,馬克思說:自然界首先為人提供生活資料其次才提供生命活動的對象,自然界就是人的無機身體,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另一方面,自然界是人類得以生存和發(fā)展的物質前提?!叭祟愂紫纫蕾囉谧匀唤纭?,“人本身是自然界的產物,是在他們的環(huán)境中和這個環(huán)境一起發(fā)展起來的”。馬克思寫道:“自然界一方面在這樣的意義上給勞動提供生活資料,即沒有勞動加工的對象,勞動就不能存在,另一方面,也在更狹隘的意義上提供生活資料,即維持工人本身的肉體生存的手段。”[3]自然界是人類生存和發(fā)展的物質前提,也就是說,自然界是人類的衣食父母,人是自然界的一員,所以人的所作所為不能凌駕于自然界之上。

其次,人與人和人與自然是統(tǒng)一的關系。認為人與自然的關系從來沒有脫離人與人的關系。“人同自然界的關系直接就是人和人之間的關系,而人和人之間的關系直接就是人同自然界的關系”[4]。一方面人與人之間是以勞動為中介的人與自然的關系,另一方面人與自然界的關系是以勞動為中介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這種勞動實踐活動連接了人與自然和人與人的關系。另外,馬克思認為:“人對自然界的狹義的關系制約著他們之間的狹義關系,而他們之間的狹義關系又制約著他們對自然界的狹義關系?!盵5]所以,要改變人與自然的不和諧的關系,離不開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解決,并且兩者必須同步進行,任何割裂兩者之間關系的方式都不能實現(xiàn)人與自然關系的真正和解。

最后,人的尺度與物的尺度是統(tǒng)一的。人類的實踐活動是能動的改造自然的過程,馬克思說:“動物只是按照它所屬的那個種的尺度和需要來構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個種的尺度來進行生產,并且懂得處處都把內在的尺度運用到對象上去?!盵6]人的實踐活動區(qū)別于動物的活動: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指出:“動物也進行生產,但是它們的生產對周圍自然界的作用在自然界面前只等于零,只有人才給自然界打上了自己的印記,因為他們不僅變更了植物和動物的位置,而且也改變了他們居住的地方的面貌、氣候,他們甚至還改變了植物和動物本身,使他們活動的結果只能和地球的普通死亡一起消失。”[7]也就是說:“動物僅僅利用外部自然界,簡單地用自己的存在在自然界中引起改變;而人則通過他所作出的改變來使自然界為自己的目的服務,來支配自然界。”[8]在這里,馬克思指出兩種尺度的內在統(tǒng)一,一方面肯定了人在能動地、有目的地、有意識地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實現(xiàn)了“人化自然”,另一方面暗含了人的尺度的發(fā)揮依賴于對象的性質。的確,只有人才是萬物的尺度,在人與自然界之間,人是主體,但是如果一味的夸大人的主體性那么就會走向極端的人類中心主義:表現(xiàn)在只注重人類的價值、需要,忽視自然界的內在尺度,僅僅把它作為人的目的、工具。但是如果只重視物的尺度,否定人的自身發(fā)展、人的需要,只強調自然界的整體價值,就會使人走向宿命論誤區(qū)。由此看兩者都存在片面性,只有既強調兩者的對立又注重兩者的統(tǒng)一才能實現(xiàn)人與自然的統(tǒng)一。

的生態(tài)思想及其豐富的內涵為探討思想政治教育生態(tài)價值的實現(xiàn)提供了理論指南與行動綱領,特別是“人類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類本身的和解”的理念為如何實現(xiàn)思想政治教育生態(tài)價值做了解答。它有力地證明了作為人類認識和實踐對象的“人化自然”與人類密不可分的辯證統(tǒng)一關系,因此人類必須尊重和掌握自然規(guī)律,并且擺正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不斷調節(jié)人與人的關系才能實現(xiàn)人與自然的和諧。

二、生態(tài)倫理學的基本理論

生態(tài)倫理學始于全球環(huán)境問題的日益凸顯及工業(yè)文明時期的價值觀錯位。生態(tài)倫理學認為傳統(tǒng)倫理學僅把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納入其研究領域而忽視人與自然的關系是其缺陷所在。因此,生態(tài)倫理學揭示了人對待自然“敬畏”的態(tài)度、探討了人對自然的責任,制定了人類自然的行為規(guī)范。生態(tài)倫理學對人與自然關系的闡述,為思想政治教育生態(tài)價值的實現(xiàn)提供了豐富的可借鑒的理論。

