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3 15:14:4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工廠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論文摘要通過對浙江省溫嶺市大棚嫁接西瓜育苗現狀的分析,剖析了育苗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發展對策。
溫嶺是中國大棚西瓜之鄉,聞名全國的“玉麟”西瓜產地。由于土地資源有限導致輪作受限,西瓜枯萎病發生日益嚴重,為實現我市西瓜產業可持續發展,采用嫁接苗栽培已成大勢。從2001年開始大棚嫁接西瓜工廠化育苗發展逐漸加速,2007年育苗數已達540多萬,占全市大棚西瓜用苗量的73%以上。2007年我們對全市該行業現狀進行了詳細的調查摸底,分析了當前存在的問題,并對今后的發展作有益的探討。
1生產現狀
1.1區域化明顯
溫嶺大棚西瓜70%~80%分布在濱海平原區,主要是箬橫、松門和濱海等三鎮。該區域呈帶狀,土壤為鈣質淡涂泥和輕咸黏土,速效磷、速效鉀含量豐富,對西瓜生長非常有利,果實品質特優。溫嶺著名的“玉麟”牌西瓜即產于該地。現有10戶大棚嫁接西瓜工廠化育苗場全部位于該區域,與西瓜種植相配合,其中箬橫8家,松門2家。嫁接西瓜育苗場與主栽區重合的優勢非常明顯,一是信息交流暢通,可以及時相互了解需求與供應狀況;二是運輸時間短,生產銜接便利,確保嫁接苗的質量;三是嫁接苗種植技術較復雜,一旦出現問題能及時溝通并處理。
1.2育苗規模不斷擴大
溫嶺嫁接西瓜育苗開始較早,但真正專業化、工廠化育苗是從2001年開始起步,到2007年已發展到10家專業育苗場,其中9家專門生產西瓜嫁接苗,1家兼營辣椒、番茄等嫁接育苗。10家嫁接苗育苗場共有生產場地4.99萬平方米,平均每家面積近5000m2,最大的面積1萬平方米,最小的面積也達1500m2。2007年合計育苗能力543萬株,平均每家育苗50多萬株,最多的年可供苗115萬株,最少的年供苗15萬株。
1.3生產技術漸趨成熟,生產條件有所改善
1.3.1生產技術。嫁接西瓜育苗關鍵有4點,分別為浸種催芽、接穗和砧木銜接、嫁接和接后前幾天的管理等。經多年的技術摸索,催芽技術不斷提升,合格種子正常情況下砧木發芽率在80%以上,西瓜的發芽率可達90%以上;接穗和砧木銜接時間一般采取砧木比接穗提早7d播種;嫁接均采用頂接法,該法操作簡便,省工節本,成活率高,一般在95%以上;接后移入濕度飽和的小拱棚,2~3d后逐漸通風并降低棚內濕度,成活后正常管理。
1.3.2生產條件。嫁接西瓜育苗主要硬件有大棚及附屬的控溫設施。大棚現有2種,一種是冬暖式溫室大棚,鋼架單膜,氣溫低時膜上蓋棉被保溫;另一種是普通鋼架大棚,雙層膜。保溫與控溫設施有2種,一種是棚內燒煤爐通過熱風加熱,人工控溫;另一種是棚外燒爐,棚內通過水蒸汽管道加熱,可自動控溫。通過多年來的增加投入和不斷摸索,我市嫁接育苗的大棚及其控溫條件有了較好的提升。冬暖式大棚由于高度、寬度優勢,平時操作方便性更好,通風、保溫性能占優。2種加熱控溫方式則各有優勢,棚外燒水方式由于1只鍋爐可對多個大棚加熱,溫度可自動控制,便利性上更勝一籌;但在加溫速度、提溫性能上不及前者,遇超低溫保溫有困難。
2存在問題
2.1學歷水平低
10戶嫁接西瓜育苗戶平均年齡42歲,最大59歲,最小26歲。文化程度,大專1人,高中1人,小學1人,初中7人,總體文化水平偏低。由于學歷水平低,對新品種、新技術接受能力低,學習相關的法規法律困難。
2.2辦證注冊難
由于我省將西瓜列入主要農作物品種,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法》和浙江省的實施辦法,經營嫁接西瓜育苗注冊資金需500萬以上,而現有嫁接育苗戶受資金實力限制不能取得種子經營許可證和企業營業執照。
無證經營對育苗戶來說有2個不利影響,一是有非法經營的心理壓力,對加大投入,進一步搞好建設有顧慮;二是一旦出現育苗質量問題,賠償問題處理難,處理后執行可能更復雜。而對管理單位來說,也不利于實施監督管理。
2.3種子供應渠道多、品種雜
據調查,溫嶺市場上僅“早佳8424”這一品種的品牌就有15個之多,如“天山”、“天山種苗”、“麒麟”;砧木全部為葫蘆砧,品種有“京欣砧1號”、“神通力”、“超豐F1”等。品種多雜加上種子供應渠道多,價格不統一,嫁接西瓜育苗戶可能受利益驅動購買低價劣質或不適宜的種子,影響嫁接苗的質量。
2.4嫁接苗病蟲害有加重趨勢
近年來大棚嫁接西瓜苗病蟲害呈嚴重態勢,2004年根腐病大發生,2006年暴發根結線蟲病。部分根結線蟲有可能由于育苗基質處理欠妥,由嫁接苗攜帶而引起。
3發展對策
3.1重點扶持,提高產業規范和集約化程度
近年來由于受土地資源短缺和枯萎病日趨嚴重的影響,西瓜嫁接苗需求呈快速增長態勢,供應范圍也從當初的嫁接西瓜主栽濱海平原區擴大到我市全境,2006年開始擴大到全省甚至上海、江蘇、云南等地,近2年呈供不應求狀態。政府和相關的職能管理部門應對經營規范、育苗技術成熟、規模較大、設施條件較好的經營戶重點扶持,使這些育苗戶能加大投入,提高產業規模和集約化水平;同時要在發展中不斷規范,使這些經營戶合規經營,提高技術人員配備,增加技術研究的投入。
3.2制定西瓜嫁接苗生產技術標準,實行標準化生產
相關部門應協同制訂嫁接西瓜育苗技術規程,各嫁接苗育苗戶按標準生產。技術規程應重點對品種選用,西瓜品種和砧木品種配型,嫁接苗共生親和力、抗枯萎病能力、生長勢、結瓜性、耐高低溫性和病蟲害攜帶情況等作出明確規范。
1)適用性原則。
工廠電氣節能設計過程中,不可以過分的追求節能,還需要考慮到電氣工程項目的實際運行情況和電能需求,在電氣節能設計過程中,需要依據工廠實際運行需要,保證能源的充分供應,并且在工廠運行過程中,可以選擇適合的節能改造和設計方案。
2)節能性原則。
工廠電氣節能設計時,節能技術的有效實施對于工廠發展有著重要作用,節能技術的應用和節能效果有著非常重要的聯系,在工廠發展過程中,不需要簡單的追逐經濟利益,需要不斷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通過節能技術改造,可以提升工廠經濟效率,比如與工廠公用設備相關的運行,節能,改造,工程等工作開展,就可以切實提升電廠的電能利用效率。
2工程電氣節能技術
工廠電氣節能技術設計和利用過程中,需要重視對各項節能技術的有效實施和利用,能夠強調節能型配電系統的科學利用,不斷強化節能設備的選擇和管理方式,從而通過對工廠運行過程中各個運行方面和各個運行系統都加強節能改造,來有效實現電氣節能。
