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1-14 13:39:1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中國教育現狀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參考文獻的寫作是對論文進行統計和分析的重要信息來源,論文的編寫也是有嚴格要求的,要按照GB-7714推薦的順序編碼來寫作。下面是學術參考網的小編整理的關于小學英語教學論文參考文獻,歡迎大家閱讀借鑒。
小學英語教學論文參考文獻:
[1]費巧蓮.激情教學法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內蒙古教育(職教版),2016,05:72.
[2]李征婭.舞臺式教學法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英語教師,2016,06:78-80.
[3]李莉.夸張手法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的有效運用[J].教育現代化,2016,09:272-274.
[4]李彥子.淺談小學英語課堂變革[J].亞太教育,2016,01:40.
[5]何軼君.PBL模式對小學英語自我效能的影響[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6,01:110-111.
[6]王東芳.如何讓“動”成為小學英語課堂的主旋律[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6,02:68.
[7]韓笑.綠色背景下的小學英語課堂教學探析[J].生物技術世界,2016,02:244.
[8]宋麗敏.互聯網+背景下小學英語未來課堂探微[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6,01:120-121.
[9]楊進.小學英語教師創造性使用教材策略研究[J].中小學教材教學,2016,01:20-23.
[10]劉妲治.小學英語開展對話教學的策略[J].教育教學論壇,2016,02:267-268.
[11]路亞涵.淺談小學英語教育中的創造教育[J].教育現代化,2016,01:228-229.
[12]完瑪草.自然拼讀法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西部素質教育,2016,04:179.
[13]王秀國.小學英語課外閱讀習慣的養成分析[J].西部素質教育,2016,02:166.
[14]王思佳.思維導圖在小學英語詞匯教學中的應用[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6,01:101+112.
[15]劉思瑤.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16,03:56-57.
[16]王鳳英.淺談小學英語兩級分化的成因以及改進方法[J].才智,2016,04:193.
小學英語教學論文參考文獻:
[1]霍葉敏.小學英語課后作業的有效布置之我見[J].學周刊,2016,11:197-198.
[2]陳慶華,魏茂玲.小學英語教學中導學案的運用[J].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16,01:123-124+127.
[3]毛新.小學英語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方法管窺[J].華夏教師,2016,02:65.
[4]汪慧.小學英語課堂提問藝術研究[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6,03:106-107.
[5]高建霞.小學英語課堂創新教學淺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6,08:103.
[6]趙玉鑫.小學英語教學現狀及反思[J].中國校外教育,2016,08:108.
[7]季娟.小學英語課堂生命化教學的缺失與重構[J].內蒙古教育(職教版),2016,03:55-56.
[8]劉娜.情感因素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運用[J].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16,01:49-51.
[9]呂碩.如何培養小學低年級英語口語交際能力[J].學周刊,2016,30:182-183.
[10]沈青.小學英語形象聯想教學法的實施[J].基礎教育研究,2016,10:67.
[11]金文雅.淺談“微課”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考試周刊,2016,29:103.
[12]程方.網絡環境下小學英語的模式構建[J].校園英語,2016,10:135.
[13]張春燕.新課改農村小學英語教學的策略[J].校園英語,2016,10:202.
小學英語教學論文參考文獻:
[1]劉珊珊.小學英語課堂有效教學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6,12:107.
[2]邱菲菲.新課程改革理念下的小學英語教學[J].學周刊,2016,17:154-155.
[3]易鳳.淺談小學英語教學中的單詞記憶方法[J].學周刊,2016,20:200-201.
[4]李文娜,梁付民.微信輔助小學英語教學探析[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6,05:37-38.
[5]殷景芹.信息技術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運用[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6,05:47-48.
[6]顧詩月.也談構建“生活化”的小學英語有效教學課堂[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6,04:207-208.
[7]林吉.探究多媒體技術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運用[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6,04:60.
一、領導真領,教師真學
領導重視,任何工作都會事半功倍。我們這里領導真領,引導教師走出去真學。
1.帶頭搞科研。業務領導親自參與課題研究,郭愛民局長、劉永德校長直接參與省十一五課題《農村中小學生健康心理的現狀分析及其疏導策略的研究》,并親自組織調查問卷,一塊起草分析報告,并三次召開專門會議,深入分析學生學習、成長的心理因素及其教師的育人疏導策略。目前,我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之所以能順利開展,與領導重視密不可分。
2.全力支持教師外出學習、培訓。真正做到“三全一匯”,即凡是省市級教育科研培訓、研討、交流會,課題組主持人均要全員參與、全程參與、全部報銷差旅,參加會議者回單位后,一律梳理內容在全校做專題匯報,其匯報材料交縣教研室備案。
