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7 18:05:4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金融企業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1.物流金融的概念
從廣義上講,物流金融是指面向物流運營全過程,應用各種金融產品,實施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有效整合,組織和調節供應鏈運作過程中貨幣資金的運動,從而提高資金運行效率的一系列經營活動。從狹義上講,物流金融是指企業以市場暢銷、價格波動幅度小、處于正常貿易流轉狀態且符合要求的產品向銀行抵押作為授信條件,運用物流公司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統,將銀行的資金流與企業的物流進行結合,向公司提供融資、結算等服務于一體的銀行綜合服務業務。
2.物流金融的作用
物流金融其實就是物流的組成部分。現代物流本身就包括商品流通過程中的資金流和信息流,因此,可以認為物流金融是物流業務發展的內在的、客觀的需要,同時,物流金融也是物流企業提供物流增值服務的主要內容之一。
融資企業。物流金融業務利用動產質押突破了傳統固定資產抵押模式,緩解了貸款企業急需的流動資金;物流金融作為一種新的融資模式,有效降低企業50%的融資成本,加快了資金周轉率;貸款企業利用銀行的資金與物流企業的規范化、信息化管理,縮短了銷售周期、降低產品庫存,加快了產品周轉,提高了資金利用率。
銀行。物流金融業務為銀行完善結算支付工具,提高中間業務收入創造了機會;銀行在發展該業務的同時,也開發了新的客戶群體,培育了潛在的優質客戶;銀行通過承兌匯票業務不僅可以快速吸收存款,還通過銀承貼現獲得了一定的利潤;銀行通過和物流公司的合作,極大地降低了資金風險,據有關銀行統計物流金融的壞賬率低于0.2%,大大低于銀行現有業務的壞賬率。
生產企業。生產商參與物流金融業務,可以提高企業資金回籠速度,加快了資金周轉,降低了運營成本;解決了下游經銷商的周轉資金,生產企業可以穩定并拓展銷售網絡,有效擴大了產能。
物流企業。物流業與金融業結合,創造了一個跨行業、相互交叉發展的新業務空間,為同質化經營向差異化經營的轉變提供了可能;物流企業通過融資物流業務,在獲得物流業務的報酬之外還可以得到為企業提供增值服務的報酬,這種報酬通常是與融資金額或與貨物價值相掛鉤,從而極大地提高了自身的盈利水平;利用融資物流業務,物流企業可以快速切入核心企業的供應鏈,從核心企業向其上游和下游拓展,延伸服務鏈條。
二、物流金融發展現狀
隨著現代物流的發展,物流金融已經成為世界各大物流企業新的利潤來源。世界最大的船運公司馬士基、快遞物流公司UPS等都在大力開展物流金融業務,這些跨國公司依托良好的信譽和強大的金融實力,結合自己對物流過程中貨物實際監控,在為發貨方和貨主提供物流服務的同時,也提供物流金融服務,如開具信用證、倉單質押、票據擔保、結算融資等,這樣不僅吸引了更多客戶,而且在物流金融活動中還創造了可觀的利潤。以UPS為例,為了推進物流金融服務,公司于2001年5月并購了美國第一國際銀行,將其改造成UPS金融部門。在UPS提供的物流金融服務中,UPS在收貨的同時直接給出口商提供預付貨款,貨物即是抵押,這樣,小型出口商們得到及時的現金流;UPS再通過UPS銀行實現與進口商的結算,而貨物在UPS手中,也不必擔心進口商賴賬的風險。對于出口企業來說,借用UPS的資金流,貨物發出之后立刻就能變現,如果把這筆現金再拿去做其他的流動用途,便能增加資金的周轉率。
國內物流金融業務發展處于探索階段,但近年來發展速度很快。國內大型物流倉儲企業因為具有天時、地利、人和的先決條件和較大規模、良好行業信譽和充足資本儲備,在物流金融業務拓展方面呈現出明顯的優勢。2005年以來,國內多家第三方物流公司和銀行攜手開展物流金融的新業務。中國誠通集團在全國各主要城市擁有近100家大型倉庫,占地面積1500多萬平方米,庫房面積200萬平方米,貨場面積370萬平方米,擁有鐵路專用線120多條,存儲能力為1000萬噸,年吞吐能力為4000萬噸,擁有國內最大的倉儲企業中國物資儲運總公司,該公司與中國工商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和中國農業銀行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中信實業銀行、廣發銀行等十幾家金融機構建立合作關系,為500多家客戶累計提供質押監管融資近200億元,抵押產品涉及黑色金屬材料、有色金屬材料、建材、食品、家電、汽車、紙張、煤炭、化工等諸多種類。①2005年12月22日,該公司與中國建設銀行簽署《銀企合作協議》,開展監管貨物、倉單質押、動產質押、指定付款買方信貸(保兌倉)等物流金融業務。中遠物流從2006年開始探索物流金融業務,已先后與國內14家銀行簽訂了框架協議,目前開發項目累計達到300多個。業務模式在倉單質押、保兌倉基礎上,中遠物流還結合自身優勢打造了海陸倉操作模式,即銀行為進口商開立信用證向國外的生產商購買貨物,進口商繳納一定比例的保證金,其余部分以進口貨物的貨權提供質押擔保的貨押業務。中國對外貿易運輸(集團)總公司于2006年7月與中國工商銀行簽署了《物流金融戰略框架協議》,在該協議中雙方約定在物流監管與商品融資、物流結算、物流保理、物流擔保和客戶信用風險管理方面共同研發新產品,聯結雙方的服務平臺,延伸客戶服務范圍,為客戶提供高效、低成本的增值服務。
三、企業物流金融的主要業務模式
1.代收貨款
第三方物流企業在將貨物送至收貨方后,貨方收取貨款,并在一定時間內將貨款返還發貨方。第三方物流企業收取現款后,由于時空、技術條件等限制,一般需要滯后一段時間向供方返款,隨著不斷的收款付款業務的開展,在一定的時間后就會積淀下相當規模的資金,不僅方便了客戶,而且也大大改善了企業的現金流。代收貨款模式常見于BtoC業務,并且在郵政物流系統和很多中小型第三方物流供應商中廣泛開展。
2.墊付貨款
墊付貨款模式是發貨人委托第三方物流供應商墊付扣除物流費用的部分或者全部貨款,第三物流供應商向提貨人交貨,根據發貨人的委托同時向提貨人收取發貨人的應收賬款,最后第三方物流供應商與發貨人結清存款。這樣既可以消除發貨人資金積壓的困擾,又可以讓雙方放心。在墊付貨款模式中,除了發貨人與提貨人簽訂的《購銷合同》之外,第三方物流供應商還應該與發貨人簽訂《物流服務合同》,在該合同中發貨人應無條件承擔回購義務。
3.倉單質押
倉單質押分為典型倉單質押模式和綜合倉單質押模式。
典型倉單質押模式是倉單質押的基本模式,融資方把貨物存儲在金融機構指定的倉庫后,憑倉庫開具的貨物倉儲憑證即倉單向金融機構申請融資,金融機構根據貨物的價值向客戶提供一定比例的融資。第三方物流企業根據融資方與金融機構簽訂的質押貸款合同以及三方簽訂的倉單質押業務合作協議書,根據質押物寄存地點的不同,對融資企業提供兩種類型的服務:一是對寄存在本企業倉儲中心的質物提供倉儲管理和監管服務;二是對融資方寄存在經過金融機構確認的本企業之外的其他社會倉庫中的質押物提供監管服務,必要時才提供倉儲管理服務。綜合業務型倉單質押模式。金融機構根據第三方物流企業的規模、經營業績、運營現狀、資產負債比例以及信用程度,授予第三方物流企業一定的信貸額度,第三方物流企業可以直接利用這些信貸額度向相關企業提供便捷靈活的質押貸款業務,由第三方物流企業直接監控質押貸款業務的全過程。這種運作模式把大部分的業務操作集中到第三方物流企業身上,金融機構只要負責對第三方物流企業進行統一授信,其他的都由第三方物流企業負責。
倉單質押業務通過倉儲企業作為第三方擔保人,有效地規避了金融風險,既可以解決貨主企業流動資金緊張的困難,同時保證銀行高利貸安全,又能拓展倉庫服務功能,增加貨源,提高效益。
4.保兌倉業務
