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囯产精品一品二区三区-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网站-四房播播网站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中藥制藥專業論文

中藥制藥專業論文精品(七篇)

時間:2023-03-20 16:20:1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中藥制藥專業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中藥制藥專業論文

篇(1)

摘要:為提升中藥制藥專業綜合實驗課程的教學效果,以丹參注射液開放性設計實驗為例,從學生的文獻查閱、課題方案設計與實施、學科間的互動、實施效果及其存在的問題展開討論分析,發現了開放性實驗對啟發大學生的潛力與創造性,培養科研思維、質疑精神及動手能力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也為中藥制藥專業綜合實驗的教學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P鍵詞:中藥制藥;綜合實驗;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13-0272-03

中藥制藥專業是中藥學專業下屬的二級學科,以培養掌握藥理學、藥劑學、中藥分析和制藥工程等中藥新藥研發相關學科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操作技能,傳統的實驗教學多通過指導教師講解,通過孤立的單元操作進行理論驗證,因此在實驗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多是以操作欠規范、實驗步驟不理解的形式呈現。在實驗教學過程中,實驗內容是經過多年教學重復操作的、結果多可預知,由于實驗環境、操作方法的改變或學生自主設計實驗而出現的悖逆常規實驗結果的現象,指導老師難以及時給以分析、解釋,束縛了學生的自主性和創造性,不利于學生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的培養。為調動學生在實驗探索中的主觀能動性,以丹參注射液生產工藝設計為主體的開放性綜合實驗為例,學生通過文獻查閱、工藝分解、方案對比設計、總結匯報分析,將多門專業課程溫故知新、融會貫通,指導教師主要提供過程輔導與合理性評價,整體上提升學生的綜合應對能力、創新能力。

一、丹參注射液開放性實驗

1.文獻整理分析。確定實驗對象后,學生根據丹參注射液的藥效成分、制備工藝等查閱文獻,分析工藝環節的合理性和存在的問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并設計實驗方案。文獻查閱是現代大學生必備的一項基本技能,是有目的性地從眾多文獻中篩選合適的信息,以幫助設計可行的實驗方案。以“丹參注射液”為關鍵詞,通過對中國知網、維普網、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臺檢索,1985―2016年相關文件超過2000篇,主要涉及化學成分、藥理活性、檢測方法、制備方法及質量標準5個方面,因此在后續的實驗方案可行性分析中,學生可從多方面考量丹參注射液制備工藝的合理性。

2.課題方案設計與實施。通過對丹參注射液的質量標準及相關文獻分析,對已有的丹參注射液制備方法環節提出的問題及試探性的解決方法,這不僅需要學生理解制備工藝中各環節對制劑質量的相關性,而且要求學生結合現代制藥技術的應用特點對丹參注射液工藝進行過程參數優化及工藝提升。丹參注射液具有活血化瘀、通脈養心的功效,臨床多用于治療冠心病和心絞痛,其處方中僅有丹參一味藥,藥效物質基礎相對清晰,生產中采用水提、醇沉的常規精制工藝。因此,中藥制藥專業學生通過學校網絡教學綜合平臺,提交工藝分解及相關試驗設計并總結(表1)。從表中可以看出,試驗方案設計主要圍繞丹參中酚酸類成分的保留展開參數優化及工藝更換,酚酸在堿性及高溫條件下易氧化分解,因此在加熱濃縮及堿沉環節分別進行了納濾技術對傳統熱濃縮的替換可行性分析、以及pH值8―9范圍內酚酸類成分的特征圖譜變化,同時在終端過濾灌封環節引入了膜分離和充氮抗氧化技術,對膜材質及孔徑及充氮可行性進行考察。

丹參注射液綜合實驗由學校中藥制藥專業開放實驗室承擔,在完成工藝解讀及方案設計后,由學生根據實驗過程中所涉及到的實驗耗材及相關儀器設備通過網絡教學平臺提交至實驗中心,統一采購安排。學生自主組合、協調分工,在綜合實驗實施過程中由指導老師及研究生助教全程輔助并指導學生,指導教師做好教學設計并提前開展預實驗,提前發現可能產生的實驗問題并建立解決方法。由于實驗方案設計的自主性,因此在具體實施時,不同組別之間會出現工藝設計優劣的理念碰撞并出現激烈討論,這不僅可以激發學生蘊含的潛力,并會促進他們從多角度思考問題,從而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

從表1的實驗結果分析中可以看出,綜合實驗實施過程中,部分實驗內容是由各團隊之間協同合作完成的,如提取工藝參數優選中正交設計或響應曲面法設計中均涉及多因素水平的大量實驗,在組間合作的同時也需要盡量降低操作誤差;實驗的實施也需要學生發散思維、發揮團隊的創造力,在納濾濃縮與傳統熱濃縮工藝對比中,目前的納濾設備多用于水處理,屬于中試用設備,管道及膜管中死體積較大,學生們通過購買小型高壓隔膜泵、壓力表及膜組件組裝,可以實現最低500mL藥液量的納濾分離;同時,實驗實施也需要具備豐富的多學科交叉理論背景,根據實驗結果改變丹參注射液中間體酸堿度,發現原兒茶醛因為存在狀態導致超濾膜材質出現針對性吸附;充氮抗氧化對比了氮氣與二氧化碳氣體的抗氧化效果對比、醇沉過程加入方法借鑒了“花灑”噴淋的方法等。實施過程是學生綜合素質體現的最好途徑,也是鍛煉發現問題并及時應對的能力,指導時也需要在每一環節精心準備,才能最大程度地開發學生們的潛能。

3.多學科互動。中藥制藥綜合實驗課程的任務是將獨立的專業基礎課及專業課,如中藥化學、分析化學、藥效學評價等課程核心內容貫穿于綜合設計實驗中。如何在綜合實驗中讓學生將多學科知識融會貫通,實現學生知識、能力和素質的全面協調發展,是課程教學設計的重點。以開放性實驗中丹參注射液為載體,將基礎及專業課程相關聯并融入到制劑生產、質量、藥效評價中,并在開放性實驗項目總結報告中體現相關課程的實踐應用能力。

為了提升開放性實驗的創新性和實用性,在實驗開展前首先對開設班級開展學情調查,發現班級對專業課的理論知識均得到了較好的掌握,但是學科間的關聯性及其理論知識的轉化應用方面存在短板。其次實驗的實施方法上進行優化:(1)采取由學生團隊根據主題提交項目開題申請,提交項目申請書并組織開題。(2)實驗內容分解,針對所涉及的實驗步驟中的操作及儀器設備,自主查閱教學視頻,規范操作、實驗記錄、數據分析及結果分析。(3)實驗報告向學術論文轉化,將學生在文獻分析、數據整理及討論分析能力,學科間知識的交叉應用在論文中得到體現,同時也為學生畢業設計及論文答辯奠定基礎,進而在項目總結與匯報時聘請學院分析化學、制劑等教研室老師進行輔助解答、分析實驗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采取綜合匯報及答辯會的形式呈現,全班進行交流學習,通過實驗過程介紹及視頻,實驗結果討論,進一步深入理解各分離技術的特點與原理,加深課堂教學互通理解。

二、實施效果及問題分析

通過中藥制藥專業開放性綜合實驗的開展,達到了課程開設的目的和要求,鍛練了學生的科研思維,提升了實際動手能力。在實驗開展過程及其課程結束后的教學反思調查中,也對本課程的建設提出了新要求。

1.開放性實驗的延續性。目前中藥制藥專業綜合實驗規定課時為90學時,但是從文獻查閱到結題論文提交的實施周期為三周,遠超課程設計的課時量,其中主要原因是學生在明確研究目的的前提下,在丹參注射液制備關鍵環節的參數優選以及工藝技術可替換性研究方面充分發揮了自主能動性。教學反思通過問卷調查發現,學生希望能夠對比注射劑、膠囊、片劑等多種劑型涉及的工藝技術及質控方法,同時如何實現從藥材―飲片―制劑全過程開放性實驗設計,實現多課程之間的交融和延續。

2.教學與科研相互促進。綜合實驗中的設計性實驗是一個教學與科研溝通的平臺,科研成果如何通過教學讓學生理解、實施并有所提升,也可以讓學生在以后的科研工作中形成自己的研究方法,同時經過學生提出的問題及其結果的反饋,也讓指導老師從中有所收獲。如超濾技術用于丹參注射液,經優選50 KDa截留分子量的超濾膜可以在提升制劑質量的同時保證酚酸類成分的透過保留,而學生在操作過程中認為溶液pH值對酚酸超濾分離具有影響并展開研究,發現在酸性條件下酚酸中的原兒茶醛損失明顯,透過對成分在膜組件中的遷移性分析發現,游離態的原兒茶醛易產生膜吸附,導致成分損失。以此為基礎,指導老師也進行了酚酸類成分等點及膜組件傳質機制的研究,出現了“教學―科研”相長的學術氛圍。這不僅讓學生收獲了科研成就感,也讓教師產生了新的科研方向。

3.實驗軟硬件條件的提升。綜合實驗在開展過程中涉及的定性、定量分析,增加了學生們接觸大型儀器設備的機會,在鍛煉學生對儀器設備操作能力的同時,部分學生提出希望增加液質聯用、激光粒徑檢測技術等,從而滿足自主性設計實驗開展的需求。同時,中藥制藥環境具有潔凈度要求,學生希望能夠在完成小試實驗的基礎上,能夠在符合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范(GMP)條件下的車間進行放大驗證,學生在設計性綜合實驗過程中更具有挑戰性。

三、結語

通過對中藥制藥綜合開放性實驗的探索、建設,在提升學生創新能力的同時,教師的教學水平、制藥企業的產學研能力也得到了明顯提升。通過課程的融合溝通,對學院課程的建設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通過對綜合實驗進行教學設計,指導教師挑戰自己的同時,學生也對課程內容提出了新的挑戰。如何滿足學生在課程開展中提出的多樣性問題并予以解決,如何通過關卡性設計開發學生創造性的思維等多個問題的提出,也促進了中藥制藥綜合開放性實驗需要進一步的提升和完善。

參考文獻:

[1]李存玉,彭國平.中藥制藥綜合實驗教程的探索與建設[J].中醫教育,2015,34(4).

