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7 18:03:1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農業經濟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按照可比性、系統性、可獲取性以及統計口徑一致性原則,盡量選擇能夠體現該地區農業經濟發展實際情況的投入產出指標,見表1.所使用的指標數據主要來自2003年和2013年的《江蘇省統計年鑒》、《山東省統計年鑒》、《河南省統計年鑒》、《安省統計年鑒》,并運用Deap2.1軟件對這兩個時期的面板數據進行農業效率分析.
2結果分析
2.1農業經濟效率的總體特征
分別計算2002年和2012年淮海經濟區各地市農業經濟的各項效率指標.從兩個時期農業經濟效率總體測度結果看,淮海經濟區農業綜合效率總體水平較低,呈下降趨勢,2002年和2012年分別僅達到效率最優情況下的76.2%和73.6%;農業純技術效率水平也偏低,但呈上升趨勢;農業規模效率水平較高,但呈下降趨勢,表明總體農業規模效率的下降制約了地區農業綜合效率的提高.從變異系數(C)的計算結果可以發現,研究區效率指數相對差異不斷增大.同時,相同時期區域綜合效率變異系數均較大,規模效率變異系數均小于純技術效率變異系數,表明純技術效率是影響各地市農業綜合效率的主要因素.
2.2農業經濟效率的分異分析
2.2.14個片區農業經濟效率分異特征根據所屬省份不同,淮海經濟區可分為蘇北、魯南、豫東、皖北4個片區.受各省農業政策、體制等因素的影響,各地區內部農業經濟發展水平各不相同,其各自農業投入產出效率及其差異程度也各不相同,見表2.各地區農業投入產出綜合效率差異較大,且差距逐漸拉大.從時間序列上看(表2),蘇北地區農業投入產出綜合效率和純技術效率均大于魯南,魯南大于豫東,皖北最低的格局特征未變.從相對差異看(表2),2002年魯南和皖北是效率變異系數高值區,蘇北的變異系數最低;2012年魯南和豫東變異系數率的下降,而皖北農業綜合效率的下降則是純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均下降導致的.
2.2.2各地市農業經濟效率分異特征分別對淮海經濟區20個地市的2002年和2012年的農業經濟效率指數進行分解測算,并運用專題地圖進行空間可視化.
1)農業綜合效率.2002年農業投入產出綜合效率達到DEA效率最優水平的地市為萊蕪、日照和鹽城;2012年達到DEA效率最優水平的地市為萊蕪和鹽城.同時,從2002年到2012年,淮海經濟區農業投入產出綜合效率較高(>80%)的地市數有所增加,但低效率(<60%)的地市數也在增加,地區農業投入產出效率10年內呈下降狀態,沒有達到理想狀態.從綜合效率的地區分布看,2002年農業綜合效率較高的地市主要集中在魯南北部、蘇北南部和東部沿海地區,均地處淮海經濟區邊緣地區,成“半圓”型分布,形成了萊蕪、日照和鹽城沿海的高效率分布帶,而淮海經濟區其他大部分地區農業綜合效率較低,且效率水平大致相當;2012年農業投入產出綜合效率分異較為明顯,蘇北和魯南高效率地市數增加,且空間分布趨于集中,并呈現出“啞鈴”狀分布的格局.
2)農業純技術效率.2002年純技術效率最優的地市為萊蕪、日照和鹽城;2012年達到純技術效率最優的地市有所增加,分別為鹽城、濟寧、泰安和萊蕪.較之2002年,2012年純技術效率有所下降的地市僅8個,且效率下降幅度較小.從地區分布看,農業純技術效率的空間分布與農業綜合效率的分布大體一致.2002年農業純技術效率較高的地市主要集中在蘇北和魯南,以鹽城為中心的蘇北地區由于受到長三角地區的影響,產業結構升級較快,農業科技人才儲備較豐富,農業技術水平較高;萊蕪和泰安等魯南地區北部受到膠州半島經濟圈的科技輻射,農業純技術效率較高.到2012年,農業純技術效率高的地區在蘇北、魯南地區擴展較多,而皖北、豫東地區的農業純技術效率普遍較低,從而形成了“東高西低”的差異格局.
