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臨床醫學實習個人總結
時間:2023-02-27 11:18:4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臨床醫學實習個人總結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循證醫學模式;兒科實踐教學;臨床實習
中圖分類號:R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08-0081-02
隨著醫學科學的不斷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傳統醫學教育的缺陷日漸明顯,以往教學過程中只強調傳授知識的灌注式教學方式、經驗式的教學方式、以技能培訓為目的教學方式遠遠不能適應醫學發展的需求。以往的兒科臨床教學,學生從校園走進醫院,無論是在教室還是在病房,教學形式都是以教師為主體。對臨床實習學生們來說,除了跟著帶教的老師查房、寫病歷、記病程記錄、看操作,就是聽老師小講課,整天忙忙碌碌,收獲卻不佳。同學們所掌握的兒科理論知識與臨床工作常常脫節,實際操作能力及臨床思維能力欠缺。當問及臨床個體病例的診斷、鑒別診斷、治療及預后的相關問題時,就不會歸納總結,常常答不出來;當面臨臨床實際問題時,往往缺乏臨床思維和解決臨床問題的能力,不能夠將所學到的醫學知識橫向聯系。遇到兒科病人病史采集困難、患兒不配合體格檢查、與家長溝通時又缺乏技巧,導致寫不好病歷、不知道怎樣進行診斷和治療、醫囑也不會開。如何培養實習生主動學習的能力、臨床思維的能力、以及解決臨床問題的能力,是值得我們兒科臨床教學工作者重視,并亟待解決的問題。針對培養學生臨床實踐能力,國內已經開展了“標準化病人臨床教學法”、“以問題為基礎的教學法”、“病案式教學法”等不同的方式進行臨床教學,對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20世紀70年代英國流行病學家、內科醫師Archie Cochrane提出循證醫學的理念。1992年加拿大David Sackett教授正式提出循證醫學(Evidence Based Medicine,EBM)的概念:EBM是以證據為基礎的臨床醫學,其核心是任何醫療措施的實施都應建立在最好的醫學科學信息的基礎上。臨床醫生必須慎重、準確地應用當前所獲得的最佳研究證據,同時結合醫生個人的專業技能,考慮病人的價值和愿望,將三者完善地結合起來,制定出系統而全面的病人治療措施。循證醫學作為目前國際醫學領域興起的新型臨床醫學模式,為我國傳統臨床醫學及教學模式帶來新的啟示。處在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時代,循證醫學模式已被越來越多的兒科臨床工作者接受,并應用于臨床工作,指導兒科臨床實踐,也使兒科臨床醫學工作模式由經驗型向科學型轉變,使兒科醫師能及時獲得準確、可靠、前沿的醫學信息,提高了兒科疾病的診療水平,使兒科醫師能更好、更全面地為病人服務。
基于循證醫學的理念,針對提高兒科臨床實踐教學質量,培養兒科實習學生主動學習及解決臨床問題的能力。我們在兒科臨床實習教學過程中,開展以實習學生為主體,以兒科臨床常見的疑難病例及其癥狀鑒別診斷作為切入點提出問題,分為不同的專題,如:小兒驚厥、腹痛待查、新生兒呼吸障礙、血尿待查、發熱原因待查等。通過不同典型的疑難病例,用疑難病例討論的形式,結合病案導入式教學及問題導入式教學方法,在病例討論前一周,把要討論的病案資料打印后發給實習同學。學生為主導,分小組進行討論前的準備工作,運用EBM醫學模式,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主動性,教師引導學生通過現有網絡平臺查閱國內外有價值的文獻,收集與病案診斷、鑒別診斷及治療等方面有關的資料,并學習對資料的準確性進行評價,引導學生把所獲得的兒科理論知識橫向聯系,分析總結出與病例相關的診斷、鑒別診斷、治療要點及其相關依據。
在疑難病例討論前,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將分析總結的報告做成多媒體文件。病例討論時,由各小組學生為主導,進行知識的分享,教師引導進行重點、難點的討論。從而提高實習生學習的主動性,提高同學們的自學能力,使學生將所學知識融會貫通,拓展臨床思維能力,提高同學們解決臨床問題的能力。這一教學方法,使學生能夠在掌握兒科基礎知識的前提下,帶著問題去學習。通過網絡平臺等相關的信息技術,能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主動性,激發學生們學習的熱情。通過對所查閱國內外文獻的收集、整理、分析,總結出與問題有關的診斷、鑒別診斷、治療等方面的資料,提高了學生的自學能力,交給學生一把打開知識寶庫的鑰匙,真正做到授之于漁。同時能不斷拓展實習學生的臨床思維,培養了學生解決臨床問題的能力。
基于循證醫學理念的要求,改革兒科臨床教學的方法,采取典型疑難病例討論的形式,提倡啟發式和誘導式教學的方法,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學生不僅僅單純掌握現有的醫學理論知識和技術,更進一步加強了實習學生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培養。對實習學生提出更高的要求,不僅使學生將兒科理論知識與臨床工作緊密結合,而且讓同學們將所學到的醫學基礎理論與臨床實踐相結合,將基礎學院學到的計算機課程、文獻檢索課程的相關知識與兒科臨床實踐相結合。通過這一教學方法的改進,隨著網絡技術的產業化和普及化,醫學生將能夠運用更多的現代科學技術獲取大量的文獻信息和醫學資料,使醫學生能在以后的醫學工作中掌握更多主動學習的機會,以獲取更有價值的新知識、新技術,進一步培養了學生解決臨床實際問題的能力。這有助于培養學生科學的醫學觀,使醫學生們學到保持自我更新醫學知識及臨床技能的方法和技巧,使他們能在大學畢業后的工作中始終保持學習并不斷獲取最新信息的能力,實現醫學教育與臨床實踐相結合、終身學習的良好臨床醫學教育模式,培養出更多能適應醫學科學發展的新型臨床醫生。
在基于循證醫學理念的這一教學過程中,教師也必須查閱相關文獻、學習相關醫學資料,不斷提高,達到了教學相長的目的,從而促進兒科臨床教學從經驗型向科學型的進一步轉變,使兒科臨床教學水平不斷提高。通過這種基于循證醫學理念的兒科臨床實習教學方法的探索,我們能逐步提出更完善的運用EBM理念指導兒科臨床實習教學改革的方案,并推廣應用于兒科臨床實踐教學,進一步提高我們兒科臨床教學的質量。
醫學教育是醫學人才培養的重要載體,醫學模式的轉變對醫學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傳統的臨床醫學教育觀念已不能適應現代醫學的醫學教育需要,引入循證醫學模式為導向的臨床醫學教育新觀念是必然的趨勢。循證醫學教育模式的采用,對促進醫學教學質量的進一步提高,培養高素質的醫學人才,提高臨床醫療質量將產生重大的影響。
參考文獻:
[1]張建勇,齊素萍,李慧,等.引入循證醫學理念改革兒科臨床工作[J].實用醫藥雜志,2007,24(9):1138-1139.