保兌倉業務是倉單質押的延伸。在保兌倉業務模式中,制造商、經銷商、第三方物流供應商、銀行四方簽署保兌倉業務合作協議書,經銷商根據與制造商簽訂的購銷合同,向銀行繳納一定比率的保證金,一般不少于經銷商計劃向制造商此次提貨的價款,申請開立銀行承兌匯票,專項用于向制造商支付貨款,由第三方物流供應商提供承兌擔保,經銷商以貨物對第三方物流供應商進行反擔保。第三方物流供應商根據掌控貨物的銷售情況和庫存情況按比例決定承保金額,并收取監管費用。銀行給制造商開出承兌匯票后,制造商向保兌倉交貨,此時轉為倉單質押。通過保兌倉,大大緩解了交易雙方的現金壓力,提高了資金周轉,真正實現了制造商、經銷商、第三方物流和銀行的多贏。
5.物流保理
物流保理模式是保理市場迅速發展的產物,客戶在其產品置于第三方物流企業監管之下的同時,就能憑提單獲得物流企業預付的貨款,貨物運輸和保理業務的辦理同時進行。
ZHONG可指物流企業聯合金融機構為其他中小企業提供的融資服務。從保理業務的服務內容來說,物流保理業務與銀行保理業務無本質不同,但是其經營的主體由銀行變為了第三方物流企業,使物流和金融流的聯系更為緊密。
與金融機構相比,第三方物流企業在對客戶的供應鏈管理中,對于買賣雙方的經營狀況和資信程度都有相當深人的了解,在進行信用評估時不僅手續更為簡捷方便,風險也能夠得到有效控制。金融機構保理業務的主要風險來自于買賣雙方的合謀性欺騙,一旦金融機構在信用評估時出現失誤,就很可能財貨兩空,而在物流保理業務中,由于貨物尚在物流企業控制之下,可以降低這一風險。
即使第三方物流企業因無法追討貨款而將貨物滯留,由于對該貨物市場有相當的了解,與該行業內部的供應商和銷售商具有廣泛的聯系,在貨物變現時能夠享受到諸多的便利,使貨物得到最大程度的保值。
參考文獻:
[1]唐少麟,喬婷婷,發展物流金融強化供應鏈整合———物流金融系列研討之一[J],物流技術,2006,(2)。
[2]林惠丹,第三方物流[M],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4。
[3]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中國物流發展報告(2005)》,北京,中國物資出版社出版,2006。
[4]馬克·格林布萊特(美),施瑞丹·蒂特曼(美),金融市場與公司戰略[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5]林勛亮,對第三方物流企業開展物流金融服務的思考[J],廣東商學院學報,2005,(6)。
[6]唐少藝.,物流金融實務研究[J],中國物流與采購,2005。
[7]傅新平,潘朝暉,我國發展物流主導產業的必要性與對策[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2004(1)。
[8]劉士寧,供應鏈金融的發展現狀與風險防范[J],中國物流與采購,2007,(7)。
[9]戴湘榮,一種新型增值服務模式———倉單質押[J],物流技術,2004,(11)。
[10]陳祥鋒,石代倫,朱道立,金融供應鏈與融通倉服務務[J],中國物流與采購,2006,(3)。
[11]謝鵬,物流金融運作模式探討[J],福建金融,2007,(2)。
[12]中儲發展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年度報告,新浪財經。
[13]孟超,田志軍,第三方物流企業服務創新%%物流金融[J],理論界,2006,(9)
【關鍵詞】金融企業;表外業務;風險防范
表外業務是指金融企業所從事的不列入資產負債表且不影響資產負債總額的經營活動,該活動雖然不產生利息收入,但依靠金融企業的信譽,依靠付出一定的人力、物力、工具和承擔一定的經濟責任來收取手續費和傭金,以改變當期損益和營運成本。廣義的表外業務既包括結算、咨詢、等無風險的服務活動,又包括各種有風險的金融活動。狹義的表外業務則專指有風險的金融活動,這類表外業務一直是金融創新最活躍的領域,也是各商業銀行在表外科目中著重反映和記錄的金融活動。表外業務是一種影響未來而非現在的或有資產和負債,直接作用于金融企業未來的獲利能力和償付能力,能夠潛在地產生未來正或負的現金流量,是金融企業重要的收入來源之一。同時,由于表外業務的不確定性,往往伴隨著比表內業務更大的風險,并且更加難以管理和控制,是金融企業風險控制的要點之一,金融企業主要是通過表外科目對這部分業務進行核算。雖然表外科目反映的資產、負債項目都是或有的,但其產生的收入卻是實在的。
一、表外業務的內容及作用
國外金融企業表外業務品種多樣,手段靈活,已經成為重要的收入來源。這些業務可以具體劃分為兩類:一類是不需要運用金融企業資產或負債而產生的收益或費用的業務,如委托放款;另一類是包含金融企業承諾或包含對金融企業擁有或有要求權的業務。金融企業承諾是金融企業在未來一定時間做或不做某事的保證,對金融企業擁有或有要求權是在偶發事件發生時可以要求金融企業采取相應行動的權利,是有條件的金融企業承諾,由此金融企業均將承擔風險并獲得收益。在國內,由于政策和環境的制約,表外業務的品種還很單一,產生的效益有限。目前,主要有以下幾種:開出信用證(信用證是金融企業應進出口商的請求開給出口商的付款保證,開證行在信用證條款得到完全遵守的情況下,承擔對出口商付款的責任,是國際貿易中的主要結算方式);提供擔保(由擔保金融企業以符合法律手續的書面形式向債權人或有關銀行承諾,當擔保申請人未按合同履行義務時,由擔保金融企業代為償還);承兌匯票(金融企業對出票人的票據進行承兌,保證在該票據到期時無條件支付票據款項);遠期結售匯(金融企業與客戶簽訂協議,約定在未來的某日以特定的牌價買入或賣出外匯,這種結售匯方式的匯率風險由金融企業承擔)。
開展表外業務對金融企業的作用在于可以在變相提供金融企業信用、收取穩定收入的同時,保持資產負債表良好的外觀,維持穩健經營的形象。在一定條件下,表外業務可以全部或部分轉化為表內業務。表外業務雖然沒有利息收入,但可以獲得可觀的手續費收入。近年來,隨著金融業務的不斷拓展,傳統的投資方式已經無法防范匯率、利率、信用等風險,而表外業務則可以通過票據發行便利工具等將金融企業或客戶擁有的外匯資金、證券等金融資產的匯率、利率轉移給票據認購者,達到套期保值的目的。融資證券化的普及,使金融企業通過負債管理增加存款來源、彌補資金缺口的做法日趨失效。隨著表外業務的發展,金融企業逐漸通過資產證券化、利用貸款證券出售和貸款合同出售、發行各種信用證、安排票據發行便利等方式,通過使其資金占用轉變為資金來源,或者以自身的信用滿足客戶的貸款需求等變通方式彌補其資金缺口,擴大信用規模,增加業務收入。由于表外業務項目并不反映在資產負債表上,因而從事此類業務的金融企業不必擔心管制成本,也不必為其風險提取準備金及滿足有關資本充足率的要求,因此可以降低管理成本;另外,通過提供表外信用方式,還可以降低資金成本。表外業務的發展,為金融企業帶來了大量的手續費和傭金收入,而表內資產卻沒有增加,因此資產報酬率有了極大的提高。通過發展表外業務,可以大力拓展金融企業的業務范圍,以更靈活、更多樣的金融產品和金融業務,為客戶提供全方位的服務。由于表外業務提供的是非資金的金融服務,大多數情況下,金融企業只是充當中介人,為客戶提供保證或規避風險的手段,因此其核算不夠嚴密,業務透明度差,而且由于目前主要采用單式記賬法進行核算,造成表外業務的計量不夠準確,尤其是其風險和收益的配比無法按照傳統的表內計量方法確定。
二、表外業務分析
表外業務與表內業務根本不同,在于它不需要通過占用資金和付出高額成本就可以為金融企業帶來穩定的收益。但由于大部分表外業務是以金融企業信用為支付的保證,其潛在風險遠遠大于傳統的表內業務。同時,由于表外業務核算的局限性,其風險的準確計量比較困難,而且對于表外業務來說,只要嚴格控制住風險,就有可觀的收益。因此,表外業務管理和分析的重點應當放在對其風險的評估和量化上。
(一)表外業務風險的計量和分析