3)農業規模效率.2002年達到規模最優的地市有萊蕪、日照和鹽城,而規模效率低于0.940的僅有濟寧,整體水平較高,有14個地市的規模效率是遞增的;2012年規模最優的地市有萊蕪和鹽城,規模效率低于0.940的地市增加到11個,有17個城市的規模效率是遞減的.雖然農業投入產出的規模效率水平依然較高,但出現明顯下降趨勢,說明區域內普遍存在生產要素投入規模和生產結構不合理的現象,制約了農業綜合效率的提高.從地區分布看,2002年農業規模效率除淮海經濟區中部的徐州、棗莊、濟寧、淮北和蚌埠等地市外,其他地區的普遍較高,形成了四周高、中間低的“凹陷”型分布格局;2012年各地市農業規模效率差異變大,效率較高的地市零星分布在淮海經濟區的邊緣地帶,低效率的區域范圍急劇擴大,規模效率整體水平下降明顯.
2.3農業經濟效率的問題
針對淮海經濟區農業綜合效率現狀,基于2012年的各地市指標,通過DEA-BCC模型計算出非DEA有效決策單元(地市)的農業投入冗余和產出不足的情況.不難發現,不同地市相同投入與產出的無效指標差異顯著,如連云港農業機械總動力的投入冗余比例僅占3.7%,而菏澤則高達74.1%;同一地市不同投入產出的無效指標差異也較大,如徐州農作物播種總面積投入冗余比例僅有4.4%,而化肥施用量冗余比例則有35.5%.此外,各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均未出現產出不足的現象,而農民人均純收入產出不足較為明顯,特別是阜陽農民人均純收入產出不足高達81.9%,說明各市農業總體產出水平較高,而農民人均純收入水平較低,相對于投入來講遠沒有達到最優回報.總體看來,淮海經濟區各市在農業發展過程中,基礎要素投入冗余較多,要素投入結構和規模不合理,導致產出嚴重不足,效率低下.因此,根據模型數據結果,各市可以整,合理規劃要素投入,減少投入冗余,提高投入要素的利用率,優化要素投入的規模結構,逐步提高淮海經濟區的農業經濟效率.
3結論
(一)能夠實現增長和公平的兼顧
社會生產一定要解決好三大問題,也就是生產什么、怎樣生產以及為誰而生產,而解決這三個問題的方式就是各項具體的經濟制度。現代人常常只看到資本對于經濟發展所產生的巨大影響,卻未能注意到制度安排之缺乏對于經濟發展所產生的不利影響。一些發展中國家之所以未能很好地實施經濟建設,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未能更好地形成保障與鼓勵資本積累的相應法律環境。充滿效率的制度能很好地促進本國經濟實現新的發展。反之,缺乏效率的制度會抑制甚至妨礙經濟發展。我國農業經濟的增長不但取決于資源之節約與高效,同時還取決于經濟制度對于農民所具有的激勵作用。農業的發展除經濟的增長之外,農業法治還應當在減少不平等、失業以及貧困等各個方面為我國農村社會作出新的貢獻。農村法律制度之設計應當與農業現代化相互結合起來,要將農業經濟的增長與農村發展進行更為緊密的結合。事實證明,將發展等同于經濟發展,未能給廣大第三世界國家以全面繁榮,反之還引發出大量繁雜的社會問題。比如,巴西、伊朗等國家就因為片面地追求本國經濟的增長,造成了經濟的失衡以及通貨膨脹的加劇,以至于出現了貧富差距懸殊之惡果。經濟的發展只是量的不斷增加,而不代表結構之優化,所以并非是真正的增長。
(二)能夠推動政府和市場之間的合理配置
我國《農業法》通過法律形式明文規定了政府職能、國家應采取的措施,從多個方面積極扶持農業生產經營組織以及農業勞動者更加積極地發展農業生產。我國積極引導各農業生產經營組織以及廣大農業勞動者依據市場之需求來調整當地的農業生產結構。農業生產活動一定要做到有法可依。政府在指導農業生產的過程中要依據法律規定、程序來進行。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尚處在起步的階段,一旦離開了政府的積極組織與引導,農業市場化就會遭遇挫折。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業屬于弱質化產業。因此,政府應當全面應用財政杠桿,從而充分地發揮出政府所具有的引導性作用。政府作為公共權力的組織者,一定要積極面對這一問題,從而確保公共利益得以實現。當前我國農村普遍存在著的經濟社會問題就是典型的公共問題。在解決以上問題的過程中,政府具有特別重要的責任。當前,我國農業市場尚處在起步階段之中,市場理想條件并不具備,而政府管理部門之介入進行監督與調控,則是建設良性農業市場的重要條件。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之中,政府不但要規范市場,而且還應當依法行政,從而很好地限制政府權力。最能合理反映出政府和市場關系當屬經濟體制。農業經濟體制應當適應于我國農村發展的現實狀況,這就需要分清何為市場范圍、如何實現市場和政府的最理想配置,而選擇經濟體制之目的就在于找到市場和政府之間最為適合的結合方法。
