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0 14:56:1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指導意見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為認真落實省聯社文件精神,切實提高**農商銀行(以下簡稱“我行”)信貸管理水平,**農商銀行認真貫徹落實省、市、縣關于優化營商環境的工作部署,尋找工作開展的切入點、突破口,促進我行信貸結構持續調整和優化,現就2021年我行信貸工作提出如下意見。
一、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
(一)指導思想
我行將按照省聯社2021年工作會議精神為指引,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五大發展理念,堅持“專注主業、回歸本源、服務實體、防范風險”的經營思路,始終將“三農”市場作為工作重心,專注服務本地、服務縣域、服務社區,持續落實“鄉村振興戰略”、“脫貧攻堅戰略”、“普惠金融戰略”,推動農戶、個體工商戶、小微企業增戶擴面提質工程,助力小微企業和民營經濟發展,做小做散,合理調整信貸結構,增加對“三農”有效投入的同時,進一步改進支農服務,提高信貸支農水平,加強信貸管理,建立健全信貸規章制度,努力提高信貸資產質量。
(二)基本原則
1.專注三農,回歸本源。始終堅持“立足縣域、支農支小”市場定位不動搖,專注主業,回歸本源,充分發揮自身金融職能,著力支持三農、小微和民營企業發展。繼續依托縣域經濟發展,積極研究縣域經濟新常態、新特點以及地方政府鄉村振興戰略規劃。圍繞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經濟產業特點,促進農村基礎設施、農村旅游產業、農產品消費供給和產業扶貧與振興鄉村戰略的緊密融合,提升我行及各基層網點的金融服務能力。
2.夯實基礎,穩字優先。充分認識到2021年監管政策和貨幣政策變化趨勢,運用五大發展理念加強金融產品研發,穩定優質對公客戶,拓展零售業務,確保雙基聯動工作取得實效,著力提升建檔評級客戶的授信率、用信率,啟動個體工商戶的評級、授信工作,夯實信貸管理基礎穩步推進信貸業務發展。
二、目標任務
貸款凈增20000萬元,不良貸款表內凈降500萬元、表外凈降1260萬元,不良占比控制在4.45%以內。
三、信貸工作指導意見
加強信貸管理,落實信貸工作的各個層面和環節,堅決杜絕有章不循、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經營行為,做到規范化運作。對于出現的違規行為,我行將根據情節輕重,及時予以經濟處罰、行政處分、違規積分等嚴格處理!
(一)提升信用工程建設,創建業務發展平臺。堅持實事求是、區別對待的原則,按照農戶小額信用貸款整村推進的既定方案,進一步擴大評定范圍,提升貸款質量,完善管理制度,發展更多的信用戶,進一步做好“信用工程”的推廣、提升和延伸工作。建立健全農戶(居民)信用檔案,提高服務水平,加快建檔進度,保證檔案資料的真實性、準確性。大力推進“三信”建設,優化金融生態環境。深入開展信用戶、信用村、信用鄉鎮和信用企業的評審活動,抓好信用村、信用鄉鎮的評審,成熟一個,評定一個。嚴格按照相關要求抓好落實,進一步優化全縣農村信用環境。
(二)做好客戶定期評級授信工作。
加強評級授信工作,改變過去那種因用信而授信、走過場、敷衍塞責的做法,充分理解評級授信工作的內涵和精神實質,按要求切實做好評級授信工作。1、完成對農戶的信用等級評定,將農戶小額信用貸款推進工作“做深、做細、做實”,并合理調整貸款額度,及時開展農戶評級授信工作,逐步做到農戶憑家樂卡支取貸款像支取存款一樣方便,以便節約人手,把有限的人力資源解放出來用于貸款管理等工作;2、完成對縣域中小微企業的精準營銷工作,通過包片名單制精準營銷,擴大我行積極推廣我行信貸業務,通過加大信貸支持力度、實施信貸利率差別化、建立戰略合作等方式,對新的企業客戶加快評級授信工作,對存量的企業客戶定期進行評級授信維護工作,搶占并維護好小微企業及新型農業主體信貸市場。
(三)繼續優化信貸結構,加大貸款營銷力度。
各基層網點要加大營銷力度,切實調整和優化信貸結構,繼續堅持以農為本,為農服務的宗旨,端正經營思想,不斷改進信貸支農服務措施,在信貸定位上要始終堅持面向“三農”和中小企業,進一步做好農戶小額信用貸款、農戶經營性貸款、個體工商戶貸款等的基礎上,積極支持小微企業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涉農貸款占比必須保持在90%以上。特別是對產權明晰、信譽度高、行業和項目符合國家產業政策規定、發展前景看好的小微企業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要及時介入,重點支持。信貸業務投向根據省聯社“抓兩端,精中間”的營銷思路,積極支持綠色種植、農田水利、清潔能源、再生能源、水污染治理、植樹造林等綠色產業;大力支持鄉村養老、鄉村旅游及教育、醫療等民生領域項目;擇優支持農產品網絡零售等新業態;貸款發放對象主要為“優質中小微企業、優質固定資產項目、涉農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個體種養大戶”等,房地產開發、建筑工程承包等非涉農貸款限制發放,不得發放無資質的工程承包貸款;從貸款方式上,主要發放具有優質抵質押物的抵質押擔保貸款,限制發放信用貸款、保證貸款。對“兩高一剩”破壞生態環境或環保驗收不達標項目以及無市場、無前景、信譽差的企業要逐步壓縮退出。
