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28 09:20:4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國防建設的基本任務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當今社會普遍存在對國防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認識不足的現象,主要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把國防教育片面地理解為戰備教育,認為和平與發展是時代的主題,我國周邊還是比較安寧的,沒有“敵國外患”,進行戰備是無中生有,認為國防教育沒有現實意義;二是對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的辯證關系認識模糊,認為只要我們把經濟搞上去,我們國家就強大了,甚至認為,現在是和平建設時期,必須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搞國防教育需要花費很多經費與精力,是“純消耗”、“扯后腿”的一項工作;三是把國防建設簡單地看成是軍隊建設,認為參加國防建設乃是軍人的事情,與自己沒有多大的關系。因此,應該對持有這些偏差觀點的人從現在開始就培養其“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意識以及國防意識、國家安全意識。
國防教育的內容十分豐富,主要包括國防理論、國防知識、國防歷史、國防技能、國防法制、軍事理論等多方面。但是在現階段,我國國防教育的內容還很不規范,缺乏針對性。在國防教育中,對不同層次、不同職業人員的國防教育內容沒有明確的要求,比如對干部學什么、群眾應了解什么、學生應掌握什么等,都未做明確規定,缺少針對各個層次和對象的規范化教材。許多地方在開展國防教育活動時,習慣照抄照轉上級的宣傳材料,并不注意結合本地實際情況編寫教材,使教育內容不能夠針對本地情況進行教育,無法達到教育的目的。更有甚者,很多人把國防教育等同于近代史教育,一說搞國防教育,就把一些近代歷史圖片制成展板拿到街上擺一擺了事,還出現了基層國防教育辦公室不注意收集、整理發生在身邊的國防教育材料,沒有長期教育計劃,只有上級要求時才去臨時找材料的現象,使得國防教育的盲目性和隨意性很大。
盡管《國防教育法》第二十四條明確規定了國防教育的經費保障:“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把國防教育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并根據開展國防教育的需要,在財政預算中保障國防教育所需的經費。”要求各個地方政府機關、企業、學校要在自己本單位的經費預算中開列出本單位開展國防教育所需要的經費,但是對于國防教育活動經費如何預算,怎么分配國防教育經費比例,經費保障的具體數額等,沒有統一的標準。這就使得有些地方黨委、政府把全部的精力放在經濟建設上,對經濟建設投入力度大,用于國防教育的經費卻十分有限。國防教育經費的保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領導對國防教育的重視程度,然而,很多地方卻普遍存在著領導重視的經費就多,領導不重視的經費就少,領導想要什么時候給就什么時候給的隨意現象。例如,有些地方國防教育的經費只有幾萬元,平均到每個人頭上只有幾分錢,而有些地方卻有每人好幾百元的現象。有些地方雖然把國防教育經費納入本級財政預算,但沒有隨著經濟的增長而適當增加。無法落實國防教育的經費保障,必然有礙于國防教育活動大范圍、經常性的開展。
全民國防教育對策