二、當前我國農業經濟立法存在的問題
(一)農村市場秩序立法不足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良性發展無法離開公開、公正與公平的市場秩序,而其形成則有賴于我國法律制度之規范。我國作為農業大國,農村經濟是促進市場經濟發展的重要內容,農村市場在總體市場份額中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然而,我國農村市場秩序中具有農產品交易市場秩序不佳、農村市場中假冒偽劣產品不斷出現、地區保護主義頻現等問題,這就需要出臺專門法規加以規范。
(二)農民權益保護立法不足
為了確保農民群體的權益,一定要從法律法規上明確農民所具有的權利,并且規范各部門涉農收費的行為。雖然各地制定了許多具體保護農民合法權益的地方性規章,但還缺乏全國性的立法支持。同時,我國農村社保立法相當薄弱,因此,健全完善農村社保制度對提升農民群體的抗風險能力,保護農民群眾合法權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亟需實施法律上的規范。
(三)農業發展立法不足
目前,我國經濟立法缺少全盤考慮,具有部門立法不夠平衡、立法重點不夠突出等不足。在當前市場經濟條件之下,農業發展中的自然和市場等多重風險決定了發展農業無法離開政府所實施的宏觀調控以及公共服務,而這就需要運用法律制度加以規范。如今,我國經濟立法在此方面有所
不足,政府服務內容的規定顯得較為模糊。同時,農業貿易立法有所不足,需要加以強化。
三、推動我國農業經濟立法的對策
(一)完善農村市場秩序方面的立法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農村經濟也在持續壯大,這些均迫切需要切實規范我國農村的市場秩序。為此,應當制定出一部能夠規范我國農村市場秩序的專門性法規。目前,我國經濟立法法規對于農村市場秩序只有零星的規定,卻沒有專門化、規范化法規。農村市場作為綜合面相當寬泛的市場,主要有農產品、農村商品、農村勞動力以及農業服務等諸多市場,而以上市場秩序之建立和發展均需專門立法加以規定,以實現我國農村市場競爭的規范化,為我國農業、農村的發展提供更好的環境。要針對破解一些所出現的地方保護主義進行全面規定,運用經濟立法來推動公正、公平的農村市場秩序之建立。同時,良好的農村市場秩序無法離開各級政府部門的監督與檢查,而政府機構的這些行為既可能能夠促進我國農村市場秩序的規范化建設,也可能對農村市場秩序形成不合理的行政干預,這主要取決于政府行為的合理程度、自身職責權限的明確狀況。所以,要健全完善我國農村經濟立法就一定要明確政府在維護農村市場秩序上的相應的職責,進而防止出現行政權力擾亂農村市場秩序的行為。
(二)健全農民權益保護方面的立法
保護農民的合法權益不僅是政府的重要職責,而且還是維護我國農村社會穩定與加快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要求。一是我國農民權益保護立法一定要以切實減輕農民群眾的負擔為重心。雖然近年來我國立法機構已經通過了諸多防止加重農民負擔的法規條文,但是農民群眾的負擔還是較為沉重,這不僅有法規執行力度不夠的因素,而且還有法規無法適應于各地具體形勢變化之要求而造成的。所以,在健全農民權益保護立法的過程中應當繼續以降低農民群眾的負擔為其重心,假如農民負擔無法下降,那么保護農民權益自然也就難以實現。有鑒于此,立法機構在實施農業經濟立法時在制定涉及到農民權利與義務、涉及到農民負擔、涉及到禁止向農民亂收費的具體內容之時,不但要注重讓法規條文更具可操作性,而且還應當依據形勢的變化確,對現有的法規條文進行合理的修改,從而防止各類變相地加大農民群眾負擔行為的出現。二是要針對當前我國農村社保制度的不足而對農民權益保護造成的影響。當然,健全農民權益保護立法還應強化農村社保立法,運用立法積極探索如何建立起適應我國農村實際狀況的現代農村醫療、養老等社保體系,從而強化對農民權益所進行的保護。
