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09 00:17:2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政策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為引入預期沖擊的因素參考吳化斌等[15]和Fujiwara等[16]設置,本文把可預期的沖擊設為4期,即n=4。引入預期沖擊的模型更加符合經濟主體前向預期的決策行為。
(一)貨幣政策我國從1996年以來采用貨幣供應量作為貨幣政策中介目標,為了模擬真實的經濟環境,本文選用貨幣供應量規則表征貨幣政策,參考李成等[17]、馬文濤和魏福成[18]的建模思想,把貨幣政策規則設定為。表示貨幣供應量增長率,ξ和π分別表示貨幣供應量增長率和通貨膨脹的穩態值。在理性預期行為下,公眾在接受央行公布未來貨幣政策的信息后,相應地調整決策和行為,也即公眾做出了貨幣政策前瞻性指引所希望引導的預期,用,jmtjε−來表示這種對貨幣政策預期的沖擊。
(二)家庭代表性家庭對消費、勞動供給、實際貨幣余額持有量、投資、資本存量和債券持有量做出選擇來最大化效用的期望現值。家庭提供差異化的勞動,是勞動市場上的壟斷供給者,不同勞動之間的替代彈性為θw。本文采用Calvo[21]的方式引入工資黏性:每期家庭以1-γw的概率調整工資。
(三)廠商廠商包括完全競爭的最終產品廠商和壟斷競爭的中間品生產廠商。最終產品廠商以價格Pi(i)購買中間品Yi(i)生產最終商品Yt,生產函數采用CES函數形式。
二、模型參數校準和貝葉斯估計
(一)數據選取考慮到數據的可得性,以及與貨幣政策中介目標相適應,選取1996年第1季度至2013年第4季度中國宏觀經濟數據,以國內生產總值GDP、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和貨幣供應量M2作為模型中產出Y、消費C、投資I和貨幣供應量M的觀測變量。將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以1996年第一季度為基期進行定基處理。各觀測變量值除以定基CPI得到實際值,然后進行季節調整并取對數,運用HP濾波做去除趨勢處理,得到本文所需要的波動序列。數據來源:Wind數據庫、中國人民銀行網站、國家統計局網站。
(二)參數校準及貝葉斯估計對部分參數根據現有文獻及實際數據進行了校準。取貼現因子β為0.99,折舊率δ為0.025,消費習慣參數h為0.65,消費占比cy和投資占比iy校準為0.359和0.3916,其余參數選擇貝葉斯估計。近年來貝葉斯估計方法被大量用來估計DSGE模型。其基本原理是結合了設定的參數先驗分布p(),與利用卡爾曼濾波從狀態空間方程中計算得到的基于樣本數據的似然值。基于MATLAB的工具包DYNARE,采用蒙特卡洛馬爾科夫鏈(MCMC)抽樣的方法完成參數估計。預先設定的先驗分布與貝葉斯估計的結果見表1,其中第2、3列為先驗分布類型和均值,參考了國內有關文獻,標準差的先驗分布本文設為逆伽瑪分布(InvGamma),其先驗均值的設定與莊子罐等[23]一致。模型的估計結果見表1。從表1可得,效用函數的參數σ、φ和v的估計值分為0.3947、0.4319和0.4185與楊雪等[19]的估計結果接近;投資調整成本參數φ的估計值為0.2670,稍大于莊子罐等[23]的取值;ρz估計值為0.7544,與陳師和趙磊[24]的估計結果0.717接近;α的估計值為0.4508,接近楊雪等[19]的估計結果0.42;貨幣政策參數φm、φπ和φy分別為0.8332、1.0962和1.1981,接近于馬文濤和魏福成[18]的估計結果0.8628、1.2952和1.4348。較大的貨幣政策平滑因子φm的估計值表明了央行較強的政策平滑傾向,保持政策的延續性為經濟發展提供穩定的政策環境。產出增速反應系數φy的估計值大于通脹預期反映系數φπ,說明比較而言產出的平穩增長受到了更多關注。
(三)模型的適用性分析通過反事實仿真衡量模型的擬合值與實際觀測值得吻合程度。如圖1所示。從圖1可看出,反事實仿真得到的主要經濟變量產出、通脹、消費、投資、勞動和M2的擬合值與實際值幾乎一致,說明我們構建的DSGE模型對我國的經濟現實擬合的非常好,模型可以用來分析我國的經濟問題。
三、動態分析
(一)脈沖響應分析通過脈沖響應分析,考察貨幣政策預期沖擊的動態特征。我們僅報告了提前1期和提前4期正向的貨幣政策預期沖擊下的脈沖響應圖,如圖2和圖3所示。可以看出在正向貨幣政策預期沖擊下產出y、消費c、投資i、就業n和資本k呈同方向波動,單個變量在預期沖擊下都呈駝峰式變動。提前2期和3期貨幣政策預期沖擊的脈沖響應圖也類似。并且提前1期的脈沖響應波動幅度相比更大,說明我國短期的貨幣政策預期對經濟波動的影響更大,原因可能是我國經濟發展變化較快,運用貨幣政策調控經濟較為頻繁,這對公眾的預期行為造成了短視化影響。
(二)方差分解分析通過方差分解來考察預期沖擊解釋經濟波動的重要性。表2給出了模型四種預期沖擊解釋主要經濟總量及解釋通脹的無條件方差的貢獻比例。從表2可看出,預期沖擊可以解釋54.2%的產出波動,可解釋56.91%的消費波動、55.38%的投資波動、57.69%的資本存量波動和42.25%的就業波動。從數量上說明了預期對我國經濟具有重要影響。加總的預期沖擊可以解釋超過43%的通脹波動,其中貨幣政策預期沖擊就可解釋約33%。貨幣政策預期沖擊可解釋約16%的勞動波動,可解釋小于8%的產出、消費、投資和資本存量的波動。可以看出貨幣政策預期沖擊對通脹波動的影響最大,其次是對勞動的波動影響,對產出、消費、投資和資本存量的波動影響較小。
四、結論
根據中央關于畜牧業保險保費補貼的規定,能繁母豬、育肥豬、奶牛、藏系牦牛及藏系羊5種險種的保費補貼由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共同承擔,中央財政補貼比例根據地區間財力狀況大致分為東、中、西三地區及中央直屬農墾總局四類;地方財政包括省市縣三級。就5種險種的保費補貼分擔情況,本文選取東部地區的北京、浙江,中部地區的河南、海南和西部地區的陜西、四川與內蒙古等7個省區進行對比。表2可以看出,保費補貼多為中央、省、市、縣四級結構,補貼比例≥70%,農戶自籌保費較少,有利于提高農民參保積極性。在中央財政補貼方面,中西部地區補貼比例高于東部;地方財政補貼方面,財政收入較好的地方政府承擔較多保費,經濟條件較差的地方政府承擔較少保費。除以上5種險種有中央財政補貼外,財政部提供保費補貼的地區可根據本地財力狀況和農業特色,自主選擇其他養殖險種并由地方財政予以支持(表3)。這對于健全畜牧業支持保護體系,創新和改革畜牧業保險制度,推進畜牧業持續發展有著重要意義。比較發現,中東部地區經濟發展較快,政府財政壓力小,畜牧業保險的保費補貼比例普遍在50%左右,其余由龍頭企業或農戶承擔。西部地區則主要依靠政府財政補貼,區別在于陜西省僅有省級財政保費補貼;寧夏的保費補貼則分自治區和市縣兩級,補貼比例達到75%。保費補貼劃分到市縣一級的做法可以降低省級財政保費補貼壓力,提高總體財政補貼比例,減輕農民負擔;但對于部分養殖大縣,具有較強保險需求的同時又相對貧困,財政預算資金不足,客觀上造成部分市縣財政不能及時足額撥付補貼資金的突出問題,影響保險工作的順利開展。
2保險金額與保險費率
各省區針對不同險種制定了不同的保險金額與保險費率,保險金額多參照投保標的的生理價值確定。如表4所示,在能繁母豬險種上,除北京,上海少數發達地區的保險金額達到2000元,其余省區均為1000元,費率為6%,無明顯差異。奶牛的保險金額和保險費率差異較大,費率從4%到8%,保險金額從3000元到8000元不等,部分省區根據奶牛年齡、品種及飼養模式的不同,確定了不同的保險金額。如:北京市奶牛的保險金額按奶牛的牛齡及胎次分為兩檔。四川的育肥豬保險費率按規模進行了區別,鼓勵規模化養殖,以便集中管理,降低風險。新疆參照羊只品種、畜齡、飼養成本、市場價格的70%將保險金額厘定為6個檔次。2.4保險責任與賠付標準內蒙古畜牧業保險險種有能繁母豬、育肥豬、奶牛,均為中央財政保費補貼險種,保險責任范圍如表5所示,在賠付標準上規定能繁母豬和奶牛按保險金額進行賠付;育肥豬按照尸重和出險時當地生豬市場收購價格計算賠償。目前,國內大部分地區對3種險種的保險責任與賠付標準大致類似,北京在能繁母豬的保險責任方面增加了難產;奶牛則針對固定圈舍內死亡或傷殘,經畜牧獸醫鑒定失去產奶能力的奶牛進行賠付,保險責任包括難產死亡或胎產所致傷殘失去繁殖能力。在賠付標準上,北京市也有創新,若能繁母豬、奶牛死亡,根據實際情況按保險金額的80%進行賠償;奶牛因胎產造成子宮受傷所致傷殘失去繁殖能力的,在此基礎上再減去奶牛殘值。除以上3種險種外,中央財政補貼險種還包括藏系牦牛和藏系羊,主要在四川、青海、云南、甘肅省和自治區開展。各省區也相繼開展了其他養殖險種,制定了相關的保險責任,如表6所示。肉雞的保險責任范圍大體一致,在賠付標準上,北京按肉雞的飼養日齡成本,江蘇按肉雞尸重計算賠付。2.5風險控制北京、江蘇、浙江、河南及黑龍江五省市所采用的不同的農業保險風險模式是目前中國現行的主要農業保險風險控制模式;不同模式下政府與保險人在賠付責任和風險防范上承擔不同責任,具體如表7所示。在巨災風險分散措施方面,目前,北京、江蘇的巨災風險基金制度較為完善,但籌建方式上差別較大。北京按農業增加值1‰計提農業巨災風險準備金并建立再保險巨災分散機制;江蘇則由保險公司和政府分別建立巨災風險基金,構建省市縣三級巨災風險基金制度。對比內蒙古,自2008年開始著手準備巨災風險準備金,實踐中因為種種原因,并未有效落實。
