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6-15 23:22:1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初中生勞動總結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 新課改 初中數學 探究能力
常言道,實踐出真知。實踐是能力提升的有效“階梯”、是進步發展的重要“通道”。人才作為現代社會國家與國家之間、企業與企業之間的核心競爭力,人才必備的基本素養包括動手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數學學科作為必修課之一,是以學習能力培養為根本追求和核心要義的基礎科學。學生主體在認知數學知識要點內涵、掌握數學問題解題技能的進程中,需要良好的動手探究、思維探析等能力素養作為保障和支撐。構建有效的課堂教學模式,培養主體探究能力,已成為初中數學教師課堂教學的根本要求和現實任務。現簡單論述對初中生數學自助探究能力培養的見解和思考。
一是營造生動教學氛圍,以景觸情,催生主體探究內生動力。教育心理學認為,外部學習環境,對學生主體的內在學習情感起到潛移默化的渲染作用。發自內心的自覺探究行為,需要良好、積極的內在情感進行促動和趨勢。決定了數學教師培養初中生自主探究能力,不能利用教師的權威,要挾學生主體強行入軌,開展探究。從初中生情感發展實際出發,科學營造良好、和諧、生動的教學氛圍,通過情感促動、情景渲染等方式,提振初中生探究實踐內生潛能。首先建立平等和諧師生關系。“親其師,才能信其道”。平等、融洽的師生關系,才能拉近師生距離,減少課堂壓抑感,增強課堂融洽感,將初中生與教師的和諧關系轉變為主動學習探知任教學科的情感,為主動數學探究打下思想“基石”。其次重視生動場景搭建。學生主體對事物或現象充滿“趣味”、產生“好奇”,才能自發探究解決。教師要有效利用數學學科的生活底蘊、應用之美、直觀趣味等特性,借助現代化教學器材,予以生動展示和呈現,吸引他們的“眼球”、挖掘他們的“潛能”、促動他們的“意識”。如“軸對稱圖形性質”教學中,教師通過教材分析、案例探究等活動,發現軸對稱圖形在生活、生產中應用廣泛,要讓初中生主動認識和探知軸對稱圖形性質,通過情景教學法,借助電子畫板,運用教學軟件,將現實生活中的圖形予以呈現,讓初中生直觀感受圖形的特點,從而內生主動探究情感。
二是實施互動教學方式,以導促學,引導主體深入探究實踐。課堂教學的兩個重要構建因素分別是教師和學生。他們二者在課堂教學進程中始終處于雙向互動的發展狀態。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引導和推動學生主體更有序、深入地探究和實踐。教師要培養初中生主動探究數學的情感和能力,就必須做好引導和指導工作,發揮教師課堂引導、指點的主導作用,在有效、有序、深入的“引”和“導”的進程中,推動初中生深入探究數學知識和解決數學問題。如“圖形的平移性質”數學探究課教學中,教師采用師引生探的課堂教學模式,開展探究實踐教學活動:
師:借助多媒體器材,向學生演示某一圖形平移的動態過程,要求學生觀察圖形平移后的特點。
生:進行圖形前后對比觀察,思考總結出觀察結論,即圖形的位置改變,但圖形的大小和形狀沒有改變。
師:提出本次探究課的任務內容:平移前后對應點、對應線段及對應角之間在做怎樣的變化。
師:利用教學軟件演示課件,要求學生觀察圖形的四條邊位置、對應線段之間的關系?圖中有哪些相等的線段、相等的角?
