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7 18:04:0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和諧人際關系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1.人際關系在企業中的內涵
人際關系是人們在生產生活中,由于彼此間的需要而結成的相互往來、相互影響、相互幫助等的關系。在企業中,人際關系是員工與員工之間,領導與下屬之間由于工作紐帶而形成的一種彼此交往、相互合作的關系。人們在企業中,需要不斷進行人際關系的塑造和溝通,形成自己良好的人脈;領導必須重視并充分發揮人際關系在企業中的作用, 才能更好地發揮人在企業中的作用,加強企業管理。
2.人際關系在企業管理中的作用
管理者在企業中是權力的代表,在企業管理中處于主導地位,管理的成效好壞不僅依賴于制度層面,更取決于管理者個人的形象、威信、號召力等,也就是管理者與員工之間的關系如何,員工是否愿意服從管理者的領導和安排。因此,在企業中,人際關系的好壞對于發揮企業管理的作用是至關重要的。在企業中,和諧的人際關系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就管理者來說, 和諧的人際關系體現在個人的威信、號召力和說服力上。管理是通過對他人行為的約束來達到一定的標準,管理的對象是人,管理必須做好人的工作。在日常工作中遇到問題,有些管理者講道理,職工愛聽,有的管理者做思想工作,職工抵觸情緒很大,不愿意接受。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管理者在職工心目中有無良好形象,有無強大的號召力,有無站在職工角度說話等等。因此,管理者要與職工建立良好的上下級關系,體貼關心群眾,才能讓群眾心服口服,便于更好地實現管理效果。
(2)就管理層來說, 和諧的人際關系更利于溝通, 便于工作的開展。在管理工作中, 有時碰到平級單位之間發生利益沖突, 如面對問題都從各自的利益出發, 不顧及對方的利益,會造成無法預想的后患,矛盾積壓升級,不利于今后工作的開展,影響生產的順利進行。如果雙方關系和諧, 則可以在充分溝通的基礎上, 盡量兼顧雙方利益的前提下,心平氣和地解決問題。
(3)就企業來說, 和諧的人際關系能凝心聚力,發揮巨大的正能量,促進管理升級。馬克思說過: 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 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由此可見,人們從事活動就是為了取得物質利益, 取得自己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資料。企業與職工之間也存在著利益關系, 因此, 作為企業管理者在兼顧企業利益的基礎上,必須把職工利益放在重要位置,充分發揮管理的功能把職工的積極性調動起來,達到相對公平的狀態,不能挫傷干部、職工的生產積極性。其次要多花時間了解職工,關心職工的思想動態和困難訴求,對于職工反映的問題,做到件件有回應,事事有著落,為員工營造一個和諧寬松的工作環境,讓員工愿意為“大家”奉獻,發揮自身最大的能量。
3.管理者和諧人際關系的建立和完善
因管理者在管理中的主導地位,人際關系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管理者的理念和做法,管理者要建立高效的管理模式,必須多在職工身上下功夫,構建和諧的人際關系。
(1)了解職工是搞好人際關系的前提。管理者要建立員工信息檔案,做到員工家庭情況清、身體狀況清、工作狀態清。管理者要多關注員工工作情況,了解員工性格脾氣、興趣愛好、思想動態、困難訴求、員工的心理變化等。管理者要擺正自己的位置,利用一切機會,親近職工,與職工交心談心,聽取他們的意見、建議、想法, 使職工獲得親切感, 體會到自身在企業中的價值與地位。