首先,生態(tài)倫理學指出人對待自然界是一種“敬畏”的態(tài)度。施韋澤認為“敬畏”來源于人面對自然界如此神秘而巨大的力量時所產生的敬畏或謙卑的意識。實際上“敬畏生命不僅適用于精神的生命,而且適用于自然的生命?!嗽绞蔷次纷匀坏纳?,也就越敬畏精神的生命”[9]。“敬畏”首先體現(xiàn)在自然界“他作為他物的手段和工具的價值”[10]。即自然界能夠滿足人類生存、發(fā)展的多種需要,例如自然界為人類提供生存陽光、水、空氣等必需的物質;自然界還能提供人類生產的基本資料,比如礦產、樹木、煤炭等資源等;自然界還能夠為人類提供享受、審美的休閑場所,使人陶醉在其中得到放松與娛樂。除此之外“敬畏”自然界還體現(xiàn)在自然界具有自身繁衍發(fā)展的內在價值,例如生命的創(chuàng)造。在施韋澤看來,“一個人,只有當他把植物和動物的生命看得與人的生命同樣神圣的時候,他才是有道德的”。因為,“我們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而不是在自然界之上;我們賴以進行交流的一切群眾性機構以及生命本身,都取決于我們和生物圈之間的明智的、畢恭畢敬的相互作用”[11]。

“敬畏生命”要求把道德關愛的體系進一步擴大,把人與其他創(chuàng)造物都納入其中,從人與人的范圍擴大到人類與一切生物界。道德體系的擴大一方面強調了對自然界的敬畏和尊重,另一方面對人的道德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體現(xiàn)在要求人類平等的對待地球上的一切生命物種、尊重他們的生存權利,并發(fā)揮人的理性認知能力,促進尊重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和諧穩(wěn)定,對于每一次向自然發(fā)起的行動都要誠惶誠恐的考慮其后果,而不是無所畏懼。

其次,生態(tài)倫理學探討了人對自然界應該承擔責任和義務。長期以來,人類一直認為人是宇宙和自然界的中心,自然界的一切都從屬于人類,被人類所主宰,自然界對人來說只具有工具價值,不具有自身的內在價值。自然界與人類是根本對立的,只有否定自然界的內在價值才符合人類的利益,因此,人類可以對其為所欲為,隨意處置。人類行為的惡果就是自然界對違背其生存規(guī)律的行為進行挑戰(zhàn),實際上人享用自然不是無條件的,而是“取決于一個前提:自然具有可供人類的享用性。自然的這一可享用性以自然中生物的多樣性為具體內容和保證”[12]。因此,遵循生態(tài)規(guī)律、維持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現(xiàn)狀并促進恢復生態(tài)圈的完整就成為人類不可推卸的責任。人對自然界應該承擔責任和義務源于在人與自然兩者的關系中“人是唯一的道德行為主體,唯一的道德人”。因此,“只有人能以道德來約束自己的行為,履行道德義務”[13]。

當人類承擔起對自然界相應的責任和義務才能公平公正地對待他人、后代和自然物本身,這也是人類走向美好生活的前提,就如《人類環(huán)境宣言》向全世界發(fā)出的呼吁那樣:“人類有權在一種能夠通過尊嚴和福利的生活環(huán)境中,享有平等、自由和充足的生活條件的基本權利,并且負有保證和改善這一代和世世代代的環(huán)境的莊嚴的責任。”

最后,生態(tài)倫理學制定了人類對待自然界的基本道德原則。生態(tài)倫理學為人的行為劃分了界限,以其現(xiàn)實的感召力和制約力建立起了“自然道德法庭”。因為正如《世界自然》所寫:“生命的每種形式都是獨特的,不管它對人類的價值如何,都應得到尊重;為使其他動物得到這種尊重,人類的行為必須受到道德準則的支配”。其中,道德原則“它制約著或者貫穿于一定道德體系的各種具體行為規(guī)范中,各種具體行為規(guī)范本質上都是它在社會生活各個方面的要求的具體體現(xiàn)。因此各種具體行為規(guī)范如果離開了它的指導,其道德價值就很難確定?!盵14]筆者認同學者佘正榮提出的四條基本的生態(tài)道德原則:“第一,尊重生態(tài)系統(tǒng)和基本的生態(tài)過程,從而維護生物圈的整體性和完整性。第二,將不同生態(tài)文化區(qū)域的生產技術發(fā)展水平與不同道德境界結合起來,合理利用自然資源,以促進生態(tài)系統(tǒng)恢復健康和生命物種的繁榮。第三,不應當無故傷害生命和破壞自然環(huán)境,這是生態(tài)倫理學應確立的禁止性原則或不作惡原則。第四,人類對生物資源和非生物資源的過度利用,對環(huán)境的干預過大,以至影響到物種的延續(xù)的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健康和生物圈的完整,應該進行投入,開展治理、恢復和建設的工作。”[15]實際上,從更寬廣的視野看,生態(tài)道德原則體現(xiàn)了代內和代際的公正原則,因為在環(huán)境問題上直接牽涉到當代和后代人的利益,在當代人的利益與子孫后代的利益發(fā)生沖突時,要兩者兼顧。其中,代內公正體現(xiàn)了生態(tài)倫理學的“空間性維度”,就是指:“當代人在利用自然資源滿足自己的利益的過程中要體現(xiàn)出機會平等、責任共擔、合理補償,即強調公正地享有地球,把大自然看成是當代人共有的家園,平等地享有權利,公平地履行義務。”[16]而代際公正體現(xiàn)了生態(tài)倫理學的“時間性維度”是指“人類在世代延續(xù)的過程中既要保證當代人滿足或實現(xiàn)自己的利益需要,又要保證后代人也能夠有機會滿足他們的利益需要,即要求當代人對后代人負責人,決不能只為一時之利而斷送了后代人的生存發(fā)展機會”[17]。

