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囯产精品一品二区三区-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网站-四房播播网站

學術刊物 生活雜志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金融界論文

金融界論文精品(七篇)

時間:2022-10-08 15:18:4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金融界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金融界論文

篇(1)

金融期刊推薦:《金融評論》

期刊周期:雙月刊

期刊級別:國家級期刊

國內統一刊號:CN:11-5865/F

國際標準刊號:ISSN:1674-7690

主辦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

主管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

本刊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李揚副院長主編,實行國際通行的匿名審稿制度,倡導規范、嚴謹的研究方法,發表原創性的理論、經驗性的經濟及金融論文,旨在通過優秀研究成果的發表推動經濟與金融領域的理論探索,并為中國學者走向世界經濟理論前沿提供平臺。我們誠摯地盼望在本刊展示您高質量的最新研究成果。

核心金融期刊推薦:《浙江金融》

期刊周期:月刊

期刊級別:核心期刊

國內統一刊號:CN:33-1057/F

國際標準刊號:ISSN:1005-0167

主辦單位:浙江省金融學會

主管單位:中國人民銀行杭州中心支行

《浙江金融》雜志社中國人民銀行主管,是浙江省金融界唯一全國公開發行的指導性刊物,是金融輿論宣傳的重要陣地和重要載體。2005年起,雜志全新改版為全彩大16開68頁,內容豐富版面精彩,為企業家、銀行家、投資人關注,已成為國內金融界的時尚雜志。

高級經濟師期刊推薦:《金融理論與實踐》

期刊周期:月刊

期刊級別:核心期刊

國內統一刊號:CN:41-1078/F

國際標準刊號:ISSN:1003-4625

主辦單位:中國人民銀行鄭州中心支行;河南省金融學會

篇(2)

【關鍵詞】金融;研究性教學;框架設計

1.研究背景

發達國家一直較重視對學生的探索式教學。Jingjing Xu,John Dinwoodie,Chia-Hsun Chang.(2012)指出經濟全球化需要適應性強、博聞強記并且能夠在復雜的金融環境中做出有效成績的人才。通過研究型學習,學生可以獲得更加可靠和真實的知識技能。在本科階段接受過良好的研究型教學的學生,認知與個人技能都更為突出,也更有可能接受更高等的教育。教學與調查、研究相結合是更為先進的教學理念。在工科教育中,可以進行工程設計;在經濟學、統計學相關領域,數據收集分析能力的培養是研究型教學的一個重點。Awg Kasmurie Awg Kitot,Abdul Razak Ahmad,Ahmad Ali Seman(2010)指出研究性教學分為4種類型,包括證明型研究,引導性探究,指導型研究和開放性探究。并通過8周的探究性教學方面的實驗,顯著證明了進行探究性教學的學生其批判性思考能力有了明顯的提高,因此該教學方法應該得到重視,并在高校中普及。Raja Maznah Raja Hussain,Aishah Abu Bakar.(2010)指出在馬來西亞大學,盡管其是一所研究性大學,但是由于教師出版或者獲得研究成果能得到更有形和可計量的鼓勵,因此研究型教學一直沒有得到教師的足夠重視。這也提醒我們應該不僅從方法論上重視研究型教學的開展,也應該獲取足夠的政策性支持。

本研究力爭探索金融學各核心課程中研究性教學各種研究方法的綜合應用。

2.研究內容

結合案例教學法等探索金融核心課程的教學,基本內容如下。

2.1 研究性教學在《金融工程》課程中的應用設計

金融工程學是隨著公司、商業銀行、投資銀行與證券投資業務的發展而誕生的工程型新興交叉學科。因為其側重于衍生金融產品的定價與實際運用,因此更加需要利用研究性教學這一先進教學方式來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學以致用。可以采用如下研究性教學方法進行教授。

(1)實驗教學法

培養學生的數據采集方法和分析技術,培養探索性研究能力。例如,讓學生在清潔機制發展網上分析CDM(清潔發展機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項目的相關數據,考察中國目前CDM項目發展的前景;去德意志銀行權證產品主頁,查詢特定的權證產品,計算其杠桿比率并解釋說明其對沖功能。

(2)專題討論法教學

教授期貨一章時,可以結合中國2010年才正式批復推出的滬深300股指期貨,討論其合約與業務規則,并與國外的股指期貨產品進行對比,分析其推出的意義及利弊。

(3)實地調研法

與商業銀行、證券公司等單位合作,建立學生實踐基地,通過切身的實踐來提高期貨、期權與金融衍生品知識的運用,提高投資理財等能力。例如安排走訪北京環境交易所等開展碳交易等低碳金融業務的金融機構,了解相關金融產品在實踐中是如何操作,如何實現其節能減排的重大意義的。

(4)學術論文讀寫法

通過研讀最新權威論文,深入了解碳排放權交易的有效性與價格波動規律等新興的、與國際接軌的金融工程研究課題。例如,通過學習Energy Eeonomics期刊中的Modeling the Price dynamics of CO2 emission allowance等優秀論文,學會使用AR-GARCH或馬爾科夫狀態轉換模型等計量、實間序列分析方法來擬合EUA(歐盟EUETS市場碳配額)收益序列,并用于EUA衍生品的定價。