生:根據教師探究任務,組建合作探究小組,共同探討平移的性質,開展討論分析。
生:相互之間合作討論,得到結論:①變換前后對應點的連線平行且相等;②變換前后的圖形全等;③變換前后對應角相等;④變換前后對應線段平行且相等。
師:總結提煉圖形平移的性質內容。
以上探究圖形平移的性質活動,通過設置問題的回答,學生直接觀察得出性質;有助于初中生對平移的基本內涵和基本性質這兩個重點知識的掌握,有利于初中生能動探究能力提升。
三是開展問題講解活動,以題為介,積淀主體有效探究技能。常言道:家中有糧,心里不慌。學生主體要自主能動開展探究實踐活動,既需要學習情感作為思想保障,更需要探究技能作為能力保證。探究技能及探究方法的獲得,可以利用數學問題這一有效媒介,進行全面、深刻的掌握和獲取,從而為初中生主動探究、有效探究提供有效的方法指導論。
問題:已知A,B分別是直線Y=X+3上的兩點,點A的橫坐標為1,點B關于原點的對稱點坐標為B1,求直線AB1的解析式以及ABB1的面積。
初中生感知題意,得到其基礎認知:根據題意提供的條件內容,涉及一次函數待定系數法及圖像的坐標特點等內容。
教師進行點撥,指出:“要求直線的解析式,需要根據題意,選擇正確的函數解析式求法;要求ABB1面積需要確定他們的坐標點及邊長。”
初中生再次深入研析,得到其解題路徑:“要求直線的解析式,首先要求得A,B的坐標,根據對稱點的性質可以求得B1的坐標,然后運用待定系數法求得函數的解析式;求ABB1的面積,可以采用構圖法,過點A作x軸的平行線,過B作y的平行線,過B1作x、y軸的平行線,然后根據三角形的面積等于矩形面積與直角三角形的面積的差求得。”
教師點評,引導學生總結提煉解題方法:“利用待定系數法求函數的解析式及圖形的面積,可以轉化為規則圖形的面積和差進行計算。”
教師利用問題發散特性,對該問題進行衍生變式,組織初中生進行鞏固練習,以此強化和提升初中生探究解析技能和水平。
數學探究能力是數學學習能力的重要內涵之一,教師要將探究能力培養作為學習能力培養重中之重,充分利用教學要素特性,構建有效課堂模式,組織和推動初中生有效探究,提高初中生數學探究技能和素養。
參考文獻:
【關鍵詞】初中 思想品德課 行為習慣
一、前言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實現人的全面發展,行為習慣的培養是補個或缺的一部分。具備良好的行為習慣和思想道德,是一個人良性發展的必要保證,也是提升人的人格魅力的重要因素。初中思想品德可的開設是傳統教育和素質教育共同的要求,可見其重要性。保持初中思想品德課的教學質量,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及其重要。
二、初中思想品德課中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概述
1.初中生行為習慣現狀簡述
初中生成人感和幼稚性并存的心理特征使其產生強烈的心理矛盾沖突和不平衡感,主要表現為極強的叛逆行為和心理封閉現象,這使得初中生極易養成不良行為習慣。目前我國初中生不良行為習慣普遍表現為以下不良方面:第一,沒有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初中生在學習上表現出一種不主動、不堅持的狀態,對學習的不傷心必然導致不良的學習習慣的養成;第二,缺少勤儉節約艱苦奮斗意識。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導致其對物質追求越來越旺盛,吃喝衣物的攀比心極強,比如在初中生流行的生日派對,很多初中生為了辦獨一無二、奢華有面的派對千方百計從父母那里要錢甚至騙錢,造成極其不好的影響,沒有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消費習慣;第三,初中生的叛逆心理表現為對父母長輩的不孝敬、對師長的不尊重等,沒有耐心和禮貌,沒有養成良好的文明禮貌行為習慣。
2.初中生良好行為習慣培養的內容
初中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指的是普通初中所進行的為培養和規范學生行為習慣的教育①。初中生行為習慣的培養可以分為學習習慣的培養、生活習慣的培養、文明禮貌行為習慣的培養、思想道德的培養、消費習慣的培養、體育、勞動、衛生方面行為習慣的培養和心理障礙調適能力的培養等。
三、初中思想品德課中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途徑
1.初中思想品德課程教學模式改革
思想品德課的開設主要目的在于引導初中生思想品德發展,以促進初中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其根本上是一種綜合的相對開放的學科。但是傳統的思想品德課中違背了該學科的開放性特征,也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地位。思想品德課的課程模式應進行一定的改革。在教學模式上,教師應該改變常有的“照本宣科”模式,從書本中走出來,將書本上死的知識“變活”。這要求教師注重實踐,把自己的定位準確到“引領者”上,而非“掌控者”。未養成初中生良好的行為習慣,教師應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實現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如在思品課堂上進行專門的禮貌用語教學,讓學生自編自演特定的情境,練習禮貌用語的使用方法和使用情況。教師還可以通過多媒體教學在課堂上播放教學短片,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加深記憶。另外,教師應落實“因材施教”的素質教育理念,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和個性制定不同的教學計劃。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整理和探索,如何在思想品德課堂中建立有效的姿萁峁雇,又該如何有效的將知識結構網落實在不同的學生身上并取得良好的教學結果,以增強學生的自我約束力和全面發展。
2.處理好教師與學生的關系
許多教師在教學時沒有抓住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尤其是對初中生嚴重的叛逆心理的處理上,于是出現了很多教學誤區,比如對學生進行懲罰。教師應該在于學生的相處過程中扮演多重身份,即是學習上的引領者,又是生活上的好朋友。盡量避免與學生發生沖突,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善于鼓勵學生,真誠平等的對待每位學生。教師在教學中展現自己的人格魅力。身體力行,將良好的行為習慣展現在教學過程中。
3.加強學校與家庭的聯系
任何人的教育都離不開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盡管在發展進程中已經形成了成熟度較高的學校教育系統,這樣不代表著家庭教育的無用化,相反的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不可脫節。思想品德課堂的有限性使教學任務往往無法得到徹底的落實,因此初中生要想養成良好品德還需要得到家長的配合,課內課外雙管齊下,事半功半,實現有機學習②。在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結合的教育方式要求下,思想品德教師可以在接手每一批新學生的第一節上,讓學生介紹自己的家庭或者家鄉,一方面可因了解學生的家庭背景從而更好地分析學生特征,另一方面集中學生注意力,提高學習效率,培養良好的學習行為習慣。家長則可以注意與孩子的溝通,要耐心的聽取孩子的想法,有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生活習慣和良好的文明禮貌習慣等。
四、總結
總之,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可以提升個人的魅力,促進人的良性發展,對一個社會、一個國家甚至一個民族來講都是其能否屹立不倒的重要保證。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符合新課改要求,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符合終身學習的要求,必須引起學校家庭的重視。
【注釋】
① 陳德名. 論初中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J]. 文教資料,2008(19):101-102.