生態(tài)道德原則的提出促使生態(tài)倫理學的基本理念在從理論走向實踐的過程中,不斷滲透于人的生活中,沖擊人的陳舊的觀念,并對人類的行為加以約束和規(guī)范,在維護人與自然的正常秩序,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的相處,實現(xiàn)人類可持續(xù)發(fā)展方面,起著重要作用,切合思想政治教育關注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與發(fā)展,把人與自然的關系看做是自身價值訴求的目標。

三、教育哲學的借鑒

“教育是什么,即教育何以存在”,這是教育哲學探討的基本問題。究其根本,我們不能從教育本身入手,而要在人與教育的關系中求解,教育離不開人,“教育的真正對象是全面的人,是處在各種環(huán)境中的人,是擔負著各種責任的人,簡言之,是具體的人”[18]。也就是說,人是教育的核心,教育就是直面人、通過人、為了人的一種特殊的社會事業(yè)。

那么,教育到底為了人的什么而教?教育為了人的什么而教與社會政治、經濟的發(fā)展密切相關。從人類對于教育價值的追求過程看,教育經歷了為人生存而教、為人的發(fā)展而教、為人的享受而教三個階段。教育為人的生存而教注重的是生產生活知識的傳遞;教育為人的發(fā)展而教是人類在度過生存危機的基礎上關注發(fā)展人的智力、培養(yǎng)人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促進社會更快更好地發(fā)展而教;教育為人的享受而教主要強調教育對人的精神需要的滿足??梢哉f長期以來教育多為人的生存而教。這種“教育不是成‘人’的教育,而是成‘材’、成‘器’的教育”[19],正如日本學者池田大作所指出:“現(xiàn)代教育陷入了功利主義,這是可悲的事情。”[20]“這樣,人愈是受教育,他就愈被技術和專業(yè)所束縛,愈失去作為一個完整人的精神屬性”[21]。實際上,教育不僅指向人的“有限的目的”,教育的神圣價值更在于它的“無限的目的”,即教育是為提升人的價值而教。

篇(4)

每個學生都具有獨特的個性,其周圍事物的定位與自己的學習與認知能力密不可分,因此,教師在思想政治備課過程中,要充分考慮每位學生的特點,讓學生全部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去,調動其思想政治學習的熱情,將個人潛力全部發(fā)揮,利用學生的好奇心,使其成為課堂的主體,教師要充分發(fā)揮其引導作用,讓學生認識到思想政治對自身發(fā)展的重要性,在實際生活中,用思想政治標準要求自己的行為,逐步糾正自身的錯誤意識,為今后的學習發(fā)展奠定基礎。

二、巧用道德模范的榜樣作用

各個領域每年都會評選出一些道德模范,他們有的舍己為人,有的獻身山區(qū),在他們的身上,我們可以看到道德的力量,教師在上課過程中,利用現(xiàn)代多媒體技術,有針對性地選擇一些能體現(xiàn)思想道德的影片等,讓學生在觀看后,寫出自身的感受以及此影片對今后自身的發(fā)展有何影響,以此引導學生真正了解何為道德,傳遞更多的正能量,幫助學生樹立積極、合理的人生價值觀,逐步改變傳統(tǒng)理念對自身行為產生的影響,讓其真正吸收思想教育的精華部分為己所用,成長為社會的有用人才。