3.親自參加每年兩次的教育科研工作專題會議。一是課題研究思路會,二是學年課題研究階段總結匯報會,局長親自到會,主管局長和領導親自點評和部署工作任務。
4.納入考核序列,健全評價機制。每年一度的趙建國教育基金表彰會都有教育科研方面的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名額;每年一度的職稱評定,教育科研作為必備條件;每年一度的學校綜合考核教育科研單獨列項占分;每年一度的骨干教師、學科帶頭人、教壇新秀、優秀校長(班主任)評選,教育科研占分很重;每年一度的課題立項,其經費由學校全部報銷,由此而形成的資料、課件、光盤、學習等費用,也由學校全部報銷。這些措施和政策讓老師們真正感到了希望,增添了積極參與教育科研的信心。
近幾年來,我縣參加省級培訓200多人次、市級培訓500多人次,其中2010年一次性參加省培訓20多人,2011年一次性參加市級培訓70多人。
二、榜樣真帶,群眾真干
教育科研從神壇走向大眾,讓教師們真正認識并敢干觸及,除去政策的導向外,還有來自身邊參與課題研究人員素質的真正提高以及由此產生的一系列效益的影響。
1.十五期間,中學語文承擔了國家重點課題《中學語文寫作教學研究與實驗》,該課題已于2007年順利結題。該課題研究我們有這些成果:
①有三名語文教師在全國寫作課堂教學大賽中獲得一等獎。
②100多名學生作文獲得國家級獎勵,其中有10多篇收入國家級著作《我這樣學寫作》一書中。
③100多篇教師論文獲得國家級一、二等獎,其中有20多篇論文、案例在國家級刊物上發表。
④有10多名教師獲得中國教育學會優秀課題研究實驗教師和優秀學生習作指導教師獎。
⑤正式出版了創新寫作成果專著《追尋寫作創新的足跡》一書。該書出版獲得中國教育學會優秀科研成果專著類一等獎。
⑥該課題研究成果獲得河北省人民政府評審確定的河北省優秀教學成果三等獎(全省243項,滄州唯一),五名教師獲此殊榮,一人晉升一級工資。
2.十一五期間,五名教師參加了河北省重點課題《學習策略對中小學生創新素質形成的影響研究》,五名參研人員獲得優異成績。
①5篇研究論文、教學設計被收入河北省教科所高智軍主編的《學習策略與創新素質形成的理論與實踐》一書中。
②有4篇研究成果獲得河北省優秀教育科研成果獎。
③有4名教師在滄州市舉行的各類課堂教學大賽中獲得一等獎,有2名教師在全市上示范課。
④有3名教師獲得滄州市學科帶頭人稱號,有2名教師獲批省級骨干教師,2名獲批市級骨干教師。
⑤有1名教師獲得滄州市小學語文“教壇新秀”稱號。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由此產生的輻射效應是巨大的。
3.十一五期間,在縣教研室的精心指導、培訓和組織下,我們共申報省級課題立項38項,其中6項重點課題;申報市級課題31項,確定縣級課題113項。這三個層面的課題涉及了幼兒園、中小學教育和高中教育,涉及了教育教學的30多個不同角度,涉及了管理、評價、心理、學科教學、校本課程的諸多內容。這些課題共有參研人員1500多人次。在這些課題中縣教研室有4項省級課題立項、有2項市級課題立項,縣教研室所有人員、所有學科均承擔或參與了省市級課題研究。
三、效果真顯,熱情真漲
1.課題成果驗收:2010年至2011年我縣各級立項課題相繼進入成果鑒定階段。課題研究是不是真的、效果明顯不明顯,專家說了算。2010年我縣17項省級課題全部通過專家鑒定順利結題,8項市級課題全部通過專家鑒定、順利結題,30多項縣級課題有26項課題通過專家鑒定、4項課題延期結題,經過半年的補充研究也已經結題。2011年,我縣有7項省級課題全部通過專家鑒定順利結題,12項市級課題全部通過專家鑒定順利結題,29項縣級課題除3項延期外,全部通過鑒定順利結題。
關鍵詞 創新能力 研究生 培養
教育學研究生是國家培養的未來從事教育理論研究與創新、開拓教育實踐新局面的高級專門人才,提高教育學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是教育事業獲得長遠發展動力的有效保證。從當前的研究現狀來看,我國教育學研究生的科研創新水平偏弱,需要建立相應的培養機制來提高科研創新能力。
一、提高教育學研究生科研創新水平的必要性
(一)提高科研創新能力是教育學實踐特性的要求。
教育學對教育問題進行的科學解釋,使教育理論知識不斷擴大,形成了一個龐大的知識體系,但教育學研究的最終目的不是單純地擴展理論,而是將研究的成果運用到教育實踐中去,促進教育活動更好的開展。教育研究者探索的腳步是沒有止境的,將會隨著教育實踐的不斷前進而前進,具備科研創新能力是教育學研究生適應不斷發展的教育科研實踐的必然要求。
(二)教育理論不能滿足教育實踐的需要。
“為什么我們的學??偸桥囵B不出杰出人才?”這是錢學森先生給當前中國教育提出的一個難以解答的問題。在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越來越依賴教育的今天,我們的教育卻不能培養出世界一流的大師來,這實在是中國教育界的一大遺憾。教育學研究生是未來推動我國教育研究新發展、提高教育質量的中堅力量,不具備科研創新能力難以完成振興教育的重任。
(三)中國教育學研究亟待振興。
20世紀以來,中國學者就開始了對近現代教育學的探索,從外國引入了大量教育學理論,我國的教育學開始了近現代化的歷程。但中國教育學邁出的第一步就被打上了西方化的烙印,教育學研究沒有真正的具備中國的特色,實現教育學中國化是當代教育學者的共同愿望。不少研究不加批判地用西方的話語去詮釋中國的教育實踐,參照西方的理論框架去剪裁中國的教育史實,致使教育研究對象非中國的教育實踐與教育歷史。中國教育似乎既讓人難以擁有外在的實用性力量,又讓人感受不到內在的精神性寄托。
二、比較視角下我國教育學研究生科研創新“短板”分析
(一)目前我國教育學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現狀。
一次針對全國研究生質量與發展狀況的調查顯示:分別有53%的導師、51%的碩士生以及47%的管理人員認為碩士生的創新能力“一般”和“差”;分別有30%的導師、34%的博士生以及31%的管理人員認為博士生的創新能力“一般”甚至是“差”;而68%的用人單位認為研究生創新能力“一般”與“差”。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偏低是研究生質量下降的一個突出表現,已經成為我國研究生教育中的一個難題。
教育學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偏弱的表現:
1.科研創新活動參與程度較低。
參加科研創新是增強研究生研究能力的有效途徑,能夠使研究生在問題的發現、分析和解決中得到一定程度的鍛煉。現實中教育實踐活動不斷出現新的問題,為教育學研究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研究課題。相當一部分的研究生缺乏科學研究的積極性,難以擺脫本科階段的思維模式,缺乏捕捉研究課題的主動性和敏感性,因而不能自己獨立承擔有創新潛力的課題,而在完成教師布置的學習任務和作業時又缺乏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難以在學習中得到應有的鍛煉。
