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18 17:25:1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金融危機的教訓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美國經濟最大的特點是虛擬經濟,即高度依賴虛擬資本的循環來創造利潤。虛擬資本以金融系統為主要依托,包括股票、債券和不動產抵押等,它通過滲入物質資料的生產及相關的分配、交換、消費等經濟活動,推動實體經濟運轉,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因此虛擬經濟本身并不創造價值,其存在必須依附于實體生產性經濟。脫離了實體經濟,虛擬經濟就會變成無根之草,最終催生泡沫經濟。
當前的美國金融危機是經濟過度虛擬化和自由化后果的集中反映。上世紀80年代開始,美國進行大規模的產業結構調整,把大量實體制造業轉移到拉美和東南亞,而把美國本土打造成貿易、航運和金融等服務業中心;同時,在里根及其后續繼任者的極力推動下,以私有化、市場化和自由化為目標的“華盛頓共識”在拉美和西方國家迅速推行。1999年,美國政府正式廢除1933年頒布的金融管制法“格拉斯一斯蒂格爾法”,取而代之的是“Gramm-Leach-Bliley金融服務現代化法案”,從而徹底結束了銀行、證券、保險分業經營與分業監管的局面,開辟了世界金融業混業經營的局面。隨著信息技術的迅速進步、金融自由化程度的提高,以及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虛擬資本的流動速度越來越快。上世紀90年代信息高速公路概念一度迅速轉化為Nasdaq網絡泡沫的推動力量,網絡概念股均被爆炒至上百甚至數百美元的離奇價格。2002年Nasdaq網絡泡沫破滅,正式宣告美國虛擬經濟進入了危機動蕩期。美國原本可以借助信息技術實現生產力的飛躍,但由于美國本土缺少實體制造經濟,所以信息科學技術并沒有與生產勞動緊密結合,而成了虛擬資本投機的工具。
網絡泡沫破滅以后,總計將近10萬億美元的資本從Nasdaq股票市場奪路而逃,同時“9?11”后美聯儲大幅降息至二戰以后最低水平1%,并維持這一利率長達1年之久,造成了超級低廉的信貸成本。逃離的網絡資本利用廉價信貸,在金融杠桿作用下不斷投機,隨即制造了厲地產泡沫。由于金融管制的放松,與房地產相關的金融衍生產品也開始不斷泛濫,根據美國財政部對美國次貸擔保債務憑證(CDO)市場的統計:2005年CDO市場總值為1510億美元,2006年為3100億美元,2007年僅第一季度就達2000億美元。在此基礎上,華爾街的精英們甚至發明出了CDO的平方、立方、N次方等新產品。金融衍生產品的極度膨脹導致美國金融服務業產值占到其GDP的近40%。以致面對次級貸引發的金融危機,連小布什總統都自嘲華爾街喝醉了,老是推出一些莫名其妙的金融投資工具。
當前美國的金融危機實際上宣告了上世紀80年代末由“華盛頓共識”所確立的新自由主義經濟理論的基本破產。美國金融危機呈現出兩個顯著特點:一是國內投行的證券業務、商業銀行的信貸業務和保險公司的保險業務相互交織、風險交叉傳遞,一旦第一塊骨牌倒下。就會不斷出現逐級放大的連鎖危機;第二,由于各國金融的不斷開放,美國把大量的房地產抵押債券出售給了其他國家,所以此次金融危機對全球的資本市場造成了強烈沖擊。這些事實再次證明了放任市場自由發展最終將導致市場危機,金融自由化必須慎之又慎。因此對內我們要嚴格控制金融混業經營帶來的連鎖風險,對外更要控制金融開放的業務范圍和節奏,設置適當的“防火墻”,防止國外金融危機對本國金融體系的傳染。
其次,發展虛擬經濟必須和實體經濟緊密結合。當前我國沿海地區和其他一些重點城市正在全力以赴進行產業結構升級,即把大批制造業轉移出本地,將騰出的空間作業態轉換,重點發展金融、通信和設計研發等現代服務業。此刻,如何避免美國經濟所走的彎路,避免經濟過度虛擬化后形成泡沫經濟,將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發展有機結合起來,是需要我們認真思考的課題。我們眼下正在探索發展的生產業,應當是一個很好的方向。生產業也稱“2.5產業”,介于第二產業(工業)和第三產業(服務業)之間,包括設計產業、創意產業、科技交流和科技服務等;它既是服務業,又和實體生產性經濟緊密結合。大力發展生產業,既可實現產業升級,又可有效防止虛擬經濟脫離實體經濟變質為泡沫經濟。
很多人都同意,美國金融危機給所有人上了教訓深刻的一課。但究竟能從中學到什么?取決于人們對金融危機原因的分析。目前,最常見的分析認為,金融危機來源于華爾街銀行家的貪婪和冒險。為了獲取巨額利潤,寧可把錢借給那些可能無法還錢的人,讓他們去買房。于是,制造出不合格的、次一級的貸款――次貸。然后,銀行家又絞盡腦汁,發明出復雜難辨的金融衍生品,在世界范圍內把次貸債券轉賣給其他金融機構,比如歐洲的許多銀行。結果,當房價下降時,那些次貸變成了呆賬。由于次貸數額巨大,眾多金融機構因此一下子陷入了資金緊張,甚至資金鏈斷裂。
金融危機并非源于銀行家的貪婪
作為銀行家,最基本的能力就是要確保資金安全,把錢借給那些會準時還錢的人。如果銀行家冒冒失失到處撒錢,不管能不能收回來,無論銀行有多少錢都會很快敗光。真是這樣的話,就很難想象在金融危機中破產的雷曼兄弟居然有長達一百五十八年的歷史。它本該早就把錢撒光了,怎么會經營了那么久?
