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07 16:10:2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國外銀行業發展現狀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私人銀行業務;國外經驗借鑒;前景分析
中圖分類號:F8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6.066
2007年3月,中國銀行在北京、上海兩地設立本土私人銀行,是我國商業銀行私人銀行業務的開端。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高凈值人群與家庭數目迅速增加,為商業銀行的私人銀行業務提供了強勁的發展動力。目前商業銀行私人銀行在中國高凈值客戶財富管理市場中占據著市場主導地位。我國商業銀行面向高凈值人群提供以銀行理財產品和高收益產品為主的私人銀行服務,發展非常迅速。2014-2015年,在12家披露業績數據的私人銀行中,9家的管理資產規模增速超過20%,其中2家的增速更是超過40%。私人銀行正在成為銀行零售業務甚至全行收入增長的重要引擎。
2 國外私人銀行業發展的經驗借鑒
2.1 發展歷史悠久
歐洲國家與美國建國普遍較早,商業活動與財富積累促進了高凈值人群的出現與增長,私人銀行業務應運而生。國外私人銀行大多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和兩次金融危機,提升了私人財富管理的專業能力,并更重視客戶需求與風險管理。經過多年發展,國外私人銀行開拓了廣闊的市場,積累了龐大的客戶量,使得私人銀行能夠更好地了解客戶需求,有利于為客戶提供更優質的服務。
2.2 成熟的制度保障
國外私人銀行重視和尊重資產的私密性,瑞士、新加坡等國家有專門的法律或協議保障客戶的隱私權。國外私人銀行業務發展較好的地區普遍稅率較低,且繳稅雜項較少。低稅有助于吸引高凈值人群在相關地區的投資意愿,增強該地區私人銀行業務的競爭力。同時,國外較為成熟的監管環境有利于高端私人財富的管理活動的有序開展,其中新加坡和臺灣地區制定了專門的行業行為準則和相應的注意事項,以明確經營條件、規范行業發展。
2.3 高素質的人才隊伍
國外私人銀行注重對人才的后續培養,新加坡在2003年成立了新加坡財富管理學院,為本國私人銀行業的發展培育能針對國內和國際客戶服務的人才。私人銀行業務有著嚴格的選拔標準,美國從業人員一般會擁有工商管理碩士、法律博士等學位證書和注冊公共會計師、注冊財務分析師、律師等專業的資格證書。長期的業務發展也培養了從業人員良好的職業習慣和素養,以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和良好的道德品質贏得客戶的信任。
3 我國商業銀行私人銀行業務面臨的問題及前景分析
3.1 我國商業銀行私人銀行業務面臨的問題
從外部環境來看,我國商業銀行私人銀行業務面臨諸多不利因素。一直以來,我國在法律層面對于財產權和隱私權方面的重視不足,客戶存在對安全方面的擔憂。分業經營限制了私人銀行為客戶提供綜合化個性化產品解決方案的能力,外匯管制限制了投資產品的數量與商業銀行對境外投資的能力。我國雖沒有資本利得稅,但相關內容已被納入所得稅和增值稅中,依然會形成稅收負擔。同時,我國私人銀行業缺乏相應的行業準則和規范。從內部管理角度來看,私人銀行內部的操作流程繁雜,內部人員良莠不齊,工作效率較低。高素質的專業人員的匱乏易引發管理上的風險,導致客戶對于私人銀行信任度的下降。在金融產品方面,創新能力較弱,同質化趨勢明顯,難以滿足客戶定制化需求。在客戶服務方面,仍以產品銷售為主導,尚未建立起以客戶為中心的服務模式,尚未建立清晰的客戶服務管理流程。
3.2 我國商業銀行私人銀行業務的前景分析
在外部環境暫時無法改變的情況下,商業銀行應憑借其在我國經濟體系中的重要地位,積極主動的推動行業規范準則的形成。從多方面入手進行內部改進:首先,應加強對于優秀財富管理人才的選拔和培養力度,用良好的薪資待遇吸引人才,以良好的培訓體系和晉升機制留住人才。其次,優化平臺系統,完善其內部管理流程,使私人銀行業務各部門內部及與銀行部門間工作充分協同,提升管理效率。同時,私人銀行也應該提升自身的服務理念和服務水平,加強產品創新,轉變原有的產品銷售為主導的模式,以客戶為中心提供定制化的產品和服務;從產品銷售為主的服務模式向服務收費為主的模式轉變,實現業務發展模式的轉型升級。
參考文獻
[1]徐文婷.我國商業銀行私人財富管理業務研究[D].上海:復旦大學世界經濟,2010.
關鍵詞:私人銀行業務;財富管理;高凈值客戶
一、私人銀行業務概述
國際上,私人銀行(Private Banking)被定義為以財富管理為核心,以投資管理業務為基礎,以高層次人才為支撐,以研究分析為手段,以專業化經營為特色,面向社會富裕人士提供的以財富管理為核心的專業化一攬子高層次金融服務。
私人銀行業最早起源于16世紀的瑞士,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已成為國外銀行業務領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并涌現出一批如瑞銀集團、花旗銀行、J.P.摩根銀行、匯豐銀行等提供優秀的私人銀行服務的金融機構。由于私人銀行業務占用經濟資本少、業務附加值高、品牌影響力強、市場潛力大,是體現商業銀行綜合競爭力的頂級業務,所以被譽為“皇冠上的明珠”。
與一般的零售銀行業務相比,私人銀行業務具有進入門檻高,衡量標準多樣化、服務個性化和專業化、服務私密性以及具有明顯批發性質等特征。
二、國內私人銀行業務的市場潛力及其對國內銀行經營發展的戰略意義
(一)國內私人銀行業務的市場潛力巨大
從市場需求來看,在改革開放的30年時間里,我國國內經濟飛速發展,居民可支配收入大幅增加,居民的金融資產增長速度遠遠高于同期GDP。與時同時,在“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政策導向下,我國個人財富集中趨勢日益明顯。國內社會財富總量的擴張和個人財富的高度聚集為國內發展私人銀行業務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和廣闊的土壤環境。
從客戶需求來看,隨著我國經濟的持續發展,國內富裕人群數量不斷增加,一些高端客戶已經擁有相當規模的財富數量。這部分人對于投資管理、財富增值保值、財富傳承等有著廣泛的一體化金融需求,簡單的零售銀行及理財服務顯然無法滿足這些需求,需要更高層次的私人銀行服務。
除此之外,我國社會政治穩定、經濟快速發展為私人銀行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和必不可少的政治保障。
(二)國內商業銀行發展私人銀行業務的重要意義
私人銀行業務自身的經營特點和國內外巨大的市場潛力,使得私人銀行業務對國內商業銀行的經營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1、積極應對市場競爭環境的需要。在2005年,國際上的一些私人銀行翹楚已經在國內搶灘登陸,瑞士友邦銀行、花旗銀行等相繼在國內成立私人銀行分部或代表處。從這些國際性大銀行近年來在我國市場的戰略部署中可以看到,中外資銀行勢必要在私人銀行業務這一高端領域展開激烈競爭。
2、改善經營結構,提高自身競爭力。近年來,國內幾大商業銀行陸續完成股改上市的步伐,并躋身于國際先進銀行之列,對自身盈利水平和經營結構改善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發展私人銀行業務意義還體現在:一是私人銀行服務于高端客戶,利潤豐厚,且盈利主要來自穩定的手續費收入,受市場波動影響不大;二是私人銀行客戶資金沉淀,增加銀行的資金來源;三是促進銀行不斷創新產品和服務;四是培養銀行的高級專業人才。
