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1 17:12:3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全國教育技術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自2010年開始,全國數字校園建設與創新發展高峰論壇每年舉辦一屆,得到了教育部主管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領導,國內外教育技術界權威專家學者,各省市各級各類學校主抓數字校園建設的學校領導、技術骨干,國內外教育信息化行業領軍企業的負責人,技術總監等各方面的積極參與和大力支持。與會的領導和專家代表觀點碰撞、深入交流,對總結前期經驗、促進我國教育信息化建設和數字校園創新發展都產生了積極影響。
全國數字校園建設與創新發展論壇將是中國教育信息化領域高規格、有影響、具特色的盛會之一。在此,我們誠摯地邀請您參加本屆高峰論壇。您的參與和支持將會更好地推動論壇的成功舉辦。
一會議主題
本屆論壇的主題是:i-時代的教學環境與教學設計。論壇力爭在解讀和總結前一階段我國教育信息化與數字校園建設領域運行情況與熱點問題的基礎上,探討教育信息化理論與應用的前沿問題,就數字校園的發展趨勢及技術走向展開討論與交流。
會議各項專題如下:
1.教育信息化政策解讀與體制機制研究
2.教學環境的應用規范和技術標準研究與應用
3.數字校園的關鍵技術與應用發展
4.優質教學資源共享與開發利用
5.新型教學模式與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6.高校教學信息化前沿及新趨勢
二參會代表
國內外教育技術界權威專家學者;各省市各級各類學校主抓數字校園建設的學校領導、技術骨干,國內外教育信息化行業領軍企業的負責人、技術總監。
三會議時間、地點
時間:2013年4月13-14日
地點:南昌(具體議程、地點請關注第二輪通知)
四論文征集
歡迎與會代表及有關專家圍繞論壇主題和專題提交研究論文。論壇組委會將邀請專家從征文中評出一、二、三等獎,頒發榮譽證書,并經審定合格后出版專集(清華大學出版社)或推薦在《現代教育技術》(教育部主管,清華大學主辦,CSSCI來源刊)和《實驗技術與管理》(教育部主管,清華大學主辦,中文核心期刊)等雜志發表。
征文要求:
1.歡迎與會代表及有關專家圍繞以上主題和專題提交研究論文,字數不超過6000字。已經發表的論文請勿報送,如因一稿多投帶來任何問題,由投稿者負責。
2.提交論文的截止日期為2013年3月10日。會議籌備組將于2013年3月18日開始用電子郵件的方式發出論文錄用通知,并同時發送參加會議邀請信。
3.征文的格式:請使用A4紙標準版心大小,正文用宋體小5號字,單倍行距。文章的引文與注釋符合學術規范。正文之前的開頭部分,請依次寫明題目、作者姓名、所屬單位、省市、郵編,電子郵件地址,中文摘要(200字以內)與關鍵詞。具體格式要求見投稿指南投稿格式。
4.來稿只接受Word文件格式(.doc文件),插圖必須是用Word可編輯、打印的文件,圖內字號最大用小六號,盡量少用屏幕拷貝的圖形(印刷不清楚)。
5.投稿地址:,并注明“第四屆高峰論壇投稿”。
五會議費用
參會代表每人800元(含資料費、會務費),學生代表會務費600元,交通住宿費自理。
六報名須知
1.請在2013年3月24日前填寫回執表,并發送至:。
2.請自回執表回復之日起一周內將會務費匯入指定賬戶并將匯款底聯傳真至:010-62782405,或將匯款截圖、圖片發到組委會郵箱;
戶名:清華大學(073)
帳號:0200004509089131550
開戶行:工行北京分行海淀西區支行
七其它
組委會郵箱:
電話咨詢:010-62782405
關鍵詞:教育游戲;研究生;教育技術學;元分析
中圖分類號:G40-05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8454(2014)22-0046-04
一、引言
2003年以來教育游戲作為教育技術學新的研究方向或領域,研究者從不同角度進行了多層面的分析和研究。既有在宏觀層面探討教育游戲的概念、本質、功能、理論基礎等,并嘗試構建教育游戲設計的框架或模型,提出教育游戲設計策略及方案等;也有對游戲主題設計、學習環境設計、游戲任務設計、關卡設計、參與者角色設計和情感設計等微觀細節的研究。作為重要的教育游戲研究群體,教育技術學研究生對教育游戲的研究日益增多,在我國教育科研領域占有一定的地位。對近十年教育技術專業中游戲主題的碩博論文進行元分析,具有重要意義和參考價值。
二、調查方法
對教育技術學專業碩博論文中關于游戲的相關研究狀況采用元分析的方法,從全國碩博論文庫檢索文獻。將檢索到的論文題錄信息包括篇名、作者、學位授予年份、摘要等轉換到Excel表中進行處理。在此過程中,筆者對以上數據做了篩選,去除一些與主題不符的文章,篩選出182篇碩博論文。
三、研究現狀
1.論文數量呈上升趨勢,教育游戲日益成為研究熱點
從數量上來看,2003年開始有對該主題的研究,十年來研究成果數量總體上呈上升趨勢,尤其在2006年后,研究數量急劇增加。這種現象表明,教育游戲由于巧妙地將教育的知識性和游戲的趣味性融為一體,正在成為教育信息化應用的熱點。
2.服務對象針對性較強,多集中于中小學
通過對論文的梳理分析,我國以游戲為主題的教育技術學碩博學位論文研究主要集中于教育領域,在服務對象的類目設計上著重區分不同層次類型的教育,具體數據統計如圖 2 所示。
總體上看,一方面我國有27%的碩博學位論文在探討教育游戲相關問題時,沒有設定明確的服務對象,且這部分論文多集中于近十年早期的理論研究。另一方面,73%的論文有明確的針對性,而且這種針對性體現在實例開發的內容選取。我國碩博論文中教育游戲的服務對象覆蓋了從學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全部階段,且研究范圍日漸從學校教育向其他領域擴展。但目前,研究者較多關注的是中小學教育游戲問題,研究小學、中學教育游戲的論文各有57篇和45篇,分別占總數的31%和25%。
3.研究類型逐漸多樣,仍以方法、設計類為主
研究類型能集中反映研究者的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從研究類型上可以大致看出文章的研究過程和研究的結果、形式,所以筆者將碩博論文劃分了五種研究類型,如表1所示。
(1)理論探索類
我國研究者對此類論文從以下方面進行了相關的研究。一是理論基礎研究。例如,方芳論述教育游戲的理論基礎以及現代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對教育游戲的技術支持。[1]二是應用模式研究。例如,余英在相關理論的指導下建構了教育游戲在課堂教學中應用的四種模式,并分別對其理論基礎、特點、實踐流程進行了闡述。[2]三是設計策略研究。例如,逄博提出了一系列針對教育游戲的設計方法,分別從教育、游戲以及游戲整體開發流程三個角度分別對教育游戲設計提出了相應的設計策略。[3]
(2)調查分析類
此類論文針對當前教育游戲的應用現狀展開調查,目的在于通過學習者的綜合調查與訪談,收集第一手的資料和數據,通過整理分析所得到的數據,發現其中存在的問題,并針對問題提出相關的策略和解決方案。例如,杜三全和王誼群分別對小學生的游戲素養和大學生游戲應用現狀做了調查分析,并針對其具體問題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3)方法設計類
從技術的兩種形態來看,論文可分為兩類。一是物化形態的技術,指研究者通過軟件開發等技術手段完成教育游戲設計的目的。這種開發既包括基于游戲開發平臺設計的大型教育游戲軟件,也包括基于flash等軟件設計的游戲性課件。例如,羅麗基于J2ME開發技術,闡述了教育手機游戲的開發方法。劉政良設計了針對一線教師的、支持知識競答式教育游戲創建的教育游戲開發平臺。二是智能形態的技術,指對利用教育游戲進行教和學的方法和策略進行設計。例如,崔繼振總結了網絡教育游戲在信息技術學科教學中的三種應用模式。