在評估表外業務的風險方面,巴塞爾委員會采用了一種適用性較強的綜合方法來加以處理。即把表外業務量發生額與風險信用折算系數相乘得出相當于表內業務的信用量A;然后根據債務人的身份確定對應哪一類風險權重B;A、B相乘,得出最后的表外業務風險資產。
根據上述原理,可以認為:表外業務由正常轉變為風險或損失其實是一個由表外向表內轉化的過程。即表外業務在未形成風險或損失時,對金融企業而言是或有事項,而這種或有事項一旦形成風險或損失,則應由表外核算轉為表內核算。例如,銀行為客戶辦理信用證或擔保業務,在正常情況下,銀行只需要在表外科目中反映,只有收取的手續費收入才入表內科目核算。而當信用證或擔保到期形成風險,銀行需要墊款時,就需要在表內反映。表外業務轉化為表內業務的系數永遠小于或等于1;表外業務風險的評價,可以通過可能轉化為表內事項的表外業務余額占表外業務總額的比例反映。部分表外業務是有擔保的,例如,開出承兌匯票,如果客戶交納65%的保證金或等值抵押物,那么金融企業最多損失該匯票面值的25%,也可以說,金融企業開出承兌匯票的轉化系數最大時為35%,因此可以認為該筆表外業務的風險系數為35%。如果該筆業務的保證金為0,那么其風險系數為100%。按照這種方式對所有表外業務進行加權平均,可以得出總體的表外業務量化的風險指標,通過對該指標的對比、分析,可以對金融企業表外業務風險程度有一個比較客觀、量化的評價。
(二)表外業務收益的分析
表外業務的計量主要是通過表外科目反映,其產生的收益主要在中間業務收入項目中核算。由于表外業務的收入主要是以手續費的方式收取,與貸款、拆放等資產類業務的利息計算不同,它與業務發生額之間的配比關系很不清晰,因此,按照收入與資產余額相比計算收入率的方法是非常不科學的,只能通過中間業務的絕對額變化,或通過中間業務收入的增幅與相關表外業務的增幅之間的動態比率對表外業務的收入情況進行分析。
三、表外業務風險成因
由于表外業務提供的是非資金金融業務,在大多數情況下,金融機構只是充當為客戶提供保證和規避風險的中介,會計核算大多采用單式記賬法,核算不夠嚴密,且表外業務大多以金融機構的信用作為信用支付保證,其潛在風險遠遠大于表內業務,主要風險有:信用風險、市場風險、法律風險及經營風險。信用風險是指業務對象由于主、客觀原因不履行合約而使銀行在表外業務中遭受損失的可能性。市場風險是指由于市場利率、匯率的變動而使銀行在表外業務中遭受損失的可能性。在互換交易、期權交易、貸款承諾及遠期利率協議等衍生金融工具交易中,銀行會經常面臨這種風險,如貸款承諾協議,若市場利率在協議期間上升,銀行的資金成本就會提高,而借款人仍可按照固定利率獲得貸款,這將會使銀行收益下降或承擔虧損;再如固定利率的票據發行便利業務,銀行會面臨市場利率上升、票據發行價格下跌的風險。法律風險是指銀行在表外業務中由于對國內外法律了解不足或認識上存在偏差而導致損失的可能性,通常國內外對表外業務法律的修改及各國法律的協調跟不上銀行表外業務特別是金融衍生產品發展的步伐,因此,某些表外業務合約及其參與者的法律地位往往不明確,其合法性難以得到保證。表外業務的經營風險是由于銀行內部經營管理及法規制度不健全而使表外業務遭受人為損失的可能性。最經常發生的是在金融衍生工具交易中,由于銀行過度使用激勵機制,致使交易員越權交易等給銀行經營造成損失的情況。如許多銀行把交易員的業績與收入掛鉤,交易員為了增加收入,會不自覺地擴大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量和價格限度,這無疑增大了風險系數。
四、表外業務風險防范建議
金融企業可針對每一種表外業務的重要風險點,制定出詳細的規章制度進行約束和限制,對容易出現風險的環節進行重點防范,從基本制度上,保證表外業務經營活動的安全性。而各個經辦部門則必須根據上級行的授權,嚴格按照操作手冊所規定的程序,辦理各類中間業務,稽核審計部門和上級主管部門,應根據操作手冊對其進行檢查、監督。
加強表外業務風險的基礎性管理,是商業銀行完善表外業務風險管理系統的一個重要內容,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堅持對客戶的信用評估制度,對較長期限的貸款擔保和承諾,應定期(三個月、半年或一年)重新協商合同有關條款,以減少信用風險;制定保護性條款,堅持審核授權買賣的證據,要求對方支付保證金,或提供抵押、反擔保等;合理確定和調整表外業務的收費標準,商業銀行可按客戶的信用等級與業務的風險系數收取傭金,例如,按照備用信用證的期限長短、金額大小、企業的信譽程度,確定不同的收費率,通過同業公會的協調,規范競爭,制止各種亂收費、亂降價甚至不收費的惡性競爭行為;重視前臺交易和后臺管理的結合。金融企業表外業務的管理人員,不但要管好前臺交易,也要加強對后臺的結算、報告系統的管理,強化管理、交易、清算三分離體系。
金融企業可借鑒國外表外業務風險管理新技術,最大限度地防范和管理表外業務風險,建立風險的電腦控制系統。跨國銀行在這方面有很多成功的經驗,跨國銀行進行全球管理的關鍵,是建立了完善的信息和控制系統,表外業務(尤其是金融衍生品業務)由于不在財務報表上反映,更是跨國銀行信息和控制系統的重點。該系統一般包括日常監測系統、電腦信息與決策系統,通過數學模型分析,向高級管理層和決策層提供市場的最新變化、最新技術和產品信息,幫助其分析市場趨勢,決定資本額、止虧限額和流動性限額。金融企業可以進行資產組合管理,通過資產組合多樣化來分散表外業務的風險,以通過某種資產的盈利來抵補另一種資產的虧損而取得整體盈利,擁有的資產組合越多,則風險越小。
【參考文獻】
1、新制度在會計確認、計量方面有所突破
其表現在:(1)明確了金融企業會計核算的基本假設和一般原則。會計假設和一般原則是會計確認和計量的前提條件,比如權責發生制原則、配比原則、劃分收益性支出和資本性支出原則等是企業確認費用的前提條件,歷史成本原則是企業對資產、負債進行計價的前提條件。(2)對資產、負債、收入等概念進行了重新定義。概念框架的重構是進行會計確認和計量的基礎,比如新制度對資產的重新定義,成為將開辦費用、待處理財產損失、資產減值等不能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的項目排除在企業資產之外的理論依據。事實上縱觀通篇新制度,大多數的條款是關于如何進行會計確認、計量的規定,其次是關于如何對外進行信息披露的規定,而對會計記錄方面的規定則基本沒有涉及。會計記錄方面的規定留待與會計制度配套的分行業會計核算辦法來解決。
2、新制度采取了更加穩健的會計政策
(1)對朝末資產的計價采用成本與市價孰低法,要求對不實資產計提減值準備。新制度第四十五條規定:“金融企業應該定期或者至少每年年度終了對各項資產進行檢查,根據謹慎性原則,合理地預計各項資產可能發生的損失,對可能發生的各項資產損失計提資產減值準備。”應為之計提減值準備的資產包括:短期投資、應收款項、各項貸款、抵債資產、長期投資、在建工程、固定資產、無形資產等,涉及金融企業的各種主要資產。提前確認可能發生的資產減值損失,充分體現了穩健主義思想。
(2)對與或有事項相關的或有損失和預計負債予以確認并充分披露,而對或有資產一般不予確認。根據會計的實現原則,當期沒有實現的業務或事項就不能在當期確認。按此原則,各種擔保業務、未決訴訟、貸款承諾、銀行承兌匯票等依賴未來事項證明的或有事項,以及未履行或處于履行過程中的衍生金融工具,都不具備確認條件,因而都屬于表外業務。表外業務雖然尚未實現,但給企業帶來極大的潛在風險,特別是衍生金融工具,由于通常只需要5%-20%的保證金就能完成交易,其風險放大作用就更加明顯,英國巴林銀行的倒閉即是一個明證。“以衍生金融工具為代表的表外業務是一把‘雙刃劍’,經營得好會帶來較高收益,否則會蒙受巨額損失。”(劉玉廷,2001)因此,對與或有事項相關的或有損失和預計負債予以確認和披露,是金融企業預防風險的一項重要措施,有關規定在第一百二十五至一百三十一條中得到了充分體現。
