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囯产精品一品二区三区-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网站-四房播播网站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公文范文 > 心理健康論文

心理健康論文

時間:2022-05-27 04:55:2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心理健康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心理健康論文

心理健康論文:淺談學校教育中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因素

學生具有健康的心理是素質教育所追求的目標之一,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哪些因素能夠影響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是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都必須認真思考和研究的問題。影響兒童心理健康的因素除了來自家庭,社會和個體自身特點以外,在兒童入學后,學校教育對其心理健康的影響便占了主導地位,學校教育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因素主要表現下面幾個方面:

1.民主的管理方式

民主的管理方式是最有利于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的,專制型和放任型的管理方式都不利于學生心理的健康。當代中小學生的心理特征一方面表現在思維活躍,上進心強,自我意識特別突出,另一方面他們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務能力差,這又使他們的心理脆弱,依賴性特別嚴重。由于上述各種心理因素的相互矛盾,他們既反感專制型的管理方法,也不喜歡放任型的教育形式,他們渴望民主型的學校教育。民主的管理不僅為他們提供了展示自我才能的天地,滿足其自我表現的欲望。還能夠使他們在民主的氣氛中感受到學校的溫暖,老師的關懷,同學的幫助。這樣,他們的心理就會長期處于一種積極,歡暢,平和的狀態之中,會有利于他們的心理健康發展,并形成各種正常的心理機制。如果實施專制的教育方式,就會造成學生的心理障礙或導致不良的心理健康狀態。因而,實施素質教育,采取民主的教育管理機制,是培養學生健康心理素質的重要手段。

2.積極的期待效應

羅森塔爾效應告訴我們:學校和教師對學生的積極期待會影響學生的行為方式,使他們產生良好的心理狀態。不少的研究也表明,教師的期待影響他們對待學生的方式,不同的對待方式又影響學生的學習及心理健康。如果教師對某個學生的期待是積極的,即使他不用語言明確的表達出來,學生也會不知不覺的感受到這種積極的期待信息,心理處在一種和諧的狀態,從而能健康地發展。反過來,如果教師對某一個學生采取消極的期待和失望的態度,即使他不明確的表達出來,這位學生也能在不知不覺中接受到這種信息,從而產生消極悲觀的,灰心失望的心理狀態,影響其心理的健康發展。可見,積極的期待效應不僅僅是教師的一種工作方法的問題,而更重要的是關系到一個教師用什么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去教育和影響他的學生的問題。

3.適度的學習壓力

適度的學習壓力會使學生產生中等的學習焦慮,心理學認為,中等的學習焦慮可以使學生產生適度的學習緊張,易于集中注意力,調動學習積極性,使之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去;過重的學習壓力會造成學生極度的焦慮、憂郁、惶恐,長期經歷危機狀態可能導致心里不健康。當前中小學普遍存在著家長望子成龍,教師追求高分,學校內部、學校與學校之間競爭激烈,學生的課業負擔過重,一系列的強化學習的措施,無休無止的測驗考試,紛繁復雜的家庭作業,壓得學生喘不過起來,這種過重的學習負擔無論是對差生還是對優生,都感到壓力重重,使他們長期處于一種緊張、焦慮、擔憂、挫折等等不平衡狀態之中,這對他們的身心健康都起到了巨大的摧殘作用。素質教育呼喚扎扎實實地提高課堂45分鐘的教學質量,切切實實地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給予他們以適度的學習壓力,使他們的心理能夠健康發展。

4.健康的團體影響

一個生機勃勃、團結向上的班集體也會有利于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而一個混亂、松散、不合作的班集體,則不利于學生健康心理品格的形成和發展。這是學生團體影響的一個方面。另一方面,如果一個學生為它的班集體的成員所接受、歡迎,并在這個團體中具有一定的地位和影響,他便會積極地、努力地為這班集體服務,并且會產生一種強烈的集體文秘站:榮譽感和自豪感,就會形成一種健康向上的心理狀態,否則,他會破罐子破摔,對集體產生一種抵觸、不合作的心理。因而,在教育過程中,應當努力創造一種平等、和諧、合作的團體氣氛,使每一個個體都能接受到集體的溫暖,這樣就能使每個學生的心理之花,在一個團結合作、積極向上的環境中開放得更加健康、更加艷麗。

心理健康論文:教育管理 -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

社會不斷發展,學生要經受住來自各方面的不良影響,有賴學校、家庭、社會的正確引導和教育。其中學校和家庭的教育起主導的作用,下面就這些方方面面進行一些探討。

一、學校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社會日新月異的急速發展和變革,各種不良思潮和矛盾使在校青少年學生產生了極大的影響。由于青少年學生正值成長發展過程中,缺乏科學的辨別能力和社會實踐經驗,加上中學生的獨立意識較差,所以中學生很容易民發生心理行為偏差。

近年來,中學生常出現妒忌、自卑、孤僻等不健康心理行為,究其原因,我們不難發現,他們存在心理偏差,是由于在學習和生活中碰到問題和困難時,缺乏解決矛盾,應對挫折和處理危機的能力。

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對此不能漠視不理,不能只注重分數而不管學生是否具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我們要培養的是人才而不是廢才,更不是害群之馬。因此,我們必須形成共識:要下足功夫,正視心理健康教育,促使中學生的健康發展,健全他們的人格,為21世紀培養合格的人才。

二、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途徑

1、通過課堂教學滲透心理健康知識,是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

課堂是學校進行教育活動的主要場所,課堂教學不僅是科學知識傳授的過程,也是學生心理發展的過程,從教材內容看,各科內容都是很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例如,政治、語文、歷史、地理可以陶冶學生的心靈,塑造高貴優雅的品質;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可以進行科學思維的訓練;美術、音樂可利用特有的旋律、線條、色彩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體育課可鍛煉學生的堅強意志,培養學生競爭、拼搏、進取的精神。在各科教學過程中滲透有關的知識,可以使學生處處都感受到真、善、美的教育,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質,且作為教育的主體,教師不僅在知識上影響著學生,而且教師的人格也會在教學的師生互動過程中起潛移默化的作用,這就構成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

在這里著重指出,可充分利用初一政治教材:這門課程是從德育的高度,以非智力因素的品質修養為主,集品德和心理知識學習、培養能力于一體,重在心理訓練和行為指導的課程。

2、聯系家庭,引導學生家長關心子女的心理健康,是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的重要方式

由于學生家長與學生固有的血緣關系,感情和倫理道德上的內在聯系,家庭教育直接影響著學校教育的效果,也是學校教育所不能代替的一種力量。父母在關心子女的生理健康的同時,還應關心他們的心理健康。有些父母認為孩子才得壯、不生病就是健康,這是不全面的認識,事實上,在一些青少年身上存在心理障礙,如說謊、無理取鬧等行為。然而,由于認識的片面性,不少家長對于孩子的心理健康不夠重視,甚至采取違背心理保健的教育方法,這是不利于他們的心理健康發展的。在發現他們心理有缺陷時要及時矯正,引導他們熱愛生活、熱愛科學、關心社會、關心他人,培養他們的責任感、獨立性、自尊心和自制力,奍 成樂觀進取的精神。

3、充分利用其他的各種途徑,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①可利用各種報刊雜志的有關文章,對學生進行心理品質教育。如某日報《謹防“黃”從口出》一文告誡人們不應看黃色書刊和錄像,更不應嘴巴擴散黃色病毒,敗壞社會風氣。這對一些愛說粗口的學生很有教育意義;或利用報刊雜志上的心理測試韙,進行測試,使學生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②開設心理咨詢活動,幫助學生解除心理障礙。可由各年級優秀學生組織成立年級的咨詢小組,共討成長中的煩惱,也可通過師生之間的朋友式的交流,既解決了學生因學習方法、成績等方面產生的困惑,又增強了學生的交往能力。又可以通過建立“悄悄話”信箱,學生們如有什么疑問,可以隨時反把自己的心里話或疑問以書信形式投入信箱,并很快能得到咨詢回復,引導學生、疏導學生,或接受個別咨詢。

③學校還要努力建設好校園文化陣地,做好宣傳廣播,辦好宣傳欄、黑板報等,使學生時時處處受教育得鞭策。

綜上所述,要使學生的心理得以健康發展,學校及教育工作者必須掌握好心理知識,遵循學生心理發展的規律,在實踐中靈活運用心理教育規律,探索學生的心理發展,總結心理教育的經驗,與家庭、社會緊密聯系,才能取得良好的成效。

心理健康論文:語文學科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隨著新世紀的到來,心理健康教育已越來越引起了人們的重視。目前,不少學校開展了心理咨詢活動,并開設了心理輔導課,然而由于從業人員數量過少,專業水平又普遍不合格,致使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收效甚微。以課堂為主渠道,充分發揮各科教學的心理教育功能,不失為一條彌補的好途徑。而在眾多的學科中,語文教學在心理教育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

下面就語文教學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淺談幾點體會:

一、營造寬松和諧的課堂心理氛圍,張揚學生個性

中學生自我表現的欲望空前迫切,獨立意識強,渴望與他人溝通,渴望得到他人的接受和尊重,渴望在人際交往方面得到成功。因此,在日常的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情感力量,建立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在愉悅自信、寬松自如的氛圍中有所發展、有所提高、有所創造,讓學生想說就說、敢于標新立異,使他們的個性得到充分的發展。