3各省區畜牧業保險的特點總結及啟示
以上從保險品種、補貼政策等7個方面分析了各省區畜牧業保險政策的異同點。基本特點如下:在保險險種上,除中央財政補貼險種外,北京、浙江等多省都相繼開展了符合當地養殖條件的保險險種。東部沿海省區多開展水產、家禽保險;中西部地區多開展畜禽保險,對保障養殖戶收入水平,促進當地畜牧業發展起到積極作用。在保費補貼上,財政保費補貼比例普遍在50%以上。受經濟發展水平和財政狀況的影響,財政補貼具有差異性,西部地區主要依靠政府補貼,對于較貧困的市縣,保費補貼的承擔存在困難。在保險金額上,保險金額多參照投保標的的生理價值確定,北京、黑龍江等省區按品種、規模、生長期將保險金額進行了細分,有利于畜牧業的規范管理和畜牧業保險的持續發展。在保險責任上,保險責任多針對由重大病害、自然災害和意外事故所導致的保險個體死亡。各地根據自身經濟狀況和養殖環境也進行了調整。相比北京的做法更為合理,針對牲畜的經濟價值進行賠付。在風險管理上,目前,只有北京、江蘇等部分省區建立較為完善的風險管理機制,由于農業風險具有高度相關性,易發生農業巨災,各省區應加快大災風險管理機制的建立。自2007年以來,內蒙古政策性畜牧業保險取得了快速發展。但也面臨保險責任范圍不切實際,產品結構單一等問題,嚴重制約了內蒙古畜牧業保險的發展。基于以上分析,得到如下啟示:
(1)政府財政補貼應加大對畜牧業保險產品研發的支持。
保險產品是否符合保險標的的特點,滿足投保人規避風險的需求,直接影響保險制度的有效實施。內蒙古畜牧業保險目前包括奶牛、能繁母豬、育肥豬三個畜種,而在內蒙古畜牧業中占重要地位的肉牛、綿羊等并沒有保險產品。在養殖過程中這些牲畜同樣面臨諸如病害、自然災害等多重風險。開發研究這些畜種的保險產品,既是完善內蒙古畜牧業保險制度的需求,也是提高內蒙古畜牧業風險規避水平,促進畜牧業健康發展的要求。
(2)根據牲畜養殖特點和經濟價值,調整責任范圍。
目前內蒙古實施的畜牧業保險大多是保障牲畜生理價值的死亡保險。保險責任所涉及的重大病害大部分屬于非常發性疾病,而在飼養過程中農戶經常遇到的疾病問題(奶牛養殖中常見的炎、產后死亡等)并未囊括其中。應結合實際,了解養殖戶的保險需求,適當保障一些疾病風險和市場風險,提高養殖戶參保的積極性。
(3)進行合理的風險分層,完善巨災風險分散機制。
應收賬款是指企業因賒銷產品或勞務而形成的應收款項,是企業流動資產的一個重要項目。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商業信用的推行,企業應收賬款數額普遍明顯增多,應收賬款管理已經成為企業經營活動中日益重要的問題。
一、應收賬款的功能
應收賬款的功能就是它在生產經營過程中的作用。主要有一下方面:
1、擴大銷售,增加了企業的競爭力。在市場競爭比較激烈的情況下,賒銷是促進銷售的一種重要方式。企業賒銷實際上是向顧客提供了兩項交易:向顧客銷售產品以及在一個有限的時期內向顧客提供資金。在銀根緊縮、市場疲軟、資金匱乏的情況下,賒銷具有比較明顯的促銷作用,對企業銷售新產品、開拓新市場具有更重要的意義。
2、減少庫存,降低存貨風險和管理開支。企業持有產成品存貨,要追加管理費、倉儲費和保險費等支出;相反,企業持有應收賬款,則無需上述支出。因此,當企業產成品存貨較多時,一般都可采用較為優惠的信用條件進行賒銷,把存貨轉化為應收賬款,減少產成品存貨,節約相關的開支。
二、應收賬款管理不善的弊端
1、降低了企業的資金使用效率,使企業效益下降。由于企業的物流與資金流不一致,發出商品,開出銷售發票,貨款卻不能同步回收,而銷售已告成立,這種沒有貨款回籠的入賬銷售收入,勢必產生沒有現金流入的銷售業務損益產生、銷售稅金上繳及年內所得稅預繳,如果涉及跨年度銷售收入導致的應收賬款,則可產生企業流動資產墊付股東年度分紅。企業因上述追求表面效益而產生的墊繳稅款及墊付股東分紅,占用了大量的流動資金,久而久之必將影響企業資金的周轉,進而導致企業經營實際狀況被掩蓋,影響企業生產計劃、銷售計劃等,無法實現既定的效益目標。
2、夸大了企業經營成果。由于我國企業實行的記賬基礎是權責發生制(應收應付制),發生的當期賒銷全部記入當期收入。因此,企業的帳上利潤的增加并不表示能如期實現現金流入。會計制度要求企業按照應收賬款余額的百分比來提取壞帳準備,壞帳準備率一般為3%-5%(特殊企業除外)。如果實際發生的壞帳損失超過提取的壞帳準備,會給企業帶來很大的損失。因此,企業應收款的大量存在,虛增了賬面上的銷售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夸大了企業經營成果,增加了企業的風險成本。
3、加速了企業的現金流出。賒銷雖然能使企業產生較多的利潤,但是并未真正使企業現金流入增加,反而使企業不得不運用有限的流動資金來墊付各種稅金和費用,加速了企業的現金流出,主要表現為:
(1)企業流轉稅的支出。應收賬款帶來銷售收入,并未實際收到現金,流轉稅是以銷售為計算依據的,企業必須按時以現金交納。企業交納的流轉稅如增值稅、營業稅、消費稅、資源稅以及城市建設稅等,必然會隨著銷售收入的增加而增加。
(2)所得稅的支出。應收賬款產生了利潤,但并未以現金實現,而交納所得稅必須按時以現金支付。
(3)現金利潤的分配,也同樣存在這樣的問題,另外,應收賬款的管理成本、應收賬款的回收成本都會加速企業現金流出。
4、對企業營業周期有影響。營業周期即從取得存貨到銷售存貨,并收回現金為止的這段時間,營業周期的長短取決于存貨周轉天數和應收賬款周轉天數,營業周期為兩者之和。由此看出,不合理的應收賬款的存在,使營業周期延長,影響了企業資金循環,使大量的流動資金沉淀在非生產環節上,致使企業現金短缺,影響工資的發放和原材料的購買,嚴重影響了企業正常的生產經營。
5、增加了應收賬款管理過程中的出錯概率,給企業帶來額外損失。企業面對龐雜的應收款賬戶,核算差錯難以及時發現,不能及時了解應收款動態情況以及應收款對方企業詳情,造成責任不明確,應收賬款的合同、合約、承諾、審批手續等資料的散落、遺失有可能使企業已發生的應收賬款該按時收的不能按時收回,該全部收回的只有部分收回,能通過法律手段收回的,卻由于資料不全而不能收回,直至到最終形成企業單位資產的損失。
三、應收賬款管理的目標
對于一個企業來講,應收賬款的存在本身就是一個產銷的統一體,企業一方面想借助于它來促進銷售,擴大銷售收入,增強競爭能力,同時又希望盡量避免由于應收賬款的存在而給企業帶來的資金周轉困難、壞帳損失等弊端。如何處理和解決好這一對立又統一的問題,便是企業應收賬款管理的目標應收賬款管理的目標,是要制定科學合理的應收賬款信用政策,并在這種信用政策所增加的銷售盈利和采用這種政策預計要擔負的成本之間做出權衡。只有當所增加的銷售盈利超過運用此政策所增加的成本時,才能實施和推行使用這種信用政策。同時,應收賬款管理還包括企業未來銷售前景和市場情況的預測和判斷,及對應收賬款安全性的調查。如企業銷售前景良好,應收賬款安全性高,則可進一步放寬其收款信用政策,擴大賒銷量,獲取更大利潤,相反,則應相應嚴格其信用政策,或對不同客戶的信用程度進行適當調整,確保企業獲取最大收入的情況下,又使可能的損失降到最低點。
企業應收賬款管理的重點,就是根據企業的實際經營情況和客戶的信譽情況制定企業合理的信用政策,這是企業財務管理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企業為達到應收賬款管理目的的必須合理制定的方針策略。
四、公司應收賬款問題的解決辦法
應收賬款管理工作做的好,首先應建立完善的應收賬款管理制度。信用政策是應收賬款管理制度的主要組成部分,包括信用標準、信用條件和收賬政策三個方面。信用標準是企業同意向用戶提供商業信用而提出的基本要求。通常以預期的壞賬損失率作為判別標準。如果企業的信用標準較嚴,只對信譽很好、壞賬損失率很低的用戶給與賒銷,則會減少壞賬損失,減少應收賬款的機會成本,但這可能不利于擴大銷售量,甚至是銷售量減少;反之,如果信用標準交款,雖然會增加銷售,但會相應的增加壞賬損失和應收賬款的機會成本。信用條件是指企業要求用戶支付賒銷款項的條件,包括信用期限、折扣期限和現金折扣。信用期限是企業為用戶規定的最長付款時間,折扣期限是為用戶規定的可享受現金折扣的付款時間,現金折扣是在用戶提前固款是給與的優惠。提供比較優惠的信用條件能增加銷售量,但也會帶來應收賬款機會成本、壞賬成本、現金折扣成本等額外的負擔。收賬政策是指信用條件被違反時,企業采取的收賬策略。企業如果采用較積極的收賬政策,可能會減少應收賬款成本,減少壞賬損失,但要增加收賬成本。如果采用較消極的收賬政策,則可能會增加應收賬款成本,增加壞賬損失,但會減少收賬費用。在制定收賬政策時,應權衡增加收賬費用與減少應收賬款機會成本和壞賬損失之間的得失。合理的信用政策應把信用標準、信用條件、收賬政策結合起來,考慮三者的綜合變化對銷售額、應收賬款機會成本、壞賬成本和收賬成本的影響。
