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8 15:27:2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初中觀課報告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我們知道,許多生物現象只有通過實驗才能得到解釋,各種生物體的結構必須通過實驗才能觀察清楚。所以實驗教學在生物教學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培養初一學生學習生物學的基本技能、分析綜合運用生物學知識的能力。可以激發學習生物學的興趣,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對于初一學生來說,生物實驗課是他們步入初中階段首次接觸到的實驗課,他們對實驗既一無所知又感到好奇。若能在初中的起始階段,通過實驗教學,使學生養成正規的實驗習慣,逐步具備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學精神,將使學生終生受益,同時也為將來進行物理、化學實驗奠定良好的基礎。那么,如何培養初一學生的生物實驗技能呢?
1 養成規范的實驗習慣
初一學生對實驗課感到新鮮,每當進到實驗室,許多學生都非常興奮,東看看西瞧瞧,充滿了好奇。因此,如果教師不進行課前要求,實驗過程中學生紀律會很亂,實驗效果明顯降低。為了培養良好的實驗習慣,使實驗順利進行,必須向學生講明實驗室紀律的重要性。使學生明白并自覺遵守,保證實驗室內安靜,以免干擾到其他小組的實驗操作。如本人實驗完畢或有事要離開,須報告實驗教師。總之,要養成有組織,有紀律的良好習慣。
在第一次做實驗前,教師應編好實驗小組。根據學生情況,選好實驗小組長,讓他們在實驗中起到引導和管理的作用。在實驗進行中,教師在巡堂中應適時表揚紀律良好、操作正確的實驗組,喚起學生的遵守紀律的意識,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并且注意發揮小組長的作用,讓他們管理好自己的組員,對表現欠佳的組員進行提醒,通過集體的力量來促使學生嚴格要求自己,積極進取。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和培養,學生就會逐漸養成了規范的實驗習慣,形成了良好的實驗作風。
2 逐步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
觀察是學習生物的很重要手段。探究活動中,問題的提出和假設是通過仔細觀察得出的,結論也是從實驗過程中觀察 討論 交流獲得的。觀察能力是各種能力的基礎。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應著重在觀察方法上加以訓練、引導。學生對實驗課的興趣是很高的。教師應抓住這一有利條件,備課要精心設計,實驗前告訴學生觀察的方法,明確觀察的次序等。
通過對實驗現象的分析,引導學生用學過的知識去思考,從而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觀察時,必須對觀察者預先提出一定的目的或任務,擬定一定的計劃,按計劃仔細地觀察,提出問題,尋求某種答案,這樣才能保證注意力集中在所要觀察的事物中。例如:觀察洋蔥表皮細胞的實驗,實驗目的是要求學生在觀察中認識細胞壁、細胞質、細胞核和液泡。觀察前教師應強調細胞膜緊貼在細胞壁內壁上不易辨認,有些細胞核也不太清楚,要調好光圈,光線強弱要控制適當。使學生按照老師提出的目的要求去觀察。生物學為觀察提供了豐富的材料。在教學中,教師應盡可能地為學生創造更好的觀察條件,如標本、模型、掛圖等等,特別是活生生的實物,以此來加強直觀教學,創造生動活潑的學習情景,使學生在輕松愉快中,不知不覺就被培養了觀察能力。
觀察結束后,還要指導學生整理好當天的觀察記錄,完成實驗報告,師生共同討論 交流實驗結果,讓學生逐步懂得如何改進以后的觀察,在實踐中不斷提高自己的觀察能力。
3 實驗力求小組成員人人熟練