初中生 綜合素質 評價
教育是幫助人成長的過程,在此過程中,不但要教人知識,讓孩子具有知識技能,更要育人品德,讓孩子學會做人,具有愛心和個性;教育不但要關注當下,更要著眼孩子們的未來。因此,對初中生進行綜合素質評價應該全面反映學生初中階段發展狀況,并將評價結果作為高中階段學校招生錄取的重要依據。幾年來,我校根據教育部關于《積極推進中小學評價與考試制度改革的通知》要求,結合我校實際,研究制定并實施了一套初中生綜合素質評價辦法,現與大家一起交流學習。
一、綜合素質評價內容和標準
1.評價內容
綜合素質評價內容包括道德品質、公民素養、學習能力、交流與合作、運動與健康、審美與表現六個方面。每個方面又有與其對應的評價要素及標準,具體內容如表1:
2.關于評價標準的使用說明
(1)道德品質方面。凡有違法犯罪或經常性違犯校規、校紀并受到學校處分尚未撤銷的,此項直接記D等,其他按表所列12項評價標準考量能達到80%以上(即能達到10項及以上)的記A等,達到70%以上(即達到8項及以上)的記B等,達到60%以上(即達到7項及以上)的記C等,余下記D等。
(2)公民素養、學習能力、交流與合作、運動與健康、審美與表現五個方面,分別按每方面設定的評價標準項數,能達到80%以上的記A等,達到70%以上的記B等,達到60%以上的記C等,其余記D等。但對D等級的評價特別是公民素養方面,僅限于個別學生,且能給出明確解釋。
(3)在道德品質、公民素養、學習能力、交流與合作、運動與健康,審美與表現六個方面,等級均在B等以上且有4項為A等的定為優秀;等級均在C等以上且有4項為B等的定為良好,余下的定為合格;等級均為C等和D等的定為不合格。
二、綜合素質評價方式
初中生的綜合素質評價工作從七年級第一學期開始進行,以班為單位按照上述評價內容和標準開展工作,方式為學生自我評價、同學互評、教師評價和班級評價工作小組綜合評價。評價時要認真查閱有關原始資料,如班主任期末評語,學生個人獎勵或處分的原始記錄,擔任校、班、組干部、參加校內勞動、活動的證據,學習計劃、總結、反思、期末質量監測成績、小論文、小制作和學生個人成長手冊,以增強評價的客觀性。
班級評價工作小組成員要針對學生自評、互評及教師評價的初步結論及其相關事實,通過集體研究,確定所評價的各六個方面內容的等級,再依據六個方面的具體等級決定優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重大分歧,應提交學校評價工作委員會,經過更為廣泛深入的調查研究后作出決定。
評價結果出來之后,先將評為優秀的學生予以公示,其余檔次的通知學生本人及其家長,公示時間為一周,待學生及家長無異議后再記入學生個人成長手冊。
三、綜合素質評價結果的運用
1.依據評價結果對學生的綜合素質寫出評語,其中可以包括綜合素質評價中所列評價要素中未涉及的內容,尤其應突出學生的個性、特長和發展潛能。
一、勞動是每一個的必然歸宿
勞動對于每一個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人生活在社會上首先要滿足吃穿住行的需要,勞動是人獲得生活資料的基本手段。在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比較發達的今天,人們往往不再滿足于獲得基本的生活資料,而是追求自己最高價值的實現,勞動正是實現自己價值的根本途徑。但是在技術經濟的背景下,勞動技能的獲得必須通過教育和學習。勞動是基礎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我國目前實行的九年制義務教育課程計劃中就開設了初中勞動技術課程。這對初中學生的全面發展、綜合素質的提高作用巨大。應該說,沒有勞動內容的教育是不全面的教育,是有缺陷的教育,素質教育的著眼點就是學生的全面發展、培養德智體美勞各方面素質俱佳的新人。但在目前初中的教育實踐中,還是有不少缺陷的,特別是在勞動與技術課方面有明顯不足。學校一味追求升學率、家庭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使家校雙方都忽視勞動技術教育,由此帶來的問題比較突出,主要表現為學生好逸惡勞、動手能力差、輕視體力勞動者等等。當這樣的學生走向社會后,就會與社會環境格格不入,不能適應社會現實的需要。初中勞動與技術課的意義就在于培養學生的勞動意識和初步的勞動素質,為學生走向社會奠定基礎。因而,陶行知說“唯獨貫徹在勞力上勞心的教育,才能夠造就在勞力上勞心的人類,才能征服自然勢力,創造大同社會”。