(四)夯實精準營銷工作,加強對特色產業支持力度。
各基層網點要嚴格按照總行業務部制定的劃分的貸款專營區域、專營產品及精準營銷手冊要求,合理制定營銷計劃,積極開展對縣域產業的精準營銷工作。對我縣前景良好的特色產業發展要加強信貸支持力度,切實加強溝通,在信貸、結算、電子銀行的各項業務上加深合作,培養優質產業客戶。
各基層網點要以服務涉農小微企業、新型農業主體為切入點,實施名單制管理,先行啟動分類、評級、授信等業務流程,提升金融服務能力。推進“一鄉一業”、“一村一品”工程。按照“區別對待、擇優扶持”的原則,結合我行信貸專營產品,緊緊抓住各專營區域的經濟特色,優先支持縣域特色產業,如:楊家溝鎮的紅色革命旅游產業、藥材種植產業;龍鎮鎮馬湖峪村的養驢產業;石溝鎮柳家洼的山地蘋果產業;城郊鎮孟岔村的紅棗產業;銀州街道辦事處高西溝村生態種養殖產業等。有效推動當地特色產業的發展。
(五)強化合規操作,加強貸后管理。各基層網點要嚴格按照“三個辦法、一個指引”做好貸款的受理和調查、審查與審批,特別是嚴把發放和支付關,做到“實貸實付”,切實掌控信貸資金走向。規范決策行為,實行嚴格管理、嚴格監督和嚴格獎懲。嚴格落實貸款責任,對違反規定辦理貸款形成的風險,按照省聯社信貸領域“十個嚴禁”的要求,對有關責任人從嚴從重處理,營造穩健合規的管理環境。
嚴格按省聯社和我行信貸制度的相關規定,按期進行貸后檢查,做好風險預警,將貸后管理工作真正落到實處。
(六)加大培訓力度,加強信貸隊伍建設。
一是提高業務培訓的針對性和實用性,培育信貸業務人員樹立合規經營意識,提高執行力。信貸業務人員要做到“黃線不踩,紅線不碰”,熟練掌握信貸政策、業務制度、操作流程及操作要點,提高風險把控能力,成為既能適應市場競爭又能有效防控風險的專家和能手,推動我行信貸業務的持續健康發展。二是通過客戶經理月度例會,加大對信貸人員業務技能培訓和思想教育工作,引導信貸人員形成主動、自覺學習的習慣,提高我行信貸人員綜合素質。
一、工程概況
市二二三地質隊實驗學校教學樓工程位于市月區二二三隊大院西側,工程為一幢六層屬多層的條形建筑,其建筑面積為3971m2;建筑高度為23.4m,獨立基礎,框架結構,結構安全等級二級,6度抗震設防,設計基本加速度值為0.05g,抗震等級為四級,抗震設防類別為丙類,設計地震分組為第一組,場地分類為Ⅱ類,結構的設計合理使用年限為50年。本工程由華昌地質工程勘察有限公司進行地質勘察,圓方建筑設計院有限公司設計。
二、地質基礎概論
根據華昌地質工程勘察有限公司為市二二三地質隊實驗學校教學樓工程項目提供的巖土工程勘察報告,勘察場地屬第四系粉質粘土和白堊系細砂巖等組成,現分述如下:1)雜填土.2)粉質粘土.3)強風化細砂巖.4)中風化細砂巖.5)微風化細砂巖等五個土巖層,無斷裂構造。場地下層未發現滑坡、巖溶等不良地質作用。本工程采用的獨立基礎形式,可視為適合本工程合理的基礎形式。
據《中國地震動參數區劃圖、《建筑抗震設計規范》版)等的劃分,區內抗震設防烈度小于6度,無須抗震設防。
根據府廳發[]1號文件精神,該工程為人員密集型工程,應納入抗震設防專項審查范圍,建議進行6度抗震設防專項審查工作。
根據巖土工程分析與評價,場地內土巖層分布簡單、穩定,工程地質條件較好,適宜進行本工程建設。
三、總評與建議
本工程屬教育部門的自救能力較弱人群使用的教學建筑工程項目,應按照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做好防震減災工作的若干意見》的要求,參照《建筑工程抗震設防分類標準》GB50223—第4.0.3條,進行丙類抗震設防。經專家討論,本工程為六層教學樓建筑,建筑面積為3971m2,建筑高度為23.4m,可不進行地震作用的計算,但應強調抗震概念設計,本工程抗震措施符合抗震設防烈度為6度的要求,使建筑具有一定的抗震能力。經討論研究,專家組認為本工程結構基本具備6度抗震設防的要求。
建議:
1、軸5~軸6和軸1/5~軸1/4的樓梯間休息平臺梁處,應設鋼筋砼構造柱,并始于基礎;
2、所有框架柱、構造柱均應沿柱高筋與墻連結,伸入柱兩邊墻內長度≥500。
一、指導思想
以加快城鎮化進程為目標,以城市規劃區村(居)、城郊村和部分重點地段為重點,充分發揮舊城區的地理優勢,全面加強政府宏觀調控,廣泛招商引資,加快市區舊村整村(居)改造工作步伐。
二、工作原則
(一)堅持依法改造和綜合開發相結合的原則。嚴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居民)委員會組織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房地產管理法》、國務院《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建設部《城市房屋拆遷估價指導意見》等法律、法規和規章,確保改造和開發依法有序推進。
(二)堅持突出社會效益的原則。本著以人為本、讓利于民、美化城市環境、改善人居條件的指導思想,在突出社會效益的前提下,兼顧各方利益,切實保障村(居)與村(居)民的合法權益。
