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19 17:18:4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高效課堂數學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高效課堂教學要求應有“足夠”科學的教學容量和“適度”的教學節奏;高效課堂是一種教學形態,集中表現為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愉快,它是一種融學生認知建構與情感激活、教學控制與情境創設為一體的教學形態.高效課堂也是一種教學理想,其意義是為現實教學產生一種動力、牽引、導向作用.
一、將學生預習與授課教案相結合
本學期在上新課之前,我都會將要講的內容提前布置成課前預習作業,指導學生去預習并提醒學生要復習哪些相關的知識,同時會將有難度的問題分布簡化了布置下去,同時在設計新課教案的時候就和課前預習相結合.比如在講點與圓的位置關系時就是如此布置的:1.復習圓的兩要素.2.線段的垂直平分線的定義、畫法、性質.3.如何確定給定圓的圓心.4.過一點、兩點、三點分別可以畫幾個圓?圓心都在哪?5.作ABC的三邊的垂直平分線交點為O,則OA=OB=OC嗎?于是本節課在新授的時候,進行得相當流暢,學生掌握得很好,而且課堂的容量比以前多了很多.我嘗到了這種方式的“甜頭”.
二、堅持認真備課優化課堂情境的設計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師要通過精心的備課讓學生用盡可能少的時間去獲取盡可能多的知識和能力,要適時調整自身的教學行為而達到無為而無不為的教學境地.
教學語言:教師上課語調應抑揚頓挫,猶如一曲動聽的旋律,數學教師也應具備語文教師的語言魅力.教學語言應該是具有挑戰性的,應該是富有啟發性的,應該是幽默風趣的,應該是生動形象的.教師要善于把抽象的概念具體化、深奧的事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識趣味化.如:“直線就像黑板的邊緣,向兩邊無限地延伸,穿過教室,越過高山,突破大氣層,直沖九霄云外而無窮無盡.”
三、重動手操作,讓學生體驗數學
思維往往是從人的動作開始的,切斷了活動與思維的聯系,思維就不能得到發展.而動手實踐則最易于激發學生的思維和想象.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十分關注學生的直接經驗,讓學生在一系列的親身體驗中發現新知識、理解新知識和掌握新知識,讓學生如同“在游泳中學會游泳”一樣,“在做數學中學習數學”,發展思維能力.
例如教學立體圖形這一節課時,由于它接近于實際生活,在了解學生已掌握的知識基礎上,可以讓他們自己總結、交流他們對立體圖形的感受,自己動手制作熟悉的立體圖形,并根據自己的想象利用豐富圖形構造生活實景.這樣避免了學生一味地記憶,課堂氣氛非常活躍,學生在輕松的學習氛圍中掌握了知識.這樣通過動手操作后獲得的體驗是無比深刻的.
四、重生活應用,讓學生實踐數學
數學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在教學中,教師應經常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使學生在實踐數學的過程中及時掌握所學知識,感悟到數學學習的價值所在,從而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去看周圍的事物,想身邊的事情,拓展數學學習的領域. 如用數學知識去說明解釋生活中的一些現象,如屋頂人字架做成三角形、汽車保護欄為平行四邊形、車輪是圓形等等,這其中固有物理屬性等原因,另一方面,也有數學原因,諸如用到三角形的穩定性、平行四邊形的不穩定性、圓的旋轉不變性等等.
