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囯产精品一品二区三区-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网站-四房播播网站

學術刊物 生活雜志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鄉村文化的價值

鄉村文化的價值精品(七篇)

時間:2023-06-22 09:22:5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鄉村文化的價值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鄉村文化的價值

篇(1)

現代社會隨著經濟的發展,物質需求逐漸得到滿足,因此商品中的“非物質”所蘊含的價值隨之增長。商品既具有“物”的價值,能滿足人的“物質”需要,同時又含有“文化”的價值,為人們提供“精神”需求。近年來,鄉村旅游的發展最為重要的基礎在于人們對商品“文化”訴求的增強,鄉村旅游開發的實質是其獨特的文化資源而為游客提供的“文化產品”,即“賣的是文化”。本文試圖從文化經濟的視角來分析鄉村旅游與鄉村發展,即文化在鄉村經濟發展中的重要意義。

一、商品的文化價值

文化產業及文化經濟學的提出是針對現代社會中文化及商品的“文化”價值所占有的份額越來越大這一事實的回應。任何商品都具有“物”的價值和“文化”價值,只是在“物”缺乏時,尚未溫飽的人們對于商品“物”的追求大于“文化”的追求;隨著經濟的發展,“物”的價值意義相對于“文化”價值來說,已大大減少。作為“交換”的商品,一生產就不完全是純自然的物,它是人類社會生產和交換的“物”,因而蘊含有觀念性的東西。馬歇爾•薩林斯在《文化與實踐理性》中認為,生產是某一文化邏輯的物化過程,“因而,生產不只是,而且也決不是物質效果的實踐邏輯。它是文化意圖。肉體存在的物質過程是作為社會存在的意義過程而被組織起來的———對人來說,既然它們始終是在確定的方式中被界定的,這就是他們唯一的存在方式”,“為了對生產作出文化的解釋,重要的是要注意到,物品的社會意義(正是它的社會意義使得物品對一個特定類別的人是有用的)顯然并不來自它的物理屬性,而是來自它在交換中被賦予的價值”。[1](P220)商品的使用價值如同價值一樣也具有社會屬性,相同的商品對于不同文化人們其使用價值不可能完全相同。如薩摩亞人宴會上分肉的情形,一只豬分成10份,每份都有一定的名稱,分給相應的具有某種地位的人,對于他們來說,重要的不在于吃豬肉,而在于分給他肉。[2]薩摩亞人宴會上的豬肉對于薩摩亞人來說,其“物”的價值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宴會上豬肉的“文化”價值,即分給其相應地位的豬肉。狗在美國被看作與人親密的動物,狗肉在食譜上成為美國人的一種禁忌,但對于將狗肉列入佳肴的韓國人和中國人來說,其使用價值完全不同。

事物的選擇不是事物本身的物質屬性規定的,而是人們的文化,即思維模式??墒撑c不可食,當然不可否定物的“自然屬性”,即能夠滿足人體攝取能量的需要,但“文化”的屬性在這一規約中具有重要意義,如印度人拒絕吃牛肉,穆斯林痛恨豬肉,美國人不吃狗肉等就不是消化生理和營養的問題,而是和其文化有著決定意義的關系。消費從來就是“文化”的,“在以物品的消費來實現自我滿足表象后面,我們實際上是在參與一場文化的游戲:我們是在扮演著和表達著自己的社會角色,并且是在令人愉快地履行著社會職責。這就把消費概念化為一個公共性的問題,而非一個私人的問題,也就把文化推至社會生活的中心位置,從而也就把‘關系’和‘場域’確立為研究的聚焦基點”。[3]在當代社會,商品對于人們,不僅具有交換價值,同時還具有“文化”價值,“一件物品絕不僅只是有交換價值,也絕不僅只是從物質上生產出來滿足人們的某種需要的物件,它同時也是銘刻了某種文化意義和文化價值的東西。它不僅具有經濟生命,也具有社會和文化革命。因此我們不僅要從經濟的視角,而且要從文化的視角來對它進行研究”。[4](P22)人們的經濟淹沒在社會關系中,莫斯在《禮物》中認為庫拉圈既不是完全慷慨無償的支付,也不是完全自私圖利的生產和交換,它只是一種混雜在一起的東西。未被回報的禮物仍會使接受禮物的人顯得卑下,尤其是當收禮者無意回報的時候。西北美洲的特林其特人、海達人到冬季時,舉行“夸富宴”,人們會燒掉整箱的燃燭或鯨魚、燒掉房屋和成千條毯子,還會打爛最珍貴的銅器,然后投入水中。[5](P68)在“夸富宴”這一看似不理性的消費其實蘊含“文化”理性,在“夸富宴”這種“財產之戰”中獲勝的一方不僅自己的等級獲得了提升,而且連他的家庭在社會中的地位也得到提高,而節儉反而被視為蔑視的對象。

“購物,即使是日常用品的購買,現在都已經幾乎完全失去了其作為一種活動的地位,而簡直變成了一種體驗。它失去了一種物質性,成了一種文化事件”,[4](P154)“我買故我在”,購物在消費社會里,已不是一種為了獲取為人所使用的“物”,而是在購物中體驗生活。購物不僅成為一種休閑活動,而且成為人們自身身份的一種界定。波德里亞認為,商品的象征或符號價值已經變得日益重要,“任何只要被當成財富的源泉或滿足的源泉,當成使用價值,就是可以忍受的,哪怕是被異化,被剝削的最差的勞動也是如此。只要人們還能發現一種與個體要求或社會需求或社會需求相符的‘生產’,個體或歷史的最差的形勢就可以忍受,因為生產的幻覺永遠是讓生產符合其理想使用價值的幻覺”。[6](P41)在消費社會中,文化的價值和意義由于物質的滿足而增長,“文化”的消費成為消費的中心。近幾年來,中國鄉村旅游正是靠“文化”的依托得到了發展,“賣的就是文化”成為鄉村旅游發展的實質。

二、鄉村旅游與文化

鄉村旅游主要是一種文化旅游。旅游是一種有目的的活動,其文化的體驗決定游客的目標,“雖然有的人把旅游看作是自愿的,自己感興趣的活動,但旅游本身在自己的社區應被認為具有某種精神上的東西。因為旅行是一種不平常的活動,所以其目標從象征意義上來是神圣的,從精神上說它處于一個較高的水平,這不僅是日常生活的問題”。[7](P31)游客到鄉村旅游其主要目的是為了體驗鄉村文化,因此游客消費者和旅游經營者形成了一種文化交易模式:旅游經營者經營文化、銷售文化,即“賣的就是文化”;而作為消費者的游客到鄉村旅游是為了享受文化,即“買的就是文化”。因此,文化在鄉村旅游中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沒有文化,沒有自己獨具特色的文化,是無法在旅游業這一重要文化產業的競爭中獲取優勢的。文化是鄉村旅游發展的生命,因此為獲得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如何保護和利用文化這一主題提上了日程。當然,并非一個區域所有的文化都能成為旅游文化資源,旅游文化資源是指總的文化中具對游客有吸引力的地方,即顯性文化,如民族服飾、建筑風格、民族風情等。旅游的發展必然帶來對旅游目的地文化的沖擊,因此在旅游業發展中,保護和利用旅游文化資源是旅游業發展的重中之重。#p#分頁標題#e#

文化是一個群體共享的理想、價值和行為準則。如果來自不同文化的人們流落到一座荒島一段時間后,或許會形成某種社會;然而,這一群體的每一成員會保持他或她自己的身份和文化背景,一旦群體成員從荒島逃生,這一群體就立刻解體了。[8](P34)文化是文化持有者的文化,因此在文化保護和利用時,最重要的是“保護誰,誰利用”的問題。目前,在鄉村旅游發展過程中,一些開發者、經營者往往在不了解當地傳統文化的情況下,為迎合游客消費傾向,將民族傳統文化庸俗化。如一些旅游區出現利用一些民族傳統婚姻形勢,硬拉游客與旅游服務者舉辦所謂的婚姻儀式宰殺消費者的情況。這不僅是對傳統文化的誤用,而且是一種不遵守規范市場的服務行為。同時,游客大多來自大都市等發達地區,而鄉村旅游往往在經濟欠發達的地區,中國經濟發展的二元性,導致了游客所代表的強勢文化和鄉村旅游目的地的弱勢文化在鄉村旅游目的地的相撞,使得代表民族傳統文化的鄉村遭到文化的巨大沖擊。在強勢文化影響下,旅游目的地居民往往羨慕、模仿游客,向強勢文化靠攏。在鄉村旅游發展中,由于一些鄉村傳統文化的喪失,使本來具有特色的旅游也變味了,從而喪失了旅游發展的基礎,更無從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獲勝。正是基于文化是鄉村旅游發展的生命這一聚焦點,如何保護和傳承傳統文化成為鄉村旅游發展的關鍵。文化是該文化持有者的文化,他者對這一文化的了解和感情不可能與文化持有者相同,如一個美國基督教者和一個阿拉伯穆斯林人對豬肉的看法是不可能具有相同的感情,一個將其視為可食,一個將其列為不可食。在一個文化種群看來是好的東西在另一文化中不一定就是好的,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價值判斷標準。因此,傳統文化的保護及怎樣保護并不是上級政府或外來旅游經營者能完全替代的,這一文化的主體理應有完全的主導權。

文化的保護和利用既對立又同一。鄉村旅游的發展,帶來了強勢文化的沖擊,一些傳統的民族文化遭到喪失。一些經營者由于只注重經濟利用,盲目開發,結果使幾百年來歷史的傳統儀式毀于一旦。更為嚴重的是,一些文化商品化作為旅游消費品時,根本沒有經過當地人許可,而且一些經營者,為了短期效應,想怎樣經營就怎樣經營,往往造成傳統文化的庸俗化。可以說,一些旅游開發者將旅游開發到哪里,傳統文化就破壞到哪里。但是,我們并不能因為一些鄉村旅游業的發展導致了傳統文化的破壞而認為旅游與文化保護是無可調和的矛盾,正因為如此,我們才要求在旅游開發中注重文化的保護。沒有文化,旅游勢難發展,在旅游開發中注重保護,已越來越為人們所認同。文化的保護也需要發展,我們不可能設想,也不可能要求一些貧困落后地區堅守自己的貧困而擔當起文化保護的責任。只有發展了,才能使文化持有者認識到其固有文化的意義。在印度尼西亞巴厘島,正是因為旅游業的發展,在許多村莊都可見到某種民間藝術的復蘇。例如,小學生要學猴舞、音樂以及雕刻。巴厘年輕人的身份是靠他們的技能得以認可,即其技能對游客和當地觀眾同樣具有價值。如果他們的雕刻、舞蹈或戲劇表演很棒,這種技能可能成為他及他家庭的贏利之源,而且給個人帶來極大的自豪感和滿足感。[7](P140)

