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生態農業市場發展前景
時間:2023-08-16 17:04:2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生態農業市場發展前景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傳統農業面臨諸多問題,天水市農業生態問題嚴重,也面臨著發展生態農業的必要性。㈠改善脆弱的生態環境欠發達地區傳統農業的發展帶來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發展生態農業可以減緩甚至消除傳統農業的弊端。一是發展生態農業,有利于保護環境。在天水地區推廣“糧草間作”、“糧經套種”、“林糧間作”等生態農業發展模式,可以有效地防止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等生態問題。二是發展生態農業,有利于保護自然資源。天水地區與其他地區一樣面臨著資源短缺的困境,而這一困境在農業發展層面上,只有通過發展生態型循環農業來解決。三是發展生態農業,有利于土地的休整和土壤的改良。由于欠發達地區農民的思想觀念落后,科技對農業生產的作用水平很低,化學肥料的過度使用,導致土地板結嚴重,缺乏肥力。大力發展生態循環農業,通過種養結合,平衡施肥與土地輪作,合理使用生物肥和有機肥,才能徹底改變土壤的資源條件和肥力結構。㈡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生態農業是以生態學理論為依據,在某一定區域內,因地制宜的規劃、組織和進行農業生產[2]。追求和諧的自然秩序,產生了生態上自我維持的低輸入和效益的高輸出,最大限度地提高了資源利用效率,降低能耗,產生最大的生產力。天水市生態環境脆弱,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問題嚴重,傳統農業發展模式的高消耗和高投入已經無法適應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發展生態農業,能有效的實現農業資源的循環使用效率,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㈢實現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發展生態農業,能夠有效地提高農業資源的利用效率,優化農業投資結構。天水市屬于欠發達區域,農業占GDP的比重較高。2011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357.6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67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142.2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148.4億元,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為18.7︰39.8︰41.5。在經濟總量增長的同時,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是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關鍵。發展生態農業,不僅能夠提高農業綜合經濟效益,改善生態環境,而且能有效的優化產業結構,實現區域經濟內產業的協調發展,從而實現整體經濟的協調。
天水市生態農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天水市雖然具有發展生態農業的諸多優勢,但是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㈠自然環境的制約生態農業的發展要以良好的自然環境為依托,天水地區屬溫帶半濕潤氣候,境內山脈縱橫,地貌區域差異明顯。雖然存在地域多樣性,但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生態農業的發展。一是脆弱的生態環境對發展生態農業有重要的影響。天水地區屬于西部欠發達地區,生態環境脆弱,主要表現為: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問題嚴重。二是可供耕種的土地面積有限。天水市位于秦嶺西段,山脈溝壑相間,而且山峰陡峭,耕地數量極為有限,僅限于河谷洼地以及很少的較為平緩的山坡地。㈡農業科技發展滯后天水地區雖然農業發展歷史悠久,農業基礎優勢明顯,但是傳統農業的發展對自然環境依賴嚴重,農業技術缺乏創新。一是天水地區地理范圍廣闊,山脈眾多,人口分布較為分散,邊緣地區農民文化程度很低,農業生產還是原始的家畜農墾模式。耕地嚴重依賴傳統的人力或畜力的曲轅犁,運輸主要靠人力扛、畜力拉馱等。相對較發達地區,近年初步引進了旋耕機、三輪農用運輸車,逐步改變著農民的耕作方式。而在偏遠山區,現代化的農具使用極為有限。二是天水地區農業的耕作依然是傳統的粗放型農業耕作方式,農民主要依靠擴大種植面積來增加農業產出,農藥、化肥的大量使用對農民增產的作用明顯,但是農民對農藥化肥的使用沒有科學的指導,基本處于盲目狀態。