(三)堅持以點帶面穩步推進的原則。在廣泛調研和征求意見的基礎上,選擇部分重點村(居)和部分地段集中有序地進行改造和綜合開發,以點帶面,逐步在全市面上深入開展。
(四)堅持有利于促進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在考慮當前實際需要的同時,根據各村(居)現狀,由街道(區)、村(居)按比例預留好村莊(居委會)人口增加所需住房用地和經濟發展用地。為節約利用土地,鼓勵在改造中建設小高層及高層建筑。
(五)堅持激勵先進的原則。本著“誰干誰優先,誰干誰受益,多干多受益”的原則,充分發揮政策的激勵作用,調動基層積極性。同時,加大對此項工作的考核力度,嚴格對黨政領導干部的獎懲兌現。
三、工作程序
市區舊村整村(居)改造開發由市新型城鎮化工作領導小組統一調控指導,街道(區)和村(居)自主負責組織實施,具體工作程序如下:
(一)市住房和規劃建設管理局根據城市總體規劃和控制性詳細規劃,做好市區整村改造規劃及設計方案的審查把關。
(二)市國土資源局根據改造村的用地情況,做好建設項目用地預審、建設項目供地等相關工作。
(三)市區各街道(區)根據實際情況,編制出本轄區內整村(居)改造工作規劃,按年度做出當年改造的村(居)名單。實施市區舊村整村(居)改造開發的村(居)委,依據審查后的規劃設計方案制訂出整體改造方案,提出市區舊村整村(居)改造開發申請,由所在街道(區)審查同意后,上報市新型城鎮化工作領導小組研究批準。
(四)各街道(區)根據市新型城鎮化工作領導小組批復意見,組織和協調有關村(居)進行實施。
四、相關配套政策
(一)規劃及開發政策
1、整村改造原則上實行集中聯片開發,按照大社區的模式建設,以提高土地集約利用率,節約配套資金,降低改造成本,提升村(居)民居住環境和檔次。每個社區規模控制在1000戶以上。
2、嚴格控制多層建筑的審批。城市建成區內及文三線、206連線外延500米范圍內,除整村(居)改造安置住房外,原則上不再審批多層居住型建筑。整體項目中原則上應有50%以上的建筑物為高層建筑。
3、整村改造項目的容積率按照控制性詳細規劃的要求進行控制,不得突破所屬地塊規劃控制條件規定的指標。
4、自2010年6月份起,3年之內不再審批非整村改造及舊城改造的房地產開發項目(續建項目除外)。
5、列入“城中村”改造范圍的所有村,原有村(居)民住房不得翻建、改建、擴建。對之前已經批建了村(居)民安置樓的村(居),已經予以安置的村民的原住房應在本次整村改造批建前拆除。
(二)土地和房產政策
1、整村改造的村(居)民安置用地,原則上按人均170平方米的規劃用地面積進行控制。其余土地列入土地儲備經營的范圍,由市國土資源局進行調查摸底,與改造村簽訂土地預儲備協議,同時凍結預儲備土地上建設項目的審批。
2、人均用地面積不足170平方米的“城中村(居)”,整村改造項目按照大社區模式進行運作,利用國家“城鎮建設用地增加與農村建設用地減少相掛鉤”政策調節解決建設用地,或用建設單位銷售實現的稅收地方留成部分給予安置補助。
3、村(居)民的原住房,由街道辦事處、村(居)聯合對每戶的所有地面附著物進行丈量、核實、登記,由街道(區)監督,村(居)委與村(居)民簽訂拆遷合同,由公證處進行公證,各住戶上交房屋所有權證和集體土地使用證。村(居)民在遷入新樓及發證前,由所在街道及村(居)委監督,按照拆遷合同拆除原有舊房及其它所在地面附著物。安置面積以外公開出售的房屋也必須在舊房及地上附著物完全拆除后才予發證。
(三)規費減免和獎勵政策
1、整村改造項目在人均170平方米規劃控制用地內,按照規劃審批的內容不突破規劃容積率進行建設,給予國有土地收益、耕地占用稅、契稅等額補助,給予城市大環境基礎設施配套費、水土保持設施補償費、新型墻體材料專項基金地方留成部分、自來水增容費等政府性基金等額補助。補助金在工程形象進度達到50%時一個月內撥付60%,其余40%在舊村(居)完全拆除后撥付。按照省相關規定免收防空地下室易地建設費及市級所有行政事業性收費。
超出170平方米規劃控制用地及其地上建筑物部分不予補助。對在本意見實施前已經批建了村(居)民安置樓的村(居),其享受的相關補助政策,按照前款規定,根據其工程進度和舊村拆除進度情況撥付。
2、建設11層以上(含11層)的高層建筑,給予建設單位銷售實現的稅收地方留成部分等額補助。
3、市財政設立專項資金,用于獎補整村改造項目。土地增減掛鉤形成的土地級差收入全部用于市區整村改造。
(四)拆遷補償政策
整村改造拆遷補償安置辦法,依照《省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等相關規定、市及我市現行拆遷補償安置政策,結合本村(居)實際情況,在充分民主的基礎上,由村(居)委自行制定,經街道(區)批準后,報市住房和規劃建設管理局備案。
(五)村(居)集體及村(居)民利益保障政策
1、村(居)集體應就保障集體收益與開發建設單位簽訂相關協議,以保障全體村(居)民的權益。在改造中村(居)集體留用的商業用房不得出讓、出售,收益必須用以解決失地農民的生活保障及社會福利。整村改造收益要嚴格按照“村賬街道辦管”的原則進行嚴格管理,不得私分濫用。