加強國防教育,是為了適應新時期國際形勢的發展與變化,滿足維護國家安全的客觀需要。當前,國際局勢正在發生復雜而深刻的變化,特別是在發生全球金融危機以來,國際局勢變得更加微妙和復雜。隨著世界安全局勢與世界格局發生的變化,以及經濟全球化和社會信息化的發展,國際政治、經濟和軍事領域的斗爭也變得異常復雜。我國正處于加快推進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因而更需要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來求發展。但是,我國周邊環境以及國際環境并不穩定,特別是一些西方人士提出的“中國”,更是對我國的國際形象以及發展造成了惡劣的影響。“面對復雜而又深刻變化的國際形勢和我國安全環境的嚴峻挑戰,我們絕不能掉以輕心,放松警惕。開展國防教育,就是要引導全體公民充分認清目前國際形勢,明確我們所面臨的潛在威脅,加強國防觀念,樹立居安思危的思想,從而萬眾一心地搞國防建設,增強綜合國力,提高我國國防威懾力、遏制力和贏得現代戰爭的能力。”[3]國防教育作為建設和鞏固國防的基礎,是增強國防實力,提高國民國防意識的重要途徑。只有加強對全民的國防教育,提高人民群眾的國防意識,才能更好地為國防建設貢獻力量,為捍衛國家和,以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安全可靠的保證。加強國防教育,是提高國防精神的重要途徑。
精神是一個國家的脊梁,是一個國家的靈魂。國防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要增強全體公民的國防意識,而國防意識中最基本的則是國防建設和國防斗爭所需要的各種精神。國防精神是國防意識的集中表現,突出體現在培養愛國主義精神、革命英雄主義精神、愛軍尚武的奉獻精神和自強不息精神、艱苦奮斗精神、民族團結、抗洪精神等方面。培養國防精神歷來是國防教育的重要內容,它有助于形成積極、深刻、理性的國防觀,提高全民的國防意識。加強國防教育,有利于激發人民的愛國情懷,增強人民的國防觀念和履行國防義務的自覺性。國防教育關系國家的興衰強盛。加強人們的國防教育,有助于人們正確認識國際形勢,充分認清國防建設的復雜性和嚴峻性,增強群眾特別是青少年的憂患意識。對青少年國防精神的培育,要突出體現革命英雄主義和人民軍隊的光榮傳統教育,以革命英雄主義教育廣大青少年,使其樹立不怕苦不怕累的吃苦精神,弘揚不怕犧牲勇敢頑強的民族精神。應通過全民國防教育,轉化每個人的思想,提高全體公民對國防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認識,以增強人們愛軍尚武意識,從而形成人人為國防事業貢獻力量的良好局面。加強國防教育,是提高國民國防素質的有效途徑。國民的國防素質是國民綜合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提高國民綜合素質則首先要從教育入手。加強國民的國防教育也是提高國民綜合素質的重要途徑之一。《全民國防教育大綱》規定:“國防教育是一項旨在提高公民綜合國防素質的全面系統教育,其基本任務是:普及國防知識,培訓軍事技能,培育國防后備人才,激發愛國熱情,強化國防觀念,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向心力,提高公民履行國防義務的自覺性。”開展全民國防教育,不僅能夠使人們增強國防觀念,而且能使人們學習和掌握必要的國防知識和技能,鍛煉強健體魄,培養愛國主義精神,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使國民綜合素質得到提高,從而促進國防現代化乃至整個國家現代化的建設。這是其他教育內容和形式難以替代的。#p#分頁標題#e#
【摘要】本文通過對現階段軍校教學管理現狀進行分析,找出其存在的問題并提出關于怎樣通過教學管理改革培養創造性軍事人才的一些建議。
【關鍵詞】創新;軍事院校;教學管理;創造性軍事人才
