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7-08 07:36:4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高校教育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1、我國高校教育成本概念高校教育成本的核算,首先必須清晰高校教育成本的概念。成本,最初是經濟學中的概念,主要分為隱性成本和顯性成本。顯性成本,就是常說的實際支出;隱性成本,就是常說的機會成本。后來,成本也被納入會計學范疇,主要是企業的財務資料中的為達到生產等目的的資源消耗的記載,并在此基礎上考慮企業的無形資產的攤銷和固定資產的折舊,這實質也是顯性成本和部分隱形成本的應用。從會計學角度來看,高校教育成本,就是高等學校在培養學生過程中所耗費的資源。與其他成本不同,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主體是高校,且所耗費的這種資源是人力、物力、財力的統稱,但歸根結底是反映在高校財務數據中的一種貨幣化計量,該計量既包括對實際支出的計量也包括學校的資產(固定資產和無形資產)用于學生培養而喪失的機會收益,即機會成本,這種機會成本在賬務上的處理用固定資產的折舊和無形資產的攤銷體現。
2、高校教育成本的原則在核算過程中,我們必須遵循一定的原則,保證高校教育成本的核算能夠有條理、有依據順利進行。
(1)相關性原則。凡是與高校教育相關的成本才計入,無關的不計入。這里的教育,不單單指教學,其包括高校各個學院的教學及支撐教學的行政工作、與學生日常活動相關的黨群職能部門和行政職能部門的行政工作、直屬及附屬單位的行政工作。
(2)合法性原則。在對高校財務資料進行甄別的過程中,必須嚴格按照國家的法律、法規進行,對不合法、合規的財務處理不得計入高校教育成本。
(3)分期核算原則。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具有一定的時間限制,一般以一年為期。進行高校教育核算,主要目是為了做到“算為管用”,其實質是為了學校撥款依據清晰化、學校收費依據合理化,所以,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時間同高校預算時間一致,為預算當年的1月1日到12月31日。
(4)權責發生制原則。經濟事項進入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時間依據不在于經濟事項金額交付的時間,而在于經濟事項義務產生的時間。
二、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流程設計
在我國高校核算中,不可避免的需要倚靠高校的財務數據。依據高校財務、會計制度,對高校財務數據按其是否與高校學生教育有關,將其歸類,進入教育成本。在新的高校財務制度中,高校支出中與學校教育相關的部分包括:教育事業支出、科研事業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后勤保障支出四大部分。但并非整個學校的這四大部分的這些支出都與高校教育有關,要理清哪些部分有必要計入高校教育成本,必須理清學校的機構設置。現在的高校一般分為以下兩個部分:教育機構和管理機構。教育機構,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學院以及和學院類似承擔一定的教學、科研工作的研究機構。管理機構,一般分為黨群職能部門、行政職能部門、直屬及附屬單位。黨群部門主要是紀委、黨委組織部、黨委學生工作部、校團委等部門,與學生教育有關的僅限于后兩者。行政職能部門中與學生教育有關的,主要是教務處、研究生部、學生工作處、后勤管理處。直屬單位與學生相關的,主要是圖書館和與實驗研究相關的測試中心等。在明確了學校組織結構的基礎上,針對與學生有關的部門,查看其明細賬目,主要關注以上四項支出,并且不同的部門應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歸集。
對于教育機構,例如:學院,其主要承擔本科、研究生、博士的教學工作,與此同時,為保證教學工作的順利進行,學院或研究中心會設置一定的教學輔助崗位,是教學活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活動。此種機構與學生教育緊密相關,應全額計入教育成本。再者,研究中心,主要承擔學校的各種科研項目,對于本科生,特別是研究生的日常理論研究、實證研究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應考慮一部分進入高校教育成本。對于科研事業支出多大程度上計入高校教育成本,必須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不能一概而論。對于管理機構。在學校組織結構的設定上,為清晰研究可以將其分為三類:行政輔助工作,后勤輔助工作,公共資源輔助工作。行政輔助工作,一般是由學校行政樓的人員提供,該類工作是為學生的教務活動安排、課外生活豐富服務的,為高校教育起到良好的輔助作用,這類工作主要是黨委學生工作部、校團委、教務處、研究生部、學生工作處提供,是高校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這類支出應全部進入教育成本。后勤輔助工作,主要是食堂、寢室等于學生日常生活相關聯的基礎性部門,但值得注意的是,學生食堂和教師食堂分開核算的情況下,學生食堂的支出進入教育成本,但教師食堂的支出不進入教育成本。
(一)現代教育技術有利于高校體育教育理念轉變。現代教育技術立足于服務學生本身,對學生認知規律和身心特征的關注比較多,這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服務方式更加有利于變革傳統的體育教學理念。傳統教學理念主張學習和訓練應當服從教師的安排,個體服從集體,但是這種教育理念容易造成忽視學生個性特征,從而是一些有條件成長為更優秀的學生得不到重視。而且在整個學習過程中他們也是出于被動狀態的。因此現代教育技術從學生本位出發的觀點有利于高校體育教學突破傳統窠臼。
(二)豐富了高校體育教育教學內容。現代教育技術對于高校體育教學來說也具有豐富內容的關鍵作用。體育教學對教育技術的要求較高,而且隨著我國體育事業的發展和學生個體情況的不斷變化也非常容易造成當下教育技術的滯后性。因此不斷創新和吸收新的教育技術對于學生的成長,和體育知識、技能的學習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現代教育技術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它不僅包括教學方法,同時還包括科學的教育理念,這對體育教學更加貼近學生實際,更加提升教學實效性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作用。
