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囯产精品一品二区三区-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网站-四房播播网站

學術刊物 生活雜志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汽車國際貿易論文

汽車國際貿易論文精品(七篇)

時間:2023-03-27 16:43:4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汽車國際貿易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汽車國際貿易論文

篇(1)

論文摘要:國際貿易地理是一個新興的學科,是介于國際貿易學與地理學之間的邊緣性學科,沒有太多深奧的理論,教材上的內容學生都能看懂,但涉及的知識面非常廣,而且不斷的有新的內容需要及時補充。在此背景下,論文在充分研究學生及課程特點的基礎上,根據教學經驗例舉教學案例,對教學方法進行了探索與實踐。

《國際貿易地理》是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本科學生的專業選修課程,它是研究世界各國(地區)商品生產的地域分工、商品交換的地域分布和地理格局的特征及其發展變化規律的科學,是經濟地理學的一個分支。它屬于社會科學,是介于國際貿易學與地理學之間的邊緣性學科。這是一個新興的學科,是隨著世界各國(地區)之間經濟貿易聯系進一步加強而產生和發展的。國際貿易地理主要是通過對世界各國(地區)地理環境的研究,分析各國在世界貿易中的地位和作用。地理環境包括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地理環境,自然地理環境部分學生在中學學習世界地理的時候已經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人文地理環境包括政治地理環境、經濟地理環境、社會地理環境、文化地理環境、人口地理環境等等。針對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學生開設國際貿易地理課程,目的在于讓學生了解一個國家或地區的自然資源、經濟部門結構、主要工農業產品的分布與發展方向及該國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市場特點、商品結構和交通運輸網絡、風俗習慣、商業慣例等,以便在對外交往過程中,更好的與對方融為一體,為發展我國對外貿易服務。

國際貿易地理課程中沒有太多深奧的理論,教材上的內容學生都能看懂,但涉及的知識面非常廣,而且不斷的有新的內容需要及時補充。所以,在國際貿易地理的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生的特點,我把重點放在人文地理環境的學習上,在具體講課時,不斷進行教學方法的探索與實踐,努力改變過去照本宣科,只重知識傳授,不重啟發引導,忽視創新的“填鴨式”教學方式。

一、積極采用互動式教學方式

一些訪談節目,如《對話》、《藝術人生》,收視率較高,深受觀眾喜愛,其成功的原因不外乎以下三個因素:一是內容緊貼生活實際,有“賣點”;二是形式新穎,適合人們的“口味”;三是方法高明,主持人不知不覺牽著觀眾“鼻子”走,讓觀眾在談笑中獲益。如果教師有節目主持人的眼光和手法,不留教育痕跡的傳道授業,教書育人,就要改革之前的教學方法,那么,互動式教學方法不失為一種好方法。所謂互動式教學,是在教學中教與學雙方交流、溝通、協商、探討,在彼此平等、彼此傾聽、彼此接納、彼此坦誠的基礎上,通過理性說服甚至辯論,達到不同觀點碰撞交融,激發教學雙方的主動性,拓展創造性思維,以達到提高教學效果的一種教學方式。其優點有發揮雙主動作用、體現雙主導效應、提高雙創新能力、促進雙影響水平。我在教學中,在第一堂課,為了讓學生更好的理解什么是國際貿易地理學以及該學科主要從哪些方面進行研究,我給學生一個主題—談談自己的家鄉。首先,將學生按照行政區域進行分組,在小組中各成員相互交流匯總自己家鄉的鄉土地理材料,然后每組推選出一位同學發言。當同學們神采飛揚地介紹自己家鄉的同時,我適時的對該地的名勝古跡、風土人情、資源環境及經濟狀況進行點評,這樣讓學生重新認識自己的家鄉,并為自己的家鄉而自豪。最后,我在總結時將同學們介紹自己家鄉的主要內容進行梳理,整理思路,聯系國際貿易地理的研究對象從理論角度進行分析,由點及面,取得理想的效果,也改變了學生認為國際貿易地理等于中學的世界地理的錯誤想法,引導他們從地理環境的角度去認識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世界經濟貿易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捕捉時事熱點,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國際經貿活動與環境之間相互制約的關系研究,以前學生在國際貿易理論、國際貿易實務的學習過程中,較少涉及到這個問題,但這是我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通過這個內容的學習,讓學生認識到世界貿易迅速發展的同時,環境也在加速惡化,環境問題也和經濟問題一樣成為世界問題,教育學生要以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國際經貿活動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在今年上半年的教學中,剛好遇到哥本哈根氣候環境大會的召開,我讓學生每天關注大會的進展,并且讓學生下去查資料,了解什么是溫室效應、什么是京都議定書、什么是CDM以及各國政府和人民面對世界環境問題的態度。之后,我專門用兩節課的時間讓學生暢所欲言,同學們不僅闡述了自己對當前世界環境問題的認識,也討論了自己的看法,表明了立場,同時也讓同學們受到了一次很好的環保教育。

三、不斷充實新的內容,保持與時俱進

由于我們使用的教材受出版時間的局限,有些內容和數據往往是三、四年之前,甚至更早。所以在備課時,應注意不斷補充一些最新的資料。特別是對于《國際貿易地理》這門學科而言,更應使其具有鮮明的時代氣息和活力。比如講到歐盟的時候,將其成員國進行更新;講到美國汽車產業的時候,將因受到金融危機影響而申請破產保護的汽車公司作為重要的案例納人到授課內容中。另外,將教材中需要更新的數據提前布置學生自己查找更新,當然,我自己在備課的時候也做好功課。

四、通過分類教學,提升學習效果

篇(2)

國際貿易純理論所要回答的基本問題有三個方面,即,國際貿易的原因,國際貿易的結構和國際貿易的結果。國際貿易的原因要說明,一國為什麼要參與國際貿易,它的動力是什麼?國際貿易的結構所要回答的是,國際貿易的生產結構或分工結構是什麼?從而要回答一國在國際貿易中所出口或進口的商品結構是什麼。國際貿易的結果所要回答問題的是,國際貿易能否給參加國帶來經濟利益。要回答這三個基本問題還有待于國際貿易理論前提的確立。一定的經濟學理論前提所得出國際貿易理論是不同的。

我們認為國際貿易理論經歷了三個基本的發展階段。國際貿易理論發展的第一個階段是古典貿易理論。這一理論的基本前提是:是完全競爭的企業;在當生產要素從一個部門轉向另一個部門,或其它部門是,增加某種商品生產的機會成本不變;一國的生產資料在本國范圍內得到充分利用;生產要素在各國之間不流動。各國對商品貿易不加干預。古典貿易理論的核心內容是比較利益理論。這一理論從不同的方面出發,有兩種表述。一是技術差異論。技術差異論認為,各國之間開展貿易的基礎在于,它們生產同一產品或同質商品的價格差;這種價格差的基本原因是各國生產該商品時勞動生產率的差別;在生產中只投入一種生產要素—勞動力—的假定條件下,這種勞動生產率的差別表現為各國勞動力熟練程度上的差別,從而是單位產品的成本差別。在這里比較利益實質上是比較各國在生產同一產品時勞動生產率,從而是勞動力熟練程度在各國的差異。在生產兩種產品的條件下。各國在同一商品生產上的勞動生產率的差別又進一步表現為,各國在生產同一產品是相對勞動生產率,即表現為生產某種產品的機會成本的差別。在假定世界上只有兩個國家的情況下,當一國在兩種產品生產上的勞動生產率都高于另一國家時,從相對意義看,該國專門生產其中一種勞動生產率較高的商品時,可以發揮本國勞動力的比較優勢,即將本國的生產要素都投入到生產其機會成本比較低的商品。進而通過貿易交換到本國放棄生產的那種產品。相應地,盡管另外一國生產兩種產品的勞動生產率都低于另一國,但是它仍然可以專門生產自己(相對于外國)機會成本較低的產品。進而通過交換,獲得本國放棄生產的商品。在這里技術差異—勞動生產率的差異成為各國進行國際貿易和分工的原因和決定各國專門生產某種商品結構的基礎。這種貿易和分工使參加國際貿易的雙方都都獲得了利益。因此在這一理論的提出者—亞當斯密和大衛李嘉圖等看來,勞動生產率的差別或技術差別是各國生產同一產品時存在價格差別的基本原因,這種價格差及其生產者對較高價格的追求是國際貿易的原因或動力;每個國家專門生產自己有優勢的產品并根據自己對產品的需要進行交換是國際分工的結構;各國經過國際貿易都能夠獲得實際收入水平的提高則是國際貿易的結果。基于獲得和維持這一結果的因素,國際貿易得以維持和發展。古典國際貿易理論的另一種觀點是生產要素稟賦論。在其提出者赫克歇爾和伯蒂爾奧林看來,現實生產中投入的生產要素不只是一種—勞動力,而是多種,而投入兩種生產要素則是生產過程中的基本條件。根據生產要素稟賦理論,在各國生產同一產品的技術水平相同的情況下,兩國生產同一產品的價格差來自于產品的成本差別,這種成本差別來自于生產過程中所使用的生產要素的價格差別,這種生產要素的價格差別則決定于該國各種生產要素的相對豐裕程度。由于各種產品生產所要求的兩種生產要素的比例不同,一國在生產密集使用本國比較豐裕的生產要素的產品時,成本就較低,而生產密集使用別國比較豐裕的生產要素的產品時,成本就比較高,從而形成各國生產和交換產品的價格優勢。進而形成國際貿易和國際分工。此時本國專門生產自己有成本優勢的產品,而換得外國有成本優勢的產品。在國際貿易理論中,這種理論觀點也被稱為狹義的生產要素稟賦論。廣義的生產要素稟賦論指出,當國際貿易使參加貿易的國家在商品的市場價格、生產商品的生產要素的價格相等的情況下,以及在生產要素價格均等的前提下,兩國生產同一產品的技術水平相等(或生產同一產品的技術密集度相同)的情況下,國際貿易決定于各國生產要素的稟賦,各國的生產結構表現為,每個國家專門生產密集使用本國比較豐裕生產要素的商品。生產要素稟賦論假定,生產要素在各部門轉移時,增加生產的某種產品的機會成本保持不變。生產要素稟賦論是瑞典的兩位經濟學家赫克歇爾和伯蒂爾奧林提出的,奧林在他的老師赫克歇爾提出觀點的基礎上,系統地論述了生產要素稟賦理論。這一理論突破了單純從技術差異的角度解釋國際貿易的原因、結構和結果的局限,而是從比較接近現實的要素稟賦來說明國際貿易的原因、結構和結果。1

