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31 16:39:3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全國經濟發展情況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縣域經濟;經驗;戰略
一、引言
縣域經濟是指在縣級行政區劃的地域內統籌安排和優化經濟社會資源而形成的開放的、功能完備的,具有地域特色的區域經濟。據2009年全國縣域經濟總量統計分析顯示:我國縣域內人口總數達9.31億,占全國總人口的70.10%;全國縣域經濟的地區生產總值達15.05萬億元,占全國GDP的50.05%;全國縣域經濟的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6592億元,占全國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的23.01%;各項指標均比2008年有所增加。這些數據和發展趨勢足以說明縣域經濟已撐起了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半壁江山。
二、河北省縣域經濟的發展條件
河北省自古即是京畿要地,是首都北京連接全國乃至全球各地的門戶。由于其地理位置的優越,其海陸和陸路的交通建設一直走在全國前列;石家莊民航、唐山國際機場等則形成了空中運輸網;郵電事業發展也異常迅速。發達便捷的交通通信條件,把河北省縣域經濟的發展推到了時代前列。
河北省礦產資源豐富,礦業經濟發達。全省發現礦產151種,查明儲量的120種,排在全國前5位的34種。已經形成了以冶金、煤炭、建材、石化為主的礦業經濟體系。
河北是全國糧、棉、油、蔬菜和果品的重要產區之一。河北省蔬菜產量占京津市場的50%以上;石家莊以南各縣素稱“冀南棉海”;豬、牛、漁、蛋產量分別占京津市場的50%、40%、35%、50%。
河北省有豐富的自然和人文文化遺產,有古遺址和古建筑群304處,歷史文物與陜西省并列全國第一,自然和人文景觀資源全國第二。
優越的地理位置和豐富的資源是促進河北省縣域經濟快速提高和發展的最有力支撐。
三、河北省縣域經濟發展概況
2008年,河北省縣域實現生產總值1.15513萬億元,占全省的71.4%;實現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300.2億元,增長了10.6%。2008年,縣域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1.35021萬億元,比2007年增長17.1%;農業產業化經營率達到55.3%,提高1.7個百分點;農民人均純收入達4795元,同比增長11.7%。可以說,河北省縣域經濟的發展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要取得更大的成就,縮小與國內先進地區的差別,更應該重視其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四、河北省縣域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縣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差距逐漸拉大
從縣域經濟總體水平看,中等型和欠發達型縣是河北省縣域經濟主體,兩類縣域人口占全省人口的55%,但是GDP只占全省的34%。從空間來看,北部縣(市)的經濟發展水平明顯落后于東南部地區。從發展的進度和潛力角度看,唐山、石家莊、廊坊等具有優越區位與資源優勢的縣域經濟發展較快,其綜合城鎮化水平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在河北省2009年經濟強縣前30位中這三個地區就占了21位,而處于冀北的張家口、承德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相對滯后,在經濟強縣前30位中則沒有出現。
(二)縣域工農業基礎薄弱結構不盡合理
河北縣域經濟中工業企業不發達,農業產業化水平低是普遍現象。工業規模小、質量低、效益差、管理落后、知名品牌少,多數處于產業鏈的初級階段。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低一直是制約農民增收,農業發展和農村建設的瓶頸。
河北省縣域經濟結構不合理,“二元結構”特征明顯,城鄉協調發展基礎較差。2009年,三產比重為15.7:53.0:31.3,仍需繼續優化。
(三)市場經濟體系有待完善
河北省縣域經濟的健康、快速、持續的發展政府部門是關鍵,政府應加快職能轉變,深化機構改革,掌握市場經濟發展規律,給經濟的發展創造一個寬松、穩定、有序的環境。市場主體思想保守,縣域之間相互溝通、協調機制尚未建立,限制了區域經濟的規模增長,資源浪費十分嚴重。
河北省農村金融市場不發達,2007年縣域金融機構的存貸比已下降為5.7%,縣域企業融資困難“后天營養不良”。
(四)自然條件差異大人口素質條件不足
河北省東南平原地帶地形平坦交通便利,是傳統農業和現代工業發展的聚集地。周邊的經濟、社會、文化環境相對優越,其整體的經濟實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相對其他地區較高。承德、張家口各縣由于地處山區,不論是自然環境還是基礎設施都處于弱勢地位,一直是河北省眾多貧困縣的聚集區。
河北省縣域經濟發展的人力資源缺乏已經凸顯。盡管“大學生村官,三支一服和特殊人才優先錄用”等政策有一定效果。但是由于縣域經濟基礎和生活條件差,縣域人才尤其是重要部門和領域的拔尖型人才缺乏,仍是制約河北省縣域經濟發展的難題。
解決河北省縣域經濟發展中的難題,就要深入了解縣域經濟發展規律,總結經驗、揚長避短,分析借鑒其他地區的成功例子,才能實現縣域經濟的又好又快發展。
五、河北省縣域經濟發展的戰略制定
河北省縣域情況多種多樣,這就決定了不會有萬能的縣域經濟發展戰略出現。但我們可以由表及里、由特殊到一般地歸納出一個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戰略框架,供各縣域經濟的發展主體做為參照。
(一)政府發揮主導作用職能適時轉變
縣域經濟要發展政府的主導作用不能缺失。正確評估縣域的客觀情況,不能盲目夸大也不要妄自菲薄。這就要求各縣級政府利用科學方法、聯合權威機構、聘請精尖人才察納雅言,對縣域的整體情況做好客觀詳細的整體評估。以縣域的客觀條件作為開展縣域經濟發展工作的最大前提。
加快政府職能的轉變。為給經濟發展創造一個寬松、穩定、有序的環境,要逐步落實“擴權強縣”,并積極探索“擴權強鄉”政策,積極向導向型、民生型、和諧型和服務型政府轉變。
(二)充分把握地緣優勢快速融入京津
