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0 16:17:5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網絡藝術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網絡電影對于電影藝術形式的影響還表現在出人意料的情節設置上。比如說,網絡電影的反轉結局在設置上就會讓人意想不到,在結局、新穎的情節化這些設置上都會讓觀眾與大量的網友喜愛,這種反轉式的電影其實就是反轉劇的另外一種表現形式,而反轉劇來源于韓國的一種較短的電視劇形式。在韓國最為流行的不是他們的電視劇而是綜藝節目式的短片,每個故事大約有45分鐘左右,每個情節是由兩個故事組合而成的。在這個短劇中,韓國演員們一般都會使用自己的真實名字,會在現實與虛擬世界中不斷地轉變著自身的角色,雖然每個人的故事是獨立的,但是最終結局往往出人意料。追求個性化是人們向著更高層次生活的追求,網絡時代的到來伴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基本需求得到滿足后,人們就會有更高的追求,而網絡電影就是其中一個表達自身個性的很好的渠道。
二、在線互相交流與快樂審美
網絡電影具有開放式的特點,網友在線就可以進行交流,網友們也可以根據自己所需要的劇情進行更改與探討,也可以對自己喜歡的角色進行討論。比如說網絡電影《見光的愛》講敘了一個三角愛情故事,時長約40分鐘,分為4個部份,9個片段,而網友可以自己選擇電影情節的變化,由此網絡電影就會體現多結局、多選擇的特點。網絡電影的開放性特點在一定程度上給電影觀眾更多的主動權,這樣就會讓觀眾根據自己的喜好欣賞自己想看的影片,自己可以控制審美客體,而不是被客體的審美控制。網絡電影的開放性也會影響電影藝術形式,讓電影的形式變得多樣化。參與讓觀影成為一種主動,也讓審美成為一種創作。網絡電影在創作時較為自由,可以讓網民們自己在創作的時候享受到快樂,沒有票房的壓力,就不會限制自己的創作思路。無厘頭的手法可以說是網絡電影的一大特色,隨著網絡電影的發展,無厘頭的手法也成為電影中的一大特色。以《小強歷險記》為例,這部影片中幾乎是沒有任何特效的,完全是用玩的心態來進行創作,同時為了能夠達到喜劇的效果,其語言非常幽默。在影片的時間設置上,網絡電影也擁有著很大的自由度。傳統的電影敘事遠比網絡電影要復雜、冗長,而對于現實社會的“快餐文化”的觀影氛圍,講究效率與快節奏是受眾的首選,因此網絡電影這種敘事更具備吸引力與挑戰性。
三、結語
摘要:
21世紀,隨著科學技術的跨越式進步,計算機和科學技術產業得到迅猛發展,而由人類智慧和高新科技相結合而形成的數字內容產業相對應的得到飛快發展,并以驚人的速度發展到新世紀知識經濟的頂梁柱產業。眾所周知,數字媒體是以數字化的文字、聲音、圖像、圖形、動畫和視頻影像等作為信息載體,從而通過科技手段進行傳播和發展。而數字媒體藝術基本特征為:交叉使用網絡媒體,里邊包含了電腦動畫的制作、影視廣告的拍攝、數字音樂的播放,還有諸如網絡游戲、模擬現實、網絡行為藝術、錄像、互動裝置和DV(數字視頻)等。本文對數字媒體藝術的現狀,特點,在教育中的應用,就業方向及發展趨勢等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
數字媒體藝術 形式 爭議 發展 應用 影響
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推進了數字媒體的運用與發展。人類把高端網絡技術與數字通訊技術有效結合起來,逐步取代傳統的廣播、電視、電影,并快速地朝數字音頻、視頻和電影產業發展。因此,數字產業、虛擬現實、電腦動畫等信息產業構成了新世界嶄新的數字傳播媒體,并逐步發展成為了巨大的產業鏈,最終數字媒體藝術逐步在知識經濟產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1、數字媒體藝術概述
縱觀近幾年,數字媒體藝術在知識經濟時代得到迅猛發展。數字媒體藝術的概念也滲入人心,大家各持己見,但是大部分的理解都是一樣的。簡單的說,數字媒體藝術就是藝術的創造和形成過程。它依賴于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和現有的資訊、 圖像等科學領域的研究成果,把它們進行藝術加工,利用現代傳媒進行傳播,從而形成數字媒體藝術。與其他藝術形式相比,數字媒體藝術的獨特之處在于它的表現形式和藝術創作過程部分或者全部都得依托數字科技手段。通過數字媒體或數字藝術而產生的設計作品或者是視覺藝術是其應用表現之一。從目前來看,數字媒體藝術堪稱藝術設計中活力四射和發展潛力無限的一門藝術。隨著社會和技術的發展,數字媒體技術將呈現更獨特和更具魅力的一面給大家。