(4)應用實踐類
應用實踐研究者主要通過實驗的方式,輔助以問卷、訪談等方法,對已開發教育游戲的各項功能進行實證分析。研究者多集中于教育游戲在促進學習者知識水平提高功能的研究。另外,也有研究驗證教育游戲其他方面的功能,例如:在提高學習者興趣方面,張志宏通過實驗得出,[4]教育游戲能夠提高小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改變原來的學習態度;在促進學習者創新發展方面,鄧超采用行動研究法對教育游戲促進創造性思維進行了初步驗證,并提出運用策略。[5]
(5)評價管理類
部分研究生對教育游戲整體的評價指標體系和其中部分內容的評價指標進行了探討。例如,卿小波在分析影響教學游戲軟件中交互設計因素的前提下,嘗試構建了教學游戲軟件中交互設計評價指標體系。趙陽嘗試建立一套完備的教育游戲評價指標體系。對教學、學習資源和過程的管理,早在AECT 94 定義中作為教育技術的五大范疇之一就被明確提出。教育游戲作為新的教學和學習資源,理應受到研究者和管理者的重視,但由于教育游戲在我國尚處于起步階段,博碩論文的內容尚未涉及該領域。
四、研究反思
通過對近年我國教育技術學研究生教育游戲論文的分析,其研究特點還是清晰的,可以梳理作為借鑒。
1.研究服務對象集中于中小學,忽視其他教育
十年來,我國教育技術學研究生關于教育游戲的研究與實踐都不約而同地指向中小學教育。由于處于中小學階段的兒童和青少年與游戲有著天然的聯系,教育游戲被率先應用于中小學教育,并且相關研究也多著眼于此。教育技術學研究生對學前教育、高等教育、職業教育和教師教育如何應用教育游戲的研究無論是數量還是類型都相對較少。與學校教育相對的社會教育,則成為教育游戲研究的盲區。
2.研究類型“重”設計開發,“輕”教學應用
學習資源和過程的設計、開發、利用、管理和評價五個范疇中,我國教育技術學研究生關于教育游戲研究涉及除管理以外的四個范疇。但四個范疇的研究數量分布極不均衡。在182篇論文中,有108篇論文著重研究教育游戲的設計、開發的策略、流程,占論文總數的69%。其中僅有22篇設計了與教育游戲相適應的教學應用方法和策略。這種重視開發等“硬”技術輕視方法等“軟”技術現象,導致相適應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的缺乏,造成了教育游戲軟件、課件的重復開發,以及教育游戲硬件資源的浪費。
3.理論研究不夠成熟,未找到教育與游戲的平衡點
目前,我國研究生關于教育游戲研究的理論基礎,多是基于學習理論、教學理論、游戲理論以及一些技術理論。但是教育游戲不是教育與游戲的簡單相加,僅靠單一視角的理論來指導教育游戲的開發是不合適的。它需要以相關的教育理論為基礎,將游戲理論整合于教育理論,并結合心理學、美學、傳播學等,最大限度地挖掘教育內容本身的娛樂屬性。所以,研究者需要對教學理論、傳播理論、文化理論進行綜合研究,以建立和完善教育游戲的基礎理論[6]。在教育與游戲的融合過程中,如何將二者兼顧,找到其中的平衡點,這是教育游戲的研究者一直探求的問題。但我國研究生針對理論探究的研究較少,大多關注基本理論的介紹和應用模式的設計。
4.數據來源于理論而不是調查實踐,調查和分析缺乏科學、規范性方法
根據教育游戲的研發流程來看,前端的需求分析是基礎,游戲的整體設計方案是前提,技術實現和教學方法設計是關鍵,教育游戲的應用是目的,教育游戲的修改與完善是保障。研發的每個環節都影響著教育游戲最后能否取得預期的教學效果。從目前各個環節所使用的研究方法來看,在前端分析和測評環節,雖然部分研究通過已有經驗理論和邏輯推演進行分析,但是對學習者的特征分析,認知發展理論、需要層次理論等只能提供處于這個年齡階段的學習者的認知特征和知識基礎等智力因素的普遍共性信息,針對非智力因素,比如,興趣、學習風格等需要進行調查分析才能獲取準確數據。而對于教育游戲測評之后的修改,對游戲的完善、學習者滿意度的提高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目前,研究生在教育游戲研究中意識到這一點并在實施修改的是少之又少,深化研究迫在眉睫。
五、研究建議
1.拓展服務對象的范圍,關注弱勢群體和非學校教育對象群體
教育游戲作為一種新的學習資源或者學習方式,能夠為學習者帶來沉浸式的學習體驗,體會其教育的娛樂性。這種愉悅的學習體驗,應該被所有的學習者感知,不應受到年齡、感官和是否在校的限制。這就要求研究生要擴大教育游戲研究服務對象的范圍,將處于弱勢的感官受損人群和社會上渴望獲取知識的人群納入到服務對象的范圍中,使人人共享教育信息化中教育游戲為學習者帶來的愉快學習體驗,使學生、家長、學校和社會都能夠體會到教育游戲所帶來的益處。
2.以教學實踐應用為導向,注重教育游戲的管理、評價研究
在教學中的推廣和使用是教育游戲設計開發的目的。為此,一方面要加強對教育游戲應用的研究,開展應用模式、應用策略的指導性研究,另一方面加強對教育游戲的資源的管理模式和方法的研究,積極構建教育游戲的評價指標體系,為教師、學生選擇合適的教育游戲提供參考依據,從而使教育游戲的設計、開發、利用、管理和評價五個研究范疇能夠協調發展。
3.樹立基于設計的研究理念,增強教育游戲設計、開發的規范性
根據設計的研究理念,教育游戲的研發是通過設計、實施、分析和再設計的持續循環進行開發和研究。在這種研究理念的指導下,研究者要完成五個環節,將整個設計開發過程看作是持續完善、改進的過程。即:①以問卷、訪談為主的調查,分析學生學習需求;②對教育游戲進行教學設計和技術實現;③對游戲軟件進行試用和測試,根據反饋信息對游戲進行修改和完善;④根據反復測試和修改,總結游戲設計開發和應用指南;⑤對游戲進行推廣應用。在研究過程,要注重數據來源的科學性,而不僅僅通過理論和思辨獲取信息。
4.適當設置教育游戲課程,培養專業人才
國內高校教育技術學的課程設置中,依然不見和教育游戲相關的課程。教育游戲是多學科理論與技術交叉的產物,僅靠學習其游戲理論、學習理論、教學理論和相關的開發技術,很難開發出真正意義上的教育游戲;其人才“應兼收并蓄,既能熟練地使用信息技術、又有相當的人文與藝術素養” 。[7] 以現有專業的課程設置來看,均無法滿足培養教育游戲專業人才的需求。所以,設置適當的教育游戲的課程,并且為教育游戲研究人員設計合理的培養方案,是培養專業人才的必然選擇。
5.合理管理科研成果,促進教育游戲產業發展
目前,我國教育技術學研究生已經設計、開發出67款教育游戲產品,由于知識產權和研究成本的限制,并不能在廣大教學課堂中推廣、使用,使教育游戲在學位論文完成后就被“束之高閣”,難以發揮其設計、開發的作用。如果能加強對教育游戲科研成果的管理,多方參與合作,學校和科研單位提供設計思想,企業提供技術和資金,從而形成一條設計、研發、應用的產業鏈。[8] 這樣不僅能夠加強我國研究生教育游戲研究的應用性和實踐性,有利于教育游戲的推廣,并且能夠為學習者提供優質的教育游戲資源,真正實現教育游戲的產學研結合,促使教育游戲更好地服務教學。
參考文獻:
[1]方芳.教育游戲的理論基礎及應用模式[D].上海:上海交通大學,2007.
[2]余英.教育游戲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7.
[3]逄博.教育游戲設計方法與策略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1.
[4]張志宏.教育游戲在小學英語詞匯教學應用中的研究[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0.
[5]鄧超.教育游戲對培養中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應用研究[D].開封:河南大學,2011.
[6]楊曉宏,李鴻科.對我國教育游戲研究現狀的思考――基于 “娛教” 理念的信息化教學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0,(10):7.
