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1-15 06:54:0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教師讀書匯報材料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閱讀教學與習作教學有機地結合
閱讀教學是習作教學的基礎與前提。“讀寫結合”是提高學生習作能力的基本途徑。
1.閱讀教學緊扣板塊主題,習作訓練內容明確,為學生進行單元綜合訓練奠定基礎
如,《小小的船》一課所在板塊的主題是“有趣的夜空”。教學時,我是這樣導入的,補充句子“圓圓的月亮像……”這個比喻句,是修辭方法教學的滲透。在理解課文時,問“彎彎的月亮像……”,學生紛紛說出了“彎彎的月亮像香蕉、鐮刀……”,學生自然而然地學會了運用修辭方法,學會了表達。課后拓展延伸:“月亮并不只是圓圓的或彎彎,有時還會是什么樣的呢?”補白“……的月亮像……”,讓學生自由選擇,這樣激發了學生觀察的興趣、表達的愿望。
2.閱讀教學中抓住學生興趣與課文內容的聯系,調動學生習作訓練的積極性
如,教學《真美與真糟》一課,文中的母親對孩子的表現總是贊美和鼓勵,而父親卻不留情面地對不足之處給予批評和指正,文中父母對孩子的不同態度和學生的實際生活非常接近,學生急于向同學訴說父母是怎樣對待自己的。抓住這個學生感話興趣的話題,安排小練筆,寫寫父母是怎樣對待自己的,學生發自內心的話語體現了他們對是與非的認識,習作訓練收到實效。可以通過日記等多種形式落實“寫”的訓練,教師可以給學生設置相關的話題,讓他們帶著自己的體驗與理解去寫,去再加工、創造。
二、在閱讀中積累語言,提高寫作能力
語文課標明確“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詞語、精彩句段,以及在課外閱讀和生活中獲得語文材料。”習作目標中也有“嘗試在習作中運用自己平時積累的語言材料,特別是有新鮮感的詞句。”積累的語言材料越多,對語言的理解和運用能力越強。
1.激發學生讀書積累的興趣
如,教學《武松打虎》一文后,讓學生談談:“武松這個人物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進而提出:“你還了解武松哪些英雄事跡?”如果我們走入《水滸傳》,你會認識更多的英雄,知道更多的英雄故事,這樣會激發學生閱讀名著的興趣。
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調動學生讀書的熱情。可以用每堂課的課前三分鐘時間開展詩朗讀、講故事、演講等活動,還可以開展讀書匯報、古詩匯報、課本劇表演等大型的讀書匯報活動。
2.幫助學生養成讀書的好習慣
在學生心靈播下熱愛書籍的種子是語文教師的當務之急。學生一旦養成了讀書的習慣,將會終身受益,習慣的培養需要經過一段漫長的時期,這就需要我們比學生更有韌性,更有耐力,更有恒心。
3.指導學生積累語言的方法
背誦是積累知識、豐富語言材料的好方法。讀和背不僅能增強學生的記憶力,更能讓學生吸收和積累語言材料。正確的方法有列提綱、抓重點詞、熟讀成誦、名言警句、詩歌等,可采用手抄與背誦相結合的方法。
1.營造氛圍,讀中積累
首先,在校園環境建設上為學生營造了濃厚的書香氛圍。廳廊文化設計上,可以將許多古今中外文學作品搬到櫥窗里,讓學生隨時隨地的就能閱讀欣賞;還可以在櫥窗里準備優秀文學作品的推薦介紹,鼓勵學生廣泛閱讀;購買適合學生閱讀的書籍。向學生開放閱覽室,學生可以根據需要隨時借閱。精心設計以班級為單位的讀書角,制定完善的管理和借閱制度,讓學生在這方小天地里既是讀書小會員,又是負責管理、組織活動的小主人,使他們興趣十分高漲。
其次,號召家長為學生樹立榜樣,每天與孩子一同閱讀,一二年級學生可以讓家長每天大聲的領讀、范讀,在聽讀中孩子會逐漸領悟語句結構的神韻,產生想讀書的愿望并逐步具備廣泛的閱讀基礎。中高年級家長可以與學生共同讀書看報,激發學生的閱讀動機。
另外,號召學生把自己喜歡的閱讀材料放到他們容易看到的地方,便于他們隨時閱讀。例如,讓每個同學上學時都要帶一本自己喜歡的課外書,課間還要把書放在課桌上。家長會上要求家長把優秀的課外讀物放在家中孩子經常活動的地方,比如放在電視機旁邊,放在孩子的玩具上。當學生看到這些書的時候,注意力會很自然地被吸引過來,從而在不知不覺中進入閱讀狀態。
2.搭建平臺,活動中積累
(1)成立讀書俱樂部,為學生提供交流讀書感受和經驗的機會。在讀書俱樂部里,學生通過內容表演、配樂朗誦、談心得體會等形式來匯報自己的讀書情況,這樣,不僅使學生讀書的興趣倍增、語言得到豐富,而且能提高學生的語言感悟能力、賞析能力、語言表達能力。