2、對數字媒體藝術應用特點剖析
2.1 數字媒體藝術的創作 創作的數字媒體藝術并不是一味的依靠排斥以前的工藝技巧,而是運用數字平臺創作出獨特和自成一體的藝術作品。它所創作出的數字藝術作品能夠使觀眾參與其中,并融入角色。大眾參與的交互可以顛覆角色,大眾不僅能使作品效果改變,并且有機會成為作品的一部分。
2.2 數字媒體藝術表現特征 數字媒體藝術可簡單拆分為“數字”和“數字藝術”。現有的數字和電腦技術的應用可理解成“數字”。而“數字藝術”就是通過 “數字”創造出的作品。“媒體”是數字藝術的一個媒介。
3、數字媒體藝術專業就業方向和發展趨勢
3.1 數字媒體技術就業發展 數字媒體藝術的人才培養方向是技術與藝術兩者兼備的復合型人才。技術和藝術在數字媒體藝術中相輔相成。傳統教育缺少技術與藝術兩者兼備的數字媒體藝術人才,而此類人才的培養也符合新興市場的需求,他們的就業方向主要各級電視臺、影視動畫制作單位、傳媒與廣告公司、數碼藝術公司、展示設計公司、形象企劃公司、多媒體與網頁設計、室內裝修設計、產品造型設計等熱門行業。置身于數字媒體藝術領域的發展是明智的選擇,因為它隱藏了巨大的發展潛力。數字媒體藝術在2002年底正式通過教育部的本科專業審批,成為信息學科向文化藝術領域拓展的新方向。審批通過后,清華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浙江大學、廣東工業大學等高校陸續增添與數字媒體藝術相關的專業,以此滿足市場需求。據相關人士統計透露,我國每年對數字藝術人才的缺口是15萬。而電視卡通業就有每年200億元的廣闊市場。市場的廣闊和需求量使多媒體產業演變成巨大的經濟產業。有專家指出,伴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大眾對視覺美感的要求也逐步提高。
3.2 產業化背景下的數字媒體藝術 以英國這樣的發達國家為例,僅在2000年,數字技術產業(包含數字內容)的年產值就超過600億英磅,而出口產值就遠超過80億英鎊。以數字技術產業相關的雇傭人數共計約195萬人,產值占GDP的7.9%。從數據表明,數字技術產業是英國的第一大產業。美國,作為全球的唯一超級大國,以電影和電腦軟件為主要的數字技術產業,每年的營業額大于4000億美元,占GDP的4%。更為驚人的是數字技術產業(媒體藝術、電子游戲、動漫卡通等)在日本的產值超過鋼鐵行業生產總值的兩倍。這一產值使日本的數字技術產業成為僅次于汽車產業的第二大產業。據相關數據統計表明,截至目前為止,用電腦直接從事數碼藝術工作的有將近十萬人。除此之外,每年有三十多萬人接受相關數碼產業的職業技能培訓。韓國的數字技術產業以游戲產業尤為出名,并且已經一躍位居韓國的第一大產業,連汽車產業也位居其后。數字技術產業在中國的發展也相當的樂觀,并且網絡游戲在這一行業顯得尤為突出。根據國際數據公司(IDC)得出,相比于2002年的中國的網絡游戲市場,2003年的網絡游戲市場的規模發展得到飛躍式的進步,產值達到13.2億RMB,2004年達到39.1億RMB。從2003年到2004年凈增長了25.9億RMB,產值一下翻了兩翻。由此數據表明,中國的網絡游戲市場巨大,隱藏巨大商機。在動畫方面,專家預測:中國的動漫產業具有無比巨大的市場,產值預計可達到200億元。僅僅在中國的發達城市,如上海、北京、廣州三地的青少年動漫消費就能達到13億元。其消費人群的年齡是介于13歲到30歲。此外,動漫產業還能帶動與之相關的產業的發展,如文具產業、兒童食品、兒童服裝、兒童音像制品、和各類兒童出版物。這些產業的年產值總共是2050億元。這些產值都是由動漫產業帶來的,收入相當可觀。
3.3 數字媒體藝術發展形式 數字媒體藝術的新美學特征在于它打破常規,把高難度和神秘化的東西轉化為大家都能接受和能明白的藝術表現形式,給人一場視覺上的盛宴。數字媒體藝術把科學元素和藝術元素科學結合起來,以簡單的破譯方式呈現給大家。作品的繁華與燦爛,驚艷與絕美,對數字媒體藝術來說就是通過電腦的編程來全自動化的詮釋與解讀。無論是藝術的形式還是內容,在電腦上它們都具有同一性。在藝術領域,數字媒體藝術的發展是對這一領域革命性的顛覆,具有里程碑的意義。不同的藝術信息可以實現相互轉換,而大家也能享受到非凡的視覺特效和藝術視野。