[關鍵詞]教育技術;著作;統計分析
[中圖分類號]G40-057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009-8097(2013)08-0071-0005 [DOI]10.3969/j.issn.1009-8097.2013.08.014
根據目前文獻,我國最早教育技術著作當推1930年由浙江省立民眾教育館出版,俞雍衡和鍾伯庸翻譯的《廣播無線電化與成人教育》。我國最早以“教育技術”為名的專著是科學出版社1981年趙仲芬的《電化教育技術》一書。如果從20世紀初作為教育技術起點,那至今已100多年了。但我國現代意義上教育技術始于1994年“教育技術”學科確立。為此,我國教育技術學者展開了深入研究與思考,這也為21世紀教育技術著作創作奠定了一定理論基礎。這時期是我國現代教育技術深入發展時期,我國教育技術研究逐漸呈現出一種繁榮趨勢,其中重要標志就是教育技術學著作陸續問世。從出版著作數量和理論建樹上說,這時期我國教育技術在理論上達到了世界一流國家地位。
一、著作形式與地域的統計分析
1.著作的形式
2000-2012這段時期,我國教育技術著作數量逐漸增多,研究領域也逐漸擴寬,并且作者類型上也呈現了新的特色,著作形式上也改變了以往以單純理論研究為主著作格局,形式日趨多樣化。
(1)按作者的形式分類
我們根據當當網、孔夫子舊書網和國家圖書館以及超星圖書館等多種渠道,到2013年1月不完全統計(表1),在2000-2012年593部著作中,個人獨著共202部,占著作總數的34.1%;合著著作共266部,占著作總數61.7%;譯著15部,占著作總數2.5%。由此可見,有關教育技術著作中,獨著和合著作為兩大形式,兩者占據了著作總數的95.8%。總體上,教育技術作為一門交叉學科,著者們取長補短,較為廣泛采取了合著形式。同時,著者也傾向于采用獨著來發表自己獨到見解。現在教育技術處于信息化發展和深化時期,能發表一家之言,顯得尤為重要。由于學術評價機制等諸多因素,譯著顯得很少。
(2)按著作編排形式分類
這階段,著作數量不僅迅速增加,形式也展現了多樣化特點。除單純理論研究著作,還有其他豐富的形式。但也暴露了一些缺陷,有些形式尚未有權威性著作,還有待進一步研究和深化。
①教育技術教材
在以上所統計著作中,教材占絕大部分,大約占總數60%左右。一般書名上都有“教程”、“基礎”、“導論”等字眼,有的還冠以“十一五國家規劃教材”等等。譬如山東大學出版社2000年出版的南京師大李藝等人主編的《教育技術教程》和北京師大烏美娜、李芒主編的《現代教育技術基礎》。
②教育技術工具書
教育工具書是著作一部分,反映了這時期該學科學術規范化和理論化程度。例如2004年中國物資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教育技術協會編的《中國教育技術標準及設備實用手冊》,北京師大劉美鳳和宋繼華譯的《教育大百科全書·教育技術》,。前者重教育技術設備介紹,后者重教育技術理論梳理。
③教育技術實踐培訓著作
培訓重于實踐技能的訓練,因而理論性上弱些。主要是教育技術基本理論和一般技能的普及,代表性的有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汪瓊2006年主編的7本《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水平考試備考指南》,還有2006年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祝智庭主編的《教育技術培訓教程》。
④教育技術論文集
論文集的論文學術前沿性較新,是學科發展一種標志。它們又分兩類:一是以眾多作者匯集的集子,占絕對優勢。例如2010年的《教育技術研究新進展》這部著作簡要登載了該校教育技術學院教授特稿,諸如何克抗、楊開城、黃榮懷、劉美鳳和陳麗等國內著名專家學者,還介紹了2009年國際知名期刊教育技術專論。這些著作收集了近幾年了我國教育技術學專業發展過程的論文集,為以后教育學研究和發展提供了借鑒的依據。二是以某一個作者論文結集出版文獻,屬于極個別現象,譬如,中國教育技術協會選編、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09年出版的《李龍教育技術文選》。它展現了我國老一輩教育技術專家內蒙古師范大學李龍教授多年來教育技術的探索。
⑤教育技術叢書
叢書是大部頭的專著,往往是一個學科標志性的著作。它反映了教育技術專業群體的思考和實踐。李克東和何克抗出版的《高等師范教育面向21世家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叢書——教育技術分卷》2001年,“以新穎性、精煉性、系統性和應用性為重點”,由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2005年由科學出版社出版的《現代教育技術研究叢書》等。還有,2009年科學出版社出版的“教育技術學專業實驗教程系列叢書”共4本,《教育技術基礎》、《多媒體技術》、《教育影視技術》和《網絡技術》。
2.著作地域分布
對于教育技術研究而言,由于各地經濟、文化發展不平衡,其出版地分布也明顯不均。對于參與出版教育技術著作的機構進行統計,逐年統計結果顯示(見圖1),隨著教育著作的逐年增多,所涉及出版社數量也相應增多。但涉及出版社數量的增長慢于著作數量,并呈現出日趨集中態勢。
(1)出版地
這時期,從我國教育技術著作所在城市分布來看,主要集中以北京、上海、濟南、哈爾濱等為代表的發達省市,其中北京出版340著作,遙遙領先,占著作總數的57.3%;其次上海29部,占總數的4.9%;再次濟南和哈爾濱分別為15部,分別占出版總數2.5%;另外是廣州、武漢、合肥、長春和南京等地。作為直轄市的天津,也榜上無名。蘭州出版數量雖不及以上城市也相對較多,形成西部一高峰。出版地域與我國的地勢呈反向,即東高西低。內蒙古、新疆等地區的出版著作的數量則相對很少。這給我國研究者的啟示是要加大對教育技術理論和實踐研究的同時,也要擴展其地域影響力,把更多理論應用于實踐,來提高我國偏遠地區的教學成果,進而達到教育協調發展。
(2)主要出版機構
按照出版著作數量的多少,對出版社進行排序,得到了前9名出版社排序表,對這些出版社的著作進行統計分析。結果表明(見表2),它們出版著作總數為267部,占這個時期著作總數45.01%。并且前八名出版社地址均在北京。其中以高等教育出版社和科學出版社最具有競爭的優勢,兩家出版社共出版著作115部。此外教育技術著作在逐漸集中出版的同時,也擴大其分布領域,并且主要出版機構分布在高校,譬如北京師大出版社和北大出版社等。
出版社呈現一種緩慢增長趨勢,這與圖書數量不太吻合。特別是高等教育出版社,表現十分突出,教育技術類圖書猛增。原因是教育技術屬于專業性較強圖書,一般出版社編輯力量不很充分。
作者中,河北省吳疆主編或者合編了13本著作,平均每年一本,數量最多。北師大何克抗主編或者副主編著作共有11本,平均將近每年一本,第二名。第三名是華東師大祝智庭,出版10本。
二、我國教育技術的主要研究領域及成果
從圖2可知,2000-2005年我國教育技術著作增長比較緩慢。2006年教育技術學本、專科專業已超過150個,碩士學位點已經達到38個,博士學位點達到8個,還建有2個博士后流動站。至此開始了我國教育技術迅猛發展時期,教育技術著作量也驟然增長。自此,著作數量也大幅度增加。2009年之后教育技術著作呈現了穩步增加的趨勢。總體看,2000-2012年,我國教育技術專著數量保持穩步上升趨勢。以上教育技術著作中,集中研究領域是媒體應用、教育技術理論、人才培養、信息技術教育、教學設計、教育技術方法和遠程教育等方面。
1.媒體應用研究
隨著信息技術飛速發展,利用現代多媒體手段開展教學,成為當前教育技術研究重要領域。媒體應用研究具體用包括媒體、計算機應用、網絡應用等。根據資料分析,教育技術領域中有關媒體應用著作數量居于首位,并占相當大比重。李運林和徐福蔭2003年編著的《教學媒體的理論和實踐》這部著作面世后,為多媒體、計算機應用于教育提供了堅實理論和實踐基礎,并作為新世紀高校教材、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教育技術學專業主干課程主干系列教材。這時期,我國具有完備教學理念教育工作者,逐步明確了教育技術學中媒體應用的理論和應用實踐,界定了相對獨立媒體應用于教學模式、原理、概念,探討了中國特色教育技術學中媒體應用思想、理論和方法,初步形成了此領域理論框架。此外,美國的柯蒂斯·J·邦克著、焦建利主譯的《世界是開放的——網絡技術如何變革教育》一書以世界上的媒體技術為線索詳細論述了“數字化學習的方方面面”,對我們傳統教育觀具有震撼的作用。這本書數據翔實,觀點新穎,技術先進,時代感很強,同時翻譯得也非常流暢達意,堪稱翻譯的范本。
2.教育技術理論研究