學生實驗是探究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學生實驗中,學生的觀察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以及動手操作技能都得到了鍛煉與提高。我們大多數教師總舍不得拿出時間讓學生去做實驗,總是教師做、學生看,或者很多實驗用一節課做。這樣時間倒是省了,而學生又能記住多少呢?相比而言,學生實驗協調了“學”與“習”的關系。
29日,北京教育學院體育與藝術學院培訓團隊又迎來了全國46名教研員以及104名初中體育骨干教師。10月21日,培訓團隊研修項目和緊缺薄弱學科初中體育骨干教師培訓項目開班儀式在北京教育學院博士園召開,教育部體衛藝司司長王登峰、北京教育學院院長李方、北京教育學院體育與藝術學院陳雁飛等出席了開班儀式。儀式由北京教育學院體育與藝術學院副院長潘建芬主持。
開班儀式上,北京教育學院院長李方致歡迎詞,祝學員們培訓期間學有所成,學有所獲,且能學以致用。他指出,小學科要做大文章,并對體育藝術學院一直以來承擔的各種培訓任務給予了充分肯定。北京教育學院體育與藝術學院陳雁飛作了“培訓方案的構建與解讀”,幫助學員們指明了培訓框架,理清了學習思路。
150名來自全國的體育教研員和骨干教師進行了為期10天的培訓。培訓課程涉及中小學體育教師專業發展標準及指導、拓展訓練、體育教師科研素養的提升以及“無主題研討”,主辦方還為培訓學員提供了觀摩教研活動,將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確保學員在工作實踐中的應用。比如到北京50中學分校進行初中武術教學研究課的聽評課、北京石油附中觀摩多種類型的初中體育常態課現場教學,在北京育英學校讓培訓學員異地做課、參與北京市東城區的“關注課堂教學有效性,關注學生課堂表現——新職教師展示”研討活動等,讓學員親臨教學、教研現場,體驗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學員在參與觀摩教學、聽評課及研討活動的過程中,與當地教研員、教師相互探討,共同交流,紛紛表示收獲頗豐。
本項目以“體育與健康學科培訓創新實施能力”為研修主題,聚焦體育學科培訓創新核心要素所涉及的一系列理論與實踐問題展開專題研修;培養一批能帶動體育教研、師資培訓的管理者和執行者,能正確引領、準確把握體育新課標實施、學生體質增強的開拓者和培訓者。
培訓采用三維一體學教研訓、任務驅動專題研修、聚焦問題實踐運用、注重質量學練的培訓形式進行,將專家核心講授與學員實際參與,針對性的提高培訓的實效性,真正從思想上感受培訓理念、提升學員職業能力。
(本刊記者李海燕/報道)
“國培計劃2012”浙江師范大學高中體育骨干教師培訓特色——“職前職后教育”互動現場交流會
2012年10月25日下午,“國培計劃2012”浙江師范大學高中體育課堂教學職前職后現場交流會在金華市第二中學報告廳舉行。中學化學特級教師、浙江師范大學附屬中學何通海校長;浙江師范大學成人與繼續教學學院呂關心副院長;首都體育學院教授、《體育教學》雜志社主任王子樸博士;浙江師范大學敦務處科長劉燕飛等領導出席了交流會開幕式,浙江師范大學高中體育“國培計劃2012”首席專家邵偉德教授主持了本次現場交流會。參加本次現場交流會的人員有來自全國14個省市(自治區)的體育骨干教師、浙師大在校本科生、浙師大研究生等120余人。
首先,呂關心副院長對舉辦本次交流會給予充分肯定。呂副院長說,職前職后教育互動交流是浙師大國培計劃“角色互換”模式的延伸與發展,是一種符合體育學科特色的創新模式。他指出,各位國培學員都是從全國各地精挑細選出的優秀骨干教師,是從教學一線走出的教學經驗豐富的老教師。讓國培學員對本科實習生展示的公開課進行現場評課與交流,不僅能使職前教師發現實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為他們指明今后前進的方向與目標;同時職前教師的公開課也為國培學員提供了一個診斷、交流、評價的機會,這個機會將有助于他們今后在年輕教師、新人職教師的“傳、幫、帶”方面發揮更好的作用。
接著,王子樸教授對職前職后交流會給予了較高評價。他認為,這次國培學員層次高、素質高、學習積極性高,而上公開課的職前教師膽識高,能面對120余人的場面較為順利地展示了自己的水平。對于本次互動交流會,王教授認為對于職前職后教師都是一個雙贏的舉措。
之后,來自全國14個省市(自治區)的國培學員對本科實習生的公開課給予充分肯定及鼓勵,并對實習生在課堂教學設計、教學技能、多媒體設備運用以及課堂氣氛調動等方面提出了寶貴意見。