數字媒體藝術與三棱鏡有著驚人的相同點。三棱鏡觀察者的角度不同,它相對應折射出的光芒也不同。而數字媒體藝術也如此。數字媒體藝術作為一種新的藝術形式,依托數字科技和現代傳媒技術,將人的理性思維和藝術感性思維融為一體,以嶄新而又獨特的形式展現給大家。它由藝術層、科技層、媒體層、應用層相互交叉構成,包括廣泛的商業設計和大眾藝術。數字媒體藝術具有創作工具的數字化、作品展示的交互性、作品呈現的多態性、表現題材的廣泛性特征。其具體的呈現為:創作過程是先由各類藝術(影視藝術、合成藝術、網絡藝術等)與計算機技術的有效結合,以互聯網作為傳播媒體,最后的一步就是結合智能軟件,最終產出藝術作品。科技的進步和觀念的創新將成為推動數字媒體藝術發展的動力,而創意產業和信息設計將是數字媒體藝術的發展主流,數字媒體藝術引領藝術創新到更加非凡獨特的思維和更寬、更廣的視野。
4、結束語
由上綜述得出,數字媒體技術的發展無論在手段上,傳播途徑和傳播空間上都為藝術創作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數字媒體藝術也將也將伴隨著人類進入“數字化生存”的時代逐步成為藝術最具代表性的形式。數字媒體技術的發展前景無可估量。基于這一現狀,時代生產力和數字信息技術及新媒體的滲透對數字媒體藝術發展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這樣,數字媒體藝術與傳統藝術和傳統美學的關系越來越緊密。
參考文獻:
[1]李四達.數字媒體藝術的理論探索[J].飾,2006(3).
[2]李四達.后影像時代的新媒體藝術探索——數字媒體與當代藝術的融合[J].飾,2007(4).
[3]桂宇暉.面向新世紀的數碼設計藝術學科發展[J].武漢大學學報(工學版),2003,36(2).
[關鍵詞]中國畫課程 古絹紙 教學方法
[作者簡介]劉化宇(1974- ),男,吉林吉林人,北華大學美術學院美術系中國畫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碩士,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美術學、中國畫。(吉林 吉林 132013)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4)12-0151-02
高校中國畫課程古絹紙的教學方法是高校國畫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國畫課程的不斷深入和教學改革,國畫教學中的古絹紙應用和實踐逐漸受到重視,運用古絹紙的教學課程應運而生,成為一門新的中國畫教學課程。在本科和研究生階段開設古娟紙課程,能提高和促進中國畫專業教學水平,進一步完善國畫教學改革。中國畫課程古絹紙的運用是國畫專業提高課程,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和操作性,同時還有古絹紙制作和修復理論等課程要求,傳統的國畫教學方法不能達到良好的國畫教學效果,所以,研究及探討高校中國畫課程古絹紙的教學方法具有現實的作用。
一、高校中國畫課程古絹紙教學方法應用的重要意義
第一,通過中國畫課程古絹紙的運用學習,能提高師生掌握古絹紙的實踐運用能力。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師生共同來體會中國畫古絹紙的意蘊和應用,擺脫固定的傳統概念及書本的理論思維,讓師生對中國畫教學課程有重新理解和認識。
第二,中國畫課程古絹紙的教學方法運用,對高校教師及學生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學習觀念要變被動為主動,教師應指導學生在掌握國畫專業的基礎上,學習和掌握繪畫的主要內涵和學習方法。
第三,通過中國畫課程古絹紙的運用學習,能夠更好地了解中國畫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實踐國畫材料以外的繪畫材料,增強了國畫的題材表現性,擴展了表現物象的領域及范圍,對中國畫教學的進一步延伸起到積極作用,同時也促進中國畫教學方法的改進和完善,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和意義。
第四,在學習中國畫古絹紙課程的過程中,不僅要讓師生掌握簡單的古絹本和古紙本運用方法,提高中國畫教學課程水平和社會責任;更重要的是,培養優秀的國畫人才,繼承和發揚中國五千年文化的繪畫精髓,保護好祖國的文化遺產。
二、在中國畫課程中運用古絹紙的教學特點
