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囯产精品一品二区三区-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网站-四房播播网站

學術刊物 生活雜志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固定資本與不變資本

固定資本與不變資本精品(七篇)

時間:2023-06-27 15:55:0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固定資本與不變資本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固定資本與不變資本

篇(1)

本章講的資本的流通過程,既包括單個資本的循環和周轉,又包括社會總資本的再生產和流通,屬于廣義的流通過程。通過廣義資本流通過程的學習,了解單個資本循環連續性的實現條件、社會資本簡單再生產的實現條件和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的前提條件和實現條件以及不能滿足這些實現條件所造成的嚴重不良后果。

2.重點和難點

本章的重點是:產業資本循環的三個階段及相繼采取的三種職能形式;產業資本的三種循環形式;產業資本循環連續性的實現條件;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的特點;固定資本的兩種磨損及原因;影響預付資本總周轉速度的因素;資本周轉速度對剩余價值生產的影響;社會資本的概念;研究社會資本再生產和流通的出發點、核心問題和理論前提;社會資本簡單再生產的實現條件;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的前提條件和實現條件;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實質和根源。

難點:產業資本的三種循環形式;產業資本循環的連續性及實現條件;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的特點;固定資本的磨損和折舊;社會資本的概念;研究社會資本再生產的核心問題;社會資本簡單再生產的實現條件;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的前提條件和實現條件。

3.講授時間:12學時

第一節資本的循環

一、研究資本循環必須以產業資本為對象

產業資本是投在工業、農業、交通、建筑業等物質資料生產部門的資本,它不僅占有剩余價值,而且直接生產剩余價值。它的運動不僅包括生產過程,而且包括流通過程。只有產業資本的運動,才能反映資本運動的全貌

二、產業資本循環的三個階段及相繼采取的三種職能形式

(一)產業資本循環的三個階段

1.購買階段

(1)含義:資本家在市場上購買勞動力和生產資料,把手中的貨幣轉化為商品。用公式表示即:W

(A代表貨幣,W代表商品,A代表勞動力,P代表生產資料)

(2)性質:不是一般的購買階段,而是資本運動的特定階段。因為在購買的商品中包括勞動力特殊商品,這里的貨幣既是流通手段,又是資本的預付形式,勞動力和生產資料都是生產要素。

(3)前提條件:生產資料的資本主義所有制,或者說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相分離。

用貨幣購買勞動力是一種商品貨幣關系,但這種關系的前提是:買者是資本家,是生產資料的所有者;賣者是雇傭工人,是勞動力的所有者。因此這種買賣關系實質上是資本家和雇傭工人之間的階級關系,“而這種關系所以會發生,是因為勞動力實現的條件-生活資料和生產資料-已經作為別人的財產而和勞動力的所有者相分離了”。《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第35頁。

(4)要求:購買的勞動力和生產資料在性質上相適應,在量上成比例。

2.生產階段

(1)含義:資本家用購買的商品從事生產消費,生產出新的商品。用公式表示即:W……P…..W

(其中P表示生產過程,虛線表示流通過程的中斷,W代表包含剩余價值的新商品)

(2)性質:不是一般的生產階段,而是資本循環的特定階段。因為這里的生產資料和勞動力既是生產的物質要素,同時又在執行資本的職能,不僅生產出商品,而且生產出剩余價值。

(3)地位:資本循環的決定性階段。因為它通過勞動力的使用和生產資料的耗費,生產出新的商品,創造出剩余價值,實現資本增值的目的

3.銷售階段

(1)含義:資本家把生產出的商品拿到市場上出賣,從而把商品轉化為貨幣。用公式表示即:W''''-G''''

(其中,W''''代表新生產出來的商品,G''''代表實現的價值和剩余價值)

(2)性質:不是一般的銷售階段,而是資本運動的特定階段,因為在銷售的商品中包含著預付資本的價值和雇傭工人為資本家創造的剩余價值

(3)地位:關系到資本再生產能否順利進行、資本再生產規模的大小和資本家的命運。

(二)產業資本中循環中相繼采取的三種職能形式

1.貨幣資本:就是表現在貨幣形式上的資本。它的職能是購買勞動力和生產資料,為生產剩余價值準備條件。

2.生產資本:就是以勞動力和生產資料形式存在的資本。它的職能是補償資本家價值,創造剩余價值

3.商品資本:即以商品形式存在的資本。它的職能是銷售商品,實現包含在商品中的價值和剩余價值。

在這里應特別注意,貨幣資本、生產資本和商品資本不是三種不同的資本,而是同一產業資本的三種不同的表現形式,或者說職能形式。

三、資本循環的概念和理解

(一)什么是資本循環

資本循環就是產業資本依次經過三個階段,相繼采取三種職能形式,發生了價值增殖,并回到原來出發點的全部運動過程。用公式表示即:

(二)資本循環概念的理解

1.資本循環過程是生產過程和流通過程的統一

在資本循環中生產過程起著決定作用,只有生產過程才能生產商品,創造價值和剩余價值,但資本運動也不能離開流通過程,流通過程是生產的前提和實現條件。

2.產業資本循環的三個階段是相互依存、緊密銜接的。

資本只有不停地從一個階段轉入另一個階段,才能正常地進行循環。如果在某一階段停頓下來,資本循環就會中斷。當然,資本循環本身又要求資本在各個階段中,在一定時期內相對地穩定。

四、產業資本的三種循環形式

(一)貨幣資本的循環

1.什么是貨幣資本循環

貨幣資本的循環就是以貨幣資本為出發點和回歸點的運動。用公式表示即:

馬克思說:“貨幣資本的循環,是產業資本循環的最片面,從而最明顯和最典型的表現形式”。《馬克思恩格斯全集》24卷,第71頁。

2.貨幣資本循環的典型性和片面性

最典型性:把資本主義生產的目的和動機是獲得剩余價值,表現得最明顯;

最片面性:不僅把貨幣作為過程的開始和終結,而且直截了當地表明貨幣資本可以帶來更多的剩余價值,似乎貨幣本身可以產生更多的貨幣。

(二)生產資本的循環

1.什么是生產資本的循環

生產資本的循環就是以生產資本開始,并以生產資本為終結的運動。用公式表示就是:

2.生產資的本循環與貨幣資本循環的區別

第一,貨幣資本的循環不表示資本的再生產,而生產資本的循環則表示資本的再生產。

第二,貨幣資本的循環以生產過程為媒介,兩頭是流通過程;而生產資本的循環則以流通過程為媒介,兩頭是生產過程。

3.生產資本循環的典型性和片面性

典型性:告訴人們剩余價值不是來自流通過程,而是來自生產過程。

片面性:又創造了一種新的假象,好像資本主義生產不是為了追求剩余價值,而是為生產而生產。

(三)商品資本的循環

1.什么是商品資本的循環

商品資本循環就是從商品資本開始再回到商品資本的運動。它的公式是:

2.商品資本循環的特點

第一,起點和終點都是商品

第二,作為起點的商品資本價值發生了增殖

第三,先是兩個流通過程,最后是生產過程

第四,不僅包括生產消費,而且包括個人生活消費

3.商品資本循環的典型性和片面性

典型性:表明全部商品產品的消費(包括生產消費和個人消費)是資本循環的首要條件

片面性:又造成了一種資本主義生產是為了滿足社會消費,而不是為了價值增殖的假象。

上邊講的三種循環形式可用一個綜合公式來表示。這個公式就是:

從以上分析的產業資本的三種循環形式中,不難看出,每一種形式都以一個側面表現出資本運動的特征,同時又都有自己的片面性。因此,只有把三種循環形式統一起來考察,才能全面了解資本運動的實在。事實上,任何一個單個的產業資本都是同時處在這三種循環形式之中,這三種循環形式是連續地并列進行的。

五、產業資本循環的連續性及實現條件

1.什么是產業資本循環的連續性

產業資本循環的連續性就是產業資本在各個階段和各種職能形式上不間斷地順利運動。

2.產業資本循環連續性的實現條件

第一,產業資本的三種職能形式在空間上保持并存性。

這就是說,資本家必須把全部資本按照一定比例分為三部分,分別并存于貨幣資本、生產資本和商品資本三種職能形式上。經常掌握一部分貨幣資本,用來購買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經常掌握一部分生產資本,使生產能夠正常進行;經常掌握一部分商品資本,以便通過出售取得貨幣。這樣,產業資本即可同時處在循環的三種形式中。

第二,產業資本的三種循環形式中時間上保持繼起性。

這是說,資本的每一部分都必須相繼通過循環都三個階段,依次變換三種職能形式,完成各自的循環。貨幣資本要順序轉化為生產資本、商品資本,最后回到貨幣形式上;生產資本和商品資本也要分別按順序轉化為其他兩種形式,最后回到各自的出發點。這樣,三種形式的資本即可同時進行循環

3.產業資本循環連續性的兩個實現條件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

首先,繼起以并存為條件。

每一部分的相繼運行,是由各個部分資本的比列存在所決定的,沒有并存性就沒有繼起性。

其次并存性又以繼起性的結果。

資本各部分的并列存在之所以可能,只是由于每一部分資本依次經過各個不同階段的運動,沒有繼起性也就沒有并存性。資本價值同時地、并列處于三種形式上。每種形式都同時地、不斷進行自己的循環,即產業資本三種循環形式的統一。只有種三種循環的統一中,才能實現總循環的連續性,而不致發生上述的中斷。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產業資本連續進行的現實循環,不僅是流通過程和生產過程的統一,而且是它的所有三種循環的統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第119頁)

第二節資本周轉

一、資本周轉時間、次數和速度

(一)資本周轉的概念

1.什么是資本周轉

資本周轉就是周而復始、不斷反復的資本循環。馬克思說:“資本的循環,本不是當作孤立的行為,而是當作周期性的過程時,叫做資本的周轉?!保ā恶R克思恩格斯全集》24卷,122頁)

2.資本周轉和資本循環的區別

揭示的問題不同。資本循環理論是從資本運動的連續性方面揭示價值增殖是怎樣在產業資本循環中產生和實現的;資本周轉理論則是從資本運動的速度方面揭示資本周轉快慢對剩余價值生產對影響。

(二)資本周轉時間及構成

1.什么是資本轉周轉時間

資本周轉時間就是從預付一定形式的資本時起,到這個資本帶著剩余價值以同樣形式回到資本家手中到時間。資本周轉時間由流通時間和生產時間兩部分組成。

2.資本的流通時間是資本處在流通領域的時間,又包括購買時間和銷售時間兩部分。

3.資本的生產時間是資本處在生產領域的時間。生產時間由勞動期間、自然力對勞動對象的作用時間、生產資料的儲備時間和停工時間等四部分構成。

(三)資本周轉次數

資本周轉次數,是指在一定時間內(通常為一年)資本價值周轉等次數。資本周轉次數等于一年等時間除以一定資本周轉一次的時間。用公式表示就是:

(四)資本周轉時間、次數和速度的關系

資本周轉速度與資本周轉時間成反比,與資本周轉次數成正比。

二、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

1.馬克思劃分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的根據或標準

馬克思劃分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的根據是生產資本各部分的價值周轉方式不同。

2.固定資本的概念和特點

固定資本是以機器、設備、廠房、工具等形式存在等生產資本。它的特點是,物質形態全部參加生產過程,而價值逐步轉移到產品中去,并隨著產品的銷售逐步收回。

3.流動資本的概念和特點

流動資本是以原料、燃料、輔助材料和勞動力形式存在的生產資本。它的特點是,物質形態一次投入生產過程,并在一次生產過程中全部消費,價值也一次轉移到產品中去,并隨著產品的銷售一次收回。

勞動力商品的價值不存在轉移問題,但它是資本家一次支付給工人,工人中生產過程中一次補償過來,本隨著產品的銷售一次收回。所以從價值周轉方式看也屬于流動資本。

4.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的區別

第一,價值的周轉方式不同

第二,周轉時間不同

第三,回收方式和期限不同

第四,物質更新方法不同

5.馬克思劃分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與劃分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區別

第一,劃分的根據不同。馬克思劃分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根據是資本各部分在剩余價值生產中的不同作用;劃分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的根據是生產資本各部分的價值周轉方式不同。

第二,劃分的目的不同。馬克思劃分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是為了揭示剩余價值的源泉;劃分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是為了闡明資本周轉的速度及其對剩余價值生產對影響。

第三,劃分對內容不同。不變資本中的機器、設備、廠房、工具等單獨構成固定資本;不變資本中的原料、燃料、輔助材料等和可變資本共同構成流動資本。

6.固定資本的兩種磨損及原因

(1)固定資本的兩種磨損是指物質磨損和精神磨損

(2.)固定資本的物質磨損又叫無形磨損,是固定資本的物質要素的損失。引起這種磨損的原因是使用和自然力的作用。

(3)固定資本的精神磨損又叫無形磨損,是固定資本在它的有效使用期限內發生的價值的損失。精神磨損發生的原因總起來說是科技進步,具體原因是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和新技術的發明及應用。