最后,浙師大高中體育“國培計劃”首席專家邵偉德教授對本次活動進行了小結。他說,本次展示的職前教師公開課是大學職前教育的一個縮影,同時,這個交流會對于我們反思高校職前教育的水平具有很重要的意義與價值,它不僅給高校職前教育提供了大量來自各省市教學一線的線索,而且也為高校職前教育水平做出了一個客觀、公正的評價,為反思高校職前教育的課程設置、術科教學、理論教學、實踐教學等環節提供了很好的平臺。同時,邵教授還指出,這次交流活動對于職后教師的評課能力也是一個提升,他要求各位國培學員認真總結本次評課的經驗,在仔細觀察與記錄年輕教師上課的基礎上,善于提煉與匯總,從宏觀、整體上把握評課的重點,這樣才能對年輕教師的上課水平做出一個客觀的評價,也能對年輕教師有一個實質性的指導。
職前職后互動交流會采用的模式是:職前教師(本科實習生)公開課展示——職后教師(國培計劃高中體育骨干教師)課后評課
一、對自學輔導教學法的認識
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創新能力,要求教師不是單純地教書。在教學中嚴格按照盧仲衡教授提出的七條原則授課,這七條原則是:班集體教學與個別教學相結合原則;教師指導、輔導學生自學的原則;啟(啟發)、讀(閱讀)、練(練習)、知(當時知道結果)、結(小結)相結合的原則;利用現代化手段加強直觀性原則;盡量采取變式復習加深理解與鞏固原則;強動機、濃興趣的原則;自檢與他檢相結合原則。該方法注重學生掌握“雙基”內容,使學生理解學習過程,但教師的主導作用要體現在啟和結兩個環節,要在“輔導”二字上下工夫,對學生進行輔導,因材施教,有利于讓學生獨立主動地獲取知識,把學生放在學習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挖掘他們的潛能。
二、新、舊課程對比教學,深知自輔教學法與新課程的理念相同
自輔教學法與初中地理新課程改革的理念都是“以人為本”“一切從學生全面發展出發”。盧仲衡自輔法中的“啟、讀、練、知、結”是相輔相成的一脈統一體,同時打破了以往“滿堂灌”的教學方式,打破只注重“白天鵝”而忽略“丑小鴨”的教育思想,這種教學法實際上給新課程教學指明了航行標燈。運用自輔教學法可帶動學生從狹小的書本知識擴大到向自然回歸、向生活回歸、向社會回歸,其實是培養學生從地理走向生活,從生活走向地理,達到柳暗花明的效果。通過教學讓學生根據新課程的一些問題,在課堂中發揮自己的能動性和創新性去挖掘新知識,運用一個共同的理念,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三、對教師的要求相同
從盧仲衡自輔教學法的九條心理學原則和七條自輔教學原則來看,自輔法與新課程改革更進一步要求教師的知識業務能力不是專一型的,而是要求教師具有綜合型知識結構,要求教師與學生一起成長,共同搭建經驗共享的平臺,促進學生學習知識與教師教學過程的有機整合。
四、自輔教學法在新課程中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
地理本身是一門觀察和實驗的學科,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在生活中觀察,把觀察到的問題帶到課堂上,把問題置于所要學習的內容之中,由于新課程內容多以問題出現,教學時運用自輔法把學生帶入疑問之中,同時教師設置疑問,注意問題的層次與梯度,讓全體學生積極參與思維活動,培養學生創新問題的能力,對不同程度的學生分層教育,努力將每個學生培養成才,讓每個學生在學習中同步發展。
五、自輔法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自輔教學法實際上就是使受教育者能自主性學習、合作性學習、探究性學習。在教學中,提出不同程度的疑問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盡量為學生的學習創設情境,創造條件,合理運用各種教學手段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激發學生探索知識的欲望,教師只有真正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才能有效地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六、自輔法與新課程標準的特點相同