三、鄉村旅游與鄉村發展

旅游具有文化性。在旅游業中,旅游產品的生產既是一種經濟的生產,也是一種文化的生產,民族傳統文化資源在鄉村旅游發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文化的多樣性對于鄉村旅游的發展較為重要,旅游的發展,只有打造出有特色的文化品牌,才能更好地促進旅游業的發展。近幾年在旅游開發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品牌越來越重要。對于游客消費者來說,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大眾文化的另一端,對大多數游客具有求異的吸引力。民族民間傳統藝術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主體,如云南貴州一些鄉村旅游就是依托一些對游客具有巨大吸引力的歌舞藝術來發展的,如《云南印象》、《麗水金沙》、《多彩貴州》等。文化的多樣性,能為鄉村旅游的發展提供平臺。然而,鄉村旅游業的發展能不能為旅游目的地的發展提供平臺則是另一問題。鄉村旅游的發展,靠的是鄉村傳統文化,“賣的是文化”,如果旅游業發展的利益為外地公司和他者所分享,文化持有者的鄉村不能分享旅游所帶來的發展,其固有文化的保護必定是空談,也極不合理。在鄉村旅游中,“文化”、“旅游”、“經濟”是具有內在緊密聯系的環節。鄉村文化的多樣性有助于旅游品牌的打造,促進旅游業的發展;而旅游業的發展,只能在帶動鄉村發展的基礎上,才能為保護民族文化的多樣性提供保護資金和發展平臺。印度尼西亞巴厘人正是因為旅游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使許多人充滿激情地發揚自己的文化。近年來,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由于鄉村旅游的發展,促使了一些村寨經濟得到發展,民族傳統文化得以傳承,如雷山縣郎德和西江兩個苗寨。

鄉村旅游業的發展要為鄉村經濟發展服務,只有鄉村經濟得到發展,才能為旅游業的發展提供平臺?;诖?旅游目的地居民參與鄉村旅游業,并在旅游發展中獲得實實在在的利益便具有重大意義。既然賣的是鄉村民族傳統文化,因此獲得的利潤就不應將該文化的持有者排斥在外。但是,由于旅游業體制的不健全,一些鄉村旅游將村民排除在外,或者村民參與程度低,大量的旅游利益為外來經營者所分享。一些鄉村盡管旅游發展紅火,但旅游目的地居民仍處于原有的貧困狀態,并且旅游的發展為其生產、生活造成極大的不便。旅游利益分配的不合理,必然引發各利益主體之間的糾紛和沖突,如一些鄉村居民毀壞作為旅游觀光的自然資源,導致旅游資源的破壞;對于外來旅游經營者將自己排斥在外,又利用其傳統文化進行旅游開發時,更是充滿了敵對情緒。因此,在鄉村旅游開發中,沒有村寨社區參與旅游的利益保障機制,就無法解決各利益群體之間的沖突,就無法使鄉村旅游真正為鄉村經濟的發展提供推動力。旅游目的地居民的積極態度對于鄉村旅游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來自城市的游客消費者來鄉村不只是觀光,而是為了體驗鄉村的生活。一般游客的旅游由于事件等條件的限制,可能只觀注一些顯性文化,如服飾和歌舞,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對于文化體驗的需求也隨之增強。因此,在有特色的鄉村旅游品牌的打造中,沒有當地居民的積極參與是不可能成功的。如在貴州苗族村寨的旅游發展中,過去大多數游客只注重苗族的飛歌、美麗的服飾和具有獨特風情的吊腳樓等顯性文化,而現在,一些游客逐漸關注苗族的內在文化,不只是追求美麗服飾的一飽眼福,而是希求獲得苗族當地居民對其服飾圖案的解釋。在偏僻欠發達的鄉村社會,具有豐富的民族傳統文化。#p#分頁標題#e#

如何發揮其文化的優勢,為經濟發展服務,是當今鄉村發展的重大課題。旅游業的發展需要美好的環境和豐富的人文景觀,而偏僻的民族貧困山區有著豐富的旅游資源,同時,旅游業是一個依托性較強的經濟———文化產業,不僅能夠發揮民族村寨的文化優勢,帶動農產品的銷售,而且還能夠加強對民族傳統文化的保護。由于經濟的貧困導致了一些傳統文化的喪失這是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只有經濟發展了,人們的生活水平有了提高,人們才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傳承自己的文化。如貴州省雷山縣,依托苗族傳統文化,通過發展鄉村旅游,帶動了具有當地特色和優勢的“茶葉”產品的生產和銷售,成為游客喜愛的消費品。區域經濟的發展需要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支柱產業,支柱產業的發展帶動其他產業的發展,形成以點帶面的局面。旅游景區的發展,必然帶動周邊鄉村社會的發展。云南羅平旅游的發展,帶動了農產品的加工和銷售,如菜油、生姜、蜂蜜、蘿卜等優勢產品的發展。一些偏僻欠發達的民族山區,在目前的經濟發展中暫處劣勢,但這些取締往往有豐富的傳統文化資源,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利用這些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打造獨具特色的旅游品牌,轉劣勢為優勢,是貧困民族地區發展的一條有效的途徑。

四、民族文化、鄉村旅游與鄉村發展

現代化的發展,不僅在經濟上造成了城市與鄉村的二元對立,而且在文化上造成了都市文化與鄉村文化分野。隨著現代城市物質供給的滿足,商品價值中“文化”的價值凸顯,并改變了人們的價值訴求。在消費社會,人們對于商品的看法,與物質欠缺時代有著不停的觀念和判斷標準,即在商品“物質”使用價值的基礎上,越來越注重“文化”的使用價值。文化經濟學正是由于現代消費社會中文化產品及產品中“文化”價值成為主導潮流這一經濟事實而產生的。當然,文化產品的價值并非是個人規定的,“作為一種文化產品,無論其消費還是生產,都受到特定時空中某種主導文化價值體系以‘普遍性’聲言而展開的社會選擇的預先規約。用經濟學的術語說,文化產品轉換的條件就是市場進入的條件。只不過一般經濟物品是以物質質量、資本實力和技術水平等自身的要素為一戶來獲取市場進入條件的;而文化產品的市場進入,除了自身要素外,則在根本上受制于主導文化價值體系的社會選擇”。[9]

篇(2)

2012年9月3日,由中央電視臺、光明日報聯合主辦的大型公益活動,第二屆“尋找最美鄉村教師”頒獎典禮,在中央電視臺演播室舉行。孩子們用純真的歌聲和呼喚,向老師致敬,讓在場的觀眾激動的流下熱淚。這些鄉村教師有從海拔7540米的新疆冰山而來,有從海拔4600多米的高原而來,還有從土家族的村寨等地而來,而他們的學生、父母和家人就是頒獎嘉賓。這些遠道而來的普通頒獎者,手捧著獎杯走上舞臺,把這沉甸甸的榮譽獻給了最可愛的鄉村教師。

【理論鏈接】

1.文化對社會發展產生深刻影響,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通過尋找最美鄉村教師這一活動,展示優秀鄉村教師的高尚精神風貌,不但有利于促進鄉村教育的發展,也有利于激發中華民族的奮斗精神。

2.文化影響人的實踐活動、認識活動和思維活動,優秀文化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增強精神力量、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尋找最美鄉村教師的系列活動,能夠喚醒人們深藏內心的奉獻精神,進而激勵各行各業的勞動者搞好本職工作,激發社會各界對教育、特別是對鄉村教育的支持和理解。

3.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素質的必要要求。尋找最美鄉村教師的系列活動,有利于宣傳、學習他們身上所體現的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

4.通過尋找最美鄉村教師,發揮他們的榜樣作用,是聯系新時期新階段的實際,是加強思想道德建設的需要。

5.意識具有反作用,正確的意識對事物發展起促進作用,我們要重視精神的力量。尋找最美鄉村教師,是要以健康向上的道德風尚引領社會風氣,用與時俱進的道德準則來規范人們的行為。

6.堅持正確價值觀的導向作用。在當前社會思想多元化的背景下,學習最美鄉村教師精神品格,有利于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7.人生的真正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貢獻。最美鄉村教師不計報酬、不辭辛勞,為中國的現代化與民族文化的傳承發展作著自己獨特的貢獻,他們的事跡感動并激勵著無數人。

8.人民群眾是實踐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最美鄉村教師是我們身邊的普通人,他們的身上直接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優秀品質,集中表達了人民群眾的道德追求,也全面反映了我國社會發展進步的時代精神。

【創新預測】

1.下列是對“尋找最美鄉村教師”系列活動的認識,不正確的是

A.開展有益文化活動,提升公民文化素養

B.在全社會營造知榮辱、樹正氣、促和諧的良好風尚

C.發揮先進人物在公民道德建設中的示范引領作用

D.創新文化傳播方式,推動傳統文化發展

2.在第二屆“尋找最美鄉村教師”頒獎典禮上,我國首位飛天女航天員劉洋說:我們的成長經歷中,伴隨著鄉村教師的愛和激勵,他們點燃了學生孩子無數的夢想,也扶著我們一步一步地成長,去實現自己的理想,他們也是我心目中的英雄。這表明

A.文化對人的影響是強制的、有形的 B.先進文化自然能夠戰勝落后文化

C.文化影響人們的實踐活動、認識活動 D.文化能夠促進青少年的健康成長

在當今社會,有的人計較索取,最美鄉村教師卻以奉獻為榮;有的人追逐名利,最美鄉村教師卻以責任為重。最美鄉村教師引領著時代先進的風尚,詮釋著人生的真諦和價值,凈化著社會的風氣。據此回答3—4題。

3.材料告訴我們

A.價值觀和人生觀對人生道路的選擇具有導向作用 B.人的自私本性是難以改變的

C.青年人的價值觀促進了社會的發展與進步 D.成為別人學習的模范才是真正有意義的人生

4.當前,我國之所以要開展“尋找最美鄉村教師”及其類似的道德教育活動,是因為

A.市場經濟必然導致世風日下 B.社會意識是促進社會發展的精神力量

C.道德對社會發展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D.社會意識隨著社會存在的變化而同時變化

5.中國有近一半的人生活在農村,近一半的學齡兒童在農村,無數鄉村教師不計報酬,不辭辛勞,在中國最貧窮、最偏遠的基層學校默默堅守,為中國的現代化與民族文化的傳承發展作著自己獨特的貢獻,他們的故事令人感動、讓人牽懷。尋找最美鄉村教師系列活動,喚起了更多的人關注中國農村教育現狀,不少單位、企業、個人走上了資助鄉村教育的道路,用點滴行動,為鄉村的教師和學生送上溫暖和祝福。

最美鄉村教師的事跡說明,我們每個人都能夠成為感動他人的人,讓我們在傳播道德模范感人事跡的同時,也從自我做起,用自己的言行匯聚成無窮的道德力量,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注入強大的精神動力。

(1)運用“文化的作用”有關知識,分析上述材料體現的文化生活道理。

(2)運用聯系的觀點分析上述材料。

(3)運用文化生活知識談談我國應該怎樣提升全社會道德水平?