7.固定資本的折舊、折舊費和折舊率

為了保證再生產的連續進行,在產品出售后必須把固定資本轉移到產品中去到價值提取并積存起來,以便在價值和物質形式上更新固定資本,這種做法叫固定資本折舊;每年提取的貨幣資本價值叫折舊費;折舊費與固定資本原始價值的比率叫折舊率

8.固定資本的維持和修理

三、預付資本的總周轉

1.什么是預付資本的總周轉

預付資本的總周轉是指預付資本在價值上的周轉,是它的不同組成部分在價值上的平均周轉。

2.預付資本總周轉次數的計算方法

預付資本總周轉次數等于一年內固定資本周轉價值額與流動資本周轉價值額之和,除以與付資本總額所得的商數

其計算公式是:

預付資本總周轉次數=

3影響預付資本總周轉速度的主要因素

第一,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本身的周轉速度

第二,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在預付資本中的比重。

四、資本周轉速度對剩余價值生產對影響

1.加速資本周轉可以節省資本家對預付資本,特別是流動資本。

2.加速資本周轉可以避免或減少固定資本無形磨損

3.加速資本周轉可以增加資本家的年剩余價值量。

年剩余價值量是資本家一年內所獲得的總剩余價值量,它通常用M來表示,M=m.v.n

4.加速資本周轉可以提高資本家的年剩余價值率

年剩余價值率是年剩余價值量與預付可變資本的比率。它與剩余價值率有兩點區別:一是計算方法不同;二是說明的問題不同。

第三節社會總資本的再生產和流通

一、個別資本與社會總資本聯系和區別

1.什么是個別資本

個別資本就是為個別資本家所占有并獨立發揮資本職能的資本。

2..什么是社會總資本

社會總資本是互相聯系、互相依存的所有個別資本的總和,簡稱社會資本。

3.個別資本運動與社會資本運動的聯系:運動的內容、形式、過程、目的相同。

4.個別資本運動與社會資本運動的區別

個別資本運動只包括生產消費和資本流通,不包括生活消費和簡單商品流通;而社會資本的運動既包括生產消費和資本流通,又包括生活消費和簡單商品流通。

二、研究社會資本再生產和流通的出發點、核心問題和基本理論前提

1.研究社會資本再生產和流通的出發點:社會總產品,又叫社會總商品資本。

只有社會總產品,才包括用于生產消費的生產資料,又包括用于個人生活消費的生活資料。

2.研究社會資本再生產和流通的核心問題:社會總產品的實現問題,即社會總產品的價值補償和實物替換問題。

(1)什么是社會總產品的價值補償是指社會總產品各個組成部分的價值如何通過商品的全部出售,以貨幣形式收回,用于補償生產中預付的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并獲得剩余價值。

(2)什么是社會總產品的實物替換是指社會總產品的各個組成部分的價值轉化為貨幣形式以后,如何再轉化為下一次生產所需要的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

(3)社會總產品的實現問題為什么是研究社會資本再生產和流通的核心問題

因為:第一,社會總產品的價值補償是社會資本正常運行的基礎。

第二,社會總產品的實物替換是保證社會資本運動正常進行的關鍵。

3.研究社會資本再生產和流通的基本理論前提:社會總產品的價值構成和實物構成以及社會生產的兩大部類原理

馬克思按照最終用途,把資本主義社會總產品從實物形態分為生產資料和消費資料兩大類,與此相適應把社會生產部門分為兩大部類,生產生產資料的部門為第一部類,生產消費資料的部門為第二部類;同時,把資本主義社會總產品從價值形態分為C、V、M三部分。只有在此前提下,才能研究社會總產品的價值補償和實物替換問題。

三、社會資本的簡單再生產和流通

(一)社會資本簡單再生產的概念和地位

社會資本簡單再生產就是整個社會的所有資本家都把剩余價值用于生活消費,不進行資本積累,整個社會的生產在原有的規模上重復進行。

社會資本簡單再生產是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的基礎和組成部分。

(二)研究社會資本簡單再生產必須作的幾點假設

第一,社會生產全部為資本主義性質,只存在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

第二,不變資本價值一年全部轉移

第三,商品價格和價值一致且不變

第四,沒有對外貿易

第五,剩余價值率為100%

(三)社會資本簡單再生產條件下社會總產品的實現過程

1.社會資本簡單再生產的圖式

Ⅰ4000C+1000V+1000M=6000

Ⅱ2000C+500V+500M==3000

圖式說明:社會總產品的價值為9000,其中6000是生產資料,3000是消費資料。在6000生產資料中,4000用于第一部類的再生產,1000V和1000M分別用于雇傭工人和資本家的生活消費;在3000生活資料中,2000C用于再生產,500V+500M分別用于雇傭工人和資本家的生活消費。

2.社會資本簡單再生產條件下社會總產品實現過程中的三大交換關系

第一,第一部類內部各企業之間的交換,即第一部類4000C代表的產品的實現

4000C所代表的產品為什么能在第一部類內部全部實現呢?請思考并回答以下問題:

(1)在社會資本簡單再生產條件下,下一年第一部類進行再生產需要投入多少不變資本?(很明顯是4000,因為進行簡單再生產)

(2)這4000不變資本從什么地方來呢?(只能從賣掉產品的收入中提取,因為它是轉移價值)

(3)假如產品已經賣掉,已經提取4000C,生產能否進行呢?(不能。因為還需用4000C買到生產所需要的生產資料)

(4)這些生產資料在社會的那些生產部門才能買到呢?(顯然第一部類,因為只有第一部類才生產生產資料)

這樣,第一部類4000C所代表的產品就在本部類內部實現了。

實際上第一部類各企業買和賣是同時進行的,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賣者是從W-G,目的補償價值;買者是G-W,目的是實物替換。每個商品生產者既是賣者,又是買者,結果使第一部類價值4000的產品得到實現。

第二,第二部類內部各企業之間的交換,即第二部類500V+500M所代表的產品的實現

第三,兩大部類之間的交換,即第一部類1000V+1000M代表的產品和第二部類2000C代表的產品的實現

這樣,社會資本簡單再生產條件下社會產品實現過程中的三大交換關系可用下圖表示:

Ⅰ4000C+1000C+1000M=6000

Ⅱ2000C+500V+500M=3000

(四)社會資本簡單再生產的實現條件

1.基本實現條件:第一部類的可變資本與剩余價值之和必須等于第二部類的不變資本。用公式表示即:Ⅰ(V+M)=ⅡC

公式表明,簡單再生產條件下兩大部類之間互為前提、互相制約的內在聯系。說明兩大部類之間的供給和需求必須保持價值上相等、實物上相互替換的平衡比例關系。第一部類的生產資料生產和第二部類的消費資料生產只有保持了這個基本比例關系,才能具備社會資本簡單再生產的基本實現條件。

2.兩個派生或引申條件

第一,第一部類的全部產品價值,必須等于兩大部類的不變資本之和。用公式表示即:Ⅰ(C+V+M)=ⅠC+ⅡC

公式表明,第一部類的生產資料生產同兩大部類不變資本補償價值對生產資料的需求之間必須保持價值上相等、實物上相互替換的內在平衡比例關系。這是從全社會生產資料供求關系角度考察的社會資本簡單再生產的實現條件。

第二,第二部類的全部產品價值,必須等于兩大部類可變資本和剩余價值之和。用公式表示即:Ⅱ(C+V+M)=Ⅰ(V+M)+Ⅱ(V+M)

公式表明,第二部類的消費資料生產必須同兩大部類的工人和資本家對消費資料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之間保持價值上相等、事物上相互替換的內在平衡比例關系。這是從全社會消費資料總供求關系角度考察的社會資本簡單再生產的實現條件。

四、社會資本的擴大再生產和流通

(一)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的兩個前提條件

第一,在第一部類的年產品中除了維持兩大部類簡單再生產所必須的生產資料以外,還必須有一個余額,以滿足兩大部類擴大再生產對追加不變資本對需要。用公式表示就是:Ⅰ(C+V+M)›ⅠC+ⅡC,即Ⅰ(V+M)›ⅡC

這個條件為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追加生產資料提供了前提保證,它是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的基本前提條件。

第二,在第二部類的年產品中除了滿足兩大部類資本家和原有工人的消費需要之外,也必須有一個余額,以滿足兩大部類擴大再生產時追加工人對消費資料的需求。用公式表示就是:Ⅱ(C+M-M/X)›Ⅰ(V+M/X)(其中,M-M/X表示資本家用于積累部分的剩余價值,M/X表示資本家用于消費部分的剩余價值。

這個條件為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追加勞動力需要的生產資料提供了前提保證。

(二)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的實現條件

1.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的圖式

Ⅰ4000C+1000V+1000M=6000

Ⅱ1500C+750V+750M=3000

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的圖式與社會資本簡單再生產的圖式,有何區別?為什么?

2.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條件下社會產品實現過程中的三大交換關系

假設,第一部類資本家把剩余價值的一半用于積累,兩大部類的資本有機構成不發生變化。這樣,第一部類產品的價值按照擴大再生產的用途就重新組合為:Ⅰ(4000C+400C)+(1000V+100V)+500M/X=6000

Ⅰ4400C+1100V+500M/X=6000

為了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的順利進行,根據社會資本再生產中兩大部類之間必須相互交換產品的原理,第一部類要求第二部類產品價值必須作如下的重新組合:Ⅱ(1500C+100C)+(750V+50V)+600M/X=3000

Ⅱ1600C+800V+600M/X=3000

兩大部類產品價值經過重新組合,為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情況下社會產品的實現創造了條件。這一實現過程可用下圖表示:

Ⅰ4400C+1100V+500M/X=6000

Ⅱ1600C+800V+600M/X=3000

通過上述三個方面的交換,社會總產品得到全部實現,下一年的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就能夠順利進行。在下一年的擴大再生產中,如果剩余價值率仍為100%,那么,兩大部類生產出來的社會總產品的價值構成是:

Ⅰ4400C+1100V+1100M=6600

Ⅱ1600C+800V+800M=3200

3.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的實現條件

(1)基本實現條件:第一部類的原有可變資本加上追加可變資本,再加上本部類資本家個人消費的剩余價值之和,必須等于第二部類原有不變資本加上追加不變資本。用公式表示即:Ⅰ(V+V+M/X)=Ⅱ(C+C)

這個公式表明,在擴大再生產條件下兩大部類的產品之間,必須保持價值上相等和實物上相互替換的平衡比例關系。

(2)派生或引申實現條件

第一,第一部類年產品價值必須等于兩大部類原有和追加的不變資本之和。用公式表示即:Ⅰ(C+V+M)=Ⅰ(C+C)+Ⅱ(C+C)

這個公式表明,在擴大再生產條件下,生產資料生產同兩大部類對生產資料的需求之間,必須保持價值上相等和實物上相互替換的平衡比例關系。

第二,第二部類的年產品價值必須等于兩大部類的原有和追加可變資本及資本家個人消費的剩余價值之和。用公式表示即:

Ⅱ(C+V+M)=Ⅰ(V+V+M/X)+Ⅱ(V+V+M/X)

這個公式表明,在擴大再生產條件下,消費資料生產同兩大部類對消費資料的需求之間,必須保持價值上相等和實物上相互替換的平衡比例關系。

練習:第一年社會總產品的價值構成是:

Ⅰ4000C+1000V+1000M=6000

Ⅱ1500C+750V+75OM=3000

假設第一部類資本家把剩余價值的一半用于追加資本,進行擴大再生產,兩大部類原有的資本有機構成不變,剩余價值率不變,都是100%。根據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的基本實現條件進行計算,并回答以下兩個問題:

(1)第三年社會產品的總價值是多少?

(2)第三年社會產品的總價值比第二年增長百分之幾?