三是天水市農業耕作地有一半左右屬于山坡地,農業基礎設施落后,山地的種植沒有合理的水利建設和技術的指導,基本處于靠天吃飯的原始狀態:雨水充足年份豐收,而雨水不足年份則歉收,甚至有時顆粒無收。㈢農業投入資金短缺農業是一個社會效益大、比較效益低的弱質產業,與其他高投入高產出的產業相比,投資農業生產短時期內難有巨額利潤[3]。長期的逐利行為,使得在欠發達地區普遍存在農業投入不足的問題,從而導致基礎設施薄弱。天水市農村生產性基礎設施年久失修、功能老化、更新速度緩慢嚴重制約著生態農業的發展,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農業投入資金的不足。㈣農業產業結構失衡在欠發達地區,一般都存在第一產業比重過大、農業效益低和農業人口比重過大等產業結構不合理的問題[4]。天水市2011年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為18.7︰39.8︰41.5,農業中傳統的種植業和養殖業仍占農業發展的主導地位,農民家庭所占有的生產資料幾乎全部投入到農業生產,收入的主要來源在于家庭所經營的農業收入。這種單一的種植結構不利于土地的合理有效使用和勞動力優勢的發揮,也難以實現農業的機械化與產業化。農業結構失衡的直接結果是農業產業鏈短、農產品附加值低。㈤農業市場不完善欠發達地區農業發展以傳統的小農經濟為主要模式,農業的生產、銷售等產業環節都由以農戶為單位主體的農民個體經營,農業經營分散。天水地區農業在種植上,缺乏有效的市場需求信息和政府的科學指導,農民僅僅依賴自己的傳統經驗,基本不會去考慮土地的合理輪作。農業市場機制建設不完善,農民基本處于自產自銷狀態,偏遠地區還存在著物物交換,沒有市場信息交流平臺。另外,大部分農民缺乏新觀念,農業生產經營觀念上封建傳統的小農觀念根深蒂固,農業生產缺乏創新,普遍存在農業環境污染、生態環境惡化等問題。
一、國外生態農業旅游及其相關研究進展
鄉村旅游、生態農業旅游在歐洲地區已經有100多年的歷史,因此歐洲地區的相關研究較早,可以追溯到20世紀50年代。從宏觀角度上,西方國家對生態農業旅游的研究主要圍繞生態農業旅游的概念、生態農業與旅游的關系、旅游現象的描述以及生態農業在旅游業中的地位等方面展開的。
1.生態農業旅游客源市場結構方面。學者BrittanyRussell對生態農業旅游的客源市場結構做出了詳細分析,總結出生態農業旅游市場的結構呈現出兩方面特征,一是客源主體的受教育水平較高,另一方面是他們的經濟條件較好。他們選擇生態農業旅游這種方式,不是因為其收費低廉,而是為了尋找在城市失去了凈化空間和尚存的自然文化氛圍。他們參與農業勞動追求的主要是精神享受而不是物質享受。
2.生態農業旅游發展模式方面。丁小倫就國外生態農業旅游園區的主要發展模式進行了系統總結,將生態農業旅游園區分為三大類,即示范農場(DemonstrateFarm)、假日農場(HolidayFarm)與試驗農場(ExperimentFarm),其中假日農場即為開展生態農業旅游的主要基地,以日本愛知縣的“空中花園”、新加坡等國的“耕種社區”為例,又對假日農場做出了更進一步的分類,其中包括觀光農園、農業公園、教育農園、森林公園。觀光農園即在城市近郊或風景區附近開辟特色果園、菜園、花圃等,讓游客親自摘果、種菜、賞花、采茶等,享受田園樂趣;農業公園即按照公園的經營思路,把農業生產場所、農產品消費場所和休閑旅游場所結合為一體;教育農園主要以農業生產和科普教育功能為主,頗具代表性的有法國的教育農場、日本的學童農園等;森林公園多以林為主,輔以多變的地形、開闊的林地、優美的林相和山谷、奇石、溪流等復合生態群體。
3.生態農業旅游的制度建設體系方面。日本與韓國在生態農業旅游規范制度的體系建設方面較為關注。1990年日本頒布實施《修建市民農藝促進法》,對生態農業旅游用地做出了明確規定,同時以法律的形式使農業用地開設觀光園這一行為合法化,從而促進農業旅游活動的較大發展;韓國政府對觀光農園的規模限制也隨著生態農業旅游的發展而越來越松弛,由最初的最大規模限制在0.02km2到如今的0.05km2,同時在資金與政策上對觀光農園的發展給予支持,除此之外還包括對生態農業園區的申請、可行性評估以及對園區發展規模的確定,均給出了明確的依據與法律規定。另外,國外很多學者還對生態農業旅游產品的生態化設計等方面做出了專門研究。
二、國內城郊生態農業旅游研究綜述
借助CNKI數據庫的搜索引擎,本文采用與“生態農業旅游”和與生態農業旅游相近的“農業生態旅游”、“農業旅游”、“休閑農業”、“觀光農業”、“鄉村旅游”作為主題詞,檢索了1993年到2011年的中文期刊數據庫,通過分類統計,總結國內生態農業旅游研究包括以下五個方面的內容(詳見下圖):
1.生態農業旅游的概念或內涵研究。目前我國學者對生態農業旅游名稱本身還存在著很大的分歧,生態農業旅游單從字面意義上就有兩種不同的組合方式,即“生態+農業旅游”類與“生態農業+旅游”類。
1.1“生態+農業旅游”類概念。盧云亭、李瑾、鄭秀娟等認為“凡是能夠給游客帶來土趣、野趣、奇趣、異趣,同時具有觀賞、休閑、科考、健身、閱歷等不同旅游功能的農業均可稱為生態農業旅游”。該類定義并未對“生態”一詞做出解釋,此處的“生態”僅僅是“農業旅游”的一個前綴,成為了修飾農業旅游的一個標簽,這種概念的理解可以直接等同于對農業旅游的理解。
1.2“生態農業+旅游”類概念。該類定義將“生態”與“農業”連為一體即生態農業,強調旅游開發的基礎是生態農業,而不是一般的農業資源,將科學的生態農業生產和旅游融為一體,擴大生態農業的“三生”功能(即生產、生態、生活功能)。隨著生態農業的發展,近幾年這類概念普遍得到認可。江金波、嚴賢春、崔娜娜、李廣宏、謝雨萍、任冠文等認為生態農業旅游是以生態學原理為指導,以生態農業建設為基礎,以農業觀光、農藝與科技示范、休閑度假為旅游實體,同時為游客提供廣泛參與和體驗的農業生產、農產品采摘、加工等旅游活動。