[2]張莉,于瑩,吳紅梅,等.七年制兒科臨床見習教學中的問題與對策[J].醫學教育探索,2006,5(9):856-857.
[3]萬朝敏.對循證醫學在兒科臨床實踐中應用的思考[J].中國循證醫學雜志,2004,4(9):591-592.
關鍵詞: 人才培養;創新;建設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2)23-0258-02
0 引言
高等醫學教育擔負著加快知識創新和醫學人才培養的重大歷史責任,培養醫學生的綜合素質、創新意識與能力是高等醫學教育迎接新世紀挑戰的必然選擇。
1 加強課程體系建設
1.1 創新辦學理念 醫學院在學校黨委和行政的正確領導下,以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獲得優秀為契機,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結合醫學教育的發展特點,創新教育教學觀念,充實內涵建設,不斷升華治學理念,創新辦學模式,加快改革發展步伐。學院領導班子樹立和培養創新的意識、創新的銳氣,不斷總結規律,優化整合資源,不斷創新和完善學院人才管理體制,大力培養引進學科帶頭人和業務技術骨干,努力營造干事創業的良好氛圍,為醫院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人才基礎。
1.2 修訂培養方案,優化課程結構 2009年學院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依據本科醫學教育培養目標,積極調整課程結構,擴大專業內涵,以“厚基礎,寬口徑、強能力、高素質”的原則,培養模式在以專業課程為基礎上,加入社會學,藝術,語言文學等課程,使得醫學課程與人文社會科學課程相結合、同時將理論課與實踐課、必修課與選修課結合起來,真正使培養方案科學、合理。
1.3 重新修訂實驗教學大綱及實習教學大綱 對機能學實驗教學大綱進行多次修訂,減少驗證性和演示性實驗,積極開設綜合性、設計性實驗。并編寫了《綜合性設計性實驗教材》。形態學及其他各學科的實驗課程設置也進行了調整和更新,補充增加了新的內容。同時根據學生實踐的實際情況及教學醫院的反饋意見,修訂了臨床醫學專業,影像學專業,護理學專業臨床實綱。
1.4 積極進行教學改革研究 2007~2010年承擔《臨床技能的考核的探索與實踐》等9項延安大學面向21世紀教學改革項目;苗乃周教授參與的“創新實習基地管理模式提高學生實踐水平”教育改革成果獲延安大學教學成果一等獎,并獲得陜西省教育廳普通高等學校優秀教學成果獎;“提高臨床醫學專業“預防醫學”課程教學質量的改革實踐”獲延安大學教學成果二等獎;設立并啟動了“PBL教學模式在臨床教學中的應用”等《醫學實踐教學改革研究計劃》項目10項;發表教學論文數十篇。
2 重視學科建設
2.1 加強學科建設 為了突出特色專業、重點專業,我們不斷加強學科建設,現批準臨床醫學專業為省級特色專業建設點;《生理學》、《組織與胚胎學》為省級精品課程;建成《生理學》、《組織與胚胎學》、《護理心理學》校級精品課程;建設臨床醫學校級特色專業;《病理與病理生理學》、《病原生物學》、《解剖學與組織胚胎學》為校級重點扶持專業;主編、參編高校教材10余部。
2.2 加強專業實驗室建設 近些年學院重點對機能學實驗室、醫學實驗中心、護理學實驗室、影像學實驗室、檢驗學實驗室、醫學模擬中心進行了補充性建設。例如在醫學模擬中心進行各專業的臨床技能培訓與考核。醫學統計學利用計算機軟件在互動數字化教室進行實驗教學等。
3 加強臨床教學基地建設
目前我校共有陜西省人民醫院、西京醫院、唐都醫院、西安交通大學第一、第二附屬醫院等二十七所教學基地,延安市疾病控制中心等兩所預防實習基地。這些教學基地分布在陜西省內各個地區,大多為三級以上醫院,承擔我校臨床醫學、高等護理學、醫學影像學、醫學檢驗和麻醉學五個專業的本科和專科見習、實習教學任務,生均床位數超過了1.2張,實習生每生實際管理床位≥6張。從2007-2010年連續召開4次臨床教學基地建設研討會,加強了校、院交流,促進了溝通,達成了共識,校、院對教學的投入逐步加大,添置了教學設施、改善了辦學條件、提高了辦學質量,起到了教學相長的作用。在學校、醫院的共同努力下,教學基地都配備了多媒體教室,部分教學醫院還建成了模擬示教室,這些教學設施的投入對加強我校醫學實踐教學,提高教學質量提供了可靠的物質保障。讓學生樹立大衛生觀念,人道主義精神,因此我們利用預防實習學生進行參觀學習,讓學生融入到社區服務的實踐中。
4 注重實踐能力的培養
4.1 注重實習前的培訓教育 實習前,要求學生了解和熟悉醫院的一般工作程序及各種醫療制度,并進行醫德醫風及服務行為規范等專題教育。
1.1存在的問題
地方性醫學院校是我國高等醫學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肩負著為地方培養合格醫藥衛生技術人才的任務。隨著我國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的深入,目前,國內地方性醫學院校管理運行體制多樣,層次不齊,發展水平也參差不齊。部分甚至缺乏臨床醫學本科培養的經驗,缺乏綜合性大學管理模式下臨床醫學培養經驗。許多地方性醫學院校在新的形勢下對自身實際、發展環境、發展趨勢等認識不足,容易受到綜合性大學總體發展水平和培養理念的影響,甚至受到理、工、文等其他學科的影響,缺乏客觀自評和調查分析,沒有把握時代脈搏和社會需要,定位不清。在臨床醫學教育方面,表現為培養理念和發展思路不清晰,培養目標不明確,專業方向單一,沒有各自特色和專業傾向,重復培養和不均衡培養,院校之間出現了不必要的競爭,發展不協調,不利于我國臨床醫學教育總體良好發展格局的形成和國際競爭的需要。
1.2改革思路與發展策略
