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6 16:00:4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醫生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醫學論文種類繁多,有基礎研究方面,有臨床醫學方面,也有衛生理論方面等。不論哪種醫學論文,理論絕對離不開實踐。查閱各種醫學期刊,尤其是經常的作者大多是有一定資歷和經驗者,因為這些作者,長期或較長時間均在從事各類醫學活動。而年輕經驗缺乏的基層醫生,急于撰寫醫學論文,往往難以發表。因此,年輕基礎醫生應打好基礎而后再撰寫論文。
2自信心及恒心
基層醫生對撰寫論文,往往具有一種畏難心理,一種神秘感,能否打破這種感和畏難心理,是基層醫生撰寫論文能否成功的重要條件,充滿自信才會有好的論文產生。此外,基層醫生撰寫論文還應具備持久恒心,不要一挫便餒。不斷在投稿中尋找差距,總結經驗,才會做到得心應手。量變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引起質變,這是辨證唯物理論的基本論點之一。
3正確選題
正確選題是基層醫生撰寫論文的核心條件,相對大醫院的醫生來說,正確選題的問題較之更重要。一種疾病的觀察與治療,基層醫生一年中可能遇到的數量相對較少,如果選題不正確,對基層醫生來說則難上加難。因此,選題要新。新穎這兩個字內容頗多,其中熟練地掌握所選題目國內外(主要是國內)的概況、動態和進展是關鍵。這需要日積月累,長年鉆研業務及閱讀雜志才能做到。
4正確選刊
國內各種醫學期刊有很多種,正確選刊對基層醫生成為重要。一是所寫論文要實事求是,對自己的作品估計過高是基層醫生尤其是初學寫論文者的通病,如無國內罕見僅見的成果或發現,一般不應投寄知名度高有影響的大雜志。二是選擇門戶偏見較少,常刊載基層醫生論文的期刊。因此,基層醫生撰寫,選擇雜志也是重要條件。
5結語
與此同時,引入大量知識量的同時,也使學生的學習任務變得繁重,以往幾個學時才能完成的教學內容,現在1個學時就可以介紹完,雖然學生在課堂上能夠理解,但短時間內輸入大量知識,也會隨之導致學生的吸收、記憶和掌握困難。所以,要在知識主框架基礎上,主要講解重點、難點,而利用現代化手段展示的信息中的大部分知識,僅僅是為了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只作為需要學生了解內容。改革考試方法,以綜述及平時成績作為考核標準,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以往的一次考試定成績的考核方式顯然不適合當代大學生教學,因此,該次改革在《獸醫生物制品學》的考核過程中,采取撰寫專題綜述的方式。通過該方法,使學生學會了查閱資料及綜述撰寫的基本常識,開闊了學生的視野,便于學生了解學科前沿的科技動態,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同時,結合學生的平時成績和實驗課成績進行考核,做到了公平公正地全面評價學生的水平。實踐證明,學生對該考核方式的反饋良好。
《獸醫生物制品學》實驗課程改革
通常,實驗課都是穿插在理論課程中進行的,考慮到《獸醫生物制品學》實驗內容多、實驗周期長的特點,為確保實驗的連續性和完整性。該校教師進行了實驗課教學改革,采用了連續實驗的方法,使理論和實踐有效結合,提高了學生實驗技能。下面以常規無菌試驗為例,進行實驗課教學改革的經驗介紹。在《獸醫生物制品學》實驗以及實踐工作中,一個重要的基本技能就是無菌操作,它是生物制品生產和研制成功的第一要素[3]。因此,如何培養學生樹立貫穿整個《獸醫生物制品學》實驗、決定產品質量的無菌觀念和培養無菌操作技能是非常重要的。實驗前的無菌準備效果好壞的評價標準是實驗最終成功與否[4],只有培養的細菌沒有雜菌生長、病毒沒有被細菌污染、免疫血清除菌后沒有細菌生長等,才能稱得上真正掌握了無菌操作技術[5]。親力親為,使學生在實驗員指導下做實驗準備通常的實驗準備工作都是由實驗員完成的,實驗中使用的需要滅菌的試劑、器材都是實驗員在實驗課之前準備好的,所以,學生只知道所用的材料是無菌的,但并不清楚是如何獲得的。該次改革中,嘗試由部分自愿參加準備工作的學生協助實驗員完成實驗前的準備,讓學生按照對各種器材、試劑的不同要求,分別進行滅菌,而不是完全依賴于實驗員進行實驗準備,使學生真正樹立無菌觀念和滅菌意識。