河北省環繞京津依傍渤海,區位地緣優勢明顯。北京是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天津正在崛起為北方的經濟中心,兩市的腹地輻射效應深遠。在國內,河北省是華北的交通樞紐,是我國北煤南運、西電東送、西氣東輸、南水北調的必經之路。國際方面,是環渤海經濟圈“引進來,走出去”發展潛力最大的地區,也是商品出海入境的集散地,為環渤海經濟的發展提供了資源、人力、空間支持。
唐山借助首鋼搬遷已經打開局面,廊坊以兩個輕軌項目強化了“京廊同城”,張家口拿到京津222億元的4個風電項目。各地的發展說明了河北省縣域經濟發展的地緣優勢優越,加快融入京津經濟圈的步伐,是河北省縣域經濟的發展的一條捷徑。
(三)培育提高特色產業,支持農業發展
縣域經濟在一定意義上就是特色產業經濟。沒有特色,縣域經濟就沒有競爭力,也就沒有生命力。找準特色產業就是找到了提升縣域經濟發展的突破口。靠特色產業來增強縣域經濟水平,形成規模效應和品牌效應,才能全面提升縣域經濟競爭力。如遷安的鋼鐵業,承德的特色旅游業等。
大力發展農業是解決“三農”問題,加快新農村建的基礎。當前河北省縣域農業經濟的發展缺乏農業主導產業和規模化的農產品生產基地,要結合實際農、牧、漁相結合,形成“企業+農戶”、“市場+基地”或“中介組織+農戶”等多樣化的產業組織運作,打造基地,擴大規模,發揮帶動作用。
(四)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加大招商引資力度
河北省大多經濟落后的山區縣的基礎設施不完善。縣域基礎設施建設與縣域經濟發展息息相關,基礎設施條件優越,就會得到更多的發展機遇和投資青睞,進而增加縣域經濟的規模和實力。反之,基礎設施落后就會拖住縣域經濟發展的步伐。
招商引資是讓縣域經濟快速發展最直接,效果最明顯的方式。各縣應該在完善自身建設,制定招商政策,優化招商服務的基礎上,持續加大改革開放招商引資的力度,積極引進高精尖、高附加值、富民增收、環境友好的企業和項目,保障招商的量質結合。如近一段時期各地號召的工業園區建設就是一個良好的招商途徑。
(五)制定產業扶持計劃,促進產業結構優化
河北省很多縣域經濟都有其特色的主導產業,但由于資金鏈短缺、科技投入不足、市場擴展不及時等因素,沒有形成產業化和規模化,走入了發展的死胡同。針對產業的興起、集聚、分工和擴展各方面的特點,組成由政府、行業協會和企業聯合幫扶組織,為促進產業的做大做強掃除各種障礙。
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不僅是要優化三大產業的結構,在單個產業的內部也要實現優化。實現產業的縱橫兩個方向擴展,尤其是由產業下游向產業上游發展,不僅能實現更高附加值,還可以減輕經濟波動帶來的風險。
(六)加大人才培養力度,提高科技創新能力
縣域經濟的發展離不開智力和科技的支持。由于河北省靠近京津等中心城市,所以人才外流明顯。為了吸引人才河北省一方面應加大人才培養投入,全力支持河北各高校和研究機構的人才培養計劃,培養高素質、綜合化的領先人才,增加省內人才的自給自足比例;另一方面要創造良好的條件,提供經濟補助和有前景的職業規劃,吸引急需人才前來就職。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河北省縣域經濟的客觀能力決定了經濟發展的科技投入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落后于國內先進地區。科技創新和科技應用的不足,致使縣域經濟發展缺乏競爭力,更不利于資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續發展。因此,加強科技在縣域經濟發展中的投入率和貢獻率是各相關部門應該長期堅持抓好的工作。
六、結論
該篇論文從我國當前宏觀的縣域經濟發展情況入手,由河北省縣域經濟發展的特點和現狀為切入點,最后總結出河北省發展縣域經濟應遵循的一般性的戰略措施。但由于河北省縣域經濟發展面臨的情況復雜多樣,各地應立足于客觀實際,積極探索、勇于創新、善于借鑒,結合一般性的經驗和戰略,這樣才能找到適合本區域經濟、社會、自然協調發展的科學之路。
參考文獻:
1、中國統計年鑒[Z].2009-2010.
2、河北省200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Z].2010-02-26.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經濟持續高速發展,逐步由原來的粗放型向集約型過渡。但許多地區存在資源投入的強度和規模與實際產出的效率不對等、發展效率相對較低的情況。因此,研究區域農業經濟發展效率對農業向商品化、專業化、現代化跨越具有很高的應用價值。1978年著名運籌學家Charnes和Cooper等創建了數據包絡(即DEA)分析法。該方法具有較強的客觀性和可操作性,對區域經濟這樣具有多投入、多產出的指標體系進行綜合評估的結果更加客觀可信。根據對數據分析得到的每個決策單元綜合效率指標,可以找出決策單元配置效率較低的原因,進而確定決策單元結構調整的方向和程度。目前國內不少學者利用DEA分析方法評價區域經濟發展效率。劉霖、秦宛順研究了地區間縣域經濟的發展效率,發現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與經濟效率之間不存在相關性,不同省份的縣市在經濟效率上存在明顯的差異。袁立科對江蘇省縣域經濟發展效率及其影響因素進行了研究。王淑英對河南省縣域農業經濟效率進行了DEA評價。王偉、趙慧芬對河南各地市經濟發展進行了分析。學者的相關研究為本文提供了思路和方法,但現有文獻多基于對縣域經濟發展效率的評價,沒有從區域經濟發展的宏觀角度進行分析故本文擬運用DEA分析法對全國31個省、直轄市和自治區的農業經濟發展效率進行評價,以期得到各區域農業經濟發展效率的相對有效性和規模收益數據。
一、模型構建
本文采用的C2R模型的構建過程如下:設有n個決策單元DUMj(1≤j≤n),每個DUMj有m種輸入和s種輸出,DUMj的輸入輸出向量分別為:(式略)其中êT=(1,1,…,1)∈Em,eT=(1,1,…,1)∈Es。所涉及變量的經濟含義:(1)當θ=1且S-i=S+i=0時,表示該決策單元是DEA有效,即在投入xj的情況下獲得yj的產出達到資源配置效率的相對最優;(2)當θ=1且S-i≠0或S+i≠0時,表示該決策單元是弱DEA有效,即可以在投入xj不變的情況下將產出yj提高S+i,或者在產出yj不變的情況下將投入xj減少S-i以使資源配置效率達到相對最優;(3)當0<θ<1時,表示該決策單元是非DEA有效,即該決策單元的資源浪費嚴重,可以通過將投入xj調整為θ•xj同時保持產出yj不變以使資源配置效率達到相對最優。
二、指標體系的選取
通過全國31個省、直轄市和自治區農業經濟發展數據的選取和分析,可得出區域農業經濟效率的相對有效性。本文選取“農業機械總動力(萬千瓦)X1”、“農作物播種面積(千公頃)X2”、“地區農業人口(萬人)X3”為投入指標,選取“地區生產總值(億元)Y1”、“地區農業GDP(億元)Y2”、“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元)Y3”為產出指標。使用的指標數據來源于《2011年中國統計年鑒》及國家統計網等收集整理的數據。各評價指標數(表略)