現實情況顯然并非如此。銀行家可能是社會中最保守、最謹慎的一群人。他們往往寧可放棄可能的盈利機會,也不接受過分的風險。實際上,無論是銀行的建筑風格,還是銀行家自己的著裝起居(你見過披頭士式的銀行家嗎?),都是在盡可能向社會傳遞老成持重、穩健可靠的印象。因此,說銀行家會為了利潤而忘記風險,這實在讓人難以置信。
當然,華爾街的人很愛錢、很貪婪,但如果不愛錢、超然物外,他們也不會到這里來工作。華爾街從誕生之日起,就集聚了最愛錢的人。他們并不是最近才突然變得貪婪的,可金融危機是最近才發生的,簡單地用貪婪恐怕不能解釋為什么會發生這次金融危機。
如果認為金融危機的來源是銀行家的冒失和貪婪,那么,通過這一課能學到的教訓自然就是――要設法限制銀行家的自主行為。誰來限制呢?看來政府是個不錯的監督者。許多人也確實正是這樣總結教訓的。他們主張,面對金融危機,政府應該加大對金融機構的監管力度,把過去沒有納入監管的項目也納入進來,更加嚴厲地控制那些自己不能管理自己的銀行家。最徹底的辦法就是實行銀行國有化,直接讓官員代替銀行家去管理銀行。當然,隨后還要建立完善的監察司法機制,確保官員不會腐敗。
可是,如果金融危機并非源于銀行家的冒失和貪婪,而是另有原因呢?如果情況恰恰相反,正是由于政府此前對金融行業的干預和管制,金融危機才會如此嚴重,那么,人們應該得出什么教訓呢?
對金融危機稍做深入分析,就會發現其中無所不在的政府作用。美國的金融行業,早就受到了政府日趨細密的干預和管制。正是在這種無所不在、越來越強大、越來越難以逃避的政府管制下,金融行業喪失了應有的風險應對能力。錯誤的市場行為得不到糾正,錯誤的后果也就逐漸積累,終于有一天,所有的問題超出了整體經濟的容納能力。于是,就爆發了金融危機。
財富再分配“善舉”逼出大量次貸
政府的作用真有那么大嗎?讓我們先從在金融危機中爆得大名的“兩房”說起?!皟煞俊敝形姆謩e譯為房利美(Fannie Mae)和房地美(Freddie Mac)。這個譯名不能提供任何關于這兩家公司性質的信息。但如果看看他們的英文全名,所有人都會意識到一些東西。房利美的全稱是聯邦全國按揭聯會(Federal National Mortgage Association),房地美的全稱是聯邦家庭貸款按揭公司(Federal Home Loan Mortgage Corporation)。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這是兩家有著明顯政府背景的公司。不管它們怎樣解釋,絕大多數美國人都認為這是兩家擁有政府信用的公司。它們絕不同于市場中其他公司,不會破產。如果它們出現問題,美國政府一定會出手幫助的。
當初成立這兩家公司的目的,就是為了幫助美國的窮人能夠買得起房子。起初,這兩家公司完全由政府經營,后來,進行了一些私有化改革。但改革很不徹底,它們仍然規模過大,而且擁有政府信用。早就有一些美國經濟學家提出要拆分這兩家公司,徹底把它們的資產市場化,但美國政府始終沒有接受這種建議。因為政府還需要這兩家公司替他們做事。
“二戰”結束以后,美國持續了二十多年經濟高速增長。經濟增長當然是好事,但長期增長讓美國政治家認為,經濟增長是很自然的事情,無須從政策上加以維護,他們可以轉而從事一些財富再分配的“善舉”。于是,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美國就致力于建設“偉大社會”。這個“偉大社會”計劃強調財富的平等分配,當時的總統約翰遜頒布了平等權益法案,要以政府的力量讓那些經濟上的弱勢人群得到更多的利益。
從此,美國陸續展開了一系列干預市場的政府管制計劃。許多人認為,1973年的石油危機導致了美國高速增長的經濟轉為停滯。其實,石油危機沒有那么大的威力,真正壓制經濟增長的,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以來快速增加的政府管制。自由企業受到來自政府越來越多、越來越具體的管制,企業的自由空間越來越小。經濟由此陷入停滯,這一點也不奇怪。
1977年,美國的卡特總統簽署了《社區再投資法》。這部法規強令銀行向低收入家庭和低收入社區提供住房貸款。1978年又推出了《平等信貸機會法》,要求金融機構不能因借款人種族、膚色、年齡、性別、、國籍和身份差異有任何信貸歧視。
也許這些法律看上去問題并不大。銀行確實不應該因為種族、性別等因素對顧客有所歧視。但銀行確實應該根據風險對貸款人進行篩選,不向那些可能無法歸還貸款的人放貸??墒牵绻y行拒絕了向某人發放貸款,即使完全出于經濟原因,那個不滿意的貸款申請人也很容易聲稱銀行是因為其他原因歧視他。
而在美國法庭上,由普通人組成的陪審團往往傾向于懷疑富有的銀行家,而更相信可憐的貸款申請者。一旦銀行輸了官司,就會受到來自政府的嚴厲制裁,相關業務會被政府監管部門限制甚至終止。對銀行來說,這也是一種風險。權衡市場風險和來自政府的風險,顯然后者更大、更無法逃避。于是,銀行就只好放棄原有的風險控制機制,發放所謂的次貸。
這些次貸信用很差,雖然一時看不出來,但銀行心里有數。因此,銀行就很想把這些次貸變成債券,出售給其他人換來現金。這時,“兩房”的作用就可以發揮了,它們大量購買銀行的這種次貸債券,數量達到驚人的幾萬億美元。
說到這里,事情的實質就很清楚了。既然是不合格的貸款,如果是銀行自由自主經營,本來是不會出現的。沒有足夠的信用,就沒人會給你貸款,你就沒錢去買房。可是,政府不忍心看你買不起房,于是,先讓銀行以次貸的方式替你把錢墊上,讓你能夠買房,然后政府再通過“兩房”把錢還給銀行。