[2]王芳,周毅生,陳求芳,等.中藥藥劑學開放性實驗教學的探索與實踐[J].現代醫藥衛生,2008,24(7).

基金項目:江蘇省高校優勢學科建設工程自主項目;江蘇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立項課題(2013JSJG036);南京中醫藥大學新專業建設專項課題(NZYXZY2013-05)

篇(2)

論文摘要:中等職業教育要以就業為導向、以就業崗位需要為核心設置專業并開發課程。對醫藥中等職業教育層次的專業、課程及教學進行改革,從而使畢業生的一次就業率達97%以上,再就業率達100%,各專業畢業生受到用人單位的歡迎。

以就業為導向,以服務為宗旨,是職業教育定位的科學之處,并已經得到職教戰線同仁的公認。中等職業教育重在職業能力的提高,而職業能力是指職業活動效果、質量、速度能夠起決定性作用的能力,如操作能力、理論知識的應用能力、技術創新能力、組織與協調能力等等。將這些職業能力分解開來,就置換為中職教育教學中的專業設置及課程設置與開發,它們始終是社會需求與中職教育工作緊密結合的紐帶,社會需求和就業崗位需要永遠是中職教育的活力所在。

近年來,在國家教育部門的正確引導下,職業教育理論研究專家和職業教育實踐者經過探索,將中等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定格在培養技術操作型人才上。據此,作為醫藥中等職業教育,本校來對專業設置、課程設置、實踐教學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從而使各專業畢業生受到用人單位的歡迎。

一、市場調查與分析。企業需求為第一

本校從1990年代開始,成立專業委員會作參謀,請醫藥行業的專家和往屆畢業生參加,召開各種形式的座談會,請用人單位和歷屆畢業生對本校各專業開設的課程提出意見和建議,征詢用人單位對各專業人才的需求狀況,對人才基本素質、專業知識和能力等方面的期望與要求,對崗位群知識與技能的需要等,將醫藥企事業單位的意見和建議放在首位,了解市場需求人才的特點。自2000年開始,學校連續5年,對于來學校招聘畢業生的用人單位、省內外醫藥企事業單位進行了多方面調查和研究,先后采用“問卷調查”、“召開座談會”、到企事業“現場調研”等方式,收集到大量用人單位的意見和建議及最新崗位需求信息。

對收集到的信息進行統計、綜合與分析,為學校的專業開設、課程設置及教學內容的改革,提供了可靠且最新的依據。

二、緊密結合就業崗位需求。科學調整專業并合理設置課程

在充分調查、了解市場需求和就業崗位需要的基礎上,準確把握用人市場對中職畢業生的要求,根據需要有針對性地調整和設置專業。在座談會和問卷調查中,用人單位和歷屆畢業生認為學校的傳統專業,如化學制藥、中藥制藥、醫藥商品經營等3個專業適合社會需求,并已向社會輸送了數千名畢業生。但這3個專業包括的職業領域較廣,如果在每個專業中根據崗位群的需求設置專門化,則畢業生會更受歡迎。因此,學校近幾年相繼開設了藥物制劑專業、藥物分析檢驗專業、生物制藥專業、微生物制藥專業作為化學制藥專業的專門化方向;開設了中藥專業、中醫藥專業,作為中藥制藥專業的專門化方向。幾年來,上述專業的招生和就業均保持較好的勢頭。

根據近幾年的問卷調查情況,多數用人單位認為,學校擬開設的兩個新專業中,醫藥物流需求量較大,前景看好;而中藥栽培雖然也有需要,但據目前的狀況和實際,用人量不大,就業面窄,且省內已有相關學校開設有此專業,所以新開專業意義不大,學校綜合這些意見后,決定開設醫藥物流專業,暫不開設中藥栽培專業。因此,以就業為導向,是中等職業教育應該牢牢把握的航向。

根據用人單位和畢業生的建議,針對企業的需求和中專生在實際工作崗位的需要,學校先后在幾個專業中增刪了十幾門課程。如刪去了物理化學、統計學原理、財務管理學、市場經濟分析、拉丁語等理論性太強、實際崗位中用得少的課程,增加了藥事法規與管理、抗生素生產技術、商務禮儀等必備課程。并且增加了綜合化課程,如片劑的制備、注射劑的制備、醫藥經營知識必備等,在學生學習的第五學期還開展了實訓周,集中一周時間對學生的專業技能和動手操作進行綜合化訓練,將各門學科的知識與技能串起來,例如片劑制作技能,讓學生在學校的全真實訓場——片劑車間,從配料開始,經過混合、制粒、烘干、壓片、包衣到包裝,包括半成品和成品檢驗等做完全過程,使學生體驗“真槍實彈”的操作。另外通過增加實驗、認識實習等增加實踐教學的比例。與此同時,對各專業實施性教學計劃每一屆-4,改,每3—5年都有一些大的修訂,做到將教學內容的側重點指向崗位需要。由于這些做法,使畢業生連年出現了供不應求的局面。

三、以培養操作型人才為目標,加強教師隊伍建設與教學改革

要培養操作型人才,必須有操作型教師隊伍作支撐。學校在教學工作任務連年增加的情況下,堅持教師參加實踐制度,并作為對教師考核的一個指標。每年的寒假、暑假及兩個黃金周都是教師參加實踐的好機會。教師們赴竹林眾生有限公司、輔仁藥業、開封制藥廠、宛西制藥有限公司、天方醫藥集團公司、楊森藥業集團公司、羚銳制藥集團公司、麥迪森制藥公司、河南省醫藥公司、周口同和堂連鎖公司、禹州藥材市場、毫州藥材市場等醫藥企業參觀學習,多次到百泉藥材交易會和大型制藥設備交易會、周口制藥設備廠、武漢制藥設備廠等工商企業參加實踐。另外,每學期都進行教師基本功競賽,包括普通話、板書、實際動手操作技能、實驗技能、實訓技能等。在有限的財力支持下,鼓勵教師考取職業資格證書,成為“雙師型”教師,如執業藥師、會計師、經濟師,還包括各類對口的高級工等級證書等,并組織教師參加在職研究生班的學習。目前學校已有雙師型教師40人,已結業在職研究生42人。

根據培養操作型人才的需要,在全校教師中開展“我培養的對象需要學習什么”、“如何培養實用型人才”等討論,通過討論,端正了認識,摒棄過去以學科系統為主的教學內容和方法,樹立中職學生學習應以“夠用為度”的思想,后續課程和實際中直接需要的知識必須講,后續課程和實際工作中間接用到的知識略講,后續課程和實際工作中用不到的就不講。根據這個原則,學校編寫了一批校本教材,并組織教師參加全國醫藥職業教育研究會組織的全國統編教材的編寫,在學生中運用,切合學生實際需要,與生產實踐相結合,學生和企業反映良好。

四、大力推行“雙證書”制度,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學校從1998年開始,在學生中實行部分學分制,鼓勵學生在取得畢業證書的同時,取得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

職業學校必須把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實踐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擺在突出的地位。近年來,學校依據國家的職業分類標準中,醫藥類各工種崗位群的職業技能要求,有針對性地調整教學計劃,將職業資格證書課程納入教學計劃中,將職業資格證書課程考試大綱與教學大綱相銜接,按崗位群分為不同的模塊,按各模塊的需求設置實訓項目,并加大實訓人力物力的投入,抽出23周時間讓學生參加實訓,使每個學生在畢業前均參加不同工種的中級工技能鑒定。幾年來,學校學生在拿到畢業證書的同時,有99%的學生均能順利取得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與此同時,學生在校學習期間,每學期都利用第二課堂和選修課,對學生的綜合素質進行培養,有一部分學生在拿到“雙證書”的同時,還拿到“普通話等級證”、“計算機等級證”、“高級營銷員證”等證書,這就為學生的就業提供了有利的通行證,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創業意識,并提高了他們再就業的能力。

篇(3)

關鍵詞:中藥學;4121教學模式;人才培養

課題項目:本文系教育部“產學研結合培養高素質復合型中藥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研究與實踐”子課題“產學研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理論研究”(編號:jzjg-08-12-07)成果之一。

作者簡介:俞頌華,女,江西中醫學院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為高職教育;王思民,男,江西中醫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高職教育。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1-7518(2012)17-0050-02

人才培養模式是高等教育的首要問題,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是教學改革的核心。培養大學生的創新素質和創新實踐能力是衡量一所大學辦學質量和水平的重要標志之一。對高等學校而言,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應該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遵循教育外部規律,以社會需要為基準,調整學校的專業設置以及專業的培養目標、培養規格、使人才培養更好地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二是遵循教育內部規律,以專業的培養目標、培養規格為基準,調整專業的培養方案、培養途徑,使人才培養模式中的諸要素更加協調,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與人才培養目標的符合程度。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過程就是變不適應為適應,變不協調為協調,實質上是主動適應社會的過程。

