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15 16:53:2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論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健康教育;人員培訓;模式
【中圖分類號】R19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9982(2016)04-0371-03
構建一套科學、有效、易行、具有針對性的健康教育人員培訓策略體系、打造一支有著優良專業素質的健康教育工作者隊伍是保證健康教育工作縱深、良性發展的關鍵所在。本文致力于針對目前健康教育工作領域培訓存在的問題,借鑒其他學者、其他領域有益的培訓策略和先進的培訓模式,為進一步提升當前的健康教育人員培訓工作效果提供參考。
1我國健康教育領域培訓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國健康教育工作領域的人員業務培訓工作總體既不規范也不系統,培訓項目數量上本就不足,質量上也難以保證,總體的培訓效果不佳,難以支撐健康教育工作人員提升其健康教育專業化水平。
1.1培訓對象不全
目前,實際開展的健康教育領域培訓多僅針對健康教育專業人員進行,而其他的諸如健康教育網絡體系(醫院、社區、學校、工廠和企事業單位)內兼職健康教育人員、其他專業領域的健康教育兼職人員、健康教育管理人員等都是健康教育工作關鍵性的人力資源,也需要接受相應的培訓,才能保證健康教育工作體系的完整。
1.2培訓機構不成體系
[1]目前,由于健康教育的跨學科、多學科性以及實際工作中的職能劃分問題,開展健康教育人員培訓工作的機構包括政府宣傳部門、高等院校、健康教育專業機構、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學術團體等,這些培訓機構利用各自的專業優勢,在各自的輻射范圍內自發開展培訓,這些出處各異的培訓從內容和師資上都沒有得到有效整合,既造成資源浪費,又影響培訓效果。
1.3高素質的培訓師資缺乏
[1]目前,實際進行健康教育培訓的師資多重理論輕實踐,重專家輕一線,導致培訓必有偏頗。此外,目前,多數培訓機構聘請師資,僅憑決策者已有的了解或他人推薦確定師資,也不注重培訓效果反饋,因此,沒辦法對師資施行有效的考核,就沒辦法募集到真正高素質的培訓老師,必然影響培訓效果。
1.4培訓形式單一
目前,多數健康教育方面的培訓都是以集中會議或理論授課的形式進行,由授課老師進行單向的知識、技能等信息方面的傳播,且不說講授內容和方式能否全程吸引學員的注意力,這種忽略與學員之間的互動、忽略技能的實操訓練的培訓方式與健康教育這種實踐性很強的學科特點都是不相適應的,單向的理論灌輸只會使培訓形式化,難以達到培訓效果。
1.5培訓內容缺乏科學性
目前少有健康教育領域的培訓在培訓項目開始之前做過系統的培訓對象需求分析,培訓項目的實施缺乏計劃性,直接導致培訓內容缺乏針對性和系統性,科學性不強,既沒有根據不同層次人群的實際需求而開設相應的培訓內容,培訓內容的設計上也沒有遞進,沒有分階段的培訓計劃,前、后的培訓內容簡單重復,沒有銜接拓展,缺乏內在邏輯,培訓內容與實際工作脫離。
2健康教育人員培訓模式構建
2.1培訓對象及其培訓內容
2.1.1健康教育專業人員健康教育專業人員指在各級公共衛生機構如專業健康教育機構、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婦幼保健機構等從事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工作的主體機構內,專職從事健康教育工作的人員,他們是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執行者,其需要掌握基本具備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實踐所必須的社會動員、傳播教育、計劃設計實施與評價[2]、健康教育傳播材料制作等基本技能。培訓內容的個性化應以工作中遇到的實際問題為中心,提高學員的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及基礎操作水平。因此,針對該群體的培訓內容可包括健康促進與教育教育相關政策、法規及最新進展,健康促進與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論、技術與方法、健康教育相關流行病衛生統計學和場所健康促進理論與實踐等方面,此外,結合實際健康教育工作需要,還應包括行為學、傳播學、心理學、廣告策劃、項目管理和社會營銷等內容。2.1.2健康教育網絡體兼職健康教育人員健康教育網絡體兼職健康教育人員包括社區、學校、幼兒園、工廠和機關事業單位等機構兼職從事健康教育工作的人員,他們所在的部門是健康教育主體機構在各個場所的延伸,他們是健康教育專業人員的有力補充,是開展場所健康促進工作的重要支撐。他們需要通過培訓掌握健康促進與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論、技術與方法,健康傳播技巧、活動動員以及策劃與組織、其相應場所促進理論與實踐的內容。2.1.3其他專業領域的健康教育兼職人員其他專業領域的健康教育兼職人員是指專職從事傳染病防制、慢性病防制、計劃免疫、婦幼衛生、職業衛生等公共衛生相關領域,同時兼職該領域健康教育工作的人員,他們是相應專業領域的健康教育核心信息的把控者,是配合健康教育專業人員將有效的健康教育方式與相應的健康教育內容良好融合的關鍵環節。他們需要熟練掌握本專業領域健康知識以提供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并對健康教育內容進行把關,配合健康教育專業人員根據相應健康教育對象的人群特征選擇適宜的健康教育方式,并提供諸如在具體的健康教育活動中擔任咨詢專家或邀請合適的專家現場咨詢等支持性工作,因此,他們首先需要具備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工作的理念,需要通過培訓掌握健康促進與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論技術與方法、健康傳播技巧等內容。2.1.4健康教育管理人員健康教育管理者是指在各級公共衛生機構的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工作的策劃者和推動者,包括機構的健康教育工作主管及分管領導和健康教育工作部門的負責人。他們的工作思路直接決定了該項工作的發展方向。他們不但要了解區域內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工作的發展現狀與需求、對執行中的工作進行監督,對已完成的工作進行評價等健康教育專業相關內容外,還需要掌握如何調動具體的健康教育專業人員有效果、有效率地干好各項實際工作。因此,他們不僅需要掌握健康促進與教育教育相關政策、法規及最新進展,健康促進與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論、技術與方法等內容,管理學的相關內容也應該成為他們的培訓重點。
