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囯产精品一品二区三区-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网站-四房播播网站

學術刊物 生活雜志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普通心理學論文

普通心理學論文精品(七篇)

時間:2022-02-17 00:06:5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普通心理學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普通心理學論文

篇(1)

關鍵詞:師范院校 普通心理學 教學探討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8(a)-0246-02

由于當代社會的競爭激烈,高校對于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師范專業的學生也將面臨著與綜合型大學的非師范專業學生的就業沖擊,那么該如何突出師范專業的優勢?如何更好提高師范專業普通心理學教學的效果,從而更好的服務于將來的教學實踐?本文從教學實踐出發對普通心理學進行教學探討。

1 普通心理學教學的教學意義和教學目標

普通心理學是心理學的一門基礎學科,它研究心理現象發生發展的最一般規律、心理學的歷史、發展趨勢、理論體系、派別和研究方法等;它的內容既要概括各個分支學科的研究成果,從中總結出心理學的最一般規律,又要為各個分支學科提供理論基礎。同時普通心理學是師范院校師范生的一門公共必修課,它是一門涵蓋面廣、抽象性和理論性強的學科,它為教育學、學科教學法奠定了理論基礎,同時也有助于未來的教師們了解學生的心理特點并有效地組織教育和教學工作,有助于教師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質,健全自身人格。

作為一門心理學導論課,普通心理學課程的教學目標主要有:一是使學生初步掌握心理學研究的基本原則與方法,系統地了解、掌握心理學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與基本規律;二是通過普通心理學的學習,激發學生學習心理學的興趣和熱情,引導學生主動去探索心理學的知識,樹立科學的心理觀,形成對心理學的科學認識,并使學生初步具有運用心理學知識,分析問題與結合實際進行研究的能力。

2 普通心理學教學普遍存在的問題

普通心理學對于師范生來說意義重大,然而現實教學卻不容樂觀。作者曾對一所師范院校上過普通心理學課程的師范生進行教學問卷調查,結果發現絕大部分同學都反映存在以下問題。

2.1 教學內容過于抽象,偏向理論

國內師范院校現行的普通心理學教材主要有孟昭蘭編寫的《普通心理學》(北京大學出版社)、彭聃齡主編的《普通心理學》(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黃希庭編寫的《心理學導論》(人民教育出版社)、葉奕乾編寫的《普通心理學》(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梁寧建編寫的《基礎心理學》(高等教育出版社)等,這些教材內容體系基本上都比較全面、系統,涵蓋了心理學的研究對象、研究方法和理論體系等。但是內容全卻不夠生動有趣,心理學概念和專業術語太多,理論性較強,案例較少,對于非心理學專業的學生來說較難理解,從而導致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高。

2.2 認為心理學應該有用,卻不知道如何用

在學習心理學之前她們對心理學抱著美好的愿望,認為心理學應該對于為人處事、自我心理調節、將來的教育教學都有實際作用,但學完心理學之后,她們卻覺得很迷惑,只是記住了一些心理學的概念和原理,卻不知道該怎么將心理學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和教育實踐當中去,理論仿佛很難結合實際。

2.3 心理學教學基本上是傳統的講授法,缺乏互動

由于師范生是第一次接觸到心理學課程,她們不具有心理學系統的專業知識,課堂教學基本上都是采用講授法,但是學生不是對心理學一無所知,她們也具有樸素的心理學經驗和思考,她們對于社會現象和心理現象都有一種樸素的解釋,而形成一種生活的常識,或者是一種習慣化的表達和理解。這些常識和理解有些是符合科學心理學的認識,但也有些是錯誤的。因此在普通心理學的課堂教學中,學生也有參與互動的需求,也想通過與老師同學的互動來證實以前對心理學的理解是否科學。

3 基于教學實踐的教學對策

針對以上問題,筆者經過多年的普通心理學的教學實踐,提出以下對策。

3.1 靈活處理教材內容,詳略得當

以高等教育出版社梁寧建編寫的《基礎心理學》為例,本教材內容詳實,不僅包括了心理現象的全部過程(意識、注意、感知覺、記憶、思維、表象、想象、言語、情緒、意志、動機、氣質、性格和能力),還介紹了心理學的研究對象、研究領域、研究方法、理論學派、心理學的生理基礎,以及社會態度與社會行為等。如果要在兩個學期的時間內按照先后順序把這本書面面俱到地講授完,結果只能是蜻蜓點水,學生只能囫圇吞棗,容易造成消化不良。因此,筆者認為有必要對非心理學專業的師范生減負,摒棄教材中過難、過深的理論,畢竟她們學習普通心理學不是為了去深入研究心理學,而只是為了更好的了解自己進行自我教育以及幫助解決將來教育實踐中的實際問題。比如心理學的生理基礎、言語一章、注意的理論、記憶的生理機制、智力理論等都內容可以適當刪減或略講,降低學生學習的難度,而對心理學的流派、思維、氣質和性格等內容則可以騰出更多的時間精講。

3.2 利用案例和故事來解釋心理學的原理和理論,盡量做到理論聯系實際

理論來自實踐,心理學的很多原理大都也來自生活,教師運用生動的生活事例或小故事導入和講解,可以促進學生的理解,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講述精神分析學派的主要觀點時,我們就可以通過講述希臘神話故事以及《簡愛》等小說里的故事來幫助學生理解戀父戀母情結,用一群狐貍吃葡萄的故事來解釋自我防御機制。在講到心理學的生理基礎時,可以用建筑工人蓋吉的頭骨來引入說明心理的生理基礎不是心臟,而是大腦。講到感覺的適應時可以用“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和“小孩不覺糖甜,老病號不覺藥苦”來解釋。

在每章結束后,可以再設計一些生動的案例,引導學生進行分析,以提高其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比如“張飛審瓜、龐統判案、人怎么就變成了狼、珍珠翡翠白玉湯、毛地黃花治心臟病、長生不死酒的故事、難道他們有遁身術、張飛大戰長坂橋、浴盆里的阿基米德定律”等。這些案例需要學生綜合運用所學原理、理論方能解決,可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思考習慣和提高其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3.3 合理利用多媒體技術

采用視頻、圖片等方式來展示心理原理和心理現象等內容。心理學的很多理論都來自經典實驗,但現實條件不允許都重復做這些實驗,因此我們可以多媒體技術,通過播放心理學經典實驗視頻就可以達到同樣的效果。例如講到華生行為主義的主要觀點時,可以讓學生看“小阿爾伯特的故事”;講到經典性條件反射和操作性條件反射時,可以播放巴甫洛夫和斯金納的實驗視頻;在講到感覺的作用時,可以播放“感覺剝奪實驗”的視頻片段;在講到睡眠與夢時,可以給學生觀看“說夢解夢”的視頻片段,來幫助學生理解如何解夢;在講到腦的結構和功能以及裂腦人的實驗時,可以采用圖解的形式進行解釋;在講到性格的解釋時,可以播放“性格色彩解析”的視頻來幫助學生更深刻理解性格的分類等。這些實驗視頻和圖片具有直觀形象性,能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增強學生對心理學理論的理解。同時看這些實驗視頻也可使學生了解和掌握心理學研究者研究心理現象的方法,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以及嚴謹治學的精神,對于將來走上教育崗位的師范生的工作和學習都具有重要意義。

3.4 在課堂中讓學生參與到互動的心理游戲和現場實驗中

例如在講到記憶時,可以現場做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的測驗來測短時記憶的容量以及長時記憶的特點;講到無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時,可以組織全班同學做這方面的趣味測試,讓學生自己找出無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不同點和特點;講到感覺后像時,可以現場做正后像和負后像的實驗,讓同學在頭腦中產生直觀圖象;講到思維的解決策略時,可以用“河內塔”實驗進行現場演示;在講到創造性思維和創造想象如何培養時,可以采用幾個創造性思維和創造想象培養的方法讓學生現場體驗;在講到想象的作用時,可以教學生現場做一個想象放松的練習等。這些心理游戲和模擬實驗能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到心理學規律的來源,增強了學生對心理學知識的理解,同時,也提高了學生普通心理學學習的自覺性。

3.5 結合心理學知識點做相關的心理測驗,讓學生從專業的角度了解自己

青年學生的自我意識觀念很強,經常會在網上尋找一些心理測驗來了解自己。但由于網絡心理測驗良莠不齊,有的心理測驗不夠準確,甚至有的測驗結果會誤導學生。因此,在專業的心理學課堂上,老師可以根據所講述的內容,引導學生做專業的心理測驗,如情緒測驗、情商測驗、氣質測驗、內向型外向型人格測驗、霍蘭德職業興趣測驗、場獨立性和場依存測驗等。這些測驗可使學生了解到自身的某項心理特質及個體差異,增強心理學的實用性,提高學習的興趣,也能更好的進行自我教育和自我調節。

3.6 設置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在思考中學習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與學生日常生活相關的問題或社會熱點問題引出要講授的內容,如以“為什么女生愛減肥?”來引出動機的主題;以“如果你想認識一個人,該從幾個方面去了解呢?”引出性格的特征;以“日久生情符合科學原理么?”引出情緒和認知過程的關系等;如為了使學生熟練地理解知覺的特征,可以設計一串實例提問:乒乓球臺桌面為什么漆成墨綠色?變色龍為什么要變?為什么老師要求學生在課本上做記號?教師為什么都是用紅墨水改作業?有經驗的老師講到重難點時,為什么要加強音量、提高嗓門?將學生置于問題情境中,可以激發其解決問題的興趣、欲望,促使其對問題情境的領悟,提高其解決問題的能力。

3.7 通過課前提問、課后布置練習來復習上節課的內容

在對上課形式和內容進行改進后,很多同學都會被課堂內容所深深吸引,深刻理解了心理學的知識點,但也會有部分同學忽略了對知識的掌握和背誦,所以要經常在下次課前讓學生回憶復述上節課的內容,每章講完后及時小結并布置課后思考與練習或小論文等形式來加強鞏固。同時對課堂提問和練習等環節計入平時成績當中,增強學生主動參與、積極復習的學習行為。

綜上所述,在師范生的普通心理學教學中,既要重視在普通心理學教學中,既要重視基礎理論知識內容的傳授,又要重視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既要注意教師的教,又要注意學生的學,把教師和學生兩方面的主動性、積極性都調動起來,才能提高普通心理學的學習效果。

參考文獻

[1] 彭耽齡.普通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2] 王麗秋.讓《普通心理學》輕松地映入學生的心靈[J].淮北煤炭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31(5):179-181.