江西中醫學院自2003年設立中藥科研實踐班,以中藥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為突破口,改革傳統“7+1”傳統教學模式,創立適合創新人才培養的“4121”教學模式,開始了漫長的探索創新人才培養的教育模式之路。通過近10年的辦學實踐,走出了一條特色鮮明的產學研結合辦學之路,形成了教學、科研、產業相互促進、協調發展的辦學機制。4121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已經在計算機科學技術和保險學等非中醫藥學專業成功推廣,業已成為全國普通高校產學研結合的典型,得到上級部門和兄弟院校的高度認可。2007年6月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評審專家組認為,“江西中醫學院走出了一條產學研結合特色鮮明的辦學之路”,“學校與企業相互支持、滲透和融合,探索并實踐了一種特色鮮明的中藥人才培養模式”[2]。

一、基于創新人才培養的“4121”教學模式改革內容

(一)改革課程設置,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1.修訂教學計劃,改革課程設置。江西中醫學院先后兩次對中藥專業教學計劃進行修訂,對課程體系作了較大調整:一是優化主干學科,由原來的化學、中藥學模式調整為化學、中藥學、生物學模式,增設《中藥生物技術》和《生物藥劑學》等課程;二是強化基礎課教學;三是增加選修課學時,要求學生必須完成18學分288學時選修課;四是開設《創新思維學》課程,組織學生進行創新思維能力的專項培訓,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創造性地學習知識,提高各種技能和能力;激發學生創造動機,培養學生創造意識和潛能,為最終形成創造型人格特質和培養創造型人才奠定基礎;五是開展專業課程雙語教學,提高學生獲取知識信息的能力。

2.改革7+1傳統教學模式,設立中藥科研實踐班,實施4121教學模式(見圖1)。所謂4121模式就是前4個學期的理論學習+中間1個學期(第5學期)的科研實踐+2個學期(第6、7學期)的理論再學習+1個學期(第8學期)的畢業實習,具體而言就是把7個學期理論課程調整到6個學期完成,第5學期安排學生參加科研,第6、第7學期繼續學習,第8學期畢業實習。學生按照:“學習—實踐(科研)—再學習—再實踐(畢業實習)—完成學業”的教育模式,進行學習和科研。

3.圍繞創新人才諸要素科學設計第5學期的科研實踐內容。中藥科研實踐班圍繞創新人才所必備的創新意識、創新膽略和創新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創新思維能力和實踐動手能力)等構成要素,開展一個學期的科研訓練。學校提供專項科研經費,以企業生產實際中需要解決的問題或者行業需要研究的熱點問題作為科研課題,帶教教師設立眾多課題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自行選題,學校將對所有科研實踐班的學生進行嚴格的科研基本技能培訓,學生便在教師指導下獨立完成自己的科研任務。有些學生在科研實踐中選擇了有開發前景的項目,學校將一直跟蹤并促使項目轉化為市場產品,這樣,學生可以帶項目畢業后隨即就可以創業了(具體流程見圖2)。

圖2 第5學期的科研實踐具體流程圖為:

(二)搭建創新實踐平臺,設立創新教育基金,有針對性地開展創新訓練

為配合中藥科研實踐班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除了上述的課程設置和教學模式改革外,學校還進行了一系列的配套改革,整合學校教學科研資源,搭建創新實踐平臺,設立創新教育基金,開展創新科研項目研究,有針對性地進行創新訓練。

1.學校先后與江中(制藥)集團、匯仁制藥集團合作,建立產學研結合教育基地,互派教師參與教學與科研工作。

2.為強化對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在新校區實驗大樓中劃出8000平米作為本科生參與科研工作的專用實驗室。

3.充分利用校內先進的科研設備,加大實驗室開放程度,發揮學校“中藥固體制劑制造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和“現代中藥制劑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在培養中藥創新人才過程中的作用,

4.撥出100萬元專款,設立江西中草藥研究基金,用于資助中藥科研實踐班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開展課題研究。

5.針對中藥專業相關課程的任課教師進行了教學創新的強化培訓,開設了如何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系列專題講座。

二、4121教學模式實施效果

(一)提高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

2003年以來,我校已有九屆近900名中藥專業學生接受了為期一個學期的科研實踐訓練。為了調查中藥科研實踐班的教學效果,2009年,學校相關課題組設計問卷對科研實踐班進行了全面調查分析,課題組對參加中藥科研實踐班的各屆658名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收回有效問卷632份(調查結果如表1)[3]:

問卷調查表明,絕大多數參加科研實踐的學生認為自己在查閱文獻、科研動手能力和撰寫論文能力等方面都較以前有很大提高,對科研流程也比較了解,同學之間的合作精神也明顯加強。

與此同時,課題組還對06屆中藥專業國際交流方向班與中藥專業科研實踐班針對創新能力的三個方面8個觀測點進行了對比調查(見表2),調查發現,“中藥科研實踐班”學生在思維創新上,尤其是發現創新點、突破思維障礙方面比較明顯地高于其他班級,可能與接觸過一些科研實踐項目、思維開闊有關系。在方法創新上,進行個體創新的能力高于其他班級,說明科研實踐的鍛煉對學生個人的創新能力有提升價值。

基本狀況詳表[4]

在創新科研基金—江西中草藥基金培育下,中藥科研實踐班有13個項目成功申報了更高層次的課題,其中,科研實踐班學生參與研發的“L-硒-甲基硒代半胱氨酸”,2009年獲得衛生部營養強化劑新品種批件,并成功向江西川奇藥業轉化,目前該公司已投資1565萬元,設計年產值6000萬元,將產生較好的經濟效益。該項目通過江西省科技成果鑒定,獲得南昌市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另外,中藥科研實踐班學生還獲得第十一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科技作品三等獎二項,獲得全國大學生實驗技能競賽“銀獎”二項。

(二)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競爭能力

統計表明[5],中藥科研實踐班畢業生一次性就業率、考研升學率及用人單位評價等都要高于其他專業,學生的競爭能力明顯提高。如2005屆中藥科研實踐班就業率為97.4%,高于全校就業率7.47%;2006屆中藥科研實踐班就業率、升學率分別為97.62%、19.05%,分別高于全校8.51%,1.37%;2007屆中藥科研實踐班就業率為91.07%,高于全校7.12%;2008屆中藥科研實踐班就業率為85.23%,升學率為27.27%,高于全校12.23%。針對用人單位的調查分析表明:整體滿意率、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認可度分別為92%、95%、83%。

三、4121模式有利于創新人才的培養

美國當代著名的認知派教育心理學家戴維·奧蘇貝爾(David·P·Ausubel)認為學生能否習得新信息,主要取決于他們認知結構中已有的有關觀念。有意義學習是通過新信息與學生認知結構中已有的有關觀念的相互作用才得以發生的。這種相互作用的結果導致了新舊知識的意義的同化。4121教學模式正是根據認知結構中的同化理論,在總課時數不減少的前提下,將分散的、零碎的理論(課程)學習和實踐教學時間分別聚集起來,增加了集中的系統的第5學期的科研實踐環節,這種改革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也有利于創新人才的培養。4121教學模式較傳統7+1教學模式有二個比較突出的特點:第一,由于學生此前僅學習了基礎課或部分專業基礎課,科研所需要的專業知識及技能還未接觸,這就為學生自學、培養學習能力創造了條件,促使學生圍繞課題去提前學習專業知識,在實踐中思考問題,探尋答案,從而在不知不覺中培養了追求科學的精神和創新的意識;由感性而理性的認識過程,使學生在實踐中增強了學習興趣,鞏固了專業思想,鍛煉了再學習能力,學習的主動性、協作性和內動力明顯增強。第二,由于學生在培養階段經歷了二次較長時間(科研實踐、畢業實習)的集中實踐過程,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和動手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

四、結語

江西中醫學院設立中藥科研實踐班不僅順應了教育外部規律,根據行業、企業、科研的實際需要設計人才培養目標和方案,同時也遵循了教育的內部規律和學生的認知規律,按照理論—實踐—再理論—再實踐—就業(或帶項目創業)4121教學模式,將產業和科研引入教學過程中,實施創新人才培養,使高等教育的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三大功能有機地結合起來。但是教學改革,人才培養是一項長期而又綜合的工程,需要各方面的配套改革,但就科研實踐班而言,尚需解決二個問題:一是師資問題,學校要建設一支懂教學又善科研的“雙師型”指導教師;二是考慮科研項目的延續性問題,第5學期的科研項目設計非常關鍵,既要保證學生有科研項目實踐,同時又要保證項目的質量和時代性。

參考文獻:

[1]教育部.[EB/OL]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2010-07-29.

篇(4)

論文摘要:筆者通過在西班牙講學期間對西班牙中醫醫療和教育現狀的調查,認為西班牙的中醫醫療和教育目前存在7個方面的狀況,文章對現狀進行了分析,并對應提出了7方面的對策。

西班牙是歐洲較早開展中醫藥教育和醫療的國家之一,也是在世界上中醫藥推廣較好的國家之一。隨著中醫藥在歐洲的不斷發展,我校和北京中醫藥大學分別與西班牙歐洲中醫基金會簽訂了雙方聯合培養中醫藥人才的有關協議,由我校和北京中醫藥大學定期派出教師赴西進行短期中醫藥教學工作。筆者有幸于2005年9月中旬受邀赴西,在西進行了為期三周的講學和考察工作。現將筆者在西期間對西班牙中醫藥教育和醫療狀況的調查情況作簡要介紹,并提出個人的意見。由于在西時間較短,調查不細,管窺之處,敬請斧正。

1現狀和分析

1.1中醫醫療沒有法律的保護,政府支持管理無力

中醫藥在歐洲及澳洲盛行已10多年,但至今,西班牙政府仍然沒有承認中醫藥在西的合法地位。由于政府擔心放開了對中醫的政策、中醫藥進人西班牙后,這種傳統的自然療法有可能會影響他們長期使用的西醫藥療法的利益,因而,西班牙政府不承認在西中醫藥教育的學歷及學位,不承認中醫藥的合法地位,不承認中醫生的“醫師”資格,公費醫療只能享受西醫醫療服務。