3、提升國內銀行盈利能力。隨著傳統業務利潤空間大幅縮窄,國內銀行迫切需要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根據波士頓咨詢公司的統計顯示,私人銀行客戶對銀行的利潤貢獻是其他業務客戶的3倍以上,美國私人銀行業務每年高達35%的平均收益也能證明這一論點:私人銀行業務已然成為現代國際知名商業銀行利潤率最高、成長最快的戰略核心業務。大力發展私人銀行業務是國內銀行提升盈利能力的一個重要途徑。
4、促進國內銀行的品牌建設。從世界范圍來看,國際知名商業銀行在私人銀行業務上均有建樹,私人銀行業務從某方面來看已成為銀行機構實力和品牌信譽的象征。國內銀行,尤其是大型國有商業銀行,依托私人銀行這一服務于最頂端客戶群體、最高端金融服務能力的銀行業務,有利于樹立更加強勢的品牌形象,從而提高國際競爭能力。
三、國內私人銀行業務發展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與在歐洲數百年的發展歷史相比,私人銀行進入我國是近幾年的事情,尚處于起步階段。近年來,國內銀行對高端客戶金融服務的組織形式上傾注了特別多的精力。但是在專家眼里,我國目前仍然沒有真正的私人銀行服務,國內私人銀行業務特別是中資銀行的私人銀行業務還面臨著許多的問題和挑戰:
(一)服務價值鏈條不完整,并非真正意義上的“私人銀行業務”
目前,國內銀行所謂的私人銀行服務真正意義上只是“貴賓理財”業務,這種中端的理財服務在提供的產品和業務范圍上與真正的私人銀行業務仍有很大的區別。由于在服務價值鏈條上的不完整、不協調和不快捷,必然導致國內私人銀行服務質量往往不高、發展能力較為薄弱,難以擺脫零售銀行的色彩,形成重銷售輕服務、重形式輕內涵、重創新輕基礎的現象。
(二)產品體系有待豐富,創新力度有待加強
豐富多樣的金融產品是發展私人銀行業務的載體。國內銀行由于分業經營體制性限制、專業人才嚴重不足等因素,推出的產品更多只是簡單的業務整合,各家銀行的產品和服務大同小異、同質化現象非常嚴重,無法適應私人銀行客戶的個性化的高端需求。
(三)專業人才匱乏,培訓體系尚不成熟
私人銀行業務屬于知識、技術密集型行業,提供的是私密性極高的專屬高端服務,決定了私人銀行客戶經理必須具備綜合的高素質以及豐富的從業經驗。而目前國內理財業務發展尚短,專業認證體制和培訓機制還很不成熟。專業人才的匱乏,成為制約國內銀行私人銀行業務發展的一大瓶頸。
(四)國內分業經營的業務限制,制約業務發展
目前我國實行的是分業經營、分業監管的法律制度,使得國內銀行不能為客戶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務,不能直接涉足證券、保險等領域。這不僅限制了私人銀行業務向其他業務的交叉和延伸、限制了私人銀行業務提供投資產品組合的品種,從而限制了私人銀行業務本身產品的創新和發展。
(五)高端客戶對私人銀行業務的認知度不高
首先,國內私人銀行業務剛起步,客戶對其還不熟悉和認可,國內銀行的全方位、專業理財水平還沒有達到令客戶全權委托的程度。其次,從國內文化傳統看,我國高端客戶理財偏保守,風險承受能力不強,以及“藏富”的低調處理個人財富的大環境等等均影響了國內高端客戶對私人銀行業務的認識度。
(六)全球金融危機和道德風險案例,嚴重打擊私人銀行客戶的信心
由于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許多私人銀行尤其是外資私人銀行旗下的理財產品遭遇滑鐵盧,從香港商人曾裕指控高盛未經授權交易,到新加坡富商黃鴻年與其“老搭檔”新加坡花旗集團對簿公堂,這些案例證明了金融危機已經使部分私人銀行客戶遭受較大的經濟損失,也從另一側面證明私人銀行的客戶信心因金融危機遭受較大打擊。客戶信心的恢復不僅是外資銀行同時也是國內銀行私人銀行業務拓展的難點。
四、國內銀行加快私人銀行業務發展的對策
我國私人財富市場空間巨大,私人銀行業發展勢在必行。對國內銀行來說,私人銀行服務是一種新鮮事物,過去并沒有實踐經驗。不同的國家、經濟環境和文化背景不同,國外私人銀行的模式不可能完全復制。在之前分析的基礎上,本文提出以下發展對策:
(一)明確戰略目標,科學搭建組織架構,制定有效戰略
國內銀行發展私人銀行業務首先要明確目標。以市場份額為首要目標,還是以盈利性為首要目標,就從根本上決定了業務戰略、運營戰略和后臺體系設計等的不同。其次要重點考慮組織架構的選擇,過渡階段的設定以及組織架構的長期發展和漸變等。再次要準確定位目標客戶群并進行客戶群的細分,根據不同客戶群的特點和需求量身訂制產品服務組合。
(二)完善國內私人銀行業務經營模式,形成自營為主的扁平化管理
目前國內銀行的私人銀行業務一般只是作為總行一級部門,既要行使私人銀行業務線的管理職能,又要類似于經營單位,完成總行下達的各項業務經營指標。這種雙重職能定位的經營模式存在著諸多體制障礙。縱觀國際先進私人銀行的發展歷程,結合當前國內銀行一級法人和分總支行管理的體制現狀,建立依附于商業銀行母體的分行級專營機構應該是私人銀行組織模式的最佳選擇。只有形成以私人銀行機構自營為主的扁平化管理模式,才能真正促進私人銀行業務的健康發展。
(三)打造品牌優勢,鞏固和擴充客戶資源
私人銀行業務,是商業銀行向高凈值客戶提供的是優質的專業化金融服務,這里所謂的優質的專業化服務,包括兩方面的含義:可供選擇的多元化金融產品;高水平的專業金融人士所提供的金融服務。中資銀行應以持續提高客戶服務質量和投資顧問質量,維護自身的形象和聲譽作為打造品牌優勢的重要途徑,并以此為基礎,不斷鞏固和擴充客戶資源,充分發揮國內銀行的本土優勢和客戶資源優勢。
(四)加快私人銀行系列產品的研究和開發,滿足客戶多元化需求提升服務水平
創新金融產品,開發并推出適合高凈值客所需要的跨市場、復合性、多元化的金融產品是發展私人銀行業務的首要工作。同時,也應注意全方位把握私人銀行服務的內涵,根據客戶需求打造完整的服務價值鏈條。
(五)加快專業人才培養,打造專業服務團隊
私人銀行業務最大的挑戰就是聘請、培訓并留住人才,從國際經驗來看,私人銀行的財務顧問大多擔任過跨國銀行的分行經理,具有10年以上的專業經驗。對于國內銀行來說,當務之急是要加快建立一支高素質的私人銀行業務從業隊伍,一批具有現代管理意識、負有責任感,同時具備專業金融知識、具有較強市場研究和客戶開發能力的客戶經理人才。另外嘗試引進國外高端人才,加強國際交流。
(六)加強與外資銀行的戰略合作
隨著我國金融市場的不斷開放,外資銀行私人銀行業務的先進管理經驗、優化的組織機構設置、發達的金融市場工具和獨特的產品創新模式等將逐漸引入國內市場,加快了國內私人銀行業務探索和發展的過程,同時在人才培養、市場培育等方面也將起到積極作用。國內私人銀行的成長過程,應當是中外資銀行同臺競技、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共同發展的過程。
(七)加強與其他金融機構合作
未來國內金融行業的混業經營將是大勢所趨,在我國尚未開放之前,開展銀證、銀保、銀期等方面的合作,將可以提升私人銀行業務的服務水平。私人銀行業務要滿足客戶多樣化的需求,不可避免地涉及到銀行、證券、保險等多個領域。因此國內銀行要充分利用現有優勢,通過與其他金融機構建立戰略聯盟,豐富銀行業務品種,為客戶提供更多的便利和更加全面的金融信息,提升私人銀行服務競爭力。
參考文獻:
1、連建輝,孫煥民.走近私人銀行[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7).
2、戴維?莫德.全球私人銀行業務管理[M].經濟科學出版社,2007.
3、貝恩觀點――私人銀行業發展戰略思維框架[Z].貝恩管理顧問公司,2009.
4、辛俊杰,丁化.關于中國私人銀行業務的若干思考[J].云南財經大學學刊,2008(2).