二、體育教育改革中現代教育技術的重要地位
現代教育技術是現代科技與教育理念融合的最新成果,它是在總結當前教學經驗的基礎上實現的革新。因而其中包含了對傳統教學經驗的反思和繼承。從這個角度上看,現代教育技術是體育教學改革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它對高校體育教學改革起著非常重要的影響作用。而且體育改革對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和創新也起著強有力的反作用。從源頭來看,體育教學改革是現代教育技術的重要動力,正是因為改革的現實需求才推動教學科研人員不斷探索和創新教學方法和教學理念,從而在這樣的基礎上實現教育教學技術的自我發展。從這個角度上看體育教育改革與現代教育技術是相輔相成的關系,他們能夠最大程度的滿足學生對體育學習的最新需求,不斷提升高校體育教學的效率,同時也是最能夠有利于學生成長和發展的一個重要基礎素質,這對體育教學的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作用。他也成為體育教學改革的一項重要基礎。為此在高校體育教學改革中應當及時了解和注重體育教育內外環境的變化,以最新成果和環境因素充實教學改革。
三、現代教育技術的可行性
(一)高校建設過程中為現代教育技術的設施提供了物質基礎。近年來我國高校辦學水平和辦學規模不斷提升,其中硬件設施建設的完善程度日益提升,這對教學發展來說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作用。體育教學無論從場館建設還是師資力量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這對當前的教學改革和現代教育技術的推行十分有利。而且這對教學計劃的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作用。但是教學計劃和發展中也起著非常重要的影響。總之,現代教育技術在高校的普及和推廣過程中具有高度可行性,高校硬件設施建設為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提供了物質保障。
(二)高校教育軟實力的提升更加有利于現代教育技術的創新和普及。我國高校在經歷了高速規模化擴張之后現已轉入內涵式發展階段,同時這也對教育教學技術的應用起著非常有效的促進作用。高校科研水平不斷提升,教師專業發展道路不斷拓展,教師在教學水平和科研能力上的提升有效的推動了高校教育軟實力的積累和加強,同時這些教育教學技術的更新對整個學校的發展也起著更加有效的推動作用。這對教育和教學計劃的實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作用。
四、現代教育技術的優勢
(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現代教育技術在高校體育教學中對激發學生興趣起著非常有效的作用。當前高校體育教學中最大的障礙就是學生積極性不高,對教師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不感興趣,學習和訓練從而也長期處于低效狀態。因此這種形式對高校體育教學質量形成非常不利的影響。因此這對教學計劃的發展是非常有利的,而且也是教學過程中學生最能體現教學過程的完善程度的。現代教育技術首先是立足于學生需求,在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的基礎上完成知識的傳授。因此現代教育教學技術解決的首要問題就是激發學生興趣。
(二)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影響。現代教育技術是服務式教學理念的產物,他主要是通過發揮教學輔助措施的作用為學生更好的學習“鋪路”。讓他們更好的發揮自主學習的能力。傳統的體育教學都是以教師為中心,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始終處于被動狀態,他們沒有自主學習的空間。教師為他們的學習制定了詳細的計劃和步驟,同時也對他們教學計劃的發展制定了詳細的教學基礎。因此這種教學方法和計劃對學生的自主學習產生了基礎性影響作用,同時也更加有利于學生未來的綜合素質培養。
(三)對于完善體育教學管理制度有重要作用。教學管理制度是影響教學效果的一個重要因素,傳統教學體制下教學管理制度繁雜,人為因素較多,容易出現失誤,因此對教學效果起著負面影響。但是現代教學技術可以有效避免這種現象,以現代技術代替傳統人力,增強教學效果的同時也提升了教學效率。另外,高校體育教師一般承擔著體育專業和全校體育公共課程的教學任務,在人力有限的條件下教學任務的繁重對教學效率產生不利影響,而現代技術的應用將教師從重復性的簡單工作解放出來,利用計算機網絡系統大大增強了教學的實效性。同時對整個教學計劃的設施也起著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
1.1研究對象
長春市5所大學的部分學生:吉林大學400名學生、東北師范大學400名學生、長春大學400名學生、吉林建筑大學400名學生、長春師范大學400名學生。
1.2研究方法
1.2.1文獻資料法
閱讀有關大學生社交禮儀的相關文獻和資料,對相關的問題進行分析。
1.2.2問卷調查法
對長春市5所大學的2000名學生進行隨機問卷調查,發放2000份問卷,收回1800份問卷,作廢200份,問卷有效率合格。
1.2.3數理分析法
對調查數據進行統計和分析,得出相關的結果。
2結果與分析
2.1大學生對社交禮儀的了解程度
根據統計的結果看出,從說不清楚到不知道社交禮儀的人數占調查人數的80%,只有10%的學生能夠說清楚什么是社交禮儀,而10%的學生只能大概地說出一些有關社交禮儀的事例。這就說明,現代大學生對于社交禮儀知識的了解是極其粗淺的。
2.1.1應試教育帶來的負面影響
高考分數決定前途已成為眾多學生家長們的一個共識,人們在“高分數———好大學———好工作”這樣的怪圈中對學生教育和培養的認識出現了偏差。“教育”的根本在“育”,“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把修身放在了首位。人們在看中高分數的同時忽視了對孩子的品行教育,所以,“修身”變為“修分”,“人將社交禮儀為先”變為“人將分數為先”。改變這種有失偏頗的教育行為將是我們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