(3)對收入確認采取更嚴格的標準。第八十四條規定:“金融企業提供金融產品服務取得收入,應當在以下條件均能滿足時予以確認:①與交易相關的經濟利益能夠流入企業;②收入的金融能夠可靠地計量”。這一條說明,如果有證據表明與交易相關的經濟利益不能流人企業或者收入的金額不能可靠地計量,企業就不能在當期確認該項收入。因此,第八十五條進一步規定:“(金融企業)發放貸款到期90天后尚未收回的,其應計利息停止計人當期利息收入,納入表外核算;已計提的貸款應收利息,在貸款到期90天后仍未收回的,或在應收利息逾期90天后仍未收到的,沖減原已計人損益的利息收入,轉作表外核算。”(4)允許企業自主決定計提壞賬準備和貸款損失準備的范圍、方法、比例,簡化環賬(呆賬)核銷的審批程序,解決了準備金不足、壞賬(呆賬)長期掛賬、資產不實的問題。壞賬準備、貸款損失準備的提取和環賬、呆賬的核銷是金融企業會計制度改革的核心問題之一,新制度對此作了改進。第四十七條規定:“金融企業應當在期末分析各項應收款項的可回收性,并預計可能產生的壞賬損失,計提壞賬準備。計提壞賬準備的方法由金融企業自行決定。金融企業應當制定計提壞帳準備的政策,明確計提準備的范圍、計提方法、賬齡的劃分和提取比例。”第五十九條規定:“對有確鑿的證據表明確實無法收回的應收賬款、貸款、長期投資等,根據金融企業的管理權限,經股東大會或董事會,或行長會議或類似機構批準作為資產損失,沖銷已提取的相關資產減值準備。”
(5)借款費用資本化的處理體現了穩健性原則。第六十九條規定:“如果某項固定資產的購建發生非正常中斷,并且中斷時間超過3個月,應當暫停借款費用的資本化,其中斷期間發生的借款費用,不計入所構建的固定資產成本,將其直接計入當期損益。”
此外,允許企業對固定資產采用加速折舊法,將無形資產在研究與開發過程中發生的材料費用、工資、借款費用等直接計入當期損益,長期股權投資差額攤銷期限的選擇等方面的規定,都是穩健性原則的具體運用。
3、新制度體現了統一性與靈活性的結合
新制度的統一性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與《企業會計制度》統一。兩個制度在基本原則、基本概念等方面是完全一致的,對多數業務的核算原理也基本相同。二是在金融企業之間的統一。新制度不再區分銀行、保險公司、證券公司、期貨公司等制定不同的會計制度,而是制定統一的制度框架,對各類金融企業的會計核算和報告都有規范作用。
在努力實現統一性的同時,新制度保持了必要的靈活性。從橫向上看,考慮到金融企業同一般企業在經營性質上的差異,新制度沒有照搬《企業會計制度》,而是吸取了其原則、概念、基本體系等可取內容,并結合金融企業的業務特點重新制定了有關規定;考慮到不同金融企業之間經營性質上的差異,新制度針對各類金融企業有不同的規定。如第七十八條規定:“金融企業的所有者權益,主要包括實收資本(或股本)、資本公積、盈余公積和未分配利潤等。從事存貸款業務的金融企業計提的一般準備、從事保險業務的金融企業計提的總準備金、從事證券業務的金融企業計提的一般風險準備、以及從事信托業務的金融企業計提的信托賠償準備也是所有者權益的組成部分。”這一規定既指明了金融企業同一般企業在所有者權益構成方面的相同和不同之處,也表明不同金融企業在所有者權益構成方面的不同。從縱向上看,新制度的許多規定比老制度靈活,增加了企業自。比如環賬(呆賬)政策、固定資產折舊政策、所得稅政策等首由企業自行確定。
民營企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已經有目共睹。然而,正是這樣一個群體,在經濟改革初期還僅僅作為一個補充成為出現在國民經濟序列當中。在相關職能部門和決策部門的金融管理過程中,對這一群體的忽視,甚至遏制使他們遭受著長期的不公平的金融服務和待遇。目前,我國的民營企業在金融管理方面仍然面臨很大的融資瓶頸,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融資渠道的單一。目前銀行貸款是民營企業的主要融資渠道,當然也有一些民營上市公司能夠通過資本市場的運作獲得自身發展所需的資金。但是這畢竟是少數,民營企業由于自身先天條件不成熟和基礎薄弱的劣勢,使他們在發展過程中長期處于緩慢發展狀態。而且這部分企業從數量上來看也大都是中小型企業。當前制約民營企業成長壯大的一個重要瓶頸便是融資渠道的單一性。企業除了銀行之外,很少能在其他渠道獲得有效額資金支持。而銀行處于自身利益和風險的考慮,又對中小型的民營企業制定了嚴格的貸款審批條件,審批嚴,放款慢等現象的存在使得民營企業在這一融資渠道中處境艱難。
(2)中小金融機構也不能滿足民營企業的金融需求。針對大型國有商業金融機構不能有效滿足民營企業金融需求的客觀現實,在我國金融體系中產生了一些專門針對中小民營企業的金融服務機構。這些中小金融機構在誕生之處曾經對民營經濟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從這個角度上來講,這些金融機構也存在光明的發展前景。但是在他們的發展過程當中又出現了向大型金融機構靠攏的現象。實際上,他們對中小民營企業的金融支持力度正在逐步減小。
(3)地方性金融機構的支持力度也十分有限。在我國廣大的地方市場中也存在一些面向中小型民營經濟的金融機構,例如農村信用社。但是這些地方性金融服務機構的法人治理結構通常不是十分完善,實際運營資本難以滿足廣大民營企業的需求。他們還需要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才能建立起適合市場需求的統一集中的管理體制。
2加強民營企業的金融管理的政策建議
(1)民營企業自身加強企業內部管理,有效降低企業的經營成本。當前一些民營企業在內部管理中還沒有建立基本的操作規范和人員崗位設置,因此造成企業在生產運作過程中存在大量的資源整合不力,資源浪費現象比較嚴重,這無形中也就增大了企業的成本壓力,同時也是導致資金不能有效利用的一個重要根源。為此廣大民營企業應當從內部成本控制的角度來降低自身的金融需求。
(2)根據市場需求狀況適當調整產品結構。調整產品結構實際上就是創新產品樣式的一個過程。由于民營經濟的生存都有一個根基。這個根基是保證他們利潤空間和盈利能力的核心。因此,很多民營企業在自己的優勢業務領域會不遺余力的加大投入,生產大量的同質產品,造成成本的擠壓不說,也導致這些企業的抗風險能力大大下降。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總體趨勢是不穩定因素和不可控風險越來越多,企業若將所有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里就會面臨更大的風險,同時也產生更大的資金壓力。為此企業應當在當前運轉良好的情況下,適當的調整當前的產品機構。生產和制造出適應未來市場競爭的各種不同類型的產品。這樣,當一種產品因外界環境發生變化的情況下,企業就能啟動另外一種產品的生產運營機制,大大增強了企業的抗風險能力。同時更為重要的是,這種分散了的經營模式有利于堅強企業的金融壓力和金融風險。也是提升企業金融管理能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一)市場不夠完備,單項政策發揮作用打折
科技型中小企業金融服務發展需要一套完善的金融市場體系支撐,包括擔保、保險、創投、股權等市場和信息甄別、知識產權評估機制等。在政策層面,需要包括人才、土地、資本、產業、財稅、工商以及知識產權等各方面的政策配合。僅依靠財政為科技型中小企業提供一定的資金支持,而缺乏完善的金融服務市場和其他相關政策的配套支持,會降低財政支持政策的效果,影響科技型中小企業金融服務的有序發展。在市場不完備的背景下,財政政策與其他相關政策的協調配合方面也存在一些明顯的問題,這主要是政策之間很難做好協調配合,單項的支持政策較難發揮應有的作用效果。例如,財政貼息制度在缺乏商業銀行主動性意愿的情況下,財政貼息制度的實施效果就并不明顯。此外,我國在知識產權保護方面沒有給予太多的關注,即使財政支持政策為科技型中小企業提供了資本支持,在缺乏知識產權保護的情況下,科技型中小企業獲取金融服務也會遇到困難。
