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27 11:19:3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環境藝術專業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現在藝術院校招生人數明顯比以往多,一些學生的藝術功底較弱,考生報考藝術類專業的執著程度也沒有之前的考生高,適應學習的能力也沒有以往的學生強。目前,藝術類院校的招生人數不斷增長,對于學生綜合素質的要求降低了,從而使以往的藝術教育模式面臨越來越大的挑戰,其難以適應當前藝術教育專業的教學。設計實踐教學對于藝術類專業教學而言非常重要,然而在實際的教學中,部分院校并沒有落實設計實踐教學,同時也欠缺有效的實踐平臺,學生的設計實踐偏向虛擬化。另外,學生對一個單元的教學內容還沒有完全理解,教師往往就已經開始下一單元的教學,長此以往勢必會對學生的學習產生影響。
二、完善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教育教學的措施
1.優化課程體系
我國藝術類院校首先應合理科學地安排大學四年的教學課程,明確教學目標,從創新意識和創業能力兩個方面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在教學環節上,教師應該把培養學生的藝術設計修養和專業實踐能力放在教學的首要位置。對于藝術基礎比較薄弱的學生,教師應該通過論文寫作課程提高其文化素質,采用目標訓練的方法啟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教學中,教師一定要注重學生的現場感受,通過案例分析和實際操作訓練提升學生的專業設計能力。另外,在保持教學目標一致的基礎上,教師在課程設置上可以結合課題進行一定程度的知識滲透,同時在專業方向和相近學科之間進行交叉教學,最終達到優化課程體系的目的。
2.注重課外拓展,加強合作交流
藝術類專業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注重和相關企業進行合作,引入其設計專家開展團隊教學。學校應通過企業及時了解市場對人才的需求,廣泛地進行教學改革,不斷完善教學措施。環境藝術專業的教師除了在學校教學,還可以到一些相關企業兼職,從而實現教學和社會相結合。教師在教學中可以把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使其在實踐中和教師、企業進行交流,加強互動。實踐過程中,教師應該給學生布置一定的學習任務,如現場調研、過程設計、課堂匯報設計成果等。教師還需要引導學生運用相應的設計語言形成完整的設計實驗。組織學生參加各種教學活動是藝術類專業教學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學生通過參加各種教學活動,可以增強自己的目標意識,提高自己的專業素養。在假期中,學生可以向教師學習一些專業實踐知識,使理論知識和實踐知識能夠很好地結合起來,這樣能夠有效避免課堂時間和實際工程進度發生沖突。此外,教師應不斷總結教學經驗,完善教學方法,以取得教學相長的效果。
3.建立創業教育模式
工作室制度側重強調實踐教學,藝術類專業院校的教師可以從教學體系和教學團隊以及教學方式等相關的方面對工作室制度進行創新。教師應該調整單元式授課,將課程結構具體化,分階段授課,讓課程設置具有系統性,從而提高教學效果。畢業論文的選題非常重要,論文選題不能脫離實際,學生應通過大量的實地調研并接受企業的設計建議,讓畢業論文設計具備可行性。
4.在多種專業背景下,構建多元化思維模式
【論文摘 要】本文從我國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現狀及其基礎課程的本質特點入手,分析了在專業設置、教學方法上的不足。提出了解決這些問題的課堂改革措施,如在專業基礎課上實施新的課堂教學形式,逐步形成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培養更多的專業人才。
一 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現狀
環境藝術設計是多種學科知識匯集的一個綜合性學科。從廣義上講,環境藝術設計幾乎涵蓋了當代所有的藝術與設計,是一個藝術設計的綜合系統。其專業內容是以建筑的內外空間環境來界定的,可以簡單地分為室內設計和景觀設計兩大部分。從發展來看室內設計相對成熟,所以我國各高校開設環境藝術設計時,通常都偏向室內設計教學方向。
環境藝術設計的對象涉及自然生態環境與人文社會環境的各個領域。自從我國高等院校設立環藝設計專業以來,這個介于科學和藝術邊緣的綜合性學科在全國各高校中都有不同程度的發展,但其教學模式大多是模仿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家的教學模式。尤其是近年來,各高等院校不斷擴招,學生人數呈倍數增長,畢業的學生也就相應增多了,而就業問題也成為我們必須面對的首要問題。
二 專業基礎課的教學模式