2.1.2本科教育中缺少社交禮儀教育
在當今的社會的轉型期,大學生作為高學歷人群,是國家的未來和希望,社交禮儀品行必將是他們急待禰補的課程。
2.1.3生活環境的不良影響
在當今社會中,無限制地追求經濟效益使一些人唯利是圖,有了錢就有了一切的觀念嚴重地扭曲了這些人的倫理、道德、品行。社交禮儀作為一門實用性很強的學科,在多方面規范著人們的行為舉止。社交禮儀是人際交往的靈魂,交往的內涵如果缺少了社交禮儀的保障,必然會影響人際交往質量和人際交往的認同性。因此,大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在未來的職業行為中、在履行自己的人生規劃中必須要重視自身修養,不斷提升提高自己的高尚品格和良好修養。
2.2大學生對掌握社交禮儀知識必要性的認識
調查結果顯示,認為有必要掌握社交禮儀知識的學生占調查學生的40%,而60%的學生對于掌握社交禮儀知識持無所謂的態度。對于這部分高學歷人群有這樣的認識是一種可悲的現象,有必要對大學生進行系統的社交禮儀教育。
2.2.1掌握社交禮儀知識是現代社會的需要
人生活在社會上就避免不了與他人進行溝通和交往,不參與社會交往的人是不存在的。我們有必要了解和掌握社會交往的規則和方法,掌握交際技巧和交往藝術,進而達到參與社會交往的目的。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人際交往藝術和交往技巧正在悄悄地改變著人們的交往理念和交往行為,人們的交往范圍已逐步從狹義的人際交往拓展為廣義的公眾交往。
2.2.2掌握社交禮儀知識是提高自身素質的需要
古人云:既學孔孟之書,必達周公之禮。將知書達理作為評價一個人優劣的標準。當今社會中知書不達禮者大有人在,知識水準與道德水準出現嚴重的偏差。目前,高校依然存在著讓人尷尬的現象:個別學生雖然學生受到了高等教育,但其行為卻連最基本道德水準也不能達到,這是社交禮儀教育的嚴重缺失所致。隨著我國改革開放與國際社會接軌的逐漸深入,在開放的社會新秩序中,每個人都在與他人的頻繁交往和溝通中謀求自身的有效發展,爭取事業的成功,因此,具備豐富的交往社交禮儀知識和能力必然成為新秩序中所必備的素質之一。交往成功的關鍵環節就在于社交禮儀,社交禮儀是交往細節,代表著一個人的行為規范度,準確地反映出人們的文明程度。社交禮儀作為人際交往的手段,我們無論從事什么性質的活動都離不開社交禮儀。
2.2.3掌握社交禮儀知識是建立和諧社會的需要
大學生只有正確處理好和諧的人際關系,才能在人際交往中獲得尊重,也只有在人際交往中真正做到了用真心去尊重他人,才能獲得友誼和友情,進而,逐漸形成自己的獨立人格,這是大學生從校園走向社會的需要。社交禮儀教育的宗旨是,要教育、引導全體公民自覺遵循社會的道德規范,提高人們的公德意識,養成文明習慣,形成文明的社會風氣,使全社會高度和諧。因此,對大學生進行必要的社交禮儀教育是建構和諧社會的需要。大學生掌握了基本社交禮儀規范、交往藝術與技巧,才能快速建立起和諧、良好的人際關系。和諧社會就是有序的社會,有序的社會才稱得上文明的社會,文明的社會才稱得上是進步的社會。
2.3大學生了解社交禮儀知識的途徑
調查結果顯示,只有20%大學生對于社交禮儀知識的了解是來自學校的社交禮儀教育,而其他渠道則高達80%,可以看出學校的社交禮儀教育明顯不足。所以,有必要加大學社交禮儀教育的力度,完善社交禮儀教育的課程,增加社交禮儀教育的學時,配備完善的社交禮儀教育訓練場所,建設社交禮儀教育的實踐教學基地,為學生參與社交禮儀實踐活動創造良好的條件。
2.3.1把社交禮儀教育引入課堂
在課堂上對大學生進行系統的社交禮儀教育,通過實踐教學對大學生進行系統的社交禮儀訓練,把社交禮儀教育和道德修養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是對大學生進行社交禮儀教育的有效途徑。通過社交禮儀知識講授和社交禮儀訓練,使大學生塑造了良好的外部形象。目前我國多數高校的社交禮儀教育仍是一片空白,多數思想教育工作者對社交禮儀知識存在嚴重的缺失,對社交禮儀教育也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個別教師甚至仍然認為,社交禮儀教育可有可無,努力學好專業知識和技能就是優秀的學生。一些學生則認為,那些專業課、基礎課都讓自己感到力不從心了,還哪有心思去學習無關緊要的社交禮儀。所以,加強社交禮儀教育首先必須解決人們對于社交禮儀的深層理解,解決大學生對于社交禮儀重要性的理解,把社交禮儀教育引入課堂就是一條很好的途徑。
2.3.2營造良好的校園社交禮儀氛圍
利用多彩的業余生活,開展豐富的校園社交禮儀活動,利用教學樓、宿舍、食堂等張貼具有教育意義的社交禮儀文化宣傳標語,舉辦社交禮儀常識的講座、演講、研討會,營造良好的校園社交禮儀氛圍。鼓勵學生走出校園去積極參加校內外各種社交禮儀活動,使社交禮儀行為成為校園時尚,懂社交禮儀可敬,失社交禮儀可恥。學校相關的管理部門,要不斷總結社交禮儀交往經驗,展示社交禮儀實踐的成就。努力宣傳大學生的各種活動的社交禮儀風范,推動學校的文明建設,把學校建設成社交禮儀之校、文明之校、文化之校,推動校園文化建設培養出有道德、有社交禮儀、有修養、有文化、有才學的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3結論與建議
3.1結論
大學生對于社交禮儀知識的掌握是極度貧乏的,這種現象可以折射出社交禮儀教育的嚴重缺失,表現在不會說話、不會吃飯、不會走路、不懂交往方法等方面;大學生對于掌握社交禮儀知識的必要性認識不足,認為無所謂、可有可無,甚至有嘲笑具有社交禮儀行為的人的現象,對于交往行為的美丑取向不準確;大學生獲得社交禮儀知識的途徑缺乏規范的教育渠道,多數學校沒有社交禮儀課程的合理設置。
3.2建議
(一)中美高校創業教育的共同點
1.產生的經濟背景相同美國高校創業教育在1947年出現以后發展緩慢,原因是高校創業教育在當時沒有市場,這是因為美國當時處于大工業時代,大公司在經濟中占主體地位,中小企業生存空間有限。直到1970年以后,美國經濟結構轉型,大企業在促進經濟發展方面的作用逐漸減弱,中小企業成為經濟發展的主要支撐。高校創業教育在促進中小企業發展方面作用顯著,因此,創業教育開始逐漸興起。我國經濟目前和今后較長一段時間內都要處于轉型期,相對于大型企業,中小企業在發展經濟、增強國力等方面的作用日益顯著。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底,我國中小企業創造的最終產品與服務價值、出口總額和上交稅收,分別占全國的60.5%、69.6%、53.1%。隨著經濟轉型的升級,中小企業的發展必將對經濟的貢獻起到更重要的作用。相對于美國的機會型創業活動占創業活動主體,我國的生存型創業活動比重更大,中小企業的壽命相對美國也更短,這和很多因素有關,但創業者的創業能力欠缺是其中的重要因素。創業教育是培養創業能力的重要途徑,因此,加強高校創業教育對我國經濟的成功轉型意義重大。