(二)缺乏全國性政策性金融機構的支持
目前,我國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的政策性金融機構體系并不健全,沒有服務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的全國性政策性金融機構,特別是能夠直接發放政策性貸款的機構,而僅有的一些政策性擔保機構和政策性產業基金作用非常有限,并不能解決科技型中小企業面臨的融資難問題。
(三)財政支持體系缺乏通盤考慮,支持針對性不足
我國財政科技支出的結構存在著失衡,針對性不夠,應用研究和試驗發展經費支出所占比重大,而對公共產品類型的支出則存在很大的不足。這樣的支出結構會造成財政科技支出的針對性不夠,同社會資金投入覆蓋重疊,從而降低了財政科技經費投入對于科技金融發展的促進作用。例如,我國的股權投資基金的成立屬于各省獨自管轄的領域,但股權投資基金的業務屬于全國甚至全球的,其業務存在集中于一些市場前景好的領域,沒有形成差異化和專業化的業務模式,降低了財政資金整體使用效益。
(四)財政支持科技金融的重點選擇有所偏差
目前,中央與地方財政支持科技金融發展的重點是擔保體系建設和科技信貸,但實際效果不佳。從銀行方面考慮,小額貸款、管理成本和經營風險都較高,經濟效益差。一旦資金面趨緊,首先會縮減科技小額信貸。從政府角度考慮,科技信貸與政策性擔保都需要政府長期給予財政資金支持,其對財政依賴性較大,且越是經濟形勢欠佳,財政收入趨緊時,支出要求卻越高,財政壓力越大。從科技型中小企業角度看,科技信貸抵質押或反擔保物欠缺,可貸款額度小、期限短,通常年內(資金需求時限內)難以有效解決企業的長期資金需求。從擔保機構看,資本金有限,科技企業的反擔保物欠缺、風險收益不對稱,作為主營業務是不可持續的。這些因素決定了科技擔保與信貸在支持科技企業融資方面的效果是有限。綜合來看,資本市場融資特別是區域性股權資本市場融資,應該是科技金融體系發展的關鍵,也應是財政支持的重點,但目前這方面的相關支持政策不多且力度不大。
(五)財政科技支出的持續性不強和管理不佳
科技創新包括了研究開發、成果轉化和高新技術產業化等不同的階段。每一個階段都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特別是科技成果轉化。其過程比較長,需要持續性的投入。但財政科技支出往往很難持續發揮作用,其更多的是一次性投入,持續性不強。且對不同階段投入的資金管理不佳,缺乏有效的績效管理。績效管理理念缺乏,存在重立項、輕績效問題,戰略性綜合性績效評價和機構績效評價開展少,評價結果運用不充分,項目績效評價流于形式等問題。(六)財政對于科技金融發展的支撐條件投入不夠。科技金融市場發展完善需要有完善的知識產權交易市場、大量專業的科技項目評估機構等提供支撐,目前我國服務于科技成果定價、評估、轉移的市場、機構等尚不完善。雖然各項專項資金中雖然明確要對科技型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和服務機構給予支持,但規定過于原則,也沒有專業化的運行機構,財政對這些支撐科技金融發展的基礎條件投入不足,難以較快速地改善支撐科技金融系統發展的基礎狀況。
二、構建和完善促進科技型中小企業金融發展的財政政策體系的對策建議
總的來看,我國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金融服務發展的財政政策體系是基本完善的,但是由于上述的缺乏政策性機構、市場不完備、統籌考慮不足等,使得該體系還有著調整完善的空間。財政支持是多種支持方式和支持渠道的組合搭配,只有各方方式和渠道共同發揮作用,才能實現良好的政策效應。針對我國的現實情況,應按照風險共擔、服務多元、財務可持續、規則簡化、政策差異化的原則,在政策缺失部分創新供給,逐步完善構建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金融服務發展的財政政策體系,并對原有的支持政策部分,不斷優化完善,使其發揮更大的效益。具體來說,我們建議從完善組織機構、培養市場主體、建設服務平臺和引導創新服務等四個方面來構建完善我國的財政政策支持體系。
(一)構建完善提供科技型中小企業金融服務的組織機構
1.支持成立國家級的科技銀行。2009年來,我國各地科技支行、科技分行和科技銀行的相繼出現,對于科技型中小企業的信貸服務具有重要和積極的意義。但是這些科技銀行都是立足于區域,服務范圍有限,并且科技銀行可能存在服務領域集中的問題。再由于科技銀行始終是商業銀行,即使在有財政資金給予貸款補貼的情況下,基于自利考慮,也不一定愿意給予一些科技企業和科技創新項目貸款。這種情況下,以財政資金出資成立國家級的政策性科技銀行顯得就有必要。國家科技銀行可以在幾個方面發揮作用:一是直接為科技型中小企業和創新項目提供低息貸款、甚至無息貸款;二是為支持科技金融體系建設的項目,如科技型中小企業征信系統、知識產權評估系統構建等提供資金支持;三是能夠實現國家創新戰略,統籌協調全國的科技項目獲取金融支持。國家級的科研銀行在全國開展業務,并在統一的事業部研究安排貸款項目。
2.支持建立在國家層面設立再保險機構。目前我國的科技保險主要立足于區域,服務于區域內的企業。一般來說,同一個區域內會聚集相似的企業,這就造成科技型中小企業風險同質。如此,風險將會聚集在保險企業方面,保險企業不得不要求較高的保費。鑒此,通過設立政府完全出資或者政府參股的國家級的政策性再保險機構,為科技保險提供再保險,分擔保險企業風險,消除保險企業的后顧之憂,推動其為科技型中小企業提供保險服務將十分必要。國家層面的再保險機構,可能通過在全國范圍內、在不同領域進行風險匹配,改變風險結構、化解風險,從而降低科技保險保費,讓科技型中小企業能夠獲取更好相關服務支持。
3.支持建立區域性金融服務機構。大型商業銀行在服務科技型中小企業方面是有明顯缺陷的,其不如區域性的、專業性的中小金融機構。而在我國,縣域銀行、社區銀行缺失,小額貸款公司在服務科技型企業上專業化程度不夠,科技性專業機構數量又十分有限。在區域性科技金融服務機構建設方面,財政資金大有可為。具體來說,可以通過基建專項支持、參股等形式,充分調動銀行、風投機構、證券公司、擔保公司、行業協會、高科技園區、中介機構以及企業等各方面資源,積極構建區域性的金融機構。
(二)培育金融服務主體,促進多樣性科技金融服務市場發展
1.加大財政獎勵、風險補償等財政扶持政策的力度,提升風險投資機構的市場生存力,鼓勵機構創新,豐富投資者結構。活躍繁榮的科技金融市場存在的前提是在市場中必須存在足夠多的不同風險偏好的投資者,以契合不同融資需求的科技企業。因此,培育和支持不同類型的風險投資者,提升其市場生存力,擴大投資者范圍,是活躍繁榮科技金融市場的重要方式和手段。中央及各級地方政府應進一步通過財政專項資金加大對科技風險投資機構的支持力度,通過提供包括利差補貼、特殊費用補貼、業務貼息等方式對參與科技企業投資的商業銀行、創業投資公司、天使投資基金、私募股權投資機構、保險公司、擔保機構、金融租賃企業、信托機構、產業投資基金等按照其開展科技金融相關業務的年度規模給予合理的補助,對年度業務增長規模的一定比例給予的適當財政獎勵,風險投資損失的一定比例給予補償,以激勵科技風險投資機構參與科技企業投資的積極性和增強機構自身的市場生存力。鼓勵現有金融機構設立針對科技型企業的專營服務機構,推動科技小額貸款公司、科技擔保公司、科技保險公司等更具專業性的科技金融服務機構的設立和業務開展,對這些新興科技金融服務機構的創設與發展給予更為優惠的財政獎勵、風險補償政策。