(2)開展讀書競賽,促進語言的積累。如成語聯賽,知識競賽,故事演講比賽,賽詩會,創編詩歌大賽等活動。在創編詩歌大賽活動中,孩子創編的安全歌謠生動形象,如一位學生寫道:“小學生年紀小,安全知識要記牢,防盜防水防煤氣,交通規則要遵守,紅燈停綠燈行,先左后右看仔細,年紀小來本領大,人人爭當小衛士。”看似稚拙,卻比較講究和諧壓韻,這也不失為創作吧。開展古詩過關賽、詩歌朗誦、口頭作文等競賽活動。教師要根據課標的要求,為學生開列古詩的篇目,要求學生每學期會背古詩多少首,定期進行驗收。
(3)利用晨讀時間進行口語交際,口語交際的內容:背誦名篇名句、成語接龍、美文欣賞、百科知識交流等。低年級可以每日一句,中高年級開展新聞聯播活動,引發學生關注國事、家事、天下事。還可以進行新聞聯播后的點評活動,讓學生的思維在無形中變的深刻。
(4)把讀書活動從校園延伸到家庭,開展“我為父母讀書報”,“我為家長講故事”等活動,這些活動會得到大多數家長的支持,在家庭也能掀起讀書熱,孩子影響父母,父母激勵孩子,學生在這全方位的讀書活動中得到了質與量的雙重提高。每個學期老師可規定必讀的課外書和一定量的自選課外書并把它下發給家長,起到保證監督的作用。
(5)開展“七個一”活動。
①每節課前一段精彩片段欣賞,學生要簡單說一說好在哪里。
②每天一句名言警句,利用推普角征集。
③每周一本好書推薦,在“紅領巾廣播”中增加“向你推薦一本好書”的欄目,定期向學生推薦一本好書,并根據書中情節組織搶答賽或讀后感征文比賽等活動。鼓勵學生進行讀書討論。
④每周開設一節課外閱讀指導課,加強閱讀訓練,培養學生的讀書習慣。多讀書、讀好書是提高學生閱讀和寫作的基礎,教師要結合課標要求向學生推薦讀書篇目,指導學生怎樣選擇好書、怎樣讀書,督促學生讀書,從中吸收精華。
⑤每周一次新聞交流,引導學生收集新聞資料,開展“我是小小播音員”活動,每月評比一次優秀播音員。
⑥每月班級舉辦一次讀書匯報活動。以班級為單位每月召開一次讀書交流會,交流讀書的心得體會,既激發學生的讀書樂趣,又提高學生組織語言的能力和表達語言的能力,為寫作打好基礎。
⑦每學期一次課本劇表演,可以是教材中的,也可以是課外閱讀材料中的,豐富學生的語言感受。
另外,還可以通過比賽的方式激勵學生好讀書、讀好書、會讀書、多讀書等,比一比誰知道的書目多,誰背誦的精彩篇目多,誰寫的讀后感多……把這些通過評比臺顯示出來,讓進步看得見,讓閱讀插上翅以此來調動學生讀書的積極性。
3.留心生活,積累寫作素材
葉圣陶先生說過:“生活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流,泉源豐盈,溪流自然活潑地晝夜不息。”這告訴我們“生活是作文之本。生活中,有許多能令人動情的場面,卻往往稍縱即逝。學生一般不留心這動情的瞬間,以致失去了感知生活的最佳時機。留心生活,及時收集作文素材是學生必須具備的能力。
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一讓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觀察生活、思考生活的習慣。二多提醒。比如要寫周圍熟悉的人,老師可以這樣引導:“這個人在外貌上有什么特征?在行為習慣上有什么特征?有沒有與別人特別不一樣的地方?什么地方最引人注意?”類似的問題教師經常提醒。有很多觀察體會,很多靈感往往是轉瞬即逝的,一不留神就會溜走,所以,教師要培養學生留心觀察的習慣,多觀察,多積累,為寫作積累素材。還要引導學生堅持寫觀察日記,寫自己的新發現,寫生活中的事物,寫腦中偶爾蹦出來的靈感,寫觀察感悟,記錄下生活精彩的瞬間。結合實際開展“兩記”結合活動,即讀書筆記和日記結合,讓學生真正做到了隨看隨記,隨記隨寫。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通過開展各種積累活動,讓學生匯報讀書的收獲,暢談讀書的感想,領悟做人做事的真諦。既豐富了學生的情感體驗,極大的調動了學生閱讀的興趣,又為學生的寫作奠定了豐厚的基礎。
一、自己預習
預習 ,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重要途徑,學生通過經常性的預習,進行獨立思考,慢慢就能養成預習的習慣,并從中摸索到自學的方法。
預習是閱讀教學的開始。首先要給學生提出預習要求,然后教給學生預習的方法,還要讓學生了解預習范圍(看課文正文前的“預習”;看課后“思考.練習”題;看單元的重點訓練項目)。
我們要求高年級預習放在課前進行,中年級在課上進行,低年級在課上在教師引導下作淺顯的預習。
怎樣使預習真正成為學生自覺的行為呢?還應有自我監控的過程。自我提問是元認知監控的常用方法,在預習中讓學生按照自我提問單提醒自己。
1.我學會了課文中生字新詞了嗎?用上了哪些理解詞語的方法?