培養學生實驗中的應變能力應變就是能夠自主克服實驗中的困難,比如前面提到的滅菌,滅菌有很多方法,器械不同、試劑成分不同,對滅菌條件要求也不一樣,如玻璃器械、金屬器械多采用高溫干熱滅菌,而實驗當中如果急用,那么金屬器材還可采用火焰滅菌或化學藥品滅菌(即酒精消毒)。又如耐高溫的溶液在實驗準備中可采用高溫高壓流通蒸汽滅菌,但如果實驗中臨時需要,則可采用過濾除菌。學生在實驗中經常出現失誤和錯誤,學會如何挽救就是對學生應變能力的培養,使學生明白實驗方法要靈活運用而非教條使用。提高學生實驗中的安全意識,使其成為合格的動物醫學工作者在《獸醫生物制品學》實驗中,考慮到學生的安全等問題,往往選取的細菌和病毒都是安全性較高的,對人無害或危害極小的,但在實踐工作中則可能遇到各種病原體。所以,一定要在實驗中嚴格樹立學生的安全意識,即使所用材料是安全的,也要嚴格按照操作流程去做。在實驗中嚴格要求,才能使學生在今后的工作中提高警惕,以防止發生安全事故。注意與其他學科的交叉,突出《獸醫生物制品學》實驗中的重點教師應該了解學生在獸醫微生物學、獸醫免疫學、獸醫傳染病學等相關學科中開設的實驗教學內容,避免實驗教學內容重復。選擇連續性好、涵蓋全面的經典實驗教授學生,從而確保實驗教學的重點突出,使學生能充分了解實驗的目的和意義,掌握必備的實驗技能。
1.1“謀道”還是“謀食”
醫生是一高尚的職業,醫生也是一高尚的稱呼。在古代社會醫生是要懸壺濟世的,今天的醫生同樣是要濟世救人的;在古代人們用“妙手仁心”來表揚醫生,而今天人們則用“白衣天使”來表達對醫生的尊敬。作為醫生,尊重生命、拯救生命是醫生的職責與使命。因而這就要求醫生既有“仁術”更有“仁心”。然而,有一個問題(既是醫生自己的也是全社會的)卻必須要加以正視,那就是———“醫生何以生活?醫生何以過好生活?”事實上,這涉及到了現代性社會中關乎所有人的一個根本的問題:“謀道”與“謀食”的關系問題。孔子曾講:“君子謀道不謀食”,似乎孔子講人就是為“道”而活著,根本不講“食”,其實這種理解是不對的,因為孔子在“君子謀道不謀食”后邊還接著說“祿在其中”。孔子的原意是說君子既要“謀食”更要“謀道”,不過君子無需為“謀食”而過于操心,因為在“謀道”的過程中“食”自然而然就會來了。孔子對于“道”與“食”的理解事實上也可視為現代性社會醫生的自我定位,醫生是要“謀食”的,在這一點上醫生與“凡夫俗子”無異,或許醫生本身也是凡夫俗子中的一員;不過“白衣天使”的標簽,決定了醫生的身份與角色,決定了醫生應更多地去“謀道”,要將“白衣天使”這一社會角色更好地去加以履行。如果醫生更多地用“凡夫俗子”式的理解來對待醫生這一角色,那么醫生這一職業之上所賦予的諸多的神圣的光環都將會黯然失色,這也將大大降低醫生這一職業與角色在社會中的認同度。在一個物化的時代,在一個誰擁有財富,誰就擁有聲望,誰也就被定性為成功;誰若沒有或失去財富,誰也便沒有聲望,誰也便是失敗者的今天,越來越多的人像飛蛾撲火一樣拼命地去賺錢,去尋找一切價值增值的機會。醫生作為這一時代與社會中的一員,恐怕也不能免俗,于是部分醫生忘卻了“白衣天使”的身份,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凡夫俗子”的角色,因而出現了角色認同的混亂,進而帶來了醫患關系的緊張與社會的失序。其實,中肯地講,將醫生僅僅作為“謀食”的人古今中外都有。傳統社會也并不是到處都是宅心仁厚、妙手回春的良醫,傳統社會中也有不少庸醫,賣大力丸與狗皮膏藥的江湖術士恐怕也不在少數。只不過,由于傳統社會資訊不發達等原因,人們對醫生角色混亂的這一直觀感受不如資訊異常發達的今天這么強烈罷了。
1.2“強者”還是“弱者”
醫生是通過教育與考試進入到了醫療衛生體系序列的,相對來講都屬于“知識精英”。相對于社會其他群體,醫生在知識、信息與資源等方面具有優勢,特別是與來醫院尋求醫生幫助的人相比,其優勢更加明顯。因為一般情況下到醫院找尋醫生的人要么是患者,要么是患者的家屬,總之,都是尋求醫生給予幫助的人。因而這樣一種醫患關系從某種角度而言就是強者與弱者的關系:患者是處于被動地位的,是弱者;醫生是居于主導地位的,是強者。的確,面對患者,醫生有選擇做與不做、做什么與不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與不做到什么程度的權利。基于上述理由,一個醫生,是易養成職業自豪感與成就感的,是易對自己及其事業充滿信心的。不過,還應該看到醫生似乎有時也將自己定性為“弱勢群體”。這看似玩笑,實則也確有隱情。