【關鍵詞】金融業;國民經濟;競爭力;投資需求;應對措施
【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36X(2012)05-0087-02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金融業有了長足的發展,在支持經濟增長、服務企業和個人的金融需求等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尤其在近幾年,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增長,消費需求增長,城鄉居民收入逐步提升,使得金融行業勁頭強勁,總體發展平穩。雖然我國金融行業不斷完善與發展,并且得到政府的支持,但是由于金融業起步較晚,比其他發達國家相比依然存在著一些差距。特別是在金融結構上存在差距,直接融資比重過低,銀行業占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但是證券與保險業等行業發展不足,因此,難以適應多元化經濟主體的創業與投資需求。
一、當前我國金融行業發展現狀
由于世界經濟的發展,各國的產業結構逐漸變動,農業所占的比例下降,金融業逐步提升自己的份額,形成了金融行業在國民經濟中占有主要份額的局面。1980年到2008年,世界金融行業總額從30.8176萬億美元擴大到64.9761萬億美元。金融行業總額占全球貿易總額的份額從1980年15.7%上升到2006年的27.7%。當前世界各國都紛紛制定本國加快金融行業發展的戰略,在國與國之間的合作中,金融行業的發展一般都是會議的重點話題。
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根據國際市場的發展需要,我國進一步完善多層次、多功能的金融市場體系,促進經濟多元化發展。全國銀行間交易成員逐步增加,交易與信息系統服務功能日臻完善。目前我國已經基本建立了證券期貨市場、貨幣市場和銀行間外匯市場,實現了主體多元化的發展,其中包括商業銀行、社會保障基金、信托公司、保險公司和證券公司等機構。除了發行金融債、國債、中央銀行票據等金融市場產品,還在證券和銀行業產品方面有了新的嘗試。
2008年以來,我國經濟加速增長中受到通貨膨脹等壓力的阻礙,為此,我國政府修改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銀行法》,將中國人民銀行的職責擴大為制定與執行貨幣政策,維持金融行業穩定與提供金融服務等。中國人民銀行高度重視我國貨幣政策的有效性、科學性與預見性,根據國內外的經濟金融形勢變化來適當適時調整貨幣政策,運用宏觀調控的方式來調整我國金融行業的發展方向。2008年至2011年上半年,中國人民銀行先后18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8次上調存貸款基準利率。通過近幾年的發展,我國金融業在促進國民經濟發展同時,對社會影響力也不斷增加,到2011年底,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境內資產總額達到78.8萬億元,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降低至1.58%。
二、金融業改革與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
加入WTO后,金融行業是最為艱難的三大領域之一。雖然我國金融行業不斷完善與發展,并且得到政府的支持,但是由于金融業起步較晚,比其他發達國家相比依然存在著一些差距。在當前的金融行業發展過程中,面臨以下問題。
首先,在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我國處于經濟開放的初期,由于起步較晚,在金融人才培養上較為薄弱,加上市場正處于形成時期,在監管與組織結構上也沒有形成良好的運行模式。而政府在相關的法律保護措施上對風險沒有較好的保護與處理方式,因此,在管理上出現了一些難題。
其次,我國的銀行結構設置較為單一,業務范圍狹窄,在業務與職能上沒有創新,金融產品較為單一,難以與發達國家的金融體系抗衡。例如,中國有價證券只占20%,根本無法與資本主義國家的大型金融機構相比。隨著國外金融機構進人,業務經營限制放寬后,我國金融行業的爭力更顯得十分薄弱,不可避免地會流失一些固定的客戶群。
再次,隨著金融行業在國民經濟所占比例逐漸上升,我國逐漸把金融業的發展放在國際競爭上,這就不可避免地讓國內金融行業的精力分心,造成國內外中資機構力度失衡。另外,由于我國金融行業逐步把重頭戲放在國際市場,而又缺乏相對的經驗,一些高風險高收益的投資讓我國在“放與不放”中難以取舍,陷入矛盾的境地。在這樣的局面下,無論是在拓寬服務范圍上,還是在經營收益上,都落后于金融大國。
最后,我國金融業透明度較低,主觀控制性較強,內部監管力度不完善。因此,在內部容易造成投資片面化,對投資環境等方面缺乏客觀性,造成整體協調不強,很難接受國際挑戰。
三、應對措施
(一)提高金融業“走出去”的競爭力
隨著中國逐步融入世界經濟,開放金融業已經成為當前的重要戰略。由于我國金融業起步較晚,在國際競爭力上還較為薄弱,因此,應堅持金融業“走出去”戰略,充分利用國內外“兩種環境、兩個市場”的資源。然而,中國金融業的“走出去”的道路是坎坷的,尤其在金融危機的沖擊下更加艱辛。
通過全球比較結果顯示,美國在金融行業一直處于壟斷的位置,可以說“美國是金融戰略贏家”。這是由于美國一直從長遠計劃與策略進行綜合協調。我國可以借鑒美國經驗,從長遠全面的角度思考,改變金融業的風險關注角度,幫助金融業“走出去”。我國金融業“走出去”戰略需要慎重選擇和長遠規劃,需要從市場效應上采取對策,面對國際市場競爭需要謹慎選擇發展策略。在發展自身金融行業時,應當堅持以我國行業為中心,循序漸進,互利共贏等方針,合理控制對外開放的程度。
【關鍵詞】私人銀行業務 機遇 挑戰 對策
私人銀行業務(private banking)是指商業銀行以富人階層客戶為目標,以財富管理為核心,向社會富裕人士所提供的一攬子頂級專業化的金融服務和金融產品。起初,私人銀行業務只是向皇室成員提供服務,內容也只是單一的財富管理。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私人銀行業務服務范圍涵蓋資產管理、投資、資金轉移、信托、稅務及遺產安排、收藏、拍賣等廣泛領域,私人銀行業務成為了新的利潤增長點和最具發展潛力的業務。
2007年3月28日,中國銀行與其戰略投資者蘇格蘭皇家銀行合作,率先在北京、上海推出私人銀行服務;6月25日,渣打銀行(中國)有限公司宣布,在北京正式啟動私人銀行業務;同年8月,招商銀行和中信銀行相繼正式推出私人銀行業務;2008年3月,交通銀行私人銀行管理中心成立。與此同時,國內多家銀行正在積極籌備開展私人銀行業務。私人銀行業務成為了當今國內外知名商業銀行的戰略核心業務,也成為了全球金融服務業中發展最快的領域。本文根據國內目前私人銀行業務的發展現狀,做出了如下的分析與思考。
一、國內私人銀行業務發展面臨的機遇
隨著我國金融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監管法規不斷改進,金融市場的廣度和深度不斷擴大和加深,我國發展私人銀行業發展已具備了良好的市場基礎和金融環境。
1、私人銀行業務在我國尚處于起步階段,市場潛力巨大
據波士頓咨詢公司的《全球財富報告》顯示,中國內地擁有百萬美元金融資產的家庭數量已從2001年的12.4萬上升到2006年底的32萬,躍居全球第五,僅次于美國、日本、英國和德國。同時,中國市場現有65%的所有資產是以現金的方式持有,是世界上現金持有率最高的國家。2007年12月5日,在北京舉辦的第二屆中國私人銀行與財富管理論壇活動中,人們再次將視線注視到了私人銀行這個話題上來,目前中外銀行站在同一起跑線上爭取已有高凈值客戶、發展和挖掘潛在的客戶。
2、外資銀行的廣泛進入,給中資銀行帶來了許多值得借鑒的發展私人銀行的經驗
外資銀行在傳統銀行業務和新興銀行業務方面都具有豐富的經驗,金融全面開放必將打破中國銀行業的低效率均衡,引進外部戰略投資者成為中資銀行在變革過程中選擇的可行性路徑,目前我國已有20家多中資銀行先后接受花旗銀行、匯豐銀行等多家外資金融機構的入股,在改變單一股權結構、提高了自身經營水平的同時,進一步做到了與國際接軌。通過與外資銀行的深入合作,國內銀行業的經營理念發生了深刻變化,將從傳統上過分依賴存貸款利差而生存轉為更注重金融產品的多元化發展并更注重私人銀行業務的開拓,在一定的程度上縮小了我國與發達國家在金融服務水平上的差距。
3、在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經濟全球化、消費者需求多元化
同時,激烈的市場競爭等多種力量的共同推動,金融綜合經營已經成為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目前我國商業銀行加強了非利差收入業務的拓展,許多銀行都紛紛組建了金融租賃公司、信托投資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開展多元化經營業務。理財業務、現金管理業務、投資銀行業務、衍生金融業務等得到快速發展,資金運用渠道日益多元化,綜合化經營進一步顯現,這些做法在某些程度上恰恰迎合了對私人銀行業務全能化、復雜化的要求,私人銀行業務的發展必將成為國內銀行提高自身競爭能力與獲利能力的有效途徑。
4、商業銀行代客境外理財業務投資范圍擴大了私人銀行的業務范圍