解: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的基本實現條件是:

根據這一條件和題中的假設,第二年進行擴大再生產以前社會總產品價值必須重新組合如下

Ⅰ4400C+1100V+500=6000

Ⅱ1600C+800V+600=3000

因為兩大部類的剩余價值率都是100%,而且不變,所以,第二年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結束后產品價值構成是:

Ⅰ4400C+1100V+1100M=6600

Ⅱ1600C+800V+800M=3200

同樣道理,第三年進行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以前社會總產品必須重新組合為:

Ⅰ4840C+1210V+550=7260

Ⅱ1760C+880V+560=3200

在剩余價值率100%不變的情況下,第三年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結束后社會產品的價值構成是:

Ⅰ4840C+1210C+1210M=7260

Ⅱ1760C+880V+880M=3520

通過以上計算,我們可以看出,第二年社會產品總價值為9800,第三年社會產品總價值為10780,第三年比第二年增加了980,第三年社會總產品比第二年增長了10%[(10780-9800)/9800X100%]

五、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過程中的生產資料優先增長原理

1.生產資料優先增長的原有

生產資料優先增長的根本原因,在于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因為,在技術進步、資本有機構成提高的擴大再生產條件下,原有的預付資本以及由剩余價值轉化而來的追加資本中,轉化為不變資本的比重愈來愈大,而轉化為可變資本的比重越來越小,因而追加的生產資料要多于追加的消費資料,這在客觀上要求生產資料生產的增長速度快于消費資料的增長速度。

2.生產資料生產優先增長的內容

隨著資本有機構成的不斷提高,增長最快的是生產生產資料的生產資料生產,其次是生產消費資料的生產資料生產,最慢的是消費資料生產。

3.要正確全面地理解生產資料優先增長原理

篇(2)

按資本運動規律控制成本

我們知道,商品的價值構成是c+v+m,c是不變資本,v是可變資本,m是價值增值部分,可稱為盈利。

按照投入產出的概念,c+v是投入部分,m是產出部分,c+v可作為分母,m是分子,分子越大,分母越小,投入產出效益就越好,反之,投入產出效益就越差。因此,如何控制成本,就成為投入產出中的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

在c+v中,c是指購買生產資料機器設備的不變資本,是商品價值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控制成本中,應特別注意購買同類生產資料,機器設備的價格,注意有無物美價廉的產品,尤其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在競爭機制作用下,如果采購時貨比三家,購買到同質優價原料、機器設備,不僅能使自己的產品獲得競爭力,而且也能有效地控制成本,這也是許多工廠都把精兵強將放在原料采購部門的主要原因之一,因為這樣才能有效地把好商品生產的第一關———進料價格。

v是支付給勞動者的價格。勞動者本身的價值由三部分組成,一是維持勞動者本人的費用,二是保持勞動者家庭的費用,三是對勞動者技能培養的費用。

在不同的國家,由于經濟水平的差異,勞動力價格有不同的水平。

但是,有一點是共同的,在勞動力價值中,勞動者技能培養費用所占的比重也日益擴大,越來越多的簡單勞動被復雜勞動所代替,以至于在西方許多國家中,如果不完成九年義務教育,都無法從事許多工作。

在控制成本中,v是一個重要的因素,v的高低直接與成本高低有關。

但是,v是不可能無止盡降低的,也就是說,v是有下限的,這個下限是在同類勞動力市場上,勞動力供給方與勞動力需求方都能接受的價格,低于這個價格,企業無法找到合格的勞動者。

另外,應該以動態的觀點而不是以靜態的觀點來看待勞動力成本。

以動態觀點,在支付勞動力成本時,不僅僅看到支出的貨幣,更要看到勞動力創造的價值,要用投入產出法來分析支付給勞動者的工資是否合理。創造價值越高,支付勞動者的工資也應越高,這才符合勞動力市場的客觀規律,如果違反了這一規律,即使一時得到高質低廉的勞動力,但由于市場的流動性,最終還是無法長期在企業中保留高質量的勞動力,最終也會因為高質量勞動力的離去而影響企業資產價值量的增加。

因此,任何一個企業控制成本是必要的,但任何成本都有一個下限,這個下限就是它的合理水平,保持在這個水平上,企業能以最小的投入得到最大的產出,低于這個水平是違反客觀規律的,但高于這個水平,又會直接影響企業的經濟效益。

外貿企業控制成本的特點

外貿企業處于商業流通領域,使用的資本金是商業資本。商業資本運作的特點與產業資本、貨幣資本不一樣,而商業資本在外貿領域的運作與內貿領域的運作也不一樣,有著它獨特的特點:

從單個資本循環看,外貿企業收購工廠的出口商品。對工廠來說,該商品被收購后,得到了報酬,它的價值已被實現,可以視為商品在國內市場實現了價值,但是對外貿企業來說,收購的出口商品的價值要在國際市場上實現,才算真正最終實現。

因此,當出口商品被外貿企業收購后,它的價值增值過程并沒有結束,只不過價值增值的空間和勞動過程的空間從工廠的生產領域轉移到外貿的流通領域。

從外貿企業運作成本看,它是由兩部分組成,即外貿企業的固定資本和部分流動資本投資。固定資本投資包括購買辦公大樓、辦公設備、運輸工具、倉庫等,這部分投資的特點是一次性投入,多次分批收回,并且是可以折舊的。還有一部分包括辦公費用,即進出口業務需要支出的經營費用,如出差費、驗貨費、樣品費、通訊費等等,這些費用屬于流動資本投資,它的特點是一次性投入,時間短,周轉快,3到6個月可以收回。流動資本的價值轉移也是一次性地全部加入到商品價值中去。

還有一部分流動資本,是用于支付給業務員的工資和獎金。外貿公司的業務員絕大多數是大學畢業生,主要來源于外貿專業、外語專業和財務專業的大專院校,對于大學畢業生的工資,各個公司有不同的規定,但總體水平差不多。

而獎金部分的差異卻很大,經濟體制改革后,每個進出口公司都制定了對職工的激勵機制,獎勵創造價值多的業務員,并把獎金的高低作為拉開收入檔次的主要手段。因此,外貿企業的成本中,支付給業務員的工資與獎金也是成本中相當重要的組成部分。

從總資本構成看,外貿企業資本構成存在“三多三少”,即負債多、權益資本少,流動資本多、固定資本少,短期貸款多、長期貸款少。這樣的總資本構成,使外貿企業在降低成本方面更具有行業特色。

正是由于具有以上幾個特點,外貿企業降低成本可通過以下幾個途徑:

(一)控制出口商品收購價格,是控制企業成本的重要環節。

目前大多數外貿企業對工廠的出口商品仍然采用收購制,那么收購價格的高低就成為控制成本的關鍵點。經濟體制改革中,國內的競爭機制正在形成,這種競爭機制為外貿企業挑選優質低價的出口商品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也為企業降低出口商品的成本提供了機會。

因此,各個出口企業應充分重視貨源采購工作,堅持同類商品優質低價優先收購原則,并有意識地培養一批優質出口商品的貨源工廠,應用經濟利益機制使這批貨源工廠為外貿企業提供物美價廉的出口商品。

同時外貿企業還可以用參股、控股的方式,將資本滲透到工業企業中,用資產紐帶關系把外貿企業與工業企業的利益有機結合在一起,通過利益機制來控制成本,有利于使工貿雙方都以最小的投入得到最大的產出。

(二)通過有效控制庫存和應收賬款,加快流動資本的循環與周轉。

在外貿企業的流動資本中,有相當大部分用于收購出口商品,由于出口商品的時間性、季節性很強,許多商品收購后,或多或少都要在倉庫存一段時間,形成庫存商品。當然,庫存有合理庫存與不合理庫存之分。

一般來說,存貨周轉率高,說明存貨速度快,占有流動資本少。同量的流動資本,由于周轉速度的快慢,能帶來不同的經濟效益,因此,每個企業都力求加快存貨的周轉速度。但是,存貨周轉率太高,則反映企業庫存不足,如果庫存太少,不足以滿足出口需要,也會影響企業的正常運行。因此,存貨周轉率適中比較合適。至于什么樣的存貨周轉率比較合適,根據不同的商品,不同的市場,不同的銷售對象而有所不同,每個外貿企業可以根據自己公司的業務狀況和商品特點來制定。

應收賬款也是外貿企業流動資本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應收賬款分為對國內工廠企業的放賬和對國外客戶的放賬,建立合理的應收賬款可推動進出口業務的發展,但是應收賬款收不回來,又是造成外貿公司虧損的重要原因。

總之,由于外貿公司的流動資本大部分是從銀行貨款而來,因此,銀行的利息負擔將要計算在出口成本中,所以,加快流動資本的循環與周轉,將是外貿企業控制成本、增加收益的重要手段。

(三)盤活固定資本投資,可間接降低企業的成本。

外貿企業的固定資本投資主要表現在購買辦公大樓、職工宿舍、交通工具、通訊設備、倉庫等方面,而購買的物業——辦公大樓、職工宿舍、倉庫占用的資金量最大,構成固定資本投資的重要內容。

按照傳統觀點,這些固定資本一旦投入,只有通過折舊的方法,過若干年后收回。但如果我們樹立了資產經營價值觀,那么以這些固定資本投資的物業,在折舊完成以前,也能為公司帶來一定的收益。

例如,自己投資建好辦公大樓、職工宿舍、倉庫,辦好產權證明和相關的法律手續后,將它們抵押給銀行,可以得到優惠利率貨款,貨款作為流動資本,投入進出口貿易當中,由于利率的優惠,能為出口公司帶一定的收益。

又例如,在產權市場上,公司的物業資產也可以進行交易。公司可用參股、控股等形式,將物業作為對其他企業的一種投資方式,使形態固定的物業資產在價值形態上流動起來,也能為公司帶來收益。

(四)降低辦公經營費用,也是控制成本的重要環節。

外貿公司經營費用支出,是構成外貿企業成本中相當重要的一部分,在計劃經濟體制時,由于吃“大鍋飯”,這部分費用未被重視起來,經濟體制改革以后,尤其是從實行承包責任制以后,辦公經營費用作為成本支出的一項重要內容,與職工創造的利潤,以及完成任務后的資金分配都牢牢掛起鉤來。

有些進出口公司將費用支出指標、利潤指標和獎勵指標落實到個人(如上?;剡M出口公司的陸長生管理法),這種用投入產出法將支出費用和創造利潤聯系起來的制度,無疑對最大限度降低辦公費用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有的進出口公司采用此方法,僅電話費用,就節省了幾萬元人民幣,而且對每個業務員來說,這種機制使他們的頭腦中都上緊了節約費用開支這根弦,于是能寫傳真聯系業務就不用電話,能坐火車就不乘飛機。

辦公費用的節省,不僅為公司節約了經營費用,也為業務員本身帶來了經濟效益。

在投入產出公式中,辦公費作為投入部分,是分母,產出部分是分子,當分母縮小時,即使分子不變,收益仍然會增加。

(五)適當制定業務員工資與獎金的比例,也能有效控制成本。

在外貿公司,業務員的經營活動直接為企業創造經濟效益。因此,業務員的經營能力、外語水平、對市場的了解程度、對商品特點的熟悉程度,以及對國內工廠和國外客戶網絡的掌握程度等等,都成為他們為企業創造利潤的重要因素。在掌握等量流動資本后,素質高的業務員可以比一般素質的業務員多創造幾倍甚至幾十倍的利潤。

因此,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外貿公司尤為重要,這也是外貿企業留住人才的有效途徑之一。

在支付業務員的工資與獎金中,兩者的比例的制定對控制成本有重要意義,如果兩者關系是3:7,那么業務員只在創造一定量利潤后,才能得到相應的獎金,這樣在投入產出比例中,由于產出的加大,會使企業成本相對降低。

篇(3)

【摘要】通過分析軟件資本循環過程可以發現,軟件產品存在一次性勞動創造價值,多次甚至無限次復制使用價值的價值倍增效應和邊際效用遞增效應,軟件的效用成為決定軟件價值量的最主要因素。軟件資本構成中人力資本占據決定性的地位,軟件企業應當通過提高軟件技術人員的素質和能力以及加強軟件開發過程控制來確保軟件資本流通過程的順利實現。

    進人20世紀90年代,伴隨著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技術發展趨勢,軟件產業開始從信息產業中剝離出來,成為一個新興的產業門類。在國家政策扶持和應用市場的拉動下,作為信息產業的核心和國民經濟信息化的基礎,我國軟件產業實現了快速發展,已成為我國新的經濟增長點,成為決定21世紀國際競爭地位的戰略性產業。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提出的新型工業化道路、以信息化促進工業化和加快電子政務等信息化建設的重要思想,為我國軟件產業的全面發展描繪了更加輝煌的前景。

    以軟件為核心的信息時代的到來,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生產方式、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人們的生產勞動也相應地出現了一系列新特點。此時各種軟件產品開始進人大規模生產、網絡化傳輸和傳播的階段,從而大大改變了人類物質生產活動,大大提高了社會勞動生產率,使經濟發展轉向以腦力勞動為主創造商品價值的新階段。

    (一)軟件的價值來源于人類的知識勞動

    軟件(software)是計算機系統中與硬件( hardware)相互依存的另一部分,包括程序( program )、相關數據(data)及其說明文檔(document )。其中程序是按照事先設計的功能和性能要求執行的指令序列;數據是程序能正常操縱信息的數據結構;文檔是與程序開發維護和使用有關的各種圖文資料。軟件的主要特征包括以下幾點。(1)軟件作為精神產品,具有無形性。軟件主要由開發或工程化而形成,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制造產生的。(2)軟件不會“磨損”,在其整個產品生命周期內,其價值和使用價值維持不變,除非由于某種原因被停止使用或被替換。(3)軟件的資本投人相對較少,但產值則高得不成比例。軟件產品主要依賴于訣竅,而不是依賴于資源。最能說明問題的例子是:一張光盤的原料價值不過幾毛錢,但是一旦刻上程序,作為軟件就值幾百、幾千,甚至幾萬、幾十萬美元。(4)軟件開發過程屬純腦力勞動,主要是人力資本的投人,因此勞動力價值對軟件價值形成具有決定性作用。