(4)最美鄉村教師對我們實現人生價值有何啟示?

參考答案

1.D 2.C 3.A 4.C

5.(1)①尋找最美鄉村教師系列活動,使不少單位、企業、個人走上資助鄉村教育的道路,體現了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能夠在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轉化為物質力量。②尋找最美鄉村教師系列活動,讓人民群眾受到了教育,體現了文化對人的影響來自各種形式的文化活動。③在鄉村教師崇高品格的感召下,社會各界用自己的行動支持鄉村教育,體現了文化能夠影響人們的認識活動、實踐活動。④鄉村教師的精神品格感動了人民群眾,體現了優秀文化能夠塑造人生,豐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強人的精神力量。

(2)①聯系具有普遍性與客觀性,要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優秀鄉村教師的精神感動了社會各界人士,社會各界紛紛對鄉村教育伸出援助之手。②部分的功能影響整體功能的發揮。鄉村教師作為一群普通的勞動者,但他們的工作直接關聯到中國的現代化與民族文化的傳承發展。③人們可以根據事物的固有聯系改變事物的狀態,建立新的具體聯系。通過尋找最美鄉村教師,使更多的人開始關心鄉村教師,開始支助鄉村教育。

篇(3)

關鍵詞: 鄉村教師 文化境遇 文化重構

新農村建設是惠及億萬農民的壯舉。文化建設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新農村建設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鄉村教師是新農村文化建設的主體,承擔著振興鄉村教育、發展公共文化的重要責任。然而在時下轟轟烈烈的農村改革中,很難看到他們活躍的身影,他們蜷縮在鄉村學校的圍墻內,淪為社會的邊緣人。面對種種文化困境,鄉村教師應該拋開外在規制,內求諸己,實現自身文化重構,在鄉村社會和鄉村教育中開拓新的人生。

一、鄉村教師的文化生存現狀

(一)文化的公共性失落

鄉村教師作為鄉村中的知識分子,同時具有專業性與公共性的雙重性質。歷史上,鄉村教師作為鄉村中的知識分子,曾在鄉村社會的進步和鄉土文化的傳承與啟示方面發揮過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過分強調鄉村教師的專業發展,脫離了鄉村教師的文化生存環境,使鄉村教師遠離鄉土社會與鄉土文化,在追趕城市教師的同時失落了文化的公共性。他們除了在課堂上向鄉村少年傳輸著遠離鄉村生活的知識以外,很少在鄉村公共文化生活中發揮應有的作用,淪為鄉村社會的喑啞群體。

城市化的專業發展模式是導致鄉村教師的公共性失落的最直接原因。目前的教師的專業發展模式城市化取向強行剝離了鄉村教師與鄉土文化的有機聯系?!八麄兎路鸨黄葟泥l土文化的肌體中撕裂出來,其生存方式日益和傳統的一切發生異化,導致了自身與本土文化的疏離”。鄉村教師在鄉村學校這座堡壘里堅守著對城市文化的忠誠,同時凸顯他們微薄的尊嚴與優越感。他們向往卻無法得到城市文化的慰藉,同時由于在鄉村會公共責任中的缺位,他們也得不到鄉村社會的認同。

(二)文化內涵不足

教師的文化素養是科學素養、人文素養和審美素養的總和。教師的綜合文化素養狀況直接影響著基礎教育教學質量,以及自身的幸福感與成就感。鄉村教師的文化內涵不足,則會帶來很多問題。

鄉村教師文化內涵不足直接導致課堂僵化。教師應該是有較深厚文化底蘊的智者。如果教師缺乏文化積淀,知識視野不夠開闊,文化修養和情趣單薄,課堂將面臨無窮的危機與尷尬。缺乏了文化,缺少對人性的關注與詮釋,課堂呆板乏味,自然不能引起學生的興趣。

教師文化內涵不足還將造成鄉村少年精神游離。沒有哲學家胸懷天下的宇宙情懷,鄉村教師不能支撐起鄉村少年精神的天空并滋養他們的生命。他們能為學生提供應試答案,卻不能給他們的精神世界一些關照,一份扶持與啟示。教師的文化涵養單薄,不能給他們曠達的審美眼界,無法彌補鄉村少年精神世界的空虛,彷徨與無助。

教師的文化涵養不足,也使教師本人的職業生涯嚴重缺氧。為追逐名利混雜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缺少精神寄托、文化支撐的他們,很容易產生職業倦怠。無疑教師本身很難從這種教書生涯中獲得幸福感與滿足感。

(三)身份認同的困惑

身份認同,是一種人的自我身份感,而身份認同危機就是一種人的自我身份感、自我價值感和自我意義感的喪失。現代教育技術以及教師專業化的發展使我國鄉村教師正面臨身份認同危機。

教師教學功能的削弱。傳統的知識傳授是由掌握知識權威的鄉村教師通過言傳身教傳遞給學生。而以網絡為代表的擬像時代的到來使鄉村教師失去了表達空間。傳統的師生之間的知識傳遞成為學生與機器打交道,鄉村教師在課堂上對學生的影響力大打折扣。比之言傳身教的教學方式,鄉村教師很難從“知識的網絡傳播操作者”這個角色中獲得效能感和成就感。

專業構建的自喪失。隨著鄉村教師的專業化發展,教師的專業發展及相關的評價范式對于教育從形式到內容的嚴格控制與規定使鄉村教師在追趕城市教師專業發展的過程中失去了教育的主動權。同時,鄉村教師在忠實地傳播這些城市知識的同時,漸漸地遠離了鄉村社會,淡出了鄉村公共生活視野。在當地人看來,他們是與鄉村社會無關的異鄉人。而在掌握城市知識話語權的文化精英看來,鄉村教師的專業發展顯然是失敗的,并不認可他們。如此,鄉村教師就淪為了不折不扣的社會邊緣人,這不僅挫傷了鄉村教師的信心,更給他們帶來了身份確認上的困惑。

(四)價值取向的異化

鄉村教師作為鄉村先進文化的傳播者和代言人,本來應該是鄉村文化方向的引領者,鄉村少年的扶持者,對鄉村教育保持一份熱誠,堅定的希望與信心。然而,遺憾的是,當前鄉村教師的價值取向出現了異化的現象。

價值觀的城市化取向。鄉村教師接受的城市教育及他們本身在城市接受教育時,城市的富足和文明給他們留下的深刻印象,深深地影響了他們的價值取向。留駐城市曾經是他們的一個夢想,然而當他們被現實拋向鄉村的時候,他們只好把自己的夢想寄托在學生身上。鄉村教師的這種偏向城市的價值取向必然會作用于學生年幼的心靈,影響著他們最初的城鄉觀念。

教師的職業道德下降。面對市場經濟的誘惑,有些教師的職業精神開始退化。工作上不思進取,滿腹牢騷怨氣,敷衍塞責,師德蕩然無存。他們對教育失去了熱心與愛心,對學生缺乏應有的耐心。這種現象不僅不利于鄉村教育的長遠發展,也嚴重損害了鄉村教師的威信和形象。鄉村教師應該嚴格律己,修身養性,涵養師德,養成一個知識分子應有的品格。

二、鄉村教師文化重構的策略建議

(一)提升文化素養

文化是教師的靈魂和血液,沒有文化內涵的教師充其量是一個教書匠,所謂“君子不器”,鄉村教師要想擺脫淪為“器”的命運,就要培養讀書學習的習慣,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這不僅是專業成長的需要,也是提高自身生活質量的和生命質量的內在要求。

鄉村教師提升文化素養,就要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閱讀經典。鄉村教師應該讓學習讀書支撐自己的生命,用文化涵養生命。以一種古典的心境,從容地沉靜地對待讀書,養成超凡脫俗的文人氣質。

學習是現代人生存和發展的需要,只有不斷學習才能豐富自身的文化底蘊,實現自身的成長。鄉村教師不僅要學習專業知識,也要拓展興趣愛好,培養多方面的學習興趣和能力。既要學習優秀的傳統文化,又要汲取西方文化的科學民主精神,在此基礎上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智慧。“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鄉村教師保持持續不斷的學習閱讀的熱忱,為生命提供源源不斷的新鮮血液。唯其如此,鄉村教師才能遠離平庸和浮躁,成為鄉村少年心理健康的維護者,鄉村文化的引導者,讓鄉村教育更智慧,更人性。

(二)培養文化批判意識

鮑曼認為,知識分子能否“超越對自身所屬專業或所屬藝術門類的局部性關懷,參與到對真理、判斷和時代趣味等這樣一些全球性問題的探討中來”,永遠是區分“知識分子”與“非知識分子”的尺度。文化批判不僅是知識分子的鄉村教師的本分,也是鄉村社會發展的必要條件。

鄉村教師接受過專業培訓,具備專業的價值理性知識,這為鄉村教師所扮演的知識分子角色進行文化批判提供了便利,文化批判也成為鄉村教師公共責任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鄉村教師作為知識分子,應該通過公共領域的文化批判引領鄉村文化的進步。鄉村教師依據專業知識所培育出的價值理性進行公共領域的關懷,鄉村社會在政治、經濟、文化上處于弱勢,缺乏甄別的專業知識。既然鄉村教師是社會知識分子階層的有機構成,鄉村教師作為知識分子的責任與使命是通過社會文化批判而促進社會文化的進步。鄉村教師憑借其文化優勢話語為鄉村文化提供理性批判,是鄉村教師作為知識分子的良知,更是公共關懷責任的要求。

(三)提升鄉土文化素養

鄉土文化有很多優秀的文化因子,質樸的人性,豐富的民間工藝,以及幾千年來流傳至今的天人合一的農業思想,無不包含著民間智慧和人性的溫暖。鄉村教師與鄉村文化有著天然的聯系,這種聯系就像胎記一樣與生俱來,滲透在他們的血液與骨髓里。鄉村教師只有提升自己的鄉土文化素養,完成文化上的回歸,才能找回自我,實現自身的成長。

鄉村教師提升自己的鄉土文化素養,首先要有一份情感歸屬。擁有樸素的鄉土情懷,在內質上把自己看做鄉村的一分子,熱愛自己腳下的這片土地。對這片土地之上的人民懷有深厚的感情,關注平民百姓的人生和命運,以悲憫的心來面對鄉村社會的種種真善美,假丑惡,與鄉村社會同呼吸。

其次,鄉村教師關注鄉村少年的生活世界,積極引導并培育鄉村社區文化。擴展公共文化空間,為鄉村教育和鄉村社會整合提供一個參與平臺。以此來豐富鄉村少年的精神世界,培育他們的公共精神。

總之,鄉村教師應立足鄉村,并緊跟時代,把握人類文明的精神內核,積極吸取現當代科學與民主的養料,內省于己,外啟于人,積極參與鄉村教育與鄉村經濟社會的建設,獲得廣泛的社會心理認同,成就自身的生命價值。

參考文獻:

[1]楊運鑫.平民精神:鄉村教師公共性回歸之所[J].大學教育科學,2008(5).