2.1節能型配電系統
在配電系統設計過程中,電氣節能設計是非常重要的,節能配電系統構建發展過程中,必須要保證電壓的合理。一方面需要控制好電壓大小,在工廠經營過程中,供電電壓需要根據工廠運行的電容量需要、供電負荷大小以及工廠未來的發展規劃進行有效選擇。另一方面在節能型變壓器選擇方面,變壓器是大能耗電器,因此為了有效提升電氣節能效率,需要大力的推廣節能型變壓器,這樣可以充分的借助于干式變壓器來完成改造發展和運行過程。因此降低變壓器能源消耗,保證變壓器的科學有效和安全工作,對于提升整個變壓器的經濟運行效率,合理選擇變壓器的運行方式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保證整個工廠實現有效的電氣節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2.2節能設備
1)變頻器。
在工廠的括空調,空壓機等技術改造和節能發展過程中,高壓變頻技術已經被廣泛的利用到生產過程中,對于工廠發展來說,在括空調,空壓機等設備運行過程中,采用變頻管理方式,可以使得這些系統處于一個工頻運行狀態,這樣就可以明顯的提升電能的利用效率,通過變頻調節,實現對括空調,空壓機等風量等方面的控制,從而提高設備的運行效率。
2)節能光源。
工廠廠房比較大,對于顯色性要求較高,因此在工廠照明設計過程中,一方面要保證工廠照明需要,另一方面也不需要耗費過大的電能,這樣就會造成電能的不合理損耗,因此在工廠照明設計過程中,需要選擇一些顯色指數較大的金屬鹵化物形成的照明燈,這樣當一部分光源光照強度不夠時,可以采用混合光源氣體放電燈的方式來達到工廠照明需要,既不浪費能源,又可以滿足照明需求。
3)低阻電纜。
在輸電線路運行過程中,隨著輸電線路越長,越容易造成電能的損耗,因此在工廠經營發展過程中,盡可能的降低輸電線路損耗,采用低阻電纜,可以實現有效的能源節約,降低電能事故發生率,保證用電的安全、高效。
4)甲醇系統、氮氣系統等多系統的節能技術。
在各個系統完成生產活動過程中,要想提高系統的運行效率,就必須要不斷提升甲醇、氮氣等處理技術,采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可以有效的保證各個系統的良好運行,從而實現科學節能功效。
5)廠房維護節能。
廠房維護工作開展過程中,需要定期開展維護工作,對于維護過程中各個方面都加強節能認識,能夠采用先進的節能技術和先進的管理方式來開展運行維護工作,保證整個工廠實現有效的電氣節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6)Y型高效能電動機。
和傳統的電動機比較,我們發現當前使用的電動機效能比較高,在各個方面都發生了一定的改善,同時采用了高品質的硅鋼片和銅繞組等,因此有效的降低了電動機運行過程中的電能消耗,與此同時還可以明顯的提升電動機的運行效率,保證電動機的安全運行,這也是工廠發展過程中符合其自身經濟效益的同時所開展和應用的一項技術,通過采用高效能的電動機設備,可以有效的提升電動機的運行效率,縮短電動機的投資回報損耗,在選擇高效能的電動機過程中,也可以明顯的實現電氣節能設計,降低電動機運行過程中的負荷,提高其運行效率。
2.3強化工廠用電和電力計量管理
在工廠經營發展過程中,科學合理的實施用電管理方式,能夠有效的提升整個電能運行效率,針對不同時期的用電系統,做到用電安全、高效管理。比如在谷峰時期,需要加強對其用電安排情況,在實踐活動開展過程中,每天上午八點到晚上10點是用電量的高峰期,其他時間是用電量低谷期,這種情況下,就需要根據工廠的具體用電情況來進行合理安排,保證用電的安全、有效。在電力計量管理工作開展過程中,加強對電力計量管理,可以有效的解決企業之間因為電力計量問題而帶來的不利影響,通過對其實施動態監控,可以進一步保證電能計量的準確性、有效性、安全性,使得工廠電氣系統運行過程中,整個運行系統都能夠實現高效、節能安全發展,保證了整個電力系統的運行安全性,同時也可以通過開展多項節能技術提高電力系統的運行效率。
3結束語
一、鱘魚工廠化法養殖養殖條件
1.地理位置
養殖場位于鄭州市新鄭辛店鎮,地處新鄭市西始祖山下。緊鄰鄭堯高速,交通便利。漁場緊鄰范河水庫,水質清新。地勢梯度明顯,適合鱘魚流水梯度養殖。
2.池塘條件
池塘為方形硬化水泥池,池高1米,池底鍋底形,四周高,中間低,中間排污。池塘上方設置遮陽網,防止水溫升高。每個池塘設0.75千瓦水車式增氧機1臺。
3.水源條件
水源為地下井水,pH值7.0~7.3,水井溫度常年15~17℃。水質清新、無污染,符合《漁業水質標準》。
二、鱘魚工廠化法養殖技術苗種放養
1.池塘清塘消毒
池塘在放魚前先將雜物徹底清掃干凈,然后用20毫克/升高錳酸鉀進行帶水浸泡消毒。
2.苗種投放
2012年2月從湖北購進一批規格為10厘米的鱘魚苗,先在苗種池中培育,以確保苗種的規格均勻和苗種成活率。經過3個半月的苗種池培育,于2012年5月,將育苗池中的本批次鱘魚共計21000尾、規格在250~400克的半成品鱘魚按照不同的大小,分別投放在0~6#水泥池。
三、鱘魚工廠化法養殖技術飼養管理
1.飼料選擇
選用鱘魚料飼喂。主要原料為優質魚粉、面粉、豆粕、魚油、磷酸二氫鈣、多維等。見表2。投餌率為1.0%~3.0%。
2.飼喂時間
每天投喂3次:6點、12點、18點。早上6點在換水后飼喂。在投餌前應該先將增氧機關閉,大概關閉時間在30分鐘(注意不能造成鱘魚缺氧),每次投餌應該根據上次魚的攝食情況進行定量投喂,全池遍灑。等待鱘魚攝食完畢,管理人員要及時觀察。
3.增氧
亞輝鱘魚養殖場最先使用渦輪式羅茨風機進行池塘增氧,但是水流太小,增氧效果不好。之后改用水車式增氧機,排污、水流效果都很好。增氧機的電源安裝斷電保護器和斷電報警器,這樣可以減少工人的勞動強度,但是必須定期檢查增氧機,防止增氧機齒輪因為磨損而出現問題(不斷電,但是齒輪帶不動增氧機)。
4.池塘鐵架子及時維護
因為鐵的立桿時間長了會生銹,鐵渣掉入池中鱘魚會誤食鐵銹,造成鐵銹在鱘魚胃中很難排出體外,影響鱘魚進食。
5.換水
每天的早上7點前換水,每天換水一次。水泥池的水位一般控制在75厘米,水太深則每天換水量會加大,比較麻煩。
6.定期消毒
定期使用二氧化氯、聚維酮碘進行水體消毒,內服三黃粉等。
四、鱘魚工廠化法養殖養殖技術中發生的疾病
1.鰓霉病
癥狀:病原體是由鰓霉菌侵入鰓部而引起的。鰓組織失去正常的鮮紅色,病魚不進食,呼吸困難。治療方法:要保持水質清潔,防止水質惡化,定期全池遍灑二氧化氯和硫醚沙星。