這個過程看上去不錯,很慈善,很感人。可惜代價是整個金融體系被搞亂了。“兩房”買了次貸債券以后,并不是把賬單直接交給華盛頓報銷了事。美國政府也拿不出那么多錢來。那么,怎么辦呢?“兩房”再把這些債券重新包裝成其他金融產品投到市場中去。在整體經濟增長和房價上漲的情況下,再加上“兩房”擁有政府信用,人們相信它們永遠不會破產,只要包裝得當,這些債券不愁賣不出去。
同樣,信用評級機構也受到政治壓力,要求對這些次貸債券不得做過低的評級,否則就是歧視弱勢群體。市場系統進一步被破壞,糾錯能力進一步被禁止。買了這些債券的金融機構會再次包裝,再賣出去。這個過程會發展到無比復雜的程度,以至于最有經驗的銀行家也禁不住誘惑,認為可以從中盈利。
爛蘋果再怎么清洗,也不會變成好蘋果。所有這些債券和金融衍生品的基礎,是那些很難收回的貸款,這就注定了金融危機遲早會爆發。
政府永遠無法代替市場
從上世紀70年代就開始了強制貸款,為什么到2008年才爆發金融危機?這其中應該有兩個原因:一個是上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經濟高速增長掩蓋了許多問題;另一個是因為格林斯潘。
格老任內,幾乎被視為上帝。他無所不知,總是能在最恰當的時機調節利率,把美國經濟掌控得剛剛好。過熱了,就提高利率,放緩了,就降低利率。但金融危機的爆發讓人們重新審視格老的政策,這才恍然大悟。
格老其實并不是上帝,他并非無所不知。他把利率調來調去的做法是很成問題的。沒有人有能力那么準確地預測市場動向。利率調來調去的結果就是打亂了貨幣的穩定供應,更多地制造出了通貨膨脹。而通貨膨脹有一個特點,在初期,人人都很滿意,因為大家手里的錢都多了。
但難受的日子在后面。過多的貨幣在市場中制造出泡沫,首先抬高了金融資產的價格。這樣一來,次貸必然帶來的財務窟窿被通貨膨脹暫時掩蓋了。問題再一次被延緩,危機繼續積累而沒有爆發。不過,別忘了,積累時間越長,爆發時的烈度越大。到了2008年,破壞力巨大的金融危機無法抑制地爆發了。
也就是說,金融危機是由政府通過兩個階段制造出來的。首先,是政府強迫銀行發放次貸,擁有政府信用的“兩房”把次貸投放到市場中,從根本上攪亂了金融市場的秩序和自我糾錯能力,然后,政府又通過制造通貨膨脹來掩蓋財務窟窿。所有這些措施都在不斷積累錯誤的經濟行為。終于,人們要為所有的錯誤埋單了。
隨著金融危機的爆發,美國和許多其他國家的金融體系陷入了空前的緊張狀態。市場信心幾乎蕩然無存。人們都不敢進行交易,因為不知道交易對方會不會是下一個雷曼兄弟。這時,許多人主張政府出來救市,他們認為,政府應該把自身的信用投入到市場中去,作為第一推動力,恢復市場的運轉。如果沒有這個來自政府的第一推動力,金融市場的信心就難以恢復,金融危機也就無法緩解。
這種說法很難讓人信服。金融危機是政府一手制造出來的,現在又要政府來出面拯救。也就是說,如果市場失敗的話,政府要出面代替市場??墒?,如果是政府失敗,那么,依然要讓政府繼續干下去,只不過需要更多的錢和更多的官員。
那么,政府有這種能力嗎?如果政府具有市場所不具備的能力,那么,國有企業就不會那么糟糕,“兩房”也不會造出那么大的的財務窟窿。
如此一來,市場只能靠自我恢復?如果懷疑交易對方有可能是下一個雷曼兄弟,并因此不敢與其交易的話,想交易的一方會用各種辦法證明自己的資信,畢竟,恢復交易對雙方都有好處。這樣,總會有人想辦法克服困難,一旦成功就會得到收益。但是,如果政府出面大把撒錢救市,市場的自我恢復能力就會被壓制,結果,看上去就好像市場真的不能自救了。
身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出口市場、第二大進口市場、第二大外商直接投資目的地、第一大外匯儲備擁有國和最大債權國,中國宣布資本賬戶開放的時間表和路線圖,自然引爆世界財經媒體的廣泛報道和討論,他對全球金融發展、資本市場、人民幣國際化和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的深遠影響不言而喻。
自從1990年代中期我國成功實施經常賬戶開放之后,什么時候實現資本賬戶開放或完全自由兌換(國外媒體習慣稱之為資本賬戶自由化),一直是我國金融發展戰略和策略的一件大事。亞洲金融危機的慘痛教訓和現實困難,迫使中國再次慎重思考資本賬戶開放的風險、次序和時機。新世紀降臨之后,隨著我國經濟持續穩定快速增長、經濟實力顯著增強、外匯儲備快速積累,資本賬戶開放多次成為國際財經界關注的焦點。早在2002年,就有學者預測2008年北京奧運會是中國開放資本賬戶的最佳時點。美國次貸危機及其隨后引發全球金融海嘯,再次迫使中國謹慎決策。當然,更有人以為中國之所以遭受全球金融危機沖擊相對較小,正是因為資本賬戶沒有開放。此時此刻,全球金融危機仍未完全過去,歐債危機還在持續發酵,中國高調資本賬戶開放條件基本成熟的報告,充分顯示了我國積極融入金融經濟全球化浪潮、推進人民幣國際化、推進金融業對外開放的決心和魄力。
資本賬戶開放的風險和收益,是過去數十年金融經濟學研究的熱門課題,世界上許多國家都經歷過資本賬戶開放的浴火考驗,有的非常成功,有的非常失敗。站到不同的角度,人們從金融開放的歷史經驗里,往往得出截然不同的教訓。