(2) 信任職工是建立人際關系的基礎。管理者要以誠待人、信任職工,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這樣才能消除分歧, 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各層次的管理者和職工在自己的范圍內工作, 下級信任上級有一個前提條件, 那就是上級要以身作則、公平待人。這就要求每個管理者要嚴以律己, 不以權謀私, 不優待親友; 在遇到牽扯職工個人利益的敏感問題時,要做到公開、透明、 公平、公正;獎懲合理,有一套科學的選人、用人機制,任人唯賢,不讓老實人和埋頭苦干的人吃虧,以作為論地位,以業績論英雄,才能讓每個人在自己的崗位上心甘情愿為企業做貢獻。
(3)與上級建立良好關系是搞好人際關系的必要環節。管理者如果不能與上級保持良好的關系, 職工開展工作便會遇到重重阻礙, 只有管理者從上級那里得到必要的支持, 才能做好經營管理工作。管理者應認真領會上級精神,做到上級指示要求,下級認真執行, 對領導指示的事情, 如有不明確的地方, 必須向領導請示, 盡可能和領導協調后再執行。工作告一段落向領導報告, 意在讓領導充分了解本單位的工作情況并取得進一步的指示或協助。
論文摘要:介紹了師幼對話的特征及作用,闡述了師幼對話中,對幼兒教師的要求是學會傾聽、學會回應、學會理解。指師幼對話中,幼兒教師的定位應該是平等參與者、合格指導者和積極促進者。
新的世紀,教育被視為個體發展、社會進步的動力以及財富的源泉,被擺在優先發展的地位,而教育的發展離不開教師。《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教師應該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導者,以關懷、接納、尊重的態度與幼兒交往。努力傾聽,努力理解幼兒的想法與感受,支持、鼓勵他們大膽探索與表達,并且關注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與反應,敏感地察覺他們的需要,及時以適當的方式應答。教師是師幼互動中的重要角色,是兒童成長的重要他人。如何認識師幼互動以及在師幼互動中對于幼兒教師角色的定位思考是很重要的。
一、師幼對話的特征及作用什么是師幼對話
對話,是指兩個人或者更多的人用語言交談。但是,也不僅僅是指對話者之間的狹隘的語言談話,同時也是指談話者的“敞開”和“接納”,是對對方的傾聽,是指共同在場、互相吸引、互相包容、共同參與的關系。這種對話更多地是指相互接納和共同分享,指雙方的交互性和精神的互相承領川。哈貝馬斯認為,通過對話形成共識是問題的關鍵,他強調,在通過對話形成共識的過程中,對話參與者的利益均在考慮之列,通過平等、自由的論辯,每個人試圖得到的東西,都可以在解釋中得到重新的認識。
在教育中的“對話”,對話不僅是教育交往的方式,而且也是教育情景。在對話中,教師和學生都為教育活動所吸引,共同參與、合作、投人和創造相互交往的活動,指的是一種師生關系。師生關系是一種事際關系和人際關系的整合,在過去的研究中,大概有以下幾種師生關系的觀點:教師中心論;學生中心論;教師主導、學生主體論; 師生雙主體論以及師生平等對話論。而師幼對話所依據的理論就是屬于平等對話式的師生關系論。
余文森教授指出,真正的師生對話,指的是蘊涵教育性的相互傾聽和言說,需要師生彼此敞開自己的精神世界,從而獲得精神的交流和價值的分享叫。“師幼對話”是指在幼兒教師和幼兒之間以幼兒園的生活、游戲和教學為話題,共同建構意義的過程,同時是師幼之間敘述和傾聽的過程,并且也是師幼之間的情感交流并達到共識的過程。
2.師幼對話的特征
根據“師幼對話”的定義,師幼對話是一種積極的相互作用,其核心特征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對話雙方即教師和幼兒是平等互動,都在表達、都在傾聽、相互接納和共同分享;其二,產生實質性影響。通過對話,互動雙方彼此能動調整和適應,達到精神的交流,獲得自己的經驗。
3.為什么需要師幼對話
①師幼對話是教師與幼兒在教育活動過程中相互溝通、理解、達到共識的過程。師幼對話體現的是一種和諧的平等對話式的師生關系,而和諧的師生關系可以使教育活動更加容易開展,師幼之間的關系更為親密;②因為對話是需要通過語言來實現的,幼兒的語言能力可以在對話過程中發展起來,幼兒語言的發展與其情感、經驗、思維、社會交往能力等其他方面的發展密切相關,所以,通過師幼對話是發展幼兒語言的重要途徑。教師與幼兒之間的交流對幼兒語言的發展具有特殊意義。