2.細菌性腸炎
癥狀:腹部、口腔出血、紅腫、魚體消瘦。治療方法:用諾氟沙星藥餌投喂,連續投喂5~6天即可治愈。
3.車輪蟲
癥狀:病原體為車輪蟲。在魚體和鰓耙上數量過多,直接影響生長,造成魚體瘦弱,游動遲緩,腸道無食,嚴重者造成鱘魚大量死亡。治療方法:我們曾參考報道治療方法,用5%鹽水浸浴1小時左右,病情不見好轉。也用過15%~25%濃度的福爾馬林潑灑,但是車輪蟲依然無法殺滅。有好多書籍都注明“切忌使用硫酸銅”。但是我們在養殖中使用上述方法,都無法殺滅車輪蟲,萬般無奈,我們采用0.8毫克/升硫酸銅進行全池潑灑,取得了良好效果。
4.出血病
癥狀:由氣單胞菌引起的出血病,具有極強的傳染性,發病迅猛,死亡率高。治療方法:每隔5~10天用二氧化氯進行消毒,并在飼料中定期添加抗菌藥物及維生素C、E等。
五、鱘魚工廠化法養殖效益分析
1.至2012年12月,開始挑選在0.7千克以上的魚出售,共挑選出售20300尾,成活率96%。出售14210千克,均重0.7千克/尾,出售28元/千克,共收入397880元。2.共進料4次,20噸,餌料系數1.41。飼料平均8000元/噸,共計16萬元。3.苗種3.2元/尾,21000尾共計67200元。4.電費36000元、池租2000元、藥物1000元、工人工資20000元,共計59000元。5.毛利潤約111000元,沒有計算資金利息。
六、討論
1.在當地水產養殖并不發達,但鱘魚養殖技術成熟,易飼養,適合當地推廣,是農民致富的好途徑。
2.近三年來,鱘魚的成魚價格連年下降,確實給鱘魚養殖戶帶來不小的打擊,但是對于有條件的地方,如自然水源豐富、進排水方便的地方還是一個好項目。
隨著今年全國經濟形勢的好轉、鐵路改革的深化和機車車輛產品市場需求的擴大,我廠今年的經營狀況有了明顯的好轉。基本上實現了扭虧的目標。但工廠的資金仍然很緊張,很多技改、大修項目欠帳太多,技術革新和技術攻關活動很難組織。使我們科協工作受到很大限制。尤其是去年九月,工廠為了增加銷售額,把我們科協的科技咨詢業務全部上收到工廠銷售部,使我們技協本來就不高的經濟收入更陷入困境。如果沒有我們自己的經濟實體,我們的工資都成問題。這就迫使我們必須下力量加強實體建設,調整我們內部的核算分配機制,在基本保證我們自己工資的前提下,盡量籌積一部分活動經費,力所能及地開展科協的活動。今年我們主要做了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發展經濟實體,落實經濟責任制,鞏固科協經濟基礎。
今年初,我們對辦公室內部機構和作用進行了調整,并相應制定了經濟責任制考核辦法和職能作用考核辦法。打破了過去的統算統分,形成了按經濟效益和職能作用獨立的考核機制。明確了各部門工作的指標和目標,并實行獨立核算。一年來,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科協自己創辦的機械加工廠在去年股份制改造的基礎上,實現了經理和骨干的新老交替。使企業在年輕化、產品化、規模化方面有了新的進展。經濟效益得到鞏固。科技樓自年初施行獨立承包以來,充分挖掘內部潛力,不斷尋求新得經濟增長點,調整資產和人才的合理配置。經營和管理有了很大提高。不但承擔起科技樓所有消耗費用和辦公室一半在職職工的工資,還自費更新了一部捷達汽車。增加了科協的自有資產。辦公室本部在搞好科協活動的同時,注意資金的合理利用和投資收益的回收。有效的保證了科協的經濟來源。彌補了失去廠內科技咨詢業務收入的損失。為科協的生存和科技活動的開展提供和了有利的保障。
二、圍繞促進企業技術進步,開展科協活動。
我們對辦公室內部機構的調整和獨立考核機制的實施,使辦公室本部的職能作用突出出來。使我們可以拿出更多的精力,投入科協活動的開展。今年,我們圍繞促進企業技術進步,在科普宣傳、科技論文評選、科技講座、科技培訓以及豐富科技人員業余文化生活方面做了一些工作:
5配合社會形勢和工廠中心工作,開展政治與科普宣傳教育。今年我們的科普櫥窗共出刊八期。(160個版面)
5春節前,我們與廠報社聯合,搞了一期集知識性、科技性、趣味性為一體的科技知識競賽活動。主要內容是一年來廠報上刊載的工廠科技信息、科技動態以及與鐵路機車車輛行業有關的科普知識。全廠職工踴躍參加,共收到答卷846份,由于大家認真查閱有關資料,答卷的正確率很高。有124人獲獎。
5今年三月,我們還組織全廠科技人員參加了中國科協舉辦的科學知識答題活動。我們作為一個分賽區,把中國科普研究所出的科學知識競賽題轉載在廠報上。還買了80本《當代科學知識》發至各科協分會供大家參考。此次活動得到廣泛參與,共收到答卷1860份。(全部報到中國科協科學知識競賽組委會)經驗卷,95分以上的就有951份。我們為隨機抽取的120名參賽者發了獎。此次活動獲中國科協科學知識競賽組委會組織獎。
5今年上半年,我們組織了科技論文評選活動。對征集來自科技一線的40篇科技論文,組成了包括總師、副總師在內的專家評審組進行了認真的評審。最后以打分的辦法評出一等論文二篇,(各獎1000元);二等論文四篇,(各獎800元);三等論文六篇,(各獎500元);四等論文八篇,(各獎100元)。并將入選論文編輯成科技論文集印刷1000冊,用于廠內外科技交流。我們還從中優選四篇推薦參加第四屆__工業企業優秀科技論文評選。其中兩篇獲三等獎,兩篇獲鼓勵獎。
55月16日,協助__市技協在我廠工人文化宮舉辦了由中國科普研究所所長袁正光教授主講的科技報告會。各單位參加報告會的有600多人,其中我廠職工有近500人參加。
5今年9月中旬至11月中旬,我廠科協配合教育處,舉辦了工廠中層領導干部微機基礎知識普及培訓班。以適應辦公自動化和信息化的要求,提高其掌握、運用微機進行辦公的能力。這次參加培訓的共有196人,按不同的基礎分為A、B、C三個班,每周半天脫產學習,有考核,有考試。大家感到收獲很大。
5在“__科技周”活動中,我們組織科協、技協骨干50多人,參觀了中國科技館、觀看了穹幕電影《夢想成真》并游覽了居庸關長城。
5評選廠級優秀青年科技工作者26名,并又科協出資組織他們赴張家界、三峽參觀旅游。
5今年,我們出資兩萬多元給全廠1400多名科協、技協會員每人購買了一本由我們總公司編輯出版的《鐵路機車車輛工業新技術》,做為日常學習的科普資料。也為 我們下一步組織科普知識競賽打下基礎。
5今年我們還在全廠科技人員中,組織了業余飛標比賽。先給各分會配置了120個標盤,讓大家練習、選拔,然后進行分組預、決賽。共有近千人興致勃勃地參加了這項活動。三、配合廠工會開展“經濟技術創新工程”活動。