1.運用傳統國畫材料來表現中國畫作品形式。在表現中國畫作品時,通過運用傳統古絹紙材料可以表現出畫面的視覺沖擊力,增強畫面的繪畫感和材質感,得到客觀的視覺感受,完善畫面的渾厚和空間深度,推高國畫的作品質量,更好地表現出中國畫作品的整體效果。
2.運用傳統國畫材料來復制、修復和臨摹古代的繪畫作品。師生共同學習如何利用古絹紙制作方法完成修復古人繪畫作品,還原古畫舊貌,保留和修繕中國傳統的歷史文獻、書籍和古畫重要資料方法。通過中國畫課程古絹紙的研究和實踐,傳承中國文化,培養相關的復制、修復和臨摹古畫作品人才,有效提高高校國畫教學質量。
3.學生必須具備一定的國畫基礎和美術理論水平,才能掌握理解,學習起來具有一定的難度。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要詳細講解相關理論知識內容,讓學生了解知識的難點和重點并逐步掌握;學生也應以良好的態度和積極向學的主動性應對學習,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實現新舊知識的融會,在老師的指導下,完成中國畫課程古絹紙的學習。
4.課程實踐性強,應用性比較突出,操控性比較靈活。首先,學生必須要客觀地、綜合地、辯證地、嚴謹地理解和分析國畫作品,通過一般原則方法及方式來大膽試驗,從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總結。教師應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在課堂實踐的過程中讓學生靈活把握。因操控具有一定的難度,有失敗的可能性,且材料應用的范圍比較廣、復雜多樣,當某些材料不容易獲得的時候,就需要用別的材料代替,這就更增加了操作的不確定性,很容易讓學生感到困惑、枯燥無味,從而對課程失去信心。教師要充分了解每位學生的實際狀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靈活處理好每位學生的學習心態變化,同時要根據不同學生完成的實際情況來做不同的講解,這也就對師生之間的互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5.師生共同研究、實驗的互動特點。學生在課程學習中,會不斷產生新的問題和困難,這就需要教師和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共同探討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完善學生的認知能力。在實驗進行的過程中,教師要親自做示范,學生積極響應,教師與學生的互動增強了團隊精神,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熱情,轉變傳統的“師教生學”的思維方式和教學模式,形成新的互動教學的理念和模式,從而共同完成好中國畫課程教學實驗。
三、高校中國畫課程古絹紙的教學方法
1.課堂示范。教師要在課堂上示范古絹紙的制作過程,講解與示范同時進行,并指導學生如何運用材料本身的特點來表現主題,豐富畫面的中心內容。在課程教學的過程中,不斷促進學生的主觀體會,牢牢掌握實踐過程,更好地把握難懂的步驟和原理。教師應反復進行示范,直接的面對面的實踐操作,能夠幫助學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制作過程中的難點、重點;教師在示范講解作品的同時,學生也會不知不覺地參與到課程中來,并容易進入角色。這樣的方式讓學生在以后獨立完成作品時,能夠很好地掌握其示范要領,達到理想的教學目的,因此,課堂示范是高校中國畫課程古絹紙的重要教學方法。
2.啟發引導。在學生學習研究和實踐過程中,要把握學生主要的學習方向,引領學生體會中國畫古絹紙的制作技巧,利用古絹紙的特性來表現畫面。學生在制作繪畫作品前,教師要首先引導學生去了解作品制作的年代和歷史背景,仔細查驗繪畫作品的絹紙程度,對作品畫面進行詳細的觀察和了解,啟發學生大膽運用舊色還原,做到畫在心中,通過實驗實現制作紙絹與國畫作品保持一致的絹紙色。啟發學生在掌握古絹紙還原方法的同時,還要加強繪畫技巧的融會貫通,不要完全依靠絹紙還原方法來單純去實驗,要學會自然為上的法則綜合協調整個畫面,達到絹紙和繪畫技法完整和諧統一。總之,引導、啟發學生實踐、運用繪畫絹紙技巧是重要的教學環節和教學內容,同時也是較好的教學方法和手段。