2.生態農業旅游開發意義與功能研究。問建軍、汶錄鳳、張青衫、伍海琳、范曉梅、吳瑩、李廣宏、高璐、劉玲等分別從生態保護、經濟發展、旅游扶貧、環境教育等方面對生態農業旅游的開發意義做出了詳細的闡述。
3.生態農業旅游開發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舒伯陽、對生態農業旅游開發中存在的問題研究具有極強的代表性,被后人廣泛引用,他分別在生態農業旅游產品、行業管理、交通條件、生態環境保護、旅游商品開發深度等方面總結了生態農業旅游在開發中存在的問題。石云霞、趙萍、王語等在舒伯陽、王繼權的研究基礎上,簡要提出生態農業旅游開發中應采取的措施,如堅持“政府主導,農戶參與”的發展戰略、以科技為先導,確保生態農業旅游開發的高起點與高水平、加強宣傳,提高“三大”效益。
關鍵詞:共和縣 生態農業 農業經濟 發展思路 發展前景
1 共和縣實施生態農業經濟的背景分析
共和盆地地處干旱荒漠草原和半干旱草原生態地理環境中,其生態系統十分脆弱。20世紀以來,由于不可持續的經濟增長,使原來就很脆弱的生態系統普遍面臨著日趨惡化的勢頭。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以來,雖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生態環境有了很大改善,但局部好轉、整體惡化的總趨勢并沒有得到根本性改變,生態環境問題仍然十分突出。
1.1干旱缺水日趨嚴重
脆弱的生態環境,導致共和盆地干旱、大風、沙塵暴等自然災害頻繁發生,成為影響共和縣農牧業生產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降雨量明顯減少,地表蒸發量逐年增高,大部分河流干涸,使原本干旱缺水,水資源分布不均衡的狀況進一步加劇。
1.2退化草場面積逐年增加
從共和盆地草地退化情況看,由于超載放牧和草地配套建設滯后,草地退化十分嚴重,退化面積達449667hm2,其中中度以上退化草場面積150667hm2,每年損失牧草8954萬kg,相當于6113萬只羊單位全年的飼草量。
1.3水土流失面積擴大
在嚴酷的自然條件和日益增長的人與自然不和諧因素作用下,一些地方濫墾、濫牧、濫采自然資源造成植被覆蓋率低,水土流失嚴重。1995年至1999年的5年中,共和盆地開墾草原面積達680hm2,水土流失總面積達660000hm2。
1.4土地沙化不斷蔓延
共和盆地土地沙化面積1266667hm2,其中嚴重沙化面積10282667hm2,強烈發展中的沙化土地6511333hm2,正在發展中的沙化土地324665hm2,潛在沙化土地775040hm2。目前,嚴重沙化土地面積每年以1200hm2的速度擴展。
1.5農村能源危機加劇
隨著人口的增加和退耕還林(草)、休牧育草、封山育林工程的實施,農牧民所依賴的秸桿、畜糞、薪柴等生活燃燒逐年減少,缺能問題日益突出,已成為制約當地群眾脫貧致富的主要因素之一。
2 共和縣發展生態農業經濟的思路與途徑
加強共和盆地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大力發展生態經濟,是一項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需要做好多方面的工作,但要切實做好生態經濟這篇大文章,關鍵在于創新。通過對共和盆地生態環境背景的分析和反思,如何做到既要保護生態環境,又要發展區域經濟,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共和縣委、縣政府從政策和實踐上作了有益的探索。
2.1戰略抉擇
立足縣情,創新思路,遵循生態經濟學原理,緊緊抓住實施“菜籃子”工程、“西繁東育”工程和設施農牧業建設的有利時機,以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提高農業資源綜合效益為目標,進一步深化對生態型經濟的認識,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重新定位,建立資源、環境、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的生態經濟發展模式。基本思路是以農戶為主體,以土地資源為基礎,以大戶開發為依托,實施沼氣池、人廁、豬舍、日光節能溫室、畜棚等“五位一體”生態家園模式,并以太陽能為動力,沼氣池為紐帶,溫室種養為根本,將種植、養殖、有機肥、燃料統一起來的立體生態農業。通過資源的循環利用從根本上解決經濟發展與資源短缺和環境之間的矛盾,達到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的最優化和最大化。
2.2政策引導
2.2.1為保證“五位一體”生態農業的穩步推進,要堅持統籌城鄉發展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全面落實“兩減免、三補貼”政策,切實減輕農牧民負擔。
2.2.2在穩定現有各項農牧業投入的基礎上,新增財政支出和固定資金投資向“三農”傾斜,逐步探索建立穩定的農牧業投入增長機制。