良好的課堂心理氛圍,應該是寬松與嚴謹、嚴肅與活潑、熱烈與深沉的有機統一。這種情境氛圍的創設,可以縮短教學中人與人、人與文本的距離,豐富與活躍學生思想,開放心靈空間,讓學生多一份活氣、增一份靈氣,產生美好的心理體驗,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比如在閱讀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對文本中喜歡的內容作出個性化的反應,對文本的內容、表達提出自己的看法、疑問和評價。盡管學生的感受理解可能很膚淺,甚至可能很“怪異”,使人一下子感到不可思議,但是,站在師生平等對話的立場上,抱著尊重學生的態度,教師不應該輕視學生的感受,應熱情地鼓勵、引導,用心去呵護熠熠生輝的思想火苗,同時針對其認知結構和思維過程中的缺陷、不足,開展積極有效的幫助。

課堂是學生生活的主要空間,也是他們心靈得以成長的主要環境,因此,積極的課堂心理氛圍將對學生心理的健康成長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要給學生提供一個寬松、和諧的人文環境,使得課堂真正成為學生心靈棲息的精神家園。

二、挖掘教材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培養健康人格

語文蘊含著十分豐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資源。語文教材本身就是由一篇篇生動、形象、富含哲理與情感的文章構成的,學生可通過閱讀認識世界、了解人生、體味生活。數百篇課文不僅可以對學生進行認知心理的教育,也滲透著心理健康教育的其他內容。當然,這種教育不是集中有序地直接表達出來的,而是深深地蘊藏在課文中,蘊藏在字里行間;也不是獨立的,而是與其他教育因素綜合且并存的。教師要正確處理和利用好語文教材中的心理健康資源,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務。

1.引導學生珍愛生命

近年來關于青少年的暴力事件屢屢見諸報端,報復、自殺現象觸目驚心。青少年對自己(他人)生命的漠視,令人憂心。在震驚、惋惜的同時,我們清醒地認識到,生命教育對廣大學生而言勢在必行。只有從小教導青少年敬畏生命,才能促使他們熱愛自己的生命,進而尊重、關懷、欣賞他人生命,樹立積極的人生觀。因此,在課堂上當我們慷慨陳辭贊頌“文天祥寧死不屈”、“劉胡蘭面對敵人的鍘刀臨危不懼”的英雄壯舉的同時,也不要忘了引導學生珍愛生命,樹立“生命最寶貴”的理念。誠然,英雄的事跡可歌可泣,但不一定值得沒有自我保護能力的孩子們學習和效仿。

2.幫助學生樹立自信

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是心理教育的首要任務。通過心理教育使學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心理能力,以幫助學生進行人格塑造,無疑是為學生未來的發展奠定重要的基礎。因此在語文教學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自尊、自強和自信心。

如學習《小桔燈》,教育學生學習小女孩在困境中仍對生活充滿信心,鎮定、樂觀地迎接生活的挑戰,自尊自愛自強不息的精神。

學習《為了忘卻的記念》等課文,教育學生學習那些革命者在黑暗社會中堅強地站出來與反動勢力英勇地斗爭,他們的自尊、自強、自信心是何等強烈,又是多么不容易。同時通過課文學習,讓學生結合自己的實際談體會、寫讀后感,深深地激發了他們的自信心。

3.培養學生戰勝挫折的能力

生活中挫折無處不在,學生常會因為學業擔憂、社交障礙、生活失意等而憂郁苦悶緊張,從而產生挫折感,影響到身心健康。教師應經常向學生推薦優秀的文學作品,使他們從中吸取力量,以書中的主人公作為自己行動的楷模,自覺鍛煉自己的意志,正確面對挫折,學會調適心理。遇到挫折,首先要接受這個事實,然后多方分析原因,不能怨天尤人,再盡力去補救或改變,走出困境。

如學習課外古詩《夢游天姥吟留別》,李白那坦然面對挫折之精神就值得學習。他四十幾歲才進入長安有了施展才能的機會,可一年后就被權貴排擠出長安,對他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挫折。可他并未消沉,而是蔑視權貴,不與他們同流合污,讓學生在閱讀偉大的心靈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接受了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應融入各科教學之中,融入教學活動的各個角落,這是我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在教學中的嘗試。隨著素質教育的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會越來越被人們重視,我將在以后的工作中進一步探索,與同行們一起開辟一條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徑。

心理健康論文:論臨床對心理健康的作用

1.我國的現狀

農民工入城后,長期與家人隔絕,而導致產生了情感依戀缺乏,心理壓抑無法排遣以及犯罪率上升等問題;而一項調查據另有55.5%的留守兒童表現為任性、冷漠、內向、孤獨等性格特征[。留守兒童在人格方面的缺陷又往往會影響其一生的健康發展,導致更多的家庭悲劇產生。另一方面,市場經濟帶來的外來文化的沖擊,導致出現“代溝”的問題,80后、90后在新的社會環境下生長,很容易接受多元文化潮流的熏染;而父母仍然沿用舊的教育模式,對“洋文化”采取摒棄排斥的態度,與子女產生價值觀念的沖突,乃至出現代際之間的“鴻溝”;而兒女在成長過程中缺少了父母的合理引導,也必然會導致社會角色認同失敗,影響下一代的健康成長。

2.當前主流價值觀

當前主流價值觀念及電視媒體等不當的宣傳也帶來了社會上的仇富、攀比氛圍,導致很多群體性格扭曲,社會壓力過大等身心問題。“富二代”、“高富帥”等過高的曝光和宣傳,歪曲了正確的社會價值觀念,更多人們把精力放在關注社會兩極化上逃避現實,抨擊社會的不公平,報復他人等,嚴重的影響了社會的和諧與穩定。由于生育政策的實行,當前家庭主要是以獨生子女為主,由于家庭溺愛和缺少挫折經歷,新一代的成長面臨著更多的身心健康問題。很多調查和中小學生的自我報告表明,中小學生中普遍存在著嫉妒、自卑、任性、孤僻、焦慮、逆反心理、神經衰弱、社交困難、學習不良、吸煙飲酒、乃至自殺、犯罪等心理行為問題。

3.從咨詢心理學人本主義學派的視角看社會問題

代溝情況主要是子女沒有獲得尊重的需要,父母在給與子女愛的需要時采用了不當的方式;而人們在攀比中也使得歸屬與尊重的需要嚴重缺失;獨生子在成長中在自主活動中得不到尊重的需要,在人際交往中得不到愛與歸屬的需要。構建“和諧大醫學"模式的構想和措施鑒于以上所述,筆者提出建立“和諧大醫學”模式是解決人類健康問題的關鍵。以前的傳統醫學,雖然比較重視心理和社會方面的因素,但是對國家的制度、政策等方面造成的對人健康的影響,很少提及,而這些也都是影響健康的重要因素。“和諧大醫學”模式,它主要強調,人的健康不再只是衛生部門、醫院單方面能夠完成了的事情,它還需要國家和社會各個系統共同努力,并且要人們形成“一切為了健康”的觀念,所以才叫“和諧大醫學”。要使每個公民都重視健康,要形成“健康為人人,人人為健康”的生活理念

4.從人本主義視角提出干預策略

使人們遇到相應的心理問題,能夠有可求助的相應機構。以“當事人為中心”提高心理咨詢的普世性,開辦心理學培訓班、社區服務等,落實心理咨詢的個人應用系統,提高咨詢服務者的個人素質。

心理健康論文:農村初中體育教學中如何滲透心理健康的應用

世界衛生組織指出:“健康不僅是免于疾病和虛弱,而且是保持身體上、精神上和社會適應方面的完美狀態。”由此可見,健康包含身心兩個方面,身體健康是心理健康的物質基礎,心理健康有助于學生的身體健康。過去那種重身體、輕心理的體育教學觀念是片面的。如何在體育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增進學生的心理健康是體育教師的職責所在。

一、農村初中體育教學中學生心理狀況及所面臨的心理問題。

初中學生正處于人生成長的重要階段,是生理和心理發展的關鍵時期。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交往方式不斷改變,將來的交往只見其聲、見其字,不見其人,情感交流也隨之逐漸減少。現在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孩子之間的感情交往甚少,而且因為家庭教育的偏頗,所以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必然會給他們的心理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從而出現大多自我傾向嚴重,不懂得尊重別人,不善于同別人合作,意志薄弱,自我控制能力差等心理素質低下的現象。這是影響到他們健康發展的題題,亟待解決。

二、農村初中體育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從學科角度講,學校體育與心理健康聯系密切。學校體育課程中蘊涵許多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在體育教學中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和優勢,體育教學對提高農村初中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現代學校體育教學不僅要向學生傳授知識、技能,增強他們的體質,而且要通過體育運動將健康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和生活方式傳授給學生,提高農村初中學生的心理素質水平,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體育習慣,促進學生身心全面發展,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

1.良好的心理狀態會增進學生的身體健康,有利于改善學生的情緒。

由于身體健康與心理健康的內在聯系,學校體育在促進學生身體健康發展過程中必然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產生積極的影響。研究表明,在農村初中學校體育活動中,教師注意心理教育方法的運用,加強心理引導,能調動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的積極性,有效調節學生的情緒,使他們表現出積極向上、樂觀進取的心理狀態。

2.選擇適合學生身心發展的體育鍛煉方式,有利于培養學生堅強的意志品質。

體育是一項競爭和合作性都很強的運動,活動中要密切配合與合作,否則難以完成任務。因此,在體育活動過程中,要有效培養學生的自信、自立、自強、堅毅和拼搏等優良的個性品質和吃苦、耐勞的精神。研究表明,體育運動可以使學生逐漸形成克服困難的積極情緒,從而使從鍛煉中培養起來的堅強意志品質遷移到日常學習和工作中。

3.通過體育鍛煉能增強學生的自尊和自信,有利于培養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與合作精神。