軍事院校的基本任務是為軍隊建設和軍事斗爭準備培養人才。教學是院校人才培養的主要途徑,是院校經常性的中心工作。教學管理,是指院校中對教學和學術科研工作進行引導、組織、協調、監督、獎懲的過程。它決定著院校教學工作、科研工作的發展方向和質量水平,是院校各項管理中最活躍的因素,是院校基本特征的體現,是院校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保證,是協調教和學關系的重要手段。現階段軍事院校的目標是培養創造性軍事人才,“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教育環境對人才的培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要求必須有富有創造意識的管理人員進行科學的管理,富有創造理念的教學人員兢兢業業地進行教學,富有創造精神的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并由此構成一個管、教、學三者協同合作的內部環境。因此只有把培養創造性軍事人才這個目標融入教學管理中,才能不斷深化教學管理的改革創新,實現新時期軍事院校的進一步發展。
1軍校教學管理的現狀
作為國家和軍隊的重點建設對象,現階段軍校的各項硬件和軟件設施都已得到明顯的改善,教學管理也已經由過去的單一、片面、低效率逐漸轉變為現在的高效率全方面的教學統籌管理。然而,目前在教學管理的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偏差和問題。例如指導思想部分滯后于軍隊創造教育的要求;教育管理形式與創造教育的要求還有一定的差距;思想觀念上因循守舊、墨守成規、缺乏創新意識;管理理念方面“人治意識”過重,法制觀念不強;管理方法上時緊時松、隨意性、盲目性大,協調配合不夠;片面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或“學生的主觀作用”等問題。因此,糾正教學管理的偏差,完善教學管理是保證院校健康、快速發展的重要前提。
2創造性軍事人才的特征
作為新時期國防建設的中堅力量,創造性軍事人才必須具有的特征包括以下幾點:堅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理想信念,堅定的政治方向,是創造性軍事人才進行創造性軍事活動的不竭動力和前進的方向;復合的知識結構:復合的知識結構是創造性軍事活動的基礎;全面的智力結構:智力結構是創造性軍事活動的核心。主要表現在:敏銳的觀察力,科學的記憶方法,創造性的思維能力,豐富的想象力,鮮明的個性特征等;此外創造性軍事人才的個性特征還包括好奇心強,對復雜奇怪的事物會感受一種魅力,興趣既廣泛又專一,具有藝術上的審美觀和幽默感等。
3創新教學管理與培養創造性軍事人才的措施
3.1堅持與時俱進,在教育思想觀念上求更新。
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是教學管理改革的關鍵所在。《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書中指出:“教育既有培養創造精神的力量,也有壓抑創造精神的力量”。因此,教學管理工作要在更新思想觀念上求突破。
3.1.1確立教育創新的觀念。
在軍隊院校創造教育的教育管理指導思想中,明確創造教育管理的主動性、情景性、開放性等特點,積極營造適合創造性軍事人才成長的條件和環境;充分考慮創造教育下軍隊院校教學管理的特點、內容、原則和方法,徹底根除舊的教育理念的影響,在保證人才發展符合軍隊建設要求的同時,還應充分注重個體發展的需求;正確理解物質與精神在創造教育中的作用,將創新教育管理植根于學校建設的基礎,通過心理內化機制,提高管理績效。
3.1.2確立管理創新的觀念。
逐步改進軍隊院校教學管理方法,多渠道多方式地配合創造性軍事人才的培養。軍隊院校教學管理的改革要實事求是,針對性強。對于制約軍隊院校創造教育的因素,必須從根源上加以遏制。例如教師重科研輕教學,學生對自身的發展缺少壓力等現象。對學生的管理要將目標管理與過程管理相結合,合理利用獎懲機制,徹底消除不求上進的思想。在制度的執行過程中必須公正嚴格,在具體的工作和學習中建立求真務實、民主平等、團結合作、充滿軍隊院校獨特魅力的校園氛圍,通過規章制度的內化,將規范滲透到日常的學習工作中,形成自覺遵守和積極維護制度的良好習慣。在管理中堅持德法并舉的原則,形成有形管理與無形自律相統一、制度化管理與人性化管理相協調、管理者接受被管理者監督與被管理者參與管理相結合的教學管理模式。
3.1.3確立從嚴治教的觀念。