2.2 研究性教學在《金融學》課程中的應用設計

講授《金融學》課程時如何把產業的投融資方案與研究方法傳授于學生。可以采用如下研究性教學模式培養創新性金融人才。

(1)討論式教學法

如介紹金融學中的基本概念“利率”時,可以讓同學們從生活中能接觸到的銀行存貸款利率展開討論;在介紹金融市場時,讓同學們提前搜集資料,了解中國證券市場的發展與改革。

(2)案例式教學

引入經典案例,可以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如在介紹金融自由化過程中的陷阱時,可以結合各個發展中國家金融危機的實際情況加以闡述,并讓同學們進行反思。

(3)模擬式教學

金融學是一門具有較強實踐性的學科,可以利用金融實驗室進行實際業務如股票投資、外匯交易等的模擬交易,將枯燥的理論知識活學活用。

(4)課外實踐教學

請國內外金融領域的專家學者來學校召開講座,帶一部分優秀學生參與國內外的金融界的學術論壇活動,開闊學生的眼界。組織學生到銀行、證券公司等金融機構進行參觀或者假期實習。

(5)多媒體教學法

隨著信息與知識在世界上的廣泛傳播,引入國際知名大學的一些課程視頻也可以幫助學生們接觸到最先進的理念,同時還可以適當地選取一些經典的金融方面的影片,如《魔鬼交易員》《華爾街》等讓同學們看到在發達的金融市場上的金融實踐活動。

參考文獻

[1]Jingjing Xu,John Dinwoodie,Chia-Hsun Chang.Seeing is believing:Developing research Skills in international maritime students through authentic learning[J].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Education.2012(10):50-60.

[2]Awg Kasmurie Awg Kitot,Abdul Razak Ahmad,Ahmad Ali Seman.The Effectiveness of Inquiry Teaching in Enhancing Students’Critical Thinking[J].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Volume 7,2010,Pages 264-273.

篇(3)

課題綜述 主要研究新時期利率市場化進程中我國金融風險的管控問題

一、研究背景和必要性

利率市場化是指通過市場和價值規律機制,在某一時點上由供求關系決定的利率運行機制,它是價值規律作用的結果,它一直是中國金融界長期關注的熱點問題。利率市場化改革的目的是提高金融市場資本配置的效率, 促進經濟增長。一直以來,各國都對利率實行嚴格管制,但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 在各國實施金融抑制政策、石油危機導致世界性的通貨膨脹、固定匯率制崩潰、以及金融創新的飛速發展的背景之下,利率管制的弊端逐漸顯現,利率市場化開始成為世界性潮流。西方國家如美國和日本,分別于1986年和1994年全面實現了利率市場化,許多發展中國家也掀起了利率市場化的。在現代經濟中,市場有支付能力的需求通過貨幣來表現,貨幣流向引導資源的流向。我國經過三十多年的改革,經濟實物系統的絕大部分商品和勞務價格已經由市場決定,市場配置資源的效率已經大大提高,人民因此享受了比改革前多得多的福利。1996年隨著中國放開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終于邁開了步伐,但是貨幣資金的價格即利率的形成機制雖然近幾年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但總體上遠遠不如商品和勞務價格具有競爭性,因而由資金引導的資源配置效率仍受到相當程度的限制,資金的利用效率還有待提高,經濟增長的潛力還有待發揮。經濟運行的實物系統與貨幣系統之間是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在實物系統價格絕大部分已經實現市場化的條件下,貨幣系統的資金價格即利率客觀上也有了市場化的需要。利率市場化是經濟市場化的必然要求,是我國建立完善的市場經濟體系的必經之路。

加入WTO后,我們就要按國際通行規則管理經濟,雖然對中國金融市場我們仍然可以實行一定的利率管制,但外資金融機構大量涌入中國金融市場,帶來了大量新的經營方式和新的貨幣市場、資本市場工具,大大增加了我國貨幣和金融監管當局的監管難度,很有可能我們會在與其的市場博弈中非常被動地接受變相的市場利率化,即接受市場利率實際上、某種程度已經自由化的現實。如果出現這種情況,如果我們對境內中資金融機構的利率仍然管制過于嚴格,中資金融機構過于缺乏在利率市場化環境中進行競爭的經驗,其結果可能會使他們在未來激烈的競爭中處于某種劣勢,這顯然對我國非常不利。

二、利率市場化下各金融主體的風險淺析

1、利率放開加劇各金融機構的同業競爭風險:由于我國市場化程度遠不及發達國家水平,利率管理的法規制度有待進一步詳盡和規范,中央銀行的宏觀調控手段還需進一步完善,管理層與金融機構之間的博弈磨合尚處于初期水平,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基本上占據著壟斷地位,在這種情況下,放開存款利率有可能造成博弈論上的高利率納什均衡一誰降低利率誰就吃虧,其結果只能是使長期受到抑制的利率出現大幅上揚,這就必然會導致過度競爭和中小存款機構退出市場。利率市場化使得銀行能夠合法的利用價格武器去爭取生存及發展的空間,而價格競爭將會導致存款利率水平的非理性升高,如果缺少金融風險的相應控制措施,而只是缺乏遠見一味追求眼前收益,存款利率的升高就會形成金融機構間的無差別價格戰,必將對資產規模較小的中小金融機構帶來巨大沖擊。

