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囯产精品一品二区三区-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网站-四房播播网站

學術刊物 生活雜志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高職教育論文

高職教育論文精品(七篇)

時間:2023-02-28 15:53:4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高職教育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高職教育論文

篇(1)

由于高職教育在我國教育事業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應該著力于促進高職教育的教學策劃與改革創新,在策劃和創新的過程中應遵循一定的原則。

(一)教學策劃的目的性原則

高職教育在教學策劃的過程中應該遵循一定的原則,制定符合自身實際的目標,具有目的性的改革才會有條理性、有順序地進行。

(二)教學策劃的計劃性原則

高職院校在進行教學策劃和改革之前需要制定一個系統性的計劃,從本校自身實際和全局出發,制定一個系統性、切實可行的計劃。根據這個計劃進行教學策劃,促進高職教育教學策劃和改革。

(三)教學策劃的系統性原則

高職院校的教學策劃和改革需要從全局出發,制定一個系統性、全局性的策略和方案。如果教學策劃是一個分散的、不系統的計劃,是無法得到預期的效果的。因此制定一個系統性的計劃是十分重要的。

(四)教學策劃的創新性原則

創新性作為一個重要因素在高職院校的教育策劃和改革過程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創新是一個對于任何領域和事業都十分關鍵的手段,任何事物的發展總要有一個破舊立新的過程。高職院校的教育也應該在原有的基礎上不斷進行創新改革,從而促進教育水平的提高和學生綜合能力的增強。

二、促進高職教育教學策劃與改革的對策建議

(一)轉變教學方式,進行教學制度的改革與創新

高職院校進行教學策劃和改革最根本的就是轉變教學方式,從教學制度上進行改革和創新。傳統的教學方式已經不適應社會的進步和教育事業的發展,需要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一定的改革和創新。高職院校傳統的教學方式一般都是知識的灌輸和傳授、實踐能力的鍛煉較為缺乏,導致了學生綜合素質和專業水平不高。因此就要從根本上轉變教學方式,在教學制度上進行改革和創新。

(二)加強高水平師資隊伍的建設

一是要創新師資隊伍的管理制度,對于教師的招聘要采取嚴格的要求,要保證教師的專業知識和教學能力能夠滿足教學的要求。二是要建立獎懲機制,教學水平高、成績較好的老師,可以在全校范圍內進行通報表揚,然后進行一定的物質獎勵。對于那些教學態度不認真、成績較差的老師進行批評教育,引導其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水平。三是加強教師的培訓,高職院校的教師一般都是學歷中等的老師,他們所學的知識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社會的進步,會慢慢不適應教育事業的發展。所以高職院校應該加強對于教師的培訓,在他們日常進行教學活動的同時,加強對他們的培訓,提高他們的專業素質和知識水平。高職院校應該從這幾方面出發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培養出一個高水平的教師團隊。

(三)增強校企合作,培養適應市場需要的高素質人才

高職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養高素質、實用型人才,高職院校的畢業生也需要找到一個符合自己所學專業、能夠發揮自己特長的工作。因此高職院校在教學策劃和改革過程中應該著眼于市場的需要,根據市場需要的變化調整教學的方式和重點。而這個過程中增強與企業的合作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途徑,企業用人需求是市場需求變化的風向標,高職院校通過和企業的合作與交流能夠根據企業招聘的要求和用人需要去培養學生。加強學生專業知識學習的同時,提高他們的實踐能力和適應能力,為他們走向社會和工作崗位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結語

篇(2)

1.中高職課程體系缺乏系統性

首先,中職教育的專業課程比重較大。中職學生多數是初中畢業生,知識和能力相比高職學生來說比較薄弱,而中職教育在課程設計上往往是針對崗位的專業技能課程,這樣勢必導致學生不能準確把握其職業崗位特點,不能與學生自身的能力所匹配。同樣,在高職院校中,多數學校由于從中職和師范學校轉型而來,依舊沿用中專時的課程,課程的對象變為有一定知識基礎和能力的高中畢業生,顯然課程設置也是不合理的。其次,各個地區和學校的專業建設水平參差不齊,導致課程目標和課程標準也不盡相同。目前在職業教育當中只是對課程設置做出了一些原則性的規定,但沒有統一的課程標準,導致中職課程和高職課程內容上的重復安排,由此就出現了中高職課程體系不統一,不能有效地進行銜接。

2.中職師資沒有與高職師資相互脫節

首先,中職學校的教師大多只關注中專這一階段的了解,只負責教授專業技能,忽視高職階段技能要求,缺乏對專業的深入學習和進一步的科學研究。而高職教師在授課前多數也沒有對中職學生的基礎和能力進行調研,不能做到因材施教。中職師資與高職師資各自為政,導致形成互不相關的兩個教學階段。其次,中職學校的教師實踐能力較強,理論水平和科研水平相對較弱,而目前高職學校的教師尤其招聘的年輕教師多是碩士、博士研究生學歷,理論水平較高,但實踐能力和授課經驗相對比較薄弱。

二、中高職教育有效銜接的策略

1.實現中高職培養目標的有效銜接

中職教育的培養目標是培養與社會主義現代化相適應,在生產、技術、管理、服務第一線的高素質勞動者和初高級專門人才。而高職的培養目標與中職既有統一性,又有層次上的區別。高職培養目標層次更高,是重點培養應用型、管理型的高級技能型人才。高職教育理論性更強,對專業要求更新,具有更廣泛的適應性。通過中高職培養目標的銜接,不僅增加中職學生繼續升學深造的機會,更有利于學生的終身學習。另外,中高職學校大力開展畢業證和資格證的雙證制度,這種雙證制有利于職業能力的發展,更有利于學生終身學習觀念的形成。

2.實現中高職課程目標的有效銜接

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不僅是專業技能的傳授,同時也是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的培養。因此,根據中職學生基礎知識薄弱的特點,中職教育的課程體系應適當減少專業課的比重,加強基礎知識的教授,注重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中職教育的課程內涵以職業能力為本位應更加寬泛。只有學生各個方面的素質提高才能在更好地進行高職課程學習,做到中高職的有效銜接。其次,中職教育的課程中應該保持較大比重的文化基礎課,這不僅是兼顧一部分中職畢業生的后續學習與深造的需要,而且是提高中職畢業生的職業崗位的適應能力。

3.實現中高職師資隊伍的有效銜接

篇(3)