技術差異論和生產要素稟賦論的共同點在于,它們都是以各國生產同一產品的價格或成本差別作為國際貿易的原因和動力的。因此盡管兩種在產生的時間上相距約150年的時間,但是其理論淵源沒有根本性的變化。我們衡量這種變化的基本尺度是:它們借以立論的學基礎是否有根本性的變化;它們的理論本身是否建立在不同的動力機制上,即是否改變了價格差作為貿易原因或動力的基本觀點。在我們看來這兩個方面都沒有發生實質性的變化。2 因此我們將技術差異論和生產要素稟賦論統稱為比較利益理論,從而構成古典貿易理論的。

我們知道古典國際貿易理論的假定:只有兩個國家;生產中使用的生產要素是一種,或兩種;兩國都能生產兩種商品;在各國范圍內,生產要素在部門間轉移時,增加生產某種產品生產的機會成本不變;生產要素在本國的各部門間自由流動,而在各國之間不能自由流動。這些假定條件在理論上是可以接受的,但距離解釋現實還有一定的距離。

國際貿易理論的第二個階段是新古典國際貿易理論。新古典國際貿易理論是放松了古典貿易理論各個次要假定前提后所形成的國際貿易理論新古典國際貿易理論對這些假定都作了放松,從而得出了某種新的觀點。首先,古典貿易理論提出者,兩個國家、生產兩種產品。現實中的國際貿易不只是生產兩種產品。這些學者將兩個國家與生產多種產品生產聯系起來,提出,在多種產品生產的條件下,每個國家總是可以出口其中一部分自己有比較成本優勢的商品,而進口另外一部分本國有比較劣勢的產品。這一沒有改變古典國際貿易理論的基本原理,但是卻推進了古典貿易理論的使用范圍,即無論是兩種產品還是多種產品,國際貿易都能夠用比較利益理論加以解釋。其次,古典貿易理論假定,各國只使用一種或兩種生產要素生產產品,現實生產中,人們使用的生產要素不只兩種。亞羅斯拉夫萬尼克在其著名的論文《要素稟賦論—多種要素的情況》中指出,在多種生產要素下,同樣可以依據兩種生產要素的分析將多種要素下生產的多種產品按照產品的相對價格比進行排列,得出要素稟賦在產品價格上比較優勢的系列,仍然可以得出赫克歇爾和奧林的基本結論。第三,古典貿易理論假定,當各國為了實現專業化分工,生產要素從一個部門轉向另一個部門時,其機會成本不會發生變化。正是基于這一假定,各國的貿易結構表現為完全專業化的國際分工。因為在本國有優勢產品國際比價高于封閉下的國內比價的情況下,該國廠商將增加其產品的生產量。當機會成本或邊際成本保持不變時,該國的資源將逐步集中到自己有優勢的部門。由于該國生產者無論怎樣增加其產量,邊際成本仍保持不變,結果是該國的全部資源或生產要素就集中到專門生產自己有優勢的產品生產上,形成各國完全專業化的國際分工。但是在現實中,當生產要素從一種產品的生產向另外一種產品的生產轉移時,由于資源的稀缺性,其機會成本會發生變化。這種變化的一種表現形式是機會成本遞增。機會成本遞增意味著,當本國有比較優勢的商品產量增加時,本國總會在該優勢行業尚未實現完全專業化生產水平以前邊際成本就上升到等于邊際收益的水平,從而本國的生產不能達到完全專業化。由此可以看出,當放松了機會成本不變的假定條件時,古典貿易理論關于完全專業化生產和貿易的假定,或貿易結構會有某種程度的調整。因而其結論更接近于解釋國際貿易結構的某種現實情況。即在現實的貿易中很少存在一國專門一種產品的情形。第四,古典貿易的分析是建立在靜態分析分析的基礎上的,實際上無論在生產要素的總量上,還是技術水平上,一國的技術優勢或要素優勢將發生變化。從動態的角度看,一國各種生產要素總量會發生變化。從勞動力的總量看由于經濟發展各階段勞動力的增長呈現出“∩”型,即隨著一國經濟的發展,其勞動力表現出開始增長較曼,然后增長加快,到經濟發達階段勞動力增長速度重新放慢的特征。另一方面,隨著一國經濟的發展,其居民收入中用于消費的比例將減少,而用于儲蓄的比例在增加,因此,一國的資本存量將隨著該國經濟的發展而直線增加。資本的直線增長與勞動力的“∩”型增長相結合,使該國的要素豐裕度發生變化,從而按照赫克歇爾—奧林模型的結論,該國的貿易結構和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都會發生變化。古典國際貿易理論主張的比較優勢理論中,各國技術的差異是國際貿易產生的重要基礎,它是以要素技術建立在各國之間不存在技術傳播為前提的。然而在現實中,各國間存在著技術的相互傳播,這種傳播有利于獲得更多的利潤。弗農的產品生命周期理論,不僅指出了跨國公司對外投資的動力,跨國公司對外投資客觀上帶來了技術的擴散,從而是技術發明國喪失了在某種產品生產上擁有的技術優勢,并將這種優勢轉向其它國家。某種產品技術優勢的轉移帶來了貿易結構的變化,即從該產品的出口國變成進口國,而某些過去的進口國,由于技術的引進變成了出口國。從國家的角度看,這種技術轉移帶來了技術進口國收入水平的提高,但是跨國公司的理論告訴我們,這里存在跨國公司與東道國某種利益集團的利益分享。技術擴散和技術轉移理論對古典貿易理論產生了新的。即建立在各國技術差異基礎上的國際貿易優勢不是一個長期不變的量,相反從動態的角度看,建立在技術差異基礎上的國際貿易優勢是一個不斷傳播的過程。而技術的擴散則表明,如果技術發明國不能不斷發明新的技術,它的技術優勢,從而是貿易優勢將會消失,更深層的意義是,技術擴散將使建立在技術差異基礎上的貿易逐步減少,進而出現各國對對外貿易的依賴“遞減”。古典貿易理論還假定,生產要素在各國之間是不流動的。然而在現實中,如果生產要素的流動能夠給有關企業帶來較多的收益,資本的流動是可能發生的。1957年羅伯特蒙德爾發表了具有重要意義的論文《商品流動與資本流動的關系》。在論文中,蒙德爾從要素價格均等化的角度說明了,商品流動與資本流動對生產要素價格均等化的相互替代作用。這意味著,當商品的自由流動遇到障礙時,資本流動將代替商品流動實現各生產要素價格的均等化。從另一個角度,美國經濟學家王凱峪(1963年)提出了商品流動與生產要素流動在一定程度上的相互補充關系,即在考慮生產要素可以在各國間自由流動的條件下,國際貿易可能只是部分地起到促進要素價格均等化的作用。因此在放松了生產要素不能在各國之間自由流動的假定之后,廣義上的要素價格均等化需要做一定的補充,即生產要素的價格均等化不僅可以通過自由貿易加以實現,也可以通過生產要素的跨國界流動實現,或者商品流動和生產要素的流動可以同時起作用,實現生產要素價格的均等化。然而無論這種假定條件的放松對古典國際貿易理論作了那些重要的修正,都不能改變古典貿易理論的兩個基本方面。一是,國際貿易的基本原因是建立在比較成本差別基礎上的商品價格差異;二是,國際貿易的分析是建立在完全競爭的市場結構之下的。因此古典國際貿易理論是自由競爭市場結構下的理論。