[3] 田浩.普通心理學教學反思與實踐[J].河西學院學報,2011,27(3):87-90.

[4] 馬燕.普通心理學課程實驗教學之思考―― 基于高師院校教育學本科專業[J].和田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9(4):51-52.

篇(2)

再過八天,三年的本科函授將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本以為寫完畢業論文,考完最后的幾門課程就全部結束了,誰知還有一件麻煩事等著我們去做,那就是填一份畢業生登記表。翻開看看,其他欄目倒是比較容易填的,花工夫的就是“自我鑒定”這一欄了。中午,上完課回家,匆匆吃完飯就跑到房間寫起了草稿,涂涂改改,整整寫了兩個小時才完工。現將完稿發到這里,算是存個檔吧。正文:

通過三年的本科函授學習,本人在思想認識、業務知識和專業技能方面都有了較大的提高。現概括如下:

(一)思想方面:本人在函授期間,能認真學習學院開設的《人格心理學》、《教育社會學》、《咨詢心理學》、《兒童發展心理學》等課程,對各種教育學和心理學理論有了較系統的了解和把握。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通過對兒童發展心理學理論的學習,本人了解到教師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要尊重、關愛全體學生;通過對人格心理學理論和咨詢心理學理論的學習,本人明白了只懂傳道、授業、解惑的教師不是合格的教師。合格的教師不僅關注學生的學習,更關注學生的心理。塑造健康的人格和培養樂觀上進的心態是他們共同的目標。

(二)業務知識:三年的函授學習,實質上面授只有三個月左右。時間雖短,但本人覺得受益還是很大的。特別是學習了《教育原理》、《普通心理學》和《現代教育理論與實踐》之后,本人覺得自己的理論水平提升了許多。平時,本人會不由自主地把所學的理論運用到自己的教學和教育實踐中,效果都是相當不錯的。工作之余,本人還會積極地撰寫教學論文和教育案例,制作個人智客,并有多篇論文和案例獲得了縣級一、二、三等獎,個人智客在蒼南縣首屆教師智客、博克大賽中獲得二等獎。

(三)專業技能:本人是一名班主任。班主任的職責是管理好班級,為全體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怎么樣的班級才算是一個好的班集體呢?函授學習之后,我明白了一個良好的班集體的標志是:①班集體有了一個較穩定的、團結的領導核心,班干部能獨立開展各項工作;②班級目標已成為學生個體的奮斗目標;③學生是非觀念強,有正確的集體輿論和班風。這樣的班集體不是憑空產生的,它是班主任血汗和智慧的結晶。三年的函授,我還學到了班級組建技能、心理輔導技能、處理突發事件技能等,它們給予我無窮的智慧,讓我的學生越來越信賴我。

篇(3)

一、思想認識方面:

本人在函授期間,能認真學習學院開設的《人格心理學》、《教育社會學》、《咨詢心理學》、《兒童發展心理學》等課程,對各種教育學和心理學理論有了較系統的了解和把握。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通過對兒童發展心理學理論的學習,本人了解到教師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要尊重、關愛全體學生;通過對人格心理學理論和咨詢心理學理論的學習,本人明白了只懂傳道、授業、解惑的教師不是合格的教師。合格的教師不僅關注學生的學習,更關注學生的心理。塑造健康的人格和培養樂觀上進的心態是他們共同的目標。

二、專業技能:

本人是一名班主任。班主任的職責是管理好班級,為全體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怎么樣的班級才算是一個好的班集體呢?函授學習之后,我明白了一個良好的班集體的標志是:

①班集體有了一個較穩定的、團結的領導核心,班干部能獨立開展各項工作計劃;

②班級目標已成為學生個體的奮斗目標;

③學生是非觀念強,有正確的集體輿論和班風。這樣的班集體不是憑空產生的,它是班主任血汗和智慧的結晶。三年的函授,我還學到了班級組建技能、心理輔導技能、處理突發事件技能等,它們給予我無窮的智慧,讓我的學生越來越信賴我。

三、業務知識方面:

三年的函授學習,實質上面授只有三個月左右。時間雖短,但本人覺得受益還是很大的。特別是學習了《教育原理》、《普通心理學》和《現代教育理論與實踐》之后,本人覺得自己的理論水平提升了許多。平時,本人會不由自主地把所學的理論運用到自己的教學和教育實踐中,效果都是相當不錯的。工作之余,本人還會積極地撰寫教學論文和教育案例,制作個人智客,并有多篇論文和案例獲得了縣級一、二、三等獎,個人智客在蒼南縣首屆教師智客、博克大賽中獲得二等獎。

篇(4)

一心理學史課程存在的問題

1心理學史課程結構及教學體系的問題

心理學史包含了古今中外心理學方方面面的內容,理論龐雜,流派繁多。既有科學心理學建立之前的心理學思想,也有現代心理學的最新發展,既有中國心理學史的內容,也有西方心理學的理論和流派。傳統的做法是把心理學史分成兩大塊,即西方心理學史、中國心理學史,但這種劃分給教學造成極大的困難,因為有關心理學史的課程只有五十多個課時,這樣一來,心理學史的教師不得不有所取舍。通常,中國心理學史就成了這種教學體系安排的犧牲品,心理學史課程實際上變成了西方心理學史的獨角戲,致使很多學生對中國心理學史的了解較膚淺,并存在一定的偏見,提到心理學及心理學家,學生言出必稱“西方”,很少有人想起中國心理學,這對于繼承和弘揚我國的心理學思想、心理學的本土化,推動我國心理學的發展是不利的。

2教學方式與評價的問題

心理學史教學方面,長期以來采取的都是教師課堂講授的方式,雖然心理學史的內容方面也有人本主義的學生中心、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但實際的課堂上往往采取的仍然是“教師認真講、學生拼命記”的思路,學生戲稱教師是“用行為主義或認知主義的方式教授人本主義的內容”,學生通過這門課程的學習所記住的也就是這樣一些事實性知識,并沒有真正在思維能力上有所提高,這也是造成部分學生對心理學史不感興趣、不愿意學習心理學史的一個重要原因。另外,因為課堂上教師與學生之間缺少對話,缺少互動與溝通,這樣心理學知識對學生而言只是紙上談兵的理論,學生在教師主導的課堂上缺少話語權,喪失了思考的空間,弱化了創新的可能性。與此相適應,考試的內容也以概念理解和理論比較為主。在這樣的教學下,學生大多習慣了上課記筆記,考前背筆記,考試回憶筆記的學習方式,并沒有真正從心靈深處去感知、去理解、去領悟心理學知識并發展自己的能力。

二心理學史課程結構與教學內容的調整

盡管心理學在西方獲得了更多、更快的發展,但心理學史應該是世界的心理學史和一般性的心理學史,而不是西方心理學史。因此,我們在心理學史教學中,應以整體的觀點看待世界心理學的歷史發展,把心理學史講授成“通史”。

在結構安排上可以分為心理學思想史、心理學學派和心理學發展新趨勢三大部分。而在介紹中國古代心理學思想史的內容中,可以拋棄那種以歷史時期劃分中國古代心理學思想史的傳統做法,改重要人物、重要著作作為描述的對象,以對心理學思想的貢獻作為標準,符合這一標準的人物和著作就加以闡述,這樣的處理方式既提升了我國心理學史的地位和影響,又有效節約了課時,提高了心理學史課程的教學效率。

心理學流派作為心理學史的重要一部分內容,在教學中應增加對各理論、學派之間關系的比較,特別是對心理學歷史中反復出現的問題如身心關系問題、心理學的研究對象、研究方法、學科性質等問題,它們是貫穿各個理論、學派的核心問題,用這些核心問題可以聯結各理論,同時對個理論流派的論述又能加深學生對這些核心問題的認識。

最后是增加對心理學最新發展趨勢的介紹。心理學歷史都是一脈相承的,它總是沿著某種特定的歷史線索從過去延伸到現在,并會向未來不斷延伸,相比之下,大部分心理學史教材講授的基本是20世紀60年代之前的發展,事實上,20世紀80年代以后,許多心理學的新興取向已經極大影響了現代心理學研究。比如文化心理學關于不同文化下認知、情緒、動機差異的研究,積極心理學關于積極情緒、主觀幸福感的研究,都在很大程度上改變和重塑了現代心理學的形象,應該在心理學史教學中給予適當的介紹,本部分內容我們是通過專題講座的形式,既彌補了課時少的不足,再加上專題講座貼近學生的實際需要,因而學生的參與意識特別強,學習的積極性特別高,效果良好。

三教學方式與評價手段的改革

1課堂講授與師生討論相結合

對于心理學史的基本理論觀點,主要采取課堂講授的方式,并在教師講授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對有關理論進行討論、質疑。這種討論有時候是由教師組織,但更多的時候則是由學生自己組織、自己點評,這樣的課堂氣氛非常活躍,效果也很好。除此之外,師生還可通過電子郵件、天空教室等形式交流、討論,其頻度遠比普通答疑要高,并且不受時間或其它非常因素的影響。

2探究學習與小組合作相結合

心理學史課程是一個包含著許多問題的課程,有些問題直到現在還沒有定論,我們在教學中選擇一些經典的研究主題,讓學生先動手查找相關資料,在個體獨立探究的基礎上再采用小組合作交流的方式進行,既促進了學生對所選擇主題的知識的深層理解和靈活運用,又培養了學生合作精神和人際溝通的能力。

3原著閱讀與研究性學習相結合

心理學史是與許多偉大的著作密切聯系的,它們構成心理學發展的基石。現有心理學史教材,雖然羅列著名心理學著作,但是教材中對于原著內容的忠實引述并不多,大部分內容都屬于轉述性的,這種轉述雖然具有省時、明晰等優點,但同時可能具有曲解原意的缺陷。因此,鼓勵學生自主閱讀原著、自主積累資料,并要求學生提交兩篇讀書筆記,在此基礎上組織學生進行交流和研討,尋找新的研究課題,并指導有共同興趣的學生,沿著所選定的課題進行研究,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及能力。目前,已有不少同學通過教師的指導,找到了研究的主題,有的同學還通過后續的不斷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通過研究性學習的嘗試,學生的研究熱情得到了調動,研究能力也得到了極大的提高。