根據應收賬款管理制度,針對在企業應收賬款分析中發現的問題采取相應的辦法,解決公司在應收賬款回收中出現的問題,加快公司的資金循環,提高資金利用效率,實現企業的效益目標。
1、加強應收賬款的日常管理工作
公司在應收賬款的日常管理工作中,有些方面做得不夠細,比如說,對用戶信用狀況的分析,賬齡分析表的編制等。具體來講,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做好應收賬款的日常管理工作:(1)做好基礎記錄,了解用戶(包括子公司)付款的及時程度,基礎記錄工作包括企業對用戶提供的信用條件,建立信用關系的日期,用戶付款的時間,目前尚欠款數額以及用戶信用等級變化等,企業只有掌握這些信息,才能及時采取相應的對策。(2)檢查用戶是否突破信用額度。企業對用戶提供的每一筆賒銷業務,都要檢查是否有超過信用期限的記錄,并注意檢驗用戶所欠債務總額是否突破了信用額度。(3)掌握用戶已過信用期限的債務,密切監控用戶已到期債務的增減動態,以便及時采取措施與用戶聯系提醒其盡快付款。(4)分析應收賬款周轉率和平均收賬期,看流動資金是否處于正常水平,企業可通過該項指標,與以前實際、現在計劃及同行業相比,借以評價應收賬款管理中的成績與不足,并修正信用條件。(5)考察拒付狀況,考察應收賬款被拒付的百分比,即壞帳損失率,以決定企業信用政策是否應改變,如實際壞賬損失率大于或低于預計壞帳損失率,企業必須看信用標準是否過于嚴格或太松,從而修正信用標準。(6)編制賬齡分析表,檢查應收賬款的實際占用天數,企業對其收回的監督,可通過編制賬齡分析表進行,據此了解,有多少欠款尚在信用期內,應及時監督,有多少欠款已超過信用期,計算出超時長短的款項各占多少百分比,估計有多少欠款會造成壞賬,如有大部分超期,企業應檢查其信用政策。
2、加強應收賬款的事后管理
收賬管理包括如下兩部分工作:(1)確定合理的收賬程序,催收賬款的程序一般為:信函通知、電報電話傳真催收、派人面談、訴諸法律,在采取法律行動前應考慮成本效益原則,遇以下幾種情況則不必:訴訟費用超過債務求償額;客戶抵押品折現可沖銷債務;客戶的債款額不大,可能使企業運行受到損害;后收回賬款的可能性有限。(2)確定合理的討債方法。若客戶確實遇到暫時的困難,經努力可東山再起,企業幫助其渡過難關,以便收回賬款,一般做法為進行應收賬款債權重整:接受欠款戶按市價以低于債務額的非貨幣性資產予以抵償;改變債務形式為“長期應收款“,確定一個合理利率,同意用戶制定分期償債計劃;修改債務條件,延長付款期,甚至減少本金,激勵其還款;在共同經濟利益驅動下,將債權轉變為對用戶的“長期投資“,協助啟動虧損企業,達到收回款項的目的。如客戶已達到破產界限的情況,則應及時向法院,以期在破產清算時得到部分清償。針對故意拖欠的討債,可供選擇的方法有:講理法;惻隱術法;疲勞戰法;激將法;軟硬術法。
3、應收賬款核算辦法和管理制度
應收賬款賬戶中子公司欠款額占總額的60.42%,加強公司內部的財務管理和監控,改善應收賬款核算辦法和管理制度,解決好公司與子公司間的賬款回收問題,下面從幾個方面給出一些建議:(1)加強管理與監控職能部門,按財務管理內部牽制原則。該公司在財務部下設立財務監察小組,由財務總監領導配置專職會計人員,負責對營銷往來的核算和監控,對每一筆應收賬款都進行分析和核算,保證應收賬款賬賬相符,同時規范各經營環節要求和操作程序,使經營活動系統化規范化。(2)改進內部核算辦法。分別針對不同的銷售業務,如公司與購貨經銷商直接的銷售業務,辦事處及銷售網點的銷售業務,公司供應部門和貿易公司與欠公司貨款往來單位發生的兌銷業務,產品退貨等,分別采用不同的核算方法與程序以示區別,并采取相應的管理對策。(3)對應收賬款實行終身負責制和第一責任人制。誰經手的業務發生壞帳,無論責任人是否調離該公司,都要追究有關責任。同時對相關人員的責任進行了明確界定,并作為業績總結考評依據。(4)定期或不定期對營銷網點進行巡視監察和內部審計。防范因管理不嚴而出現的挪用、貪污及資金體外循環等問題降低風險。(5)建立健全公司機構內部監控制度。針對應收賬款在賒銷業務中的每一環節,健全應收賬款的內部控制制度。努力形成一整套規范化的對應收賬款的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程序。
參考文獻:
1、陳顯蘭,企業走出應收賬款困境的思考,四川會計J,2002年第6期;
2、張津京、邱素琴,加入WTO企業財務管理的發展對策,河北財會J,2002年第6期;
3、張采風、李忠江,應收賬款的管理與清收,黑龍江財會J,2001年第12期;
關鍵詞:糧食直補;糧食安全;農民增收
糧食直接補貼政策是近年來我國最為重要的政府支農政策之一,盡管糧食直補政策是一種世界性的通行做法,也得到農民的普遍擁護,但仍然存在諸多問題,亟待在實踐中加以優化完善。為此,本文就糧食直補政策相關研究中提到的主要問題及對策建議進行歸納總結,以期對當前糧食直補政策的優化調整提供必要的啟示和借鑒。
一、糧食直補政策存在的主要問題
糧食直補主要有按農業計稅面積、計稅常產、糧食實際種植面積、出售商品糧的數量等不同的補貼機制,但為了節省對種糧農戶進行甄別的高額成本,實踐中以按計稅面積或計稅常產發放補貼居多(張照斷、陳金強,2007)。糧食直補政策實施以來,遇到了諸多問題,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八個方面。其中,前四個方面表現在政策的預期效果層面,后四個方面表現在政策執行層面。
(1)直補政策難以刺激種糧面積持續增加和糧食持續增產。在政策出臺初期,直補政策的信號效應較為明顯。但由于普惠制補貼方式缺乏邊際激勵效應,直補政策無法持續促使農民穩定糧食種植面積。從近期的調查來看,農民種糧總土地面積不斷減少,農民棄荒現象嚴重,糧食直補資金在促進農民種糧積極性方面的作用微不足道(李喜同,2009)。甚至部分農民群眾把補貼款簡單理解為黨和政府的關心款,與糧食種植沒多少關系(陳正華,2009)。
(2)直補政策無法顯著促進農民增收。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國有26,800萬農戶,種糧面積細碎化,而美國只有200萬農戶,撒胡椒面式的直接補貼只占農民種糧收入的很小比例,對確保農民種糧收入的穩定作用不明顯(,2008)。因此,盡管糧食直補增加了農民收入,但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民種糧收入主要來源于市場,因而難以完全解決市場穩定和農民收入穩定的問題(趙曉峰,2008)。
(3)直補政策資金難以彌補種糧成本的持續上升。從發展趨勢看,在石油、煤炭、土地、水資源、勞動力等價格不斷上升的背景下,農業生產成本上升將不是一種短期現象,而是近一個階段農業發展的常態,但直補資金趕不上農資價格上漲的幅度,不足以有效應對農業生產成本的快速上升(國家發展改革委宏觀經濟研究院課題組,2008)。
(4)直補政策引發土地糾紛和制約土地流轉。直補帶來利益關系調整,以往強迫農民土地流轉和征地補償不到位的,農民要求糾正或提高補償標準;許多在外務工經商的農民紛紛棄城返鄉,他們有的索要原有承包地,有的將原轉包給種糧大戶的耕地轉交自己的親屬耕種,擔心自己失去土地,從而引發新一輪土地承包糾紛(張明梅,2004)。同時,也使種糧大戶的規模變小,影響適度規模經營的發展,也進一步強化了小農生產方式。
(5)直補對象難以準確核實。以實際種植面積作為補貼依據,補貼面積難于核實。農戶分散經營,農民種植的自由性很大,每年、每季的糧食種植品種、面積都會有很大變動,很難準確掌握各農戶的實際種糧面積(付勇等,2009)。并容易引發虛報畝數等現象,甚至許多已經租賃、征用、非法轉手的非農土地也在堂而皇之地領取直補資金,形成資金流失和腐敗(于代松,2004)
(6)直補范圍難以做到客觀公正。盡管以計稅面積和計稅常產為補貼依據簡化了補貼程序,但卻是變“糧補”為“地補”,由此引發的問題包括:糧田撂荒、雙季改單季等都能照樣領取糧食補貼,違背直補初衷(陳正華,2009;劉俊,2009);存在土地承包關系的情況下,直補資金往往由原土地承包人獲得,流轉后實際種糧人沒有享受到政府的相關糧食補貼;以計稅面積或常產為補貼標準忽視了“黑地”問題,農民長期耕種的“黑地”不能領到補貼款,盡管2005年財政部出臺政策將“黑地”納入糧食直補范圍,但至今仍有一部分“黑地”問題沒有得到解決(于娜,2008)。