從自輔法的“啟、讀、練、知、結”來看,與新課程所體現的素質教育觀念,突破學科中心,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加強評價改革,拓展課程實施空間,在實際操作中是一樣的,運用自輔教學法上每一節課,都體現了新課程標準的特點。
老一輩革命家說:“我們的任務是過河,但是沒有橋或沒有船就不能過,不解決橋或船的問題,過河就是一句空話。”那么在新課程教學中,運用自輔法的九條心理學原則和七條自學輔導教學原則來組織實施新課程教學,就已經體現了素質教育的實施,把學生的素質教育推上一個新的。
參考文獻:
論文關鍵詞:生物探究性實驗,思維能力,科學素質
新課程標準把科學探究列為內容標準的十大主題的第一主題,探究實驗課在其中也占了不少內容。學生學習實驗知識、完成每一個實驗過程,都是伴隨著人與外界信息相互作用的過程,都伴隨大腦積極的思維活動。所以探究實驗教學是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的一種極好的形式。
初中生物“光對鼠婦生活的影響”這是全書的第一個探究性實驗課。筆者圍繞教學目標,在學生學習鞏固相關知識的同時,嘗試對學生在思維的問題性、思維的全面性、思維的實踐性、思維的創造性等方面的訓練和培養,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科學的素養。與同仁們共勉。
一、提出問題
探究什么?首先要提出問題,怎樣提出合理的問題?學生先要做的是觀察,觀察鼠婦的生活,記錄它的生活環境和活動狀態,注意對在不同時間和不同地點觀察到的鼠婦作比較,用可能影響鼠婦的各種環境因素對鼠婦刺激,觀察鼠婦的反應。在此過程中,學生是帶著問題去觀察的,滲透著積極的思維活動,如在什么季節、什么時間段去觀察鼠婦更容易找到?影響鼠婦生活的環境因素有哪幾種?鼠婦的大小、饑飽等不同狀態對相同刺激的反應相同嗎?等等。在觀察中學生會提出很多問題,教師與學生一起進行分析、比較,篩選出本節課探究的問題——光會影響鼠婦的生活嗎?
“提出問題”是探究實驗課的第一個環節,問題是探究學習的起點。
我們要注意創設一個現實(或類似)的問題情境,提出一個與當前學習主題密切相關的真實性事件或問題作為學習的中心內容,問題應在學生質疑之處提出,有啟發性,這樣容易滿足學生的探究動機和探究情感,學生較快投入到探究情景中。在經歷多次探究學習的基礎上,養成了動腦的習慣,學生的思維的問題性、全面性也得到逐步的鍛煉和提高。
二、作出假設
“作出假設”是進行探究實驗的第二個環節。假設就是預測問題的答案或結論。有了假設,就為下一步通過什么樣的實驗方案解決前面提出的問題指明了方向,也就搭起了從已知到未知的一座橋梁。
當學生提出了探究的問題:“光會影響鼠婦的生活嗎?,他們就很想知道“會怎么樣?”,他們會根據已有的知識、生活經驗和現在觀察到的現象,腦海中就會猜測:光線對鼠婦的生活是有影響的或者光線對鼠婦的生活不會有影響的,這就假設。學生不管是選擇肯定的還是選擇否定的假設,都會進行全面的考慮,這過程會激發起學生全面性的思考。
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地作出假設,活動中要公正地對待每一個孩子,著力營造一種民主、生動、活潑的學習氛圍,使學生在心理上有一種安全感,使思維進入興奮點,這是創造性思維能得以充分發揮的心理條件,這樣氛圍對培養學生思維極為有利。
三、制定計劃和實施計劃
該實驗是學生進入初中的第一個探究實驗,用什么樣的方法,遵循什么樣的實驗程序來驗證假設是否正確,學生是陌生的,甚至有些不知所措。學生要對課本對應的內容進行自學,結合教師的重點講解,嘗試親自動手去實踐。最后確定:“光”是變量,要設置“陰暗”、“明亮”兩個環境作為對照實驗,這是制定計劃關鍵的一步,接下來是以此為依據準備實驗材料、設置具體的對照裝置、確定實驗的方法步驟,隨著實驗的進行,還要仔細觀察鼠婦的活動情況,認真記錄實驗的數據,這便是實施實驗計劃。