盡管如此,西班牙政府也了解中醫藥在歐洲及本國的影響力,故只要沒有醫療糾紛,政府對各種機構開設的中醫學校及診所不予以干涉,對市售的各種中成藥及單味藥顆粒劑不強行制止。

1.2中醫藥教育規模小,但專業尚全

在90年代中期,我校曾與西班牙塔拉戈納國家醫師聯合會合作,在加泰羅尼亞開辦了“加泰羅尼亞—云南中醫學院”,北京中醫藥大學也與西班牙律師拉蒙合作在塔拉戈納省組建了“中國傳統醫學高等學校”,兩校分別開設了針灸、推拿的碩士課程和5年制本科課程教育。上述兩校于1996年合并重組為“歐洲中醫基金會”,在西班牙多個城市設有教學點和醫療點,開展中醫教學和醫療工作。

現在西班牙的巴塞羅那,仍有一所中醫藥高等學校,該校招收全日制學生,專業設置有中醫、中藥、針灸、自然醫學等,學制有4年制及5年制,有學士學位和大專學歷。而“歐洲中醫基金會”所舉辦的學校隨著學員的減少和教學成本上的上升,教學機構逐漸萎縮,該基金會現已無學歷教育課程,僅在馬德里、瓦倫西亞和巴塞羅那3個城市開設有3個集教學、醫療一體的小型學校,學校設有4一5年制周末班和函授班,一般有1一2個教室,教室最大者僅有50一60時,僅能容納60名左右學員,相應的診所也設在學校內。

此外也還有一些私立機構舉辦的中醫藥短期培訓班,這些培訓班主要從事短期的中醫藥教育培訓工作,旨在提高從業人員的業務技術水平。培訓班的開班時間不定期,學習時間多少不等。

1.3教師魔乏,沒有規范教材,教學時間偏少

目前,在西班牙講授中醫藥的教師中,大多數是在本國接受了中醫藥培訓的當地人,也有少部分中國赴西班牙定居的中醫藥工作者;教師中以兼職者居多。由于中醫藥學校的教學時間少,故兼職者平時在診所中進行中醫醫療;教師中多數只具有中級職稱,有教學經驗的教師偏少,教學的水平還有待提高。

至今為止,歐洲還沒有一套符合當地中醫藥工作實際的統一的中醫藥學教材,各個學校使用的教材不一,有的使用自行翻譯的中國不同版本的本科或專科教材;有的使用我院于90年代中期為西班牙編寫的中醫藥系列教材。畢竟經歷了10余年時間,當時的教學大綱和教材已不能適應當前的形勢。

從教學時間看,4,5年制的周末班或函授班由于教學周期不短,學習的時間及效果相對有保障;許多短期培訓班的學員往往是利用業余時間來學習,課堂所學的內容極其有限,學時過少,只能把握中醫大致的要領,難得精要。西班牙的學員大多重實用而輕理論,他們一般對中醫基礎理論的學習不予重視,但對實際治療方法尤為注重。如筆者在給學員進行的中醫神經系統疾病專題講座時,在講病因病機、診斷、辨證要點、治療原則等內容時學員們似懂非懂,不予提問,一旦講到具體治療方法時,則學員們集中精力聽講,相應的問題增加,當介紹到針灸療法時,則問題各種各樣,問題要求具體并具可操作性,比如進針的角度、深度等等。這一現象與西班牙中醫藥教育程度不高、但針灸在西推廣較好有關。

1.4缺乏中醫醫療機構,執業規模太小,但就診及治療環境較佳

在西班牙的公立醫院內,一般沒有中醫藥專科。但在部分醫院中設有“疼痛門診”,由具有執業醫師資格并在本國學習過針灸的醫生為諸痛患者進行針灸治療。

西班牙的中醫治療大多在診所內進行。中醫診所在西班牙的許多大中城市都有,其規模較小,大的診所有100多擴(含教室),小的僅有20余m2。診所內的設施大多簡單而實用,除了就診桌外,有進行針灸治療所必需的治療床,有銀針、艾條、梅花針等器械和針灸經絡掛圖,有中醫藥書籍、經絡人等治療常用的工具,還有部分外用的中成藥。

西方很重視保護患者隱私。在診所內,一位醫生一個診室,治療室內各個治療床之間有隔離板和隔離門簾,床單整潔干凈,這樣,便于患者坦誠向醫生訴說病情,有利于治療的隱蔽;患者使用治療床時采用一次性床單,一人一換,讓患者在診所內感覺舒心、安全,毫無顧慮,能達到輔助治療的目的。

1.5中醫治療以針灸為主,難用湯藥

由于西班牙政府不承認中藥為“藥品”,故不允許中藥飲片進人本國,禁止在其國內使用動物藥和礦物藥。現在西班牙國內僅有由其他國家生產的100余種單味藥顆粒劑,50余種中成藥,這使得以湯藥為主進行治療的內、兒、婦等科的醫師們顯得無力施展才華。當然也有少數中國籍或本國精通中醫藥理論的醫生在適當的時候會給患者開具湯藥,服用單味藥顆粒,或從法國等歐洲國家配方用藥。

相較之下,非藥物的針灸療法在西班牙推廣較好。在西從事中醫臨床工作的醫生絕大多數是針灸專業的,針灸治療的病人主要有中風后遺癥、神經衰弱、腰腿痛等慢性病,還有一些疑難疾病患者。

1.6中醫師業務知識欠缺,辮證論治水平有待提高

現在西班牙行醫的中醫師們,少部分是在國內中醫藥院校取得了學士學位并工作了一段時間后,公派到西講學或工作,掌握了一定的西班牙語后,滯留或重返西班牙的中國針灸醫生;大部分是在本國經過上述培養方式或其他培訓方式培養的醫生。

由中國培養的醫生赴西后由于從業范圍較窄,僅能接觸部分輕癥患者,進修學習的條件和機會不多,又無適宜的臨床基地,故缺乏高水平的中醫辨證論治能力,僅能處理簡單的病癥;而在西班牙本國或其他國家培訓出來的中醫醫生,則因學習時間太短、基礎知識薄弱,缺乏實踐的空間,對中醫辨證論治的精髓難以把握。所以,西班牙的中醫生大多只能運用針灸的簡單療法為患者治療。

西班牙中醫藥愛好者職業涉及面較廣,年齡覆蓋面大。比如筆者在西講學的學員中,有中醫(針灸)工作者,也有藥師、護士、制藥企業員工、醫療設備生產商、教師等;就年齡而言,有二三十歲者,也有六十多歲的人。學員中水平參差不齊,有一名曾到中國學習過中醫的學員盡管辨證論治的水平不高,但還會使用“桂枝附子湯”;而有的學員連陰陽五行、臟腑辨證尚不知曉。

1.7缺少宣傳報道,民眾知之甚少

西班牙的許多民眾知道有“中醫”這一傳統醫學療法,由于政府不倡導,在公眾媒體不能對中醫藥進行宣傳,因而中醫藥知識不普及,不只是一般的民眾盲目,就是中醫藥愛好者,許多人還不知道中醫為何物,也不懂得怎樣用中醫藥的知識對自己進行醫療和保健。

至今,西班牙尚無一部中醫藥專業期刊或報紙。幾年前,由西班牙歐洲中醫基金會與中國《中醫雜志》社合作,在西班牙出版發行了《中醫雜志》西文版。該雜志除了全文或摘要翻譯《中醫雜志》中的部分論文外,還自辦欄目,宣傳報道中醫藥在西的醫療、教學情況。這對擴大中醫藥在西的影響力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2思考和建議

2.1盡快立法,獲得政府支持

法律的保障是事業成功的前提,在西班牙的中醫藥立法對于西班牙的中醫藥教育及醫療發展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根據西班牙歐洲中醫基金會拉蒙先生的介紹,由于中醫藥“回歸自然”的優勢及其神奇的療效使得其在歐洲日益盛行,加之在西中醫藥工作者的努力,目前西班牙政府已有建立中醫藥法律法規的意向。估計在2一3年內,有望使中醫藥在西班牙通過立法的形式得到認可。據西班牙歐洲中醫基金會發來的最新消息,今年3月18日,西班牙加泰羅尼亞自治區衛生部門負責人正式宣布:該大區官方正式承認中醫的合法地位。加泰羅尼亞自治區是西班牙政治經濟影響力最大的地區,故中醫藥在該區的合法化將會推動該國對中醫藥的立法。

2.2加大全日制小規模中醫藥院校建設,加強人才培養

中醫藥學術內涵博大精深,要成為一個合格的中醫生,必須有中醫基礎理論、中藥學、方劑學、診斷學以及臨床各科的知識,任何斷章取義、試圖走捷徑的做法都會違背學習的自然規律,都會把握不了要領,導致無的放矢。

當前,西班牙應該在原有中醫藥學校的基礎上,在馬德里、瓦倫西亞等地建立全日制中醫藥院校,本科教育專業方面可設置中醫、中西醫結合、針推、骨傷、中醫美容、中藥、康復醫學等,方可使中醫藥的教學工作做得扎實而有效,不斷提高本國中醫藥專業人員的中醫藥知識水平和臨床診治疾病的能力。

2.3注重師資培養引進,編寫適宜教材,保證教學時間

教師隊伍建設是人才培養的關鍵環節,一個學校只有具備較強的教師隊伍,才能保證教學質量,提高教學效果。故西班牙應加大中醫藥學校師資的引進和培養力度,增加專職教師的比例。可采取從中國國內引進或在本國選拔后外送到中國培養等方式,使教師的中醫藥專業水平和教學能力得到提高。