我國大部分高等院校環藝設計的專業基礎課通常設置在大一、大二階段,部分學校在學生進校后將一年級的課程都設置為素描、色彩,用以加強學生的基礎專業能力。這是加強本身專業素質不高的學生的一個非常有效的教學方式,但是大部分高校的教學方法是“灌輸式”教學,缺少師生間、同學間的相互研討,忽視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另外,在教學中部分教師不注意設計與實踐相結合,啟發學生自主設計的能力,而單純地強調完成作業,忽視在完成作業時學生對設計的理解,尤其不能自主地進行設計創作。大部分學生都抱著應付作業的消極態度,而不去對設計本身做太多的研究。這種教學方式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
三 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基礎課程教學改革思考
1.合理安排基礎課教學體系和課程設置
在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教學中,不能沿襲傳統的美術教育課程體系,要增強學生藝術想象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以及建筑形體、比例、空間、結構關系的深刻理解。應設立一些相應的關于環境、建筑、空間設計理論課程的學習,使環藝設計專業基礎課程和繪畫專業拉開距離。
2.優化教學環節,創新教學環境
環境藝術設計的專業基礎課程要更加注重實踐過程的教學,要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參與實際項目的設計,鼓勵學生將在外實習的課題項目帶到學校來,在老師的指導下完成。從而在實踐中使學生將理論知識運用到實際的設計中,在設計中增強自己的創新能力。課堂上老師在完成教學的過程后,要讓學生自己組織討論完成課堂學業,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創造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
3.注重課程的融合和交叉,增強專業基礎課程教學的系統性
環藝專業基礎課程中的單個課程不是孤立的而是緊密聯系的,因此要注重課程的融合和交叉,強調專業基礎課程教學的科學性。像在環藝專業基礎課程中,設計素描的教學內容是通過寫生手段培養學生觀察、塑造形體的能力。要根據學生自身專業的特色來尋找適當的訓練方式。可以結合環藝專業的特點多做些配色訓練,注意基礎課和專業課之間的聯系性和支撐性。根據環藝設計專業的方向決定基礎課的內容,與環藝專業設計課程銜接起來,為后續設計課程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以利于提高學生設計的實踐能力。
4.建立課堂教學新形式
針對環藝專業課程建設中普遍存在重專業輕基礎的現象,基礎課和專業課存在嚴重的脫節現象。因此要以設計思維的形成和對設計方法的掌握為引領,構建環藝設計基礎課程新體系。為進一步明確課程的目的,需要重新結構課程的內容與形式。
(1)教學方略上突出大的課程方向,強調整體性、綜合性,弱化單一性:將平面構成與色彩構成合二為一,成為設計基礎。主要解決二維空間的問題;強調素描與色彩的共性和統一性,分而不離,區別在于表現因素上的多少。目的主要在于解決畫面的結構問題,注意表現的豐富性和學生的特點。
(2)各課程在教學內容與形式上進一步明確:①增強課題意識。將課題始終作為一個整體來對待,增強師生雙方面在課程中的主動性和互動性;②設計基礎。將平面構成與色彩構成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注重內容上的延承與變化,避免片面的解決問題沒進一步加強點、線、面在語言形式方面的表現力度,突出畫面的結構意味;③設計素描。基礎中的基礎,在設計基礎為能迅速進入這種狀態提供了先決的形式,使學生能更好地投入到畫面的經營之中,點線面、黑白灰、節奏、韻律成為畫面主導的形式因素,要讓學生充分理解素描的本質含義,避免為形式而形式;④設計色彩。注重色彩因素在畫面結構中的意義,要讓學生保持設計素描的中心方略,同時將色彩因素貫穿進來,通過在對色彩在色相、明度、飽和度以及色調等方面的訓練與運用,解決好色彩在畫面結構組織中的構成意義。把所學全面而恰當地運用到課程中;設計色彩還可以通過風景寫生的練習,進一步解決好色彩在畫面結構組織中的構成意義,注重色彩歸納和主觀調整,一切從畫面結構出發。
課程順序的調整和課程內容與形式的變化,帶來的不僅僅是一種簡單的形式變化,這是在理論推究基礎上所進行的教學實踐,呈現出一種不同尋常的學習面貌和學習效果。
四 結束語
環境藝術設計教育是由專業基礎課程和專業設計課程兩個部分構成,專業基礎課程作為環境藝術設計學科的基礎核心課程,應根據不同專業的特點制定不同的教學計劃、教學內容和研究方向,讓學生明確發展方向,順利從專業基礎課向專業設計課過渡。并引入相關學科的知識和生產實踐,與理論知識進行有機整合,形成科學合理的知識結構體系,為學生今后的學習和就業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論文關鍵詞:環境藝術設計;空間;功能與形式;環境