目前農村初中學生中獨生子女占絕大多數,有較強的自我傾向和依賴心理。體育運動是在一定的環境中進行,并與他人發生交往和聯系的,其顯著特點就是在運動中人與人之間既有競爭性又有合作性,中學生心理正處于尚不成熟且逐漸走向成熟的階段,教師必須從適應社會需要的角度,結合體育運動的特點,協調學生之間的人際關系,在運動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從而使學生樹立良好的合作和競爭意識。

4.高效課堂的推進,有利于提高農村初中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心理承受力。

現行的農村初中體育課程中設立了社會適應學習領域,所以體育教師更應該注意改進教學理念,以便更好地幫助學生提高探索創新能力和抗挫折能力。有不少農村初中學生由于學習和其他方面的挫折而引起的自卑感和抑郁癥,通過體育鍛煉大多得以緩解或消除。

三、農村初中體育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及方法。

1.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與特長,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

愛是學生最基本的心理需求,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教學中老師首先要轉變觀念,認識到學生和老師的區別在于社會角色不同,在精神上是平等的。老師要尊重學生的人格,熱愛關心他們,真誠地幫助他們,利用課余時間跟他們接觸,跟他們交朋友,談他們喜歡的話題,盡量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因為學生的心理是敏感而單純的,當他們感受到你的真誠,就會向你敞開心扉。

2.創造愉悅的樂學環境有利于學生發揮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教師的工作有很強的示范性,課堂上教師的一個微笑、一個眼神、一句話、一個動作對學生的影響都很大。學生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希望受到教師的關注和肯定,這樣會在他們心中升騰起一種特殊的感受——自信。由于體育教學主要是通過學生各種身體練習完成的,更需要教師動作的示范和語言的鼓勵。教師準確優美的示范,親切和藹的態度,會使學生產生求知的欲望更加強烈。每個學生都具有充分的發展潛力,他們不僅專注于課堂學習,還關注人類生存的環境。創造愉悅的樂學環境有利于充分開發學生的創新和實踐的潛能。

3.豐富教學內容,求同存異,采用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實現教學相長。

教師和學生分享彼此的知識和思想,交流彼此的情感、觀念與理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同存異,實現教學相長。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加強學生之間的互助合作。在體育課教學中,可為學生營造團結合作、互助互學的心理環境,在體育教學中組建合作小組“興趣小組”,采取“集體討論”“探究式學習”等方式,讓學生相互探討,共同提高進步。

4.運用積極的評價手段,幫助學生認識自己的潛能和不足,以求更好地發展。

對學生的學習進行經常性的評價是促進學生學習的重要手段,同時也能促進和維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師應通過客觀公正而積極的評價,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歡樂,增強學習的興趣和信心,準確地認識自己的潛能和不足,悅納自己。另外,還應給予學生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的權利。

總之,體育教師應該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熱情和學習動機,豐富他們的內心體驗和心靈世界,使學生樹立對真、善、美的價值追求及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體育教學應該關注學生成長,注重學生的親身體驗,注重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尊重個體差異,注重對個體發展獨特性的認可,給予積極評價,激發學生多方面的潛能,幫助學生悅納自己、增強自信。

心理健康論文:學生心理健康征文作品精選:人生海海,堅定前行

人生海海,堅定前行

當風雨都過去迎著風看天空/不放棄才能夠有感動/這一生這一次/為自己抬起頭/至少要真正地盛開過。

-題記

走過了滿臉稚氣的初中,熬過了如火如荼的高中,擠過了浪淘沙般的高考,我們到了這個奮斗已久的地方——大學。但是,就在這珍貴的四年大學時光里,有的人卻是“動不知所為,行不知所之,身若槁木之枝心若死灰”,他們忘了給自己一點希望,一個可以堅持的方向。沒有了父母的叮囑,老師的約束,他們就像野馬脫了韁,放縱自己在虛幻的世界里游蕩,視力在電腦屏前下降,青春在被窩里埋葬。突然有一天,他們想起自己是不是應該做點什么時,卻發現渾濁的眼睛已看不到前方,原來那座青春的墳墓早已將自己埋葬。

一念起萬水千山;一念滅滄海桑田。我們不應該、也不能夠放棄自己、放棄夢想。就像李嘉誠告訴我們的,“覺得自己做得到和做不到,其實只在一念之間。自己要先看得起自己,別人才會看得起你。一切偉大的行動和思想,都有一個微不足道的開始。有理想在的地方,地獄就是天堂;有希望在的地方,痛苦也成歡樂。樂觀者在困難中看到機會;悲觀者在機會中看到苦難。理想的路總為有信心的人預備著。”夢想是用來實現的,但是太容易實現的,那不是夢想。一年又一年,我們有多少時間可以揮霍,今天不走快一點,明天就要用跑的了,后天也許就看不到前進的方向了,所以在今天一定要毫不猶豫地向前走,誰去管夢想會不會實現呢。

生活從不會向你許諾什么,尤其不會向你許諾成功。它只會給你掙扎、痛苦和煎熬的過程。所以要給自己一個夢想,之后朝著那個方向前進。如果沒有夢想,生命也就毫無意義。所以,要好好呵護你的夢想。會有一天,你將破蛹而出,成長得比人們期待的還要美麗,但這個過程會很痛,會很辛苦,有時候還會覺得灰心,面對著洶涌而來的現實覺得自己渺小無力。但這,也是生命的一部分。做好現在你能做的,然后,一切都會好的。我們都將孤獨地長大,不要害怕。

米蘭·昆德拉在他的小說《玩笑》中說:“受到烏托邦聲音的誘惑,他們拼命擠進天堂的大門,但當大門在身后砰然關上時,他們發現自己是在地獄里。”生活有時就是這樣的黑色幽默,讓渺小的人們難堪無助,而讓堅定的人更加強大。每個人都會經歷一個漫長的疼痛過程來改變自己,把自己最軟弱的地方變成最強壯的地方需要勇氣。因為你要忍受孤獨,寂寞,甚至嘲諷,當決定一件事情的時候千萬不要回頭,要相信自己一定可以達到。你要知道那些不相信自己的人連努力的價值都沒有。

今天的你不管玩的多瘋,有多快樂,或者多難過多傷心,睡覺的時候就全部忘掉吧,明天是一個一塵不染的自己。我知道有些心情誰也理解不了,有些路還要自己一個人走下去,有些苦難還要一一去體會。但是無論何時無論何地無論有多么糟糕,我們都有一群可愛的親友,我們從來都不是孤軍奮戰,至少我們還有信仰和夢想。也許有時我們會感到很失望,感到無路可走,可是,等在我們前面的,還有一整個世界,還有很多值得我們全力以赴去爭取的很多驚喜。勇敢地邁出腳步,我們就會擁有新的視野和新的起點。

大學是一個舞臺,一個預演我們今后生活軌跡的舞臺。在這里,沒有人會一步步教你該怎么走,沒有人會監督你是否在堅持自己的夢想。一切的一切,都得靠我們自己。我們這些初嘗人間煙火的學子可能會偶爾偷懶,但我們決不能再錯過了一個又一個大好的早晨后還心安理得;我們可以偶爾心煩意亂,但我們決不能對生活頹廢無望。夢想永遠是逆向,就算一路都會有阻擋,我們也要勇敢去闖。

給自己一個目標,可以是今天我要背幾個單詞,可以是明天早上我要比今天早幾分鐘,也可以是這學年我要考什么證書,還可以是我要用心經歷一場什么樣的愛情。不管什么目標,只要是我們真心想去做的,可以為自己的夢想鋪路的,都是值得去實現的。我們是一路向前走的 ,走過了也就錯過了,唯有珍惜即時的擁有,生命的記憶里才會少一些悔與恨。誰說你不完美,誰說你不值得,你擁有每個權利,去活得漂亮。一天的生活開始了,抬起頭,空氣是清新的,陽光會是燦爛的。每一天,都值得我們去認真品味。

是的,你我都知道這個世界充滿了不公平,貧窮,現實,無助,但我要你明白,這個世界永遠不止這樣,我要你看到光明,夢想,努力和希望。沒有人能回到過去重新活著,但你我都可以從現在起,決定我們未來的模樣。就像慢吞吞的綠皮火車,也許他很慢,但時間總會到達你的那一站。

在成長的路上,很多時候不能盡如人意。但是我們要樂觀、堅強、笑對磨難。 堅持不后退,向著幸福追,一路上有笑也難免會流淚。那些樂與痛、悲與喜、汗與淚,便會成為種子,漸漸成長成一株株堅強美好的向日葵,種在時光里,總有一朵感動值得回味,曾經如此完美,不必計較太多錯與對。在而后的歲月中,不經意,一轉身,身后一片花海閃耀光輝。雖前方太多挫折,看著走過的路,總有一些美麗的向日葵在時光里閃閃發光,給予我們信心和力量。

最愛五月天的歌,“就算整個世界把我拋棄,而至少快樂傷心我自己決定。所以我說,就讓它去,我知道潮落之后一定有潮起,有什么了不起。”

人生海海,認識自己,找到自己,堅持做最好的自己。不斷努力,堅定前行。總有一天,我們都能擁有屬于自己的那片天空,幸福微笑,勇敢翱翔!