五、練習到位,當堂檢測,鞏固課堂教學效果
關鍵詞:自主學習;探究;交流;課堂教學;高效;平衡教學法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3)33-171-01
我們知道,在教育教學中課堂教學改革風起云涌,各種教學方法不斷涌現,各地模式也如雨后春筍般不斷出現,但直接教學一直占據主導地位,最近以發現式教學法、檔案袋評估、表現性評估以及其他人本主義教學策略受到重視,主動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和建構主義的教學方法逐步為部分老師接受,我認為:不管教師的哲學取向是什么,習慣和喜好是什么,要想成為一名專家型老師或一名優秀教師,使自己的課堂高效,教師就必須精通多種方法,根據不同課型、不同學情、以及課堂過程的不同呈現,選擇調整教學方法,不能一味守著固化的模式進行教學,而是靈活選擇和根據教學實際改變著自己的課堂教學,因為評價課堂的唯一標準就是:是否高效。因此,教師要精通各種教學方法并有意識的使用這種方法,不拘泥于一種或幾種的教學法,筆者把這方法稱之謂――平衡教學法。
一、實施平衡教學法,教師要掌握一定的教育學、教育心理學的有效原理并把它運用到實際教育和教學活動中去。
教師必須學習和深刻理解教育學、教育心理學的有效原理,對這些原理有清醒的認識,有意識的教師做到經常反思自身的教學實踐,實踐如何影響著學生有著明確的認識,在此基礎上做出教育決策,有效教學絕不是雕蟲小技,也不是一套抽象的原理,相反,它是把理解透徹的原理明智的有意識的應用于教學實踐,滿足教學實踐的需要,因此掌握必備的教育心理學原理和教學技能有助于教師從事世界上最重要的一項工作――教育――所必需的。
二、實施平衡教學法,教師要掌握并靈活運用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教學方法――自主探索――動手實踐――合作交流
1、平衡教學法中的建構主義教學大量采用合作學習、發現學習。
合作學習就是學生互相討論問題,這樣容易發現和理解復雜的概念。發現學習就是教師鼓勵學生通過自己發現概念和原理來學習。教師鼓勵學生自己做實驗,自己獨立思考從而發現規律。發現學習倡導者布魯納是這樣論述的:“我們講授某門課程并不是為了形成有關該課程的小型百科全書,而是讓學生自己去思考……,像歷史學家那樣去思考問題,去參與獲得知識的過程。理解是一個過程,而不是一個結果。”發現學習有很多益處,它可以喚起學生的好奇心,激勵學生努力堅持探索,直至發現答案,學生還能掌握獨立解決問題和批判性思維的技能,因為他們必須分析處理各種信息。
2、平衡教學法以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和創新思維能力為己任。
在學習和日常生活中經常會遇到不是一蹴而就的問題,這就需要學生的創造性、而數學教學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主陣地,教師根據教學內容來創造問題情境,培養學生的這方面能力,筆者認為創造性問題的解決的一個重要原則就是避免倉促采用某種方法,應該對問題進行反思、認真的思考或醞釀幾種不同的方案,充分考慮各種可能性。
(1)采用“頭腦風暴法”即兩個或兩個以上個體盡可能地提出更多的解決問題的方案,不管這些方案有多么荒謬。只有在充分地考慮并提出盡可能多的方案之后,才能篩選出一種可能解決的方案。頭腦風暴法的關鍵就是避免過早地局限于某一種解決方案而忽視了其他可能更好的解決方案。
(2)創造適宜的氛圍,放松的愉快的環境有助于創造性問題的解決和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且學生感覺到他們的觀點將被接納,鼓勵學生嘗試各種不同的解決辦法,同時要接受學生的不成功。這樣就調動了學生探究問題的熱情和主動性。
(3)分析,引導學生分析并列舉出問題的主要特征或具體成分,有助于問題的解決。
3、平衡教學法要求教師在課堂上提高學生的內部動機
課堂教學應該盡可能地提高學生學生學習的內部動機,內部動機的提高對學習是有益的,教師要使學生對所學內容感興趣,內容呈現方式就必須具有吸引力,只有這樣才能滿足、提高學生對學習內容的好奇心。
(1)激發興趣 教師要讓學生堅信所學內容的重要性和趣味性,要向學生證明所學內容的重要性和趣味性。
(2)保持好奇心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用許多方式不斷激發、保持學生的好奇心。
(3)使用大量有趣的呈現方式 除了使用有趣的材料外,材料的呈現方式的不同也能提高學生學習的內部動力。如使用多媒體、邀請專家或相關人士講演、演示來維持學生的興趣。
三、平衡教學法不排斥傳統的教學法――講授式教學法
平衡教學法在課堂教學中在學科內容、學生發展、學習、動機以及有效教學策略等方面能夠用于實現教學目標。任何一節高效的課堂,都是以是否實現教學目標為判斷標準的,教師考慮到在直接的、教師中心的教學取向一建構主義的、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取向之間取得平衡,以達到的教學目標來選擇教學策略和教學方法。
一、依托導學案,精心設計高效課堂教學環節,精選課堂展示內容
我每次都把第二天學習內容的導學案提前發放給學生,讓每位同學用雙色筆緊扣學習目標,閱讀相關素材,進行自主學習,利用課外或自習課完成。完成基礎練習,提出自主學習中的疑難問題,留作第二天課前小組交流討論的內容。在課堂上,針對學生手中的導學案,先讓學生進行對學,通過對學,每個學生將自己在預習過程中困惑的習題進行對子討論,對學后,再在小組內進行組學,把對學中不懂的在組學中討論,難點在組學時化解,掃清展示路上的一切障礙,然后將導學案上的習題逐題講解,這時老師才能分配任務。
1.展示內容的確定