1.1高職教育到底是姓“高”還是姓“中”

在將高職教育劃分為職業教育教育體系開始,又出現了高等職業教育與中等職業教育之間的模糊界定,從目前的發展現狀來看,二者之間存在太多的相同點,所以對于高等職業教育的教學體制造成了極大的沖擊。在一定意義上來講,高等職業教育應該要比中等職業教育高出一個層次,無論是在教學內容上,理論研究上,還是實際的技能培養方面,都要有一個質的提升。但是實際卻完全沒有做到,從我國的教育部對于高等職業教育與中等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定位來看,二者都具有“高素質”和“技能型”的特點,這就在概念上存在模糊性。由于定位不夠明確,所以在日常的教學中,二者的專業設置幾乎相同,課程體系一樣,教學內容出現大量的重復,在實踐教學中的實習內容也幾乎是一樣的,所以根本沒有明顯的區分度,這嚴重擾亂了高等職業教育的教學體系,造成了資源的浪費,高等職業教育院校的設置也失去了原本的意義。

1.2就業面向與崗位沒有明顯的區分度

由于中職與高職在人才培養目標定位與培養過程方面沒有明顯的差別,導致兩者最終產出的成品也極度相似,人才質量包括素質、技能、態度都沒有明顯的區分度。由此帶來中職畢業生和高職畢業生在就業市場上的競爭力也沒有多少區別,從就業崗位、薪酬、保障等方面也沒有多大差別,有時高職生還競爭不過中職生。這樣的高職教育對市場的吸引力不會太強,對社會的貢獻率也不會太大,甚至沒有必要辦高職,只要把中職辦好辦精就可以了。

2我國高職教育的未來走向

2.1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需要“兩個對接”

從我國高職教育發展趨勢看,是構建中國特色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需要。最近,教育部提出了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具體改革意見“:增加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對口升學比例,拓寬高等職業學校應屆畢業生進入本科學校應用性專業繼續學習的渠道。鼓勵高等職業學校與行業背景突出的本科學校合作探索高端技能型人才、應用型人才專業碩士培養制度。”據此,在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路徑中,最關鍵的就是實現兩個對接:一是向上與應用本科或高職本科對接;二是向下與中等職業教育對接。在向上對接中又有兩種路徑可走:首先是拓展“專升本”空間。第二個關鍵點就是與中等職業教育對接。

2.2辦好特色鮮明的高職教育需要“練好內功”

從教育自身發展的規律看,只有那些具有鮮明個性特色的教育形態,才會有生存與發展的可能性。因此,高等職業教育只有“練好內功”,在內涵建設上打造出自身鮮明的個性特色,才會贏得社會的認可與發展空間。而這種“個性特色”的標志就是要與中等職業教育有明顯的區分度,否則就不可避免地會陷入進退維谷的尷尬境地。為此,有人將高等職業教育的目標設定為培養生產一線的“技術性技能型”人才。

2.3為了滿足人民群眾對優質高教資源的需求

從人民群眾對高等教育的期待來看,是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對優質的高等教育資源的需要。隨著我國國民經濟持續高速增長,特別是近年來全國上下興起的產業結構調整與經濟增長方式轉型升級,為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推動力,廣大人民群眾的經濟條件越來越好,對高等教育的期待也越來越高,都希望自己的子女接受良好的、高層次的教育。

3結論

篇(4)

1.1院校與企業對校企合作機制認識上存在不足

其一,從企業方面來講,企業缺乏對校企合作機制科學性、戰略性的定位。由于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只考慮到短期效益,而缺乏長遠的戰略考慮,導致企業不能看到通過校企合作帶來的巨大戰略價值,如通過校企合作實現企業的規范化管理、實現人才價值最大化等,往往認為通過校企合作獲益最大的是高職院校一方以及旅游專業畢業生,這一系列在認識上存在的不足導致企業在校企合作機制中積極性、主動性不高,促使大量的旅游專業性人才流失,在無形中給企業帶來損失。其二,高職院校方在認識上同樣存在缺陷,現階段大多數高職院校沒有對校企合作形成一個系統、科學的認識,他們只是簡單地認為把學生能夠快速地推上實習就業崗位就是校企合作,最常見的就是將畢業生以放羊式的方式推到旅行社進行實習,這種處于形式上的校企合作機制根本無法達到人才培養的要求,更不用說實現院校與企業達到雙贏的目的。

1.2院校與企業具體合作機制上存在問題

現階段高職旅游大類專業校企合作在人才培養中,缺乏有效的運行模式,大多數校企合作的建立與運行主要靠信譽和關系,而不是從院校自身的利益出發,所以這種模式還處于校企合作的淺層階段。在這種模式的運行下,企業處于輔助地位,只是簡單地出些資金幫助高職院校完成某項培訓任務、實習任務。而院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不能有效地將旅游市場人才進行科學的定位,盲目地開展課程教學,缺少必要的實踐課程,導致大量的人才畢業后不能很好地滿足旅游類企業發展的要求。因此,從整體上來講,現階段校企合作過程中問題重重,不能實現校企合作的價值。

2高職教育旅游大類專業校企合作機制的研究與實踐

2.1建立校企合作教育的指導機制

這種形式表現為院校聘請行業專家、企業技術權威、崗位能手等與學校專業骨干教師組成專業指導委員會,為院校的專業設置與建設、培養方案提供指導,從而使企業廣泛參與專業建設。包括:為高職高專旅游院校提供企業所需人才的專業方向(崗位或崗位群)、人才規格及數量預測等需求信息,使院校能針對市場需求設置專業或專業方向,對準就業訓練學生技能,使人才培養貼近市場,確保學生將來高質量就業。

2.2建立校企“互惠互利”的運行機制

學校的科研為旅游企業的發展提供智力支持,企業也要為學校實習等教學環節提供必要的實踐條件,讓學生參與到企業的接待服務中來,既彌補了學校實訓設備不足的缺陷,又能培養學生的技能,而企業支付給學生的成本要低于社會用工成本,企業也獲得了相應的利益。

2.3建立校企合作教育的監控機制

校企合作過程中,由專門的校外實踐教學指導教師負責學生管理,協調與合作企業之間的關系,并及時反饋實習期間問題給學校。在每一個實習點都有信息員和學生管理員,當實習中出現問題時,他們及時和指導教師聯系,通過與企業有關部門進行溝通,及時處理問題,保證產學合作的效果。