    馬克思所講的作為價值惟一源泉的人類勞動,包括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簡單勞動和復雜勞動。信息時代以及即將到來的知識經濟時代,知識勞動逐步成為主體勞動。所謂知識勞動是一種高度濃縮的復雜的腦力勞動,能夠創造出具有放大的邊際效用遞增效應的使用價值和價值。軟件作為一種知識和智力密集的精神產品,其價值的來源是也只能是人類的知識勞動,是軟件編程人員和軟件企業管理人員創新勞動的結果。而且軟件產品存在一次勞動創造價值,可以無成本多次甚至無數次復制使用價值,存在價值倍增效應和極強的邊際效用遞增效應。國內外大量的研究結果表明:軟件及軟件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超越了一切傳統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如美國5 000家軟件公司對世界經濟的貢獻超過了世界前500家大公司的貢獻,特別是美國微軟公司的市場價值已大于美國三大汽車公司的總和。

(二)軟件的效用成為決定軟件價值t的最主要因素

    恩格斯在1843年底至1844年初寫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一書中,提出了“價值是生產費用對效用的關系”這一命題,也就是說,生產費用和效用乃是決定價值的兩個基本因素。他有一個很重要的觀點:“如果兩種物品的生產費用相等,那么效用就是確定它們的比較價值的決定因素?!痹谶@里生產費用是指勞動耗費,效用是指生產物的使用價值。因此生產費用對效用的關系,體現了人和物的關系,也就是以最小的勞動消耗取得最大的經濟效果?,F代社會飛速發展的科技進步和創新已經改變了過去那種使用價值相對穩定的狀況,今年有用的東西,明年就可能無用或效用降低,其價值也隨之下降。因此效用越來越成為決定價值量的最主要因素。

    軟件產品的生產費用主要是軟件開發過程當中投入的人力成本,用于對軟件開發人員的知識勞動進行補償;而軟件的效用即使用價值體現了軟件的有用性,即軟件能夠給軟件使用者帶來的各種收益的總和,體現在成本的降低、效率的提高、投入產出比的提升等各個方面。軟件產品的價值很難用生產它們的活勞動來衡量。軟件開發的人力成本對于軟件價值量雖有影響,但影響不大,影響軟件價值量最主要的是軟件的效用。如果沒有效用或效用為負,即使活勞動耗費再大,生產費用再高,也形不成價值;而相反,如果軟件效用大,市場需求很大,可能它所耗費的知識勞動及其他勞動并不很多,但所能創造的效益卻非常之大,實現的效用越大,軟件的使用價值也就越大。另一方面軟件產品由于其無形性,可以看作是虛擬產品,其價值也具有極大的虛擬性。當市場對一個軟件產品的需求無限大時,其市場價格可以很高,實現的產品價值就很大;而當市場一旦背離它時,其價值等于零。由此可以看出,軟件產品的價格彈性非常大,其價值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需求。

    軟件產品還存在著生產費用和效用相互背離現象,主要指軟件產品的開發過程一次性完成一旦形成產品,便可以拷貝方式進行無成本復制,從而使軟件價值實現按照拷貝數倍增,呈現出典型的邊際收益遞增效應。而且隨著軟件拷貝銷售數量的上升,分攤在每一個軟件產品中的生產費用逐步降低,同時其邊際收益卻在不斷提高,如果拷貝銷售數量足夠的大,那么每一個拷貝的邊際收益率將逐步接近100%,而軟件產品的總價值也在一直不斷地積累上升,其總效用呈不斷上升趨勢。像微軟公司投人50萬美元開發其最早的windows操作系統,其銷售的第一套windows磁盤的生產費用為50萬美元,第二張和隨后的磁盤僅用3美元。隨著銷售數量的增長,每套windows操作系統的單位成本逐步下降,假定最終銷售了50萬套,分攤在每套軟件中的開發成本為1美元,則單位生產費用為4美元。假定每套windows操作系統售價為300美元,所有軟件銷售所帶來的總效用為1. 5億美元。不考慮其他企業經營方面的因素,僅通過上述簡單計算便可以使我們感受到微軟作為世界上最成功的軟件企業、比爾·蓋茨成為世界首富的秘密所在。可以說,微軟的成功證明了恩格斯“價值是生產費用對效用關系”這一命題的正確性。

  (三)軟件資本對資本流通公式的改變

    軟件產業的發展,離不開軟件資本的投入和支持。所謂軟件資本就是投入到軟件研發、制造和銷售等環節,按照一定構成比例參與軟件價值創造和流通過程,最終實現價值增值目的的產業資本。軟件作為知識和智力密集型的精神產品這一本質特征,決定了軟件生產過程中資本構成及其流通過程的獨特特點。通過對軟件資本構成及其流通過程的分析,可以使軟件企業清楚地看到軟件價值創造過程中起決定作用的要素和環節,對于提高軟件資本的運行效率和軟件企業的管理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1.軟件資本的構成分析

    《資本論》第一卷中,馬克思根據其勞動二重性理論,科學地說明了舊價值的轉移和新價值的創造問題,從而把資本區分為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馬克思指出:“變為生產資料的那部分資本,在生產過程中并不改變自己的價值量,因此我把它稱為不變資本部分,或簡稱不變資本。相反,變為勞動力的那部分資本,在生產過程中改變自己的價值。它再生產自身的等價物和一個超過等價物而形成的余額,即剩余價值。因此我把它稱為可變資本部分,或簡稱為可變資本?!薄顿Y本論》第二卷資本流通理論當中,馬克思又將資本劃分為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其中固定資本是指以勞動資料如廠房、機器等形式存在的不變資本部分;流動資本是指在生產過程中一次性全部參與價值轉移的資本,一部分是由原輔料形式存在的不變資本構成,一部分由投人在勞動力上的可變資本構成。

軟件作為知識和智力密集型的精神產品,其價值創造基本上由軟件技術人員的創造性知識勞動來完成,雖然工作場所、電腦設備、開發環境等勞動資料對于軟件開發必不可少,但與人力資本方面的投入相比,還是微不足道的。因此軟件資本中,不變資本基本上等于固定資本,而可變資本等于流動資本??勺冑Y本基本上是人力資本的投人,在軟件資本總額占決定性的比例。

    2.軟件產品資本循環公式的變化

    根據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二卷中對產業資本運過購買、生產和售賣等三個階段,分別變換成生產資本和商品資本,最終回到貨幣資本形態,實現資本增值的目的。在購買階段(g一w),通過購買生產資料p,和勞動力a,貨幣資本轉化成為生產資本;在生產階段,生產資料p,和勞動力a按照一定的比例投人生產過程,生產出包含剩余價值的商品,完成從生產資本向商品資本的轉換;售賣階段(w’-g’),商品在市場上出售,實現其價值,完成從商品資本向貨幣資本的回歸。

軟件資本的流通過程主要由兩個相互聯系、密不可分的過程組成,即軟件開發過程和軟件銷售過程,其中軟件研發過程包括上述資本循環的購買階段和生產階段,主要指軟件企業通過組織軟件技術人員進行軟件的研制開發工作,最終形成軟件解決方案或軟件產品的整個過程。由于軟件作為智力密集型產品,研發過程并不需要其他資源的投人,主要由軟件技術人員富有創造性的知識勞動所形成,因此只需購買軟件技術人員的勞動力即可進行生產。隨著軟件產品的不斷發展和軟件復雜程度的提高,軟件生產人力資本密集程度呈不斷上升的趨勢,資本的有機構成逐步降低,而與此同時,資本的價值構成也呈現出不斷下降的趨勢。也就是說軟件產品對高素質人力資本的需求越來越高,而對生產資料如電腦設備等物質資本的需求越來越少,這一點與傳統產業的發展趨勢正好相反。

    根據其作用、目的及銷售方式的不同,軟件可以劃分為客戶定制化軟件和產品化軟件兩種類型。客戶定制化軟件主要指根據客戶的應用和需求有針對性地進行開發,其軟件開發過程和軟件銷售過程是統一的,一次性完成。產品化軟件主要指根據廣泛的市場需求,歸納總結出軟件的一些基本功能和特征,然后嚴格按照產品化的要求組織軟件開發,最終形成軟件產品,其軟件開發過程和軟件銷售過程是相互分離的,軟件開發過程一次性完成,而軟件銷售過程可以不斷地重復進行。也就是說,只要市場有需求,軟件便可以拷貝的形式不斷向外銷售。

    根據以上分析,對于一次性開發銷售的軟件產品來講,其資本流通公式如下:

公式(1)中,從g...w‘為軟件開發過程,w’ - g’為軟件銷售過程,開發和銷售過程一次性完成,隨后通過新的軟件開發啟動新一輪資本循環過程。每一次資本循環都產生價值增值,而且價值增值率要遠遠大于一般的資本循環。

    對于產品化軟件來講,其資本流通公式如下:

公式(2)中,軟件開發過程,即g--w‘與公式(1)相同,所不同的是軟件銷售過程,即軟件的價值實現過程。在這里,每銷售一個軟件拷貝,實現一次價值gn’,隨著銷售數量的不斷增加,實現軟件的總價值g廠越來越大,軟件的總效用也越來越大,因此一個成功的軟件產品可以帶來迅速倍增的財富效應,微軟和比爾·蓋茨成功的秘訣也正在于此。  

(四)上述分析給軟件企業的兩點啟示

    啟示之一:軟件的價值創造基本上是軟件技術人員創造性知識勞動的凝結,因此軟件技術人員勞動力素質高低對軟件質量具有決定性作用。在同樣人力資本投人的情況下,軟件技術人員素質的高低決定了最終軟件產品的質量,也決定了軟件產品在市場上實現其價值和效用的能力。高素質的軟件技術人員能夠深人了解顧客和市場需求,按照軟件工程學的要求科學合理地進行軟件結構分析和模塊設計,高效率、高質量地編碼,短時間內推向市場,軟件更易用,更容易被市場所接受,從而贏得更多的市場需求。反之,如果軟件技術人員素質較低,雖然可能投入了同樣的人力資本,但開發出的產品質量不高,難以使用,或者無法滿足市場需求,根本不被市場所接受。這樣即使軟件資本循環能夠走完軟件開發過程(g…w),但卻無法走完軟件銷售過程,完成由w’ -g‘的軟件價值實現。也就是說軟件資本流通的兩個階段發生了斷裂,無法完成循環,此時人力資本投資變成了沉沒成本。上述事實提醒軟件企業,在招聘時應當注意選拔高素質的軟件技術人員,同時應當加強對軟件技術人員的培訓,不斷提高其素質和能力。

    啟示之二:嚴格按照軟件工程學要求,組織軟件產品開發,做好過程控制。首先應當做好顧客和市場求分析,確保將來開發出來的產品能夠被市場所接受,使軟件資本流通的兩個階段能夠順利的對接,軟件價值能夠實現。其次應當科學組織軟件開發人員和合理計劃時間進度,加強過程控制,避免由于過程失控,導致開發周期的延長,從而造成開發成本的大幅度上升,既喪失了產品進人市場的有利時機,也削弱了產品在市場上的競爭力。

篇(4)

關鍵詞:兩部類再生產 社會總供給 社會總需求 實物構成原理 兩部門經濟

中圖分類號:F01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1)01-080-03

一、引言

現代宏觀經濟模型與通行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SNA相輔相成,被普遍地應用于對現實國民經濟運行的實證分析和理論研究。馬克思的擴大再生產理論與模型對于研究國民經濟運行的規律具有基礎性指導意義,但由于所構建的理論和分析體系不同,尚未和現代宏觀經濟分析的框架連通,較難被用于對現實國民經濟運行的實證研究。溝通這兩個不同的理論和分析體系,既可以促進馬克思的擴大再生產理論在現實國民經濟中發揮具體作用,也能夠通過借鑒拓展和豐富馬克思的擴大再生產理論。吳易風(2007)指出,馬克思經濟增長理論中含有兩種基本前提或兩種構成原理,即實物構成原理和價值構成原理,社會資本簡單再生產和擴大再生產的實現,都要同時滿足實物構成原理和價值構成原理,也就是在實物構成和價值構成兩方面都獲得平衡。陶為群(2009)基于兩部類社會再生產情形,將哈羅德―多馬模型與馬克思經濟增長模型連通,為在滿足實物構成原理和價值構成原理的前提下,溝通兩個不同的理論和分析體系,做了探索。陶為群、陶川(2010)將資本――產出比率保持不變狀況下的儲蓄與勞動就業關系,引入馬克思的兩部類再生產模型加以定量化研究,為其與現代經濟增長模型在某種特定條件下的局部具體溝通,做了嘗試。社會總供給總需求平衡是現代宏觀經濟分析框架的一個重要部分,將這個部分與馬克思的擴大再生產理論與模型連通,能夠對溝通兩個不同的理論和分析體系產生重要作用。馬克思的擴大再生產理論與模型把基本點放在研究剩余價值的生產、分配、使用上,但同時也關聯到國民收入的生產、分配、使用。所以,以現代宏觀經濟分析之視角剖析,遵循馬克思的擴大再生產理論中實物構成原理和價值構成原理,社會總供給總需求平衡可以分解成投資品供給與需求平衡、消費品供給與需求平衡兩個部分。兩部類擴大再生產與兩部門經濟的社會總供給總需求平衡具有相合性,并且體現了比通常的社會總供給總需求平衡更為豐富的內容,更貼近現實經濟。