各級地方性醫學院校應該汲取現代職業技術教育人才培養理念,把握時代需要和國家政策,積極開展新形勢下臨床醫學教育改革發展策略研究。必須從學校性質、管理運行機制、自身師資力量、辦學水平、所處地區、學生來源和去向、臨床醫學專業競爭力等方面進行客觀自評,然后根據實際情況合理定位。作為地方性醫學院校,臨床醫學專業培養目標定位必須傾向于“培養多元化、高素質應用型人才”,有別于部屬院校的“研究型人才”和“科研型人才”,必須立足于地方、服務于地方,真正緊貼當地實際的醫療、預防、保健和康復等需要,突出地方特色和(或)民族特色,這是地方性高等醫學院校保持發展優勢和獲得支持的首要保證。有了清晰的認識和定位,可以充分調動地方政府和企業對臨床醫學教育的投資積極性,彌補綜合性大學臨床醫學教育投入不足,又可以促使地方高等醫學院校更積極更主動地根據區域社會經濟、科技和醫療水平及對人才的需求狀況調整辦學方向。有利于建立靈活多樣的運行機制,避免臨床醫學教育與地方醫療衛生事業需求相脫節,也有利于地方性臨床醫學院校自身培養特色的形成,避免和部屬院校以及其他地方性醫學院校競爭,更有利于我國高等醫學教育總體上良好發展格局的形成。
2以市場為主導,以就業為第一價值取向,彰顯時代特色
2.1存在的問題
我國傳統的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模式屬于“計劃模式”,人才培養成本較低,有一定優勢。但是在招生人數、招生地區、學制、專業方向、培養方案、課程設置、發展就業等方面缺乏客觀調查分析,考評機制不合理,缺乏監督機制。隨著臨床醫學教育改革的深入,部分醫學院校引入了市場調查和學生就業理念,但是受傳統模式的影響,大部分院校只注重形式不注重實際效果,目前已經造成了學校培養和市場需求不平衡、省市地區不平衡、城市和農村不平衡、專業方向之間不平衡等現象,影響了畢業生的合理就業,影響了臨床醫學教育事業的協調發展和快速發展。地方性醫學院校臨床醫學教育如何適應我國各地區新形勢下醫療衛生事業實際發展需要,一直以來是一個備受關注的熱點話題。
2.2改革思路與發展策略
現代職業技術教育具有以市場為主導、以就業為第一價值取向的特點,表現出良好的發展活力,得到了國家和社會的肯定與認可。眾所周知,高等學校具有培養人才、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三大功能。作為一所高校主要培養什么類型的學生,主要從事什么專業的學科研究和主要提供什么樣的社會服務,必須根據社會需求和自身條件來確定。針對這個問題,地方性高等醫學院校要高度重視,作為發展規劃課題和教學研究課題設立科研基金,經常組織相關部門深入到衛生行政單位、人才市場、用人單位、教學基層、街道社區進行調研,充分聽取各層次單位和個人對學校臨床醫學教育的意見與要求;結合學校的辦學條件和學科發展優勢,本著以“學生和就業為中心”的原則,努力為地方經濟發展和社會和諧造就一批“醫德高尚、基礎知識扎實、臨床技能突出、適應能力強、有一定創新精神”,有志服務于各級地方醫療衛生事業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各級地方性高等醫學院校根據自身實際情況,以市場為主導、以就業為第一價值取向,在臨床醫學專業招生人數、招生地區、學制、專業方向設置、培養方案、課程設置等方面,要根據地方需要、學校實際、發展趨勢,有所為而有所不為,彰顯時代特色。可以這樣說,學生就業是地方性高校存在的基礎,特色則是地方性高校快速發展的保證。
3革新教學方式,構建新型的臨床醫學本科生導師制
3.1存在的問題
綜合性大學的管理模式為地方性醫學院校改革和發展提供了全新的生存空間與環境,學分制和本科生導師制則體現了素質教育的理念。但從我國高等醫學教育的實際情況來看,許多地方性醫學院校并入綜合性大學后,臨床醫學本科生實施學分制和本科生導師制尚處起步階段,沒有成熟的模式可以照搬套用,沒有成功的實施經驗可以借鑒。有學者通過調研,我國絕大多數醫學高等院校實施本科生導師制的實際效果卻并不理想,學生對目前的本科生導師制效果并不認同,收益不大。主要表現為部分導師對職責不清楚,導致帶教過程方向不明確;部分學生對導師制認識不充分,把導師的指導當成負擔,以至于師生溝通不良;導師的指導內容與學生需求不完全一致;導師帶教人數過多,師生雙方都不夠主動,見面時間間隔太長;導師責、權、利不均衡,導師的積極性偏低,缺乏完善的導師績效評價體系。更有甚者,許多醫學院校并入綜合性大學后,由于各種原因,醫學院校的教學方式被其他文科、理科、工科院校所“同化”,忽視了臨床醫學教育的客觀規律,放棄了“嚴進嚴出”的考核標準,導致畢業生“高分低能”,甚至“低分低能”,無形之中延長了畢業生的臨床培養周期,增加了人才培養成本,造成了用人單位和社會的不滿。
3.2改革思路與發展策略
無論是從職業教育、中國傳統醫學還是從科學發現來看,師徒制都是培養人才的重要途徑,而師徒制最大的特點就是“手把手”教學、個體化教學、現場和實物教學。臨床醫學是一門經驗科學,應用性較強,十分適合“師徒式”教學,學分制和本科生導師制為“師徒式”教學奠定了基礎。但是,臨床醫學又是一門專業性很強的學科,而且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專業越分越細,這就對導師制和師徒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地方性醫學院校要牢記培養目標和定位,以學生專業素質和實踐能力為主線,在保證教學質量的前提下,以“必需”“、夠用”“、實用”為原則,以學生必須具備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為基礎,以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為核心,以培養學生綜合能力和發展學生個性為出發點,淡化課程意識,適當進行課程整合或重組,避免不必要的重復學習和時間浪費。引入職業技術教育元素和師徒制教學,完善目前的本科生導師制,構建新型的臨床醫學本科生導師制。