三、教師以身作則,重視言傳身教

篇(5)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研究現(xiàn)狀

一、關于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內涵的研究

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內涵的研究主要有以下這幾種觀點。劉海春從需要論角度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價值是反映思想政治教育這一客體屬性滿足社會與人需要的一種關系范疇”[1](P.19)。沈曉梅從價值的角度對其進行定義:“思想政治教育價值,指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對人的發(fā)展和社會進步所起的作用,它通過社會價值和個人價值這兩個層面體現(xiàn)出來。”[2](P.77)李江凌將其歸納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就是作為客體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對于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意義,即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及其效果,能夠滿足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提出、倡導、組織和實施者的利益和需要的功能和效益,能夠促進主體所統(tǒng)治的社會發(fā)展的積極意義”[3](P.74)。武云虹、季澤軍從主客體關系角度出發(fā)認為:“從主客體關系來看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對人的發(fā)展和社會進步的效用和意義,是其在其實踐活動中合乎社會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fā)展的目的而呈現(xiàn)出的一種肯定的意義關系。只有在主體通過發(fā)揮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實現(xiàn)了全面進步和全面發(fā)展,思想政治教育價值才能實現(xiàn)。”[4]雖然目前理論界對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含義的厘定有不同的標準,但是被認為最為權威的表述是項久雨對思想政治教育價值概念的界定。他從哲學角度進行界定,“所謂思想政治教育價值,是人和社會在思想政治教育實踐―認識活動中建立起來的,以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式和發(fā)展規(guī)律為尺度的一種客觀的主客體關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及其性質是否與人的本性、目的和需要等相一致、相結合、相接近的關系。這種關系是思想政治教育在其教育活動和社會關系中合乎人的發(fā)展和人類社會進步的目的而呈現(xiàn)出的一種肯定的意義關系。”[5](P.46)目前理論界大都引用了這一提法。

二、關于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形態(tài)的研究

(一)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形態(tài)的劃分標準

從價值主體方面來看,思想政治教育價值主要區(qū)分為個體價值和社會價值。從具體來看,按不同的標準,從不同的角度來看,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可以分為不同的類型。(1)按條件和依據(jù)分,從可能性和現(xiàn)實性的角度來看,有理想價值和現(xiàn)實價值。(2)從價值的功能來看,可以分為保證價值、導向價值、凝聚價值、激勵價值、調節(jié)價值、轉化價值;物質價值、精神價值、實踐價值;經濟、政治、文化、生態(tài)、時代價值功能。(3)從價值的性質來看,有正面價值和負面價值;可分為物質價值和精神價值。(4)按效果顯現(xiàn)來看,有直接價值和間接價值。(5)按評價分,有絕對價值和相對價值。目前,對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形態(tài)劃分的研究相對比較多,基本上囊括了所有的價值形態(tài)。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個人價值

關于思想政治教育個人價值,目前理論界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1)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根本就體現(xiàn)在人的價值上,也就是說,“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人的發(fā)展問題,它能滿足人全面發(fā)展的需要”[1](P.20)。(2)從人的社會化角度來看,“思想政治教育是由一定的社會所承擔的,旨在促進個體實現(xiàn)社會化的一種教育活動”[8](P.50)。(3)從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來看,“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導向功能、保證功能、育人功能和開發(fā)功能”[9](P.130-134)。(4)從價值客體的角度來看,“思想政治教育個體價值主要表現(xiàn)在個體思想和行為的導向、精神動力的激發(fā)、個體人格塑造、個體思想和行為規(guī)范四個方面”[9](P.174)。(5)從個體主體角度來看,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在人的社會化方面的價值,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在人的全面發(fā)展方面的價值,三是思想政治教育在解決人生課題方面的價值?!盵8](P.50)總之從以上觀點我們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不僅具有經濟價值、政治價值、文化價值、生態(tài)價值等社會價值,而且具有個體價值,即能夠滿足教育者的物質需要,實現(xiàn)教育者的精神提升,能夠幫助受教育者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促使受教育者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政治品質和健全的個性心理。” [10]然而,長期以來,由于各種原因,思想政治教育在解決有關人的發(fā)展作用問題上一直沒有得到重視。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們越來越關注自身的發(fā)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作用逐漸得到顯現(xiàn),關于思想政治教育在幫助實現(xiàn)個人價值方面的研究越來越多,但是目前的研究大多只是放在理論研究上,至于如何實施以及如何改變人們思想觀念中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偏見還是比較少。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價值

目前有關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價值的內容研究主要有以下兩種觀點:(1)“從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范圍來看,其社會價值主要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對政治、經濟、文化、生態(tài)等發(fā)生作用而呈現(xiàn)出來的政治價值、經濟價值、文化價值和生態(tài)價值。”[5](P.206-216)張耀燦、鄭永廷等根據(jù)時代的發(fā)展,補充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價值還應該包括時代價值,主要體現(xiàn)在精神資源的開發(fā)價值、與時俱進的發(fā)展價值和和諧社會的構建價值”。[9](P.184-185)(2)從思想政治教育的階級本質和功能來看,“其價值主要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能滿足處于一定社會歷史階段中占統(tǒng)治地位的社會集團的需要,能維護社會穩(wěn)定,促進社會進步,在社會經濟、政治、文化和生態(tài)建設中具有積極的意義?!盵2](P.77)目前我們所發(fā)現(xiàn)有關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價值主要是從以上觀點去考慮,即思想政治教育對社會發(fā)展所具有的作用和意義。