國際貿易的第三個階段是新貿易理論發展的階段。前面我們已經注意到,生產某種產品時的機會成本不是不變,而是變化的。這種變化的第一種形式是機會成本遞增。而另一種形式是機會成本遞減。實際上,機會成本遞減的另一面就是由規模所引致的報酬遞增。所謂規模經濟是指,隨著生產規模的擴大,其單位產品的平均成本逐步下降的效果。它可以表示為TC/Q = FC/Q + VC/Q。式中,Q表示該商品的生產量,TC表示Q量商品的生產總成本,FC表示生產商品的固定成本,該成本將隨著其產量的增加平均到每個單位產品上的固定成本會下降。VC表示生產該商品的可變成本,該成本不會隨著產品產量的增加而下降,而是保持不變。規模經濟效果意味著,可以通過擴大其生產規模、降低商品的單位成本占居競爭的優勢地位。同時企業對規模經濟效果的追求,將帶來產品一個行業或產業內排他性的增強,先進入的企業可以通過逐步擴大自己的生產規模形成單位產品的成本優勢,從而是價格優勢。這是一種憑借規模經濟效果所取得的市場勢力或市場控制能力。另一方面,瓊羅賓遜認為,盡管理論上我們假定市場是完全競爭的,但在現實中,大多數的市場是不完全競爭的。其原因是,任何企業都希望通過某種優勢,獲得對市場價格的操縱權,或控制權。獲得壟斷或控制權的便利途徑是生產差異產品。從消費者的角度看,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費者不僅要追求某種消費品消費數量的增加,以提高自身消費的福利水平,還可以通過在多種同類產品的供應中,選擇最適合本人愿意消費的產品提高自己的福利水平。因此從一國封閉經濟的條件下,市場從兩個方面表現出不完全競爭的特點,一是規模經濟排除了企業自由進入某些部門的可能性,二是差異產品意味著企業追求控制產品價格的可能性。這兩個方面都打破了原有的自由競爭的市場結構。然而在一國市場范圍內,追求規模經濟效果和追求差異產品是矛盾的。因為規模經濟效果要求生產大批量、同質產品,從而帶來市場價格的下降。但是對差異產品的追求要求生產小批量、異質產品。要解決這一矛盾的最佳途徑是開展國際貿易。因為國際貿易可以使批量生產的產品分布在不同國家的市場上,從而在每個國家都成為小批量產品,且成為差異產品。這一基本觀點由保羅克魯格曼在其國際貿易新理論的經典性論文《報酬遞增、差異產品和國際貿易》作出了完整準確的論述。在那里,保羅克魯格曼非常系統地闡述上述觀點。規模經濟和差異產品貿易理論強調,在規模經濟發生作用的條件下,生產者和消費者對差異產品的追求是國際貿易產生的原因,對規模經濟效果的追求,從而是對獲得超額利潤的追求是國際貿易產生的動力。這一理論觀點還意味著,國際貿易的結構是不確定的,因為建立在規模經濟效果基礎上的國際貿易暗含著這樣兩個重要的假定條件,一是各國之間不存在技術水平的差異;二是各國生產要素稟賦不一定是有差異的,甚至可以說,在參加貿易國家的生產要素稟賦相同的條件下,國際貿易仍然可以存在。此時的貿易結構與以往國際貿易結構的根本差異在于,古典貿易理論所揭示的國際貿易是產業間或部門間的貿易,而建立在規模經濟和差異產品基礎上的國際貿易是產業內貿易。產業內貿易中,出口方的利益就是不完全競爭廠商獲得的市場勢力與規模經濟利益的總和。進口方利益則是從消費差異產品中獲得消費上的滿足,進而是福利水平的提高。由此按照保羅克魯格曼的觀點,既然要素稟賦相同的國家可以通過開展產業內貿易獲得經濟利益,那麼各國之間建立在要素稟賦相近或相同基礎上的貿易沖突將消失,代之而起的是各國企業在產業內生產和出口差異產品。新貿易理論的第二個重要的理論是相互傾銷理論。詹母斯布蘭德和保羅克魯格曼在其著名的論文《國際貿易的相互傾銷模型》(1983年)中指出,寡頭壟斷廠商為實現企業利潤最大化,將增加的產品產量以低于本國市場價格的價格銷往國外市場。盡管從表面上看,在國外市場上產品的銷售價格降低了,但是從銷售全部產品所獲利潤最大化的角度,如果這種銷售不在本國銷售的其它產品的價格,那麼廠商所獲得的總利潤水平提高了。同樣道理,其他國家的廠商也會采取同樣的戰略將增加的產品銷售量銷往對方國家市場,這種相互傾銷行為所形成的貿易不是由于兩家分屬不同國家的廠商生產了差異產品,而是因為各自對自己最大限度利潤的追求。由此可以看出,在相互傾銷貿易理論這里,各國開展對外貿易的原因只在于壟斷或寡頭壟斷企業的市場銷售戰略。進而國際貿易的結構既不受產品成本差別,進而是要素稟賦差別的限制,也不受生產者和消費者對差異產品追求的限制。同時,相互傾銷基礎上國際貿易的利益來自于各國企業通過“傾銷”所獲得的壟斷利潤和在本國市場上銷售價格保持不變情況下所獲得的壟斷利潤總和。為說明這一點,我們假定,A國的壟斷廠商甲生產和銷售汽車100萬量,單價為20,000萬美元,如果其增加了生產量1000量,并在國內市場銷售,則為使市場吸納增加的供應量,企業必須將產品的市場價格降低。(因為寡頭壟斷企業面臨的是一條向下傾斜的需求曲線)例如降價200美元。即每量車售價19800美元。在此情況下,該企業因增加生產和銷售1000量汽車額外獲得1980萬美元。但是,當企業降低其商品售價時,不僅要降低新增產品的價格還要將原有的100萬量汽車的價格降低到與新增產品價格相同的水平,即從2萬美元降至19800美元,100萬輛汽車因降價減少收入2000萬。結果是企業增加生產后,其總收入還減少了20萬美元。顯然是有背企業增加生產和銷售的初衷的。對此,企業的決策是將產品以低于本國市場價格的價格“傾銷”到國外。此時即使該汽車在國外市場上的賣價相對較低,也不致引起企業整體銷售收入和利潤的大幅度下降。如果說規模經濟和差異產品貿易理論開創了新貿易理論的新階段,那麼相互傾銷貿易理論將建立在不完全競爭基礎上的國際貿易理論推向了更高的層次:即使各國生產的商品之間不存在任何差異,壟斷或寡頭壟斷企業仍然可以出于對最大限度利潤的追求,開展各國之間的貿易。不完全競爭企業的市場戰略,使國際貿易的結構更加不確定。在那里,既然國際貿易產生于企業為獲取最大限度的利潤而確定的市場戰略,貿易的結構只服從于壟斷企業的市場戰略或獲取最大限度利潤的標準。所以,相互傾銷貿易理論指出了,國際貿易的原因之一是不完全競爭企業的市場戰略,這種市場戰略下,貿易的結構僅僅是由于各國企業對最大限度利潤的追求。新貿易理論的第三個重要方面是外部規模經濟基礎上的國際貿易。所謂外部規模經濟是指由于企業外部經營規模的優勢給企業帶來的額外報酬或外在優勢。根據外部規模經濟貿易理論,企業有貿易優勢或沒有貿易優勢的一個原因不在于各國之間絕對的要素優勢的差異,而在于有關部門在某個時點上的發展規模。一般而言,如果一國在某個行業上發展的規模較大,相應地會形成一個行業的規模優勢。這種優勢表現為,該行業有一個可供共同使用的勞動力隊伍,它可以調劑各企業間的余缺;同時行業規模較大,有助于技術的進步和技術成果的迅速普及或采用。總之一定的行業規模有利于資源或生產要素的共享,從而能夠在自身企業規模不變條件下的經濟利益。相反如果在一國范圍內,行業的規模較小,企業的生存和發展要求一家企業必須“小而全”,否則難以維持正常的生產,在生產規模較小的情況下,“小而全”將導致產品單位成本較高,從而是該行業在國際市場上不具備競爭能力。在以往的貿易理論中,我們所謂一國在某種產品的生產上有優勢,是將企業優勢與行業優勢等同起來。在新貿易理論中,企業的優勢表現為兩種形式,一是企業的內部規模經濟,二是企業的外部規模經濟。企業的內部規模經濟可以使企業自身產生競爭優勢,而企業的外部規模經濟是借助行業優勢產生的企業優勢。這兩種優勢都會導致國際貿易的產生。在外部規模經濟貿易論那里,某些具有要素優勢的國家所以不能在某個行業處于劣勢地位,可能產生于該國的這個行業還沒有發展起來,因而行業規模有限,難有外部規模經濟的優勢,“干中學”是該國發展此行業的途徑。由此可以看出,發展家需要在政府的干預下,獲得某種規模經濟優勢或行業規模優勢。

上述三個方面所闡述的新貿易是從生產的角度國際貿易的原因、結構和結果。在這些理論中,國際貿易的基本前提已經發生變化。由于追求對市場的操縱,并且從操縱市場中獲得額外利潤,因此這種市場結構已經不同于典型的完全自由競爭,代替它的是不完全競爭的市場結構。這里的關鍵在于,現代學,從而是國際貿易理論已經承認了這樣一個不完全競爭的市場結構的事實,并將這一事實納入國際貿易理論的思考之中。這種貿易理論基本前提的變化,標志著國際貿易理論的新,即使國際貿易理論進入了新貿易理論發展階段。在此基礎上,國際貿易理論才有了建立在規模經濟和差異產品基礎上的國際貿易論,才有了相互傾銷貿易理論以及外部規模經濟貿易理論。這些理論的核心是,具有某種不完全競爭優勢的企業或行業憑借自身的優勢獲得國際貿易中競爭優勢,它們擴展了國際貿易的原因、結構和結果的理論觀點。使現代貿易中的許多新現象得到了更切合實際的解釋。

新貿易理論不僅從供給的角度解釋國際貿易的原因、結構和結果,還從需求的角度對現代國際貿易加以解釋。林德認為,每個國家都存在一個代表性的需求水平。代表性需求水平表明一國平均的收入水平或大多數人的收入水平。這種收入水平的代表性消費品是各國消費品產業發展的主導。因為企業生產的產品只有符合大多數消費者的需要,其生產才容易達到規模經濟,從而有助于企業獲得較高的利潤率。另一方面任何一個國家,由于收入水平的差異,其需求水平也必然有差異。因此一國專門生產某一個代表性需求層次上的商品,就意味著它不能滿足其它收入水平消費者對同類產品的消費。國際貿易可以解決各國生產者在某個層次產品的生產上達到規模經濟和滿足不同收入消費者消費需要的矛盾。即各國可以專門生產本國代表性需求產品,并出口這種產品,同時分別從不同的國家進口其他國家生產的這些國家代表性需求的產品,滿足本國其他收入層次消費者的需要。代表性需求貿易理論表明,在消費品的生產上,規模經濟容易在各國代表性需求的產品生產上形成;收入水平比較接近的國家,它們的貿易較多,因為它們代表性需求的接近,為相互之間滿足不同收入水平的消費者的需要創造了條件;由此可以推論,兩國間收入水平的差距越大,它們相互貿易的可能性越小;建立在代表性需求基礎上的國際貿易是同一產品內部不同檔次產品的貿易。這是產業內貿易的一種表現形式。