(7)直補政策落實成本高。由于我國農民眾多且分散,農民土地、人口、糧食產量、價格等統計資料不健全,對農民的補貼難以測算和監測,糧食直補行政操作成本較高(,2008)。一方面,相較于戶均很低的直補資金,進行丈量土地、核實補貼的操作成本很高。另一方面,政策執行過程中,因利益分配、權力集中而產生的尋租、腐敗的成本,各種補貼的跑冒滴漏現象相當嚴重(盧鋒,2008)。
(8)直補資金在主銷區和主產區不匹配。糧食直補是為了激勵農民種糧,尤其是主產區的農民做種糧。但由于主銷區政府財力充足,給予農民的糧食直接補貼標準往往要比主產區高出數倍,而糧食主產區的糧食直接補貼資金規模仍然很小。這既違背了產業發展比較優勢原則,也增大了國家糧食安全成本,損害了主產區農民的利益(王海全、龔曉,2006;王健、陸文聰,2007)。
二、優化糧食直補政策的對策建議
針對以上提到的各種問題,諸多學者提出了糧食直補政策的優化建議,具體包括八個方面。其中前五條涉及糧食直補政策實施機制的完善,后三條則主張改進政府支農方式。
(1)糧食直補依據商品糧數量進行。補貼依據改為以農民交售的商品糧數量進行,可以激勵種糧農民多產糧,避免中間環節從中弄虛作假來冒領國家的補貼,也可以使糧食直補資金補貼給那些在真正種糧的農民,而不是那些雖承包了責任田的農民,但實際不種田已外出打工或從事非農產業的農民(蔣和平、辛嶺。2009;袁隆平,2009)。但這存在的潛在問題是農民的口糧沒有得到補貼(劉俊,2009)。
(2)糧食直補向糧食主產區傾斜。具體方式包括:改革并不斷完善糧食風險基金配套政策,在主產區糧食風險基金來源制度設計上應該給予主產區更多的傾斜扶持政策。國家增加主產區糧食風險基金規模,并逐步提高主產區糧食風險基金中國家匹配的比重(王海全、龔曉,2006):建立產銷區之間的糧食直補資金轉移機制,銷區直補資金向產區轉移的主要途徑是建立合理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包括中央與地方之間的縱向轉移支付制度及產區與銷區之間的橫向轉移支付制度。可嘗試把我國的糧食直補資金從現行的糧食風險基金中分離出來,建立單獨的糧食直補基金或糧食安全基金,吸納銷區向中央財政繳納的直補資金,然后由中央財政轉移到產區財政,最終直補到產區農民手中(朱金鶴、傅展,2006)。
(3)糧食直補向種糧大戶傾斜。種糧大戶對糧價上漲、農業補貼反應敏感,可以采取類似累進稅制的補貼方式,制定相應的累進補貼標準(馬彥麗、楊云,2005;楊建利,邢嬌陽,2009);直補政策對種糧大戶的需求給與合理的考慮,對現代農業生產方式的推廣應用給與適當的補貼,如對達到一定規模的種糧大戶按實際面積給與一定的補貼,對農民使用先進的生產耕種方式給與補貼(國家發展改革委宏觀經濟研究院課題組,2008);將現行糧食政策由“普惠制”轉變為面向糧食種植大戶的“專惠制”,即以糧食種植大戶與國有糧食收儲企業簽約的糧食銷售量為依據,核定糧食補貼標準,并同時對種糧農戶實行糧食最低收購價政策保護(張建杰,2008)。
(4)糧食直補以土地經營契約作為補貼依據。全國政協委員吳正德提出,分離土地承包權與經營權,將經營契約作為獲得補貼的唯一憑據。這樣可以有效避免“糧補”變“地補”,使種糧者能真正得到補貼(王瑜,2009)。
(5)構建糧食直補資金科學化、制度化的動態變動機制。建立直補總額同國家財政收入總額互動增長的長效機制,補貼要有一個合理比例,而不應根據糧食豐欠或糧價的高低頻繁變動(王玉紅,2006);建立直補水平同農資價格協調聯動機制,把成本上升作為一個常規變量納入補貼政策的目標之中,使補貼數量增長與成本變化聯動起來,在國內糧食價格保持穩定的情況下,國家對農業的補貼應基本上能夠彌補生產成本的上漲,以確保種糧始終保持穩定的收益水平(國家發展改革委宏觀經濟研究院,2008)。
(6)以集中用于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取代糧食直補。直補和支持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是不同的政策支農形式,改變政策支農形式,將支農資金更多地投向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有利于集中資金辦大事(王宏旺,2008)。針對目前土地拋荒和土地流轉規模開始萎縮這兩個現象,將增量糧食直接補貼資金用于促進細碎農地整理和中低產糧田改造,加強農田水利建設,鼓勵農地流轉和種糧農民的專業合作,推動糧食生產的規模化經營,在提高農民收入的同時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蔣和平、吳楨培,2009)。
(一)市場不夠完備,單項政策發揮作用打折
科技型中小企業金融服務發展需要一套完善的金融市場體系支撐,包括擔保、保險、創投、股權等市場和信息甄別、知識產權評估機制等。在政策層面,需要包括人才、土地、資本、產業、財稅、工商以及知識產權等各方面的政策配合。僅依靠財政為科技型中小企業提供一定的資金支持,而缺乏完善的金融服務市場和其他相關政策的配套支持,會降低財政支持政策的效果,影響科技型中小企業金融服務的有序發展。在市場不完備的背景下,財政政策與其他相關政策的協調配合方面也存在一些明顯的問題,這主要是政策之間很難做好協調配合,單項的支持政策較難發揮應有的作用效果。例如,財政貼息制度在缺乏商業銀行主動性意愿的情況下,財政貼息制度的實施效果就并不明顯。此外,我國在知識產權保護方面沒有給予太多的關注,即使財政支持政策為科技型中小企業提供了資本支持,在缺乏知識產權保護的情況下,科技型中小企業獲取金融服務也會遇到困難。
(二)缺乏全國性政策性金融機構的支持
目前,我國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的政策性金融機構體系并不健全,沒有服務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的全國性政策性金融機構,特別是能夠直接發放政策性貸款的機構,而僅有的一些政策性擔保機構和政策性產業基金作用非常有限,并不能解決科技型中小企業面臨的融資難問題。
(三)財政支持體系缺乏通盤考慮,支持針對性不足
我國財政科技支出的結構存在著失衡,針對性不夠,應用研究和試驗發展經費支出所占比重大,而對公共產品類型的支出則存在很大的不足。這樣的支出結構會造成財政科技支出的針對性不夠,同社會資金投入覆蓋重疊,從而降低了財政科技經費投入對于科技金融發展的促進作用。例如,我國的股權投資基金的成立屬于各省獨自管轄的領域,但股權投資基金的業務屬于全國甚至全球的,其業務存在集中于一些市場前景好的領域,沒有形成差異化和專業化的業務模式,降低了財政資金整體使用效益。
(四)財政支持科技金融的重點選擇有所偏差
目前,中央與地方財政支持科技金融發展的重點是擔保體系建設和科技信貸,但實際效果不佳。從銀行方面考慮,小額貸款、管理成本和經營風險都較高,經濟效益差。一旦資金面趨緊,首先會縮減科技小額信貸。從政府角度考慮,科技信貸與政策性擔保都需要政府長期給予財政資金支持,其對財政依賴性較大,且越是經濟形勢欠佳,財政收入趨緊時,支出要求卻越高,財政壓力越大。從科技型中小企業角度看,科技信貸抵質押或反擔保物欠缺,可貸款額度小、期限短,通常年內(資金需求時限內)難以有效解決企業的長期資金需求。從擔保機構看,資本金有限,科技企業的反擔保物欠缺、風險收益不對稱,作為主營業務是不可持續的。這些因素決定了科技擔保與信貸在支持科技企業融資方面的效果是有限。綜合來看,資本市場融資特別是區域性股權資本市場融資,應該是科技金融體系發展的關鍵,也應是財政支持的重點,但目前這方面的相關支持政策不多且力度不大。
(五)財政科技支出的持續性不強和管理不佳
科技創新包括了研究開發、成果轉化和高新技術產業化等不同的階段。每一個階段都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特別是科技成果轉化。其過程比較長,需要持續性的投入。但財政科技支出往往很難持續發揮作用,其更多的是一次性投入,持續性不強。且對不同階段投入的資金管理不佳,缺乏有效的績效管理。績效管理理念缺乏,存在重立項、輕績效問題,戰略性綜合性績效評價和機構績效評價開展少,評價結果運用不充分,項目績效評價流于形式等問題。(六)財政對于科技金融發展的支撐條件投入不夠。科技金融市場發展完善需要有完善的知識產權交易市場、大量專業的科技項目評估機構等提供支撐,目前我國服務于科技成果定價、評估、轉移的市場、機構等尚不完善。雖然各項專項資金中雖然明確要對科技型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和服務機構給予支持,但規定過于原則,也沒有專業化的運行機構,財政對這些支撐科技金融發展的基礎條件投入不足,難以較快速地改善支撐科技金融系統發展的基礎狀況。
二、構建和完善促進科技型中小企業金融發展的財政政策體系的對策建議