展示內容要依據學情調查,這就是教師教學要“有所為而有所不為”,所為的是要備課時估計哪些內容進行了怎樣的處理,學生就能“無師自通”,再找到帶有普遍意義和近似性的“問題”,即都會的不展示、都不會的更不展示,最容易出現歧義的或者核心的知識問題才拿出來做展示。
2.展示任務的分配
教師分配展示任務盡量采取小組自愿的原則,哪個組喜歡講哪道題就去認領,他們自己選擇的題目就會很自信,達到課堂中組組有事做,人人想展示的一種氛圍。而且展示內容的分配要考慮難度,應該是不同基礎的學生展示適合他作法難度問題,特別是通過將一些簡單問題分配到后進學生進行展示的作法,可以增加他們展示的機會,增強學習的信心。例如開始時,我發現上黑板展示的基本上都是小組內的組長、科代表等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這樣組內的“潛能生”無形中又被擱置到了展示的邊緣,他們在同學展示的時候,不知道自己應該做些什么。面對這種情況我是這樣做的,對于容易問題學習稍差的同學答,難度大的學優生回答;對于中等問題學習稍差的同學答對加高分,學優生答對加分少,一般是“你是幾號就加幾分”,這樣大大調動了“潛能生”回答問題展示的熱情。
二、利用黑板、展臺等手段,分組展示講析,點評質疑
此環節要限時高效,爭問搶答,聲音洪亮,記錄規范。如果學生講得不對,其他人就會立即站出來質疑、糾正,當學生不能將問題講清楚時,老師才會出場給予“救援”。當然,對于同學的質疑和糾正,也會有適當的加分政策。
在教學過程中,針對數學學科的特點,經常有“一題多解”的現象出現,對于這種情況,如果有同學對某一題的展示講解有不同意見時,我們要多鼓勵,給予加分獎勵,比如:在學習“平面直角坐標系”第1節課時,導學案上有這樣一道題:平面內有一點P,P到X軸距離為3個單位長度,到y的距離為4個單位長度,且P在x軸上方y軸右側,那么表示P點的坐標為( ),有以下四個答案: A.(4,-3) B.(-3,4) C.(4 ,3) D.(-3,-4)。大多數同學都是從問題入手,畫圖、描點,找到正確答案C。而在實際教學時,展示同學剛講完,馬上就有一位同學高高舉起了手,說出了不同的見解:根據“P在x軸上方y軸右側”這句話可知道該點在第一象限,符號為正正,而符合條件的只有C,應該選C,此語一出,贏得了同學們的一陣掌聲。
三、師生總結、評價、檢測
“評價是一盞燈,能點亮學生學習前進的方向。”學生講解完畢后,我不僅會對學生的知識講解做出評價,而且我會對學生在整個課堂上的表現做出綜合性的評價,需要注意的是,我會側重對小組群體合作、展示能力等進行評價。每個小組員在展示得到評價后,會由小組長及時記錄適當的加分,然后整理在小組的“成長記錄袋”中,最后再參加班級的周評、月評等。開展“最佳小組、最佳組員”評比活動,變壓力為動力,使小組內出現互動、互助、互勉的局面。“當堂小測”則是利用剩余幾分鐘時間,對本節的關鍵知識點進行一下測試,檢查學生本堂課的學習效果。
關鍵詞:高效數學;數學教師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6-106-01
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說過:“學起于思,思源于疑”、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有疑才能有思,無思則不能釋疑。學習離不開啟發誘導,提問在課堂教學諸因素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然而,目前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提問作用發揮的遠遠不夠。總之,數學課堂教學中嚴重存在低效提問、無效提問的現象,甚至出現不良提問和失誤提問。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數學課堂教學效益的提高。
1、教師的提問缺乏主體性。課堂上,幾乎所有的問題都是由教師一人設計、主導控制,教師按教學設計一個一個地提出,提問成為教師的專利,學生只是被動地等著教師的提問,并按教師的統一標準來回答,并沒有留給孩子足夠思考、有效質疑的空間。
2、教師的提問缺乏探究性。有很多教師提問隨意,沒有思考的價值,脫離學生實際水平,比如:對不對?好不好?是不是?,這種低效提問、無效提問,嚴重影響學生思維的發展。
3、教師的提問缺乏引導性。教師在數學課堂上一提出問題,就馬上請學生來回答,沒有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在學生匆匆回答之后,沒有出現教師的答案,教師就一個接一個的叫學生來回答,直至想要的答案出現。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忽略了對學生發言的評價、激勵、引導和啟發,也就是只問不啟。
4、教師的提問缺乏準確性。數學課堂上,要求教師的數學語言要精練、準確。而有些教師的提問則模糊不清,學生不理解,嚴重影響數學課堂教學效率。
總之,這些數學課堂中出現的提問的種種現象,在一定程度上已經制約了課堂的高效。
那么,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如何巧妙地把問題貫穿于教學并服務于教學,做到恰倒好處的拋磚引玉,把握課堂提問技巧和方法,是提高教學效益的有效途徑,是值得我們探究的課題。下面,結合五年級上冊的一節《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談幾點粗淺的意見與大家共同探討。
一、教學片斷:
1、激趣導入:師:請同學們伴隨著優美的音樂,一同欣賞我們美麗的家鄉。(出示吉林市景色的相片,相框是曾經學過的多邊形)師:這些相框的圖形都是我們學過的圖形,你學過哪些圖形的面積?生: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師:今天你最想學習哪個圖形的面積?