今年四月份,廠工會下發文件,決定在全廠職工中開展以“技術比賽”、“創一新”和“征三絕”(絕活、絕技、絕招)為主要內容的“經濟技術創新工程”活動。我們科技協辦公室做為組織成員之一,積極配合這項活動的開展。
[關鍵詞]制藥工程專業;課程體系;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3―7210(2009)04(b)―114―03
2007年底,我國高等教育在校學生規模超過了2 700萬人,居世界第1位,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了23%。2003年全國設有制藥工程專業的學校共有98所。到2006年底已經發展為154所。高等教育的大發展,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創新型國家打下了基礎。同時我們也看到,2008年全國高校畢業生已達559萬,2009年將增加到610萬,畢業生的就業壓力也將與日俱增。尤其是獨立學院,辦學時間不長,與有多年辦學歷史的院校相比,辦學條件也有一定的差距。這些差距使獨立學院畢業生面臨的就業壓力更大。因此,獨立學院必須根據建設創新型國家對人才的需求情況、自身的教學資源和學生的基礎,采用較靈活的辦學模式,培養出社會需要的應用型人才。
1 應用型創新人才的層次和我院制藥工程專業的培養目標
應用型創新人才由低到高可分為操作性、技能性、設計性和理論性4種,這4種人才應呈金字塔分布。這一分布的合理性已經被發達國家的經濟騰飛所證明。目前,在我國大學本科生人數急劇增加的同時,碩士和博士生人數也在快速遞增,截至到2006年3月,在校碩士生人數已經超過100萬,在校博士生人數也達到了12.5萬,比1978~1999年20年間的總和還多25.5萬人,加上教育部屬重點院校每年的本科畢業生,已經能夠滿足我國對理論性應用型創新人才的需求。由此可見,獨立學院培養的學生層次應定位在技能和設計性的應用型創新人才上。
對武漢市制藥企業進行調查的結果表明,企業需要的人才類型主要是生產第一線的技術人員、藥品市場營銷人員,企業管理人員和研發人員。根據調查結果和全國高校畢業生的統計數據,我系制藥工程專業的定位是面向基層,面向生產第一線,服務于地方經濟建設,并將畢業生的就業崗位主要瞄準在制藥企業。隨后,我們又調查了制藥企業對人才知識結構的要求。概括起來,他們的要求主要有如下幾點:①業務基礎扎實,實踐能力強;②愛崗敬業,愿意從基層做起;③具有團隊協作精神,有一定的組織溝通和人際交往能力;④自信。誠信,懂禮儀。根據以上定位和企業對人才的要求,制定了我系制藥工程專業(本科)人才培養目標:德、智、體全面發展,具有制藥工程專業的基本理論、基本技能和創新精神。能夠在醫藥、農藥、精細化工和生物化工等行業從事生產、研發、分析檢測及管理等方面工作的應用型工程技術人才。從2008年我系第一批本科畢業生就業情況來看,這一培養目標是合適的。
2 產學結合“3+1”培養應用型人才
2004年我國政府提出了建設創新型國家的目標。無疑,培養合格的應用型創新人才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不同層次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應該有所不同,但從目前來看,培養模式區別不大,這有可能導致我國合格工程師短缺,并成為約束我國自主創新的瓶頸。在瑞士洛桑學院發表的2000年度《國際競爭力報告》中,我國“合格工程師的可獲得程度”指標被排在倒數第一,也說明培養模式應該隨人才層次而有所不同。
根據我系制藥工程專業的定位和培養目標,從2006年起,我們先后對2004、2005級本科專業實施了產學結合“3+1”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探索和和實踐。所謂“3+1”,即利用3年時間在學校學習政治、外語、計算機、數理化基礎和制藥工程專業基礎,用1年的時間在工廠和研究所實習和做畢業設計(論文)。采用這種培養模式,使實踐教學的學時數達到了36.5%。“3+1”模式的課程體系主要有以下模塊:
2.1 理論課程體系
采用“3+1”的教學模式。實踐時間較長,建立相應的理論課程體系。是實施“3+1”辦學,保證學生有較寬厚的理論基礎知識的關鍵。課程體系不僅要“從宏觀上把握本科生的培養目標和規格”,而且還要考慮因材施教。給學生創造良好的共性和個性發展的空間。在制定課程體系時,我們主要參照了高等學校制藥工程教學指導分委員會制定的制藥工程專業(本科)教學規范(討論稿)、我系專業定位和培養目標及學院關于本科專業學時和學分數的上限規定。理論課程體系有以下主要模塊:
2.1.1 人文素質類課程。此類課程除政治理論、體育和軍事理論等必修課程外。還開設了“詩歌欣賞”、“戲曲欣賞”、“公關與禮儀”和“橋牌”等人文藝術選修課程,共分,144學時,旨在提高學生文化科學素養和陶冶學生情操。對于理工科學生來說,學習人文科學有利于開拓視野,超越傳統規范,增加想象力,培養交融互補的綜合思維。國際數學大師陳省身先生就對歷史、音樂、繪畫和詩詞都很有興趣。
2.1.2 學科基礎課和專業課,主要包括數學、物理、外語、應用文寫作和計算機等公共基礎課程;四大化學,電子電工、化工制圖、化工原理、生物化學、藥物合成反應和中藥學等專業基礎課程;藥理學,藥劑學、藥物化學、制藥工藝學、制劑工程、制藥設備與車間設計等專業課程。共56學分,896學時。
以上學科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中,包括了制藥工程教學指導分委員會規定的制藥工程專業的9門核心課程,共31學分,約500學時。
2.1.3 專業選修和專業方向選修課程,為了實施因材施教,使每個學生都得到較好的發展,開設了藥用高分子材料、生物藥劑學、藥物分析和波譜分析等11門專業選修課程,每名學生選修的學分數不得少于17.5學分。我系制藥工程專業目前暫設有兩個專業方向,一是中藥方向,二是市場營銷方向,每個方向又開設了8學分的選修課程,還規定學生選修本專業方向課程不得少于4學分,選修其他專業方向的課程不得少于2學分,從課程設置上保證了學生基礎理論課程的學習,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
2.2 實踐課程體系
實踐課程體系包括三部分內容,一是校內實踐課程,二是校外生產實習,三是畢業設計(論文),根據校外實習基地的情況,畢業設計(論文)可以在校內完成,也可以做校外實習基地的課題,由基地技術人員和學校老師共同指導完成。