(四)思想政治教育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的關系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階級、政黨、社會群體遵循人們思想品德形成發(fā)展規(guī)律,用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guī)范,對其成員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使他們形成符合一定社會、一定階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會實踐活動?!盵9](P.50)思想政治教育能促進人的社會化和全面發(fā)展,因此它具有個體價值。同時,思想政治教育又能滿足社會發(fā)展的需要,能促進政治、經濟、文化和生態(tài)的發(fā)展,因此又具有社會價值。多數(shù)研究者都認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體價值和社會價值相互聯(lián)系,相互作用,缺一不可。

三、關于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實現(xiàn)的研究

(一)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實現(xiàn)的實質

思想政治價值的實現(xiàn),其實質是價值客體的主體化。項久雨認為,“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實現(xiàn),從思想政治教育本身角度看,就是自身主體化的過程,哲學上稱為客體化過程,僅把價值的實現(xiàn)理解為客體對主體需要的滿足是表面的、膚淺的。其實,這并不是價值的真正實現(xiàn),價值的真正實現(xiàn)是客體對主體產生實際的效應,即產生實際作用的影響。價值實現(xiàn)是客體作用于主體,對主體產生實際的效應,這個過程是主客體相互作用中的客體主體化過程??腕w主體化正是價值實現(xiàn)的實質。”[5](P.187-188)李江凌認為,“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實現(xiàn)過程,實質是人的價值的實現(xiàn)過程,即經過教育者改造過的被教育者的價值的實現(xiàn)過程。這一過程,不同于物的價值的消費過程。物的價值的消費過程,就是物的原有價值的消失;而被教育者思想政治價值的消費,不僅他自己原有的價值不會消失,而且可以創(chuàng)造出更多更大的社會價值。”[3](P.74)以上觀點分別從不同的層面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實現(xiàn)實質做了相同的論述,代表了目前理論界大部分研究者的觀點。

(二)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實現(xiàn)的途徑

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實現(xiàn)的途徑有很多種,但是從人的發(fā)展需要角度來看,思想政治教育作為價值課題只有滿足了人的需要才能實現(xiàn)它的價值。

李江凌認為,“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實現(xiàn)過程,是受教育者在所接受的政治思想的指導下,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現(xiàn)實地推動了社會發(fā)展的過程。受教育者由于接受了一定的政治思想,就會在這一政治思想的引導和指導下,在這一政治信念的激勵下,用自己的行動去履行自己的政治責任、去實現(xiàn)自己的政治理想。同時,以自己的行為維護著主體所倡導的政治思想、政治秩序和政權,推動著社會的發(fā)展?!盵3](P.75)項久雨則認為,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實現(xiàn)途徑有三種,一是根本途徑,二是基本途徑,三是具體途徑。實踐是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實現(xiàn)的根本途徑,指出實踐是社會活動的基礎,是人在世界上的自我肯定。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基本途徑主要是灌輸途徑和接受途徑。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實現(xiàn)的具體途徑包括四個方面:一是課堂教育。包括“兩課”教學、專業(yè)課滲透和人文選修課等渠道。二是管理教育。包括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行政管理、學習管理、生活管理以及社會成員的自我管理等。三是因特網(wǎng)教育。四是自我完善。包括自我認識、自我反省、自我教育、自我修養(yǎng)、自我實現(xiàn)等。[5](P.272-282)以上幾種觀點中,項久雨的觀點比較全面、具體,現(xiàn)在理論界大都比較認同。但是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們思想觀念越來越多元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實現(xiàn)方式也因該必須與時俱進,需求更多的實現(xiàn)途徑。

總之,思想政治教育價值論研究現(xiàn)在還處在起步階段,有關思想政治教育價值論研究的專著較少。由此可見,該領域的研究空間較這一問題的研究也有待進一步的拓展和深化。

參考文獻

[1]劉海春.論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人本回歸[J].思想教育研究,2004,(4).

[2]沈曉梅.論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回歸[J].黑龍江高教研究, 2005,(10).

[3]李江凌.論思想政治教育的創(chuàng)造和實現(xiàn)[J].求實,2006,(3).

[4]武云虹,季澤軍.對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再認識[J].中國校外教育雜志,2008 .

[5]項久雨.思想政治教育價值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6]張耀燦,陳萬柏主編.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7]項久雨.思想政治教育當前價值的三個維度[J].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9).

[8]劉建軍.論思想政治教育的個人價值[J].教學與研究,2001,(8).