2、動手操作:師:你想用什么方法探索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生:剪,拼。師:請你利用手中面積為1平方分米的小正方形想辦法測量底為3分米,高為2分米的平形四邊形的面積。生:(學生小組合作,動手操作)生:(學生匯報自己的方法)師:這些方法中,有什么相同的地方?生:都是把一個圖形轉化成其他的圖形。師:為什么要轉化?生:為了轉化成能用1平方分米的小正方形測量的圖形。師:他們有什么不同的地方?生:(有的剪了兩刀,有的剪了一刀,拼成的圖形,有的規則,有的不規則)師:轉化的這些圖形中,哪個最好?為什么?生:剪一刀,拼成長方形的那個,因為簡單,而且長方形的面積我們學過。師:是不是所有的平形四邊形都成轉化成長方形呢?
二、我覺得提問應注意以下幾點:
1、營造問題情境,誘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上,教師首先帶領學生伴隨著悠揚的音樂欣賞家鄉的美麗景色,立刻就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過來,并且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積極參與到本節課的學習中來。此時,教師及時提出第一個問題:這些相框的圖形都是我們學過的圖形,你學過哪些圖形的面積?調動學生的思維,回憶曾學過的相關知識,潛移默化地為本節課的新知學習奠定基礎。
2、重視教師引導,突出學生學習主體。比如本節課中,教師的第二個問題:今天你最想學習哪個圖形的面積?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實際上體現了教師提問的智慧,雖然問題由教師提出,但卻突出了學生主體,學生可以發表自己真實的想法,同時更重要的是學生馬上會聯想到學過的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以及探索的過程,自然而然地由舊知遷移到新知的學習中來。同時,課堂上教師還要鼓勵學生質疑,提出有價值的問題。
3、抓住知識關鍵,促進學生思考。教師要在知識的關鍵處、理解的疑難處、思維的轉折處、規律的探求處設問。在知識的關鍵處提問,能突出重點,分散難點,幫助學生掃除學習障礙。在思維的轉折處提問,有利于促進知識的遷移,有利于建構和加深所學的新知。本節課中,教師在學生動手操作并匯報之后,及時提出問題:這些方法中,有什么相同的地方?為什么要轉化?他們有什么不同的地方?這幾個問題恰恰是本節課學生學習的關鍵之處,體現本節課的數學思想之處,即轉化思想和優化思想。在解決方法的探求處設問,促使學生在動手之后積極思考,降低學習難度,突出重點,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分析學習新的知識,同時也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及成功的喜悅。
4、突出重點,引導學生探索。轉化的這些圖形中,哪個最好,為什么?是不是所有的平形四邊形都成轉化成長方形呢?這是兩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引導學生利用遷移的方法,優化的思想,把新舊化為舊知。同時,引導學生進一步進行探索,利用手中的若干個長方形,動手驗證:是否所有的平形四邊形都成轉化成長方形。為新知的形成掃除障礙,奠定理論基礎。教師的提問在不知不覺中喚起了學生學習的熱情,而后逐漸提高問題的難度,尋找學生在知識的“增長點”上布設懸念。這樣才能促進學生認知結構的形成、鞏固和發展,使學生的認知能力得到迅速提高。
5、注重開放,培養思維靈活性。開放性的問題,能促進學生全面的觀察、深入地思考,比如:你想用什么方法探索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不是所有的平形四邊形都能轉化成長方形呢?這都是開放性的問題,能引導學生用自己獨特的思考方法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在這樣的現實背景下,如何來構建與新課程理念相適應的效益、質量“雙高” 的數學課堂顯得尤為迫切、重要。下面我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作一些探討。