作為強勢的醫生,何以又以“弱者”的面貌出現呢?或者以“弱者”自居呢?原因可能有以下幾點:首先,作為個體的醫生,在制度(醫療衛生體制)面前處于弱勢。一個處于體制內的醫生面對體制的強制是被動的一方,是居于弱者地位的。醫生不得不接受各種考評,不得不去完成各種各樣的任務,哪怕不情愿,但為了生活不得不如此。其實,這也是現代性社會的共性。在現代性社會,越來越多的人與生產資料失去了直接聯系,更多的人成為拿薪水過活的人,人們越來越依賴于體系而過活。因而在今天,即便是一個高級白領,盡管其收入不菲且積蓄頗豐,但一旦離開(主動或被動)工作崗位,他當下(或不久)就會有一種惶恐感與不安感“我今后怎么辦?我靠什么來養活我自己以及我的家人?”盡管醫生是任何一個社會都不可或缺的職業,但具體到每個在體制內的醫生而言,事實上都有如此擔心。因而,一般而言,作為體制內的醫生都是謹小慎微地生活著。其次,現代社會中的精細分工導致了人的無能感。精細化分工使人越來越成為本行業、本領域的專家,但離開了自己的專業與專長,人們一般會有一種盲然不知所措的感覺,那種無力感與無能感會像夢魘一樣伴隨著每一個人。醫生有沒有此種特性呢?認真想來,恐怕也有。第三,在具體的醫患對立關系中,個體的醫生面對著人數不定、確有準備的“醫鬧”時,從力量來講確是處于弱勢的,此時的醫生恐怕真的會產生某種無助感、無能感與無力感的。
1.3“出頭”還是“從眾”
對于真實的個體而言,醫生應具有鮮活的個性:有自己的喜怒哀樂與愛恨情仇,有自己的個性與偏好。同時這種個性鮮明不僅體現在性格與愛好上,更體現在業務與技術的創新探索上,醫生應勇于醫術上的創新并樂于對醫術上的異見進行表達。總之,醫生應是一個“和而不同”的群體,醫生應是一個個鮮活且具差異性的個體而不是千人一面的“裝在套子里”的人。不過,還應該看到,對于醫學事業而言,醫生恰恰又是有著“整齊劃一”的職業要求。因而,就出現了這一看似矛盾的現象:是要個性鮮明呢,還是要整齊劃一呢?在現實中,在從眾的社會心理驅使下,多數醫生選擇與他人同步的可能性更大,因為這樣做不易出錯且合乎常規。的確,從眾是合乎現代性社會法則的。現代性社會是科層制的社會。科層制中規則繁多且紀律嚴格,紀律被置于至高無上的地位且被不斷反復強調與灌輸,這樣保障了體制穩定。不過,這也造就了體制的保守。因而,科層制之中的人便養成了刻板、教條的工作作風。現代科層制中的人不再是有血有肉、有棱有角、鮮活的個體,而變成了越來越盲從、保守與隨大流。作為醫療衛生事業體制中的醫生恐怕對此也未能免俗。
2破解醫患關系謎局中醫生道德的作為
2.1道德與距離
從道德的起源角度而言,道德源于人的實踐活動,是對諸多關系的把握與總結。在人的實踐交往活動中所形成的客觀的社會關系以及主觀的心理體驗是有層次的,那些與個體經常發生交往關系的對象自然會比那些交往少的對象給人的影響多一些,個體對其關注度自然也要高一些,而對那些從生理和心理都覺得很遙遠的對象來說,人們一般情況下會覺得很淡漠。這是人之常情。道德的產生與距離的遠近是有著密切的關系。當人與人之間無論是從生理還是心理上距離都非常近時,一種感同身受般的情感共鳴定會激發起人的強烈的道德沖動去施之以援手,去憐老惜貧、去扶危濟困、去見義勇為。而當人與人之間無論是從生理還是心理距離越來越遠時,那樣一種感同身受般的情感共鳴也就會越來越弱,乃至于到無的程度,而無則意味著道德責任的徹底的消解。而在現代性社會,人們總是有意或無意地制造著距離,而它所帶來的后果則是可憂的。因為“距離的社會生產,它廢止或者削弱了道德責任的壓力;技術責任代替了道德責任,這有效地掩蓋了行動的道德意義;以及區隔和割離的技術,這增加了對那些應該是道德評價對象以及道德刺激反應對象的他人所遭受的命運的淡漠。”[4]總之,有了距離,便會有了冷漠、麻木乃至殘酷。因而,改善醫患關系,首要的是使醫患間的距離拉近,這樣人與人之間的溫情、親情便會自然產生,醫患之間的關系也便不會再緊張,而是和諧。
2.2道德與服從