2、整村改造要以所開發改造的住宅小區為單位,按照國家和省有關物業管理的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定物業管理方案,繳納物業管理公共維修資金,實行統一物業管理。其中,建設規模5萬平方米以上的小區,開發建設單位應按規定無償提供物業管理辦公用房,按成本價提供物業管理商業用房,建設規模5萬平方米以下的小區,按規定以貨幣形式提交。對之前已在舊村(居)中開發建設了住宅樓,但物業管理公共維修資金未收繳到位的,由村(居)委員會在這次開發改造收益留成中一并將該部分維修資金按標準提出繳足,并將這部分住宅樓納入統一的小區物業管理。
3、整村改造小區的商業服務、金融郵電等商業性公共服務設施,以及文化、體育、教育、醫療衛生、市政公用等公益設施,必須按照《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規范》的要求,與居住人口規模相適應,并與住宅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步投入使用。社區居委會綜合用房由開發建設單位在辦理《商品房預銷售許可證》之前與市房管部門簽訂《社區居委會綜合用房建設合同》,并按規劃要求建設,建成后由市房管部門按照財政和物價部門核定的成本價向開發建設單位收購。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強領導,建立機構。市里成立市新型城鎮化工作領導小組,負責市區舊村整村(居)改造工作的組織、指揮和實施,協調、規范和約束開發行為。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市住房和規劃建設管理局。各街道(區)也要成立相應的領導小組和具體的辦事機構,負責組織、協調本區域內整村改造規劃的實施。
(二)明確責任,分級負責。市區整村改造工作在市新型城鎮化工作領導小組統一領導下進行。有關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分工,負責抓好相關政策落實、手續辦理等工作。各街道(區)是市區整村改造工作的責任單位,負責具體實施和落實。市新型城鎮化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會同市直有關部門抓好督查,一月一調度,一季一通報,確保按期完成。
(三)部門協作,形成合力。市區舊村整村(居)改造工作政策性強,工作難度大,任務艱巨。市住房和規劃建設管理局、財政局、國土資源局、發改局、環保局、水務局等單位,都要發揮部門職能作用,搞好服務和協調。所有改造項目都要在市新型城鎮化工作領導小組的嚴格監督下進行,以確保市區舊村整村(居)改造工作按計劃、有序進行。
城鄉生活垃圾處理是城鄉建設管理和環境保護的重要內容,是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是改善民生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工作。為貫徹落實《國務院批轉住房城鄉建設部等部門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生活垃圾處理工作意見的通知》精神,做好全省城鄉生活垃圾處理工作,現提出如下指導意見: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城鄉統籌、科學規劃,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綜合利用、變廢為寶的原則。樹立城鄉生活垃圾全過程管理理念,全民動員、科學引導,促進垃圾源頭減量,推動垃圾分類,健全收運、回收體系。大力推進城鄉生活垃圾“一體化、專業化、網格化、數字化”管理機制,建立考核評價機制,創新管理模式,完善法規制度,強化監督管理,不斷提高城鄉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水平。
二、目標任務
到2015年,全省每個市、縣(市)建成一座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場,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平均達到80%以上,市生活垃圾全部實現無害化處理。縣級以上城市取消臨街放置的非密閉垃圾收集容器及堆放點,建立較完善的生活垃圾密閉收運網絡。建成一個以上生活垃圾分類示范城市(縣)或示范項目,50%的設區城市初步實現餐廚垃圾分類收運處理。全省城市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比例達到30%,市達到50%。加快落實城市生活垃圾處理收費制度,建立較完善的城市生活垃圾處理監管體制機制。
創新農村垃圾處理模式,城市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和服務向小城鎮及鄉村延伸,加快建立和完善小城鎮及鄉村生活垃圾管理體制和機制。
三、工作措施