4.為什么強調幼兒教師在師幼對話中的角色定位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報告《教育—財富蘊藏其中》將師生關系視為整個教育教學大廈的基石,而師生對話是師生關系模式中的其中一種。師幼對話,既能反應幼兒教師的教育教學觀念,也能體現幼兒教師在教育過程中的教育機智等方面的能力。從對話的角度講,教師是可以使兒童能夠獲得幫助、指導的;而兒童對自己想法的表述,是使教師理解兒童、指導兒童、尊重兒童的途徑。新型的師幼對話關系建立在對幼兒教師角色定位的基礎上,師幼對話關系的觀念落到行為上,需要教師了解師幼對話,認識教師角色在師幼對話中的定位,使幼兒在對話中獲得發展。
二、師幼對話中對幼兒教師角色的要求
教師的作用得到發揮,必須要和學生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對話是促進師生溝通和理解的橋梁。教師既是師生對話的發出者,也是對話的接受者。通過教師對信息的發出和接受,師生對話更好地為學生所接受和理解。因此,幼兒教師是在師幼對話過程中的關鍵因素,幼兒教師對師幼對話的理解和認同很重要。在師幼對話過程中,幼兒教師要明確自身定位,必須學會傾聽、學會回應、學會理解幼兒的話語,積極地與幼兒對話,使師幼對話發揮它的教育功能。
1.學會傾聽
美國著名的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德在《代溝》一書中,曾經提出人類文化發展的三種類型:后象征、互象征、前象征。在后象征文化中,成人的力量是大于兒童的力量的,成人擁有著絕對的權威。在后象征文化中成人很少去關注幼兒的經驗、興趣和愛好。由于中國傳統思想的影響,成人與兒童的關系在很長一段時間都是處于后象征文化中的,不會尊重兒童,也不會去傾聽兒童的聲音。在傳統的師幼對話中,幼兒只是教師的“應聲器”。在師幼對話中,教師和兒童的關系不是傳統的權威的上傳下應的關系,而是相互交流,雙方互相作用的關系。因此,不能把兒童當作一種應聲的工具,不能把自己的思想強加于他們。兒童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需要、自己的興趣,身為一名幼兒教師,要學會對話的第一步—傾聽幼兒的聲音。因為,對話始于傾聽,傾聽是對話的第一步,是教師與幼兒進行對話過程中必要的過程,是教師在認真聽取幼兒的各種觀點、想法,了解幼兒的興趣和需要。傾聽幼兒意味著賦予幼兒的話以價值,了解幼兒和尊重幼兒。因此,在師幼對話中教師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傾聽,學會傾聽幼兒談論的話題,捕捉幼兒的興趣點,分析幼兒的需要,有助于教師全面了解兒童,有效地進行針對性的教育,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師幼關系。
2.學會回應
對話是雙方積極的相互作用,教師和兒童是平等互動,都在表達,都在傾聽。傾聽是對話的開始,但不是結束。在師幼對話中,回應也是非常重要的過程。對于兒童的話語,教師要真誠地傾聽,并作出適當的反應。這種適當的反應就是師幼對話中的回應。適當的的回應對于幼兒來說非常重要,因為,幼兒希望受到教師對自己的重視。當教師對幼兒的談話表示回應時,幼兒可以感受到教師對自己所表達的話語的尊重和重視,也知道教師對自己所表達話語的看法,可以感受到教師對自己的支持。在了解幼兒想法的基礎上,教師積極地作出適當的回應。
教師的回應應遵循:第一,語句必須合乎語法,是教師和幼兒能相互理解的可領會的表達;第二,教師要真誠地表露自己的想法,取得幼兒的信任;第三,表達的內容必須是真實的,以免誤導幼兒。教師向幼兒提出問題、看法、建議、指導等方式與幼兒交流,當幼兒接收到教師的回應時,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方式主動與教師溝通。這種回應可以幫助幼兒發散思維,增強幼兒對話的積極性。
3.學會理解