近兩年,中國銀監會逐步調整商業銀行代客境外理財業務相關政策,允許商業銀行代客投資,并已與銀監會簽訂代客境外理財業務,監管合作機構監管的股票市場,以及上述境外監管機構所批準、登記或認可的公募基金。截至目前,商業銀行代客境外理財業務的境外投資范圍擴展至香港、英國、新加坡、日本、美國等國家和地區。2007年底,共有23家中外資商業銀行取得了開辦代客境外理財業務資格。 這對于發展私人銀行業務來講是一個好消息。
二、國內發展私人銀行業務面臨的挑戰
富裕人群的急劇增長給國內私人銀行業務帶來誘人的發展空間,但我們不容忽視與國外成熟的市場相比,中資銀行私人銀行業務的配套基礎設施亟待完善,大踏步發展仍面臨人才、法規、產品及市場觀念等障礙。
1、專業人才缺失是國內發展私人銀行業務面臨的重要問題
私人銀行業務發展,最關鍵的環節是發現客戶需求,并做出滿足客戶要求的解決方案,這就有賴于高素質私人銀行客戶經理及其背后的專家顧問團隊,而目前我國私人銀行領域最大的問題就是難以招募到足夠的專業人才。由于專業的私人銀行客戶經理要求很高,客戶經理必須根據客戶的資產、性格、風險偏好等情況,當好客戶的“財富管家”,這就要求從事私人銀行業務的客戶經理必須精通個人財富管理、企業財務管理,熟悉國際金融市場及衍生金融產品,了解資本市場運作的一般規則,了解保險知識,熟悉主要國家的稅收政策和移民政策,熟悉信托計劃的規則和運作,同時具有豐富的從業經驗、具有良好的職業素質且具有一定的穩定性,目前國內能達到此要求的專業人才缺乏。
2、分業經營的局限性影響私人銀行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務的水平
目前,國外金融行業混業經營的模式對私人銀行市場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客戶可以通過私人銀行服務享受包括基金、股票、證券、保險外匯等多種投資組合,而我國一直是嚴格的分業經營模式 ,銀行、保險、證券三個市場相互分離,商業銀行不得從事投資、證券和保險等業務,客戶資金只能在各自獨立的體系內流轉,銀行無法開展涵蓋銀行、保險、證券、基金等各類別的綜合業務,只能在有限的范圍內采取有限的變通方式為客戶提供一系列的金融服務,這勢必影響私人銀行為客戶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務的水平。
3、對私人銀行的監管政策還處于空白
在監管方面,由于私人銀行是一個全新的業務模式,目前國內所有的銀行法規中均沒有針對私人銀行業務的監管和約束,對私人銀行業務的監管政策還處于空白狀態。2005年5月25日,中國銀監委會了《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管理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在第九條中首次提出了私人銀行的概念,但同年9月正式出臺的《辦法》最終刪掉了私人銀行服務條款。由于私人銀行業務提供的產品不同于普通理財產品,大多是具有創新性的產品,而創新和監管之間的矛盾也將凸現出來。私人銀行發展在一定程度上面臨著一定的風險,私人銀行業務法律識別難度大,金融監管還有待加強。
三、促進我國私人銀行業務健康發展的建議
由于私人銀行業務服務對象的特殊性、業務本身的復雜性和綜合性及對從業人員高素質的要求,而國內私人銀行業務的發展處于起步階段,發展私人銀行業務,必須結合我國銀行的經營環境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發展私人銀行業務的道路。
1、優化客戶結構,對客戶進行有效細分,為客戶提供個性化服務
長期以來,國際私人銀行業細分客戶的基本思路是基于財富水平標準,即“財富金字塔”,但由于目前財富水平相似的客戶可能需求根本不同,近年來國際私人銀行機構又開始不斷開發應用各種新的客戶細分標準,如財富來源標準、財富管理參與程度標準、多重細分標準等。對于我國商業發展私人銀行業務來講,應首先找準拓展私人銀行業務的目標市場,在重點突出富裕認識階層的同時,應兼顧中產階級的需求,不宜將服務門檻定得過高,首先,在可選擇的經濟金融業發達的地區和城市試點開展私人銀行業務。其次,在對目標客戶進行細分的時候,應考慮多種維度,如金融資產、風險承受度、年齡和人生階段、職業與工作特征、金融需求的特征,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和細分的難易程度,采用幾個維度進行客戶細分,從而提供有針對性的財富管理業務模式。
2、拓展豐富的私人銀行業務品種,滿足客戶全方位的需求
外資銀行在國外投資工具多,手段多。在目前我國投資工具不是很豐富的情況下,我們只有利用現有資源,力爭幫助客戶找到市場上最好的投資產品,同時確保投資組合的運作效果達到客戶想要的理想效果。為滿足我國私人銀行客戶的需求,必須學習和移植西方私人銀行業務的財富管理產品,在我國法律許可的范圍內為客戶提供盡可能豐富的金融產品。
3、防范風險,完善內控制度,加強對私人銀行業務的管理
私人銀行業務在我國發展處于起步階段,由于其涉及的投資產品日益復雜化,而國內對拓展私人銀行業務的金融監管政策及相關法律法規缺乏,交易風險在一定程度內存在,因此加強風險管理對于我國發展私人銀行業務具有重要的意義。首先,建議銀監會盡早推出包含私人銀行業務發展金融監管相關辦法, 統一制定私人銀行業準入標準、業務范圍, 提出明確的風險管理和對客戶了解的詳盡規范, 制定私人銀行從業人員資格條件和從業規范;其次,立法部門應加快私人銀行業務相關立法工作,為發展私人銀行業務提供法律保障;再次,商業銀行要建立健全私人銀行業務管理制度,包括操作規程、管理辦法和內控制度的建設和完善,保證私人銀行業務在規范和低風險下運行。
4、培養和引進穩定的專業人才隊伍
由于目前私人銀行客戶金融服務需求具有高標準、多元、全面化的特點,服務高端客戶必須是精通銀行、財務、稅收、不動產策劃、會計、法律等領域的高素質的綜合型人才,同時具備豐富的從業經驗和良好的職業道德,而非一味地推銷銀行自身產品的一般銀行的理財經理。在國外加拿大皇家銀行、百達銀行等外資銀行中,從事私人銀行業務服務的理財師大多擁有國際金融理財師(CFP)、注冊金融分析師(CFA)、認證財務顧問師(RFC)等國際通用的理財師認證資格,目前國內中國農業銀行、中國工商銀行分別舉辦了認證私人銀行家(CPB)培訓班,學員大多是全國的理財人員中層層選的理財精英。在今后推動私人銀行業務發展的過程中,必須培養和引進專業人才隊伍,為客戶提供專業的個性化方案。
5、與外資金融機構構建戰略聯盟
國內銀行的薄弱環節是管理、經驗、人才等。同時,受國內分業經營、分業監管的法律限制,將制約著私人銀行業務全面開展。通過戰略聯盟,商業銀行可以與外資金融機構以及其他金融機構形成中長期戰略合作關系,從而具備全能銀行的業務功能。另外,合作后,資源還能夠更有效地利用、成本降低和客戶基礎分享,更快地培養專業人才、積累經驗,從而擴大商業銀行本身的地理、產品服務及客戶范圍。
【參考文獻】
[1] 王志軍:當代國際私人銀行業發展趨勢分析[J].國際金融研究,2007(11).
[2] 王元龍、王艷:發展我國私人銀行業務的若干思考[J]. 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7(4).
關鍵詞:金融全球化;金融創新;銀行業
前言
世界經濟發展的整體趨勢就是經濟全球化,中國經濟在金融全球化下發展,受其影響也越來越深。經濟全球化的影響具有兩面性,既幫助了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又增加了風險性,而在經濟處于不斷發展的中國更應當重視其對中國金融業的影響,最大限度的遠離風險。當前中國金融業仍存在諸多問題,對中國金融業的現狀進行分析,發現問題并提出有效地解決辦法尤為重要。通過分析中國金融業存在的問題和金融全球化以便更加了解金融全球化對我國經濟發展的鼓勵及阻礙作用,同時提出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國金融業發展的建議及對策。
一、金融全球化概述
不同國家進行的商業活動轉變為全球性質的,跨過了國界的限制,這就是金融全球化。金融全球化可以被描述為全球金融活動和風險機制更加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過程。金融全球化表現為資本流動的全球化、全球金融市場的集成化。金融市場是金融活動的載體,金融市場的全球化等同于金融市場忽略空間和區域逐漸變化成為一個整體的市場。
二、金融全球化給中國金融業帶來的影響
(一)中國金融業發展現狀。目前,中國已基本實現了業務的多元化發展,這是由于中國金融業不僅建立了證券和期貨的交易市場,同時還建立了外匯交易市場和貨幣交易市場。中國人民銀行為了抑制通貨膨脹,同時也為了增加銀行業的抗風險能力,已先后上調存款準備金率18次,并且對存貸款基準利率進行了8次上調。同時,近年來一項新興的金融業進入人們的視線,即互聯網金融業。在2013年,一項新興的金融業務在手機和網絡上橫空出世,就是名為余額寶的基金業務,這一新興的金融業務已經對基金行業的競爭格局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但是,中國金融業的發展水平依舊較低,市場利用率不高,小規模的金融企業提供的服務仍舊相對落后;但同時國外金融服務卻十分完善,具有完善的金融企業管理制度,高效率,強大的風險控制,企業資產強勁。因此,投資于中國的重要途徑就是投資中國的金融業,參與股份或收購中國金融企業。
