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6-08 08:23:0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初中歷史教學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研究歷史必須掌握大量材料,進行艱苦細致的研究工作,而不能撇開研究對象空發議論。孔子曾說:“我欲載之空言,不如見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恩格斯曾指出:“即使只是在一個單獨的歷史實例上發展唯物主義的觀點,也是一項要求冷靜鉆研的科學工作,因為很明顯,在這里只說空話是無濟于事的,只有靠大量的、批判地審查過的、充分掌握了的歷史資料,才能解決這樣的任務。”傅斯年更是直言“史學便是史料學”,要“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這些都強調史料對歷史學習的重要性。認知到詮釋初中歷史課程標準提出通過收集資料、構建論據學習歷史。綜合專家的研究,以史料為基礎展開歷史教學的作用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1.能夠以具體形象的資料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2.有利于轉變傳統學習方式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3.關注學習過程,有助于史學研究方法的習得和歷史思辨能力的提高;
4.能夠有效促進正確價值觀的形成和道德修養的提升。運用史料教學的方法很多,根據英美學者的歸納,主要可以從以下七個方面著手:
1).展現敘述與證據之間的關系。常見的提問形式是:“在這段材料中可以得到什么樣的證據來說明……”
2).鼓勵學生分析史料內容,從中引出推論,說明自己的觀點,以及支持此觀點的證據,而不是讓他們重復或摘要史料內容。
3).時常要求學生針對不同材料的證據,就內容和可信度做比較。
4).明確針對相互沖突的證據進行討論。
5).對同一歷史事件之不同歷史論述加以比較。
6).選出一個主題(如拿破侖的性格),給予學生多段來源不同的材料,讓他們對照整理,并且解釋其中的差異,進而形成自己的推演,得出自己的結論。
7).讓學生嘗試用自己的眼光找出史料中的問題,并用自己的方式處理。比如:根據“雖有農與工肆之人,有能則舉之,高于之爵,重于之祿,任之以事……故官無常貴,而民無終賤,有能則舉之,無能則下之”。歸納墨子有關官員選拔的觀點是什么。
二、豐富學生的歷史想象力
如果沒有以一定的方式為學生構建歷史情境,學生對那些抽象的歷史概念以及歷史發展的動因和規律的掌握是很困難的,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去死記硬背,而且由于沒有具體歷史內容的支撐,所記憶的歷史知識也很快就將會被遺忘,這讓重點難點的教與學都成為一件非常艱難的事情。而通過多媒體輔助教學,可以將這些抽象的歷史知識進行動態演示,化難為易,化繁為簡,化蒼白抽象為鮮活形象,調動學生多感官共同作用。比如關于《秦滅六國》這一節知識的學習時,就可以制作幻燈片,利用當時的疆域圖,并輔以視頻、文字等聲光電效果,生動地向學生展示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的次序和過程以及秦始皇對文字、貨幣、度量衡和思想(焚書坑儒)的統一過程,讓學生對這其中的重點難點知識有更加深入、直觀的掌握。
二、利用多媒體可以有效地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讓學生感受歷史、了解歷史,增強愛國主義情操,傳承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是歷史教學的重要任務。而傳統的歷史教學方法,蒼白的文字及語言講述,缺乏情境的渲染,學生很難理解歷史背后的知識,難以對我國五千年來的歷史文化、涌現出的可歌可泣的歷史人物以及所體現的愛國主義精神產生共鳴,歷史知識都難以全面掌握,更不要說通過歷史學習激發愛國主義情感和振興中華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了。但是通過多媒體輔助教學,特別是其中的聲光電技術,可以為學生營造和復現歷史情境,增強歷史人物和歷史知識的真實感,讓學生對歷史人物為國家、為民族舍生忘死的舉動以及重要的歷史時刻有更加直觀的認識,對所蘊含的愛國主義精神有更加深刻的感悟,并受到偉大歷史人物和重大歷史事件的感染和影響,從而在對歷史的認同感中樹立起振興中華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三、利用多媒體可以有效地培養學生創新精神