師幼對話是教師與幼兒相互敘述和傾聽,使感情交流達到共識的過程,相互理解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理解是傾聽和回應過程中不可缺少的。這里的“理解”有兩層意思:一是教師理解幼兒的話語;二是教師所表達的話語讓幼兒理解。由于幼兒的自我表達能力差,對自身狀態的控制力較弱,在傾聽的過程中教師要學會理解幼兒所表達話語的意思,通過理解及時捕捉幼兒的興趣點,分析幼兒的需要。理解是一種設身處地的傾聽。在回應的過程中,由于教師和幼兒思想水平的差距,幼兒的知識發展水平不高、理解能力不強,所以教師所表達的話語如果不是幼兒“最近發展區”所能理解的話,那么幼兒就不能很好地和教師進行交流和溝通,所以教師所表達的話語必須能讓幼兒理解。在對話過程中,教師理解幼兒所表達的,以及教師所表達的能讓幼兒理解的話,那么教師和幼兒雙方就能建構共同意義的對話過程,就能讓感情交流達成共識,促進師幼對話的順利進行。
三、師幼對話中幼兒教師角色定位的誤區
師幼對話中對幼兒教師的要求是要學會傾聽、學會回應和學會理解。但是在這一過程的實施中,很多幼兒教師都誤解了這些要求。
1.有問必答
對話是有問必答嗎?師幼對話對幼兒教師提出了傾聽和回應的要求,但是教師對幼兒所有的問題都是有問必答嗎?盧梭在《愛彌兒》一書中談到,自己的思想和別人的思想是不一樣的,個人論述的是自己的思想,如果教師還沒有教會學生怎么去判斷別人的思想,就拿自己的思想去教育學生的話,那么最終學生也只把教師的思想當做自己的思想的復制品,以后不管再怎么努力,已經沒有辦法改掉了。對于幼兒提出的所有問題,教師并不需要全部都回答,還是要留個幼兒想象和思考的空間。一味地將自己的思想全部灌輸給幼兒,對幼兒的個體性、獨立性思考發展是一種傷害和阻滯。這樣的“對話”不是對話,是灌輸,是不負責任的對話。
2.對話只是在幼兒教師與幼兒個體之間
很多教師都誤認為對話只是教師與個別幼兒之間發生的而已,其實不然。首先要明確“對話”的主體是誰?“對話”是指兩個人或者更多的人用語言交談,指雙方共同在場、互相吸引、互相包容、共同參與的關系,這種對話更多地是指相互接納和共同分享。從對話的定義中,可以看出,對話并不是只有兩個人的對話,可以是教師跟單個幼兒,也可以是跟多個幼兒,甚至是跟幼兒群體之間的對話。
3.幼兒教師把對話主導權全部交給幼兒
近幾年來的教育改革中,幼兒的主體性成為了熱門話題。幼兒的主體性指的是幼兒的自主性、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重視師幼對話,并以此作為發展和建構幼兒主體性的一個重要過程和途徑,無疑是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的。在師幼對話中,很多教師為了體現教師尊重幼兒的自主性、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便把師幼對話中的所有主導權交給幼兒,讓幼兒先自己主動提問,成為對話中的提問方和主動方,自己卻不會主動先與幼兒對話,也不向幼兒提問,其實這是對師幼對話中教師、幼兒角色以及幼兒主體性的誤解。強調幼兒的主體參與,教師便從師幼對話的“重要地位”走向了師幼對話的“邊緣”,甚至退出了師幼對話的舞臺當“觀眾”。其實,師幼對話不是幼兒單獨一方的獨角戲,教師必須積極參與其中,不是等幼兒主動跟自己對話,教師應該積極創造與幼兒發生對話的條件。
四、師幼對話中幼兒教師角色的定位
1.幼兒教師應做師幼對話中的平等參與者
師幼對話中傾聽、回應和理解的每一個過程都離不開教師的積極參與,教師應該不僅是一個傾聽者,還要時時刻刻準備參與到跟幼兒的對話過程中。無論是教師發起的對話還是幼兒發起的對話,對話雙方的地位都是平等的。師幼對話是建立在教師和幼兒平等理解的相互交往的基礎上的,強調雙方真正的平等、溝通和理解。在師幼對話中,正像瑪格麗特·米德在《代溝》一書中曾經提出的“互象征文化”一樣,教師和幼兒之間已經不是教訓與被教訓、征服與被征服,而是平等的、互相對話的關系。因此,教師要及時地改變觀念,平等地參與到師幼對話中去。
2.幼兒教師應做師幼對話中的合格指導者
師幼對話過程中幼兒會有很多的疑問和困惑,這時就需要教師給予幼兒正確的指導。在師幼對話這樣一個動態的活動過程中,會有很多意料不到的語句出現,教師在面臨這些間題的時候,教師要及時捕捉幼兒在對話中反映出來的疑問和困惑的語言,進行思考和分析,然后,再反饋給幼兒進行指導。教師在這一過程中的指導很重要,對于兒童的發散思維和認知水平的發展都很關鍵。所以,教師用對話去指導的方法、語句、過程,必須都是正確的、規范的。在師幼對話中,幼兒教師應該要做一個合格的指導者。
3.幼兒教師應做師幼對話中的積極促進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