2.2.3進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在政策、稅收、信貸方面給予政策傾斜。每年從縣財政的支農資金、農發貸款、扶貧貼息貸款中切出一塊,優先支持以家庭為主的小規模養殖戶和一般農戶養殖業;對新建、擴建的龍頭企業協調解決一定的啟動資金;對市場前景看好的農牧產品及其加工項目在產品銷售、項目立項、技術引進、資金注入等方面予以重點扶持。
2.3服務到位
2.3.1健全農牧業科技服務體系 全面實行科技特派員制度、科技人員聯鄉鎮包村制度和動植物病蟲害防治防疫通報制度,全面實施“良種工程”,定期組織科技人員進村入戶,把先進技術落實到田塊畜圈,通過示范帶動,提高農牧業科技的入戶率和到位率。
2.3.2健全了農牧民培訓體系 結合實施“陽光工程”和“科技入戶工程”,大力開展農牧民實用技術培訓,進一步提高農牧民的自我發展能力。
2.3.3健全市場流通體系 通過政策扶持、信貸支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培育和扶持一批專業市場和專業經濟合作組織,為農畜產品的有效流通拓寬渠道。
2.3.4健全信息服務體系 建立以縣信息中心為依托,鄉鎮農科部門為網點的信息平臺,為農戶和畜產品加工企業及時準確收集、分析、提供農牧業生產、農畜產品加工、市場價格等生產、技術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市場風險。
2.4基礎優先
農牧業基礎設施建設是提高農牧業綜合生產能力的重要物質基礎。要圍繞農牧業基礎設施建設,積極爭取和興建推動農牧業經濟增長,涉及農牧民群眾切身利益的農田水利、電力、交通、通訊、生態建設和農村牧區公共設施等項目,以草場圍欄、日光節能溫室、高標準牲畜暖棚、村級道路硬化工程、無電村通電、農牧區通訊網絡和廣播電視“村村通”建設工程為主,進一步加大成固定資產投資,為全面推進“五位一體”生態農業建設奠定堅實的基礎。
3 共和縣發展生態農業經濟的前景
“多位一體”生態農業不僅推進集約化經營,多級利用和資源增值,而且保護了自然環境和衛生條件。在解決農村能源短缺的同時,提高農牧民種養殖效益,形成農牧業的生態化、有機化,實現農牧戶增產增收和生活用能的良性循環。目前,共和縣在龍羊峽鎮后、次汗土亥、克才、曹多隆、德勝和恰卜恰鎮西臺等6個村517戶農戶實施了“多位一體”生態農業建設項目,共建成沼氣池及改廁、改圈、改廚等配套設施517座,牲畜暖棚600余座,日光節能溫室100余座,養殖各類牲畜10000余頭(只),受益群眾達到3000余人。據初步測算,每戶可多增收3000元以上。
3.1推進產業結構調整,促進農牧業增效和農牧民增收
培育和發展生態農業,面臨著傳統農牧業發展模式的嚴峻挑戰。傳統的農牧業屬墾耕式農業,以糧食經濟作物二元結構為主,在生產方式上采取廣種薄收、粗放經營和農牧分離。生態農牧業,是節約資源和集種、養為一體的農牧結合型產業。共和縣充分利用當地資源,全面實施農村沼氣建設項目,發展“三位一體”、“四位一體”等能流、物流良性循環生態農業,促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通過“五位一體”生態農業的建設,促進農牧業生產由單一型向多元型發展,拓寬了農牧民增收渠道。據調查,使用沼氣每年可節約燃煤1000kg,節約開支250元,少買化肥100kg,節約開支200元,相當于增收450元,種菜養畜可收入3000元左右。
3.2鞏固退耕還林還草成果,保護生態環境
共和縣大多數農民家庭生活能源主要依靠農作物秸桿或砍伐林木,造成大量有機物浪費和森林植被破壞。使用沼氣取暖、做飯,替代傳統的燃料習慣,把林草效益轉化為養殖效益,是探索和實踐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相協調的有效途徑。據調查和測算,一個8m3的沼氣池投資2000元左右,可以供給一戶4口之家的炊事用能,可節約薪柴2000kg,折標煤1100kg,相當于封育0.27hm2林地。通過農村沼氣建設,可增加農村能源供應量,減輕農民用能對樹木的依賴,減少了二氧化硫等有害氣體,有效減輕了大氣污染,帶動高效畜牧業發展。通過暖棚育肥等方式飼養,有效減輕了草場壓力,緩解了畜草矛盾,促進退耕還林還草工程的順利實施,鞏固生態建設成果,推動農牧區經濟可持續發展。
3.3開辟優質肥源,改良土壤條件
發展生態農業,是粗放型開發模式轉向以資源和生態保護為主的可持續發展模式,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的有效途徑。共和縣生態農業發展模式,堅持以減量化、再使用,資源化和無害化的原則,按照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流程對物質和能源進行反復利用,較大限度地減少資源的消耗,實現農業內部能量與物質的多層次循環的利用。