2.2.1 校內實踐課程制藥工程專業是由多學科相互滲透和交叉形成的工程技術專業,是實驗學科。因此實驗教學是制藥工程專業本科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校內實習課程主要有四大化學實驗、化工原理實驗、制劑實驗和制藥工程實驗、化工原理課程設計、制藥工藝設計、化工仿真實習和金工實習,等,共23學分(金工實習、化工原理課程設計、制藥工藝設計和化工仿真實習等四門課程每周計1學分)。除了開設基礎實驗外,還能夠開出一定數量的設計實驗和綜合實驗,并將
實驗室對學生開放。例如,合成水楊酸,由學生自己查閱文獻,確定合成路線,擬定實驗步驟,搭建實驗裝置,完成合成任務后,再進行分離提純,分析檢測并計算原料轉化率和主產物的收率,使學生受到了較好的綜合訓練。將實驗室對學生開放,進一步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
2.2.2 校外生產實,在第三屆全國大學化學化工課程報告論壇上,不少高校老師呼吁國家和教育部門應采取相關措施,方便高校建立穩定的實習基地,解決實習難的問題。以適應創新型國家建設的需要:還有專家指出,現在的工程教育與工程漸行漸遠,不利于創新型工程技術人才的培養。專家們關注的這些問題的確是我國工程教育中應該著力解決的問題。
建立穩定的實習基地,搞好生產實習,是使工程教育漸行漸近的關鍵之一。為了解決實習難的問題,我們在省內選擇了幾家經濟效益較好,技術力量較強,產品類型較多,有利于鞏固學生的基本理論知識,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的企業,經過多次溝通和協商,建立了7家穩定的實習基地,簽定了武漢理工大學華夏學院――××公司實習基地合同,并與這些單位一起申請并獲準了湖北省教改項目“制藥工程專業產學結合“3+1”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研究和實踐(20060393),基本上保證了學生的實習。我們還先后與省內外20多家企業建立了較廣泛的聯系,使這些企業也成為了我們的實習基地。有些基地不僅能夠接收學生實習,而且還免費給學生提供食宿和一定的補貼。同時,這些基地也是我系畢業生的協議就業單位,每年都有部分畢業生在這些單位工作。
為了使學生在實習過程中得到較大的提高,我們聘請了工廠有經驗、責任心強的工程技術人員作為兼職教師。制定了實習管理規范,保證了實習任務的順利完成。這些規范主要有:實綱、實習指導書、實習指導教師守則、實習學生守則和生產實習考核辦法等。同時,學生在實習期間,每天要撰寫實習日志。學生輪崗時,必須提交崗位實習報告,經兼職教師和帶隊教師審查認可后方可進行。實習結束時,還要進行考試。實習成績=崗位技能+考試成績+實習結束時廠方的綜合測評+實習日志,公式右邊前兩項的權重均為0.3,后兩者均為0.2。
重視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培養是使工程教育漸行漸近的重要保證,我們對指導生產實習的教師也提出了嚴格要求,指導教師也要和學生一樣,到車間輪崗,熟悉各個產品的生產工藝,參加工廠的工藝革新,并與工廠技術人員和工人一起共同指導學生實習。因此,通過實習,增加了教師的工程背景,促進了理論課程的教學。并較好地實現了廠校互利雙贏。
2.2.3 畢業設計(論文)畢業設計(論文)是學生離校前進行的又一重要實踐教學環節,我們將畢業設計和生產實習安排在同一年進行,其好處是有利于廠校協作,有利于彌補學校資源不足。我系部分學生的畢業設計(論文)是根據工廠或科研單位的需要由指導教師和工廠技術人員共同擬定課題完成的。武漢市某研究所的中試基地是我系的實習基地之一,2004級幾個學生前半年在該基地實習,后半年做畢業論文,論文題目是工廠的科研課題,在學校聘請的基地兼職教師和學校老師共同指導下,學生在進行文獻查閱和對文獻進行綜合分析后,很快就合成出了目的化合物。產率達到了專利文獻報道的最好水平,其中一名學生的論文被評為學院的優秀畢業論文。
3 實踐效果
“3+1”課程體系的特點是既注重基礎理論教學,盡量做到厚基礎,寬口徑,又要培養過硬的實踐本領,滿足企業對技能性和設計性應用型人才的要求。2004和2005級本科生的實踐結果表明,“3+1”辦學是獨立學院培養應用型人才的一種較好的模式。
3.1 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質
盡管我系的定位是面向基層,服務于地方經濟建設,但實施了“3+1”課程體系后,鞏固和加強了學生的基礎理論。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質。2004級有一名學生獲得了我院唯一的一名省級三好學生和國家獎學金資助:外語四級通過率為70%,六級通過率為15.2%;計算機二、三級通過率為28.3%,在全院2004級中排名第一;我系2008屆(首屆)畢業生共46人,考取碩士研究生6人,其中,重點大學2人,二類學校4人。2006級學生參加2008年湖北省化學競賽,獲一等獎1人,三等獎2人。
3.2 提高了青年教師的工程實踐能力
由于從實驗室到工業生產的工程轉化難度較大,科研趨向基礎研究,軟課題增多,實驗課題減少,導致了有些教師工程實踐能力下降,使工程教育與工程漸行漸遠。“3+1”辦學,建立穩定的實習基地。青年教師在指導學生實踐的過程中,參加工廠的技術改造和新產品研發,既加強了對學生的生產實習管理,有利于提高實習質量,又提高了青年教師的工程實踐能力。在某研究所中試基地指導2005級學生實習的一位帶隊老師說,將實驗室小試數據放大到中間試驗。盡管是間歇操作,但由于有時傳熱和傳質等情況發生了較大變化,使中試時的反應時間、反應轉化率和產物收率等也與小試有所不同,有時甚至一個簡單的過濾操作,可能影響生產的正常進行。通過和工廠技術人員一起解決中試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提高了我的工程實踐能力。
關鍵詞: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工廠供電;教學方法