2.2培訓組織方式
在既不影響實際工作開展又兼顧個人通過培訓提升專業水平同時考慮到培訓成本的前提下,培訓模式可包括長期集中培訓、分階段的短期培訓以及遠程指導3種基本培訓組織方式,針對不同學歷層次、專業水平的培訓對象選擇適宜的方式,或將三者有機組合,取長補短。2.2.1長期集中培訓該種培訓可借鑒現場流行病學培訓模式[3]進行,宜由國家級健康教育專業機構主導實施,在國家級和(或)省級等有較高理論水平的健康教育專業機構進行為期1~3個月的集中授課,完成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相關理論培訓、然后將學員派遣到1~2個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工作先進地區進行為期3~6個月的現場觀摩及實踐。通過這種長期集中培訓模式,一方面可以有效提升受訓業務骨干個人的工作能力,以點帶面的提升其所在機構、地區的健康教育工作水平;另一方面也可以建立起國家級、省級以及地市、區級健康教育機構之間的溝通和聯系,增加健康教育工作體系的粘性,并由此拓展進一步的合作,如國家級、省級健康教育機構可以申請并將某些需要結合現場開展的項目放到地市、區級等基層健康教育機構,既完成了該項目的現場實施工作,也可以借項目開展的契機奠定基層健康教育工作基礎,提升基層的專業化水平。考慮到這種培訓形式耗時較長,受訓學員的全脫產培訓可能影響派出單位日常工作的開展,此外,培訓組織機構的培訓能力難以同時承接人數較多的學員,故長期集中培訓宜分期分批針對各單位健康教育業務骨干進行,1年開設1~2期,面向全國省市區招生,設置入學測試,通過測試者才能參加培訓,嚴格控制入學人數,有效利用各項資源做到培訓效果的最大化。2.2.2分階段短期培訓此類培訓應在結合機構或區域的公共衛生工作重點和個體的工作能力及業績制定不同時間長度的培訓計劃的基礎上進行。從機構的角度擬定上述幾種培訓對象的年度培訓計劃,從個人的角度擬定個體職業發展的階段性培訓計劃,包括年度計劃和3~5年的長期計劃。“分階段”體現在培訓務必按計劃穩步推進,培訓內容層層遞進,前后銜接,具體的培訓時間間隔可根據培訓效果適時調整。準確把握“短期”的時間期限需根據不同的培訓方式選擇適宜的培訓時長。如學術講座主要以專題講授為主,培訓時長控制在2h左右為宜。培訓班包括了多個培訓內容,可就某個主題深入講解,并可將理論講授和實踐操作相結合,培訓時長安排在2~5d為宜。此外,還包括到先進地區參觀和進修,培訓時長可根據具體的內容加以確定。此外,短期培訓的組織機構需要有效整合,從橫向上劃分的組織機構如政府宣傳部門、高等院校、健康教育專業機構、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學術團體以及從縱向上劃分的組織機構如國家級、省級、市級、縣區級、社區級機構等應該明確分工、資源共享,建立起立體式、多角度、聯動式的培訓組織體系,才能真正實現“花最少的錢辦最大的事”,保證培訓效果。2.2.3遠程聯系遠程聯系包括遠程指導和遠程培訓。遠程指導是指在受訓學員回到原單位以后,在學員及所在機構和區域與上下級業務指導機構、高校以及學術團體的專家、學者之間建立起長期、遠程指導的渠道和程序和資源共享的平臺。如建立培訓專家和學員QQ群[4]、微信群等,對培訓學員進行跟蹤回訪、長期追蹤,加強后期繼續教育和業務指導,便于學員進一步鞏固并拓展所學知識,順利完成從理論到實踐的過渡和銜接,在干中學,學中干,真正提升工作能力。遠程培訓是指借助現代化信息和網絡技術,建立網絡課堂,節省培訓學員的時間成本和培訓組織機構的人力物力成本達到培訓目的,但該種培訓形式缺少師生互動,較為枯燥,僅適應于基礎的理論和知識的入門級培訓。
2.3教學方式
為了實現基層健康教育人員培訓效率的最大化,培訓的教學也要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有所創新,例如在傳統的課堂教學的基礎上,引入以問題為基礎的教學(PBL)、引導式、討論式教學方式。特別是近年來業內較為推薦的“參與式培訓”,相關研究表明,這種培訓方式在成人中的應用效果較好,被認為是理論聯系實際、促進學員提高能力的好方法[5]。參與式培訓是在老師的引導和組織下,每個受訓學員都要參與交流及分享的培訓方式,具有開放性、雙向性、趣味性、操作性、監測評價的及時性及創新性等特點。參與式教學方法主要包括小講座、小組討論、案例分析、觀看錄像、角色扮演、情景模擬、訪談、觀察,以及其他根據培訓內容而設計的各種游戲和練習[6]。但該種培訓方式對培訓前期的準備工作和培訓教師的素質要求較高,培訓教師不僅要具備較高的專業水平,掌握參與式培訓的方法和技能,還要完成大量的班前準備工作,因此,真正意義上的“參與式培訓”尚不多見,但應成為目前培訓改進的方向。
3思考
要建立健全科學、系統、有效的健康教育人員培訓模式,首先,要從縱向和橫向結構上構建起立體式、多角度、聯動式的培訓組織體系實現培訓資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其次,要厘清健康教育工作體系的四類培訓對象實現培訓的全覆蓋;最后,要根據區域或機構的公共衛生任務、不同學歷層次、專業水平的培訓對象的需求確定具體的培訓內容,并選擇恰當的培訓組織形式和教學方式以保證培訓效果的最優。此外,還要進一步完善現有的健康教育人員培訓制度,在遵循國家的相關法律規定和規章制度、行業的標準要求、機構的發展走向以及個人成長需求的情況下,制定包括激勵、獎懲、考核等在內的培訓制度體系,讓科學合理的制度引導培訓工作的順利開展;在行業內部營造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將培訓的參與情況以及后續的培訓效果與健康教育人員的薪酬、職稱、晉升等相掛鉤,從而在更大的程度上激發健康教育人員主動參與培訓的熱情和積極性,贏取更多他們對培訓工作的支持和擁護,實現培訓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李浴峰,夏芹,劉華磊,等.我國健康教育專業技能培訓探討[J].中國健康教育,2012,28(10):881-883.