三、實證分析
運用上述C2R模型,對全國31個省、直轄市和自治區的農業投入和產出狀況進行分析,進而得出區域農業經濟發展效率的相對有效性和規模收益的狀況評價。將表1的指標數據代入C2R模型,利用DEAP2.1軟件求出的各個決策單元在C2R模型下的綜合效率和規模指數見表2(本表數據由DEAP2.1處理表1得出)。由表2可知,在全國31個省、直轄市和自治區中屬于DEA有效(即綜合技術效率θ=1)的有:北京、上海、浙江、福建、海南、四川6個省市,其農業經濟發展效率相對較高;其他25個省、市和自治區均為非DEA有效(即綜合技術效率θ≠1),其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的資源投入強度和規模與實際產出的效率不對等,農業經濟發展效率相對較低規模收益相對有效性。處于規模收益不變的地區有:北京、吉林、上海、浙江、福建、海南、四川、云南8個省市,其投入產出量比例適當,處于規模收益不變的最佳規模收益點;處于規模收益遞增的地區有:天津、山西、江西、重慶、貴州、、陜西、甘肅、青海、寧夏10個省、市和自治區,其農業產出增長倍數大于投入增加倍數,要進一步加強農業資源的投入力度,優化投入比例以獲得更高的農業產出;處于規模收益遞增的地區有:河北、內蒙古、遼寧、黑龍江、江蘇、安徽、山東、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新疆13個省和自治區,其農業產出的倍數低于投入的倍數,應該加強農業投入的管理并調整產出的結構以提高產出。
四、區域農業經濟發展效率的優化調整
對全國31個省、直轄市和自治區農業投入產出的DEA分析表明,全國只有6個地區的綜合技術效率是DEA有效的,其他25個地區為非DEA有效的。這就需要對25個農業發展效率相對較低的地區在DEA的相對有效面上的投影進行分析,以得到這些地區從非有效到有效的調整數據。利用DEA的C2R模型可得到將非有效點調整到有效水平的量化數據,從而使各個決策單元達到相對有效性(表略)。
【關鍵詞】優勢資源 戰略 轉換
我國擁有資源優勢的地區往往也是經濟欠發達地區,在這些地區進行資源的開發,發展特色優勢產業,是符合當地實際的明智選擇。但在此過程中如何把握方向,總攬全局,找準著力點,實現經濟的優化升級和社會的全面進步,是一個需要深入研究的問題。本文以新疆實施優勢資源轉換戰略為例,對這一問題進行探討。
一、新疆實施優勢資源轉換戰略的現實意義
1、符合新疆的實際情況
新疆是資源富集地區,又處于工業化的初期階段,其比較優勢主要是資源優勢,實施優勢資源轉換戰略突出了新疆的主要優勢和特色,明確了重點和突破口。從現實情況看,與內地發達地區比,新疆產業結構層次低,工業基礎較薄弱;地處偏遠,信息不靈,交通不便,產品運輸成本高;科技發展水平低,企業創新能力不足;人才資源缺乏,勞動力素質不高。這就制約了新疆參與國內國際市場競爭的能力。新疆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須另辟蹊徑,發展具有競爭力的特色優勢產業。
新疆資源優勢突出,后發優勢明顯。隨著改革開放和經濟的快速發展,新疆石油、天然氣、煤炭的勘探開發的步伐在加快。但從總體看,新疆各能源的現有產量與儲存量還很不相稱。經預測,新疆石油資源量占全國陸上石油資源量的30%,而2006年新疆原油產量僅占全國產量的13.4%;煤炭資源量占全國煤炭資源量的40%,而2006年新疆煤炭產量僅占全國產量的1.3%;天然氣資源量占全國陸上天然氣資源量的34%,而2006年新疆天然氣產量也只是占全國產量的28%。因此,新疆能源開發的潛力還很大,尤其是豐富的煤炭、石油資源還沒有得到相應的開發利用。對其他礦產資源,新疆也具有分布廣、礦種齊全、配套性高,部分礦種儲量大、質量好等特點,開發前景廣闊。同樣重要的是,新疆農業開發的潛力也很大。2006年末國家公布的《全國糧食生產發展規劃(2006-2020年)》,提出作為國家糧食生產戰略儲備區,優先謀劃新疆的伊犁河流域、額爾齊斯河流域和塔里木河流域。這也充分說明新疆糧食生產的發展潛力和在國家糧食戰略安全中的重要地位。
2、符合國家的產業政策和市場需求
后,我國實施了漸進式的市場化改革, 經濟發展實現了近30年持續快速增長的同時,產業結構也發生了巨大變化,三大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由2000年的15.950.933.2變為2006年的11.848.739.5。產業升級必將打破原有結構平衡和供求關系,拓寬新的經濟增長空間。同時經濟發展也面臨著一些新的問題和挑戰,其中一個重要問題就是我國經濟增長對能源的依賴程度呈現明顯上升的趨勢,將面臨著越來越大的能源壓力。據測算,到2020年,我國石油消費量至少4.5億噸,石油對外依存度接近60%。
突出的能源優勢決定了新疆有建成我國最大能源生產基地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是其他任何地區都不可類比的。另一方面,新疆周邊的中亞和俄羅斯是能源最為豐富的地區,使新疆可能成為國家能源進口的新戰略通道,在未來國家能源安全上有著不可替代的戰略意義。同樣,棉花產業在我國經濟發展中也占有重要地位,新疆棉花產量及品質較高,具有巨大的開發潛力,將為我國棉紡織工業的大發展提供可靠的原料保障。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新疆棉花播種面積逐年增加,1993年以來,在總量、單產、商品率、調出量、人均占有量五個方面保持全國第一。除此外,新疆的煤電、煤化工、特色礦產資源轉換產業、特色農副產品加工業等產業,都是我國經濟長期需要大力發展的產業,產品的市場需求旺盛而持久,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
二、新疆的優勢資源尚未充分開發
1、優勢資源與經濟發展速度不相稱
改革開放以后,新疆進入了經濟發展的“快車道”,經濟發展速度不斷加快,“十一五”期間的增長速度達到10.1%,可謂成效顯著。但是與全國其他省市自治區比,新疆的經濟發展還比較慢。據《新疆統計年鑒》(2006)統計,在“十一五”期間,新疆除了2003年的經濟增長速度在全國和西部處于中游水平,其他年份的經濟增長速度在全國的排名處于第28、29位,即倒數第2位、第3位;在西部的排位都處于第10位,即倒數第2位或第3位。因此,新疆在“十一五”期間的經濟發展速度,無論是在全國還是在西部都比較落后。
2、優勢資源與全面小康社會的建設不相稱