環境藝術設計專業作為一個新興專業,在國內藝術設計學科建設中,發展歷程較短,正處在蓬勃向上的成長期。我們應抓住這一時機,充分發揮院校的各自優勢,關注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科體系建設,完善教學理念和指導思想,注重教學規律的探索與總結。
環境藝術設計涉及的范圍廣闊,專業結構上是由多種學科領域交叉構成的復合體,知識結構呈現多元化、綜合化的“大知識組團”,而且有領域擴大化的趨勢。對此各院校應結合本校資源結構特點,在環藝專業的內容設置上突出重點,抓中心領域的構成研究,或圍繞中心領域開辟新的專業知識增長點,避免大而全的做法。但也不能將環藝專業的發展建設依附于某個學科,因為環境藝術設計并不是哪個學科的分支。應注重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自身建設的研究,保持專業良性發展的趨勢,共同努力,形成專業發展的合力,完善專業體系建設。在分析構成環境藝術設計中心要素時,應以視覺藝術要素為切入點,對涉及到藝術表現且與環境相關的領域和專業,進行重點研究,并對其內容進行必要的篩選整合,使之更有針對性和連貫性,而不能只是將相關學科專業的內容簡單相加。只有構成內容的合理配置,才能形成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建設的有機整體。目前的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中心要素,至少包括建筑藝術、園林藝術、城市規劃、公共藝術等。對各中心要素內容的整合研究、學習,將是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健康有序發展的關鍵之一。
環境藝術設計的目的是對人們所處的生活空間環境進行有序地規劃與設計的過程,是使自然環境生態化、社會環境藝術化、人工環境和諧化的有效手段之一。由此可以看出,環境藝術設計首先是對以人為中心的生活“大環境”的改善和創造。隨著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展,當今人們的活動空間范圍日趨擴大,建筑的概念不只局限于建造的房屋,應包括人們生活和活動的場所,“因此正確地評價建筑應該是人類進行生產、生活的基本條件和環境”。
意大利建筑理論家賽維指出:“建筑空間是我們生活的場地、生活的環境、生活的舞臺。”室內設計和景觀設計,是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目前兩個發展迅速的方向。前者是為了滿足人們的生活、工作、休閑的物質要求和精神需求所進行的建筑內部空間設計;后者是對建筑外部空間環境的設計。因此,環藝專業的學生對建筑的認識不能停留在一個藝術的接受者和欣賞者的角度,應以空間的概念理解建筑,應從建筑設計的學習中,升華對建筑藝術的認識。
萬事開頭難,一個好的開始也就是成功的一半。建筑設計的初始學習,自然十分關鍵。小住宅建筑設計(或稱別墅設計)是建筑專業學習建筑設計初始的課題。針對環藝專業的特點,將其內容作必要的調整,使之成為環藝專業認知建筑空間與設計原理的主要起點課程。
首先,通過對小住宅建筑歷史的回顧,以點帶面,可以使學生認識建筑藝術在社會不同歷史時期和不同社會背景下的發展歷程,以及建筑作為一種文化現象的傳承性、多樣性和創造性。特別是要向大師學習,現代許多建筑大師都曾對小住宅(別墅)的設計情有獨鐘。感悟他們在小住宅設計中體現出來的設計理念和創新精神,可以從中解讀世界現代建筑思潮和流派的演變、發展、興盛與更迭的歷史軌跡。如,柯布西耶在薩伏伊別墅設計中體現了他倡導的現代建筑五原則,“建造出與以往的石砌結構形式的建筑徹底決裂的里程碑建筑”。(安滕忠雄語)同樣、密斯·凡·德·羅在其設計的圖根德哈特以及范斯沃斯等住宅中,也充分體現了設計者“少就是多”的建筑理念,并將鋼和玻璃的組合提升到一種精神境界,對建筑細部的處理,更可以用完美來形容。“流水別墅”的設計在建筑史上留下了絕妙的一筆,賴特的“有機建筑論”更是具有深遠影響。如他所言:“我努力使住宅具有一種協調的感覺,一種結合的感覺,使它成為環境的一部分。”建筑史上將20世紀60年代以后出現的各種建筑思潮,稱為“后現代主義”時代。這其中的許多代表性人物也大多在小住宅設計中最先體現出各自對建筑空間建構、材料的表現性等建筑語言方面的探索與追求,也反映了在新的價值觀基礎上,設計者對建筑人性化的關注和對建筑的時代性與建筑表達的可能性等問題的思考。改革開放后的中國也留下了他們當中很多人的足跡,如設計CCTV新樓座的庫哈斯,中央美術學院新美術館的設計者磯崎新,自學成才的安滕忠雄,奧運會場“鳥巢”的設計者之一的德梅隆和多次來華講學的文圖里等,這使我們近距離、多方面體會名家的作品成為可能。在環境藝術設計專業開設建筑設計課,也是根據學生的知識技能構成特點而設立的。目前環藝專業的學生以造型為專業基礎,對形式的感受力強,但對空間的認識,往往停留在平面中所形成的三維虛擬的立體空間上,并且在設計時常有重形式、輕功能的問題。因此,培養未來的專業設計人員應具有的素質,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更需要有一個良好的開始。
一、課題內容的確定