[2]黃敬亨.健康教育學[M].3版.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
[3]馮琳,呂梅.中國現場流行病學培訓項目在公共衛生應急人才培養中的作用[J].中國公共衛生管理,2010,26(3):245-246.
[4]劉東梅,李紹敏,陳玉蘭,等.四川地震重災縣基層醫療機構心理咨詢師培訓的實踐與思考[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11(7):534-535,550.
[5]ChambersR.Participatoryworkshops[M].London:Taylor&FrancisLtd,2002:14-15.
關鍵詞:護理教育學 教學改革 思考
《護理教育學》是圍繞著高等護理專業學生的培養目標,以培養學生的教學能力和技巧為目的,以綜合地培養學生的素質及能力為中心而設置的科目。通過護理教育學的實踐教學,使學生親身體驗護理教師的工作,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進一步掌握護理教育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護理教育學是一門研究護理學領域內的教育活動及其規律的應用性學科,有著自己特定的研究對象和學科范疇,是護理學與教育學相結合而形成的一門綜合性、交叉性和邊緣性的學科。
面對當前新形勢下的新情況、新問題,護理教育學的教學環境和學生特征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使得傳統的教學模式在教學實踐中越發顯得捉襟見肘,因而護理教育學的教學改革勢在必行。
一、護理教育學之學科分析
國家教育部1998年頒布的最新本科專業目錄中要求護理學專業本科學生“畢業后能夠從事臨床護理、護理教學、護理管理和護理科研等方面工作”,這幾個方面要求的核心實際上就是“臨床護理”和“護理教學”(管理與科研實際上在臨床護理能力范疇之內)。由于人們對健康和生活質量要求的不斷提高,護理人員的角色已發生了根本改變,健康教育者已成為護理人員的主要角色目標之一;同時,作為培養層次較高的本科護理人才將來還要承擔護理專業課教學和實習帶教的任務,均要求護理學本科畢業生不僅應具備臨床護理的基本知識與能力,還應具備從事健康教育和護理學教學的基本知識與能力。開設護理教育學課程,努力提高其教學效果,是培養護理學生從事健康教育和護理學教學的基本素質的重要途徑。
護理教育學作為一門學科教育學,不能變成普通教育學的翻版。普通教育學的內容涉及教育基本原理、教育史學、課程學、教學論、德育論、體育學、美育學、教育管理學等內容,是龐大教育學理論體系的基本概論,是教育學專業的重要基礎課程;護理教育學是主要研究護理學領域內的教育現象(即護理學教學或健康教育)及其規律的一門學科,內容側重點是介紹關于護理學教學和健康教育方法的一般性知識,幫助護理專業學生系統掌握教育學的原理與方法和護理教育教學技能。國內出版的有關護理教育學的教材存在著照搬普通教育學內容框架的傾向,尚未將該課程的特定研究對象和學科體系完整地反映出來。
二、護理教育學教學改革的新思路
1、突出重點,合理組織教學內容
作為一門綜合性較強的學科,護理教育學的知識信息量很大,若系統地講授,將占用大量的學時。因此,我們把內容的側重點富有針對性地取在關于教學基本知識、基本原理與基本技能的介紹上面,內容布局突出專題性。根據我院的做法,護理教育學課程包括理論講述和教學實踐(講課實習)兩部分,共48學時。其中,理論30學時,實踐18學時,理論與實踐之比為1∶0.6。
2、創新課堂理論教學模式,促進學生主動參與
護理教育學的教學方法手段、教學組織形式本身就是其教學內容的直接體現,教師的教學過程實際上也是學生學習觀摩示范講課的過程,護理教育學的教學效果將直接影響學生學習這門課程的興趣。所以從這一點來講,護理教育學比一般專業課程的教學要求更強,對從事該門課程的教師的教學水平的要求更高。為了使該門課程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在課堂教學中我院打破了其他專業課程長期以來沿用的“教師在臺上講,學生在臺下聽”的傳統的單向呈示性的教學模式,在教學過程中重視學生的主動參與,實行雙向對話式教學模式,鼓勵學生問答、參與課堂討論和做心得體會式的課堂筆記。理論課每次安排3學時,1/3時間用于教師講述,主要講解本次課內容的基本框架、學習范圍和一些重要概念;另外1/3時間用于課堂討論,按座位就近原則將學生分成6~8個討論小組,將學習內容設置成6~8組問題,并闡明其沖突和爭議之處,將問題分別布置給幾個討論小組進行討論;另外1/3時間用于學生回答問題或討論后的專題發言。每次課均要求學生在課堂上或課后做學習筆記,筆記內容不僅要求有聽課的簡要記錄,還必須有聽課體會的簡要批注或小結。這種教學形式有效地將教師教與學生所學的各個環節有機結合起來,使學生不僅能從教師講解和自學教材中學到護理教育學的基本理論知識,還能在教師的教學過程中學到最直觀的教學基本技能,而且還能用所學的理論和技能知識去分析評價身邊的教育教學現象,總結經驗教訓。
3、重視實踐教學,培養教學技能
護理教育學實踐環節教學共18學時,分四個階段安排,包括撰寫教案、小組“說課”與互評、大組正式講課與評比、全班內講公開課等。教案撰寫主要安排在課余時間進行,要求學生結合自己所學的護理專業課程選擇一段內容,撰寫一份20分鐘的教案(含教學設計和詳細講稿)。小組“說課”與互評安排4學時(半天),每15人一組,每個同學通過“說課”的形式介紹自己試講內容的教學設計,接受小組同學的評價,然后根據同學的意見和建議重新修改教案后交給老師評閱和評分,最后根據老師評閱意見再次修改教案。大組正式講課與評比安排8學時(兩個半天),每組30人,每組安排2位教師做評委,所有學生均參加講課評比,評委老師對每位學生的講課給定評分。全班內講公開課6學時(半天),按各大組講課評比情況選出6~8名同學做全班示范講課,頒發護理教學實習示范講課證書。
參考文獻:
[1]孔祥清,軒轅,秋艷.為醫學生開設醫學教育學課程的思考. 西北醫學教育,2005,1?