二、打破教材局限,增強勞動實踐
初中階段的學習分為基礎知識學習和實踐能力學習兩種。多少年的義務教育階段中,初中學校已經適應了以教材為核心的教學。但屬于實踐能力學習的勞動與技術課則不適合以教材為核心的教學,“新課程理念要求綜合實踐活動不允許有原來意義上的教材出現,不允許每個學習領域都編成教材”。勞動與技術課的實踐性是第一位的,要緊緊地圍繞著勞動實踐來組織教學。“實踐活動是加強勞動教育的有效手段,勞動教育的實踐活動更應該是有目的、有內容、有方法、有陣地”。第一,勞動教育的實踐活動與其他學科的學習結合起來。初中階段各個學科都會涉及一些手工制作,這是進行勞動實踐的很好契機。比如,在數學課中會涉及很多圖形,班級可以讓學生在勞動實踐課中引導對這些圖形加以制作。物理課中,半導體、滑輪等也都可以在勞動實踐課中讓學生進行制作。第二,勞動教育實踐活動與校園的日常管理和校園文化建設結合起來。比如,每周的一次的大掃除就是進行勞動實踐的好機會。校園板報、班級板報也是學生進行勞動鍛煉的舞臺。第三,勞動教育實踐活動與家庭生活結合起來。比如,可以安排“周末我給父母洗腳”“周末我做家務”等活動,然后教師通過家訪和課堂點評,總結相關情況,這種方式增進了學生的勞動能力,也加強了家校共建合作。第四,讓勞動教育實踐活動在社會生活中進行,比如可以組織學生參加報紙義賣活動、市區街道清掃活動,讓學生在社會生活中體驗勞動的艱辛、在勞動的艱辛中體驗社會生活。
三、在勞動中培養創新能力
創新來自于實踐,向學生實施勞動技術教育是培養初中生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具體來說,要將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與“‘動手’‘設計’‘勞動’等內容結合起來,運用‘問題情景’‘探究設計’‘自主實踐’‘及時評價’等方法進行有效的教學,才能達到目的”。第一,學生是勞動實踐活動的主體,要讓學生充分發揮勞動實踐的主體地位,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學生的創新能力。那種參與到了勞動場面中卻飄在勞動實踐表層的行為是培養不出創新能力的,要謹防勞動實踐中的假“實踐”,要把勞動實踐真正地落到實處。第二,在勞動與技術課的教學中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性,改變教師主導的強勢職業心理。通過讓學生發揮不同的興趣、性格、能力,開創創新性的學教活動。第三,教師通過及時評價,起到引導、啟發的作用。但如果不是嚴重的錯誤,教師不適合把問題全部抖開,要給學生留下想象、發揮、革新的余地,這樣可以鍛煉、激發他們的創新能力。第四,學生在勞動實踐中互相配合、交流,互相取長補短,容易培養各自的創新能力。如果是復雜性的、規模化的勞動場合,學生之間的配合、交流就更重要,老師要教育、啟發學生通過默契協作,完成勞動實踐任務、提升自身的創新能力。
總結
勞動是應該從少年時期就培養起來的思想,初中生要樹立勞動觀念,并培養出初步的勞動技能。還有重要的一點是要在勞動實踐間活動中打造初中生的創新能力。這是初中勞動與技術課的根本責任與使命。增強勞動實踐的具體步驟是,第一,勞動教育的實踐活動與其他學科的學習結合起來。第二,勞動教育的實踐活動與校園的日常管理和校園文化建設結合起來。第三,勞動教育的實踐活動與家庭生活結合起來。 第四,讓勞動教育實踐活動在社會生活中進行。要讓學生在勞動實踐活動中發揮主體地位,發揮不同的興趣、性格、能力,這樣才能夠培養出他們的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陶行知. 陶行知全集(第一卷)[J].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129.
[2]劉天成. 中小學勞動技術教育課程資源規范研究課題研究報告[EB/OL].2008-12-22 [2013-07-01].