教育技術理論著作代表著當前技術和理論水平。若說20世紀八九十年代我國的教育技術理論還在“借鑒”,那進入21世紀我們已經開始“創新”。有學者在對比中外教育技術專業以后指出:“在考察中國與外國教育技術學專業建設時,我們發現中國與外國也有著許多相同之處”,因而要“超越自我,超越自己的經驗”。我國教育技術理論上和技術上都達到了世界一流水平。首先,互聯網世界領先。截至2010年3月底,中國網民人數達到4.04億,互聯網普及率達到30.2%,超過世界平均水平。到2009年底,中國國際出口帶寬超過每秒86萬M字節,是全球第二大擁有IP國。2012年底,全國網民數達到5.64億人,手機網民數達到4.20億人,占網民總數的74.5%。通訊技術是教育技術的基礎,基礎都已經世界領先,基礎理論更是如此。其次,在國際上有創新。2010年7月,國務院頒布《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12)》,提出“加快信息化進程”,并明確指出:“信息化是推進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戰略制高點,信息技術對于教育發展具有革命性的影響。”這種論斷在國際上具有超前的意識。根據德國的Springerlinks數據庫,檢索“educational technology”一詞,前10個有作者的文獻在中,3個是中國人。ProquestResearch Library數據庫檢索如前,前10個文獻中有1個是中國人。這些足以說明中國在國家教育技術領域較高的地位。再次,理論上有突破。中國教育學者逐步吸收國外先進教育技術學理論,又結合本國教育技術學特色,教育技術學理論有了新突破。其中最著名的是何克抗編著的《教育技術學》一書,比較教育技術94定義和05定義之后,提出了自己新定義,“技術化教育是通過設計、開發、利用、管理、評價有合適技術支持的教育過程和教育資源,來促進學習并提高績效的理論與實踐。”結合整本書,作者在建立中國特色教育技術理論體系方面做了卓有成效探索。另外,我國學者和外國學者共同論著。2008年黃榮懷教授與芬蘭學者Jyri Salomaa合著了《移動學習——理論·現狀·趨勢》一書,反映了我國學者的理論自信和世界目光。另外,我們教育技術的理論成熟度不斷提高。黃立志等主編的《創新與借鑒:中國教育技術路徑研究》(2012年)等,詳細論述我國從原始社會至今教育技術歷史的發展。美國的教育技術史多停留在點滴的理論層面,缺乏系統地論述其教育技術的歷史。
3.人才培養
教育技術學發展歷程中,人才培養研究歷來受到研究者高度重視,特別是在21世紀,在教育技術實踐和理論的推動下,人才培養的研究獲得了較快發展,相繼出版了一系列相關論著,包括甘肅出版社2001年出版的西北師大楊改學等人撰寫的《現代教育技術教程》,重點是從教學設計的角度來進行人才培養的。胡來林編著的《現代教育技術:面向信息化的教師專業發展》(2007年)等。這一領域顯著特點是有比較豐富教育著作,但與其他研究領域的界限劃分不明顯,尚沒有較為權威的論著,教育學者在給予此領域重視的同時,也需要集思廣益,不斷吸收與總結經驗成果。
4.信息技術教育
自2000年至今,這方面著作數量逐漸增加,并吸引了越來越多學者關注。代表性著作有:祝智庭的《現代教育技術——走進信息化教育》以信息技術教育應用為主線,以教育革新思維為指導,以學習過程設計與學習資源利用為重點,將理論學習、案例分析融入教學設計與開發過程。北師大黃榮懷的《信息技術與教育》(2006年)探討了信息技術的相關概念、發展過程以及信息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等問題。它亦是教育技術學專業的主干課程系列教材,是按照國際教育技術領域發展所形成的基礎上編寫的,其突出的特點是內容新、體系新。傅德容等編著的《教育信息處理》(2011年),該著作是對“教育信息”進行學習、進行教學與研究總結著作,全面介紹了教育信息處理發展與成果,對所涉及各種教育信息處理進行深入定量與定性分析,具有較高學術價值和應用價值。該書為教育部“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中教育技術學專業主干課程教材之一。
5.教學設計與研究
教育技術產生是實踐的需要,是為了更好促進教學績效,提高教學成果。利用先進教學手段和教學工具開展教學活動是現在強勁的教育思潮,伴隨著信息化社會到來,越來越為世界各國所關注。根據相關資料分析,新世紀以來,我國學者對教學設計研究越來越多,且研究成果比較顯著,譬如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5年出版了我國第一本教育技術領域的績效專著張祖忻的《績效技術概論》。它從企業管理的角度論述了教學系統設計的理論。并且我國學者還翻譯了外國的相關教育著作,諸如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李芒等編譯《教育技術的設計與開發》等。
6.教育技術研究方法
自1924年美國學者吉特著、鄭宗海譯的《教育之科學的研究》(商務印書館)算起,我國共有教育研究方法的著作80多種,其中“教育技術研究方法”5種,后者多是這時期出版的。李克東編著的《教育技術學研究方法》(2003年)總結了教育技術學研究方法的基本概念、教育技術領域中的量的研究和質的研究、教育技術學研究設計、教育技術中相關的研究方法等知識,界定了相對獨立的教育技術學研究方法,初步形成了我國教育技術領域的研究方法模式框架。此外比較著名的著作還有謝幼如和李克東主編的《教育技術研究方法基礎》(2006年),張屹和黃磊編著的《教育技術學研究方法》(2010年)等著作,為我國的教育技術的研究方法和方法論的完善作了補充和更新,促進了我國教育技術方法路體系完善和發展。
三、今后出版與主題趨勢
通過21世紀初葉相關文獻調研、統計與分析,我們可預測我國教育技術著作編寫和出版的趨勢。總體講,有增長有下降,增長是主要趨勢。
1.對教育技術相關理論的持續的關注
科學技術一日千里,教育技術不斷推陳,其實踐和理論的框架仍在不斷完善中。教育技術理論仍是并將一直是重要研究領域,重點是結合我國的發展與創新構建中國特色理論體系,它們不單單傳播引進國外相關理論,更多是將中國的教育技術理論推向國外。誠如我國有些學者所說,中美“彼此不存在誰先進或落后、誰科學或不科學、誰現代或傳統的差別,都非至善至美,應互相借鑒,共同發展。”換言之,當前中國在教育技術方面與世界上最發達的美國不分伯仲。故今后我國教育技術專著的外譯將有所開始和增多。
如果從20世紀80年中期代電化教育學科的設立算起,教育技術學科在我國已經30多年了。學科基本成熟后,教育技術歷史的研究便提上議事日程。南京大學的梁林梅和鄭旭東撰寫的《領域開創者學科奠基人——美國教育技術專業群英譜》介紹了威瑞特·查特斯等百年來10位教育技術領域的頂尖人物,堪稱美國教育技術思想史。但是這些方面遠不如我國職業教育歷史研究比較充分。因此,今后中外教育技術史將是熱點問題,此類著作將會有所增加。
2.對應用領域衍射逐漸增多
教育技術著作統計過程中,尤其2012年類型趨勢越發明顯,從最初關注教育技術在漢語、科學課程教學、雙語教學等單一學科應用研究發展到中小學甚至所有學科領域。應用教育技術來提高各個學科的教學績效,將是未來教育技術學發展趨勢。教育信息化方面著作將增加。教育部科技司司長謝煥忠指出:“21世紀頭二十年,教育信息化必須走在國民經濟與社會信息化發展的前列,成為率先實現教育現代化的突破口。”隨之,相關的政策和理論研究將會增多。
由于微博、微信等現代通訊技術在教育上廣泛運用,加之教育技術是交叉學科,具有邊際效應,故今后教育傳播理論著作將有所增加。
3.對某些理論著作結構性減少
從2000年以來教育技術著作數量分析,由圖2可知,并非直線上升趨勢,而是波浪起伏狀況。據此,從總體說,我國此類專著將會在近兩年內有一定幅度增長,之后亦即2015年或2016年將會有所下降。隨著電子教案增多,大學生購買教材熱情銳減,相關教材逐漸減少。鑒于我國教育技術更多偏向實踐層面,單純教學設計之類著作將會減少。由于版權問題以及我國學術界外語水平提高,翻譯國外著作情況將會保持現狀或者下降。
4.對研究地域分布將會更加廣泛
隨著教育技術的不斷發展以及教育技術的應用的廣泛化,各地的教育學者開始了對教育技術的廣泛研究,雖然目前教育技術的重點的地域分布主要的北京、上海等經濟比較繁榮的城市,但是從以上的著作統計分析來看,其他地區的教育技術著作也占據了相當大的比例。教育技術具有衍射性,很快會隨著技術的普及與推廣,將逐步從發達地區向落后地區輻射。特別是2010年天津師大教育學一級學科博士點設立,教育技術成為了其一方向。由于天津市無論在出版機構還是作者源地都比較低,這與天津的經濟發展形勢不相匹配。這樣,今后天津的教育技術專著將會有所增加。但是,以北京為中心的研究總的格局不會改變。
Talking about Academic Evaluation Reform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Take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SONG Qiong
(College of Education Technology,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Lanzho, Gansu 730070)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promoting quality education, school academic evaluation method has some improvements, but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as a whole. In this paper, take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College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for example, introduced its reform in academic evaluation commendable part, points out there are still problems, and solutions and specific application strategies are discussed.