人均土地資源稀少、自然條件惡劣的日本卻有著高度發達的現代化農業,其生態農業也在穩步推進,這得益于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日本在恢復國民經濟過程中,十分注重從政策和制度角度重建和鞏固生態農業的投融資體系。而這一機制的特點可以概括為政策立法保障力度強、合作金融與政策性金融體系雙向傳導。《農業合作法》、《農林漁業金融公庫法》和《農業協同組合法》的頒布都從法律框架上對生態農業進而對整個現代農業的投融資體制奠定了政府主導的基調;《農業保險法》和后續完善的《生態農業保險法》則提供了生態農業運營主體的保險體系,構建了機構強制參險和個人自愿參險的生態農業保險制度[4]。除了以價格政策支持生態農業發展外,日本政府的扶持政策更多體現在金融服務和制度的建立和維護上。其中,具有明顯政府干預特色的金融服務當屬制度貸款,制度貸款的政府主導性特征一方面體現在利率優惠上。日本通過銀行、農協及其他金融機構針對生態農業提供的制度貸款在利率上優于其他貸款30%以上。另一方面則體現在干預程度本身的劃分上。按照干預性由強到弱來看,制度貸款分為直接財政資金貸款、銀行資金貸款和農協擔保貸款。實踐證明,結合生態農業經營和產業化運作過程中的不同融資需求,定價時匹配以相應的風控頭寸,不同干預程度的制度貸款能夠很好地助力日本現代農業和生態農業產業化的發展進程。政策制度和立法只能提供穩定和利好的外部環境,日本生態農業投融資的內部體系是建立在農協合作金融與政策金融雙向互動傳導的基礎上的(圖1)。其中農協合作金融體系結構層次清晰、職能明確,在輔助政策金融和產生協同效應方面都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政策金融體系一方面依托于日本政府于1945年成立的農林漁業金融公庫進行的非營利性生態農業融資服務,另一方面直接通過其他政策性金融機構對合作金融體系下的機構組織進行政府投資,某種意義上扮演著類似于最后投資人和貸款人的角色。和其他發達國家試圖建立的多元主體的金融支持體系不同,日本生態農業的金融支持體系內部有著更強的互動傳導效果。
二、發達國家生態農業投融資體制的總結與對比
盡管生態農業發展程度不同,美國、歐盟和日本等發達國家都旨在通過宏觀政策導向和微觀主體對策來構建和完善與本國生態農業資金需求相匹配、與經濟金融環境相適應的投融資體制。
(一)實時更新的宏觀政策是全局導向生態農業內部的弱質性和產業化發展前景共同決定了在其“試行—推廣—創新”的全程中需要政府的財政政策和信貸政策的支持。發達國家在財政政策方面主要從預算規劃、財政信用和財政補貼來增加財政支持力度和優化財政補償結構,推進投融資環境的改善。而在信貸政策方面,發達國家則是突出生態農業經營主體的特殊性,在明確生態農業經營回收期長、風險大的特征后,大多通過非營利性金融機構提供直接的政策性資金和低于商業性貸款利率的優惠信貸[5]。
(二)結構合理、職能明確的金融體系是關鍵針對生態農業,發達國家都依托基層農村金融組織、商業銀行和全國性調控機構組建包括農村合作金融和政策性金融在內的金融體系。體系內部的各組織層次清晰、職能明確,發揮協同效應的同時滿足了生態農業不同經營階段、不同經營主體的資金需求,起到了包括資金調控劃撥和有效配置的作用。例如日本的合作金融體系主要針對基層農戶,而與之并存的政策金融體系則是通過財政資金的分配來進行金融支持,并不直接與農戶聯系。
(三)完備詳盡的法律框架是保障法律框架的構建對于生態農業投融資體制的正常運營和經營主體的行為約束有著重要的保障作用。回顧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不難看出,生態農業法律框架的完備和詳盡程度直接決定了其投融資體制的發展是否具有長效性和穩定性[6]。例如美國自1985年至今,頒布了有關生態農業的法令近10部,而這些法令在已有的《聯邦農業信貸法修正案》《農業信貸修正法》的基礎上,對生態農業部分作了有效補充并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和修正。生態農業自身的多樣性和綜合性在增加資金供給需求的同時,也提高了投融資體制構建的難度。發達國家雖然均選擇從政策、法律和市場機制等方面來建立和完善本國的投融資體制,但由于經濟金融環境和理念目標的不同,各國在模式選擇、投資主體和融資平臺開放程度上還是呈現出不同的特點(表1)。
三、對中國的啟示
(一)加大專項立法力度,提供投融資體制制度保障投融資體制的有序運行和金融環境的穩定對法律框架的依賴程度與日俱增,在高速發展的發展中國家更是如此。生態農業投融資體制在中國尚屬初級階段,清晰明確且具有針對性的法律法規在規范市場主體行為的同時也對提高監管效率、防止投融資缺位和風險預警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可以看到,生態農業投融資體制發展較好的發達國家必然有一套與之配套的法律體系[7]。同時,與時俱進、不斷更新和調整的財政信貸政策也是投融資體制的一大保障。優惠的財稅政策和優質的信貸服務支持可以穩定、持久地發揮對投資主體的誘導作用和對融資平臺的拓展作用。作為歐盟最大的農業國及農業現代化程度最高的國家,法國在重視投資引導的同時也在財政政策上保持著明顯的導向,使得法國生態農業投融資體制走在世界前沿。
(二)引入市場機制,創新現行投融資體制為適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對于發展農業科技、推進生態農業產業化的要求,合理引入和利用市場機制無疑是創新投融資體制的重中之重。結合現代融資結構理論和眾多發達國家的經驗,不難看出投融資體制的發展中,后期市場型金融機構往往發揮著比政府中介型機構更顯著的作用。市場機制的引入主要體現在主體多元化和政策環境寬松化兩個方面,在生態農業發展初期可以先行放寬融資準入,發揮競爭激勵效應,在進入后期成熟階段,可以嘗試在投資主體上尋求突破。例如歐盟通過建立基金和信貸支持來引導生態農業經營主體自發投資,取得了較為理想的效果。創新現行投融資體制,是指通過不同投融資主體之間的協同效應和競爭激勵效應,最大化地提高生態農業投融資體制的效益,如在強化商業銀行信貸杠桿作用的同時,逐漸提升融資結構中直接融資的比重。