(二)金融全球化為中國金融業帶來的機遇1、為中國提供人才和資金。在各國金融業都飛速發展的今天,實現中國的工業化進程對于我國金融業的發展是至關重要的。而實現中國工業產業化是離不開充足的資金、先進的技術和先進的人才的,金融全球化則剛好可以為中國提供這樣一個便利,全球化對中國有效吸引外來投資是十分有幫助的。大量外資的引進可以緩解我國資金短缺等一系列問題,同時引進先進技術和先進人才。2、有利于中國學習國外經驗。在一些發達國家,金融體系以及金融業制度的發展都是相對完善的,在中國金融業發展的道路上,積極吸收來自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對我國金融業的發展有著明顯的推動作用。金融全球化就為我國吸收外來金融經驗提供了很好的橋梁,參考學習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可以大幅度提高我國金融業發展效率。與此同時,我國內部金融機構與國際間金融機構的商業競爭隨著全球化進程而加深,單一的模仿外來模式已經無法滿足激烈競爭的市場,這督促著我國金融機構著眼于金融創新,利用創新來贏得市場。3、有利于中國金融資源的優化配置。金融全球化的進程加深使得全球金融業務更加趨于自由化,自由的進行貿易活動意味著金融信息的透明化,金融信息能夠更加快速準確地流通于市場。全面的信息更能夠體現市場的供需要求,有利于中國金融資源的優化配置。尤其是在信貸需求的情況下,有限的資源可以通過競爭的方式儲蓄流向產量最高的儲蓄項目,以實現稀缺資本的有效配置。
(三)金融全球化下中國金融業存在的問題1、中國金融業創新意識乏善可陳。在中國,與負債類的金融業務相比較而言,在中國資產類的金融業務的創新程度是處于一個較低水平的,并且在我國金融領域內,一項能夠確保利潤和有效規避風險的資產類業務創新現今依舊是屈指可數的。我國金融業乏善可陳的創新成就在某些程度上阻礙了我國金融業在國際金融市場中建立核心競爭力。2、中國金融監管上存在的問題。現行分業經營模式無法完全適應這樣的特性。金融全球化的快速發展,給中國金融業的監管提出了更加嚴格的要求,中國金融業的監管目前還無法充分滿足這樣的高要求。3、中國金融業制度不完善。金融全球化帶給中國金融業參與者的利潤是顯而易見的,但是盡管如此,由于我國金融業制度仍然尚未完善,在中國金融參與者大規模進軍國際金融市場的進程中,勢必會產生不小的風險和損失。中國的金融體系失衡所帶來的消極后果是多層次的。因此,金融體系已成為中國金融業發展不平衡的一個阻礙。中國金融業必須把金融體系達到一個平衡存放于金融改革的首要位置,以增加供給制度的頻率和密度。4、中國銀行業發展尚不健全、易受國際游資沖擊。隨著國際間貿易程度的加深,對我國金融業發展的要求也更加嚴格。金融開放化與充分的財務自由是形成國際游資的兩個基本的條件。而在當下金融全球化程度加深的國際環境下,首先國際間的資本流動阻礙被消除了,阻礙的消除促使資金可以更加快速的在國際市場中流通;其次,由于金融全球化增加了金融業務的自由性,在國際間對于利率以及外匯的管制也相對放松下來,這正是各種金融產品的價格機制產生大幅波動的良好契機。此外,對于投機資本,在國際上均未對此進行高度的關注及有效的約束,因此十分有可能造成金融動蕩的風險,如若是金融交易市場上出現了動蕩,大量的資本即刻會撤離出該國。
三、中國金融業存在問題原因分析
(一)我國金融業發展過度依賴政府。政府的調控限制了我國金融業創新意識的大幅度進步。在中國進入WTO之前,我國金融業還是處于內部發展,而在國際間仍舊較為閉塞的狀態,缺少了吸收發達國家成功經驗的平臺,盡管我國鼓勵金融創新,但是一方面是教育水平的限制而另一方面是我國金融業知識的落后狀態,導致我國對于銀行等行業的發展和對于新型金融業務的創新疏于鼓勵發展。大部分金融業的發展主要還是依賴于政府的幫助與鼓勵,而自身在創新發展上開辟新興的金融業務方面等仍舊薄弱。中國金融業主要還是金融主管機構指導甚至是一種強制性的領導下發展的,這一發展形勢大大地削弱了我國的金融創新能力。
(二)分業經營模式無法完全適應金融活動的高度靈活。中國金融業目前經營模式是分業經營過渡混合操作的初級階段的,盡管現行的分業經營存在很大優勢,我國金融監管仍舊存在一些主要問題,金融活動是具有高度靈活以及時刻充滿變化的商業活動。當代科技的迅猛發展加速了金融工具的創新利用,大量的新興交易工具幫助國際間進行金融貿易,使得大量的貨幣資產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交易完成,但是對于交易的雙方卻存在著不確定性。首先,中國金融業經營和發展的深層次矛盾尚未解決,這一問題長期影響財務運作;其次,降低了社會福利方面的金融受益者;再次,導致金融改革的收入下降;最后,由于金融體系某些方面的改革遲遲沒有發展的,它可能會因此降低人們進行改革的熱情和信心,使社會廣泛喪失支持改革的動力。
(三)中國對于銀行業欠缺嚴格的管理。在中國,銀行業的發展仍舊處于一個不平衡的階段,我國的銀行業是脆弱的。和許多發展中國家一樣,中國對于銀行業欠缺嚴格的管理,而在銀行業的內部,管理者也疏于控制。銀行內部缺少專業人才對銀行日常金融業務的盈虧進行有效的評估,這一缺陷導致了銀行無法準確分辨高風險行業而將資金盲目的注入,卻由于風險導致無法在指定期限獲得利潤,從而變成了銀行的不良資產;另一方面,銀行對于利率仍舊把握不準,利率的浮動也造成了銀行盈利的浮動,對于利息的收入反而不贏卻虧。基于以上的問題,金融國際貿易更加盛行的當下,使銀行業受到了國際游資的沖擊。
(四)金融監管存在局限性。在金融全球化下的背景下,中國金融業正處于一個轉型期,面對如此一個過渡期,我國所實行的分業經營盡管有利于維持金融體系的穩定性和安全性,但它使我國的金融操作系統偏向于小型金融企業,并且存在較低的資本充足率,以及資金實力不足、不良資產率在全國范圍內出現、企業盈利能力弱、更高速率的業務品種單一等問題;其次,在我國仍舊存在金融監管觸及不到的領域,金融監管存在著局限性。隨著科技的不斷創新發展,以及信息技術產業的飛速發展,更多新興的金融業務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正如互聯網金融業。新興的金融業務挑戰著我國的金融監管行業。我國的監管內容仍舊相對片面,存在著監管范圍還相對不夠廣泛的問題。
(五)金融監管欠缺法制規范
四、中國金融業應對金融全球化的建議
(一)建立一個完善的競爭體制。僅僅依靠優化政府的管控職能是不夠的,我國金融業更應該建立一個完善的競爭體制,在提高我國金融企業競爭能力的同時樹立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市場主體。想要增加我國銀行業的競爭力水平,必須實現國有銀行業的產權制度多元化,由國家控股,實行市場外部調治和銀行業內部調治相結合的方式。銀行業持續惡化的資產持有量正是由于國有企業和國有銀行業的相似產權結構。正是因為這一原因,我國金融業主管機構更應該明晰我國國有金融企業的改革和我國金融體系的改革是存在著一定的聯系的,我國金融業管控機構就要做到產權職責合理分配,充分調整國有企業的內部治理,構建一個健康發展的金融業環境。我國金融業在政府的監控職能轉變后,在政府的合理監控下,有一個競爭力完備的發展環境,而我國政府就要施力于金融監管和金融市場秩序的管控,鼓勵更多的金融業務創新,體現出在金融資源優化配置中,市場機制必不可缺的作用。
(二)我國的金融監管體系需要改進和完善。金融監管必須基于法律,就是要以一種間接的方式,由金融監管當局的行政命令取消基本款式的監管方式進行日常監督進行嚴格的法規限制。在我國的金融監管中,監管主體更加注重于所監管企業商業的規范合法,但是卻忽略了在商業活動進行前對其風險的評估預測。如果能夠在金融活動前對其進行合理的風險評估,這就是著眼于該金融機構的內部資產優良性和其內部管控的合理分析。這種模式相較于之前就有很大程度的前瞻性,對于可能產生風險的商業活動能夠有效的規避,對于銀行業的監管,主要有對從銀行貸款的商業企業進行風險評估,保證銀行時刻防范惡性資產,同時加強銀行內部管控,對于銀行隨時面臨的危機要有完整的處理方案。在我國銀行業中更要建立完善的風險評估體系,預警商業活動可能帶來的風險,從而能夠將銀行面臨的損失降到最低程度。
(三)全方面推進金融系統供給改革。必須要有一個全新的制度供給的思路,全方面地推進金融系統的供給改革。第一,要完善符合國際標準的公司治理結構的金融機構,以降低不良貸款率,解決長期存在于深層次的問題,以達到資本充足率;第二,要進一步規范資本市場和貨幣市場的聯系,對于融資渠道的選擇,要充分考慮到多樣性和適當調配的重要性,從制度上支持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創造高質量有競爭力的市場,讓資源的分配更加優化;第三,提高制定和執行貨幣政策的水平,不斷完備貨幣政策的傳導體系,充分利用利率等貨幣政策工具,適當調節貨幣供應量,保持人民幣幣值的穩定不變;第四,不斷加強金融監管力度,維護存款人、投資者和納稅人的利益。全面推行商業銀行的優質五級分類系統,改善核算制度、信息披露制度,促使國有商業銀行的管理達到一個更好的水平。
五、結論
金融全球化可以被描述為全球商業活動和所面臨的風險更加緊密趨同的漸進過程。來自世界各地的商業活動轉變為全球性質的商業活動,即金融全球化的表現。包括金融服務、協調和擴張的財政政策,使全球金融業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一體金融業。首先,本文對金融全球化的概念進行了系統的分析,指出了金融全球化是全球金融業發展的必然走向;其次,根據目前的情況分析了中國金融業在金融全球化的影響下存在的問題。并根據這些問題,給出作為參考的建議;最后,在本文中闡述了金融全球化帶給中國金融業的積極的以及消極的影響,并且提出了三個建設性的策略建議,希望能在中國金融業快速有效的發展狀態下給其一些有價值的幫助。
主要參考文獻:
[1]張羽霖.金融全球化的利弊與中國的戰略對策[D].華中科技大學,2004.6.