“制定計劃和實施計劃”的過程,是探究活動中最容易出現差錯的環節,學生做探究實驗還是第一次,老師要鼓勵學生不要因為怕出錯而縮手縮腳,一定要主動參與,大膽嘗試,用心體驗,積極思考,教師也要及時指導:讓每一個學生有明確的科學的活動程序,每一步驟都要到位,做好分工合作,觀察、記錄、描述也要實事求是。
我們應該知道:初中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的問題,科學上早有定論,之所以還要學生去探究,是想讓他們去體驗和領悟科學的思想、了解科學家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熟悉學習的規律,體驗知識的生成,因此,過程重于結果,思想方法重于結論。通過本實驗,學生切實體驗到了過程和成功的樂趣,知道鼠婦為什么在陰暗的環境下生活。學生體驗到了研究者的艱辛,思維的實踐性和創造性得到了鍛煉,當然也體會到了成功者的快樂。
四、得出結論
先要對實驗結果進行分析,如果本實驗順利,實驗結果應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陰暗一側的鼠婦越來越多,明亮一側的鼠婦越來越少。證明了鼠婦喜歡陰暗的環境。結論是:光對鼠婦的生活有影響。
無論結論出現何種情況,都應以實驗的客觀結果為準,不能人為地改變實驗結果,按主觀愿望弄虛作假或偽造結論,科學實踐必須有的科學品質——實事求是,這是客觀性思維方法。
實驗結果若符合預期推測,則說明預期的結論是正確的;若實驗結果不符合預期推測,則應引導學生認真分析,主動反思,找出原因,鼓勵大膽實踐,以此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索精神,發掘學了生的創造潛能,逐漸養成創造性思維的習慣,激發學生學科學、用科學及進行科學探究的求知欲望。
探究實驗結束后將鼠婦放歸大自然,潛移默化地喚起學生熱愛大自然,珍愛生命,提高保護環境的意識。
五、表達交流
根據實驗中觀察到的結果分析得出的結論,與實驗前的假設比較,然后在班里進行交流、匯報,反思和修正,最后撰寫實驗報告,這些都是“表達交流”的內容。
一、在化學實驗中提高思想道德素質和身體心理素質
化學實驗是進行化學教學中德育和美育的重要途徑和方法。初中學生剛接觸化學實驗,,好奇心很強,興趣也很大。但大多數學生是出于看熱鬧,圖好玩的目的來做實驗。因此,每一次實驗課就必須對學生進行教育:這是一門科學,必須認真扎實的學習,按照實驗的要求去做,要養成良好的實驗習慣。養成良好實驗習慣,是培養學生科學態度的重要措施。良好的實驗習慣應包括:正確使用儀器、規范的實驗操作、認真觀察并記錄實驗現象、如實完成實驗報告、遵守實驗室規則、注意節約藥品和實驗安全等。我在教學中注意從科學態度、規范操作上給學生進行示范,對學生遵守實驗室規則提出嚴格要求,對如何觀察、記錄、實驗現象、填寫實驗報告則加以具體指導。實驗結束,我都要留出3-5分鐘,讓學生清洗實驗儀器、整理藥品,保持桌面整潔,養成良好的實驗習慣。
在化學實驗中教育學生正確處理廢水,廢氣,廢渣,可以增強學生的環境意識,培養環境保護能力和關心自然,關心社會的情感,同時,化學實驗是化學美育教育的重要內容。儀器的對稱和比列協調,儀器組裝的合理比列和均衡的結構及正確規范的操作,合理簡捷地安排操作順序等都使學生受到化學實驗的教育和熏陶。
通過化學實驗還可以教育學生嚴守紀律,愛護公物,尊重他人。這些都對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道德素質和心理素質有重要意義。化學實驗不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培養學生克服自卑,不怕挫折,勇于戰勝困難,頑強探求真理的精神和團結合作的品德。
二、化學實驗中,培養化學科學素質
化學教學是以培養學生化學科學素質為中心。重點是提高學生的化學理論知識,掌握化學基本概念和原理并能把所學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由于學生對于化學實驗有很大興趣,因此,重視化學實驗,有利于培養學生學習化學理論的自覺性。