一是美國主導的世界金融制度出了問題。1944年7月,44個國家或政府的經濟特使聚集在美國新罕布什爾州的布雷頓森林,商討戰后的世界貿易格局。會議通過了《國際貨幣基金協定》,決定成立一個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即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以及一個全球性的貿易組織。后來人們習慣稱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為布雷頓貨幣體系。布雷頓貨幣體系以黃金為基礎,以美元作為最主要的國際儲備貨幣。美元直接與黃金掛鉤,各國貨幣則與美元掛鉤。從50年代后期開始,隨著美國經濟競爭力逐漸削弱,其國際收支開始趨向惡化,出現了“美元過剩”情況,各國紛紛拋出美元兌換黃金,美國黃金儲備再也支撐不住日益泛濫的美元了,尼克松政府于1971年8月宣布,實行黃金與美元比價自由浮動,標志著布雷頓貨幣體系崩潰。之后,美元與黃金掛鉤不再受約束。美國可隨意印美元,剝奪世界經濟成果;世界各國也在研究如何給美元套上“韁繩”,并要求建立新的世界金融秩序。這是導致本次危機的制度性原因。
二是美國的消費增長模式出了問題。美國推行的是“高消費、低儲蓄、多借貸”的消費增長模式。為刺激經濟發展,美國政府出臺金融政策鼓勵窮人買房,可以不交首付。他們預測房價10年內漲一倍,假定一所100萬美元的房子10年后就是200萬美元,每年有10萬美元的溢價。這10萬美元5萬歸銀行還帳,5萬歸買房的窮人消費?,F在是房價沒有上漲反而下跌為負資產,窮人還不上貸款,銀行虧損,房地產商倒閉,資金鏈斷裂。據權威人士估計,次貸所形成的虧損有2萬億美元,占美國gdp14萬億美元的1/7。目前美國70%的經濟靠個人消費,每戶5張以上信用卡,信用卡債務累計近1萬億美元,汽車和其他消費信貸1萬5千億美元,私人性質抵押貸款10萬億美元。整個美國的債務是多少,很難算清楚。正是這種“高消費、低儲蓄、多借貸”的消費增長模式促成了當今的金融危機。
三是美國金融監管出了問題。虛擬經濟是美國發展的一大特點,即通過高度依賴虛擬資本的循環來創造利潤。當前的美國金融危機是經濟過度虛擬化和自由化后果的集中反映。自上世紀美國進行產業結構調整以來,美國大量的實體制造業被轉移到了拉美和東南亞,而美國本土成了貿易、金融等服務業中心,隨后美國政府廢除了金融管制法,取而代之的是金融服務現代化法案,結束了美國銀行、證券、保險分業經營與分業監管的局面,開辟了世界金融業混業經營的局面。隨著信息技術的迅速進步、金融自由化程度的提高,以及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虛擬資本的流動速度越來越快。由于金融管制的放松,與房地產相關的金融衍生產品也開始不斷泛濫。金融衍生品的過度使用,使人們投機心態加重,金融產品的真正基礎價值被忽視。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的勞動價值論其實已經告誡我們,脫離了實體經濟的支撐,又沒有相應的管制措施,虛擬經濟就會逐漸演變成投機經濟,最終形成泡沫經濟。
二、美國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的影響
美元作為世界主導貨幣,在世界經濟體系中一直處于霸權地位,因此,美國金融危機對整個世界經濟的影響不容忽視。加入wto之后,我國的經濟也越來越全球化,美國金融危機也將不可避免地為我國經濟的發展帶來一定的影響。
一是對我國金融業的影響。受美國金融危機的影響,全球經濟面臨的風險和不確定性不斷上升。此次浩劫我國也難幸免。在危機不斷擴散的過程中,美國不斷采取降息、注資、財政補貼等多種方式防止經濟衰退,這些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又加劇了全球的流動性問題。再加上中、美利率倒掛,人民幣升值預期不變,更是無法阻擋國際熱錢流入我國的步伐,使我國再次成為國際資本保值增值的避風港,也使我國的美元資產投資暴露于風險之中。我國的1.9萬億美元外匯儲備資產中,目前大約有1萬億美元左右投資于美國國債與機構債。其中,我國持有“兩房”相關債券3000-4000億美元,占官方外匯儲備近20%;我國商業銀行持有“兩房”相關債券253億美元;我國商業銀行持有破產的雷曼兄弟公司相關債券約6.7億美元;中國投資公司持有美國投行摩根斯坦利9.9%的股份;雷曼對花旗集團香港子公司欠款額約為2.75億美元;中國銀行紐約分行也曾主導給雷曼貸款5000萬美元。若美元貶值、資產抵押品縮水,我國將替美國承擔風險。
二是對房地產業的影響。在國內樓市低迷的情況下,近來美國投行拋售在華物業。如華爾街著名投資銀行摩根士丹利出售在上海的部分住宅項目,除大摩之外,花旗也醞釀將一處上海住宅物業出手。這都是基于美國的金融體系出現問題才產生的連鎖反應?,F在,我國經濟雖然沒有完全融入世界經濟,但也與世界經濟密切相關,所以美國投行拋售在華項目可能會加快中國房地產下滑。金融危機對我國房地產的影響,還表現在打擊購房者的信心。盡管各省市紛紛出臺房地產救市政策措施,但市場觀望氣氛濃郁。金融危機也使房地產融資更加困難。銀行給房地產公司的貸款在下降,已經上市的房地產公司通過債權和股權進行融資的路基本已經被堵死,未上市的房地產公司想通過公開發行股票的方式進行融資也基本行不通,從整體上看房地產業陷入了困境。