Key words education technology; academic evaluation reform;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2013年11月3日,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北京大學、國家開放大學和北京開放大學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合作舉辦“信息技術發展與教育改革國際論壇”,本次論壇旨在探討日新月異的信息技術發展對現代教育制度與“教與學”方式的革命性影響,交流分享國內外教育改革的經驗,其別提到教育評價改革功不可沒。筆者認為,信息技術的發展是社會性的,必然會導致教育改革,而學生的課業考評作為教育效果的測評手段,肯定會隨之改革。
1 教育技術專業本科處境尷尬
中國教育技術學的誕生可以回溯到20世紀70年代后期,相比于美國等發達國家,我國的教育技術學專業起步較晚,但在一代代教育技術工作者的付出和努力下,中國的教育技術專業發展迅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但是當前的教育技術本科教育存在很多不樂觀的現象,比如教育技術本科的報考率較低、教育技術本科畢業生的就業率逐年下滑、教育技術本科專業學生對專業教育的滿意度下降,因此許多教育技術工作者對專業發展憂心忡忡,甚至懷疑教育技術本科教育還能堅持多久。那么,教育技術本科教育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現象?
筆者分析,出現這些現象的原因有四點:專業知名度低、改革遲緩、專業定位不明確、教師隊伍混亂。正是這些原因,導致教育技術本科教育走下坡路。為了恢復教育技術往日的風采,近年來,教育技術學科已經在進行教育改革,課業考評作為教育效果的評測手段,那么課業考評的改革必然是迫在眉睫。
2 教育技術專業課業考評改革成就
近幾年來,我國教育技術專業的課業考評改革成果顯著,受到了廣大師生的熱烈反響,考評的結果也相對較公正,但它只體現在部分課程上。下面以西北師大為例,列舉改革成就:
例如,在數字化教學資源設計與制作一科中,采用作品方案設計的考評方式,期末考評讓學生展示自己制作的Flash課件,有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又如目前的教育技術期末考試試卷中,避免選擇題和填空題,取而代之的是論述題、分析題、概述題等,也就是短文題考試;再如教育測量與評價課程采用寫作測驗的方式,期末考核提交一個“課業考評改革”為主題的論文,有利于培養學生整理與描述資料的能力、分析探究問題的能力以及有條不紊地表達思想觀點的能力;此外,學與教理論在平時考核中,采用自評、他評、組間互評相結合的方法,體現公平性;最后,教學系統設計課程中老師把一些資料放在培訓平臺上,學生課下登錄平臺學習,按要求完成作業并在線提交,還可在討論區發帖,即在線學習并提交作業。
3 教育技術專業課業考評改革不足
3.1 不太重視實驗操作考評
如果對教育技術這個專業稍作了解,就會發現有很多課程都有實驗課,如C語言、計算機網絡等。對于實驗課的考評,有的老師將期末卷面成績等同于實驗課的成績,有的老師將實驗課的出勤率作為實驗課的成績,這些做法都是對實驗課的不重視。以上考評實驗課的方式顯然是片面的,期末紙筆測驗成績好的學生,他的動手操作能力不一定好;出勤率高的學生,在課堂上不一定學到更多知識。
3.2 在線學習平臺不完善
之前說到在線學習平臺,原則上講,理想的在線學習平臺應該具有很多功能,但目前可能因為資金、技術等問題,在線學習并不完善:(1)有的平臺不是專門針對本科生的,可能與研究生共享,也可能夾雜著學校其他方面的管理。(2)缺少學生和老師的互動區。(3)老師對學生提出的問題不能及時回答,甚至忽略學生的問題。
3.3 不重視形成性評價
中國教育的考評,始終有一個弊端――只關注結果,這可能是長期的應試教育留下的后遺癥。在推行素質教育、強調教育過程評價的今天,這樣的考評方式顯然是不合時宜的。一個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每個階段學到的知識是不一樣的,其最終獲得的知識不能僅用一張試卷衡量的。
3.4 評價內容單一
多年來,人們普遍有一個錯誤的認識:成績好的學生就是好學生。于是,學生追求高分,老師和家長也都以成績評定好壞。其實不然,成績好的學生只是證明他們善于記憶或是邏輯推理能力強,并不能片面地認為這樣的學生學習效果好。根據多元智能理論,每個人都有8種智能:語言智能、音樂智能、邏輯數學智能、 空間智能、身體運動智能、人際交往智能、內省智能、自然觀察者智能 ,卻只有一種或幾種智能較突出。不能僅僅根據其中的一種或幾種來評論一個人學習一門學科的優劣,要從多方面多角度來觀察,最后得出結論。
4 教育技術專業課業考評改進
4.1 實驗技能教學考試評價
對于每一門實驗課的考核評價,應遵循下列原則:實踐性為主原則、教學與發展原則、全面性與客觀性原則、基礎性和目標性原則。簡單來說,具體應用策略就是:課業考評前,教師出幾道題,題目難易適中,包含所學知識,要關注學生操作過程中的認知領域、情感領域、動作領域的表現。
4.2 提供功能齊全的專門在線學習平臺
對于沒有類似平臺的學校,應盡快建設,努力克服資金、技術等問題;對于已經存在的平臺,需要繼續完善在線學習平臺的考評功能:一是,自動考評,該平臺可根據學生進入平臺學習的時長或自學課程的進度或與老師同伴交流的次數系統評分;二是,老師考評,老師根據學生在討論區討論的問題內容或與老師交流內容的深度給學生評分。
4.3 關注過程性評價
也就是不單單以期末成績一次性評判一個人,而需要記錄平時成績。可選的方法是:記錄出勤率,作為平時成績的一部分;每一章講完之后,布置一個階段性的作業,老師根據每一次作業,評定成績,作為平時成績的一部分;記錄學生上課回答問題的次數與正確性,作為平時成績的一部分。
4.4 綜合評定
類似于現在大學計算綜合成績的做法,對于一門課程,除了把最后的成績納入綜合評定中,還要加上在校內外參加的有關這門課的活動表現,考察多種智能。
回顧歷程,艱辛創業――《現代教育技術》的創辦,得從1985年7月武夷山電教理論研討會說起。當時在會上亮相的《清華電教》“創刊號”,引起了協作組與會同仁的關注。大家認為要深入開展電教理論研究,協作組得有自己的學術園地和交流平臺。1987年4月,協作組在上海開會,決定編輯出版《工科電教》,并指定由華南理工大學負責籌備。不久,他們設計了封面,確定了欄目,并向協作組成員單位征求意見。后因種種原因,未能實現。1989年10月,在上海同濟大學參加“89上海全國電教成果邀請評比交流會”期間,工科電教協作組召開了第十二次會議,會上決定取消《工科電教》,改成出版《工科電教通訊》,并由清華大學承辦。同年12月10日,由清華電教編輯的《工科電教通訊》第一期內部發行,后又接連編印多期。1990年11月底、12月初,協作組在北京召開“成立十周年慶祝大會”。根據眾多成員單位代表的意見,協作組常委會決定正式創辦學術刊物作為會刊,定名為《現代教育技術》,由清華負責申請刊號,浙大負責創刊號的編輯工作,會上,還確定了編委會名單。1991年9月,由浙大電教編輯設計、清華電教組織刊印的《現代教育技術》創刊號正式問世。協作組希望會刊將來能躋身國內教育期刊之林。