黨的十六大關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綱領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反映了現階段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涉及經濟、社會、科技、教育、生態等各方面。據有關研究報告,新疆區域經濟發展水平指數、區域經濟發展質量指數、區域發展總成本指數、區域社會發展水平指數、區域社會進步動力指數、區域科技能力指數、區域教育能力指數、區域管理能力指數、區域生態水平指數等指標,除了區域社會進步動力指數和區域教育能力指數在全國排名第10位、第11位以外,其他各項指標排名都在第21位到第29位之間,位于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的后列。因此,新疆的總體經濟水平還比較低,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在全國尚處于落后狀態。
3、優勢資源與人民生活水平不相稱
“十五”期間,新疆加快了資源的開采開發的步伐,2005年國內生產總值達到2604億元,人均達到13108元,相當全國平均水平13943元的94%。但與此同時,新疆城鄉居民的收入水平卻與全國有較大的差距,而且呈現出越拉越大的趨勢。據《新疆統計年鑒》和《中國統計年鑒》,“十五”期間,新疆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全國平均水平的差距從2001年的645元擴大到2005年的2503元,擴大了近3倍;同期,新疆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與全國平均水平的差距從2001年的656元擴大到2005年的773元,擴大了近20%。2005年,新疆城市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已滑落到全國倒數第一,農民人均純收入已滑落到全國倒數第七。
三、應著力做好優勢資源的轉換
1、資源優勢轉換為市場優勢
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使其貫穿于優勢資源開發利用的全過程。要堅持以市場為導向,努力把資源優勢轉換成市場優勢。把過去的“資源――產業――市場”的思維模式反轉過來,走一條堅持市場導向,依托優勢資源,發展規模經濟,增加加大產品科技含量的優勢資源轉換道路。通過追求市場占有最大化,實現資源開發和生產規模最大化,從而實現產品向貨幣轉化和經濟效益的最大化。
2、資源優勢轉換為知識優勢
從經濟發展的趨勢來看,自然資源在現代經濟發展中的決定作用越來越小,獲取的價值越來越少,而知識的決定作用越來越大,獲取的價值越來越多。如果欠發達地區過分強調本地的資源優勢,把資源的采掘當作發展特色產業的“靈丹妙藥”,沉迷于資源經濟,而不是想方設法改變這種現狀,增加經濟發展的知識含量,可以預言,資源產業發展將走進“死胡同”,與發達省區的差距也將繼續拉大。這就需要我們用先進的科學技術改造傳統的資源采掘業,用信息化帶動工業化,走出一條知識含量高的新型資源開發利用之路。
3、資源優勢轉換為產業優勢
經濟欠發達地區往往處于全國產業鏈的低端,產業鏈條短,產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經濟發展投入多、消耗大,創造的經濟價值和效益低,這是這些地區不能擺脫貧窮落后面貌的一個重要原因。為了改變這種狀況,就必須改變這些地區作為全國產業發展的原料和初級產品輸出地的定位,大力發展優勢資源的精深加工,生產市場需要的終端產品;創立市場品牌,通過實施集群戰略和發展工業園區,把資源優勢轉換為產業優勢,增強特色產業競爭力。
4、資源優勢轉換為人力資源優勢
經濟的發展歸根結底還是靠人,“人力資源是第一資源”。欠發達地區在實施資源開發過程中,一定要把人力資源的培養、使用和積累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上,使經濟發展真正轉到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加速發展各類教育,擴大公民吸收知識的能力;營造一種人盡其才的用人機制,最大限度發揮人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同時,要創造和提供更多的就業和創業機會,使各類勞動力能參與到各項經濟建設中去,在實踐中學習和掌握工作技能,提高人才在市場經濟中謀生和創業發展的能力。
5、資源優勢轉換為體制機制優勢
長期以來,一些資源優勢地區建立了以資源采掘業為主的產業體系,在生產要素配置方面,計劃和行政的色彩比較濃厚。為了增強經濟的活力和發揮資源的優勢,就必須進一步推進市場化改革,確立資源開發利用的體制機制優勢;要實現政府管理職能的轉變,即對礦產資源生產活動的管理要逐步放開,減少行政手段,多用經濟手段;增大市場在配置自然資源中的基礎性作用。通過招標、拍賣、掛牌等方式,對礦產資源實行有償使用,實現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的商品化。
6、資源優勢轉換為可持續發展優勢
在一些資源豐富地區,經濟發展往往過度依賴于對資源的采掘,資源的利用效率低,破壞和浪費嚴重,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經濟社會發展缺乏可持續性。為此,必須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減少和避免經濟活動對環境產生的危害和破壞,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推進資源開發利用生態化進程,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力度,要集中資金搞好河川流域的綜合治理、退耕還草還林、生態移民等生態工程。
7、資源優勢轉換為生活水平優勢
資源開發要以富民強區為根本目標,改變以往單純建設能源和原材料基地的傳統思路,把資源開發與欠發達地區的經濟發展妥善結合起來,促進各地區的共同進步和繁榮。要把人民群眾的利益擺在第一位,作為制定各項方針、政策的出發點和歸屬;要大力發展民本經濟,寓富于民,加速千萬個市場主體的形成,促進民營、私營、個體經濟的共同發展。
【參考文獻】
[1] 王永明:大力實施優勢資源轉換戰略,加快推進新疆新型工業化進程[J],新疆社會科學,2005:5。
[2] 王夢奎:中國中長期發展的重要問題[M],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05。
關鍵詞:FDI;進出口貿易;區域經濟;經濟增長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15)10-0005-03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成績。但各地區的經濟增長并非齊頭并進,而是有先有后、有強有弱,不同的省市、區域之間發展水平存在較大差距,這與FDI和進出口貿易在區域空間分布上存在的顯著差異有密切關系。[1]本文以我國三大地區(30 個省、市、自治區)為研究對象,通過對1995年以來我國整體的以及東部、中部和西部地區的FDI和國際貿易對經濟增長的影響進行比較分析,可以對我國的外資引進和外貿發展情況提供一個全面和清晰的了解,便于發現三大地區間的不同和差距,以尋求縮小地區經濟差異、促進不同地區引資和外貿協調發展的對策。