(一)強化規劃引導。各地要按照《省城鎮環境衛生設施專項規劃大綱》要求,2011年內完成本轄區《城鎮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專項規劃》編制工作。規劃編制經費列當地財政支出。編制專項規劃,應當廣泛征求專家及公眾意見,健全設施周邊居民訴求表達機制。專項規劃經省住房城鄉建設行政主管部門組織專家技術論證,城市政府審批后,納入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市總體規劃和近期建設規劃。生活垃圾處理設施用地納入城市黃線保護范圍,禁止擅自占用或者改變用途,同時要嚴格控制設施周邊的開發建設活動。在城市新區建設和舊城區改造中要優先配套建設生活垃圾處理設施,確保建設用地供應,并納入土地利用年度計劃和建設用地供應計劃。符合《劃撥用地目錄》的項目,應當以劃撥方式供應建設用地。城市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前要嚴格執行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制度。
(二)完善垃圾收運網絡。各地要建立與生活垃圾分類、資源化利用及無害化處理相銜接的收運網絡和體系。按照分類、密閉、壓縮要求,升級改造現有生活垃圾收集、中轉和運輸設施、設備,盡快淘汰敞開式收集、中轉和運輸方式。重點加快區域性大中型轉運設施建設,整合現有資源,擴大生活垃圾收運范圍,提高生活垃圾集中收集率,探索線路優化,成本合理、高效環保的收運模式。
(三)加快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各地要把生活垃圾處理設施作為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切實加大組織協調力度,確保有關設施建設順利進行。要簡化程序,加快生活垃圾處理設施立項、建設用地、環境影響評價、可行性研究、初步設計等環節的審批速度。在建生活垃圾處理場要加快建設進度,確保工程質量,按期完工。擬建生活垃圾處理設施要加快前期準備工作,因地制宜選擇先進適用、符合節約集約用地要求的無害化生活垃圾處理技術。具備條件的城市可集成多種處理技術進行生活垃圾綜合處理,實現各種技術優勢互補。
(四)加快存量生活垃圾治理。各地對已建成的生活垃圾填埋場、焚燒廠,要對照國家規范、標準,逐項檢查、整改、達標,確保2011年底前達到國家無害化標準。要優先開展水源地等重點區域生活垃圾堆放場所的生態修復工作,加快城鄉結合部等衛生死角長期積存的生活垃圾清理。對非正規生活垃圾堆放點及簡易填埋場,要嚴格按照國家《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場封場技術規范》,制定治理方案和計劃,在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場建成后三年內完成封場并做好后續監管。
(五)提升運營管理水平。生活垃圾處理設施運營單位要嚴格執行各項工程技術規范和操作規程,切實提高設施運行水平。各地要加強城市生活垃圾處理設施運營單位制度建設,制定和完善各項操作規程及應急預案,建立自動監測系統,大力推行專業化運營,強化對運營單位的考核。對運營不達標的生活垃圾處理設施運營單位要限期整改,整改不到位或拒不整改的依法予以處罰,在全省通報,直至取消其“特許經營權”。建立信息報送制度,及時、準確填報《全國城鎮生活垃圾處理信息系統》相關信息。建立污染物排放日常監測制度,按月向所在地住房城鄉建設(市容環衛)和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報告監測結果。建立從業人員職業資格制度,加強崗前和崗上職業培訓,提高從業人員的文化水平和專業技能。
(六)積極推進源頭減量工作。限制包裝材料過度使用,減少包裝性廢物產生,探索建立包裝物強制回收制度,促進包裝物回收再利用。組織凈菜和潔凈農副產品進城,推廣使用菜籃子、布袋子。有計劃地改進燃料結構,推廣使用城市燃氣、太陽能等清潔能源,減少灰渣產生。在賓館、餐飲等服務性行業,推廣使用可循環利用物品,限制使用一次性用品,逐步在產品生產、流通和使用等全生命周期促進生活垃圾減量,促進源頭減量。
(七)穩步開展分類試點。2011年開始在全省開展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收運、處理試點工作,支持市、白山市、敦化市、樺甸市、通化縣等試點城市(縣城)先行先試。通過試點探索我省城市生活垃圾分類的途徑,創建生活垃圾分類示范城市和示范項目。試點城市(縣城)要根據當地的生活垃圾特性、處理方式和管理水平,科學制定生活垃圾分類辦法,明確工作目標、實施步驟和政策措施。其他城市(縣城)當前重點要穩步推進廢棄含汞熒光燈、廢溫度計等有害垃圾單獨收運和處理工作,鼓勵居民分開盛放和投放廚余垃圾,建立高水分有機生活垃圾收運系統,實現廚余垃圾單獨收集循環利用。進一步加強餐飲業和單位餐廚垃圾分類收集管理,建立餐廚垃圾排放登記制度。
(八)提高資源化利用水平。各地要整合現有廢舊商品回收站點,建設規模化廢電子器件及廢舊家具回收、分選中心或拆分中心,完善廢舊商品回收體系。加強可降解有機垃圾資源化利用工作,探索有機垃圾堆肥等先進處理技術。推進餐廚垃圾無害化處理及資源化利用試點工作,統籌餐廚垃圾、園林垃圾、糞便、污泥等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支持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處理企業示范項目建設。