新貿易理論的中心是解釋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出現的產業內貿易。根據這一理論,產業內貿易是第二產業內部各種制成品之間的貿易。這種貿易是建立在不完全競爭或機器大生產的基礎上的。因此它趨向于排除競爭,形成大規模企業控制某個行業產品生產和市場的程度;這種生產上的規模經濟在國際貿易上產生三個方面的結論。一是由于企業追求差異產品形成的不完全競爭導致的國際貿易;二是由于不完全競爭企業的市場戰略所導致的相互傾銷(貿易);三是由外部經濟效果所產生的行業優勢,從而是不完全競爭企業所進行的貿易(出口),以及由此引申的后發展的國家為獲得某種行業,從而是企業優勢所需要的“干中學”。另一方面,由需求引起的產業內貿易則是由于代表性需求與需求的多層次性給各國企業向大規模化發展創造了條件。從而產生了建立在差異需求條件下的國際貿易。此外新貿易理論也試圖解釋跨國公司與國際貿易的關系,在那里,赫爾普曼不是從對外直接投資引起貿易,而是真正從企業選擇的角度推論出國際貿易的產生和結構。然而依筆者看來,到為止,新的貿易理論主要是上述四個方面的。

由上述的基本分析可以看出,國際貿易理論從基本前提劃分,可以分成古典貿易理論和新貿易理論;從貿易理論漸進的發展看,國際貿易理論分成古典貿易理論、新古典貿易理論和新貿易理論三個發展階段。

--------------------------------------------------------------------------------

此后,保羅.薩謬爾森、愛德華特.利馬都進一步論述了要素價格均等化的。在薩謬爾森那里概括出了“斯拖爾帕.薩謬爾森定理。即對任何本國密集使用稀缺生產要素產品的關稅保護都有助于稀缺生產要素收入水平的提高。這是生產要素稟賦論的一個逆定理。

一些學者認為,將新貿易理論出現以前的所有貿易理論通稱為傳統貿易理論似乎更符合人們的一般看法,但是的任務之一是,根據一定的標準將其過程細分成不同的發展階段。

--------------------------------------------------------------------------------

本文主要:

保羅克魯格曼 莫里斯奧博斯特費爾德編著《國際學》

Avinash K.Dixit and Victor Norman:”Product Difference and Intraindustry Trade” from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Trad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0.

Elhanan Helpman and Paul Krugman: Trade Policy and Market Structure M.I.T Press 1989.

Imperfect Competition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edited by Gene M Grossman. M.I.T Press 1992

Brander J.A. and P.Krugman “A Reciprocal Dumping Model of International Trad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982,pp313-321.

Harry.P Bowen,Edward E.Leamer, and Leo Sveikauskas:” Multicountry,Multifactor Tests of the Factor Abundance Theory”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December 1987 pp791-809.

Kai-yue Wong: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in Goods and Factor Mobility M.I.T Press 1997.

篇(3)

論文關鍵詞:高新,出口,競爭力,安徽

 

近年來,在國家政策支持和企業創新奮進下,安徽省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迅猛,高新技術產品出口規模提升,結構優化,出口額占對外貿易總額的比重不斷增加。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競爭力作為高新技術產業國際競爭力的最直接表現,決定了一個國家或地區參與國際分工的地位,決定了貿易產品的結構優化,決定了對外貿易發展的前景。因此,加強對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競爭力研究十分必要、也很重要,本文在概括安徽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情況后,利用TCI指數、MI指數和GL指數測度了安徽省高新產品出口的貿易競爭力、比較優勢和產業內貿易情況,并得出結論,最后提出了擴大高新產品出口規模和優化出口結構的政策建議。

一、安徽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概況

近年來安徽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呈現出跨越發展態勢,出口產品和企業集中度較高,一批有競爭力的骨干企業和拳頭產品涌現出來,帶動了全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競爭力的提升。

(一)高新產品出口跨越式發展。安徽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從1995年的1.2億美元國際貿易論文,發展到2009年的15億美元,年均增長高達19.7%。出口額占全省總額比重從1995年的7.6%提高到2009年的16.9%。高新產品出口額的年均增幅遠高于同期全省GDP的增長速度,通過高新產品出口,拉動了我省精細化工、汽車配件等產業的發展,為省內產業升級、技術更新提供了強大的推動力。

(二)產品集中度較高。安徽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的產品集中度較高。2009年全省出口的高新技術產品中,全鋼子午線輪胎、鍍鋅板等新材料出口4.9億美元,占高新產品出口額32.6%,生物醫藥及器械出口4.6億美元,占高新產品出口額30.6%,電子信息產品出口2.9億美元,占高新產品出口額19%,光機電一體化1.5億美元,占高新產品出口額10.1%。高新產品出口呈現產業集聚現象,產品集中度不斷提高核心期刊目錄。高新產品的九大類產品中,以上四類產品出口額占總額高達92%。

(三)出口企業集中度高。2009年安徽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中,佳通乘用子午線輪胎、豐原集團、華文國際、華安進出口、水泥研究院等20家骨干企業累計出口10.4億美元,占全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總額的70%。戶均出口規模達到5000萬美元以上,隨著出口企業發展壯大,其抵御國際市場風險能力也日益增強。

(四)出口主體性質多元化。全省高新產品出口中,國有、外資、集體民營企業三分天下。外商投資企業高新技術產品出口5.4億美元,占全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總額的36%,國有企業出口5.3億美元,占全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總額35%,集體民營企業出口4.3億美元,占全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總額29%。

二、安徽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競爭力研究

隨著全省高新技術產品規模的不斷提升,優化出口產品結構,提高出口產品競爭力逐步提上議事日程,首先要做的是摸清家底,掌握全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的競爭力現狀,下面將從TCI、MI和GL三大指數,詳細分析近年來安徽高新技術產品分類競爭力情況,以期做到了解全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競爭力情況,進而揚長避短,全力推動高新技術產品提升出口競爭力。

(一)使用貿易競爭力指數衡量[1]。貿易競爭力指數(TCI:Trade CompetitionIndex)是判斷一國或地區的某種產品在國際市場上是否具有相對競爭優勢的衡量指數。其計算公式為TCI=(Xi-Mi)/(Xi+Mi)。其中:Xi和Mi分別表示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產業i的出口額和進口額。TCI指數取值范圍為-1≤TCI≤1國際貿易論文,當0≤TCI≤1時,意味著該產品具有較強的國際競爭力,當-1≤TCI≤0,意味著該產品國際競爭力較弱。

表1列出了安徽省高新技術產業九類產品在2003-2009年的TCI指數:

 

表1:2003-2009年安徽省高新技術產品TCI指數

產品名稱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高新技術產品

0.017

0.14

0.239

0.156

0.371

0.363

0.368

其中:

 

 

 

 

 

 

 

 

 

 

 

 

 

 

電子信息

0.615

0.683

0.617

0.111

0.579

0.425

0.541

軟件

 

 

 

 

1

1

1

1

1

航空航天

-0.98

-0.87

-0.963

-0.97

-0.854

-0.776

-0.594

光機電一體化

-0.672

-0.586

-0.592

-0.437

-0.406

-0.338

-0.274

生物醫療器械

0.358

0.463

0.558

0.513

0.66

0.633

0.651

新材料

0.332

0.419

0.537

0.746

0.793

0.653

0.699

新能源

-0.581

-0.458

-0.442

-0.226

-0.033

0.038

-0.113

環保與海洋

-0.494

-0.007

0.157

-0.407

-0.362

0.261

-0.227

現代農業

-1

0.963

0.91

0.736

0.978

0.997

-0.492

數據來源:根據安徽省商務廳進出口數據整理而得。

 

 

篇(4)

論文摘要:在世界經濟聯系越來越緊密的今天,企業在參與到國際競爭中僅僅依靠產品是不夠的,競爭情報的作用開始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本文從界定國際貿易競爭情報入手,闡述國際貿易競爭情報在企業開拓國際市場中的重要性,總結國際貿易競爭情報的收集原則,從企業獲得國際貿易競爭情報的信息源的角度來分析國際貿易競爭情報的收集,重點介紹企業如何從網絡獲取有價值的競爭情報。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表現除了受到產品、資金和人力資源的影響,競爭情報對企業的經營開始表現出越來越大的影響。產品、資金、人力資源和競爭情報開始成為企業參與國際競爭的四大要素。競爭情報最早是由美國企業在20世紀80年代提出的,美國中情局局長曾公開宣稱美國及中情局有百分之四十的間諜活動與經濟相關,美國有百分之八十五的企業通過各種渠道收集競爭情報。

一、國際貿易競爭情報概述

(一)國際貿易競爭情報界定

貿易競爭情報是指通過合法渠道獲取競爭性的貿易交易信息,經過對貿易市場環境、競爭對手監控和競爭策略等信息數據的科學整理和專業分析加工而得到的,可用于指導企業產品進出口/工程勞務服務競爭決策的情報。國際貿易競爭情報是一種監視國際貿易市場環境的持續過程和信息服務產品。人們在收集獲取國家貿易競爭情報的過程中,要遵循相應的法律和商業倫理道德,將收集到有關企業競爭對手、目標貿易國的市場環境、世界貿易組織關于國際貿易的文件和案例等信息反饋給企業的經營管理者,為企業進行國際貿易提供真實準確的信息支持。