一、模型構建及數據說明
本文借鑒韓家彬等(2012)的做法,利用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把技術進步、出口、進口和FDI也引入生產函數,把其他影響經濟增長的不可觀測的因素設為μ,則傳統的生產函數被改寫為:。[2]為了減少異方差和統計數據中的價格變動的影響以及數據波動的不平穩性,對上式取自然對數,得到本文計量回歸分析的面板數據模型:
Y為各省市的經濟增長,用CDP來表示;A為技術進步,用各省市的研發投入表示;K為資本量,用各省市的國內投資表示;L為勞動力,用各省市的就業總人數表示;EX用各省市的貨物和服務出口總額表示;IM用各省市的貨物和服務進總額表示;FDI用各省市的外商直接投資的凈流入量表示;c為隨機誤差項;j表示全國、東部、中部和西部地區;i為省份;t為年份。
本文大部分數據來源于中經網數據庫、國泰安數據庫、《中國統計年鑒》以及各省市的統計年鑒和統計公報,少數缺失的數據利用中值法計算得出。進口、出口和FDI數據利用人民幣對美元各年的年均匯率換算得出。東部地區包括北京、天津、河北、遼寧、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山東、廣東、海南;中部地區包括山西、吉林、黑龍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西部地區包括四川、重慶、貴州、云南、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廣西、內蒙古(由于所缺失數據太多,故未將其納入模型)。[3]
二、實證分析
(一)單位根檢驗
為了檢驗各個時間序列的平穩性,回歸之前需要對面板數據進行單位根檢驗,防止“偽回歸”,本文主要采用LLC檢驗,IPS檢驗和ADF檢驗法。通過分別對LnY、LnA、LnK、LnL、LnEX、LnIM、LnFDI進行檢驗,發現各序列都是非平穩的,存在單位根;對其一階差分后的序列進行檢驗,發現各序列都是平穩的。故可知,全國、東部、中部和西部地區各變量的時間序列都是一階單整序列,即為I(1)過程。
(二)協整檢驗
各變量的時間序列是同階單整的,故可進行協整分析。本文采用建立在Engle and Granger二步法檢驗基礎上的面板協整檢驗,具體方法有Pedroni檢驗和Kao檢驗(結果見表1)。Kao檢驗顯示,全國和東、中、西部的P值都是0,在1%的顯著水平下;Pedroni檢驗結果也進一步證明了各變量之間存在著長期穩定的均衡關系,即存在協整關系。
(三)回歸結果及分析
本文利用Hausman檢驗來分別確定全國、東部、中部和西部地區面板數據模型的影響形式,結果都拒絕了原假設,故其均采用固定效應模型。回歸結果見表2。
結果顯示,FDI、進出口貿易對全國和東、中、西部地區經濟增長的影響具有十分顯著的差異性。就FDI而言,從全國范圍內來看,FDI流入對經濟增長具有一定的負面影響,但這種負面影響總的來說不是十分強烈,為-2.05%,東部和西部分別為-11.22%和-6.56%,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而西部未通過顯著性檢驗。東部地區憑借其優越的地理位置和政策優勢,最早引入了大量FDI,這些外資在促進經濟增長的同時也存在著安全隱患,一旦FDI的流入減少甚至出逃,會對經濟產生十分不利的影響。[4]隨著產業和資本從沿海向內地轉移,中部地區流入的外資不斷增加,但由于中部經濟發展欠發達,基礎設施不完善,勞動力素質不高,技術水平低等原因,使得利用FDI的效率低下,并沒有推動經濟增長,甚至反而造成了大量資金的閑置和浪費。1999年以后,國家“西部大開發”的實施為西部吸引外資提供了良機,由于西部地域遼闊,技術和基礎設施落后等原因,涌入的外資需要一定時間才能起到明顯作用,短期內其對經濟增長的帶動作用并不明顯。
進出口方面,從全國來看,進口和出口都能推動經濟增長,但出口對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比進口大,這符合“出口促進經濟增長”假說。東部地區的進口和出口對經濟增長均具有很強的推動作用;中部地區出口對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顯著,但力度小于東部,而進口的推動作用不顯著;西部地區進口和出口都未通過顯著性檢驗。東部地區憑借自身的比較優勢,進出口貿易平穩發展,進入了以出口導向型為主的國際化模式;中部地區承接東部的產業轉移,出口發展迅速,但薄弱的基礎使得進口貿易發展滯后,對經濟的推動作用不明顯;隨著“西部大開發”的深入推進,出口對經濟的推動作用將會逐步顯現,進口雖然對經濟增長有負面影響,但強度不會太大。
最后結合勞動力、資本和技術來看,全國以及東、中、西部的勞動力、資本和技術對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都在1%的水平上顯著,東部地區的勞動力和技術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高于全國及中部和西部地區;相對而言,中部和西部地區技術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要低于資本和勞動力,而且中部地區資本和勞動力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低于西部地區。可見,勞動力、資本和技術是影響經濟增長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因此,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需要綜合考慮各種因素。
三、結論與啟示
通過對1993―2013年全國以及東、中、西部地區FDI、國際貿易對經濟增長的影響進行實證研究,本文得到以下結論和啟示。
(一)結論