通過教學培養學生的空間立體形態意識,并對建筑的功能與形式,建筑的尺度、材料與色彩,建筑與環境等建筑設計的基本原理與方法有一個較完整的了解。同時,更需關注建筑與人文精神、與經濟技術、與所服務的對象的關系這些建筑設計中的本質問題。
二、課題的定義和特點
小住宅建筑涵蓋了別墅的定義,但小住宅不一定就是別墅。最大的不同在于別墅的用地有其特殊性,“往往指建在環境優美的地帶,供人居住和休憩的獨戶住宅”。而小住宅可以身處鬧市,環境條件并不一定優美,但它有別墅的特點,它不在于建筑面積的大小,也不是用富麗堂皇來衡量,而是講求獨具特色,追求便利、舒適和美觀。這種單獨設計、個體建造的小住宅建筑反映了服務對象的個性化特征、品位和理念。
三、教學的目的與方向
1.小住宅建筑設計是建筑設計的初始,通過學習了解掌握建筑設計的一般程序、基本原理和基本的方式、方法,對建筑的認識有質的飛躍。
2.一個好的小住宅設計應當解決好建筑與周圍環境的協調問題,充分利用自然景觀,因地制宜地將地域歷史文化傳統和審美趣味創造性地融入到建筑設計之中。
3.解決好建筑形式與功能的關系。以人為本合理細化功能組織,使空間布局自由流暢、富于變化,同時各空間元素具有內在的有機銜接,且比例、尺度人性化。
4.學習掌握建筑形態構成的一般原理,充分發揮藝術類學生對形式美感的獨特感應能力和藝術想象力與創造力,將生活的感受、知識的積累通過藝術的知覺提煉,濃縮為抽象化和空間化的形態構成。
5.通過學習小住宅建筑設計,使學生初步掌握建筑設計的語言與技巧,提高設計方案從概念至全面深化的能力。培養從平面草圖至立體模型表現的設計能力,以及規范運用制圖正確表述方案的能力,為日后環境藝術設計中正確處理好建筑與空間環境的關系創造良好的開端。
四、小住宅建筑設計的內容與主要步驟
一是由教師選定一個基地環境并設立功能任務書,如,在依山傍水之地設計建筑面積300平米左右的單層或多層小住宅建筑(別墅)。二是由學生自己選擇模擬客戶。根據要求選擇基地環境,參照任務書內容,進行有針對性的資料收集和調研活動,然后寫出調研報告,根據綜合分析的結果,對小住宅建筑的形式、功能、景觀、車流和人流等做出全面規劃,并選擇自己最為理想的構思創意方案,最終完成住宅的設計。超級秘書網
五、難點分析
1.在空間的認識問題上,應注重空間的功能性對人感知空間時的心理影響。“功能性”是多方面的,不能簡單理解為只滿足實用需求,應強調居住者在空間中的心理感應(由視覺引起),喚起人們在空間中的情感與聯想,所以設計時應始終關注實用與立意的結合,并將其作為創作的目標。要創造首先能感動你自己的有意義的空間與形態,并且能將功能有機地貫穿組織起來,使空間兼有物質與精神的雙重屬性。
2.藝術院校的學生思維活躍,初學建筑設計時,對潮流和時尚感覺敏銳,且有較好的形式感和表現力,欠缺的是通過理性思維和推理過程尋求解決問題答案的能力。設計初始,往往形成一個或多個構思,但只停留在對形式的直觀感受層面,缺少系統和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有時只形成一個概念性方案但深入不進去,使最終的方案得不到升華。應當注意的是,設計方案的構思立意明確以后,各環節問題的處理沒有一個既定的程序模式,更不是一個問題完全解決之后再考慮下一個問題,因為畢竟方案設計不是加工標準件的過程,方案設計過程的各個環節是一個互動的、相互關聯的整體,應同時關注幾個環節和環節的各個方面。這期間的反復推敲,“一步一停、一步二晃”,都在所難免,應把握立意這條主線,統籌兼顧,綜合分析存在的問題,弄清問題的相互作用點,并進行整理歸納,在銜接中解決矛盾。
設計素質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一兩個課題就能解決的問題,需要不斷的積累,并且有賴于教育者經常性的正確引導,不斷拓寬學生的視野,使學生更加關注社會文明進步成果,打破專業界限,培養起廣泛的興趣與愛好。
參考文獻:
[1]《別墅建筑設計》,鄒穎、卞洪濱編著,中國建筑出版社
環境是一種藝術
說起環境藝術,對于很多人來說都是個陌生的名詞。這不奇怪,在我國環境藝術作為學科和行業起步較晚, 1985年中國建筑學會在北京召開了中青年建筑師座談會后,才逐漸由一個引進的概念變成正式的學科。其實就是在國際上,環境藝術也是一個尚在發展中的學科,目前還沒有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關于它的學科對象研究和設計的理論范疇以及工作范圍,包括定義的界定都沒有比較統一的認識和說法。
也許我們可以用著名環境藝術理論家多伯的定義去試著理解什么是環境藝術:它是人與周圍的人類居住環境相互作用的藝術。環境藝術是一種場所藝術、關系藝術、對話藝術和生態藝術。
所謂場所藝術,包括對人起作用的可見的如物質實體、空間外殼等部分,和不可見的如氛圍、活動范圍、聲、光、電、熱、風、雨、云等諸多因素。而要形成“場所感”的關鍵是,要形成這一環境特有的性格特征。如果要直白的理解,就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達到環境的和諧。
所謂關系藝術,是指進行環境藝術設計時,必須恰當地處理人與環境之間、環境諸因素之間、因素內部組成之間等各方面的關系。而諸關系的核心是人,衡量的標準則是“尺度”,這個“尺度”類似于中國的中庸之道,講究各種關系的平衡。