2.缺乏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研究生階段除選修各門專業課程之外,留下了大量的時間由研究生自由支配,進行教育課題的研究是研究生學習的另一種方式。教育學研究生的研究能力通常以論文的形式表現出來,論文的數量不足以體現一個人的科研創新能力,評價研究生的科研創新能力的強弱要看其論文的質量及其體現出的學術價值。
(二)美國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及對我國的啟示。
1.創造自由寬松的學術氛圍。
美國高校在很大程度上繼承和發展了德國大學學術自由的治學原則,在研究生教育階段,學術自由原則更是被發揮到了極致。研究生正處于精力最充沛、思想最活躍、求知欲最強烈、創新精神最旺盛的時期,因此最容易產生創新意識、發展創新思維。美國高校為提高研究生的創新能力,積極為研究生組織各種學術論壇、學術講座,促進研究生開展學術活動,同時也經常為研究生提供校際間甚至國際間學術交流的平臺,以便研究生能夠在這些自由的學術活動中碰撞出創新思想的火花,產生創新成果。
我國在對研究生進行培養的過程中應注重學校學術氛圍的創造,多為研究生提供發表自己觀點與言論的機會,促進學生積極思考,主動提出具有創造性的想法,并能夠在導師的指導下將有可行性的想法付諸實踐。這樣才能夠提高學生進行創新性思維的積極性,更有效地培養其創新能力。
2.加強大學的開放性和國際化程度。
如今,研究生教育國際化的趨勢愈發明顯,研究生教育方面的國際交流也日益增多,然而我國高校參與國際交流的程度與美國相比還有很大差距。美國高校的開放程度很高,研究生招生遵循寬進嚴出的原則,高校中呈現海納百川、包羅萬象的景象。美國高校十分重視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鼓勵并支持研究生參與國際學術會議等活動,讓學生們在這些活動中了解新的學術思想,掌握新的發展動態,同時提高自身的創新能力。
我國在這方面應該做出更大努力,進一步加強大學的開放性,兼容并包,鼓勵研究生提出創新性的思想,同時應該走向國際,為研究生提供更多參與國際學術交流的機會,在學習其他國家先進科技知識的同時,也把我國研究生的創新思想推向世界,甚至應用于服務于世界。
3.促進課堂教學形式多樣化。
美國的研究生課堂教學多采用引導式、討論式、參與式以及案例教學的形式,能夠有效改變研究生教學中單純向學生灌輸知識,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局面,同時也能加強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溝通,提高學生參與學術討論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因此,我國應改變當前研究生教學中單一化的課堂模式,學習美國,采用多樣化的課堂教學形式,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
三、教育學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培養的策略
(一)改革研究生課堂教學形式和方法,鼓勵研究生科研創新。
課堂教學是研究a生培養的主陣地,教育學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的培養應該滲透在課堂教學的每一個細節中。傳統的單一式的課堂教學形式和方法不利于科研創新能力的培養,我們應該改革研究生課堂教學的形式和方法,更多地采用小組合作研討、學生成果展示或匯報和教師引導總結相結合的方法。另外,應該重視實踐教學環節,讓研究生深入教育教學實踐的真實情境中,將自己的理論假設運用到實踐中,在不斷試驗與修正理論的過程中進行科研創新。
(二)建立不同院校研究的合作交流機制。
不同的高校有不同的學術力量優勢,加強院校間的合作交流能夠使一個院校的優勢成為多個院校的優勢,通過各高校間的相互取長補短,達到辦學力量的優化組合,實現共同提高。高校間可以制定交流培養計劃和訪學計劃,互派研究生到對方學校進行交流學習,活躍學術氣氛。對于來訪的研究生,各高校應該予以接待,為其提供專門的場所,定期召開研究生論壇,使不同學術氛圍培養出的研究生進行學術交流。
(三)建立理論與實踐互動的培養機制。
鼓勵研究生走到實踐中去,在實踐中探索理論價值。實踐是理論的基礎與服務目標。社會實習、實地調研都可以促進、啟發學生發現教育的現實及發展過程中的問題,并有利于數據收集,案例訪談等,有利于進行深入的實證研究或理論研究。
不可否認,教育學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的培養對于我國教育未來的發展意義重大,值得重視,但是在培養過程中應注重實際,既不能停滯不前,亦不能急于求成。在各方面的共同協調與改善下,提升教育學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將指日可待!
參考文獻:
[1]任永澤.教育研究原創性不足的成因追問[J].現代教育論叢,2007,(10).
[2]楊宏飛,劉佳.教育學面臨的幾個挑戰[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3,(9).
1.教育社會學視角下的語言測試社會維度
2.教育社會學的本土研究和自主發展
3.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我國教育社會學的發展
4.當代教育社會學研究的核心主題及理論建構
5.論學科體系中的教育社會學
6.教育社會學研究中的本土方法論
7.教育社會學研究對象探索中需要澄清的三個問題
8.價值中立與價值關聯的交織——教育社會學學科性質的一個內在焦慮
9.從二元對立到多元綜合——教育社會學方法論的歷史演變
10.教育社會學研究對象新論
11.“社會理論”的興起對教育社會學意味著什么
12.當代教育社會學方法論特征探析
13.從“純粹主義”到“實用主義”——教育社會學研究方法論的新動向
14.從教育社會學視角看基礎教育信息化的負面社會影響
15.當前我國教育社會學發展的三個基本問題
16.20世紀中國學者對教育社會學學科建設的探索
17.對國外教育社會學知識體系的思考
18.國外教育社會學的新發展
19.整合學術與職業的分離 構建適應行業需求的課程體系
20.我國大陸教育社會學研究的特點與演變(1979-2005)——基于對教育社會學重建以來概論性著作的文本分析
21.憂傷與憤怒:教育社會學的情感動力——以涂爾干、麥克拉倫為例
22.教育社會學的學科發展及其生存困境
23.中國大陸教育社會學二十年:回顧與反思
24.教育社會學就是研究“教育與社會關系”的學科嗎——從“教學要點”到“教學難點”
25.中國教育社會學“學科論”百年概要
26.走入日常生活的教育社會學
27.馬克斯·韋伯與教育社會學研究
28.中國教育社會學的發端——一種知識社會學的視角
29.我國教育社會學研究的回顧與前瞻
30.近十二年美國教育社會學的前沿主題與熱點領域——基于《教育社會學》雜志刊載文獻可視化分析
31.“誰的?”與“何以可能?”——教育社會學研究的兩種知識學設問
32.我國教育社會學理論創新的認識論困境及突破
33.陶孟和與中國大學教育社會學學科的發端
34.涂爾干的實證主義與教育社會學
35.教育社會學本土化研究的反思
36.教育社會學的研究范式與模型建構
37.雷通群與教育社會學“中國化”的早期嘗試——學術史的視角
38.論當代教育社會學與后現代主義的關系
39.中國教育社會學的可能路徑:基于米爾斯的啟示