[2]劉鐵芳.鄉村的終結與鄉村教育的文化缺失.書屋,2006(10).

[3]賀雪峰.村莊精英與社區記憶:理解村莊性質的二維框架.社會科學輯刊,2000(4).

[4][美]馬歇爾·薩林斯.甜蜜的悲哀.三聯書店,2000.

篇(4)

[關鍵詞]旅游經濟;鄉村旅游;文化保護;可持續發展

發展鄉村旅游,是城鄉統籌發展的有效舉措,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內容,總書記2004年7月26日在視察上海崇明縣前衛生態村時指出:“農家樂前途無量”。國家旅游局將2006年全國旅游宣傳主題確定為“2006中國鄉村游”,以發揮旅游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的優勢和作用。開發鄉村旅游,鼓勵農民依托當地資源拓寬致富渠道,應當同時注意到鄉村旅游的發展很大程度上依賴于獨具特色的鄉村風光和人文資源,而農村旅游文化資源又具有脆弱性和不可再生性,所以開發鄉村旅游要堅持“保護第一,開發第二”的原則,走“保護——開發——保護”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一、鄉村旅游開發為文化保護創造了有利條件

旅游開發過程中對于旅游目的地文化的影響,學者們給予了較多的關注,主要是如何發掘文化資源的旅游價值,提高旅游的文化含量,保持旅游的可持續發展。研究表明,旅游的適度開發與有效控制,有利于文化的保護。鄉村旅游對于繁榮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等方面具有積極意義,通過發展鄉村旅游,傳統資源就地轉化為旅游產品,完成價值實現和大幅度升值,經濟手段輔之以合理完善的行政手段,為鄉村文化保護創造了有利條件。

1.為文化保護提供經濟保障

發展鄉村旅游是農民根據當地優勢調整產業結構,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實現增收的重要途徑。發展鄉村旅游擴大了城市居民在農村的消費,也促進了農業勞動力在農村內部的轉移,帶動了農產品消費需求的擴大,推動了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和農業總收入的增長。農村經濟的壯大,公共財政的積累,為農村文化資源的整理發掘、弘揚保護以及文化設施的建設提供了經濟上的可能和支持。

2.有利于鄉村文化的傳承

由于生產生活方式的轉變,鄉村文化中的許多內容逐步面臨消亡,盡管專家倡議、政府呼吁保護,但是收效甚微。隨著旅游開發的興起以及外地游客的欣賞度的增加,這些文化內容的經濟價值和文化價值日益顯現,使得那些面臨失傳的手工技藝、民間舞蹈和音樂等得到了重新認識和重視。人們為了發展旅游經濟,不遺余力地挖掘傳統文化,恢復一些瀕臨消亡或中斷多年的民俗文化。盡管這些行為活動直接目的是經濟利益,但是客觀上還是起到了恢復和傳承文化的作用。隨著鄉村旅游的深度發展,農民思想認識的進一步提升,將更加有利于鄉村傳統文化的延續。

3.提高了農民的文化保護意識

鄉村旅游開發吸引了城市居民來到農村,農民也有了更多的機會接觸城市文明,通過直接的對比,農民提高了對自我文化價值的認知度,增強了對自我文化的自豪感和認同感。在親身參與旅游經營管理和服務的實踐活動中,他們認識到鮮明的文化特色和秀美的山川一樣都是寶貴的財富,開始用旅游者的眼光審視自我文化,盡管這種認識還處于淺層面的萌芽狀態,但已經邁出了由被動保護到主動保護的第一步。而旅游收入為農民帶來了直接收益,出于通過旅游生態化發展獲得長遠利益的期望,農民對自我文化保護的自覺意識更加增強。

4.拓展了鄉村文化的發展空間

鄉村旅游在城鄉之間架起了文化傳播溝通的橋梁。農民通過發展鄉村旅游,感受了外來文化,開闊了視野,學習了先進的經營管理理念,對城市文明有了新的認識和理解,一些精品旅游地區的鄉村旅游還要接待外國游客,這里的農民更加要面向國內接軌國際。在文化交流的過程中,一些新的思想認識和行為習慣融入傳統文化和觀念當中,形成了具有時代特色又有傳統文化底蘊的新的文化共識,從而拓展了鄉村文化的發展空間。

二、鄉村旅游開發對文化生態的負面影響

發展鄉村旅游帶來了人員的頻繁交往,而不同文化的交流撞擊在所難免,城市文化進軍農村已是不言而喻的事實,而且其影響程度往往隨著旅游規模擴大而增強,如果鄉村旅游開發過程中忽視甚至擯棄當地珍貴的文化特色,忽視當地旅游資源特有的文化內涵和價值,所造成的損失往往是不可彌補的。

1.鄉村文化過度商業化

“在旅游的發展對目的地文化的負面影響方面,最明顯的問題是當地文化的不正常商品化?!庇捎陂_發水平較低,缺乏經驗,還有的是出于迎合游客的需要,有些地方特別是早期開發的鄉村,將當地的民俗節慶文化舞臺化、商品化,這種人為地商業性生產和加工,造成了鄉村文化的失真和扭曲,失去了原真性的鄉村文化的價值也就大打折扣,不僅使游客無法真正認識和理解鄉村文化,長此以往,甚至當地農民對自我文化的了解和繼承都會出現問題。

2.淳樸民風受到沖擊

旅游活動中的文化示范效應客觀存在,這主要是旅游活動的文化性質所決定的。旅游的發展,對于旅游目的地的社會風氣影響較大,特別是經濟欠發達的農村,對于旅游者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帶來的不利影響,抵御和凈化能力較弱。由于經濟利益的驅動,純樸的農民學會了“宰客”,五花八門的手段甚至是敲詐勒索、坑蒙拐騙,引起游客的強烈不滿;村民之間的和睦祥和也被打破,經濟利益糾紛時有發生;有的農民過分依賴旅游業,產生了一些不健康的行為方式。

3.農村文化生態偏離軌道

農村文化生態是指農村整體歷史文化特征,是有別于其他區域的根本文化特質?!坝行┦寝r民集資辦旅游,有些農民企業家開發旅游,他用他的審美觀來開發這些東西,集中體現在景區的城市化、鄉村的庸俗化方面,這是比較突出的?!编l村旅游陷入簡單現代化和規?;恼`區,也就失去了其特有的文化感染力。因為鄉村旅游實際上是一種體驗旅游,人們是在體驗的過程中獲得對鄉村文化比較深入的異質化感受,從而不虛此行。經營農戶容易從自己的角度理解城市游客的需求,將對城市生活的向往融入鄉村旅游的發展目標,把本來極具地方特色的東西改造成普通的一般化的東西,鄉村旅游就會失去持續發展的基礎。

三、鄉村旅游開發過程中文化保護應采取的措施

孫家正同志在《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試點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強調:民族民間文化是我們的根,是文化發展的源泉,當前亟需加強民族民間文化的保護,因為我們不能忘了回家的路。全國政協委員馮驥才主張對傳統文化要有溫情和敬意,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的身份證。農村是農耕文明最基本單元,廣大農村保持著民族傳統文化的深刻記憶,所謂“禮失求諸野”,在鄉村旅游開發過程中加強文化保護既是可持續旅游發展的需要,也是關乎文化安全的大事。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大規模城市化建設造成的文化悲劇,鄉村旅游開發要引以為鑒,采取相應措施保護鄉村文化。

1.發揮政府主導作用,依托民間文化組織

在當前市場機制發育還不完全的條件下,政府力量的主導和推動作用對鄉村旅游的發展以及文化的保護是非常必要的。市場經濟徹底改變了鄉村生活,現代化生活方式也同時肢解了農村的公共組織,只有政府才能有效地協調投資商、當地居民以及游客之間的利益關系,才能協調經濟發展與文化保護之間的關系。各級政府應當高度珍惜并全力保護文化資源,并通過文化發展將高度的人文關懷和人文理念融入農村發展理念,融入公眾行為和生活方式。當然,隨著市場的逐步成熟,鄉村旅游漸成規模之后,鄉村旅游的發展應當逐步轉型,逐步實現市場調節,這時政府應當鼓勵農民成立民間團體、協會等組織逐步取代早期的一些政府職能。政府以制度和資金扶植民間組織發揮作用,為公眾參與文化保護提供渠道,并通過信息交流、媒體宣傳以及理論指導等多種方式,促進農村文化保護。

2.做好文化普查,分類分層實施保護

農村文化種類繁多,形式各不相同,價值大小不一,實施農村文化的前提工作就是進行文化普查。隨著旅游開發,市場經濟大潮帶來的沖擊力巨大,如果沒有摸清家底,重視不夠,勢必會措手不及,而農村文化資源十分脆弱且不可再生,文化的消亡會留下無盡的遺憾。所以,進行農村文化現狀的全面調查,對于把握全局分類保護十分必要。在此基礎上,本著整體性、發展性、展示性的原則實施保護,維護文化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實現文化保護和經濟效益的和諧統一。

農村文化形態的不同,實施保護的方式也不盡相同,因此,要注重靜態收藏和動態繁衍相結合,民間傳承和專業介入相結合、原生態保護和創新發展相結合,通過建立民間博物館、數字化保護、復制保護以及研究所式保護等多種途徑有針對性地多角度采取措施對農村文化進行保護。

由于農村傳統文化的傳承在很大程度上是靠口傳身授,那些多數已經年逾古稀的民間藝人可謂是“活的圖書館”,對它們的保護關鍵是保證代代有傳人,在這一點上,日本的“人間國寶”政策值得借鑒。

3.科學規劃,適度開發

增強鄉村旅游的吸引力,要有高質量的、新穎獨到的規劃項目和創意策劃。在規劃建設的過程中,更多地需要強調軟開發。軟開發的核心就是規劃、設計、策劃,一定要努力將這些工作做到位。

鄉村旅游開發要以鄉村文化為核心,提高鄉村旅游產品的品位和檔次,避免鄉村旅游產品結構雷同,提高產品競爭力。在規劃中要在改善農民基本生活條件,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注重保護農村文化的本色,強化經營特色和差異性,突出鄉村天然、淳樸、綠色、清新的環境,強調閑情和野趣。鄉村旅游的消費者更多追求一種休閑情趣,他們大多有較豐富的旅游經驗,從工業文明當中偷得浮生半日閑,追求的自然不會是工業文明的復制品。

科學規劃需要有高層次的專業人才,這也正是農村所缺乏的,因此,必須組成跨行業、跨學科、跨地域的組織,由相關管理部門和政府職能部門、利益團體、保護專家和當地村民代表構成,組建鄉村文化保護議事協調機構,在議事過程中提高決策透明度和民主性,通過專家指導、輿論監督,社會力量共同參與,提高鄉村旅游經濟效益推進文化保護。

4.加強教育培訓,提高農民文化保護的自覺意識

鄉村旅游對鄉村文化的依附關系決定了鄉村旅游的發展離不開當地居民的積極參與,營造一個對旅游者具有親和力吸引力的氛圍環境需要有淳樸的民風。傳統的宗族制度下一些生活經驗比如有關對村民的教化和村民對自身事務的管理經驗,對于今天仍有借鑒意義。

要通過學校教育、家庭教育、自我教育以及實踐教育等多種途徑加強教育培訓,使農民認識自身的文化歷史,增強文化保護的責任感,并在公眾當中廣為傳播和展示。與其他旅游形式不同的是,鄉村旅游中為游客提供服務的主體是農民,因此,鄉村旅游的教育培訓除了包括旅行社、飯店等,更重要的是要考慮農民的特點和需要,更要注重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引導并激發農民參與鄉村旅游經營管理的積極性,提高農民辦旅游的能力。通過發展鄉村旅游,使農民收入增加,在旅游發展中直接受益,與此同時提高對自我文化價值的認識和文化內涵的理解,提高文化保護的自覺意識,主動成為農村文化的繼承者和保護者。

參考文獻:

[1]李天元.中國旅游可持續發展研究[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4.