4自學與主講相結合

心理學史課程是一個浩瀚的知識海洋,學生只有具備了較強的自學能力,才能真正適應心理學史課程的學習,我們在教學中對心理學家的生平和他們的主要心理學觀點,讓學生先查閱相關資料,了解心理學大師生平的重大生活事件、獨特的個人經歷及與其思想傾向性之間的關系,鼓勵他們自己動手制作,讓學生走上講臺來講解介紹,這樣做,不僅加深學生對相關內容的掌握,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提高了教學效果,而且它還能培養學生對心理學史課程的情感。

“好的理論最實用”,通過對心理學史教學方法的改革,既使學生“知曉”了心理學史的核心問題,又讓學生“理解”了心理學的演變歷程,把握心理學的歷史圖景,同時,又能“運用”掌握的概念和理論去分析歷史、重塑歷史,做出自己的評價和判斷。

5運用多種評價手段全面考察學習效果

心理學史課程的評價必須以教學目標為依據,兼顧課堂

表現、學期考試、論文撰寫等形式,滿分100分。記錄課堂表現的目的重在促進學生的主動性學習和參與熱情,激發學習興趣,學期考試在于了解學生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掌握以及簡單運用的情況,撰寫論文則在于考察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具體分值為:課堂表現20分,學期考試50分,論文撰寫30分。

課堂表現不僅包含學生出勤情況等量的考核,更重要的是評估學生參與課堂討論、提出創造性見解的質的情況。學期考試不僅考察學生的知識面,也注重考察學生心理學史問題的理解、分析、綜合、評價等。論文包括小組合作學習、學習主題報告、讀書筆記等,有力促進學以致用,這樣,心理學史在學生頭腦中變得鮮活了,不再是單用來考試的學科了。

四改革的效果與建議

1改革的效果

通過幾年的心理學史課程建設與教學改革的嘗試,取得了良好教學效果,特別是通過教學方式和評價手段的改革,基本上形成了研究型教學為特色的課程。學生是教學的根本,本課程教學在學校進行的學生多次測試中,均獲得一致好評。學生反映心理學課程內容實在、形式活潑,通過這門課程的學習,他們不只是學到了知識,還在能力、方法、科研等方面得到了增長。

2建議

教學改革往往需要教師和學生投入更多精力和時間,但是,學生的學習時間是個常數,如果各門課程同時都開展教學改革,都要求要學生付出額外的時間來完成,無疑大大加重了學生負擔,并給學生帶來一定的焦慮和緊張,尤其是二、三年級的每學期同時開設6~7門專業課程,這種時間資源的沖突現象更為明顯,因此,整個課程設置需要優化重組。

心理學史課程已經被公認屬于為數不多的心理學核心課程之一,而為了發揮它的核心課程的作用,心理學史課程的課時需要增加。目前多數學校普通心理學都設置了兩個學期共120個學時左右的課程,而心理學史只有一個學期50個左右的課程,沒有給課堂討論、實踐教學留有足夠的空間。

最后,心理學史課程教學改革要求教師應轉變在教學活動過程中的角色,要從一個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轉變為學生探索知識和發現知識的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教學應建立在深入研究的基礎上,教師要對所授課程及其相關領域有深入的研究,并且能夠及時將自己的研究成果吸收到教學中,把學生當作科研成果的第一讀者,做到科研反哺教學,教學與科研相長。

參考文獻

[1]田浩.心理學史課程教學改革思考[J]_贛南師范學院學報,2008(2).

篇(5)

[關鍵詞]公共心理學 課程建設 活動性 應用性

[作者簡介]張莉(1963- ),女,重慶人,重慶廣播電視大學,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教育心理學。(重慶 400052)廖全明(1968- ),男,四川營山人,成都師范學院教育系副主任,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為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四川 成都 611130)

[中圖分類號]G64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3)02-0135-02

公共心理學課程是高校教師教育類專業的一門必修課程,承擔著為學生傳授教育教學必需的心理學基本理論、促進學生教育教學能力的形成和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等重任,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生活樂趣等方面具有其他課程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整個教師教育課程乃至專業課程體系中居于基礎的地位。但目前學生普遍反映不愿意聽公共心理學課,為了改變學生對公共心理學課學習積極性不高的現狀,應以實踐應用性教學目標為中心,在教學模式、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考試與題庫建設和教師隊伍建設等方面進行教學改革,以推動學校“教學應用型大學”戰略的具體實施。

一、公共心理學教學突出實踐應用性改革目標的必要性

公共心理學課程教學的現實狀況不容樂觀,學生對課程教學產生的真正效益并不“感冒”,普遍反映課程內容與現實實踐嚴重脫節,學生學、教師教的積極性都不高,實際教學效果離教學要求存有較大差距。造成公共心理學教學的現實原因是多方面的,如課程教學與學生真正關心的現實生活問題、教育教學實際問題缺乏必要聯系,不能為學生學習、生活提供切實的指導;教學內容偏重于心理學基礎知識的簡單介紹,忽視相關技能的培養,學生不知道如何將知識運用于教育教學實踐中等。公共心理學課程的學習要建立在豐富的個人生活經歷和工作經歷的基礎上,在學生面對新的心理學知識體系的前提下,實現理論學習到實踐操作的轉化,這是公共心理學教學必須解決的現實問題,公共心理學教學必須確立新的教學目標,突出活動性和應用性。

從公共心理學課程的教學內容來看,主要由普通心理學、教育心理學、發展心理學及社會心理學等部分組成,高校公共心理學課程的實踐應用性教學目標是傳授心理學知識應以“基礎”為主,強調“應用性”,使學生了解心理學的基本現象、主要概念和主要理論與生活現象和教育現象的聯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通過“活動性”,培養學生運用心理學知識分析和解決教育教學實際問題的能力。為了實現公共心理學教學的實踐應用性改革目標,需要對教學內容、教學模式、教學手段、考試方法與試題庫建設以及教師隊伍建設等方面作必要的調整。

二、突出活動性和應用性,改革教學內容

教材選擇在實現教學目標中有特殊重要的地位。盡管各高校對心理學教學目標描述相近,但所選用的公共心理學教材可能不同,在不同時期也會有變化。如長江師范學院曾經使用華東師范大學葉奕乾教授主編的公共《心理學》教材、北京師范大學章志光教授主編的公共《心理學》教材,教師自編的《心理學》教材,還專門建立了心理學題庫,但效果總是不太好,講授內容總是按照從心理現象的生理機制開始,然后講認知、情緒、意志和個性的模式,學生聽起來枯燥無味,教師講起來生搬硬套,課堂氣氛沉悶。在教學過程中,筆者對教師的參考書籍做了統計,主要有彭聃齡教授主編的《普通心理學》(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黃希庭教授編寫的《心理學導論》(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孟昭蘭教授主編的《普通心理學》(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等,這反映出公共心理學課程的教學內容仍然沒有脫離普通心理學的結構模式。要改變高校現有公共心理學教學現狀,應以實踐應用性教學目標為依據,從改革教學內容入手。

首先,在心理學的基礎理論部分,要減少對通俗易懂的概念的講解,增加社會關注較多的熱點心理現象的分析。在原來的講解中,傳統心理學的基本概念如感覺,要講、要背,還要舉出大量的例子來說明。講完一個概念后,一節課時間已經所剩無幾,但學生卻感到沒有多少收獲。其實對感覺等心理現象,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概念,只需稍加提示即可,不需要花整節課的時間講授。但對于社會關注較多的熱點心理現象,如在重慶萬州發生的,網絡中出現的木子美、獸獸現象等,學生關注較多,社會也較為關注,而且其中蘊涵著非常豐富的心理學規律與知識。這要求我們站在實踐應用性的角度上,審視心理學的現狀和未來,既保留傳統教材內容,又增加反映學科最新發展水平的內容,讓學生對心理學有基本認識,但又不脫離學生生活實際。如可增加心理現象腦成像研究成果、無意識心理、內隱記憶與外顯記憶問題、情緒對認知和行為的影響與情緒調節、智力理論的新發展和“大5人格”理論等。

其次,要加強對心理學研究方法和研究過程的介紹。不能生搬硬套,要在介紹研究成果時順便講授研究過程和研究方法。如跟學生說認識觀念會影響情緒,跟學生講影響學生情緒的認識觀念有哪些,學生聽起來就可能似懂非懂,感覺好象是教師把一些判斷句與一些情緒詞語生生扯到了一起。但如果講研究過程,即使是很通俗簡單的介紹,情況也可能要好很多,因為學生可從中理解心理現象的發生機制,聽了以后能夠對心理現象說出原因。

再次,增加心理活動課的教學內容與比例。心理活動課以活動為主要載體,以全面優化學生的觀察、記憶、思維、想象、情感、意志等心理素質為主要目標,使學生能更好地適應社會生活,保持心理健康。公共心理學的各個章節都可以設計相應的活動性教學內容,如在知覺一章中可結合自我知覺設計“認識我自己”“我是誰”等活動,在思維一章中可結合思維類型設計“動手又動腦”等活動,心理活動課內容還可以與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結合起來,通過角色扮演、行為訓練、認知討論、游戲活動等形式進行。

最后,要強化應用性的內容,使學生能學以致用。突出介紹教育心理學、發展心理學、咨詢心理學、醫學心理學、銷售心理學等應用領域的研究成果,如行為矯正情緒調節、老年人的行為調適等,這些內容學生感興趣,可操作性較強。

筆者認為,要搞好高校公共心理學課程的教學,提升教師教育水平,凝練特色,促進高校教學水平上一個新臺階,首先應改革教學內容。改革教學內容,不是重新選擇教材,不是不痛不癢地改變其中的某部分內容,而是要從根本上改變,讓學生感到教師講授的內容對學生有用,對提升生活質量和學習效果有幫助。