2、利差收窄增加金融機構的盈利風險:與當前的利率水平相比,利率市場化后,存貸款利率差將成縮小趨勢。同業競爭的加劇,一方面在爭奪儲蓄資源的過程中,存款利率將存在逐步提高的壓力;另一方面,對優質貸款資源的爭奪,可能使銀行不得不降低其貸款利率,從而便利率差縮小,令銀行的利潤空間變窄。如美國1986-1990年的存貸款平均利差比1980-1985年期間減少了54個基點(美國1986年完成利率市場化改革);日本1994年平均存貸款利差比1984年下降82個基點(日本1994年完成利率市場化改革);韓國的存貸款利差從改革初期的4個百分點下降到改革后期的不足3個百分點。整體看,利率市場化改革后利差一般會減小0.5%-1%。目前我國商業銀行經營的金融產品相對單一,利息收入一般要占總營業收入很大一部分,在我國銀行收益總額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對于中小金融機構來說,由于服務功能不夠完善,金融產品體系尚不健全,手續費收入和其他非利息收入所占比例相對偏小,利息收入甚至占總營業收入的85%-90%以上。利率市場化后利差的不斷收窄,將給中小金融機構收益帶來巨大影響并成為制約自身發展的關鍵因素。

篇(4)

一、研究背景和必要性

利率市場化是指通過市場和價值規律機制,在某一時點上由供求關系決定的利率運行機制,它是價值規律作用的結果,它一直是中國金融界長期關注的熱點問題。利率市場化改革的目的是提高金融市場資本配置的效率, 促進經濟增長。一直以來,各國都對利率實行嚴格管制,但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 在各國實施金融抑制政策、石油危機導致世界性的通貨膨脹、固定匯率制崩潰、以及金融創新的飛速發展的背景之下,利率管制的弊端逐漸顯現,利率市場化開始成為世界性潮流。西方國家如美國和日本,分別于1986年和1994年全面實現了利率市場化,許多發展中國家也掀起了利率市場化的。在現代經濟中,市場有支付能力的需求通過貨幣來表現,貨幣流向引導資源的流向。我國經過三十多年的改革,經濟實物系統的絕大部分商品和勞務價格已經由市場決定,市場配置資源的效率已經大大提高,人民因此享受了比改革前多得多的福利。1996年隨著中國放開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終于邁開了步伐,但是貨幣資金的價格即利率的形成機制雖然近幾年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但總體上遠遠不如商品和勞務價格具有競爭性,因而由資金引導的資源配置效率仍受到相當程度的限制,資金的利用效率還有待提高,經濟增長的潛力還有待發揮。經濟運行的實物系統與貨幣系統之間是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在實物系統價格絕大部分已經實現市場化的條件下,貨幣系統的資金價格即利率客觀上也有了市場化的需要。利率市場化是經濟市場化的必然要求,是我國建立完善的市場經濟體系的必經之路。

加入WTO后,我們就要按國際通行規則管理經濟,雖然對中國金融市場我們仍然可以實行一定的利率管制,但外資金融機構大量涌入中國金融市場,帶來了大量新的經營方式和新的貨幣市場、資本市場工具,大大增加了我國貨幣和金融監管當局的監管難度,很有可能我們會在與其的市場博弈中非常被動地接受變相的市場利率化,即接受市場利率實際上、某種程度已經自由化的現實。如果出現這種情況,如果我們對境內中資金融機構的利率仍然管制過于嚴格,中資金融機構過于缺乏在利率市場化環境中進行競爭的經驗,其結果可能會使他們在未來激烈的競爭中處于某種劣勢,這顯然對我國非常不利。

二、利率市場化下各金融主體的風險淺析

1、利率放開加劇各金融機構的同業競爭風險:由于我國市場化程度遠不及發達國家水平,利率管理的法規制度有待進一步詳盡和規范,中央銀行的宏觀調控手段還需進一步完善,管理層與金融機構之間的博弈磨合尚處于初期水平,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基本上占據著壟斷地位,在這種情況下,放開存款利率有可能造成博弈論上的高利率納什均衡一誰降低利率誰就吃虧,其結果只能是使長期受到抑制的利率出現大幅上揚,這就必然會導致過度競爭和中小存款機構退出市場。利率市場化使得銀行能夠合法的利用價格武器去爭取生存及發展的空間,而價格競爭將會導致存款利率水平的非理性升高,如果缺少金融風險的相應控制措施,而只是缺乏遠見一味追求眼前收益,存款利率的升高就會形成金融機構間的無差別價格戰,必將對資產規模較小的中小金融機構帶來巨大沖擊。

2、利差收窄增加金融機構的盈利風險:與當前的利率水平相比,利率市場化后,存貸款利率差將成縮小趨勢。同業競爭的加劇,一方面在爭奪儲蓄資源的過程中,存款利率將存在逐步提高的壓力;另一方面,對優質貸款資源的爭奪,可能使銀行不得不降低其貸款利率,從而便利率差縮小,令銀行的利潤空間變窄。如美國1986-1990年的存貸款平均利差比1980-1985年期間減少了54個基點(美國1986年完成利率市場化改革);日本1994年平均存貸款利差比1984年下降82個基點(日本1994年完成利率市場化改革);韓國的存貸款利差從改革初期的4個百分點下降到改革后期的不足3個百分點。整體看,利率市場化改革后利差一般會減小0.5%-1%。目前我國商業銀行經營的金融產品相對單一,利息收入一般要占總營業收入很大一部分,在我國銀行收益總額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對于中小金融機構來說,由于服務功能不夠完善,金融產品體系尚不健全,手續費收入和其他非利息收入所占比例相對偏小,利息收入甚至占總營業收入的85%-90%以上。利率市場化后利差的不斷收窄,將給中小金融機構收益帶來巨大影響并成為制約自身發展的關鍵因素。