2.在促進就業方面的效果相同美國在經濟轉型過程中的一個突出問題是大企業發展前景暗淡導致廣泛裁員,適齡青年不能就業對社會的穩定和發展帶來了巨大的負面影響。高校創業教育通過指導青年創業不僅能促進青年本身就業,而且能創造大量的就業崗位。相關數據表明,美國從1969年到1976年,創業企業創造了81.5%的新增就業機會。我國高校于1999年開始擴招,當年普通高等院校招生增幅就達到42%,隨后每年遞增25%左右,這種擴招速度遠遠超出國民經濟發展速度,高校畢業生的就業面臨嚴峻考驗,提高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促進高校畢業生創業是解決這一問題的出路之一,各大高校紛紛開始自主探索創業教育,直到2004年教育部確定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9所高校為創業教育試點院校,高校創業教育進入政府引導階段,高校創業教育在我國蓬勃展開。
(二)中美高校創業教育的不同點
1.中美高校創業教育的文化環境不同美國高校畢業生對創業的渴望很迫切。據統計,18歲至29歲的青年中有超過65%的人想擁有自己的企業,這一方面因為他們渴望獲得財富,同時更為重要的是他們渴望獲得獨立。美國的文化崇尚自由、獨立,奉行個人主義,崇尚通過個人的奮斗獲得財富與認可,這種文化氛圍為高校創業教育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我國的傳統文化主張中庸,這和創新文化某種程度上背道而馳。在中庸文化的影響下,高校畢業生的創新精神不被鼓勵,創業并不是高校畢業生就業的首選,而往往是無奈的選擇。數據顯示,我國80%的創業活動是生存型創業而非機會型創業,也就是說在我國大部分創業活動是因為生活所迫。在這種封閉的、靜態的、循規蹈矩的文化氛圍中,大學生的創業激情和斗志必將被掩埋。
2.對創業教育的研究程度不同美國是最早開展高校創業教育研究的國家,哈佛大學在18世紀中期就開始組織創業研究,隨后,各個大學都創辦了創業研究中心。1987年,創業領域正式納入管理學科,標志著制度化的創業研究開始。到90年代末,創業領域和其他領域建立了緊密的聯系,不同領域的不同學者從不同角度研究創業,豐富了創業理論。美國研究創業的期刊在國際上有深遠影響,1963年創刊的《小企業管理期刊》、1975年創刊的《創業理論與實踐》和1985年創刊的《企業創業雜志》三個期刊是當前創業研究領域國際公認的重要刊物。我國的創業教育理論研究滯后于創業實踐,創業理論研究目前處于初級階段,沒有真正觸及創業教育的本質,只是停留在空洞的表面。一些高校建立了創業研究中心,但不論是創業教育研究的深度、廣度、研究方法和理論成果都難以和美國相比,更談不上對創業實踐活動的指導。同時創業教育研究平臺缺乏,目前還沒有權威的創業期刊,沒有為創業教育研究搭建合理的平臺。
3.師資隊伍不同美國高校重視師資隊伍的建設,已經形成了一支過硬的師資隊伍。高校創業教師大多具備創業經驗,一方面是高校創業教育教師本身就有過創業經歷,或者正在進行創業活動,這使得他們對創業理論與創業實踐的契合有很好的把握;另一方面是高校會邀請一些創業成功人士到學校里擔任兼職創業教師,現身說法講解創業過程或者跟蹤輔導有志于創業的學生。我國的創業師資隊伍尚不完備,專門從事創業教育研究的教師很少,大部分是從事其他學科研究的教師兼職從事創業教育,同時這些教師本身就不具備創業經驗,導致不能很好的指導學生創業實踐。另外,創業成功人士擔任兼職教師的情況也很少,有志于創業的學生也得不到很好的輔導。
二、啟示
1.1高校是傳統文化傳承與弘揚的重要載體
當代大學生作為青年中的精英和棟梁,也是我國未來政治、經濟和文化建設的接班人,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自“”以來,我國傳統文化被視為糟粕,受到不公正的批評和對待。中國傳統社會的三大家都是倡導仁義正直思想的。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仁者愛人”、“愛眾親仁”,孔子的這些話表明了儒家對萬物、對社會、對人類都有一種很宏大的愛的精神。作為社會大家庭中的一員,我們每一個人要想獲得別人的尊敬和愛戴,那么我們首先必須去尊敬和愛戴別人。而我們大多數人并沒有這方面的意識,總是要求別人應該這樣應該那樣,對自己卻非常寬松,這種嚴人寬己的思想和行為,在大學生中尤其普遍,他們往往缺乏傳統文化中提倡的愛人、愛社會、愛萬物的精神。由于許多大學生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都缺乏愛心,導致他們人生觀、價值觀、人格等方面出現扭曲,甚至走向極端,給家庭和社會造成不利影響。通過在高校加強傳統文化教育,弘揚和傳承優秀的傳統文化,則可以避免和減少這些事件的發生。
1.2傳統文化教育是提升大學生道德修養的重要手段
受西方思潮的影響,在當代大學生中,對道德修養都有著偏激的看法。許多大學生認為只要有好工作、高收入、買房買車就是真本事,道德水平高低無所謂。因此,大學生中普遍存在著誠信危機,考試作弊、為獲得助學金開家庭貧困假證明等事件屢屢發生,在學生中間造成很不好的影響,也給學校的管理帶來了一系列問題。歸根結底,大學生缺乏道德修養的現狀,正是來自于長期以來,我國教育體制中對傳統文化教育的忽視。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非常重視道德修養,注重人的德心、德性、德行的培養。《大學》開篇就講“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論語》中也講了做人的道理;許多優秀古代讀物中,也體現了歷代中國文人對道德修養的重視。因此,通過加強傳統文化教育,對提升大學生道德修養有著重要的意義。
1.3傳統文化教育是大學生形成正確人生觀的重要途徑