2.4建立校企合作教育的約束機制

必須構建“契約信用型產學合作教育機制”,通過契約即訂立合同的方式固化和連接各方利益,以國家法律作為保證,同時又注意感情投資,與企業的董事長或部門經理保持良好的私人關系,多溝通交流;幫助他們解決生產經營、人員培訓、實習生使用等方面的問題。

3結語

篇(5)

《電工學》課程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掌握電路、電子、電氣等方面的基礎知識及應用。目前市面上的教材都不能滿足教學的需要,我們根據專業群的需要編寫了校本《電工學》教材,包括直流電基礎、正弦交流電路、常見電工儀器儀表的使用、手工烙鐵焊接技術、家庭電路及用電器安裝等內容。注重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綜合運用電路理論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后續課程的學習奠定必要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根據不同專業的需要,在課程的體系和內容上進行了整體優化。對于通信技術專業,可以結合生活實際,適當強化電工儀器儀表的使用等方面的內容;對于網絡技術專業,結合綜合布線和樓宇智能化,可適當強化家庭電路及用電器安裝等方面的內容。在實際上反映電工電子技術在本專業的具體應用,在基礎理論上,拓寬了教材內容,突出了專業特點,讓學生認識到電工學課程在整個專業體系中的作用和意義,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可以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改革教學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

2.1課程的教學總體采用項目教學法,主要以正弦交流電的波形圖、手工烙鐵焊接、家庭用電器的使用和安裝、常見電工儀器儀表的使用等項目作為載體組織開展教學。項目必須緊扣各個模塊的教學內容,以達到教學結果要求為目的,重點培養學生應用電工儀器儀表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通過項目實踐導向理論學習,完成項目實訓后再通過實訓結果學習理論知識。

2.2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采用理實一體化教學,授課地點統一安排在電工電子實訓室,每次課程必須將講授、練習和實訓有機的結合起來,邊講邊練,使學生在動手動腦的過程中掌握電工儀器儀表的使用、手工烙鐵焊接技術、家庭電路及用電器安裝等知識。

2.3授課教師在課堂練習過程中,要多走動,多巡查,多指導,及時了解學生掌握情況,并在練習結束后進行總結,有必要時,還應選擇個別學生的練習情況進行點評。

2.4在本門課程的教學中,教師應綜合應用多媒體教學系統、圖片、視頻、Flas、PPT教學課件、實物展臺、仿真軟件、電工實驗開發板等多種教學手段,實現教學方法的多樣化,將抽象的教學內容直觀化,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

3強調實踐能力

傳統的電工學課程以教師為主、學生為輔,強調理論知識講解,實訓教學主要是教師驗證理論知識項目,因此,必須對實訓內容、實訓手段以及實訓方法進行改革,改善實訓條件,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

3.1以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為主線,結合專業群職業崗位工作過程為導向,面向行業的發展建設為對象,從專業教學計劃的制定、實踐教學內容的選擇、到課程的教學實施、頂崗見習、實習,采用“校內實踐教學+企業項目開發+頂崗見習”的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將項目案例、企業文化、職業能力素質、專業新技術等引進教學中。

3.2實訓的內容應具有實用性、針對性、實時性、創新性,實訓項目應由驗證型實驗向設計型、創新型實驗轉換,實施與專業背景相結合的實訓項目,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自主性。鼓勵學生根據要求自主設計電路,培養學生的設計能力和創新精神。

3.3實訓過程中,教師應注意方法和手段,電工學課程教學看起來枯燥,只要在教學中,有意識創設問題的情境,同樣會變枯燥為趣味。如歐姆定律知識,老師畫出電路圖,通過電工實驗板搭建電路,讓學生測量電壓、電流等參數并記錄,然后讓學生比較計算,對比實際測量值和理論值,這樣學生就能很快的掌握理論性很強的歐姆定律,充分體現在“做中學、學中做”。

3.4學生單人單組實訓,獨立完成每個實訓項目,避免偷懶和抄襲,給學生提供實際操作的機會,提高學生實際動手能力,增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3.5開放電工電子技術實訓室,開展第二課堂活動,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建立專業學習興趣小組,利用課余時間既可鞏固課堂教學內容,又能學習課程教學以外的專業電工技能;既為參加技能競賽做好了人才儲備,又能讓興趣小組的成員在班級教學中發揮帶頭作用,提高教學質量。

3.6職業資格認證,電工電子技術實訓室在原有的職業資格鑒定站的基礎上,優化基地培訓能力,依照電工中、高級工和技師的培訓、認證要求以及考試的實際需求完善實訓基地的各類建設,讓學生的實踐能力與社會接軌,進一步優化專業社會服務能力。

3.7建立校外實訓基地,充分發揮行業、企業專業技術、先進設備、技術服務和專業培訓的優勢,在各類電工電子項目的開發和社會服務中,專業教師在專業技術水平、項目組織能力等方面有了顯著提高,豐富了教學資源,教學質量大幅度提高,同時,學生通過參與企業實際項目,提升了自身的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五年來,有將近師生300人次參與到各類項目的開發和社會服務中。

4創新課程考核

4.1考核方式采用:筆試加現場操作

4.2成績評定說明:①學生考試前撰寫出作品的設計報告和設計日志,采用全班公開的形式對作品的設計報告進行答疑,通過答疑的學生向任教師課提交現場操作考試的作品中所需的素材,以備現場操作考試使用。②任課教師在期末考試周內組織學生在統一時間、統一地點,根據作品設計報告書中的設計內容和設計制作步驟獨立完成期末作品制作考核。筆試加現場操作的考核方法打破了傳統只有筆試的考核方式,現場操作極大地調動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意識和協作精神,增進了師生之間的交流和了解,激發了教師的教學積極性。

5通過課程的改革,能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教學實施過程,也是教師和學生互相溝通、相互提高的過程。建立一支技能過硬、創新能力強的實訓教師隊伍,使創新教育滲透于實訓教學中。事實證明,教學質量與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交流和投入的精力是成正比的。交流越多,投入的精力越多,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就越高。鼓勵教師多形式、多渠道參加培訓學習,研究創新教學方法;及時總結經驗;走出去、請進來,拓寬思路,開闊眼界,啟發創新。教學質量的提高使教師的實際能力得到了鍛煉和提高,促進了教師知識結構的優化和知識水平的提高,有力的推動了師資隊伍建設。