2.應用財政獎補,培育和發展股權交易市場,特別是加快建立和完善全國性場外交易市場制度和市場體系。科技金融資本市場是我國構建科技金融體系的關鍵組成部分,是盤活科技金融資本,活躍科技金融市場的加速器。目前,我國場外股權市場對多數處于初創期的科技型企業來說,門檻較高,并容納的企業數量有限。進一步推動適應更廣泛科技型企業的場外交易市場(類似美國的信息公告欄市場、粉紅單市場)十分必要。2013年1月16日,全國非上市公司股份交易系統有限責任公司在京揭牌,預示著非上市公司股份轉讓從小范圍、區域性市場開始走向全國性市場運作。但由于這些市場在建立初期交易的活躍度和規模有限,沒有足額的傭金收入維持市場的存續和發展。因此,在構建初期應從公共產品的角度對培育運營這些市場的實體給予財政補貼和獎勵支持。除了股權交易市場外,為了進一步推動科技金融資本的流通,鼓勵包括科技信貸、科技債券等流通市場的建立。同時鼓勵區域性產權交易市場的發展,以推動包括知識產權在內的其他有形和無形資產的交易,從而更好地適應不同財務特征的科技型企業融資需求。對于這些市場的建立,同樣應從公共產品的視角在構建的初期給予財政支持。
3.完善頂層設計,轉型引導基金方式,運用市場化FOF支持創投機構。根據ChinaVenture投中集團統計,2006年至2012年全國各級地方政府成立引導基金近90支、總規模超過450億美元,參股子基金超過200支。作為特定歷史時期的產物,引導基金致力于推動地方創投行業發展及中小企業融資,但隨著VC/PE市場的成熟,引導基金所扮演角色也略顯尷尬。在政府引導逐步讓位于市場配置的趨勢下,政府需要從頂層設計入手,從新給引導基金在中國VC/PE市場中角色進行定位。目前,在眾多政府引導基金中,部分已經開始了市場FOFs嘗試,比如蘇州工業園區引導基金(蘇州創投)、浦東新區引導基金(浦東科投)、成都高新區引導基金(銀科創投)等。在現實實踐已經開始的情況下,政府要進行大膽的頂層設計,在把握引導基金承擔一定政府引導職能基礎上,放開對引導基金的限制,逐步實現引導基金轉型為市場化FOFs,通過FOF模式支持市場中服務于科技企業的創投機構。通過支持服務于科技企業的創投機構,增長培養市場化的金融服務主體來間接實現促進科技金融發展的目標。
(三)加快建設各類別、各層次的科技金融服務平臺
1.支持建立全國性科技型企業投融資信息交流平臺。目前,在我國科技型企業較為集中,科技金融資源較為集中的部分區域和城市已經建立了推動科技型企業與科技投資者接洽對接的區域性公共服務平臺,通過在公共服務平臺上的集中展示與交流,撮合科技型企業與投資者間投融資意向的達成。這些區域性的公共服務平臺在促進地方科技資本與金融資本的有效結合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這些資源通常是地方政府、企業與金融機構動用區域資源建設而成,難免存在“肥水不流外人田”的“自我服務意識”,區域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與交流機制,限制了科技型企業和投資者在一個更為廣闊的平臺和市場中上進行投融資的雙向選擇,增加的投融資雙方的交易成本,形成了典型的市場分割行為。因此,有必要動用政府資源從資金、技術以及行政管理等方面整合分散在各個區域的公共服務平臺,通過全國聯網建立全國性的科技型企業投融資信息平臺,實現資源體系、服務體系、網絡環境三個層面的跨區域整合與互動,為科技企業、金融機構所提供一個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服務體系,形成全國性的科技企業投融資大平臺、大市場,促進科技成果的產業化。科技部、財政部可以為此單獨設立專項資金推動大平臺建設和建設初期的日常維護,待市場形成氣候時,通過會員制收費方式為主并輔以財政補貼解決平臺運營維護資金需求。
2.以政府采購等方式培育和發展科技金融中介服務市場。培育和發展科技金融中介服務市場體系是提升科技金融市場運作效率、增強透明度、法制化和規范化的重要基礎。但是,市場化的科技金融中介服務收費對科技型小微企業而言是一筆不小開支,從而降低了金融資本對科技型小微企業的“可得性”。因此,可以通過政府采購的方式,選擇部分優質的科技金融中介服務組織,為科技型小微企業提供包括財務會計在內的相關科技金融配套服務。這些服務本身又提升了科技型小微企業在金融市場的認可度,從而增加了科技小微企業的獲得融資的可能性,降低融資成本。而政府采購本身也增加了中介組織的收入來源和穩定性,成為培育和發展科技金融中介市場的重要力量。目前這種做法在上海等地區已經采用,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
3.設立政府專項資金推動全國性科技企業征信體系建設。目前我國權威性的征信體系主要是人民銀行的企業信用和個人信用登記咨詢系統,其信息量和企業覆蓋范圍遠遠不能滿足科技金融市場發展的需要。大多數科技型小微企業并未納入人行的征信系統,并且人行的征信系統的信息量通常僅局限于一般性的企業財務金融信息,而這些信息對于科技企業融資而言是不足的,例如缺少關于科技企業的技術認證等涉及知識產權的企業信息,這些信息又恰恰是科技企業融資不可或缺的信息。因此,有必要單獨建立有關科技企業征信系統,這一系統可以在人行信息系統的基礎上獨立出一個子系統,也可以根據科技企業的特點完全獨立開發出一套系統。財政、科技部門應從公共服務的角度設立專項資金對這一全國系統及地方子系統的數據庫建設運營維護以及相關人員培訓和業務開展提供資金支持,并聯合其他部門(稅務、工商等)實現數據信息跨部門、跨區域信息共享機制,以使金融機構能夠更高效地為科技型中小企業群體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務,并能持續關注、跟蹤科技企業的發展成長過程。
4.以政策性金融推動科技擔保和保險體系建設。科技保險與科技擔保體系是我國目前科技金融體系的一個非常薄弱的環節,不僅有實力的機構較少,服務能力有限,而且服務的成本也較高。因此,非常有必要在全國范圍內進一步推動科技保險與擔保體系的發展。通過政策性金融的方式帶動商業金融保險與擔保機構共同服務科技企業是發展壯大科技保險與擔保市場體系的一個有效途徑。通過設立政府完全出資或者政府參股的政策性再保險和再擔保機構,為開展科技保險業務的商業性保險機構和科技擔保業務的擔保機構提供再保險和再擔保業務,以政府信譽和資金,降低商業保險機構和擔保機構開展科技保險和擔保業務的顧慮,鼓勵商業保險企業為科技企業提供“科技創新險”、“新產品開發險”、“貸款保證保險”等保險品種,不斷豐富間接融資擔保和直接融資擔保服務。
(四)激勵引導開展針對科技型中小企業的金融服務創新
運用政采、補貼、風險補償等多種財政支持方式鼓勵科技金融服務創新。科技型企業的差異化決定了科技金融服務的多樣性,從而決定了科技金融產品在標準化服務的基礎上又必須通過各種金融產品的有機組合滿足科技企業的差異化融資需求,這就要求金融機構不斷推進服務創新。但是,創新必然存在風險,金融機構的創新必然會引發風險損失,較高的創新成本降低金融機構服務科技企業的積極性。因此,從支持科技發展、推動科技金融服務的角度看,政府部門應通過不同方式來支持金融機構的科技金融服務創新行為。
1.改進科技財政支出資金管理,提高支持科技企業資金使用效益。一是在立項環節,引入行業專家篩選和金融機構篩選相結合的機制。在財政支持的科技項目領域立項階段,政府部門組織相關行業專家進行技術篩選,同時引入市場金融機構進行經濟篩選,結合兩者篩選結果,確定立項項目。二是推行財政資金后資助方式。后資助方式對由企業為主承擔,利用其自有資金先行投入,開展研究開發、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活動,并經省級科技計劃立項,預期可取得經濟效益的科技項目,在項目結束或完成后,經審核、評估或驗收,按一定比例進行相應補助的財政資助方式。三是引入行業自評管理,嚴格產出管理考核。建議利用行業組織,結合高校專家等資源,開展行業內部企業項目自評管理,行業專家對相關企業和項目進行指標考核,考核結果作為財政資金資助項目產出管理的主要依據。