[2]鄭彥.金融全球化進程中的金融風險和中國金融安全[D].河南財經學院,2006.5.
[3]陸琴.金融全球化與我國金融策略[D].安徽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2008.25.
[4]陸超,施煒等.全球金融變革與中國金融崛起[D].北京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院,2012.5.
[5]李辛白.制度失衡———中國金融業發展的制度分析[D].深圳大學經濟學院,2002.11.
[6]黃滿盈.中國金融服務貿易發展現狀、國際競爭力及對策分析[D].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商學院,2010.4.
*成立銀監會是政府對當前經濟運行中存在的多方面問題進行全盤考慮的結果之一,也是全盤改革銀行業的開始。
*銀行業變化在改革大背景下將出現新變化,競爭因素加大,混業經營趨勢將加快,但行業總體利益將在一段時間內得到保護,利率市場化改革將謹慎進行,存款保險制度將加快推出。
*改革的受益者將是四大國有銀行和上市銀行,各種類型的投資主體將有更多機會參與投資以分享銀行業的成長回報。
*銀監會作為正部級事業單位,其地位與證監會和保監會平行。
*銀監會的成立強調了央行制定貨幣政策職能的獨立性。
*銀監會的成立明晰了國內金融業分業監管的架構,突出銀行監管的重要性。
*監管架構并沒有固定的最優模式。
*銀行監管架構的安排是一個權衡監管成本和效益安排的結果,受多種具體因素的影響。
一、銀監會促生新的行業監管架構
根據國務院最新出臺的機構改革方案,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簡稱銀監會)被委以健全金融監管體制的重任而成立。根據該改革方案,銀監會將接收從中國人民銀行分離出來的對銀行、資產管理公司、信托投資公司及其他存款類金融機構的監管職能,并對原中央金融工委的相關職能進行整合。銀監會作為國務院直屬的正部級事業單位,其主要職責是:擬訂有關銀行業監管的政策法規,負責市場準入和運行監督,依法查處違法違規行為等。
繼1983年將工商銀行作為國有商業銀行從中國人民銀行中分離出來,使人民銀行實現了中央銀行與商業銀行的分離以后,國家又于1992年10月成立中國證監會、1998年11月成立中國保監會,本次新設銀監會,意味著沿用了近50年的中國人民銀行宏觀調控和銀行監管合一的管理模式正式結束。新的金融監管體系在組織形式上理順了宏觀調控和金融機構監管的分立關系,一方面強調了中央銀行的獨立性,人民銀行不再承擔金融監管職能,制定和執行貨幣政策的職能將不斷加強,同時不斷完善有關金融機構運行規則和改進對金融業的宏觀調控政策,更好地發揮中央銀行在宏觀調控方面的作用。另一方面明晰了銀行、保險和證券的分業監管架構,著重了金融特別是銀行監管工作的發展。
二、各國銀行監管架構及作用機理
近幾十年來,伴隨世界經濟和技術的發展,金融業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機構類型迅速多元化、產品和服務日趨復雜化、支付和流通渠道廣泛并多樣化、金融主體經營領域和地域不斷擴大,這些巨變與混業經營、行業競爭、信息不對稱等因素糅合在一起,迫使各國監管架構不斷革新。銀行監管在發展中出現了兩個比較突出的變化:第一,銀行監管職能從中央銀行分離出來;第二,銀行監管被納入新成立的綜合性金融監管機構中。但由于不同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制度、文化等差異,各國的金融體系、銀行監管架構以及運行機制仍顯得各有特色。美、英、德、日四國各具特色的金融體系和銀行監管架構就是最好的例證。
金融業在國家經濟發展中舉足重輕,政府對金融機構的監管目的和目標如出一轍,主要是增加金融市場的信息透明度,確保金融體系的穩健經營,加強貨幣政策的影響力,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金融監管更肩負提高經濟運行的效率和行業國際競爭力的重任。銀行監管是金融監管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銀行業穩健運行的三大支柱之一,其架構的安排即要與金融業的總體發展和監管安排相適應,又要與市場約束、銀行內部管理相協調,此外還要考慮由于國家特有的制度安排、信用發展狀況、文化因素等所產生的監管成本,事實上是一個權衡監管成本和效益安排的結果。各國在權衡各種影響的得失和監管配套手段的發達程度之后,形成本國的監管架構和監管模式并根據形勢變化不斷調整。
三、設立銀監會是改變行業監管模式和促進行業發展的實際需要
1、經濟發展對央行和銀行業的角色提出轉換的要求,分立貨幣政策和監管職能順應經濟發展的需要。
我國的金融體系一直以來屬于銀行主導型體系,銀行在金融產業中占據絕對地位,并與計劃體系下的制度安排相適應,以資金調配功能支持國民經濟的持續增長。但隨著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銀行監管和貨幣政策之間存在一定的目標沖突,央行同時執行這兩項職能的效果不甚理想,一方面,央行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仍以宏觀調控為主要任務,其調控手法雖然有一定變化,但其首要目標是保持幣值穩定,仍帶行政色彩,另一方面,銀行本身是國民經濟中的先導產業,其運行要與經濟體制的改革相適應,目前的首要目標是通過提高經營效益和經營機制的市場化程度,解決不良貸款和提升競爭力等多重問題,監管要求與微觀主體的市場化相適應。這兩方面需要從不同角度開辟新的政策執行方法,央行的貨幣政策功能和銀行監管功能相互獨立更能體現政策效益。
2、銀行業整體發展水平低,內部管理存在較大的問題,決定了獨立銀行監管的必要性。
由于銀行的特殊性,一方面它是"高杠桿"的金融中介,極易發生流動性風險。利率和價格的變化在銀行獲利的同時也容易導致高風險。另一方面它是經營貨幣的特殊企業,維持著社會支付機制的運行,單個銀行追求利潤最大化和風險最小的目標會使資金流向發生變化,難以保證社會各個經濟部門和主體平等獲得資金的機會,而且銀行利益最大化目標使銀行經理層始終有一種冒險的沖動,一旦銀行破產,會造成支付體系的混亂。對銀行風險的控制來自市場約束、內部管理和政府監控,目前,國內相關立法不健全,銀行業市場化程度非常低,總體的內部管理意識和技術手段還很落后,而擁有一半以上市場份額的國有銀行仍未建立市場運行和經營管理機制,但科技和市場的迅速發展又給該行業提供了很大的發展空間并留下風險隱患,擺在政府面前的監管任務非常重。獨立的銀監會形式更有利于全方位改造銀行業的監管模式,從提升行業競爭力的角度推進銀行業的市場化改革。
3、目前金融業發展不平衡,監管技術和市場約束機制不健全使獨立的子行業監管格局更符合現狀。
行業變化將突出表現在
*混業經營發展加速
*銀行監管模式快速轉化
*行業經營環境向市場化標準加速轉化
*市場競爭主體和主體類型將增加
*利率改革謹慎,存款保險推出加快
從國際經驗看,混業經營監管架構均是在先進的監管技術和混業經營業務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目前國內金融業存在子行業發展不平衡、地區發展不平衡、行業內各經營主體的發展不平衡等多重問題,混業經營的發展基礎還很薄弱,而且政府的監管技術和監管模式與混業經營下的全方位、多維度、全覆蓋的監管要求之間差距還很大,貿然對金融行業進行統一監管不適應現有的金融業發展格局,反而將加大監管成本,并隱留監管不到位的巨大風險。保持分業監管的架構,雖然機構人員設置上有些龐雜,但與目前的行業發展狀況相匹配,有利于發展監管技術和培育各子行業的市場約束機制,特別有利于加大銀行業的改革力度。
4、經濟體制和政府管理體制的轉軌使銀監會的成立具有更大的想象空間,它是政府全盤考慮的結果,也是全盤改革的開始。
開放型經濟體系所受的影響因素復雜多變,市場規律對經濟的影響使政府的管理職能日趨向制定公平的市場制度、監督規則執行狀況和保持市場運行秩序轉化。中國經過20年的改革,經濟突飛猛進,目前已處于結構轉型的關鍵時期,政府選擇職能轉型和社會資金的運行機制作為再次改革的突破口,而銀監會的成立既是政府職能的轉變也是社會資金運行機制改革的標志,其背后隱含的改革意義深遠。
四、新的監管架構孵化行業新變化
銀監會的設立向外界表明了政府進行銀行業市場化改革的決心,也顯示了政府以加強監管建設為引領,提升行業發展水平的改革意圖。在這一改革背景下,行業的變化將加速體現:
1、銀行業的市場化進程和混業經營發展將加速。銀監會的成立是一個制度性變革的標志,政府對銀行業的指令性安排將全面退出,換之以監督和調控,市場成為銀行經營最主要的風向標,而行業的經營環境也將更為公平、透明和規范,因此銀行業在經營、管理、準入等方面的市場化程度會迅速加大。此外,央行獨立性增強以后,在制定貨幣政策及建設傳導機制方面更能從全局的角度進行考慮,制度的安排將以有利于提高經濟資源配置效率、有利于提升行業總體競爭力為目標,這將加快金融子行業的競爭程度,同時加快混業經營的發展步伐。由于目前存在分業經營管制,混業經營的突破口將最先表現在產品創新上。
2、國有銀行的改革問題首當其沖。當前經濟運行中最大的問題之一便是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改制及旗下不良資產的處理問題,擺在銀行監管者面前的首要任務也是在確保金融系統安全運行的同時將四大銀行成功改制。銀監會的成立為國有銀行掃清了以前存余的行政性負擔和負面影響,同時本次政府機構改革也將為銀行的兩權分離問題提供解決和明確的契機。加入WTO有如對銀行的改革定了時限,國有銀行的改制只能加速進行,股權轉移方代表明確以后,最大的問題便是不良資產的處理,從2002年銀行業的發展狀況看,只要宏觀經濟面持續走好和對新增貸款嚴控風險,不良貸款的下降便順理成章,因此銀監會成立以后必將致力于對監控貸款風險、鼓勵擴大貸款總體規模、促進銀行拓展新的盈利業務、維護行業盈利空間、向管理要效益等幾項工作。
3、行業監管的規范化發展將使行業競爭規則產生較大的改變。銀監會的最終任務之一是提升行業的國際競爭力,而適當的市場競爭和規范化監管是促進行業發展的主要手段,規范經營也是發展的前提和保障,因此銀監會必將更重視對銀行的規范經營進行監管。以前以創造短暫業績為目標鉆政策空子的經營思想,或者通過行政特權進行不公平競爭等行為,都不再成為創造業績的有效措施,行業競爭規則將朝市場化、公平化、透明度高的方向發展,而在競爭中取勝必須依靠實實在在的客戶認同度、市場占有率和內部管理效率。
4、市場競爭主體和類型將有較大幅度和范圍的增加。提升行業競爭力的另一個渠道是適當增加市場競爭主體,特別是在國內目前的銀行業發展現狀下,四大國有銀行的改制任務重,銀行種類和格局布置受以前的行政指令和規劃的影響大,行業主體普遍競爭力弱,類型和格局布置過于單一,現在又要面臨來自外資銀行的競爭壓力,通過適當增加主體的種類和數量以提升行業競爭效率已被提上議程。銀監會成立以后,在行業準入方面必將有新的舉措,為了保證業內企業的基本素質以及基于銀行業特殊的資本要求,在準入主體的資本金、硬件配備、人員素質方面估計條件仍會往上調,但至于經營主體的性質、地域等其它限制則會相應放寬。這一改革取向使競爭行為朝多層次、多維度和多領域方向發展,競爭必將更為激烈。
5、利率改革措施將顯得更為謹慎,存款保險制度可能配套推出。市場化改革目前已經成為銀行業發展的方向,利率作為價格是行業市場化程度的一個直接體現。目前銀行業的監管和經營環境已經朝市場化方向快速邁進,但價格是非常敏感的因素,特別是對目前的銀行業而言:一方面,大額不良貸款需要依靠銀行的經營利潤不斷化解,在貸款利差收入仍占各銀行收入的60%以上的情況下,對存貸利率的改革需要謹慎為之;另一方面,目前大多數銀行的經營手段和水平仍相對落后,經營主體之間存在差距,在市場約束和監管無法即時配套的情況下,進行利率市場化改革將加大經營主體的違規操作可能性,使系統風險加大;此外,由于銀行資產在整個經濟中仍占據絕對地位,銀行利率也使社會資金的風向標,在現有的經濟環境下,利率改革的社會影響無法估量,目前已經嘗試的8家農村信用社試點改革有一定的局限性,其推廣價值有待進一步驗證。因此,利率市場化改革仍會以謹慎為主,配合國有銀行的改革和試點工作的進展情況再逐步進行。估計提升貸款利率浮動上限的改革舉措會很快推出,如果不良貸款的消化進展順利,放松貸款利率浮動下限和完全放開貸款利率浮動上限將會隨著推著,在此基礎上,其它的利率市場化改革措施也才可能逐步推出,這是一個比較長的改革過程,具體進度要視行業總體經營和改革狀況而定。但利率市場化是改革的必然趨勢,相關的存款保險制度等社會保障措施將在改革中作為配套措施加快推出。
五、誰將成為改革的受益者
銀行的市場化改革必將導致行業競爭更激烈、行業利潤減少、行業集中度提高、產品創新加快,但由于銀行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以及銀行業本身的產業特征,使改革必然帶有"保護"的性質,基于對行業變化的基本判斷,改革的受益者包括:
1、保護行業總體利益的取向使現有銀行能夠利用"最后的晚餐"加速提升競爭力。目前銀行匯集的資金量非常大,銀行業改革必須以社會安全為前提條件,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內向型改革,即通過改良銀行系統逐步實現改革目標,改革的成本需要在行業經營過程中逐步消化,對不良貸款的處置目前采取的辦法是增加貸款總量、降低新增貸款不良率和利用銀行利潤化解,四大銀行的改制也需要充足的資本金,這就決定政府對行業的保護仍將持續一段時間。現有銀行在價格機制的保護下主營業務利潤得以保證,再加上中間業務市場的日漸成熟,銀行的總體收入來源有望得到保障。
2、上市銀行將先行一步,成為改革的受益者。上市銀行在改制過程中已經進行了一場內部資產和管理上的市場化改革,在現有銀行之中資產質量相對較好,透明度也較高。相對于國有銀行而言,上市銀行機制靈活創新力強,市場活力足,更容易獲得外國戰略投資者的青睞。相對于其他股份制銀行而言,上市銀行資產質量好、融資渠道廣,并已經通過上市籌資在總體規模和內部技術系統的建設上先行一步,無疑具有更強的競爭力。可以說在市場化改革的大趨勢下,上市銀行將獲得更多公平競爭的機會,并憑借已有優勢獲得更強的競爭力和回報。
3、各種投資主體將有機會獲得銀行業的投資資格,分享行業的成長回報。基于對銀監會成立以后改革措施的基本判斷,為增強行業總體競爭力和加大行業競爭度,對銀行業經營主體的性質、地域等限制將有可能放寬。根據國外的發展經驗,銀行業屬于紅籌投資行業,目前業界對國內宏觀經濟走勢看好,銀行業的成長空間有目共睹,改革給各種投資主體提供了一個參與銀行業投資分享行業成長回報的機會。
表一:外國典型的金融體系與監管架構的安排
國家
金融系統
改革前的監管體系
監管體系新變化
美國
市場主導型
銀行資產小于股票市值
*聯邦儲備體系(中央銀行,主要是制定貨幣政策,同時監管銀行)*貨幣監理署(國民銀行管理機構,隸屬財政部)*聯邦存款保險公司(監督聯儲外的投保銀行)*儲蓄監督局(監督儲貸協會)*國家信用合作社管理局(監管聯邦信用社協會)
1999年賦予美聯儲對金融持股公司的監管權力,目前是美國唯一同時監管銀行、保險、證券行業的聯邦級機構。--傘式功能型金融監管
英國
市場主導型
銀行資產大于股票市值,養老基金和保險公司持有的家庭金融資產最多
*英格蘭銀行(中央銀行,沒有獨立指定貨幣政策的權利,監管銀行業)*證券投資委員會(監管證券業)*其他金融自律組織
1997年進行重大改革,賦予英格蘭銀行獨立制定貨幣政策的權利,同年分拆英格蘭銀行的監管職能,與證券投資委員會和其他金融自律組織合并為金融監管局,監管所有金融機構。財政部負責法規和組織體系建設、英格蘭銀行負責貨幣政策及金融安全問題、金融監管局全面負責金融機構監管。--分立監管
日本
銀行主導型
銀行資產大于股票市值
*財政部(下設官方金融檢查部和證券交易等監督委員會)*日本銀行(中央銀行,沒有獨立制定貨幣政策的權利,監管銀行業)
1998年進行重大改革,財政部對貨幣政策和金融監管全面淡出,日本銀行獨立性增強并對銀行有現場稽核權,成立金融監管廳對各類金融機構進行監管。--雙重監管
德國
銀行主導型
銀行資產遠大于股票市值
【關鍵詞】中間業務;收入結構;商業銀行
在我國,商業銀行收入結構長期以來一直以利息收入為主,但是隨著金融自由化、金融一體化的和金融國際化的不斷深入發展,我國商業銀行正面臨愈來愈激烈的競爭,其經營發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經營戰略轉型勢在必行。
1.商業銀行經營管理方式理論
銀行業歷史悠久,早在古巴比倫和中世紀的一些文明國家,銀行業就已經存在,現代股份制銀行的產生是以1694年的英格蘭銀行成立為標志的。商業銀行是以盈利為主要目的獨立的企業法人,是以經營貨幣資金和向社會提供相關服務的特殊企業,其經營原則是盈利性、安全性和流動性。為了滿足這三個經營原則要求,處理好這三個經營原則之間的關系,商業銀行相繼發展了不同的經營管理理論,如資產管理理論、負債管理理論、資產負債聯合管理理論。對于資產管理理論,其盛行于20世紀60年代以前,該理論的主要思想是銀行在負債方面是被動的,而在資產管理方面是主動的,銀行可以通過適當的資產結構安排,通過對銀行的資產管理,來滿足商業銀行對盈利性、安全性和流動性經營三原則的要求。
2.國內外商業銀行收入結構比較分析
眾所周知,商業銀行的目前利潤主要是存貸差,也就是貸款收入中間業務收入,主要是各種服務性收入,比如理財顧問等等業務收入,各種保險,基金,國債收入一般大部分還是貸款收入不過現在很多銀行對于保險,基金收入也很重視。
2.1 國內商業銀行業的收入結構