對話藝術則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環境所包括的關系無窮之多,它們必須有機地組合起來,彼此形成“對話”;另一方面,人們已經不滿足于僅僅是物質的豐富和表層信息變化的享有,更不能容忍那種非人性的壓抑人的環境。人們追求深層心理的滿足、感情的交流和陶冶,追求美和美感的享受,就發生了人如何與環境對話的問題。
而生態藝術則是因為環境藝術是一門綠色的藝術與科學,是創造和諧與持久的藝術與科學。
我們從環境藝術的發展歷史中可以看到,環境藝術其實是建筑藝術的升級版,它是在建筑藝術的基礎上逐步發展起來的。在中國,建筑學一般放在理工科大學,而國外則是把建筑學歸為藝術院校。可能正是因為環境藝術在中國起步較晚,所以反而讓它更能和國際接軌。所以,這門涉及美術、雕塑、裝飾文化、建筑基礎知識、園林藝術、人體工程學、設計流派、材料學、心理學等多個領域的邊緣綜合藝術系統工程,這個跨學科的綜合性專業在中國回歸到藝術院校。在重慶,就在四川美術學院設有環境藝術與建筑設計專業。
四川美術學院藝術設計學院潘召南教授向我們講述了川美藝術設計學院培養環境藝術設計師的明確思路:目的不僅僅是讓學生學到設計方法和設計觀念,更應該樹立設計服務于本土,服務于對象的思想理念。而且,學生應該從實踐中學習理論知識,這樣才能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地把握環境藝術的內涵。
立足本土,開闊眼界
正因為如此,中建裝飾杯“5+2”環境藝術設計大賽應運而生。這是一次針對學習環境與建筑設計的大學生所開展的、具有明確設計方向和創作要求的環境藝術主題設計大賽。潘教授說,此次大賽目的性很強,就是為了讓學生體會設計作用于本土環境、立足于本土文化的真正含義,因此邀約參賽的都是西南地區的兄弟院校,包括四川、云南、貴州、廣西以及重慶的學校。而為了讓學生同時感受到國際創作風向,還同時邀請了港澳臺地區的一個學校以及發達國家的一個學校。這就是“5+2”的來歷。
以西南地區四省一市的高校環境藝術與建筑設計專業在校學生為主導,就是要立足于西南本土,其目的在于強調區域化共性特征為競賽對象的前置條件,即相連的地理關系、相關的地緣人文、相似地域文化現象,相同的現代經濟、科技、文化發展水平。在倡導設計服務于社會、服務于地方經濟發展的同時,大賽組委會也在思考設計教育所面對的共同問題,進一步的挖掘、利用豐富的歷史人文、地理資源,并攜帶這些財富置身于當代社會生活環境之中,放眼于國際發展潮流,學習先進的設計理念與方法。從而促進西南地區與發達地區的設計文化交流,推動西南地區整體設計教育水平的提升。因為目的性很強,就是要通過比賽來培養學生的本土意識和開拓國際眼光。
為了讓這樣的活動能得以延續,大賽需要公平、透明的環境,因此本次大賽邀請了來自中央美術學院、天津美術學院、四川大學、云南藝術學院等多所藝術院校以及主辦方四川美術學院共十三位的專家教授進行評審。
9月23日,中建裝飾杯“5+2”環境藝術設計大賽的初評工作于四川美術學院設計藝術學院順利完成。經過為期一天緊鑼密鼓地審核篩選,此次大賽的入圍作品名單已經揭曉。最終入圍包括4篇優秀論文在內的作品194件,其中以景觀類作品數量居多。
潘教授介紹,本次大賽的主題為“再生”。確定再生為主題,是經過了主辦方多方面的考慮。它可以包括三個方面的主題內涵:一是關于傳統文化在當代設計中的再生。二是災害預防及災后重建的再生設計。三是空間與材料再利用設計。
可以這樣說,“再生”是個覆蓋面很廣的主題。確定這樣的主題,和近十年以來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如何保護自然的遺產、人文的遺產,使其獨特而鮮明的地域文化精神得以傳承并彰顯于當代的現實生活之中,使不同環境條件下的社會生活保持其豐富、鮮活的本來面目,已經成為今天設計面臨的重要主題有關。
同時也和實現生存環境、文化與資源條件的可持續發展,成為今天必須面對的挑戰和迫切解決的問題有關:我們正在以共同的理想和相同的方式不斷的改變自己生存的環境,使社會趨于同質化發展;自然也在以其自身的運動規律帶給我們無法預料的遭遇,這些改變不僅影響我們的生存,也擾亂了人類文化多元發展的生態規律。
這次活動除了得到西南地區設有環境藝術專業的院校的熱烈響應,也得到了看到環境藝術對未來建筑、城市重要性的社會有識之士和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中國建筑裝飾集團設計院為大賽提供了贊助,重慶市城鄉建設委員會、重慶市教育委員會、中國建筑裝飾協會設計委員會、四川美術學院、中建裝飾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聯合主辦了本次大賽,四川美術學院還擔任起承辦方的責任。
大賽的競賽口號,全稱為“Dot and Dot”,即點對點。提出這樣的口號,是因為西南地區自然環境資源豐富、少數民族眾多、地方文化特色突出,具有很好的特色發展與可持續發展基礎;但同時面臨經濟發展基礎薄弱、科技發展水平落后的現實。借由這項賽事,倡導結合本地特點,以“保護原有自然風貌,傳承地方文化民俗,呈現本地區特色形象,構建災害預防與災后重建生態環境系統;形成良好再生資源供應鏈”為目標進行應用性項目設計,打造區域內各個不同特色的“點”,多個“點”的聯結綻放,形成區域“多樣文化,和諧共生”的多樣性發展局面與整體共性形象,構建地區可持續發展環境系統,搭建西南地區自己的環境藝術設計學術交流、成果展示、人才培養綜合平臺。