服從上級對不對呢?一般情況而言,當然是對的,因為命令來自上級,上級高瞻遠矚,站得高看得遠,因而自然就要服從。但是若在個別情況下,上級的命令不符合善之動機、善之目的與善之方法,是否有必要絕對服從?這就需要加以認真對待了。不服從此時并不必然是惡的與不道德的。我們不能對來自上級的命令與任務不加任何懷疑就去執行,我們不能忘記自身也是設計者與規劃者這一本質規定。其實,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一般不去追問,并不在于我們真的相信上級就是神,而是覺得位卑言輕,我考慮了也沒有用,因而就不去考慮了。總之,無論何種原因,我不再思考,我心安理得地去完成上級給我的任何指令。其實,此時的人已不再是自己的主人,已不再是作為主體而存在了,人將自己異化。而且人由心不甘、情不愿到習慣性地心甘情愿地將意志自由交出,這樣出現了道德的現象。既然出現了道德,因而也便出現了推卸責任。此時的人就可以心安理得、理直氣壯地說:“我受了他人的操縱,我不應該擔責,我的上級(或下級)應該負責,總之,我沒有責任。”其實這是錯誤的。因為只要是人,只要是意志自由的人,是不能為其錯誤行為推卸責任的。醫生也是如此,醫生不能將責任推卸給制度與他人,醫生對醫患關系的問題及其改善是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的。
2.3道德與自我
道德離不開個體,道德離不開自我,離開了自我意識與自由意志的道德是不存在的。同時,道德既是手段也是目的,道德既是為“他”的也是為“我”的。因而,我們對道德的自為性與為我性應給予善的論證與辯護。不過,我們也應該看到,過于注重自我,那么道德將會打折扣乃至于變為不道德。具體到一道德場景,當我若挺身而出,我個體的生命安全將受到威脅時,我是否可以以自我保全的理由來為我未能挺身而出進行辯護呢?也許作為生物來講,自我保護是第一需要,是最高準則;然而對于最高等的生物———人而言,自我保全卻不是最高的準則。盡管自我保全對于人而言同樣極其重要。不過,在人的價值序列中,應該且必然有一些東西要超越于個體的自我保全,因為如果沒有的話,那么人類社會將不會存在,或者即便存在下去,也是不值得人們去留戀、去為之奮斗的。在超越個體的自我保全序列中,有親情與友情、有價值與理想、有民族與國家……總之,道德是要講責任的,這也正如鮑曼所說:“道德責任不得不依賴于其最原始的起源:在本質上對他人的責任。”[4]正是由于有了道德,有了責任,我們才會覺得這個世界是可愛的,我們的生活是值得活下去的。如果一個社會中相當一批人將自我保全凌駕于道德義務之上,那么,這個社會將是可悲與可怕的。因為這個社會中將有人心安理得地去殺人,因為這個社會中將有人心安理得地看人被殺。醫生作為一種被賦予神圣光環的職業,其內在的要求必然要有一種獻身精神,醫生決不能為了自我而損人利己,醫生決不能因自我保全而忘記了救死扶傷。
1.1感染性疾病的存在和疾病譜的改變
從20世紀初,英國的細菌學家弗萊明發明了青霉素,并通過臨床實驗證明它是有效的殺死和抑制炭疽桿菌、白喉桿菌、葡萄桿菌等革蘭氏陽性細菌的廣譜抗生藥物。隨著醫學醫藥科學的發展,各種抗生素被廣泛地應用于臨床治療感染病。一直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各種抗生素在對革蘭式陽性病菌治療的臨床應用取得了重要的主體作用。而到了八、九十年代初以革蘭氏陰性病菌感染為主,感染病發生了重大的變化,伴之而來的是真菌、厭氧菌感染率的上升。近幾年來,新生的病菌和病毒又急速襲來,如SARS、禽流感、埃博拉、登革熱等,更需要我們的醫務人員以新的思維、新的理念、新的技術、新的藥物及疫苗迅速的根除它。
1.2感染病藥物的合理使用和對新藥臨床應用方面的學習、應用
隨著現代醫藥科學的發展,各種新型和升級換代的抗生素飛速上市。當然這對于感染科醫生和患者應該是一件好的事情,但一些臨近學科的患者,(比如感冒、呼吸科疾病等)為了實現自身疾病的快速好轉,也在不同程度上使用抗生素甚至過量使用,從而造成了極為不良的后果,引起了國家醫務管理部門的高度重視,多次下發文件規范抗生素的使用。當然治療的過程就是初步診斷、檢驗、用藥、觀察、進一步實施有效的治療直至病愈。而對新型藥品的使用更是要通過大量的臨床使用,觀察其治療效果與有關該藥在使用過程中所產生的副作用與不良反應,從而使醫務人員在使用藥物上更加合理。尤其是對抗生素的使用,而這類藥物的使用集中在感染科醫生上。所以正確使用新型抗生素及同類藥物是感染科醫生要學習和領悟的重點。只有通過自身醫療水平的提高才能教育好新參加醫療工作的醫務人員,并擴展到整個社會。這在當前也是備受社會和國家醫療管理部門關注的重要問題。因此新的課題又擺在我們的面前,同時也說明了作為感染科醫生接受教育和再教育的必要性。更重要的是感染科醫生在新的知識理念指導下,對新接觸受外來感染患者確診和治療方案的實施,對被感染者病理認知和對感染源的認定。比如此次對肆虐非洲大陸的埃博拉疫情的治療和控制,我國毅然決然地派出了醫療隊并取得了相當的成績和寶貴經驗。從感染學上講,這次醫療救援行動是使我國醫護工作者對埃博拉這種新的病毒有了全面的了解,在治療以及發病原因有了深刻的認識,對感染學上的研究以及藥物的使用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對于這些來之不易的知識也成為對感染科醫生在臨床理論研究上進行再學習和再教育的重要資料,也說明了從實踐中學習在實踐中接受再教育并在實踐中反復應用這種理論的重要性。作為這方面的管理人員更有義務在組織專業人員業務交流會上、學習資料的準備和充實等工作上把工作做細做好。