篇(5)

論文摘要:本文概述了本次金融危機的形成,并對金融危機形成的原因進行了細致的分析,并簡要的抒發了自己的觀點。

現在我們正面臨著一場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全世界的股市和樓市在一瞬間蒸發掉一半以上,并且仍舊在下滑,大量的世界級的金融機構破產或者轉型;金融市場風聲鶴唳,銀行惜貸如金,流動性陷于干涸。世界經濟已經出現“硬著陸”的跡象。各國經濟在短時間內出現巨大的滑坡。數據統計,美國第三季度增速也下滑GDP負增長0.3%,英國負增長0.5%,德國負增長0.5%,中國經濟第三季度增速也下滑到十位數以下。大部分的經濟體在第三季度的小幅下降將在第四季度轉化為大幅萎縮,下降程度可能達到第三季度的數倍以上。

經濟危機發自于金融危機。對于產生這次金融危機的原因,一致的共識是美國的次貸危機形成的。因為在美國,貸款非常普遍,房子、汽車、信用卡、電話單等,都有信貸,有信貸記錄被視為是信用的記錄證明。其原因可歸結為:第一,基本信貸原則喪失。按照國際慣例,購房按揭貸款一般要20%—30%的首付然后按月還本付息。美國的次級貸款實現零首付,半年內無需還本付息,5年內只付息不還本,甚至允許購房者降房價增值部分再次向銀行抵押貸款。次級貸款的對象沒有還貸能力,放貸銀行違背了今本的信貸原則;第二,金融衍生產品產生的過度泡沫,與大量的金融衍生品的出現相伴隨的風險,資產證券化這一衍生工具,在本次次貸危機形成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第三,監管缺失,美聯儲鼓勵金融創新,衍生工具可以分散風險,對金融衍生工具缺乏了應用的監管;第四,美國經濟體系出現問題,美國的基本經濟基礎是高債務經濟,是全民債務經濟,向全世界借債來支持高消費水平;第五,從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初期“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后,世界金融體系為一個由不受約束的美元所主導的體系,美國的雙赤字不可避免地影響到美元的地位,2006年美國的赤字已達其GDP的6%左右。以格林斯潘為首的美國貨幣當局,在長時期內用擴張性的貨幣政策支持美國經濟的發展,加上松弛的金融監管,鼓勵發展衍生工具,支持了虛榮的繁榮。結果世界金融體系內流動性泛濫,虛擬資產大量積累。金融危機的發展和擴散暴露了美國金融監管機制本身的缺陷,作為一個金融管制較為寬松的國家,美國政府介入危機的遲緩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危機的擴散。市場穩定有序的基礎是法制和監管,建立在這個之上的一些市場運行的基本規則和制度,是一個健康的金融體系賴以生存的基石。

美國作為此次金融危機的“發起者”,既是金融危機的傳播源又是傳染者,任何國家,地區甚至是個人都被卷入此次金融危機當中。美國通過貿易、貨幣和金融等多種直接或間接渠道,在把本國金融危機傳播分散給世界各國或地區的同時,也加速或是刺激了各國金融泡沫的破滅,造成了世界范圍內的金融危機。可以說只要美國金融危機不消除,其危害就會借助于美國特有的傳播途徑,不斷向世界各國傳播擴散,不斷引發各國金融問題,經濟問題,在某種意義上來講,對于美國金融危機的救助既是對美國金融危機救助,也等于救助全球金融危機,也是從源頭上救助金融危機的最有效方法之一。

因此,此次全球金融危機的救助應以救助美國金融危機為重點之一,解決好美國金融危機,就可以從根源上避免全球金融危機的進一步傳播。救助美國金融危機可以從三個角度考慮:第一,維持本國貨幣匯率穩定,既可以有效的穩定國際金融市場,也有利于美國通過匯率政策調整國際收支;第二,承擔美國金融危機帶來的有價證券損失,包括繼續持有美國債券(權)不拋售、持有美國外匯儲備不大量拋售,保持國際儲備量與結構的相對穩定,一方面可以不減少甚至增加美國可調動救市資金,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美國金融市場之一步動蕩;第三,繼續注資購進美國不良債券(權),增加美國資本流動性與對企業的救助力度。

局域金融危機的爆發不會引起世界范圍內的金融危機以及經濟蕭條,而美國金融危機之所以能將各國卷入全球金融危機的“深淵”,主要源于不合理的國際金融體制以及美國的特殊經濟政治地位,對于美國金融危機的救助只是一時之計,并不能從根源上消除全國金融危機的隱患。所以各國在對全球金融危機積極救助的同時,也在大力開展國際合作,協商和談判,希望建立起一個公平公正科學合理的新的國際金融體系。