(三)推進農業發展方面的立法
1.廣西農村金融發展現狀
經過多年的改革與實踐,廣西農村金融體系已逐步形成了以合作金融為基礎、政策性金融和商業性金融分工協作的局面。目前,正規性金融機構和非正規性金融機構共同為廣西提供農村金融服務。正規性金融機構有農村信用合作社、農業銀行、農業發展銀行、農村商業銀行和郵政儲蓄等;非正規性金融機構則有高利貸、民間自助借貸、合會等形式。
2.廣西農業經濟發展現狀
通過實證統計,2012年廣西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為3490.72億元,2003年為1030.89億元,增長了2.3倍。其中,2012年廣西農業產值為1724.05億元,2003年為500.82億元,增長了2.4倍;2012年廣西林業產值為245.26億元,2003年為53.80億元,增長了3.5倍;2012年廣西牧業產值為1072.77億元,2003年為342.83億元,增長了2.1倍;2012年廣西漁業產值為331.74億元,2003年為115.53億元,增長了1.8倍。通過上述數據的計算,可以看出,自改革開放以來,廣西農業經濟發展勢態總體良好,尤其是2003年以來,廣西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增長較快,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1個百分點。從上述實證數據可以看出,隨著廣西農業經濟的不斷發展,廣西農林牧漁業產值逐年增長,廣西農村金融深化指數也逐年提高,廣西農村金融深化與農業經濟增長兩者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系。廣西農村金融深化對農業經濟增長具有正效應,即農村金融深化能有效促進農業經濟的增長。
二、政策啟示
1.構建多層次多元化的農村金融組織體系
政府應該堅持金融機構市場化改革,逐步構建一個多層次多元化的農村金融組織體系。首先,重新整合已有的金融機構體系,使各部門、各機構明確自己在農村金融市場上扮演的角色和所承擔的職責,引導和促使金融組織在農村金融業務上充分發揮作用;其次,引導多種結構和形式的金融機構在農村市場有序發展,增強金融機構對農業類上市公司的扶持力度,實現農業生產組織結構的有效創新,進一步放開農村市場;最后,增強金融方面的保險市場對農業的保障作用。保險市場對農業的扶持,在很大程度上能彌補由于農業高風險所帶來的損失,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穩定農業的健康發展。
2.完善農村金融相關法規和政策
首先,完善農村金融相關法律法規,對金融機構進行政策引導,明確各有關金融機構支持“三農”的義務和責任;其次,大力實施對涉農金融業務的減稅、免稅等政策扶持,調動涉農行業服務“三農”的積極性,激勵其對“三農”的服務行為;再次,建立政策性金融支農機制,使農村金融機構更好的落實國家相關的“三農”優惠政策和扶持政策;最后,完善農村消費信貸的政策,拓展農村費消信貸產品,提高農村消費信貸的發展水平,活躍農村市場,提高農民生活質量。
3.加強農村金融創新力度
金融創新已經成為現代金融業發展重要的手段。金融機構應加大農村金融創新力度,不僅要對農村金融產品、金融管理和金融服務方面進行創新,還要在農村金融監管、組織體系和制度等方面進行創新。建立符合農村實際的金融管理制度,保證農村金融創新健康發展,推動農村金融深化的進程。
4.建立農村信用機制,營造良好的信用環境
政府部門作為農村信用環境建設的主導者,應積極提高農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法制觀念,堅決打擊違反金融法律法規的違法行為。同時,加快農村信用等級評價體系的建設,為農村和農民建立信用檔案,建立廣泛、有效的農村信用體系,為營造良好的農村信用環境保駕護航。
5.完善農村金融監管體制,提高農村金融監管效率
對于很多土地貧瘠,自然條件比較惡劣的地方,應該采取各種措施來改良土壤,以確保核桃樹的正常生長所需。同時,對于凍害的危害應該提前做好防凍害準備,例如,可以在核桃樹林的風口處設置擋風的秸稈或者臨時性的土坯墻進行防御,以免核桃樹受到強風的吹襲而受災慘重。尤其要注意的是,冬季下雪天,要及時掃除核桃樹林的積雪,以免受到凍害的侵襲。