關鍵詞:初中 生物教學 培養 學生 動手能力
在生物學教學中,教師應該給學生創造探索實踐的機會,讓他們多動手,使他們在學習過程中有“親身參與”的“體驗”,讓他們在動手實踐中感受事物的發展、變化的全過程。
1.從“改”入手,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在改革教學中,我們首先要從“改”字入手,讓動手改變教學理念,變結論式的教學為過程式的教學。根據教材的內容,分步提出問題,結合實驗和考察,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觀察實物標本、觀察實驗現象,考察工農業生產的實際,并動手實驗操作,然后讓學生自學、討論、分析和綜合、匯報交流和總結,從而得出科學的結論。例如,在教學《人與生物圈和諧發展》一文時,介紹環保對人類生存的意義,可以改變過去那種在黑板上講生物圈、生態系統、食物鏈、食物網、生物之間的關系的教學方式,結合城市環境綜合治理,讓學生走出教室,讓思維融入自然,開展調查新老城區環境的活動。通過調查學生初步得出植物對人類的重要性,舒適的環境最重要的八個方面是:空氣新鮮、沒有污染和臭味,寧靜,沒有噪聲,豐富多彩的綠化,與水景接近,環境美麗而整潔,具有歷史古跡,有適于人們散步的場所和空間,有游樂設施,最后得出環境建設應“以人為本”。
2.從“情”入手,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從“情”入手,就是創設特定的教學情境,引發學生的感情,由情到心靈感召,端正學生動手能力的正確態度。如在講述環境保護時,可以帶領學生參觀垃圾處理場、城邊的衛生死角和國家示范花園式小區。垃圾場周圍難聞的惡臭味,蚊蠅亂飛,不時地停在學生們的身上;而花園式小區內,空氣新鮮,鮮花飄香,景色迷人。到環衛處走訪清潔工,并參加公益的衛生勞動,讓學生體會到優美的環境給人帶來美的享受和環境對人類生存的作用,同時讓他們體會到勞動的艱辛,優美的環境來之不易,平時要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學生們自學成立了環保小組,利用節假日到環城公園進行環保宣傳和幫助搞好環境衛生。還可以組織學生參觀訪問家畜養殖專業戶,參加家畜養殖廠的建設、牛羊的培育、喂食、治病等勞動過程,讓學生們在辛勤的勞動中,不知不覺地培養熱愛勞動、熱愛勞動人民的真實感情。
3.從“趣”入手,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大家知道,興趣不僅是學生學習生物學的動力之一,同樣也是培養學生養成動手能力好習慣的動力之一。例如,在學習到八年級《空中飛行的動物》時,大多數昆蟲具有飛行的翅,上課時向學生們展示教師制作的多種昆蟲翅的形態標本;學習葉的結構時,展示各種塑封的葉型書簽和葉脈書簽,并以少量贈送給學生,這引起了學生的極大興趣。紛紛要求學習制作。在這種情況下,可以向學生介紹捕捉昆蟲的方法,標本制作的方法。學生們在課余捕捉到的昆蟲、各個季節采集的葉片都送到生物室,親自參與制作。通過這一有趣的活動,不僅訓練了學生的動手能力,豐富了生物標本室的種類和數量,更重要的是逐步養成了學生自己動手的良好習慣。
4.從“巧”入手,培養學生創造性的動手能力
要培養學生創造性的動手能力,可以由模仿引導到創新。創新往往是從模仿開始的,模仿是創新的基礎,創新是模仿的發展。例如:在學習到《昆蟲的標本制作》后,要求學生不要滿足于模仿制作,而要動腦筋創造性地制作別人沒有制作過的新的昆蟲標本。這樣,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會很高。學生會利用課余時間捕捉各種昆蟲,制成造型各異的標本,還利用蝴蝶的翅粘貼制成生物進化系統樹,充分展示了學生們豐富的想象力和創新精神。再如,在學習生態系統的結構時,教師展示池塘生態系統的模型,學生根據池塘系統模型分別模仿制作了池塘生態系統,創新制作了校園生態系統、稻田生態系統、丘陵生態系統、草地生態系統等。在制作過程中,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利用紙工、石膏、塑料等材料制作了許多生態系統中的動植物模型,使生態系統的生物體栩栩如生。這樣由模仿到創新,又親自參加實踐,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動手能力將不斷得以培養。
5.以“評”入手,提高學生動手能力的質量
在生物學教學過程中的合理評價,很有利于實施素質教育,有利于學生的主動發展。學生在動手過程中參與了實驗的設計、步驟的考慮、材料的篩選等各個環節,方案制定好后,讓學生充分討論,評出他們的優缺點,抓住他們細小的閃光點,予以贊許,讓學生享受獲得成功的喜悅。如在開展魚類的綜合實踐活動課時,活動內容較多,有觀察魚鰭內的血液流動、認識魚的外形及各部分的名稱、探究某一魚鰭的作用、觀察魚呼吸時的水流方向、解剖魚并觀察魚的內臟結構、制作魚的浸制標本,要求每一小組設計活動程序,寫出每一個實驗的實驗報告,最后逐一進行評議。評議先在小組間進行,后大組間,評出等級,標本最優者將存放在學校的生物標本室,向學生們展覽。這樣,每組學生的參與熱情都很高,都開動腦筋,都想以最優的方案、最佳的標本取得好成績。
6.以“勤”入手,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
要想讓學生多動手,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教師就要設法搜集足夠多的動手素材和實驗器材,創造條件以滿足學生的需要。平時注意勤收集動植物材料,如樹葉、果實,捕捉一些昆蟲等,這些不起眼的材料等到學生需要動手做實驗時就大有用場了。
7.小結
通過以上幾方面的努力,不但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而且能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更有利于張揚學生的能動性、自主性、創造性,同時也有利于在師生、生生互動中加深師生間的情感交流,促進學生間的團結合作精神。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也提高了他們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王淑學.淺談初中生物教學中學生主體性的發揮[J].內蒙古教育,2010,(10).