40.理解課堂教學權力——美國教育社會學和意識形態理論研究綜述
41.教育社會學何為——教育社會學學科特質的再反思
42.教育社會學視野中的沖突理論述評
43.論教育社會學對知識社會學的接納
44.雷通群與中國教育社會學的學術傳統
45.有效教學:目標、要素及理想模型——一種教育社會學的審視
46.教育社會學的流變與智慧:由A.H.Halsey等人所編三本教育社會學文集談起
47.中國教育社會學研究的最新動向及評述
48.試論教育社會學的研究對象及學科地位
49.近20年來美國教育社會學研究的熱點論題與前沿演進
50.教育社會學視角下的學生文化
51.論雷通群對教育社會學中國化問題的探討
52.教育社會學研究與發展的困境及應重視的問題
53.教育社會學理論的歷史與發展趨勢敘事的特征分析
54.教育社會學研究的困境
55.21世紀初教育社會學學科建設的原創性探索
56.文化再生產與社會再生產:圖繪布迪厄教育社會學
57.教育社會學中的新制度學派:基于問題史的研究
58.教育社會學的功能論和沖突論——兼論兩種理論對我國教育現狀的解釋
59.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學的理論基礎初探
60.回顧與展望:中國教育人類學發展歷程——兼談與教育社會學的比較
61.教育社會學拓展的可能空間
62.Bernstein的教育社會學理論對系統功能語言學的影響
63.科爾曼、教育社會學及經驗研究——《教育社會學手冊》及其中譯本評述
64.成為“教育知識”:何以可能?——教育社會學視野下的教育知識變革
65.教育社會學“結構與行動”關系嬗變及啟示
66.論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學的學科視野
67.困境與挑戰:教育社會學中的實證研究
68.信息化教育社會學
69.社會學視野中的教育
70.我國“擇校”現象的教育社會學闡釋
71.再生產·抵制·拓殖——新教育社會學的理論進展
72.教育社會學的“學術之味”——關于教育社會學的一個學科自覺
73.理論建構、學術共同體與社會基礎——當代中國教育社會學的前沿進展反思
74.論布迪厄教育社會學思想的理論淵源及理論框架
75.中國教育社會學的學術文化與精神遺產:以陶孟和為例
76.簡論教育社會學的學科性質
77.對教育社會學研究對象的再思考——基于教育促進社會進步的向度
78.關于教育社會學研究價值取向的反思
79.20世紀中國大陸教育社會學的回顧
80.臺灣教育社會學的發展策略:一份個人筆記
81.“藝術教育社會學”成為學的思考
82.教育社會學研究與發展的困境及應重視的問題
83.教育社會學斷想——教師角色理論探析
84.素質教育三論——基于教育社會學的反思
85.對我國教育社會學發展的思考
86.論教育社會學研究的本土化
87.試談教育社會學的學科性質和研究對象
88.教育社會學百年進程
89.關于素質教育的幾點思考——基于教育社會學的反思
90.從“學科建構”到“問題解答”——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學研究的思路轉向
91.從對立走向融合——從安東尼·吉登斯的“結構化理論”反思教育社會學研究應注意的問題
92.教育社會學學科建設的三重立場
93.青少年行為偏差的教育社會學分析
94.教育社會學的措辭學批判與反思性轉向——以常識問題為例
95.站在教育的邊緣思考——試論教育社會學的學科精神
96.誰的背后? 何謂背后?——教育社會學學科立場之反思
97.盧紹稷與教育社會學“中國化”的早期嘗試——基于學術史的視角
98.現代性: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學建構的起點
99.近代中國教育社會學學者群體及其特征
100.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101.關于社會轉型期教育社會學使命的思考
102.關于獨生子女家庭教育的幾點思考——基于教育社會學的視角
103.網絡教育的教育社會學批判
104.當代教育社會學研究趨向透視
105.論教育社會學研究方法體系的構成
106.論教育社會學的性質
107.教育社會學視角下的師生關系
108.布迪厄的教育社會學思想除魅——作為符號權力的文化
109.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學研究對象發微
110.我國高校教育社會學課程及教材狀況分析
111.教育社會學中的知識與課程
112.近代國外教育社會學在中國的譯介與導入
113.遠程教育社會學:從分支研究領域到分支學科
114.課堂師生互動的教育社會學探析——Leary課堂互動模型的引入與發展
115.教育社會學在蘇聯的形成與發展
116.近代中國教育社會學的學科地位及影響
117.近代中國教育社會學學科要素之探討
118.略論教育社會學研究取向的轉變
119.學科視域下的教育社會學研究
120.敘事取向的教育社會學研究——從教育現場到研究文本的轉換
121.質的教育社會學研究探析
122.芻議教育社會學學科性質
123.“新”教育社會學產生的歸因分析
124.教育的新制度主義分析——一種教育社會學理論和實踐
125.教育改革社會學研究的興起及發展路向
126.教育社會學的方法論特征
【關鍵詞】課題研究;專業發展;教學風格;教學主張
【中圖分類號】G47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5)03-0071-04
【作者簡介】陳萍,江蘇省揚州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江蘇揚州,225000)。
作為從事教育工作的專業人員,我們常常要問自己的專業角色。從教27年,回眸自己諸多的專業角色,可能正是在持續不斷的專業責任擔當中,我的專業知識不斷豐富,專業結構不斷完善,專業能力不斷提升。
我是草根的教學實踐者。1987年,工作一個月即登上公開課講臺;2004年,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全國會議播放我的教學錄像并向全國推廣;2005年,我成為江蘇省特級教師。教學實踐讓我對學生、對課堂有了切身的體悟。
我是持續的學習者。江蘇省泰興師范學校畢業后自學漢語言文學,在江蘇省教育學院讀教育管理本科,后到北京師范大學研究生院進修課程與教學論課程。2008年,我成為碩士生導師。不斷的學習,使我形成了較為立體的知識結構。
我是國家課程建設者。從1995年我參與省教材編寫起,目前已經主編、參編《思想品德》《語文》《品德與社會》《心理健康》《禮儀教程》等60多本教材,2014年我被教育部聘為教材審查會委員。教材編寫讓我始終與國內一流編寫專家一起站在課改的前沿,在國家課程建設的專業隊伍中接受熏陶。
我是一名課程推廣者。應邀在全國20多個?。ㄖ陛犑?、自治區)包括港澳地區講學百余場,2003年應教育部師范教育司邀請為全國高等院校教師培訓授課,在中央電教館、中國電視師范學院錄制培訓課程,現場直播。多次在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南京師范大學做學術講座。2012年被教育部聘為國家級課改實驗區專家。在課程推廣的過程中,我讀百卷書,行萬里路,不僅使自己的認知不斷系統化、理論化,也學習借鑒了各地課改的經驗。