2.規范政府引導基金的政策定位和運作模式,積極培育天使投資。種子期是科技型中小企業風險最大的階段,也是VC、PE等不愿投資的領域,因此政府需要特別關注這一階段的金融環境和支持環境。在政府引導基金轉型FOF的同時,保留并規范部分政府引導基金的運作,通過引導基金來糾正“市場失靈”。政府引導基金應采用預算內資金等資金來源,以事業法人的形式,不應以盈利為目的。嚴格限定政府引導基金所支持項目的政策定位,將其限定在支撐一些早期的、前端的、有市場前景的專利技術,引導社會資金投向政府有意重點發展的高新技術等關鍵領域,或者處于種子期、成長期等早期的創業企業。
3.建立科技型企業融資聯合擔保平臺,并應用財政補貼和獎勵等方式推動銀保聯動和投貸聯保。由于我國擔保行業本身規模偏小、風險收益不匹配、發展不成熟等因素的作用,使傳統的信用擔保不能有效解決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各地可在借鑒杭州市信用聯合擔保機制探索的基礎上,克服傳統擔保機制的缺陷,成立專門面向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高科技擔保公司,利用政府科技專項提供的政策性擔保資金,通過政、銀、保合作聯動,基于風險和收益的對等原則,創新設計擔保融資品種,在政府、擔保公司和銀行之間實現風險的合理分攤比例,為科技型中小企業提供低門檻、低成本的擔保融資服務。
4.通過利息補貼、創新獎勵等方式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集合票據和債券等金融產品創新。科技型中小企業的集合票據和債券都是針對科技型中小企業的金融服務創新,研究探索全國范圍內的科技型中小企業集合票據和債券是一個金融多樣化的創新方向。科技型中小企業的風險搭配在一個區域內未必能有較好效果,如果能夠考慮將全國范圍內的科技型中小企業集合票據和債券,將科技型中小企業的風險和收益在全國內搭配或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另外,以產業鏈金融為紐帶,將科技型中小企業的風險和收益放在其所處的產業鏈中來綜合考量,通過上下游的優質企業的擔保來降低科技型中小企業的風險。這些顯然都需要金融服務機構大膽創新,提供新的針對科技型中小企業的金融服務產品,應用利息補貼、財政獎勵等方式促進金融產品的創新。
5.通過政府采購的方式將科技企業高新技術的推廣應用與商業金融機構的金融支持實施聯動。在政府采購中,需要注意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率,更好地營造公平公正、競爭有序和有利于創新的市場環境,充分發揮新技術新產品政府采購和推廣應用對于促進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產業化的重要作用,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具體來看,可以探索下列政府采購方式將政府采購同金融服務聯動起來:建立所支持的新技術新產品(服務)應用推廣推薦目錄。目錄應涵蓋國家確定支持發展的行業產品,如環保和資源循環利用產品(含水處理、大氣污染控制、固廢物處理、環境監測等)、新能源及節能減排、醫療衛生(含生物醫藥、醫療器械)、信息通信設備、行業信息化系統等,以及適于部隊采購的產品等。對目錄中產品進行招標,確定提供政府采購的中標科技企業,建立采購企業名錄,將名錄定期向社會。對支持名錄中所列企業的金融機構給予業務補貼等,鼓勵金融服務機構支持名錄企業創新發展。
在國際金融危機的大背景下,中國企業的外向出口日益面臨嚴峻壓力。與此同時,國內經濟發展速度雖然并不算慢,但國內宏觀經濟形勢仍然面臨不小的下行壓力。在此情形之下,政府和各大國有銀行紛紛出臺了信貸緊縮政策,借以應對市場的不確定帶來的融資風險,由此導致廣大中小企業業已存在的融資形勢更顯嚴峻。我國金融機構和民間財團,尤其是各大國有商業銀行早就意識到中小企業貸款業務對自身發展的重要性,政府出于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考慮,也需要引導、扶持中小企業走出融資困境,并希望通過金融創新化解中小企業融資難題,借以提升中小企業的技術層次,推進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有鑒于此,各大商業銀行已經推出了一些金融創新產品,如與大型物流企業合作,以中小企業存貨質押貸款、以賬款質押貸款以及預付賬款融資業務等,并在此基礎上專門針對中小企業推出了一些具有針對性的金融產品。國內金融機構針對中小企業融資困境出臺的金融創新產品也的確收到了明顯效果,但對于從根本上緩解我國中小企業的融資困境仍然只是杯水車薪。中小企業融資困境并非中國所特有,很多發達國家在工業化發展的特定階段都曾出現過類似問題。因此,我國中小企業的融資困境顯然有著現代化進程中必然出現的某些共性因素。然而,導致中小企業融資困境的根本原因卻在于我國特有的金融體制及其資源配置方式。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國基本實現了對除資金以外的各種生產要素的市場配置,但卻通過對國有商業銀行的高度管控對金融體系實行國家壟斷。于是,國有壟斷的金融體系與中小企業融資需要之間一直存在強烈沖突。加之,我國的中小企業一般規模較小,技術落后,一般采用家族式管理,既未建立起現代企業制度,也沒有完整的財務管理體系,甚至一般沒有完整的財務報表,銀行不傾向于為中小企業貸款也就無可厚非了。可以說,中小企業出現融資難題,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是企業資本運轉的規律使然,也有政府管制金融的宏觀背景,還有企業自身的經營問題,總結起來,約有如下數點。
第一,我國的金融管制限制了資金的市場化流通,導致中小企業融資環境不健全。從根源上講,中小企業的融資難題是由我國比較嚴格的金融管控造成的。在現有金融體制下,我國貨幣市場上的貨幣利率并沒有反映實際的供求關系,而實際起作用的是由政府制定的管制利率。管制利率一般低于市場利率,造成國有大中型企業過度依賴銀行資金,壟斷了有限的金融資源。同時,廣大中小企業的融資需求卻難以有效滿足。此外,我國的國有金融機構基本壟斷了資本市場,非公有制金融機構的發展既面臨制度困境,也難以在高度壟斷的資本市場中求得發展,導致中小企業融資不僅渠道狹窄,而且成本很高,甚至超過了規模和實力遠較中小企業為強的國有企業。
第二,銀行與中小企業的信息不對稱,既難以實現供需對接,也推高了中小企業的融資成本。通過信息分析進行風險評估是一切金融行為的必備步驟。同時,信息不對稱也廣泛存在于企業與銀行的融資活動之中。中小企業對自身的經營現狀和發展潛力可謂了如指掌,而銀行則很難通過外部渠道對中小企業的資本結構、產權結構、經營現狀和發展趨勢等信息進行了解。如此,在銀行與中小企業的融資活動中,中小企業具有信息優勢,而銀行也處于信息不對稱的地位,銀行因而會通過抬高中小企業的貸款門檻來降低貸款風險。在中小企業與銀行信息不對稱的情狀之下,中小企業即便能夠從銀行獲得貸款,其成本往往也會較國有企業高。因為,銀行在信息不對稱而無法對貸款風險做出有效評估的情況下,往往會通過增加資產抵押和提升貸款利率來降低銀行的貸款風險。
第三,我國金融結構以及中小企業的自身情況也是中小企業出現融資難題的重要根源。每個國家的金融結構設置都要服從于本國的經濟發展戰略。在我國,以國有大中型企業為主的公有制經濟是國家金融體系優先扶持和保障的基本對象,因而對中小企業融資相對不利。我國的國有銀行壟斷了絕大部分金融資源,非公有制銀行及中小銀行貨幣資源有限。近年來,國有金融機構雖基本完成了市場化和公司化改造,但仍未能改變其壟斷地位,主要服務于國有企業,而廣大中小企業則始終處于金融資源分配的邊緣位置。另外,中小企業壽命較短,旋生旋滅,自身經營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其經營管理落后,財務報表殘缺不全,產權歸屬紊亂,信用等級較低,也沒有合適的抵押擔保。中小企業的特點、經營現狀與發展潛力等自身因素也是導致中小企業陷入融資困境的重要根源。