在全國和東、中、西部地區,FDI、進出口貿易與經濟增長之間都存在著長期均衡關系,但三者對地區經濟增長的影響具有十分顯著的差異性。從全國整體來看,FDI和進出口貿易對經濟增長的影響都十分顯著,其中進口和出口貿易均對經濟增長產生了顯著的正向推動作用,出口貿易對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大于進口貿易,而FDI卻對經濟增長起著負面影響;東部地區的情況與全國平均水平最為吻合,雖然出口貿易對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仍大于進口貿易,但進口貿易對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以及FDI對經濟增長的負面影響卻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在中部地區,出口貿易對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顯著,而進口卻不顯著,FDI對經濟增長的負面影響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而低于東部地區;西部地區的出口貿易和FDI對經濟增長具有推動作用,而進口貿易則對經濟增長有負面影響,但均不顯著。另外,勞動力、資本和技術仍是影響全國及區域經濟增長最重要的因素。
(二)啟示
我國東、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不同,三大區域應結合自身經濟發展所處的階段和特點,因地制宜,綜合考慮勞動力、資本、技術等基本要素,制定出具有特色的、適合本地區的綜合發展策略,避免盲目跟風和一刀切。
第一,東部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高,對外貿易發展成熟且與經濟增長形成了良性機制,進口、出口貿易對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大大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區。故相關部門應注重優化進出口商品的結構,轉變貿易增長方式,提高商品的技術含量,增強國內商品的國際競爭力,提高對外貿易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另外,東部地區引入的大量外資已經滲入到經濟發展的各個層面,外資流入的減少或出逃以及國際局勢的變動會對其經濟發展產生嚴重影響。故東部地區應逐步減少對外資的依賴,提高利用外資的效率,并積極、有效利用國內資金,合理分配內資與外資的比例,防止外資獨大。
第二,對于經濟欠發達的中部地區,其經濟發展主要依靠出口拉動,進口貿易發展萎縮,外資流入量少。中部地區的經濟發展,除了要大力發展出口貿易以外,要更加注重本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優化外資投入環境,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吸引高質量的外資以解決經濟發展的資金問題。同時,要積極引進國外先進的技術、設備以及管理經驗,努力實現產業的轉型升級,使經濟發展方式由粗放型轉向集約型,從而提高進口貿易對中部地區經濟增長的貢獻。
第三,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相對落后,由于開放的時間相對較晚,進出口貿易和外資對經濟增長的影響都不顯著。西部地區應充分利用資源豐富和勞動力成本低廉等優勢,并抓住國家“西部大開發”等政策以及產業梯度轉移的機遇,大力完善交通、電力等基礎設施建設,改善投資環境,從而吸引FDI從東部和中部向西部流動并帶動東部地區產業向西部轉移,促進西部地區企業成長、產業升級,盡快形成產業鏈和產業集群,縮小東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差距。[5]
參考文獻:
[1] 趙春玲.湖北FDI、國際貿易與經濟增長的相關性研究[D].武漢:中南民族大學,2012.
[2] 韓家彬,張 振,李豫新.進出口貿易、FDI對金磚5國經濟增長影響的比較研究[J].國際貿易問題,2012(11):66-73.
[3] 鄧淇中,郭 丹,劉 濤.FDI、進出口貿易與中國區域經濟增長關系的差異研究[J].統計與決策,2010(16):107-109.
關鍵詞:因子分析;聚類分析;判別分析:經濟發展
一、引言
當今社會是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社會中存在多種不確定性,所以要正確使用數據分析方法進行數據分析,有效提取信息是生活中決策的關鍵。我國經濟發展水平是大家都很關心的問題,它關系到人民的生活水平,社會的發展程度以及國家的綜合國力,因此研究我國各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非常有必要。
因子分析、聚類分析和判別分析是多元統計分析中三個重要的分析方法。本文針對2005年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直轄市(除港澳臺地區外)的主要經濟發展指標,先后運用因子分析方法、聚類分析方法和判別分析方法,進行分析評價。
二、文獻綜述
目前,針對區域經濟的研究很多,隨著研究地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定量方法被引入進來。吳玉鳴在采用因子分析法對我國31個行政區劃的第三產業綜合發展水平進行了評估,提出實施第三產業非均衡協調發展戰略。梁曉俐對全國30個行政區劃的經濟發展水平進行了主成分分析,根據因子加權綜合得分進行分類排序,得到全國的經濟發展水平總體上呈現東高西低的地域分布。這幾篇文章都只是對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進行了排序,并沒有很好地進行分類,不利于看出各個地區經濟發展的快慢情況。陳佳、吳潤衡、劉喜波先后運用因子分析方法和聚類分析方法針對2004年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直轄市(除港澳臺地區外)的26個主要經濟發展指標進行分析評價。王維、李仕明、肖磊先后運用因子分析方法和聚類分析方法,對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進行動態分析。這幾篇文獻使用的數據都已經比較陳舊,不能反映近幾年的經濟發展。為了彌補以上不足,本文對全國2006年的經濟數據進行分析,首先對所選的經濟指標做因子分析,科學有效地縮減指標規模,得出三個意義較為明確的公共因子,再用聚類分析方法,得到各地區經濟發展層次分布狀況,最后用判別分析方法看所選方法的判斷準確性。
三、樣本數據
本文選取了2005年全國地區23個主要經濟發展指標(數據來源:《中國國家統計年鑒2006》):年底人口數(萬人);就業人員(萬人);職工人數(萬人);地區生產總值(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元);商品房銷售額(萬元);竣工房屋面積(萬平方米);房屋住宅銷售面積(萬平方米);職工平均工資(元);旅游外匯收入(百萬美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億元);各地區貨物周轉量(億噸公里);各地區貨運量(萬噸);各地區客運量(萬人);城鎮居民平均每人全年總收入(元);農村居民平均每人全年總收入(元);城鎮居民全年最終消費支出(億元);農村居民全年最終消費支出(億元);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億元);外商投資總額(億美元);稅金總額(萬元);利潤總額(億元);工業增加值(億元)。
