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12 11:43:3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教師專業素養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貴州省農村地區中小學數學教師專業素養調查的基本情況和存在問題
(一)問卷發放、回收以及發放對象基本情況
本次調查共有17所學校參與,發放問卷178份,回收問卷178份,無效問卷8份,有效率為95.5%。各學校皆積極配合此次調查。2.教師年齡分布情況參與此次調查問卷的貴州省農村地區中小學數學教師的年齡主要集中在30-40歲之間,該年齡段的教師是貴州省農村地區中小學數學教師隊伍的主體,其素養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3.教師教齡分布情況從一個新教師成長為一名合格的、優秀的教師是需要經歷時間的積累的。通過綜合教齡的五階段分布情況分析,可以推斷出貴州省農村地區中小學數學教師隊伍多為有20年以上教學經驗的老教師組建而成。4.教師職稱分布情況從參與調研教師的職稱現狀可以推測,在貴州省農村地區中小學數學教師隊伍中獲評小學高級和中學二級職稱的占多數,并且獲評小學特級和中學高級職稱的非常少。5.教師學歷分布情況從參與調研教師的學歷來看,貴州省農村地區中小學具有本科和專科學歷的數學教師各占一半。6.教師畢業專業分布情況在參與調查的170名中小學數學教師中,畢業專業為數學與應用數學和數學教育的各占30%和17%,其余專業畢業的占53%,包括漢語言文學、教育學、英語教育、計算機科學與應用等專業,其中,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的教師高達27%。
(二)調查問卷內容分析
關于數學教師素養的問卷包括兩個部分,分別為“中小學應該掌握的數學知識快速問答”和“中小學數學教師應該具備的(知識、能力或情意)”,每一部分包含問題不等,共計32個問題;第一部分都為單選題,教師需要從提供的選項中選出最符合自身情況的一項作答,第二部分則需要教師根據提出的內容的“重要程度”以及“具備程度”作答。1.中小學應該掌握的數學知識快速問答情況(圖1)從統計數據來看,參與的教師的答題正確率在5題以下的高達61%,而在5題以上(包括5題)僅占39%,其中比較突出的是答對4題的和答對2題的人數,都各占總量的19%。由此不難看出教師們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十分薄弱。2.中小學數學教師應該具備的(知識、能力或情意)情況(表2)此部分分為三個模塊,分別是:專業基礎知識(即數與代數、統計與概率、圖形與幾何),教師提出、分析、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和數學表達能力,以及教師的品德。從圖表中可以看出,在專業基礎知識這一方面,教師認為的重要程度基本在2.8左右浮動,而知識具備程度則基本為C或D,只有少數值偏離這個范圍;在教師解題能力和數學表達能力這一方面,重要程度基本在3.0左右,能力具備程度全部為C或D;在教師品德這一方面,重要程度在3.5左右浮動,具備程度同樣是C或D。由此可見,教師們的素養處于中等狀態,仍需改進。
關鍵詞: 小學語文教學 教師專業素養 四個維度
一、一個調查
最近,筆者做了一次問卷調查,調查對象為小學語文教師,合計200人,調查方法為開放式問卷調查,調查內容有:所讀論著、已發表的專業論著或論文、掌握的最新教學技術及擁有的教學經驗等20項,每項要求列舉三個例子,比如“總結自己最好的三條教學經驗”等。本次調查共收回有效問卷198份,有效回收率為99%。
二、兩點發現
(一)理念滯后,科研能力薄弱。
問卷中有這樣三個問題:1.對你影響最大的論著有哪三本?2.你最滿意的教學論文或論著有哪三篇?3.你經常采用的教學技術有哪三項?這三個問題中,前面兩個問題僅有39%回答完整,且答案模糊;問卷中所列論著及論文很少與新的教育理念、教學方法相關,基本為習題集或習題指導。對于第三個問題,竟有12%的教師對“教學技術”的含義不清楚,答非所問或空白。
(二)知識陳舊,教學模式單一。
在回答“你經常采用的教學模式有哪三條”一題時,僅有31%的問卷中寫出了諸如情景教學、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生活體驗等體現課程改革理念的教學方法,其中還不排除僅知道名詞并未實際執行者。在回答“你經常采用的教學藝術有哪三種”一題時,能夠完整地答出三條諸如“提問藝術”、“組織藝術”等教學藝術者不超過半數,甚至出現了為數不少的答非所問的答案,充分說明了教學藝術在實際教學中的缺失,更不用談教學智慧了。