2加強人工對核桃種植業的管理
雜草會吸收核桃樹本身應得的養分,而阻礙了核桃樹正常生長所需要的能量補給。所以,對雜草的清除是十分有必要的,需要定期對核桃樹林中的雜草進行清除,保證肥料的供給能順暢無阻的到達核桃樹。另外,可以不定時對植物進行松土,避免土壤板結而影響肥料、水源的吸收。很多核桃品種良莠不齊,因此,對核桃品種的選擇至關重要。一般來說,不同的核桃品種具有不同的生長習性,種植方式方法也不盡相同。考慮到每個種植區的實際情況不同,因此,要根據不同的土壤地形選擇不同的核桃品種,幫助每個地區的核桃種植能真正做到因地制宜。由于核桃的生長對于修剪時間、技巧等要求相對較嚴格,要把握好合適的時機對核桃進行修剪。一年中最合適修剪的時間段是秋分,修剪量不宜過大,以幼苗以及成苗之間互不妨礙,可以自由地生長為宜。應該剪掉干枯枝、病蟲枝葉,以加快長出新的幼芽。涂白對幼苗的生長也是有幫助的,可以防止害蟲的破壞,避免遭受腐爛病、牲畜啃咬等損害。做好核桃樹的病蟲害防治工作是核桃種植業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因為核桃在生長期間會遭受到很多害蟲的危害,像金龜子、木蠹蛾、根腐病、黑斑病等。尤其是早春發芽的時候更要及時消滅害蟲,防止影響到幼苗生長。因此,一定要加強監督控制管理,及時發現,及時治療,將危害減到最低。而且要配合澆水施肥、修剪枝葉等,從源頭上來防治病蟲害。
3對核桃種植人員進行相應的農業技術培訓
必須根據核桃生長特性、所種植區域等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地采用種植技術,確保核桃種植順利開展。政府應該組織核桃種植相關的技術人員到核桃種植基地傳授技術知識,對種植人員的疑難問題進行解疑答惑,為以后的種植做準備。讓技術人員深入田間地頭,定期不定期組織技術講課或者培訓,切實提高種植人員的種植水平,為核桃的種植帶來經濟價值。真正帶動當地核桃種植業大幅度發展,讓核桃種植人員發家致富,帶動當地經濟的發展。通過種植技術的推廣,將技術轉化為生產力,實現科技興農,貫徹落實好科學發展觀,促進經濟穩步發展。
4結語
1經濟價值
農產品地理標志的經濟價值主要指農產品地理標志的產品特征、產地信息、產品聲譽和質量保證等方面的比較優勢對產品市場競爭能力產生的作用,強調其為地區和國家帶來的經濟利益。由于地理標志的農產品具有本質上的自然環境唯一性和地方傳統制作工藝的獨特性,人文因素和自然因素的結合較為完美,因而這類產品往往在一定地域中具有壟斷地位,且具有一定的無法替代性,加之地域的限制,這類產品的產量通常都較為有限,造成了物以稀為貴的現象,因而產品的附加值較大。例如,牙買加的藍山咖啡與普通咖啡相比,售價要高5~10倍;山東的章丘大蔥在進行地理標志的注冊后,產品的單價在兩年間就提高了2~5倍。由于地理標志從產生時就能為國家和地區帶來很好的經濟利益,因而世界各國都漸漸加強了對地理標志的保護。同時,地理標識還能夠對消費者應有的、合法的權益予以保護。就生產者而言,在技術能力、社會影響力、經濟實力等方面,消費者均處于弱勢;加之產品外表的相似度往往會對產品間的特征及質量起到掩蓋的作用,為消費者獲得產品相關的真實質量信息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增加了消費者購買商品的風險。地理標志是一種無形商品的質量保證書,能夠對消費者進行合理消費起一定的幫助作用,使消費者受到地理標志的直接保護,并從中享受到合理的消費權益。
2政治價值
農產品的地理標志是農業產業政策的工具及國際談判中的籌碼。例如,歐盟農業政策的核心是地理標志保護,歐盟農業政策的主要目的是在保證本地區市場供應的前提下,積極促進農業產品的出口,同時對歐盟以外地區或國家的農業產品進口予以限制,以此實現對歐盟地區農業的保護。農業產品的地理標志還是農業知識產權戰略最重要的構成部分,隨著經濟全球化及知識經濟進程的加快,一個國家或者地區其經濟發展最重要的因素已被知識產權所取代。在知識經濟時代背景下,日本、美國、歐盟等發達國家及地區陸續建立了相關的知識產權戰略,這一現象的出現使我國大部分行業均面臨著嚴峻的發展挑戰,其中,以農業最為明顯。當前,農業科技及規模迅速發展和壯大,農業中智力勞動及商業競爭所占比重逐年增加,知識產權也隨之在農業的生產及經營中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另外,我國屬于農業大國,有效解決農民、農村及農業的問題,不但能夠促進我國社會的有序發展,還能保證我國社會發展的穩定性。因此,我國應將農業的知識產權戰略視為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并對其予以高度重視。