總的來看,我國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金融服務發展的財政政策體系是基本完善的,但是由于上述的缺乏政策性機構、市場不完備、統籌考慮不足等,使得該體系還有著調整完善的空間。財政支持是多種支持方式和支持渠道的組合搭配,只有各方方式和渠道共同發揮作用,才能實現良好的政策效應。針對我國的現實情況,應按照風險共擔、服務多元、財務可持續、規則簡化、政策差異化的原則,在政策缺失部分創新供給,逐步完善構建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金融服務發展的財政政策體系,并對原有的支持政策部分,不斷優化完善,使其發揮更大的效益。具體來說,我們建議從完善組織機構、培養市場主體、建設服務平臺和引導創新服務等四個方面來構建完善我國的財政政策支持體系。
(一)構建完善提供科技型中小企業金融服務的組織機構
1.支持成立國家級的科技銀行。2009年來,我國各地科技支行、科技分行和科技銀行的相繼出現,對于科技型中小企業的信貸服務具有重要和積極的意義。但是這些科技銀行都是立足于區域,服務范圍有限,并且科技銀行可能存在服務領域集中的問題。再由于科技銀行始終是商業銀行,即使在有財政資金給予貸款補貼的情況下,基于自利考慮,也不一定愿意給予一些科技企業和科技創新項目貸款。這種情況下,以財政資金出資成立國家級的政策性科技銀行顯得就有必要。國家科技銀行可以在幾個方面發揮作用:一是直接為科技型中小企業和創新項目提供低息貸款、甚至無息貸款;二是為支持科技金融體系建設的項目,如科技型中小企業征信系統、知識產權評估系統構建等提供資金支持;三是能夠實現國家創新戰略,統籌協調全國的科技項目獲取金融支持。國家級的科研銀行在全國開展業務,并在統一的事業部研究安排貸款項目。
2.支持建立在國家層面設立再保險機構。目前我國的科技保險主要立足于區域,服務于區域內的企業。一般來說,同一個區域內會聚集相似的企業,這就造成科技型中小企業風險同質。如此,風險將會聚集在保險企業方面,保險企業不得不要求較高的保費。鑒此,通過設立政府完全出資或者政府參股的國家級的政策性再保險機構,為科技保險提供再保險,分擔保險企業風險,消除保險企業的后顧之憂,推動其為科技型中小企業提供保險服務將十分必要。國家層面的再保險機構,可能通過在全國范圍內、在不同領域進行風險匹配,改變風險結構、化解風險,從而降低科技保險保費,讓科技型中小企業能夠獲取更好相關服務支持。
3.支持建立區域性金融服務機構。大型商業銀行在服務科技型中小企業方面是有明顯缺陷的,其不如區域性的、專業性的中小金融機構。而在我國,縣域銀行、社區銀行缺失,小額貸款公司在服務科技型企業上專業化程度不夠,科技性專業機構數量又十分有限。在區域性科技金融服務機構建設方面,財政資金大有可為。具體來說,可以通過基建專項支持、參股等形式,充分調動銀行、風投機構、證券公司、擔保公司、行業協會、高科技園區、中介機構以及企業等各方面資源,積極構建區域性的金融機構。
(二)培育金融服務主體,促進多樣性科技金融服務市場發展
1.加大財政獎勵、風險補償等財政扶持政策的力度,提升風險投資機構的市場生存力,鼓勵機構創新,豐富投資者結構。活躍繁榮的科技金融市場存在的前提是在市場中必須存在足夠多的不同風險偏好的投資者,以契合不同融資需求的科技企業。因此,培育和支持不同類型的風險投資者,提升其市場生存力,擴大投資者范圍,是活躍繁榮科技金融市場的重要方式和手段。中央及各級地方政府應進一步通過財政專項資金加大對科技風險投資機構的支持力度,通過提供包括利差補貼、特殊費用補貼、業務貼息等方式對參與科技企業投資的商業銀行、創業投資公司、天使投資基金、私募股權投資機構、保險公司、擔保機構、金融租賃企業、信托機構、產業投資基金等按照其開展科技金融相關業務的年度規模給予合理的補助,對年度業務增長規模的一定比例給予的適當財政獎勵,風險投資損失的一定比例給予補償,以激勵科技風險投資機構參與科技企業投資的積極性和增強機構自身的市場生存力。鼓勵現有金融機構設立針對科技型企業的專營服務機構,推動科技小額貸款公司、科技擔保公司、科技保險公司等更具專業性的科技金融服務機構的設立和業務開展,對這些新興科技金融服務機構的創設與發展給予更為優惠的財政獎勵、風險補償政策。
2.應用財政獎補,培育和發展股權交易市場,特別是加快建立和完善全國性場外交易市場制度和市場體系。科技金融資本市場是我國構建科技金融體系的關鍵組成部分,是盤活科技金融資本,活躍科技金融市場的加速器。目前,我國場外股權市場對多數處于初創期的科技型企業來說,門檻較高,并容納的企業數量有限。進一步推動適應更廣泛科技型企業的場外交易市場(類似美國的信息公告欄市場、粉紅單市場)十分必要。2013年1月16日,全國非上市公司股份交易系統有限責任公司在京揭牌,預示著非上市公司股份轉讓從小范圍、區域性市場開始走向全國性市場運作。但由于這些市場在建立初期交易的活躍度和規模有限,沒有足額的傭金收入維持市場的存續和發展。因此,在構建初期應從公共產品的角度對培育運營這些市場的實體給予財政補貼和獎勵支持。除了股權交易市場外,為了進一步推動科技金融資本的流通,鼓勵包括科技信貸、科技債券等流通市場的建立。同時鼓勵區域性產權交易市場的發展,以推動包括知識產權在內的其他有形和無形資產的交易,從而更好地適應不同財務特征的科技型企業融資需求。對于這些市場的建立,同樣應從公共產品的視角在構建的初期給予財政支持。
3.完善頂層設計,轉型引導基金方式,運用市場化FOF支持創投機構。根據ChinaVenture投中集團統計,2006年至2012年全國各級地方政府成立引導基金近90支、總規模超過450億美元,參股子基金超過200支。作為特定歷史時期的產物,引導基金致力于推動地方創投行業發展及中小企業融資,但隨著VC/PE市場的成熟,引導基金所扮演角色也略顯尷尬。在政府引導逐步讓位于市場配置的趨勢下,政府需要從頂層設計入手,從新給引導基金在中國VC/PE市場中角色進行定位。目前,在眾多政府引導基金中,部分已經開始了市場FOFs嘗試,比如蘇州工業園區引導基金(蘇州創投)、浦東新區引導基金(浦東科投)、成都高新區引導基金(銀科創投)等。在現實實踐已經開始的情況下,政府要進行大膽的頂層設計,在把握引導基金承擔一定政府引導職能基礎上,放開對引導基金的限制,逐步實現引導基金轉型為市場化FOFs,通過FOF模式支持市場中服務于科技企業的創投機構。通過支持服務于科技企業的創投機構,增長培養市場化的金融服務主體來間接實現促進科技金融發展的目標。
(三)加快建設各類別、各層次的科技金融服務平臺
1.支持建立全國性科技型企業投融資信息交流平臺。目前,在我國科技型企業較為集中,科技金融資源較為集中的部分區域和城市已經建立了推動科技型企業與科技投資者接洽對接的區域性公共服務平臺,通過在公共服務平臺上的集中展示與交流,撮合科技型企業與投資者間投融資意向的達成。這些區域性的公共服務平臺在促進地方科技資本與金融資本的有效結合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這些資源通常是地方政府、企業與金融機構動用區域資源建設而成,難免存在“肥水不流外人田”的“自我服務意識”,區域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與交流機制,限制了科技型企業和投資者在一個更為廣闊的平臺和市場中上進行投融資的雙向選擇,增加的投融資雙方的交易成本,形成了典型的市場分割行為。因此,有必要動用政府資源從資金、技術以及行政管理等方面整合分散在各個區域的公共服務平臺,通過全國聯網建立全國性的科技型企業投融資信息平臺,實現資源體系、服務體系、網絡環境三個層面的跨區域整合與互動,為科技企業、金融機構所提供一個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服務體系,形成全國性的科技企業投融資大平臺、大市場,促進科技成果的產業化。科技部、財政部可以為此單獨設立專項資金推動大平臺建設和建設初期的日常維護,待市場形成氣候時,通過會員制收費方式為主并輔以財政補貼解決平臺運營維護資金需求。
2.以政府采購等方式培育和發展科技金融中介服務市場。培育和發展科技金融中介服務市場體系是提升科技金融市場運作效率、增強透明度、法制化和規范化的重要基礎。但是,市場化的科技金融中介服務收費對科技型小微企業而言是一筆不小開支,從而降低了金融資本對科技型小微企業的“可得性”。因此,可以通過政府采購的方式,選擇部分優質的科技金融中介服務組織,為科技型小微企業提供包括財務會計在內的相關科技金融配套服務。這些服務本身又提升了科技型小微企業在金融市場的認可度,從而增加了科技小微企業的獲得融資的可能性,降低融資成本。而政府采購本身也增加了中介組織的收入來源和穩定性,成為培育和發展科技金融中介市場的重要力量。目前這種做法在上海等地區已經采用,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