篇(6)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目標;教育者;受教育者

在人類歷史的發(fā)展過程中,人類采用不同程度的價值尺度對自身的存在方式進行評判,該價值尺度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這是因為人類的生存發(fā)展從本質而言都是由人類自身的價值需求所引出的,而人類自身的這種價值需求,就是人類生存實踐活動的主要動力。換而言之,人類實踐活動本身與人類自身價值的實現(xiàn)是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思想政治教育伴隨著階級的產生而產生,是階級社會不同國家普遍存在的一種特殊實踐活動。當然,人類的自身價值的體現(xiàn),前提是其對國家和社會所具有的價值。可以這么說,價值的形成在客觀上決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因此,對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目標實現(xiàn)過程中各理論要素進行研究,并探討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目標的確立及實現(xiàn)過程,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目標的實現(xiàn)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一、思想政治教育價值體系中各基本要素研究

我們知道,在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目標的實現(xiàn)過程中,最核心的即是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如何從“隱性”的狀態(tài)發(fā)展成“顯性”的狀態(tài)。這個過程需要一定要素的參與,沒有基本的要素,過程就顯得毫無意義,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目標實現(xiàn)過程中的基本要素對于其價值的實現(xiàn)是極其關鍵的。

(一) 人的要素

在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目標實現(xiàn)過程中,人的要素主要有兩大方面――教育者及被教育者,其中教育者及被教育者的素質極為關鍵。

1.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目標的實現(xiàn)階段,教育者起到了主導作用,教育者必須擁有以下素質條件。第一,教育者必須具備良好的政治素質。第二,教育者還必須具備良好的道德素質。

2.受教育者。為了加快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價值的實現(xiàn),必須提高受教育者的綜合素質水平。

(二)其他要素

1.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內容的編制。

2.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目標的實現(xiàn)手段。

3.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目標實現(xiàn)的載體。

在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目標的實現(xiàn)過程中,各大要素均體現(xiàn)了重要的作用,它們之間相互銜接、相互配合,產生了有效促進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實現(xiàn)的合力。

二、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目標的建立階段

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目標的建立在整個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目標實現(xiàn)過程中起著中樞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目標的建立能夠明確出思想政治教育的總體方向,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動開展的方向標。思想政治教育所有的實踐活動都必須圍繞這一目標的達成而展開。所以說,目標的確立對于整個過程的實現(xiàn)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一)目標必須滿足一定階級的利益

在階級社會中,思想政治教育作為精神創(chuàng)造的主要工具,其價值目標的確立必須是以滿足本階級利益為前提的。

(二)目標必須具有全民特性及個體特性

從一定意義上說,社會既能夠反映全民特性也能夠反映出個體特性。

三、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目標的實現(xiàn)過程

通常情況下,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目標的實現(xiàn)過程較為復雜。在這一過程中,教育者通過活動方案的制訂、教育內容的編制、教育手段的確立、教育載體的運用等方式,以期對受教育者產生一定的影響,最終達到實現(xiàn)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目標的目的。

(一)實現(xiàn)階段的步驟

首先,為了實現(xiàn)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目標,必須對整個活動方案進行制訂,這是第一步,也是最關鍵的一步,它主導了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目標實現(xiàn)的全過程。一般來說,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方案的制訂主要包含三部分內容,分別為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制定及選擇方案。在方案制訂后,為保證其價值目標更好的實現(xiàn),我們采取的第二步是編制恰當?shù)慕逃齼热?、選擇合適的教育手段、采用恰當?shù)慕逃d體,這一步對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順利實現(xiàn)至關重要,教育者必須引起高度重視。

(二)實現(xiàn)價值目標階段的主要內容

在整個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目標實現(xiàn)的階段,我們可以獲知在這一階段中,思想政治教育逐漸由“隱性”價值轉變?yōu)椤帮@性”價值,而這一轉變是基于長期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為手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目標的實現(xiàn)主要有兩個方面內容:思想政治教育個體價值的實現(xiàn)及主體價值(國家價值)的實現(xiàn)。

1.實現(xiàn)思想政治教育個體價值的過程主要是教育者通過特定的傳播途徑傳遞給受教育者思想觀念、政治思想、道德規(guī)范等方面內容,從而讓受教育者的認知觀念逐漸由內化轉為外化。在這個過程中,受教育者對所傳遞的內容具有選擇認知的權利,受教育者通過自身思維對所接受的知識進行判斷吸收的過程,稱為內化的過程。在對相關知識進行選擇性吸收后自覺地對思想政治觀點進行相關實踐,稱為外化的過程。其中,內化是外化的基礎,外化是內化的結果,外化反過來推進內化的實現(xiàn)。

篇(7)

關鍵詞:價值;邏輯起點;人的需要;主體性;價值旨歸

作者簡介:范宗瑞,山東聊城人,男,西華大學政治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與當代中國的發(fā)展;齊巧霞,女,西華大學政治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問題,是思想政治教育學中一個重要問題,本文所研究問題,重在“時代化解讀”這一點上,主要涉及四個方面:即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研究的邏輯起點問題、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生成動力問題、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創(chuàng)造與超越的核心問題和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旨歸問題。