心理健康論文:班主任工作與心理健康教育

“教師應當是心理醫生”是現代教育對教師的新要求。現代教育的發展要求教師“不僅僅是人類文化的的傳遞者,也應當是學生心理的塑造者,是學生心理健康的維護者”。作為一名心理保健工作者,也許不是一個班主任的主要任務,然而作為一班之“主”的班主任,能否以科學而有效的方法把握學生的心理,因勢利導地促進各種類型學生的健康成長,將對教育工作成敗有決定性的作用。

不久前,有人預言心理疾病將是21世紀之患,有關調查表明,當前中小學生中存在心理問題和心理障礙的比例也相當高。1998年天津師大教育學院對1782名中學生的調查表明,有心理問題的比例平均為35.31%,有明顯問題的比例為16.72%。而筆者在從事班主任期間也深刻體會到許多學生在行為表現中成表現的種種異常如:好動、多話、厭學、打架等并不是單純的品行問題,而往往是由心理問題引起的,因此,將班主任工作與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顯得尤為重要。

一、了解當前中學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是教育成功的前提

經過長期觀察,筆者認為當前中學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情緒方面的極不穩定,喜怒無常。當其情緒喜悅時,學習積極性高漲,與別人相處和諧;當其情緒煩躁憂郁時,學習積極性低落,與別人難以友好相處,甚至出現逃學、打架、斗毆等現象。

2、意志方面一般為憂柔寡斷、虎頭蛇尾,自制力差,易受暗示。當其情感沖動時,自制力較差,不能正確對待自己和控制自己,當外界誘因強烈時,容易動搖。當學習中碰到困難,生活中遇到不順心的事時,就表現為悲觀、失望,甚至退縮,意志崩潰,破罐子破摔。

3、性格方面的因素是中學生心理問題中較為典型的一種,一般表現為:(1)自私狹隘型,常為一點小事而跟別人鬧意見,斤斤計較,并且在很長時間內不能自解脫,甚至耿耿于懷;(2)自大自負型,自以為是,瞧不起人,缺少對別人的欣賞與尊重,且受挫能力差;(3)自卑怯懦型,這類人較為孤僻,不合群,做事憂柔寡斷,唯唯諾諾。

4、青春期綜合癥。表現為:(1)中學生進入青春期后,隨著生理的發育發展,心理上也發生變化。一些學生情感上有了糾葛,情緒變得不安和煩躁,有時感到孤獨、憂慮和苦悶,抑稱為青春煩惱;(2)從某個時候起很快失去學習的興趣和意志,打不起精神聽課,稱為青春抑郁,還有青春期幻想與所謂的“早戀”的問題等。

這些主要的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盡管十分復雜,但由于中學生心理的可變性與可塑性、過渡性與動蕩性等特點,因此只要班主任有的放矢地加以正確地引導、扶持、幫助和教育,這些學生所謂心理問題是能夠得以糾正與調整的。

二、對癥下藥,開展良好的集體活動是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徑之一

良好的集體活動是富有教育力和感染力的課堂,它能使學生在活動中消除心理障礙,相互溝通,它能使師生在互動中產生潛伏的積極影響,同時它還有利于教師在活動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其一,針對一部分學生缺乏恒心、毅力、對學習存在惰性,從而使他們智力因素受到極大束縛的特點,我開展了“學習為了什么”、“磨礪堅強的意志”等主題班會,幫助學生制定了不良學習習慣治療卡,制定了系列監督機制,并配合“學習競爭伙伴”、“進步之星”,經驗交流會等活動,使學生的自信心和積極性得到極大提高,在活動中,非智力因素對智力因素起到動力、定向、引導、維持、調節、控制和強化的作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學習兩極分化的局面。

其二、針對一部分學生以自我為中心,冷漠、自私的心理特點,我又先后開展了“九班的故事”,讓每個學生尋找、發現本班的故事,讓每個學生共同創作班歌,唱班歌,共同參與班級公約的撰寫與討論,讓學生與兄弟班開展辯論賽、拔河比賽、籃球賽等,在活動中,學生開始變得熱情,開始團結,開始互相關心幫助,整個班集體開始形式較強的凝聚力。

其三、筆談——開啟學生心理的一把鑰匙。我發現,要想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要想進行有效的心理疏導,筆談比個面談更加行之有效(特別對于一部分特殊生而言)。

筆者在開學伊始就讓每個學生制作一本“交心本”,要求字數、內容不限,一周與我交流一次,剛開始學生并不習慣,東搬西湊或詞不達意,漸漸地,學生敢說悄悄話,知心話了,每次與他們的交流都是一種心靈的對話。

筆者曾經有這么一個女學生,成績優異,能力強,卻過于要強,要斤斤計較,一次在“交心本”中她談到自己競選班長落選后頗多微辭的看法,我隨即也在交心本中寫了一封誠懇的回信,其中信的末尾我是這么寫的“一個人衡量能力的大小不在于職位的高低,只有輸得起的人才可能贏得真正的人生,雖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利益得失,然而與年齡不相稱的衡量得失實在是最大的悲哀。”此后這個女學生有了很大程度的改變,愛計較的毛病也收劍了不少。

再有一個男生曾經為自己迷戀某個女生而陷入矛盾和痛苦中,我也給他回了一段話:“欣賞別人人的同時,不是要你忘了自我。與其匆匆涉入愛河,不如靜靜等待成長,干任何事都要有一個高的起點,愛情也一樣。我始終相信,當你事業成功的時侯,幸福就會來臨。”事后我又反復與該生進行了交流,最后該生終于平穩地渡過那個悸動的階段。

此外,這里在對學生進行心理疏導時,無論是個別面談,還是筆談都必須注意幾個原則:1、平等性與民主性原則:師生間的民主與平等,才可能產生依賴與信任的力量;2、共情原則,注意傾聽,設身處地的去理解學生的各種內心感受,并將其表達出來,與學生產生共鳴;3、

保密性原則,只有在這個前提下,學生才有可能毫無顧忌,暢所欲言。

總的來說,心理健康教育不是班主任工作的全部內容,若想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嚴格意義上,必須配合一定的心理健康課程與學校專門的心理咨詢措施,但是作為一名班主任,結合心理健康教育來開展工作,又是必要和有效的。當然以上僅是筆者的一些粗淺探討,那么如何在二者間尋找更加有效和完美的切入點,需要我們德育工作全體同仁繼續探討和實踐。

心理健康論文:淺論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已成為全民關注的社會問題。自卑、性格孤僻、行為怪異、叛逆等是他們心理問題的顯著表現。本文通過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進行探究,進而提出解決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對策,以便幫助留守兒童重建自信心,樹立良好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使留守兒童身心能夠健康發展。

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大量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越來越多的孩子成為一個特殊的弱勢群體——留守兒童。留守兒童因與父母長期分離, 缺少父母關愛及有效的教育、引導和管理,都不同程度存在著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礙。因此,給予留守兒童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與輔導迫在眉睫。

一、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

隨著我國經濟結構的轉變,大部分青壯年勞動力為了獲得更好就業機會和更好的經濟報酬就背井離鄉去城市打工,他們的孩子就交付給年老的祖父母養育,逢年過節才能回趟家看孩子,這種在父母長期缺位的情況下成長起來的留守兒童普遍缺乏家庭的溫暖、父母的關愛,所以這些孩子普遍缺乏安全感和一些心理問題。家庭因素不是造成兒童心理問題的唯一因素,還有社會因素、學校因素以及自然環境等因素。

二、農村留守兒童存在的心理問題

1.生活在自我的小世界里,進行自我封閉

由于大部分留守兒童是與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祖父母與兒童年齡差距較大,不能很好溝通,祖父母不能很好地理解孩子的想法和需求,所以大部分留守兒童生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

2.情緒不穩定

在兒童成長的過程中,缺乏父母的呵護和陪伴,心理上缺乏安全感,容易暴躁,情緒易失控。

3.不善于與人交往

留守兒童大部分比較內向,不喜歡與人打交道,不喜歡參加集體活動,缺乏與人溝通的技能。

4.留守兒童比較缺乏自信,內心自卑、迷茫

留守兒童大部分生活在比較貧困的地區,家庭條件一般比較貧窮,而且父母一般不在身邊,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有著許多困難,所以他們都比較不自信,內心充滿了迷茫。

除了上述問題外,留守兒童還有著厭學、缺乏責任感和集體榮譽感、較強的焦慮感等問題,在不同的留守兒童身上有著不同程度的體現,并不是所有留守兒童都有這些心理問題。嚴重影響他們的身心健康。因此做好對農村留守兒童的幫扶和心理健康教育是我們教育工作者責無旁貸的工作。

三、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平等對待,不給留守兒童貼“壞標簽”

美國心理學家貝克爾認為:“人們一旦被貼上某種標簽,就會成為標簽所標定的那種人。”每一個學生的家庭環境、先天素質與自身努力程度不同,因而他們的思想狀況、學習成績及性格愛好等也不一樣。對留守兒童,我們不能給他們貼上“差生”的標簽,只看到他們的短處而見不到長處,這樣就挫傷了他們進取的積極性。對待這些學生要從“短”中發現他們的“長”處,并給這些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氛圍,使他們在認可、贊揚和尊重中樹立起自信。這樣不給學生貼否定性“標簽”,而是利用肯定性標簽作正向的引導,可以激發學生發展特長的積極性,引導學生建立起自信,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二)傾注真情,為留守兒童撐起愛的藍天