3.設立政府專項資金推動全國性科技企業征信體系建設。目前我國權威性的征信體系主要是人民銀行的企業信用和個人信用登記咨詢系統,其信息量和企業覆蓋范圍遠遠不能滿足科技金融市場發展的需要。大多數科技型小微企業并未納入人行的征信系統,并且人行的征信系統的信息量通常僅局限于一般性的企業財務金融信息,而這些信息對于科技企業融資而言是不足的,例如缺少關于科技企業的技術認證等涉及知識產權的企業信息,這些信息又恰恰是科技企業融資不可或缺的信息。因此,有必要單獨建立有關科技企業征信系統,這一系統可以在人行信息系統的基礎上獨立出一個子系統,也可以根據科技企業的特點完全獨立開發出一套系統。財政、科技部門應從公共服務的角度設立專項資金對這一全國系統及地方子系統的數據庫建設運營維護以及相關人員培訓和業務開展提供資金支持,并聯合其他部門(稅務、工商等)實現數據信息跨部門、跨區域信息共享機制,以使金融機構能夠更高效地為科技型中小企業群體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務,并能持續關注、跟蹤科技企業的發展成長過程。
4.以政策性金融推動科技擔保和保險體系建設。科技保險與科技擔保體系是我國目前科技金融體系的一個非常薄弱的環節,不僅有實力的機構較少,服務能力有限,而且服務的成本也較高。因此,非常有必要在全國范圍內進一步推動科技保險與擔保體系的發展。通過政策性金融的方式帶動商業金融保險與擔保機構共同服務科技企業是發展壯大科技保險與擔保市場體系的一個有效途徑。通過設立政府完全出資或者政府參股的政策性再保險和再擔保機構,為開展科技保險業務的商業性保險機構和科技擔保業務的擔保機構提供再保險和再擔保業務,以政府信譽和資金,降低商業保險機構和擔保機構開展科技保險和擔保業務的顧慮,鼓勵商業保險企業為科技企業提供“科技創新險”、“新產品開發險”、“貸款保證保險”等保險品種,不斷豐富間接融資擔保和直接融資擔保服務。
(四)激勵引導開展針對科技型中小企業的金融服務創新
運用政采、補貼、風險補償等多種財政支持方式鼓勵科技金融服務創新。科技型企業的差異化決定了科技金融服務的多樣性,從而決定了科技金融產品在標準化服務的基礎上又必須通過各種金融產品的有機組合滿足科技企業的差異化融資需求,這就要求金融機構不斷推進服務創新。但是,創新必然存在風險,金融機構的創新必然會引發風險損失,較高的創新成本降低金融機構服務科技企業的積極性。因此,從支持科技發展、推動科技金融服務的角度看,政府部門應通過不同方式來支持金融機構的科技金融服務創新行為。
1.改進科技財政支出資金管理,提高支持科技企業資金使用效益。一是在立項環節,引入行業專家篩選和金融機構篩選相結合的機制。在財政支持的科技項目領域立項階段,政府部門組織相關行業專家進行技術篩選,同時引入市場金融機構進行經濟篩選,結合兩者篩選結果,確定立項項目。二是推行財政資金后資助方式。后資助方式對由企業為主承擔,利用其自有資金先行投入,開展研究開發、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活動,并經省級科技計劃立項,預期可取得經濟效益的科技項目,在項目結束或完成后,經審核、評估或驗收,按一定比例進行相應補助的財政資助方式。三是引入行業自評管理,嚴格產出管理考核。建議利用行業組織,結合高校專家等資源,開展行業內部企業項目自評管理,行業專家對相關企業和項目進行指標考核,考核結果作為財政資金資助項目產出管理的主要依據。
2.規范政府引導基金的政策定位和運作模式,積極培育天使投資。種子期是科技型中小企業風險最大的階段,也是VC、PE等不愿投資的領域,因此政府需要特別關注這一階段的金融環境和支持環境。在政府引導基金轉型FOF的同時,保留并規范部分政府引導基金的運作,通過引導基金來糾正“市場失靈”。政府引導基金應采用預算內資金等資金來源,以事業法人的形式,不應以盈利為目的。嚴格限定政府引導基金所支持項目的政策定位,將其限定在支撐一些早期的、前端的、有市場前景的專利技術,引導社會資金投向政府有意重點發展的高新技術等關鍵領域,或者處于種子期、成長期等早期的創業企業。
3.建立科技型企業融資聯合擔保平臺,并應用財政補貼和獎勵等方式推動銀保聯動和投貸聯保。由于我國擔保行業本身規模偏小、風險收益不匹配、發展不成熟等因素的作用,使傳統的信用擔保不能有效解決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各地可在借鑒杭州市信用聯合擔保機制探索的基礎上,克服傳統擔保機制的缺陷,成立專門面向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高科技擔保公司,利用政府科技專項提供的政策性擔保資金,通過政、銀、保合作聯動,基于風險和收益的對等原則,創新設計擔保融資品種,在政府、擔保公司和銀行之間實現風險的合理分攤比例,為科技型中小企業提供低門檻、低成本的擔保融資服務。
4.通過利息補貼、創新獎勵等方式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集合票據和債券等金融產品創新。科技型中小企業的集合票據和債券都是針對科技型中小企業的金融服務創新,研究探索全國范圍內的科技型中小企業集合票據和債券是一個金融多樣化的創新方向。科技型中小企業的風險搭配在一個區域內未必能有較好效果,如果能夠考慮將全國范圍內的科技型中小企業集合票據和債券,將科技型中小企業的風險和收益在全國內搭配或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另外,以產業鏈金融為紐帶,將科技型中小企業的風險和收益放在其所處的產業鏈中來綜合考量,通過上下游的優質企業的擔保來降低科技型中小企業的風險。這些顯然都需要金融服務機構大膽創新,提供新的針對科技型中小企業的金融服務產品,應用利息補貼、財政獎勵等方式促進金融產品的創新。
5.通過政府采購的方式將科技企業高新技術的推廣應用與商業金融機構的金融支持實施聯動。在政府采購中,需要注意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率,更好地營造公平公正、競爭有序和有利于創新的市場環境,充分發揮新技術新產品政府采購和推廣應用對于促進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產業化的重要作用,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具體來看,可以探索下列政府采購方式將政府采購同金融服務聯動起來:建立所支持的新技術新產品(服務)應用推廣推薦目錄。目錄應涵蓋國家確定支持發展的行業產品,如環保和資源循環利用產品(含水處理、大氣污染控制、固廢物處理、環境監測等)、新能源及節能減排、醫療衛生(含生物醫藥、醫療器械)、信息通信設備、行業信息化系統等,以及適于部隊采購的產品等。對目錄中產品進行招標,確定提供政府采購的中標科技企業,建立采購企業名錄,將名錄定期向社會。對支持名錄中所列企業的金融機構給予業務補貼等,鼓勵金融服務機構支持名錄企業創新發展。
關鍵詞:房地產業房地產稅收政策長效機制稅制改革
正確認識房地產業及稅收調控的地位
(一)房地產業健康發展需要擺正位置,堅決扭轉“房地產依賴癥”
房地產業從2003年開始,被確認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其地位的特殊性一直受中央和地方政府重視。但房地產業的“過度非理性發展”也會產生一系列負面作用,導致一些地方政府不惜違法用地;房地產業的“過度非理性發展”加劇了人口、土地、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房價上漲過快加劇收入分配不公,造成社會不穩定、不和諧的因素;高房價必然抑制居民對其他領域的合理消費,不利于擴內需、促消費;地方收入“房地產依賴癥”對其他產業產生資本和土地的擠出效應,使其他產業可能被忽視,因此不利于經濟結構的調整和產業優化升級,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必然受到影響;大多數中央調控政策的執行最終都要靠地方政府,而對“土地財政”和房地產的過度依賴讓地方政府既無力建設保障性住房,也無心抑制高房價,這可以說是當前宏觀調控政策作用失靈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必須擺正房地產業的地位,房價一味上漲和房地產業“一枝獨秀”的發展絕不是房地產業健康發展的模式,必須從根本上扭轉這種認識和局面。
(二)房地產稅收調控要著眼于建立長效機制,努力改善稅收調控方式
房地產行業具有的“資金密集型”和對土地的高度依賴性特征,決定了土地政策和貨幣政策是房地產市場調控最重要的手段,而稅收調控只能作為一種輔助手段,不宜頻繁使用,相對穩定的稅收體系更有利于行業的健康發展。