[2]宋凱波.讓初中生物教學活起來[J].新課程研究(基礎教育),2010,(05).
[3]徐精合.實踐活動讓初中生物教學更有吸引力[J].學生之友(初中版)(下),2010,(02).
【關鍵詞】生物實驗;用心;有效課堂
生物科學是一門實驗科學,注重實驗是學好生物學的關鍵;初中生物實驗的開展,不僅能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而且能提高學生實驗操作技能,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及科學的實驗態度,并為學生今后進一步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礎。2011版《生物學課程標準》第四部分“實施建議”中也明確指出要加強和完善生物學實驗教學。
但是,面對當前農村初級中學的教學現狀,特別是農村初中生物實驗儀器和藥品的配備遠遠跟不上新課程改革的需要。這就要求我們生物學科教師在進行實驗教學時,必須積極主動探索各種有效策略,才能將課標中要求的實驗做好。通過幾年的生物實驗教學實踐,再加上自己的學習、吸取他人的成功經驗,我覺得從以下幾方面入手可以使生物實驗教學收到良好的效果。
1、用心做好實驗課前的準備工作
俗話說的話:磨刀不誤砍柴工,要上好生物實驗課,首先要做好生物實驗課前的準備工作。
1.1 制定實驗計劃,做好早期準備
實驗課前材料準備是否完善,直接影響實驗教學的效果。所以,教師在新學期開始就應該根據教材內容制定實驗計劃,盡早采集、購買有關的實驗材料、藥品和用具。需提前準備的應盡早準備,以免實驗時措手不及,影響實驗課的正常進行。如:《觀察變形蟲》的實驗,必須在實驗課前三周開始培養,要多準備幾份,以免出現實驗材料不理想的情況;還有些材料受季節性局限,需要先行培養、采集、保存、自制等準備工序。如:在《探究影響鼠婦分布的環境因素》的實驗前到灌木叢間鏟取地表的潮濕、疏松、富含水分的枯腐落葉泥土裝在較大號的黑色方便袋中裝至半袋處。當學生捉到鼠婦交到實驗室時,就將它們放入袋子里的泥土上面,袋口敞開,袋身豎起向上,這樣鼠婦自然會好好的生活在袋子里面,不會跑出來也不容易餓死。
1.2 自主創新,做好自制教具、尋好替代品
農村初中實驗器材短缺陳舊,實驗藥品匱乏,為了保證實驗教學的順利進行,教師要發揮想象,依靠身邊現有的資源,進行整理,制成直觀教具;利用市場上或家庭中常見的材料器具作為實驗替代品。如:在講到植物葉片氣孔開閉時,可以自制“氣孔的張開和閉合”模型來輔助教學,材料很簡單:長條形氣球、縫衣線、打氣筒等。此教具制作簡單,演示的效果形象、逼真。再比如七年級下冊的教材,其中的第一節課就要運用吲哚酚試劑檢測維生素c,然而上級部門目前還沒有為初中生物實驗配發這種藥品,市場上也無法購買到。于是在多次實踐中總結出用碘伏就可代替吲哚酚試劑而很好地完成褪色反應。碘伏在一般的藥店或村衛生室都能買到,且價錢便宜,用量也少。應用此法,能很好地完成這個看似無法完成的實驗。
1.3 認真制定實驗教學目標,精心備課
教師在制定實驗教學目標時,既考慮是否符合教材、大綱要求,又要從學生實際出發,把認知、技能和情感三大目標作為一個整體考慮,缺少哪一個都不是成功的實驗課。其中,認知目標是鞏固、加深和適當擴大已學過的知識,發展學生的觀察和思維能力。技能目標是培養學生的操作技能、技巧和獨立工作能力。情感目標是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認真細致的工作作風以及熱愛勞動,熱愛鄉村,勤儉節約的思想品質。實驗教學的備課是教師對各個實驗項目詳細而周全的具體準備工作,備課時將實驗的項目、實驗目的和要求、實驗的儀器、藥品、用具、實驗步驟與過程及其實驗注意事項等在實驗前做好充分的準備和考慮,編寫成教案。
2、用心生成切實有效的生物實驗課堂
2.1 思想準備工作
初中生依然有好奇、好動的天性,農村學生更是對實驗充滿神秘感,對上實驗課非常感興趣。但大多數學生認為上實驗課只是好玩,缺乏科學態度。這樣不僅使實驗教學效果大打折扣,還有可能出現安全事故。所以,實驗課開始時教師必須先反復向學生強調遵守實驗室守則和實驗規則的重要性,并向學生講清楚其中的利害關系,使學生明白并自覺遵守;另外還可以進行簡單的提問,檢查學生預習情況,也可先進行實驗示范,說明目的、原理、步驟及注意事項。總之,要盡力讓學生養成有組織、有紀律的實驗習慣和良好的實驗作風。
2.2 利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習動機
在生物實驗教學過程中,教師如能有創意地提出一些問題,激發學生思考的興趣注意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并踴躍提出問題。那么這不僅能使學生主動參與、主動探索中學會創新,而且能使學生在這種“問題”的教學中,從小養成問題意識和勤于動腦思考問題的習慣。另外,在教學過程中適時運用粉筆畫、掛圖等使一些生物學科的“術語”與“形體”相結合,適合學生的識記特點,有利于提高教學效果;教師語言也很重要,不僅要做到嚴謹、科學、精練、準確,還要努力做到幽默、詼諧、生動風趣,使之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還可以采用多媒體手段觀看實驗過程,有目的的慢放、重放或靜止在某一畫面上,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總之,要根據教材內容,精心安排,靈活掌握,要多種手法柔和在一起,使得整個教學過程緊湊有序,渾然一體。