新型臨床醫學本科生導師制要求導師對學生在思想生活、專業選課、學年規劃、臨床思維培養、臨床技能培訓、學位論文、科研方法、考研和就業等方面全方位指導和“師徒”式教學。加強制度建設,明確導師的責、權、利關系,提高本科生導師的待遇。盡量選擇責任心強、臨床和教學經驗非常豐富的“雙師型”教師作為本科生導師,根據不同的專業方向,在不同專業的導師內作“雙向選擇”。例如,婦幼醫學方向的學生主要傾向于由經驗豐富的婦產科醫生、兒科醫生作導師,以此類推。集體授課的基礎上,在不同導師的指導下,采取分散式、個體化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導師和學生分別填寫指導記錄和學習記錄,開展雙向評價。學院加強監管,定期檢查和考評,列入教師和學生年度考核指標,采取獎懲制度,年終總結,不斷完善臨床醫學本科生導師制。允許老師根據實際需要適當地調整教學計劃,鼓勵老師盡量采用現場和實物教學,利用教學模型、病例教學、多媒體教學、網絡教學、醫院見習相結合的教學方式,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和臨床意識,為臨床實踐奠定基礎。鼓勵老師積極開展啟發式、討論式教學方式,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爭取做到邊學邊消化、現場掌握,畢業后就能上崗,快速承擔臨床醫療工作。
4重視學生實踐操作技能和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
4.1存在的問題
地方性醫學院校并入綜合性大學后普遍存在重科研而輕教學、重理論而輕實踐、重形式而輕實效、重醫學專業教育而輕醫學人文教育、重傳統道德而輕職業態度和價值的現象,對臨床醫學學生的實踐操作技能和社會適應能力培養造成了不良影響,學生畢業后無法快速承擔臨床醫療工作,無法適應社會環境和醫療環境的變化。所以,對于臨床醫學專業而言,納入綜合性大學的管理模式,既是機遇,更是挑戰。另外,教學醫院選擇標準不嚴,缺乏制度建設和有力監管,教學醫院普遍存在重醫療而輕教學的現象,見習實習流于形式。其三,由于醫患關系緊張、患者法律意識增強以及醫院的自我保護意識等,限制了學生實習期間自主操作的機會。這些綜合因素造成了學生臨床實踐操作能力下降,與臨床醫學教育的客觀規律格格不入,地方性醫學院校教管部門應該引起高度重視。
4.2改革思路與發展策略
臨床醫學既具有自然屬性,又具有社會屬性,專業性和實踐性很強。地方性醫學院校既要搶抓機遇,充分利用綜合性大學豐富的教學資源和廣闊的發展空間,又要積極規避其他學科所帶來的不良影響。在任何時期和任何環境下都必須始終堅持高標準和高要求培養目標,時刻牢記醫學的神圣性和臨床醫學服務對象的特殊性。學校既要注重專業教育,重視學生臨床實踐操作技能培養,又不能忽視醫學人文教育和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使學生畢業后能夠適應社會環境和醫療環境的變化,能夠熟練處理各種社會關系,尤其是醫患關系。學生的臨床實踐能力高低主要取決于臨床實習、見習效果的好壞,院校教管部門一定要高度重視學生的見習和實習,不要只注重形式而忽視實際效果。通過加強臨床技能培訓中心、附屬醫院、實習基地的建設,為學生見習、實習提供臨床實踐操作能力培養平臺。學校在加強教學醫院的建設的同時,同時加強對教學醫院的監管,確保教學醫院堅決貫徹學校的人才培養理念和人才培養模式,嚴格按照各科實綱的要求,重視學生臨床實踐操作技能培養,加強出科考核的監管。在保證醫療質量和醫療安全、尊重患者知情同意權的前提下,適當增加學生自主操作的機會,尤其是要加強學生的“三基”培訓。例如內科實習要求學生自主完成一定量病史采集、體格檢查、病歷書寫、開醫囑、常見診療技術等。外科實習必須要求學生自主完成一定量的治療操作和常見手術,包括清創、換藥、包扎、止血、縫合、拆線、穿脫隔離衣、無菌技術等。加強臨床教師的培訓培養和繼續再教育工作,建立一支醫、教、研、德全面發展的高素質師資隊伍。尤其應該重視“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采取培養與引進相結合的方法,重視臨床醫生教學理念和教學能力的培養,加強制度建設,提高帶教醫生待遇,獎懲分明,吸引更多的德高醫精的臨床醫務工作者參與到教學工作中來。
5結語
關鍵詞:臨床技能大賽;醫學生;專業素質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15-0069-03
臨床醫學是一個實踐性很強的學科,臨床技能的培養是醫學教育和人才培養的核心。隨著醫學模式的轉換、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深入和醫療行業法制化建設的逐步完善,傳統的醫學教育體系和臨床實踐教學面臨著新的困難和挑戰。教育部從2010年開始組織全國高等醫學院校大學生R床技能大賽,旨在推動高等醫學院校加強臨床實踐教學工作,提高臨床醫學專業人才培養質量[1]。本文結合我院連續三屆舉辦大學生臨床技能大賽活動的體會,探討臨床技能大賽在全面提升醫學生專業素質中的作用。
一、資料與方法
1.一般資料。我院自2014年9月―2016年11月和河南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聯合開展了三屆針對臨床醫學和臨床醫學專升本專業實習學生的臨床技能大賽,參賽隊伍逐年遞增,每年4個參賽隊,參賽人數累計達443人次。培訓指導教師均來自我院技能實訓中心和實習基地醫院的臨床醫生。
2.比賽方法。臨床技能大賽采取自愿報名的形式,分賽前培訓、初賽以及決賽三個階段進行。賽前培訓階段參加預賽選拔進入個人賽和團體賽初賽,在初賽基礎上選拔優秀選手參加團體賽和個人賽決賽。團體賽比賽項目為:縫合包扎、雙人徒手心肺復蘇、創傷院前急救。個人賽比賽項目為:心臟體格檢查、胸肺體格檢查、單人徒手心肺復蘇、經口氣管插管術、穿脫手術衣、戴手套和外科換藥。(見表1)