(九)加強農村生活垃圾綜合治理。科學編制《省農村垃圾處理設施建設規劃》,積極探索農村生活垃圾處理途徑和方法。建立有效的農村生活垃圾統一收集網絡機制,創新農村生活垃圾收集處理模式。鼓勵農村生活垃圾實行就地、就近充分回收和分類生態處理、綜合利用。可堆肥的生活垃圾就地處置,需要送相應垃圾處理場的生活垃圾,可采用“村收集、鄉鎮轉運、市縣處理”的城鄉生活垃圾處理模式。加大城中村、城鄉結合部等區域生活垃圾收集力度,提高機械化清掃、分類收運能力和水平。加快城市周邊鄉鎮生活垃圾轉運設施建設進程,逐步建立健全小城鎮及鄉村生活垃圾管理機構,成立專業作業隊伍,配齊人員及裝備。
(十)加強市場準入和行業監管。各地要加強市場準入管理,按要求嚴格設定城鄉生活垃圾處理企業資金、技術、人員、業績等準入條件,建立和完善市場退出機制,進一步規范城鄉生活垃圾處理特許經營權招標投標管理。要加快信用體系建設,建立城鄉生活垃圾處理運營單位失信懲戒機制和黑名單制度,堅決將不能合格運營以及不能履行特許經營合同的企業清出市場。切實加強各級住房城鄉建設(市容環衛)和環境保護部門生活垃圾處理監管隊伍建設。研究建立城鄉生活垃圾處理工作督察巡視制度,加強對地方政府生活垃圾處理工作以及設施建設和運營的監管。建立城鄉生活垃圾處理節能減排量化指標,落實節能減排目標責任。
(十一)拓寬資金投入渠道。城鄉生活垃圾處理投入以地方為主,省政府以適當方式給予支持。地方政府要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加快生活垃圾分類體系、處理設施和監管能力建設,確保已建成項目的安全運營。鼓勵社會資金參與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和運營。全面落實生活垃圾處理收費制度,補償生活垃圾收集、運輸、處理設施建設及運營資金不足。
四、組織保障
(一)加強組織領導。城鄉生活垃圾處理工作實行省政府負總責、地方政府抓落實的工作責任制。省政府成立城鄉垃圾處理工作領導小組,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省住房城鄉建設廳,對各地實行目標責任制管理,加強監督指導。各地要把城鄉生活垃圾處理工作納入重要日程,成立相應機構,加強領導,切實抓好各項工作。城鄉生活垃圾處理目標完成情況要納入地方政府節能減排目標、績效考核體系予以考核。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發展改革委、環保廳、監察廳等相關部門要對各地城鄉生活垃圾處理工作加強指導和監督檢查。對推進生活垃圾處理工作不力,影響社會發展和穩定的,要嚴肅追究責任。
(二)建立協調機制。在省城鄉垃圾處理工作領導小組的領導下,建立高效、務實的協調機制,不定期召開聯席會議,通報相關情況,研究工作措施,推進項目建設,規范運營行為。各級地方政府也要建立相應機制,上下聯動,積極謀劃,齊抓共管,推動全省城鄉生活垃圾處理工作健康、可持續發展。
一、進一步明確農村產業的發展方向
(一)以農民增收為主線,優化農村經濟結構
“十五”以來,隨著從中央到地方各級黨委、政府對“三農”工作的加強和各項惠農政策的實施,農村經濟的到了較快發展,農民收入實現了較快增長。但也應當清醒認識到,我市農村經濟結構仍不盡合理,農業人口眾多,農村產業單一,農民就業渠道不寬,農民增收難度較大。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就是生產發展、生活寬裕,要建立起農民收入持續穩步增長的長效機制,就要積極推進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要在促進第一產業健康發展的同時,加快發展二、三產業,進一步優化農村經濟結構,不斷拓寬農民的致富途徑和增收渠道。
(二)提升優化一產,加快發展現代都市型生態農業
繼續發展甜柚、臍橙、蔬菜、生豬、花卉,藥材等農業優勢產業,優化生產布局,擴大生產規模,提升主導產業地位。要進一步強化農業的規模效益和品牌效應,發展一批品質優良、特色明顯、附加值高的農產品。啟動奧運蔬菜和有機蔬菜基地建設,啟動唐江、贛豐線生態觀光農業帶建設。要加快舊果園的品種改良,擴大優質果品的種植面積,發展休閑果品采摘園;積極培育區域品牌,努力打造友家食品、德福齋、甜柚等特色產品,逐步形成“一鎮一業”“一村一品”的產業格局。
(三)加快發展二三產業,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非農產業收入已經成為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鼓勵社會dljs.net資本依托優質農產品資源,發展農產品加工業;鼓勵利用農村閑置廠房發展環境友好型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大力加強農產品加工、包裝、銷售、配送等一條龍服務體系建設,延長農業產業鏈,推進一產向二三產業延伸;加快發展農村便民超市、連鎖店和農副產品市場,活躍地區經濟,增加就業崗位。通過二三產業的快速發展和擴張,引導農民充分就業,實現多渠道增收。
二、積極探索農民增收的有效途徑
(一)努力挖掘農業內部潛力
1.努力提高農產品品質。鼓勵采用新技術、新品種來提高農產品品質,增加農產品銷售收入。大力推廣生物防治、測土配方施肥、疏花疏果、果實套袋等先進技術,擴大綠色、有機、無公害產品的生產規模,提高市場競爭力。加快農業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完善食用農產品安全生產體系,擴大延慶地區品牌效應。