人生觀指的是人們在實踐中形成的對于人生目的和意義的根本看法,是關于人生的價值、本質、目的、意義和道路等觀念的總和。人生觀對人們實踐活動的目標、人生道路的方向以及對待生活的態度等往往起著決定性作用。大學階段是我們人生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因此對大學生加強傳統文化教育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離開緊張的高中校園生活和父母親的精心呵護,踏入到大學門檻的大學生們,不再埋頭于書本和作業,他們開始嘗試融入到社會中。與此同時,他們缺乏一定的甄別能力,面對社會上急功近利、極端個人主義等一些負面思想的沖擊,一些大學生的人生觀已經發生扭曲,這無疑會給其未來的發展、高校的穩定及社會帶來不利的影響。在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中,一貫提倡務實、重德等思想,這些可以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1.4傳統文化教育是大學生樹立人生理想的重要橋梁
許多經過十多年寒窗苦讀、擠過高考獨木橋而幸運走進大學校園的大學生們,此時已經沒有了人生理想,迷失了人生的方向。大一新生剛進校,大部分學生每天都按部就班,保持高中三點一線的作息規律;大二以后不再上早晚自習,一些沒有人生理想的男生開始惡補中學時期沒有盡興玩的網絡游戲,甚至發展到留級或退學;許多大學生昏昏噩噩來到畢業實習階段,才發現自己什么都不會,也不知道自己適合什么樣的工作崗位,此時后悔已經來不及了。由此可見,樹立正確的人生理想對大學生非常重要,這在剛進大學時或者之前就應該引起重視。在學習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的過程中,大學生可以以歷史人物為榜樣,學習他們樹立人生理想的經驗,并結合自己的興趣與自身條件,以確定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奮斗目標,并愿意為之去付諸行動。
1.5傳統文化教育是大學生協調人際關系的重要工具
當代大學生是90后,多為獨生子女,在家備受寵愛,加上高中生活以學習為中心,人際關系成為許多大學生進入大學校園生活中遇到的課題。這些大學生在與室友、同學、老師打交道的過程中,經常出現一些困惑,令他們感到難受。當人際關系不協調時,此時大部分大學生從不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往往都認為是其他人的責任,自己是受害者,這樣人際關系越來越僵,嚴重得甚至走向極端,傷害他人或自己,給個人和家庭造成傷害。在我國傳統文化中,非常重視人際關系的和諧,儒家認為,要“致天下之和”,首先應該“和于室人”。同時,當自己與他人發生矛盾時,儒家主張“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即遇到問題時,應該從自己身上找原因,而不是怪罪他人。大學生們如果把傳統文化中的這些重要的理念用于人際關系的處理,就可以輕松創造出和諧的人際關系。
2對策及建議
2.1提升大學生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性意識
高校要加強對大學生的傳統文化教育,首先要意識到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性。我們必須明確,傳統文化不等于封建文化。我國是有著五千年文明的泱泱大國,傳統文化是其精髓,我們后代應該引以為傲。如果把這些傳統文化丟棄了,那么我們將會失去民族自信和自尊;如果不重視傳統文化的傳承,我們與歷代祖宗之間的鏈條斷裂了,進而會讓我們失去前進的動力和力量源泉。當代大學生作為國家的棟梁,更應該樹立傳統文化重要性的意識,增強民族自信與自尊。
2.2重視大學生人格的養成教育
人格是人的性格、氣質、能力等特征的總和,是個體在行為上的內部傾向,它表現為個體適應環境時在能力、情緒、需要、動機、興趣、態度、價值觀、氣質、性格和體質等方面的整合。高校通過加強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可以促進當代大學生優秀人格的養成。通過傳統文化教育,讓大學生自覺把道德思想和道德原則轉化為自身的素質和修養,學會如何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從而提高他們辨別是非的能力。與此同時,通過舉辦大學校園文化沙龍,有組織地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等,都可以使大學生的人格得到潛移默化地影響,包括:提升氣質、能量和能力;端正學習和人生態度;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明確人生目標并付諸行動等等。
2.3大力開展校園傳統文化活動
1.1高校創業教育管理事權不匹配,創業教育資源難以得到有效整合
高校學生創業的管理機構大多數是掛在不同部門,管理機構事權不匹配。根據牛翔宇(2010)對上海市22所本科院校和13所專科院校的調查顯示,創業教育機構掛在學生處與團委的占40%;掛在產業處與相關專業院系的各占10%。而創業教育資源根據其性質與作用是分配在不同部門的,這種“掛靠式”的方式因為缺乏一個擁有管理事權的機構或一個權威的領導者,很難將相關部門的各種創業教育資源有效的整合起來,不利于高校創業教育的發展。
1.2高校學生創業教育功利主義傾向嚴重
自“清華大學創業計劃大賽”以來,高校學生創業教育在我國發展較快,但就目前我國各高校開展創業教育的形式來看,多數采取“以提高學生的創業技能為側重點,進行商業化運作”的模式,如建立大學生創業園、學生創業公司、組織學生開展“創業計劃大賽”、參與“全國大學生挑戰杯”與“創業設計活動”和實施“科技創新計劃”等形式。從某種程度來說,高校參加各種比賽能反映學校的辦學能力和水平,尤其是參加由、中國科協、教育部和全國學聯共同主辦的“挑戰杯”。因此,各高校高度重視,為了鼓勵學生參賽,學校對參賽學生給予“保研”、獎學金等精神和物質刺激。以成都某理工學校為例,參賽學生在全國大學生科技學術類競賽(含挑戰杯)獲最高獎在保研成績基礎上加3分,次高獎加2分,再次高獎加1分;獲省級獎,分別加2分、1.5分、1分等等。在這種精神和物質刺激下,學生為了學校名譽而賽的心態逐漸淡化,為了比賽名次、獎學金和“保研”等功利性物質的追求增強。從上可以看出,我國高校學生創業教育是一種偏競技的精英化教育,功利主義傾向嚴重。
1.3創業教育課程設置較少且不合理
課程設置的好壞直接關系到教育教學效果的成敗,一個好的課程體系能幫助學生高效、保質的完成學業要求。美國創業教育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已逐步形成了較為合理的課程設置。如百森學院有35名專職從事創業教育和研究的教師,共計開設33門課程;仁斯里爾理工大學有22名教師,開設了20門課程;伯克利學院從事創業教育的教師有20人,共計開設了23門課程。反觀我國高校的創業教育課程設置,數量極為有限,而且創業課程與專業課程互不融合,與美國高校存在較大差距。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開設的必修課和選修課之和僅僅為9門課程(開設課程最多),清華大學為4門課程,中國人民大學為3門課程,上海交通大學為3門課程,武漢大學為1門課程等。