金融危機爆發后,社會各界一方面忙著原罪,而在愈演愈烈的金融危機中,矛頭直接指向會計準則,認為第157號美國會計準則要求金融產品按照“公允價值”計量是金融危機罪魁禍首。即找出罪魁禍首;另一方面積極尋找應對危機的舉措。在前一方面,人們從次貸危機追溯到衍生金融產品,追溯到市場及市場信用;在后一方面,政府開始“國家干預”,替代失靈的自由市場。在這一過程中,令會計界人士沒有想到的是,金融危機也扯上了會計:公允價值成了金融危機的原兇之一;會計也成了金融危機的救“市”主。公允價值計量與金融危機的相關性,成了金融界與會計界在危機拯救中的一個爭議熱點。在金融危機蔓延過程中,美國一些銀行家、金融業人士和國會議員將矛頭指向了第157號美國會計準則。他們認為,該準則關于金融產品按照公允價值計量的規定,在金融危機中起到了發生器與助推器作用,即在市場大幅下跌和定價功能缺失的情況下,公允價值計量導致金融機構按市價大幅減計資產,使虧損增加,資本充足率下降,引起市場加大資產拋售力度,進而形成“價格下跌-資產減計-恐慌性拋售-價格進一步下跌”的惡性循環,推動并加速惡化了金融危機。他們并認為,失靈的市場常常意味著沒有什么價格可以讓金融機構作為基準來“盯住”,如果金融機構不必按市值計量其金融資產,金融危機就會消退。

參考文獻

篇(6)

資產證券化會計制度的完善與否,雖然不能左右資產證券化交易的發展,但對其影響不可低估。因此,本文試就資產證券化業務涉及到的有關會計問題進行探討。

關鍵詞:資產證券化;會計要素定義;會計確認

一、資產證券化的概述

(一)資產證券化的定義

1977年,美國投資銀行家萊維思.瑞尼爾,論文在一次同《華爾街》雜志的記者討論抵押貸款轉手證券時,首次使用了“資產證券化”這個詞,以后資產證券化就在金融界開始流行起來了。

美國證券和交易委員會下的定義是:“資產證券是指主要由現金流支持的,這個現金流是由一組應收帳款或其他金融資產構成的資產池提供的,并通過條款確保資產在一個限定時問內轉換成現金以及擁有必要的權力,這種證券也可以是由那些能夠通過服務條款或者具有合適的分配程序給證券持有人提供收入的資產支持的證券。”

目前國內學者使用較廣泛的定義是:“資產證券化(As—setSecuritization),是指把缺乏流動性的,但能產生可預見的穩定的現金流量的資產,通過一定的結構安排,對資產中風險及收益要素進行分離和重組,進而轉換成在金融市場上可以出售和流通的證券的過程。”

(二)資產證券化的理論基礎

通過資產證券化過程使不流動資產能夠得以流動,主要依賴于三個機制:資產組合機制、破產隔離機制、信用增級機制。

1.資產組舍機制

資產證券化的核心問題是“對各種待資產化的資產(債權)中的風險和收益進行分解和重組,使其定價和重新配置更為有效,從而使參與各方均受益”。資產證券化的這個功能首先是通過資產組合機制實現的。對某項資產來說,其風險和收益往往難以把握,如提前償付或到期不還。而對于一組資產,情況就不同了,根據現代證券投資組合理論,整個資產組合中的風險收益變化會里現一定的規律性。因此,通過整個組合的現金流量的平均數做出可信的估計,可以有效地規避組合中資產的提前償付風險、信用風險等。

2.破產隔離機制

在構造資產證券化的交易結構時,證券化結構應能保證發起人的破產不會對特設機構的正常運營產生影響,碩士論文從而不會影響對資產擔保證券持有人的按時償付,這就是資產證券化的破產隔離機制。這一機制發揮作用的前提是證券化資產從發起人到特設機構的轉移必須是真實銷售。資產轉移可以被視為真實銷售和擔保融資。如果資產在發起人和特設機構之間的轉移被認定為豐日保融資,則發起人必須以自己的全部資產為償付擔保。當出售者遇到破產或清算時,已轉讓的資產就有遭受牽連的風險,影響本息的償付,投資者的利益就受到了發起人的破產風險的影響。但如果資產的轉移被認定為“真實銷售”,則發起人就能實現資產的表外處理。當發起人破產時,該資產不作為破產財產,從而使資產擔保證券的投資者利益不受發起人破產的影響。

資產證券化過程中,破產隔離機制進一步降低了投資者的風險被限定在證券化的資產中,而不受發起人破產的影響。

3,信用增級機制

信用增級機制是資產證券化交易得以成功的重要保證。信用增級是用于確保發行人按時支付投資利息的各種有效手段和金融工具的總稱,信用增級就是使投資者不能獲得償付的可能性最小。

二。資產證券化有關會計要素定義

在進行會計確認之前必須保證某項經濟事項符合相關會計要素定義。資產證券化的操作對象是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舉例說明:甲出售一組應收賬款給SPV,甲保留對資產服務的權利,SPV要求附帶對應收賬款不能收回的擔保限額,即甲以這組應收賬款為基礎資產簽訂擔保合約,則甲在應收賬款表外化的同時,其資產負債表上會出現一筆服務資產和按合約確定的擔保負債,郎甲的資產負債表上產生了新的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SPV的資產負債表上相應產生有擔保合約確認的新金融資產。2006年2月15日財政部頒發的《企業會計準則第22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中對金融工具、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給出了明確的定義:

1.金融工具。金融工具,指形成一個企業的金融資產并形成其他單位的金融負債或權益工具的合同。

2.金融資產。金融資產,指下列資產:(1)現金;(2)持有的其他單位的的權益工具(3)從其他單位收取現金或其它金融資產的合同權利;醫學論文(4)在潛在有利的條件下,與其他單位交換金融資產或金融負債的合同權利;(5)將來須用或可用企業自身權益工具進行結算的非衍生工具的合同權利,企業根據該合同將收到非固定數量的自身權益工具;(6)將來須用或可用企業自身權益工具進行結算的衍生工具的合同權利,但企業以固定金額的現金或其他金融資產換取固定數量的自身權益工具的衍生工具合同權利除外。權益工具,指能證明擁有某個企業在扣除所有負債后的資產中的剩余權益的合同。