三、四個維度
(一)專業素養的制高點:人格素養。
1.熱愛自己的職業。語文教師要在教育實踐中顯露出一種內在的精神品質,那就是教師的德行:善、公正和責任感。這是教育學生參與語文學習的一般動機,使學習活動符合學生的特點,關注每個學生的發展,視學生的成長為自己的責任。
2.優秀的意志品質
語文教師要不斷強化自身知識修養、專業素養、道德素養的提高,不斷學習、不斷促進教學水平的提高,注重人格的自我養成,積極投身于教學實踐,實踐出思想,實踐出文化精神,實踐出人文情懷和人格魅力。
(二)專業素養的落腳點:知識素養。
在中小學各門學科中,語文課的綜合性最強,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皆涵蓋其中,容量極大。所以語文教師應對各種知識進行廣泛涉獵,凡是優秀的語文教師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喜歡讀書,而且書讀得比較雜。其次是掌握本學科專業知識。
(三)專業素養的基本點:教學素養。
1.課程理念。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把語文教學的新理念貫穿于課堂教學,這是反映語文教學素養最重要的方面。很難相信,一個沒有學科理念和教育指導思想的人能做好教育工作。語文教師要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組織者”和“促進者”,要開放課堂,要與學生平等的對話,與學生共同發現和探究問題,相互啟發和分享。真正使課堂成為教師、學生、教材對話的平臺,把新的教育教學理念與方法作用于課堂,構建師生學習共同體。
2.課程意識。語文教師應盡可能地為學生的成長承擔本課程所能承擔的最大限度的責任,并根據語文課程的特點,充分發揮語文課程的優勢,把學生對祖國語言文字的學習變成語言文字能力。從學習文字到學文章寫文章,繼而到學文學、文化,形成語文能力。在課程意識的推動下,學生、教師作為語文課程最重要的元素參與到教學當中來,面對問題或現象都可以有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并自由表達出來;教師、學生、教學內容之間的相互對話,彼此傾聽和分享對方的智慧成果,從而加深對生活的認識和理解,豐富自己的內心世界。
3.課程目標。語文教學目標的設計,應從“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出發來進行。這三個維度,基本上涵蓋了目標分類學中認知、動作技能和情感這三個相互關聯的領域,有知識、能力這樣可測量的顯性目標,又有情感、態度、價值觀這樣的隱性目標。制定教學目標最終是為學生服務的,目標中的要求及要求的難易程度,應以學生的實際水平為依據,教學目標能否達到,起決定作用的是學生,“課程的存在是為了使學生更有智慧地生存”。教師要用心理學知識分析不同年齡階段學生的現狀,注意學生個體的差異,真正關注學生的身心發展,脫離學生實際的教學目標是無意義的。
(四)專業素養的著力點:能力素養。
1.語文教師應該具有較強的朗讀能力,無論什么文體,語文教師讀起來都應是字正腔圓,優美動聽;語文教師要有豐富的詞匯量,與其他學科的教師相比,語文教師應該是一本“活字典”;語文教師要有過硬的背功。語文教師的素養應包括背誦大量的文章。語文教師必須能寫一手好字,尤其是粉筆字。
2.語文教師還應有很強的研究和寫作能力。語文教師會寫、擅寫應該是分內事,不僅要寫教學論文、教育故事、教學隨筆、教育案例,積極探索教育規律,研究科學、高效、有序的教學方法,還要寫雜感、詩歌、小說等,尤其是下水作文。語文教師寫文章不是為自己增添一層油彩,而是從心底深處去感應、領悟和闡釋教學生活和人生;語文教師能寫,不僅在于指導學生作文,還可以產生“青出于藍”的“桃李效應”,語文教師寫文章,還有更深層次的作用,那就是影響自己對教材的分析把握,影響自己講課時的層次安排、語言表述和課堂結構設計等。
3.具有“理解他人和與他人交往”的能力、自我調控和應變能力、組織管理能力等,也是新課改對語文教師的特殊能力要求。語文教師要在選擇中,提高甄別和應用教材、教法的能力;在表達中,強化美聽、美讀、美講、美寫的能力;在交往中,學會傾聽和評價、溝通與合作、批判與重建,增進理解、欣賞、激勵學生的能力;在管理中,完善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的組織藝術,推動學生自我管理;在反思中,讓經驗升華為理論;在創新中,讓理念轉化為個性化的實踐活動,促進拓展性學習能力的形成。
參考文獻:
[1]崔巒.學習《語文課程標準》深化語文教學改革(下).課程教材教法,2002(4).