2.積極發展區域性優勢產業。充分挖掘地區資源優勢,大力發展區域性、高附加值特色種養業,努力實現“一鎮一業,一村一品”的特色產業格局。鼓勵發展臍橙種植,繼續擴大甜柚和蔬菜等特色產品的生產規模,為促進農民增收注入新的活力。
3.鼓勵發展觀光采摘業。扶持農民建設集休閑、觀光、教育、體驗等多種功能于一體的農業觀光采摘園。指導農民根據果園功能需要,改善飲水、供電、道路、廁所、停車場等基礎設施,提高接待能力和水平。鼓勵觀光采摘園與民俗旅游村戶、旅游景區景點互聯互動,提高綜合經濟效益。
4.扶持開展農產品初級加工。鼓勵農戶和農產品生產基地依托自身資源優勢,與龍頭企業、加工配送企業和賓館、飯店、超市等流通服務企業加強合作與對接,為其提供農產品初級加工和分類包裝,有條件的可以發展精細加工、分級包裝和標識上市,延伸農業產業鏈條,有效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努力實現產品效益最大化。
(二)促進農村富余勞動力就地轉移就業
5.鼓勵發展勞動密集型農產品加工業。鼓勵利用原料產地和附近勞動力發展勞動密集型農產品加工業,吸納農民就近就業,直接增收。鼓勵通過招商引資,積極盤活農村各類閑置資產,促進農民就地轉移就業。
6.鼓勵發展家庭手工業。結合婦聯“雙學雙比”、“五好家庭”等各類“婦”字號活動的開展,鼓勵農村婦女以家庭為加工單位,積極發展農副土特產品和編藝、布藝、刺繡等手工藝特色旅游紀念品。加強與相關企業的合作,拓寬家庭手工制品銷售渠道,擴大市場影響。
7.鼓勵發展鄉村旅游業。積極鼓勵發展鄉村旅游,要在道路、衛生廁所、垃圾污水處理、環境衛生等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予以指導和支持。與自駕車接待露營基地等時尚旅游項目相結合,擴大我市鄉村旅游的規模。加強對已有鄉村旅游村戶的規范化管理,提高民俗旅游的文化品位、服務水平和整體效益。
8.鼓勵發展便民服務業。鼓勵農民在鄉鎮所在地和行政村發展小型連鎖超市、連鎖便利店、大眾公共浴池等涉及群眾吃、穿、住、行等各個方面農村商業服務業。鼓勵發展各種類型的專業服務組織,為產業發展提前、產中、產后服務。
9.發展農村專業合作組織。大力培育發展農村專業合作組織,保護農民的利益,增強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發揮專業合作組織帶動農民增收致富的作用。
10.積極開發公益性就業崗位。充分利用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與管理的契機,為農民創造公益性就業機會。保潔保綠、安全巡查、公共設施維護等就業崗位,要優先安排本村勞動力就業,市鄉兩級政府投資的公益性就業崗位都要優先安排本市勞動力。
(三)鼓勵農村富余勞動力外出務工經商
11.組織農民外出務工。建立覆蓋市、鄉(鎮)、村的三級就業管理服務體系。統籌城鄉勞動力市場,搭建統一的勞動力市場就業信息平臺、開放的職業技能培訓平臺、勞務輸出平臺、勞動力就業平臺和就業保障平臺,積極組織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就業。
12.鼓勵農民進城經商。簡化登記注冊手續,提供信息服務,采取信貸資金扶持和稅收減免等方式,鼓勵有愿望、懂經營、會管理的農民進城經商。
三、建立和完善農民增收的促進機制
一、提高認識,落實糧食生產計劃
各地要把抓好糧食生產作為今年農業工作的重點,加強宣傳發動,協調糧經生產矛盾,認真分析當前國際、國內糧食產需的新形勢,切實抓好各個季節糧食種植面積的落實。要全面落實各級黨委、政府扶持糧食生產的各項優惠政策,調動農民的種糧積極性,提高耕地的復種指數,推廣應用間作套種技術。同時,充分利用山坡地、邊雜地、幼齡果園擴種甘薯、大豆和雜糧,努力穩定糧食種植面積。
二、保護耕地,加強農田基礎設施建設
耕地是農業發展的重要基礎,是不可缺少的戰略資源。耕地面積的穩定,直接關系到我區的糧食生產,各地要按照《土地法》、《基本農田保護法》和《國務院關于加強土地調控有關問題的通知》等法律法規和文件精神,加大基本農田保護力度,為穩定糧食生產創造條件。同時,要積極爭取項目建設資金,增加小型農田設施建設投入,加快山壟田等中低產田建設、節水灌溉、土地整理等項目投入,統籌兼顧,將項目資金向重點糧食作物傾斜。要重視改良土壤和培肥地力,增施有機肥,不斷提高耕地質量,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
三、主攻單產,抓好高產創建活動
糧食面積穩定難度大,要穩定總產,必須主攻單產。根據市政府的部署,今年將廣泛深入地開展糧食高產創建活動。通過抓糧食高產創建活動,集成創新高產栽培模式,示范帶動區域平衡增產。要重點突出水稻、甘薯、馬鈴薯等主要糧食作物,在主產區開展高產創建示范活動。示范區要體現高產、優質、高效的要求,重點示范推廣一批超級稻、優質稻和“兩薯”優良品種,提高良種覆蓋率。廣泛開展測土配方施肥等主推技術培訓,實現科技進村、入戶、到田。各地要成立領導小組和專家指導小組,加強組織領導。同時,要加強宣傳造勢,營造糧食生產應用科技的良好氛圍。
四、防災減災,減少糧食生產因災損失