3.比賽評分。采用醫學生臨床技能操作技術規范進行評分。所有評分中滿分100分,其中準備質量10分,操作流程質量80分,終末質量10分,全面考察醫學生的儀表、操作方法、操作流程、操作時間控制以及溝通交流能力等。
二、結果評價
采用問卷調查、師生訪談等方法對三屆參賽的443名學生和30名指導教師進行調研,共發放問卷473份,全部有效收回,回收率為100%。調研內容主要為:大賽過程中學生和教師的參與積極性與參與效果,大賽對提高醫學生專業綜合素質的評價。賽事結束后,采取師生訪談法聽取學生和教師對大賽的合理化建議。
1.參賽醫學生對臨床技能大賽的評價。全部參賽學生認同參加臨床技能大賽增加了實際動手鍛煉的機會,激發了大家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了其臨床實踐和臨床思維能力。通過提前進入臨床基地接觸患者和在大庭廣眾之下參加比賽,鍛煉了心理素質,提升了醫患溝通的能力和人文修養,并加強了團隊協作的觀念。(見表2)
2.參賽指導教師對臨床技能大賽的評價。參賽指導教師均認為臨床技能大賽加強了師生溝通,促進了師生關系的和諧。在對學生進行培訓的同時也提高了自身的教學水平,提高了教學積極性,積極探討新的教學模式,可有效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另外,參賽指導教師也認為通過比賽的方式,有助于強化學生的職業技能,可以使學生更快、更好地適應臨床工作。(見表3)
三、討論
臨床醫學是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學科。臨床技能大賽不僅是人才培養的載體,而且是一種人才培養質量檢測的有效手段[2]。近幾年來,我國臨床技能培訓普遍得到重視,通過舉辦臨床技能大賽,不斷探索與創新醫學實踐教學,全面提高了醫學生的專業綜合素質和職業崗位能力。
1.激發學習積極性,提升臨床思維能力。在臨床上,實習生存在采集病史時思路不清、順序不當,體格檢查手法不規范、不系統,對主要癥狀、體征變化及病情演變,不善于觀察、歸納和分析,等等問題。擴招和醫療環境現狀導致學生動手機會少,臨床思維局限,基本診療操作不熟練。臨床技能大賽中針對性的臨床技能強化培訓,增強了技能操作的熟練程度,可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助于迅速提高臨床技能,提高臨床思維能力和迅速進入臨床實習狀態[3]。
2.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和團隊協作能力。通過開展臨床技能大賽,把全體參加實習的學生均作為參賽候選人,使更多的學生參與到比賽當中,為大家提供一個展示個人技能風采、互相學習的開放平臺。一方面使學生盡快克服剛入臨床時的緊張恐懼感,另一方面通過競賽的方式讓學生學習不畏困難、勇于挑戰的精神。這對學生心理承受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幫助,對以后的職業生涯是一個很好的鍛煉機會。大賽采取以團隊參賽的形式,通過比賽不僅檢驗了每一個參賽成員的專業理論和臨床技能,也檢驗了團隊成員之間的合作意識和配合的默契程度。同學間互教、互幫、互學的學習氣氛逐漸加強,而團隊精神正是醫院對臨床醫生的重要要求之一。
3.增強醫患溝通能力,提升人文素質。高等醫學院校中存在醫學生側重于基礎理論知識、基本技能的學習,而忽略了人文素質培養的情況。醫學生在進入臨床實習階段,也常常將“病”與“人”分離,關心的是病而不是人,技能訓練及操作中動作粗暴,不注意保護患者隱私,對待患者及家屬態度生硬,與患者及家屬缺乏有效的交流與溝通,醫患關系協調能力差,責任意識不強,缺乏同情心,缺乏醫學人文關懷[4]。
臨床實踐期是醫學生人文素質形成和發展的重要時期[5]。以臨床技能大賽為契機,利用臨床上的典型病例對學生進行醫學素質教育的講座及案例分析,將醫學人文知識應用于實踐,引導學生從醫學、道德、法律、政治等不同方面去思考和解決醫療問題。在臨床技能中心培訓時,要求學生面對模具應視同為真實的患者,操作前和操作中必須給予適當的人文關懷,使學生認識到臨床實踐不僅是學習基礎知識和掌握基本技能的過程,也是不斷學習和應用醫學人文知識的過程。只有實現了醫學技術與人文關懷的結合,才能提高醫療服務質量。
4.促進教學相長,提高學生的培養質量。臨床技能大賽不僅考核了學生的臨床實踐能力,也考核了臨床教師的帶教水平,促進了教學相長。教師通過深入比賽,了解了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總結了比賽所獲得的經驗及教訓,便能夠有針對性地調整教學方法,主動提高教學能力,推動臨床實踐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創新。
四、結論
在醫學生就業形勢日益嚴峻的今天,大多數醫療單位在招聘時都希望招到有工作實踐經驗的人才,其核心也就在于人才的實踐能力。綜上所述,臨床技能大賽為培養醫學生專業技能,鍛煉其實踐能力提供了有效的平臺,集中展現了他們的臨床思維能力、臨床技能及人文精神,全面提升了醫學生的專業素質。同時,也提高了教師教學的積極性,進一步推動了我院臨床實踐教學的改革,促進了我院和實習醫院之間的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鄧燕,張津銘,劉春艷,等.從全國高等醫學院校大學生臨床技能大賽看醫學生教育[J].高等醫學教學研究(電子版),2011,1(1):45-48.
[2]唐翠蘭,袁強,黃續,等.以學科競賽為依托全面提高醫學生臨床技能的探索[J].浙江醫學教育,2013,12(2):8-9,25
[3]劉松,宋淑菊,徐波,等.臨床技能強化培訓對提高醫學生臨床技能和實習效果的影響[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14,13(12):1039-1041.