四、統計分析
本文采用SPSS11.5進行統計分析。
(一)對原始數據的因子分析和主成分分析
1、KMO檢驗與Bartlett球度檢驗(見表1)。KOM值是用于比較觀測相關系數值與偏相關系數值的一個指標,其值越逼近于1,表示對這些變量進行因子分析的效果越好。本樣本的KOM值為0.792,適合因子分析,而且可以得到比較滿意的結果。而且,Bartlett球度檢驗的顯著性概率為0.000小于顯著性水平0.05,也說明適合因子分析。
2、旋轉后的因子載荷矩陣。利用SPSS提取了三個因子,因為未經旋轉的載荷矩陣中,因子變量在許多變量上都有較高的載荷,為了使因子更具直觀含義,所以運用方差極大法對因子載荷矩陣旋轉。因子1包括年底人口數、就業人員、職工人數、地區生產總值、房屋住宅銷售面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各地區貨運量、各地區客運量、城鎮居民全年最終消費支出、農民居民全年最終消費支出、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利潤總額和工業增加值,主要反映經濟總量和人民生活水平,所以可以命名為經濟總量因子;因子2包括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商品房銷售額、竣工房屋面積、職工平均工資旅游外匯收入、城鎮居民平均每人全年總收入、農村居民平均每人全年總收入、外商投資總額和稅金總額,反映的是全社會各方面收入情況,可以命名為收入因子;因子3只有各地區貨物周轉量這一個變量,這個變量對于我國經濟發展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可以命名為經濟發展因子。
3、因子得分函數。根據因子得分矩陣,可以得到因子得分函數:
(二)對綜合得分數據的聚類分析
對全國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進行3-6類的聚類分析,類間距離為類間平均鏈鎖法,樣本間距離為歐式距離平方法。通過對比發現分為四類是比較恰當的,能夠體現各省市經濟發展的快慢情況。分成四類時:北京和上海屬于第一類;江蘇、浙江和山東屬于第三類;廣東屬于第四類;其他屬于第二類。我們分析不同類的地區時同樣采用指標平均值。
通過分析各類均值結果,可以得出各類地區所選取的經濟指標方面發展的水平情況,綜合分析就可得出各類地區的發展水平。
(三)對各類進行判別分析
因為本身所選的樣品就比較少,所以沒有從中抽調一些分析,這樣我們可以用交互驗證的方法來判別聚類效果優劣(見表2)。
表2顯示了交互驗證結果。可以看到該判別函數的準確率為100%,交互驗證的結果和自身驗證的結果完全相同,因此該判別函數是較為穩定的。
五、結論
應該說本文的分析結果對于宏觀地考察地區經濟發展狀況以及對各地區制定和調整經濟發展戰略是具有一定的實際意義的。
從因子分析的結果來看,因子l包含了全部信息的65.136%,這說明我國經濟的發展主要是經濟總量的增長。
以下幾個問題值得我們注意:城鎮固定資產投資額的載荷較高,所以投資熱問題是我們一直比較關注的;人口因素的載荷也是比較高,說明人口因素在中國經濟增長中所起的作用不容忽視;交通運輸量相關指標的載荷很大,這說明交通在經濟發展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而且從目前來看,各個城市都比較重視交通的發展。
因子2反映了一個我們現在比較關注的問題――城鄉差距問題。此外,商品房和住房指標的載荷也很突出,說明2005年我國的房地產業的發展非常突出,從目前的形式來看,房地產仍然是非常熱門的。
從聚類分析的結果,可以得出如下結論:2005年,經濟發展最快的省份是廣東;其次是江蘇、浙江、山東三省;發展中等的是北京、上海;其他省份發展相對比較慢。
從判別分析的結果來看,以上分類的結果是比較理想的。
區位商是區分地域分工格局的基本指標,用于說明在地域分工中,某種產業或產品生產區域化的水平,通過產業或產品生產區域化的比較,也就顯現出地域分工的基本格局。是現代經濟學中常用的分析區域產業布局和產業優勢的指標。區位商又稱專門化率,它是一個地區某種產業生產產值(勞動力)在該地區所有產業產值(勞動力)中所占的比重與全國該產業產值(勞動力)占全國所有產業該指標的比重之比。
在區域經濟分析中,區位商是一種十分有用的工具,由于區域規模有很大差異,在經濟總量、人口、幅員各方面差別非常顯著,直接進行市場絕對份額比較顯然無法顯示區域規模不同地區的各自優勢行業所在,通過區位商指標就排除了區域規模差異因素,有利于顯示真正的區域優勢行業,可以真實地反映地理要素的空間分布、主導經濟部門的作用及其變化特點。區位商在分析區域產業內部結構時,可以對比有關部門或產業活動的區位商,研究區域優勢行業的變動及趨向,明確各部門或產業活動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功能差異以及重點和薄弱環節所在,從而判斷和確定區域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為產業結構調整提供依據。
二、實證分析
第三產業中,批發與零售貿易業、房地產業及金融保險業為代表的部門或行業主要集中在樓宇中,這些行業是利用樓宇經濟的聚集作用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的結果。用批發與零售貿易業、房地產業及金融保險業增加值之和所占該地區或市GDP的比重去全國相對應的值對比所得的比值來粗略反映該地區或市樓宇經濟發展現狀,用此種量化指標來認識河南省及各地市樓宇經濟的發展狀況。經過收集河南省從2002年至2008年的數據,并進行整理、計算,得出下表2中的區位商數值。(由于河南省2001年及以前年份沒有各地市的批發與零售貿易業、房地產業及金融保險業三個行業的增加值,數據只能從2002年開始)表2計算公式與表1相同(如表所示)。
(從上表數據可以看出)只有省份鄭州市的樓宇經濟量化指標區位商大于全國平均水平1,從2002年至今一直大于1.15,這說明鄭州市樓宇經濟發展水平處于中上等,和上海、北京的2.02和1.7相比,還是存在差距。下面再看鄭州市近幾年樓宇經濟發展情況(如下圖所示)。
(從上圖1中可以更直接的看出)鄭州市在2002年~2004年期間,區位商基本保持在一個水平線上;從2004年以后,鄭州市區位商開始下降,直到降至1.20附近出現轉折;2008年區位商升到1.46,這與全國大趨勢相同,近幾年房地產業的興起,對鄭州市樓宇經濟的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2002~2008年河南省各地市區位商統計表