心理學研究表明,技能的形成過程是有階段性的,那么,學生實驗必須以化學基礎知識為基礎。教育學生要做好化學實驗,必須掌握好化學知識,熟練實驗中涉及的化學原理、裝置、常用儀器的用途和使用方法等,即在化學理論的指導下進行實驗。沒有必需的理論知識,就無法進行具體的操作,也就談不上做好化學實驗。要求學生每次實驗前都要做好充分的預習,做到熟悉實驗內容,搞懂實驗原理,明確實驗目的,記清實驗程序,掌握要領及注意事項,做到胸有成竹。做實驗時一定要按課本上實驗步驟所安排的程序進行,對如何觀察、記錄、實驗現象、填寫實驗報告則加以具體指導。例如,學生在做“實驗八:酸的性質”分組實驗時,對鹽酸與帶銹鐵釘的反應,在實驗過程中不僅可看到鐵釘表面的銹斑被鹽酸所溶解,鐵釘表面變得光亮,而且由于使用的鹽酸過量,過量的鹽酸和鐵會繼續發生反應,還可以看到鐵釘表面有氣泡冒出的現象。因此,在填寫實驗報告時,我要求學生將實驗所觀察到的所有現象如實填出并對所產生的現象作出相應的解釋,以此來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在全面掌握理論知識的基礎上,還要注意實驗的方法和技巧。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要求學生首先要認真觀察教師的演示實驗,教師用精湛的實驗操作技藝,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并給學生美的感受,為實驗的成功打下基礎;其次,要認真聽教師講解注意事項。如做氧氣的制取與性質實驗時,教師邊實驗邊講解:1、用排水法收集氧氣時,先要給集氣瓶中裝滿水,把玻璃片從瓶口邊平行移至集氣瓶口上,蓋上玻璃片,無氣泡倒放于水槽中,再給試管里的藥品加熱,以免先加熱使氧氣逸散,后裝水再收集,致使收集不到2瓶氧氣,藥品已經用完。2、收集時用手扶住集起瓶,以免隨著水量的減少使瓶子變得頭重腳輕而倒下來,氧氣逸出而失敗。3、收集完氧氣后,先把導管從水槽中撤去,然后停止加熱,熄滅酒精燈,防止水倒吸使試管炸裂,導致儀器損壞甚至發生危險。通過規范的演示和講解,使學生掌握實驗成功的要領和操作技巧,最后再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90%以上的學生都能順利完成本次實驗,并且能夠把本次實驗中獲取的知識正確運用到其他實驗中。實踐證明,這樣的教學,不僅能提高學生實驗的成功率,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對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質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既發展了學生的智力和思維能力,又對學生素質教育有了很大的提高。
三、開發家庭小實驗,提高學生能力
初中化學新教材配合教學內容,共設置了13個家庭小實驗。教學實踐表明,家庭小實驗的引入使課堂教學延伸至課外,它對激發學習興趣、鞏固知識技能、培養能力、開發智力起到一定作用。當我第一次向學生布置緒言課的家庭小實驗--觀察蠟燭色態、構造及點燃時的現象,學生感到很新奇。而第二次布置家庭小實驗——用玻璃杯、飯碗和小蠟燭來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學生開始產生興趣,大多數學生在家里動手做了這個實驗,有的成功,也有的不成功。第二天到課堂上七嘴八舌詢問老師,經過簡要解釋和指導后,有的同學回家又重復做了這個實驗,一旦做成功了,其興奮之情自不必說,學習化學的興趣也隨之激發出來。家庭小實驗的開發,不僅豐富了學生課余生活,使學生擴大了視野,培養了動手實驗能力和觀察分析能力,而且由于它們與課堂教學內容同步,也對知識的理解和鞏固起到促進作用。
一、分析一個典型實驗,闡明一類實驗規律
根據化學教學大綱和教材,實驗內容可歸納為以下幾種類型。1.有關制取固態、液態、氣態物質的實驗。2.有關闡明概念,證明基本理論和定律的實驗。3.有關研究物質的性質和各類物質之間的相互關系的實驗。4.有關定量方面的實驗。一般說來,每一類實驗的原理、裝置、操作等方面總有規律可循。因此我在講每一類實驗中的第一個實驗時,首先向學生分析這類實驗的設計原理和內容要求。再指導學生親自動手完成實驗,在此基礎上師生通過分析、對比,共同總結出這類實驗的規律,以期達到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的目的。如通過“粗鹽的提純”的實驗,我們引導學生總結出制取純凈的晶體物質的實驗原理和所需要的基礎知識,以及操作等方面的規律。