【關鍵詞】幼兒園教師;專業倫理;熱點知識圖譜
【中圖分類號】G6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604(2015)10-0041-04
教育部2012年頒布的《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試行)》明確指出,幼兒園教師應以“師德為先”。幼兒園教師專業倫理是幼兒園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基石,影響著幼兒園教師的工作態度和專業行為。〔1〕近年來,有關幼兒園教師專業倫理的研究受到許多研究者的關注。那么,目前的研究現狀如何?研究內容側重在哪里?研究熱點是什么?研究趨勢如何?
科學知識圖譜(Mapping Knowledge Domains)是一種以科學理論學為指導,通過數據挖掘、信息處理、知識計量與圖形繪制等現代科學技術來展現現代科學技術知識發展進程與結構關系的圖形。〔2〕它可從宏觀、中觀、微觀等不同角度直觀地揭示出某一研究領域的發展概貌、研究熱點和重點等信息。〔3〕本文采用科學知識圖譜技術,繪制我國幼兒園教師專業倫理研究的熱點知識圖譜,并在此基礎上進行相應的思考和展望。
一、研究方法
1.資料來源
2015年5月,在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以“幼兒園教師”“幼兒教師”“幼兒教育”“專業倫理”“專業道德”“職業道德”為主題詞進行檢索,剔除無效文獻(如無作者文獻、重復性文獻以及會議信息等),最終得到2000~2014年有效文獻174篇。所得數據使用BICOMB2.0(書目共現分析系統)以及SPSS18.0處理與分析。
2.研究步驟
第一,利用BICOMB2.0軟件對174篇文章進行關鍵詞統計。第二,根據研究需要,利用BICOMB2.0軟件抽出21個詞頻大于5的關鍵詞為高頻關鍵詞。第三,利用BICOMB2.0軟件中的共現分析功能,建立高頻關鍵詞共現矩陣。第四,通過Ochiai系數將共現矩陣轉化為相似矩陣(Ochiai= ),將結果導入SPSS18.0,進行系統聚類分析,得出高頻關鍵詞聚類樹狀圖。第五,利用“相異矩陣=1-相似矩陣”公式算出相異矩陣,將結果導入SPSS18.0,進行多維尺度分析,得出高頻關鍵詞多維尺度分析圖。第六,在多維尺度分析結果上,結合聚類結果繪制出熱點知識圖譜。最后,結合相關文獻,進行定性與定量分析。
二、研究結果
1.研究現狀統計與分析
圖1顯示,2000~2014年間,有關幼兒園教師專業倫理研究的文獻數量(含碩、博士學位論文)總體呈逐年上升趨勢,并在2014年達到最高值。
2.關鍵詞詞頻統計與分析
關鍵詞是一系列主題詞的邏輯組合,是學術論文主題思想的分析與提煉。〔4〕若某一主題的研究文獻越多,則該主題關鍵詞的出現頻次也越多。〔5〕本研究對174篇論文的842個關鍵詞進行詞頻統計分析,抽出22個詞頻大于5的高頻關鍵詞加以進一步分析。從表1可以看出,除了“幼兒園教師”這一高頻關鍵詞外,前5個高頻關鍵詞分別為“職業道德”“專業倫理”“專業化”“專業標準”以及“師德”。21個高頻關鍵詞的排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近十五年來我國幼兒園教師專業倫理研究的重點和熱點。
3.高頻關鍵詞Ochiai系數相似矩陣分析
Ochiai系數可以代表高頻關鍵詞共現的相對強度。Ochiai系數的大小表示兩個高頻關鍵詞之間的相似程度或它們之間的遠近距離。若Ochiai系數越接近1,表示兩個高頻關鍵詞之間的相似度越大、距離越近;若Ochiai系數越接近0,表示兩個高頻關鍵詞之間的相似度越小、距離越遠。從表2可知,各個關鍵詞距離“幼兒園教師”由近及遠的順序依次為“專業倫理”“職業道德”“專業化”“師德”“專業標準”及“專業發展”。
4.高頻關鍵詞的聚類圖及分析