教材方面,應該重新組織歐洲中醫藥專家總結多年來使用的教材的優勢及不足,同時聘請國內到西班牙講學或工作過的中醫藥高級職稱教師,共同編寫出適合歐洲及西班牙實際的新教材。教材要突出中醫針灸、推拿、中藥、中醫康復、中醫內科等科目,并全面兼顧其他學科。

在有較好的教師隊伍并有適宜的教材后,適當增加全脫產學習專業學員的招生比例,增加周末班及函授班學員的面授時間,才能保證學習質量及學習效果。

2.4設立正規醫療機構,有規模合法執業

如果西班牙政府正式承認中醫藥在西的合法地位,則可在西班牙的公立醫院設立中醫科室,下設中醫內科組及針灸推拿組,不僅對疼痛病癥,還可對內科疾病及肢體經絡的病癥實施中醫治療。

散在于各地的各個小診所,在得到法律認可后,應履行報批手續,獲準后由管理機構規范管理;要設立診所條件標準,如診室、治療室,如果有內科診室的,必須設置中藥房;還應有必要的設施、設備要求。

2.5引進中藥飲片,發揮中醫內服湯藥的優勢

在上述條件具備的前提下,可引進中藥原生飲片,至少有300一400種飲片供臨床使用。中藥的礦物藥及動物藥在許多急重病及疑難病中能發揮奇特的療效,應解除對動物藥和礦物藥的禁忌,讓中藥飲片進藥店;同時,放開對單味藥顆粒劑的限制,在正規的藥店內憑醫師處方配方。

中藥是中醫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除了非藥物療法,只有應用了中藥,才能體現中醫的精髓,整體發揮中醫的優勢,讓西班牙廣大的患者受益。

2.6加強對從業中醫師的繼續醫學教育,不斷提高診治水平

要使中醫藥真正在西班牙有較大的發展,除進行初期專業培訓外,對已經在西從事中醫治療的醫生,也應進行相應的在職培訓,如參加個人愛好的專題講習班,并進行中醫基礎理論的強化學習等,以提高中醫辨證論治水平和針灸診治疾病能力。我校派往西班牙進行專題講學的教師,一定要注意學生基礎理論欠缺的特點,講課中有重點地講解理論,并了解學員對針灸實用技術需求較具體之實際,教學中理論聯系實際,針藥結合。即使是非針灸專業的教師,也要注意盡可能地介紹針灸知識。

只有將現已從事中醫臨床工作的大夫們的臨床診治水平不斷提高,才能使西班牙民眾切實體會到中醫藥神奇的療效。

2.7采用報紙、期刊、電視等媒介形式,加強對中醫藥的宣傳

篇(5)

關鍵詞:中醫藥;知識產權;保護;廣西

中圖分類號:D9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9.069

1廣西中醫藥知識產權的保護的必要性

1.1要發揮廣西中醫藥的資源優勢,需要知識產權的保護

廣西位于我國的南部,受季風影響顯著,屬亞熱帶季風氣候,雨熱同期,利于植物生長,且廣西地貌多種多樣,盆地、丘陵、山地皆有分布,這些優越的自然環境孕育了豐富的藥用植物資源。全國中藥資源普查辦公室的調查數據顯示:廣西現知藥用植物基源種4064種,占全國藥用植物資源三分之一還多,種數為全國第二,僅次于云南。屬于廣西的傳統地道藥材有羅漢果,八角,肉桂,滑石,爐甘石等。廣西是少數民族集居,地區民族藥物資源也特別豐富。其中以壯藥最為出名,應用的藥用植物資源已超過2000種,瑤族藥有1300多種,侗族藥有324種,么佬族藥262種,苗族藥有248種,毛南族藥有115種,京族藥有30種。北部灣蘊藏著大量海洋藥物資源,12.93萬平方公里的海域棲息著上千種海洋生物這也是中藥和海洋制藥開發利用的豐富資源。另外,廣西還在區內形成了全國中藥材專業市場――玉林藥市,藥市經營的藥材品種有1000多種,年成交額達10億元,是西南地區最大的中藥材專業市場。此外,廣西還形成了帶有地域色彩的地方藥市,比如靖西縣的端午藥市。廣西擁有豐富的中醫藥資源,通過知識產權制度對其進行保護,才能對如此豐富的中醫藥資源進行創新加工,推進中醫藥的生產和推廣,進而促進廣西的經濟發展。

1.2要發展廣西中醫藥產業,需要知識產權的保護

廣西不僅中醫藥資源豐富,中醫藥產業起步也早,并具備了一定的規模。早在1970年,廣西就有5家中藥工業產業,總產值超過一千萬元。之后飛速發展,1990年達到74家,總產值達到22.9億元,中藥工業總產值占廣西醫藥工業總產值的71.8%,全區中醫藥產值在全國排名第五位。到了2003年,全中藥制藥企業達到137家,其中年銷售額上億的企業有八家,生產中成藥2254個品種,在全國排行前列。并形成了中藥、中藥提取物、中藥飲片俱全的產業體系。廣西的中醫藥產業起步早的優勢,不意味著其發展前景光明,只有通過知識產權制度,才能進一步提高廣西中醫藥產業的科技水平,創新開發出更多的中醫藥新品種,提高廣西中醫藥產品的經濟附加值。

2廣西中醫藥知識產權保護面臨的主要問題

我國作為一個新興國家,在知識產權保護的認識不足,廣西在國內更是屬于經濟欠發達地區,在進行知識產權保護的問題上遇到一些問題,尤其在傳統知識行業――中醫藥行業更是嚴重。

2.1廣西中醫藥產業界的知識產權保護意識不強

廣西的企業和科研機構對自身知識產權的保護意識十分薄弱,受計劃經濟時代觀念的影響,認為只要領取了國家的新藥證書,就取得了壟斷權,根本沒有想要通過申請專利的方式保護自己的智力成果,更不用說到國外申請專利了。反而是西方發達國家把我國傳統中醫藥當作“寶山”大力開發,比如說以色列從《中華本草》中開發了“治療消化性潰瘍和痔瘡”的中藥組方,申請了專利并獲得授權。日本從《傷寒雜病論》、《金匱要略方》中開發出了210個組方,并大量生產,使日本“漢方制劑”快速發展起來。

青蒿素是廣西有名的中成藥,是從青蒿草中提取出來的抗痢疾藥,但是因為本國的知識產權保護意識薄弱,不僅沒有申請專利,關于青蒿素的研究論文也沒有采取必要的防護措施,導致青蒿素被國外一家企業搶先申請了專利,我國因此每年損失2~3億的出口。

我國正在發展外向型經濟,廣西也在積極招商引資,一些傳統企業為了獲得快速發展,中藥炮制技術、生產技術和配方,作為引資的條件,但技術并沒有申請任何國內外專利,在合同中和實際生產中沒有對其進行保護。導致被外方掌握了專利技術,可以獨立生產。從而喪失了自己的在領域內的優勢地位,給整個區甚至國內中藥企業造成巨大損失。

2.2我國現行知識產權法律不利于中醫藥的保護

中醫藥知識是傳統知識。知識產權保護制度是歐洲的工業革命時期,為了鼓勵人們發明而產生的。其從立法宗旨上與傳統中醫藥知識的傳承性保護是相悖的,主要表現在專利制度保護的是私權,其知識產權的所有者大多是個人和單位,而傳統醫藥知識往往是由國家和民族所有。如果千百年來大家一直在使用的中藥被某家公司或個人開發并申請專利后,就變成了公司或個人所有,其他人再使用就要支付專利費用,這將導致很多問題。

專利作為對知識產權保護最為有力的形式,但是卻很難保護中醫藥。因為藥品作為關系人們生命健康的特殊物品,其研發到生產要經歷漫長的檢驗。而專利的保護期有限,并且其起算日期是從專利申請之日起,所以很多藥品在上市時就已經過了專利保護期或者專利保護期即將過期。而對中醫藥品種的保護更為艱難。

我國現行的法律中專門針對中醫藥的只有國家1993年實行的《中醫藥品種保護條例》,為中藥提供了特殊的行政保護,是保護中藥的一種重要手段,因而只對藥品的療效提出了特殊要求,未對新穎性,創造性提出過多要求,只要是上市的滿足國家標準的優質中藥產品,國家都會予以保護。這也造就了它的局限性―無法與國際接軌。并且依照知識產權保護的規定,以單一藥材命名的藥品,不能獲得知識產權保護。現行知識產權體系對中醫藥保護的無力性,導致了最近發達國家經常使用中國中藥資源,并對一些成果加以利用,甚至申請對中國傳統中藥資源申請專利,阻礙了中國本土資源的繼續使用,對中國的醫療衛生事業帶來的不利影響。

而廣西作為中藥材大省,自古以來就有“川、廣、云、貴地道藥材”的說話。因為現有的法律對“地理名稱類”標志注冊保護,目前存在保護形式交叉,存在注冊商標與地理標志兩種,保護機關也分為國家商標局和國家質檢總局等不同部門,造成地名商標與地理標志的沖突,這必將影響廣西道地藥材的保護。

2.3廣西中醫藥知識產權人才培養的不足

廣西目前的中醫藥院校都沒有開設知識產權課程,而開設知識產權課程的廣西高校只有廣西大學、廣西師范大學、廣西民族大學、桂林電子科技大學、玉林師范學院等少數幾所高校,但是沒有一所高校的知識產權涉及中醫藥方面。區內的中醫院校按西醫模式培養學生,導致很多學生畢業從事西醫工作。而且我國傳統的教育――師徒模式被否決,這就更加造成了,中醫藥知識產權保護的人才,特別是高尖端人才的稀缺。廣西現在從事中醫藥相關行業工作的人,對知識產權的知識知道得很少,甚至是一無所知,這些都將影響廣西中醫藥的知識產權保護。