3.材料分析。中國畫古絹紙的制作教學環節離不開材料分析。首先,應讓學生了解絹紙的構造。古絹紙是指紙本和絹本,它們是制作繪畫作品的重要載體,利用紙本和絹本來營造繪畫作品意境。學生在掌握制作古絹紙時,要學會制作古紙和古絹。古紙和古絹的制作過程實際就是材料分析過程,分析可以從四個方面進行,依次是:古絹紙的舊色還原分析、古絹紙的舊色渲染分析、古絹紙的污舊處理分析、古絹紙的殘舊還原分析。要實現對絹紙的掌握,還需要教師給學生講解材料的運用技巧,讓學生學會如何使用礦物性顏料和植物性顏料。礦物性顏料可以根據制作紙絹的特點,采用細粉狀和塊狀材料,充分掌控赭石、朱砂、石綠、土黃、石青等礦物材料。同時學生也要學會掌握植物性顏料,以水狀細顆粒的透明色運用為主,采用花青、藤黃、槐黃、胭脂、梔子黃、紅茶、徽墨等植物性顏料。學生在學習實踐中容易混淆概念,知識難點掌握不好,理論內容難以消化,實踐的過程中難免會手忙腳亂、不知所措。因此,教師在實踐前要有充分的心理準備和一定的失誤預知感,強化課前和課后學生理論知識的積累和培養,促進學生知識點的學習和掌握。同時教師也要不斷提高業務水平,勇于創新實踐教學,師生通力協作,相互配合,從而實現最佳的教學效果。
4.構建教學實驗室。學校在條件許可下應配備一間教學實驗室,保證教學實踐的順利開展。教師和學生在教學實驗室里制作作品時,要有材料架、操作臺和多媒體網絡設備,同時還應具備切割機器和研磨工具,對大幅作品,還要有升降機等設備,每位學生要有獨立的空間和公共的實驗空間,在條件允許的前提下,還應該配備以自然光為主的光源天光窗等。另外,教師和學生也不能完全依賴實驗室設施設備,實驗室只是實踐輔助工具,最重要的還是教師的教學水平和學生的學習素質。完善教學實驗室的同時,也要不斷加強師生的整體學術質量和水平,這樣才能構建完整的教學實踐實驗體系。
5.運用多媒體網絡教學。充分利用信息網絡資源,把圖片、資料、視頻、動畫和音頻等相關信息資料整合到一起,利用其多媒體的特點來進行師生學術互動交流,并將有效的網絡信息內容進行整理并及時反饋,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學生的網絡學習能力。網絡教學內容更加豐富易懂,課程內容通過多媒體傳輸到每位學生的信息平臺上,學生可以更直接地感受和理性地分析教學內容,提高了課程教學的趣味性和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增進了教師和學生的信息網絡交流。多媒體教學資源公開化對學生具有深遠意義,教師的課程教案、教學日志、教學方法和教學資源等及時上傳到互聯網,為學生提供整體的教學思路和教學目標,填補了課堂教學的空白,增加了師生的溝通渠道,讓學生可以更好掌握有關教學課程要求和內容。多媒體教學是對傳統課程教學模式的有效補充,豐富完善了中國畫課程古絹紙的教學方法。
6.強化理論和知識的積累。教師應認識到學生理論水平和知識儲備的重要性,通過課程教學實踐,幫助學生掌握理論的同時,還應要求學生注重自身思維認識水平的提高,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認識。教師也從客觀的角度去認識分析,縮短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理論區別,加大力量研究、解決教學中的實際問題,通過理論的支撐和知識的再認識去提高教學質量。學生理論水平的高低,不僅依靠學生的自身修養和勤奮努力,同時也需要教師進行教育輔導,教授學生如何學習提高理論水平,怎樣把知識貫穿到理論中來,理論的強化最終是為了知識的再積累,知識的積累也是對理論的進一步完善。在加強學生的理論學習的過程中,也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應認真體會理論教學,用新穎的理論教學方法展示出最新的教學成果,向學生不斷傳授知識財富。
注重實踐運用及操作能力。中國畫古絹紙課程教學離不開對作品細致入微的觀察和實踐,耐心地進行深層次的研究對提高教學效果至關重要。培養學生的實踐運用能力會對中國畫教學目標的實現起到積極意義。在中國畫古絹紙教學課程中,制作作品是重要的教學環節,也是學生學習、了解以及實踐運用古絹紙制作材料技巧的最佳途徑。另外,在運用古絹紙材料的過程中,教師不能只是簡單地讓學生去體會古絹紙材料作品的表面含義,而應該讓學生親身實踐繪制作品的操作技巧。學生在深入實踐和制作作品的同時,加深和拓展對古娟紙知識相關領域的認識和探索,豐富想象力,完善中國畫繪畫、制作技巧,不斷促進學生綜合繪畫能力和制作水平的提高。與此同時,促使教師不斷改進中國畫古絹紙的教學方法,實現教學相長。
[參考文獻]
[1]葛路.美術史論[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2.