多媒體輔助教學,以生動形象有趣的視頻、圖片、聲音、文字,既激活了學生的視聽感官,讓學生更加投入地進行學生,又通過對學生視聽感官的多重刺激以及多種教學手段的應用,進一步激活學生的思維,讓學生調動更多不同功能腦細胞進行協同作戰,在提升學習效果的同時,也加深了對歷史問題的多角度、多方位的思考和分析,有力促進了創新思維和邏輯思維的培養。如在關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教學中,我通過多媒體為學生展示了《兩大帝國主義軍事集團形勢圖》和《第一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形勢圖》,并以文字、聲音、圖片、視頻等全面展示一戰前歐洲的經濟社會現狀,讓學生在對比分析之中認識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發生的根本原因以及所帶來的影響,并進行關于戰爭、和平以及當前世界形勢的開放式討論,由于學生通過對兩張圖的深入對比對第一次世界大戰有了全面而深刻的理解,在對開放話題的討論中也能夠從政治、經濟、歷史、文化等各方面進行激烈的探討,所闡述的意見和看法創新性、邏輯性都很強。
關鍵詞:內容增加;專業素養;概念教學;“史料”教學
2009~2015年高考福建歷史科試題由福建省自主命制,2016年高考福建歷史科試題將采用全國卷,全國卷與福建卷在命題理念等方面是有一定區別的,因此我們有必要全方位重新學習國家考試大綱、考試說明以及研究全國卷高考試題,這樣才能更好地把握高考的脈搏,做到知己知彼,提高效率,更好地科學備考。
一、高考歷史全國卷與福建卷的差異
1.試題結構
2.內容范圍
全國卷在初中歷史課程的基礎上,依據教育部考試中心《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大綱(文科)》,福建卷主要依據《福建省文科綜合考試說明》。福建省考試說明對全國考綱知識內容高中部分有所刪減,據不完全統計,比全國考綱少約60個考點,且不考查初中所學。選修部分全國卷是四選一,比福建卷增加了選修三,福建卷必修部分的試題不涉及選修內容,而近幾年的全國卷必修部分的試題都涉及4本選修內容,不同選考模塊內容在高考選考試題中還出現互相滲透的現象。
3.試題難度
全國卷難度遠大于福建卷,福建卷由高校教師、教研員及一線中學教師三結合命制,命題時較多考慮了省內各地的教學實際,試題也比較符合學生平時的解題習慣,近5年平均難度值0.54左右。全國卷由高校專家命制,命題視野開闊,不受具體知識點限制,突破教材知識、結論的表述,學術性更強,近5年平均難度值0.40左右。
4.能力要求
福建卷嚴格依托課標、考綱,考點、情境材料、答案與教材聯系密切,關注學科能力和素養的考查,相對平實。全國卷突出歷史專業性和學科性,強化學科能力和素養的考查,學術化、專業化色彩較濃。
在高考歷史內容大大增加、難度直線上升、開放性強戰大這樣的背景下,作為一線高中歷史教師應如何應對呢?
二、關于新高考的應對之策
1.努力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
任何教學的改變,都是從教師的改變開始,教師的改變是學生面貌變化的前提,教師的改變需要理念的革新,理念革新需要閱讀、思考與勇氣。教師應增加閱讀量,通讀有關的歷史學術論著,尤其是閱讀劉宗緒、楊寧一等專家學者的論著,堅持閱覽《歷史教學》《歷史教學問題》等歷史專業刊物的相關教育教學論文,還可以通過雷新勇、聶幼犁、黃牧航等專家學者的論著學習和了解命題常規知識與考試測量的技術。教師應自覺樹立合作意識,利用團隊的力量,集體的智慧,提高專業素養。
2.研讀國家課程與考試的法規文本,領會課程與測試要求
重視研讀課程標準及考試大綱,明確和落實其指導作用,對高中教學和備考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和現實意義,也為教師教學內容的選取和應試技能的分層訓練提供了最基本的保證。
3.依據課程標準考試大綱中的內容要求,優化課堂教學環節
課前展示每節課的學習目標(考點);圍繞讓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培養學科素養和思維能力為中心開展教學;通過多種方式落實課堂教學成果的反饋。
4.指導學生構建知識體系,加深對基礎知識和主干知識的掌握
“時序化、結構化、系統化、網絡化、體系化”的知識不易被遺忘并有效運用。高中歷史教學需要幫助學生梳理不同時間段的重大歷史事件,在理解基礎上掌握重要的歷史事件、事物及其相互之間的關系,正確認識歷史階段特征和歷史發展規律。
5.以新理念加強歷史概念教學,提升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理解歷史本質的能力
全國卷重視考查學生對歷史概念的理解,教學中對應歷史概念的內涵和外延進行適當的拓寬,重視學以致用,通過訓練檢測學生的歷史概念學習狀態。
6.加強“史料”教學,培養學生的學科素養與能力
全國卷的試題大部分是以“史料”的形式呈現,在教學中,可以根據需要及時選取補充相關“史料”,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與掌握,培養歷史思維能力,還可以通過“史料”補充介紹一些教材以外的學術觀點,對教材進行適當的補充和拓展。
7.強化能力訓練,提升學生的學科能力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