我們可以從大賽的口號中看出比賽的宗旨,是在建立由內地到沿海到海外“D&D”的整體觀念,倡導設計創新不僅要關注本土人文、服務于地方經濟與社會生活,更應放眼世界具有國際視野。以此為宗旨,通過西南五地以及港澳臺、國外代表院校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教學與創作、互動交流,積極增進青年學生間的文化與專業交流,進一步推進西南地區整體設計教育水平的提升,為未來西部地區建設和發展儲備更多優秀人才。
我們可以期待
10月20日,終審結果揭曉。從本刊選登的部分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這些作品中既有成熟設計師的作品,又有成長中的設計師的作品。潘教授說,大賽組委會以及來自全國最高水平的評委們希望看到這些還沒有介入到職業化的這樣一群設計師,如何體現自己的眼光和才華;同時也希望入圍的作品能體現不同的角度和觀念。
【關鍵詞】民辦高校;環境藝術設計;課程體系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5)04-0206-01
本文從課程設置的整體結構出發,主要從公共課程體系、專業課程體系和實踐課程體系三方面入手,對如何構建新時期民辦高校環境藝術設計課程體系做了一些探討研究。
一、公共課程體系建設
(一)公共必修課程模塊:包括政治理論、形式與政策、大學英語、大學語文、大學體育、應用文寫作、計算機基礎及應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及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讀書活動。該模塊對實現大學生全面素質發展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對學生的個性培養、創造性的能力和專業發展也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
(二)公共選修課程模塊:包括人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藝術教育、健康教育、創新創業教育。該模塊培養學生要具有寬闊的視野、積極樂觀的態度、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健全的人格品質。
二、專業課程體系建設
(一)專業基礎課程模塊:包括設計素描、專業透視、建筑速寫、數字圖像、設計色彩、立體構成、專業制圖、平面構成、色彩構成、立體構成、人體工程學、設計概論、建筑概論、室內設計原理、建筑外立面設計、CAD制圖、MAX建模基礎、渲染技法、效果圖表現技法。該模塊是使學生具備基本的專業理論素養、基本的造型技能以及基本的專業設計技能,為創新設計奠定基礎。
(二)專業核心課程模塊:包括裝飾材料與施工工藝、工程預算與報價、陳設設計、家具設計、家居設計、別墅設計、辦公空間設計、餐飲空間設計、娛樂空間設計、商業空間設計、展示設計、景觀規劃設計。該模塊是讓學生認識行業發展特點,掌握設計的一般原理和方法,引導和發現學生的興趣點,因材施教,培養應用型的設計人才,為學生就業指引方向。
(三)專業選修課程模塊:包括攝影基礎、裝飾畫、民間美術、廣場景觀設計、小區景觀設計、植物景觀設計、城市環境景觀雕塑、快題設計、模型制作。該模塊是培養學生具有一定欣賞美、發現美和創造美的能力,同時,拓寬專業層面,豐富更加全面的知識體系。
三、實踐課程體系建設
(一)課程設計模塊:計算輔助設計與核心設計課程相結合的課程設計。例如,在辦公空間設計課程中,將課程分為兩部分進行,一部分理論基礎課程;一部分設計課程,并使用設計軟件完成最終作品,題目應來源于實際工程,使學生直接或間接參與工程實踐。同時,有組織有計劃地引導并指導學生參與設計競賽活動。該模塊是使學生將所學理論運用到實踐當中去,并像真正的設計師一樣獨立完成整套設計方案,為更早的進入工作角色,奠定堅實基礎。
(二)社會實踐模塊:積極鼓勵學生利用假期時間,進行社會實踐學習,學有所用的同時不斷發現自身的不足,然后再學習再實踐,形成一個良性循環,自我完善。該模塊是使學生考察市場,認識社會,在此過程中提高自身的溝通與合作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和抗挫折能力。
(三)專業考察模塊:此課程為外出考察課程,結合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特殊性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考察線路,考察前要做好外出準備工作,合理安排出行計劃,并指導學生學會有效考察以及如何完成考察報告。該模塊是讓學生盡可能接觸更多的事物,使學生學會收集專業信息,加強對專業的理解,開拓眼界,并親身感受專業與設計在社會發展中的地位,正確審視自己的前途。