依法治校,從嚴治教是做好教學管理工作的前提和基本保障。不斷完善和改進教學管理制度,要深入研究探索如何依法施教、依法施管、依法執紀、依法培養良好的教風、學風的方法和途徑。克服憑主觀意識抓教學,憑經驗抓管理的習慣做法,樹立依法管理本身就是按照規律辦事、就是科學管理的觀念。只有通過法規制度建設,才能逐步培養嚴格的教風和學風,才能使教學工作走上制度化、規范化的軌道。
3.2加強隊伍建設,在塑造育人形象上下功夫。
建立一支高素質的教職工隊伍,樹立良好的校風學風。要做好教學管理工作,必須建立一支高素質的干部隊伍,強化各級領導依法治教、科學決策、科學管理的意識,教員按綱施教、嚴謹求實的教風,干部依法管理、言傳身教的形象,努力營造教書育人、管理育人的良好氛圍。
3.2.1樹立領導和機關服務育人的形象。
各級黨委、領導要切實轉變工作作風,堅持深入到教學第一線,調研管理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在行政管理上,嚴密組織、科學管理、依法行政。在研究教學、科研以及學科建設問題上,應先聽取專家組和群眾的意見,按照教學規律進行科學決策、避免盲目性和隨意性。在教學組織和管理上,要密切協調、相互配合,避免政出多門,擾亂正常的教學秩序。
3.2.2樹立教員教書育人的形象。
教員是教學管理的重要力量,教員的言談舉止對學員有著極強的示范作用和潛移默化的影響。在教學實踐中按綱施教、嚴謹治學,才能保證教學和人才質量不斷提高。因此,要規范教學辦公秩序,規范言談舉止,為學員做好表率,形成從嚴治教的良好教學氛圍。特別是中青年教員,要加強軍事訓練和政治理論學習,牢固樹立條令意識、軍人意識,加強自身修養,切實做到內強素質、外樹形象。
3.2.3樹立教學管理干部管理育人的形象。
管理干部隊伍素質的高低,能力的強弱,將直接影響教學管理水平和人才質量的培養。管理干部要不斷提高自身素質,更新育人理念,強化責任意識、服務意識和創新意識,要熟悉教育理論、教學制度、教學要求、教學對象。加強政治理論和管理知識的學習,努力提高管理水平,既要“想管”、“愿管”,更要“會管”、“善管”。在教學管理中,要堅持教管并舉,疏堵結合,努力提高管理效果。在組織實施教學中,要嚴謹細致、求真務實,發揮好教員與學員的橋梁作用。在日常管理中,要以身作則、嚴格要求、當好標桿、樹好形象,切實發揮“一線帶兵人”管理育人的重要作用。
3.3實施科學管理,在提高教學質量上見成效。
軍隊院校教育和院校建設是一門科學,既有部隊建設的一般共性,又有其自身的特點和規律,如何在軍校教學管理中既要保持軍校的嚴肅性、紀律性又要不斷創新教學管理方法,培養創造性軍事人才以適應現代化軍事斗爭的要求,這就成為現今軍校教學管理的一個重要難題。因此,我們必須掌握教學管理具有很強的系統性、動態性、周期性、規范性和適應性等特點,將這些鮮明的特點時時處處靈活地貫穿于教學活動的組織、實施、管理和發展的全過程中,實施有效的科學管理。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促進教學工作的發展。
3.3.1建立正規的教學秩序,遵循教學的基本規律。
在教學實踐中要以條令、條例、《院校教學工作條例》、教學大綱為基本依據,建立完善教學管理規章制度,學指導思想,學計劃,教學內容,教學質量評估標準,考核制度等,確保各項教學活動有條不紊、標準正規,使全體教學人員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從而避免教學管理工作的盲目性和隨意性;在制定教學計劃、安排教學內容的過程中要堅持以教學為中心,體現管理的教育性,促進學員德、智、軍、體的全面發展。并通過教學過程中的一些創新性實施,激發學員的創造性潛能。這就要求在教學管理中要遵循教學基本規律,圍繞教學統籌安排各項工作,周密計劃,嚴密組織,科學管理,最大限度地促使教、學雙方在教學過程中實現思想、知識、能力等各方面向高層次轉化,促進學員軍政素質的全面提高,確保教學活動正規有序地進行。
3.3.2加快現代化教學建設,創新教學方法。
充分利用各種先進的現代化教學手段,不斷完善教學的硬件和軟件設施,改進教學方式,從以講解教材、傳授知識為主的封閉式教學逐步轉變為以開拓思想、發展能力為主的開放式教學。在教學實施過程中,不斷探索和改進教學方法,提升學員的的學習興趣,使學員的學習態度由“要我學”逐漸轉變為“我要學”。在教學方法方面可以通過設計性實驗,增加學員的動手操作機會,不斷激發學員的創造性思維,使教學過程與科研相結合,真正做到教學科研兩不誤。