關鍵詞: 護理健康教育 問題 對策
隨著社會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如今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關注自身的健康。自1986年我國響應WTO提出的全球戰略目標號召后,衛生部明確指出要在全國大力開展健康工作,醫院護理健康教育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開展。但是,筆者作為一名護理人員通過在臨床不斷地實踐,認為在開展此項工作中還存在一些主要問題阻礙了護理健康教育的進一步開展。現分析如下:
1 護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1 護士對開展護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認識不夠 由于受到長期存在的傳統護理模式影響,很多護士都認為開不開展護理健康教育無關緊要,仍然只重視完成病人的常規治療及護理,未把此項工作列入到護理計劃重點中來。加之對護理健康教育未充分理解,對于其思想和行動上應受到的改變常常也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1.2 實施方法不足
1.2.1在實施過程中,由于疾病種類繁多,且每個病人的個體差異和經歷更不相同,又存在護士缺編,往往習慣于把資料交給病人或家屬閱讀,或一味講解常規、單一的內容,而未了解病人的真正需要。
1.2.2目前,健康教育實施計劃單還沒形成一個完整的、科學的既反映出病人真實情況又具有教育內容及效果,全國認可的標準格式,大多數護士直接面對病人的時間很少,卻花大量時間去寫是很不現實的。
1.2.3在實施的整個過程中,未建立評價指標,也無反饋信息。很多護士只注重對病人的單向灌輸,忽略了這是一個動態的雙向交流過程,病員的其他健康需求是否有遺漏,以致效果很難肯定。
1.2.4護士健康教育相關理論缺乏,整體素質低,健康教育融匯了哲學、醫學、社會學、心理學、教育學和傳播學等多種學科的理論和技術,人文社會科學知識不足,因而造成知識結構缺乏,不能滿足患者需求,不能促進健康教育的提高。
1.2.5醫院支持條件有限 醫院管理系統雖一再強調健康教育,有時候也只停留在表面,而未具體關心其落實情況,是否有效地培養了健康行為,是否阻止了不健康行為的存在與發展。另外,后勤服務系統也未跟上,占用了護士與病人接觸的大量時間。在護理健康教育中,所需要的資料、設備、用具單一未能滿足病人需要,阻礙了病人的學習效率與效果。
2 對策
2.1提高護士認識,完成理念更新 在開展健康教育時,首先是觀念的轉變,使護士有一個全新的認識,以現代護理理論和整體護理觀作指導,明確護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為此我們要更加宣傳教育力度,進行多層次、多渠道的健康教育理論培訓,使健康教育的思想觀植根于廣大護士思想中,認識到此工作是護理工作的一項義不容辭的責任。
2.2加強護理健康教育相關知識與技能的培訓 提高整體素質,健康教育賦予護士多元化角色,由此我們必須強化在職培訓,加大繼續教育力度,鼓勵護士參加各種形式的學歷教育,新知識新技術大講座,讀書報告及專業業務學習,改善知識結構,拓寬知識面,提高護士具有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3改進實施方法,提高教育質量 有效地做好護理健康教育,最好應用護理程序來進行,從而使健康教育不僅成為一種宣傳手段,也成為護理治療手段,在實施過程中應根據病人個體差異及不同時期需要做好階段性教育,要把教育融入護理工作中,一邊做,一邊講,恰當地運用一些技巧,要多做少寫,把自己從繁瑣的書寫中解脫出來,更好地直接服務于病人,當然護理書寫也需要解決和完善。在整個過程中,要根據制定的評價指標及時評價彌補遺漏的問題,提高健康教育質量。
1.現代小學教師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存在的主要問題
1.1教育思想的認識不足
教育思想的認識不足是當代我國小學教師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存在的根本問題。由于我國的教育主要是應試教育模式,導致了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一直得不到重視,忽略了小學老師也是實施教學行為與培養小學生心理素質的主力軍。導致了小學教師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得不到提升,從而影響了學生的心理健康素質。
1.2職前培養與職后培訓的分離
在我國的教育事業里,教師的職前培養與職后培養一直都是出現分離狀態。職前培養主要是由師范類學校對教師的前期培養。職后培養是由教師自主進修完成。兩者在行政管理和設置機構上嚴重分離,另外,在培訓計劃上與課程設置上也顯得很不協調。實踐證明,教育教學能力和技巧來源于經驗教師的指導和自身經驗的總結,而教師的職前培養只是教師在從事教育工作中的教學學術和思想準備。因此,職前培養和職后培訓的分離對教師專業的成長起不了作用,也不利于教師心理教育能力的培養。
1.3理論學習與實踐上的脫離
近年來,我國教師教育對強調理論知識與實踐統一開始重視,但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理論部分的比重還是比較大,在實踐方面也只是強調專業知識的實踐,嚴重忽視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因此導致教師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癥狀嚴重缺乏,使學生得不到鍛煉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在面對學生的心理問題時,往往束手無策,從而使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得不到保證。