3廣西中醫藥知識產權保護的對策

3.1提高廣西中醫藥行業的知識產權保護意識

許多中醫藥企業都有自己獨特的藥物配方、制造工藝等商業秘密,因此必須制定完善的預防措施,以提高商業秘密的泄漏能力。考慮到企業的實際情況,建立和完善商業秘密保護條例,使其具有適用性和可操作性,劃定企業的商業秘密范圍,防止商業秘密在報刊廣告、學術論文中的不經意丟失,妥善處理商業秘密文件,使他人不能從廢紙、廢物得到這些信息。

在引資的過程中,為了防止這種技術流失風險,國內企業和行業協會要發揮件集體保護功能的組織,應該對技術方案進行了分析,考慮到專利權,商標權,著作權,反不正當競爭各種商業秘密的保護,逐步提高中醫的社會管理水平,保護知識產權,采取專利保護應在國內和出口國積極技術相關的專利,并應保留在產品工藝、最佳效果方面的技術秘密,對于不適應專利保護或不愿采取專利保護的技術秘密應做好保密工作,完善商業秘密保護措施,因為在待遇的誘惑下,并不能保證每一個行業都能有國家秘密和知識產權保護的意識,以及保護中醫藥行業在世界上的優勢地位,加強對中醫藥技術的保密意識,采取相應措施也是必不可少的。

3.2提高廣西中醫藥知識產權保護的地方法規政策支持

現行的法律制度無法對中醫藥形成有效保護的問題,也引起了國家的重視。國家啟動了“中國中藥專利數據庫”的建設工作,收錄了1985年至今公開的全部中國中藥發明專利,雖然該數據庫是為了中藥專利檢索提供服務的,收錄的內容僅與此有關,不涉及中醫文獻、中醫傳統知識與權利人等,但也提供了較大保護。

世界上很多國家都進行了傳統知識保護的探索,比如印度在2002年的專利法修正案中確立了來源披露制度,如果國外第三人利用印度的生物材料申請專利,必須披露該材料的來源;對于未披露或披露錯誤的,可以依據利害關系人或中央政府的申請,或者依據專利侵權訴訟中的反訴,由印度高等法院撤銷專利權;菲律賓《本土居民權利法》、《傳統可用醫療法》等多項立法均對傳統醫藥保護作出規定,其核心內容為:第三人接觸和利用傳統醫時,必須經過本土居民的事先知情同意,本土居民還可以要求一定的經濟回報;巴拿馬2000年第20號法及2001年第12號實施細則對包括傳統醫藥在內的傳統知識制定了一套體系性的保護制度,包括登記制度和許可使用制度,并從主體、客體、程序等方面作出了十分細致的規定;同時指出傳統知識的許可使用不得妨礙本地居民的繼續使用及后代的可持續使用。

我們國家對傳統知識保護的法律建設工作從這幾個國家中吸取了很多經驗。廣西作為自治區,擁有一定的自治權,可以制定地方性自治條例。因此廣西應該積極制定相關的法律,對本地區的中醫藥進行知識產權保護。

3.3大力培養廣西本土的中醫藥知識產權人才

人才資源是21世紀最重要的資源之一。培養具備中醫藥知識和知識產權知識的人才對推進廣西中醫藥知識產權保護有重大意義。因此,要在中醫藥類院校中開設知識產權課程,讓學生對知識產權知識有一定的了解,有產權意識;針對研發機構,要組織知識產權的相關培訓,并經常進行宣傳;要在開設有知識產權專業的院校開設一定課時的中醫藥知識課程,或者與中醫藥類學校合作培養專門人才,充實我區懂中醫藥知識的法律人才;還要培養精通中醫藥理論知識、現代知識產權知識、WTO規則的復合型人才,為廣西中醫藥產品走向世界提供知識產權保護。

[1]韋波,歐波,龐聲航.廣西中醫藥產業創新性發展戰略的探討[J].廣西醫學,2004,(03):437.

[2]沈兆熊,關于發展廣西中藥工業的幾點思考[J].廣西中醫藥,2001,(06):1.

[3]賈引獅.淺議廣西開拓東盟中醫藥市場知識產權人才的培養[J].南寧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02):30.

篇(6)

如果說,傳統產業的發展更多依靠產業鏈優化的話,戰略新興產業的發展則更多依托其核心技術的發展。從經濟學角度,可以將涉及科技支撐戰略新興產業的行為分為兩方:科技供給方和科技需求方。而這種角色并非固定的,即企業,政府,大學和研究機構以及科技服務平臺既可以是供給方,又可以是需求方,以企業為例:戰略新興企業在生產過程中,需要科技來提高技術水平,而科技的研發即需要企業自身的努力,也需要大學和研究機構提供,還需要政府提供好的科技政策以及服務平臺提供好的技術轉移機制,在此情況下,企業就是科技需求方;同時,大學要研究新技術,需要企業提供環境和數據,企業又稱為科技供給方;另外,科技還需要在不同的企業間進行傳遞,這就形成了企業之間的科技供給和需求關系。只有理順了這種關系,才能真正實施科技對于戰略新興產業的支撐。本文以唐山市生物制藥產業發展為例,研究科技支撐唐山市戰略新興產業的具體策略。

2.科技支撐唐山市生物制藥產業的現狀與問題分析

至2011年,唐山市共制藥企業23家,其中私有制企業1家,集體所有制企業2家,合伙制企業1家,有限責任公司制企業19家。其中,規模以上醫藥制造企業11家,工業總產值132 971萬元,利潤總額16250萬元。限額以上醫藥及醫療器材批發企業7家,銷售總額106 714萬元;限額以上醫藥及醫療器材零售企業10家,銷售總額72877萬元。

根據科技支撐體系的含義和目前唐山市生物制藥現狀,目前,唐山市生物制藥產業的科技支撐方面主要存在如下問題:

2.1唐山市生物制藥行業科技支撐人才嚴重不足,培養乏力

目前,河北省設置生物制藥專業的院校5所,生物制藥類專業的院校共17所,唐山市僅為3所,石家莊市8所。其中該類專業設置為本科專業的僅為10家,專科為9家;然而,設置“生物制藥專業”的院校全部設置為專科。可見,目前,從河北省范圍內看,目前生物制藥領域嚴重缺乏高端人才;而從唐山市來看,不僅高端人才欠缺,一般從業人員也呈現供不應求的趨勢。

2.2唐山市生物制藥行業科技研究機構暫為空白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唐山市暫無生物制藥領域的研究所;河北省該領域的研究所主要集中在石家莊和保定市,致使唐山市生物制藥領域的研究能力嚴重不足。

2.3唐山市生物制藥產業科技服務平臺缺乏

根據調研,目前唐山市生物制藥領域科技服務平臺較少,以科技園區為例:目前,唐山市生物制藥科技專業園區僅一處,為2005年啟動的古冶生物科技園區:坐落于古冶區西部,整體規劃占地近3000畝,以生物提取、醫藥制造為主導產業,從動物、植物和海洋生物提取起步,重點發展藥品、醫藥中間體等7大產業門類,累計完成投資5.93億元,目前已有4個項目入園。另外,唐山市高新技術開發區有少量生物制藥企業入駐,如太陽石藥業。然而,目前的園區功能尚不能完全實現生物制藥的科技轉化。而河北省其他地區,如石家莊已建立了“石家莊新藥研發863計劃成果產業化基地”,“石家莊國家生物產業基地”和“安國中藥產業基地”等,大大加速了生物制藥科技產品向生產的轉化速度。同時,目前唐山市尚無針對生物制藥領域的專門投融資機構或專門貸款類別。在這個高風險的行業中,政府角度資金投入的缺乏,必將嚴重影響其科技研發。

由于科技支撐嚴重不足,11家規模以上醫藥制造企業中,有科技活動的企業僅有1家,科技人員22人,其中高中級職稱人員僅2人,科技經費內部支出369萬元,科技項目8項。而從生物制藥產業“微笑曲線”價值鏈來看,科技支撐不足同樣導致唐山市的生物制藥企業大多以原料藥生產加 工和銷售為主要的營業模式和利潤來源,處于生物制藥價值鏈鏈條利潤最小的環節,附加值低,不符合戰略新興產業的要求。

3.科技支撐唐山市生物制藥產業的策略研究

3.1構建科技金融服務平臺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經濟的發展需要依靠科技推動,而科技產業的發展需要金融的強力支持。加強引導金融資源向科技領域配置,促進科技和金融結合,是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和培育唐山市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舉措。因此,構建科技金融綜合服務平臺,對于唐山市生物制藥產業的發展意義重點:首先,應發展科技金融專營機構,開發針對科技型中小企業的金融產品和服務模式;其次,創新財政對科技的投入方式,進一步擴大股權投資基金規模;另外,應積極培育和推動各類科技型企業改制上市;同時,政府應通過科技金融服務平臺的構建,推動銀行,保險,創業投資和擔保間的信息共享機制,還可以在大學建立科技金融實驗室,研究最適合唐山地區的科技金融結合方式。

3.2發揮政府功能,完善戰略新興產業科技轉移機制

技術轉移是一個交易過程,是一個經濟過程,涉及到科技、工商管理、稅務、進出口、技術監督方方面面的問題。因此,要完善唐山市科技轉移機制,必須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首先,應積極制定實施促進技術轉移的地方法規和政策,如應通過地方性法規和條例的制定,確立政府、大學、研究機構及企業從事技術轉移的使命,鼓勵大學、研究機構和企業的交流合作,允許大學、政府經營和擁有的實驗室向企業轉移研究成果等;其次,政府應推進大學、研究機構和企業合作,實現技術轉移:為加強與企業的合作,唐山市可以考慮建立了技術許可辦公室等專門從事知識產權管理和技術轉移的機構,對科技成果進行分析評估,幫助教授和研究人員獲得專利許可,代表學校和實驗室與企業界商談技術轉讓事宜,并幫助企業獲得技術許可;另外,政府應積極促進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的投融資機制和知識產權環境。技術轉移的全過程都需要資金的投入,在技術轉移的前期,由于技術的商業價值的不確定性,具有較大的風險,而銀行等金融機構一般不愿意冒風險,而是偏向投資成熟的技術,因此技術轉移的前期和新創公司創建之初,融資比較困難。針對這種情況,唐山市政府應建立技術轉移的多元化投融資機制,包括政府財政資金支持、大企業投資、風險投資和天使投資等,為技術轉移的不同階段提供資金。