在對房地產市場可以采取的常用調控政策中,稅收調控具有明顯的優勢。因為金融、信貸等政策調控往往是“一刀切”,而稅收政策更多是結構性調整。因此,雖然稅收調控只是作為一種輔助手段,但在房地產調控中的作用也日益重要。就稅收調控而言,現在的問題是:當前房地產業的稅收政策,沒有一項是從房地產市場長期發展的角度出臺的。
對前一階段房地產稅收政策的梳理
(一)2005年以來房地產稅收政策的實施情況
我國的房地產稅收政策從2005年以來大致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第一階段,2005至2008年上半年,其間為應對房價偏高、增長幅度偏快等現象,國家出臺了一系列緊縮性政策;第二階段,2008年下半年至2009年底,這一階段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影響,配合國家的擴內需、保增長、惠民生的指導方針,為鼓勵國民購買住房和扶持房地產企業發展,稅收政策以寬松政策為主。從以上兩個階段來看,宏觀調控措施盡管產生了積極的效果,但是從稅收政策看,并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國內大部分城市房價波動較大,同時在總體上延續著不斷上漲的趨勢。第三階段,2009年底至今,為遏制部分城市房價又出現過快增長的勢頭,宏觀政策又開始趨緊,相應稅收政策方面也開始收緊。
(二)2008年以來國家采取的具體房地產稅收政策
2008年3月,為了支持廉租住房和經濟適用房的建設,國家減免廉租房和經濟適用房建設和運行當中涉及的有關稅收。2008年11月,為了減輕個人購房者的負擔,促進個人住房消費,將個人首次購買90平米以下普通住房契稅稅率統一下調到1%。同時還規定個人住房買賣的時候可以免征印花稅,個人銷售住房還可以免征土地增值稅。2008年12月出臺的國辦131號文,規定對住房轉讓環節的營業稅暫定一年實行減免政策。規定個人購買普通住房超過2年(含2年)轉讓免征營業稅;將個人購買普通住房不足2年轉讓的,按其轉讓收入減去購買住房原價的差額征收營業稅。個人購買非普通住房超過2年(含2年)轉讓按其轉讓收入減去購買住房原價的差額征收營業稅;個人購買非普通住房不足2年轉讓的,仍按其轉讓收入全額征收營業稅。這次稅收政策調整和原來執行的政策相比,調整了住房轉讓環節營業稅的征免期,同時加大了稅收優惠的力度。通過這次營業稅的政策調整可以降低住房轉讓交易成本,促進二手房市場發展,鼓勵普通住房消費。
2009年1月1日起,國家廢止了《城市房地產稅暫行條例》,消除了內外資企業在房產稅征收方面的“雙軌制”。2009年12月22日,國家下發財稅[2009]157號文,規定自2010年1月1日起,個人將購買不足5年的非普通住房對外銷售的,全額征收營業稅;個人將購買超過5年(含5年)的非普通住房或者不足5年的普通住房對外銷售的,按照其銷售收入減去購買房屋的價款后的差額征收營業稅;個人將購買超過5年(含5年)的普通住房對外銷售的免征營業稅。這次政策調整把個人購買普通住房后轉讓免征營業稅的時間從2年恢復為先前的5年,體現了政策較以前開始趨緊。
下一階段完善房地產稅收政策的建議
(一)盡早全面開征物業稅,改革現行房地產稅制和土地出讓金制度
開征物業稅主要是完善財稅制度的需要,同時對調節收入分配、優化資源配置、完善分稅制體系以及抑制房地產投機也能起到積極的作用。至于調控房價,雖然短期內效果尚待考察,但從長遠來講增加房地產保有階段的稅負、改革現行“土地批租”制度,肯定對房價的合理化和避免過快增長有積極的作用。當務之急是需要認真研究房地產稅制改革的各項現實問題,包括房地產稅的征稅對象和納稅義務人、計稅依據、稅目、減免稅、稅收征管以及過渡時期新舊體制的銜接等具體問題,對這些問題逐一研究解決。考慮到改革的難度,可以采取分步驟,由易到難的辦法進行,可以考慮先行開征“房屋空置稅”和“土地閑置稅”等簡單易行的稅種,將來再逐步過渡到全面開征物業稅。我國的房地產稅收制度必須改革。中國房地產稅制存在的諸多問題,稅制不合理已經成為制約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2010年“兩會”期間,有委員提出房地產稅費涉及12種稅,50項費,一套房合計征收62項各種稅費,這也是高房價的原因之一。
(二)調整房屋租賃稅負,大力發展房屋租賃市場
理論上,物業稅的納稅義務人應該是房產的所有人即業主,但業主會不會把此稅轉嫁給租戶?事實上,從香港的情況來看,業主普遍會把物業稅轉嫁到租客身上。租戶除承擔租金外,還多交了稅,可以說政府征收物業稅是從租客身上收了一筆錢。為了避免這種情況出現,必須調整房屋租賃時的稅負,降低租賃成本,活躍房屋租賃市場。我國稅法規定個人出租住房要征收六稅一費,不僅稅種多、稅負重,而且在實際征管中偷逃稅款的現象十分嚴重。建議統一稅率,對普通住宅個人住房租賃統一按租金收入的一定比例征稅,以此來盤活空置住房,提高住房的使用效率。
(三)研究開征遺產稅和贈與稅,以配合物業稅的征收
從世界各國財產稅征收的情況來看,大多都會配以完善的遺產稅和贈與稅以使財產稅的征收不至落空或有漏洞。在房主在世時贈與或者去世后由子女繼承的房產征收遺產稅,這樣可以有效降低房產的長期收益預期。聯系到我國的實際,如果征收大額的遺產稅,在一定程度上肯定會降低富人購置固定資產的原動機。那么相應就應該能起到降低需求的作用,從而起到影響房價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的通知,2010(1)
2.陳真誠.不表態不代表物業稅不會開征.法制日報,2010(2)
(一)數據及來源本部分將選擇我國M2增長率和SHIBOR利率,分別從貨幣供給量角度和利率(價格)角度,作為我國流動性的指標。與之相對應,選取美國基礎貨幣和美國聯邦基金利率作為美國貨幣政策指標。數據選取從2008年1月至2014年8月的月度數據,涵蓋從危機興起到QE基本退出的時段。我國M2數據來源人民銀行官網,SHIBOR來自于SHI-BOR官網,美國方面數據來源于萬德數據庫。
(二)描述性統計分析1.中國和美國的利率變動情況比較從圖1中可以看出,美國聯邦基金利率在2008年便開始急劇走低,一直到2008年12月跌入最低點并維持在這個地位。聯邦基金利率的急劇走低是美聯儲對次貸危機發生的基本反映,而其跌入谷底的時間恰好與QE1出臺的時間相吻合,之后的三輪貨幣供給量化寬松政策亦是維持了這個低位基本不變。可見低利率是緩解次貸危機的一大貨幣政策手段。對中國利率而言,1個月期的SHIBOR利率,總體趨勢是波動上升。在2008年底的時候有一個大幅的下降,隨后緩慢上調;至2012年的年中再次跌落,并維持在一個穩定水平。隨后在2013年的6月產生了一個最高值,之后便在一個較高位上波動。從總體上看,2008年以來,我國SHIBOR利率情況可分為五大主要區間,2008年8月以前、2008年8月至2010年10月的低迷期、2010年11月至2012年5月的緩慢回升期、2012年6月至2013年5月的平穩期以及2013年6月之后的一期。可以看到,SHIBOR利率在2008年的走低與次貸危機加劇的時間重合;2010年后的緩慢回升在美國宣布第二輪QE后產生。最后一期的利率走高在QE4宣布之后幾個月后發生。根據中國流動性變化和美國QE實行情況的重合性來看,美國貨幣政策選擇取向變化對我國流動性是存在影響的。由此可見,SHIBOR變化趨勢與次貸危機的加劇以及QE實施有明顯的關系。2.中國和美國的貨幣供給量變動情況比較根據圖2,可見次貸危機以來美國基礎貨幣供給量(MB)在持續較快地增長,此歸功于美聯儲在四輪QE中大量購買住房抵押貸款證券(MBS)以及國債而放出的流動性。其中有幾個快速增長的時間點,分別是2008年8月、2010年11月和2012年12月。這三個快速增長時期可以從圖2的同比增長率圖中看出,分別是觸底反彈的時間點。而QE2的實施時間在2010年的11月,QE3、QE4的實施時間分別在2012年的9月和12月,正好與MB快速增長的時間點吻合。對中國M2變化而言,2008年以來我國M2量呈持續增長狀態。就增長率而言,在2008年12月左右有一個大幅度的增長,和QE1的實行時間吻合。在這個時間之后,我國M2總體以波動形式緩慢下降。
(三)相關性分析1.中國利率和美國利率聯動的相關關系根據SPSS輸出結果,美國聯邦基準利率與SHIBOR一個月利率的斯皮爾曼相關系數為-0.643,有較強的負相關關系。而SHIBOR的高低可以較好地代表中國流動性情況,高SHIBOR利率會導致較低的流動性。因此,可以初步認為美國貨幣政策會對中國流動性產生較為顯著的影響。2.中國M2和美國MB聯動的相關關系根據SPSS輸出結果,美國MB增長率與中國M2增長率的皮爾遜相關系數為0.51,具有較高的正相關關系。即當美國實行擴張性貨幣政策時,我國的貨幣供給量也會有所提升,貨幣供給量的增加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流動性的增加。故而在貨幣角度可以初步認為美國的貨幣政策對我國流動性有一定的影響。通過利率與貨幣供給量兩個角度的分析,我們已經可以初步判斷次貸危機后美國的貨幣政策對我國的流動性產生還是存在著一定的影響。接下來將會進一步探究其影響的路徑以及影響的途徑如何。