1.4創業教育師資力量的嚴重不足
教師是教學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擁有高素質的創業教育師資隊伍能夠實現創業教育的目標,完成創業教育的內容。創業教育內容豐富,涉及到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的融合以及創新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等多種因素,對師資水平要求較高,不僅要求教師具備一定的理論知識,而且擁有一定的創業經驗。而我國創業教育起步較晚,從事專職創業教育的教師數量十分少,而且絕大部分是“半路出家型”的,缺乏創業實踐的經驗甚至完全沒有創業實踐的經驗。另外,由于我國教育的缺陷,企業中也缺少既有創業經歷,又有一定理論知識的企業家到高校兼職教員。
2加強和改進我國高校學生創業教育的對策
2.1完善創業教育管理機構,建立事權匹配的管理機制
完善高校學生創業教育機構可以借鑒美國高校的做法。美國創業教育機構具有多樣化的特點,其主要機構包括創業教育中心,主要負責制定和實施創業教育課程計劃,負責與社會建立廣泛的外部聯系網絡等;創業家協會,為創業中心提供資金和各種捐助;智囊團,為創業中心提供咨詢等。我國可以從政府、社會和高校三方面入手,建立和完善創業教育機構。第一,省級教育主管部門在機構內部設立專門的創業教育組織機構,并且與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廳、銀行密切合作,為高校畢業生提供創業信息、創業機會、創業平臺以及創業資金;第二,高校可以通過與企業合作,在企業內部成立類似于“創業中心”的機構,從企業利潤中撥出一筆資金用于高校實習生創業啟動資金。另外,非營利組織(NGO)可以向社會募集捐款,用于開展幫助高校畢業生創業培訓項目(如華民慈善基金會—大學生就業扶助項目)等;第三,各高校應充分利用現有平臺,設置專門的創業教育機構,由學校專門負責學生就業的副校長和各學院負責學生工作的書記負責。在這個機構下可以設立創業專家咨詢委員會,該委員會由教師、企業家和管理咨詢專家組成,負責教學和提供資金和各種捐助幫助;設立對外交流委員會,負責與政府、社會和企業的合作與交流等。
2.2構建科學合理的創業教育課程體系,探索創業教育新方式
我國高校受功利主義的影響,創業教育僅限于創業實務層面,沒有完整的知識體系和課程結構,而課程教育是實現創業教育目標的主要途徑和手段,因此必須構建科學合理的創業教育課程體系。在我國現有創業教育課程結構中,各高校要根據本學校的特點,增開創業類課程以及邀請成功創業家進行專題講座等,并根據不同的創業教育目標和對象進行有差別的課程教育,如在全校層面上,可以盡可能多的開設面向全校學生的選修課,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時間自由選擇;在學院層面上,可以針對畢業班的學生開展例如《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必修課,讓學生掌握求職面試的技巧等。另外,在創業教育方式上,要積極推動“四變”,即在課堂教學上,由教師講授式變為師生互動式;在課外作業上,由個人課后作業式變為團隊實踐應用式;在課內討論上,由簡單問答式變為實踐案例課件交流式;在考試考核上,由試卷測試式變為試卷加“成果”綜合測試式。
2.3建設一支具備創業意識和創業教育能力的師資隊伍
擁有同時具備一定理論知識和創業經驗的教師隊伍是做好創業教育的關鍵,我國高校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一是高校可以派遣具有一定創業教育理論知識的教師去創業公司實踐,讓他們掌握創業的過程和可能面對的危機等;二是在科研方面增加創業教育研究的比例,提高教師創業教育研究的積極性,豐富創業教育的相關理論,加強教師的內涵知識結構建設。同時可以讓學生參加到科研中,這樣不僅可以幫助教師更好地研究,而且可以使學生在研究過程中學到創業的基本理論知識和技巧;三是引進“兼職型”教師。高校可以通過與政府、社會和企業合作,從企事業單位中引進一批同時具有創業教育理論知識和創業技能的專家到學校任職,進行課堂講座;四是高校可以成立一個基金會,鼓勵有意愿的教師進行創業,并給予一定的資金支持,使教師在創業的過程中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等。
2.4建立多元化的創業教育資金籌措體系
公共聲樂教育為公共音樂教育的分支,因為聲樂藝術具有較強的參與性和推廣性,是最受人們歡迎的藝術形式之一,也是最有效、最直接、最易被人們接受的教育方式之一,所以也是藝術類課程中重要的課程資源。盡管上有古訓,下有國家政策保障,但公共聲樂教育課程在高校藝術教育中已經逐漸出現邊緣化趨勢,且并未引起大家的重視。“我國大部分普通高校聲樂選修課的發展都不甚成熟,普通高校聲樂選修課至今依然沒有形成完整的教學體系”[1]。基本上,中國高校公共音樂教育開設情況較為樂觀,而聲樂教育卻被冷落。在大多數開設公共聲樂課程的學校中也僅僅是合唱藝術和一些以欣賞為主的課程,比如中國公共音樂教育中開設相對完善的清華大學僅開設了合唱藝術和歌劇欣賞,遠不能滿足廣大學生對聲樂演唱的熱愛。中國高校公共聲樂教育邊緣化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四個方面。1.國家政策抽象化由于中國公共音樂教育在開展實施的過程中沒有明確教學科目和規定教材,一般高校排課皆以自己現有的師資選擇課程,大部分學校皆是以某一時期或某種音樂風格的欣賞為教學內容,公共聲樂課程邊緣化。2.公共聲樂教育的教學目標不清晰公共聲樂教育受冷落的原因之一是混淆了和專業聲樂教育的教學目的,被標注了“一對一”、“演唱技巧”等字眼的專業聲樂教育無法同時面對近百人次的不同專業的學生上課,所以許多高校的音樂老師不愿開設此課程,同時這種專業教育模式也被高校學生排斥。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中專業聲樂教育目的是培養專業的音樂家,需要獲得完美的聲樂技巧和三度創作,能有感情地向觀眾表達作品的內容。而公共聲樂教育要求學生能表達出自己的情緒即可,在演唱方面可以沒有觀眾,需要多少聲樂技巧取決于個性化的要求,最終目的是為了提高音樂審美能力和藝術實踐力。