作者簡介:王筱珍(1963-),女,江西吉安人,廣東海洋大學信息學院,副教授;李一峰(1966-),男,山西孝義人,廣東海洋大學信息學院,副教授。(廣東 湛江 524088)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3)17-0045-02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是融電氣技術、自動化技術和計算機技術于一體的寬口徑應用型專業,在廣東海洋大學(以下簡稱“我校”)的人才培養方案中,“工廠供電”課程是該專業的一門重要課程,良好的教學效果對于培養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領域的高級應用型技術人才是十分重要的。筆者從事“工廠供電”課程教學多年,一直堅持探索該課程的教學方法,至今已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借本文把多年來的教學方法總結出來,僅供同行參考。
一、上好首次課
要使學生對課程產生興趣,首先要讓學生明白學習課程的目的、意義以及實用性。課程的首次課是課程的開篇課,是激發學生對課程產生興趣的最佳時機。我們在首次課中不急于講授課程的具體內容,而是向學生介紹課程的內容構架及其相互之間的關聯關系、學習課程的目的和意義。緊接著布置課程設計任務——某機械廠供配電系統的初步設計。課程設計任務書中的設計內容應按設計順序列寫詳細,它們與教材目錄中的順序大致一致,例如:工廠的負荷計算;變配電所主接線方案的確定;短路計算;一次設備的選擇;繼電保護方案的確定及其整定計算;防雷保護及接地裝置設計。學生通過課程設計內容的解讀,可進一步體會課程內容構架及其相互間的關聯關系,并初步了解課程內容在工廠供配電系統設計中的應用。
二、課程設計與理論教學同步進行
傳統的課程設計是在課程的理論教學完成之后進行的,其缺點是:學生在理論學習時對課程內容缺乏實用性的認識。“工廠供電”課程是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需要學生一邊學習一邊練習。以前我們只要求學生做每章后的習題,但習題都是小題,且各章習題的練習內容之間沒有關聯,學生只是做些離散的習題。課程設計與理論教學同步進行,學生學到相關的知識內容就可進行課程設計中的相應內容的設計,學生就能及時地把理論知識與工程設計結合起來。這樣,一方面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性和積極性,另一方面以課程設計為綱,把課程內容有機地結合起來了。同時,課程學完之時,課程設計也基本完成,不需專門一周時間做課程設計,節約了學生的時間。有些好學或自學能力強的學生甚至提前通過自學來完成課程設計任務,達到創造性學習之目的。
三、采用多種教學模式
“工廠供電”課程內容多、涉及面廣,而且工程實踐性強,單一的教學模式和方法很難保證教學效果,應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采用相應的教學模式和方法。
(1)對負荷計算、短路電流計算、電氣設備選擇與校驗、導線截面選擇、繼電保護原理、無功補償等內容,仍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在課堂上講授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讓學生課后通過課程設計去消化和擴展。
(2)對工廠變配電所及其一次系統、高低壓供電線路與敷設、防雷接地、變電所結構與布置等內容,則先在課堂上講授基本理論、重點、難點,然后把學生帶到學校的主變電房、圖書館變電房及工程訓練中心(金工實習廠)變電房參觀見習。
(3)對變壓器、高低壓電氣設備的結構、原理等內容,則主要在湛江變壓器廠和湛江高壓電器公司以實物教學為主,教師根據現場的電氣設備,介紹其結構、工作原理;通過參觀變壓器的制造生產線,學生對變壓器的制造工藝、材料、內部結構、出廠試驗等有較深刻的了解。
(4)通過廣東華德力電氣有限公司的現場教學,學生對工廠高低壓開關柜的種類、柜內設備配置及其接線方式、繼電保護的配置及自動裝置等有比較好的認識,同時,學生可見習工廠供配電系統中的多種一次設備。
采用課堂講授、實物教學、現場教學相結合的教學方法的優點是:將抽象的知識具體化、感性化,可使一些枯燥乏味的內容變得生動有趣,有利于學生較完整地建立起供電系統的概念;有利于充實“工廠供電”課程內容,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
四、布置文獻查閱性的作業
由于學時的限制,不可能在課堂上把課程所涵蓋的內容都一一講清,特別是新設備、新技術發展很快,涉及面也很廣,很難在課堂上講得全面,只能是簡單介紹,而要求學生課后有一定的相關文獻資料閱讀量。為了監督學生查閱文獻資料,一般要求學生撰寫相關的小論文,比如:論電力系統中性點運行方式;論低壓配電系統接地型式;工廠高低壓開關的現狀及發展趨勢綜述;淺談環網供電技術的發展;論非金合金變壓器的發展。
學生通過查閱文獻,或對某一專題理解得較深,或對供配電系統的新設備、最新技術及發展前沿有較全面的了解。例如,通過做“論電力系統中性點運行方式”小論文,學生對電力系統中性點各種運行方式的特點及其使用范圍、目前10kV城市環網的中性點運行方式等就有較深的理解,其掌握的知識大大超過教材的內容;通過做“工廠高低壓開關的現狀及發展趨勢綜述”小論文,學生對工廠高低壓開關目前技術及未來的技術發展就有較全面的了解。
五、抓住實驗教學環節
我校根據實際情況提出了培養“能安心、能吃苦、能創業”的“三能”型人才。“能安心”是指扎根基層一線、熱愛本職工作的敬業奉獻精神;“能吃苦”是指能經受艱苦環境、艱苦崗位和各種困難的磨練,具有百折不撓的堅強意志;“能創業”是指具有扎實的科學基礎知識和實踐技能,并善于靈活運用于工作實踐的開拓創新能力。
“工廠供電”課程是一門實踐性和工程性很強的課程,有很多實踐技能和理論知識必須在實驗中得到學習和提高。因此“工廠供電”的教學,不僅要進行理論教學的改革,而且必須高度重視實驗教學。通過實驗教學和理論教學的有機結合,加深學生對相對抽象的理論知識的理解,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更重要的是通過實驗教學能引導學生積極思維,主動尋求知識。
目前,我校開設的工廠供電實驗有:繼電器特性實驗;10kV線路過電流保護綜合實驗;電力變壓器差動保護實驗。此外,還有兩個拆裝實驗:繼電器拆裝,讓學生拆裝電流繼電器、電壓繼電器、時間繼電器、信號繼電器和中間繼電器等常見繼電器,使學生掌握常見繼電器的實際結構、工作原理;高壓斷路器、變壓器、PT、CT、低壓空開的拆裝,這些電氣設備中有的是從學校變電房退役下來的。