我是一名教學研究者。1988年參與省級課題研究,主持省重點課題三項,100多篇,獨著、合著16部,從2011年起主持全國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教育部重點課題,2012年成為正高級教師……
從教27年,我的發展路徑多樣,角色多元。有陽光也有風雪,有歡笑也有淚水。之所以在專業發展道路上一路順暢,我覺得關鍵還是一直以課題研究者的方式行走在自己的專業發展道路上。
跟著走:參與情景教學課題研究,逐步確立教學風格
1988年,因為在揚州市廣陵區賽課中獲獎并多次公開教學,江蘇省揚州市育才小學的領導把我班定為江蘇省重點課題李吉林情景教學實驗班。理論指引下的課堂教學,讓我1990年在揚州市賽課中獲得一等獎第一名。此后在省、全國賽課中獲一等獎。
在語文課教學中,我嘗試運用情境教學法,引導孩子們自己讀書,自己感悟,展開想象。1990年,我在揚州市語文教學研討會上執教研究課《秋天》,引起與會代表的熱烈爭論。有人質疑:“課上教師總是問學生讀懂了什么,學生怎么可能讀得懂?課堂就是要教師講……”有人叫好:“啟發學生自己讀書,自己感悟,這是讓學生學會學習……”深夜,市教研員文老師笑著告訴我和方壽安校長:“小陳的課能讓大家如此津津樂道,說明有創新價值?,F在大家意見基本趨同,小陳善于啟發,讓學生自己讀懂;激發思維,讓學生想象。這是應該提倡的好課……”
1992年,“江蘇省李吉林情境教學研討會”在淮安召開,上千人的禮堂座無虛席,省教研室主任鄭君威主持會議,敬愛的李吉林老師坐在鄭主任左邊,我坐在鄭主任右邊。我第一次寫出了4000字的論文并在大會宣讀。1994年,在南通情境教學研討會上,我的實驗班被評為“情境教學先進實驗點”,那塊獎牌是斯霞老師親手授予我的,她給了我鼓勵,還跟我們合影留念……
我把情境教學法運用到思想品德課中。1990年,省教委副主任周德藩帶領全省德育研討會專家聽我上《交通規則要記牢》。學生現場采訪交警,指出交通規則的不盡合理之處;觀看交通事故錄像,討論自己應該如何遵守規則。這節課面向實際,情理交融,讓人耳目一新。1995年,作為蘇教版思想品德教材作者,省教研室讓我為教育部教材審查委員上課。我執教《做有禮貌的好孩子》。評課時,華東師范大學吳慧珠老師說:“我剛剛出國訪問歸來,陳萍老師的課中反映了代表國際最前沿的多元價值取向,這在全國都是超前的,至少在上海還沒有人上出這樣的課……”我當時并不知道什么是“多元價值取向”,也不能像現在用手機“百度”。我悄悄問身邊的專家,他們都說沒聽說過。我虔誠地請教吳老師:“我不知道什么叫多元價值取向,您能給我們講講嗎?”吳老師做了生動的介紹。
吳慧珠老師用她點石成金的金手指點化了我!我自知當時的教學實踐出于對學生的了解,出于對情景教學方法的運用,并沒有關注理論的支撐。從此我更加注重理論學習,力求用先進的理論來指引教學行為。
2003年,我在廣州全國德育成果頒獎會上執教自己編寫的國標本教材《有多少人為了我》,很多聽課教師和媒體評價“震撼人心,富有實效”“感人至深,教育無痕”,2006年,中央教科所邀請我和支玉恒老師一起赴山西支教。與小學語文界大師同行,一路同臺,一路切磋。支玉恒老師聽完我上的《掌聲》一課,在我的書上寫下“大氣、端莊、優雅”三個詞的評語。2010年,我在上海執教《月光啟蒙》,上海市小學語文學會會長徐根榮評課時說:“陳老師的課立意高遠,意境優美,不著痕跡,簡約高效。”蘇派名師《我的教學主張》將我作為語文名師代表,收錄我的教學主張與課堂實錄;《江蘇教育》雜志請我作為蘇派品德名師的代表,發表一組文章。我歸納自己追尋的教學風格:簡約高效,情智共生,教育無痕。
學著走:主持三項省重點課題,系統提煉教學主張
1998年我到揚州市教育局教研室工作,擔任語文、品德教研員兼揚州市語言文字工作。
2000年,國家課程改革有力推進。怎樣帶出一支銳意改革、素質高超的隊伍?如何讓新課程理念成為教師的教育教學行為?我反思自己的成長歷程,正是課題研究讓我不斷汲取專業發展的驅力。我確立自己的教研思路:以新課程推進為契機,以課題研究為抓手,以課題凝聚人心,以課題提升品位,打造教師隊伍,促進師生共同發展。
申報什么課題?2000年,我開始到北師大研究生院進修課程與教學論,聆聽了袁貴仁、董奇、劉兼、黃濟、裴娣娜、張華、崔云等眾多名家的報告,深切感受到國家課程改革最大的變革是對學生主體的關注,于是申報了“品德課程實施中的學生主體活動探究”,并被列為省重點課題。揚州市26所學校參與研究。4年研究,我們一絲不茍。我在《人民教育》《課程?教材?教法》《上海教育科研》等雜志發表40多篇論文,有的被人民大學復印資料《中小學教育》全文刊載,課題組共發表126篇論文,我們出版專著《走向學生主體的品德教育論綱》。2004年12月22至24日,中國教育學會在揚州召開全國會議,國家課程標準組組長魯潔老師、教育部教材審查委員吳慧珠,人教版主編趙昕……國內一流專家云集,他們在論證報告中寫道:“揚州的課題研究為促進德育課程研究做出了很好的示范,值得全國推廣學習……”接著,我又申報了《品德課程實施中的公民教育實踐研究》,并被列為省規劃“十一五”重點課題。
課改必須改課,但是,什么樣的課才是好課?不但教師充滿困惑,教研部門也缺乏研究?!笆晃濉蔽疑陥蟆靶W語文課堂教學發展性評價研究”,再次被列為省重點課題。4年研究,39所子課題單位的教師以自己的課堂為研究對象,研制出500多張評價量表。很多鄉鎮、縣教育局的領導開始拿著我們一線教師研制的課堂教學評價表來評價課堂了。這樣的“標準”是自下而上的訴求,而不是自上而下的強制。揚州的課堂教學面貌也因此悄然發生了變革。我們出版了36萬字的專著《走向主體發展的語文教學評價》,我輔導的30多位教師在省、全國語文教學大賽中多次獲得特等獎、一等獎。香港教育署專門組織了600人的專題報告會,請我去講《口語交際――構建和諧的交際空間》。我申報的《簡約語文的理論構想與實踐策略》《走向主體發展的品德教育》兩項成果獲得江蘇省基礎教學成果評比一等獎。
在課題研究的過程中,我開始系統總結自己的教學思想。2011年,《長三角教育》以我為封面人物,并用2萬字進行了系統報道:陳萍,走向主體發展的教育追求。研究學生主體,尊重學生主體,促進學生主動發展;研究教學評價,喚醒教師主體意識,以自己的課堂為研究對象,促進了教師主體發展。
領著走:主持全國重點課題,領跑教師專業成長
2008年,我的35萬字專著《教師專業發展之道》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列入教育部特級教師文庫,國家重點圖書項目,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用書?!吨袊逃龍蟆贰吨袊處焾蟆房菚u,揚州市人民政府、江蘇省人民政府給我頒發了哲學社會科學成果獎,入選“影響教師的100本書”。
我的辦公室門前掛著“小學文科室”牌子,因為我一直承擔語文、品德兩門學科的教研工作,同時還要兼管語言文字工作以及揚州市中小學閱讀工程項目。面對工作,我一直不敢懈怠。但畢竟頭緒繁多,任務繁重。省教委有領導說:“陳萍在幾個領域都很出色,是雙料的特級教師!”也有人說:“陳萍應該更專業一點,放棄品德,專門從事大學科語文研究……”我開始猶豫。
2010年10月,我應邀去上海為全國教研員培訓講學,聽說教育部課程中心曹志祥副主任在我的前面講,我便悄悄坐在學員中虔誠傾聽。他說:“中小學教師不要把學科看得那么狹隘,應當綜合學習,不同學段、不同學科多多借鑒,教師的專業素養才更為全面,下午給你們講課的陳萍老師就是這方面的杰出代表?!蔽沂艿搅四蟮墓奈瑁?/p>
2014年3月,當我參加教育部語文教材審查工作一周后,組長雷石教授和佟樂泉研究員對我說:“陳老師,我們發現你對教材問題看得很準,視野很開闊,教材審查就需要這樣的專家啊。”他們的鼓勵讓我倍覺溫暖!