2.教師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培養的方法
2.1提高思想認識,增強教師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培養意識
開展小學教師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培養工作,必須先提高教師的思想認知,增強教師的培養意識。為此,我國教育部門必須把加大教師教育改革的力度,把小學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培養工作納入基礎教育的師資隊伍的建設目標中,建立完善的小學生教師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培養體系,強調教師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培養工作的重要性,并把這項工作作為教學質量的中心工作。
2.2統一職前培養和職后培訓,實現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培養
小學教師心理健康教育能力職前培養與職后培訓的統一,是培養小學教師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有效方法。改變了以往小學教師心理健康教育能力職前培養與職后培訓分離的現象,有利于教育部門統一制定目標、充分利用教育人才資源,合理安排培養時間、統籌培養內容、高效率實施培養工作。大大提高了小學教師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保證了小學教師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可持續發展。
3.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全面提高小學教師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小學教師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形成與發展,離不開心理健康教育知識,也離不開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活動。在小學教師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培養過程中,都必須將理論知識和實踐活動進行有機結合起來。
在職前的培養階段,師范生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培養主要來源于課堂教學這一渠道。通過課堂教學,從而掌握心理學、心理健康學、教育學等基本理論和技能。通過了解自身的心理特點和小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從而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
在職后培訓階段,小學教師心理健康能力培養的理論知識學習主要集中在心理學、社會學、教育學、教育科研方法等學科方面。要求教師必須具有心理學基礎,懂得掌握學生的基本心理情況、心理輔導以及心理咨詢實用技能,使小學教師具備豐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實踐經驗,大大提高了心理講課教育能力。
在繼續教育階段,為了提高中小學教師的心理能力,培訓內容可以向廣大教師,全面介紹各種先進的教學經驗,教師不斷地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中小學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所涉及的理論知識包羅萬象,比如:心理學、教育學以及社會學等。為了保證中小學教師擁有豐富的心理科學理論知識,掌握各種心理輔導問題和技巧。學校首先重視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加大宣傳力度,普及心理健康的知識,另外通過各種社會實際活動,比如開展班主任工作的交流以及團日活動等,使廣大教師明確心理健康教育的實際目標,擁有更豐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實踐經驗,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結束語
總而言之,中小學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培養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我們需要正視培養過程中所出現的各種問題,綜合利用各種教學資源,進行大規模的研究,拓展各種有效的教育渠道,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廣大中小學教師的綜合素質。廣大教師堅持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以滿足中小學心理服務的各種需求,順應知識經濟時代的發展趨勢。
【參考文獻】
[1]劉本劍.中小學學科教師學科心理教育能力培養微探[J].當代教育論壇(學科教育研究),2008,12(02):73-75.
[2]李照.中小學教師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特點及其相關研究[D].西南大學,2010,04(14):45-50.