二、建立馬克思的兩部類經濟與兩部門宏觀經濟的對應關系

社會總供給與社會總需求是宏觀經濟學中的一對基本概念。社會總供給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通常為1年)由所有經濟部門提供的、按市場價格計算的、可供最終使用的產品和勞務總量。社會總需求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通常為1年)所有經濟部門購買產品和勞務支出的總和??偣┙o總需求平衡指AS=AD成立。社會總供給、總需求概念緊密聯系著現實的多部門經濟。在一個僅含有企業部門和居民部門的封閉的兩部門中,社會總供給AS是由企業部門提供的可供最終使用的全部產品和勞務;社會總需求AD由企業部門和居民部門的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構成。

馬克思的擴大再生產理論以勞動價值論作為理論基礎,把資本劃分為購買生產資料的不變資本C和購買勞動力的可變資本V兩個部分, 它們的價值實現在實物上分別對應于投資品和消費品兩個部類。勞動力的剩余價值M由可變資本V產生,它的生產、分配、使用是與社會總產品的實現合一的過程。并設定勞動者的工資全部支出用于消費,以及不變資本的周轉周期為1年。社會總產品的實現,要求投資品部類需要補償的消費品和消費品部類需要補償的投資品,包括各部類積累全部按比例轉化為所對應的投資品和消費品,都必須同時在價值和實物形態上實現。所以,擴大再生產實際上包含了總供給與總需求平衡,并且細化為投資品供給與需求、消費品供給與需求兩個平衡,兩個平衡都實現才表明社會總供給與總需求平衡。分別用下標Ⅰ、Ⅱ表示投資品和消費品部類,則社會總產品的實現要求:在實物構成上ASⅠ=ADⅠ和ASⅡ=ADⅡ都成立;在價值量上ASⅠ+ASⅡ=AS,ADⅠ+ADⅡ=AD。

馬克思的擴大再生產模型含有企業所有者和勞動者兩種市場主體,以及分別生產投資品和消費品的兩個部類,沒有進出口。這種狀況比較相似只由企業部門和居民部門構成的兩部門宏觀經濟模型?,F在通過幾點做法,建立馬克思的兩部類經濟與兩部門宏觀經濟的對應關系。第一,兩個部類的企業所有者與勞動者共同組成居民部門,企業共同組成企業部門。第二,企業所有者還具有經營者的身份,如果單獨考慮經營者的收入,其性質是工資性收入,與勞動者的工資合并考察;設定擴大再生產中勞動者的工資全部支出用于消費,相當于假定居民部門獲得的全部收入都用于消費,居民部門沒有儲蓄。第三,企業所有者從企業獲取的剩余價值M當中用于自身享受消費部分,既計入居民收入也計入居民消費,因為這部分是全額消費,不影響居民部門沒有儲蓄的設定。第四,企業部門獲取的剩余價值扣除當中企業所有者用于自身享受消費部分,成為本部門的儲蓄,是社會儲蓄的唯一來源。這樣做下來,就將馬克思的兩部類擴大再生產模型,納入到兩部門宏觀經濟模型的框架下。

三、科學確定兩部類擴大再生產的總供給、總需求統計口徑

確定總供給、總需求統計口徑,涉及到儲蓄等于投資的假定。如同一般的多部門宏觀經濟模型,兩部門宏觀經濟模型把社會儲蓄等于投資作為設定條件。于是,總需求AD包括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兩個部分。社會儲蓄等于產出減去消費支出以后的余額,投資的涵義則是意指該經濟體的資本財貨當年比上年的增加量,這一增加量只能來自當年新創造出來的國民產品中沒有被人們消費掉的那部分產品。所以從實物的角度來看,儲蓄與投資這兩個概念指的是同一樣東西,儲蓄之值恒等于投資之值?,F代宏觀經濟模型一般研究只有一種產品Y即只有一個生產部類的經濟體,這種產品既可以作為消費品用于消費,也可以用于投資作為資本品,因而沒有被消費掉的都是作為投資品。這種產品在兩種生產要素資本K和勞動L的共同作用下被生產出來。對確定了含義的字母前面加符號表示增量。以增長的視角看,投資形成新增資本K。所以,投資等同于經濟體中投資品的凈增加。儲蓄等于投資的設定,在通行的SNA統計核算中也有具體體現。其中,國內生產總值是各常住單位的總產出減去中間投入得到的增加值之和。而中間投入并不包括對固定資產的消耗,所以,國內生產總值包含了新創造價值和固定資產折舊兩個部分。國內生產總值剔除固定資產折舊后稱為國內生產凈值。投資就是資本形成總額,包含固定資本形成凈額、存貨增加、固定資產折舊三個部分,其中前兩個部分稱為資本形成凈額也就是凈投資。因而,以國內生產凈值作為產出即總供給,以凈投資作為投資,完全符合動態的視角,或者說從理論上符合經濟增長模型的口徑。按照這樣的口徑,在價值量上,儲蓄=總供給AS-消費;投資=總需求AD-消費。總供給總需求平衡,和儲蓄等于投資涵義相同。然而在實物構成上,總供給減去消費是從社會最終產品和勞務中扣除消費品,剩余的是投資品,可以如此相減是建立在產品和勞務具有同質性的假定之上。就是假定了總供給在實物構成上只有一種產品和勞務Y,它既可以作為消費品用于消費,也可以用于投資作為資本品。

對于馬克思的擴大再生產模型,在總供給方面須符合實物構成原理。投資品供給是第Ⅰ部類的全部產品扣除生產中兩個部類的物質消耗;消費品供給是第Ⅱ部類的全部產品,因為消費品不會被作為生產的中間消耗。于是在實物構成上區別為:

由于馬克思的擴大再生產模型設定不變資本的周轉周期為1年,于是把固定資產折舊計算到生產的物質消耗即中間投入里,不在產出當中單獨考慮固定資產折舊因素。社會總產品扣除物質消耗后,用對應于勞動者工資V和剩余價值M的產品作為產出,相當于遵循國內生產凈值的統計口徑。積累是剩余價值轉化為資本。企業部門用于擴大再生產的積累分解為新增不變資本C和新增可變資本V,其中V按支出法被統計在消費中,只有C被統計為投資。所以在擴大再生產模型中,投資僅僅指新增生產資料也就是投資品的凈增加,相當于資本形成凈額的統計口徑。更明確地說,企業部門的積累當中V轉化為居民部門的消費,投資=積累-V,是與積累有聯系但又有明顯區別的概念。

剩余價值M中有(M/X)用作企業所有者自身享受消費,計入居民消費,其余的用作企業部門的積累。在價值量上Cj+vj+(M/X)j=Mj(j=Ⅰ,Ⅱ)。因而vj+(M/X)j=Mj-Cj。第j部類的投資需求是Cj;由第j部類產生的居民部門的消費需求是Vj+vj+(M/X)j=vj+Mj-Cj。于是馬克思的擴大再生產模型中,總需求方面也須符合實物構成原理。企業部門的投資品需求和居民部門的消費品需求區別為:

綜合以上論析,將馬克思的擴大再生產模型中分別由兩個部類提供的社會總供給和產生的社會總需求,列成表1。

四、擴大再生產中兩個部類之間的產品交換實現,等價于儲蓄等于投資條件

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二卷第二十章和二十一章中論述了簡單再生產、擴大再生產的社會總產品的實現。他在第二十章別論述了貨幣流通在交換中的中介作用,并舉例具體說明了交換的過程。他舉例說明的兩個部類之間的交換,以及第Ⅱ部類內部的交換,都是借助貨幣媒介,通過居民部門與企業部門之間的買賣交易完成,與經典的兩部門宏觀經濟模型中國民產品和勞動與貨幣收入的循環流轉圖含義完全一致。對于擴大再生產的狀況,他說明了,(CⅠ+CⅠ)在第Ⅰ部類內部實現;(VⅡ+MⅡ-CⅡ)在第Ⅱ部類內部實現;通過兩大部類之間交換實現的則是(vⅠ+MⅠ-CⅠ)和(CⅡ+CⅡ)。類似可以理解,對于擴大再生產的狀況貨幣流通同樣起中介作用。以兩部門經濟的視角看,第Ⅰ部類的新創造價值扣除給本部類投資后,成為由本部類產生的居民消費需求(vⅠ+MⅠ-CⅠ),但這個價值量在實物形態上是投資品,需要轉化為消費品才能作為居民消費需求實現;第Ⅱ部類生產出的都是消費品,而本部類需要補償和新增的不變資本(CⅡ+CⅡ),對應的實物形態是投資品,也需要實物形態的轉化;兩個所需的轉化,必須通過居民部門與企業部門之間借助貨幣媒介的買賣交易完成。省略兩個轉化之過程而專注最終實際結果,是在實物形態上完成了等價值量的投資品與消費品交換。于是存在交換關系式:

vⅠ+MⅠ-CⅠ=CⅡ+CⅡ CⅠ,CⅡ?垠0(3)

式中當CⅠ,CⅡ都等于0的時候,就成為馬克思給出的簡單再生產狀況,同樣對應于兩部門經濟模型中全部國民產品都被居民消費即社會儲蓄等于0的情形。當且僅當(3)式成立,也就是完成這種等價值量的投資品與消費品在實物形態上轉化,因而使得產品具有同質性而可加,才能夠將(3)式分別帶入(2)和(1)式,得出:

ADⅠ=CⅠ+CⅡ=VⅠ+MⅠ-CⅡ=ASⅠ(4)

分析一下能夠從(3)式得出一個關系式:CⅡ+CⅡ=VⅠ+MⅠ-CⅡ,左端表示的是全社會的投資,右端表示的是全社會的儲蓄,經濟意義是投資等于儲蓄。反過來講,如果該關系式成立,也能得出(3)式。所以在馬克思的擴大再生產模型中,兩個部類之間的產品交換實現與全社會投資等于儲蓄,實質上是等價條件。

在價值量的意義上,可以是總供給AS=ASⅠ+ASⅡ。然而在實物形態上,ASⅠ,ASⅡ分別是投資品和消費品,不同質的產品不能夠加總。只有當不再區分投資品和消費品,或者說兩個部類都生產同一種產品,這種產品既可以用于消費,也可以用于投資作為資本品,才可以在實物形態的意義上將式和式的左端和右端對應相加。從而得到:

也就是:總需求=總供給。所以,現代宏觀經濟模型中的總供給總需求平衡,可以看作是兩個部類都生產同質產品、或者說省略實物構成原理的特殊情形下的社會再生產,在這種情形下省略了兩個部類完成彼此之間的產品交換(交易)過程,可以把全社會產出中沒有被消費掉的都作為投資,也就是把儲蓄等于投資作為設定條件。

至此,已經確切地說明,總供給總需求平衡與兩部類再生產具有相合性。

五、引用《資本論》的算例驗證

下面引用馬克思《資本論》第二卷第二十一章中的第一例,對以上論析的社會總供給總需求平衡與兩部類再生產的相合性,加以驗證,結果列在表2。馬克思用該例作了連續5年的擴大再生產計算,來說明兩個部類的擴大再生產過程。表2中的各列數據都是直接引用馬克思的計算結果,僅僅是按照以上論析的社會總供給、總需求的計算口徑作了相應的歸并。

馬克思舉例的計算結果,驗證了總供給總需求平衡與兩部類再生產具有相合性。

綜合以上研究表明:雖然馬克思的擴大再生產理論和分析體系與現代宏觀經濟模型不同,但兩部類擴大再生產模型,可以納入到兩部門宏觀經濟模型的框架下;在滿足實物構成原理和價值構成原理的情形下,兩部類擴大再生產與社會總供給總需求平衡具有相合性,并且更貼近現實經濟。

參考文獻:

1.吳易風.馬克思的經濟增長理論模型[J].經濟研究,2007(9)

2.陶為群.哈羅德模型與馬克思兩部類經濟增長模型的連通[J].巢湖學院學報,2009(5)

3.陶為群,陶川.馬克思經濟增長模型中的儲蓄與勞動就業關系[J].當代經濟研究,2010(7)