2.我試著給文章分段了嗎?了解主要內容了嗎?
3.我畫出了文中的重點詞、句、段了嗎?
4.我畫出了不懂的詞、句、段了嗎?我從課題中提出問題讀書了嗎?我把提出的問題(不懂的地方)努力地嘗試解決了嗎?我是不是把不懂的地方給落下了?
5.我把預習范圍預習全了嗎?
二、自提問題
自提問題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開端。所以在閱讀教學中要讓學生在書中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自己解決問題。
學生在預習中提出問題是教師進行教學的航標燈,能避免教學的盲目性。對學生讀懂的部分教師堅決不講;對于疑難部分教師要疏導性地講,不要詳細地講解。
要想自己提出問題并非易事,非老老實實、認認真真地讀書不可。教師要教給學生提問題的方法:
1.從音、形、義提問。
2.抓住關鍵語句在難點和重點處提問。
3.聯系上下文在課文空白平淡處提問。
4.由人物的言行動作去推測人物內心提問。
5.抓住反常現象及矛盾之處提問。
6.從課文題目或結尾處提問。
7.聯系生活實際或有關知識提問。
8.從文章寫作特點或比較優劣處提問。
……
學習《跳水》一課時,學生在預習中提出了(1)課文題目叫《跳水》,寫誰跳水?在哪里跳水?為什么要跳水?結果怎樣?(2)什么是“甲板”、“桅桿”?(3)“放肆”是什么意思?猴子為什么放肆起來?(4)“哭笑不得”“眼巴巴”是什么意思?孩子為什么哭笑不得?(5)孩子為什么非要拿到那頂不值錢的帽子?((6)“失足”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孩子在橫木上難以轉身?(7)船長用槍威逼孩子跳水是不是目前唯一可行的最佳辦法?(8)“40秒鐘”的時間很短,為什么大家覺得太長了?(9)孩子被救上來后,船長、水手、孩子分別會說些什么?(10)課文為什么要用“跳水”作題目?(11)讀了這個故事,你有什么體會?
“自己預習,自提問題、”的教學過程如下:
(一)匯報交流預習情況
有預習,檢查交流預習就應是閱讀教學的一個環節,教學就應該以檢查交流預習情況作為開始。“請同學們匯報、交流一下你在預習 中都學會了哪些知識,讀懂了哪些內容?”
這個環節讓學生充分地交流,同學之間互相補充,互相學習,達到全面提高的目的。為了落實這個環節,我們依據“新課標”的要求(聽、說)和合作學習為指導,制定了匯報交流自己意見和看法及怎樣聽別人匯報的做法。怎樣匯報自己的學習體會呢?(1)匯報交流的內容要講清楚。(2)要說明自己學會讀懂的知識在什么地方,具體到哪個自然段,第幾句話。作以上兩條要求的目的是讓其他同學知道你在匯報什么,知道你匯報的內容在課文的什么位置,準備評議吸收,或作補充。(3)匯報的同學要充分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4)匯報時要謙虛,說話要有條理性,讓同學們能聽懂你的發言。因而在匯報交流發言前想好要說的話,或擬一個發言提綱。作這一條要求的主要目的是讓發言同學充分準備,訓練自己說的能力。怎樣聽別人的匯報呢?(1)聚精會神地聽發言,認真地思考。(2)要從中學習自己不懂的知識和不懂的內容,準備好自己要補充的意見。(3)聽發言時要有禮貌,不打斷別人說話。以上三條是訓練學生聽的能力,因為聽是人們獲取信息的重要途徑。具體教學中教師可作這樣引導性的提問:(1)你在匯報學習收獲時怎樣說別的同學才能聽得清楚、明白,從中學習到你告訴他的知識?或你怎樣匯報才能展示出你經過努力所獲得的學習成果?(2)別人發言時你應該怎樣做?