《現代教育技術》創刊后,考慮到每期編輯的工作量很大,同時為了充分發揮協作組所有常委院校的作用,決定分地區輪流執編。主要由清華牽頭的華北、東北片;浙大牽頭的華東片先后承擔十三期的編輯任務(其中一期由西交大牽頭的西北片執編)。在辦刊過程中,清華大學為刊物的出版和發展做了許多工作,不但負責每期稿件的終審、排版印刷,還承擔資金的籌劃和連年刊號的申辦。此間,除了清華、浙大。許多協作組成員單位,如華南理工、西安交大、東南大學、上海交大、中國礦大、同濟大學、大連理工、華中理工、北方交大及哈工大等院校都發揮了積極作用。1996年,國家新聞出版署整頓期刊,明確《現代教育技術》由清華大學主辦,并作為“中國電教協會高校工科專業委員會”(即全國工科高校電教協作組)和“全國工科高校CAI協作組”的會刊,重組編委會,成立編輯部,聘請顧問。當時《現代教育技術》用的都是內部刊號,經過清華大學電教的不懈努力,終于在2000年底,經國家新聞出版署批準有了正式刊號,2001年起公開出版發行。從此,《現代教育技術》雜志走上了正規發展的道路。接著,雜志成為中國教育技術協會會刊,2006年又入選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檢索源期刊,使雜志上了一個臺階,刊物越辦越好,影響越來越大。
辛勤耕耘,成績卓著――二十年來,《現代教育技術》這本以信息化技術理論研究和應用實踐為特色的學術期刊,在歷屆編委和編輯部同仁的辛勤耕耘和默默奉獻下,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現代教育技術》雜志始終堅持立足學術研究、帶動實踐探索、促進教育技術發展,推動教育信息化和現代化的辦刊宗旨;依托清華等一批國內著名大學的學術優勢,敦聘國內外有影響的學者和專家,作為刊物的堅強學術后盾;努力引領廣大電教人不懈追蹤國內外教育信息化的發展趨勢,研究教育信息化對教育技術領域理論研究和應用實踐的重大影響;注重教育技術理論基礎的研究,結合我國教育的特點和優勢,推動信息化技術的創新開發和實踐應用;積極推動信息化教學支撐環境、教學資源庫和網絡平臺的研究和創建;切實推動教育技術行業標準的制定,促進數字校園建設;及時把握時代脈搏,注重創新、銳意改革,使刊物真正成為教育技術理論研究、實踐探索和人才成長的園地,成為國內外交流合作的平臺;充分發揮雜志的綜合功能,努力拓寬為教學服務、為師生服務、為教育技術服務的領域……多年來,《現代教育技術》雜志以自己的理念、質量和服務,贏得廣大讀者和作者的信任,為我國教育技術的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使刊物成為我國教育領域不可缺少的學術陣地。
《現代教育技術》雜志從艱苦創業、發展壯大到逐步走向成功,在不斷的探索和實踐中,慢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一是將“學術性”看作是刊物的命脈和根本,征集并刊登了大批有一定層次和水平的理論性文章,使刊物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二是在注重刊物理論性、新穎性、探索性的同時,也注重文章的實踐性和指導性;三是以嚴謹的治學態度辦刊,嚴格把關、一絲不茍,確保刊物的整理質量;四是刊物信息量大、涉及面廣,編輯思維活躍,無論欄目設置、版式設計,還是每期文章的選擇和搭配,都有自己的風格。正因為刊物具有自己的優勢和特點,廣大讀者將她視為良師益友。
應對挑戰,與時俱進――創刊二十年,既是里程碑,又是新的起點。2010年7月,黨和國家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中明確提出要“加快教育信息化進程”。“十二五”規劃要求“提高教育現代化水平”。總書記也指出:“要以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作為教育的“制高點”――現代教育技術,義不容辭承擔著推進教育信息化和現代化的重任。這對《現代教育技術》雜志來說,既是挑戰,也是機遇。雜志社要想肩負起歷史賦予的光榮使命,應對市場經濟大潮的沖擊,就必須變革和創新――大膽改革現行的辦刊理念和辦刊模式,順應信息化時展的潮流,將《現代教育技術》辦成有品位、有影響、有競爭力,可持續發展的學術刊物。
下面提出幾點建議(以下內容,雜志社有的已經起步:
一是在理念上,要將辦好《現代教育技術》雜志提高到是在完成教育信息化“國家重點項目”的戰略高度。《中國科學B輯:化學》主編、《科學通報》附中便徐光憲院士曾經強調:“辦好一本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學術刊物的重要性絕不亞于一個‘973’項目。”雖然,我們的刊物還沒有達到這個層次,但辦好這本刊物,對教育技術學科和專業的發展,對促進教育現代化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是突破舊又封閉的辦刊模式。瞄準學術期刊社會化、國際化的發展趨勢,實現開放辦刊。所謂開放,不僅體現在稿源的開放性、專家審稿的開放性、作者隊伍的開放性,更體現辦刊模式的開放性。如敦聘國內外教育技術界著名學者主持重點欄目或提出學術話題,經過精心策劃,引導學術潮流,為學術研究、學術創新提供舞臺;與國內同類刊物聯合開辦“學術專欄”,對教育技術領域某些前瞻性、關鍵性或爭議性的學術問題開展討論,形成全國性共同關注的態勢,增加學術影響力;聯合國內外高校,通過對教育技術專業優秀碩士、博士論文的評析和介紹,推出新成果,推出學科新人等等。
三是要注重刊物的質量和檔次,樹立精品意識,提升刊物的品牌形象。整合國內外優秀的學術資源,建立穩定的高層次作者群,提高編委會和審稿隊伍的國際化程度;要有敏銳的學術觸覺,廣闊的視野,加強特色欄目建設,引導并組織重點學術問題的探討,推進刊物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健全和規范評價機制,提高同行和專家學者對期刊的認可度。
四是要主動適應學術期刊數字化、網絡化、國際化的發展趨勢,創造條件推出自己期刊的電子版、外文版、建立自己的網站或充分利用互聯網這一平臺,允許讀者通過網絡,免費使用,自由閱讀、下載、分發、打印、搜索和鏈接已出版刊物主要文章的內容,或建立索引、或編寫軟件等,提高傳播效率,擴展傳播范圍,增強刊物的影響力,提高刊物的知名度。
五是要改變原先單一的行政化運作模式,逐步引入市場化運作機制。任何刊物的生存與發展,都少不了經濟的支撐。在繼續爭取行政主管部門支持的同時,刊物必須走向市場,按照市場規律和企業規則運作。憑籍刊物的學術、資源、人才等優勢和手段,在不損害刊物形象、不影響刊物學術水平和整體質量的前提下,多渠道、多方位籌集辦刊資金。增強服務意識,開拓服務范圍和模式,挖掘創收潛力,求的刊物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最大化,并形成良性發展的機制。
“中國科協-英特爾求知計劃教師征文活動”由中國科協青少年科技中心、英特爾(中國)有限公司等單位共同主辦,活動于2007年5月1日啟動,2007年7月結束,歷時兩個月。
本次征文活動面向2003~2006年參加英特爾求知計劃培訓的教師,征集與教學有關的文章,從教師工作、學習等角度反映英特爾?求知計劃(Intel?Learn)為這些教師帶來的教學觀念上的轉變;通過教師在教學中的感悟來激發社會共同探討多種形式的教育方法。
在本次征文活動中,將就如何在現有教育體制下,極大地發揮社會力量,促使廣大學生得到更好的教育,集中廣大教師的意見,借助幕后真實感人的故事,反映這個公益項目對全社會的深刻意義。
學易網推出高考輔導系列課程