三、突出活動性和應用性,探索新的課程教學模式

公共心理學教學需要讓學生掌握心理學基礎概念和理論,幫助學生完善自我,形成健全人格,促進學生善于應用心理學基本知識分析教育教學實際問題,形成教育教學能力。這決定了心理學教學既要有學科教學的方法,又要有活動教學的方法。特別是在學生缺少感性認識的前提下,學習心理學理論和規律離不開活動教學方法的全面實施。具體來說,新的心理學課程教學模式主要包括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改革兩個部分。

首先,體現為活動性與應用性的教學方法的變化,包括以下教學活動成分的顯著增加:一是討論活動課。傳統的心理學課堂教學模式幾乎是教師的“一言堂”,一節課下來學生說不上幾句話,當然不是學生不愿意說,而是根本就沒有機會說。學期結束時,學生只能依賴死記硬背通過課程考試。如果在公共心理學教學中運用討論課,想辦法讓更多的學生參與活動,將對培養學生積極思考和實踐應用的能力產生很好的作用。一般來說,在一個學期中,可安排2~3次討論課。討論課前要跟學生提要求,如事先查閱文獻、寫出討論提綱,對某一問題形成自己的看法等。討論課上學生嘗試運用心理學知識分析現實心理現象和社會現象,獲得關于同一問題的多方面的心理學觀點,可有效培養學生的理論思辨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二是演示實驗課。傳統心理學課堂是沒有實驗課的,學生參與教學的機會很少。心理學實驗課對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以及加深學生對書本理論知識的理解具有課堂講授課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學生眾多,雖然開設實驗室實驗課缺乏現實可行性,但完全可以嘗試開設演示性心理學實驗課,如“注意的廣度”“顏色的混合”和“大小恒常性”等實驗,以很好地增加學生對常見心理學現象的另一種奇妙視野和獨特理解。心理學教研室要能夠形成制度,如演示實驗項目教研制度、心理學實驗方法學習制度等,特別是實驗方法學習制度,讓大家先學習,教師先具備了基礎,以開展好心理學實驗教學活動。三是課外練習與實踐作業。公共課心理學教學過去很少布置作業,這是教師上課的通病,特別是隨著各高校對公共課教學重視程度的降低、高校工作重心向學科建設的轉移,這種情況更為明顯,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任課教師的工作態度和教學觀念。學生缺少練習和動手的機會,學習效果常常很不好,這是造成學生諸多怨言的重要原因。對作業的布置,不一定要每周都有,但一學期下來至少要有3次甚至更多,才可以達到一定的教學效果。作業形式可靈活多樣,如課后思考與練習、寫小論文、關于教育心理現象的主題演講、小板報、小講座等。

其次,教學手段的顯著變化。社會政治經濟的發展、高校辦學品位的提升為高校改善辦學條件帶來了機會,教室變成了多媒體教室,實驗室裝上了現代化的實驗控制系統。現代化教學手段的大量使用,為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提供了可能。在公共心理學課程教學中,至少要充分利用好以下兩方面的現代化教學手段:第一,多運用多媒體技術等現代化手段進行教學。教師備課、寫教案、講課都可使用計算機。使用現代化手段備課和教學,不僅節省了課堂上板書的時間,加大了教學內容的信息量,使教學更加生動、形象,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而且便于教師根據學生的反饋和新的教學需要,隨時補充和調整教學內容。在具體教學中,可盡量多地使用圖片、幻燈片、模擬情景片等手段,把心理學概念、理論、觀點以直觀的形式呈現在學生面前,把“靜止”的知識變成“活動”的現場。第二,充分利用網絡輔助教學平臺。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學生已經將校園局域網當作課程學習的重要資源。一些優秀的教學錄像帶、經典的心理學實驗(如艾賓浩斯記憶實驗)等內容,如果放在課堂教學上,必然占用較多的時間,如果舍去會較為可惜,因為這些內容對拓展學生視野、豐富學生感性認識、促進學生對心理現象的科學認識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可考慮將這些內容放在校園局域網的課程資源平臺上,不僅拓展了課堂教學的有限空間,而且也給學生提供了探索自我心靈的更多機會。

四、突出活動性和應用性,改革考試方法,建設案例庫

一般來說,各高校公共心理學課程學生學期成績主要由兩部分組成:期末考試成績(占70%),作業(占30%)。無論期末考試還是平時作業,都是對知識記憶的強調和運用知識分析固定問題的現實狀況,并不能較好地反映學生健全人格和教育教學能力的發展情況。在公共課心理學的成績評定中,建議分成三部分,分別是考卷分數(占60%)、活動課分數(占20%)、平時作業(占20%),即適當降低期末考試分數的比重,這樣既可以考查學生的知識面,也可以了解學生人格與能力的基本情況。

為了貫徹實踐應用性教學改革目標,建議進行心理學案例庫建設。案例庫的內容應包括:經典的心理學實驗案例,運用心理學知識分析社會熱點問題案例,良好的師生關系案例,分析與處理學生學習、行為以及社會適應問題案例,常見心理現象分析案例等。案例庫在初步形成后,可進一步擴大規模,完善形式,提高案例及其分析的質量,并拓寬案例庫的使用范圍,使之成為配合公共心理學教學、有效檢驗教學效果和促進教學目標實現的較為全面的資料庫。

五、突出活動性和應用性,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公共心理學的育智、育能和育心功能相應地對任課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心理學教師不僅要有精深的專業知識、豐富的基礎教育教學經驗、現代教育觀念,還要有良好的品德、健全的人格以及更高的教育教學能力。但由于任課教師本身工作經歷的限制、工作態度與教育觀念的狹隘,造成其心理學教學難以取得應有的效果。為了與實踐應用性教學改革目標相適應,在教師隊伍建設方面可做以下工作:

做好新教師的選拔引進工作。總體上看來,各高校心理學教師隊伍教學水平參差不齊,部分教師的專業基礎還不夠扎實,個別教師甚至還存在教學態度不端正的問題,如有的教師認為現在上課好不好無所謂,甚至會說“我不上課又怎么樣,你找別人啊,你能找到別人嗎?”教師對自己的工作始終沒有一種危機感。當然引進新教師不僅是為了營造一種競爭的氣氛,也是為了提升教學水平,因為教學水平要建立在淵博的學識基礎上,不然無法談及豐富的信息量和課堂的即興發揮。

制定合理有效的激勵和競爭機制。目前,各高校基本上都實行了每學期的學生評教和領導評教制度。但高校內人際網絡相對單純,領導們評教時往往會照顧大家的面子,不敢把分數打得太低,這樣容易使領導的評價失去客觀性,所以不妨以學生評教作為根本依據,制定必要的獎勵與懲罰制度。活動課的增加、理論與實踐的結合與考試方法的變化無不考驗著教師既有的教學觀念,但這些改革與學生的學習興趣或者說學習積極性與效果緊密相關,因此以學生評教結果作為心理學課程教學效果的根本標準是必要的。

加強心理學教師與學生教育實習的聯系。實際上,讓每一個心理學教師都從事中小學教學顯然不現實,但在組織上保證心理學教師充分參與學生的教育實習是可行的,如參與學生的試講、擔任實習指導教師以及實習檢查等。這樣不僅可以督促學生的教育實習效果,還可以接觸中小學教學實際,彌補自身工作經歷、感性認識的不足,特別是對中青年心理學教師,要讓他們參與學生的中小學教學實習,并形成制度。

在突出活動性和實用性特色后,學生評教的滿意率得到了提高,公共心理學課程的教學效果得到了提升。雖然我們在課程建設上取得了一些成績,但離學生及社會的期望仍有距離。高校公共心理學課程建設的目標是要做到真正讓學生滿意,讓高校各個教學系院滿意,讓全社會滿意。為此,還需要廣大教育工作者不斷努力。

[參考文獻]

篇(6)

一、中國民族心理學研究現狀

后,尤其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民族學界在民族心理學的研究內容方面,逐漸擺脫了前蘇聯有關民族心理學研究的影響,將民族共同心理素質作為民族心理學的一個層次進行研究,同時構建中國民族心理學的研究方向、原則、內容,逐漸將中國民族心理學納入心理學的范疇。具體來說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民族共同心理素質”這一概念受到了普遍關注。建國以來,民族學界受前蘇聯民族學研究的影響,把主要目標投向民族共同心理素質的研究。斯大林在《和民族問題》一文中指出:“民族是人們在歷史上形成的一個有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以及表現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質的穩定的共同體。”在這個定義中,民族共同心理素質作為民族四個特征之一,受到了異乎尋常的關注,許多學者著書立學,(注:參見熊錫元:《略論民族共同心理素質》,《民族研究》1983年第4期;吳團英:《試論民族共同心理素質及其發展變化的特點》,《內蒙古社會科學》1988年第1期;吳團英:《民族心理素質是民族最具普遍性的特征》,《求是學刊》1982年第2期;顧學津:《民族共同心理素質在民族識別中的作用》,《中南民族學院學報》1984年第1期;徐杰舜:《也談民族共同文化心理素質》,《民族研究》1990年第3期;賀國安:《劉克甫談共同心理素質與民族自我意識》,《民族研究》1989年第4期;修世華:《關于“共同心理素質”的思考》,《中央民族大學學報》1995年第1期。)對民族共同心理素質的內涵、外延進行了概括。其中以熊錫元和吳團英對民族共同心理素質進行的概括最具代表性。熊錫元認為:“民族共同心理素質是一個民族的社會經濟、歷史傳統、生活方式以及地理環境的特點在該民族精神面貌上的反映。其特征為通過本民族的語言、文學藝術、社會風尚、生活風俗、以及對祖國和人民的熱愛、對鄉土的眷戀,表現出自己的愛好、興趣、能力、氣質、性格、情操和民族自豪感。”吳團英認為:“民族共同心理素質就是民族的共同心理特點,它由民族情感、意志、性格、氣質及民族自我意識等諸種要素構成。”(注:吳團英:《試論民族共同心理素質及其發展變化的特點》,《內蒙古社會科學》1988年第1期。)在對民族共同心理素質的特點理解方面,學者們大多認為民族共同心理素質具有穩定性、持久性和漸變性;但在對民族共同心理素質的名稱方面,分歧很大。民族性格、民族情感、民族精神、民族意識以及民族自我意識均成為民族共同心理素質的代名詞。甚至《中國大百科全書·民族卷》在對民族性格、民族意識、民族感情等詞條的解釋中,均寫著參見民族共同心理素質。