三是對進出口的影響。我國進出口總值超過gdp的60%,在美國國民借錢消費模式終結的情況下,“中國制造”隨之受到影響。進出口貿易對我國經濟非常重要,2007年經濟的增長,有2.5個百分點是進出口拉動的,而2008年出口明顯萎縮,1-9月份出口平均下滑4.8%。外需下降意味著外國消費者對高附加值產品和低附加值產品需求的同時下降。在這種環境下,出口商很可能沒有動力革新技術,而是被迫通過壓低產品價格去維持市場份額,這可能導致我國出口企業貿易條件的進一步惡化。由于近期美元逐漸反轉走強,原油、鐵礦石等商品的價格顯現下降趨勢,這對需要大量資源性產品的我國來說本屬利好消息,然而美國金融市場反復動蕩嚴重影響到美元匯率的走勢和持有者的信心,短期內弱勢美元的政策似乎已被市場所認可。如此一來,原油、鐵礦石等資源性產品的價格將被再度推高,我國進口以美元計價的大宗商品付出的成本也將大為增加。
四是對經濟增速的影響。目前經濟增長勢頭明顯回落。我國未來經濟下行壓力增大,尤其是工業增速明顯下滑。2008年1-9月我國gdp的增長率是9.9%,但9月份gdp的實際增長為9%,10月份的gdp增長率有可能低于9%,表明我國經濟上半年增長較快,下半年增速有所下滑。就我國近幾年經濟增長而言,gdp增長率2003年為10.0%,2004年為10.1%,2005年為10.4%,2006年為11.1%,2007年為11.9%,而2008年1-9月為9.9%,并且下半年存在下滑趨勢。2008年全年gdp增長將低于10%,相對近年來的強勁增長態勢而言,近期經濟增速下滑值得我們關注。
三、美國金融危機為我國留下的教訓
這場由美國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動蕩尚未達到盡頭,世界經濟增速明顯放緩,未來不確定因素還將繼續增多。所幸的是,由于我國參與全球化的步伐較為謹慎,因此較大程度地避免了美國金融危機的直接沖擊,但引發金融危機的一些成因卻為我國留下了深刻的教訓。
一要高度重視房地產市場的風險及其可能的擴散效應。美國發生的全方位甚至有可能終結現有金融體系的危機,誘因首先是房地產價格的泡沫。我們應看到,房地產市場已經成為我國經濟與金融的最大風險。在我國,房地產投資占全國固定資產投資的1/4,與房地產相關的貸款占銀行總貸款的1/3。房地產價格很可能出現全面性下跌,與股票市場相比,房價下降所帶來的后果要嚴重得多。因此,穩定房地產市場應該成為當前宏觀經濟政策的目標之一
二要擺正金融創新與金融監管的關系。金融衍生品是把雙刃劍,其創新本來可以分散風險、提高銀行等金融機構的效率,但當風險足夠大時,分散風險的鏈條也可能變成傳遞風險的渠道,美國的次貸風暴即充分地說明了這一點。次貸危機也可以說是市場失靈的表現,美國金融體系中存在著監管缺失或監管漏洞難辭其咎。我國金融監管機構應引以為戒,對相似情形應有預警能力。當前我國正在鼓勵國有控股商業銀行進行業務創新和產品創新,美國的教訓警示我們,在提倡金融創新的同時必須加強相應監管,適度進行金融衍生產品開發,控制風險規模。
發展實業擴大內需
華爾街一直代表著美國的后工業時代經濟模式,它將真正創造財富的制造業轉移他國,只留下脫離實體的現代服務業,而在遭遇金融危機動蕩時,其經濟泡沫迅速揮發,不能持續保持經濟的長足發展。冰島金融業曾在2005年為該國帶來7%的經濟增長,但危機發生后,它卻給該國經濟帶來幾近毀滅性的打擊。所以,在國家經濟發展模式的選擇上,不應盲目追捧歐美模式。
我國經濟原來一直選擇出口主導型增長模式,金融危機出現后,發達國家的消費乏力給我國產品出口造成很大影響,應適時調整我國經濟結構。我國應降低對外依存度,以擴大內需為主。一直以來,我國居民的消費率處于較低水平,同時農村市場潛力巨大,應采取有效措施刺激國內消費市場。
彈性調控健全體制
政府在制定和執行宏觀調控政策時,應提高政策的可預見性、針對性和靈活性,根據經濟運行中的不同情況隨時調整政策,同時應建立金融危機應急處理機制。
一是盡早建立存款保險制度。美國在20世紀30年代就建立了存款保險制度,而中國目前基本是國家擔保,這種全部由國家買單的體制存在一定弊端,它把很多問題都掩蓋了,從市場經濟的角度看,這樣不利于金融市場的健康良性發展。美國目前出現金融危機乃事出它因,我國未出現風險只能說條件不具備,如果我國存在類似情況,將會因制度空白而比美國更嚴重。因此,加快建立我國存款保險制度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二是應在市場與政府調控間找到平衡點,出現嚴重的經濟或金融問題時,政府應快速反應,及早介入。不干預市場不等于任其發展,美國政府若早出面干預或救市,也不至于發展到目前這種地步,但政府反應遲鈍,后期國會審批議案又延誤了時機,導致了問題愈發嚴重。
科學發展適度創新
一是金融創新要適度。著名經濟學家樊綱曾把“次貸”比喻成“爛蘋果”,經創新包裝后外表華美,打開卻發現它把好蘋果都感染壞了。美國金融創新過度乃至泛濫,我國卻創新不足,應該從中總結教訓,研究如何有效創新、趨利避害。曾提前預測出次貸危機的紐約大學魯比尼教授認為:“金融領域的創新能夠帶來很多的好處,當然他們不時也會發生一些問題,但我們不能遏制創新”。
二是應充分發揮員工集體智慧,不能完全依靠銀行家個人能力帶領銀行發展或者拯救銀行。雷曼兄弟在倒閉前完全可以出售,但由于董事長兼CEO富爾德的決策失誤把兩次機會都錯過了。
三是金融高管應該限薪。雖然我國金融業的高管工資比照歐美不算太高,但也應該認真思考這些問題,有針對性地制定可行性措施,確保金融高管從業人員對其管理后果負責。
合理消費重視信用
一是提倡適度消費的理念。我們都知道美國人幾乎不儲蓄,他們的高消費建立在向未來借錢和健全的社保體系基礎上,未來不夠,就向世界借,世界不夠,再向世界的未來借。金融危機的事實告訴我們,不管是因為國家對資源和信用的嚴重透支,還是居民的超前消費,這些漫無邊際的“借”終會釀成不良后果。我們并不反對現代消費觀念,但要提倡適度消費的理念。