以美國心理學家威特羅克為代表的建構主義學習論提出,教學不僅是一個如何傳授知識、如何調動學生的注意力和動機的問題,也是一個傳授生成學習、激發學生學會生成的過程,學習的過程就是新舊經驗間雙向的相互作用建構自己的經驗體系的過程。這一學習理論顯然與我們課程標準提出的“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相適應。所以合情、高效的數學課堂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應利用情境、協作、會話等學習環境要素有效互動實現意義建構。我的具體做法如下:
一、 精心設計預學提綱。
預學提綱一般都在課前安排時間讓學生完成,這里預設四個環節讓學生在學習實踐活動中自己去發現知識、提出問題,把“做”與“問”的權力還給學生,從而來實現生本的直接對話與師生的間接對話,以便準確地把握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尋找教學起點: ① 預習要求――“學什么,怎樣學”? ② 知識連接――主要是對學生進行前置知識的鋪墊,為學生探索新知掃清障礙。 ③ 嘗試探究――幫助學生架設自主探究的框架,形成一個較小范圍內的知識結構。 ④ 所悟所惑――為教學過程的動態生成創設條件。
例如我在教《6.3 余角、補角、對頂角(一)》時這樣來設計課前預學提綱的。
【預習要求】(1) 通過預習,了解余角、補角,知道等角(同角)的余角 、等
角(同角)的補角 。(2) 能在具體的問題情境中找到一個角的余角、補角。(3) 認識和欣賞平移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
【知識連接】閱讀課本第158―1599頁的內容。
【嘗試探究一】
找一找:圖中給出的各角中,哪些互為余角?哪些互為補角?
(1) (2) (3) (4)
(5) (6) (7) (8)
【體會歸納一】如果∠α+∠β=90°,那么∠α與∠β .
反之,如果∠α與∠β ,那么∠α+∠β=90°(或∠α=90°-∠β).
如果∠α+∠β=180°,那么∠α與∠β .
反之,如果∠α與∠β ,那么∠α+∠β=180°(或∠α=180°-∠β).
【嘗試練】
已知銳角∠COB,你能借助直角三角板,在原圖上畫出∠COB的兩個余角、兩個補角嗎?并用字母表示出來。圖中有相等的角嗎?
【體會歸納二】同角或等角的余角 ,同角或等角的補角 。
二、 創設情境、點燃學趣。
文學大師高爾基在談創作體會時說:“開頭第一句是最難的,好象音樂定調一樣,往往要費好長時間才能找到它。”數學課堂教學也是如此,學生探索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往往來自充滿疑問和問題的情境。如果沒有富有創意、新穎的情境創設怎會緊緊抓住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興趣,引發積極的思考呢?教育家第斯多惠認為:“教育成功的藝術就在于使學生對你教的東西感到興趣。”創設問題情境,就是一個提出數學問題的過程,就是在學生的已有經驗之間制造出一種“不協調”,通過情境的創設,激發學生探索數學奧秒的興趣,使學生明確探究目標,給思維以方向、以動力。在創設情境時應注意學生的心理效應,考慮學生的特點、教學內容和方式的靈活性。
例如我在教《有理數加法運算律》時這樣來設計的:小明是位愛鉆研愛挑戰的同學,在昨天學習有理數的加法法則后,放學回家的他看到書上第34頁的一道計算題(-32)+(-512)+52+(-712),他發現這道題與學過的兩個有理數的加法運算一樣,于是他一邊念著法則一邊做了起來:
(-32)+(-512)+52+(-712)=(-2312)+52+(-712)=712+(-712)=0
做完后他開始琢磨著有沒有簡便的方法?他想要是先把第一、三項結合,再把第二、四項結合,算起來就簡便多了,而且結果也是0,但他轉念一想,這里可用到了小學里學到的加法運算律,這對在引進負數后的有理數是否還適用呢?于是他帶著這一疑惑走進了數學課,下面我們就來一起驗證小學里學到的加法運算律對在引進負數后的有理數是否還適用,這也是我們本課學習的主要內容。這樣的情境必能撥動學生的心弦,泛起思維的浪花,鼓勵學生成為新知識,新技能的探求者和創造者。
三、 互動合作,探究新知。
美國數學家哈爾莫斯指出:“學習數學的唯一方法就是做數學。”我認為這里所說的做數學包含兩層含義:一是“操作的數學教育”,二是“創造的數學教育”。在這一環節中應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將數學學習由“關注知識結果”轉向“關注學生活動”。 教師在課堂上應“主動撤離”和“適時登場”,抓住機遇,出讓“授業”權,為不同層面的學生提供了有利的學習條件;利用問題串讓學生通過合作、探究等學習方式研學新知,使方法的獲得、能力的提高、新疑問的產生成為了本環節的主要任務,充分體現課堂教學是師生不斷“合”、“分”的動態過程,從而達到一種“人人求進步、人人求發展、人人求成功”的境界。