教育的對象是高校非音樂專業的普通大學生,所以教學目標是以聲樂教育為媒介的素質教育,主要是培養學生對音樂的興趣、感受能力、音樂鑒賞力及其審美能力,最終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形象思維能力的發展。3.課程設置存在隨意性國家政策的抽象化導致了公共音樂教育在教學上的隨意狀態,學校上多少課程和上什么課程皆由學校現有的音樂教師自主安排,導致了課程設置的隨意性。課程設置并不是專門為了學生,學生在選擇上(也許并沒有選擇)只是為了修學分,教師教學是為了完成工作量,基于這種情況下的課程設置完全違背了公共音樂教育的初衷。公共聲樂教育的課程設置應是為非音樂專業學生開展的以提高學生音樂人文素養和音樂審美普及式的音樂教育。目的是陶冶情操、提高素養,從而提高他們的整體素質。所以課程設置應該根據高校學生的自身特點,以學生喜歡為導向,以培養素質高、發展全面、人格健全、適應社會需要的復合型人才。針對專業不同、愛好各異的大學生,公共聲樂課程應該更加豐富多樣,并形成科學系統的課程體系。明確教學目標和任務,滿足學生的不同需要。如麻省理工學院所開設的課程既有深度也有廣度,分為音樂基礎、音樂史論、理論作曲、音樂表演、專題或高級課程五大類,第四部分包含音樂會合唱、室內合唱、聲樂技術與表演、音樂會鋼琴、交響樂隊、室內樂隊、節日爵士樂隊、鋼琴伴奏、高級音樂表演等。4.師資缺乏目前中國普通高校藝術教師與學生總數的比例為0.15%~0.2%,實際上,許多大學還達不到這種情況,比如中國最早開設音樂課的8所理工院校之一的上海交通大學,其藝術教育中心現有教師14名,而全日制本科生為19596人。同樣以理工科為主的綜合性大學的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卻有音樂系教師19人,面向全校4400多名本科生,師生比例為0.43%,遠遠高于目前中國普通高校藝術教師與學生總數的比例。
二、普通高校開設公共聲樂教育課程的意義
(一)聲樂是大眾最喜歡、最易掌握和普及的藝術
聲樂是人類誕生最早的藝術,千百年來一直緊密地伴隨著人類的社會生活,是一門最受大眾喜歡、最能直接抒情、最容易掌握和普及的藝術。現在社會中的各行各業、各個階層、各個領域,無論專業舞臺還是業余場所,無論何時(從古至今)何地(廠歌、軍歌、校歌、山歌、漁歌、兒歌)都能感受到聲樂的魅力。和其他種類相比,樂器(聲帶)人人都有,隨身攜帶,更容易為大家喜歡和接受。所以,“聲樂藝術是上帝賜予人類情感生活與文化世界達到相互溝通最通俗、最直接、最獨到新穎的一座橋梁”[2]。
(二)根據學生興趣開設的公共聲樂教育,更易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是公共音樂教育的基本任務”[3]。公共聲樂教育是公共音樂教育的一個分支,和大學開設的其他紛繁蕪雜的公選課相比,聲樂無疑最具普及性。很多學生選課完全是為了修學分,導致上課沒有積極性。公共聲樂課程則不同,對學生學習而言,很少有不喜歡唱歌的人,而且中國素質教育從小學、初中、高中都開設了相應的唱歌課。對于課程而言,聲樂可以是一種娛樂休閑的手段,也可以是一種宣泄撫平心緒的手段,輕松娛樂的上課方式給學生更多的感覺不是上課,而是放松和享受。所以在大學期間,完全可以以聲樂為載體,培養大學生的審美情趣。和其他公選課相比,聲樂公選課更容易提高音樂感受能力和審美鑒賞力。
(三)聲樂演唱與欣賞有別于其他藝術門類,更接近學生的心理特征
“聲樂欣賞是人類最早感知音樂作品存在的基本方式,它先于器樂作品欣賞”[4]。音樂欣賞活動作為人類聽覺審美的需要,在欣賞活動中與純音樂的欣賞有很大的不同。聲樂欣賞的主要方式是感性體驗,首先,欣賞者可以根據歌詞的描繪間接感知音樂形象,在欣賞過程中,聽覺的感性認知可以直接激起欣賞者的情感。此外,聲樂欣賞活動所喚起的審美體驗是一種高層次的精神活動,欣賞者無需做欣賞前的研究準備工作,便可直接感知和理解作品內容。而純音樂欣賞需要通過辨別音高、節奏、力度、音色等音樂的基本要素,合成主題、旋律、樂段、樂章等音樂結構,最后合成一首完整的樂曲。這類欣賞需要有背景和理性研究才能獲得審美感受。作為欣賞主體的高校學生,心理上更容易接受以感性體驗為主的聲樂欣賞。
(四)聲樂藝術中的語言藝術對大學生的教化作用
聲樂是一門由聲音、語言、旋律、器樂、形體多部分構成的綜合性藝術。歌曲中的歌詞往往是詞作者喜怒哀樂情感由衷的抒發,真情實感自然的流露,是對現實生活深刻的體驗。白居易的《白氏長慶集》中道:“大凡人之感于事則必動于情,然后興于嗟嘆,發出吟詠,而形于歌詩矣。”所以聲樂的語言藝術即歌詞不僅僅可以獲取生活知識,還能解釋某種觀念,也可以講述故事,宣傳思想。歌詞所描述的內容一般皆與人類社會生活緊密聯系,是當時社會生活的寫照,比如由張寒暉作詞作曲的《松花江上》:“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森林煤礦,還有那滿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還有衰老的爹娘。九一八,從那個悲慘的時候,脫離了我的家鄉拋棄了無盡的寶藏,流浪!哪年哪月才能夠回到我那可愛的故鄉?哪年哪月才能夠收回我那無盡的寶藏。爹娘啊,什么時候才能歡聚一堂。”此作品深刻地反應了“九一八”之后東北淪陷區人民的生活情況和精神面貌,是作者深感國破家亡的苦難和恥辱后激起的極大憤慨。馬克作詞作曲的《咱們工人有力量》是因為作者看到了當家做主的工人們的豪邁氣概和沖天的干勁后由衷的抒發。“咱們工人有力量!每天每日工作忙,蓋成了高樓大廈修起了鐵路煤礦改造得世界變了樣!”幾十年過去了,這首歌曲仍然銘記在人民群眾的心中。所以,從某個角度來說,可以通過學習聲樂而學習中國的歷史。
(五)聲樂藝術更能直接表現和激感
聲樂首先是一門情感藝術,其初衷是“表情”而不是正確發聲,是用來表達人類思想情感、再現生活的藝術形式。因為有歌詞為依托,聲樂在表情上更勝一籌,“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動于中,故形于聲”。“任何藝術都是通過不同的表情手段來達到感人目的的,聲樂的藝術魅力與美感效果,自然也取決于聲樂的情感表現”[5]。所以說到底聲樂是表達感情的。“歌詠言的聲樂藝術,作為音樂藝術的子藝術僅僅是依靠聲音的律動,它是不依任何外力,直接沁人心脾的最純的火焰”[6]。“音樂的最終目的是通過樂音及節奏......引起各種激情”[7]。音樂強烈的情緒感染力深刻地滲透人們的感情、體驗和情緒之中,超過其他任何種類的藝術。比如冼星海創作的《黃河大合唱》,其雄渾悲壯的旋律,可以讓我們感受到中華民族之魂,體會到胸懷的博大,氣勢的非凡以及理想的崇高。聲樂藝術也是一門表演藝術,所以又有較強的參與性與推廣性。開設大學公共聲樂課,不僅可以幫助非音樂專業的大學生更好地演唱和欣賞聲樂作品,還能幫助他們接觸、了解聲樂文化,以提升他們的音樂鑒賞力、理解力。普通音樂欣賞課是學生被動感受音樂的過程,而聲樂演唱則是主動學習,能讓學生更加主動地參與到音樂活動之中。