6總結

篇(6)

[關鍵詞]高職教育 高職院校 國際化

[作者簡介]李偉(1978- ),男,河南鄧州人,北京青年政治學院管理系,講師,研究方向為金融與人力資源管理、高等職業教育。(北京 100102)

[課題項目]本文系2013年北京市教委科研基地建設―科技創新平臺項目“北京地區高等教育國際化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PXM2013_014208_000030)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4)36-0165-03

我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無論從經濟、政治還是文化等都呈現出高度的國際化。因此,國際化成為高等教育一個重要的發展趨勢和戰略方向,國際化的程度在一定層面反映出我國高等教育與西方教育的交流狀況及參與水平。

高職院校數量占整個高等院校總量的46.5%,在校生人數已達1000萬,占整個高等教育規模的30%,在校學生規模已經成為高校學生總人數的重要組成部分,高職教育國際化已經成為高等教育國際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高職教育國際化或高職院校國際化研究最早始于2008年,研究歷史較短,仍然存在諸多問題需要進一步明晰與探討。

一、高職教育國際化概念

高職教育國際化是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個國家在高級技術應用性教育方面相互交流和借鑒的過程,實現高職教育資源在世界范圍內充分利用。

高職教育國際化的特色是以技術應用為手段,結合自身實際,合理制定國際化策略,培養國際化的高技能人才,在教學、科研及社會服務等方面全面推動國際化。同時,有學者認為,高職教育國際化具有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特點,高等教育國際化就是把不同國家和不同文化的觀點和氛圍與大學的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等主要功能相結合的過程,無論從學校內部的變化,還是學校外部,從管理者、教師、學生,還是學校自身的政策導向都發生著變化。這種觀點從含義、范圍、條件等方面定義了高等教育國際化,既有邏輯理論性,也有分層次的可操作性。因此可以這樣界定高職教育國際化:高職教育國際化是以技術和應用為特色,以培養國際化中高技能人才為目標,以融合國界和文化差異為手段,創建不同觀點并存的和諧氛圍環境,實現高職教育的管理、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等主要功能相結合的過程。

二、研究方法

文章圍繞研究目標,有針對性地對與本研究主題相關的文獻進行全面的檢索、收集和整理。文獻檢索主要通過“中國知網”“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和“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進行。首先,采用“高職教育國際化”“高職院校國際化”“高職國際化”“高等職業教育國際化”作為關鍵詞進行查詢,獲得相關文獻155篇。其次,對搜集到的文獻進行篩選,排除與本文研究主題沒有關系的文獻,最后獲得文獻152篇。篩選的具體標準如下:(1)文獻中剔除非學術的文章;(2)文獻中剔除20世紀90年代之前的相關文獻;(3)文獻中剔除一文多發的文章;(4)剔除由于不同關鍵詞搜索到的重復文獻。最后,對所選取的文獻內容進行閱讀、整理、分析和歸納,利用SPSS對數據進行統計處理。

三、研究發展趨勢

(一)研究的時間分析

1.研究成果的時間趨勢。隨時間發展論文篇數總體上處于遞增狀態。其中2012年發表篇數34篇,達到峰值。數量總體上可以按照時間分為兩個階段:(1)2002年至2009年,該階段論文數量出現過上下波動,但變化不是很大,總體呈現出穩定態勢。(2)2010年至今,論文數量迅速遞增,增長速度明顯高于第一階段,論文數量占近二十年總數的63%。這標志我國高職教育國際化研究從中外合作辦學的探索階段,“引進來”國外教材、培養模式、外籍教師等,發展到目前的“引進來,走出去”階段,即中外留學生及教師的相互交流與合作,越來越引起學者們的注意,這與目前高職教育國際化的開展狀況基本一致。由于2013年還沒有完全錄入數據庫中,篇數略低于2012年的篇數,但是可以預測該階段論文篇數總體呈現上升態勢。

2.時間的差異性。比較兩個發表時間階段的篇數差異性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的方法。將兩個階段分為兩組1和2,對其進行方差齊性檢驗和獨立樣本T檢驗,如表1和166頁表2所示。

對表分析結果如下:(1)表1給出的是對篇數的統計描述,可見第一階段年均篇數均值為7篇,第二階段年均篇數為24篇,兩階段具有一定的差異,但不能說明其差異程度。(2)方差F檢驗和樣本T檢驗。表2方差齊性檢驗結果為F=3.589,P=0.087,由于P值大于檢驗水準0.05,因此不能拒絕原假設,兩個樣本總體方差齊性,選擇方差齊性時的T檢驗結果,此時P值顯示為0.000小于0.05,從而最終得到的統計結論為按0.05檢驗水準。可以認為,兩個階段篇數存在統計學顯著差異,說明近四年來數量較之前有明顯的差異。

(二)研究方向和領域

1.文獻的歸類整理。采用分類歸納的方法對近12年的152篇文章進行歸類整理、按照篇數排序統計如表3所示。

通過歸類整理,可以把研究內容歸為八個主要研究方向,按照篇數比例由高到低進行排序分別是:(1)高職國際化教學管理研究為38篇,比例為25%,包含內容為師資培訓、教學方法改革、培養模式研究、專業課程設計、質量管理保障體系、外方師資管理等;(2)高職國際化發展策略研究為30篇,比例為19.7%,論述了我國高職教育國際化未來發展的方向和策略;(3)院校案例分析研究為23篇,比例為15.1%,論述了各地區和高職院校國際化的現狀、遇到的問題及如何解決等;(4)實現方法及途徑為20篇,比例為13.2%,論述了國際化的方式、海外實習基地的建立、專業課程教學方法等;(5)國際化過程問題研究為19篇,比例為12.5%,總結和分析了我國高職教育國際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解決方法等;(6)高職教育國際化論述為15篇,比例為9.7%,從高職教育國際化的內涵、內容、標準及綜述等方面做論述;(7)西方發達國家經驗為5篇,比例為3.3%,介紹了美國、英國、德國等西方國家開展高職教育國際化的現狀及經驗介紹等;(8)國際化研討會綜述為2篇,比例為1.3%,論述了高職院校國際化發展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和高職院校領導海外培訓項目工作等。