3.金融負債。金融負債,指下列負債:(1)向其他單位交付現金或其他金融資產的合同義務;(2)在潛在不利的條件下,與其他單位交換金融資產或金融負債的合同義務;(3)將來須用或可用企業自身權益工具進行結算的非衍生工具的合同義務,企業根據該合同將交付非吲定數量的自身權益工具;(4)將來須用或可用企業自身權益工具進行結算的衍生工具的合同義務,但企業以固定金額的現金或其他金融資產換取固定數量的自身權益工具的衍生工具合同義務除外。其中,企業自身權益工具不包括本身就是在將來收取或支付企業自身權益工具的合同。

隨著金融創新的衍生工具的日益繁榮,傳統的資產概念變得越來越模糊,運用這一寬泛的概念不能做到真實公允地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因此新會計準則將金融衍生工具表外業務表內化,改變了我國長期以來衍生金融工具僅在表外披露的做法。

三.資產證券化相關會計確認問題

從會計要素的確認方面看:所謂確認是“指在效益大于成本及重要性原則的前提下,將某一項目作為資產、負債、收入、費用等正式列入某一具體的財務報表的過程”。對證券化的資產的終止確認問題是資產證券化會計的核心問題,即資產證券化是“真實銷售”,還是有擔保的融資。這決定了證券化的資產作表外處理,還是表內處理,對發起人意義重大。

(一)“擔保融資”和“銷售”確認分別對會計報表帶來的影響

如果該項資產證券化交易被確認為融資,發起人在資產負債表上繼續將證券化的資產確認為一項資產,通過證券化募集的資金確認為負債,其交易成本作為資本性支出;如果該項交易被確認為銷售,轉讓的資產移出資產負債表,得到的現金及其它與轉讓資產無關的資產作為銷售收入,產生的新業務是銷售收入的減項,并同時確認相關損益。

(二)兩種會計確認模式:風險與報酬法與金融合成法

1.傳統的確認方法——風險與報酬分析法

風險與報酬分析法是典型的資產證券化業務會計確認方法。根據該方法,“金融工具及其所附屬的風險與報酬被視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因此,資產證券化的發起人只有轉讓了相關資產組合所有的風險和收益,證券化交易才能作為銷售處理,所獲得的資金作為資產轉讓收入,同時確認相關的損益;否則,如果發起人還保齠出售資產的部分風險和收益,則該資產不能做銷售處理,而繼續留在資產負債表上,同時將現金流入視為以此資產為擔保的負債”。該方法適用于資產證券化產生初期交易較為簡單時的會計處理隨著金融創新的層出不窮,證券化交易過程曰益復雜。

風險與報酬分析法暴露出本身的缺陷而不能正確反映經濟實質,具體表現在:

(1)證券化交易過程中,多項復雜的合約安排使得控制權與風險、收益相分離,并以各種相互獨立的衍生金融工具為載體,分散給各方。在風險與報酬分析法下,職稱論文交易就不能視為銷售,發起人就達不到改善資本結構降低資產負債率的目的。

(2)風險與報酬分析法導致人們對具有相似的經濟實質的財務活動做出了不同的會計處理。例如,發起人與證券持有人達成協議,承諾對證券化資產的信用損失,提供其面值10%的擔保。由于擔保合約的存在,使得發起人仍被認為保留有證券化資產的相當部分的風險與報酬,因而全部證券化資產仍繼續被確認在其資產負債表中。相反,如果發起人轉讓全部證券化資產,而向某一獨立第三方購買上述相同比例的信用擔保。則其確認證券化資產的出售業務,同時只需對面值的10%部分確認為擔保負債。

2.會計模式的改進與創新一—金融合成分析法

1996年6月,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頒布了第125號準則:《金融汝產轉讓與服務以及債務解除的會計處理》,該準則采用金融合成分析法。金融合成分析法承認以合約形式存在的金融資產具有可分割性,各組成部分在理論上都可以作為獨立的項目進行確認。按照這種方法,金融資產轉讓過程中,應該將已確認過的金融資產的再確認和終止確認的問題與資產轉讓合約所產生的新的金融資產的確認問題嚴格區分開來。具體來說,已確認過的金融資產的再確認和終止確認能否視作銷售來處理要看其控制權是否已由轉讓方轉移給受讓方,而非看其交易形式,轉讓方保留的風險和報酬可視作轉移合約的產物,可按新金融資產和負債加以確認,這樣就能與移出資產的終止確認區分開來分別處理。財政部新頒布的《企業會計準則第23號——金融資產轉移》借鑒了國際會計準則IAS39,也采用金融合成分析法對金融資產的轉讓加以確認。一項轉讓者失去控制權的金融資產轉讓(全部或部分)應確認為銷售。