[2]潘運告.中國書畫論叢書[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2.
[3]伍蠡甫.中國古代美學藝術論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4]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M].臺北:臺灣學生書局出版社,1966.
[5]楊仁愷.中國書畫[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關鍵詞】普通高校 公共藝術教育 評價 多元化 復合性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06-0221-02
普通高校開設公共藝術教育課程,是基于教育部的一系列相關文件要求,以提高大學生的藝術人文素養,培養其高雅的審美品位,實現其完美的心智和人格為目標的前提下開設的。由于學生對藝術科目學習的興趣和動機與評價考核息息相關,因此要想最大程度的實現這些目標,就需要建立一整套科學合理的評價方案和機制,對學生的成績進行較為全面的考核與評定。
一、評價在教學中的特殊作用
評價是藝術教學中的重要環節,是對學生學習成果的記錄、整理和研究,“assessment”是西方學者對評價的稱謂,通常理解為以某些標準來評定學生的行為過程。在藝術教育中,通過相應標準來評價學生的學習過程與成果,其目的在于考查學生對預期目標的實現程度,判斷每位學生的潛能是否在教學中得到極大程度的發揮,并以此作為檢驗教學效果的主要途徑。評價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均體現出不同的作用:在教學計劃的制定階段,測定性評價的運用有利于幫助教師了解到學生的興趣和需要,并在此基礎上對教學方案進行完善;進入教學過程中,教學性評價和形成性評價則發揮另外的作用,可隨時反饋學生的學習狀況,方便教師根據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調整教學模式和教學重心;教學結束時,終結性評價又呈現出特殊作用,在反映學生學習成果的同時,還能檢驗教學目標的實現程度,并對教師制定新的教學計劃起到積極的指導作用。
二、藝術教育評價中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我國藝術教育有了快速發展。特別是高校的藝術教育也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和完善,學科間更加注重相互的融合性,教學模式也更加科學且多元化,但在評價方面依然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1.偏重主觀感受
評價過程中教師容易偏重主觀性,通常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評價主體較單一。一般由授課教師單獨進行,很少聽取其他方面的意見。二是評價標準相對滯后。教師通常以個人審美好惡為判斷標準,缺少一個明確的讓學生在每個階段學習前就清楚了解的評價標準。
2.方式相對單一
目前藝術教育中常見的評價方式是將學生的平時成績和考試成績按某種比例整合起來,給出一個最終成績。然而在階段性的教育中,通常是將部分學習最終完成的作品作為考核對象,這種“終評性”考核形成的評價方式雖然能夠反映學生當前的專業水平和能力,但卻由于忽略了對學習過程的及時考察,而不能對學生的綜合素質和潛能做出較為準確的評價與判斷。
3.缺乏師生交流
評價中目前最常用的表現方式是等級或分值,看似一目了然,實則對藝術學科卻并不適用,因為等級或分值無法將學生的優勢與不足等相關信息細致準確地回饋給學生,更不能為學生明確指出問題所在和將來的努力方向。
4.忽略個體發展
藝術教育評價通常是以學生的整體能力和水平作為參照標準,這種評價雖然可對單位范圍內學生的專業水平進行某種劃分,但卻更接近于數值范疇的常模參照,個體在不同階段不同程度的成長和發展卻被疏忽了。
由上可見,普通高校制定合理的藝術教育評價標準尤為重要。
三、藝術教育評價的標準依據和方式
(一)根據學校具體情況制定藝術教育課程的評價標準