對研究方向進行再整理歸類可以分為三個大類:第一,高職教育國際化操作手段和方法,包含上述的實現方法及途徑、國際化研討會綜述、高職國際化教學管理,共有60篇,所占比例39.4%,論述了高職教育國際化進程中的具體操作方法。第二,高職國際化發展策略研究,包含西方發達國家經驗、高職教育國際化的論述、高職教育國際化發展策略,共有50篇,所占比例32.9%,論述了高職教育國際化的發展戰略、方向和具體方法。第三,高職教育國際化問題分析與研究,包含院校案例分析研究、國際化過程問題研究,共有42篇,所占比例27.7%,通過案例和問題的分析進行經驗的解決,服務于操作手段和方法。具體分布見167頁表4。

結合表3和表4可以看出,近十二年來我國高職教育國際化的研究主要分布在三大領域的八個研究方向。

2.研究特點及存在的不足。表3和表4歸類表明研究呈現出以下幾方面特征:

第一,研究方向中關于教學管理方面的論文所占比例最高,為38篇,占總數的25.0%。涉及的內容有教學日常管理、師資管理、專業課程管理、留學生管理、培養目標及質量標準體系等。無論是高職教育國際化的探索階段還是快速發展階段,教學管理都處于重要的地位,保障了國際化過程的順利進行。

第二,學術研討會綜述雖然只有2篇,但是分別發表在2010年和2012年,說明高職教育國際化的發展已經引起了學者們的關注,發展到了一定的數量和規模。

第三,教學管理、發展策略、案例研究、實現方法及途徑、問題研究等共有130篇,占整個比例的85.5%。這些體現了當今高職教育國際化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突出問題,學者們不斷探討國際化過程中的發展方向、如何發展等,對發展中出現的問題進行研究,同時,結合具體的高職教育國際化案例進行比較研究,提出國際化進程的實現方法和途徑,如“雙語教學”“國際交流”等。

第四,研究方向中既有高職教育國際化含義的分析、體系和模式的建立等理論研究,又通過案例的研究、經驗的介紹等舉例說明,實現操作方法的落地和途徑的建立。因此,表4將研究方向歸為三大領域,即問題分析與研究、應對策略研究、操作手段和方法。

第五,研究中有理論研究、案例分析及經驗介紹、具體操作手段和方法,但是也存在著諸多不足。定性研究多,實證研究少,定性研究僅僅局限于概念的定義、理論的分析及保障體系建設等,論述也只是對于現有理論的總結,深度不夠,缺乏理論創新;學者們結合自身所在院校國際化實踐對過往經驗進行總結,研究的方法也僅僅局限于定性研究,最常見的是個案對比研究、地區等因素研究,多停留在抽象的認識和思辨上,主要進行邏輯分析、文獻梳理與案例描述。有關操作手段和方法的論述過于單一,比如國際交流、雙語教學、海外實習等,對于具體的實施步驟涉及不多,可行性有待進一步商榷。

四、高職教育國際化未來研究方向

(一)全面認識國際化人才培養觀念

文獻的分析表明,有關國際化人才培養觀念的研究雖然已經涉及,但僅僅是對概念的解析和作用的一般論述。國際化教育的首要問題是行政管理者、教師和學生應該具有國際化的視野和觀念,無論從上到下,還是從下到上,如何將這一觀念深入到管理體系和操作領域顯然缺乏研究,未來研究可以把這一主題作為研究方向。

(二)加強留學生研究

高職教育國際化是學生、教師、資源等教學資源“引進來,走出去”的過程,兩者是同時相互作用的過程,相輔相成,互為主客體。因此,未來研究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1.加強外國留學生市場營銷的研究。建立有效的市場推廣渠道成為擴大留學生規模的重要手段,高職院校要想對留學生具有吸引力必須具有市場經濟的觀念,通過各種營銷手段建立有效的信息溝通渠道,進行宣傳和推廣。如何推廣,如何為留學生提供更好的服務,如何使得更多的留學生了解中國的高職教育成為諸多學者必須研究的課題。

2.關注留學生在校的生活研究。設計具有傳統文化特色的留學生在校生活,有利于宣傳中國文化,加深與國外文化交流,減少中外文化沖突;有利于文化的融合,實現中外學生的交流,形成和諧的氛圍。這些都有待于學者們進行摸索和研究。

3.關注中方師資、學生海外學習研究。海外學習先進經驗由來已久,但是針對高職層面的對象如何去學習與交流,以什么形式和操作方法進行尚有待商榷。

(三)加強國際化職業資格認證研究

文獻分析表明,有關國際化職業資格認證制度的研究不是很多,職業資格認證的國際化是體現高職教育國際化的重要標志。高職教育國際化的重要內容之一便是高職課程的國際化,我們有必要圍繞國際通用職業資格證書進行高職課程的設計、開發、建設、實施和管理,高職教育國際化不僅僅要學歷教育國際化,還要職業資格認證國際化等多元化的教育。我國已有高職院校在這方面進行了一些實踐和探索,對于引進什么標準的資格認證、如何引進、如何與國際認證機構進行合作等仍需學者們做進一步的研究。

(四)海外實訓基地研究

海外實訓基地是高職教育國際化的重要內容之一,目前國內高職院校很少建立海外實訓基地,學者們的關注也不是很多。但是,隨著國際化的開展,擁有海外實訓基地是我國高職教育國際化的標志之一,也是發展的需要。對于如何與國外高校和企業進行實訓基地的建立、使用、交流等勢必成為未來研究的主要內容。

(五)豐富研究方法

高職教育國際化研究方法從最初的理論探索到目前的案例分析和實證研究,但仍存在一些具體問題未得到充分的體現和落實。諸多學者針對高職教育國際化問題選擇了西方典型案例進行研究,雖具有國際視野,為中國的理論界提供參考和幫助,卻沒有對其是否能適用于中國環境做出詳細的跟進和說明。在未來的研究中,有必要提高定性研究方法的應用深度,定性研究過程不僅局限于理論的分析、經驗的總結,更應該扎根到中國高職院校當中去,分析其具體應用的效果。同時,增加定量研究方法,這對豐富中外高職教育國際化研究資料、吸取西方先進教育內容和理念是十分有利的。

五、小結

我國高職教育國際化的研究從起步探索階段到快速發展,無論在研究的范圍、方法、數量和質量、對象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相對于國外高職教育國際化研究仍然有很大的差距。這不僅僅與我國實際開展高職教育國際化的現狀有關,也與我國經濟發展的國際化、政府政策的制定、企業或組織的參與有關,更與從事高職教育的一線教師及研究者有關。從目前的研究現狀來看,宏觀政策、邏輯論述的研究偏多,基于數據的分析和探討不足。對于所提出的建議往往是通過文獻的分析對比所得,操作性不強。從研究方法來看,實證研究不足,觀點和方法的提出沒有具體的數據支撐。隨著我國經濟形勢的良好運轉,高職教育國際化勢必得到迅猛發展,屆時將會有更多、更優秀的研究成果呈現。

[參考文獻]

[1]戴小紅.高職院校教育國際化動因、內涵與路徑選擇[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2(6).