師愛是一種偉大而神奇的力量,它是兒童智力、道德、個性發展的風帆。一位老教師曾意味深長地說:假如你厭惡學生,那么,當你教育工作剛開始時,就已經失敗了。法國教育家盧梭曾說過:“凡是缺乏師愛的地方,無論品格還是智慧都不能充分自由地發展,只有真心實意地去愛學生,才能夠精雕細刻地去塑造他們的靈魂。”有了愛,人與人之間容易溝通,有了愛,倔強的人會變得格外馴良,愛是通往教育成功的橋梁,也是一條基本的教育原則。教師對學生的愛,是一把打開學生心靈大門的鑰匙,是促使他們健康成長的催化劑。留守兒童由于自身存在的問題,平時受的批評較多,往往有自卑心理,如果還經常用批評的方式去教育這些學生,結果會事與愿違,甚至出現頂嘴或出走、退學的現象。我們要改變學生長期養成的不良習慣,就應該用愛心去教育轉化他們,忌用“死不悔改”、“不可救藥”等挫傷學生自尊心的言語,對他們更應該傾注真情,讓愛心像清泉一樣澆灌留守兒童干涸的心田,為“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撐起一方藍天。

(三)搭建平臺,解開留守兒童的心結

由于留守兒童大多存在或多或少的心理問題,又無法得到家長的關注和引導,而現在的監護人往往都只關心生活,不關心心理的需求,因此容易發生心理障礙。為及時了解、排除這些心理障礙,教師應多為留守兒童搭建平臺,解開他們的心結。

1、教師與留守兒童結對,代管到人。

“代管家長”在一定程度上扮演父母的角色,使遠離父母的留守兒童在生活上多了一些噓寒問暖,在學習上多了一些幫助輔導,在情感上多了一些交流慰藉,使家庭職能缺位的孩子有了較好的教育補償,為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營造一個和諧的空間。

2、經常組織留守兒童參與文體娛樂活動。

充實業余生活,吸引他們參加文明健康的活動,讓他們融入集體中,消除他們的孤獨感、自卑感,慰藉他們殘缺的感情。讓他們受到更多的監督、照顧與關愛,減少受教育的斷層與真空,在老師、同學群體中成長。如:教師在班級開設 “悄悄話信箱”,建起“心靈的驛站”,幫助留守兒童解決無人傾訴,無處傾訴的問題,與學生“結對子”,幫助解開心靈的疙瘩,還定期舉辦心理健康教育講座、校園心理劇表演、關愛留守學生的主題班隊會和課外文藝科技比賽等活動。

3、采取個別輔導的方法。

學生的煩惱、焦慮、緊張,往往因人而異,通過團體指導有時難以收到最佳效果,應通過個別咨詢,對個體進行指導,幫助他們減輕心理壓力和負擔。“一把鑰匙開一把鎖”,教師要隨時隨地觀察留守學生的心理動態,對有心理疾病的學生,要對癥下藥。可以進行個別交談,如:電話咨詢、“心理咨詢室”或“傾訴信箱”,也可以通過寫日記、周記的形式了解學生的心理動態,及時引導學生走出心理誤區。

4、真情關愛,三個優先。

首先,學習上優先輔導。學校要從學習方面對留守兒童逐一進行分類、分組,落實到每一位任課教師,具體分析學生的學業情況,制定學習幫扶

計劃,明確幫扶時間、內容和階段性效果。學校對結對幫扶效果進行定期檢查,建立進步檔案。對具有良好學習習慣的留守兒童要繼續激勵他們,多為他們搭建展示自己的平臺。對一部分習慣不好的孩子,教師在與家長溝通時本身就存在著一定的困難,這就更需要老師付出耐心和愛心。不放棄、不歧視,最大限度地爭取家庭教育合力,督促好孩子學習,引導孩子做人,養成良好學習習慣。其次,生活上優先照顧。老師對留守兒童要多看一眼、多問一聲、多幫一把。留守兒童患病時,要及時診治、悉心照料。第三,活動上優先安排。學校要高度重視并認真組織留守兒童參加集體活動,或根據特點單獨開展一些活動,既使其愉悅身心,又培養獨立的生活能力。 (四)家校聯系,形成強大的教育合力

人的教育是一項系統的教育工程,這里包含著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學校教育,三者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相互制約,在這項系統工程之中,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礎。對于留守兒童教育管理,要積極開展聯動教育,不斷提高家校互動水平,共解留守兒童教育難題。

1、加強互動,提高家校合作水平。要采取多種形式提高家長認識,充分利用春節、農忙等民工返流契機,組織好家長學校和網上家長學校,向家長倡導科學育人,鼓勵家長與親子互動,多打親情電話,多寫親子書信。要建立“留守兒童”家庭聯系卡,通過打電話給外出的父母,寫聯系卡向監護人反饋等形式,定期或不定期地將孩子的學習情況和思想動態及時向家長反映,做到聯動教育。要針對留守兒童成長變化,及時與其家長溝通聯系,同家長一起制定留守兒童成長和發展的計劃和方案,一起做好留守兒童的心理引導和教育,促進他們健康成長。

2、滿足需要,建立“家長”制度。留守兒童的一個共同心理委屈是:父母給他們只是“錢”的滿足,而缺乏的是情感上真正需求的“愛”。情感的空白需要用愛心來充實。建立“家長”制度,可以滿足留守兒童愛的需要。“家長”的職責,是對留守兒童進行管理和輔導,要側重于生活上的關心指導、思想上的教育引導、情感上的啟發誘導。還要定期不定期地進行家訪,定期與家長通電話,達到相互溝通,每個學期給家長寫一封信,通報其子女的學習生活情況。“家長”不但要培養留守兒童的生活自理能力,人際交往能力,而且還要對他們的業余愛好進行引導、指導。如果留守兒童出現生病等特殊情況,“家長”還承擔起送醫院治療,照顧飲食起居等事項,彌補留守兒童的情感空白,必要時及時與家長取得聯系,求得家長的配合和幫助。在節假日,對無親友可依靠的留守兒童,“家長”還要安排他們過“家庭團圓”生活,以彌補他們的親情缺失。針對留守兒童所犯的錯誤或不良苗頭,“家長”不能簡單的處理,而應在全面了解情況、分析原因的基礎上,做耐心細致的教育工作。為了預防留守兒童發生錯誤事件,“家長”尤其要加強對“問題兒童”的疏導和監管。這樣,通過“家長”制度,搭建了家校溝通的橋梁,有利于進一步增進家校聯動教育的成效。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讓我們像知時節的春雨,用真誠的愛去滋潤每一個留守兒童的心田;用熱情的火去點亮每一個留守兒童的心燈,指引孩子生命的航程,驅除蒙昧,收獲希望。

總之,農村中小學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的解決是一項系統而復雜的工程。需要家庭、學校、社會的共同努力、共同參與,構建完善的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機制,促進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論文:素質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問題

21世紀是充滿競爭的世紀,敢于冒險,敢于探索,善于競爭,善于合作,富于創造是21世紀對人才規格的基本要求。這些品質無一不與良好的心理素質密切相關。素質教育就是要求學生在德、智、體諸方面的素質全面發展,學生素質發展有多方面的內容,心理素質不僅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對其他素質的發展有著很大的制約作用。它既是素質教育的出發點,又是素質教育的歸宿。柳斌同志在《關于素質教育的再思考》一文談到素質教育的三要義中,他指出:"素質教育的第二要義,就是要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再一個是心理素質,承受挫折的能力。帶著什么樣的心態來看社會的問題非常重要。"一個學生的心理狀態是否正常、健康,在家庭關系、同學關系、學習問題等方面的認識和處理方式的正確與否往往會影響一個學生的學習態度,是關系到學生能否健康成才的重要問題。因此,心理健康是發展良好的心理素質的前提和基礎,反之,有了良好的心理素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也會提高。《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指出:"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學、勞動技能和身體心理素質,促進學生生動活潑的發展。"由此可見,心理健康教育不僅是時展對教育的必然要求,而且是實施素質教育的目標之一。

一、心理健康教育是實施素質教育的目標和核心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工作有著密切的聯系。

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者運用心理學知識協助學生正確認識自己、認識世界,適應社會、發揮潛能。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會的要求,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學生施加影響,培養學生思想意識和道德品質的活動。二者都是育人,在統一育人活動中各自都能發揮獨特的作用,相互借鑒,相互促進。心育對德育有一定影響。心育適當擴充和完善了德育的目標和內容;心育為提高德的有效性提供了新方法、新技術;最重要的還是,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更新教育者的教育觀和學生觀,對整個教育都帶來了積極的影響。

其次,心理健康教育能促進學生文化科學素質的提高。

在一項對475名高中畢業班學生的研究表明:學習成績并不完全取決于智力因素,高成就者(成就較智商預期為高)、普通成就者(成績與智商預期相當)、低成就者(成就低于智商預期)差別的產生,與性格特征有關。高成就者工作習慣較佳,對學業興趣較濃,按時完成作業,關心學習成績,做事認真負責且有計劃。低成就者難自律,難自我規范,較沖動放肆,喜好玩樂,貪圖近利,與同伴關系欠佳,較不合作,較自私,較不尊重權威與傳統,較不合群,在校在家較不快樂,常為己辯護,憤恨他人,對挫折和壓力不知所措,較悲觀。普通組介上下之間,尚屬正常。由此可見,培養積極的情感品質和良好的意志品質和性格特征能促進科學文化素質的提高。

再次,心理健康教育能夠促進身體健康和身體素質的發展

心理健康和良好的心理素質寓于健康的身體;身體健康和身體素質的發展也依賴于良好的心理教育。心理學的研究表明,青少年尤其重視自我觀念或自我意識,包括對自身形象方面的觀察、概念、看法,關注自己外貌美丑、體能強弱、運動機能優劣等,常將自己的形象與理想中的標準進行比較,或與同輩人進行比較。比較結果,或滿意或自卑,倘不能正確對待,也對身體的發展帶來不良影響。以上所述表明,健康的心理是身體健康的心理條件。通過心理教育,維護心理健康,提高心理素質,是提供這種心理條件的重要措施。