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對于10kV線路過電流保護綜合實驗和電力變壓器差動保護實驗,我們只給出實驗內容和實驗目的,提供實驗設備,要求學生自己擬定實驗接線及步驟,經實驗指導教師審閱后,學生完成接線。對于實驗中出現的各種問題,讓學生提出見解、發表自己的意見,提出解決方案,并對這些學生給予表揚。這樣的實驗有利于拓寬學生的思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實驗課的效果,提高了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針對有興趣的學生,實驗室在正常上班時間之內都是開放的,學生可以根據課本上或者自己查閱的資料作實驗,進一步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
盡管拆裝實驗既累又臟,但在了解設備結構和工作原理方面,其他教學方法難以替代,同時也是符合我校“三能”型人才培養目標的。
六、抓好課程設計,強化學生能力培養
正如前述,在本課程的首次課中就下達課程設計任務,設計工作與理論教學同步進行,邊學邊練。課程設計不但能加深學生對課程內容及知識的全面理解和掌握,而且是對學生進行工程訓練非常重要的教學環節,是圍繞“工廠供電”課程內容所做的綜合訓練。在課程設計中,著重讓學生掌握工業企業供配電系統的設計步驟和基本工程設計方法,鍛煉學生的工程計算和設計能力;使學生初步掌握供配電系統設計方案的技術經濟比較方法;培養學生遵守電氣設計相應規范的意識。總之,通過課程設計使學生得到電氣設計工程師的初步訓練。
課程設計環節中,教師只下達設計任務書,給出題目、原始資料、設計內容及要求。設計工作以學生為主體,充分放手讓學生獨立思考,獨立設計。教師的指導重點是抓總體方案制定,抓進度,抓設計說明書的撰寫和圖紙的繪制,對學生設計中錯誤或不規范處加以引導,由學生自己糾正或改進。并且鼓勵學生多查閱文獻資料、設計規范,鼓勵提出多種設計方案,引導學生對不同方案進行技術經濟比較。
為保障課程設計的順利實施,在課程設計中安排學生到我校的主變電房、圖書館變電房及工程訓練中心(金工實習廠)變電房現場參觀見習,并看其設計圖紙。
七、結語
“工廠供電”課程內容多、涉及面廣,而且工程實踐性強,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方法很難保證教學效果。筆者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堅持“理論+實踐”的指導思想,在“工廠供電”課程教學方法上作了一些探索和實踐,并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通過努力,學生的“工廠供電”課程學得扎實,基礎牢靠,通過課程設計使學生得到了電氣設計工程師的初步訓練。這些都為學生畢業后從事工業企業供配電系統設計及維護管理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品牌專業首先必須具有一流的培養方案。在制定2011級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培養方案的過程中,我們認真分析、研究目前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人才的知識結構、能力和素質要求以及社會、經濟發展狀況,舉辦本行業和相關行業的專家、學者、企業技術和管理人員座談會,了解行業對人才能力和素質的要求;并將畢業學生請回學校,座談理論學習與實踐的銜接、能力需求與培養等問題;同時,走訪與教學內容結合緊密的相關生產單位,了解對人才的培養需求。最終,將培養目標確定為以食品科學研究和工程設計為基礎,以知識學習、能力培養和素質教育為主,培養具有化學、生物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基本理論,具備食品工程領域工程師基本素質的應用人才。為培養基礎扎實、知識面寬、適應性強的人才,對培養方案進行如下調整。
1.1以科學研究和工程設計為主線,貫穿學科基礎和專業課程教育食品科學與工程作為一級學科,要求學生應該具備科學研究與工程設計的基礎,以適應行業對人才的需要。作為食品科學研究,以無機與分析化學、有機化學、物理化學、生物化學、微生物學、儀器分析、食品化學等為學科基礎課程,以食品分析、食品技術原理等為專業課程,貫穿4年教學過程。作為工程設計,以工程制圖及CAD、化工原理、機械設計基礎為主要學科基礎課程;以食品裝備與控制、食品工廠設計與環境保護為主要專業課程,貫穿4年教學。將科學研究與工程設計有機結合,培養食品科學研究與工程設計兼備的專業人才。
1.2重基礎、強實踐、增選修,注重個性培養,建立多樣化人才培養模式
1.2.1加強實踐和實驗教學的比例,增強學生動手能力在保障理論教學的前提下,強化實踐教學環節,構建科學合理的實踐教學體系。將實踐課程的比例提高到29%,加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
1.2.2重基礎,寬口徑,增加基礎課比例在本次計劃修訂中,授課學時共160學分。其中,基礎課和學科基礎課占總授課的72.2%。加大基礎教學的力度,奠定扎實的理論基礎。
1.2.3增加選修課的比例,擴展學生知識面在選修課程中,加大了基礎和專業基礎選修課程的比例。在可供選修課程的42個學分中,基礎理論和專業基礎理論的課程共15學分(包括儀器分析、食品化學、機械設計基礎、食品酶學、食品毒理學、食品免疫學等),占35.7%。這些課程作為限選課程,安排在前5個學期,使學生有更充分的時間進行選擇。
1.2.4增加工程類課程教學的比例,為培養食品工程方面的人才奠定基礎在專業課中,工程類課程的比例由26.7%提高到40%,以培養社會需要的食品科學與工程的復合型人才。
1.2.5學生科研思維和個性化能力的培養將大學生科研訓練、科研立項、學科競賽、發表學術論文、考取各類證書等納入學分,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相關活動,注重個性化培養。
2打破專業界限,構建主干課程教學內容
以功能實現為目標,對課程內容進行重組和整合,新的課程內容體系具有以下特點。