2.3 巡視指導,培養學生上好生物實驗課的自信心
在生物實驗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將大多數時間用于對學生的巡視指導,要求學生注意觀察,積極思考。另外對于那些操作技術較強、難度較大的,有的同學會產生畏懼情緒,缺乏自信心。改變學生這種不良的心理狀態是提高生物實驗教學的重要一環。教師在生物實驗教學過程中可以采取以下幾種方法:(1)教師要重視實驗材料的選擇和實驗操作的難易度,應讓學生先做容易的實驗然后做難度較大的實驗,提高學習的興趣,增強自信心。(2)充分發揮生物興趣小組的作用。讓興趣小組的同學做難度較大的生物實驗,這樣起傳、幫、帶的作用。增強了學生上好生物課的自信心。
2.4實驗總結不能忽視
學生實驗結束后,教師要進行總結,總結時應注意做好實驗報告結果,實驗情況評價,對過程中出現的一些操作性錯誤,要及時糾正并加以強調。最后指導學生整理實驗記錄,認真填寫實驗報告,布置學生清洗儀器和整理用品。
總之,在生物實驗教學中,農村教師也可以有效并且成功的利用每一個實驗去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掌握生物學知識和生物實驗技能,培養他們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劉恩山.中學生物學教學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關鍵詞】教學齡前法 情境模擬法 特點 步驟 原則
【中圖分類號】G6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9682(2009)05-0088-02
一、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特點
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使學生通過思想品德課的學習,有一個健康的心理,掌握的一定法律知識,認同祖國,從而能健康地成長,能正確處理個人與他人與社會和國家的關系。初中思想道德教育有自身的特點:
1.初中生的心理特點決定了初中思想品德課不能教條教學
(1)情感:初中生的內心體驗已豐富。他們對社會性的、精神的需要范圍擴大了,對需要的質量要求也提高了。
(2)自我:由于發現了不同于外部現實的內心世界,所以初中生便產生了自我認識和自我評價的欲望和能力。他們開始較為強烈地關注自己的相貌、成就、地位等,并據此確定自己的行動目標和方式。
(3)思維:初中生思維的獨立性和批判性還很不成熟,主要表現是學生容易產生片面性和表面性。他們或者毫無根據地爭論,在論據不足的情況下還固執己見,懷疑一切;或者他們考慮問題容易犯絕對化的錯誤,甚至對人對事容易有偏激情緒,常常抓住一點而不及其余。
初中生在情感、自我、思維三個方面的特點,決定了如果在思想道德教學上僅僅開展教條教學,難以滿足學生的內心體驗要求,也不能引起學生客觀地評價自己,還容易引起反感,難以實現教學目標。
2.初中生自身學習的特點要求教師尊重學生的獨立思考
(1)感知活動的精確性、概括性有了明顯的發展。他們已能根據教學要求去觀察某種對象和現象,并能穩定地長時間地去進行思考。他們在觀察時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特點,進行較為全面、深刻的分析,并能把個別事物同一般的原理、規則聯系。
(2)意義識記開始占優勢。初一年級以上的學生記憶服從于識記的任務和教材的性質,并通過理解來掌握教材內容和各部分教材之間的內在聯系。
(3)抽象邏輯思維開始占有相對的優勢。初中學生在教學活動中,已能根據事物的本質特征和內在聯系進行恰當的判斷和進行歸納或演繹。有的學生還能夠不受事物的具體情節的局限,超出直接感知的事物,提出假設,進行推理和論證;有的還能根據掌握的資料,進行分析和科學實驗,做出判斷和推理,從而發現事物的內在聯系。因此,優秀的初中學生也能有近似科學的預見或理論的創新。
初中生自身學習的以上三個特點決定了初中生思想道德教育不能完全依賴老師的講解,而要尊重學生的獨立思考。學生通過感知活動,運用邏輯思維,理解需要識記的知識。
3.初中思想品德的靈魂教育本質要求教師強調學生內心體驗
思想品德課是一門以德育為主、兼有智育性質的學科,它不僅僅是在傳授知識,更重要地是要培養和提高人的思想政治素質和道德品質,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是要塑造人的靈魂。和其他學科相比,它最突出的特點是靈魂教育,所以,一堂成功的政治課必須要使學生深刻體驗到所要掌握的理論知識,把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因此,在教學中必須重視學生的內心體驗。
二、角色體驗法適用了初中思想品德教學的特點