一、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理論內涵

(一)價值及人的價值

1、價值

價值,泛指客體對于主體表現(xiàn)出來的積極意義和有用性,一般是指客體的存在、屬性及其變化相對于主體需要而言的某種有用性?!皬恼軐W上說,價值就是客體的屬性對于主體需要的滿足關系,或者說,價值的實質就在于客體的屬性與主體的需要相一致、相符合或相接近?!盵1]

價值兼有客觀的存在和主觀的反映兩種形式,情感和價值觀兩種具體形式是主觀價值的表現(xiàn)。情感是人對相對價值的認識,價值觀是人對絕對價值的認識。情感(或價值觀)與價值的實質為主觀與客觀的關系:一方面,主觀價值受客觀價值的決定和制約,圍繞著客觀價值上下波動反映著客觀價值;另一方面,主觀價值有著一定相對獨立性的特點,對客觀價值能夠起到反作用,這種反作用表現(xiàn)在對客觀價值的強化、誘導和限制。

2、人的價值

人的價值,是人對社會、集體、他人和自我的價值,概括地說是人對社會(包括集體和他人)和自我的價值。項久雨教授認為:“人的價值是一種自我意識或自我價值判斷,即這個“人”從主體身上分離出去,作為價值對象的客體,由此說人的價值為人的‘有用性’或‘效用’。

人們在審視和判斷自己的價值時,同判斷其他客體一樣總是以自己的需要為根據(jù),而并不表現(xiàn)出任何外在的、屬他的或異己的特征,“人的價值應從主觀和客觀、主觀追求與客觀效果的統(tǒng)一中去判斷,因此判斷的結果是,人的價值是人的自由自覺地發(fā)展同造福人類社會的創(chuàng)造的統(tǒng)一?!盵2]

2、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及其內涵

思想政治教育價值,是人與社會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活動――認識活動中建立起來的,以主體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與發(fā)展的規(guī)律為尺度的一種客觀的主客體關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及其性質是否與人的本性、人的目的以及人的發(fā)展的需要等方面是否相一致、相適合、相接近的關系。

談及了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概念,有必要闡釋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形態(tài),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的表現(xiàn)形式和存在形態(tài)。其中存在形態(tài)可分為五對,即絕對價值與相對價值、現(xiàn)實價值與理想價值、直接價值與間接價值、正面價值與負面價值、個體價值與社會價值。筆者在此處將個體價值與社會價值作為重點闡述,尤其是社會價值,涵蓋了經濟價值、政治價值、文化價值、生態(tài)價值和時代價值等具體形態(tài)?!盵3]

二、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研究內容

(一)現(xiàn)實的個人

價值是具有主體性的客觀關系,是一種以主體為尺度的主客體關系,因此,主體尺度就是價值尺度,因此從價值主體出發(fā)并作為入口,應成為打開價值秘密的關鍵。根據(jù)以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定義,價值主體可分為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價值和思想政治教育個體主體兩種形態(tài)。

人的發(fā)展離不開社會,人的本質屬性是其社會性。但是,人的發(fā)展還有其自身的規(guī)律,而且社會的需求又需要通過人的自身發(fā)展才能體現(xiàn)出來。因此,思想政治政治教育社會價值的實現(xiàn)不是直接的,而是經過現(xiàn)實的個人這個中介。

思想政治教育對個體價值的關注,既是時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國現(xiàn)階段社會發(fā)展水平,對思想政治教育所提出的一種客觀的要求。伴隨我國經濟體制改革轉型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思想文化領域相對封閉的狀況一去不復返。在這種狀況下,人們追求權利、追求個性、追求自由的意識被喚起,那么,追求個體價值就慢慢得到人們的認可。

(二)人的需要

1、人的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尺度

價值是客體的屬性對于主體需要的滿足關系,人的需要對客體物的價值,就有了某種程度的決定意義,即人的需要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尺度,有什么樣的需要理論就有什么樣的價值論。

人的需要就是人的本性,可“分為自然需要、社會需要和精神需要。自然需要是人最基本的需要,針對的是人生活所必備的物質需要。社會需要是人的本質需要,精神需要是人最高層次的需要,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根本?!盵4]

2、人的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成動力

人最大的需要就是擺脫他的孤獨感和克服孤獨的禁錮。人只有通過完全徹底地脫離周圍世界(自然世界),以至于不再感到與世隔絕,他對那種恐懼感即徹底地孤獨才會得到緩解。如何才能克服這種恐懼感,答案是通過自身的努力,努力來源于在自己的生存狀態(tài)總追求愛、學習愛的動力,愛是一種歸屬性的情感,通過接觸和學習,使其變成特殊的超越力量,并實現(xiàn)質的飛躍,人們正是靠著這種愛的需要一步步擺脫孤獨的監(jiān)禁。