(二)自提問題,歸納整理
學生在預習中能讀懂一些內容和學會一些知識這是自然的,但是同時也會有一些知識不了解、弄不懂,這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所以在學生匯報交流了預習收獲后,還要讓學生提出不懂的問題和不懂的知識,這也是必然的。學習《跳水》一文時學生提出了許多問題,那么,怎樣來解決這些問題呢?轉貼于
1.在學生匯報交流學習結果后,分小班進行學習。按學習能力情況分層組建小班,分層要求。4—6人為一個小班,每一個小班的小班長由成員輪流擔任,學習能力強的小班與學習能力差的小班結對,開展學習交流。要想讓小班學習真正有效運轉起來,不走形式,就必須讓學生遵守一些活動規則。因為社會學把課堂教學視為一種特殊的“社會活動”,說到底課堂教學就是使學生社會化的過程。(1)小班活動時,每個人必須聚精會神地聽同學發言,邊聽邊思考。(2)敢于發表自己的意見,勇于表現自己,謙遜有禮貌。(3)進行公平競爭,友好的合作,輪流在結對小班或大班交流。(4)小班成員之間要平等互助,共同進步。教師在組織小班活動時首先提示學生:在小班活動中你應該怎樣做?提醒學生自我監控自己的活動過程。對于學生提出的問題,能在本小班里解決的就在小班同學之間互相解決,本小班不能解決的,可與結對小班共同探究,若仍不能解決或有爭議的問題則由小班長整理記好筆記,準備在全班提出來請求其它小班的同學或教師幫助解決。在小班學習時要注意:有些問題自己認真讀書就能解決的就自己解決,小班里能努力解決的問題就不要拿到全班來討論,不能有等、靠的依賴思想,也不能讓這種不利于刻苦學習的懶惰思想滋生,鼓勵學生提出的問題應是有價值的、有創造性的。
2.教師將學生在大班提出來的問題分類處理,梳理出本課要解決的主要問題。首先教師可以把學生提出的問題分為兩類。第一類問題是有關字詞學習、內容理解方面的:如,(1) “甲板”“桅桿”“放肆 ”“哭笑不得”“眼巴巴”“失足”各是什么意思?(2)猴子為什么放肆起來?孩子為什么哭笑不得?還有根據課題、課文中概括性強的中心詞語或重點段提出的問題。第二類問題是關乎文章中心、單元重點訓練項目的:如,(1)孩子為什么非要拿到那頂不值錢的帽子?(2)為什么孩子在橫木上難以轉身?(3)船長用槍威逼孩子跳水是不是目前唯一可行的最佳辦法?(4)“40秒鐘”時間很短,為什么大家覺得太長了?(5)孩子被救上來后,船長、水手、孩子分別會說些什么?(6)課文為什么要用“跳水”作題目?(7)讀了這個故事,你有什么體會?解決問題的依據是課文的重點訓練項目,九年義務教材六年制第十冊語文第三單元的讀寫訓練項目是:“閱讀要有自己的見解”,就是要在閱讀的過程中有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學生一邊閱讀一邊聯系上下文、聯系生活實際獨立思考,從內容中體會文章的思想,體會為什么寫這些內容,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互相交流,互相啟發。一類問題當時就處理解決。學生在學習《跳水》中提出的(1)(2)(3)(4)問題就可以讓各組之間互相解決。學生提的二類問題教師要系統整理歸納存下來等到深入理解課文時解決,如(5)(6)(7)(8)(9)(10)(11)等問題。教師把存下的問題整理后寫在小黑板上。黑板的板書分兩部分:一部分是學生在匯報交流預習時,或學生提問時,教師要隨機把表現出文章脈絡的詞語或句子板書在黑板的左邊。強調一點,不是為了板書而硬要學生回答某些問題,板書不是為了點綴課堂,是為學生理解課文服務的。另一部分是存下的二類問題,在存問題時,教師要有歸類整理的能力。具體做法有:“捏”,即把散的問題捏在一起,綜合起來;“貼”,即把學生提的離大問題較遠的問題,拿來放在大問題上;“辨”,即辨別學生提的問題,是不是一個問題多種說法。板書如下:
跳 水
水手逗猴子(發生) 拿帽? (5)問題
猴子戲孩子 (發展) ┋ 轉身? (6)問題
孩子追猴子 () ┋ 跳水?(7)(9)(10)(11)問題
跳水 脫險 (結果) ┋ 40秒? (8)問題
三、自讀為主
學生帶著自己提出的問題自己讀書解決,這實質上是喚醒學生由于傳統教學失去的主體性意識。自讀為主需要教師幫扶,首先教給自讀的方法(自讀提問單),要經常性地訓練。其次,要給學生充分的自讀時間來保障自讀順利進行。第三,要以小班合作學習和班級范圍的學習交流的形式分兩步展開自讀。這個環節是讓學生深入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具體的教學過程是:
1.回顧上節課學習內容提問:通過上節課的學習,你讀懂了什么?
2.你還有什么問題不懂?提出來師生共同歸納整理。
3.選擇自己喜歡的問題,認真閱讀有關段落,批注自己的理解。先在小班進行研討,然后在全班進行研討。(1)孩子為什么非要拿回那頂不值錢的帽子?(2)為什么孩子拿到帽子難以轉身?(3)船長命令孩子跳水是不是當時條件下唯一可行的最佳辦法?(4)40秒鐘時間很短,為什么大家覺得時間很長?思考第一個問題要抓住“哭笑不得”“眼巴巴”等詞以及水手和猴子的表現來理解孩子的尷尬處境:猴子的戲弄,水手的嘲笑,傷了孩子的自尊心。在教學時教師可根據學生的理解追問:孩子會怎么想?引導學生想象說話,從而體會孩子為挽回面子,未考慮后果,不顧一切爬上桅桿去追猴子。思考第二個問題時,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讀文、看圖、想象,體會孩子當時的危險處境,想象當時是怎樣的場面,體會為什么難以轉身?設想有什么辦法能既快又安全地救下孩子?(第三問)再通過辯論理解船長的沉著冷靜,機智果斷。
3.通過這一訓練可以把分析方法概括總結成提問單:
(1)在分析人物時,我抓到了人物的言行,心理描寫的句子了嗎?
(2)我想了是在什么情況下有這樣的言行的嗎?
(3)我深入分析了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言行的嗎?
(4)我有感情地讀課文了嗎?用心體會了嗎?展開想象了嗎?