第二,民族心理研究方興未艾。隨著研究的進一步深入發展,一些學者逐漸注意到對民族心理的研究受到了斯大林關于民族定義四個特征之一的民族共同心理素質的限制,于是開始將民族共同心理素質納入心理學分支民族心理學的研究范疇。20世紀90年代以后,一些作者從不同角度對民族心理作了研究。(注:參見周星:《民族心理論》,《寧夏社會科學》1992年第1期;童列春:《中國民族心理形成的四個歷史時期》,《理論月刊》1991年第4期;李尚凱:《民族心理研究概論》,《新疆社會科學研究》1990年第3期;熊錫元:《民族心理與民族意識理論問題補遺》,《中央民族學院學報》1993年第6期;戴慶渲:《民族心理及其結構層次芻議》,《學術論壇》1990年第2期。)戴桂斌認為民族心理由民族心理素質(包括民族的性格與能力)和民族心態(如民族樸素的社會信念、價值觀念及民族情趣等)兩個部分組成。(注:參見戴桂斌:《略論民族心理》,《青海社會科學》1988年第1期。)秦殿才認為民族心理分為民族的心理素質、價值體系、思維方式三個要素。(注:參見秦殿才:《改革開放與民族心理結構的調整》,《內蒙古社會科學》1988年第1期。)榮·蘇赫認為,民族心理劃分為四個層次八個要素:(1)民族群體價值觀念及其指導下的民族群體規范,包括價值觀念和規范意識以及同時產生的民族情感、民族意志三個因素;(2)民族個性心理特征,即民族氣質、民族能力(后天的熟練技能)、民族性格;(3)民族思維方式;(4)民族自我意識。(注:參見榮·蘇赫:《簡論民族心理和階級心理的辯證關系》,《內蒙古社會科學》1988年第1期。)戴慶渲認為民族心理結構應該由四個層次八個要素組成:第一層次,民族自識性及同時產生的民族情感、民族意志;第二層次,民族思維方式;第三層次,民族個性心理特征,包括民族性格、民族能力、民族氣質三個要素;第四層次,在價值觀念指導下包括價值觀在內的民族群體規范意識,如民族樸素的社會信念、道德觀念、民族審美情趣等。(注:參見戴慶渲:《民族心理及其結構層次芻議》,《學術論壇》1990年第2期。)李尚凱認為:民族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民族心理,它是各民族在一系列共同歷史條件影響下形成的共同性格、情感、愛好、習俗、成見、信念、心理狀態等等精神素質的總和。民族心理的內部結構是多側面、多層次的。可將民族心理分為民族心理素質、民族心理狀態和民族自我意識三大組成部分。民族心理素質是該民族在人類種系發展過程中所達到的心理水平,是民族心理中較為穩定的部分,包括民族認知特點、民族思維方式、民族氣質、民族性格、民族能力等等;民族心理狀態是該民族對社會面貌、社會變化的反映程度,是民族心理中較為不穩定的部分,包括民族樸素的社會信念、價值觀念、民族情緒和情感、民族興趣和愛好等等;民族自我意識是對本民族所處社會地位、所具身心特點的自我認識和評價以及對本民族利益的理解和維護,表現著認識自己和對待自己的統一,包括民族認同感、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民族氣節、民族中心主義等等。民族心理是民族心理素質、民族心理狀態和民族自我意識的統一整體,其中以民族心理素質為基礎。(注:參見李尚凱:《論民族心理之研究》,《新疆師范大學學報》1991年第1期。)韓忠太認為,民族共同心理素質與民族心理是兩個本質不同的概念。在內涵和外延方面:民族心理的內涵是一個民族的成員以先天的神經系統為基礎,在后天的環境作用、教育影響、文化熏陶下,通過自己的主觀努力,逐步形成并發展起來的各種心理現象的總和;而民族共同心理素質除了具有民族心理內涵的一般屬性外,還具有“共同”和“素質”兩個根本屬性。從外延看,民族心理可以包含一個民族成員發生的各種心理現象,民族共同心理素質的外延只能包含一個民族全體成員普遍具有的共同的、穩定的心理特征。在學科歸屬方面:民族共同心理素質歸屬于民族理論學,民族心理則歸屬于心理科學的一個重要分支民族心理學的范疇。在研究課題方面:民族共同心理素質是民族學研究工作者的理論問題之一,他們的研究具有宏觀性;民族心理研究者則通常以心理現象為單位,具有微觀性。在研究方法方面:民族共同心理素質作為民族理論研究的一部分,沒有專門的研究方法;民族心理的研究方法則是運用心理學方法,如觀察法、訪談法、問卷法、測驗法、實驗法、跨文化分析法等。在研究目的方面:民族理論工作者研究民族共同心理素質,是為了解釋斯大林有關民族定義四特征之一的民族共同心理素質;而民族心理研究者一開始就把自己的研究目的與整個心理學的研究目的聯系起來,即研究民族心理的發生、發展、變化的規律。因此,民族共同心理素質和民族心理是分屬兩個不同學科的概念。(注:參見韓忠太:《論民族共同心理素質與民族心理的區別》,《云南社會科學》1999年第5期。)從以上作者對民族心理的理解來看,分歧很大,有些作者將民族共同心理素質歸納為民族心理的一個層面,有的作者則認為兩個概念在含義上大相徑庭。另外,作者們對民族心理包含的內容持不同意見。

第三,個體民族心理研究逐漸興起。如熊錫元對回族、傣族、漢族的共同心理素質進行研究,(注:參見熊錫元:《試論回回民族共同心理素質》,《思想戰線》1986年第6期;熊錫元:《傣族共同心理素質探微》,《思想戰線》1990年第4期;熊錫元:《漢民族共同心理素質》,《民族特征論集》,廣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其中在分析回族共同心理素質時,他認為由于回族的其他三個民族特征并不明顯,故共同心理素質在其形成過程中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并從強烈的民族意識、開拓與進取精神、心理狀態和與風俗習慣的交織、保族與衛國——在逆境中求生存等四個方面來分析回族的優秀心理素質,同時也指出回族應該防止和克服民族狹隘性、排它性等有害的心理素質。”(注:徐黎麗:《試論我國民族心理研究》,《蘭州大學學報》1995年第4期。)榮麗貞則以蒙古人特有的祭神為例,認為祭祀風俗屬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故祭祀風俗與民族心理的關系也是民族文化與民族心理的關系。(注:參見榮麗貞:《蒙古族祭祀風俗與民族心理淺述》,《內蒙古社會科學》1987年第6期。)蘇世同認為苗族主體心理深受以農耕為基礎的苗族文化的影響,表現出許多優良的心理素質,也保留了一些不良的心理素質,這在文化風俗上有所反映。(注:參見蘇世同:《論苗文化與苗族主體心理結構》,《吉首大學學報》1991年第4期。)伊力合木·克力木則認為敢于冒險、敢于出家門、不怕吃苦、具有流通觀念和堅韌不拔的性格、不輕商等是維吾爾人經商心理的特征,而造成這種特征的歷史根源為城市生活方式、地理環境及宗教。(注:參見伊力合木·克力木:《維吾爾族的經商心理及其歷史根源》,《社會學研究》1989年第4期。)還有其他一些學者也對一些民族的心理素質進行了研究。如周興茂論述了苗族的共同心理素質,(注:參見周興茂:《論苗族的共同心理素質》,《湖北民族學院學報》2000年第3期。)那順呼吁重視對蒙古族心理的研究,(注:參見那順:《重視對蒙古族心理的研究》,《昭烏達蒙族師專學報》2000年第1期。)閆麗娟、鐘福國論述了裕固族心理素質,(注:參見閆麗娟、鐘福國:《裕固族心理素質透視》,《西北史地》1998年第1期。)南文淵則綜述了幾個世紀以來對回族民族心理的研究概況,(注:參見南文淵:《幾個世紀以來對回族民族心理的評說綜述》,《青海民族研究》1997第3期。)石國義論述了水族傳統文化心理,(注:參見石國義:《水族傳統文化心理思辨》,《貴州民族研究》1998年第1期。)崔英錦論證了朝鮮族文化心理特點,(注:參見崔英錦:《略論朝鮮族文化心理特點》,《黑龍江民族叢刊》1996年第4期。)馬麗華論述了云南通海蒙古族生存發展的心理素質,(注:參見馬麗華:《云南通海蒙古族生存發展的心理素質》,《云南民族學院學報》1993年第1期。)云公保太探討了歐拉藏族尚武心理,(注:參見云公保太:《歐拉藏族尚武心理初探》,《青海民族研究》1993年第2期。)銀軍和楊順清論述侗族民族心理素質,(注:參見銀軍:《試論侗族共同心理素質》,《貴州民族研究》1992年第1期;楊順清:《侗族共同心理素質初探》,《貴州民族學院學報》1992年第2期。)施建業論述了中華民族的審美心理,(注:參見施建業:《論中華民族的審美心理》,《北京社會科學》1994年第4期。)戴小明則對如何改善民族心理素質進行了對策性研究。(注:參見戴小明:《關于改善民族心理素質的思考》,《新疆社會科學》1989年第4期。)以上文章均從民族發展和繁榮的角度探討某一特定民族心理對民族本身發展的影響,旨在幫助少數民族建立健康的心理特點,消除與民族發展有害的心理特點。但由于受民族學界有關民族共同心理素質討論的影響,許多作者對民族心理及民族共同心理素質的概念理解不同,因此在研究個體民族心理時總是冠以某某民族共同心理素質。其實,從研究的特定民族心理的內容來看,均屬于民族心理特點的范疇。