(二)國際貿易競爭情報的重要性

據中國產業競爭情報網統計數據顯示,我國2011年1-7月外貿進出口總額20225.5億美元,增長20225.5億美元,其中出口10493.8億美元,增長23.4%,進口9731.7億美元,增長26.9%。我國企業尤其是大量的民營企業開始參與到國際市場的競爭中來,雖然我國企業的出口數額一直在增加,但是,仍然有大部分的企業在國際貿易中遭受損失,大部分企業遭受損失的原因就是由于國際貿易競爭情報的缺失。比如1998年歐盟訴我國鋼絲繩反傾銷案就是由于我國企業對貿易伙伴國的行業政策不了解而錯選印度作為替代國給企業帶來了巨大的損失。我國企業在國際上遇到的貿易沖突主要是反傾銷、反補貼、綠色壁壘、技術性貿易壁壘等,我國有2/3的出口企業遭受過國外技術性貿易壁壘的限制,有2/5的出口產品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每年由此導致的經濟損失達200億美元左右。而只要企業重視國際貿易競爭情報的收集就可以獲得以上的信息,從而避免企業遭受不必要的損失。

二、國際貿易競爭情報的收集原則

企業在收集國際貿易競爭情報的時候遵循情報收集的一般原則。國際貿易競爭情報收集原則主要包括三點:第一,企業收集的信息要及時,國際貿易形勢隨時都在發生變化,尤其是裁定是否為反傾銷時與該類產品短時間的出口數量關系密切,企業收集信息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信息的時效性;第二,企業在收集信息的過程中要保證信息的真實性,只有真實準確的信息才能為企業做出合理決策提供依據;第三,收集的信息要適合本企業使用,與本企業的經營活動相關。

三、國際貿易競爭情報的收集

本文從企業獲取國際貿易信息情報的信息源來分析貿易競爭情報的收集方法。主要是通過網絡獲取信息,包括商業網站和政府網站;依賴國家的各種駐外機構進行情報收集;對于一些對企業發展有較大影響的情報可以通過實地考察進行收集。

(一)商業網站

互聯網已經成為企業獲取情報的一個重要來源,但是,互聯網的高速發展使每個人都可以成為信息的發射源,這些信息真假難辨,如何去偽存真在海量信息中甄別出真實有用的信息,是情報收集中面臨的一大難題。對此,我們可以關注一些有一定知名度,在業內有影響力的一些網站,作為我們情報收集的來源。經過一段時間的分析和研究發現,如下網站可以做為情報信息的來源網站:1.競爭情報研究網站,此類網站主要從行業角度分析國際貿易中的相關數據。如中國產業競爭情報網(網址:chinacir.com.cn/ )該網站的數據中心,可免費獲得包含了石油化工、能源電力、汽車機械、冶金礦產、電子電器、信息通信、食品飲料、建筑建材、紡織輕工、制藥治療、農林牧漁、文化商貿等12個種類的進出口數據。2.專業網站。在收集國際貿易競爭情報的過程中可以參考在行業內有較強影響力的專業網站上的相關信息。行業協會網站上會有行業動態和本行業的統計資料,而在專業學會網站上會有一些標準信息,這些都可以作為國際貿易競爭情報的來源。如中國輪胎商務網轉貼于 (tirechina.net/)根據網站流量排名權威機構Alexa.com的統計,tirechina.net在中國輪胎行業網站中排名第一位。3.商業數據庫網站。僅僅收集相關行業和地區的進出口數據是不夠的,還應該收集一些研究機構對此類數據的看法。如中國貿易數據情報網(ecdata.com.cn/)。該網站涉及中國、印度、英國、韓國、巴基斯坦、加拿大、阿根廷、厄瓜多爾、美國、秘魯、巴西、智利、西班牙、墨西哥、巴拉圭、哥倫比亞等多個國家的海關數據信息,并在此基礎上有償提供對數據報告的進一步分析服務。4.競爭對手網站。企業的網站是企業進行對外展示的窗口,通過收集分析競爭對手網站上的相關信息,了解競爭對手的生產經營情況和業務發展計劃等信息,獲取對己方有利的國際貿易競爭情報。5.國外競爭情報網站。有關國際貿易競爭情報,除了用中文進行搜索外,還要通過有較高美譽度的國外網站來收集信息。比如美國的福德咨詢公司(fuld.com/),為美國財富五百強中的半數企業提供過服務。

(二)政府網站

企業可以通過對政府網站的關注來收集與企業發展有關的國際貿易情報。1.在我國商務部網站上收集與國際貿易有關的的法律法規,尤其是與非關稅壁壘相關的法律文件,同時還有我國主要貿易伙伴國關于非關稅壁壘的法律文件,以及與非關稅壁壘有關的會議記錄等。2.在我國政府網站和外國政府網站同時收集與非關稅壁壘有關的最新案例信息,比如案件的審理過程和最終結果;了解主要貿易伙伴國的產業發展動態,收集最新的有關技術貿易壁壘和綠色壁壘的最新進展。3.在我國政府網站上收集有關WTO成員國貿易信息的通報。

(三)出版物

企業在進行國際貿易競爭情報的收集過程中要注意對公開出版物中所含信息的收集。1.收集政府公開出版的與貿易有關的法律文件(如稅法)、技術標準等。2.收集本行業的專業刊物,從中掌握本行業發展的現狀和未來的動態。3.收集本行業國際和國內會議的會議記錄,了解本行業國內外企業的生產經營動態。

(四)展覽會(展銷會)

企業可以通過參加在行業內影響力較大展覽會(展銷會)來收集與本企業進出口有關的最新產品信息和本行業的技術發展趨勢。如中國展覽信息網上的內容顯示每年春秋兩季的法蘭克福消費品展,在2010年有來自93個國家和地區的4504家客商參展,在展會上企業可以收集到有關國際消費品未來發展趨勢的情報。

(五)實地考察

獲得最真實的國際貿易競爭情報的最好方式就是到產品的目標國進行實地考察。進行實地考察可以有兩種方式,一種是由企業自己組織人員進行實地考察,一種是企業委托可靠的咨詢機構進行實地考察。雖然實地考察得出的結論可信度較高,但花費較大,在進行國際貿易競爭情報收集的時候一般不輕易使用。

在國際貿易競爭情報的收集過程中,一般同時從以上多個信息源進行收集,但是從經濟的角度分析,采用最多的是通過網絡獲得企業所需的國際貿易競爭情報。隨著國際貿易形勢的日益嚴峻,企業在國際貿易競爭情報的收集中會有越來越多的來源和方法。

參考文獻:

篇(5)

    論文關鍵詞 國際貿易 知識產權 戰略對策

    一、知識產權在企業國際貿易中的作用

    (一)積極作用

    在知識經濟時代,智力資源豐缺盈余程度將成為企業在國際分工與國際貿易的決定性因素。豍知識的生產成為企業在國際貿易中提高競爭力的手段的同時也將成為企業貿易的主要形式。在當前的國際貿易中,含有知識產權的產品與服務所占比重越來越大,知識產權與貨物貿易及服務貿易的關系日趨緊密。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所涉及的商標權、外觀設計權和專利權、版權、廣告、地理標志等,一方面能夠極大地提升商品和服務價值,另一方面也導致了大量的知識產權糾紛。豎

    一種經濟現象的持續與發展需要法律制度的支持。知識產權制度的建立,促進了知識經濟時代的發展,加強了知識產權的國際貿易的可行性。某種意義上,可以認為,知識產權制度的建立,使得當今企業的國際貿易成為可能。豏由于知識產權保護會對企業的國際貿易有著重大的影響,因此,可以說,只有一個國家的知識產權保護的程度得到提高,這個國家的企業國際貿易的發展水平才會同時提高。

    在經濟、法律與科技的共同作用下產生的知識產權制度是一種鞭策和調整的利益機制。“知識”也是一種資源,這種特殊資源的歸屬問題也相應得到解決。為了使特定的智力成果發揮了“知識”的價值,而將知識產權設為法定的專有權。這不僅使權利人擁有了充分的利益,而且還提高了人們進行創新活動的積極性。通過法律機制,知識產品取得了一定的權利,某些無形的知識產品則變身成為受法律保護的合法利益。總的來說,知識產權法律制度是知識的使用和擴散、知識的產業化乃至國際化的重要條件。

    (二)消極作用

    知識產權制度的建立,保障了企業國際貿易的秩序,這使眾多的企業在國際貿易中獲益。但事實上,國際貿易的秩序實質上是發達國家企業的國際貿易秩序,發達國家企業在此獲益頗多,而發展中國家以及不發達國家的企業卻飽受剝削,尤其是中國企業。

    為了能夠快速地與世界的經濟秩序融為一體,中國果斷地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為此,中國既要承擔因融入全球化經濟所帶來的經濟風險,也應當享有在世界貿易組織之下的法律規則的保護。而在當今的法律規則制度中,最主要的法律規則的保護是享受知識產權制度的保護。然而,中國步入WTO不久,自2005年1月起發生的多起涉外知識產權糾紛卻使中國陷入了知識產權危機。如英特爾起訴中國某企業生產的語音卡侵犯其專利,又如日本的三洋在電池專利方面與深圳比亞迪產生了糾紛等等。當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以及中國產品在全球市場上扮演重要角色的時候,知識產權危機給這一全球化進程蒙上了一層陰影。

    二、我國企業對外貿易中的知識產權保護現狀

    (一)立法方面

    為了更好地保護知識產權,我國做了一系列改進。1982年的《商標法》、1984年的《專利法》以及1990年的《著作權法》都為此奠定了法律基礎。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我國相繼加入了《保護工業產權巴黎公約》、《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定》、《保護文學和藝術作品尼泊爾公約》、《保護音響制作者防止非法復制公約》等一系列知識產權國際公約后,我國為了實現對國際公約的承諾,對國內的法律進行了一定程度的修改,在1993年頒布了《反不正當競爭法》,使我國的知識產權立法水平有所提高。于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對三大法律及其實施細則均按照WTO的承諾和要求進行了進一步的修改,并于2004年對《對外貿易法》進行了修改。另外,2008年又新增了《反壟斷法》。據此,如果權利人隨意亂用知識產權,就會與商品市場上的限制競爭行為相同,由反壟斷法來進行調整。