4.向蓉美等.國民經濟統計學[M].成都: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9

5.馬克思.資本論(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篇(5)

摘要:合作性企業勞動關系既有利于剩余價值的生產,又有利于剩余價值的實現,從而能提高企業的勞動生產率。我國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弱,工人受到國際資本和國內資本的雙重擠壓,以及我國企業勞動關系還處在重構過程中等因素,制約著合作性企業勞動關系的構建。健全勞動法制體系、完善集體協商制度和構建相互投資型的人才成長與管理體系,是構建合作性企業勞動關系的三個支撐面。

[關鍵詞]合作性勞動關系;勞動生產率;跨國型水平分工體系

勞動關系是指在實現勞動的過程中,勞動者與勞動力使用者以及相關的社會組織之間的社會經濟關系。關于勞動關系形式,DavidM.Gordon劃分出合作性勞動關系和沖突性勞動關系;HarbisonandColeman則劃分出四種連續的形態:沖突、對峙、協調與合作。結合國內外相關研究,我們把合作性企業勞動關系規定為勞動者與勞動力使用者共同占有企業形成的資產,共同行使企業決策權,共享企業新增利益,共同承擔經營風險。勞資雙方的合作不一定要同時具備這四個要件,但共享利益和共擔風險是勞動關系主體之間合作的基礎。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的生命力和競爭力根植于勞動生產率,而勞動生產率的相對高低取決于企業中各利益主體之間的合作程度。雖然合作性企業勞動關系對勞資雙方均具有正面的經濟意義,但目前在我國還有一系列的因素制約其構建。

一、構建合作性企業勞動關系的經濟意義

合作性企業勞動關系的構建有多重經濟意義,其中最主要的是有助于提高企業的勞動生產率。關于合作性勞動關系與勞動生產率的變動關系,國內外的學者在實證分析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David.M.Kotz對美國1900—2001年間GDP增長率的分析,DavidM•Gordon對二戰后至20世紀90年代中期主要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勞動生產率等經濟績效指標的分析,以及RobertBuchele與JensChristiansen對15個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20世紀7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勞動關系與生產率增長關系的調研,均得出了合作性勞動關系與有利于提高勞動生產率的結論。國內學者王杏芬、劉斌通過建立修正的生產函數模型,對我國上市公司1998—2006年的相關數據,采用PanelData方法分析企業績效與員工薪酬、社會和諧的關系,也得出了類似的結論。從理論上看,合作性企業勞動關系最主要的經濟意義在于它既有利于剩余價值的生產,又有利于剩余價值的實現,從而提高企業勞動生產率。

(一)合作性企業勞動關系與剩余價值的生產

“勞動生產率的基本內涵是勞動者對社會標準質量勞動時間的節約程度。它包括單位產品活勞動與物化勞動的節約和社會總勞動時間的節約?!盵1]因此,要解釋合作的勞動關系更有利于勞動生產率的增長,關鍵是說明這種勞動關系更利于節約勞動時間。具體如下。

1.節約社會總勞動時間

人類生產、生活所需要的一系列特殊產品構成社會總產品。在一定的時點上,人類對某一種特殊產品的需求是既定的,而隨著科學技術在生產過程中深化,不少既定功能的特殊產品相對于消費者的需求來講,很容易達到“豐?!钡某潭?。此時,資本要實現保值和增值,就必須進行產品創新。由于新產品能滿足消費者的新需要,產品價值能順利實現,從而節約了社會總勞動時間。

在多數企業中,產品創新主要是由投資引發和資本主導的,但是它也受企業勞動關系狀況影響,因為產品創新是通過勞動者的努力完成的。企業勞動關系狀況直接影響到勞動者的利益,而合作性勞動關系有利于勞動者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合作性勞動關系有利于勞動者積極開展產品創新。具體來說,新產品的創新主要包括兩類人員:一是企業內直接從事創新的技術人員,二是生產工人。技術人員是企業的核心工人,對提升企業的競爭力至關重要?!坝捎诤诵墓と说奶厥庾饔煤推髽I對他們的依賴,資本主義企業對這些職工的管理面臨著一個重大課題:如何在調動他們的主動性去進行技術創新的同時又使他們最大限度地尊重企業的權威?!鉀Q這一課題的途徑只能是為他們提供更多的薪酬、就業保障和升遷機會,即形成合作性勞動關系。”[2]技術人員研發出新產品只是產品創新的第一步,只有經過生產工人生產出符合標準要求的新產品之后產品創新才算完成。一般來說,生產工人從事的是簡單勞動,但他們生產的是新產品,生產的技術條件必然會與以前有所區別,這就需要他們掌握新的生產技能,否則生產出來的產品很難達到標準要求。能否掌握新技能無疑增加了生產工人的學習成本和失業概率,因此,要使生產工人主動參與到新產品的生產中去,必然要使產品創新與他們有更直接的、積極的利害關系。顯然,合作性勞動關系有利于鼓勵工人參與這一過程。例如,合作性勞動關系可以通過工資獎勵、利潤分成、職工持股等方式使職工分享技術創新的成果。

2.節約物化勞動和活勞動

“商品的價值,取決于加入商品的總勞動時間,即過去勞動和活勞動。”[3](P59)物化勞動的節約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方面是原料和輔助材料的消耗隨著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而減少。這種情況反映了原材料的利用率提高,經營管理加強,浪費減少等。另一方面是加快固定資本的周轉速度。固定資本中磨損最大,使用年限最短的是機器,其轉移到產品中去的價值部分也是最大的。因此,要節約固定資本的物化勞動,最主要的是節約機器的物化勞動。要做到這一點,最主要的是提高機器的使用效率,使機器在有效使用期內生產出更多的產品,從而使機器分攤在每一個產品中的價值降低?;顒趧拥墓澕s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企業勞動者的勞動積極性或勞動強度的提高;二是經過合理的組織和協調,將工人的勞動努力轉化為有效的勞動努力;三是減少監督成本。綜上,無論物化勞動的節約,還是活勞動的節約都與勞動者的勞動強度有密切的關系,而勞動者的勞動強度“是由勞動者的生理狀況、技術水平、勞動條件、意識形態、所獲得的經濟利益及其所處的經濟、政治地位等一系列不確定的變量決定的”[4]。其中,經濟利益是最重要的變量。在合作性勞動關系中,對企業勞動生產率提高所帶來的成果,經勞資雙方談判、協商并簽訂契約后,在一個雙方均認可的均衡點上進行分割。這樣,勞動者在生產過程中就有節約物化勞動和活勞動的動力。

(二)合作性企業勞動關系與剩余價值的實現

剩余價值的生產和剩余價值的實現是經濟活動中的基本矛盾,它“是一般利潤率下降的原因,而不是結果”[5]。因此,為使一般利潤率不持續下降,就要使工藝創新和產品創新在動態中有機結合。但不管是以工藝創新還是以產品創新為主來組織生產,都要以生產出來的使用價值能否實現為基礎和前提。若生產既定產品,由于工藝創新引致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會出現如下問題:剩余價值率的提高對于單位商品價值下降及其所包含的單位利潤的下降,抵消作用是有限的??偫麧櫫磕芊裨鲩L在長期內越來越取決于使用價值的實現規模;若生產新產品,在初期,由于規模效應沒有發揮出來,單位產品分攤的固定資本很大而使產品的價值很高。因此,要使利潤率和利潤總量提高,在一定時期內不僅取決于使用價值的生產規模,還取決于其實現規模。在社會年總產品的流通中,有一大部分是第一部類企業之間的交換。馬克思談到這種交換時曾指出:“這種流通從不進入個人的消費的領域,就這個意義而言,它不是以個人消費為轉移的,但歸根結底它還是受到個人消費的限制,因為不變資本的生產決不是為了本身而進行的,而只是由于生產個人消費品的那些部門需要更多的不變資本?!盵6](P389)在社會分層的當代社會,勞動者階層人數眾多且邊際消費傾向較資本所有者高,而在合作性企業勞動關系中,勞動者能夠分享勞動生產率提高帶來的利益,有較強的消費能力。隨著勞動者的消費拉動,消費的乘數效應擴大,這不僅使生活資料有一個好的實現條件,而且使企業有一個好的投資預期,擴大投資的乘數效應,從而推動經濟增長進一步發展。

二、合作性企業勞動關系構建的制約因素

我國企業勞動關系現狀主要表現為:勞動爭議立案數量和涉及人數迅速增加;經濟較發達地區是勞動爭議案件多發地區;勞動者侵權問題比較突出;勞動爭議主要集中在勞動報酬、保險福利和勞動保護上。因此,資本權利過大是構建合作性企業勞動關系的主要制約因素。

(一)我國企業在跨國型水平分工體系中的地位

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興起于美國的溫特制生產方式,現已是世界許多行業占主導地位的生產方式。溫特制生產方式是一種按照核心技術、高端產品研發、新產品輔助設計與加工、成熟產品大規模生產的跨國型水平分工體系。這種生產體系是一個企業賴以進行研發活動、產品設計、采購、加工、分銷,以及各種支援性活動的關系網絡,曾經由跨國公司的直接投資和由此發生的內部貿易帶動,但現在越來越依靠企業之間的協調。不同國家和地方的企業也可以根據自身的競爭優勢占據產品價值鏈中的某一節點,參與到跨國生產體系中。

在這個體系中,產品價值鏈上各節點利潤率不同,這導致企業分化為核心企業和邊緣企業。核心企業處微笑曲線的兩端,一般都控制著產品標準、研發設計和銷售渠道、市場規則。從事這些業務的一般都是具有相當知識的專業人員,他們的勞動屬于復雜勞動。同時,高科技的發展使得技術復雜性大大增強,知識更新加快,任何人都無法單獨完成復雜的技術創新,都需要別人的幫助,所以需要一種且取且予的知識共享的氛圍。為使他們的潛在勞動轉化為現實勞動,采用的方法一般是以激勵為主,輔以適當的控制和約束。他們在勞動過程中,概念和執行在較大程度上是合一的。因此,核心企業的勞動關系相對來說帶有更多的合作性質。從事產品加工制造的邊緣企業處在微笑曲線的低端,隨著生產過程的機械化、自動化和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工人主要從事執行工作,去技能化成為一種普遍的現象。這類企業在產品價值鏈中替代性較強,工人創造的剩余價值很大一部分轉移到了核心企業。這樣,企業為了獲得預期的利潤,勞動力成本就成為其可控的少數之一,因此,其勞動關系一般比較緊張,這點以中國大陸東部沿海地區最為典型。我國企業在國際分工體系中的地位,決定了我國企業工人受到國外資本與內地資本的雙重擠壓,再加上我國勞動力市場總體供過于求,使得其權益很容易受到侵害,造成勞動關系緊張。

(二)企業勞動關系還處在轉型重構過程之中

我國的改革進程與對經濟全球化的融入交叉在一起,所以自實行市場化和產權多元化改革以后,企業勞動關系未經過西方市場經濟的逐步演變過程就進入全球化競爭時代,未經過工會談判機制的充分發展就開始發展各種非典型雇傭關系,雇傭方式的多元化格局更加明顯。傳統與現代、規范與不規范的雇傭方式同時并存,導致勞動關系變得異常復雜。

這種勞動關系在很大程度上與溫特制生產方式所引致的全球化耦合,為吸引外資、推動我國經濟發展和解決我國就業問題起了很大的作用,但由于勞動關系主體培育、機制建設和立法體系的完善等方面滯后于經濟發展,它又引起我國勞動關系在一定程度上無序、失范。這主要表現在:第一,勞動關系建立時,一方面由于工會職能未能轉型,集體合同覆蓋率低,另一方面勞動合同鑒定率低和勞動合同短期化,而且勞動合同內容更多的是關注資方的權益。第二,在勞動關系運行中,對勞動合同的執行不夠重視。即使在不利于勞動者的情況下訂立勞動合同,企業還可能以各種理由不予履行,如各種形式的克扣工資、欠薪、惡意逃薪和缺乏正常的勞動保護等。第三,勞動爭議處理體制存在不足。首先勞動爭議受案范圍過窄。根據中國《企業勞動爭議處理條例》第2條規定,納入勞動爭議仲裁和訴訟處理范圍的勞動爭議僅包括勞動者個人和用人單位間因具體權利義務關系發生的權利爭議,不包括因集體合同的談判和履行而產生的爭議及個人利益爭議。其次勞動爭議處理程序仍然較長。對勞動合同訂立、變更、解除、終止等方面的糾紛,主要采用“一調一裁二審”的準司法與司法方式處理,并以民事訴訟程序作為最終解決糾紛的方式。