角色體驗法就是教師根據教學目的和任務,設置一定的情境使學生通過角色扮演,進一步加深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的教學法。角色體驗法就是理論聯系實際的橋梁,將深刻的理論蘊涵在鮮活的生活主題之中,鼓勵學生自主地進行探究、體驗,通過學生的品德踐行和生活實踐,促進思想品德的知行統一。它適用了上述初中思想道德教育的特點:
1.適用了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不能教條教學的特點
角色體驗法是模擬真實問題,讓學生綜合利用所學的知識進行診斷和決策,從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不僅能從角色體驗中獲得知識、經驗和思維方式上的益處,而且能從討論中學會與人溝通,提高學生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
2.適用了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尊重學生獨立思考有真實的細節
角色體驗教學法是把角色扮演作為一種教學工具,使學生有機會身臨其境地將自己置于決策者或解決問題的地位,認真對待所扮演角色所面臨的人和事,認真分析各種數據和錯綜復雜的案情,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3.適用了初中思品德教育強調內心體驗的特點
角色體驗教學法中教學的主體應是全體學生,教師的責任是選擇組織好情境,組織和指導好課堂討論,讓全體學生都參與進來,在角色扮演的特定環境中,對角色所面對的問題進行討論、爭辯,并在此過程中相互學習,促使學生刨根問底地找到最佳答案。因而,它強調全體學生的共同參與和積極思維,強調主動學習,強調學生的內心體驗。這樣可開拓學生思路,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三、角色體驗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主要應把握好三個步驟
1.明確教學目標
即學生通過角色體驗學習所應達到的能力水平及對學生進行測驗的手段和標準。教學目標可分解,既要清楚通過角色體驗要解決教學大綱中什么層次上的什么問題。
2.選擇好情境
選擇情境是角色體驗教學的前提和基礎,情境選擇的好壞決定著角色體驗教學的成敗。情境要明確體現出學生解決問題時所顯現的能力水平;要考慮到學生學習能力、態度的改變,還要考慮學生的條件和狀況。
3.組織實施
(1)要善于提問。注意問題設置的廣度和深度。問題要與學生的實際水平、最近發展區很好契合。從一個問題開始“引爆”,打破已有的均衡,使之困感、使之迷惘、使之失衡。然后,通過學習、討論,建構起新高度上的新均衡,同時埋下打破下一次均衡的因子。
(2)要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讓學生有思考內容、想象空間和思考時間。教師的責任在于為學生提供必要的時間和想象空間,并引導學生思考,這樣才能讓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并積極主動地思考。
(3)要善于總結。應該從有富有意義的情境出發,提供問題發生的情境和解決問題的思路,讓學生從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在經歷問題后,不知不覺地脫離具體升華到抽象,再從抽象回到具體。使生澀的概念、原理真正走進學生的視野,讓他們感受政治的力量撞擊心靈。
四、角色體驗法教學的情境設置應把握的五個原則
在初中思想品德課的教學中,情境設置時應注意把握五大原則:
1.方向性原則
情境設置應以正面教育為主,反面教育為輔。多設置有利于學生愛國主義精神的培養和社會主義信念樹立的情境,有利于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繼承的情境,有利于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情境。設置情境應把握正確方向,唱響主旋律,弘揚正氣,謳歌正義,用積極的例子去激勵學生。
2.及時性原則
情境設置應緊跟形勢,是發生不久的。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感興趣,有新鮮感。如在講到熱愛祖國時,可結合當前金融危機下,我們黨如何千方百計刺激經濟,解決人民的生活困難。運用這種新鮮的時政新聞,切中了學生的關注點、興奮點,使學生在飽滿的精神狀態下完成了學習任務。
3.真實性原則
引用的案例應盡量真實具體,不宜胡編亂造,要注重典型性。如在講要尊敬父母時,講明事件發生的具體時間、地點、人物、過程、結果以及此案引自何處,做到真實可信,現實感強,具有典型性。這樣才能讓學生信服,讓他們真正接受。反之,則會使學生對教師所教所講的知識產生懷疑,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
4.趣味性原則
所設置的情節應生動有趣,生活化、通俗化,適應學生的接受水平。只有這樣,才能引發學生興趣,幫助學生輕松掌握知識。通過一些學生喜聞樂見的情境,使學生感到看起來深奧難懂的知識,其實也親切有趣,易于理解,從而增強了學習的興趣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