關鍵詞:德育;健康;問題
中圖分類號: G6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2851(2010)04-0008-01
在德育工作中.我們常常會遇到某些突出的或特殊的思想問題和行為表現,如重大的思想波動.頑固的思想障礙和錯誤觀點,劇烈的思想沖突等等。針對這些問題,僅使用傳統的教育方法往往顯得無能為力,此時需要運用特殊的方法,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而運用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給教育對象以幫助、啟發和教育,往往能夠掃除學生思想形成和發展中的障礙,對于取得德育工作的成效來說,具有重大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的宗旨是從思想根源上找到大學生的心理障礙的原因,通過宣傳、教育、引導、啟發、心理咨詢等教育活動,掃除各種障礙,把大學生的思想引導到正確的方向上來,使大學生的心理素質得以提升,思想行為積極向上。心理健康教育既可以提高個體的心理素質,又能促進個體綜合能力的全面發展,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性。因此,把德育工作與心理健康教育結合起來,是新時期提高德育工作實效性的一條值得探索的途徑。
一、德育工作與心理健康教育有機結合的途徑
(一)在教育內容和目標上的有機結合
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都有自己的側重點,在大學生遇到各種各樣的思想和心理矛盾經常是混在一起的時候,僅靠單一的教育方式難以奏效。德育教育工作者要從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獲取新的知識和方法.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既有助于人的心理健康和順利成長,同時也深化了德育工作的內涵,并為大學生思想品德的塑造創造了良好的心理條件。
(二)在教育策略和方法手段上的有機結合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從事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工作兩支隊伍在人員結構上存在著重合和交叉,特別是在心理健康教育隊伍的人員構成中,德育工作者占了很大比例。但大多數德育工作者未系統學過心理學基本理論和心理健康知識,也沒有深入研究過人個體心理發展特點規律,各自工作多數是“單兵作戰”,較少配合,導致工作不深入、不具體,方法和內容單一。因而,在工作中就難以達到理想的教育效果。要使這兩支隊伍有機結合,首先要重視眾多德育工作者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訓,讓他們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論、學習心理咨詢等方面的專業知識和方法,使他們能在日常思想教育過程中幫助個體解決一些心理問題,從而搞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其次,通過集體研討、相互觀摩、開展心理咨詢案例分析等,不斷改進教育工作的方法,實現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相互促進。
(三)網絡媒體技術與德育工作的有機結合
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和廣泛應用,不僅對社會 發展起了極大的促進作用,同時也對一些人的思想產生了一些面的影響。一些人癡迷于網戀,患上網絡綜合癥。導致政治觀念、思想意識西化、倫理道德失范、心理封閉等。客觀上要求我們有一批“網絡心理教育師”,充分利用網絡媒體,積極探索網絡心理特點和思想狀況,分析其思想根源,采取網上心理咨詢、交談、對話等。這樣,在網上不只是“你說我聽”,而是“既聽也說”,形成信息雙向流通渠道。 社會已進入信息時代的今天,把網絡技術和網絡心理教育緊密結合是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課題,應予以重視。
二、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有機結合應注意的問題
為促進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有機結合起來,產生多贏效益,還要注意幾個統一。
(一)要注意智力與非智力因素的統一
非智力因素作為人格因素以獨特的方式反映著人與社會的關系,它指人的心理活動中除智力因素外的一些心理因素,非智力因素起著牽制人們思想發展的方向和深度的動態作用,具體體現在動力、定向、引導、維持、調節、強化等方面。創新型社會需要高素質創造性人才,這種創造性人才,不僅需要較高的智力因素,也需要較高的非智力因素。在激烈競爭的年代,缺乏創新能力、絕處逢生的能力、面對挫折的耐力、勇敢的膽識、獻身精神和執著的堅強意識,是得不到豐碩成果的。為此,教育工作者必須不斷地探索,把智力和非智力教育更好的統一起來。
(二)要注意個性型與合作型的統一
傳統教育偏重單純的科技知識和勞動技能的灌輸,而新時期教育則要求學會求知、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共處。人才之所以被稱為人才,常常是因為他們在特定的領域做出了特殊的貢獻。針對這種情況,德育工作過程中應因材施教,讓每個人的個性都能充分得到發展。當然,個性發展是有前提條件的,那就是必須與社會的需求和你所在組織的需求相結合。對此教育工作者應該清醒的認識到:“學會合作”、“學會理解”是創新人才必備素質之一。這里包括具有正確的合作觀和群體創造意識,正確處理人與人之間,個人與集體之間的關系。同時,除了對人坦誠、寬厚、關心等倫理道德修養外,還要有堅實的專業基礎和較寬的知識面。
(三)要注意科學技術與人文倫理精神的統一
當今世界,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知識經濟初見端倪,國力競爭日趨激烈。我們必須培養出高素質全面發展型人才。新時期人的全面發展包含以下三方面的內涵:首先要擁有先進的科學技術知識,其次必須具備較高的文化藝術修養,第三是必須具備較高的社會公德和社會責任感。由于市場經濟趨利性的弱點,針對現在一些年輕人正熱衷于五個“C(事業Career、現金Cash、信用卡Credit Card、汽車Car和公寓Cottage)等物質條件時,我們需要另外五個“C”(品格Character、文化Culture,禮貌Courtesy、社會Community、獻身精神Commitment)的人文精神來調解物質、知識及精神之間的關系。
(1)對預防醫學課程進行改革是使培養出的人才更滿足基本醫療和公共衛生服務的需求
隨著我國社區衛生服務的大力發展,高等衛生職業教育臨床醫學專業的畢業生需要大量充實到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中。因此,高等衛生職業教育臨床醫學專業的學生在知識結構與能力結構培養方面,需要加大預防醫學相關知識與技能的培養,使其形成預防為主的意識,具備融預防、醫療、保健、康復、健康教育和計劃生育為一體的工作能力,成為滿足基本醫療和公共衛生服務需要的全科型醫學人才。
(2)預防醫學課程的改革符合高等衛生職業教育臨床醫學專業人才自身發展的需要
高等衛生職業教育臨床醫學專業的學生畢業后首先要通過國家執業醫師(助理)考試。目前國家執業醫師(助理)考試是以基本、通科的執業能力為主,未專門設置具有城鄉基層醫療衛生人才特點的考試內容,因此預防醫學教學內容既要針對學生今后主要在城鄉基層從事社區衛生服務的崗位實際需要,又要兼顧學生畢業后參加的執業醫師(助理)考試對預防醫學理論和技能的要求,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3)當前預防醫學課程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亟待解決,需要進行教學改革