用以上提問單也叫學習方法去提示學習,這樣學生在自讀時就不會流于形式或只停留在內容或故事情節上,就會自覺地對文章的思想有深入的感悟。
在“自讀為主”中完成了深入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思想感情,還不算完全讀懂課文,還要引導學生學習課文 的表達特點,積累語言,運用語言,以此來發展學生的語言。為了使這一環節得到 扎扎實實的訓練,特制定如下提問單:
(1)我理解了本單元的訓練項目了嗎?
(2)我學習到哪些寫作方法,從中學到了作者哪些觀察、表達方法?我寫小練筆了嗎?
(3)我背誦了精彩語段了嗎?
一、“互聯網+”拓寬閱讀內容
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2016年的第3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6月,中國網民達7.10億,互聯網普及率達到51.7%。從網民年齡結構來看,10歲以下的兒童群體占比有所增長,而且還在繼續向這個年齡群體滲透。可以說,絕大多數有閱讀能力的人都已具備新媒體閱讀的終端,“互聯網+閱讀”的時代已經到來。
學校通過建立未來圖書室,使用交互式電子閱讀機,改變了傳統閱讀模式對閱讀材料的限制,讓更豐富的閱讀材料呈現在學生面前。通過APP推薦閱讀內容,推送電子書籍,讓教師推薦落地生根;自主借閱系統將傳統閱讀和電子閱讀相融合,徹底改變了學生的閱讀方式。
筆者所在學校的校本課程“閱讀考級”中的第一種課型――“淘精讀美”,就是要求教師根據學生年齡特點、認知水平推薦書目。就二年級學生來說,在他們開始獨立閱讀時,父母依然要給他們講故事。這時,所講的故事已從一年級畫面多彩、故事簡單的繪本轉換成情節跌宕起伏、線索眾多、篇幅較長的書本。與此同時,給孩子提供圖畫書以及和他們現實或精神生活貼近、篇幅較短的文字書,鼓勵他們自主閱讀。對此,學校二年級組將《西游記(彩圖注音版)》推薦為必讀書目,以《西頓動物記》“小牛頓系列”為主要選讀書目進行閱讀考級。給學生推薦了必讀書目和選讀書目后,如何監督與反饋學生的閱讀情況呢?學校利用互聯網技術,通過超星移動圖書館等APP將電子書推送到家長端,或分享到QQ群,使家長可以通過掃描二維碼獲得書籍信息,同時根據實際情況進行紙質書籍和電子書籍的搭配閱讀。由于信息的共享通道順暢,這種多元互動的閱讀方式便開啟了學生的大閱讀時代。
二、“互聯網+”豐富閱讀體驗
“互聯網+”為閱讀提供了更豐富的體驗。傳統閱讀體驗是面對紙質書本的靜態閱讀模式,盡管之后部分書籍加入了聲音元素,但是其本質還是單一的;電子閱讀產品將靜態閱讀轉向動態閱讀,為提高閱讀興趣、感受閱讀快樂開啟了新的模式。與此同時,“互聯網+閱讀”很便捷,學生可充分利用每日零碎時間,如利用上學途中、午睡前的時間來閱讀;閱讀更廣博,可以讓更多的人進行海量資訊瀏覽;閱讀者還可以選擇個性化閱讀。
在自主閱讀系統中,動畫、聲音預報閱讀內容的融合,能更好地解決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存在的困惑,能讓閱讀內容以更多的形式展現出來。多種形態的信息相互融合的閱讀體驗使學生眼睛能看到的、耳朵能聽到的、手能觸摸到的、身體能感應到的形態都可以融入到多維度的傳達方式里,充分抓住了學生的視覺、聽覺、觸覺。圖文閱讀、音頻閱讀、視頻閱讀、多媒體互動也改變了傳統閱讀中的單線形態,促進了閱讀感悟的多樣性。
筆者所在學校的“樂品思美”課型重在交流匯報,以交互式閱讀通道的建立,讓交流匯報不僅僅局限于學校、班級的固定空間。學生、家長可以隨時利用終端將閱讀感悟和成果進行分享。通過互聯網,讓交流匯報方式多樣化,同時解決了傳統交流匯報方式中機會不均等的問題,可使人人參與、人人共享。
三、“互聯網+”優化閱讀評價
“互聯網+”為閱讀提供了及時且多元化的評價。大閱讀時代的課堂,往往存在時間難以保證、成果不便檢測等問題,而這些問題恰恰不是教師能夠在短時間內解決的,而是需要學校、教師、學生一起努力,才能克服的y題。互聯網應用于閱讀評價特別是基于大數據技術的閱讀評價,帶來了三個方面的變化。一是評價依據的豐富。“互聯網+”能在很大程度上記錄閱讀者的體驗過程,全方位采集閱讀者信息,從而克服傳統評價難以收集評價依據和評價信息單一、片段化的問題。二是評價更加及時。“互聯網+”能完成即時評價,隨時評價、隨時查詢、隨時調整,通過數據對比、圖表呈現,讓評價結果更加全面、直觀。三是評價應用更加便捷。通過互聯網平臺,教師可以隨時了解學生的閱讀情況,同時可以根據學生的閱讀效果進行點評;家長也可以了解孩子完成的閱讀情況和教師反饋的情況。閱讀不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可以是一對一、一對多、多對一、多對多的雙向互動。在“互聯網+閱讀評價”中,每個人都是評價的主體,也是評價的對象。這樣多元交互式的評價方式,能讓評價更加方便、更加深入。
關鍵詞:興趣;計劃;總結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3-186-01
綜合性學習應強調合作精神,注意培養學生策劃、組織、協調和實施的能力。綜合性學習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學生在活動中有很大的自。教師提出要探究的問題之后,學生圍繞這個任務擬定活動計劃、確定活動方式、商量查找資料。教師要合理安排課內外的活動時間。課堂上布置學習內容、交流活動情況、展示活動成果,課外則要根據活動計劃,一步一步地開展學習活動。教師可以根據本班的實際情況選擇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對于學生積極性高、學習資源豐富的班級,教師要調動學生的興趣,放手讓學生學習;對于學習資源缺乏的班級,教師則可以帶領學生仔細學習“閱讀材料”,達到最基本的要求。