(六)聲樂藝術有助于調節情緒,促進身心健康,消除疲勞,振奮精神
聲樂演唱和欣賞可以使審美主體在審美活動中得到審美體驗,以此調節人們的情緒及情感,促進人的心理健康。聲樂可以調節情緒和體力,最好的佐證是原始的載歌載舞的綜合藝術。原始的“歌、舞、詩”三位一體的藝術形式不僅可以協調勞動,還能表現當時內心情感體驗和精神生活。勞動號子也能充分證明這點。歷史上有諸多關于聲樂消除疲勞和振奮精神的故事,相傳春秋戰國時期管仲隨同齊桓公出征,遇到高山峻嶺阻擋行走非常艱難,戰士們疲憊不堪。于是管仲編寫了氣勢磅礴的《上山歌》、《下山歌》,戰士們你唱我和,一下加快了速度,翻山野嶺如履平地。齊桓公問其原因,管仲答道:“凡人為其形者疲其神,悅其神者忘其身。”可見人的力量是可以從歌聲中獲得的[3]。
三、公共聲樂教育課程的設計與內容
(一)教學目標
公共聲樂教育課程的主要教學目標是讓歌唱藝術更廣泛更普及,通過演唱和欣賞一些聲樂作品,了解相關的聲樂文化知識,普遍提高大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和藝術實踐能力。
(二)教學對象
公共聲樂教育課程的教育對象為普通高校所有非音樂專業的學生。
(三)教材的編制與課程的設置
教材是進行教學的內容和依據,是完成教學計劃、實施教學大綱的基本材料。于學生而言,聲樂教材是具體的學習材料,其質量好壞直接影響學習效果。于教師而言,聲樂教材是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教學目標的具體依托,在很大程度上也影響著教學質量。可見,聲樂教材的編制非常重要。其內容的選擇需要根據教學目標,在了解高校學生的身心特點、接受能力等因素之后組織專家學者精心編寫。教材的選編應以學生的興趣和需求為主,所有的教材可以分為精唱、泛唱、賞析三部分內容,由學生自己選擇學習的難易程度。可在所有聲樂藝術中選擇相應的內容,比如《傳統民間歌曲》、《地方性民間音樂》(系列)、《各地戲曲藝術》(系列)、《中國藝術歌曲》、《中國革命群眾歌曲》、《中國某一時期的歌曲》(系列)、《中國民歌的演唱與欣賞》、《中國經典歌劇片段的欣賞與演唱》《西方藝術歌曲的欣賞與演唱》、《外國歌劇的欣賞與演唱》、《某種風格歌曲欣賞與演唱》(流行)、《簡譜入門》、《五線譜入門》等等。公共聲樂教育的課程設置首先必須以提高高校學生音樂素質為目的,以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出發點。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應該選擇學生熟悉、喜愛又適合學習的作品為主,通過激發學生的興趣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充分認識到作品中蘊含的深刻思想和精神內涵,達到音樂教育的最高審美效果。課程設置還必須符合非音樂類專業學生的特點,符合高校學生的智力、心理、情感等方面特點。課程內容不能專業化,分清高校非音樂類學生與音樂專業學生基礎、特長、愛好、教學目的的不同,所以教學內容應有區別,因為理論性、技巧性、專業性太強容易讓學生失去學習興趣。
(四)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主要是聲樂演唱與聲樂欣賞兩個部分,可以根據上課情況自由選擇。(1)科學發聲。學習科學的發聲狀態不是為了培養學生具備專業演唱能力,而是了解科學的發聲原理,有助于學生學會保護嗓子,學會尊重自己的發聲器官。還可以擯棄一些不好的歌唱習慣,讓學生學會自然優美、更為持久的歌唱。(2)名曲賞析。古今中外讓人神往的名曲實在太多,要選出學生最感興趣的教會學生如何欣賞和分析。其目的是了解各個時期風格特點、形成原因,以及作曲家、歌唱家作曲和演唱等特點。(3)經典歌曲精唱與泛唱。在諸多聲樂作品中學習一些自己喜歡的作品,對歌詞、音準、節奏、風格有大致的了解。另外,在適合自己嗓音條件下精細演唱幾首經典名段,從歌曲的創作背景入手,心理上完全理解該作品,然后從聲音變化設計、內心情感體驗各個方面實現該作品,最終成為自己的保留曲目。(4)表演環節。歌曲都有自己的情感走向,選擇合適的作品讓學生參與其中,體會聲樂表演的魅力。如一些電影歌曲和歌劇因為有時間、地點、人物和情節,更像是說故事,不過是用唱的方式。課堂中可以根據劇中人物特點選擇學生扮演、演唱,以此提高學生的參與性和歌唱興趣。(5)歌曲創作背景與情感表達:每一首歌曲都是作曲家嘔心瀝血之作,中間包含了大量的情感內容和故事情節,讓學生全面了解作品背后的故事,讓學生在演唱時更易走入歌曲的規定情感之中,體會到歌曲情感的來源,感受歌曲的魅力。(6)識譜:根據學生需求,可選擇簡譜和五線譜。學習識譜是為了讓學生更理性地學習音準、節奏與歌詞的關系。(7)演唱形式:根據上課的內容選擇獨唱、齊唱、重唱、對唱、小合唱、表演唱等多種形式。最終目的是為了普遍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以提高音樂審美能力,所以上課還是以集體教學形式為主,小組和個別教學形式為輔;以面向全體學生的發展為主,個別學生的提高為輔。
(五)課外教學計劃與內容
1.講座與學分為了提高學生的音樂素質,拓寬視野,可定期舉辦聲樂類的學術講座。講座的內容可以是課外知識的延伸,以滿足那些課堂上吃不飽的學生的需要,也可以邀請聲樂名家將學術性、思想性較強的藝術內容通過明白易懂的方式呈現在學生面前,感悟聲樂藝術真諦,提高審美能力和藝術實踐力。為了讓更多的學生參與,豐富學生課余生活,可以把講座和學分掛鉤,即明確標識聽多少講座可以折算多少學分。2.網絡平臺網絡已經成為人們的生活方式,在高校更是教師和學生之間進行交流的重要媒介。因此,可以有效地利用校園網絡資源,建立校園網聲樂課程系統,讓學生在上課之余隨時選擇自己喜歡的歌曲學習、欣賞。校園廣播站和宣傳欄也可以用來豐富學生的課外音樂生活,比如經常播放各種不同風格的聲樂作品或者經典音樂,介紹一些與音樂相關的知識內容,營造良好的音樂文化氛圍。3.積極發展學生藝術團(合唱團),開展各種藝術實踐活動獨唱和合唱有很大不同,合唱團不僅僅是學習聲樂的地方,它還是一種團隊精神和集體榮譽感的象征。4.開展各種聲樂活動,加強校園藝術環境建設學校應該盡可能多開展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校園音樂文化活動,比如校園歌手大賽等。這樣不僅能增加學生參與音樂活動的實踐機會,還能讓學生在校園音樂文化活動的氛圍中,逐漸加深對音樂藝術的了解和認識,從而提高學習的效果,拓寬學生的興趣范圍。
四、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