三、建立健全的合作性企業勞動關系

為了加快經濟增長方式轉變,2009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了“從制度安排入手,以優化經濟結構、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為重點”的方針。其中為調整、優化經濟結構,會議提出了“擴大居民消費需求,增強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產業結構調整”、“推進節能減排,抑制過剩產能”等五項措施。根據這一精神及上文論述,可以說,實現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切實轉變,選擇合作性企業勞動關系是唯一的政策目標。而結合世情和國情,為構建合作性企業勞動關系,以下幾方面亟待做實做好。

(一)健全勞動法制體系,使勞動關系高效、有序地運行

一是制定一系列的單行法,如《勞動基準法》、《集體合同法》和《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等,保證勞動法體系的完整,使勞動關系運行的整個過程都納入到法制化軌道,有法可依。二是完善勞動保障監察執法手段,加強執法力量。各級勞動保障監察機構要進一步加強與公安、工商、建設、衛生、人事、安全生產監督管理、法院等單位的協調溝通力度,爭取他們的支持和配合,避免執法手段單一,嚴厲打擊侵害勞動者權益的違法行為,減少企業的機會主義行為。三是推進勞動爭議處理體制改革。改革現行“一調一裁二審”的勞動爭議處理制度,探索建立注重預防和調解、突出仲裁優勢和作用的勞動爭議處理機制。全面推進勞動爭議仲裁機構實體化建設,逐步在市(地)級以上城市以及有條件的縣(市、區)建立實體性的勞動爭議處理機構。積極推進勞動爭議仲裁隊伍的專業化、職業化建設。加強勞動爭議調解工作,在健全企業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的同時,積極推進區域性、行業性勞動爭議調解組織建設。

(二)逐步完善集體協商制度

一是按照《關于開展區域性行業性集體協商工作的意見》,進一步擴大區域性行業性集體協商的范圍。二是指導和督促企業以工資、工時和勞動定額等基本勞動標準為主要內容,開展集體協商,切實解決部分企業通過抬高勞動定額、壓低計件工資單價,來壓低職工工資水平、迫使職工超時加班的問題,使勞資雙方共享合作所帶來的利益。三是繼續加強工會組織和企業組織建設。大力加強基層組織,包括區域性、行業性工會組織和企業組織建設,積極培育協商主體,為開展集體協商提供必要的組織保證,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推動協調勞動關系三方機制建設。

(三)構建相互投資型的人才成長與管理體系

這是一種較高水準的個體勞動關系處理機制,主要是針對核心工人或數量較少的高層次人才的,目的是提高企業創新能力。我國目前勞動關系的顯著特點就是管理者和工人之間的長期相互投資降低,更少的承諾和更低的忠誠度,傳統的工作安全排在最后,雇員流動率高。這導致我國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弱,核心技術長期受制于人。該體系就是要糾正現有勞動關系的缺點,提高企業與核心雇員之間的相互忠誠度。構建相互投資型的人才成長與管理體系不僅有利于企業對工人的投資,也有利于工人對自身的人力資本投資和職業發展投資,有利于工人對企業創新與發展的勞動投入及情感投入。該體系的關鍵點是設計人才成長與管理的動態機制。

上述三個層面之間是相互協調、相互銜接的關系。第一個層面著眼于宏觀上、整體上規范勞方、資方和政府之間的關系,對勞動關系實行底線控制。第二個層面著眼于中觀上、行業上規范勞動關系。每個行業都有自身的特點,法律、政策對勞動關系的調整畢竟是相對間接的,如最低工資標準只是個基準,而企業工資增長指導線的規定是沒有強制力的。推行集體協商,特別是有實效的工資集體協商機制,生成企業工資共決機制和正常增長機制,可以確保勞資雙方共享企業發展的成果,從而有助于解決勞動報酬等關系勞動者生存和發展的問題,大幅降低由于勞動者即期利益無法保證而引起的勞動糾紛,又有利于剩余價值的順利實現。第三個層面著眼于微觀上調整勞動關系,以期通過調動企業的核心工人從事技術創新的積極性,實現產業結構動態優化,提高資源配置效率,節約社會勞動時間。

[參考文獻]

[1]黃鐵苗.重新認識勞動生產率[J].當代經濟研究,1998,(2).

[2]丁為民.企業勞動關系與經濟績效的變動[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7).

[3]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4]丁為民.企業契約的含義和經濟意義:一個的說明[J].經濟學家,1998,(1).

篇(6)

    一、三種解釋模式

    長期經濟波動(長波)也稱“康德拉基耶夫周期”,熊彼特最早對其命名并概括為三種周期體系,即在一個康德拉基耶夫周期內還存在著平均大約9年到10年的“尤格拉周期”(中周期),以及平均大約40個月的“基欽周期”(短周期)[1]297。對于中周期和短周期的研究構成了現代宏觀經濟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關于長波理論的研究,長期以來并未得到應有的重視,理論研究不足。在經濟史研究領域主要是以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階段論呈現出來的,例如自由競爭資本主義、壟斷資本主義、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國際金融壟斷資本主義的階段劃分,與長波的統計實證研究基本上是一致的。從文獻史的角度來看,長波理論研究主要有兩個重要階段:二戰前的早期研究階段,主要代表人物有范·格爾德倫、康德拉基耶夫和熊彼特等;二是1970年代之后的現代研究階段,這一時期形成了長波理論的三大流派:基于熊彼特創新理論的“技術決定論”,戴維·戈登等提出的以“積累的社會結構”分析為核心的“制度決定論”,以及曼德爾提出的長波理論。

    1.技術決定論。該模式源于美籍奧地利經濟學家熊彼特提出的創新理論,主要觀點為:(1)“執行新的組合”、創造新的生產函數是打破靜態循環流轉、推動經濟發展的源泉,但是這些創新(新事象)的出現“不是像人們依據概率原理所期望的那樣,從時間上均勻分布,而是,如果一旦出現,那就會成組或成群地不連續的出現”(蜂聚),從而周期性地打破循環流轉的平衡,形成大小不等的經濟周期[1]69,72~74,237~253;(2)長波與基礎創新相聯系,間斷性的基礎創新(產品創新)是解釋長波的主要變量,其它經濟變量如利潤率水平、固定資產投資等都是圍繞這個變量而變化的;(3)經濟活動的長波顯示了資本主義的性質和機制,“每一次長波包含一次產業革命和對它后果的吸收”。在《資本主義、社會主義與民主》中,熊彼特將其稱之為“創造性毀滅的過程”[2]146,147。

    1970年代,資本主義經濟面臨“滯脹”危機,長波理論開始得到復興。1975年出版的《技術的僵局》是復興長波理論的代表作之一。在這本書中,門斯繼承了熊彼特創新理論的思想、使之現代化,并試圖對熊彼特理論的薄弱環節進行補充和發展。門斯關注的是基本創新的前提和環境以及如何推動擴張性長波的產生,并以實證方法研究熊彼特的創新蜂聚假說。另一名荷蘭學者范·杜因則綜合了熊彼特創新理論和產品生命周期的思想,形成“創新生命周期”概念,即認為任何一個基礎創新都要經歷引進階段、增長階段、成熟階段和下降階段,基礎創新產品的性質不同,生命周期的階段也就不同。在此基礎上,杜因提出以創新生命周期為基礎的長波理論,認為創新生命周期的四個階段分別對應于長波的復蘇、繁榮、衰退、危機四個階段,并認為不同行業(新行業、現有行業、基本部門)在長波的不同階段具有不同的創新傾向,因而以半個世紀為一個循環的長波主要是由創新生命周期以及與之相關的基礎設施投資決定[3]118~125。另外,在長波理論的當展中,以卡蘿塔·佩蕾絲(Carlota Perez)、克里斯·弗里曼(Chris Freeman)、弗朗西斯科·盧桑(Francisco Lou)等為代表的學者開創了技術-制度協同演化的分析范式。在《技術革命與金融資本:泡沫與黃金時代的動力學》一書中,佩蕾絲發展出一個技術、經濟、制度三者協同演化的模型,探討了技術變遷及其被吸收的過程如何在經濟和制度領域引起變化,推動“技術-經濟范式”的形成并掀起發展的“巨潮”[4]2,167~169。在弗里曼和盧桑合著的《光陰似箭》著作中,他們提出了五個準自主社會子系統(科學、技術、經濟、政治和大眾文化)的共同演化觀,“探討了在一定制度背景和調節方式框架下,研究包括技術創新、結構變化以及經濟和社會運動共同演化在內的經濟史的方法,并根據一個連續發生的技術革命向經濟系統擴散的模型,對過去兩個世紀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進行描述。”[5]3,127

    2.制度決定論。該理論形成于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初(稱為SSA學派),主要代表人物有戈登、愛德華、鮑爾斯、韋斯科普弗、科茨、麥克唐納等。SSA學派的長波理論的主要理論觀點為:

    (1)提出積累的社會結構的概念。該概念最初是由戈登提出,被定義為資本積累賴以進行的外部環境的具體機制和一般制度。這一學派的基本思想源自馬克思的論斷:“利潤決定著積累的進程,而積累反過來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經濟增長的速度?!盵6]因此,同曼德爾一樣,SSA學派也同樣認為利潤率決定著資本積累和經濟增長的速度。但是,它們不再局限于經典關于資本有機構成、剩余價值率的分析方法和概念,而是擴展為決定利潤率的外部環境和制度機制,形成“積累受社會機制制約”這一核心思想。

    (2)分析社會力量關系。利潤率取決于社會中的力量關系,即資本與工人之間的關系、資本家階級與國外賣者和買者之間的關系以及資本家階級與國家之間的關系。資本家的力量太大,收入分配偏向資本,就會形成消費不足的危機(剩余價值實現的危機);資本家的力量太弱,剝削率降低、利潤停止增長,形成剩余價值生產的危機。戈登等認為這一理論在三個方面發展了傳統的理論:一是強調力量關系對于利潤率的影響要比對利潤份額的影響重要得多;二是強調力量關系在決定獲利能力基本條件上的中心作用;三是認為對恢復資本力量所做的努力,比如,通過緊縮的貨幣和財政政策等,因對設備能力利用的消極影響而可能會使勞動后備軍擴大,但并不能恢復利潤率[6]。

    (3)研究了長波與積累的社會結構之間的關系。擴張性長波和收縮性長波的交替運動可用積累的社會結構的變遷來解釋,每一個長波都對應著一個相應的制度結構以及由這種社會機制所決定的力量關系。戈登及其合作者將積累的社會結構與長波之間的關系概括為8個方面:①一個有利于資本積累的SSA是擴張性長波的基礎和前提;②有利的制度環境導致投資繁榮和經濟加速;③投資逐漸達到一定的社會結構和制度框架所允許的極限;④積累速度放慢、經濟進入停止階段;⑤經濟停滯,使現行的SSA瓦解;⑥在危機中恢復資本積累的可能性取決于新的SSA的建立;⑦新的SSA由危機期間階級斗爭的性質塑造,但不僅僅取決于階級斗爭的特征;⑧新的SSA與原有的SSA不同,資本主義發展進入下一個階段[7~8]。

    3.曼德爾的長波理論。曼德爾的長波思想很大程度上受托洛茨基的早期研究①的影響。在曼德爾看來,資本主義運動的一般規律能夠解釋從擴張性長波向蕭條性長波的轉變,但是不能說明后者向前者的轉變,因此,對長波上升期和下降期的原因的解釋邏輯是不對稱的。擴張性長波的特點是:利潤增長、加速積累、加速發展。但是隨著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以及資本積累矛盾的加劇,具體條件的變化遲早會使平均利潤率衰減、資本加速積累的力量消失,并形成下一個技術革命的巨大障礙,進入收縮性長波:利潤退縮、積累逐漸減速、經濟發展減速。下降過程是由資本主義的內在機制決定的,馬克思提出的資本積累的一般規律、擴大再生產以及平均利潤率下降趨勢在這里發揮著長期作用。

    與資本積累中利潤率下降的機制不同,使平均利潤率突然上漲的因素發生在“危機過程中的資本貶值周期性結果之外”,主要有四個因素:(1)資本有機構成的突然降低,如資本大量涌入到一個有機構成非常低的領域(或者國家);(2)剩余價值率的突然增長,如工人階級嚴重失敗和原子化,從而導致勞動力價格偏低,甚至以低于價值的價格出售;(3)不變資本因素的價格,特別是原材料的暴跌,從而對有機構成突然下降或在第一部分勞動生產力的革命性進展使固定資本價格暴跌產生重大影響;(4)由于交通運輸新體系的完備、分配方法的改進、股份的加速循環等原因而發生的流動資本周轉期的突然縮短。