[2]梁晶.示范性高職院校國際化人才培養實踐探析[J].教育教學論壇,2013(33).

[3]陸啟光.關于我國高職教育國際化若干問題的思考[J].廣州職業教育論壇,2012(11).

篇(7)

一、全球教育國際化發展新趨勢

(一)世界高等教育國際化進入競爭性合作階段

20世紀90年代以來,由北美、西歐、歐洲以及日本等發達國家和地區率先起步,拉美、亞洲、非洲的不少發展中國家積極參與,形成了一股前所未有的世界性高等教育國際化潮流。近十年來,高等教育規模迅速擴大,教育資源需求總量不斷上升,走國際化路線是實現全球高等教育均衡發展和資源優化配置的有效途徑[1]。

在高等教育國際化的背景下,高等教育在全球范圍內實現供需配置,高等教育資源與服務實現全球流通,進而實現高等教育的跨國貿易、競爭與整合。目前教育輸出國以英、美、澳等發達國家為代表,其教育輸出主要以經濟和市場化為導向,因而強調競爭,希望通過市場化手段彌補國內高等教育投入的不足。這些國家  [本文轉自DylW.Net專業提供寫作本科畢業論文和學前教育論文的服務,歡迎光臨Www. DylW.NEt點擊進入DyLw.NeT 第一 論 文網]在全球范圍內爭奪生源,并通過海外分校、課程銜接、遠程教育等形式積極拓展跨境教育服務,增加收入來源。教育輸入國以中國、馬來西亞等發展中國家或新興國家為代表,其教育輸入以加強本國高等教育能力建設、提升高等教育品質為導向,因而更強調國際合作與交流,以提升國內高等教育的質量和競爭力。

在此背景下,各種區域性高等教育合作與院校聯盟不斷推進,世界高等教育國際化進入了以競爭性合作為主要特征的發展模式。以全球范圍內教育交流領域最著名、最典型的博洛尼亞進程為例,1999年,歐洲29國教育部長共同簽署《博洛尼亞宣言》,建立統一的3-5-8學制,實行統一的學士-碩士-博士學位制度,到2010年“歐洲高等教育區”的建立,目前成員國已發展到46個,各項目取得積極進展,為建成統一的歐洲高等教育區奠定了基礎。除了區域性合作之外,各國跨境合作辦學或獨立辦學日益增多。如,新加坡通過采用新加坡、美國、中國頂尖大學三校合辦的模式,創立了第四所公立大學——新加坡科技設計大學;海灣地區的卡塔爾和阿布扎比分別花費數億美元在本國開辦歐美頂尖大學的分校;亞洲理工學院投資100億美元在沙特阿拉伯開辦了阿卜杜拉國王科技大學;印度教育部也通過一項法案,允許國外教育投資者在印度開辦大學或分校。

(二)經濟發展的多樣性成為教育國際化的重要推手

隨著世界貿易組織通過“服務貿易協定”把高等教育視為全球貿易中的重要服務性產品,高等教育的經濟功能凸顯。同時,全球經濟危機帶來高等教育經費的緊縮,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等西方發達國家為了彌補政府削減公共教育經費投入而造成的辦學經費不足,紛紛改變原有的教育資助或援助政策,對外國留學生實施全額收費。為爭奪留學生源,各國除了采取措施吸引留學生外,還通過開設海外分校、特許經營、課程銜接、遠程教育等形式積極拓展跨境教育服務,為本國高等教育機構增加收入。對于英、美、澳等發達國家而言,獲得經濟收益、緩解教育經費壓力,已成為其教育國際化的重要推手,具體表現為以留學和合作辦學為主要形式的各種跨境教育項目得到快速發展。

發達國家開展跨境教育的形式多樣,如美國、英國、澳大利亞、新西蘭等把教育輸出看作是教育服務貿易的核心戰略,強調經濟收益。特別是澳大利亞通過TAFE模式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實現巨額收入,其教育輸出在世界上名列前茅,已成為本國第二大服務產業。TAFE參與國際合作與交流的模式靈活多樣:通過在境外設立合作辦學機構招收學生來輸出職業教育;通過靈活多樣的學生聯合培養項目來開拓市場;通過輸出教學模式和教學資源來獲得知識產權收益;通過招收留學生來創收和提高學生國際化比例;通過境外交流與培訓擴大澳大利亞職業教育影響,等。

美國在培養國際化人才的同時,大力發展留學教育,獲得了較高的經濟回報。留學生教育不僅給美國提供了大量高科技人才儲備、帶來巨額學費收入和經濟效益,還加強了美國的多元文化氛圍。近5年,美國各州對高等教育的投入一再縮減,已達到25年來最低點。華盛頓州過去3年的州財政資金削減了一半以上,華盛頓大學被迫減少其本地生源數以增加海外學生的數量。該校最新數據顯示,目前該校18%的新生來自國外,每名外國大學生每年學費為2.8萬美元,約為華盛頓州本地學生的3倍。該校校長麥克·楊稱,正是靠著海外留學生的支持,超過班級人數1/3的來自低收入家庭的華盛頓學生才能上得起這所學校。

法國高教部也在加緊分析研討如何吸引外國留學生問題。法國高教部部長瓦萊麗·佩克雷斯提出,今后在招收外國留學生過程中將擴大招收高層次留學生人數,到2015年使赴法攻讀碩士、博士學位的留學生人數占留學生總數的比例由目前的50%提高到67%左右;加強與外國高校合作,到2015年,使通過合作項目赴法留學的學生比例由目前的20%提高到50%[2]。