二、明確選擇儀器的原則,正確選用儀器
在實驗中,培養學生準確地選擇儀器,是保證實驗順利完成的前提之一。為此,我們從下述幾方面對學生進行指導。
1.根據反應物和生成物的性質、反應條件選擇儀器。中學化學教材里,討論化學反應的條件有:常溫、加熱、加壓、催化劑、光和電等。根據不同的反應條件、反應物的性質來制取新物質時,所需要的儀器也就不完全相同。因此,在初中化學講氧氣的實驗室制法時,應著重向學生闡明兩點:①凡是對固體物質進行加熱制取氣體時,均可采取制取氧氣的這套反應裝置;②集氣的方法和操作,應根據氣體的溶解度、對空氣的相對密度、常溫能否與水或空氣中任一成分反應等因素而定。因為在講氧氣時已經進行了上述分析,所以在講氨氣、甲烷等氣態物質時,就可以從啟發學生通過對反應物和生成物的性質、反應條件等因素的分析,提出實驗所需要的儀器、裝置,來完成制取上述物質的實驗。
2.根據控制化學反應速度的要求來選擇儀器。
在實驗室里,為了達到安全而又迅速地制取某種物質,有些反應需使反應速度加快,有些要控制生成物的量,有些則反之。為此,在實驗中,要采用適應這些要求的裝置。如我在講實驗室里制取氯氣時,就著重向學生講明教材中選用分液漏斗而不用長頸漏斗的理由。這樣分析、講解,使學生在進行實驗設計時就能正確地選好儀器。
三、分析典型實驗,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技能
實驗操作的正確與否,不僅是保證安全和實驗效果的先決條件,而且是培養學生實驗技能所必需的。在這方面,我們除按實驗原理、要求提出有關的操作內容和要求外,還著重講了以下幾點。
1.剖析一個典型實驗,講清一類實驗的操作內容:如通過實驗室里制取氧氣的實驗分析,可歸納總結出下述操作內容:①儀器的選擇、連接和固定:②裝置氣密性的檢查;③藥品的取用;④加熱方法;⑤氣體的凈化和干燥;⑥氣體的收集和放置;⑦裝置的拆卸。對這些操作,都應講清它們的知識、理論根據。
2.通過對某些實驗操作的分析,向學生闡明實驗操作的要點。我們在分析某些實驗操作時,為了讓學生學得會、記得牢,總是把操作要點總結成幾個字或幾句話,便于學生記憶。如在配制一定體積的摩爾濃度溶液時,在分析演示的基礎上我們總結出:稱(對固態溶質要稱,液態溶質要量)、溶(溶解)、洗(洗滌溶解時容器的內壁)、稀(稀釋至容量瓶的刻度)四字配制法。教學實踐證明,學生根據實驗內容、操作內容和要點,獨立地進行實驗,往往能提出一些改進某些實驗的設計。
四、根據實驗內容,處理好演示實驗
準確而有效地進行課堂演示實驗,不僅在培養學生實驗技能中起著示范作用,而且是啟發學生思維,培養學生觀察、分析、綜合和解決問題能力的重要方法,從而更好地揭示知識的內在聯系,使知識更加系統、深化。教材中的演示實驗一般可分兩類,一是實驗難度較大的(如實驗裝置比較復雜或實驗中使用劇毒藥品和學生操作有危險的實驗),這是少數。這類實驗必須由教師演示,力求操作規范化。二是實驗技能難度較小,這是多數的實驗。對于這類實驗,有條件的學校可以改為邊講邊實驗的形式,實驗條件較差的學校,某些課題也可以讓學生到講臺上,在教師指導下去完成實驗操作過程。實踐證明,對一些較簡單的實驗,老師通過指導,讓學生動手去做,除了增加他們的操作機會以外,還可以起到兩個作用:①使學生對一些被認為是無所謂或被忽視的常規操作(如試劑的取用,取量的多少,試管夾持,一般加熱,等等),及時發現錯誤,及時糾正,給學生以深刻的印象。②在實驗過程中,向學生恰當地提出問題,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使所學的知識更加系統化和深化,而且也能提高學生的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實驗操作技能。
關鍵詞:學科重要性;趣味性教學;過程性教學;技能性訓練
福建省高中學業會考實施反向會考,其中選擇文科的學生應該參加物理、化學、生物、信息等四科會考,目的在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但在中學教育中,由于高考的功利性、初中生物學教育的薄弱等種種因素,導致文科學生對生物學科極為不重視,表現出學科基礎薄弱、學習意識淡薄、學習態度功利等特點,有些學生甚至出現了厭學心理。要改變這種狀況,讓文科班的學生也能學好生物學這門課,首先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的積極性。