關鍵詞:少數民族醫學實習生;教學體會;實踐與探討
臨床實習對醫學生的未來職業發展至關重要,也是醫學生成長為臨床醫生的一個重要過程。我校地處邊疆,少數民族醫學生較多是我校特色之一,由于受地域差異等影響存在學生的理論基礎、漢語理解能力參差不齊,在臨床實習中面臨著比漢族學生更多的難題。面對新的學習壞境、新的角色、復雜的醫患關系、言語溝通帶來的不便均會影響少數民族醫學生實習的質量及效果。以下是作者在臨床帶教工作中的一些體會。
1 實習教學過程中主要存在的問題
1.1少數民族實習生存在的問題
1.1.1思想方面存在的問題 臨床醫學生剛進入醫院開始實習,因醫院環境陌生、臨床專業技術及漢語表達能的薄弱,會出現緊張、焦慮、自卑甚至心理茫然等心理,從而感到難以適應[1]。實習生在醫療環境中不會妥善處理醫患關系、師生關系等各種人際關系導致他們實習過程中容易出現自責、緊張等心理,這些均會影響實習效果。
1.1.2基礎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方面存在的問題 當進入臨床實習階段,需要將書本理論知識與臨床實踐相聯系。部分少數民族實習生基礎理論知識不夠扎實,且不能夠將所學的理論知識運用在實踐當中。實際操作機會少,學生積極性不高,不敢操作等因素導致實踐能力上出現差異。
1.1.3缺乏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創新是根據一定的目的,運用一切已知信息,所從事的產生出某種新思想或新事物的活動[2]。目前新疆地區許多教學醫院只注重專業理論的教學,缺乏對臨床實習生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的培養,導致他們創新思維能力得不到很好的提高。另一方面,醫學生進入臨床實習后忙于應付日常的醫療事務,很少對臨床出現的問題進行深入思考,普遍缺乏創新思維。
1.2帶教老師存在的問題
1.2.1臨床實習是醫學生在帶教老師的指導下將理論付諸實踐的過程,通過觀察、操作、病歷書寫等多種方式認識學習疾病,訓練臨床思維,是開啟職業生涯的重要基礎。但在臨床工作當中,帶教老師每天既要完成繁重的臨床工作,又要帶好臨床實習生,因此導致教師在時間與精力的分配上不均衡。臨床中每個學生的能力是有差別的,教學中帶教老師如果不采用創新的教學方法,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挖掘學生的創新能力,將會導致實習生積極性的降低,對工作倦怠等不良情緒。
1.2.2帶教老師在臨床與實習教學中的收支不平衡導致部分教師容易出現重臨床輕教學的現象。大量研究表明,我國大部分醫生對目前的收入水平不滿意,認為自身的技術水平不能在勞動價值上得到合理的體現,據統計,我國很多醫院,醫生收入論資排輩已是約定俗成的現象。醫院各科室多數根據自身經濟效益,按醫師級別來分配,與個人的勞動強度、醫術水平關系較小。而其中大部分實習生帶教老師多為年輕的住院醫師或主治醫師,處于低收入人群,年輕醫生的收支不平衡嚴重打擊了他們的積極性,不利于優秀人才的發展。最終會導致醫院秩序混亂、效率低下、醫療服務質量較差、實習生培養質量下滑等問題。另外,少數醫生對自己的收入期望過高,從而更加劇重臨床輕教學的現象。
1.3醫療及教育體系存在的問題
1.3.1我國《執業醫師法》的實施,使我國醫生執業走向法制化。實習生在臨床上雖渴望一試身手,但并不具備獨立工作的權利。實習生需要明確自己的法律角色,包括病例書寫、下達醫囑以及相關臨床操作上都必須在帶教老師的監督下完成。
1.3.2學校在分配實習生分組輪轉科室時考慮不周全,導致在實習過程中小組成員不能形成互幫互助、取長補短的良好氛圍。
1.3.3學校在安排實習生輪轉科室時時間分配不均衡。重點科室及實踐難點的時間分配不足,導致學生還未充分學習就將進行其他科室的輪轉。
2 少數民族醫學生臨床實習存在問題的對策及建議
2.1實習生存在問題的對策
2.1.1重視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 學校不僅在教授理論知識時進行心理疏導,而且要在平時的學習中督促學生積極培養適應各種環境的能力。進入實習后帶教老師通過加強交流、鼓勵學生正確面對自身的不足,充分發揮其優點,樹立信心,使學生快速適應由學生向實習醫生轉變的過程。在我院,臨床一線帶教老師主要為管理病房工作的主治醫師,他們是臨床工作的樞紐、基礎醫療的管理者,是與實習醫生接觸最多的人。所以,臨床帶教老師的主觀能動性對臨床實習生的教學和心理素質的培養有重要意義。
2.1.2指導實習生提升臨床醫學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能力
通過進行教學查房、疑難病例討論、并讓實習生參加門診、學術報告會等,從而進一步提高醫學基礎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的能力。帶教老師可采用“實際過程觀摩”“手把手操作訓練”等多種教學方式強化臨床實踐能力培養,注重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和操作能力[3]。運用PBL教學法等方式對臨床中的重點及疑難問題進行討論,有利于學生對錯綜復雜的臨床現象進行綜合分析。我區為少數民族集聚的地區,我院收治的少數民族患者較多也是我院一大特色,在實習教學過程中,讓少數民族學生充分應用漢語及其母語與患者溝通,更準確了解病情,掌握相關知識。
2.1.3培養實習生的創新意識 積極組織并指導大學生開展課外活動,建立科研小組,使學生在科研活動中通過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從而培養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4]。近年來,我校幾乎每兩周舉辦一次學術講座,邀請國內外知名的專家進行理論與技術的最新進展講座,提高了學術氣氛和學生創新意識。
2.2帶教老師存在問題的對策
2.2.1帶教老師在提高自身專業素質的同時,不斷強化人文素質教育,把醫學教學作為一項造福于人類崇高使命看待,以身作則,樹立良好的醫德醫風。
2.2.2注意觀察少數民族實習生的自身特點,進行個體化教學,把臨床常見病、多發病、診斷治療要點作為重點,把其他一些擴展性、延伸性的疾病作為次重點,提高他們對學習的興趣,并嚴格要求學生在臨床上能夠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提高臨床思維能力及技能操作水平。
2.3教育體系存在問題的對策
2.3.1民族實習生和漢族實習生搭配教學 在分配輪轉實習小組時,把漢族實習生和民族實習生交叉分組,通過共同詢問病史、體格檢查、書寫病歷,漢族實習生能夠影響并幫助少數民族實習生提高漢語口語表達能力及漢語書寫能力。少數民族實習生對臨床操作技能興趣較高,動手能力強,與漢族實習生可以互幫互助,共同進步。
2.3.2充分發揮少數民族教師的優勢 醫院從優秀的少數民族青年臨床醫師選拔并對其進行嚴格的培訓及考核,建立有特色的帶教教師團隊。少數民族教師教學積極性高,在臨床工作中更能理解少數民族實習生的困難,熟悉他們的思維方式,更能取得他們的信任,能更好的根據每個學生的特點進行具體指導。
總之,少數民族實習生占我院實習生相當大的比例,因此提高少數民族實習生實習質量具有非常現實的意義。我們在臨床教學過程中不斷探索,積極尋找切實有效的具有特色的教學方法,以培養大批的優秀少數民族學生,使他們成為新疆醫療衛生事業強有力的后備軍,為我區人民的健康事業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曹廣如,王霞.遵義醫學院臨床醫學實習生思想問題探討與對策[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2(23):25-25.