一、閱讀導語,激發學習興趣
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都有一則導語,指導學生如何進行綜合性學習。教師在實施綜合性學習之前,應和學生共同學習導語,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人教版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四年級上冊有這樣一次綜合性學習:“中外童話是一座巨大的寶庫。讓我們開展一次讀童話、講童話、編童話、演童話的綜合性學習,從童話的寶庫中得到更多的寶物。先各自搜集自己喜歡的中外童話,認真讀一讀;再互相推薦,交換閱讀;然后自由組合,商量一下,如何匯報展示。”這則導語確定了此次綜合性學習的主題――遨游童話寶庫;提出了綜合性學習的途徑――讀童話、講童話、編童話、演童話;介紹了綜合性學習的方式――小組合作學習。小學生都喜歡童話,都對童話感興趣,師生共同學習導語就會少走彎路,同時也能激發學生合作實踐的興趣。
二、制定活動計劃
制定活動計劃可以保證綜合性學習有序開展,使小組每個成員明確活動時間、內容、方式、分工等。教師要指導學生制定活動計劃。活動計劃是一種應用文,分標題、正文兩部分。標題要寫清什么單位、開展的是什么活動。正文要寫清“什么時間”、“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和“怎樣做”以及“由誰做”,也可以把要做的事逐項列出。末尾寫上制定計劃的日期。筆者在組織學生進行“閱讀童話故事”綜合性學習時,第三小組制定了自己的活動計劃。
三、開展小組活動
就一個班級來說,小組活動可以有“并進式”和“階段式”兩種方式。“并進式”是各小組自選內容,同時開展不同的活動。如,第 1 組讀格林童話,第 2 組讀安徒生童話,第 3 組讀中國古代童話,第 4 組閱讀中國現代童話。由于小組學習任務不同,教師可以編制“活動建議卡”,提示不同內容的活動要點,發給相關的小組,供學生制定計劃和活動時參考。“階段式”是根據班上多數學生的需求和本地條件,集中開展兩三項活動,逐項進行。各小組活動內容相同,但具體材料和活動方式仍然有自主性。如,讀安徒生童話,有的學生讀《海的女兒》,有的學生讀《皇帝的新裝》,有的讀《豌豆上的公主》等等,在小組活動的基礎上全班集中交流。不論采用哪種方式,教師都要及時了解各個小組的進度,進行具體指導和幫助。
四、匯報、交流和總結
在綜合性學習活動結束之前,要進行匯報、交流和總結。匯報、交流的形式有多種,要根據大多數學生的意愿確定。但不論采用哪種形式,要讓全體學生參與。編手抄報或辦展覽可以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充分反映小組合作學習的成果。成果匯報會也以小組為單位準備,全組成員推舉代表匯報。活動總結可以師生合作進行,既有學生談收獲,又有教師談體會。教師的總結要充分肯定學生的自主態度、合作精神和創造意識,也要適當對知識和能力進行梳理。匯報、交流的形式有:
1、故事會。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閱讀喜歡的故事,先組內交流,然后每組推選一名代表全班交流。
2、朗讀比賽。組內學生選擇本組的朗讀篇目,男同學可以選擇古詩詞,女同學選擇抒情散文。先自己練習朗讀,教師指導。然后小組內部比賽,優勝者參加班級內的朗讀比賽。班級的朗讀比賽最好和課堂教學相配合,做到課內和課外的結合。
3、讀書交流會。學生課外獨立閱讀自己喜歡的書籍,之后小組內交流自己讀后的感受。交流的內容可以是對文章的理解、自己受到的教育,也可以是文章寫作方法的借鑒、摘抄好詞佳句等。交流的形式最好先采用口頭交流,隨著活動時間的推移和年級的升高再慢慢過渡為書面交流。不論采用哪種方式,都一定要使聽眾“有所得”。組內交流之后還可以全班交流,甚至在同一年級交流。
4、辯論。有時候,對一個問題有兩種不同的看法,這就需要辯論。辯論能夠培養學生有理有據地陳述自己的觀點,反駁對方觀點的能力。
人教版小學語文第十一冊第六組的一次辯論――小學生要不要多看電視。具體程序可以為:
選擇一個主題――小學生要不要多看電視。學生分為正方和反方兩部分,每人立足于自己的立場搜集佐證材料。
分組――學生四人為一組,每組分為正方和反方兩對。每隊中應保證有一名閱讀優秀者。
分配任務――根據自己的立場和小組成員一起搜集資料,同時準備一個有力的陳述來說服對方。組內交流搜集的材料,并讓其他成員了解組內的信息。
組內辯論――每小組成員根據自己搜集的資料組內辯論。這時不允許爭論,同學們認真傾聽別人的立場。
重新分組――全班的學生分為正方和反方兩大組,每組推選四人,班級內辯論。其他學生認真傾聽,也可以做筆記。
為了扭轉這樣的局面,在學生初進高一時,我和備課組老師便開始琢磨可行之策,即尋求一種能將閱讀和寫作有機結合在一起的教學模式,經過一番探討和嘗試,我們開始了大膽嘗試,把這個模式稱為:快樂寫作從“悅”讀開始。
一、模式設想
學生剛上高一,其作文總讓語文老師頭疼:書寫凌亂,立意淺顯,文章空而無物。于是便想著:得讓學生讀書。事實是哪一位語文老師不強調讀書呢?但強調之后,又有多少學生能踏踏實實地落到實處呢?那么,語文教師到底應該怎樣監督學生讀書并檢驗其讀書效果呢?