篇(5)

摘 要:鄉村旅游作為社會服務業末端的一環,對于地域與地方的品牌宣傳推廣存在其自身的明顯不足;在信息傳播規模和傳播手段空前飛躍的今天,利用大眾傳播的優勢彌補現階段鄉村旅游發展過程中宣傳和推廣的不足成為推進鄉村旅游進步發展的重要途徑。文章以陜西省寶雞市眉縣為例,研究了大眾傳播下鄉村旅游現狀與發展方向。

關鍵詞:信息傳播;大眾傳播;鄉村旅游;旅游主體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4)10-0173-02

鄉村旅游將具備鄉村性質的自然和人文元素塑造為旅游產品,以地域環境的景觀、建筑和文化等資源為依托,開發了建立在傳統鄉村休閑游和鄉村體驗游的基礎上的新興旅游方式。地處秦嶺主峰太白山腳下的寶雞眉縣,依托自然優勢和文化優勢在農村經濟建設中將鄉村旅游作為拉動經濟的重要馬車。然而當地在打造鄉村旅游市場的過程中,對旅游產品的對外宣傳存在明顯的不足之處。在現代信息傳播規模和傳播手段空前飛躍的今天,借助大眾傳播優勢推動鄉村旅游的對外宣傳推廣,值得我們站在鄉村旅游自身和傳播的角度進行思考。

一、眉縣鄉村旅游內容系統構建

眉縣古稱“眉塢”,處于“關中-天水”經濟區和“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核心地帶。擁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豐富的旅游資源,是西周文化的發源地之一。在鄉村風光旅游方面,當地獼猴桃、草莓、板粟、大櫻桃等的大規模種植,結合現代田園風光建設,將農業生產銷售與觀光相結合,將農業生產與游客體驗相結合,構成鄉村觀光游和鄉村體驗游。同時依托太白山國家級旅游產業新區的優勢推廣農家樂建設,將鄉村特色美食與特殊環境相結合,在統一的管理模式下進行經營,打造鄉村休閑游;將鄉村觀光游,鄉村體驗游和鄉村休閑游三者緊密結合形成眉縣鄉村旅游的新形式。在鄉村文化旅游方面,當地的民間藝術形式多樣,種類繁多,臉譜、剪紙、皮影和泥塑等都是眉縣民間藝術的精品。當地農民畫以其獨特的反應視角成為眉縣鄉村旅游的一張名片式元素,它以反映農民田園生活內容為主,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根據石頭的形狀,以鳥獸、植物、人物、山水為主要內容進行藝術創作的石頭畫是眉縣的藝術門類精品之一。在戲曲藝術上,源于明萬歷年間的眉縣曲子,被列入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著名眉戶劇《梁秋艷》的演出影響了幾代中國婦女的婚姻觀;當地大力打造和保護張載文化,將“橫渠書院”和“張載祠”納入文化旅游的重要部分。對于鄉村旅游的政策支持上,《國家旅游局農業部關于大力推進全國鄉村旅游發展的通知》提到,為了能夠將“三農”資源充分利用發展旅游業,拓展提升農業功能和發展領域,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大力推進鄉村旅游的開發建設,國家旅游局農業部給出了四項基本原則即堅持服從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總體部署,堅持按農村實際和旅游經濟規律辦事,堅持可持續發展,堅持把加強服務放在工作首位;并且要求加大鄉村旅游扶持力度,積極促進鄉村旅游服務體系建設,加強鄉村旅游調查研究,解決制約鄉村旅游發展的瓶頸性因素,做好鄉村旅游市場開拓工作,探索各種類型的鄉村旅游模式,組織實施鄉村旅游“百千萬工程”;同時將鄉村旅游納入重要工作日程,成立了鄉村旅游工作領導機構,實行分級、分工責任制,給予必要的經費保障和政策扶持。眉縣政府部門在鄉村旅游的建設過程中,將地域文化與得天獨厚的農業資源和自然資源緊密結合,打造出具備鄉村旅游特色的旅游品牌。以政策為導向,積極為眉縣的縣域經濟發展開創了新的道路,同時也為其他地方的鄉村旅游開發和推廣提供了借鑒和經驗。

二、鄉村旅游的主體意義

在鄉村旅游的市場化過程中,依然存在一些問題直接影響了鄉村旅游的發展。在全縣范圍內借助豐富多樣的民間藝術、深厚的文化積淀和特色農業的發展,形成了比較全面的鄉村旅游樣式。完整意義上的旅游主體包括旅游開發、經營者以及旅游者三個方面的一個群體[1]。眉縣鄉村旅游內容的系統構建下,開發者,經營者,旅游者三者處在一條結構鏈的不同位置,因此必然有著不同的主體價值意義。

對于開發者而言,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構成的鄉村旅游資源,上升為鄉村旅游業生存和發展不可或缺的基礎和條件;鄉村旅游業的發展依賴著鄉村旅游資源的開發,鄉村旅游資源開發利用水平直接影響著鄉村旅游業的發展程度和水平。在打造鄉村旅游過程中,旅游目的地眉縣形象從歷史、文化及精神文明建設中對外體現,同時,鄉村旅游資源是打造鄉村旅游業最基本的生產力要素和農村經濟增長的新鮮元素,又是實現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的一環。旅游資源被旅游業開發利用形成對應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以及生態環境效益,是打造旅游產品的基礎所在。從開發者而言積極發掘鄉村旅游資源并且充分利用對于鄉村旅游的持續成長極為重要;鄉村旅游資源開發建設對于農村經濟社會生活有著極大的調節作用,對農村經濟結構調整轉型,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農業生產的進步都具有積極意義。

對于經營者而言,在對鄉村旅游開發有了全面認識的基礎上,進行調查和評價旅游資源,掌握旅游資源的形成、建設和發展演化規律,并實事求是的進行推廣營銷。旅游資源對旅游者“吸引功能”的最大特點和價值所在就是旅游資源能夠對旅游者產生吸引力;其所普遍具有的特定美學價值,娛樂、文化和科學價值等使其具備吸引功能的原因。經營者如何利用旅游資源的特定功能,對于價值意義的產生有著直接的影響。鄉村旅游的推廣既是對鄉村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同時也為農村居民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鄉村旅游的存在對于拉動農村級地方經濟有著不可輕視的作用。

從旅游者的角度,在選擇旅游目的地的時候,從自然景觀、歷史古跡、民俗風情、人造景觀和生產場所、生態觀光、文化感受以及娛樂設施等諸多的旅游資源類型中,占據主動選擇權的旅游者對旅游資源的判斷和選擇有其自身的價值衡量標準,因此瞄準旅游者的選擇目標是占據鄉村旅游市場的優勢地位的重要手段。然而眉縣的鄉村旅游在對外宣傳上存在明顯的不足之處。

在網絡宣傳方面,眉縣政府網站和眉縣旅游網是兩大主要網絡平臺,對眉縣的自然風光、人文景觀、城市建設等進行了簡單的圖文介紹,囊括吃住、出行、游覽、購物、娛樂在內的部分信息;但是存在形式單一,內容簡陋的缺點。在電視宣傳上,眉縣電視臺涉及到旅游介紹推廣的電視節目包含《鄉村》和《旅游總動員》兩大欄目;走農家路,進農家院、下農家田,說農家事,采訪報道,倡導新農村文明生活理念, 以節目的參與性和趣味性打動觀眾,傳播當地鄉村旅游資源,塑造“山水眉縣”品牌。但是節目的受眾面過于狹窄,無法達到宣傳的目的。

從市場的角度考慮問題,我們可以將受眾定義為特定的媒體或訊息所指向的、具有特定的社會經濟側面像的,潛在的消費者集合體[2]。受眾既是傳播活動的參與者也是市場活動的參與者;電視宣傳局限性過大,鄉村旅游的宣傳活動無法直接刺激到目標受眾的選擇。

從信息社會的知識溝或數字鴻溝的現狀來看,還有許多人不能利用網絡媒體。從我國的社會發展現狀來觀察,網民隨意瀏覽的居多,有針對性的使用網絡尚未形成。目前眉縣的鄉村旅游開發力度和開發速度是值得肯定的,但是由于宣傳的不足導致其旅游客源市場相對閉塞。

三、鄉村旅游發展的大眾傳播路徑

鄉村旅游的發展應當充分利用大眾傳播的“地位賦予”功能,通過大眾傳媒的廣泛報道使鄉村旅游的旅游產品信息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從而提升鄉村旅游的知名度和社會地位。在扎爾斯菲爾德和默頓看來,“地位賦予”功能能夠使大眾傳媒支持的事物產生一種正統化的效果。大眾傳播下的鄉村旅游如何利用“現代性增長的推進器”,大眾傳播進行專業的旅游信息生產和傳播從而創造更多的價值以達到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1.信息傳播媒介多樣化。旅游產品的信息推廣傳播需要多樣化的傳播媒介進行支撐。旅游產品的價值產生需要參與市場活動,作為價值產生來源主體的旅游人群需要對旅游產品有一定的了解和認識,多樣化傳播媒介自然成為外界對旅游產品了解的直接途徑。埃默里說:“電視的經濟力量是驚人的”,電視以其獨特的傳播手段占據著龐大的受眾范圍和普遍的影響力。在大眾傳播的過程中,電視以其特有的傳播優勢成為重要的媒介手段。同樣具備大眾傳播功能的互聯網以強大的信息容量包含了文字、圖片、影像、聲音等眾多的信息形式,并進行文本式的組合進行信息的交互性傳播;手機等移動設備的普及和快速更新使得信息播有了更為便捷的途徑,新媒體的發展衍生了各樣的APP對于信息傳播和交流活動創造了良好的平臺。