不僅如此,良好心理素質對身體素質的發展、體能的充分發揮也具有重要意義。無論是造型美、生氣美等身體美的各要素還是力量、速度、耐力、靈敏等身體素質。這些素質的發展無不需要相應的心理條件,如性格外向的人適于力量大、速度快的活動,內向性的人完成目標的動機強,適宜進行精細、準確的任務。同時,身體潛能能通過運動技能的提高得到發揮。運動技能是習得的能力,表現于迅速、精確、流暢和嫻熟的身體運動之中。運動技能中包含任知成分,與智慧技能有聯系。運動技能是心因性技能。它既不是不隨意的、反射性動作,也不是如同搖頭那樣簡單的肌肉反應,他受到內部心理過程的控制。因此,提高動作技能,發揮人的的身體潛能,必須依賴于良好的心理素質的發展。

最后,通過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心理素質是形成審美素質的基礎和條件。

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的,沒有心理上的修養,審美的修養不可想象。此外,許多優良的心理素質既是內在美的表現,也是美感素質形成和發展的條件。例如一個人能正確地認識現實,客觀、全面、公允地看待問題,能正確地正視現實,熱愛學習和工作,聰明才智得到正常發揮,有自知之明,對自己能正確評價,行為舉止得體等,都是理智美的表現。又如對人富有同情心,誠懇,正直,正義,不畏強暴,樂群,對學習與工作勤奮、細心認真、有首創性,不卑不亢,嚴于律己,自信、謙虛,自尊等,都是性格美的表現。通過心理健康教育培養的這些優良的心理素質,既是精神美的成分,又是審美素質形成和發展的條件。

綜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艱巨而偉大的工程,是充滿活力的新課題,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核心。

二、心理健康教育在現實操作中存在的幾種誤區

回首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歷史,瞻顧當今學校這項工作的現狀,問題不少。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幾種傾向,而這些傾向已經到了不得不糾偏的時候了。

1、缺乏對人性的關注

一是“心理健康”含義闡釋的偏狹性。盡管有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思想,有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指示,但是中學的一些善良而偏執的人們將此理解為:“健康”就是大而空的政治,就是輕而浮的幾千年一成不變的信條,于是相當一部分人把綿羊式的學生歸入上流,把不聽話的學生驅之下等。成績好的就什么都“健康”,成績不好的心理一定存在問題,顯然沒有把學生當成活生生的人來看待。

二是教育對象的片面性。走入對“心理健康”詮釋的誤區,必然產生“亂點鴛鴦譜”的行為。一些學校人為的排出所謂雙差生,即成績差、守紀差,進而將其歸入心理不健康之列,開展的輔導只不過是高壓灌輸、批評教育,而未從“人”這一根本上想點子動腦筋,干出了庸醫治病越治越重的蠢事。

三是確立主題的偏頗性。在一些教育工作者看來,學校育人工作唯一見成效的就是升學率,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題就是多考幾個 重點。因而教育工作者言談舉止都離不開這一主題,成績差的學生常挨訓斥以至不聞不問,一腳踢開自不待說,即便成績好的學生,也只是當他成績下滑時才引起注意,關注時只不過是教他如何把成績搞上去,至于正值青春少年這一年齡段特有的人性就被拋之于九霄云外了。

2、缺乏對生命的關愛

既往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著程度不一致的弊端,這些弊端障礙了一些教育工作者的視域,阻礙了這項工作的進程,削弱了工作應有的力度。括而言之,這些弊端可分為三點:

第一點過度理想性。曾幾何時,眾多教育者把理想性需要看成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歸宿和全部,夢想一夜之間學生能成為眾人敬仰的英雄,全然不顧教育對象的年齡、閱歷和文化思想水平。這種虛幻的不切實際的愿望和做法,非但不能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育、成長,反而人為加重了危害程度。

第二點忽視現實性。視理想性為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靈丹妙藥的教育工作者,必然輕忽當代中學生學習、生活和思想實際,不了解學生在想什么,做什么,盲目地在那里大談學生該想什么,不該想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這種做法不是隔靴搔癢就是事與愿違,很難達到預期目的。與之相反,一位班主任在新接一個班級之初,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調查了解學生的家庭經濟收入、家長職業、學生興趣愛好、心理素質和學習生活習慣,做到全班學生基本情況了然于胸,關心學生生活,一遇困難千方百計幫其解決,尤其洞察學生的思想變化,一旦有征兆就找其談話,學生視他為兄長,愿意作情感交流、心理溝通。如此,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可想而知。

第三點缺乏針對性。由于大而化之的理想性,由于忽視當代中學生的現實性,心理健康教育這項工作必然就會缺乏針對性,所信奉的是偉人的教導英雄的豪言,所做的是“一把鑰匙開千把鎖”的傻事。喜歡說大話、空話、套話,使學生敬而畏之,樂于做整齊劃一的省心事,使學生違心地絕對服從,可悲的是這些同行直到現在還全然不知,依舊津津樂道,踽踽獨行。

3、缺乏平起平坐平等的相待

反思目前我國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明眼人也能看出此項工作早就陷入了種種誤區,唯一缺乏的是平起平坐平等相待。

頤指氣使式,此為其一。一些工作者憑著自己走南闖北的閱歷和“才高八斗”的學識,動輒對受教育者大加訓斥,以不容置辯的語氣,無懈可擊的邏輯,暴風驟雨般地傾瀉下來,搞得學生只有聆聽義務沒有申辯權利。試想,如此教育怎能會把學生個體生命放到應有位置。事實上,一些學生愿將心理向心平氣和不疾不徐者傾訴,就是個反證。

先入為主式,此為其二。一些教育工作者憑著自己的直覺斷定某某學生有心理障礙,比如學生皺著眉頭,必有所思,比如男女生在一起說說笑笑,必定有談情說愛之嫌。即便是專伺心理輔導的教師,也常有無可成文的規律,“無事不登三寶殿,來此必是燒香人。”實際上,這種先入為主式的偏見比比皆是。

患者求醫式,此為其三。教育工作者依賴的就是“求”字,你不找我我也不找你,限于人手,有的學校心理輔導室不能全天侯開放,即使“坐診”時也只能守株待兔。因此,筆者不得不呼喚“送醫上門”。所有教育者必須善于調查研究、察言觀色,多掌握些當代教育學心理學原理,少一些“無病拖成有病,小病拖成重病”的遺憾。

三、以人為本,促進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開展

21世紀可謂是人的生命凸顯的時代。總書記“以德治國”的思想就是站在時代的高度,從“人”這一有別于其他一切動物的特定角度提出的,不只是當下一切工作的原則要求,更是學校工作的行動指針。這一本體回歸是對昔日教育工作偏失的矯正。本文擬從當今時代需要的角度,主張回到人的本性之中、需要之中和生命之中,真正以人為本,促進青少年的生命健康成長,進而推動學校素質教育不斷深入,加速學生健康心理形成和鞏固的進程。

1、以人為本:心理健康教育不可輕忽的主題

反思當前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之艱難、實效性差的原因,盡管有很多,但根源就是一條,即目中無“人”,沒有活生生的學生實際,有的只是與學生生理、心理相脫節的和與時代精神相悖的、簡單的、形式化的說教。新的時代、新的實際呼喚新時期的心理健康教育目的、手段、模式必須隨時代的變化而變化。無論是從新世紀人類發展的角度,還是從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實際狀況思考,這一工作都應向“以人為本”的、踏著中學生生命節拍,和著中學生心理的律動,并促進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的方向轉型。簡言之,“以人為本”,促進中學生健康心理的逐漸形成是當代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可忽視的主題。突出以至抓住這一主題是新時期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應有之義,只有如此,才能寫好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這篇大文章。

2、關注生命:心理健康教育亟待指明的向度

如前所述,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說到底是從“人”的特定屬性、特有本質出發,“以人為本”就是關注人的生命,學校就是要關注青少年的生命,他們的生命具有多樣性和層次性。人的哪一種需要,在什么時候、以什么方式顯現,既具有一定的內在秩序,又受其外在生存環境制約,就現在中學生心理而言,既有遺傳使然又有環境所致。教育能否取得理想的效果,關鍵在于外在環境對他需要的契合、激活或生存,并對這種需要滿足與否及滿足程度。

關注學生個體生命的現實的當下需要,實質是關注每一個學生的每一天的健康成長,幫助每一個學生過好每一天。誠如有人說,生活不是過去時,也不是將來時,而是不折不扣的現在進行時。既然如此,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就必須面對他們真實的生活。他們有學習的壓力、生活的困難,也有思想的尷尬、成長的煩惱,凡此種種,我們都必須予以足夠的、到位的關注,對于他們上述的壓力、窘境、煩惱甚至恐慌,有責任盡全力幫助他們適切地解決,從而培養他們處理這些問題的能力。這樣,心理健康教育這朵艷麗之花就能結出豐碩之果。

3、平起平坐:心理健康教育恪守不渝的方式

要改變上述諸種做法,必須打通平起平坐平等交流的渠道,真正讓學生講述自己的生命故事,如此才能實現心理健康應有的價值。首先,師生之間必須平等相待,教師不要自己坐著讓學生站著,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只有這樣,才能收效。其次,在氣氛融洽的前提下,讓學生講自己的心理故事,因為教育是一個內心的旅程。教師要讓學生多講,讓他把話講完,亦如中醫診病,不要設置框框,讓學生痛快淋漓,產生一種非說完而不止的欲望,之后教育者施醫治之方。第三,尊重與寬容。尊重是指尊重學生的人格乃至隱私,不能把學生的某種心理當成笑料、談資而宣至于第三人。寬容意味著學生在講自己的生命故事時,允許他想怎么說就怎么說,即使有過激的言辭也不要說三道四甚至發火訓斥。第四、著意培養學生道德判斷、道德選擇、道德行為能力。每一次教育之后,都應給予學生一個明白的說法,棘手的一時說不清的允許雙方有個冷靜思考的過程,一俟靈感火花閃現,迅即與對方交流。這樣,就可力避好心辦壞事,好心無好報的結局。自然,平起平坐是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必須恪守的一種方式,在對等交流中,學生就能觸摸生命感覺的個體法則和心理應遵循的道德原則