新準則對資產證券化的確認采用金融合成分析法更能體現會計的實質終于形式原則。

3.風險與報酬分析法與金融合成分析法的比較

當交易的結果導致發起人的金融資產發生轉移時,兩種方法的確認結果不同。仍沿用前述的甲出售應收賬款給SPV的例子,甲保留對資產服務的權利,SPV要求附帶對應收賬款不能收回的擔保限額,即承擔了壞賬損失的相應風險。按照金融合成分析法,甲應終止確認這組應收賬款,同時按照合約確認相應的壞賬損失擔保負債;另一方面,SPV由于獲得了應收賬款的控制權,直在資產負債表上確認這筆資產,將甲提供的擔保合約確認為一筆金融資產。但按照風險與報酬分析法,由于甲仍保留了應收賬款的壞賬損失風險,應在其資產負債表上繼續確認這筆資產,而把得到的現金時作一筆擔保負債。在金融合成分析法下,更偏向

于把證券化資產作表外處理,同時對由此產生的新金融資產和負債及時加以確認和計量。

由此可見,金融合成分析法更能反映資產證券化交易的實質,更能適應金融創新的發展,是證券化會計處理的發展方向。但金融合成分析法也有一些不足:表外處理時,會計報表可能不能全面、充分地反映發起人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且容易成為其操縱利潤的工具。掩蓋債務,虛增利潤,這將不利于企業的正常、持續的經營,且會損害投資者的利益。“安然”公司大肆使用資產證券化等金融創新工具從事表外融資,高估利潤,低估負債,是其破產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結語

綜上所述,新會計準則已經填補了在指導、規范資產證券化交易方面存在的空白。我國通過借鑒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相關規定,并結合我國關于開展資產證券化業務的有關設想,順應我國金融市場蓬勃發展和新的金融工具不斷出現的形勢已將金融衍生工具會計所需的基本概念基本原則制定出來,將基本框架建立了起來。這是我國會計理論和實務發展的一大進步,在與國際接軌方面也更加完善。相信當操作指南出臺之后,資產證券化的會計處理將正式進入實務界。

參考文獻:

[1]張超熒,瞿祥輝.資產證券化[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8.

[2]JohnHendersonINGBarings:AssetSecuritization:cur—renttechniquesandemergingmarketapplications,PublishedbyEuromoneyBooks。1997.

[3]于風坤.資產證券化:理論與實務[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4]企業會計準則第22號——金融工具的確認和計量[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6.

[5]企業會計準則第23號——金融資產轉移[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o6.

[6]楊瓊.銀行資產證券化及其相關會計問題研究[D].碩士學位論文,中央財經大學。2003.

[7]王宏偉,蘇洪亮.資產證券化的會計處理[J].湖北財稅.2002.

[8]凌云.關于制定我國資產證券化會計準則的思考[EB/OL].會計理論,中華財會網www.e521.oom。2005—3—22.

[9]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國際會計準則第32號[S].2001.

[10]喬煒.資產證券化及其會計問題研究[D].碩士學位論文。中央財經大學,2003.

篇(7)

【論文關鍵詞】風險信息披露呆帳準備金

從完全無風險意識到實行資產負債管理和風險管理,國有商業銀行改革的成效是顯著的。但隨著中國市場化程度的不斷提高和加入WTO,國際金融業進人中國資本市場,國有商業銀行日益與國際接軌,國有商業銀行面臨的風險也在逐步加大。

一、不良貸款的處理與銀行風險

國際金融界從亞洲金融危機中得到一條重要教訓是:銀行壞賬的推遲核銷與累積而不是壞賬本身導致了金融危機。以美國和日本為例,對商業銀行的壞帳,美國允許商業銀行根據貸款的實際質量自行及時處理,從而對有效化解金融風險起到了積極作用。而日本則對貸款壞帳的核銷有嚴格的限制,而且呆帳的核銷銀行無權自行決定,必須得到大藏省的批準,結果大量應該核銷的壞帳未能及時得到處理,最終促成了金融危機的爆發。在中國,不良貸款主要是指逾期貸款、呆滯貸款和呆賬貸款。信用證、銀行承兌匯票及擔保等表外業務項下的墊付款項從墊付日起即作為不良貸款。對于不良貸款的認定,主要由各商業銀行的風險管理部門負責。

中國的商業銀行對于呆帳的核銷并無太多的自。每年,商業銀行的各分行根據財政部和國家經貿委等部門下達的貸款呆壞賬核銷的范圍,提出不良貸款的核銷計劃,這些計劃經當地財監辦同意后,報總行批準。由此可見,呆賬的核銷受到諸多嚴格限制,而且還要層層上報,這樣就使得應該核銷的壞賬得不到及時處理,暗藏了巨大的危機。

二、應收未收利息的處理與銀行風險

在《財政部關于調整金融企業應收利息核算辦法的通知》中規定:“貸款利息自結息之日起,逾期180天(含180天)以內的應收未收利息,應繼續計人當期損益;貸款利息逾期180天以上,無論貸款本金是否逾期,發生的應收未收利息不再計人當期損益,在表外進行核算,實際收回時再計人損益。對已經納人損益的應收未收利息,在其貸款本金或應收利息逾期超過180天以后,金融企業要相應做沖減利息收人處理。”顯然,規定貸款的應收利息需在結息日后180天以上,才不再計人當期損益。相對于其他國家如英國大部分銀行是90天,而美國大部分銀行是60天,這一期限過長,事實上,貸款的應收利息在結息日90天后,其收回的可能已大大降低,由此可見中國商業銀行的應收利息的壞帳比例遠高于西方商業銀行,增大了中國商業銀行的風險。

三、貸款呆帳準備金的提取與銀行風險

商業銀行提取準備金應著眼于總體資產的質量,而不應僅僅針對貸款的質量。國際慣例將準備金分為兩類:一類是針對特定類別的資產的可能損失所提取的專項準備金;另一類是針對總體資產可能發生的不確定損失所提取的普通準備金,也就是一般準備。