2.傳播信息的文化屬性。作為生產信息的產業,大眾傳播的信息具有其相應的經濟屬性,作為旅游產品的推廣,文化屬性超越經濟屬性成為信息傳播的重要部分。旅游產品作為信息對外傳播使信息作為一種商品具有經濟屬性,現代消費活動在注重物質性的同時更加注重文化即精神內容意義上的消費。對此,旅游產品的信息傳播在內容上應該圍繞文化屬性進行精致的設計,形成旅游產品的“議程設置”將信息進行選擇傳播,增強信息的文化屬性為旅游者提供導向選擇。

鄉村旅游信息的推廣傳播應充分利用和開發鄉村旅游資源屬性優勢,鄉村旅游信息的文化屬性能夠將地方的文化景觀向外界作以展示,從而能夠是受眾在信息選擇的過程中產生一定的傾向性和求知欲。明晰鄉村旅游信息的文化屬性應該借助地域文化,在信息傳播過程中將具備相似性的旅游信息進行整理,突出文化內涵。眉縣鄉村旅游的文化屬性可分為農業、歷史、地理等方面,突出文化優勢從而為鄉村旅游的建設助力。

3.信息傳播的分類調整。大眾傳播是人們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是實現社會目標的重要手段。鄉村旅游在進行社會化的信息傳播的活動中,使旅游者居于絕對被動的接受大量的信息,難以滿足大眾傳播將受眾需求用作衡量信息傳播效果標志的“使用與滿足”理論。所以對于旅游產品的信息傳播應當進行分類調整完成旅游信息的議程設置,以最為直接、便捷的類型化處理呈獻給目標受眾,方便受眾進行選擇以達到相應的傳播目的。

我國的鄉村旅游發展迅速,不但擁有廣泛的市場也擁有眾多的旅游資源,在鄉村旅游建設在需要創新和嘗試,也需要經驗的累積和共享。因地制宜,與時俱進,在進行鄉村旅游的市場推廣時,抓住大眾傳播的優勢將地方豐富的旅游資源向外界傳播,以更好的實現經濟效益和文化傳播功能。

參考文獻:

篇(6)

論文摘要:由于外來文化的強勢介入,鄉村社會面臨著嚴重的文化沖突。在這個文化語境中,鄉村教師在專業身份、文化身份、社會身份和個體身份方面出現了嚴重的認同危機。對此,應以鄉村文化一體化和鄉村教育一體化的思想為指導,加大提升鄉村教師教育信心的制度建設,加深鄉村教師對鄉土文化的理解,加大鄉村教師對課程改革的參與力度和個人實踐性知識的研究,加大鄉村教師公共精神的培育,重塑鄉村教師的身份認同信心。

論文關鍵詞:文化沖突 鄉村教師 身份認同

在我國逐步實現現代化、工業化和城鎮化的過程中,由于外來文化的強勢介入,鄉村文化沒能堅守自身的文化特質,在時代洪流中逐漸衰落,鄉村社會正面臨著嚴重的文化沖突。在這樣一個文化語境中,鄉村教師作為鄉村社會中為數不多的文化人面臨著日益嚴重的身份認同危機。

一、鄉村教師身份認同危機的表現

鄉村教師作為一個“身份”的標記,“包含了制度性的‘權利’(rights)和心理性的‘認同’(identity)兩個組成要 素”,它既是個人認同的身份,又是制度賦予的身份,也是社會認可的身份,是個性和社會性的有機統一。具體來講,鄉村教師身份認同危機體現在其專業身份、文化身份、社會身份和個體身份上。

1.作為教師的專業身份

在過去相對靜止的社會中,知識更新換代速度較慢,鄉村教師憑著自己上學期間所學的知識尚能應付日常的教育教學??墒牵S著社會的發展,特別是近幾年課程改革的實施,鄉村教師在教學觀念、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方面越來越難適應形勢的需要。在多數農村學校,自然環境惡劣、信息閉塞、工作壓力大,鄉村教師特別是一些年輕教師對于教書育人的信心不足,出現了“懶教”和“厭教”的現象。于是,很多家長不再相信鄉村教育和鄉村教師,紛紛將自己的孩子送到條件較好的城鎮里學習,鄉村教師陷入了理想與現實矛盾的專業發展困境。

2.作為知識分子的文化身份

鄉村教師除了具有教師的身份以外,還是一個名副其實的文化人,是鄉村社會中唯一以知識為職業的知識分子。所謂鄉村教師的知識分子的文化身份就是指鄉村教師代表的文化性和公共性。除了教書育人,他們還應具有敏銳的社會意識和為公眾服務的精神。可是,當前的鄉村教師卻嚴重缺乏這種社會意識和公共責任,自覺或者不自覺地放棄了應有的文化擔當,面對著代表主流形態的城市文化,逐漸迷失自我,陷入尷尬的文化困境中?!跋抡n的鐘聲已經敲響,知識分子的‘導師’身份已經自行消解”。作為身處鄉村社會中的知識分子,鄉村教師們公共精神在日益狹窄的科學化和專業化教育的擠壓下,在城市化、工業化和市場化浪潮的壓抑下,被不同程度地削弱了,相當一部分鄉村教師甚至已經喪失了文化想象力和價值認同的能力。

3.作為鄉村人的社會身份

我國多數的年輕鄉村教師是在“離農教育”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接受的是城市教育,最后大多是無奈地回歸到鄉村中去的。他們普遍具有“學歷高、追求多、住得遠、跑得快”的特點。鄉村教師居于鄉村,卻一直想逃離鄉村,對城市充滿著向往,他們不愿參與鄉村事務,不跟鄉村人交流,對鄉土人情缺乏了解,對鄉土文化選擇漠視。在鄉村公共事務的活動中,鄉村教師不自覺地蛻變為“他者”身份,成為鄉村社會中最熟悉的陌生人。梁漱溟曾經指出:“如果政治家或教育家,站在鄉村外頭說,‘我給你們辦個小學吧’,一上手即與其本身隔離,一定是辦不好的。”

4.作為世俗人的個體身份

二、文化沖突下的鄉村教師身份認同危機

鄉村教師的身份認同是結構性和建構性的有機統一。所謂結構性的身份認同指的是制度文化、傳統文化和社會文化對鄉村教師身份的形塑;所謂建構性的身份認同指的是個體自我價值和地位的主動確認和選擇。教育是一種文化現象,是文化的一種生命機制。鄉村教師出現的身份認同危機實際上是文化認同危機。從文化沖突的角度分析鄉村教師身份認同危機對于我們從根本上理解鄉村教師的處境具有重要的意義。

1.物態文化的沖突

物態文化以知識觀為主要表征。對于鄉村學校和鄉村教師來講,徹底轉變知識觀是一件不太現實的事情。由于知識觀的錯位,或者是知識類型的相互沖突,許多鄉村教師陷入了文化困境,出現了專業身份的焦慮和迷失。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鄉村教師面臨的難題是,到底選擇普世知識(城市知識)還是地方知識;是選擇科學知識還是人文知識;是選擇專家知識還是個體知識;是選擇理論知識還是實踐性知識。雖然這并不是一個非此即彼的零和游戲,但是在操作過程中卻是一個非?,F實的兩難選擇。運行十多年的新課程改革,以及目前正在如火如荼地開展著的“國培計劃”和“省培計劃”,基本上是在政策的指引下,根據教育專家的指導,面向城市進行的。傳統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已經不再適用,對這樣新的知識觀又比較陌生,很多鄉村教師因此茫然不知所措。以小見大,這反映的是一個共性問題。我們的教育改革并沒有在起點階段與知識的轉型同步,這種知識觀的脫節就意味著在教學過程中,鄉村教師的地方知識、個體知識和實踐性知識嚴重缺失。

2.行為文化的沖突

在一個相對穩定靜止的社會中,大家彼此相互了解??梢哉f,一個村落就是一個世界,基本上能自給自足,村與村之間來往并不多。這是一個“熟悉”的社會,一個沒有“陌生人”的社會。在這樣一個社會中,彼此信任是凝集鄉土人情世故的通行證。伴隨著行為文化的變遷、社會的轉型,原來由彼此默契和信任構成的“熟人社會”慢慢地向由規則和制度構成的“陌生人社會”轉變。這樣一個看似具有進步意義的文化變遷卻是以鄉土文化的集體性失落為代價的。作為生活在鄉間的知識分子,鄉村教師最能感受到由于鄉土文化的破壞所帶來的文化陣痛和價值觀的迷失。在傳統社會中,鄉村教師是鄉村中的熟人。如今年長的教師已慢慢老去。接受現代文明洗禮、來自四面八方的年輕教師以純粹的專業技術人員的身份出現,他們已不再熟悉鄉土社會,不再熟悉鄉土人情。他們除了上課的時候接觸鄉村的孩子以外,不再與鄉村社會發生任何聯系。 "

3.制度文化的沖突 4.觀念文化的沖突

從根本上動搖鄉村教師身份認同的當屬觀念文化。觀念文化是以消費文化、傳媒文化和貧困文化等為主要表現形態的,在鄉村教師身上,它們之間存在著矛盾沖突。消費文化和傳媒文化都屬于大眾文化的范疇,具有較強的商品性、通俗性、流行性和娛樂性,并伴隨著強烈的示范效應。它們都以城市生活為藍本,以圖像化的標志引導著廣大鄉村教師對城市生活的想象,將人們的消費興趣轉移到了商品的符號意義方面。同時也在解構著鄉村文化,強化了鄉村教師特別是年輕教師脫離鄉村生活的渴望。而根深蒂固的貧困文化就像一道無法逾越的鴻溝,使他們有一種強烈的宿命感、無助感和自卑感。他們就如一群自我放逐的“文化邊緣人”,一個個地游走在城市與農村的中間,向往城市又無法融入城市,回歸鄉土又不甘于現狀。

三、鄉村教師身份認同的文化建構

我們應以鄉村文化一體化和鄉村教育一體化的思想為指導,沖破文化沖突的羈絆,立足于平等原則、差異原則和補償原則,加快完善教師身份制度建設,從“他者”建構和自我建構入手,重塑鄉村教師身份認同的信心。對鄉村教師來講,他者建構指的是制度保障和課程安排;自我建構指的是個體專業價值和社會價值的主動體認。

1.加大提高鄉村教師待遇的制度建設

立足平等原則和補償原則,加快進行城鄉統一的學校標準化建設,建立城鄉統一的教育質量保障制度,加強縣域內教師資源的統籌管理和合理配置,建立合理的教師流動制度。同時,各級政府要進一步加大政策傾斜力度,在工資方面對長期工作在鄉村的教師實行傾斜政策,完善津貼補助標準。從制度層面對農村基礎教育的落后局面進行補償,提高鄉村學校的辦學條件和鄉村教師的生活和工作待遇,讓鄉村教師能“招得來、留得住、干得好、流得動”,以提高他們的職業滿意度和教師身份認同度。在此過程中,政府在強化教育的督導和監控方面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2.加深鄉村教師對鄉土文化的理解