當前預防醫學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有:①部分內容陳舊,不能及時反映時代的發展;②脫離專業特點,理論教學與實踐內容對于臨床醫學專業的學生不具有針對性,學用脫節,不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影響教學效果。
2教學改革措施
2.1理論教學改革
合理增減、整合、序化教學內容。根據基層醫療機構崗位人員應具備的崗位能力要求和作為執業醫師應具備的專業能力要求整合、序化教學內容,力求體現微觀與宏觀的結合,體現群體、預防、社會醫學的整體觀。重點教授實用性內容,即預防醫學的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基本方法。適當增加運用社會醫學的手段進行初級衛生保健,實施個體和人群的防病、保健內容;增加社區衛生服務、健康教育、健康促進內容;增加“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應對策略”內容以及“新發傳染病的防治”內容。刪去內容陳舊及與其他科目重復的內容(如矽肺病的診斷、一般傳染病的防治等)。
將預防醫學內容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為環境與健康,主要介紹社區環境與健康的關系、各種環境要素對健康的影響及其防治措施;第二部分為人群健康研究的方法,主要包括醫學統計方法和流行病學調查方法;第三部分為疾病的預防與控制,主要介紹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新發傳染病、醫源性疾病等的預防與控制及初級衛生保健、社區衛生服務、健康教育等內容。通過合理整合和序化教學內容,使學生掌握當今預防醫學的主要任務和方法,樹立預防為主的觀念,自覺地將預防醫學知識應用到醫學實踐中。
2.2實踐教學改革
2.2.1強化實踐教學,加強理論與實踐結合
豐富實踐教學內容和實踐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綜合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1)案例討論。如食物中毒案例討論、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案例討論等實用性強的案例討論。學生用課堂上學過的相關理論知識去分析討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
(2)結合臨床知識進行常見病的預防。如糖尿病患者的食譜編制、高血壓危險因素的分析及其預防等。
(3)運用預防醫學的理念和醫學統計方法及流行病學調查方法開展臨床預防服務、衛生保健、健康教育、慢性病防治、衛生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如疾病分布的描述、不同類型資料的統計分析方法等,通過指標的計算、結果的分析、結論的推斷,層層遞進,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方法,形成預防醫學的整體觀,有利于綜合素質的培養。
(4)上機操作,學習常用統計軟件的使用,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分析能力。
(5)進入社區,開展社區實踐活動。如在社區開展健康教育、營養咨詢、常見病的調查等,從進入社區前的準備到進入社區后的項目實施,一切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自己進行設計,學會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團隊協作精神和社會活動能力。
(6)應用多媒體,模擬實習環境。在視聽教學設備和計算機的配合下,配備必要器材,模擬相應的實習環境。教師提供相應的背景材料,由學生自行設計調查方案,動手進行部分指標的檢測,并對所有的資料綜合分析、判斷,提出預防措施。
(7)建設教學資源庫,通過信息技術等手段播放實踐教學內容等,給學生提供更大的學習空間。
2.2.2建立預防醫學實習實訓基地,加強工學結合
教會學生在盡量真實的職業情景中學習“如何工作”。基地可建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和各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學生可在實習、實訓基地教師的指導下進行疾病防治的實踐工作和社區衛生服務工作。如開展常見慢性病防治知識的講座、健康教育宣傳、社區老年人的查體、居民健康檔案的建立等工作,在工作環境中對學生進行職業培養和技能訓練,使學生提升專業適應能力,獲得崗位工作的初步經驗,真正實現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學校培養與行業實踐、學校人才培養目標與行業用人標準的有機結合。
2.3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改革,推行教學做一體化的情景教學模式,豐富教學內容和形式。
2.3.1以問題為中心的教學方法(PBL教學法),以問題為中心的教學方法能夠啟發學生思考,加深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3.2案例教學法,在不同的教學模塊上引用各自相關的典型案例進行講授分析,增加教學的針對性和實用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2.3.3多種形式的小組討論法,多種形式的小組討論法,如專題小組討論法、選題小組討論法、以問題為中心的小組討論法等,其以實際存在的問題為中心展開討論,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學習效率,訓練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邏輯推理能力。
2.3.4多樣化的立體教學手段,多樣化的立體教學手段如板書、錄像、幻燈、多媒體課件、網絡課件等,使學生仿佛置身于現場,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
2.3.5開設預防醫學相關的專題講座,作為課堂教學的補充,開設預防醫學相關的專題講座能夠開闊學生的視野,使學生更廣泛地了解預防醫學相關的知識與技能。
2.3.6模擬實驗室,模擬實驗室是在現場教學因經費、場地、人員等條件的制約不能實施時的一種有效途徑。
2.3.7參加多種形式的社會實踐活動,參加多種形式的社會實踐活動,如健康教育、慢性病的調查等,培養學生的社會活動能力和社區衛生服務能力。
2.3.8充分利用學校圖書館和校園網絡資源,開闊學生視野,增大信息量,加深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
2.4考核方法的改革
探索和建立形式多樣的、規范化的、知識與技能并重、理論與實踐結合的考核方法,考核學生的綜合能力。
2.4.1筆試,進一步完善試題庫,實行教考分離,主要考核預防醫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
2.4.2口試,主要考核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綜合分析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溝通能力等。