第四,與民族心理相關的問題也成為一些學者的研究課題。如鐘元俊對民族傳統文化心理與民族教育的關系進行了論證;(注:參見鐘元俊:《試論民族傳統文化心理與民族教育》,《社會科學戰線》1989年第2期。)郭建榮、郭廣瑛探討了我國民族的心理和傳統對科技文化發展的影響;(注:參見郭建榮、郭廣瑛:《論我國民族的心理和傳統對科技文化發展影響》,《中央民族學院學報》1987年第4期。)張踐認為改造經濟心理是發展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的重要環節;(注:參見張踐:《改造經濟心理是發展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的重要環節》,《民族研究》1985年第4期。)郭大烈論述了社會化的商品經濟與民族心理的社會化的關系;(注:參見郭大烈:《社會化的商品經濟與民族心理的社會化》,《民族研究》1987年第3期。)秦殿才認為民族地區要改革開放,必須對民族心理結構方面的不良因素進行調整;(注:參見秦殿才:《改革開放與民族心理結構的調整》,《內蒙古社會科學》1988年第1期。)榮·蘇赫則認為民族關系和階級關系的相互作用,經過民族和階級交織在一起的微觀環境中介,經過民族心理構成因素和階級心理構成因素疊加滲透在一起的個人心理素質和自我觀念的中介,必然形成階級心理對民族心理的決定性制約和民族心理對階級心理的反作用,必然表現在既屬于民族又屬于階級的主體行為中;(注:參見榮·蘇赫:《簡論民族心理和階級心理的辯證關系》,《內蒙古社會科學》1988年第1期。)李景春討論了民族心理素質與國民素質教育的關系;(注:參見李景春:《論民族心理素質與國民素質教育》,《沈陽師范學院學報》2000年第3期。)李尚武則比較了中西兩大民族精神心理結構的異同點;(注:參見李尚武:《中西兩大民族精神心理結構比較》,《中國國情國力》2000年第4期。)卜鼎煥論述了民族心理素質與現代化的關系。(注:參見卜鼎煥:《民族心理素質與現代化》,《哲學動態》1994年第12期。)另外,還有學者對“拓展中華民族精神的中介環節,提高民族的心理素質,適應現代化的需要”進行了探討。(注:參見施國光:《拓展中華民族精神的中介環節,提高民族的心理素質,適應現代化的需要》,《浙江社會科學》1992年第2期。)以上文章雖然重點不同,但討論的均是與民族心理有關的問題,其最終目標還是希望通過學術探討,改善不良的民族心理素質對社會發展的不利影響。

心理學界也從改革開放以來開始注意到不同民族的心理發展變化規律,但從20世紀80-90年表的有關論文來看,以研究個體民族心理和個體民族成員的心理為主。如漢族和裕固族兒童心理發展比較研究、云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克木人和基諾族德育心理調查、云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拉祜族和哈尼族的青少年品德形成的調查研究、北方少數民族罪犯心理初探等等。李尚凱將其總結為六類:各民族兒童認知發展的比較研究,各民族個性和品德形成發展的比較研究,民族社會心理行為的比較研究,民族心理衛生和精神病研究,民族心理基本理論研究,跨國的不同民族心理的比較研究。(注:李尚凱:《論民族心理之研究》,《新疆師范大學學報》1991年第1期。)由于李尚凱對20世紀以來的民族心理學研究已經進行了詳細的概述,本文不再重復。

二、民族心理學研究中存在的問題

我國民族心理學研究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這并不是說我國在民族心理學研究方面無懈可擊。筆者認為,民族心理學研究在定位、概念、內容和方法等方面仍然存在著缺陷。

第一,在學科定位方面,目前民族心理學的定位不正確,即民族心理學應該屬于哪個學科沒有解決。多少年來,心理學研究者總認為民族心理學雖然是以民族為研究對象,但它在心理學方面的內容便決定了它屬于心理學科范疇;民族學研究者則一直認為民族心理學雖然偏重心理學研究內容,但其研究對象又是以民族為基礎,因此民族心理學應該屬于民族學研究范疇。其實,這兩種看法均存在缺陷。理由是,從心理學方面來說,心理學是一門獨特的學科,但心理學的基礎是個體心理學或普通心理學,在此基礎上產生的許多心理學分支均屬交叉性的學科,如政治心理學、倫理心理學、管理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均涉及到政治學、倫理學、管理學、社會學的內容。民族心理學雖然偏重對民族心理的研究,但它是以民族作為研究對象,因此民族心理學應該是一門集民族學和心理學為一身的交叉性的學科。再從民族學角度來說,民族學雖然是以民族作為研究對象,但它研究內容涉及民族歷史、文化、政治、經濟、風俗習慣、等方面,它本身就是一門綜合性、交叉性的學科。如果民族學研究民族心理,必須具備心理學和民族學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因此,在民族學基礎上產生的民族心理學無疑屬于綜合性和交叉性的學科,即民族心理學與民族學和心理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但它同時又是一門獨立的學科。它的任務就是研究民族心理發展的軌跡,總結民族心理發展規律。民族心理研究是民族心理學的根本使命。

第二,在概念方面,關于“民族心理”和“民族共同心理素質”的認識分歧很大。從20世紀80年代初到90年代有關民族心理和民族共同心理素質的辯論來看,有關民族心理和民族共同心理素質的概念多達數十種。這些概念均有一定的說服力,但無論從外延和內涵來看,均缺乏普遍意義上的規定性和概括性。首先在“民族心理”概念研究方面,有的學者將民族心理概括為四個層次和八個要素。這樣雖然能夠全面表達作者對民族心理這一概念的理解,但內涵過于膨脹,外延勢必縮小,而且作為概念,在文字表述方面缺乏精煉性。有的學者則將民族共同心理素質包含在民族心理之中,但對民族心理的本質理解方面缺乏概括性和普遍性。筆者認為,民族心理屬于民族心理學的研究范疇,因此必須采用普通心理學的基本研究方法和遵循普通心理學研究的基本原則。普通心理學是研究心理現象的科學,它包括兩個互相聯系的方面,即心理過程和個性心理特征。其中心理過程是一個運動、變化和發展的過程,它包括認識過程、情感過程和意志過程等三種過程。人們通過感覺、知覺、記憶、注意、想像和思維實現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過程;并在認識客觀事物的同時,會對客觀事物表示自己的態度,如滿意、喜歡、愛慕、厭惡、憎恨、妒忌、懼怕、憤怒、悲傷等,這就是情感過程。由于人們在進行心理活動時經常會遇到環境的影響,而人不肯屈服于環境,就要立志,擬定計劃和步驟,堅持不懈地執行,這就是意志過程。個性心理特征又稱個性差異,它表現在能力、氣質和性格等方面。能力包括人的智能、知識和技能等;氣質則是高級神經活動在人的行動上的表現,是人的相當穩定的個性特點之一,如直爽、活潑、沉靜、浮躁等;性格是人對別人和事物的態度和方式上所表現出來的心理特點,如剛直不阿與弄虛作假等。也就是說,人們的心理現象就是能力、氣質、性格之間的差異性和認識、情感、意志之間統一性的結合。民族心理學作為普通心理學的分支,是研究民族心理現象的科學,它也包括民族心理過程和民族個性心理特征兩個互相聯系的方面。民族心理過程則是指特定民族認識、情感和意志過程,民族個性心理特征則是指特定民族能力、氣質和性格上的差異。由于民族是由不同年齡、性別、經歷的人結合起來的共同體,因此民族的心理過程和個性心理特征上存在著差異。民族心理就是特定的民族認識、情感、意志等心理過程和能力、氣質、性格等個性心理特征的結合體。(注:參見徐黎麗:《論“民族心理”與“民族共同心理素質”》,《廣西民族研究》2002年第3期。)其次在“民族共同心理素質”概念研究方面,有的作者將其與民族心理概念等同使用,有的作者則認為民族共同心理素質就是民族自我意識或民族意識,還有一些作者認為民族共同心理素質就是指民族情感、民族精神、民族性格等等。筆者認為,在民族共同心理素質這一概念中,素質特指民族心理素質,即與民族心理有關的素質,而素質這一詞匯在心理學上則指人的神經系統和感覺器官上的先天的特點,(注:參見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1983年版,第1096頁。)由此可見,民族共同心理素質則是指特定民族的神經系統和感覺器官上的先天的共同特點。所謂神經系統,是由中樞神經系統、外周神經系統和自動神經系統組成。中樞神經系統包括腦和脊髓兩部分,腦有頭蓋骨保護,避免外界的損害;脊髓是腦的延長,深藏在脊髓骨的管內。神經由中樞系統分支遍布全身,對行為具有整體統一的效能。感覺神經趨向脊髓,而運動神經則遠離脊髓,兩者構成外周神經系統。外周神經系統則包括周身、軀干、內臟等器官的神經系統。(注:參見陳孝禪:《普通心理學》,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83頁。)自動神經系統則專管營養生長過程,如胃的消化、血的循環、肺的呼吸之類,它的機能自動進行,不受意志的指使,故稱自動神經系統,又稱植物性神經系統。以上所說的神經系統,則是心理產生的條件,一般來說,神經系統越簡單,則心理活動越簡單;神經系統越復雜,心理活動則越復雜。另外,除了這些神經系統以外,感覺器官也是心理產生的條件,如身體外部的眼、耳、鼻、舌、皮膚,身體內部的動覺、靜覺、觸摸覺及機體覺(如消化器官的飽、餓、渴,呼吸器官的順暢、喘逆等)。(注:參見陳孝禪:《普通心理學》,第115頁。)有了以上的神經系統和感覺器官,心理現象也能夠表現出來。因此可以說,民族心理素質實際上是指民族心理產生的生理條件,即民族的神經系統和感覺器官上的先天的特點;民族共同心理素質則是指特定民族共同擁有的神經系統和感覺器官上的先天的特點。(注:參見徐黎麗:《論“民族心理”與“民族共同心理素質”》,《廣西民族研究》2002年第3期。)由此可見,民族共同心理素質是民族心理產生的物質性條件,兩者不能同等看待。