首先來分析中國銀行業的收入構成:
如表所示2011年度中國銀行業總凈利潤為26584億元,其中非利息收入占比僅為20%左右,可見中國銀行業的收入主要來源于存貸利率差以及中間業務手續費等。非利息收入主要為銀行為客戶提供各種服務而取得的費用和傭金收入。近年來,由于銀行業傳統的存貸款業務領域競爭激烈、利差收入增長有限、且波動較大,銀行家們發現通過積極推廣服務,可以開拓其它收入來源、增加利潤表中凈利潤、帶來收入多樣化、降低利率變動對銀行的沖擊程度等益處,因而非利息收入呈上升趨勢。
2.2 國內商業銀行(中國建設銀行)的收入結構
下面以中國建設銀行的數據來說明銀行利潤的來源:
中國建設銀行在2007年到2011年的的凈利息收入分別為3046億元,2515億元,2119億元,2249億元以及1928億元,分別占到同期總收益的76.70%,77.75%,79.30%,84.08%,87.84%。說明中國建設銀行的存貸差利息收入占到了建設銀行總收入的七成到八成,成為建設銀行的主要收入來源所在。
中國建設銀行2007年到2011年的手續費以及傭金收入只占了21.91%,20.44%,17.99%,14.37%,14.27%。可見手續費和傭金收入也在中國建設銀行的收入中占有一席之地。而2007年到2011年度的營業支出費用遠遠低于利息凈收入,可見中國建設銀行的凈利潤的主要來源即為凈利息收入和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
綜上所述,以中國建設銀行為代表的銀行業的利潤來源基本上均來自于利息收入和手續費和傭金收入,而投資收益、公允價值變動收益、匯兌收益、其他業務收入卻占到很少一部分。可見我國銀行業的零售業務和中間業務發展還是較為落后,但從手續費和傭金凈收入表可以看出,從2007年到2011年,中國建設銀行的手續費及傭金收入占總收入的比例越來越高,這說明國有商業銀行開始意識到傳統存貸利差市場可獲得利潤空間已經不大,更加注重通過中間業務提高手續費及傭金等非利息收入。
2.3 國外商業銀行(摩根銀行)的收入結構
選取美國摩根銀行2009年到2011年的收入結構表進行分析:
美國摩根銀行的收入表可以看出,非利息收入占到總收入50%左右,從而可以看出國外銀行業的利潤來源并不是主要來源于利息收入而是其他業務,從而可以得出國外銀行業的中間業務和零售業務都發展都很快。
與美國商業銀行相比,我國商業銀行存在以下特征:客戶貸款及墊款的利息收入占利息收入比重的絕大部分,而規模較小的銀行在這方面比例要高于國有大型銀行;手續費及傭金收入等非利息收入在整體收入中所占的比例依然不高,不過大型銀行近幾年的非利息收入占比已經有明顯提高,要遠高于中小規模的股份制銀行;與國外銀行相比,國內銀行的利息收入占到總收入的絕大部分,非利息收入則比重不大,這和國外商業銀行非利息收入占到將近一半的情況大相徑庭。
3.商業銀行經營管理方式的轉變路徑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和金融體制的逐漸完善,社會大眾越來越頻繁的進入金融市場,傳統金融服務已經無法滿足公眾日益增加的金融需求,各家商業銀行開始積極拓展新的業務模式。而中間業務以其對資本無要求、服務型強、風險較低、利潤客觀等優勢,成為銀行業發展的主要新興力量。因此,研究我國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的發展形勢,分析其存在的問題,以及探討相應的對策對促進中間業務的進一步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3.1 我國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發展現狀和所面臨的問題
隨著我國金融類行業的全面開放,國有商業銀行所面臨的經濟和金融挑戰日趨嚴峻,經濟全球化和金融混業化成為當今世界經濟和金融的發展潮流。國有商業銀行若想在競爭中站有一席之地,必須從傳統的資產、負債業務為主要經營渠道的模式調整到以中間業務為重點的發展方向上來。目前,中間業務在銀行業中越來越占據重要的地位,中間業務創新己成為商業銀行重要的發展戰略。作為國內商業銀行重要的新利潤增長點,中間業務創新也越來越被國內銀行業所重視,它不僅有助于提高我國商業銀行的盈利能力,優化資源和收入結構配置,還有助于分散經營風險,提高市場競爭力。目前企業融資中的80%來自間接融資,直接融資比重較小。這種情況使得企業融資主要依靠商業銀行,銀行的貸款客戶源源不斷,貸款業務利潤成為銀行的主要盈利途徑。隨著我國資本貨幣市場的迅猛發展,企業融資渠道(下轉第63頁)(上接第61頁)不斷拓寬,間接融資比重縮小,銀行貸款業務勢必受到沖擊,轉向中間業務經營,這是商業銀行難以回避的現實問題。目前我國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的發展所面臨的主要問題有:第一,國內商業銀行對中間業務的發展存在經營理念上的誤區;第二,中間業務金融創新應用不足;第三,定價收費不科學,民眾認同度不高;第四,對中間業務風險的認識與計量不夠。
3.2 我國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發展的路徑(對策)
在銀行業對外開放的背景下,我國的商業銀行必須對中間業務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探索和研究,同時借鑒西方發達國家在中間業務領域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并根據我國的國情摸索出適合我國開展中間業務的策略。
第一,更新經營理念,樹立現代商業銀行經營意識
首先,商業銀行要徹底擯棄“重表內、輕中間”的傳統觀念,正確認識傳統業務與中間業務的關系,以傳統業務優勢帶動中間業務的發展反過來通過中間業務的發展壯大來支撐和促進傳統業務的鞏固與發展。要從戰略角度去把中間業務作為銀行的一項主要業務高度重視,實現表內,表外,中間三大業務支撐點。
第二,豐富中間業務品種,加強中間業務創新力度
國外商業銀行的中間業務發展完善,技術先進,種類齊全。因此,充分借鑒國外中間業務品種發展的經驗,可以盡快發展我國新的中間業務產品。同時根據財富增長理論,我國商業銀行中間業務勢必進行業務創新。發展我國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的業務創新,應重點從傳統業務功能、組合創新等方面入手。加快結算業務的功能創新。同時,根據不同的需求和不同的收入階層,采取差別營銷戰略,提供具有針對性的服務,開發層次不同的產品,擴大中間業務的種類,促進中間業務發展的同時,提高銀行的經營利潤和效益。例如利用銀行掌握的信息、技術、銀行高素質人才等優勢,充當客戶的財務顧問、投資顧問,為企業的資產重組、兼并、吞并等提供融資服務等。
第三,加強中間業務的約束,防范經營風險
中間業務是一種高收益、低風險的業務,但隨著金融創新的日新月異,中間業務的內涵和外延已發生了重大變化,其潛在的風險相應加大。中間業務創新要以防范風險為前提,堅持區別對待、強化內控、充分披露的原則,將中間業務納入銀行整體風險管理體系。
第四,善制度建設,規范發展
國家相關部門應該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來規范市場主體的競爭行為,規范中間業務的收費標準。銀行要結合中間業務的特點、現狀,建立一系列完整、科學、具有可操作性的開發經營,逐步建立健全中間業務管理機制,使其進一步標準化、規范化、制度化,促進中間業務快速發展,提高銀行的市場競爭能力。
總之,為了適應國內外金融市場發展形勢的客觀要求,我國商業銀行應當中單一的依靠存貸差來獲取收益的模式中轉變出來,大力發展中間業務。提高我國商業銀行的自身競爭力,優化收入結構,深化業務創新。使中間業務,表內業務,表外業務成為真正意義上我國商業銀行的三大業務。
參考文獻:
[1]賈志麗.商業銀行零售業務[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8.
[2]張峻.商業銀行新興業務[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9.
[3]陳天慧.當前中間業務創新的路徑[J].現代金融,2012,2:18-19.
[4]唐菁菁,孫靈剛.中美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的創新機制研究[J].金融實務,2012,1:72-74.
[5]張民.我國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發展策略[J].金融商務:9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