心理健康論文:淺談在體育教學中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

[摘要]在體育教學中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時代的需要。正確認識健康的概念,樹立學校體育“健康第一”的新理念。把握體育教學與促進心理健康教育的相互關系,在體育教學中不斷更新教育觀念,改進教學方法,積極促進心理健康教育,增強學生心理健康。這就要求教師面對新課標在體育教學活動中,有目的,有意識地啟發、引導并幫助學生進行實踐體驗,提高心理品質,克服心理障礙等,從而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

[關鍵詞]體育教學 心理健康 健康教育

一、前言

在20世紀90年代世界衛生組織將健康解釋為“一個人只有在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性良好和道德等四個方面都健全,才算是完全健康的人。”智力發展、品德培養和綜合素質的提高,創新意識、競爭能力、自主人格、適應能力的形成和發展都要受心理素質的影響。而健康心理素質的培養又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范疇。各類研究和調查數據表明,現階段青少年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日趨嚴峻。學校體育教學應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重視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當前大力推進素質教育的形勢下,怎樣在體育教學中促進心理健康教育,真正促進學生身心兩健,是我們體育工作者的一項新課題。在很多時候,由于教學內容、方法的改變、學生完成動作的失敗、師生交往或學生交往的沖突等原因,課堂集體氣氛會發生起伏變化,從而對每個成員的情緒產生振動和感染,使每個成員的心理活動隨課堂氣氛的改變而變化。體育課堂教學心理氣氛的優化可以發揮其愉悅和調節的作用,使集體的情緒處于適度的亢奮狀態,每個成員在認知上相近,情緒上相融,心理上互動,課堂氣氛活躍,教與學、練的情緒高漲,學生處于積極的心理狀態之下,認知操作能力得到充分發揮和提高,學、練效果得到了最優化。

二、優化體育教學情景,促進心理健康教育

1.創設情境,讓學生在學習中體驗互幫合作快樂的情感

在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創設良好的課堂學習氛圍,著重培養學生互相合作學習的習慣。互相幫助、探討學習,使學生在交往的過程中完成學習任務,感受到學習知識的樂趣,也體驗到了合作的快樂。

2.在游戲中培養學生團結拼搏奮發進取精神

教學中運用游戲,能夠使學生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團結一致,奮勇拼搏。如集體跳長繩游戲比賽,接力跑游戲等集體游戲活動。通過對游戲規則的了解和參與游戲活動,培養了學生團結一致,努力拼搏奪取勝利的精神品質,同時讓學生在比賽中也體驗到勝利的喜悅。

3.讓學生感受老師的關心

體育活動中以小團體為主的練習活動,可以縮短教師和學生、學生與學生間的心理距離,使他們相互產生親切感和依賴感。在活動中,教師應經常注意學生的活動,關心學生的情緒狀態。如可以拍拍學生的肩膀表示鼓勵、肯定、贊賞。

三、課堂教法靈活,突出心理健康教育

1.理論學習法

體育理論課一直是學校的薄弱環節,學校的體育教學應該給予重視。通過體育理論課的方式講授心理健康教育內容,讓學生了解真正的健康包括身體健康、心理健康、一定的社會適應能力,三者缺以不可,其中身體健康是其它兩個方面的物質基礎,心理健康能使生理健康產生更大的價值。

2.激勵表揚法

教師要善于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在體育教學中體驗到快樂,這對于具有強迫癥和抑郁癥的學生,能夠起到較好的緩解與調節作用,對學生提出的要求要適當,教學的內容與形式,要充分考慮到個體的差異,定出不同的期望目標,使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在學校體育教學中應根據不同學生的不同特點,選擇不同的運動項目,或讓學生自己選擇,使每個學生的興趣、特長都能得以發揮,在各自擅長的項目中找到運動的樂趣、展示自己的才能。

3.交流法

教師要深入到學生中,創造融洽的師生關系,有利于學生保持愉快的心情。學生有了逆反心理,教師要主動與之溝通,進行疏導。營造一個融洽的人際關系和良好的教學氛圍,對學生的不良心理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體育教師要深入到學生中,了解他們的個性特點、興趣愛好、運動技術水平以及身體素質狀況,做到心中有數,并因人而異使教學更具有針對性。

4.誘導法

心理研究表明,當自己的能力適應任務挑戰時,學生就會產生愉快。在體育教學中要善于利用任務進行誘導,循序漸進,使其懂得只要主觀努力,方法得當,就能將自己的潛能挖掘出來。揚長避短,逐步發展身體素質,提高運動技術水平。轉

>,!< 5.感染法

對于某些技術動作,盡管教師做了技術示范,可是有的學生不相信自己也能完成這些技術動作。這時候,教師除啟發、鼓勵學生的信心外,還可以選擇有代表性的同學去帶頭練習,當他們成功的完成這些技術動作時,能很快的消除這部分學生的心理顧慮,增強其完成動作技術的自信心。正確看待合理的運動負荷與心理健康的關系,體育教學中的影響因素有運動類型、運動強度、運動持續的時間和運動頻率,從運動類型來說,能產生良好的心理效應:令人愉快有趣的運動,有氧運動,回避人際競爭運動,可以自定步調的運動;從運動強度來講,目前大多數研究認為,中等強度的體育運動強度能夠改善情緒狀態和焦慮、抑郁、緊張和疲勞,相反,大強度的運動卻可能增加緊張、疲勞;而運動持續時間,研究認為每次運動時間不少于20--30分鐘。

6.自我暗示法

教師要想學生傳授有關的運動心理學知識,并結合練習進行心理訓練。培養學生具有在面臨某種情況感到信心不足時,進行積極的有效地自我暗示、自我鼓勵的能力,從而逐步消除其不良心理障礙,促進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

總之,21世紀將是知識經濟占主導地位的世紀。在體育教學中的心理學的知識創新可以提升我國的整體知識能力,而激發學生的心理向健康的方向發展。只要體育教師在體育教學中有效地利用上述手段來調整學生的心理 ,學生就有可能學得積極主動,并學有成效,從而進一步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體育活動能讓學生樂于同他人交往,融于集體中,在社會生活中有較強的適應能力,能做到人際關系和諧。體育能使學生情緒穩定,能培養學生樂觀、開朗的性格,促使學生的個性健康、全面發展。

心理健康論文:心理健康對個體發展和社會發展意義

世界衛生組織早在1948年就指出,健康不僅是沒有疾病和身體不虛弱,而且是生理的、心理的和社會的完好狀態;1989年又進一步指出,健康的定義包括:軀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和道德健康;明確提出一個響亮的口號:“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根據這些論述,可以認為:心理健康是指個體在生活、心理上和社會之間的協調、和諧的狀態。一個心理健康的個體不僅需要沒有心理疾病與心理障礙,而且要具有一種努力發展自我、完善自我的積極的心理狀態;心理健康在后一層意義上才能夠真正顯示出來,因為個體要在身心與社會環境之間取得協調,就須能適應社會的變化,跟上時代前進的步伐。沒有積極向上的心態,不僅不能做到這一點,還可能在不斷發展的社會面前出現種種失衡,最后連沒有心理疾病和障礙都不能保證。

想一想,你周圍的同學有沒有這樣的狀況:虎背雄腰,可就是性格孤僻,缺乏朝氣;體壯如牛,可就是膽小如鼠,意志薄弱;膀大腰圓,可就是心胸狹窄,空虛頹廢;這能算是健康?據了解,現在不少中學生存在各式各樣的心理問題,如扭捏、膽小、憂郁、孤僻、依賴、神經質、人際關系不良等。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和上海第二醫科大學對上海青少年精神衛生問題的調查表明,1100名學生中有上述問題的比例最低的是10%,最高的達40%。

心理健康對個體發展和社會發展都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⒈心理健康有利于個體生理健康

健康的心理對生理發展有重要的促進作用,不僅可以減少心身疾病的產生,而且可以增強病人戰勝疾病的勇氣和信心,促進疾病康復。

⒉心理健康使個體形成良好品質

心理健康的人,能正視現實,展望未來;能注重實際,不胡思亂想;能接納挫折,積極應付;能有理有情、情理相融,這些對良好的道德品質的形成和發展都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⒊心理健康能夠促進個性的形成

心理健康的人有強烈的自我發展傾向,對于自己各種個性特點有客觀的認識,而且能夠努力地進行自我鍛煉,發展良好的心理品質。

⒋心理健康促進學習效率的提高

心理健康的人能正確地處理主客觀關系,在兩者之間找到最佳結合點;有良好的意志品質,活動中自覺性、堅持性都較高;善于調節自己,應付各種復雜情境,這對學習效率的提高有很大的促進作用;而且心理健康的人樂觀、富有情趣、充滿活力,這樣的人的生活質量也是很高的,情趣盎然,格調高雅。

⒌心理健康促進良好的社會適應

心理健康的人能夠悅納自己,也能接納別人,在和各種人的交往中既能熱情、寬容,又能把握自己,有理有節,容易獲得和諧的人際關系,還能在在復雜的社會條件下找到與社會相適應的生活道路。