3.3提升生物制藥企業自主創新能力

生物制藥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是其發展的核心,因此,政府應通過各項政策的出臺,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首先,應加快建立服務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體系。加大資金、技術和政策扶持力度,鼓勵、支持有條件的企業自建或者與高校、科研院所共建企業技術中心;其次推進高素質研發人才和企業家隊伍建設,支持中小企業培養和吸引創新人才,鼓勵科技人員從事成果轉化工作,建議探索建立科技人員創業失敗保險基金和創業保險險種,努力減輕研發人員創業失敗的壓力。重視發揮企業家在自主創新中的作用,建立健全對企業家的激勵機制,激發企業家推進自主創新的積極性,培養造就一批具有現代經營管理思想、富有創新精神的企業家隊伍;同時,應積極營造良好的政策和制度環境。切實落實稅收激勵政策。完善稅收抵扣、減免和加速折舊等政策,加大對企業自主創新投入的所得稅前抵扣力度,允許企業加速研究開發儀器設備折舊,允許企業按規定以技術開發費用抵扣稅收,同時研究開發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所發生的各種費用可不受比例限制,計入管理費用。同時,不斷加大財政科技投入。

參考文獻:

[1]于刃剛等.主導產業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40-41

[2]國務院.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EB]. 2010.http:// gov. cn/zwgk/2010-10/18/content_1724848. htm

[3]文心.“后危機時代”中國經濟發展新布局一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J].創新科技,2010,(4):8-13

篇(7)

     〔論文摘要高等中醫藥教育國際化,既是經濟全球化大潮下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組成部分,也是我國推行中醫藥國際化戰略的重要基礎。實現高等中醫藥教育國際化,關鍵在于推動中醫藥教育的標準化,促進中醫藥教育與中華民族文化傳播相結合,推動中醫藥產學研一體化發展。高等中醫藥院校擔負著培養國際化復合型高級中醫藥專門人才的重任,必須加強與國外高校的合作辦學,積極推進中醫藥科技創新,促進中醫藥學術研究與人才培養的國際交流,加速高等中醫藥教育的國際化進程。

    中醫中藥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同疾病斗爭的經驗結晶,在世界醫藥學寶庫中占有獨特的地位。近年來,隨著人類回歸自然、重視天然藥物和自然療法熱潮的興起,以中醫藥為代表的傳統醫學再度引起世人矚目,推進中醫藥國際化已成為我國對外開放格局中一項重要的戰略舉措。高等中醫藥教育是實現中醫藥國際化的基礎,在推動中醫藥國際化中其自身也不可避免地踏上了國際化之路。了解我國高等中醫藥教育國際化的時代背景,把握其特點與規律,化解其矛盾與問題,提出其辦法與思路,對于加快高等中醫藥教育國際化進程具有重要意義。

一、高等中醫藥教育國際化的時代背景

    (一)高等教育國際化

    高等中醫藥教育國際化,是世界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有機部分。中醫藥教育,尤其是中醫藥高等教育是我國的傳統優勢學科。經過半個多世紀的建設與發展,我國已經形成了包括本專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繼續教育、遠程教育在內,層次、科類齊全的高等中醫藥教育體系。目前,全國擁有獨立設置的高等中醫藥院校44所,另有設置中醫藥專業的西醫藥院校75所,非醫藥院校、研究院所126所,在校生達30余萬人。因為高等中醫藥教育地位的特殊性,國家有關部門在制訂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戰略時,總是把中醫藥連同中國傳統文化一起作為最有條件首先走出國門的兩個領域來規劃。高等學校也完全有能力、有責任率先走上世界,實現與國際現代高等醫學教育的對話與交流,并利用國際教育資源豐富和發展自己。實際上,我國中醫藥院校從1957年起就開始招受外國留學生,此后中醫藥留學生教育規模和范圍持續、穩定擴大,目前已有10多所中醫藥院校設立了承擔留學生教育和管理的國際教育學院,招收的留學生遍及世界各地。留學生教育層次也有了很大提高,學歷教育包括博士、碩士、本科等層次,非學歷教育包括高級進修生、普通進修生和短期進修生等多種形式。近年來,隨著中醫藥在國際上影響的日益擴大,中醫藥學成為來華留學最熱門的專業,其規模已牢牢占據我國自然科學留學生教育人數之冠。同時,在走出國門方面,經過我國高等中醫藥院校和有關部門的不懈努力取得了重要進展,已經成為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的顯著標志之一。

    (二)中醫藥國際化

    中醫藥教育國際化和中醫藥國際化是同一進程的兩種力量。它們互為基礎、互相推動,將祖國傳統醫學成功推向了世界。實際上,盡管經濟全球化是近年來才興起的潮流,但中醫藥學的對外交流與傳播,卻已經有了數千年的歷史。有史可查的范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19年,即秦始皇二十八年徐福東渡扶桑,首次將中醫藥帶出國門。從公元6世紀起,針灸學開始傳向國外,先是朝鮮、日本,17世紀后傳人歐洲,長期領先于世界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直到進人近代,現代醫學興起之后,傳統醫學的地位迅速衰落,中醫藥學也逐漸淪落為“民間醫學”甚至被譏為“偽科學”。近年來,“回歸自然”、“綠色消費”成為時尚,天然藥物在世界各國開始成為醫療保健的首要選擇,中醫中藥在世界醫藥市場中重新受到重視。特別是在預防、保健、治療人類疑難病癥方面,中醫藥越來越顯示出其獨特的優勢。中醫藥正以其科學價值和確切療效,不僅在我國醫療衛生體系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而且也引起了世界衛生組織的重視和各國政府的關注。在機遇面前,我國政府積極推行中醫藥國際化戰略,努力使中醫藥重新走向世界、融人各國的主流社會,并在國際醫藥保健領域取得了較大的市場份額,正在實現從傳統醫藥大國向現代中醫藥強國的跨越。實現中醫藥國際化,科技支撐、文化滲透、醫療服務、產業開發和人才培養是其五大支柱,而人才培養更是實現中醫藥國際化的重要基石。在中醫藥國際化戰略布局中,高等中醫藥院校承擔著重要的任務。一方面,他們要培養國際化復合型中醫藥人才,將其輸送到國外從事中醫藥國際化工作,同時吸引更多外國留學生來中國學習中醫藥學;另一方面,還要在各國政府推動下與國外高校合作舉辦各級各類中醫藥教育,為世界各國和地區培養本土化的高級中醫藥專門人才。通過這些有效工作,最終在世界高等中醫藥教育中取得主導地位、發揮更大作用。

二、高等中醫藥教育國際化的關鍵環節

    (一)推動中醫藥教育的標準化建設

    標準化是中醫藥現代化、國際化的前提,也是推動中醫藥教育國際化的迫切要求。目前,世界上約有3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了中醫藥教育,中醫藥院校達數百所,為各國培養中醫藥人才做出了貢獻。僅在美國,就有60余所中醫學校通過了美國教育部教育評審委員會的認定,擁有在校學生上萬名;在歐盟諸國,有全日制中醫學校11所、非全日制中醫藥培訓機構近200所,每年培養中醫藥專業人才達4萬人。即使在遙遠的非洲,在我國援非醫療隊及華人中醫的努力下,也已開始接受東方傳統醫學,并不斷派出留學生到中國留學,這些國家包括利比里亞、坦桑尼亞、貝寧、利比亞等。但總體看,中醫藥教育在世界范圍內發展極不平衡,尤其標準化程度低下更成為制約其發展的瓶頸。除港臺及少數東南亞、歐美國家外,各國多數中醫藥培訓機構辦學層次混亂,人才培養目標和知識體系互通性不強,忽視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缺乏對學生中醫藥辨證思維能力的培養,中醫藥學術交流不足,中醫藥術語翻譯標準極不統一。因此,制定一套包括中醫藥名詞術語標準、中醫藥教育機構設置標準和人才培養標準在內的中醫藥教育標準體系,并逐漸實現與現代醫學教育的接軌,已經成為推進中醫藥教育國際化的當務之急。實際上,醫學教育標準化早已成為國際慣例。世界衛生組織2001年就已經了《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本科醫學教育質量保證指南》(gumewpr) ;  2002年,國際醫學教育專門委員會(iime)頒布《全球醫學教育最基本要求》( gmer),對指導和規范世界醫學教育發揮了重要作用。在我國,教育部高等學校中醫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已經出臺《中國中醫學本科教育標準》,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技教育司也了《中醫學專業(本科)中醫藥理論知識與技能基本標準》。借鑒這些經驗,制定出通用性的世界中醫學本科教育標準,是中醫藥教育國際化的奠基之作。2008年11月,在天津召開的首屆世界中醫藥教育大會上,我國學者公布了《世界中醫學本科(cmd)教育標準(草案)》,標志著世界中醫本科教育標準化工作邁出了重要一步。今后,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都將依照這一標準進行中醫藥教育的行業約束,規范中醫藥教育市場,保證中醫藥本科教育的基本質量和辦學水平。當前的任務,是加快“標準”在世界范圍內的推廣工作,并積極開展中醫藥教育標準的系列化工作,開展國際通用、符合中醫藥教育需求的教學大綱和基本教材編寫工作,開展各種類型、各個層次中醫教育資格認證體系的建設和教育質量評估工作,促進中醫藥教育在世界范圍的規范、健康發展。