以中國政法大學為例,一所以法學為主,兼有文學、史學、哲學等多學科的教育部直屬重點高校,因面向全國各地招生,學生來源四面八方:有來自城市的、也有來自鄉村的;有來自山區的、也有來自西部的;有來自外校的交流生,也有來自不同國度的外籍留學生。不同地區、不同國籍的學生有著不同的文化基礎和特點,受藝術教育的程度也不均衡。那些來自經濟文化發展快的省市的學生(如北京、上海、浙江、山東等),因教育理念更新較快,受藝術教育的程度較高;來自山區、西部等偏遠地區的學生,因家鄉網絡交通建設較慢,他們的藝術文化教育相對缺失,藝術視野較窄,審美鑒賞力偏低,但其對當地民族文化了解頗深;對于來自海外的留學生,他們對我國民族藝術文化了解甚少,很多存在國語障礙,學習困難較大,短期提高程度有限。由此可見,我們在制定公共藝術教育課程的評價標準和考核辦法時,需要考慮諸多因素如學生的接受能力、心理特點、普通話程度、文化基礎等等,要以激發其學習興趣、充分發揮其才能和個性為導向。從美育的視角來看,公共藝術教育課程不僅是單純為某一門藝術理論的學習,或某一種藝術技能的實踐,更是幫助學生構建相對完整的審美意識體系。因此,在進行評價時,要從藝術教育的特點出發,弄清重點和難點,遵循藝術教育規律,將定性和定量兩種指標結合考慮,以便對學生的學習成績作出較為客觀、公平和全面的評價。這種評價標準既不能讓學生感覺考查方式過于簡單而忽視對藝術課程的學習,也不能讓學生感覺學習過程過于復雜高難而產生敬而遠之的畏懼心理。
(二)堅持因材施教的原則制定藝術教育課程的評價標準
學校中因各自不同的專業特色也富于了學生不同的特點和氣質,如法學院的學生在專業學習中大都強化了抽象邏輯思維和辨證思維,而中文系的學生則強化了形象思維和輻散思維,體育系的同學則強化了直覺行動思維。以此推論,被弱化的思維必須引起我們的重視并逐漸有針對性地加強鍛煉。根據上述特點,應該對學生的思維特點及學習態度進行客觀科學、實事求是的評價,避免教師因主觀臆斷和個人情感的偏好而對評價結果產生負面影響。在評價考查的方式和程序上力求實效簡練,便于普及推廣。
(三)藝術教育課程的環節及評價標準
可將藝術教育課程體系劃分為三大環節,即藝術基礎課程、藝術實踐課程和藝術賞析課程,以下逐一探討每個環節課程的評價標準與方法。
1.藝術基礎課的評價標準及方法
基礎知識的學習, 是藝術教育的一個必然過程, 審美教育會自然而然地融入其中。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動力, 但是如果沒有一定的基礎知識的積累, 學習興趣也只能是短暫的。以審美為核心的藝術教育并不是要繞開基礎知識的學習,而是要研究基礎知識的學習方法。為避免學生在基礎知識的學習中產生枯燥心理,教師需要設計豐富的教學形式,可以將看、聽、操作相結合,深化推行立體式的教學方式。面對沒有任何藝術基礎卻渴望填補藝術知識空白的學生,教師應體現足夠的耐心,不斷堅定其學習的信心和積極性。此環節的評價結果應以階段時間內學生自身藝術修養程度的提高作為主要依據,同時兼顧其在學習過程中的態度是否認真嚴謹,俗話說:“能力可以有大小,但是態度決定一切。”在評價方式上可以適當靈活,如可以采用筆試或口試的形式,也可以讓學生通過自己喜歡的作品來展示對所學內容知識的掌握和理解。
2.藝術實踐環節的評價標準及方法
藝術實踐能力的培養過程伴隨著對審美的體驗,此環節的學習主要是為了讓學生對某一藝術門類有所嘗試和了解,激發其對藝術的興趣和愛好,陶冶性情,健康身心,提升藝術實踐能力和創作能力,進一步豐富學生的文化生活,使學生的個人素養更為綜合全面。對于某一藝術技能的初學者來講,想在短時期內提高專業技能水平,一般而言是有一定的難度的。因此,教師的評價應該以鼓勵學生的積極性為主,用長期的眼光來看待其內在潛力和學習成果。對于不同基礎情況的學生要區別對待,提出相對合理的要求,力求使每一位學習者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一定提高。對于藝術技能環節的學習成果的評價應全面客觀,既要考慮到學生在一定階段時間內藝術修養與技能的提升程度,也要考慮其參加學校各類藝術團體活動的狀態,此外要鼓勵學生尋求機會開發自身藝術創作的能力并將表現納入藝術考核范圍。例如參加各類藝術技能競賽且斬獲名次;積極參加學校及社會各界舉辦的各種文化藝術類活動;公開發表藝術論文、創作歌曲、書法及繪畫作品等。如此一來,可以進一步引導學生學以致用,讓自己真正地參與藝術活動,而讓藝術活躍到自己的生活中去,不斷提高和發展自身的創造能力。
3.藝術鑒賞環節的評價標準及方法