(三)加強能力建設,提升跨境教育質量是各國關注的重點

在教育服務貿易自由化日益發展的背景下,許多國家和國際組織都在通過雙邊的、區域性的和國際的機制,來回應日益增長的跨境教育對高等教育質量保障和資格認可提出的挑戰。各跨境質量保障機構也在轉向采用通用的質量評審標準,保證跨境教育提供者的合法性,確保消費者所接受的教育達到認同的標準,所獲得的資格得到國際認可。200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布《保障跨境高等教育辦學質量的指導方針》,分別對政府、高等教育機構/辦學者、學生、質量保障和認證機構、學歷鑒定機構以及專業團體等在跨境教育中的作用給予建議,幫助成員國評估高等教育機構跨境辦學的質量與有效性,保護學生等相關群體免受劣質教育的傷害。

目前,雖然大多數國家都建立了本國的高等教育質量保證體系,但對于外國機構來本國辦學或本國機構到國外辦學缺乏經驗,對于如何保障跨境教育的質量缺乏認識,造成跨境教育市場魚目混珠,跨境教育質量難以保障,合作辦學信譽難以提升。這種現象已引起各國重視,不管是教育輸入國還是教育輸出國,都在努力加強跨境教育質量保障能力建設,通過積極的探討和經驗分享,解決跨境教育在質量保障、認證和資格認可等方面的核心制度安排[3],優化 跨境教育的發展環境。如,針對近幾年大學海外教育項目運營中出現項目失敗、劣質跨境教育給澳大利亞及海外合作伙伴的名譽帶來負面影響,以及由此引發的財政風險、商業風險、法律風險及學生福利和安全方面的風險等問題,澳大利亞大學委員會于2005年投資135萬澳元用于14所大學的15個跨境教育項目研究,希望從中找出海外教育項目質量監控的對策。目前,澳大利亞主要從建立跨境教育質量監管框架、成立專門的跨境教育監管機構、慎重選擇跨境教育合作伙伴、制定詳細的跨境教育發展計劃、簽署雙邊合作協議、維護雙邊合作關系、制定跨境教育項目實施程序和準則等幾方面對跨境教育的質量進行監管和保障,已建立起比較完善的跨境教育質量保障體系。

二、我國教育國際合作與交流新進展

(一)服務國家外交戰略的教育交流合作大格局已形成

我國已經與188個國家和地區,以及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內的28個國際組織建立了合作和交流關系。同時,也設立了18個雙邊和多邊教育高層交流的定期磋商機制,構建了若干個區域合作平臺。中美、中俄、中歐人文交流高層磋商機制初步形成,各種語言年、文化年、國家年活動相繼舉辦。目前,已經簽署和正在有效執行的雙邊和多邊教育合作協議是154個。另外,正在實施的政府間合作項目有77項。未來將進一步鞏固“中美人文交流高層磋商機制”,落實好未來4年“公費派遣萬名學生赴美攻讀博士學位計劃”和美方未來4年“派遣10萬學生來華留學倡議”等成果。深化中俄人文合作委員會機制,重點推進中俄“語言年”、中俄“國家年”教育領域機制化項目。構建好中非、中國—東盟人文交流機制,建立中國—拉美、中國—東北亞交流機制,推動雙邊和區域教育國際合作。

(二)涌現出一批高水平、示范性中外合作辦學機構

目前,我國高水平、示范性中外合作辦學機構發展快速。2012年,先后批準正式或籌備設立上海紐約大學、溫州肯恩大學、昆山杜克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等5所獨立設置的中外合作大學,批準設立中國人民大學中法學院、東南大學—蒙納士大學蘇州聯合研究生院、華中科技大學中歐清潔與可再生能源學院、北京工業大學北京都柏林國際學院、中山大學卡內基梅隆大學聯合工程學院、上海交通大學巴黎高科卓越工程師學院等6個高起點的中外合作二級學院。全國本科以上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中外合作大學和高校內設的中外合作二級學院已達43個,示范性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建設成效初步顯現。同時,高起點中外合作辦學項目進一步增多。2012年,共批準北京大學等國內重點高校舉辦了149個辦學基礎較好、實施本科及以上高等學歷教育的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全國本科及以上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總數達732個,約占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總數的46%。中外合作辦學在推動教育教學改革和辦學體制創新、提供多樣化教育選擇方面正發揮著積極作用。今年教育部將進一步修訂高校境外辦學管理辦法,鼓勵有條件的國內高校“走出去”。

(三)來華留學和出國留學工作取得重要進展

我國與39個國家和地區簽署了相互承認學歷學位的協議。據最近的一項統計,我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出國留學生源國,也逐漸成為了新興的吸引更多國際學生的目的國。

目前,來華留學發展迅速、出國留學規模繼續擴大、留學回國熱情持續高漲。據2011年的統計數據顯示,在華留學人員總數已達29.26萬人,比2010年增加兩萬多人;2012年我國出國留學總人數為39.96萬人,較2011年增加5.99萬,增長17.65%;留學回國人數增加8.67萬,增長46.57%,留學回國人員的學歷、層次逐年提高。

近期,我國政府在推動出國留學方面也取得積極進展,表現在:留學工作的政策體系得到不斷完善、留學工作服務水平得到提高;留學工作信息化邁出重要步伐。未來將在實施留學中國計劃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來華留學規模;加強出國留學工作,培養國際化人才;同時通過加強漢語國際推廣、支持教育機構境外辦學、積極參與國際組織等活動,擴大我國教育的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

三、對我國高職教育國際化發展的思考

(一)高職國際化辦學需對照國際教育標準分類,找準定位

隨著高職國際化的發展,高職國際合作與交流特別是國際化辦學中也遇到很多問題,其中最大的問題是國內院校與合作對象在學制、學歷層次、教育功能和社會職責等方面的錯位。各國由于教育制度、學制發展、社會需求等背景不同,在教育分類上有很大差別。如從某種角度來說,美國社區學院與我國地方高職院校同屬一個類型。但社區學院又與我國高職院校不完全相同,它集普通高等教育、高等職業教育、成人教育和社區教育于一體,為特定區域內的居民提供服務,辦學形式更加靈活和具有開放性,在辦學定位上更突出了社區教育和終身教育的功能,能夠完全滿足社區各行業、企業及居民的學習需求。我國高職是以大學專科教育為主的普通高等院校,包括高等職業技術學院和高等專科學校。與《國際教育標準分類》相對照,我國的高職教育屬于5B,即屬于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層次,這也使我國高職教育在《國際教育標準分類》中得到了權威性確認。《國際教育標準分類》對于各級各類教育的層次、范圍、學制、課程,都明確了各自的定位,自公布以來已得到許多國家的認可和推行。我國高職在尋找國際合作伙伴時,同樣可以以《國際教育標準分類》為參考,分析其所舉辦教育的類型和層次,以便于選擇與自己對口的教育機構進行交流合作。