還是因為《教師專業發展之道》這本書,讓全國班集體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唐云增找到我。他說:“我研究魏書生,研究李鎮西,現在我專心研究陳萍,我摘錄你的書中原創性的教育哲學有150多條。更重要的是你自己當班主任時,不但班級帶得出色,而且20多年扶持一個被判定為‘智力遲鈍兒’學生,直至上大學,找工作……”他要我當他的接班人。我說:“班主任工作非常重要,我會支持您,但不想擔任什么職務?!?/p>
唐老師一年之中七下揚州找我商談。2009年1月請我去江陰擔任點評嘉賓,華耀國老師聽完后激動地拉著我的手說:“我們的團隊太需要您這樣的專家了!您一定要多指導我們……”2009年10月,唐老師又要我去西安主持點評孫云曉的報告。半小時點評完畢,76歲的唐云增老師突然拿著話筒走上主席臺,他先對孫老師鞠躬,感謝他精彩的報告,接著面對觀眾問:“陳萍老師的點評怎么樣?”會場上有人喊“太精彩了!”“非常專業!”唐老師問:“你們是否希望我們的班集體研究中心有陳老師來領導?”會場千名代表掌聲雷動,有人高喊“需要!”有人喊“太好了!”唐老師在臺上對我90度鞠躬,說:“陳萍老師,您聽到了,請您當我們的負責人,不僅是我一個人的心愿,這是全國班主任代表的心聲,您不要再推辭了……”我站在那里,淚流滿面,我怎么再推辭?
從西安回來的火車上,我問唐老師:“全國班集體研究中心的主管部門是誰?”唐老師說:“以前跟著南京師范大學班華老師的班主任研究中心,現在班老師退休明確不再過問?!蔽抑酪蕴评蠋煘槭椎恼憬斓乐?、天津楊慧敏等老前輩們一直在認真研究,孜孜以求。我說:“唐老師,您的知遇之恩,我無以回報,我一定努力在您退休前讓您和前輩們的研究得到教育部、中國教育學會的認可,讓您的中心找到學術歸屬。”
當時,國家課題開始申報,我想:從“十五”的學生主體活動探究,到“十一五”走向主體發展的課堂教學評價,我“十二五”該研究什么?現在我的團隊不僅有語文、品德教師,還有龐大的班主任隊伍。我不能再停留在“術”的層面做研究,而要在“道”的層面做探索。于是我申報了“中小學教師職業生涯規劃與專業發展研究”,并把“中小學班主任職業生涯規劃與專業發展”列為重點子課題之一。課題獲批全國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教育部重點課題,全國13個省包括清華大學心理學系85個子課題單位加盟,真正形成了覆蓋全國的課題研究網絡。
我迅速組織設計調查問卷,在揚州市電教館的協助下,通過網絡開展調研。2011年在《人民教育》發表《學生主體活動不能“被”活動》,2012年在《課程?教材?教法》發表《變革思維方式:教師專業發展的理性訴求》,2013年在《中國教育學刊》發表《課程執行力:教師專業能力的理性訴求》,2014年在《中國教育學刊》發表《中小學教師職業生涯規劃與專業發展現狀調查與分析》……
我組織召開全國課題研究活動。2012年11月,課題組在揚州召開全國班集體建設理論研討會,會議主題是“中小學班主任職業生涯規劃與專業發展”,江蘇、上海、湖北3個子課題單位分別代表小學、初中、高中做了“班主任職業生涯規劃與專業發展”開題報告,代表們聆聽中國教育學會劉堂江副會長,南京師范大學副校長吳康寧教授的專題報告,觀摩了揚州市班主任規劃職業生涯促進專業發展的主題沙龍,國際化視野下班主任公民教育實踐活動展示,揚州市微型德育課堂,互動熱烈。
2013年,課題組在廣州增城以“班主任專業自覺與現代班集體建設”為主題,召開全國研討會。清華大學趙昱昆教授以“積極心理學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為子課題,在大會宣讀開題報告,并進行了課題論證。清華大學心理學系彭凱平教授做主題報告。我們的研究在全國反響強烈,得到中國教育學會領導的高度認同。
2013年12月,我和唐云增老師得到通知去北京匯報班主任工作。中國教育學會先后邀請我作為專家赴成都、深圳進行未來教育家項目論證,與陶西平、朱慕鞠等國內名家同臺為未來教育家授課,并出席中國未來教育家聯盟,做了題為《提煉教育思想――教師專業成熟必由之路》的主題演講。工作過程中,我們的專業精神和全面的專業素養經受住了考驗,得到教育部、中國教育學會領導的高度認可。
2014年1月,我向中國教育學會提出成立班主任專業委員會的申請。4月12日,我得到通知去北京參加專家答辯。班主任工作國家重視,學生需要;班主任工作意義重大,博大精深。從報告的起草,到答辯的準備,我閱讀了大量專業理論書籍,查閱了國內外相關的研究資料,開展調查研究,調用自己所有的研究能力,幾易其稿,全力以赴。
4月16日上午,在中國教育學會會議室,面對近20位專家,我侃侃而談。我的夢想是:通過自己最大的努力,為老一輩的班主任研究者們正名,為中國450萬班主任找到自己的學術歸屬。我們終于以全票通過,獲批成立中國教育學會班主任專業委員會。
從跟著李吉林老師蹣跚學步,到主持全國重點課題,是課題研究激活了我專業發展的動力。課題研究讓我和課題研究伙伴總是鎖定一個主攻方向,用科學研究的方式發現問題,分析問題,篩選問題,檢索文獻,設計方案,針對預設的研究序列開始目標明確的探索之旅;課題研究過程中撰寫論文、專著,也讓我不斷將自己的教學思想理論化、系統化。
[關鍵詞]高等特殊教育:審美教育:統計分析
根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2010—2020)»,“美育對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觀和審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作為素質教育切入點的美育對特殊教育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是提高殘疾學生的文化素養,培養他們的審美和實踐能力,增進他們的身心健康的最重要的教育之一。本篇論文將就高等特殊教育中的審美教育進行現象考察、理性分析和策略研究,研究特殊審美教育過程中所存在的諸多現實問題,以促進特殊審美教育的變革與發展。