3.3.3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
教員、學員、管理者,構成了一個相互聯系,不可分割的整體。這就要求在教與學的過程中,要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充分發揮教員的主導作用,確立學員的主體地位,強化管理者的組織謀劃、決策引導作用。特別是要注重學員的主體地位,加強對學員的教育引導,使他們端正學習態度,明確學習目的,鍛煉自我獲取知識和創新知識的能力。只有充分發揮教學管理過程中三者的主觀能動性,不斷增強教學管理工作的目的性、針對性才能有效地推動教學質量的提高。
4結束語
總而言之,創新是創造性軍事人才的主要特征。創新也是軍校教學管理改革的必經之路,只有創新,我軍才能始終保持旺盛的生機與活力,才能占領世界新軍革的“制高點”,才能實現戰斗力的跨越式發展。
參考文獻
[1]張增印.中外軍校管理發展異同及發展趨勢[J].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03,(1):16~18
[2]郝建中.淺談學員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現狀及原因[J].滄州師范專科學校報,2007,(2)106~107
[3]吳進國.《論軍事創造力開發》國防大學出版社,2000年2月
[4]許麗玉.在大學生素質評價中突出創造力及其相關因素,《江蘇高教》,2000年第5期
[5]陽仁宇,王強.創造性軍事人才的本質特征及培養策略[J].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01,(3):35~37
交通運輸是國民經濟中一個重要的物質生產部門,他把社會生產、分配、交換與消費各個環節有機地聯系起來,是保證社會經濟活動得以正常進行和發展的前提條件。運輸業在社會勞動分工過程中成為獨立的物質生產領域,是從19世紀初隨著鐵路,輪船的出現才形成的。隨著社會大生產的到來和發展,根據生產發展的需要,作為服務與社會化生產的交通運輸業,以一個獨立的生產部門立足于社會。它的基本任務就是通過極大地提高整個運輸業的能力和工作質量,改善國家各經濟區之間的運輸聯系,安全迅速,經濟合理地組織旅客和貨物運輸,保證最大限度地滿足社會和國防建設對運輸的需求。另一方面,交通運輸又可以推動社會經濟發展,因為優良的交通運輸和通信聯絡,對于充分開發,利用各地區潛在的資源,以推動當地經濟發展能起重要的,有時甚至是決定性的作用。
青島的黃島開發區有良好的投資環境,青島市政府投入了四十多億人民幣對其進行開發,與此同時,還頒布了一系列優惠政策,鼓勵客商前來投資辦企業。可是來投資的客商卻不是很多。后來調查發現,原來是因為交通不方便。當青島市政府決定修建交通要道后,黃島便開始出現了經濟的繁榮。
任何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地區間的分工交流,都是以安全,高效的交通運輸聯系為前提的。即首先是建設道路和相關的基礎設施。只有具備了高效的交通運輸體系,才能進行地區(或城市)開發和把國民經濟的各個基地聯結起來,才能進行商品交換和信息交流。反之,交通運輸基本設施的短缺會導致對經濟發展的干擾,使經濟發展出現徘徊和不必要的消耗,阻礙其發展。
世界各工業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經驗表明,在工業化過程中都有一個交通運輸業超前發展的時期,這是一個普遍性規律。其主要原因是原料的運進,市場的開拓,都需要由與之相匹配的運輸業。美國從19世紀30年代到20世紀20年代為鐵路大發展時期,鐵路作為路上運輸的主要方式,它的優點是通達性強,受自然條件限制小,運量大以及價格低廉,從而得到了迅速發展。1926年美國鐵路網建設達到階段性頂峰,總里程達40.8萬公里。之后,隨著運輸技術的進步,運輸需求的變化,公路、內河、民航、管道等運輸方式也有了很大的發展。目前美國擁有24.5萬公里鐵路,650萬公里公路,4萬公里內河航道,44.8萬公里民航航線和36.3萬公里輸油氣管道,形成了綜合運輸能力強大的交通體系。總的來說,美國的運輸系統相對國民經濟發民而言是超前的,他帶動了經濟的高速發展。因此,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在經濟建設中,交通運輸業超前發展,并有一定的儲備能力,是市場經濟高度發展和社會化大生產的客觀要求,它是由市場經濟的本質特征所決定的,是社會經濟規律的要求和體現。