[2]賀鵬程,張梅,高琴,等.淺談七年制臨床實習生創新能力的培養[J].西北醫學教育,2008,16(5):1006-1007.
【關鍵詞】 臨床技能
臨床技能是通過實踐而形成的解決病人實際問題的能力,是醫學生必備的最基本、最核心的能力[1]。隨著現代醫學對醫學人才質量要求的不斷提高,加強對醫學生臨床技能的培養已成為國內外醫學教育界普遍關注的問題。浙江醫學高等專科學校臨床醫學專業(大專),培養的是面向農村、社區基層的臨床專業醫務人員,臨床技能的培養也同樣非常重要。要保證臨床專業課程的教學質量,需加強實驗實踐教學,而臨床技能考核是保證實驗實踐教學成功的關鍵。
1 資料和方法
浙江醫學高等專科學校醫學一系在2006年和2007年對臨床醫學專業(專科)學生實習之前進行了臨床技能的多站式考核。考核包括了醫學生應該掌握的臨床技能的大部分內容。以往專業課的考核形式不能很好體現學生綜合分析和實際處理問題的能力,因此,近兩年來采用多站式考核的方法,對在校的臨床醫學專業學生進行了綜合能力的評價,讓每個考生依據要求通過以下4個考站的測試:①病史采集與病例分析;②基本技能操作;③體格檢查;④輔助檢查結果判讀(包括心電圖、X線片和實驗室檢查結果判讀)等。最后給予一個綜合評價。這種考核方法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更注重臨床綜合能力的培養,學以致用。
第一站的病史采集是給予學生一個簡要病史,例如“女性,52歲,間歇性頭暈、頭痛10年,加重2年。”要求學生按標準住院病歷要求,圍繞以上主訴,將如何進行詢問患者現病史及相關病史內容寫在紙上。第一站的病例分析是給予學生一份病史摘要,要求學生完成病歷書寫,具體內容包括主訴、現病史、既往史、個人史、婚姻史、生育史、月經史、家族史、初步診斷、診斷依據。第二站基本技能操作包括內外科的各項基本技能操作,具體有手術區消毒;清潔傷口換藥、拆線;外科肥皂洗手法;器械辨認;戴無菌手套;穿、脫手術衣;外科打結;外科切開、縫合;人工呼吸(口對口呼吸);胸外心臟按壓;胸膜腔穿刺術;心電圖操作。抽考1至2項。第三站體格檢查包括測體溫、脈搏、呼吸操作;測血壓操作;肺和胸廓的體格檢查;心臟的體格檢查;腹部的體格檢查;生理反射的檢查;病理反射的檢查;腦膜刺激征的檢查;頭頸部、鎖骨上窩淋巴結的檢查;鼻竇的檢查;扁桃體檢查操作;甲狀腺檢查操作。抽考1至2項。第四考站輔助檢查結果判讀(包括心電圖、X線片和實驗室檢查結果判讀),考試方法采用多媒體,學生提出診斷或初步診斷,并回答主考官提出的相關問題。
統計2006年和2007年多站式考核的各站成績,按優(90分及以上)、良(80~89分)、中(70~79分)、及格(60~69分)、不及格(60分以下)5個等級統計各個等級學生人數及其構成比,并采用卡方檢驗進行統計學分析,設P
轉貼于
2 結果
兩年考核的結果見表1。
由表1所見,在各個考核項目,2006年與2007年優秀等級、不及格等級的學生人數(除基本技能操作優秀等級)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χ2分別=37.88、134.45、24.68、6.58、30.91、15.24、58.81、28.04、24.39,P均
3 討論
通過對兩年的考核成績的數據分析,不難發現,2007年的考核成績明顯比2006年要有提高。分析原因可能有以下幾點:其一,2006年考核成績不是很滿意,教師首先提高了對臨床技能考核的重要性的認識,向學生宣傳提高臨床技能的重要性,對下一屆學生盡早講明各門臨床專業課程不僅僅是理論考,以及《診斷學》、《外科學》的單列的實驗實踐成績,還包括在下臨床實習之前的臨床技能的多站式考核;其二,教師通過各種途徑在有限的實驗實踐課時數內提高學生的臨床技能,包括總結經驗、改進教學方法、充分利用各種教學手段,例如心肺腹電子模擬人、進口仿真模擬人Simman,特別是Simman模擬人,可以讓學生在校內進行實戰演習。老師設計病例,模擬人逼真地模仿病人,學生進行診斷和處理病人,模擬人可以隨著每一步學生處理的不同,有不同的病情發展,可以好轉也可以惡化。教師對學生的處理和操作進行評價、糾正。通過這種訓練,學生不但提高了學習興趣更提高了綜合臨床思維和動手操作的能力;其三,教師根據臨床技能的多站式考核的考核內容、評價指標以及評分標準編寫了考核指導材料,提前分發給學生。并且除了正規的實驗實踐課時,中午休息時間教師開放實驗實訓室,學生對照指導材料,自行練習,有問題隨時找老師,雖然不做強行要求,但學生還是較為踴躍。
通過臨床技能的多站式考核提高了學生對實驗實踐的重視程度,給了學生一個明確的學習目標,調動了學生學習時的動手積極性,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學習能力,使學生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實習前的臨床技能的多站式考核還能幫助學生進入實習單位后可以盡快適應臨床情況,也為學生畢業之后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基礎。在教師方面,提高了教師的積極性和責任感,提高了教師的醫學教育理論與技能水平,提高了教師對實驗實踐課的重視程度,促進了教師的集體備課,從而保證實驗實踐教學的質量。
臨床醫學專業學生在通過臨床技能的多站式考核后,馬上就進入臨床實習階段,2007年11月浙江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對每個實習單位進行了常規實習檢查,通過各位檢查教師的反饋,醫院醫師們普遍反應2005級學生的臨床技能普遍提高了,能單獨進行病史采集、規范書寫住院病歷,體格檢查、換藥、拆線、胸腔穿刺等操作手法正確、規范,能正確理解各種檢查單據并能對疾病做出初步的診斷。
總之,通過研究分析,認為臨床技能的多站式考核改變了師生普遍的重理論輕實踐的思想,是提高臨床專業學生的臨床技能的重要措施,加強和完善臨床技能的多站式考核是今后教學改革的主要內容。但由于此項工作的開展時間才2年,再加上臨床技能的多站式考核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所以還存在一些不足,例如考核內容、評價指標、評分標準還有待于在實踐中逐漸完善,其中操作測量的標準化是關鍵。另外,與臨床技能的多站式考核相應的實踐教學改革還需進一步加大力度。
參考文獻