3文化價值
農產品地理標志是某個特定地區在長時間的人文因素與自然因素的相互作用下產生的,歷史文化的底蘊較為深厚,具有特殊的傳承歷史及保護文化的作用。如果各類傳統知識在某個地區發生持續的作用,這個地區的產品就會產生獨特的特點、質量和聲譽,并與其他地方類似產品存在明顯區別。因此,大部分國家基于農產品地理標志經濟和文化方面的雙重考慮,對其進行了謹慎的保護。
二農產品地理標志促進地區農業經濟發展途徑
1農業產業化發展
農產品地理標志能夠促進農業產業集群的形成和發展。農業對自然資源的依賴性較強,氣候、地質、水文等自然條件,會對農產品的品質、類型等造成直接的影響,由此使不同區域產生各具特色的農產品和準地理標志農產品。另外,農產品的儲存及運輸方式較為特殊,能夠對非農業的布局及發展起到一定的影響。農業生產存在生物特性,不同的農業區域因其不同的地理區位、自然特點、發展政策以及歷史進程等因素,使其農業產業集群具有明顯的本地植根性,因此,最初因準地理標志為基礎發展而來的農業只能聚集在某些特性的地區并形成一定的特殊性優勢,與此存在關聯的其他產業為獲取這一優勢,受規模經濟的影響,將其各要素逐漸向準地理標志農產品的所在地靠攏,進而使這一準地理標志農產品集群的優勢增強。同時,地理標志農產品在生產中出現的分工合作也促進了農業產業集群的形成和發展。隨著生產技術的進步,以及社會分工的進一步發展,地理標志農產品的某些生產職能開始分離出來并形成了一系列產前、產中和產后的相關獨立產業部門。這些產業部門中不但包括農業產業部門,還包括工業產業部門和服務業產業部門,這些產業部門對農業都具有較強的依賴性,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農業既為其提供了銷售市場,又提供了生產原材料,因此各產業部門間形成了緊密的資金、資源、人力和生產技術聯系。由于各種產業需求的出現,農業產業集群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分工合作加強,并形成了地理標志農產品研發、設計、營銷、金融服務和人員培訓等方面的一體化合作產業鏈,加強了信息流通的流暢度減少了交易障礙,提高了農業產業的經濟效益。
2農業品牌化發展
農產品地理標志對農產品地域特征和品質的指示性較強,因而是一種天然的農業區域的品牌,具體體現在:第一,農產品地理標志指示了農產品的特定來源、特色和質量,消費者對農產品進行購買時,可根據農產品的相關標識獲取其產地來源和品質等級信息,并識別出假冒標志的農產品,因此農產品地理標志有品牌便利效應。第二,農產品地理標志申請人大多為專業的農民合作組織或行業協會,這些組織通過對農產品地理標志的統一宣傳,較好地保護了農產品的特色,并能促使生產企業在生產過程中更加注重質量,有利于區域品牌的打造和農產品市場聲譽和認可度的提高,因此農產品地理標志有市場品牌推廣效應。第三,在相關知識產權保護法中,農產品地理標志被定義為工業產權的一種,并且受到市場的保護。農產品地理標志作為集體商標,是標志農產品產地的無形資產之一。因此,對農產品地理標志在優質農業品牌代表方面的作用進行充分發揮,有利于提高農產品的綜合競爭力,并進一步促進標志區域的農業經濟發展。
三結語
鄉村旅游不僅僅可以讓人們體現到來自鄉村的獨特樂趣,給人們提供一個放松心情的良好場所,更為重要的是鄉村旅游對于農業經濟的發展也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具體來說,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鄉村旅游對農業經濟結構的優化作用