第三,在內容方面,民族學界重視民族心理的宏觀研究,心理學界則重視民族心理的微觀研究。多年來民族學研究者一直投身于民族共同心理素質的研究,近年許多學者開始將其納入民族心理的研究范疇內,并且構建中國民族心理研究的理論框架,但民族共同心理素質仍是許多研究者熱衷探討的問題,即使在研究個體民族心理時,也要貫以“某某民族共同心理素質”的名稱。關于此點,本文第一部分已有詳細論述,這里不再重復。但由此可見,斯大林關于民族四特征之一的民族共同心理素質在民族學界仍有巨大的影響。心理學研究者在民族心理研究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絕大多數成果仍屬于個體民族心理或個體民族成員的心理領域,如民族兒童心理特征研究、民族心理衛生和精神病研究、跨國的不同民族心理的比較研究。(注:參見李尚凱:《論民族心理之研究》,《新疆師范大學學報》1991年第1期。)有關民族心理基本理論研究還有待進一步深入。可以說,民族學界在民族心理研究方面,主要重視對民族心理理論的研究,而對一些個體民族心理的研究,也遵循民族心理理論的指導;心理學界在民族心理研究方面,主要重視對個體民族心理現象和個體民族成員心理現象的探討。這種狀況的存在,雖然表明我國民族心理研究在宏觀和微觀方面均取得一定成就,同時也說明民族學和心理學在民族心理研究內容方面存在著差異。如果雙方不及時溝通,差異會逐漸擴大,宏觀研究和微觀研究得不到有機地結合,民族心理學的發展將受到極大的限制。

第四,在研究方法方面,民族學界和心理學界各行其是,互不借鑒。我國民族學經過一個世紀以來的發展,已經建立了自己的方法論體系和具體的研究方法,這就是實地調查法,它是民族學研究最基本和最主要的方法。所謂實地調查,是經過專門訓練的民族學工作者親自進入民族地區,通過直接觀察、具體訪問、居住體驗等方式獲取第一手研究資料的過程。(注:參見林耀華主編:《民族學通論》,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91年版,第129頁。)它包括許多具體的調查方法,如觀察與參與觀察、個別訪問、調查會、問卷法、譜系調查法、自傳調查法、定點跟蹤調查法、文物文獻搜集法等等。除此之外,跨文化比較研究法、歷史文獻研究法、跨學科綜合研究法、數理統計方法也成為民族學研究的方法。(注:參見宋蜀華、白振聲主編:《民族學理論與方法》,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171-342頁。)但從20世紀80年代至今的民族學進行的心理研究問題來看,由于民族共同心理素質這一概念一直束縛著研究者們的頭腦,因此有關民族共同心理素質的研究一直停留在理論探討階段。一些研究個體民族共同心理素質的學者也并非全部遵循民族學的實地調查法(親自到民族地區體驗和考察),即使有一些研究個體民族心理的研究者為本民族成員,但要研究本民族心理發展中的共同規律,不深入到本民族中間去,也很難得出客觀和公正的結論,因為民族個體的心理現象千差萬別。一般的學者在研究個體民族心理時,總是依靠文字資料,因此熊錫元先生倡導的使用實地調查法進行民族心理研究(注:參見熊錫元:《要加強民族心理的調查與研究——〈民族心理調查與研究:基諾族〉序》,《民族理論研究》1992年第3期。)是非常必要的。心理學的民族心理研究方法和其他心理學研究方法相同,即從選題開始,經過文獻綜述,形成假設;選擇研究類型,對變量進行分類;選擇被試,制訂研究方案;收集和整理資料,得出結論;最后撰寫科研報告。在具體的研究過程中,一般采用非實驗法,而非實驗法又有五種具體方法,它們分別是調查法、測驗法、實地考查法、歷史研究法、地域比較法。(注:參見李尚凱:《論民族心理之研究》,《新疆師范大學學報》1991年第1期。)心理學者使用這些比較規范的研究方法,在個體民族成員心理和個體民族心理的研究過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并且對一些不良的民族心理進行了對策研究。但由于心理學在民族心理理論方面內容很分散,很難從這些分散的研究成果中總結某一民族或整個中華民族的心理發展規律。另外,民族學和心理學在具體研究方法上有許多雷同之處,但由于雙方很少交流和合作,致使許多重復的研究項目出現,改變這種狀況已迫在眉睫。

三、民族心理學研究的發展前景

民族心理學是一門新興的、多學科的、交叉性的學科,盡管在定位、概念、內容及方法方面存在一些不足,但隨著各民族物質文化生活的日益提高,各民族的心理研究將受到普遍關注,民族心理學研究前景光明。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民族學和心理學在民族心理研究方面進行交流與合作已勢在必行。屬于民族心理研究范疇的內容很多,我們目前所接受的民族理論和民族問題無一不與民族心理有關。例如,在處理兩個民族關系問題時,如果不了解這兩個特定民族的心理現象和心理特點,從而對他們的行為做出預測,就無法制定出解決民族關系問題的對策。筆者在甘寧青地區研究民族關系問題時經常看到民族干部不了解少數民族群眾的心理過程和心理特征而采取了不合時宜的方法,致使民族成員之間的糾紛上升為民族關系問題。(注:參見徐黎麗:《甘寧青地區民族關系發展趨勢》,蘭州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80頁。)又如在制定民族政策時,如果不考慮各個民族在特定歷史條件下形成的個性心理特征,即使這些政策能夠幫助各個民族發展經濟和文化,他們也不會接受。在西北許多少數民族地區實行的計劃生育政策,盡管從長遠角度來看,符合各民族人民的利益,但由于各民族人民長期以來形成的多子多福的心理特征,使他們無法在短時間內接受這一政策,因此執行難度較大。(注:參見郭正禮主編:《市場經濟條件下新疆民族關系的對策研究》,新疆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216-238頁。)另外,諸如民族風俗習慣、語言文字、等均與民族的心理活動有關。因此民族學界要深入地進行民族研究,必須與心理學界建立廣泛和長期的聯系。從心理學界來說,盡管心理學在理論和方法上日趨成熟,但民族心理學作為它的一個分支,還是一個新鮮事物。民族學界長期以來積累的各種實地調查材料和理論研究成果,均可以成為心理學工作者進行民族心理研究的素材,因此民族學和心理學攜手研究民族心理問題勢在必行。如果合作得當,中國民族心理學研究將結出累累碩果。

第二,個體民族心理研究在今后相當長的時期內是民族心理研究的主流。目前,我國正在實施的西部大開發在某種程度上是西部民族地區的大開發。隨著西部大開發的深入進行,國家、地方政府、社會團體和開發商希望對西部各個民族有個全面的了解。西部各個民族在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積淀下來的心理特征,必定在民族區域自治法和自治條例實施過程中以及在民族經濟和文化發展過程中產生影響,這些影響,既有積極影響,也有消極影響。其中,民族心理的積極影響將促進西部大開發各項戰略決策的實行和促進西部民族地區的發展,如維吾爾族和回族善于經商的心理特點則有助于這兩個民族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消極影響則會阻礙西部大開發的順利進行和民族地區發展,如一些民族閉關自守的心理特點則不利于該民族的發展和進步。許多從事民族心理研究的學者,已經注意到這一點,并深入西部民族地區,調查西部各個民族的心理特征,在此基礎上,寫出了個體民族心理的研究論文,并積極倡導各個民族發揚優秀的民族心理特征,拋棄與民族經濟文化發展不相適應的心理特征,使西部各個民族早目走上興旺發達之路。隨著西部大開發的進一步實施,個體民族心理研究會進一步深入發展。因為西部大開發的各項政策和法規的實施需要西部各個民族的配合,各個民族要配合國家的戰略決策,首先要在心理方面充分地認識和理解西部大開發對西部各個民族帶來的好處,然后才能在行為上支持和擁護國家的決策。

篇(7)

[論文關鍵詞]高師 公共心理學課程 內容改革 文化

一、教育是一種“文化活動”。心理教育是“文化過程”

文化“是我們的一種生活方式。具體一點說,文化涵蓋了生產方式、生活形態、價值觀念、思維方法、審美趣味、道德情操、宗教信仰等一整套觀念、規定……簡單的說,把人變成人、化成人就是文化”。文化包括了物質、制度、精神三個層面。培養、發展人的教育屬于文化的制度層面,源自于教育對文化的選擇并轉化為有教學目標、教學內容、考核方式等具體觀念形態的課程屬于文化的物質層面。教育是文化的子系統,教育是傳遞、傳播和創造文化的手段和工具。文化通過教育實現人類知識和經驗的保存和發展,也促進了人的發展。在這里,文化、教育、個人是一種“生動的循環”,教育“以環繞個人周圍的客觀文化為材料,使個人心靈獲得適當的陶冶”,同時,也“使已有的客觀文化體系,由于個人心靈的不斷介入,得以更為生動的發展”。教育作為一種為培養個人人格精神而進行的文化活動,包括了文化積淀、文化傳遞和文化的再創造三個有機過程。通過文化的積淀使以前的文化傳統得以保存,通過文化的傳遞使這種被保存的文化被注入新的內容、賦予新的形態,從而再創造出新的文化。更為簡單地說,教育是一種文化活動,但既非單純的文化傳遞,也非單向知識獲得的過程。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在積淀、傳播文化的活動中再創新文化,并把人的內在力量誘導出來,將人的生命感、價值感喚醒,使人的心靈得以陶冶。

高師公共心理學教學是高師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亦是一種文化活動的具體形態。其過程既是傳遞、傳播文化的過程,亦是對文化進行選擇、重組和改造的過程。高師公共心理學課程內容如何進行選擇、重組和改造,既受政治、經濟和教育自身的制約,同時又受到文化本身特征的制約。

二、高師公共心理學課程內容的整合性源自對文化的選擇

從文化學的視野看,人是文化的動物,文化是復合的整體,教育的目的則在于教會兒童在不同的人類文化共同體、不同的符號世界之間進行交流、溝通。人作為動物也就意味著他是兩個世界的公民:不僅生活在物理及現實的世界里,還生活在理想及可能的符號宇宙里。文化作為一個復合的整體則有著多元性與多樣性的特征。一個事實是,多元文化主義強調文化多元性的價值,反對把一元主流文化視為唯一合理和正確的,倡導所有文化群體和各種文化類型的文化價值的平等性成為近年來西方國家的一種社會思潮而備受追捧。學校教育課程主要是觀念形態的文化,要把它組織轉化為學校課程時就需要對其進行甄別及規范的整合、舍取,析出最適合社會需要和學生需要的文化要素成分。這些要素成分要在整體上反映文化的全貌,學生只有接受全面完整的文化才能受到全面完整的教育,也才能獲得全面完整的發展。這些要素成分要綜合反映出文化的歷史特征和時代特征,學生才能掌握最基本的文化要素。