    (二)中醫藥教育與文化傳播相結合

    從形態上看,中醫藥學雖然具有自然科學的一般屬性,但同時也表現出深刻的人文學科特征。中醫藥學以其東方文化的深厚底蘊,堅持個體化辨證論治、求衡性防治原則、多樣化的干預手段、天然化的用藥取向,從整體聯系的角度、功能的角度、運動變化的角度把握生命規律,已成為世界上獨具特色的醫學體系。但由于文化背景和理論體系的差異,中醫藥學與西方醫藥理論在思維方式、研究方法等方面存在很大差異。而且限于目前科技水平,對于中醫的治療效果、物質基礎、作用機理,還不能完全做出科學說明,尤其不能按照西方科學主義的觀點來解釋中醫藥概念體系及中醫學診治疾病的理論、方法和手段。加上以古漢語為基礎構成的中醫藥術語表述古樸深奧,國外的普通學生一般很難理解和領會其中蘊含的博大文化精髓。因此,要實現中醫藥教育的國際化,有必要將中醫藥知識納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傳播與推廣的大系統之中,逐漸推進世界各國和地區民眾對中醫藥知識體系的理解與認同。當前,隨著我國的迅速和平崛起,東方文化正在受到世界范圍內的廣泛重視,孔子學院等文化機構在世界遍地開花,與中醫藥一起成為盛開在世界文化園地的兩朵奇葩。中醫藥教育要與中國傳統文化漢語言教育互相造勢、互相推動,使世界各國人民在接觸中國文化的過程中了解中國古代的自然觀、認識論與方法論,進而理解中西醫學的差異,信任中醫藥診治療效,讓更多有志青年自覺自愿地選擇接受中醫藥教育、從事中醫藥推廣工作。

    (三)加速中醫藥產學研一體化進程

    中醫藥是我國對外開放中有望取得原始性創新突破、對世界醫學乃至科學技術發展產生重大影響的學科。為此,國務院頒布的《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把“加強中醫藥繼承和創新,推進中醫藥現代化和國際化”作為重要內容,把“中醫藥傳承與創新發展”列為“優先主題”之一。經過多年的發展,中藥的新藥研發能力已基本形成,中藥產業已初具規模。據2006年公布的數據,我國中醫藥制造企業1 384家,產值1 234. 64億元,中醫藥企業的發明專利迅速增加,其數量已與化學藥品制造業大體相當。但總體看,我國中醫藥產業仍處于發展的初期,制藥技術落后,基礎研究和創新能力薄弱,與我國幾千年的中醫傳統和中醫藥資源大國的地位極不相符。盡管我國目前擁有各類中成藥6 000余種,每年還推出不少新藥品種,但其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很少。在國際草藥市場中,我國中藥出口額僅占世界的3%左右,且主要以中藥材和飲片為主,中成藥出口僅占中藥出口總額的15.400。即便如此,對歐美國家,我國的中成藥只能以食物補充劑的身份上市。目前,在這一領域比較發達的國家和地區是歐洲、日本、韓國,他們在國際市場上占有90%的份額。中藥產品的安全性、有效性、穩定性和均一性是進人國際市場的必要條件。要想獲得國際社會的認可,不但要選擇適銷對路的產品,更要加強產品藥材的可控化、制劑的現代化、工藝的工程化、質量控制的科學化、安全評價的規范化、療效標準的嚴格化和產品包裝的國際化等方面的研究,使中藥產品符合國際標準,達到出口國食品及藥品管理部門的基本要求。同時,中醫藥的研發工作還要加強與現代生命科學、生物技術、西方醫學的結合,尤其要加強中醫藥科學原理和機理的研究,加強中醫藥創新藥物的研究與開發,推動中醫藥科研成果的商品化、產業化和國際化。為此,要積極推進國內外高等院校、研究機構、醫院、企業之間的聯合與合作,共建雙邊甚至多邊的中醫藥臨床研究中心、聯合實驗室、診所等,全面提升我國企業在中醫藥國際市場上的核心競爭能力,取得我國在世界高等中醫藥教育和科學研究領域應有的權威地位。

三、推進高等中醫藥教育國際化的重要舉措

      (一)培養國際化復合型中醫藥人才

    要解決高等中醫教育國際化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培養一大批勝任高等中醫藥國際化推廣的高水平人才,是一項基礎性的工作。教育國際化與經濟全球化是相伴相生的。那些高等教育國際化程度比較高的國家,無不重視國際化通用人才的培養。日本在上世紀80年代就提出“要培養世界通用的日本人”,美國在其90年代制定的《美國200。年教育目標法》提出要通過國際交流,努力提高學生的“全球意識”、“國際化觀念”。在韓國,其“21世紀委員會”提出的教育國際化培養目標,是提高學生國際化的意識,包括提高外國語言能力,增強自主的世界公民意識,加深學生對各國多種多樣的社會、文化知識的理解,等等。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起步較晚,必須借鑒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把培養國際化復合型中醫藥高級專門人才作為推進中醫藥國際化的基礎性工作來抓。各高校在制定人才培養方案中,要努力貫徹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基本要求,努力培養中醫藥學生的國際觀念、國際意識,克服狹隘的民族主義,樹立向全球服務、向全球開放的觀點;培養中醫藥學生的國際交往能力,使其能與外國人和諧相處,尊重外國的風俗和宗教信仰,維護中國的民族尊嚴和法律權威;培養熟練的外語交際能力及對異域文化和國際知識的理解能力,使其在充分了解外國的歷史、政治、地理、風土人情等前提下將祖國傳統醫學成功推向世界。

      (二)加強與國外高校的合作辦學

      合作辦學是教育國際化重要形式之一。近年來,教育  部先后批準上海中醫藥大學與英國倫敦都市大學合作舉辦藥學專業本科教育項目,批準黑龍江中醫藥大學與英國利茲大學合作舉辦護理學、藥物制劑、制藥工程、生物技術等專業的本科教育項目,與俄羅斯阿穆爾國立醫學院合作舉辦中西醫臨床醫學專業本科教育項目。2007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按教育、醫療、科研三個類別在全國遴選首批  中醫藥國際合作基地,北京中醫藥大學國際學院、上海中醫藥大學國際教育學院等11所高校被首批命名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國際合作交流基地”,使其成為承擔國際合作任務,開展中醫藥醫療、教育、科研、產業和技術服務等國際合作交流的骨干機構,政府間開展高水平項目合作的平臺,以及中醫藥國際化高層次人才的孵化源地。各高等中醫藥院校也通過自己的努力,加強與各國高校在多層面的合作,不斷拓展中醫藥教育的合作空間,不僅與亞洲中醫藥發展成熟的國家和地區高校開展合作,也面向歐美地區和澳洲國家,甚至面向非洲國家開展中醫藥教育合作。其形式也從傳統的以民間、小規模的個體或團體性質的伙伴性合作為主,轉向以各國高層次的教育機構和高校為主。當前的重要任務,就是要通過高校自身的努力和國務院主管部門的推動,促使世界相關國家政府的教育和醫療衛生主管部門開放中醫藥教育市場,幫助這些國家建設中醫藥教育、考試、注冊和認證機構,通過這些具體工作促進中醫藥及中醫藥教育事業在各國的興起。

      (三)推進高校的中醫藥科技創新

    科技創新能力是一個國家、一所高校總體水平的重要標志。近年來獷我國高等中醫藥院校在科技創新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但與中醫藥教育國際化的要求相比還有較大差距。因此,要緊緊圍繞中醫藥發展的重大科學問題和關鍵技術,建立健全我國中醫藥科技創新體系。一方面,要重視中醫藥理論與基礎研究,在自主創新與原始創新領域尋求新突破;另一方面,要以臨床重大疑難疾病研究為切人點,推進中醫藥關鍵技術的創新突破;同時,要努力弘揚中醫藥特色和優勢,重視健康產業的發展需求,多學科集成創新推進新藥創制。為此,要努力打造一支高水平科技創新團隊,培養學術大師和科技領軍人才,積極營造科技創新文化,著力推進科教經、產學研結合,力爭在解決中醫藥關鍵問題、實現理論與技術創新、科研成果轉化等方面取得更大成績。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欧洲日产国码久在线| 亚洲午夜国产精品无码| 高潮白浆潮喷正在播放|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二三区入口| 国产 在线 | 日韩| 国产乱人伦av麻豆网| 一二三四视频社区在线| 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国产| 乱人伦人妻中文字幕无码久久网| 亚洲av专区无码观看精品天堂| 日韩免费视频| 久久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av高请| 日本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99国产精品无码| 欧美性狂猛xxxxxbbbbb| a级国产乱理伦片在线播放| 久久久无码精品亚洲日韩蜜桃| 99精品国产在热久久无码| 亚洲av日韩av天堂影片精品| 天堂8在线天堂资源bt| 男女真人后进式猛烈动态图| 国产精品白浆一区二小说| 久久自己只精产国品| 亚洲国产精品自产在线播放| 免费无码高h视频在线观看| 暗呦交小u女国产精品视频| 无码专区aaaaaa免费视频| 夜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爰爰| 久久精品丝袜高跟鞋| 双乳被一左一右吃着动态图| 两个美女大乳喷奶水| 永久免费av无码网站性色av| 亚洲av一本岛在线播放| 成人午夜视频精品一区| 久久精品人成免费| 日本19禁啪啪吃奶大尺度| 国产精品久久成人网站| 天天爽夜夜爽人人爽| 内射少妇36p亚洲区| 五十路亲子中出在线观看| av无码中文字幕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