1.3多學科交叉
感染性疾病不是以單一的形式出現,它會呈現與多種疾病的交叉感染的綜合性疾病。這為治療的初期診斷帶來了困難,所以感染學不能是單一面對和解決患者病痛的學科。感染科醫生必須對大內科和其他內科疾病有一定的了解。在一定的情況下會同其他病科的醫生共同解決患者的病痛。醫療知識的廣泛性和全面性對感染科醫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繼續學習與感染科相關的綜合性醫療知識是非常必要的。20世紀90年代通過各方面科技人員的努力終于成功研究破解了基因-這個支持生命的基本構造和性能的新學科,并將這一科研成果引入診斷技術,為最終確定病原微生物做了方法上的補充。這一技術上的研究成功使人類在生理學、病理學、遺傳學等領域里邁出了一大步,其實用價值涉及眾多領域。好多以前解決不了的問題現在迎刃而解,好多以前似是而非的問題得到了確定的答案。這說明深入研究的理論的存在意義。作為感染病的醫護人員應及時的學會和應用這一成果來探索微生物感染更深層的意義,找出救治感染病更新更快捷的方法。所以更好地利用外來的科研成果為己所用,這種轉換更需要刻苦學習和實踐。然而隨著人類經濟的發展,人員和物資的大量流動,自然和生態的負性改變,戰爭與自然災害對人類生存環境危害的存在。還有極大一部分地區的人對環境衛生和傳染病存在有著極大的認識誤差。抗生素被廣泛應用與污染致使耐藥菌株的出現,為可能新的傳染病暴發和快速傳播提供了客觀條件。
2加強感染科醫生的繼續教育
2.1繼續醫學教育內容必須緊跟時代步伐
近幾十年來世界在醫學基礎理論和臨床治療上都取得了飛躍的發展。廣大醫務人員深感自己原有的知識已跟不上新形勢的發展,非常有必要接受新的理念與臨床技術。因歐洲黑死病的肆虐,使人類明白了傳染病的嚴重性。隨著顯微鏡的發明,人類清楚地看見并認識到了細菌———這個單細胞微小動物的存在,細菌為了自身的生存而產生的生存液體,這是直接導致人類生病或死亡的致命因素。而在客觀條件充分允許的條件下它可以通過各種渠道(包括它的載體動物和植物、空氣、患病者的唾液)進行直接或間接的傳播。在人類消滅了眾多傳染病菌(如鼠疫、傷寒、天花)以后,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客觀條件的改變,新的傳染病菌又先后出現在世界的各個地方。比如2003年的SARS、現在依然流行的禽流感、登革熱以及新發現的埃博拉疫情。人類在承認客觀事物是在不斷地發展事實的面前,就必須以全新的理念去應對這一事實的出現,并從主觀上去研究控制它。對傳染科醫生要廣泛開展學習班,病理、臨床研討班更新他們的知識領域,提高他們對新知識理念的掌握和運用,使他們在臨床實踐中得到提高。
2.2重視學科交叉
現代科學不斷地向高度細化、專業化發展,同時在某些領域又進行統一化和綜合化發展使之系統化。醫學界為了臨床應用的需要首先細化了它的學科,即原來簡單的內科細化成胸內、腎內、呼吸、腸道、消化等不同的專業科室,這只是讓醫務人員在某一領域的知識更加精細化、專一化,這是從縱向看。那么從橫向來看其中各科更有著緊密的聯系。這樣的縱橫聯系就表明了從事醫療工作人員的知識既要有它的專一性,同時還要有綜合掌握相關知識的能力。具體講作為一個醫務工作者在掌握了一項專長以外,在其他相關領域里盡可能地造就自己。只有這樣才能使自己盡快成長、提高,盡快的適應客觀事物的發展規律。具體一點即感染科醫生要經常和大內科醫生進行臨床和基礎理論的交流,掌握臨床病原微生物知識,用以提高自己對感染病患者醫療水平的實力,從綜合病情來處理患者病情。用藥要根據患者的病情發展選擇合適的用藥途徑、合理的劑量及給藥間隔療程,這樣才能提高對危重患者的救治能力和重癥感染的綜合診治能力。
2.3加強醫院感染隊伍建設
將醫院感染科納入專業教育體系,加強專業人員的業務培訓,學習內容除醫院感染學、醫院感染管理規范、消毒隔離與防護等基礎知識外,還應加強對傳染病防治法、應急條例、傳染病學、災害醫學等知識的學習。加強對感染性專科疾病的重視,增加感染性疾病專科醫務人員學習、進修和交流的機會,可以使科室學術團隊的科研意識、創新意識、臨床能力等諸方面均得到不斷提高和加強,學術隊伍建設進入可持續發展的軌道。