毫無疑義,教育的文化使命這種內在規定與文化的多元生態使高師心理學課程的建設面臨著挑戰。用單一的文化價值觀去統一學生的時代已成為過去,用“普通心理學”+“教育學心理學”內容拼湊成一本《心理學》教材也顯得不合適宜。打破心理學學科分支理論體系的藩籬,以高師生當下與未來文化生活為著眼點,用多元文化的視角去整合心理學學科內容,既是教育對文化選擇在高師公共心理學課程內容改革中的體現,也是高師公共心理學課程內容改革走出困境的出路。

三、高師心理學課程內容的本土化是文化模式差異對教育課程制約的化解

美國文化人類學家羅絲·本尼迪克在《文化模式》中提出,文化的發展是一個不斷被整合的過程。在歷史的發展中,一些文化特質被選擇、吸收,漸漸規范化、制度化、合法化,并被強化為人的心理特征和行為特征;另外一些文化特征被抑制、排除、揚棄,失落了整體意義和價值。文化的這種內聚和整合就逐漸形成一種風格、一種理想,一種心理和文化模式。文化的這種內在結構及其特征的穩定形態稱之為文化模式。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模式,每一種模式都有一個獨立的文化世界,都有自己的特色和文化價值意義。源于古希臘文化,以宗教神學、科學技術、經濟學、法律為基本結構特質,以宗教、自然、物質、法律為價值取向的西方文化,與發端于封閉的黃河流域的千年儒家文化,以個體農業和宗法家庭為基本結構特征,以土地、道德和禮教為價值取向的中國文化顯然存在著巨大的差異。

現代科學心理學在中國的發展歷史并不長,期間還有過一段波折。很長一段時期內,中國心理學發展過程中更多的是對西方心理學的復制、推介與跟隨。一方面,人的心理是在社會文化環境的制約和作用下建構起來的,這意味著人的心理世界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置身的文化環境。很多心理學的理論知識,其實亦只是一種假設和猜測,具有或然性。更直白地說,西方心理學也不過是植根于西方文化的一種本土心理學,其學派和理論反映的是西方人的核心價值觀念。另一方面,源于文化傳統,西方心理學自誕生之日起就力圖追隨和模仿相對成熟的自然科學,試圖研究發現并推介具有普遍性、適用性,超越其本土文化的心理學知識體系,這種學術霸權可能造成其他民族心理學學術思想與教育實踐自主性的喪失乃至被殖民化。

同樣,我國高師公共心理學開設時間不長。在不少高校里,教師教育專業的心理學還被視為“不那么專業”的公共課。綜觀近年來高師公共心理學教材版本不少,但推介西方心理學理論方法的居多,能真正融入民族文化,以中國文化為背景,反映地域、民族文化特征的教材并不多見。高師公共心理學內容本土化的路徑之一是充分發掘傳統文化中的心理學資源。比如中國傳統文化中就有“心性心理學”、“人性理論”,我國眾多先哲對人的心理、人性有著不同的解說。而這些心理理論在西方實證心理學看來未必很“科學”,但中國歷史文化心理資料的介紹終究可以拓展學生的視野,更為重要的是引導師范生學會建立心理學與文化、社會資源的關聯,這可能是心理學尤其是高師公共心理學研究方法、范式的一種轉向。路徑之二是高師公共心理學內容與中國教育傳統、具體教育實踐的結合。其必要性無需贅言,核心乃在于對西方心理學理論與中國傳統文化、具體教育實踐結合點、生長點的找尋。

四、高師公共心理學課程內容的拓延性是文化變遷在課程中的應然要求

文化變遷就是文化本質性內容的增加或減少并因此引起文化的結構性變化。文化變遷主要是通過文化積累和文化突變兩種方式來實現,文化積累就是文化的保存和增加,表現為一個漸變的過程;文化突變是指文化結構性變化,是文化從一個階段到另一個階段的質的飛躍。文化變遷是一種永恒的社會現象,只有經過不斷的文化變遷,文化才能得到創新和進步,社會才能隨之不斷發展。教育與文化密不可分并處于一種“生動的循環”,文化變遷特別是出現文化突變時,作為教育傳遞、傳播和創造文化的載體——學校課程也必然要在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編制、課程實施等方面作出相應的變革,唯有如此才能跟上社會發展的步伐。

從文化的視角看,教育從其本質上來說是一種促進人“文化化”的活動。當今,一方面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知識大爆炸,人類文化變遷劇烈。另一方面作為文化產物的人也被深深烙上了時代印記。在此背景下,高師公共心理學進行自覺的文化擇優汰劣,在課程內容上進行拓延,構建起具有新的文化結構與特征,能使高師生理解掌握并促進其社會化的內容體系是社會文化變遷的應然要求。傳統的高師公共心理學內容明顯存在著兩個問題:精致的空洞與解決已解決的問題。當然,日益精細化和專門化是所有學科發展的趨勢,但把心理學學科發展的路徑作為高師心理學課程內容選擇的邏輯,其結果是由于沒有對研究結論的梳理和概括又缺乏對具體歷史文化時空下人的關注,這樣的高師公共心理學課程內容就成了一堆無序的“碎綢布”,精美而空洞。傳統的高師心理學內容大多以普通心理學為基礎,大篇幅地講授感知覺、記憶、思維、想象等人類認知理論。當然通過這些基礎內容的學習讓高師生了解人類的認知過程、掌握認知策略是必要的。但問題是,高師生掌握了這些知識并不等于他們獲得了必要的生活技能,高師生掌握了教育心理規律能順利地從事教育教學并不意味著他能幸福和快樂地生活。因此,喚醒高師生的生命感、價值感,幫助高師生心理自我完善應是高師心理學課程內容改革的拓延而不是遺漏。

五、文化學視野下高師心理學課程內容基本框架

狄爾曾指出:“在文化定義的最核心之處是一種習得的無意識(或半意識)的思想模式概念,反映在人們的行為中并得到加強,默默地但有力地形成一個人的經驗。”課程作為教育對文化選擇的具體形式,既有著承載文化的功能,亦將形塑著人。因此,高師公共心理學課程目標亦應該是多元化。蔡笑岳等學者就認為其應該包括三個層次:為學生未來的職業生活提供必要的知識準備和技能的職業發展目標;能服務于學生現實的心理生活,發揮現實心理生活指導作用的現實指導目標;幫助學生形成科學的人性觀、人理觀,形成對人的本質的科學認識的人類自我認識目標。具體地講,通過高師公共心理學的教學要讓學生了解掌握青少年身心發展規律、教育心理規律;學會預防青少年消極心理與行為的發生,引導青少年建立完整人格;激發師范生個體內在力量,陶冶自己的心靈,喚醒自我價值感。

基于以上目標,高師公共心理學應徹底打破過分追求所謂體系完整、結構統一的傾向,在心理學本土化的基礎上實現心理學學科內容的整合與拓延。應該以心理規律在教學中的應用、青少年心理健康輔導、高師生心理自我完善作為高師公共心理學課程內容體系的三維架構建立起相對穩定、相對獨立的內容體系(如圖1所示),不應該再是一個在心理學分支學科間徘徊的“流浪兒”。筆者以為,高師公共心理學內容體系包括以下幾部分:

(一)導論

介紹心理學科的研究對象、方法,主要研究領域以及趨勢,旨在為以后具體內容的學習提供一個引導性與概括性的支架。介紹心理的生理基礎,重點介紹腦的功能與遺傳基因在心理發展中的作用。這部分內容將當前腦科學以及基因研究的最新成果整合進來,有助于學生了解心理學科與相關學科的內在聯系、學科前沿等內容。

(二)認知編

主要圍繞認知能力尤其是高級認知能力,將感知覺、注意、記憶、思維、想象等基本認知成分融于遷移、問題解決、有效學習等綜合知識框架中,既有助于學生透徹理解所學內容,形成全面的認知,也為學生學以致用提供保證。

(三)動力編

主要包括需要、動機等理論,著重介紹動機的內在機制及影響因素,并結合實際分析如何調動學生學習動機。該部分將教育心理中的學習動機規律以及學生自身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動機整合到課程內容中。

(四)人格編

主要包括能力、氣質、性格等內容。將圍繞不同民族文化背景下群體能力差、氣質、性格差異與不同個體能力差、氣質、性格差異兩條主線分別展開,并結合教育分析如何因材施教。

(五)發展編

主要包括青少年心理發展特點、青少年心理矛盾與教育、青春期心理發展特點、青春期性心理教育等。該內容將整合吸收發展心理學的有關內容,拓延并充分關注大學生的現狀與需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搡女人真爽免费视频大全| 国产精品兄妹在线观看麻豆| 久久精品娱乐亚洲领先| 女人被男人躁得好爽免费视频| 国产高潮流白浆视频| 18禁高潮出水呻吟娇喘蜜芽| 肉色超薄丝袜脚交一区二区| 丰满人妻熟妇乱又伦精品| 亚洲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不卡| 任我爽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成人片黄网站a毛片免费| julia无码中文字幕一区| 久久婷婷五月综合色欧美蜜芽| 国内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八戒 | 蜜臀av无码精品人妻色欲| 孕妇怀孕高潮潮喷视频孕妇| 久久亚洲sm情趣捆绑调教| 国产精品对白刺激久久久| 2020无码专区人妻系列日韩| 国产内射爽爽大片| 人人妻人人爽人人澡欧美一区| 18禁网站免费无遮挡无码中文| 色久悠悠婷婷综合在线亚洲| 国产精品另类激情久久久免费| 97精品人人妻人人| 精品水蜜桃久久久久久久| 蜜臀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小说 | 亚洲熟妇无码爱v在线观看| aaaaa级少妇高潮大片免费看| 厨房玩丰满人妻hd完整版视频| 又大又黄又粗高潮免费| 亚洲区小说区图片区qvod| 国产在线一区二区三区av| 人妻熟妇乱又伦精品视频app| eeuss鲁片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肉欲啪啪网站| 亚洲乱妇老熟女爽到高潮的片| 国产亚洲av综合人人澡精品| 久久亚洲精品无码gv| 四虎永久在线精品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