鄉村教師應該立足于“回歸鄉土”,重建和弘揚鄉村文化,自覺摒棄文化進化論,重新樹立文化自尊心和鄉土自覺意識,不再將城市文化當做現代化的唯一標桿。鄉村文化和城市文化是不同的,鄉土需求與城市需求也是不同的。因此,鄉村教育自然有別于城市教育。鄉村教師應該充分利用本地發展優勢,因地制宜,整合優勢將其變為育人資源,開發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把鄉土文化引入校園、引入課堂,引導鄉村孩子理解鄉村世界,填補由于鄉村文化衰落而導致的鄉村少年精神的空白。“營造鄉村教育的文化想象空間,需要真正理解鄉村、理解鄉村少年的境遇的教師”。同時要改革目前的教師考核機制,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將鄉村文化有機地融入評價內容之中,考察鄉村教師對鄉土文化的理解,考察教師能否讓學生獲得發展的同時熱愛鄉土文化。在此過程當中,鄉村教師應該是鄉土文化身體力行的知情者和參與者,而不是“邊緣人”和“局外人”。

3.加大鄉村教師對課程改革的參與力度和個人實踐性知識的研究

教師的個人實踐性知識是一種特別的知識,是教師以其個人的信念、情意、態度等來統整他所有的專業理論知識,并且依照實際情境為導向的知識?!八嬖谟诮處熞酝慕涷炛?,存在于教師現時的身心中,存在于未來的計劃和行動中。個人實踐知識貫穿于教師的實踐過程”。它具備三個基本特征:主體性、實踐性和情感性。對此,應該鼓勵鄉村教師積極參與課程改革,增強鄉村教師在課程改革中的主體意識。教師在學習和講授理論知識的同時,能適時將自己的教學經驗和個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在課堂教學中進行有機的融合。“關注教師個人基于教育情境和生活史的實踐性知識,強調教師個人的專業自主選擇性,則正是對身份認同的建構與確認”。因此,鄉村教師實現身份認同,就必須對個人實踐性知識進行深入研究,關注知識的實踐性、個體性和建構性,關注知識產生的具體情境和價值取向的涉入。

篇(7)

關鍵詞:布洛陀文化;壯族;鄉村和諧社區

作者:群,南京大學社會學系博士生,百色學院政法系講師。南京。210093

中圖分類號;C9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54X(2009)02-0108-005

近年來,對布洛陀文化的研究取得了豐富的成果。學者們從不同的學科出發,對布洛陀傳統文化的哲學價值、歷史價值、宗教價值、文學價值、藝術、審美價值以及生態價值、旅游價值等進行廣泛而深入的探討。但缺憾的是,很少有從社會學角度進行的研究。實際上,研究文化是社會學的一大傳統。社會學具有兩大傳統范式,一是以迪爾凱姆為代表的實證主義的范式,強調宏觀結構的實證研究;一是以韋伯為代表的理解主義的范式,強調對行為意義的理解?!缎陆虃惱砼c資本主義精神》就是韋伯運用其理解范式所成就的文化社會學的經典之作,在這部杰作中,韋伯論證了新教倫理與現代資本主義精神之間的內在聯系。從目前社會學研究范式的發展趨勢來看,這兩大范式也正在走向綜合。這種綜合的基礎在于社會事實的性質,其實,結構總是有意義的結構,意義總是通過結構發揮作用。因此,對布洛陀文化應該有社會學的思考。概括的說,運用社會學視角思考布洛陀文化,就是在建構壯族社會現代性的視域中,如何提取具有現代價值的布洛陀文化精髓,并使其在建構壯族社會現代性的實踐中發揮作用,而不是僅僅停留在對其價值內涵的抽象闡釋上。如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與和諧社區已成為時代的主題”對壯族而言,如何批判的繼承其傳統文化一布洛陀文化的傳統為社會主義鄉村和諧社區建設服務,則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就將運用社會學視角,試圖在借鑒現有布洛陀文化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運用社會學的相關理論,探討布洛陀文化對加強壯族鄉村和諧社區建設的作用,并就發揮這些作用的實踐路徑提出自己初淺的思考。

一、和諧社區概念的解讀

隨著和諧社區研究的深入,和諧社區的內涵也越來越豐富。從既有文獻來看,關于和諧社區主要有如下一些定義。

“和諧社區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的人們通過直接或間接社會互動形成的具有高度價值認同和歸屬感、人際關系友好和睦、社區自治程度高的人類生活共同體?!?/p>

“社會主義和諧社區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這六個方面特征同時具備的社區。”

“和諧社區應當是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務完善、治安良好、環境優美、文明祥和,各個社會群體及其個體各盡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現代化社區。”

“和諧社區的內涵至少包括四個層次:一是通過人人參與,創造優美、舒適的生活環境,提升人的生活質量,使社區成為一個‘生活共同體’,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二是通過人人參與,頻繁的交往與溝通,形成祥和、團結、合作的社會環境,使社區成為一個‘社會共同體’,促進人與社會的和諧統一。三是通過人人參與,互動共濟,構成一個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理想與道德境界,強化公民道德意識,提倡誠信友愛,提倡奉獻精神,使社區成為一個‘精神共同體’,促進人與人的和諧統一。四是通過人人參與,強化社區團結意識,強化法律意識,構建民主法治、充滿活力的社區文化,構建共同的社會價值觀和共同的精神追求,凝聚社區成員的意志匯成一股和諧的精神合力,推動社區發展……使社區成為一個‘文化共同體’,促進人與發展的和諧統一?!?/p>

歸結起來看,雖然各種定義對和諧社區界說的角度不同,但基本內涵是一致的。概括起來可以理解為:和諧社區就是表現為融生態協調、人際和社會關系融洽,以及人的身心和諧為一體的社會生活實體,和諧社區體現著生態和諧、人際和社會和諧以及人的身心和諧。

從社會學的角度看,和諧社區概念具有明顯的價值色彩,是對社區建設的一種理想建構。傳統社區與現代和諧社區相比還存在很大的距離,正是這種差距的存在說明和諧社區需要建設。“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區是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具有明顯的階段性?!彼裕椭C社區建設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需要一系列結構的調整,功能的改變,社區主體素質的提高。陸益龍在論述新農村建設時認為,新的農村建設,是指把新農村建設視為在新時代、新的歷史條件下的農村發展戰略,即促進當今中國農村發展的新戰略。新農村意味著新結構、新功能、新主體,即形成新的生產結構、新的社會管理結構、新的行政管理結構、新的知識和觀念結構;實現農村社會結構的功能轉換或更新;使農村社會主體的結構得以轉型和重新整合,實現農村社會主體的現代化。鄉村和諧社區建設是新農村建設的基礎,也必然要遵循這些規律和要求。本文正是在這種語境條件下來討論布洛陀文化對壯族鄉村和諧社區建設所具有的作用。

二、布洛陀文化對加強壯族鄉村和諧社區建設的作用

布洛陀文化是壯族及其先民崇奉布洛陀為創世神、始祖神、宗教神和道德神,并遵從其旨意以調解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求得自身的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性文化體系,是壯族這一人們共同體在特定的自然環境、生產方式、生活模式和社會活動實踐中所形成的一種幻化形象、價值觀念和理想追求。和諧有序是布洛陀文化體系的主旨和精髓。在新農村建設背景下,布洛陀文化對推進壯族鄉村社區和諧建設,具有重要作用。具體體現在以下三個層面:促進社區生態和諧、加強社區人際和社區社會和諧以及增進社區主體的身心和諧。

(一)促進社區生態和諧

鄉村社區是以一定自然區域為基礎,由特定的生態環境構成。土地、山林、水源直接影響著鄉村社區的生存和發展。生態環境是社區生產和生活的依托,是社區生活質量的重要指標,是社區和諧的基本特征。也是建構鄉村和諧社區的基本要求。生態和諧從根本上取決于人們對生態意義的科學認識和法律的健全。但是愛護自然的文化傳統對建設生態和諧也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人與自然的和諧是布洛陀文化的基本內涵之一?!皦讶擞绕渫ㄟ^自然崇拜、始祖崇拜、禁忌等民間信仰,調適人與自然的關系,形成了尊重自然、熱愛自然、善待自然,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倫理意念”。布洛陀文化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倫理觀是由其文化性質決定的。布洛陀文化作為一個完整的文化體系,具有典型的農業文化特征。布洛陀“是華南珠江流域以稻作農業為代表的農業神”,由于農業生產對自然環境的依賴,加之原始認知水平的低下,壯族先民對自然環境充滿了敬畏、想象和崇拜,不僅產生了對山、水、石、花、蛙、雷、雨等自然事物的信仰和崇拜,試圖通過崇拜,求得風調雨順,以保豐產豐收;甚至已從本體論的意義上,在自然中尋找生命的意義和依據。比如關于布洛陀創世說所表達的天、地、人由同一塊石頭而生的思想,甚至創世母祖姆六

甲由花而生的觀念,實質都可被理解為壯族先民崇拜自然的理由。源于這種自然崇拜,壯族先民在現實生活中形成了諸多禁忌,表現為不濫砍濫殺,保護林木、保護動物等行為特征。對現代人而言,人們對自然的神秘感消失,對自然的敬畏與崇拜消失。人類對自然的肆意掠奪和破壞,已造成嚴重的生態危機。因此,在建設壯族鄉村和諧社區過程中,布洛陀文化的生態倫理,對于保護壯族地區的自然環境,維持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促進壯族鄉村和諧社區生態,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二)促進社區人際和社會和諧

人際和諧和社會和諧是社區和諧的核心要求。就鄉村而言,家庭和鄰里關系是社區人際和社會關系的主要內容。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的和諧是社區社會和諧的基礎。對社區而言,家庭是鄉村社區的基本單位;對個體而言,家庭是社會成員的首屬群體,是社會成員社會化的第一場所和生活的組織形式,是影響家庭成員人格的首要結構因素,也是影響社會關系的基本結構。平等互愛的夫妻關系,尊老愛幼的代際關心,互幫互助的兄弟姐妹關系,是社區和諧人際關系的基本內容。鄰里關系是鄉村社區社會關系的主要方面,和睦的鄰里關系是鄉村社區和諧的重要標志。

在布洛陀文化中“勤勉和睦是其中崇尚的家庭倫理的主題?!痹诨橐黾彝ド钪袕娬{“尊母尚柔”,倡導夫妻和睦相敬,承認女性權利地位,強烈感懷母親養育之恩以及對子女婚姻原則采取相對平和的主張、對男女婚姻自主的肯定和理解。在處理家庭之外的人際關系上,無論是體現在布洛陀人格中的“富于同情心、樂于幫助人”、“正直公道、崇尚誠實勤勞、尊老愛幼、友愛和睦”的仁慈性和道德性內涵,還是對教徒“不能偷盜或貪圖他人錢財,不得調戲奸女;要善待他人,不計較酬勞,有求必應等。”的規誡,以及布洛陀的神喻對壯人做到正直剛強、公平合理、與人為善等善行,反對好吃懶做、損人利己、虐待老人、貪圖私利、挑撥是非等惡行等要求,都具有規范社區行為,協調社區人際關系,化解社區人際矛盾,促進社區人際理解和促進社區社會公正的功能。