一、教育研究
機構和地域調查自1987年我國成立第一所專門招收殘疾大學生的長春大學特殊教育學院以來,經過近30年的發展,中國高等特殊教育已經基本成型,步入正軌。到目前為止,有近20所高校開設殘疾人本科和大專專業,主要針對“三類基本殘疾”,即視障、聽障、肢障學生(近年來,還包括越來越多的輕微智障者),每年招生名額達到千人。高等特殊教育的辦學形式目前大多是依附在普通高校下設的特殊教育學院,或是合作開設特殊中等職業學院和成人高等教育。我國獨立設置的高等特殊教育學院目前只有一所,即南京特殊教育職業技術學院(于2015年升為本科院校,現改名為南京特殊教育師范學院),集殘疾人高等教育、特教師資培養、特教專業人才培養于一身。
作為影響特殊教育事業發展的至關因素之一,特殊教育的師資培養無疑是直接影響高等特殊院校專業教育和審美教育的重要因素。自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院于1986年開設特殊教育專業的本科和碩士研究生專業以來,我國已有40余所高校設置了特殊教育培養的相關專業。而且,從辦學層次來看,特殊教育擁有???、本科、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各個學歷層次的教育。但整體而言,特殊教育教師專業化水平還不盡如人意,不論在數量還是在質量上都有極大的提高空間。截至目前,特殊教育研究的主要機構數量有30余個,研究地域呈現出分布廣,相對集中的特點。不過,從數據來看,地區間的發展水平存在較大的差異,其中,北京、江蘇、浙江、遼寧等地是特殊教育研究較集中的地區。而且,除了國家項目外,這些省份和城市都為特殊教育研究設立了基金,這也反映出這些地區對特殊教育的重視程度較高。
二、專業和課程設置
調查中國高等特殊教育的專業設置是按國家教育部頒發的專業目錄執行的,主要根據殘疾人學習和就業的雙重適應性,以不同障礙類別的特點來設置不同專業。比如,肢體障礙的學生以醫學、計算機、會計類的專業為主(近年來隨著政策調整,專業限制已經放寬),視障學生的專業主要有針灸推拿、英語、音樂表演、社會工作、特殊教育學等。相對而言,招收聽障學生的學院在專業設置的數量和范圍上是最廣的,包括了藝術設計和計算機應用兩大類,可細分出美術學、服裝工藝、攝影、動漫、園林、編輯等30多個專業方向通過表格可以看到,在為殘疾大學生設立的所有專業學科中,藝術類專業擁有中流砥柱的地位。由于視障和聽障學生主要依靠聽覺和視覺來接受外界信息,因此聽知覺和視知覺的意義就變得尤為重要,以音樂為主的聽覺藝術審美教育和圖像為主的視覺藝術審美教育正好契合這種特征。
高等特殊教育的課程設置主要也是參照和依據普通高等教育,一般圍繞專業知識技能教育、文化基礎知識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三大領域展開,其中專業知識技能教育處于核心位置。尤其是對于藝術專業的視障和聽障學生來說,藝術教育不僅僅是實施美育的主要手段,同時更是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高自身專業素養與審美能力的重要途徑。因此,與藝術教育息息相關的審美教育理所應當應該成為這類高等特殊教育的重心之一。美育不能停滯在以往死記硬背、晦澀難懂的傳統美學教學上,應該與知識技能課程更緊密地聯系起來,并且還要考慮到學生日后所從事的工作,讓美育更加深入生活,更加具有實用性,這也是當前高等特殊教育中審美教育在課程設置和實踐活動中所要面臨的艱巨挑戰。
三、理論研究現狀調查情況
中國高等特殊教育的辦學始于20世紀80年代,所以,對近30年公開發表的相關高等特殊教育研究論文進行數據統計和分析,不僅能總結出理論研究的情況和特點,還可以在宏觀層面上了解該領域學術的最新發展狀況,并預測未來的發展趨勢。中國知網的檢索數據顯示,我國特殊教育研究所涉及前十位的學科包括了高等教育,其載文數量所占比重約為3.3%,排在第四位。檢索從1989年到2016年間的所有來源期刊的論文時,剔出與研究主題無關的論文后,以“高等特殊教育”為關鍵詞的學術論文可以精確檢索到352條,其中,期刊論文296篇,碩士論文16篇,博士論文兩篇,會議論文四篇。
從來源數據庫來看,占比重最大的是期刊論文,約為總量的84.1%。公開發表高等特殊教育主題論文的相關期刊有146種,«中國特殊教育»作為特殊教育領域的唯一核心期刊,收錄了35篇相關論文,占總量的11.8%。對的作者身份進行統計后,可以發現高校專業的研究人員占總量的88%,占據了絕對地位,其他作者主要是來自中國殘聯、特殊教育中心等殘疾人服務機構。在文獻類型中,理論研究的數量最多,實踐類型的研究比重略次,調查研究排列第三。但無論是理論還是實踐,有關高等特殊審美教育的研究都相當單薄。筆者在搜索結果中精確檢索“審美教育”,結果只找到兩篇論文,而且皆為十年前發表的研究。
也就是說,隨著近年來我國對特殊教育的支持力度加大,特殊教育快速發展,不僅基礎教育體系日漸成熟,而且也取得了頗為豐碩的研究成果。其研究范圍分布廣泛,漸成體系,也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和重視。從變化趨勢來看,期刊和碩士論文等高端成果逐年遞增,而且還設立了不少國家級和省部級的課題項目,甚至某些研究近年來成為是中國教育的熱點。但是,目前,針對高等特殊教育中審美教育問題的研究,不管是在理論研究層面還是教學實踐活動層面都存在著明顯的空白和不足之處。筆者也希望通過這些現狀的調查,吸引更多的研究者關注這個尚困難、單薄的研究領域,以進一步推動中國特殊教育事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鄧猛,潘劍芳,關文軍.融合教育背景下我國高等院校特殊教育專業建設的思考[J].現代特殊教育,2015(6).