如果我們對越來越多的新型運輸方式進入運輸體系的現象加以考察,就不難看出這種現象是競爭和取代效應的結果。新的運輸方式以它特有的優點吸引一部分運量。由于可供使用的運輸方式增多,選擇性增強,以及交通運輸工具相互連接的可能性增大,這就使運輸供給能夠更準確,更靈活地適應越來越高的運輸需求,這些規律適用于經濟發達國家,也適用于發展中國家。二、社會經濟類型的變化與運輸業的發展
在經濟與交通運輸業的相互關系中,考察和分析經濟與交通運輸的歷史發展,可以看出經濟結構、產業結構、產品結構的變化直接影響到運輸體系的發展和變化。如果我們將一個長時期的生產規模和結構與運輸規模和結構作一個比較,可以看到在社會發展初期經濟規模較小,結構比較穩定,各地區都以農業生產為主,即現在所說的以第一產業為主,生產規模和結構與運輸規模和結構基本上是相對穩定的。隨著生產的發展,經濟結構,產業結構的變化,勞動力從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即加工工業領域)轉移。這時,第一產業的比重不斷減少,而第二產業的比重不斷增加。在工業化和市場大規模擴大的過程中,原材料如媒、礦石、鋼鐵等大宗貨物運量急劇增加,貨運量的平均增長率接近或者超過國民經濟的增長率。在工業化過程中,工業品和消費品的輕工業在工業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在所運送貨物的平均價值明顯增大的同時,它們的平均體積和重量卻減小了,依次在這一進程中,貨運量的增長速度將逐漸減緩,其增長率會逐漸低于國民經濟的增長率。而客運量則保持接近于國民經濟增長率。由于生產結構、產品結構發生了變化,對運輸提出了迅速、方便、安全等側重于運輸質量的高要求,客運方面提出了高速、安全、舒適、方便的更高要求。由于公路運輸和航空運輸開始蓬勃發展,運輸規模和結構有了很大變化。
經濟分工和生產專業化進一步加強了物質、人員和信息的交流,經濟上的勞動分工導致了地區勞動分工。地區勞動分工取決于與地點有關的生產成本,交通體系的運輸能力。這樣,一個地區勞動分工以及相應的交通體系,形成了一個具有不同規模和不同作用的區域中心。
從而可知,社會經濟類型的變化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交通運輸體系的發展變化。但同時,運輸業又對社會經濟類型的變化起著推動作用和更直接安全的服務作用。
三、WTO與我國運輸業的發展
我國加入WTO將為我國經濟建設營造更加有利的國際環境,從而使我國的運輸事業也得到發展。同時也帶來許多挑戰和更多的要求。
加入WTO有利于運輸行業引進國外的資金,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有利于運輸行業的改革;有利于激發運輸行業的競爭意識;有利于企業進入國際市場。入世后無論是國際還是國內各種物資的運輸量必將大大增強。另外,由于我國幅員遼闊,人口分布不均,資源分布不均,地區經濟發展差異較大等原因,入世后,必將形成比現今更為強大的人流和物流。然而,國內許多地區的交通運輸通道已經飽和,這成了制約國民經濟發展的突出因素,嚴重影響了地區個體發展速度和國家的整體優化進程。如我國鐵路就存在通運能力十分緊張,路編組站能力嚴重不足,管理體制落后等問題。因此,如何在入世后建設和規劃運輸體系,將放在國民經濟發展總體中首當其沖的位置。
由此可見,交通運輸體系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兩者之間相互促進,相互制約。因此,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協調好兩者的親系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