2.4開展多種形式的繼續醫學教育
為推廣本學科的新知識、新理論、新技術,積極申辦各級各類繼續醫學教育項目,通過各級繼教項目的舉辦,全面調動了感染科醫生參加繼續醫學教育的積極性,增強了大家自覺參加繼續醫學教育的意識,提高了他們的業務水平和綜合素質,促進教學水平、醫療水平和管理水平全面發展。廣泛宣傳感染病和醫院感染預防知識,教育全體人員重視醫療活動中的隔離原則和無菌觀念,了解各種傳染病和感染致病菌的傳播途徑,做好針對性隔離措施。
2.5加強與國際間的交流合作
及時掌握全球傳染病流行趨勢,保持與WHO等國際組織的聯系、交流和合作,建立全球性信息合作關系非常重要[2]。
3討論
前提條件
保險產生的前提條件是自然災害和意外事故的客觀存在。古今中外,凡醫療活動將都難免風險。中國消費者協會收到的消費者投訴中,醫療糾紛一直是熱點,并且此類糾紛的數量一直在增加。在我國,600萬之眾的衛生隊伍中的80%的人,在從事臨床醫療和科研工作,誰也無法推算他們每天會遭遇多少風險。據不完全統計,成都市每年發生的醫療事故糾紛有上百起。這些動輒就是幾十萬上百萬的巨額索賠,使醫院和相關責任人來說難以承受。不僅如此,醫院和責任者還會陷入無止境的糾紛中,影響其工作和聲譽。為此,一些義務人員想到了通過保險的途徑來應付可能會出現的醫療事故索賠。
物質條件
醫生職業責任保險產生的物質條件,也就是保險需求產生的條件。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人們的需求可分為五個層次,即基本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與被愛的需求、新生的需求和自我實現的需求。人們只有在低級的需求得到滿足以后,才會產生高一級的需求。而對于我國的醫務工作者來講,根據他們的收入狀況分析,基本的生理需求已得到了滿足,已達到了追求安全需求的層次。因此,大多數醫務工作者對醫生職業責任保險持歡迎的態度。
經濟條件
醫生職業責任保險產生的經濟條件,也就是職業責任保險供給產生的條件。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商品經濟的發展,各種民事活動急劇增加,民事賠償責任事故層出不窮,人們的索賠意識不斷增強,終于使人們完全認識了責任保險。
大多數人對責任保險的認同,就可以滿足保險供給產生的理論基礎,即概率論和大數法則的要求。這樣,在中國現有的保險技術條件下,醫生職業責任成為可保風險。
由此可見,醫生職業責任保險在我國的供給和需求條件已經成熟,這一險種在我國的市場前景是樂觀的。
我國醫生職業責任保險市場的現狀及成因
盡管醫生職業責任保險對醫生、醫院、患者和保險公司都有好處,既能讓醫生解除高額賠付的后顧之憂,醫院徹底與醫療糾紛絕緣,所有善后事宜均由精通醫療業務的理賠代表負責;同時可以使患者得到及時的經濟補償;保險公司也會因入保的醫院多,涵蓋醫生多,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而且西方發達國家的醫生職業責任保險已為法定保險,這些國家的醫療糾紛也遠遠的低于我國。盡管我國醫生職業責任保險引起了社會各界,尤其是醫療工作者的興趣,但是投保人數卻很少。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如下:
需求方分析
在我國,醫生職業責任保險的需求方為醫療機構,就醫生個人而言,他們對自己的職業責任保險大都表示歡迎,但是對醫院來說,就不太愿意給醫生投保或者不希望讓社會知道自己醫院的投保情況。
醫院對自己信譽的擔憂。醫院擔心一旦病人知道自己的醫生對醫療責任保了險,就可能會產生對醫生責任心要降低或醫術水平不高的誤解,從而影響醫院整體聲譽和生意。而醫院的這種擔心顯然會直接影響醫生職業責任保險推廣的深度和廣度。
相對偏小的責任風險。盡管新的《醫療事故處理條例》比起舊的《醫療事故處理辦法》在事故范圍和經濟補償方面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但是由于醫生職業責任保險的保險費較高,醫院在進行了簡單的成本收益分析之后,它們一般會選擇風險自留,因為保險費遠遠的大于它們的每年的賠付。