例如我在教《反比例函數的圖象和性質》在這一環節是這樣來操作的:
(1) ① 對照例1,結合描點法的三個步驟和課前預習,以學習小組為單位交流畫反比例函數圖象的注意點。這是因為八年級的學生是首次接觸到雙曲線這種比較特殊函數圖象,一些學生在預習中會出現一些典型的錯誤,讓學生用對比正誤的方法,一起找出錯誤的地方,分析原因。這樣便于教師有針對性的指導,也能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其嚴謹的學習態度。② 同桌兩人分別畫出函數y=4x和y=6x的圖象,看誰畫得又快又好。 讓學生再次動手畫出函數圖象,改正在初次畫圖象時出現在一些問題,掌握反比例函數圖象的畫法,從而體會到努力后成功的感覺。
(2) 思考探究:① 觀察反比例函數y=2x,y=4x,y=6x的形式和函數圖象,你有什么發現?能否設計成問題讓其他同學來回答?在這里組織學生進行猜想、驗證、討論、歸納。教師在參與時,只著重展示有關的材料,讓學生通過觀察及對比,對k>0的反比例函數圖象的分布有一個直觀的了解,把尋求結論的任務留給學生,讓學生在自求通達的過程中去體驗智力勞動的甘苦,激發探索精神,發展創造思維。意在培養學生的觀察、猜想能力,用自主探索、合作討論交流的方式,促進學生的積極參與,積極的去發現、思考,激發靈感,合作創新,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
(3) 用類推的方法來研究y=-2x,y=-4x,y=-6x的圖象有哪些共同特征?讓學生主動參與知識的發現過程,在探究的過程中學習科學的探究方法,從而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培養其探索精神。
四、 應用遷移、歸結反思。
數學知識內在的邏輯順序和學生的認知規律決定了教學必須是一個循序漸進、環環相扣的有序過程。當學生累積的學習意愿與面臨的挑戰能產生和諧“共振”時,課堂教學效果必定是高效的。這里是了解學情、反饋教學質量的重要一環。其中應用遷移以提問、練習的形式呈現,主要把教材知識構思轉化成切合學生心理狀態和接受水平的由易到難的逐級遷移的問題,可以穿插在教學過程中,作為課堂內容及例題講解后的鞏固訓練,以檢驗所學知識,讓學生體驗成功,增強自信。也可以在新知研學結束環節整體出示,進行檢測評估。 需要注意的是應防止基礎不夠,一步到位,過早給出綜合題、難題有害無益。
歸結反思部分教師要有意識地穿針引線,但不應是簡單的知識和方法的再現,而應是把學生引向新的目標,將所學的知識系統化,喚醒學生的元認知,并能使新知識、方法牢固地注人學生的認知結構中,做到內容精練,總結精彩,讓學生體驗到掌握新知識的喜悅。歸結方式可以是學生自結自悟,可以是生生之間和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
關鍵詞:新課程背景;中學數學;高效課堂;教學效率;教學策略
21世紀初,自《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頒布開始,新一輪的數學課程改革已經實施近八年,此次課程改革,核心環節就是課程實施,實施的基本途徑是課堂教學,打造高效課堂就是這一背景下的重要內容。那如何優化課堂教學,充分利用課堂時間,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這是許多數學教師面對的共同問題,也是值得我們探究的,下面簡要談談我個人看法,我認為在新課程背景下打造高效優質的中學數學課堂,主要有以下:
一、精心備課,為高效課堂奠定基礎
在新課程背景下,中學數學教學以上課為中心環節,備課是上好課的前提條件,教師要備好課、奠定好高效課堂基礎就必須做好以下工作:
1.認真鉆研教材,把握教學內容
在上數學課前,作為數學教師,要認真鉆研教材,包括鉆研教材大綱、教科書和參考書,鉆研教材有一個深化的過程,一般須經過懂、透、化三個階段。懂、就是對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都要弄清楚、弄懂;透,就是要透徹了解教材的結構、重點、難點與知識的邏輯性,能運用自如,在教學的過程中知道補充哪些材料怎樣才能教好學生;化,就是教師的思想和教材的思想科學地融化在一起。
2.深入了解學生