中所周至,農業要想真正實現可持續化發展,就必須要有不斷優化農業經濟的結構,而鄉村旅游恰恰可以很好地達成這一目標。在我國傳統的農業經濟結構中,種植業為主,養殖業和畜牧業以及農產品的加工為輔,它們共同構成了我國的農業經濟,但是上述這些往往對自然環境具有很大的依賴性,而且科技性也不強,為此特別需要有新的經濟增長點出現,對現有的產業結構起到良好的調整作用。鄉村旅游可以有效拉動農作物的供需關系,同時對于農村一些諸如道路、運輸等硬件設施的改善具有良好的推動作用等,由此可見,憑借鄉村旅游的這些獨特的優勢,恰恰可以很好地優化現有的農業經濟結構。事實上,這種優化與促進是星湖的,因為這些產業的增長和加強反過來也能幫助鄉村旅游進一步發展。因此可以說,鄉村旅游與農業、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的。農業、加工業、貿易、以及餐飲業這些產業都能對鄉村旅游有很大幫助,同時鄉村旅游也能拉動這些產業快速增長,從而實現聯動效應。
2.鄉村旅游帶來了大量就業機會
實現農民收入的增加,促進農業經濟的發展鄉村旅游的出現同時帶來了大量的就業機會,可以讓更多的村民找到合適的工作,實現了農民收入的增加,進一步縮小城市和鄉村居民之間的收入差距,與此同時,由于鄉村旅游的火熱,也拉動了當地其它產業的經濟增長,促進了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
二、發展鄉村旅游振興農業經濟的策略分析
要想更好地發展鄉村旅游,更好地發揮鄉村旅游對農業經濟的促進作用。筆者認為我們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努力。具體來說,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進一步加強鄉村旅游產業鏈
實現農業經濟的協調發展提及旅游的產業鏈,我們通常認為它就是以旅游者為核心,以全面滿足旅游者的各種實際需求為主要目的將旅游者最關注的目的定義為鏈核,其他一些如農產品、自然景光、服務質量等相關產業為鏈條,提供給旅游者以一整套的服務整體,幫助旅游者完成從出發地到目的地的旅行和游覽。簡單地說,就是以自然景光為產業鏈的鏈核,將旅行社、飯店、住宿、當地特產等行業鏈接成一個旅游鏈提供給旅行者。而通過加強旅游產業鏈的作用就是在于將這些鏈條上的資源強化,比如產業鏈上的飯店就需要主打城市里吃不到的當地特色食物;農業鏈就需要以價格低、無污染的農業產品來吸引旅游者、土特產就需要在質量上和便攜性上做文章;當這些產業鏈條都得以加強時,就會極大的刺激旅游者在鄉村旅游過程中付出消費,從而達到拉動當地農業經濟各個行業協調發展的目的,促進農村產業結構向著更高、更強、更廣的方向發展。
2.進一步深化城鄉旅游合作
有效推動農業經濟發展進一步深化城鄉之間的旅游合作,就是要盡可能地實現資源的共享以及優勢的互補等。舉個最簡單的例子,當下特別流行的城市的名片效應,就可以有效吸引更多的投資來推動農村經濟的發展。事實上,鄉村的旅游雖然頗具特色,但是在經營的理念、經營的意識以及信息化的建設等方面依然存在著不少的差距,通過城鄉之間的旅游合作,可以有效改善鄉村旅游在上述諸多方面的不足,更好地發揮出其應有的積極效用。
3.發展鄉村旅游循環經濟
實現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對于鄉村旅游而言,最為核心的部分當然要數自然風光了。換句話說,自然風光是鄉村旅游的有效載體,如果這個載體一旦遭受了破壞,勢必會產生某種程度的不良影響。為此,我們一定要有效保護這種自然風光,實現其可持續發展。為此,筆者認為在對鄉村旅游進行規劃和建設的過程中,一定要嚴格秉承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原則,對當地的旅游資源和環境進行科學化、規范化和合理化的開發與保護,切忌不可過度開發,真正實現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三、結語
所謂低碳經濟體系主要是通過一定的經濟手段,實現低污染、低排放、低能源消耗的經濟發展模式。低碳經濟發展方式能夠有效遏制環境污染,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的有效利用率,實現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低碳經濟發展方式主要是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以及新型的能源、科技技術以及全新的發展觀念,積極促進各行各業實現低能耗高產出,進而實現循環經濟的發展趨勢。
2轉變農業經濟發展方式的有效措施
2.1發展循環農業經濟