    配合知識產權立法,最高人民法院也相繼出臺了若干司法解釋,對涉及知識產權的審判工作做出指導,如《關于審理著作權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關于審理專利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若干規定》、《關于審理商標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等,協助人民法院審理知識產權案件。

    (二)政策方面

    我國對于知識產權的政策,方向明確、層次清晰,尤其在國家正式啟動知識產權戰略以來,更是對知識產權給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視。比如,在2006年頒布了《2006年中國保護知識產權行動計劃》,確切地指出了當年的保護知識產權工作的計劃,顧全大局的同時抓住了重點,科學合理,可操作性強。

    另外,為了加強國際貿易中的知識產權保護,商務部已經提出逐步建立和完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考慮到我國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此制度必須是與我國國際貿易發展階段相適應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到2020年,我國與國際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戰略要達到的主要目標是:(1)建立系統、完善的國際貿易中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2)加強對外合作,參與制定多、雙邊國際規則,切實有效地維護我國國家利益和知識產權人利益。

    三、我國企業知識產權應對戰略

    (一)專利對策

    政府在推進企業專利戰略方面扮演著一個十分重要的角色。企業專利戰略是介于區域戰略與行業專利戰略的中介,也是整個國家專利戰略實施的基礎。政府從宏觀角度加強戰略協調方面的指導具有重要作用。具體來說,政府在推進企業專利戰略實施方面的功能和使命主要包括:第一,啟動國家專利戰略工程,為企業全面、有效實施專利戰略提供切實可行的宏觀指導。第二,完善專利政策和法律法規體系,為企業專利戰略實施提供政策導向和制度保障。第三,加大專利保護宣傳力度。第四,加強企業技術創新的支持和扶持力度。第五,為企業和公眾搭建公共信息平臺,強化專利信息網絡基礎設施服務建設。第六,培訓企業專利技術管理人才,為企業專利管理和戰略服務。

    企業需要盡快樹立專利競爭觀念、專利戰略意識和專利經營意識,密切追蹤國內外專利戰略特別是跨國公司專利戰略發展動態,加緊制定和實施專利戰略。我國企業的整體經濟能力和技術開發能力都比較薄弱,可以在專利戰略實施模式上,采取追隨戰術,在緊密跟蹤國內外專利發展動態的基礎上,通過引進技術、消化吸收,圍繞基本專利技術開發外圍專利,創設自己的專利戰略防御系統,突破跨國公司的專利壁壘。同時,還要加強專利實施、重視專利文獻和情報分析、完善專利激勵機制、構建自己的技術標準和加強企業的專利管理。由于打破以國外跨國公司為突出代表的專利權的封鎖是我國企業對外貿易中需要高度重視和關注的問題,企業特別需要注意以下四方面:第一,高度重視國際貿易領域專利權問題,摸清情況,有的放矢;第二,重視海外專利申請;第三,遇到專利法律糾紛時果斷采取適當對策;第四,重視定牌加工(OEM)中的專利處理對策。

    (二)商標對策

    目前,企業市場競爭,不僅僅表現為技術之間的競爭,同時也表現為品牌之間的競爭。商標是企業信譽和企業形象的載體,尤其是勤勤懇懇逐步培養起來的馳名商標,則成為了企業參與全球市場競爭的銳利武器。正是由于商標在現代市場競爭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國外跨國公司不僅在目標市場國家和地區申請了大量的專利,而且申請注冊了大量商標。這種做法值得我國企業借鑒。在此基礎上還要加強商標管理,包括商標的注冊、使用、商標文件資料的保管、商標標識印刷、商標投資管理、權利維護等內容。同時還要保護企業的海外商標權,主要涉及海外商標確權、防止他人在海外搶注商標、打擊在海外侵犯我國企業商標權的行為等等。

    根據國際經驗,實施商標的國際化經營戰略、打造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國際品牌,是美國、日本、韓國等國家的企業向國外市場滲透并最終取得國際市場競爭優勢的重要經驗。比如在日本的家用電器、電子、汽車行業,松下、本田、三菱、東芝、索尼等品牌早已經是全球家喻戶曉的馳名商標。這些品牌的國際化經營,從市場營銷學的角度看是由于需求的國際轉移,因為需求的國際轉移為品牌的國際化提供了內在動力和條件。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國企業應該抓住機會,啟動國際化經營戰略,這也是我國企業在與國外跨國公司較量中必須學會的本領。

    另外,還要選擇好正確的商標戰略模式。企業的戰略存在不同的模式,而且對具有不同技術和經濟實力的企業來說,在戰略模式的選擇上也不盡相同。如就擁有馳名商標的企業來說,利用商標手段獲得競爭優勢的商標戰略、聯合商標戰略和防御商標戰略是其中的重要模式。就品牌定位和使用模式來說,個別商標戰略、統一商標戰略就分別適用于不同的市場定位的企業。在新產品市場上,也存在不同的商標戰略模式。因此,選擇正確的商標戰略模式非常重要。

    (三)知識產權糾紛對策

    從我國企業的整體實力出發,綜合評價我國企業對外貿易中具有的知識產權的實力,可以得出:我國企業的自主知識產權研發仍處于國際貿易的劣勢當中,受國際知識產權貿易的消極影響大于積極影響。因此,必須加快我國企業的知識產權開發和利用,同時在當前的知識產權國際規則中保護我國企業的利益并盡可能尋找突破口。

篇(6)

【關鍵詞】國貿專業;課程體系;教學改革;實踐教學

近年來,我國高等職業教育改革和發展取得了明顯的進展,尤其是“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走產學研結合的發展道路”的高職辦學理念已深入人心,高等職業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輸送了大批合格的高技能應用型人才。本文結合我院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教學改革的實踐與探索,對構建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國貿專業的課程體系做了初步的探討。

1.高職國貿專業人才需求的現狀

自2001年11月我國加入wto后,大批合資私營企業異軍突起,外貿企業劇增,浙江省尤其明顯,需要大批高素質外貿人才隊伍的支持,單證員、報關員,報檢員等國貿專業相關人員成為不可或缺的專業人才。隨著2004年7月1日新《對外貿易法》的實施,允許自然人從事外貿經營活動,外貿門檻大幅降低,浙江眾多民營企業擁有進出口權,使浙江現有的外貿人才遠遠不能滿足迅猛發展的外貿業務需求,同時,使得外貿行業對外貿易專業人員的需求在數量和質量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2004年教育部頒布了《關于以就業為導向深化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指出要大力推行“雙證書”制度,促進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意見》要求各高等職業院校必須把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實踐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放在突出的地位,促進學生技能的培養。根據這一精神,結合當前的就業形勢,我院對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課程體系進行了相應的改革。

2.高職國貿專業課程體系改革的思路

“職業教育只有適應市場、企業和社會的需求,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促進勞動者就業和再就業,才有旺盛的生命力。”“職業教育要面向市場”的教育思想是一種新的職業觀。在常規教學中,大多以大綱規定的目標為尺度衡量教學效果的好與差,所以“以綱為本”的教育思想一直限制著教育者的思維。“職業教育要面向市場”思想與其相反,站在職業崗位的角度“以崗為綱”,通過對崗位的共性與個性的研究,制定出與崗位專業技能、專業理論、文化素質完全一致的教學綱目,這樣培養出來的畢業生深受一線崗位歡迎。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培養目標是擁護黨的基本路線,適應生產、建設、管理和服務第一線需要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具有扎實的國際貿易基本知識和專業技能的,能在涉外經濟貿易企業和相關部門從事進出口貿易和國際經濟合作業務的高級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以專業型、技能型和應用型為主,重點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和創新能力。根據高職院校教育的特點,在理論教學方面以必須、夠用為度,以講清概念,強化應用為教學重點,加強專業課教學的針對性和實用性,做到理論與實踐、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相結合。加強實踐教學環節,增加實訓、實驗課程的時間和內容,切實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

3.國際貿易專業課程設置構建

3.1 借鑒美國職業培訓的kas模式,將目標崗位的職業能力分解為k(knowledge,我們將之擴展為知識與素養)、a(ability,指一般能力)和s(skill,指職業技能)

3.1.1 在教學上對kas三要素的要求是不同的

對知識與素養(k)的要求是理解或了解,對一般能力(a)的要求是掌握,而對職業技能(s)的要求是熟練掌握。

3.1.2 正確處理kas三者關系

從短期看,畢業生的就業競爭主要來自職業技能。但從長期發展看,一般能力,尤其是創新能力和學習能力是畢業生成長的關鍵能力。因此,必須長短兼顧,正確處理kas三者的關系。

3.2 借鑒北美地區的cbe(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模式,加大實踐性教學比例

發達國家的高等職業教育已取得顯著成績。北美地區的cbe模式——以能力培養為中心的教育教學體系.其特點是以職業能力作為進行教育的基礎、培訓目標和評價標準,以通過職業分析確定的綜合能力作為學習的科目,根據職業能力分析表所列的專項能力從易到難的順序,安排教學和學習的教育體系和學習計劃。該模式表現出極強的課程調整靈活性。隨著實訓中心的進一步完善,我院借鑒cbe模式較為可行。即也在課程設置中加大實踐性教學比例,同時效仿cbe模式增強課程設置彈性,以此突出高職教育特色。