二是要對自己的個人信用紀錄負責任。個人信用紀錄是居民個人的經濟身份證,是辦理各種金融業務的依據,一旦有不良紀錄將給個人的經濟活動帶來很多麻煩。對于社會經濟活動系統,只有大家都重視自己個人信用的好壞,構建信用社會的目標才能實現,經濟活動也才可良性發展。
亞洲金融的歷史教訓
為什么在這場金融危機中亞洲金融業表現如此出色,可以從亞洲歷史中思考分析。對于亞洲來說,如此大規模的金融危機并不是完全陌生的,1997〜19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就是一道分水嶺。當時,亞洲金融業已經經歷了20年的強勁經濟增長,從而縱容了松懈的借貸和草率的投資行為。當外來投資(當時仍然數額巨大)趨緩且政府無力支撐本國貨幣時,亞洲地區開始見證到一場巨大的崩潰。
這一次亞洲能夠成功地走出風暴,并不是偶然事件。可以清楚地看到,1990年那場深刻而嚴峻的危機,讓亞洲國家學到了幾條至關重要的教訓,它們決意不再重蹈覆轍。從那時起,亞洲就未雨綢繆,為抵擋未來的危機做好準備。所以,當其他地區面對沖擊措手不及時,亞洲卻是胸有成竹、有備而戰。
舉例而言,自1997年以來,亞洲的外匯儲備大幅增長,對財政紀律的重視度增強,貨幣政策的公信力也得到提升。最重要的一點是,先前的金融危機降低了亞洲經濟體累積的負債水平。事實證明這一點非常關鍵,它確保了由債務引發的西方世界危機沒有傳播到東方。
1997〜19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的另一教訓,就是各國政府需要按照適合內需的步伐前進,逐步放松對本國金融行業的監管。1997年之前,一些亞洲經濟體過快地放松監管,導致泡沫增長。如果沒有適當的制度性基礎設施,這樣做無異于引火燒身。而近期出現的危機表明,亞洲經濟體已經走出了1997〜1998年金融風暴的陰影,監管環境更加穩健。
眾所周知,對于政府出手干預使亞洲經濟免于承受更嚴重衰退的做法,很多人都表示贊賞。的確,亞洲各國政府均堅決地支持本國經濟,為此公布了規模和范圍不等、數額高達數十億美元的財政激勵政策,包括推動內需、降低利率、穩定貨幣以及終止貸款配額。亞洲各國能夠推出這一系列措施,應歸功于它們由于相對較低的公債水平、高外匯儲備以及健康的外債結余而擁有的堅挺財務實力。
亞洲銀行業碩果累累
然而,在亞洲強有力的危機對應措施中,也許最被忽視卻同樣重要的特征是當地銀行與西方同行相比的狀況。在亞洲,我們完全看不到預期中的銀行利潤下滑。例如,在2008年,亞洲銀行業的利潤總額比全球銀行業的利潤總額高出27%(全球很多銀行出現虧損,導致全球利潤總額走低),而亞洲銀行資產僅占全球銀行資產總額的14%,一級資本的份額僅為17%。相比之下,擁有全球大部分銀行資產的歐洲銀行業所遭受的虧損,相當于全球銀行業利潤總額的14%。美國的銀行業受到的沖擊最大,它在全球市場的資產份額為20%,虧損卻相當于全球利潤總額的80%。
這些數據雖然只能說明近期金融危機的概況,但是在思考并對比1990年所發生的事件與本次危機中發達國家的表現時,它們就成為謎底的關鍵部分了。有目共睹的是,亞洲銀行業表現搶眼。在1997〜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期間,我們看到多家外資銀行抽身,導致當地企業信貸短缺,而亞洲本地銀行(它們同樣是受害者)力不從心,無法滿足本地需求。但是這一次,亞洲的形勢迥然不同。亞洲本地銀行的財務實力大大增強,并向本國企業提供了更強力的支持。它們現已因此而主導國內市場,除在城邦國家新加坡和中國香港之外,外資銀行在亞洲各國家或地區所占市場份額幾乎不足10%。在繼續前進和進行擴展方面,中國的銀行業所取得的成就尤其顯著,包括證券上市、國際銀行收購戰略性股權以及經濟強勁的增長。中國銀行業已經躋身全球最賺錢的銀行之列。
立足本地是關鍵
雖然機遇眾多,但銀行業將要承受的影響也很大。一旦企業開始為本地市場進行生產,其銀行業務需求會有重大改變。起初,當企業業務限于工廠進行出口生產時,基本的借貸和一般的跨境交易服務(主要是基本現金、貿易融資和外匯)已經足夠。但如同渣打銀行已經在遍布亞洲、非洲和中東地區的1.7萬家分支機構中所看到的,由于企業運營更加本地化,渣打銀行需要提供具備充分本國貨幣能力的國內交易服務,而且由于企業開始在本國而非國際層面開展對沖、基金和結構交易,還要提供更具增值性的服務。
“立足本地”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有些人可能認為區域性銀行的資源少于“大型銀行”,因而境況更堪憂,但是規模固然重要,分支機構數量和本地整合水平同樣不可忽視??紤]到多變的監管措施及其影響、截然不同的體系、語言和本地運營要求所帶來的挑戰,這一點尤為真切。
更重要的是,我們是否有能力和意愿打造本地業務,并使其具備足以抗衡亞洲本地銀行的技能。渣打銀行在亞洲的經營歷史已經有150多年之久,根據我們所積累的經驗,我們相信一家銀行要取得成功,必須根據本地需求開展業務,并且在多個小型市場同時提供一致。這種理念深刻地影響了渣打銀行的亞洲全球產品團隊的經營方式,即在所有市場管理具備多語種系統的標準化平臺。有鑒于全球金融危機的形勢,現在人們比以往更加清楚地意識到,其他銀行必須同樣改變經營重點,在主要國家變得更加本地化或者找到一家可以為其做到這一點的合作伙伴。
記者:歲末年初,南美洲的阿根廷備受關注。連續三年的經濟衰退導致人民生活水平急劇下降,終于引發社會騷亂,政局劇烈動蕩,僅總統就換了五位,這在阿根廷歷史上絕無僅有。請問,阿根廷經濟陷入困境的原因是什么?