2.1打通專業進行課程內容體系重組和優化生物技術與食品科學學院目前共有7個專業,即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生物工程專業、制藥工程專業、生物技術專業、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商品學專業(食品商品學方向)、藥事管理專業等。上述專業中,有些課程的理論和原理相同,只是應用領域不同,如食品毒理學和藥品毒理學、發酵工廠設計和食品工廠設計、食品機械與設備和發酵工程設備、食品工程原理與化工原理等,對類似課程進行跨專業重組和內容優化,既可以節省教師資源,又可使學生學到更多的知識。
2.2以課程群的形式組合優化課程內容在教學過程中,有些課程內容可以按類進行劃分。如食品添加劑、食品香精香料、食品原料學等,類似課程可統稱為食品原料,形成教學組,協調統一、突出重點;食品工藝學、食品技術原理、食品貯藏與加工、果蔬制品加工等類似課程均有重復內容,將類似課程進行分割、組合,避免內容重復。
2.3處理好知識與能力、理論與實踐的關系將能力培養貫穿于各門課程和各個環節之中。每門課程結合自身的特點,明確在能力培養方面的作用和要求。經過課程內容的優化和組合,每門主干課程均能開出10個學時以上的綜合實驗,以加強理論與實踐的關系,強化動手能力。
3以食品科學研究和工程設計為基礎,創新能力培養為目標,構建實踐教學體系
3.1根據培養目標進行實踐模塊的整體設計為了培養食品科學研究與工程設計兼備的專業人才,要強化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以創新能力培養為目標,構建實踐教學體系,將實踐教學貫穿于4年的教學過程。在一、二年級,重點以基礎課程教學為主。有關食品科學研究基礎的主干課程以無機與分析化學、有機化學、生物化學、儀器分析等為主。為了強化動手能力,在課時分配上,無機與分析化學共96學時,其中實驗學時為46,占47.9%;有機化學80學時,其中實驗學時為37,占46.3%;生物化學80學時,其中實驗學時為32,占40%;儀器分析48學時,其中實驗學時為24,占50%;總體實驗學時占總學時的46.05%。有關工程基礎的主干課程包括工程制圖及CAD、機械設計基礎、化工原理(上)、金工實習等課程,其中,工程制圖及CAD共48學時,而其上機學時為24,占50%;金工實習為3學分。
在三、四年級,重點為專業課程教學。有關食品科學的主干課程包括微生物學、食品技術原理、食品分析、食品專業實驗、專業實習、畢業論文等。微生物學80學時,其中實驗學時為32;食品專業實驗為40學時;食品分析32學時,其中實驗學時為16;專業實習為2學分;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為16學分。有關工程類課程包括化工原理(下)、化工原理課程設計、食品裝備與控制、食品工廠設計與環境保護、食品工廠設計與環境保護課程設計、專業實習、畢業實習、畢業設計等。其中,化工原理課程設計為2學分;食品工廠設計與環境保護課程設計為1學分;食品裝備與控制實驗為10學時;專業實習為2學分;畢業實習和畢業設計為16學分。在4年的實踐教學安排中,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有機結合,包含了實驗、實習和設計(論文)三要素,符合教學規律;它強化綜合意識、創新意識、科學研究意識和工程設計意識,以能力培養,特別是創新能力的培養為目標。
3.2課外創新活動與實踐教學結合,納入培養計劃,注重個性化培養為培養學生的科研思維和創新能力,將大學生科研訓練、科研立項、發表學術論文、學科競賽、考取各類資格證書等納入學分,上述內容共計5個學分。目前,食品科學與工程系的學生有50%參與科研訓練和科研立項,同時還有30%的學生參加教師的科研。每年學生發表學術論文或參與的數量在20篇以上。有50%的學生考取HACCP內審員、高級實驗師、營養師等各類證書。通過各種實踐活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注重個性化培養。
3.3四年級導師制為學生提供全面指導四年級實行導師制,將生產實習、畢業設計、課程選修和教師的研究課題、工程項目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形成由教授負責、碩士研究生參加的指導隊伍,使高年級本科生有機會參加教師的科研項目。通過這種形式,使學生感受專業學習與領域前沿研究及行業發展前景的緊密結合,增強學生專業素質的培養。3.4校內外實習基地為實踐教學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條件以天津市食品生物技術重點實驗室和天津市農產品加工與貯藏工程重點學科為依托,加強與企業合作,建立研發平臺。與企業聯合申請省部級以上科研項目,形成產學研合作機制。學校幫助企業開發新產品、培養技術人才,企業為學校提供生產實習基地,互惠互利。將教師的合作點變成龐大的合作網絡,形成穩定、可靠、多功能的校外實習基地。通過這種方式,食品科學與工程系在天津市相關企業形成了12個穩固的實習基地,為學生生產認識實習提供保障,使畢業論文和設計達到真題真做,從而達到在實踐中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科研創新能力,增強學生在人才市場競爭力的培養目標。
4優化教學資源,建設高水平師資隊伍
師資隊伍建設是專業建設的一項長期而重要的工作,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是保證教學及科研水平與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在這方面,我們通過重點吸納與引進、骨干扶植與培養、結構優化等方式建設專業師資隊伍,促進師資隊伍整體素質的提高,建設一支學緣豐富、結構合理、改革意識強、具有較高教學水平和較強實踐能力、專兼職結合的教師隊伍。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現有教師15人,其中教授6名(40%)、副教授8名(53.3%)、講師1人(6.7%);具有碩士以上學位教師14人,占93.3%;師資隊伍中40~50歲的8人(53.3%)、30~40歲的3人(20%)、30歲以下的1人(6.7%);45歲以下中青年教師中,博士學位的比例為100%;已形成知識、學歷、年齡等均較合理的教學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