作為中學數學教師,不但要了解學生原有的知識、技能、和興趣,還要了解學生的學習方法和習慣,并在此基礎上,對學生學習新的知識會有哪些困難,出現什么問題等做出預測以采取積極的對策。
3.合理選擇教法
選擇合理教法,就是指教師需要解決如何把已掌握的知識傳授給學生的問題。主要包括:如何組織教材、如何確定課的類型、如何運用各種方法開展教學活動等,另外,也要考慮學生的學法,包括預習、課堂學習與課外作業等。
二、營造民主和諧的人際關系,為高效課堂提供氛圍
古人云:“親其師,而信其道”。建立融洽和睦的師生關系,無論對教師的教還是對學生的學都是非常必要的,因這樣會使學生有一個愉快的學習情緒,會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尤其是數學老師,因任課時間少和學生交流的機會少,給學生很容易形成呆板嚴肅的印象,若學生覺得老師令人害怕,那就不喜歡上他的課,所以,在平時的課堂中,老師應多與學生交流、親近,與學生建立民主和諧的關系,學生才可能喜歡這位教師,喜歡數學這門課程,進而學生會有興趣,那教師的課堂效率也就隨之提高了。
三、設計以學生為主的教學活動,為高效課堂提供保障
在新課程背景下的課堂中,學生是課堂的主要參與者,教師應明白,學生的學習是從手、眼、腦協調開始的,對于中學生而言,通過操作為主的教學活動可以使他們與學習內容距離縮短進行直接的學習認識活動。比如在數學教學活動中關于一些操作起來容易的,教師就可以讓學生自己動手實踐,像數學中的全等、對稱圖形等,可設計以學生操作為主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為高效課堂提供保障。
四、重視教學過程,推動高效課堂進展
常聽到有老師說:“同樣的內容,我一模一樣地講了三遍,學生仍然聽不懂、學不會、考不好。”在中學數學教學中,教學過程很重要。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鞏固,不可能一步到位,始終處于一個發展、動態的過程,所以,作為教師,須根據學生身心特點,靈活選擇教法,重視教學過程,讓學生輕松掌握所學知識。
1.精心創設課堂教學情境
在中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精心創設課堂教學情境,就是指數學教師借助教學內容和知識的可塑性,有目的地創設數學教學情境,情境要適度生活化,應與相關學科內容有聯系,且在教學時一定要從授課內容出發,從學生實際著手,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創設課堂教學的好情境,當然在新課的教學中可創趣味問題情境,引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在習題課的教學中,可創設開放性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積極思考,讓學生主動參與討論。總之,創設情境是為高效課堂教學服務的,不是為了在公開課作秀而創設的。
2.設置有效課堂提問
在新課程背景下的中學數學教學中,課堂提問是教學的手段之一,設置有效課堂提問讓學生處于一個積極的狀態,為學生的發展提供一個廣闊的空間,且能在教學過程中恰當地引導和有效地提問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使學生積極地去探討新知,使教學效率最大化,而不是提問一些機械的問題。
總之,在新課程背景下,課程改革的核心就是課程實施,實施的基本途徑是課堂教學,對于數學這門學科來說,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主要參與者,也是課堂教學過程中不可缺少的引領者,在教學實踐中,教師的教學方法、教學風格乃至教學理念對課堂教學質量都有很大的影響,所以作為中學數學教師,應積極投身于課堂教學之中,用自己的眼光發現問題,用自己的思考分析問題,用自己的智慧解決問題,使學生對數學有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給學生節省更多的學習時間,以期學生能得到全面發展和學習成績的提高。
參考文獻:
[1]郭宏旻,成繼紅.論新課程背景下的數學有效教學.教育與職業,2006,33.
[2]王杰.中學生數學問題提出策略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中學數學教學參考,2004,6.
[3]宋俊奎.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中學數學教育,2002,(5).