陶湘:我認為,阿根廷經濟危機爆發的原因可以歸結為這么幾個方面:第一,阿根廷十多年來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遠遠超過了它經濟的增長率,中國的老話叫“坐吃山空”。老百姓生活水平提高太快,生產跟不上,必然發生問題。第二,阿根廷把比索與美元掛鉤,這叫“嫁雞隨雞,嫁狗隨狗”。當美元疲軟的時候,比索也是相應地疲軟,對阿根廷的商品出口有利。相反,假如美元堅挺,那么比索也相應地堅挺。近年來,美國奉行強勢美元政策,這對阿根廷出口造成了極大的打擊。當歐洲、日本牛肉都在出問題的時候,阿根廷是牛肉出口大國,照理說應該出口形勢很好,但由于比索隨著美元堅挺,使得阿根廷牛肉出口價格太高而難于銷售。所以,阿根適實行的匯率政策,完全由掛靠的貨幣來掌握,沒有調整余地,結果受制于人,喪失了用貨幣政策調節經濟的余地。第三,就是阿根廷政府官員的腐敗。在2001年12月份以前,有260億美元從阿根廷逃走。這加重了老百姓的負擔,最終由經濟問題引發了社會、政治問題。
江時學:90年代末阿根廷經濟陷入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由于美國奉行強勢美元政策,而阿根廷的貨幣局匯率制度(比索與美元掛鉤,1比索=1美元)卻又十分僵硬,因此,比索的幣值被大大高估,從而打擊了阿根廷的國際競爭力。第二,龐大的財政赤字和沉重的債務負擔削弱了阿根廷經濟的活力。第三,1999年初爆發的巴西金融動蕩使阿根廷經濟受到了很大的不良影響。第四,國際市場上一些初級產品價格的疲軟使阿根廷的農產品出口收入得不到大幅度的增長。
一般情況下,在國民經濟陷入衰退時,政府可以利用貨幣政策來刺激經濟。但在阿根廷,貨幣局匯率制度仿佛“砍掉了阿根廷的貨幣政策這一條胳膊”,政府無法有效地運用降低利率或放松銀根等手段來調控經濟。正如許多分析人士所指出的那樣,貨幣局匯率制度猶如一件“緊身衣”,使阿根廷不能對東亞金融危機、俄羅斯金融危機和巴西金融動蕩產生的“沖擊波”采取有效的應對措施。
還應該指出的是,如果一個國家能繼續吸引大量外資,那么巨額財政赤字和龐大的債務負擔還不至于誘發危機。然而,1997年的東亞金融危機、1998年的俄羅斯金融危機和1999年初的巴西金融動蕩,使阿根廷的外部環境發生了非常不利的變化,吸引外資的成本越來越高。
記者:在全球化時代,由于國民經濟與國際經濟的聯系越來越密切,而匯率是這一聯系的“紐帶”,因此,選擇合適的匯率制度,實施恰當的匯率政策,已成為經濟開放條件下決策者必須要考慮的重要課題。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機和1997年的東亞金融危機在一定程度上都可以說是由匯率變動誘發的。阿根廷危機的原因之一也與它所實行的匯率制度有關。那么,發展中國家應該采取什么樣的匯率制度,才能既規避風險、又促進經濟發展?
陶湘:匯率政策的制定應該根據本身的條件與國際國內的形勢而定,采取固定匯率制還是浮動匯率制,不能一棍子打死。比如,港幣也是與美元掛鉤,港幣與美元的比價是1美元=7.8港幣。但無論是在1997年東亞金融動蕩的時候還是現在,香港都沒有受到多大程度的影響。這主要是由于香港特區政府的一些調節機制以及其他配套措施都跟得上。
債務負擔超過償付能力
記者:舉借外債是利用外資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全球化時代,積極地舉借外債無疑是一個明智的選擇。但外債的規模必須與本國的償付能力相適應。阿根廷這次經濟危機的本質是債務危機。在這個方面,阿根廷危機給我們提供了哪些教訓?