在環境污染日趨嚴重,資源大量浪費的時代背景下,要實現農業經濟的全面可持續發展,就必須大力發展循環農業經濟發展模式。所謂循環農業經濟發展模式主要是將農業資源和廢棄物進行循環再利用的過程,它將農業的活動看成是一個農業資源-農產品-農業廢棄物-再生資源的流程過程,通過資源的循環利用實現生態環境保護的主要目的,農業廢棄物的循環利用也可以最大程度地實現資源的合理利用,從而降低資源消耗以及浪費的問題。循環農業經濟發展模式的核心和關鍵是實現農業發展的生態效應,通過資源的充分利用,實現資源的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進而促進農業發展和生態平衡的協調發展,進而促進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生態環保效應。
2.2發展農業生態經濟
低碳經濟時代下實現農業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另一重要措施就是大力發展農業生態經濟。充分利用農業資源,提高農業資源的利用率,降低資源的消耗和生態環境的破壞。主要來說就是通過合理規劃、設計農業資源的生產方式,減少農藥、化肥的使用,積極生產綠色環保農業產品。堅決制止不合理的開發和利用土地資源,降低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作用。積極提高農業勞動生產效率,實現農民增收,積極發展良性的農業種植方式,實現農產品的附加效益。
2.3發展有機農業經濟
所謂有機農業經濟主要是指在進行農業生產的過程中,依據生態學原理以及生態自然發展規律等,在具體生產實踐過程中不使用農藥、化肥、生長調節劑等物質,而是積極使用有機物質,實現自我循環,運用天然植物性的農藥和殺蟲劑以及物理法和生物法等措施進行農作物病蟲害的防治,且建立農作物的輪作體系,利用秸稈還田、施用人畜糞便等措施提升土壤肥力、保持養分循環,促進農業經濟循環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過程。有機農業經濟能夠將農業生產發展歸入到自然生態系統的有效循環中去,因此屬于農業發展的高級階段。積極發展有機農業能夠實現生態環境的自我恢復,且能夠降低農藥和化肥對生態環境的污染問題。有機農業通過使用人畜糞便以及生態系統自我循環的方式,還能夠有效提高農產品的品質,確保農產品的安全性,有利于實現綠色環保型農業產品。積極推進有機農業的發展,還能夠有效治理水土流失以及土地荒漠化和貧瘠化的問題。有機農業還能夠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解決農村勞動力就業問題,提高農民勞動收入,且有機農產品符合國際市場農產品的要求,能夠促進農產品的出口,進而也能有效提高農民的經濟效益,最終促進農業經濟的全面可持續發展。
2.4運用科技手段推動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
隨著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目前應該在農業生產過程中積極引入現代化科技技術。通過培訓農民的農業種植技術,提高農產品的增產增收,建立健全農業基礎設施,實現農業產業化經營;通過信息化技術的廣泛使用,拓寬農產品的銷售渠道,及時了解市場上關于農產品的信息,降低農民盲目跟種而無法產生經濟效益的局面,從而實現農民增產增收,進而實現農業經濟的全面快速發展。
2.5發展都市休閑農業、觀光旅游農業
農業經濟不僅僅具備了食品保障的功能,還應該具備原料供給、生態保護以及觀光休閑的重要作用。尤其是近年來,城市生活壓力日趨增加,城市居民更加趨向于走向自然、回歸田園旅游、放松生活壓力、增進朋友感情的的生活方式。因此,農業生產發展模式不能僅局限于提高農民收入、實現經濟增長的發展方式。還應該積極推進生態觀光農業的發展模式。發展都市休閑農業能夠拉近城鄉居民的關系,有利于社會的穩定和諧,還能夠積極培養城市兒童尊重農業生產成果、養成節約糧食的良好習慣。都市休閑農業還能夠積極促進新農村建設,實現農業和旅游業的有機結合,有利于改善生態環境,促進城鄉協調發展,提高農民經濟收入,進而促進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3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