傳統醫學以個人經驗為主,輔以高年資醫師的指導、教科書和醫學期刊上零散報告為依據來處理病人。EBM并不是否定經驗醫學,EBM是在重視臨床經驗的基礎上,重點強調臨床研究證據。對醫療實踐中遇到的病例,提出需要解決的問題;通過EBM網站及其他文獻檢索途徑,查尋最新、最佳證據;對研究證據真實性和實用性進行嚴格評價;結合具體病例的個體情況,制定診斷、治療決策,指導臨床實踐;密切觀察和隨訪,總結臨床經驗,對已進行的臨床實踐作后效評價。傳統教育重在知識灌輸,EBM教育則重在能力培養,即教會學習,使學生由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轉變為學習的設計者和主動求索者,充分發揮其求知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2臨床醫學本科生開展循證醫學的意義
2.1順應學科發展的需要
EBM其核心思想就是運用現有最新、最可靠的科學證據為病人服務。EBM最早就是指循證臨床實踐,僅憑經驗和直覺進行臨床醫療實踐已成為歷史,由傳統的經驗醫學模式向現代EBM模式轉變是必然趨勢。全球醫學教育最低標準(1999年)中規定,醫學生畢業后應能夠運用EBM的原理進行醫學實踐,完善診治方法。2008年我國教育部、衛生部頒布的《本科醫學教育標準——臨床醫學專業(試行)》中將EBM列入臨床醫學專業的必修課程,并將“運用循證醫學原理,針對臨床問題進行查證、用證的初步能力”作為醫學本科生必須要達到的技能目標之一[3]。
2.2滿足循證醫療實踐的需要
循證醫療實踐需要臨床醫生具備較高的職業素養和專業水平,能全面檢索已有文獻,并嚴格分析文獻的研究結果,結合個人經驗和病人愿望,最終作出正確臨床決策。EBM教育可縮短課堂理論教學和臨床實踐教學的距離,有助于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科學關于開設臨床醫學本科生循證醫學課程的探討王琰吉林醫藥學院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教研室,吉林132013摘要比較循證醫學和傳統醫學教育的不同,分析循證醫學的意義,就開設臨床醫學本科生循證醫學課程的教學目標、時間安排、教材選取、教學方法進行探討。關鍵詞循證醫學;醫學教育;本科生的醫學觀,為規范其今后的臨床實踐行為打下良好基礎,也可為循證醫療實踐的開展培養后備人才。
3開設臨床醫學本科生循證醫學課程的教學目標、時間安排、教材選取、教學方法
3.1課程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臨床醫學本科生建立EBM開創性的思維理念,掌握醫學實踐中科學的觀察和分析方法。初步具備應用EBM知識和方法解決醫學實踐中面臨問題的能力,具有自主學習和獲取專業信息的能力,認同懷疑態度和客觀精神,為培養高素質醫學人才奠定堅實基礎。
3.2課程時間安排
加拿大McMaster大學[4]在1998年系統評價了1966~1995年所有關于批判性評估技巧學習方面的文章后指出:本科生階段的學生進行EBM教育效果不錯,在住院醫生實習期間學習效果較差,應在醫學教育不同階段對臨床醫學生進行EBM教育。
3.2.1對新入校的臨床醫學生,應盡早開設此課程,介紹EBM的理念和原則,讓學生從思想上認識經驗醫學的缺陷和EBM的優勢,引導學生認識事物發展的雙重性,既不能盲目肯定、也不能盲目否定前人的實踐經驗,為避免可能形成的不良觀念和行為模式,規范醫學生的職業行為打下基礎。
3.2.2臨床前期的醫學生,應教會他們必備的開展循證醫療實踐的基本技能,包括如何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跟蹤醫學科學進展,及時有效地查詢相關文獻資料;如何利用醫學研究方法如臨床流行病學、Meta分析等,正確閱讀和評價醫學文獻;注重醫學生醫學理論和臨床技能的培養。
3.2.3醫學生在臨床實習中,經常會遇到一些問題,講課、查房、專科病例討論及大查房是醫學實習生接受臨床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但多數仍是采用灌輸式的方法。采用以臨床問題為基礎的自我教育方式,可變被動為主動,充分調動學員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以解決臨床實際問題。其基本方法為:由主管病人的醫師報告在醫療實踐中遇到的疑難病例提出需要解決的問題,學生根據問題所涉及的知識點進行文獻查閱,綜合分析形成結論的自主學習,然后小組討論,教師根據學生資料準備及討論,以及對問題認識探討的深度和廣度,進行引導、交流互動、評估和概括總結。學生的學習是出于解決實際問題需要而自主學習,是有計劃、有目標、進行獨立的研究和自我激勵的開放式學習,是根據對問題的分析討論而形成自己的見解和結論的探究性學習,是在教師引導下自我鉆研的基礎上,學生間相互交流溝通協作,師生共同探討的交互式學習,對問題理解深刻透徹,對知識掌握清晰牢固。
3.3課程教材選取
教材的選取是提高教學效果的重要環節,在我國,2001年由王家良教授主編、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2003年由李幼平教授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循證醫學》教材,是我國最早出版的EBM教材,它們對我國高校EBM教育教學的推進發揮了重要作用。針對臨床醫學本科生的不同階段,選用博采眾長,自成體系、充分吸納學科前沿動態及相關專業最新研究成果的教材,選用教材結構、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有機結合的教材。
3.4課程教學方法
3.4.1案例分析和討論教學方式的運用。案例教學法是指教師在課堂上通過對典型案例的解剖分析,引導學生從個別到一般,進一步學習、理解和掌握教材中的相關原理、原則。案例教學以針對性、模真性、典型性、完整性、問題性和開放性具有其獨特的教學效果。案例教學是教師和學生一起,共同參與對實際案例的討論和分析。案例構成課堂討論的基礎,通常是在課前把書面形式的案例報告交給學生閱讀,然后再在課堂上討論。因此組織好案例討論是案例教學的中心環節。在案例教學中,教師的角色是指導者和推動者,其角色定位是要領導案例教學的全過程。在案例教學中,學生必須扮演一個積極參與者的角色。課前必須仔細閱讀教師指定的案例材料,進行認真分析和思考,據此做出自己對醫療實踐的決策和選擇,并得出現實而有用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