⒍心理健康體現著精神文明水平

一個成員之間充滿嫉妒、爭斗、冷漠、悲觀等不良品質的社會或集體,精神文明水平不可能高,反之,成員之間充滿友愛、諒解、寬容的社會或集體,一個個成員都是樂觀向上、積極進取的社會或集體,必然體現出高度的精神文明。

⒎心理健康影響社會安定和發展

社會或集體中人際關系的和諧是社會安定的一個重要條件,個體心理健康直接影響到人際關系的建立,對整個社會或集體的安定有很大的影響;社會要發展,集體要前進,必須是一個高效率的社會或集體,社會或集體成員的心理健康不僅影響其自身的工作效率,且影響到社會或集體活動的效率,一個有高度精神文明的高效率社會或集體,必然是高速向上發展的社會或集體,其間,社會或集體成員的心理健康水平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心理健康論文:在體育教學中增進學生心理健康之我見

作為一線體育教師,應該如何在體育教學中促進學生心理健康?在教學過程中怎樣去磨練學生的意志,養成堅忍不拔的品質?如何培養學生坦然面對競爭,勝不驕、敗不餒的心態呢?體育教學是在一定的組織形式下進行的,學校體育活動大多都是集體活動,和諧、平等、友好、合作的學習環境,才能夠讓學生感受到集體的溫暖和愉悅身心。

一、創設成功體驗,使學生樹立信心

長期過大的學習競爭壓力,使學生產生心理壓抑,這種壓抑的心理就像一把久未開啟的鎖,如何才能把鎖打開呢?這就要求老師給這把鎖加點“潤滑劑”或“去銹劑”,然后選準鑰匙對準鎖孔把他打開。著名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把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看作是啟動學生學習興趣的“鑰匙”,他要求教師在每個學生身上發現最強的一面,找出他們作為個性發展根源的“機靈點”。作為一線體育教師,要善于發現每個學生的長處和閃光點,因勢利導,培養學生終身鍛煉的意識。比如有的學生速度素質較好,而有的學生彈跳能力較好,有的學生技巧性動作學的較快等。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發揮每個學生的特長,發揮各個學生的優勢進行教學。讓學生在體育活動中不斷得到成功體驗。根據自我效能理論的觀點,以前成功的活動可以使每個人對今后成功的期望加以提高,內部動機加強;所以我們體育教師應當根據學生的實際能力,有針對性地對他們提出力所能及的要求和目標,給他們提供成功的機會。學生經常體驗到成功和自己能力的提高,往往既增強了學習的自信心,又激發了學生堅持參加體育活動的內部動機。在體育課堂中體育教師要讓學生有快樂的體驗,不要刻意追求成績,給學生過大的壓力,使之緊張,應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去鍛煉,并享受體育活動給他們身心帶來的快樂。如:在50米練習中,設定二條起跑線,讓跑速較快的學生在后面,跑速較慢的學生在前面,同時起跑,一方面可以讓跑速較慢的學生獲得比別人快的成功體驗的心情,另一方面,讓跑速較快的學生在后面追,增加其運動量,又增添了比賽氣氛,從而調動他們的積極性,讓每個人都樹立成功的信念。

二、談話誘導,認識自我,克服自卑感

體育教學內容的多樣性、學生體能的個別性和氣質類型的不同性,致使學生在體育教學過程中表現出的學習積極性和課外的開放性等方面存在著一定的差異。作為體育教師必須利用課堂和課外的開放性、交流感情的直接性等有利條件,深入學生體育學習環境中去了解情況,用誠懇的態度、真摯的熱情與學生交談,關心學生,愛護學生,尊重學生,啟發學生全面認識自我和正確對待各種問題。如在進行短跑測驗時,對一些個子較矮或體形較胖和一些確實因身體素質差導致體育成績不理想的學生,明確指出他們的技術并不比別人差,而是身體素質和先天條件造成的。使學生正確面對客觀條件、充分正視不足,同時給這些學生制定不同的要求,只要達到這些標準就合格,或利用其他優勢項目彌補本項的差距。

三、創造條件,營造和諧的學習環境

心理學家巴班斯基說:“教師是否善于在上課時創設良好的課堂氣氛,對學生的學習有著重大作用。有了這種良好的氣氛,學生的學習活動可以進行得特別富有成效,可以發揮他們學習可能性的最高水平。”根據中學生活潑好動,表現自己欲望強的特點,教師應給學生一個充分展現自我的機會,給他們一個獨立練習的時間和空間。在技能形成的練習中讓學生自我表現、發展個性。體育教學中教師要激勵學生敢于創新、勇于實踐,并努力爭取機會,展現自己的創造能力,展現自己在實踐中的創新成果。比如:課前給同學們交待下節課的教學內容,讓他們自編自導地準備徒手操、專門性準備活動和結束部分的整理運動;在每節課準備部分和結束部分可讓學生輪流領做,真正讓學生參與到體育活動中來,以鍛煉學生的心理素質,促進他們更自覺、更認真地上好每節課,同時通過多次的鍛煉,克服思想上的緊張心理、鍛煉口語表達能力,消除學生閉鎖的心理和緊張的情緒,提高交往能力,增強心理適應能力,使其學習心理處于積極活躍的狀態。

四、利用體育課外活動,促進學生心理健康

學校的課外活動有著趣味性和實踐性的特點,學生容易接受,并愿意積極參與,同時它也沒有課堂教學中的時間、空間、形式等限制,更能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在活動中獲得深刻的體驗和感受,才有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使教學活動由課內向課外自然延伸,由硬性統一課業向自主選擇課業轉變。學生盡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實際能力,選擇活動內容和形式,甚至在玩的過程中完成某種“練習”,使大量無效流逝的間隙時間變得充實有意義,使玩中所涉及的人、物、事變成促進他們素質提高和能力發展的活性教材,把他們置身于社會大課堂中接受錘煉。比如:讓那些個子較矮和體胖的學生或身體素質較差的學生先練習下節課所要上的內容,給他們提供練習的器械和場地,在課中就讓這些學生走出來做示范。如在實心球擲遠教學中,讓臂力較強的體胖學生來示范;在技巧課練習中,讓那些個子較小但技術動作掌握的好的同學來做,從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五、利用游戲,培養學生的健康心態

游戲是中小學生喜愛的活動項目,通過游戲學生的思想、智力、意志、體力得到鍛煉和提高,特別是對那些有自卑感、較孤僻的學生,多讓他們參加集體性的游戲活動,在游戲中,讓學生分成幾小組,每一組的學生為了在集體比賽中獲得好成績,就會互相督促、互相學習、互相幫助,這樣就能形成良好的群體力量,同組的同學就會互相吶喊助威,從而促使同學間正常的感情交流,克服了一些不良的個性品質,使情感得到升華,促進了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個性的發展。比如:在換物接力賽的時候,我要求學生所換的物體都必須立起來,不得倒下,否則要重新回去立好,跑回隊伍時,一定要從右邊歸隊,一次錯就扣該隊一分。這時,各組前后同學紛紛互相提醒,增強了集體凝聚力,學生之間關系也很融洽,情緒的愉快。又如:讓身體素質較差、但責任心較強的學生在游戲活動中擔任裁判,通過他們秉公執法,同學們也不會輕視他們,讓學生養成尊重裁判,遵守規則的習慣,使這些學生不會因為身體素質較差而有自卑感的心理,在這些活動中,使每名同學的非智力因素都得到了培養。

六、課后開展個別咨詢,矯正學生的心理行為

體育教學中的心理健康教育除了要面向全體學生外,還應針對學生們的個別差異,以及個別學生已經出現的心理問題,進行心理輔導和干預。個別咨詢是指以 個別談話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健康教育的一種形式,其優點是針對性強,可以開門見山,只要雙方的談話建立在相互信任、平等合作的基礎上,使學生無拘無束,暢所欲言,就可幫助他們解決問題,從而提高健康教育的效果。尤其對在課堂上表現異常的學生,應更加給予關心幫助。在課外我們積極地和學生多接觸,找學生談話,了解他們的個性特點、興趣愛好、生活習慣、運動技術與身體素質狀況,和學生建立一種親密友好的關系。學生提出的問題,我們也逐一進行認真細致地分析解答,使他們生活在和諧的氛圍中,增加集體凝聚力、向心力,使他們樹立信心,啟發他們敢于面對挑戰、勇于克服困難,使學生個性得到充分發展,形成健全的人格,促進心理健康。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欧美日韩精品丝袜高跟鞋| 国产一精品一av一免费| 国产成人小视频| 久久人人爽人人人人爽av| 特黄特色三级在线观看| 久久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 久久午夜夜伦鲁鲁片免费无码影视| 女人被弄到高潮的免费视频| 99久久99久久久精品齐齐| 激情综合亚洲色婷婷五月|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五月| 三年片免费观看大全国语| 波多野结衣中文字幕久久| 强辱丰满的人妻hd高清| 俺也来俺也去俺也射| 日本肥老妇色xxxxx日本老妇| 99噜噜噜在线播放| 67194成是人免费无码| 精品少妇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 亚洲精品成人久久av| 免费精品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 国产综合无码一区二区色蜜蜜| 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人妻| 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无遮挡3d黄肉动漫午夜| 日韩av片无码一区二区不卡|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夜色av网站 | 女人脱了内裤趴开腿让男躁| 成av人片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久久久av波多野一区二区| 99在线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麻传媒精品国产av| 亚洲综合色成在线播放| 蜜芽亚洲av无码精品色午夜|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 亚洲a∨无码无在线观看| 国产一起色一起爱| 精品人妻码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亚洲欧美成人精品香蕉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