(三)建立和完善保險和擔保體系,增強風險補償能力無論從微觀投融資主體還是從生態農業投融資體制的整體運行角度,完善的保險擔保體系都是一道有效的防線。總結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在關注其信貸支持和政策法律導向優點的同時,還可以發現一條具有共性的規律:農業保險擔保體系的發展基本與生態農業的投融資體制構建同步。生態農業弱質性的內在特征和產業化過程中的資金供需矛盾均會不同程度地引發信用風險和流動性風險,完備的風險分攤機制一方面會弱化投融資主體的風險規避心理,另一方面也能夠對投融資體制的長期有效發展提供支撐[8]。中國下一步構建農業保險擔保體系更應該合理劃分、區別對待,結合生態農業追求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統一的目標,制定具有針對性的投保方案和經營模式。同時,歐盟的生態農業基金也可以作為中國成立擔保基金的范本,借鑒其在基金監管方面的經驗,建立獨立的基金監管機構,針對生態農業基金進行專項管理。
20世紀末,隨著農業結構的調整和農業高新技術的應用,各地、市、城郊及鄉鎮結合自己的農業特點、自然資源和文化遺產相繼建成了具有一定規模和一定面積的高新農業科技示范園區。這些園區內,主要栽植果樹優良品種、稀有蔬菜和新潮花木,在綠化設計和道路規劃方面遵照了園林的規劃原則與要求,有的還設立了一些園林藝術小品和其他娛樂服務設施。整個園子除生產農副產品之外,還可供人們參觀游覽,這就是農業觀光園的雛形。
城鎮居民面對生態環境的日益惡化,紛紛開始向往“回歸大自然”的休閑、恬靜生活。每逢周末和假期,都不約而同地去尋找綠色空間和清新的娛樂場所,以領略、感受、體驗田園和鄉村的樸實生活,從而獲得緊張工作之后的恬靜和放松。另一方面,一些居民也漸漸厭倦了游歷名山大川后的旅途勞累,且常有“看景不如聽景”的遺憾,于是就自然而然地瞄上了距離比較近的高新農業科技示范園區。而這些園區也非常樂意接納游人,既可處理產品,又可獲得一筆非常可觀的門票收入,且可以借游人之口做活廣告,傳播既快又易為人接受,比在廣播、電視上做廣告更經濟實惠。這樣,生態農業、園林綠化與生態旅游很自然地結合了起來,形成了一類獨具特色的科技示范園,我們將之稱為農業觀光園。
由此可見,農業觀光園是現代農業發展的一種新思路,屬于農業生產的一種體制創新。它既是現代園林發展應用的一種特殊形式,也是觀光農業的一種形式。它的顯著特點是以金融資本為基礎,以科技為先導,以市場為導向,以高效為目的,重點突出參與性、觀賞性和娛樂性,充分體現農游合一性。
目前,農業觀光園的類型劃分尚無統一標準,各地大都是結合各自的主營項目和地方特色來劃分和命名的。這里根據農業觀光園的應用特點將其分為三類。觀光農園以生產農作物、園藝作物、花卉、茶等為主營項目,讓游人參與生產、管理及收獲等活動,并可欣賞、品嘗、購買的園區為觀光農業園。它又可細分為觀光果園、觀光菜園、觀光花園(圃)、觀光茶園等。如北京的朝來農藝園。 農業公園把農業生產、農產品銷售、旅游、休閑娛樂和園林結合起來的園區稱為農業公園。這類園在休閑、旅游、度假、食宿、購物(農產品)、會議、娛樂設施等方面比較完善,注重了人文資源和歷史資源的開發。是一種綜合性的農業觀光園。。 教育農園,既兼顧農業生產、農業科普教育,又兼顧園林和旅游的園區可稱為教育農園。其園內的植物類 別、先進性、代表性及形態特征和造型特點等不僅能給游園者以科技、科普知識教育,而且能展示科學技術就 是生產力的實景;既能獲得一定的經濟效益,又能陶冶人們的性情,豐富人們的業余文化生活。從而達到娛樂 身心的目的。
同志們:
嚴寒漸退,春意日濃。值此新年伊始,我們迎來了**縣植母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的隆重開業。這是我縣經濟發展中的一件大事,也是全縣人民的一大喜事。在此,我代表縣委、縣政府對文秘部落縣植母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的隆重開業表示熱烈的祝賀,向為**縣植母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建設付出辛勤勞動的建設者表示衷心的感謝,向今天前來參加開業典禮的各位來賓、各界朋友表示熱烈的歡迎!
**縣作為典型的平原農業大縣,是國家農業部命名的無公害農產品基地縣之一。如何加快我縣農業結構調整步伐,推進傳統農業升級上檔,使農產品上質量、提品位,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是縣委、縣政府著力思考、力求解決的嚴峻課題。作為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方面,生態農業建設離不開無公害農用藥肥的生產和使用。**縣植母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作為包屯鎮重點招商引資項目之一,由河北邯鄲農藥廠和包屯鎮投資方共同投資500萬元興建,立足我縣農業發展形勢及周邊地區實際,緊緊抓住這一市場商機,計劃新上3條生產線,主要生產0.5%黎蘆堿、葉面微肥和殺蟲劑等無公害農用藥肥。企業投產后,年產值可達1500余萬元,創利稅450萬元,可安排70余人就業。植母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的建設發展,不但順應了現代農業發展的潮流,具有廣闊的市場發展前景,而且對于壯大我縣企業群體、推進項目建設進程、增加財政收入、吸納剩余勞動力等方面都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春華秋實,前程似錦。