當時我們所帶的學生是貴州省實行新課改的第一屆學生,那么,何不以此為契機,大膽進行一番嘗試呢?于是我們有了這樣的設想:教師號召學生讀書,鼓勵他們讀書;學生根據自身喜好選擇書目閱讀。當然,作為檢測和監督,學生需要按時在班上進行有關讀書匯報交流,老師再將學生讀的作品以總結形式與學生的作文教學融合在一起,帶動他們實際操作,讓他們體會到讀書對作文的實用性,長此以往,便能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二、具體措施
有了設想以后,我們便著手實施了。實施分為兩個板塊:“悅”讀和快樂寫作。
1.“悅”讀
“悅”讀,不僅要求學生閱讀,而且要他們自覺地、快樂地閱讀。對于一線語文教師而言,學生的現實想法我們是心知肚明的。他們進入高中后,很大一部分同學都是重理輕文,功利心相當明顯。寧肯花大量時間解題、背語法,也不愿意讀書,因為他們覺得讀書既浪費時間,又看不到效果,沒有解題時的“成就感”,所以,既要閱讀又要“悅”讀,于學生而言,太難,說“難于上青天”也不過分。但是我們不能忽略閱讀,或者說,讓我們稍感欣慰和難得的是,一個班里邊,仍有幾個或者十幾個是喜歡讀書,并且能堅持讀書的同學,我們需要借助他們的力量感染和帶動班里其他同學漸漸加入到這個隊伍中。
首先,老師應該在教學中經常鼓勵大家讀書,不必刻意為之,只需在教學過程中穿插介紹一些好書即可。比如,我在上人教版必修一的《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這篇課文時,為了讓他們感受集中營中人們的生活情形,挑選林達的《像自由一樣美麗》推薦給大家,結果同學們深受感染。當然,老師也可以將自己最近讀的一些作品告知學生,鼓勵學生一起讀,一起探討,以此讓學生產生閱讀興趣。
接下來,便是監督和檢驗學生讀書的環節。老師應按時請熱愛讀書的同學在班上做讀書匯報交流活動,以此帶動其他同學進行自主閱讀。曾有一個班主任說過這樣一句話:贊美一個學生的作用往往比批評一個學生大得多。同學們反感老師的說教,卻在老師表揚其他同學時暗暗較勁。所以當有一個同學進行讀書交流時,同學就想著:“我也能做得好!”若真有這樣的良性競爭,那么我們的目的就達到了。
當然,這畢竟不是立竿見影的事,需要長期堅持,我們安排的讀書交流一般兩周進行一次(高三因復習降至四周一次),每次安排兩位同學給大家交流讀書成果。
2.快樂寫作
“悅”讀的習慣養成后,其實教師已經將“聽”、“說”、“讀”三大能力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但千萬不能忘記,還需與“寫”相結合。怎樣結合呢?我做了這樣一些嘗試。
首先,充分利用學生的讀書交流,及時歸納學生選擇的讀書主題。比如,有同學講史鐵生的《我與地壇》,那么我在總結時便指出,可以把它用于寫生死或直面人生等主題的作文中。如此讓學生明白,積累語言是作文的基礎,占有材料是作文的關鍵。多實踐和引導幾次,學生便會自動對所讀的書進行歸類總結,寫作時就不會再為文思閉塞而苦惱了。
其次,將學生讀書交流的思路與作文布局結合在一起,培養并鍛煉學生無論說話,還是寫作,都理清思路,分層次進行的能力,如此對規范學生寫作是大有裨益的。
另外,學生所寫的作文往常都是交由老師一人批閱,其實可以大膽一些,采取多樣化作文評改方式,即由學生互評和師評兩部分組成,學生交作文之前,先讓同學評改,加注評語,再交老師評改,如此學生之間可互取所長,又“悅”讀了一番。教師亦可對學生作文進行全面評價。
再次,好文章是改出來的,教師評改后,將作文發還給學生時,可以根據該次作文的具體情況,安排學生對作文相關片段進行再次修改(修改整篇文章過于耗時),如可以改開頭,改結尾,或者修改材料,即可以使學生有針對性地對作文進行修改。最好當堂修改,因為老師面對面的改,更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學生修改后,教師可將改得較好的文章分享給同學,讓大家彼此借鑒,體會批改前后的差異。
最后,借助集體力量進行評改。語文教師評作文是講究個人風格的,所以備課組以年級為單位,統一安排學生作文(一般每學期三到四次),由本備課組的語文老師輪流批改,這樣學生可以有一個橫向比較,教師也可以掌握到比自己所帶班級更多的作文反饋信息,從而更方便地開展作文教學。
三、結語