[4]陳厚德.有效教學.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
關鍵詞:高中;數學;合作學習;高效
高中《數學新課程標準》中強調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不應只限于接受、記憶、模仿和練習,高中數學課程還應倡導自主探索、動手實踐、合作交流、閱讀自學等學習數學的方式。如何提高數學合作學習的有效性,如何打造數學高效課堂,下面筆者從教師的備課及授課來闡述。
一、落實《數學課程課標》,課堂高效的保障
1.鉆研課標,確保課堂高效方向。《數學課程標準》是方向,《考試說明》是目標,有了目標與方向,才能保證我們的教學有目的、有針對,才能沿著正確的道路走下去。如果沒有目標,脫離方向,教學必定會犯方向性錯誤。
比如在教學函數時,函數的單調性從“了解”升為“理解”,反函數問題只涉及指數和對數函數。增加了五種具體的“冪函數”,注意“三個二次”的問題,更加突出了函數的應用。與舊考綱有了很大變化,如果你還在僅僅練習反函數的題目而把冪函數一帶而過,你就犯了方向性的錯誤。因此,我們時刻要以《數學課程課標》為方向,偏離了方向的授課注定是無效的。
2.精心備課,確保課堂高效內容。在備課時,教師要著重備教學內容中的重點及難點,按課時劃分,形成切實可行的課堂教學設計。教學設計中對重難點的分析、突破措施要具體,具有可操作性;所涉及的問題要以能調動學生思考為出發點,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盡可能多地動手動腦;教學進度、教學內容、作業布置要詳細;選題要精,有助于學生思考,多給學生討論、交流、發言的機會,使學生興致高昂地進行學習,使教師的引導、幫助作用切實得到發揮。
3.精編學案,確保課堂高效實施。導學案是我們提高課堂效率,保證復習效果的有力憑借。學案的編制質量直接決定了課堂的高效,學案劃分為“學習目標預習指導合作學習典例研究當堂訓練能力提升”,這樣便于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增強了操作性,提高了學案的利用率,提高了課堂效益。
二、實施小組教學,課堂高效的途徑
1.分組排位。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可以實行“三三制”,即由前后六人為一組,由班主任和各科教師根據學生成績共同安排,合理搭配,保證每小組每科都有學習優秀者又有相對較弱的同學,組長可由教師指定,也可由本組學習最好的學生擔任,也可由本組學生民主選舉,因為組長在本小組中比較重要,他可以組織本小組形成一個團結的小集體,帶同本組同學共同進步。小組內學生可以兩兩結合,互幫互助,共同進步。
2.合作交流。授課過程中的重點,難點及典型例題讓學生充分交流,把課堂還給學生,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以主人翁的地位參與到小組學習中,充分發揮數學小組的作用,在小組研究中解決問題,交流心得,獲得體驗。作為引導者、幫助者的教師要適時進行巡視,及時對小組內的個別問題進行點評、幫助、引導。
3.展示平臺。在經過交流討論后,小組可以展示并點評在學習中出現的典型問題,教師要對問題進行點評、拓展,并對其中的規律性知識進行總結。此環節要限時高效,可進行搶答,聲音洪亮,記錄規范。
4.測評環節。學生在掌握了例題的思路與方法,基本達到了本節課的學習要求后,我們要進行限時訓練即導學案的當堂訓練,要求學生獨立完成,然后當堂點評,對學生為掌握的共性問題進行梳理,形成筆記,加深印象。
5.鞏固訓練。針對學生易錯題型,教師要進行有針對性的練習,進行限時訓練并上交批閱,通過這樣的練習,學生對易錯題型就會有深刻的認識,對知識的鞏固有了更進一步的理解。同時,學生通過討論、小組評價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競爭意識,使數學課堂的效率得到極大的提高。
合作學習是素質教育下實施的一種新的教學和學習模式。合作學習現在還處于實踐和探討階段,需要我們一線教師不斷研究、探索,勇于實踐,不斷創新,從而將這一學習模式的優勢最大發揮,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在這幾年的教學實踐中,我體會到,在教學中實施小組合作學習能夠使教學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在相互的交流和探討中學習知識,讓學生體驗了成功的快樂,學會了學習,提高了效率,高中數學課堂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數學課堂變得高效。另外,小組合作中的合作和競爭也鍛煉了學生的能力,使學生在以后社會競爭日益激烈的狀況下最大地發揮自己的潛能,能夠立于不敗之地。
參考文獻:
1.杜玉坤,《關于“合作學習”內涵的再思考》,《廣西教育》
2.殷向東,《數學小組合作學習探微》,《教育實踐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