“思想政治教育就是為了幫助人們追求“好的生活”獲得更為完善的人性而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人的需要的滿足恰恰是根植于此的尺度?!盵5]

(三)人的主體性

1、人的主體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創(chuàng)造的體現(xiàn)

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主體的主體性,是指參與教育活動的人作為教育活動主體的規(guī)定性,是參與教育活動的人即主體,在與客體相互作用的過程中逐漸發(fā)展起來的認識客體、影響客體和對客體的塑造,利用客體“為我服務”、滿足自己需要的能力。

思想政治教育作為教育活動,教育行為必然依賴于思想政治教育者內容的解釋,必須深深地依賴于教育者主體性的能動性發(fā)揮,可以理解為,能動性越高,其教育效果也就越好,反之,則越差。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主體的主體性表現(xiàn)的過程,實際上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實現(xiàn)的過程。

2、人的主體性的生成是思想政治教育價值超越的體現(xiàn)

人帶有一種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品性,現(xiàn)存的生存狀態(tài)人不會滿足,所以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主體要做的不僅是價值創(chuàng)造,而應該是價值超越。

思想政治教育應當超越形而下的現(xiàn)實世界,讓人的眼光放長,超出當前的感性和功利的眼界,實現(xiàn)現(xiàn)實世界向超越世界的飛躍。超越世界極大地開闊了人的視野和思維空間,凈化了世俗功利的塵埃。思想政治教育滿足了主體的社會化需要和超越性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得以實現(xiàn)。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旨歸

1、人的價值的實現(xiàn)

人是目的性和工具性相統(tǒng)一的存在物,它承擔著對社會和他人的責任和義務,還訴求著自身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邏輯起點是現(xiàn)實的個人,內在尺度和生成動力是人的需要,價值創(chuàng)造和價值超越的核心是人的主體性生成,從而得出的結論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旨歸和終極價值是人的價值的實現(xiàn)。

人是社會人,人只能在社會關系中體現(xiàn)自己的本質,走進并且融入社會是使自己成為一個有意義的人的途徑。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是一個使人獲得社會本質的過程,同時,也是讓人們獲得更加完美的人性。如儒家的“立德”為“三不朽”之首,中則用“實現(xiàn)人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這種表達方式。在此處,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人的價值實現(xiàn)作為自己目的。

2、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

教育是實現(xiàn)人的全面發(fā)展的根本途徑?!八枷胝谓逃鳛閷崿F(xiàn)人的思想轉化教育,作為深入人精神的教育,它不僅為人的全面發(fā)展指明了方向,引導著人的精神成長,并且由于人的全面發(fā)展本身就包含著精神塑造、道德引導等內容,從而對人實行思想政治教育也就是實現(xiàn)人全面發(fā)展的必然要求。”[6]必然要求,有兩個方面的體現(xiàn):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按照規(guī)定的目標和計劃,把社會中應該傳達的精神影響到每個人,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傳承優(yōu)秀文化、弘揚先進思想理念,陶冶高尚道德精神,增強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水平,讓人從被各種條件蒙蔽的狀態(tài)中解放出來,最終成為如馬克思所說的自由而全面的人。

參考文獻:

[1]陶德麟.基本原理概論[M].武漢大學出版社、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65-66.

[2]項久雨.思想政治教育價值與人的價值[J].教學與研究,2002(12).

[3]張耀燦.現(xiàn)代思想政治教育學[M].人民出版社,2006:162-163.

[4]馬克思恩格斯文集[M].人民出版社,2009,3:516-519.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freesex黑人又粗又大 | 无码人妻丰满熟妇区五十路百度| 精精国产xxxx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av色香蕉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欧美成人| 国产v综合v亚洲欧美久久| 国产在线精品二区| 97高清国语自产拍| 免费又黄又爽又猛的毛片| 久久亚洲精品成人av无码网站| 国产精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亚洲综合av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午夜福利电影| 国产福利酱国产一区二区| 亚洲av网址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午夜一区二区福利| 白丝美女被狂躁免费视频网站| 中国人妻被两个老外三p| 欧美日韩亚洲精品瑜伽裤| 日本亚洲色大成网站www久久| 欧美成人在线视频| 国产欠欠欠18一区二区| 欧美gv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欧美+综合在线观看 |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妓女| 四虎永久在线精品免费视频观看 | eeuss鲁片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仑乱无码内谢| 国产在线无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香蕉在线 亚洲 欧美 专区| 无套内谢孕妇毛片免费看看 | 无码成a毛片免费| 夜爽8888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极品美女自在线观看免费| 久久av无码精品人妻系列果冻传媒| 8天堂资源在线| 无遮挡国产高潮视频免费观看| √天堂中文官网8在线| 欧美最猛性xxxx| 亚洲av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 免费无码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