3.3 “四模塊”實踐教學模式

綜合職業能力培養主要是通過課程體系實施來實現,課程體系由模塊構成。根據培養目標和專業特色.高職專業教學一般包括認識實習、教學實習、生產實習和畢業實習四個階段。這四個階段在教學中只有環環相扣、有機結合才能取得最大的教學效益。為更好地實現高職國際貿易專業教育的目標,我們認為國際貿易專業應配置如下四個模塊的實踐教學模式:

3.3.1 課程認識實習模塊,鞏固基礎知識

課程實習安排在各門專業課程內和學年中的寒暑假,主要是指專業課程內(也包括專業基礎課)的實踐環節。目的是使學生在進行理論學習的基礎上有一定的感性認識,鞏固所學過的知識,把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例如:在《國際貿易》這門理論性較強的課程中,當講述西方傳統自由貿易理論時,可結合當前中國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歐美是董事會,印度是辦公室,中國是世界工廠”,引導學生思考自由貿易理論的局限性。當講述國際貿易政策,特別是進出口商品政策中的“關稅壁壘”和“非關稅壁壘”時,為了更好地把理論轉化為實踐,教師可以指導學生查閱資料,了解中國加入wto前后的關稅變化,以“汽車”為例進行分析,說明當前國際經濟中“關稅壁壘”日益弱化的特征;而非關稅壁壘,教師可以讓學生分組收集有關中國企業“反傾銷”、“綠色壁壘”等情況的相關數據,分析目前中國企業面臨的“非關稅壁壘”的現狀(也可以當地企業為例進行分析),并嘗試提出一些對策。經過這樣的訓練,理論已經完全轉化為生動的實踐教學,學生不僅印象深刻,而且學習了如何用經濟理論分析解決實際問題。

3.3.2 校內實習基地模塊,為學生提供良好的模擬實習環境

據專業進程表,校內實習一般安排在三年制的第三到五學期,結合專業課的開設而進行。目的是使學生擁有勇于探索、敢于實踐的場所,在動手的過程中培養自己研究問題和開拓創新的能力。實訓項目包括以下幾個方面:①外貿單證實訓:在《外貿單證與報關實務》課程中,有很多進出口貿易使用的單據.教師在教學中應盡量收集本地企業常用的單據類型提供給學生,使學生得到逼真的效果。同時,盡可能收集本地的案例。這樣不僅使學生有親切感,而且非常實用,能讓學生得到很大啟發。②綜合技能實訓:《外貿實訓》是集本專業三年的專業基礎理論、專業知識、專業基本技能、職業素養于一體的綜合實訓課程。為此,我們利用外貿綜合業務實訓計算機模擬系統,對畢業班學生進行為期6周的綜合訓練,其中涵蓋了外貿函電、國際貿易實務、國際市場營銷、國際金融、報關理論與實務等多門課程,通過全套據的制作,讓學生掌握了從分析市場環境開始,最后完成市場開拓,同外商建立起業務關系的整個流程。具體以進出易的基本過程為主線,以具體的出口商品交易為背景,針對進出口貿易中業務函電的草擬、出口報價與還價核算、交易條件的磋商、出口合同的訂立、出口貨物的托運訂艙、報驗通關、信用證的審核與修改等主要業務為序進行訓練。同時,在實訓中要求學生自己通過因特網去實際尋找出口的商品和客戶,自己設計產品目錄、宣傳網頁和出口營銷方案。通過這樣集中的訓練,學生對三年的專業知識有了系統的認識,強化了前面學過的知識,又通過這種模擬練兵,培養了學生在未來實際工作中的職業能力,使學生上崗就可以較好地上手工作,又有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3.3.3 校外實習基地模塊,為學生提供真實戰場

對于實習基地有協議式的,主要是外貿企業或工商企業;也有非協議式的,主要是一些政府的職能部門:如海關、檢驗檢疫局、外管局、港務局、國稅局等。一方面,我們已經建立幾個穩定的協議式的校外實習基地,為學生和外貿企業架起了一座共同發展的橋梁,既便于學生對即將從事的工作有了比較深刻的認識,也便于外貿企業從中發現和選拔人才;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利用非協議式的實習基地。比如,當《國際貿易實務》課程講到海洋運輸時,可鼓勵學生自己參觀本地的港口,讓學生看到真正的海輪、集裝箱、堆場、海關監管地等實物、實地;至于運費和保價,鼓勵學生直接找船運公司和保險公司去詢價;有關報關和檢疫的問題,鼓勵學生直接找海關和檢驗檢疫局去咨詢等等。

3.3.4 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模塊

畢業實習的考核主要依據實習單位的實習鑒定意見及老師的不定期抽查結果加以確定。畢業論文一般安排在三年制的第六學期進行,由專業老師負責論文的指導、答辯和成績考核。

4.我院高職國貿專業課程體系分析

為了滿足經貿企業對人才培養的要求,針對我院的現實情況,可以將國貿專業的課程分為職業公共基礎課、職業理論基礎課、職業能力主干課、職業能力延伸課四個部分。對課程體系設計的分析如下:

4.1 要體現當代世界職業教育的先進理念

高職國貿專業課程體系的設計不是針對某個具體的職業崗位,而是面向一個專門的行業,主要由職業公共基礎課、職業理論基礎課、職業能力主干課、職業能力延伸課四個模塊所構成。(1)職業公共基礎課主要開設《公共外語》、《計算機基礎》等課程,保證高職教育的“高等教育”層次,使學生打下必要的文化理論基礎,并使學生樹立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形成遵守法律、法規的良好習慣。(2)職業理論基礎課主要開設《中國對外貿易》等課程,突出了國際商務專業理論的應用性和實務性,作為職業能力主干課的基礎課程,為學生未來的持續發展和綜合素質的提高奠定了堅實的基礎。(3)職業能力主干課主要開設《國際貿易實務》等課程,體現了國貿專業的針對性和技能性的特點。將證書課程考試大綱與專業教學大綱銜接起來進行教學,強化了學生的技能訓練,為學生順利獲得“雙證書”打下堅實的專業基礎,從而大大地增強了畢業生的就業競爭能力。(4)職業能力延伸課主要開設《電子商務》等課程,體現了高職國貿專業課程體系具有“寬專多能”和“終身學習”的特征。這些課程的設置符合培養綜合型“通才”的教學目標,能夠滿足學生就業和職業生涯發展的需要。

4.2 要體現穩定與變動的有機統一

高等職業教育課程既要有相對的穩定性,又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職業公共基礎課和職業理論基礎課可以在較長的一段時間內保持穩定,以達到國貿專業的基本教學要求;而職業能力主干課和職業能力延伸課可以隨著對外經濟貿易的發展進行適當地調整,從而使國貿專業的教學內容更符合社會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

4.3 要留有學生個性發展的空間

高職國貿專業的課程體系在結構上采用彈性化的教學模塊,具有一定的靈活性和開放性。一方面,通過職業能力主干課和職業能力延伸課的教學可以滿足學生專業發展的個性要求;另一方面,通過產學研結合模塊和選修課程模塊,為學生提供培養各種職業素養的學習機會,為學生成為復合型人才奠定了基礎。

參考文獻

[1]胡蒸熬.淺談高職課程體系的構建原則[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5,(3).

[2]楊黎明.學分制度條件下的職業教育課程改革[j].職教論壇,2005,(2).

[3]李學鋒等.富有高等職業教育特色課程建設的研究與實踐[eb/ol].中國高職高專教育網,2005-2-28.

篇(7)

(一)戰略性貿易政策理論產生的背景

傳統的貿易理論告訴我們,國際貿易產生的原因在于交易國之間的差異,以及勞動生產率、生產技術的差異(李嘉圖的比較利益學說),或是要素稟賦的差異(赫克歇爾——俄林模型),并由此決定貿易格局。這對于解釋南—北貿易較為有效。然而,當今世界貿易的將近一半是在要素稟賦比較相似的工業化國家之間進行的,而且發達國家之間的制成品貿易占整個世界貿易總額的比例超過2/3,傳統貿易理論對此不能提供令人信服的解釋。

1979~1980年前后,克魯格曼、蘭開斯特、迪克西特和諾曼幾乎同時獨立地發表了關于規模經濟、不完全競爭市場條件下國際貿易的論文,成為國際貿易理論發展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在這些模型里,不完全競爭不再被看作例外,而被視為世界經濟中大量存在的普遍現象。建立在規模收益和不完全競爭基礎上的新理論,一方面賦予“貿易獲益”定理的證明以新的內容,強化了自由貿易優于閉關自守的傳統結論。因為除了傳統理論所揭示的比較利益以外,進行國際貿易還能促進規模經濟,使本國消費者獲得以較低的價格享受同一商品不同種類的選擇機會。另一方面,對完全競爭市場結構和常數規模經濟的背離使市場本身運行處于一種“次優”的境地。這種次優的境地并不能保證潛在的收益一定能實現,所以適當的政策干預或許有可能改進市場的運行,從而使自由貿易政策失去其最優的地位,也為一些情況下的適度干預和保護提供了某種理論上的支持,出現了所謂的“戰略性貿易政策(StrategicTradePolicy)”理論。

(二)戰略性貿易政策的博弈理論基礎

戰略性的貿易和產業政策中的“戰略”兩字,是從博弈論中引用過來的,所以對戰略性貿易政策的全面認識,也離不開對其博弈理論基礎的考察。進行戰略性的政策干預,就是要把市場競爭處理成一場競賽或博弈(Game)。由于不完全競爭和規模經濟的存在,市場份額對各國廠商變得更為重要,市場競爭變成了一場少數幾家企業之間的博弈:誰能占領市場,誰就能獲得超額利潤。在這場博弈中,政府能夠通過補貼、關稅、配額等各種政策工具來幫助本國企業在國際競爭中獲勝。這樣,貿易政策通過影響本國廠商及其外國競爭對手的決策行為而產生了轉移“經濟租(Rent)”和擴大本國企業市場份額,從而提高本國福利水平的效果。政府政策起到了寡頭競爭模型中的戰略的作用,從而被稱之為“戰略性貿易政策”。這一思想在以下的一個簡單例子中表現得很清楚。