**縣植母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開業運營以后,希望公司全體員工要牢固樹立“廠興我榮,廠衰我恥”的憂患意識,把質量和效益作為企業的生命線,內強素質,外樹形象,建一流企業,帶一流隊伍,出一流產品,創一流業績,敢與同行爭位次,瞄準市場要效益,打出品牌,闖出路子,不斷增強企業的生機與活力,把企業做大做強,為全縣經濟建設作出更大貢獻。同時,縣委、縣政府也要求包屯鎮黨委、政府和縣直各有關部門,要繼續發揚過去的好傳統、好作風,寓監督管理于優質服務之中,制定得力措施,大開方便之門,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切實為企業保駕護航,做好企業的堅強后盾,一如既往、不遺余力地幫助和支持企業發展壯大,使其早日成為立足扶溝、面向全市、輻射全省、影響全國的無公害農用藥肥生產企業和我縣的利稅大戶、貢獻大戶。
關鍵詞:農作物;病蟲害防治;農藥污染
農業發展涉及到國計民生,關乎我國農業的發展前景。在以往的農作物病蟲害防治中,農民過度依賴農藥,造成了嚴重的自然環境污染,產生了一系列不良后果,這充分說明了農藥污染治理的重要性。面對錯綜復雜的農藥污染問題,治理部門首先要弄清農藥的污染原因、污染路徑,然后從污染的本質出發,降低農藥的使用量,提高農民環保意識,開發出低污染的農藥品種。
1農藥污染的危害分析
1.1對水源的污染
在病蟲害防治過程中,農藥的使用必不可少,如除草劑、殺蟲劑等,這些農藥可以提高農作物產量,同時也會造成嚴重的水源污染。農藥中含有很多有機汞、有機氯等化合物,構成形式復雜,難以被自然分解,會經過土壤滲透到地下水中,或者是經過雨水沖刷進入到湖泊、河流中,對水源產生污染。美國環保局曾經在當地開展過井水抽樣調查,從1000多口井中采集水體樣本,共測出127種農藥殘留,這些水體污染加重了用水困難,提高了當地居民的患病率。泰安地區夏季降水量較大,農藥會隨雨水進入土壤和地下水中,污染在所難免。農藥制劑的主要類型及成分見表1。產物,空氣、水源、土壤中的農藥都會影響人類健康,對人類的身體危害是持續性的。
1.2對空氣的危害
農藥的使用大多采取噴灑的方式,這個過程會使大量農藥漂浮在空氣中,伴隨氣流進入大氣層而影響生態環境。山東省泰安地區地形復雜,包含了山地、丘陵、平原、洼地、湖泊,屬于溫帶大陸性半濕潤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光溫同步,雨熱同季,春季干燥多風,夏季炎熱多雨,農藥會經過蒸發進入空氣,對空氣質量的影響較大。空氣污染不但會影響生態環境,還會對自然界的生物造成不良影響,人們需要高度重視。
2治理農藥污染問題的價值
2.1有利于食品質量安全
農藥污染問題由來已久,大量的農藥使用會給自然環境帶來嚴重危害,影響食品安全,不利于人體健康。在農業種植過程中,很多農藥的使用量超出標準范圍,農產品表面的殘留農藥過多,化學藥劑會在瓜果蔬菜的表面積聚,然后進入人體,提高了人們的患癌率。除了農作物以外,農藥對水體的污染還會直接影響魚、蝦等水產品,這些水產品最終會成為人們的“盤中餐”,危害人體健康。有些農產品被用來養殖家禽家畜,其化學農藥也會轉移,使肉類、蛋類食品受到污染。近些年來,很多農產品生產者無節制地使用化學肥料、殺蟲劑、催熟劑等,使農產品外表光鮮、色澤艷麗,這些食品對人體的危害也是最為嚴重的。當前農藥污染逐漸得到人們的重視,農藥污染治理成為農業發展的重中之重,綠色農產品受到人們的重視,越來越多健康無污染的農產品進入市場,得到人們的一致好評,這些農作物的表面沒有農藥殘留,有助于食品安全。
2.2有助于發展生態農業
通過農藥污染治理,新型的生態農業得到快速發展,這種農業生產模式采用先進的種植技術,種植流程更加科學有效,能夠對農作物生產進行全方位管理,降低農藥和化肥的使用量,實現對傳統農業種植技術的突破。農藥污染治理對生態農業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當前我國已經初步構建了現代化農業生產體系,在生態農業試點區域形成了高效、集約的生產模式,推動了綠色農業生產。生態農業非常重視現代科技的應用,能夠集合人力、物力和財力,充分利用當地的農業發展優勢,將“生態”“綠色”踐行到底。生態農業可以運用現代技術減少病蟲害,替代大量的化肥和農藥,降低農藥污染。
3農藥使用污染問題的原因
3.1缺乏環保意識
農業生產人員大多沒有經過專業培訓,個體農戶缺乏環保意識,農業技術水平較低,依然采用傳統的種植方式,不了解農藥對自然環境、人體健康、空氣質量的影響。另外,很多農民在使用農藥中沒有佩戴手套、口罩、防護衣等用品,容易吸食化學藥劑,出現過敏、呼吸道感染、慢性中毒等問題。有些農民對農作物的安全不夠重視,忽略了農產品對人體的影響,對自身的保護意識也比較差,將目光放在經濟效益上,這也是造成農藥污染的重要原因。當前很多農業工作人員不了解用藥操作流程,農藥和化肥的使用方法不夠科學,比如在下雨之前噴灑農藥,沒有提前觀看天氣預報,導致農藥流失,造成水體污染、土壤污染,并且還需要重復施藥,這些都與農民的環保意識薄弱有關。
3.2農藥使用量大