保險產品的險種單一。目前的醫療責任保險,只是按照醫務人員的專業職稱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即使醫療風險差距很大的醫務人員,他們也只能買同樣的保險。這不僅造成了一些風險較小的醫院不愿投保,同時也造成了風險較大醫院的道德逆選擇,這些有較大風險的投保人以平均的保險費購買保險。
供給方分析
醫生職業責任保險的供給方即保險公司。鑒于我國目前的現狀,保險公司面臨著以下的問題,結果導致了醫生職業責任保險的保險費偏高。
道德風險的存在造成醫生職業責任保險的純保險費率偏高。道德風險是普遍存在于各個險種中的一個問題,但是它在醫生職業責任保險的運行中表現更為突出。
在投保時存在道德逆選擇。由于我國的醫生職業責任保險的自愿保險,不具有強制性,再加上并未對市場進行細分,使不同風險的人在保險費率上沒有差別,或者差別不大,造成投保人的風險一般較大,賠付率較高,導致純保費部分居高不下,限制了一些風險較小的保戶積極投保。
投保后的道德風險。由于我國對醫生的職業生涯缺乏一套完備而且透明的監管體系,因此在醫院投保醫生職業責任保險以后,容易造成一些醫生的責任心缺乏,使保險事故增加,從而保險賠付增加,這也會使保險費率提高。
經驗數據的缺乏造成了醫生職業責任保險純保險費率厘定不科學。從精算的角度來講,一個險種的設置首先應當滿足大量的同質可保風險的存在。可是鑒于我國目前的現狀,這一前提條件無法得到滿足。
無法滿足大量可保風險的要求。由于我國沒有實行法定的醫生職業責任保險,而且保費偏高,結果投保人數量有限,造成大量風險這一條件無法得到滿足。
無法滿足同質風險的要求。由于醫生這一職業的特殊性,風險因素的多樣性和復雜性,要想保證風險的同質性,必須對市場進行細分,可是我國目前的險種設計的分類很不科學,僅以職稱這一因素對醫務人員進行分類,必然不能滿足風險同質的要求。
醫療責任保險技術要求較高。由于此險種涉及很多醫療技術和操作上的問題,所以保險公司在具體管理與操作上,必須注意技術問題的處理,否則會帶來許多麻煩,結果造成保險公司成本上升,管理費用提高,進而導致附加保費的提高。
發展醫生職業責任保險市場的對策及建議
盡管從理論上講,醫生職業責任保險的市場前景很好,可是由于中國目前在需求和供給方面存在一些問題,造成了目前市場總體的不樂觀。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筆者提出以下對策和建議。
實行強制保險
對醫生職業責任保險實行強制保險是確保該險種在我國的順利實施最重要的環節。因為強制的醫生職業責任保險可以克服目前該險種在我國市場上的很多弊端,對投保人和保險人均有利。
降低投保人對自己信譽的影響。目前投保人不愿主動投保醫生職業責任保險的最主要原因是擔心自己投保而其它醫療機構沒有投保,將會引起患者對投保的醫療機構的技術水平和責任心的懷疑,進而影響醫療機構的正常經營;同時擔心由于患者以為向投保的醫療機構索賠更容易,將會導致投保的醫療機構的醫療糾紛可能多于其它未投保的醫療機構,管理成本加大。如果采取了強制保險,這種懷疑和擔心將不再存在,有利于此險種快速、健康的發展。
降低投保時的道德逆選擇。通過實行強制保險,可以使參加保險的保戶的平均風險降低,從而保證營業保費中純保費的降低。這樣,不僅可以鼓勵更多的保戶投保,保障醫生和患者的利益,有利于社會安定;同時,由于投保人的增多,可以降低保險公司的平均不變成本,產生規模經濟效應,從而降低營業保費中的附加保費部分。這樣又會引來更多的保戶,從而使保險公司的經營進入良性循環。
保證純保費厘定的科學性。通過實行強制保險,可以滿足大量可保風險存在的要求,可以克服目前純費率厘定中的非科學性。同時,由于采取的是強制保險,幾乎所有的合格的投保人都必須參加保險,這樣,以前的一些關于醫療事故糾紛及賠付的經驗數據都可以使用,進一步保證了費率厘定的科學性。
推行單一風險責任的保險
由于醫生職業責任保險涉及的風險因素較多,每一因素都可能導致風險事故差異很大,這就要求必須對此險種所涉及的風險因素根據不同的標準進行細分,目前國外主要依照專業進行細致劃分,如醫療事故責任保險、醫師業務責任保險、藥劑師責任險、內科醫師責任險、外科及牙科醫師責任險、護士責任險、美容師責任險等險種。但是筆者以為鑒于綜合性險種保費較高以及這一險種在風險因素上的復雜性和這一產品對于中國保險業還屬于新生事物,因此結合醫生的職務、專業、以往的職業記錄,推行單一風險責任的保險,如外科手術保險、醫療診斷保險、輸血保險等等,既可以通過對市場細分,滿足同質可保風險存在的要求,保證純保費厘定的科學性,又可以降低保險費率,吸引大量投保人,進而降低附加保費,最終使營業保費降低。
建立完備的醫生職業監管體系