假定美國和歐盟各有一個企業,波音和空中客車公司,它們有相同的生產150架噴氣式客機的技術能力。如果兩個公司都生產并在國際市場上銷售噴氣式客機,這種噴氣式客機的市場就是一個雙寡頭壟斷的市場。假定波音和空中客車公司分別只有兩種戰略選擇:生產或者不生產。考慮到該行業中規模經濟的存在和市場容量,國際市場只能容納一個生產者,此時該生產者享受壟斷利潤,即經濟租。如果兩個生產者都進入,則它們都會遭受損失。因為飛機制造業中所需的固定資產投資巨大,所以這一假定應該是合理的。下表是這一簡單博弈模型的利潤矩陣。

表1無歐盟補貼時的利潤矩陣

空中客車公司

生產不生產

波音生產-5,-5100,0

公司不生產0,1000,0

矩陣有4個單元,分別表示波音和空中客車采取不同的戰略組合,每個單元內的第一個數字代表波音公司的利潤,第二個數字代表空中客車公司的利潤。假定在沒有政府干預的情況下,波音公司由于歷史原因而先于空中客車公司生產并占領了150架的客機市場。此時的均衡結果是右上方的單元(100,0),即波音公司生產并獲得100的利潤,空中客車公司不生產,利潤為零。若空中客車公司硬要擠入市場,結果則是兩敗俱傷,波音公司和空中客車公司都虧損5,即左上方單元所示。由于-5<0,空中客車公司在投入生產前已認識到會虧損5,所以不會進入競爭。

現在假定歐盟希望通過積極的干預來改變美國壟斷的局面,即歐盟采取戰略性貿易政策從而影響市場均衡點。不論波音公司采取什么戰略,歐盟都補貼空中客車公司10。政府的介入完全改變了這場博弈的起始條件,此時的利潤矩陣如下表。

表2歐盟進行補貼時的利潤矩陣

空中客車公司

生產不生產

波音生產-5,5100,0

公司不生產0,1100,0

在新的情況下,空中客車公司只要生產就有利潤,而不管波音公司是否生產,因為5>0,所以在歐盟補貼的情況下,空中客車公司顯然愿意生產。形勢變得對波音公司不利:如果堅持生產,則虧損5;如果停止生產,則損失為0,因為-5<0,博弈的結果是波音公司被迫停產以避免損失。此時市場均衡是左下方的單元(0,110):波音公司不生產,空中客車公司生產并獨占世界市場。這一簡單例子的令人吃驚的結果是:10的補貼給空中客車公司帶來110的利潤,其中100純粹是從波音公司轉移過來的超額利潤,或稱經濟租。從歐盟角度看,其福利水平凈增了100。由該例子得出,在某種市場結構下,積極的政府干預有可能提高一國的福利水平,當然不可避免地損傷他國的利益。

二、戰略性貿易政策理論的實踐

戰略性貿易政策在實踐中比較成功的范例當屬日本和韓國。政府的干預政策在幫助這兩個國家的私人企業,乃至整個產業的發展壯大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實際上,也是日、韓等國實踐的成功,使戰略性貿易政策理論本身受到了更大的關注。

從世界范圍來看,近年來取得成功、發展較快的行業,如鋼鐵、汽車、電子等,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政府的積極支持與資助。積極的貿易政策加快了經濟增長與對外貿易的相互作用過程。特別是日本政府,這種戰略性產業政策與貿易政策的成效更為顯著。50~60年代,日本政府利用外匯供應和低息貸款,加之進口限制和關稅保護,支持發展了重化工業,特別是鋼鐵、汽車工業,從而將工業重心從勞動密集型的輕紡工業轉變為資本、技術密集型的重化工業。就汽車工業而言,50年代日本的汽車質量差、成本高。為了幫助汽車工業,日本政府不僅限制外國汽車的進口,而且通過日本發展銀行為其提供優惠貸款。其他促進出口的措施還包括設備加速折舊、出口補貼、出口貸款、特殊優惠稅收條款等。由于受到進口限制的保護而免于外國競爭,汽車工業得到了加強并在60年代中期變得具有國際競爭力。70年代中期日本政府又對半導體等知識、技術密集型產業的研究開發加以資助,并鼓勵政府和工業部門聯合研究開發新技術,從而使日本企業在80年代控制了世界芯片市場。

事實上,包括極力主張自由貿易的美國在內的許多發達國家的政府,都越來越重視那些具有戰略意義、充滿希望的高科技部門,如半導體、飛機和生物技術部門等,實行有利的貿易政策保證它們在現在和未來的競爭中處于優勢地位。例如,美國高科技產品的生產和出口在很大程度上歸因于三個重要的政府干預:美國政府通過那些接受大量補貼具有生產技術能力的大學研究部門而對許多產業提供巨大的R&D補貼,例如斯坦福大學附近的“硅谷”。再者,政府公開資助的防御和空間研究為美國企業提供了受保護的市場,例如通過國防預算對波音公司資助了大量的R&D費用。另外,美國進出口銀行的一項重要任務是為非常成功的高技術產業,比如飛機產業,提供直接的出口補貼。

三、戰略性貿易政策理論對發展中國的借鑒意義

在世界貿易總額中,發達國家之間的貿易所占比重最大,戰略性貿易政策理論的誕生最先也是為了解釋發達國家之間的日益增長的貿易現象。但這并不意味著其貿易政策的研究成果對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的貿易以及對廣大發展中國家之間的貿易就沒有借鑒意義。在世界制成品出口總額中,發展中國家的份額在過去30多年中一直在上升,尤其是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的表現更為突出。這表明不同國家和地區的貿易和產業政策無疑對其經濟發展有重要的影響。從理論上講,許多制成品的世界市場具有不完全競爭和規模經濟的性質,所以戰略性貿易政策對發展中國家發展貿易和制定貿易政策有著積極的意義,對于經濟迅速發展并迅速走向國際競爭市場的中國來說也不例外。

近年來世界經濟發展中的一個趨勢是對外直接投資,即跨國公司的發展。1970~1989年,全球國內生產總值增長了400%,總出口增長速度為總產出增長速度的20倍,國外直接投資增長了1400%以上。而東亞地區包括中國,又是各大跨國公司關注的焦點。如果跨國公司在中國投資設廠進行生產,那么由于跨國公司在技術、管理、資金等方面有優勢,生產成本會比國內同行業廠家低,當兩家企業在中國市場以同一價格出售同質產品時,跨國公司會獲得較高的利潤。這種情況目前并不罕見,甚至在某些行業中使中國企業舉步維艱。根據戰略性貿易政策理論,經濟租的存在為適當的政策干預提供了機會。不僅如此,從國內市場直至世界市場工業品的競爭而言,的確有許多行業只有走向規模經濟與壟斷,才能取得優勢。因此我國在某些戰略性產業方面應發展較大經濟規模的企業集團或大跨國公司和大型國際經濟貿易公司,以在中國市場和世界市場上進行競爭。

回頭看我國目前的情況:431家最大企業中,核心企業國有資產原值在10億元以上的只有27家,1~10億元之間的有144家,5000萬~1億元之間的有83家,5000萬元以下的有177家。翻開世界級企業的名錄,還沒有中國企業的名字。盡管許多產業中存在著明顯的規模經濟,但我國的機械、電子、汽車、化工、醫藥、鋼鐵等行業都遠未達到最優生產規模。以汽車行業為例,汽車行業對資金和生產規模的要求較高,國際汽車行業都是大企業制,以發揮規模經濟效應。各國前三大汽車生產廠家國內市場集中度美國為90%,韓國為93%,巴西為78%,印度為72%,馬來西亞為74%,而中國在40%以下。1990年,中國汽車年產能力超過10萬輛的企業只有“一汽”、“二汽”兩家,其他數百家企業的年生產能力不足1000輛。而根據哥倫比亞大學的一份研究報告,汽車生產最小有效規模的臨界值50年代為60萬輛,60年代為100萬輛,70年代末期已達到2000萬輛。所以在這種狀況下我國汽車行業競爭力的提高無從談起。不僅汽車的生產是這樣,其他重要制成品的生產也是這樣。

主站蜘蛛池模板: 性一交一乱一伦一| 无码日韩精品一区二区免费暖暖| 少妇久久久久久被弄高潮| 亚洲精品成人网站在线观看| 日本高清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网伦射乱中文 | 国产精品国产亚洲精品看不卡| 亚洲精品无码不卡av| 国产zzjjzzjj视频全免费| 欧美大黑帍在线播放| 一本色道无码道在线观看 | 欧美 日韩 国产 亚洲 色| 亚洲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强行征服邻居人妻hd高清|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亚洲av| 全部免费毛片在线播放| 免费观看黄网站在线播放 | 亚洲av中文无码乱人伦在线观看| 蜜桃网站入口可看18禁|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免费| 无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国产污污免费网站| 亚洲综合另类小说色区| 久久人人爽爽爽人久久久| 医院人妻闷声隔着帘子被中出| 在教室伦流澡到高潮h强圩电影| 情侣黄网站免费看|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欧美一区九九| 777精品久无码人妻蜜桃| 大地资源中文在线观看官网第二页 | 500av导航大全精品| 国产suv精品一区二区四| 日本三级吃奶头添泬| 欲帝精品导航| 天堂а√在线地址中文在线| 成人无码www免费视频| 国产午夜无码视频免费网站| 香港曰本韩国三级网站| 国产精品卡一卡二卡三| 亚洲精品无码日韩国产不卡av | 久久中文骚妇内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