當前,我國高職教育國際合作與交流正在逐漸從盲目走向理性和深層次、專業化,更加注重實效和內涵發展。對照《國際教育標準分類》選擇對口院校和對口領域進行交流合作,越來越成為未來高職教育國際化的發展方向。

(二)逐步建立國際通行的質量保障和職業資格認證制度

隨著高職教育國際化的大發展,高職教育國際合作與交流的形式日益多樣化。在這個進程中,一些國外合作方過于以營利為目的,很難保證合作項目的質量和效用。這就需要建立多元化的質量保障和監測機制,有步驟、有制度、分層次地對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進行規范和引導。另外,我國高職教育普遍缺乏能夠得到國際公認的質量標準,高水平的職業資格認證制度尚待建 立和完善。目前,高職教育的快速發展,尤其是我國現代職教體系建設亟需借鑒國際先進經驗,逐步建立與國際接軌的技能標準和職業資格標準,構建國際通行的質量保障和職業資格認證制度。這也有助于促進我國高職學生獲得更好的國際就業資格和海外就業機會。行業協會在建立國際通行的質量保障和職業資格認證制度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未來職業教育必然關注雙邊、多邊的職業教育合作,關注校企合作。目前世界各地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職業技術教育和培訓中心(UNESCO-UNEVOC)聯系中心已達200多個,這些中心通過舉辦一系列國際會議和聯合研究,分享經驗、發展各國職業教育者之間的合作網絡,極大促進了成員國在職業教育與培訓方面的合作。目前,我國正在積極探索構建由政府、社會行業組織、學校共同參與的多元化的跨境教育質量保障體系。

(三)加強信息化建設是實現高職教育國際化的重要路徑

多媒體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以及網絡、電子郵件等電子傳媒的出現,使大學之間的聯系越來越密切,網絡大學在未來將會成為全球學生數量擴張的重要動因。英國教育部看到這一契機,督促大學開發網絡課程,英國大規模網絡課程平臺“未來學習”已經宣布在今年開發網絡課程。西澳大利亞大學與斯坦福大學合作開發的科學和藝術類免費網絡課程也已經開始全面上線。2014年9月1日,電子教科書將走進莫斯科學校的課堂。現代教學手段在遠程教育上的運用加大了各國教育資源的開放程度,多媒體信息技術也改變了學生的求職觀念,通過網絡選擇職業的范圍和地域進一步擴大,國內外就業渠道更加暢通。信息流動的速度,決定著高等教育機構間國際合作與交流的通暢性、即時性和有效性。當前我國高校信息化建設以及高等教育發展數據的收集、整合和統籌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我國高職院校在開發和使用多媒體信息技術方面有著獨特的優勢和實踐經驗,當前應抓住這一機遇,努力提高開發多媒體信息技術的能力,加強校園信息網絡建設,構建與現代信息技術發展相適應的知識傳播通道和信息服務系統,使信息網絡、多媒體、計算機、通信設備等在教學、科研和國際交往中發揮應有的作用。

(四)國際化是我國構建現代職教體系,加強職業教育內涵建設的重要手段

隨著我國加入WTO,高職教育作為一個服務性產業和開放的領域,將面臨著與境外大學的直接競爭,特別是生源的競爭。能否搶占高等教育國際化、市場化的先機,關鍵要看能否提供高質量的教育、培養國際化的人才。要解決這些問題,高職院校必須加強內涵建設,通過實施國際化發展戰略切實走好工學結合的道路,提  [本文轉自DylW.Net專業提供寫作本科畢業論文和學前教育論文的服務,歡迎光臨Www. DylW.NEt點擊進入DyLw.NeT 第一 論 文網]升職業教育的質量和水平。一是要圍繞產業發展需求,將國際化工藝流程、產品標準、服務標準等引入教學內容,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二是要鼓勵示范(骨干)高等職業學校利用學校品牌和專業優勢,開展境外辦學。積極開展對發展中國家的職業教育培訓,吸引境外學生來華學習;三是要引進國際優質教育資源,引入發達國家職業教育課程體系和學位體系,增強辦學特色,選擇就業準入國際化程度高、專業人才全球化緊缺的專業,探索試點高職多樣化合作辦學模式;四是擴大我國在職業教育領域的國際話語權,宣傳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成就,加強與全球職業教育的交流和區域合作。

參 考 文 獻

[1]任君慶,王義.高職院校國際化發展面臨的機遇與挑戰[J].寧波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4):1-3,6.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精品国产清高在天天线 | 新国产三级在线观看播放|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 青青青伊人色综合久久|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自拍图片区| 色爱无码av综合区| 大肉大捧一进一出好爽视色大师| 日韩吃奶摸下aa片免费观看| 亚洲欧美不卡高清在线| 亚洲av无码潮喷在线观看| 国产aⅴ激情无码久久久无码| 久久亚洲私人国产精品va| 天干夜天天夜天干天2004年| 国产无遮挡又爽又刺激的视频老师| 永久免费看啪啪网址入口| 国产麻豆精品一区| 亚洲精品成人无限看| 日日摸日日碰人妻无码老牲| 久久亚洲精品无码gv| 极品熟妇大蝴蝶20p| 女人夜夜春高潮爽a∨片| 美女极度色诱视频国产| 日韩精品久久久久久免费 | 精品国产av色欲果冻传媒| 最新国产成人ab网站| h揉捏娇喘乳叫床np调教视频| 免费观看18禁无遮挡真人网站| 无套内谢孕妇毛片免费看看| 国产特级毛片aaaaaa| 帮老师解开蕾丝奶罩吸乳视频|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射精-百度| 无套内谢少妇毛片免费看| 色欲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人妻夜夜添夜夜无码av| 国模少妇一区二区三区|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无码| 国产精品亚洲lv粉色| 国产稚嫩高中生呻吟激情在线视频 | 一本一道久久a久久精品综合| 久久久无码精品午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