資料來源:河南省統計年鑒(2003-2009年)中國統計年鑒(2009年)
在2008年,超過全國平均水平的還有平頂山市和周口市,他們的區位商分別達到1.44和1.57,余下的地市樓宇經濟的發展則在平均水平以下。以下是以2008年數據聚類,聚類結過如下:
* * * * * * * H I E R A R C H I C A LC L U S T E R A N A L Y S I S * * * * * * *
Dendrogram using Average Linkage (Between Groups)
Rescaled Distance Cluster Combine
C A S E 0 5 10 152025
Label Num+---+---+-----+-----+-----+
三 門峽 市 12-+
濟源市 18-+
開封市 2-+-+
鶴壁市 6 -+ |
漯河市 11 -+ +-----+
濮陽市9 -+ | |
商丘市 14 -+ | |
焦作市8 -+-+ |
許昌市 10 -+ +---------------+
駐 馬店 市 17 -+ | |
安陽市5 -+ | |
洛陽市3-+ ||
南陽市 13 -+---+||
新鄉市7 -+ | |
信陽市 15 -+ | |
鄭州市1 -+ | |
平 頂山 市4 -+-----------------------+
周口市 16 -+
第一類為:鄭州市、平頂山市和周口市,屬于樓宇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城市。
第二類為:洛陽市、新鄉市、南陽市和信陽市,這些城市的樓宇經濟的發展處于中等水平。
第三類為:出第一類和第二類的其他城市,包括十一個城市,這些城市樓宇經濟發展水平較低。
說起“消費”,可是這幾年的熱詞,從實體店單日促銷達到億元時代,到淘寶年銷售突破萬億元,消費的吸金能力呈現幾何倍數的增長。這一趨勢引起了各方的關注,和消費有關的社會消費品零售額、消費率等統計名詞也在新聞上頻頻出現。如果問起什么是消費率,許多人恐怕會在腦海中畫一個問號,但若說起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投資、消費和出口,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詳。所謂消費率就是三駕馬車中消費所占的比重,消費率的高低和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息息相關。我國在“十二五”規劃中明確提出,要建立以科學發展觀為主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的經濟發展方式。換句話說,在“十二五”規劃前,我們的經濟發展方式是以投資為主導地位帶動地區經濟發展。“十二五”規劃后,我們力爭實現的目標是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的發展格局,讓消費成為經濟發展的主要引擎。
以2006年為分水嶺,北京消費率逐年超過投資率。2012年北京市的人均GDP已經超過了13000美元,消費率接近60%。根據發達國家經驗,當人均消費超過5000美元后,經濟增長模式就由原來的投資、消費雙輪驅動向消費主導型轉變。一系列的數據表明,消費已經成為北京經濟增長的主要拉動力。但縱觀世界其他國家,如巴西、俄羅斯,在其人均GDP突破12000美元時,消費率分別達到66.5%和81%。因此,北京接近60%的消費率增長空間依然很大。顯而易見,百姓的錢袋子關系著北京的GDP,有效促進居民消費,將為北京經濟注入一股正能量。
嘉賓觀點
觀點1:消費成為北京經濟發展的第一引擎
趙萍:從世界各國人均GDP的劃分來看,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分為低收入、中等收入以及高收入三個階段。其中中等收入階段還分為中下收入和中上收入兩個階段。可以自豪地說,我國的經濟已經邁入了中上收入行列。對比全國的消費率和投資率走勢,北京有自己的特點。2000年到2006年,北京的消費率低于投資率,但是消費率高于50%,這和全國的數據相比,是比較接近的。以2006年為分水嶺,2006年以后全國的消費率呈下降趨勢,且始終低于投資率,北京則相反,逐漸呈上行趨勢,且高于投資率。到2011年,便與全國的數據大相徑庭。目前,北京市的消費率已經接近60%,高于全國的平均水平。從單獨的指標來看,北京應處于高收入的發展階段,經濟社會基本達到消費社會。換句話說,北京市的經濟發展是靠消費來帶動的,無論是人們的生活還是消費都達到了很高水平。
觀點2:解決后顧之憂,讓百姓放心消費
李智勇:政府促進消費的最根本手段是解決百姓的后顧之憂,讓百姓有更多的錢去放心消費,為此北京市政府采取了多種有效措施。首先,對消費對象的補貼。即政府對百姓購買商品進行補貼。比如,家電下鄉、家電以舊換新、家電節能補貼等。只要符合條件的百姓,政府就會給予一定的補貼,無形中相當于所消費的商品打折了。其目的就是讓百姓敢消費,直接刺激購買力。其次,對低收入人群的補貼。例如,最近兩年政府在做的老年飯桌。老年人屬于消費力相對較低的人群,政府直接補貼,讓符合條件的老人去指定的餐廳吃飯,拿購物券就可以消費,不需要自己再額外花錢。再次,對消費方式的補貼。百姓通過消費信貸的方式到指定的企業購買商品,所生成的貸款費用、利息、手續費等相關費用,政府都會給予一定的補貼,如此一來,直接降低了百姓的消費成本。由此不難看出,北京市政府在促進消費方面可謂是重拳出擊,對消費對象、消費方式以及特定的消費人群都采取了相關措施,百姓自然可以沒有后顧之憂地進行消費了。
觀點3:未來北京的消費預期
趙萍:從全國范圍來講,消費作為第一引擎的地位可能不保。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今年以來,國家對于消費政策的支持力度在逐漸減弱,且沒有貫穿到全國的擴大消費政策中。但北京市不同于全國,北京除了有地方獨特的擴大消費政策外,還有信用消費政策予以支持。目前,信用消費和網絡消費是全國最主要的消費拉動力。在網絡消費大行其道的同時,信用消費的增長速度也讓人為之振奮。從全國層面來看,對于信用消費的補貼政策,只有北京一直在延續執行。這種由北京首創且始終堅持的消費政策順應了信用消費快速發展的大趨勢。對于北京總消費的增長益處多多。從北京經濟發展的趨勢來看,消費為北京經濟第一拉動力的地位是相當穩固的。北京的消費率已經達到了60%左右,這種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經濟的發展格局已然形成。即便在短時期內,投資的增長速度略快,也不會影響整體的增長格局。因此,消費依然會穩坐北京經濟第一拉動力的寶座。
觀點4:中等收入階層和農民階層或許會成為最具潛力的消費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