2.4.3實踐技能考核,主要考核實踐操作能力,包括調查設計、資料收集方法、調查表填寫、案例分析、數據整理分析、結果解釋、結論推斷、調查報告撰寫等。
3結語
關鍵詞:語言藝術;小學生;心理健康
中圖分類號:G625.1
小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時期,這個時期既是一個人身心發展最為迅速的時期,也是人格或心理品質形成非常重要的階段。在這一階段教師運用語言藝術,可以有效地促進小學生良好心理素質的形成和發展。加強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是當前學校教育改革在新形勢下的新視角,它注重全體學生的心理素質的發展。當學生需要關心、幫助時,教師只有對學生傾注真情的愛,才能更好地塑造、凈化學生的心靈,才能讓學生更好地去掌握科學文化知識,學生只有在教師“真愛”的陶冶下,才能更積極地投入到學習中,這是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不可缺的方法與手段。
從教三十年來,我越來越深切地感受到教師語言對學生心理影響的重要性,一句簡單的肯定、良好的評價、關懷的話語,可以激發出學生學習的斗志,形成積極向上的健康心理。反之,一句簡單的否定、不良的評價、冷漠的話語,會傷害到學生的自尊心、打消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嚴重的會讓學生形成心理陰影。因此,在日常的教育教學中,我們教師要特別注意運用語言藝術,培養自身在不同場合面對學生運用適合語言的習慣。
一、優化教師課堂教學用語
“教師教學用語”就是指教師在課堂上根據教學任務的要求,針對特定的學生對象,使用規定的教材,采用一定的方法,在有限的時間內,為達到某一預想的效果而使用的語言。它是知識的主要物質載體,是師生信息溝通的重要手段,是聯系師生情感的重要紐帶。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學生的學習心理直接影響學習成效。因此,教課堂教學用語對學生心理所產生極大的影響,優化教師課堂教學用語是促進學生健康心理形成不可或缺的條件之一。語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在課堂教學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課堂是一個心理場,有不同的心理鏡像在課堂中活動。教師不僅要關心學生的學習,更應關心學生的心理狀態。這時教師更像一個心理醫生。教師說的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都體現了你希望扮演的角色,是一個權威者、引導者還是共同學習進步的研究者。
大部分研究者認為,社會的急劇轉型和快速發展,導致教師和學生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多元化。這使得教師的綜合素質和人文精神匱乏和缺失,師德素養出現“知行背離”。[1]教師在執教過程中,會有語言暴力發泄,對學生心理也是有一定負面影響的。常言說得好,“德高為師,身正為范”。 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加強教育理論、專業知識學習,提高自身素質修養,培養出良好的師德師風。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嚴格規范教學用語,教師能夠靈活運用教學語言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在課堂上更加主動、愉快地去學習。而在新課程改革過程中,教師語言不僅要保持原有的用詞準確規范、表達簡明扼要等特點外,還要注意語言表達的幾種轉變:由命令式轉變為商討式、由評判式轉變成建議鼓勵式、由灌輸式轉變為引導 式、由統一的語言轉變為開放的語言、由單一的評價轉變為評價的多元化,使得我們的教學語言更符合新課程標準,更加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二、恰當使用課堂評價語言
孔子的教學語言以“雅言”為正音,以“辭達”為目的,以“慎言”為特點,以啟發性為追求,多使用語重心長的口頭語等語言形式風格。孟子則認為,“君子之言也,不下帶而道存焉”,“言近而指遠者,善言也。”后來《學記》中更是明確地提出教師教學語言藝術修養的標準:“其言也,約而述,微而藏,罕譬而喻。”可見教學語言藝術早為我國古代教育家所重視,并對此作了深入地研究和精辟的論述。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要讓孩子們體驗勞動的歡樂和為自己的勞動而感到自豪。”[2]任何一個學生無論他大、多小、多聰明、多遲鈍,他總是一個獨特的生命個體,因而他有獨立的思想情感。“提高對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認識。”[3]在心理承受能力和認知能力方面,我們要把孩子看成孩子,在對待學生的態度方面,我們要把學生當成年人,他們和成人一樣有喜怒哀樂、有自尊心。因此也需要我們對他們的尊重,對他們心靈的呵護。尊重學生,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就要求教師的語言不能?“冷”、“硬”、“辣”。如在傳授知識時,要忌諱?“笨”、“傻”之類的埋怨;啟發誘導時,要忌諱,“呆”、“木”之類;挖苦、指責驕傲時,要忌諱,真“行”、“真了不起”之類的冷嘲;批評錯誤時,要忌諱,“沒治了”、“看透了”之類的斷言。教師對學生必須以正面鼓勵為主,任何時候都不能傷害學生,即使是批評也要充滿激勵性。
語言是教育教學過程中最基本的交流工具,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馬卡連柯不止一次地說過:必須使未來的教師養成善于同學生說話的能力。教師的評價語言只有富于感情、充滿真情,學生才愛聽、喜歡聽,進而“親其師,信其道”,收到預期的教育教學效果。
三、結束語
“我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在不同地區發展極不平衡,即使在開展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面做得較好的學校,也存在著一些問題。”[4]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是一個艱巨而細致的任務。“百年大計,教育為先”在素質教育廣泛實施的今天,必須把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作為重中之重。“理論研究薄弱,對于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問題認識尚不一致。”[5]作為教師應該不斷地加強理論學習,注意對語言的研究和表達,使我們的語言摒棄低級、粗俗,更富有藝術性、感染力,以激勵和引導學生健康成長。自覺地加強多方面的修養,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努力使我們的語言表達既簡單明規范,有富有藝術性和感染力,真正收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效果,為新世紀培養和輸送更多的合格人才。
參考文獻:
[1] 王紅梅.關于中小學教師語言暴力的倫理學研究[J].2009
[2] 田慧生,《課堂課堂評價的理論與實踐》,遠方出版社,2004年版,第58頁;
[3] 楊燕.當前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教育探索,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