我區糧食生產經常受到寒凍、旱澇、臺風等自然災害的威脅,近年病蟲害的發生也有加重的趨勢,名地要在人、財物和防災抗災預案等方面做好充分準備,認真總結和推廣耕作安排、品種布局調整、栽培管理、水肥調控、病蟲害預報和綜合防治等防減災技術,把災害對糧食生產的不利影響降到最低程度。同時,要積極爭取政府支持,將糧食安全、應急種子儲備安全資金列入財政預算,確保應急種子儲備資金足額到位。
一、關于征地補償標準
(一)統一年產值標準的制訂。省級國土資源部門要會同有關部門制訂省域內各縣(市)耕地的最低統一年產值標準,報省級人民政府批準后公布執行。制訂統一年產值標準可考慮被征收耕地的類型、質量、農民對土地的投入、農產品價格、農用地等級等因素。
(二)統一年產值倍數的確定。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的統一年產值倍數,應按照保證被征地農民原有生活水平不降低的原則,在法律規定范圍內確定;按法定的統一年產值倍數計算的征地補償安置費用,不能使被征地農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不足以支付因征地而導致無地農民社會保障費用的,經省級人民政府批準應當提高倍數;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合計按30倍計算,尚不足以使被征地農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的,由當地人民政府統籌安排,從國有土地有償使用收益中劃出一定比例給予補貼。經依法批準占用基本農田的,征地補償按當地人民政府公布的最高補償標準執行。
(三)征地區片綜合地價的制訂。有條件的地區,省級國土資源部門可會同有關部門制訂省域內各縣(市)征地區片綜合地價,報省級人民政府批準后公布執行,實行征地補償。制訂區片綜合地價應考慮地類、產值、土地區位、農用地等級、人均耕地數量、土地供求關系、當地經濟發展水平和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等因素。
(四)土地補償費的分配。按照土地補償費主要用于被征地農戶的原則,土地補償費應在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內部合理分配。具體分配辦法由省級人民政府制定。土地被全部征收,同時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撤銷建制的,土地補償費應全部用于被征地農民生產生活安置。
二、關于被征地農民安置途徑
(五)農業生產安置。征收城市規劃區外的農民集體土地,應當通過利用農村集體機動地、承包農戶自愿交回的承包地、承包地流轉和土地開發整理新增加的耕地等,首先使被征地農民有必要的耕作土地,繼續從事農業生產。
(六)重新擇業安置。應當積極創造條件,向被征地農民提供免費的勞動技能培訓,安排相應的工作崗位。在同等條件下,用地單位應優先吸收被征地農民就業。征收城市規劃區內的農民集體土地,應當將因征地而導致無地的農民,納入城鎮就業體系,并建立社會保障制度。
(七)入股分紅安置。對有長期穩定收益的項目用地,在農戶自愿的前提下,被征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經與用地單位協商,可以以征地補償安置費用入股,或以經批準的建設用地土地使用權作價入股。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戶通過合同約定以優先股的方式獲取收益。
(八)異地移民安置。本地區確實無法為因征地而導致無地的農民提供基本生產生活條件的,在充分征求被征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戶意見的前提下,可由政府統一組織,實行異地移民安置。
三、關于征地工作程序
(九)告知征地情況。在征地依法報批前,當地國土資源部門應將擬征地的用途、位置、補償標準、安置途徑等,以書面形式告知被征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戶。在告知后,凡被征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戶在擬征土地上搶栽、搶種、搶建的地上附著物和青苗,征地時一律不予補償。
(十)確認征地調查結果。當地國土資源部門應對擬征土地的權屬、地類、面積以及地上附著物權屬、種類、數量等現狀進行調查,調查結果應與被征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戶和地上附著物產權人共同確認。
(十一)組織征地聽證。在征地依法報批前,當地國土資源部門應告知被征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戶,對擬征土地的補償標準、安置途徑有申請聽證的權利。當事人申請聽證的,應按照《國土資源聽證規定》規定的程序和有關要求組織聽證。
四、關于征地實施監管
(十二)公開征地批準事項。經依法批準征收的土地,除涉及國家保密規定等特殊情況外,國土資源部和省級國土資源部門通過媒體向社會公示征地批準事項。縣(市)國土資源部門應按照《征用土地公告辦法》規定,在被征地所在的村、組公告征地批準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