江時學:20世紀70年代,阿根廷和其他一些拉美國家因外債規模超過本國支付能力而終于在80年代初陷入了債務危機。遺憾的是,阿根廷沒有從80年代的債務危機中吸取教訓,而是在90年代初實現經濟復蘇后再次舉借了大量外債。更為重要的是,相當多的一部分外債不是投入生產部門,而是被公共部門用于非生產性目的。
阿根廷公共債務額相當于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不足50%。按照發達國家的標準,這一比重似乎并不高。但公共債務相當于出口的比重卻高達五倍。此其一。其二,阿根廷的債務結構不合理。一是還本付息集中在2001年~2004年,二是大多數債務采用固定利率,一般都在10%以上,從而使還本付息負擔進一步加重。正如英國《金融時報》所說的那樣,除非一個國家的經濟飛速增長,金融市場非常發達,否則不應該使債務負擔達到如此重的地步。此外,阿根廷的教訓還表明,在外資流入源源不斷的時候,阿根廷早就應該努力提高國內儲蓄率,并在經濟改革之初,就應該把社會保障制度作為改革的重點。
阿根廷對外債的依賴無疑與儲蓄率低有關。以1998年為例,阿根廷的儲蓄率為17.4%,不僅低于拉美的平均水平(19%),而且還低于巴西(18.6%)、墨西哥(22.4%)和智利(25.2%),更是低于韓國(33.8%)。事實上,阿根廷的人均GDP不及韓國,1998年分別為8030美元和8600美元,但同年阿根廷的私人人均消費為7818美元,而韓國僅為6695美元。
財政收支嚴重失衡
記者: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機、1997年的東亞金融危機和1998年的俄羅斯金融危機都與金融部門中的各種問題有關,因此,人們在談論經濟安全時,常常把注意力放在金融問題上,但阿根廷危機則表明,龐大的財政赤字同樣具有很大的危害性。阿根廷財政赤字急劇增加的原因是什么?有哪些教訓?
江時學:不容否認,在20世紀90年代前期,阿根廷的財政狀況還是比較好的。1993年的財政收支甚至出現了盈余,其他年份雖然是赤字,但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僅為1%。然而,從1996年起,一方面,90年代前期急風暴雨式的私有化結束后,私有化收入大幅度減少,而政府開支卻未得到控制。另一方面,由于前總統梅內姆為了謀求第三次連任總統,不惜大幅度增加財政開支,對地方政府財政開支的增加也聽之任之。
阿根廷財政收支嚴重失衡的教訓是:(1)提高征稅體系的效率十分重要。由于偷稅漏稅司空見慣,政府只能獲得應納稅收入的60%。(2)政府部門應該提高工作效率,控制公務員隊伍的規模。阿根廷的總人口為3600萬,而公務員人數則多達200萬。這一比率不僅在拉美,而且在世界上也是比較高的。這些公務員不僅領取高薪,而且還可享受非常優厚的福利。(3)必須理順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的財政關系。在90年代后期開展的財政改革中,中央政府的財政權有所縮小,地方政府的財政權則顯著強化,財政開支也大幅度增加。如在布宜諾斯艾利斯省,90年代的財政赤字增長了10倍,并不斷地向銀行舉債。對此,中央政府幾乎是束手無策。
總之,不當的財政政策、沉重的債務負擔和僵硬的匯率制度它們三者結合在一起,就必然會導致危機。
私有化不是抵御危機的“防火墻”
記者:20世紀90年代以來,阿根廷在“新自由主義”思潮的影響下,舉起了“自由化、私有化”的大旗,對經濟體制實行改革。然而,有學者認為,阿根廷經濟危機的爆發,為“新自由主義”模式失敗提供了一個例證。您怎樣看待這個問題?
江時學:私有化不是抵御經濟危機的“防火墻”。70年代末,國有企業在阿根廷國內總投資中的比重高達20%。國有企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進入90年代后,政府對國有企業進行了大規模私有化,以至于許多阿根廷人說,“整個國家都被賣了?!?/p>
不容否認,大規模的私有化一度刺激了經濟發展,使阿根廷與墨西哥“肩并肩”走在90年代拉美經濟改革的前列,私有化使政府獲得了大量收入。然而,90年代后期,即在轟轟烈烈的私有化過去之后,私有化收入不斷減少,而政府開支并沒有得到控制??梢?,私有化不僅沒有使阿根廷幸免于難,而且還給其財政狀況留下了“后遺癥”。
阿根廷為我們提供的教訓是,必須通過強化自身的國際競爭力和提升產業結構來擴大出口。阿根廷的出口收入相當于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只有10%。這一比重在新興工業化國家中是比較低的。這既與實施了十年的貨幣局匯率制度有關,也與以下一些因素有關:(1)雖然90年代以來阿根廷大幅度地降低了貿易壁壘,但二戰后長期形成的那種內向發展模式,導致資源配置嚴重扭曲,而這種扭曲是很難在短時間內糾正的。(2)雖然20世紀下半葉阿根廷在工業化道路上取得了顯著的成就,但它的產業結構還是基本上以初級產品的生產和出口為主。如在90年代末,制成品出口在出口總額中的比重僅為1/3,其余均為初級產品。(3)美國和歐盟國家一直奉行保護主義政策,對來自發展中國家的農產品加以多方面的限制,影響了阿根廷的出口。
IMF藥方:一劑良藥
記者: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幫助受災國家緩解危機、擺脫危機方面一直發揮著作用,但這種幫助通常都是有“條件”的,國際社會把這種“條件”稱作IMF的“藥方”。從受援國來看,各個國家在執行IMF的“藥方”上態度不一,如最近IMF的“藥方”在阿根廷遭到了中產階級和低收入者的強烈抵制;從實施的效果來看,也不盡相同。請問,對于IMF的“藥方”,應當如何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