    利潤率突然上漲所引起的資本積累的加速很可能是短暫的,在短暫的投資之后,可能繼而產生新一輪投資不足。因此,必須還有一種機制使過剩資本的積累被拖入到更大的漩渦中去,在這里不僅發生中等的技術革命,而是要發生大規模的、普遍的生產技術革命。如果幾種因素能夠引致平均利潤率突然上漲,很可能將引發這樣一種機制,從而導致廣泛的、規模巨大的擴張性浪潮。根據馬克思對“機器大工業”的分析,曼德爾認為這種技術革命的決定性因素在于用機器生產動力機械方面:“在能源機器生產和動力機械的機器生產方面的每一次革命,都逐漸使整個經濟中的全部生產技術發生了變化,其中包括交通運輸體系的技術在內”。正是動力機器的變化以及隨之而來的傳送機器和工具機器的革命性變化,逐步引起整個社會生產技術的變遷,從而暗示了新積累資本擴大的長期可能性[9]121~156,[10]。

    根據這些分析,曼德爾認為有事實性標志的長波主要有三個時期,如下表所示。

    二、我國學者的研究

篇(7)

關鍵詞:藥品價格 成本虛高 加成政策 治理

2009年新醫改開啟以來,新醫改設計的政府投入目標超額完成了。中央政府和各級政府6年來總共投入的經費達到了4萬億元,單單2014年政府投入超過1萬億元。但是預期效果性指標并未達成,看病貴問題有增無減,人均住院費用和次均門診費用不降反升。《衛生和計劃生育統計年鑒2014》顯示,2013年,門診人均醫療費用為186元,其中藥費92.4元,住院人均醫療費為7027元,藥費2939.7元。

藥品費用是醫療價格大板塊,藥品價格改革一直是醫改重要組成部分,2009年,國家發改委等部門聯合下發了《關于印發改革藥品和醫療服務價格形成機制的意見的通知》(發改價格〔2009〕2844號),但是,改革效果遠不及預期。2013年,門診人次費用中,藥品費用占比49.7%,人均住院費用占比41.8%。醫改之前的2008年全國衛生總費用1.2萬億元,公立醫院藥品費用約2314億元;藥品制造業總資產約6000億元;藥品流通行業銷售總額約4700億元。醫改之后的2013年,全國衛生總費用3.2萬億元,公立醫院藥品費用約5501億元;醫藥制造業總資產約1.85萬億元;藥品流通行業銷售總額1.3萬億元。藥品價格高,催生了藥品產業的“繁榮”,也催高了醫療服務價格。藥品價格形成機制不順,又是藥品價格居高不下的重要誘因。

前不久,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衛生計生委、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商務部、食品藥品監管總局頒布的《推進藥品價格改革的意見》(發改價格[2015]904號)指出,“除品和第一類外,取消藥品政府定價,完善藥品采購機制,發揮醫??刭M作用,藥品實際交易價格主要由市場競爭形成?!彼幤穬r格主要由政府定價轉向主要由市場定價之際,總結現階段我國藥品價格形成中的問題,剖析其原因,理順藥品價格形成機制,顯得尤為迫切。

一、價格及藥品價格形成

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告訴我們,商品的價格是價值的貨幣表現并圍繞價值上下波動。從單個廠商看,商品價值不變資本(包括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可變資本及剩余價值之和,用公式表示為:商品價值=c+v+m,在市場競爭社會里,c+v會轉化為成本價格(k),m會轉化為利潤(p),于是,商品價值=k+p,競爭中形成的利潤必將轉化為平均利潤,這樣,商品價值就轉化為商品的生產價格(成本價格+平均利潤),商品的市場價格則圍繞生產價格上下波動。

在計劃經濟條件下,我國商品(包括藥品)由政府定價,基本方法是,在核算企業生產成本基礎上,加價15%,形成出廠價,再加15%形成批發價,最后加15%形成零售價。這里不需要考量供求關系、企業經營策略等因素。

近二十年來,我國對藥品價格費用的定價上采用的是政府指導價和市場定價相結合的方式。政府規定醫院在進價基礎上有±15%的調控空間。在這種類型的藥品價格形成機制規定下及政府對醫院存在一個長期投入不足的情況等共同作用下,醫院為了維持自身的持續且有效的運轉,只能通過提高藥品銷售以及降低部分醫療服務價格來彌補自身經營經費不足,最終形成醫療行業中醫療服務收費和藥品價格倒置的現象,即我們通常所說的“以藥養醫”機制。而此時的藥品價格事實上不僅承載了藥品本身價格,還包含了補償醫療服務費用過低的重擔。

現今的藥價形成可分兩大類:一類是國家發改委及其領導下的各省物價管理部門根據相應政策法規進行審批,核定藥品價格。制度規定藥品分為兩大類,分別為醫保類藥品和非醫保類藥品,非醫保類藥品由藥品生產企業自行定價。而醫保類藥品又劃分為甲、乙兩類,實行不同的價格管理,其中甲類由國家發改委統一定價和調價,全國執行同一價格;乙類由各地物價管理部門分別定價,在生產企業自行定價的基礎上有±15%的調控,各地分別執行各地的價格。另二類是以招投標、掛網采購為主的藥品價格形成機制。

由于醫藥市場的信息不對稱,藥品市場中種類繁多、中西類別藥物混雜,加之藥品流通渠道過長,藥品成本構成過于復雜,只是政府管理部門無法真正掌握藥品的真實成本,最終定價出現不合理現象。并且目前的藥品市場上出現了“高價藥驅逐低價藥”的現象。緣于我國“以藥養醫”的制度性設計以及醫藥市場中的雙重關系的存在,并且藥品市場上最終的消費者是患者,因此藥品在進入醫院后決定藥品能否進入患者手中最終消費的選擇標準實質上是能否給醫院和醫護人員帶來最大利潤的藥品,在進價±15%的調控幅度既定的情況下,自然而然導致進價越高的藥品銷售量越好。

二、現階段我國藥品價格存在問題及原因分析

1.藥品出廠定價審核批準不規范。各級藥品價格審批部門受專業知識限制,且藥品種類繁多,關于藥品實際生產成本的透明度極低,唯一存在的區分點就是出廠價格,而藥品企業出于自身利益考慮會虛報藥物的組成組分,抬高藥材價格,虛增成本,導致政府在這種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制定的價格偏高。

2.藥品集中招標增加藥品價格額外成本。藥品集中招標采購,本意為要降低不合理的藥品價格。但事實卻使藥品在流通過程中增添了一個環節,比如招標中介機構依靠出售招標文件、亂收專家評審費、中標服務費、藥品質量檢驗費、場租費等方式,這必然會促使藥品成本大幅度提升,于是企業將這部分成本費用“轉嫁”到藥價中,使藥品在招標前就已經“價格上漲”,從中可得知,藥品價格在招標采購中就產生了新的價格虛高,促使醫療機構中標藥品價格居高不下,遠高于批發價格數倍乃至數十倍。

3.新藥審批把關不嚴格。政府為應對藥品價格居高不下的現況出臺了一些相應政策,而藥品生產企業為有效應對和規避一些法規,就通過改變劑型、規格、包裝或添加無關緊要成分,在原有的價格基礎上提高價格水平,價格往往是同類品種老藥的數倍,乃至數十倍。由于新藥審批制度尚不夠完善,許多藥品生產企業為贏取高額利潤,紛紛開始仿制藥品,最終導致藥品價格的持續上漲,加重消費者負擔。

4.醫藥市場競爭機制扭曲。我國藥品制造企業有幾千家,藥品批發商有上萬家,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下,生產企業會不惜采取不正當手段推銷藥品,藥品批發商競相向醫療機構以高額回扣、折扣為主要推銷手段推銷藥品,藥品市場的競爭因此演化為價格折扣的激戰。為了促銷藥品,促銷人員深入醫院與醫護人員之間直接聯系,以回扣作為誘惑,鼓勵醫生使用和推銷自身企業的產品。醫護人員的回扣無疑會加入藥品價格之中,導致消費者手里的藥品價格始終無法下降。

5.藥品加成政策倒逼藥品趨高定價。由于政府財政支持力度有限,對醫院投入過少,政府補助金占綜合醫院總收入不到10%,甚至打白條。為彌補醫院財政補助的不足,政府實行了藥品加成政策,允許醫院通過銷售藥品而獲得差價收入(15%),以補償醫院在運行經營上的資金不足,維持醫院的正常運轉和發展。對于醫院而言,加成的比例盡管相同,但不同價格加成后醫院贏利額不同,進價越高,醫院贏利越多。進高價藥成了醫院自然選擇。藥價高也給處方醫生提供了利潤空間,激發了醫生開大處方。當高價藥行銷醫院時,廠商不得不調整定價策略,選擇虛高定價。在藥價虛高面前,廠商、醫院、醫生形成了利益集團。為了鞏固集團利益,廠商又采取差別供貨辦法,醫院銷售的藥品零售藥店不供貨,以致政府種種降低藥價的努力都無功而返。

三、理順藥品價格機制的建議

1.進一步健全相關的法律法規。短期降低藥價不是目標,這只是暫時減輕群眾醫藥費用負擔的手段,不是治本良方。國家必須建立一個長效機制,設立一個對政府直接負責的藥品價格監管部門,并賦予其行使一定法律法規的權利,才可在一定程度上對藥品價格虛高的現狀起著約束的力量。在我國藥品價格管理體制改革過程中,通過不斷完善已有的法律法規,并盡快制定新的具有針對性的法律法規,通過法律法規的力量來實現對藥品價格的管理。包括制定完善的專門性的藥品價格定價法規,作用于我國各類藥品的定價原則、作價方法、監督機制及處罰條例等方面,借此約束我國醫藥企業在各環節上的定價行為,以有效防止廠家的投機取巧行為,避免市場的混亂,有效抑制藥品市場中的無序競爭,又可增加消費者對藥品的知情權、信任感以及對藥品價格的正確認知。

2.適度擴大政府對處方藥品的定價范圍。我國市場上流通的藥品約有16000種,除列入醫保目錄的實行政府定價外,其他都實行市場調節價,其中政府定價的才2400種左右,占市場流通份額的60%,然而其中屬于處方藥的才1600多種(約占15%),大量的處方藥游離于政府定價管理范圍之外,由市場自行調節價格。這種由市場調節定價的藥品替代性又十分強,造成一種藥品多個名稱、若干個價格的現象。應適度擴大政府定價的覆蓋面,將所有處方藥列入政府定價范圍內。通過政府定價的嚴格管制控制藥品價格的不合理上漲。

3.嚴格藥品成本審核。嚴把藥品初審關,協調好各方利益關系,使各級價格部門既要對藥企生產企業負責,又要對廣大消費者負責。嚴格藥品成本審核,合理制定出廠價格,壓縮價格空間,從根源上控制藥品價格虛高問題的產生。

4.實現“醫藥分家”破除以藥養醫。長期以來,由于政府財政支持力量有限,醫院診療費用過低,允許醫院通過銷售藥品獲取差價增加收入,實質上是靠藥品的高額利潤拉動醫院的經濟效益并且補償運行經營成本。“以藥養醫”的模式導致醫院和醫生的利益驅動,醫生開大處方、醫院賣高價藥品等。打破這種以藥養醫的機制,第一步是中央財政必須擴大對醫療機構的投入,特別是要加大對中小型縣、區、鄉二級醫療機構的投入。第二步是公立醫療機構實行藥品零差率銷售,提高醫療勞務收費標準,改變醫院收入結構。第三步是積極推動醫院藥房托管或社會化經營,實現藥品同城同價。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國家發改委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藥品價格管理的通知》[EB/OL].[2010]195號

[2]鄧少東,吳柱國.新經濟形勢下藥品價格形成機制探討[J].衛生經濟研究,2014(6):29-31

[3]孫玉剛,胡萬寧,付小平.醫療機構臨床過度用藥的倫理學思考[J].中國醫學倫理學,2009,22(6):83-84

主站蜘蛛池模板: 性无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亚洲av综合永久无码精品天堂| 国产精品久久久国产盗摄| 全部古装a级在线播放|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一区二区| 久久成人国产精品免费软件| 国产高清不卡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av| 国产精品无码午夜福利| 国产专业剧情av在线| 曰批免费视频播放免费直播| 国产98色在线 | 日韩| 亚洲ⅴ国产v天堂a无码二区| .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欧洲| 久久精品aⅴ无码中文字字幕不卡| 国产乱色精品成人免费视频| 爆乳美女脱内衣18禁裸露网站| 成 人影片 免费观看|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 色窝窝免费播放视频在线| 国模吧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果冻传媒| 无码乱人伦一区二区亚洲| 亚洲a∨无码一区二区| 男女18禁啪啪无遮挡网站| 蜜臀av在线播放| 精品国产成人av在线| 在线 |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99久久免费国产精品| 在线天堂资源www在线中文| 久久久国产乱子伦精品作者| 国产亚洲av无码av男人的天堂| 99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漂亮白嫩美女在线观看| 狠狠亚洲婷婷综合色香五月排名| 亚洲性无码av在线| 欧美性受xxxx黑人猛交| 亚洲欧美日韩精品久久亚洲区| 好吊妞视频这里有精品| 精品国产乱码久久久软件下载| 肉体裸交137日本大胆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