依據xx區教育局頒布的《中小學教師培訓方案》,從我校教師隊伍素質現狀及教育改革和發展的要求出發,切實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深化改革,優化組合,內強素質,外樹形象,致力于培養和構建一支“師德高尚、愛校敬業、真誠奉獻、嚴謹治學、業務精湛、教風優良、團結協作、廉潔從教”的師資隊伍,為創建“教育生活化”特色學校,實現辦學品位的再提升和教育教學質量的新跨越提供有力的師資保障。
二、工作目標:
通過培訓力爭使我校教師具有以下素質:不斷更新教育觀念,使之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更新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使之具有綜合教育的能力和銳意創新的能力;進一步發展自己的個性特長,使之具有鮮明的教育、教學個性,并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學風格和特色;進一步拓寬文化視野,掌握現代教育技術,探索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有效整合的教學模式;進一步提高理論功底和科研能力,使之成為學科骨干,為教師的成長和成功鋪設方便之路。培訓以抓師德、抓教改、抓科研為主要途徑,樹立典型,引導中青年教師專業素質的不斷提高,同時逐步構建校本培訓模式,形成校本培訓體系,建立校本培訓機制,使校本培訓逐步科學化、規范化、系列化。
三、工作要點:
1、抓師德教育,樹立師表形象。“教育生活化”創始人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中包含著重要的師德建設理論,陶行知先生本人又是實踐師德理論的“萬世師表”。學校將組織教師學習學校將組織教師閱讀《教師的師德修養》《陶行知生活教育叢書》、《陶行知論著百篇》等,使全體教師深刻了解“師愛”的真諦和生活教育理論的精神實質。同時開展以“愛的奉獻”為主題的學術沙龍、征文撰寫等富有教育性的活動來發揚陶行知先生“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奉獻精神,來實踐陶行知先生的崇高師德風范,自覺轉變教育觀念,不斷促進我校師德師風建設和教師師德修養的提高。
2、內部挖潛,擇本校之能人,訓本校之教師。即充分發揮我校那些實踐經驗豐富、理論水平較高的各級骨干教師的帶頭示范作用,通過講座和示范課向其他教師傳授課堂教學經驗、展示教學基本功與教學技能,促進全體教師專業水平的提升。
3、繼續進行“一人學習,眾人受益”式培訓。學校要求外出學習、考察培訓的骨干教師,必須寫出學習匯報材料,并利用校本培訓時間對全員教師進行培訓,傳達學習精神。培訓可采用作專題講座、經驗交流、講匯報課等多種形式,產生一人學習,多人受益的效應。
4、做好“請進來”工作。針對教師在教育教學中普遍出現的疑難和困惑,盡可能地邀請學科教研員、校外專家、學者來校開展專題講座,進行“臨床會診,現場診斷”,找出問題及原因,制訂對策措施,幫助教師解答疑難。
5、圍繞不同主題深入開展“同研一節課”活動。9月份,青年教師匯報課--尋找教育的遺憾,10月份骨干教師示范課--抓住教育的契機,11月份全員參與提高課--享受教育的幸福。著重進行案例研究,使教師從中獲得啟迪,開拓尋求解決問題的思路及方式。
6、以學科為單位開展“交流日”活動,通過案例交流、經驗交流、論文交流、教育教學日記交流等,既注重切實解決實際問題,又注重概括、提升,總結經驗、探索規律,逐漸形成我校民主、開放、有效的教育教學活動格局。
7、組織任課教師開展教育教學業務技能大賽,如教學設計競賽、課堂教學大賽、優秀論文或優秀案例評比、課后反思交流、課件大賽等活動,著力打造名師,促進教研活動的開展和教師業務技能與水平的提高。
8、立足年級組教研活動,大力開展校本教研。除“同研一節課”之外,各教研組在每周的教研活動中要圍繞課題,結合學校和學生實際,結合課堂實踐,把實踐中的疑問、困惑進行歸納、篩選,確定一個討論專題,組織交流討論,使教師沿著計劃——行動——觀察——反思這一互聯互動的螺旋式的漸進過程,求得問題的解決。真正“開展自己的教學研究”、“解決自己的教學問題”、“發表自己的研究成果”、“改善自己的教學實踐”,不斷積累經驗,提高教育教學研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