防止醫生投保后的道德風險,除了對醫生進行道德思想教育以外,應當建立一整套的約束機制。首先,這一機制必須是完備的,它要涵蓋醫生執業生涯的方方面面;而且,這一套制度應當是透明的,不僅醫院要對每個醫生的道德和技術水平要了解,而且保險人也應對每個醫生的情況作到心中有數,因為醫生的道德和技術水平是影響保險人是否承保和是否在現有的條件下承保的重要事實,根據最大誠信原則,保險人對此有知情權。
引入保險中介
根據發達國家的經驗,當代的保險公司的主要業務是承保和投資,而此險種的技術性較強,更需要保險中介來做大量的工作,比如保險理賠可以由保險公估人來完成,通過社會分工和專業化來提高工作效率和降低成本,從而降低附加保費,進而降低營業保費。
盡管醫生職業責任保險這一新生事物還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要被完全理解和接受尚需時日,但是,雖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法制的完善、醫療水平的發展、可保風險的不斷出現,加上保險公司自身在險種設計上的努力和自身管理的加強,經過不斷的摸索,一定能夠探索出一條適合我國保險市場的醫生職業責任保險的發展道路。
晏才宏的職業身份是一名教師,但在他身上折射出的問題卻具有跨越行業的普遍性,在我們醫療衛生領域,類似的發問就時有耳聞:醫院究竟需要怎樣的醫生,好醫生究竟該如何評價?一個不容忽視的現實是:許多學歷很高,論文數量可觀的博士不會看病,而那些診療經驗豐富,深受患者喜愛的醫生卻因為論文數量不夠而在晉升的路上屢屢受挫。一位老醫生曾因此感嘆:現在能的醫生越來越多,而真正能把病看好的醫生卻越來越少!
對于一個醫療機構來說,理想的情形,當然是需要既能為患者看好病又能在科研上不斷出成果的復合型醫生,但如果將這種復合型要求落到每一位醫生個體身上,就很難說是一種實事求是的態度了。就如同有的教師的講座可能座無虛席,有的教師可能不善言辭,但著作等身一樣,醫生群體里也是有的更善于望聞問切,辨證施治,有的更善于在實驗室摸索鉆研。本來,醫療機構對醫生的考核體系是一種以醫療和科研并重的考核體系,實際上,這種體系逐漸演變成了單純以和出書為指標的考核體系,這樣一來,那些看病“很有兩下子”的醫生其優勢就在無形中被排除在某種聲稱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之外了。
而另一方面,當所有的醫生一窩蜂地去生產論文的時候,買賣版面,剽竊抄襲也就隨之粉墨登場,一些原本是科普、綜合性的刊物也看好論文這個“經濟增長點”,在征稿信或廣告中作虛假宣傳,放“煙霧彈”,那些不明就里,急于晉升職稱的基層醫生紛紛落入“陷阱”,而那些本來是嚴肅學術性的刊物,在經濟利益的推動下,也自覺不自覺放松了刊登論文的尺度和標準,只要付錢就開綠燈放行,試問,這樣推出論文,數量再多又有什么價值呢?
重慶一家科研單位研究員付某向重慶警方報案稱,自己被“英文國際”以“”論文的名義,騙去人民幣4萬元。警方順藤摸瓜,在湖南將該網站負責人王某抓獲。
自稱“工業管理”專業的湖南籍成人自考生王某,利用境外服務器自建“英文國際”,一年內在全國收取50多人“”論文費約200萬元。被騙者竟然很多是國內科研機構研究員、大學副教授、講師或醫生。
“我只參加過自學考試,根本沒有能力論文,交給被騙學者的論文都是從網上拼湊的。”王某在看守所這樣說,從制作網頁、在論壇廣告、冒充客服、擬訂合同電郵給受害人,到從網上尋找素材拼湊論文,并指使受害人打款……“整個過程環環相扣,我沒投入什么資金成本”。
為了讓“客戶”上鉤,王某編造謊言稱:“網站可以請國內外知名專家論文;網站協助很多客戶評上了副高、正高職稱;網站跟多個學術期刊合作密切,即使被編輯發現抄襲,也能發表……”王某坦言,有的謊言連自己都難以相信,但那些高學歷者卻深信不疑。
然而,令人吃驚的是,面對龐大的論文“”市場,目前工商、教育、科研等部門因其“違規不違法”,竟然尚無明確的管理清查辦法。
西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王志章認為:“改革過分依賴論文評職稱的考核制度也刻不容緩。”正是由于王某宣稱能“”SCI期刊論文,才讓不少急于評職稱的受害者失去判斷力,迅速跌入陷阱。他建議應優化科研機構考核體系,改變以論文數量、期刊級別等為主要評判依據的職稱評定模式,“只有多管齊下,才能杜絕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