與國際慣例相比較,中國的商業銀行所執行的呆帳準備金制度存在諸多不合理之處。首先,在大多數國家,對貸款提取準備金的比例通常是貸款余額的1%~2%,這是基于他們的不良貸款的比例一般是貸款余額的1%左右而設計的。但是在中國,由于目前大部分企業經營狀況不佳,商業銀行實際承擔著很高的信用風險,不良貸款占貸款余額的比例遠高于1%~2%,因此,商業銀行按l%的比例提取的準備金使銀行的準備金的充足性受到影響。其次,貸款呆賬準備金按年末貸款余額的l%與上年末呆賬準備金余額之間的差額提取,實際意味著當年核銷的呆賬,當年不再提取呆賬準備金,這部分準備金是在次年提取并計人次年成本的。這種做法實質是對貸款損失的推遲確認,違背了穩健原則,累積了風險。最后,將準備金劃分為專項準備金和一般準備金屬國際慣例。按照巴塞爾協議的規定,一般準備可以作為附屬資本參加資本充足率的計算,但專項資本則不可以。目前,中國商業銀行的貸款呆賬準備金,從提取方法上看,很像一般準備,但實質卻是專項準備,以此參加資本充足率的計算,實際上等于提高了資本充足率,使得8%這一數字失去了實際意義。

四、信息披露與銀行風險

從國際金融界的角度看,加強信息披露,進一步提高商業銀行的透明度已是大勢所趨。2001年1月16日,巴塞爾委員會了新資本協議草案第二稿。該協議于2001年底正式,初步定于2005年正式實施。相對于舊的巴塞爾協議,新協議除了資本充足率的要求外,更進一步提出了資本充足性的監管約束和市場約束兩項內容。巴塞爾委員會認為市場具有迫使銀行有效而合理地分配資金和控制風險的作用。市場獎懲機制可以迫使銀行充足的資本水平。但是,有效的市場約束對銀行信息披露制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信息準確、全面、及時,市場參與者才能準確判斷銀行抵御風險的能力。為此,新的巴塞爾協議要求,銀行在一年內至少披露依次財務狀況、重大業務活動及風險度、風險管理狀況,具體指標主要包括資本結構、風險敞口、資本充足比率、對資本的內部評價機制以及風險管理戰略等。由于歷史的原因,中國對會計信息的披露要求是較為粗放的。按照中國《商業銀行法》的有關規定,商業銀行應于每一會計年度終了三個月內,按照人民銀行的有關規定,公布其上一年度的經營業績和審計報告,至于上市銀行,則應執行證監會“公開發行證券公司信息披露編報原則第2號……商業銀行財務報表附注特別規定。”從總體上看,迄今為止,除上市銀行外,中國的商業銀行并沒有進行全面的信息披露的義務。四大國有商業銀行都非上市銀行,其信息披露是不充分的。特別對近年來迅速發展的衍生金融產品,目前無論是人民銀行還是財政部均無明確規定如何進行會計處理。各商業銀行一般是在表外科目進行登記,不在表內處理。而目前各商業銀行估算風險時,并沒有把表外科目風險計算在內,對衍生金融產品的披露要求更是近乎空白,忽視了國有商業銀行所面臨的市場風險。

五、風險防范與會計改革對策

根據新的《巴塞爾協議》標準,制定現代、規范、高效與國際慣例接軌的會計處理與會計披露標準是深化國有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管理、風險管理的內部控制制度的重要環節,是構建現代化、國際化商業銀行基礎。參照國外商業銀行的做法,為了更真實、全面、客觀地反映我國國有商業銀行的資產負債情況,防范金融風險,國有商業銀行的會計體系應進一步加大改革力度。

第一,可以根據國際慣例,適當放寬對商業銀行核銷貸款壞帳的限制,可嘗試允許商業銀行按照真實性原則自主決定貸款壞帳核銷的金額與時間。對貸款的應收利息,如在結息后90天仍未收回,則不再計如當期損益。

主站蜘蛛池模板: 奇米综合四色77777久久| 亚州日本乱码一区二区三区| 97久久精品人妻人人搡人人玩| 少妇饥渴xxhd麻豆xxhd骆驼| 尤物yw午夜国产精品视频| 性一交一乱一乱一视频| 精品国产三级a∨在线| 男人狂桶女人出白浆免费视频| 亚洲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中国片| 久久er99热精品一区二区| 久久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 亚洲av无码精品国产成人| 亚洲av中文无码字幕色最新| 啊灬啊灬啊灬快灬高潮了| 久久婷婷五月综合色精品| av天堂久久天堂av色综合| 搡老熟女中国老太| 国产日产欧产综合| 黑人巨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免费| 国产麻豆天美果冻无码视频|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性视频| h无码精品动漫在线观看| 少妇厨房愉情理9仑片视频| 黑人巨大跨种族video| 免费a级毛片无码| 国产人碰人摸人爱视频| 黄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 国产激情久久久久影院| 性少妇freesexvideos强迫| 亚洲中文字幕一区精品自拍| 国产在线第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无码片在线播放| 成年女人免费v片| 亚洲精品沙发午睡系列| 精品人妻潮喷久久久又裸又黄|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第一页 | 老子午夜理论影院理论| 欧美videos另类极品| 男女性高爱潮免费网站|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不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