隨著2007年高考的臨近,學易網(省略)推出名師經典輔導系列,由名校特級教師講解,針對考生的第一輪和第二輪復習進行輔導。提供獨特且有針對性的高考內容,學易網的網絡課程無疑給備考學生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和幫助。
目前,學易網高考頻道的內容,包括了大量的備考提示――如倒計時和各地3~6月份的具體事務,推薦的高考課程,熱點新聞和參考資料,報考指南、政策動態等欄目。讓高考生利用網上資源了解更多的高考信息。而像試題集錦、心路歷程、名人訪談和經驗交流等內容,為考生備考提供了相當豐富的資源需求。
中國教育技術協會信息技術教育專業委員會第三屆學術年會會議征文活動啟動
中國教育技術協會信息技術教育專業委員會第三屆學術年會將于2007年7月26日至28日在內蒙古師范大學召開。本屆學術年會將以“促進信息技術教師專業發展”為主題,以特邀報告、、信息技術教師專場、研究生專場、協作組工作進展專場等為主要形式開展。其主要內容為:以信息技術教師專業發展、教育游戲、機器人教育、高等院校信息技術教育專業的建設等方面的研究;信息技術課程的基礎理論、課程實施、課程開發與教材編寫、教學改革等的研究;信息技術教育國際比較研究;基礎教育信息化發展研究等。為保證會議學術質量,現面向全國征集相關內容的論文,并計劃正式出版論文集《信息技術教育研究進展(2007)》(不收取任何費用)。
附:會議及征文活動相關事宜請與第三屆學術年會秘書處或專委會秘書處聯系,或瀏覽會議網站:210.31.182.165/NBArticle/。
湯姆遜的播放解決方案助SFR進軍固網市場
2007年5月9日,湯姆遜宣布,法國第二大移動運營商SFR選擇湯姆遜為其提供一個全面的寬帶解決方案,來促進其以家庭移動用戶為中心的策略實施。這個項目更進一步強化了湯姆遜在迅速發展的VoIP、IPTV和寬頻互動服務的綜合解決方案市場的領導地位。這些解決方案能使運營商擁有全球性的IMS框架體系。
關鍵詞:教育技術專業英語;雙語教學;行動研究
在數字化生存時代,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和信息化的不斷深入,國際上的學術交流與合作日趨頻繁,伴隨著教育全球化和課程國際化的趨勢,教育技術學這門年輕的學科一直走在教育發展的前沿,理論和實踐領域在不斷豐富、擴大,中國教育技術的課程教學也需要和國際接軌。英語作為國際普通話,學術交流的工具,在學術會議、各種論壇上,用英語特別是用專業英語進行交際,是教育技術專業人員的必備素質。高校專業英語課程的教學是培養英語能力的重要陣地,創建了師生共同探討、參與國際交流的環境和平臺。
應當指出,教育技術學專業英語課程對師生語言運用的能力及專業文化背景知識的要求都比較高,教學資源、師資相對不足,學生基礎參差不齊,在教學實踐中存在很多問題,需要師生積極探索,以期求得高效有益的教學模式、方法,著重實際應用能力的提高。
本人從事教育技術學系本科生專業英語教學工作,十分重視對于教學實踐的總結,經常尋求教學行動中的得與失,并向外語老師、外籍老師借鑒方法,查找相關資料,開展文獻、行動研究,通過幾輪的實踐,積累了一些經驗,也發現了很多問題,希望和老師們共同探討。
一、教育技術專業英語課程的性質
教育技術專業英語是教育技術學專業基礎課。本課程以教育技術學基礎類文章為主,介紹了教育技術學的定義與歷史、理論基礎、教學設計、遠程教育、績效技術、信息化環境與資源建設、信息技術教育等方面的知識,涉獵了各個領域,反映了教育技術學科的現狀和發展趨勢。本課程把專業學習和語言能力的培養結合起來,幫助學生理解教育技術學的基礎知識、理論和技能,了解教育技術學研究的新進展,使學生掌握專業詞匯,學會從外文資源中搜索文獻、獲取專業信息的方法,老師指導學生掌握用英語進行聽說交流的基本技能,掌握撰寫、翻譯專業文獻的基本方法。
教育技術學專業英語不同于大學英語教學。大學英語側重于學生英語語言知識、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而專業英語重在了解國際上學科發展最新動向,提高運用語言進行學術交流的能力,前者是后者的選修課程,可將基本的語言知識、閱讀翻譯技能遷移到專業英語的實際應用中。
專業英語不同于教育技術導論。教育技術導論是介紹專業的研究體系、基本概念、知識,側重于基本理論的理解。而專業英語是了解國外專家的各個領域的文獻、經典著作,主要理論流派、重要學術成果,顯然二者教學內容的深度、廣度不同,教育技術導論也可以說是選修課程。
二、教育技術專業英語課程的教學特點
1.專業英語采用雙語教學
雙語教學,即通過外語教授學科知識,側重利用英語了解本學科前沿知識和術語,進行學術交流。雙語教學模式包括沉浸式教學、保持型教學、過渡型教學等。教學中必須將外語作為主體素養,老師需要良好的英語表達能力,精心設計課堂,以準確、精煉的英文組織、講解專業知識,開展互動式教學,只有如此,才能構建愉快、和諧的英語交際環境,引導學生運用規范的學術語言。
2.教學內容兼顧學術經典和前沿
教學中,教材選取國內專業人員編著的教材,如劉世清主編的《教育技術專業英語》、焦建利主編的《教育技術學專業英語》。教材內容選取國外優秀的教育技術專業英文文獻,涉獵教育技術理論和實踐的各個領域,既注重經典,又反映前沿;既體現專業性,又兼顧語言優美。為此,本人根據教材的伸縮性,對各章節的內容作相應的擴展,如引入國外計算機教育的原版教材,教育技術英文原著,從近期學術會議、期刊、網站上搜集新近論文英文摘要,自主翻譯論文和摘要,介紹專業英語、科技英語的文體、語言知識等,不斷為教學注入新鮮的血液,收到良好效果,深受學生的歡迎。
3.多種教學模式和方法相結合
教學模式一般采用教師講授、小組討論等相結合,自主探究和團隊合作相結合,教學策略上著重語言交際的策略運用。問題式教學法、演示法、講授接受法、情境表演法,游戲教學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等各種教學方法綜合運用到各個環節中,目的在于引發學生用英語交際的興趣,培養英語思維能力。教學媒體的選擇上,鑒于學生基礎的差異和營造語言環境的需要,演示文稿用中、英文對照方式設計,配有大量圖片和實物教具演示,在多媒體教室播放國外電臺、電視臺教育技術的音頻、視頻節目,課下結合網絡環境學習,如Weblog教學日記,國際網站注冊、發帖子,并試驗開辦網絡教室的教學。教學評價采用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相結合,注重平時表現和作業完成情況。
三、教育技術學專業英語教學的實踐和研究
本人從事了幾屆本科生的專業英語教學工作,開展了幾輪基于行動研究的實踐,在計劃、行動、觀察、反思中,不斷總結經驗和教訓,在不斷的質疑、析疑、解疑的問題解決過程中,力求進行高效的、具有學科特色的探究性教學。
在當今多元化社會中,教師與學生所處的具體情景不同,存在著文化背景的差異。教師只有集研究、自我反省、實踐等角色于一身,才能在教學實踐的具體觀察情境研究中,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動機,幫助他們發現自身特殊性,獲取有效的學習方式。
以《教學媒體的發展歷史》一節的教學為例,探討幾輪教學中的改革與進展。本課教學目標是掌握教育技術學理論基礎涉及的主要英文詞匯及其縮寫形式,熟悉美國教育設計與技術的歷史的發展脈絡,掌握各個時期的主要媒體技術或教學設計思想方法,主要事件和人物,掌握教育技術的不同發展階段的英文定義。熟悉科技英語文獻的結構和論述方法。
(一)第一輪專業英語教學
計劃用四個課時講解美國教學媒體的發展史,以教師講解為主,學生完成作業練習。