為豐富學生的審美感受提升學生的審美品位,普通高校均開設各種藝術鑒賞類課程,此類課程教學中將音樂、文學、美術、舞蹈、影視等藝術形式融為一體,一方面拓展了學生的審美視野,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學生整合欣賞藝術作品的綜合的審美能力,使學生在最短的學習時間里,盡可能多的了解中西方優秀的民族藝術文化及經典成果,力求將本土特色的藝術文化發展與人類精神文明的精髓自然相聯。與此同時,還需培養學生適當運用藝術批判理論的意識和習慣,提高其辯證分析和解讀作品的能力,最終實現其由感性認識至理性認識的深入。論及評價方法,筆者認為主要從三方面考慮:一是在平時測驗中應考慮多設置一些開放性題目,鼓勵學生啟用發散思維和創新思維,對有代表性的典型藝術作品做出有新意和創造性的闡釋;二是課堂討論內容和問題的設計要科學合理,評價中應參考學生發言的積極性和深度思考的程度;三是終評考核時不要用固定答案來約束學生活躍的創造力,應以測試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辯證分析能力為主,以便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養成課后查閱文獻的一貫性,形成穩定成熟的藝術審美價值觀。
四、藝術教育評價結果的說明
以往在藝術教育評價中通常用等級和分數來表明結果,教師大多忽略了對考查結果的說明及詮釋。教師的公平準確的描述性評語可以使學生對自身的藝術感知力、藝術理解力、藝術創作力、藝術表現力等方面有更明晰的認識,教師誠懇的建議性評語又可以端正學生學習中不成熟的思路和方法,對于學生取得的成績教師給予鼓勵的評價表述、對于需要改進的不足之處教師也需直白地加以指出,以便明確其未來的努力方向。教師對評價結果的公布方式可以不拘一格,既可通過書面形式又可用口頭表達。只是在公布評價結果的時候,對評價方式和評價標準應做進一步說明解釋,讓學生能夠更清楚地理解教師的評價是中肯的、可信的。
五、藝術教育評價標準的理念
普通高校藝術教育課程的考核評價需要樹立動態、多元、復合性的評價理念,教師應分析學生的優勢和不足,從多個角度對其進行考查,考查方式盡可能多樣化,成績評定盡可能多元化。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專業特點和個性差異,在整場考核評定中封閉性試題的比例要適度合理,既要重視學生的學習成績,了解他們對知識掌握的準確性,又要挖掘和發展其在不同方面的潛在能力,將學生參與多種藝術活動的狀況,藝術實踐技能的提高,以及對藝術作品的獨創解讀等作為評價考核的重要因素。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的選擇與設計也應以此為依據,擴展評價指標,結合學生的課堂表現、課后思考、創新能力等情況,進行動態的開放的復合性評價。當然,我們也要克服在教學評價過程中容易出現的目標指向不清楚、評價隨意性較大、成績衡量不規范等問題,力求給予學生的評價是公正、合理、科學的。學生在老師的幫助下能及時解決出現的問題。與此同時,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獲得激勵,自信心也不斷增強,通過對不同門類藝術教育課程的學習,最大限度地促進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提升其對藝術魅力的感悟力,最終實現心智和人格的完美。
參考文獻:
[1]閆飛龍,《高等教育評價標準的本質問題與多元化》,載《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1年第5期。
[2]荀振芳,《大學教學評價的價值反思》,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3]張希承,《建立多元化的藝術教育評價體系》,載《藝術教育》2011年第11期。
[4]翟天山等,《教育評價學》,武漢工業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
[5]趙建友等,《抓科研促發展創特色》,載《教育研究》2011年第6期。
[6]埃利奧特?W?艾斯納,《教育想象――學校課程設計與評價》,李雁冰等譯,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