同時,從屬于布洛陀文化體系的歌圩文化,具有典型的交往特征。對歌不僅是男女之間的個人交往。也是村與村之間的群體交往。不僅交往的人數多,而且由于歌圩與相聯系,人們在交往中還表現出濃重、熱情、友好。哈貝馬斯在論證交往概念時說:“交往行為……是至少兩個以上具有言語和行為能力的主體之間的互動,這些主體使用(口頭的或口頭之外的)手段,建立起一種人際關系。行為者通過行為語境尋求溝通,以便在相互諒解的基礎上把他們的行為計劃和行為協調起來?!彼J為,交往具有主體間性,主體間通過(語言)溝通相互提出有效性要求,使得交往行為與世界之間建立起一種反思關系。通過主體間對有效性的論證,最終形成共識。所以他認為交往具有合理性,并提出了交往理性的概念和交往理論。哈貝馬斯力圖通過交往合理性,來實現“生活世界”的合理化。對歌交往具有明顯的理性特征,通過對歌這種交往,人與人之間不僅傳情達意,啟發智慧,而且相互競爭逗趣、合作共享。因此,歌圩文化不僅對促進社區人際和社會和諧具有重要的意義,而且可以促進社區生活世界的理性化。

(三)增進人的身心和諧

何為身心和諧?靜態地看,身心和諧表現為人的內心世界與外在世界相協調的狀態,它是精神世界與物質世界相適應的結果;動態地看,則是人的內心世界隨外在世界的改變而相應的改變。用社會學的語言說,身心和諧就是個體與社會結構良性互動的一種狀態。人的現代化“是人的思想價值觀念、行為方式、生活方式實現從傳統到現代的轉變”。人的現代化本質是人格的現代化。之所以要實現人的現代化,就是因為社會發生了變遷,人與社會不相適應。在現代社會急劇轉型的背景下,隨著鄉村社會結構的急劇變遷,壯族農民的思想觀念也在隨之發生改變,但是由于變遷中的文化“墮距”,人的文化觀念常常落后于社會結構層面的變化,使轉型期的人成為“過渡人”。金耀基先生說“過度人是站在‘傳統一現代的連續體’上的人。一方面,他既不生活在傳統世界里。也不生活在現代世界里;另一方面,它既生活在傳統的世界里,也生活在現代的世界里。由于轉型期社會的‘新’與‘舊’的混合,在這里,新、舊兩個‘價值系統’中的他一只腳踩在新的價值世界中,另一只腳還踩在舊的價值世界里?!币簿褪钦f,轉型期的人是處于思想與現實的矛盾之中的身心不和諧的人。從這個意義上說,人的現代化就是為了實現人的身心和諧,就是使人具有與現代社會結構相適應的勇于探索、開拓進取、與時俱進的心理狀態和行為方式。無論是社區的生態和諧,還是社區的社會和諧,都是以人的身心和諧為前提。沒有人的身心和諧,就不可能實現社區的和諧。

對布洛陀文化來說,“無論是關于開創天地和人類萬物,還是各種發明與創造都包含著先民們不畏艱難、團結奮進、不斷探索、開拓進取、勇于創造的精神。而不畏艱難、團結奮進、勇于創造是布洛陀神話的核心,”而且,布洛陀文化注重對人們心理的調適,具有說人勸世、交流情感、調節矛盾的豐富內容,這些,無疑有益于人們保持平和的心態,促進人的心理健康,從而維持人與世界的平衡。追求和諧寧靜、向往安定和平是其重要的價值觀之一。

三、利用布洛陀文化加強壯族鄉村和諧社區建設的可能路徑

概括地理解,人類學側重于研究文化對于行為和結構的意義,社會學則側重于尋找文化與行為之間的結構機制。本文將借鑒人類學和社會學的基本假設,思考在壯族鄉村和諧社區建設中發揮布洛陀文化作用的可能途徑。

(一)建設具有布洛陀文化象征的生態空間

社區作為一個社會關系的區域概念,具有鮮明的空間特征。但遺憾的是,在眾多的社區研究中,這一空間的社會意義被忽略,而突出了社會結構的作用??臻g社會學認為,空間在本質上是社會的。空間體現著社會地位的分布和社會關系狀態。曼紐爾?卡斯特認為“空間不是社會的拷貝??臻g就是社會,空間的形式與過程是由整體社會的動態所塑造的,這其中包括了依據社會結構中的位置而享有其利益的社會行動者之間相互沖突的價值與策略所導致的矛盾趨勢。”在??履抢?,空間實質上是一種權力關系。例如他關于全景敞視監獄的理解。列斐伏爾認為空間具有實踐的性質、表征的潛力和功能。并將空間分別概念化為“空間實踐”,“空間的表征”和“表征的空間”。空間實踐指的是人們對空間的利用、管理和設計,是特定社會關系在空間中的呈現;空間的表征指的是用來理解、表達空間實踐的知識符號;表征性空間則是通過空間符號化,來表達特定的象征意義。在壯族鄉村社區建設的空間布局中,可以利用布洛陀特有的象征物,起到保護環境、強化社區認同的作用。例如可以從布洛陀文化中有價值的傳說故事,提煉出各種象征符號,給社區空間定的環境要素如土地、水源、山林、花木、以及道路或建筑命名,從而增加這些事物的象征意義,以增強生態的神圣性。同時,在完善鄉村社會和文化服務體系過程中,要尊重布洛陀文化傳統,在社區規劃中,保留或增加具有布洛陀文化特色的活動區域和文化設施,為社區的祭拜、娛樂

活動提供方便,以增強社區環境的道德感。

(二)培育具有布洛陀文化基礎的民間組織

民間組織具有為社會成員提供歸屬感,緩解社會沖突、實現社會整合,凝聚社會資本、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等作用。尤其是目前我國農民社會組織化程度低,農村的風險不斷增加的情況下,培育民間組織對鄉村和諧社區建設不僅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也是鄉村社區社會建設的重要任務。在壯族鄉村社區社會建設中,可以利用布洛陀文化的獨特資源,促進社區團體的發展。例如可以圍繞發揚布洛陀文化的優良傳統,組建社區環保協會、社區慈善協會、利用歌圩傳統組建社區歌社,歌手聯誼會等等,并在法治的前提下,規范各團體的行為,發揮其社會紐帶功能,使社區在既富有凝聚力又充滿著活力的同時,提高社區成員的社會參與水平和社區自治能力。

(三)建設具有布洛陀文化特色的和諧文化

和諧社區要求和諧文化。“和諧文化是以和諧為思想內涵、以文化為表現形式的一種文化系統。它融思想觀念、理想信仰、社會風尚、行為規范、價值取向為一體,包含著對和諧社會的總體認識和評價?!编l村社區和諧文化建設必須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導,同時繼承傳統文化中的和諧因素。布洛陀文化的和諧傳統對建設壯族鄉村社區和諧文化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在鄉村社區文化建設中,可以以布洛陀傳統文化形式為載體,通過各種傳統活動,建設具有布洛陀文化特色的社區和諧文化。例如,在鄉村社區建設中,可以通過完善鄉村文化體系,規劃一定區域,建設鄉村社區歌圩,組建鄉村山歌隊,培養鄉村歌手,開展豐富多彩的鄉村山歌表演,山歌競賽等,營造一種既有先進文化內涵,又有民族傳統風情的和諧文化氛圍。

參考文獻:

[1][3][5][6]唐忠新,構建和諧杜區[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6,第17頁;第12頁;第10頁;第15頁

[2]張再云,和諧社區測量指標體系的初步建構――概念界定與基本維度[J],江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2期

[4]劉菊娥,構建和諧社區的基本內涵與路徑選擇[J],湖南行政學院學報,2006年第6期

[7]陸益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背景、模式及誤區――種社會學的理解[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5期

[8]覃乃昌,壯學第四次學術研討會綜述[J],廣西民族研究,2005年第2期

[9]曾杰麗,壯族民間信仰的和諧生態倫理意蘊[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6期

[10]覃乃昌,《磨經布洛陀》與華南珠江流域的稻作農業――《麼經布洛陀》與稻作農業史研究之一[J],百色學院學報,2008年第4期,

[11][13]潘其旭,《麼經布洛陀》與壯族觀念文化體系[J],廣西民族研究,2004年第1期

[12]羅志發,“陰陽合德”:壯族傳統文化的精華――《布洛陀經詩》的性別哲學研究之二[J],廣西民族研究,2007年第3期,

[14][19]王光榮。黃鵬,論布洛陀文化的凝聚力[J],南寧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6年第6期

[15]蔣明智,《布洛陀》與壯民族文化精神[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2期

[16][德]尤爾根?哈貝馬斯,交往行為理論(第一卷)[M],曹衛東譯。上海人民出版杜,2004,第84頁

[17]孫念超,國民性的改造與人的現代化[J],船山學刊。2008年第3期

[18]金耀基,從傳統到現代[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第77頁

[20]熊遠明,追求和諧寧靜向往安定和平――《布洛陀》價值觀之三[J],廣西民族研究,1994年第2期

[21][22]葉涯劍,空間社會學的方法論和基本概念解析[J],貴州社會科學,2006年第1期

主站蜘蛛池模板: 妺妺窝人体色www聚色窝仙踪| 毛片在线播放a| a级毛片无码免费真人久久| 我把护士日出水了视频| 国产精品人人做人人爽| 奶头和荫蒂添的好舒服囗交| 永久免费看啪啪的网站| 国产在线精品一区二区| 97久人人做人人妻人人玩精品| 丰满岳妇乱一区二区三区| 狼色精品人妻在线视频|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子伦| 亚洲熟妇无码av另类vr影视| 国产动作大片中文字幕| а中文在线天堂| 波多野结衣在线播放| 少妇无码太爽了不卡视频在线看| t66y最新地址一地址二地址三| 精品人妻av区乱码| 亚洲av中文无码乱人伦在线视色| 免费无遮挡无码永久在线观看视频| 9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 亚洲av专区无码观看精品天堂| 亚洲综合激情五月丁香六月| 久久人人爽爽爽人久久久| 7m精品福利视频导航| 亚洲av无码成h人动漫在线观看 | 绝顶高潮videos| 欧美日韩精品乱国产| 99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吞精| 亚洲av无码专区国产不卡顿|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二三区入口 | 国产a级毛片| 欧美日韩视频在线第一区| 国产精品禁18久久久夂久| 日本特黄特色特爽大片| 18岁日韩内射颜射午夜久久成人 | 欧美激情办公室videos| 久久精品熟女亚洲av麻豆| 大陆极品少妇内射aaaaaa| 日韩一欧美内射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