教學行動中,老師在多媒體教室通過演示文稿,把課文內容詳細講解,包括文章結構、句子成分、長難句、一詞多義的講解,文章寫作結構、內容要點、背景知識的分析,學生完成課后練習。觀察學生聽課的表現,回答問題的反應,了解學生的英語基礎和聽力口語能力,分析書面作業。
老師及時寫教學日記,總結情況,進行反思。通過詳細講解課文,學生對于教學媒體的發展有了較為系統的了解。但是由于學生對美國歷史文化背景知識缺乏,所以知識面只限于課文內容本身,對一些抽象的概念、觀點理解不深入,對專業文獻的文體、語言特點感到陌生。學生作文作業反映出漢語式的英語表達問題突出,語法、字體書寫不規范等問題比較普遍。老師大部分精力用于備課、查找資料,與學生交流太少,課堂往往成了教師的一言堂。課堂提問環節,很多學生不敢開口,不知道如何用英語表達思想。學生建議老師多補充專業方面的背景知識,專家介紹,學術文體知識,互動口語活動時,多用啟發式的問題引導等。
(二)第二輪專業英語教學
計劃四個課時,以教師講解為主,增加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任務,補充相關背景材料并開展情景劇表演的口語交際活動。
在教學行動中,教師注意補充發展史的背景知識,如經驗之塔、二戰時的軍隊培訓,并以排序游戲教學法激發學生興趣,學習與交際結合,講解與操練并舉,在情境教學中,如情景劇角色扮演,運用交際法、激勵策略、組織策略、控制策略等,引導學生增強語用能力,老師啟發式的提問,以積極的情感策略,生動、幽默、生活化的語言,引導學生敢于開口用英語交際。
在課堂上觀察到,盡管課堂中互動環節增強了學生的語用能力,但是平均到每個學生的機會太少,情境構建手段不夠豐富,課下缺少語言環境。老師補充講解閱讀技巧,翻譯方法,并讓學生練習和作業,發現學生對一些專業性強的內容(如意譯、句子成分的翻譯順序等)表現出困惑,遷移運用到實例中的能力較差,翻譯中組織語言的方法掌握不當。老師需要加強翻譯實例的講解和練習,設計的問題要分類、從各個角度啟發學生思考,并注意學生自主能力的發揮。課下布置查閱網站資料寫報告的任務,發現個別學生完成的出色,學生們反映需要老師給予寫作方法上的指導。
(三)第三輪專業英語教學
計劃用五個課時,完成教學任務。在上一輪的基礎上,老師把課文問題設計成幾種類型,如主旨大意題,例證題,推測詞義題,是非判斷題,內容辨析題。從各個角度讓學生思考,在理解中強化記憶。
在行動實踐中,教師采用多樣的方法,如播放專業外語的視頻資料,創設語言環境,開展英語游戲競賽,如兩人一組,做描述和猜詞,分成四人小組集體翻譯補充最新專業外語資料。播放音頻資料,讓學生進行聽寫接龍。觀察到學生的態度認真,參與積極性很高。合作式學習督促每一個成員都要努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老師介紹專業外語的文體知識,如體裁、時態、語態特點等,分析中文文章的思路、結構上的差別,講究遣詞造句的正式用法等。課下布置小專題查閱資料和寫作,老師批改、注釋,課上進行典型問題評析和范文展示。運用評估策略,元認知策略,引導學生總結學習方法,多做課堂口譯練習,進行自我評價、反饋,在扎扎實實的訓練中,逐步提高能力。
在大專題任務完成過程中,老師觀察到有些同學不自覺或不知道如何下手,老師需要多鼓勵、開導,并給予充足的時間和改正機會。課堂上多談論大家熟悉的話題:如清明上河園游藝項目石碑上的英文介紹用排比法增強氣勢,這與課文中的某處有異曲同工之妙;北京餐館菜單翻譯的笑話等。采用實物教具展示,如幻燈片,圖片多米諾故事接龍游戲等,活躍氣氛,激發學生的發散思維,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四)第四輪專業英語教學
計劃六個課時,為了真正體現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多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成為課堂的主體,采用任務型探究和課堂專題發言相結合的教學方式,任務型教學力圖讓學生完成任務而參與學習過程,彌補交際法不重過程只重結果的不足,即選用有意義、可完成、有差距的真實任務,分為個人、小組、短期、長期、社會生活運用、課堂運用等幾種類型。如在國外專業網站上發帖子,與國際同行交流,參與遠程教育的課堂討論,做英語專題演講,開展辯論賽,如講媒體比較研究時,引入歷史上媒體大討論的問題,展開辯論。在各種任務驅動下,督促學生掌握語言知識和技能的訓練,擴展了文化信息的傳播,體現了學以致用的理念。老師觀察到在學生們自己發言時,其他同學容易產生競爭的動力,自覺參與到任務中去,互相幫助和提高。
老師讓學生就某一主題,開展一段時期的研究性學習,如新近的教學媒體和媒體觀,進行課堂專題發言。發言人控制時間,回答聽眾的問題,教師進行評價。發言人進行從語義過程到句法過程的可理解性產出活動,將語言形式、意義、功能相結合,符合語法、準確、連貫得體的表達意義,同時說出實現情景要求的功能的語句。學生就某一話題廣泛閱讀,并清楚、恰當地表達出來;回答問題也要簡單明了。這涉及語言學習的方方面面,隨著話題的深入,句式復雜程度、連接手段、詞匯使用都相應增加,對語言形式在表達意義中的適當性也加深,鍛煉了發言人的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學生認為這樣的教學模式拓寬了知識面,促進了語言習得,提高了詞匯的正確使用率,鍛煉了口語表達、邏輯判斷、組織應答反應能力。學生用幽默、風趣的語言,合適的體態語駕馭課堂,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師范生教學技能訓練的效果。
本人反思教學發現,真實任務教學的國際教育環境至關重要,需要強化國際聯系,尋求更多的社會實踐環境,讓學生參與真實任務。課堂專題發言希望老師給予語言學方面的知識和方法介紹,多選取適宜的話題,而基礎薄弱的學生顯得吃力,這就需要老師幫助、鼓勵,并將中西方文化差異的背景知識予以補充課堂內容。目前,本人正嘗試在天空網絡教室中構建網絡教學空間,實現課堂、課下全方位滲透專業英語教學,實現學生網上學習行為記錄,如上線時間、上線頻率,在線布置作業與測試,任務答疑、作業批改等。試圖在課堂教學的主陣地之外,成為學生專英學習的資源和環境,可以實現自定步調、異步交互,跟蹤熱點問題,構建學習化團隊和社區,成為信息化時代學習變革的體驗者。
總之,專業英語教學在信息化時代中,要繼承傳統英語教學的優點外,還應當發揮現代化教學手段的優勢,構建多樣化的語用空間,多采取聯系社會生活實際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運用中提升能力與素養,使專業英語成為伴隨教育技術人員專業成長中一個不可或缺的伙伴。作為教師,一定要成為多元文化的理解者,行動研究者,學生的關懷者,終身學習者,著力提升語言文化素養和日常行為修養,以不懈的努力追求卓越的教學研究成就。
參考文獻:
[1 ] 王小根.多媒體技術課程雙語教學的實踐[J].無錫教育學院學報,2006,(3) 102-103.
[2 ]陳寶軍.對教育技術學專業雙語課程教學的幾點認識[J].現代教育技術.2007,(8) 46-49.
[3 ]沈銀珍.多元文化與當代英語教學[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6.5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