(四)畢業設計模塊:該模塊是對學生所學專業知識及應用的考察和全面總結,結合專業特色,其內容包含設計作品和設計說明兩部分,并強調其設計的創新性。實行開題報告、中期檢查、畢業答辯、畢業展覽制度。該模塊目的是通過教師的引導,激發學生的創新性思維,同時培養學生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綜上所述,做好公共課程、專業課程、實踐課程三大課程設置的分析與評價,是構建合理化的環境藝術設計課程體系的基礎,是培養應用型設計人才教育模式的核心。在今后的實施過程中,將不斷結合社會的發展需求和我院的教育特色,對課程體系建設作出調整并加以改進,使民辦高校環境藝術設計課程評價體系的設置更加科學、更加完整。
參考文獻:
我國開設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已數十年之久,雖然其存在時間與傳統的平面設計和服裝設計等設計專業相比時間較晚,但歷經改革開放后的三十年時間,得益于經濟的迅猛發展,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在我國高校已成為開設最為廣泛的專業門類之一。伴隨著專業擴展而來的是市場需求的急速擴容,在每個省份中城市建設的不斷前行帶動了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建立與開設,但由于我國經濟開始進入勻速常態化發展,市場數十年的膨脹也逐漸進入平穩發展階段,因此傳統的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定位也將隨之順勢的變化。其專業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必將伴隨市場的新常態化而產生必要的整體優化調整,這也是由本專業自身的高度應用性屬性而決定的。
由于我國各省份、各區域間的經濟發展速度不同,加之各地域間不同的市場需求,傳統優勢各有區分,因而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在各地區高校間的具體專業課程體系也不盡相同,教學重點上各有側重。有很多高校也會根據自身的辦學定位而制定具體專業的教學重點:如應用型、研究應用型與研究型之分。對于當今的環境藝術設計專業而言,未來的發展之路仍然會與市場的實際情況密不可分。如何在新常態經濟下走出適合區域高校自身特點的專業建設之路,則更應該依據專業所在省份自身的區域性特點從而制定符合所在區域的專業課題體系與教學側重點。
突顯地域特色
海南省地處我國華南地區,自身有著鮮明的地域特征――無論是環境氣候、植被種類,還是民族風情、經濟產業結構等均具有濃郁的地域特點。對于環境藝術設計專業課程體系的構建,從突出地域特色角度來說,應該借助海南本土的獨特地域特色,比如海南獨有的黎族少數民族建筑裝飾風格。針對黎族濃郁的建筑形制與裝飾手法,將其進行課程分解,從大二下學期開始逐步融入專業必修課程中。例如黎族建筑外觀設計,均可以在講授傳統建筑外觀設計原理和方法的同時,與海南地域民族特色進行結合。這樣不僅能使課程具有自身特點,作業成果展示效果的變化也會立竿見影的顯示出來。在教學內容上,既注重傳統知識點的講解,又增添了新的環節,學生能夠在觸手可及的環境中感受地域特色明顯的設計課程所帶來的直觀效應,并且能夠幫助學生在校期間的社會實踐中應用這些本土元素,感受來源本土應用本土的轉化效果,會更加提高學生畢業后在海南本地工作的實際競爭力。如果說學生的畢業前景有核心競爭力的話,那么牢牢把握地域特色的課程體系打造,將會成為核心競爭力的主要構成條件。
海南地域環境中擁有眾多可以與傳統環境藝術設計課程相結合的有利元素,尤其可以作用在對教學內容的整體優化當中。例如酒店設計課程,海南地域內的五星度假酒店在全國處于領軍位置,其中對于海南傳統少數民族黎族的裝飾藝術手法進行了大量的應用。在環境藝術設計課程教學中,可以將諸多成功的案例結合進入酒店設計課程的教學內容中。使黎族元素不僅作為一個點,更加是一條將環境藝術設計課程教學內容串聯起來的主線。這種連貫的結合,不僅會使課程內容高度的貼合實際,而且非常便于帶領學生實地考察。例如,海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2013級環藝班43名學生就在2015年5月的專業考察課程中,選擇了黎族傳統村落――三亞古城――三亞亞龍灣希爾頓酒店――保亭檳榔谷,這樣一條以黎族為主的考察路線。這其中也兼顧了酒店的考察,為下一學期進行酒店設計課程進行了前期的預熱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讓學生在理論學習前已經對即將設計的對象具備了直觀的第一印象。相信這種課程教學內容融入與課程考察結合的方法會成為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突顯地域特色課程體系構建中必要的支撐模式。
服務區域建設
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本質即為改善人們的生活環境而進行的設計服務,本身即帶有高度的服務特質,并在市場劃分中從屬于第三產業。因而,欲對傳統的環境藝術設計專業進行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的整體優化,需要在突顯地域特色的基礎上明確服務區域建設的定位。既從本土挖掘地域特色元素構建課程體系變革,又從教學內容整體上向服務海南本地區市場需求傾斜,從而搭建完整的優化體系。