二、美國貨幣政策對中國流動性影響機理
根據上部分的分析,可以知道在利率和貨幣供給量兩個角度,美國貨幣政策對我國流動性造成影響。在利率層面,美國持續走低的基準利率會導致中美間出現利差和匯差,進而出現資本流動。在貨幣供給量方面,其數量的變動會促進抑或抑制消費,進而影響貿易量;同時也會影響國際間投資,進而使得資本流動產生動蕩;過多的美國MB(與國債的發行)會增加我國的美元外匯占款,增多的外匯占款會直接影響我國流動性。從這兩個角度出發,美國貨幣政策對中國流動性影響可以分為資本流動渠道和貿易渠道兩大路徑。
(一)資本流動渠道經濟開放促進了各國之間的經濟聯系,其結果是各國的金融聯系也日益緊密,也使金融市場波動的聯動性在不斷增強。美國為應對次貸危機,放寬了貨幣政策———降低利率,增發貨幣,放寬了美國國內的流動性,并從利差、直接投資波及到他國。由于美國次貸危機后的QE政策增發大量基礎貨幣,降低了聯邦基準利率并維持在一個較低位置,美國與中國的利率差因此拉大。同時,根據匯率決定理論,利率決定匯率,利率降低會產生人民幣升值預期,相比之下,人民幣有效匯率(對于美國)增加。中美利差以及匯差的增加,套利和套匯傾向產生,會直接影響外商投資(即美國對中國的FDI)。隨著經濟開放的推進,對外投資成為資本輸出的重要渠道。美國采用寬松的貨幣政策刺激國內流動性,加之上述的利差、匯差誘使,各企業公司加大國外市場的投資。而中國作為美國大部分企業分公司、加工生產所在地,被投資的份額亦會在一定程度上增大。并且,當美商投資增加時會增加其他投資者對中國的信心,包括國內與國外,進一步促進資本在我國的流入,從而增加流動性。
(二)貿易渠道流動性影響的貿易渠道傳導主要是通過外在需求的變動表現出來的,具體表現在匯率變動引起的貿易順差,直接來源于外匯占款的增加。根據宏觀經濟學基本關系式:Y=C+I+G+(X-IM)一個國家的總產出(Y)等于消費(C)、投資(I)、政府支出(G)與貿易差額(出口X減去進口IM)之和。美國為在次貸危機后提振經濟,在降低利率增加基礎貨幣以刺激消費和投資之余,還需從國際貿易角度增加總產出。如資本渠道所述,美國QE政策降低本國利率,進而使本國有效匯率有下行趨勢,使得本國商品相對國外變得便宜,根據國際貿易理論,出口增加,進口減少,貿易條件傾向于改善。美元有效匯率的降低會使美國貿易條件有改善的傾向。但是由于美元的增發刺激了美國的需求,進而會使進口需求增加,其改變進出口情況的效果有可能會抵消由于美元貶值導致的貿易條件改善,凈效應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分析。我國2008年以來對美貿易順差的增長率,雖然存在幾個區間的負向增長,但總體是一個正向的態勢。亦即凈效應為正。中美貿易是中國增加外匯占款(美元為主)的兩大途徑,中美貿易順差增加將會增加我國外匯占款,反之中美貿易順差的減少會減少我國外匯占款,進而影響我國流動性———如果外匯占款增加將會增加我國流動性,反之則會減少我國流動性。
三、美國貨幣政策取向對我國流動性影響程度的實證分析
根據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次貸危機后美國貨幣政策對我國的流動性主要通過貿易渠道和資本流動渠道產生影響,并且每個渠道通過各自的中間變量來實現。本部分將采取結構向量自回歸(SVAR)的計量方法對該兩渠道進行實證分析,得出影響程度和強弱,并比較兩個渠道的強弱關系。
(一)變量選擇及處理根據影響途徑的分析,可知美國貨幣政策是通過資本流動渠道和貿易渠道對我國流動性產生影響。在以上相關性分析中,選取了美國MB、聯邦基準利率作為美國貨幣政策的衡量,我國M2和SHI-BOR最為流動性的衡量。在本部分實證中,由于聯邦基準利率在2009年之后一直接近為0的低位,并且總體維持不變,其數據對SVAR模型會有較大影響,故而不選取聯邦利率進行實證,相對應的,SHI-BOR也從因變量中剔除。只從貨幣供給量的角度對兩渠道進行實證。這也與“貨幣供給量化寬松政策”相對應,即是從貨幣角度進行分析。對于資本流動渠道,采用美國基礎貨幣變化率、中美利差、美元有效匯率、FDI(增長率)作為參考指標,其中中美利差、美元有效匯率和FDI是中間變量。這里選擇的是月度數據,由于FDI實際數受到季節性影響較重,需要對其做多月平滑處理,為了保證處理后數據仍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故采用3個月平滑。在貿易渠道,故選取美國MB、美元有效匯率、中美貿易差額(增長率)、中國外匯占款(增長率)作為參考指標,同樣地,中美貿易差額和中國外匯占款是中間變量并作3個月平滑處理。中國流動性方面采用M2增長率作為代表,數據區間為2008年1月至2014年8月。在經過數據單位根檢驗后,具體指標處理與符號如下。
(二)實證分析從資本流動渠道和貿易渠道兩個方面,分別建立五元SVAR模型。建立模型之前,先確定滯后階數,并進行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1.模型滯后階數選擇根據AIC、LR等統計量的判斷標準選擇最優滯后期數。(1)資本流動渠道模型滯后階數選擇根據表4可知,FPE、AIC、SC和HQ統計量顯示的最優階數為2階,而LR統計量推薦的最優滯后階數為4。各判斷準則結果不一致,此處選取多數統計量判斷結果,即2階作為最優階數進行模型擬合。(2)貿易流動渠道模型滯后階數選擇根據表5可知,SC和HQ統計量顯示的最優階數為1階,LR認為6階為最優,而FPE統計量推薦的最優滯后階數為3、AIC統計量推薦第7階。各判斷準則結果不一致,此處選取多數統計量判斷結果,即1階作為最優階數進行模型擬合。2.格蘭杰因果關系格蘭杰因果關系可以用來檢驗某個變量的所有滯后項是否對其他變量的當期值產生影響。根據以上檢驗,從資本流動渠道上看,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美國MB增長率是我國M2增長率的格蘭杰原因;從貿易渠道上,在統計上說明美國MB增長率對我國M2增長率存在影響。這說明,就M2增長率作為代表來說,美國貨幣政策從資本流動渠道和貿易渠道對我國流動性變化均存在顯著影響。根據以上檢驗,可以得出與相關性分析一樣的結論,美國貨幣政策對我國流動性存在實質性解釋作用,而此影響是通過貿易渠道和資本渠道來達成的。3.脈沖響應函數脈沖響應函數可以考察模型中給定一個變量的沖擊在一定的連續觀測期內對其他變量的影響。同樣地,根據兩組SVAR模型進行脈沖響應函數分析。沖擊響應時長設置為10期。(1)美國貨幣政策取向通過資本流動渠道對我國流動性的沖擊影響由Eview輸出結果,可以看出美國MB增長率對我國M2增長率的沖擊有顯著影響,這與格蘭杰因果檢驗結果一致。在受到美國MB單位正向沖擊之后,M2增長率脈沖響應值在第3期較快速上升,至第4期左右達到最高點并開始下降,最后收斂于0。這說明美國量化寬松政策在資本渠道上主要通過增大自身基礎貨幣對我國流動性產生影響。美國基礎貨幣供給量對中美利差的影響,顯示一個明顯的正向響應,在第三期開始有一個比較微弱的負向,最后回歸零值并有少量的正負波動。總體為正值,基本與上部分理論分析一致。美元有效匯率在中美利差的一個正向波動后先是有一個負向的變化,在第三期開始轉為正向,并再以正向緩慢收斂到零。由于利率對匯率的影響需要通過市場進行反映,固存在時滯是可以理解的。匯率對FDI的影響先是一個負向,隨后在第五期至第七期變為一個顯著的正向,隨后再次轉為負向并收斂于零。FDI受利率預期和匯率預期影響,需要有一個實質的利率、匯率變動后,人們才會產生套利、套匯傾向,而在此傾向之前受其他因素綜合影響,故可解釋為第五期的正向,而由于此正向效應十分顯著,可以基本證實理論分析所述情形。FDI對M2的影響較為微弱,且效應總體為正。(2)美國貨幣政策取向通過貿易渠道對我國流動性的沖擊影響根據圖4,雖然可以看到美國基礎貨幣對我國M2的沖擊仍然是存在正向影響,并緩慢收斂于零,但是總體程度較弱。從上圖可知,美國MB一個單位的正向沖擊對應是美元有效匯率負向響應值,程度較弱并緩慢收斂。這與理論分析相一致:美元基礎貨幣的增發使得美國利率下降,再由匯率決定理論,匯率降低。右上圖表現的是美元有效匯率的一個單位正向變動導致貿易順差微弱的負向響應,這是由于美元貶值導致的貿易條件的暫時改善,但是由于美國需求的增加抵消了這一貿易條件改善的傾向,響應值在第四期開始便收斂于零了。貿易順差對外匯儲備的影響表現為四期以內及其微弱的正向影響;外匯占款對M2總量的影響表現為十分微弱的圍繞零值波動,這與MB表現出的對M2變動的沖擊微弱是相符的。從整體而言,美國貨幣政策通過貿易渠道對我國流動性產生的影響并不顯著。
四、結論與對策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