二、金融創新在破解中小企業融資難題中的效能
(一)金融產品創新可以為中小企業提供創新性融資渠道
無論金融機構的產品創新,還是民間融資的合法化,都可以為中小企業提供新的融資渠道,并有力增強資本市場的活力。當前,隨著我國居民收入的顯著增加,居民手中的閑置資金存量極大。然而,傳統的居民儲蓄存款收益很低。因此,將居民手中的大量閑置資金通過合法的路徑集中起來,既可以有效拓展我國的金融資源社會基礎,也可以為中小企業融資提供更加寬裕的金融資源。實現民間融資的合法化,如批準設立小額借貸股份有限公司,為民間社會資本與中小企業之間架設一條合法的融資紐帶,既能為社會資本進入金融體系提供一條合法路徑,也可為中小企業在傳統的銀行融資外提供了一條額外選項。
(二)金融業務創新可以簡化中小企業貸款審批流程,有效壓縮貸款時間
中小企業通過銀行融資,程序復雜,周期過長,無奈之下,只好對銀行貸款退避三舍。銀行作為中小企業貸款融資的傳統途徑,可以將中小企業貸款服務納入金融服務創新之中,通過引進先進的金融設備和專業的金融人才,為中小企業融資成立專門的審批團隊,提高貸款融資的審批效率,有效縮短中小企業融資的時間周期。另外,民間社會資本合法化和金融化后,非公有制的民間金融機構和廣大中小銀行,其主要業務對象便是為中小企業提供融資服務。這些機構可以利用自身的專業優勢,對中小企業的經營現狀和發展潛力進行及時而準確的風險評估,并通過嚴格的業務流程和高效的審批途徑,極大簡化中小企業的貸款審批,并大大縮短其融資周期。
(三)金融產品創新可以為中小企業融資創新貸款形式
傳統上,中小企業從銀行貸款,一般只有抵押貸款和信用借款兩種形式。而中小企業既無銀行方便管理的固定資產予以抵押,也無法在信用等級和信貸道德上給予銀行以充足保證,由此導致銀行因中小企業融資風險過大而不予放貸。通過金融創新,銀行可以以貿易融資、物流庫存抵押、訂單融資、應收賬款融資和預收賬款融資等創新形式,靈活處理中小企業的融資抵押和信用等級問題,在盡量分散和化解貸款風險的前提下,為中小企業融資提供創新性融資路徑。對于民間合法融資渠道,則可以根據中小企業的資產情況和社會信譽,采取更為靈活的融資路徑,通過創新抵押、中介擔保等形式為中小企業量身打造雙方都能接受的融資方案。
三、通過金融創新化解中小企業融資困境的路徑
(一)為中小企業建立、健全多層次、多元化的金融服務體系
各大商業銀行可以在充分整合現有金融資源的基礎之上,通過發行理財基金、政府債券等創新性理財產品,盡可能多的吸納社會閑散資金,擴大可貸資金規模,設立為中小企業提供融資服務的專門機構。如可在中小企業相對集中的產業園區開設中小企業金融服務性質的分支機構、以服務中小企業為主要業務的特色支行,可在各商業銀行總部或綜合部門分設專門服務中小企業的營銷部門,甚至可以考慮到中小企業數量密集而金融服務相對空白的鄉鎮開設鄉鎮支行和信貸公司。以銀行的機構創新、組織創新和業務創新為中小企業提供多層次、立體化和多途徑的信貸服務。
(二)放寬民間金融,允許民間融資合法存在,同時加強監管
隨著我國城鄉居民收入的顯著增加,居民手中積聚了大量閑散資金,如何將這些資金集中起來并與中小企業建立起信息關聯,成為破解中小企業融資困境的重要出路。政府可以改變過去嚴格管控民間金融的做法,放寬民間金融,允許民間資本成立中小銀行以專門服務于中小企業。中小銀行與國有商業銀行相比,在服務中小企業方面具有明顯優勢。民間私人銀行規模較小,運轉靈活,資金來源廣泛,對當地中小企業的運營現狀和信用狀況等各方面信息比較了解,在為中小企業提供金融服務時,與大型商業銀行相比,可以更好的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此外,民間私人銀行還可以根據風險評估靈活確定貸款利率,形成價格優勢,從而有效豐富中小企業的融資體系,以市場化方式破解中小企業融資渠道過窄的既有局面。
(三)通過成立融資擔保機構,創新中小企業融資擔保方式
中小企業融資一般采用抵押擔保和信用借貸兩種方式。中小企業既沒有銀行喜愛的固定資產以提供有效質押,其信用道德也難以在銀行的等級評定中取得較高認可,成為制約中小企業融資的瓶頸因素。因此,無論銀行還是民間私人金融機構,都可以通過融資擔保機構為中小企業提供的融資擔保取得質押標的。政府可以鼓勵有條件、有資質的金融機構成立融資擔保公司或在銀行成立相關的附屬擔保公司,在中小企業與銀行的借貸關系之間充當中介和擔保人的角色,以自身的專業服務,分擔和化解銀行的貸款風險,有效提高貸款效率,同時降低中小企業的融資成本,實現企業、擔保機構和銀行的三方互動與合作共贏。融資擔保機構還可以對中小企業進行金融拓展服務,以自身的理財優勢,對中小企業的資產結構提出優化建議,幫助中小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完善財務制度,加強運營管理,通過中小企業業務的改善和經營的提升有效降低銀行的貸款風險。
(四)降低中小企業的上市門檻,通過資產證劵化實現中小企業的融資社會化
(一)體制性因素
(1)財政無力向國有企業注資。(2)過分倚重于銀行的投融資體制。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直接融資從無到有,而且發展較快,但至今也未改變間接融資占絕對比重的格局。(3)國有企業產權關系不明確。
(二)制度性原因
(1)粗放型經濟增長模式與趕超型發展戰略。(2)國家壟斷信貸制度與銀行主導型的融資制度。(3)經濟主體信用道德淪喪與社會信用環境惡化。(4)銀行體系缺失,規章制度不健全,信用基礎脆弱。
(三)其他因素
除了體制性原因和制度性原因以外,還有其他一些原因也加大了我國的金融風險,主要有(:1)企業經濟效益低下。(2)金融機構防范控制金融風險的意識差。金融機構缺乏風險意識,內部管理混亂,違規經營比較普遍。(3)金融機構粗放經營,管理疏松。此外,經濟結構失衡,金融法規不健全,防范化解金融風險缺乏法律手段的保障等。
二、防范與化解
(一)加快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加快推進國有企業改革要按照黨的“十五大”報告的精神來進行。為使國有企業自主經營,就必須進一步明確國家和企業的權利和責任。
(二)對國有銀行實行股份制改革
我國國有銀行名義上具有法人地位,實際上卻無法人所必須具備的財產經營權,其經營活動也缺乏來自所有者的有效監督約束,以致出現“內部人控制”和不能回避政府干預的狀況,無法實現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擔風險、自我約束。改變這種現狀的根本途徑是按照“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要求推進國有銀行現代企業制度改革,即對國有銀行進行產權制度和內部管理體制的改革
(三)發展資本市場,促進儲蓄向投資的轉化
發展資本市場,拓寬投融資渠道,有利于儲蓄向投資的轉化,居民也可以直接將結余貨幣的一部分用于投資股票、債券、投資基金,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居民對銀行的高債權。
(四)弘揚適應市場經濟的信用道德觀念
良好的信用環境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與金融有序運行和健康發展的基本前提,重新培養全民的信用道德觀念,優化信用環境,是防范化解金融風險的重要基礎。
三、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