海南省的旅游產業與房地產產業二者均為海南的支柱產業,其市場需求在某種程度上說決定了服務型行業的走向定位,環境藝術設計也不例外。旅游產業對于地域特色元素設計應用、地產行業對于區域性特色功能設計,均有著明顯區別于內陸地區的剛性需求。這些,正給予了海南環境藝術設計專業課程體系的明確走向――即突出海南地域特色。將極具海南本土文化特征的元素融入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教學內容,在傳統教學模式的基礎上嫁接本土同類素材,進行生動的案例演示,結合便利的考察條件,充分發掘本土教育服務本土區域建設的能動性,既帶活了專業課程教學,又對當地建設發展起到地方高校應盡的責任與義務,更加令學生受益于這種地域特色性專業教育,對本地化的就業起到巨大的促動作用。
從教學內容整體優化的角度看,植入海南地域特色教學元素,明確服務區域建設目標,對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整體教學優化的推動作用將會是極為明顯的。比如模型設計課程,無論從黎族特色旅游景點設計還是特色地產建筑外觀設計制作,都能夠引發學生極大的實踐興趣,并極大的貼近生活環境。從制作過程的材料收集、素材整理、案例考察和應用分析等,均可以最大化的接近實戰,并有更高的機率將設計成果推向市場。具體在教學環節中需要增設較多的、靈活的例如綜合設計等專題設計課程,及時的根據海南市場大的動向與需求,進行課程重點的調節。當然,這也需要任課教師具有較強的市場敏銳度與相當的實踐能力。不過,致力于本土地域特色發掘的方向,已經天然的為教師提供了絕佳的實踐經驗積累的地域便利,也為指導學生大四階段的實習實踐的教學過程中積累了高度豐富的經驗,并具有極高的本土接受價值。
結語
海南近年來不斷加大了對本土黎族傳統文化等區域性特色人文類項目的科研投入與關注力度,形成了一系列此類領域的科研成果。這些都為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課程體系改革與教學內容優化提供了必須的先決條件以及重要的理論基礎。海南地方高校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主要服務對象就是所在地域,將地域特色元素進行應用推廣勢在必行。提高教學內容的核心競爭力在于最大化的挖掘本土應用價值,那么突顯地域特色也必將成為海南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必由之路。
(作者單位:海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 )
作者簡介:張 引,男,吉林長春人,碩士,海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環境藝術設計系系主任,研究方向:環境藝術設計與理論研究。
本論文為以下科研項目成果:
2015年海南省高等學校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突顯地域特色、服務區域建設”環境藝術設計專業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整體優化研究。項目編號:Hnjg2015-29 。
應聘崗位
藝術學院環境設計 專職教師
姓名
照片
出生年月
性別
女
手機
17
@qq.com
籍貫
河南
民族
漢
政治面貌
團員
最高學歷
碩士研究生
最高學位
碩士
專業
環境藝術設計
研究方向
室內設計與景觀設計
教育背景(從高中填起)
學歷
起止年月
畢業院校
所學專業
高中
2008-2010
平頂山市葉縣第一高級中學
文科
本 科
2010-2014
四川美術學院
環境藝術設計(會展設計)
碩 士
2015-2018
四川美術學院
環境藝術設計(室內與景觀)
博 士
工作經歷
起止年月 工作單位 崗位職務/職稱
于2016.7-2017.2 在琚賓設計工作室(深圳市水平線室內設計公司)實習并擔任設計師,期間參與完成了‘北京國貿平仄家具店’與‘深圳中國杯帆船會所餐廳’等設計項目。
實習/實踐經歷
于2016年7月參與四川美術學院創新性人才培養實踐,在深圳楊邦盛設計公司、琚賓設計公司、劉波設計公司、廣田集團等進行8個月的學習交流。
于2017年3月27日組織并參加“寒木春華”四川美術學院研究生十人聯展。
獎勵情況
2014年本科畢業作品‘MINI汽車文化體驗中心’設計,獲得畢業作品優秀獎。
2017年作品‘古仄匠心——家具藝術展廳’設計,獲得研究生年展優秀獎。
2017年獲得四川美術學院研究生綜合學業獎。
科研學術成果
于2017年5月參與書籍 《拓——藝術設計學科產教合作創新性人才培養模式實踐》(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的撰稿,論文《淺析‘園冶’如畫的美學思想在現代室內空間設計中的運用》收錄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