[論文摘要]本文通過對印度各級教育改革特點的分析,吸取其中成功的經驗,對我國教育改革提出建議。
一、印度的教育現狀及改革措施
印度教育經過獨立后幾十年的發展,已經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大多數邦已實行“十、二、三”新學制。但由于印度兩極分化嚴重,廣大人民生活貧困;由于宗教和文化傳統等因素的影響,人口增長率過高,愚昧落后的現象很普遍。因此,印度的教育存在著許多短期內難以克服的困難。例如教育浪費現象嚴重,文盲多,流生率高,印度獨立后制定了不少掃盲計劃,但收效不大,主要是由于經濟落后,人口劇增.原有文盲沒掃除,新文盲又不斷增加;課程偏重書本知識,與社會生活脫節,忽視有利于學生個性發展的實際操作課。一些活動、學習脫離就業的需要,學生離校后面臨失業的危險;高等教育急劇擴大,盲目發展,超出國家經濟水平的需要,造成大學畢業生過剩,人才外流等。這些問題在發展中國家頗有一定的代表性。
2O世紀8O年代是世界各國教育改革的年代。印度總理拉·甘地在1985年1月的一次全國廣播講話中宣布。要對現行的教育制度進行改革。同年,印度政府發表了題為《教育的挑戰——政策透視》的文件,并在全國廣泛討論的基礎上于1986年制定了新的教育政策,即“1986年國家教育政策”,為印度今后的教育改革制定了一幅宏偉的藍圖。根據《政策》的要求,印度教育改革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1.初等教育改革的重點在于普及和提高14歲以下兒童的入學率和鞏固率;提高初等教育質量。改革措施要采取最好的方法激勵學生入學;規定了小學的基本設施;提出了系統的非正規教育計劃。
2.中等教育改革除了繼續擴大兒童接受中等教育機會外,重點發展“標兵學?!?。設立標兵學校是為了使有特殊才能的兒童有機會通過高質量的教育更快地成長,特別是對那些來自全國各農業地區的天才兒童,這樣做有利于國家的團結和平等,更重要的是在全國范圍內改善學校教育?!皹吮鴮W?!睂嵭屑乃藓兔赓M制度。
3.高等教育改革的最主要方面在于提高教育質量。包括大力發展自治學院,成立學術人員學院。成立鑒定委員會以對高等教育進行評價。此外.印度還努力發展開放高等教育,以確保人們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促進高等教育的民主化,在稅收方面給予優惠政策以鼓勵企業積極幫助發展高等教育和擴大高等教育經費的社會來源等。
獨立至今,印度已頒布過三份關于國家教育政策的文件。然而,政策的制定與頒布,只有在得到全面的、真正的貫徹時才會起到它們應有的作用。這些政策在實際工作中并未發揮太大作用,年復一年累積起來的入學、教育的質量、數量和財政支出等問題仍未得到徹底解決。
二、中國教育存在的問題
建國以來,中國教育取得了明顯的成績,發展的總體趨勢也是好的.但與中等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與中國社會、經濟、科技發展的需要還不相適應,在實際工作中還存在不少問題。
問題之一是教育經費缺乏,嚴重妨礙教育的發展。這就引發了一系列問題,如全國性的中小學亂收費問題屢禁不止;教師待遇過低,優秀人才不愿意從事教師職業,現有的教師隊伍不穩定且素質不高,難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盡管中央制定了對教育投資的傾斜政策,一段時期內加大了教育投資的力度,但教育經費緊張的狀況沒有得到根本緩解。
問題之二是中小學教師隊伍素質偏低。不少地方盲目追求中小學教師的學歷達標,由于學歷教育中把關不嚴,出現了辦學過亂的情況,一些中小學教師的學歷與素質水平嚴重不符,對國民教育的健康發展造成潛在威脅。
問題之三是基礎教育還沒有從根本上轉為素質教育?;A教育是整體教育的奠基工程,是提高全民族素質的根本環節。它不是單純的升學教育,還要為各行各業培養人才打基礎。目前,我國基礎教育還沒有從根本上實現從“升學教育”到“提高民族素質教育”的轉變,片面追求升學率的現象仍然很普遍。"
問題之四是教育體制仍需完善。從2O世紀8O年代到現在,我國的教育體制改革已經進行二十多年了。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同時也存在多方面的問題,其中最主要的是教育制度改革中的指導原則定位存在偏差,教育改革追求社會效率和功利、忽視乃至回避了教育公正的問題,沒有一個健全有效的教育體制。以大學體制的改革為例.概括地說,迄今為止,改革有幾個明顯的問題。一方面是高額的學費。在教育產業化的今天.社會底層家庭其子女缺乏學習的動力,因為即使他們成績再好,他們也承受不了高額學費的負擔。這些年來,考上了大學卻因沒有錢而無法上大學的例子比比皆是。一些學生或者其家長還因此甚至走上了自殺之路。另一方面是大學生找工作困難,而公司找不到有用的技術工人。教育應該配合這種經濟發展趨勢,我國有基礎研究成果,但很多還沒有轉化成為產品。即使可以轉化成為產品.也沒有好的工藝水平。這和德國、日本在工業化進程中的教育體制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可以說,缺乏高技能的工人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大制約。這種制約隨著經濟改革的深入會越來越明顯。
三、印度教育改革給中國教育改革的啟示
我國與印度相似點極多,都是多民族的文明古國,獨立時間相近,人口眾多。印度教育雖然還沒有實現教育的跨越式發展,但畢竟有值得我們借鑒的地方,我們要從印度教育改革發展中汲取經驗,抓住機遇,迎接挑戰,努力實現中國教育的跨越式發展。印度政府一直在努力進行教育改革,建立統一的學校制度,極力掃除文盲,普及義務教育,提高教育教學的質量,盡量為所有公民提供受教育的機會,這些都是我們進行改革時應該學習借鑒的地方。
我國教育的發展要避免印度教育發展的不足。印度雖然抓住了機遇進行一系列改革,但是由于經費、人口等問題,教育政策收到的成效不大,教育失衡的現狀仍然很嚴重.我們對印度教育發展多持批評態度,認為其基礎教育十分薄弱,高等教育發展過度,造成人才的極大浪費。
教育改革,談來談去,關鍵還是在于建立好的體制。教育改革的動力來源于政府,畢竟教育資源掌握在官員手中。如果改革進行不下去.就需要有人推一把,讓改革動起來。穩定為上,利益集團,個人業績的考慮……造成很難改革的局勢。逐步的改革很困難,會碰到相當大的阻力。一旦改革就必然傷害一些人的即得利益,觸動一些教育體制的傳統弊病,沒有政府的配合改革也難以成功。就像ahouseofcards,一棟用撲克牌搭的房子,要想逐步地改造,抽掉任何一張撲克牌,整個屋子可能就會倒塌。整體的改革又不符合實際,可以用“試點”的方式來做比較合適。不影響已經存在的系統,但是如果做得成功,每個學校都會有壓力和動力來改革,就像深圳的例子一樣。從最有價值的科系做起,試點學校不能有過去的包袱,可以從新干起,可以作為某某大學的二級學院,也可以作為教育部隸屬之外的學校(例如:香港的大學,美國名校)在中國的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