一、加強學科重要性教育,端正學生學習態度
端正的學習態度是上好生物課的保證。生物教師要盡可能結合生活實際、社會熱點向文科生宣傳學習生物學的重要性,有目的地收集一些有關生命信息的新聞報道,穿插到課堂教學中,使他們潛移默化地感受到生命科學的重要性。同時,教師要從會考的角度出發,教育學生認識到生物雖然不是高考科目,但卻是會考科目,它關系到畢業與否的問題,不能存在僥幸心理,不能搞考前突擊,要想順利通過會考,還在于平時的學習和積累,不可能一蹴而就。
通過趣味性、科學性、實用性、重要性相結合的教學和探討,多數學生能夠端正學習態度,學習態度發生了較大的改變,能以比較飽滿的熱情來對待生物課的學習。
二、加強學科趣味性教學,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上好文科班的生物課,就得運用一切可以運用的手段,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只有他們有興趣了,我們才有可能將教學深入下去。所以,我們必須充分利用生物學科與生命、自然、生活緊密結合的特殊性,采用生活常識推介、詩詞佳文誦讀、謎語趣聞介紹、生命現象解釋、視頻材料展示、精彩圖片欣賞、教具掛圖觀察、動手實踐體驗等豐富多樣的教學手段,輔以幽默詼諧、激情洋溢的教學風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加強學科過程性教學,培養學生科學素養
要使學生對生物感興趣,僅僅靠幾個活動、幾個故事、幾個笑話是不夠的,關鍵在于充實過程性教學。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則特別強烈。”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講明概念、講透原理、講好過程、講清結果,緊扣課程標準、省頒教學要求和新課改的理念,結合會考精神和學生實際情況,強化過程性教學。
四、加強學科技能性訓練,體現學生主體地位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使文科生能積極主動、創造性地參與學習活動,實現和促進學生自身的發展,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成為具有主體意識的一代新人,就應加強學科技能性訓練。生物學科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自然學科,研究的是發生在身邊生活中的生命現象。所以,首先要開全、上好所有可以開設的實驗課,讓學生在動手中觀察,在動手中思考,在動手中掌握基本技能,在動手中感受生命的魅力,在動手中體驗學習的樂趣。例如:“探索生長素類似物促進插條生根的最適濃度”探究實驗,由于整個實驗需要較長時間,不少教師都選擇放棄或直接演示實驗結果。但筆者堅持讓學生自己動手,分小組設計實驗,按照小組設計的實驗方案進行實驗,記錄探究結果。根據小組實驗獲得的數據,以生長素類似物的濃度為橫坐標,以根的數目為縱坐標繪制曲線圖。聯系已學過的數學知識,小組內討論如何根據實驗數據和曲線圖確定最適應濃度范圍。根據本小組的實驗結果,寫出實驗報告,與其他小組交流他們的結果和結論,共享各小組的成果,并認真聽取其他小組的匯報,嘗試引用其他小組的結果和結論,將本小組的研究報告補充得更全面。這樣做雖然耗時間、耗精力,但可以大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其次,課堂上積極采用情境創設、問題驅動、互動合作、探究教學等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生命的美、自然的美,從而體味到學習的美、生活的美。在探究思辨、合作互動、觀察討論中展現主體,展現個性,完善自我,主動掌握實驗觀察、獲取信息、邏輯推理、思維演繹、語言表達等基本技能。
參考文獻:
[1]康麗穎,劉秀江,李莉.反思與中小學教師專業成長[J].課程?教材?教法,2007,27(02):7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