當前我國農村存在青壯勞動力流失的問題,農業生產活動對農藥和化肥的依賴程度過高,出現了很多過量使用的現象。過量使用農藥和化肥不但會增加農藥污染,降低農產品的安全系數,還會使病蟲害本身對農藥產生抗藥性,不利于病蟲害防治,降低農作物產量,危害整個農業生態。病蟲害防治是一個復雜化、系統化的工程,農作物種植需要融入環保理念,應科學種植、科學管理,但是很多農民由于缺乏種植技術,遇到病蟲害就立即噴藥,導致農藥使用過于頻繁,農作物生長發育受到嚴重阻礙。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0年4月山東省化學農藥原藥產量達2.89萬t,同比增長57.07%,同年5月份產量為2.24萬t,同比增長27.27%,6月份產量為1.85萬t,同比增長17.83%。在山東省泰安地區,農藥和化肥是非常重要的農業生產資料,銷量巨大,存在農藥超標使用、化肥過量使用的問題,這些會進一步加劇農藥污染,不利于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3.3用藥缺乏常識
農民是農藥和化肥的使用主體,針對當前農藥污染過于嚴重的問題,很大程度上都與農民的用藥常識有關,如果農民缺乏對農藥種類、使用方法的了解,就會濫用化肥和農藥,無法真正提高作物產量,耗費大量生產資料,污染自然環境。當前很多農民在使用農藥中分不清目標作物的種類,比如除草劑的使用,就要弄清雜草的種類,按照目標作物挑選藥劑,做到標本兼治。如果用錯藥劑,不僅無法起到清除雜草的作用,還會傷害農作物幼苗,降低農作物產量[1]。另外,農藥的使用還需要掌握科學的配比,把握好農藥的噴灑濃度,將不同種類、性狀的農藥與一定比例的水進行調和,這樣才能發揮農藥的作用,防止農藥白白浪費。當前市場上以殺蟲劑為配方的農藥市場占有率達到80%、殺菌類的化學品達10%、除草藥劑為5%,其中將近一半的殺蟲劑采用有毒磷藥,具有較高的毒性,如果這類殺蟲劑使用超標,沒有經過科學配比,就會嚴重影響生態環境[2]。很多從事農業活動的勞動力文化水平不高,沒有系統地學習過農業知識,在農藥和化肥的使用方面缺乏經驗,存在農藥胡亂配比、使用過量、溶液濃度過高等問題,不但無法發揮農藥的價值,還會產生農藥浪費和面源污染。
4農作物病蟲害防治中農藥使用污染的治理措施
4.1提高農民的環保意識
有關部門需要做好農業環保工作,全方位加強農民的種植技術和種植水平,提高農民在化肥和農藥使用方面的專業性。首先,有關部門需要加強對農村和農業生產的引導,做好農作物病蟲害防治宣傳工作,讓農民了解科學的藥品使用流程,確保宣傳的廣度和深度,讓農藥的使用控制在安全范圍內。其次,完善農藥用量規范標準,從農產品安全的角度出發,通過制度標準使農民控制好農藥用量,杜絕農藥濫用問題。最后,相關部門可充分利用互聯網平臺,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全面進行農藥污染宣傳,讓農民認識到化肥和農藥對自然環境和人體的危害,在農藥噴灑過程中做好防護措施[3]。
4.2創新病蟲害防治思路
農作物的病蟲害防治不能過度依賴農藥,可以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的方法,制衡整個農業生態系統,提高農作物自身的抗病能力。在農作物種植過程中,技術人員要從選種、催芽、育苗、除草等方面做好病蟲害防治工作,培育優良品種,在農作物種植區域培育天敵作物,減少病蟲害的發生風險。“生物育種”能夠解決病蟲害防治問題。據中商產業研究院的《2020年中國生物醫藥產業園發展前景及投資研究報告》顯示:2018年我國生物醫藥產業園區產業總產值達1.82萬億元,這充分證明了我國在生物科技方面的實力。另外,對農作物的病蟲害防治還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結合不同的作物品種、病蟲害類型進行細致分析,選擇個性化的治理手段,全方位加強農作物的養護,優化農作物的成長環境,最大程度地控制病蟲害。針對區域內常見的病蟲害,農業種植專家需要對試驗田進行試驗,測試溫度、濕度變化,全方位整合試驗數據,通過覆膜等方法改善農作物生長環境,提高農作物抗病能力。
4.3研發新型農藥品種
農藥污染的根本在于農藥本身。當前很多殺蟲劑和除草劑的毒性過大,并且其中的有機物無法經過自然分解,這是農藥污染的重要原因。針對這種情況,技術人員需要開發新型的農藥品種。一方面要提高農藥的安全性;另一方面還要增強農藥的有效性,開發低毒性、易降解的農藥,從根本上弱化農藥對生態環境的危害。近些年來,我國在科學技術方面得到快速發展,相關部門已經研制出環狀類藥物,這種新型的藥劑針對性更強,具有低殘留、高效率的特點,能夠防止農藥濫用。除了優化農藥品種之外,相關技術人員還需要對農藥使用機械進行改良,提高農藥使用的機械化程度,全面控制農藥的噴灑速度和噴灑量,降低農藥污染[4]。
5結束語
病蟲害問題是我國農業活動中的重要問題,為解決農作物病蟲害、降低病蟲害對農作物產量的影響,農藥成為農業生產的得力助手。然而,過量使用農藥可嚴重污染水源、人體、大氣環境。相關部門必須加強農業生產管理,發展生態農業,提高農民的環保意識,推廣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降低對農藥和化肥的依賴程度,促進生態農業發展。
參考文獻
[1]劉匯,劉永坤,李光偉.農作物病蟲害防治中農藥使用污染問題及治理對策[J].農業開發與裝備,2021(6):135-136.
[2]劉才.農作物病蟲害防治中農藥使用污染問題及治理對策[J].種子科技,2021,39(2):75-76.
[3]渠云博.農作物病蟲害防治中農藥使用污染問題及治理對策[J].現代園藝,2020,43(20):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