共詞聚類分析法是把某一研究領域內具有代表性且聯系密切的關鍵詞,以聚類分析的方法聚集成類。〔6〕聚類結果可反映這些關鍵詞的密切程度。若關鍵詞之間的關系越密切,則它們的距離越近;反之,則較遠。圖2 表明,目前我國幼兒園教師專業倫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專業化與專業倫理”“專業倫理的提升”和“專業倫理的內涵”三大熱點(具體結果見表3)。
5.高頻關鍵詞多維尺度分析
多維尺度分析借由二維平面距離來反映測量對象之間的相似度,高相似的關鍵詞聚集在一起,形成研究熱點。〔7〕基于聚類分析和多維尺度分析結果,繪制出我國幼兒園教師專業倫理研究熱點知識圖譜(Stress=0.141;RSQ=0.932),結果如圖3所示。
圖3中,各個關鍵詞所處的位置用小圓圈表示,關鍵詞關系越密切,圓圈間的距離越近;反之,則較遠。橫坐標為“向心度”,表示某個領域受關注的程度,向心度越大,與其他領域的聯系越密切。縱坐標為“密度”,表示同一領域關鍵詞間內在的密切程度。由圖3可知,大部分位于第一象限的“專業化與專業倫理”(熱點1),關鍵詞的向心度和密度均較大,說明該部分研究成果豐富,是目前我國幼兒園教師專業倫理研究的重點與熱點。大部分位于第二象限的“專業倫理的提升”(熱點2),關鍵詞的密度較大,說明該部分內容內部聯系緊密,已有一定的研究積累,是目前研究者較為關注的話題。但該領域向心度較低,即與其他領域聯系不緊密。大部分位于第三象限的“專業倫理的內涵”(熱點3),關鍵詞的向心度和密度均較小,說明該部分研究成果數量較少,是目前我國幼兒園教師專業倫理研究中相對邊緣的主題,發展尚不成熟。
三、思考與展望
1.幼兒園教師專業化與專業倫理
專業化是《幼兒園教師標準》的核心導向,是提升幼兒園教師專業素養,促進幼兒園教師專業發展,提高幼兒教育質量的重要保障。〔8〕在專業化的各項要素中,專業倫理作為幼兒園教師專業成熟的重要標志,它能指引幼兒園教師解決實踐中的倫理問題,提升幼兒園教師團體凝聚力,推動幼兒園教師專業化進程。〔9,10〕為此,在開展有關專業化與專業倫理的研究時,研究者應重視研究專業倫理的具體性、操作性與規范性等,以確保研究成果對幼兒園教師的專業化和專業倫理的實踐有實際指導意義。再者,專業化與專業倫理研究應建立在幼兒教育這一專業工作的專業知識與專業判斷的基礎之上,專業倫理作為教師專業自我約束的行為規范,應有相應的專業理論作支撐。
2.幼兒園教師專業倫理的提升
幼兒園教師專業倫理的提升包括專業倫理規范體系本身的完善以及從業者專業倫理素養的提升。從專業倫理規范體系本身的完善來說,未來的研究應展開具有國際視野的本土行動,既借鑒美、英等國及我國臺灣地區制定的幼兒園教師專業倫理規范的理論與實踐經驗,又要開始嘗試著手制定具有中國特色的幼兒園教師專業倫理準則的研究。當前,完善學前教育法規,共筑學前教育專業倫理體系是我國幼兒園教師專業倫理發展的當務之急。〔11〕另一方面,研究亦需直面保教現場,了解一線教師面臨的倫理困惑,觀察幼兒園教師實際操作性的外顯行為,聚焦其在保教現場中的“實然”狀態,并對其在教育實踐中面臨的困惑開展實證研究,以切實幫助教師提升其專業倫理素養。〔12〕
3.幼兒園教師專業倫理的內涵
幼兒園教師專業倫理的內涵是在不斷豐富和發展的,它不僅是幼兒園教師這一專業群體共同的信仰和承諾(即幼兒園教師專業倫理規范的核心價值觀),也是有關幼兒園教師“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以及“怎么做的”的行為指南。〔13〕有關幼兒園教師專業倫理內涵的研究,亟需明確其專業倫理行為的“底線”是什么,以替代操作性較弱、對保教現場問題指導性較低的“美德倫理”,進一步明確行業倫理規范。〔14〕
參考文獻:
〔1〕劉天娥,蔡迎旗.論幼兒園教師專業倫理〔J〕.幼兒教育:教育科學,2014,634(10):29-32.
〔2〕陳悅,劉則淵.悄然興起的科學知識圖譜〔J〕.科學學研究,2005,(2):149-154.
〔3〕任紅娟,張志強.基于文獻計量的科學知識圖譜發展研究〔J〕.情報雜志,2009,(12):86-90.
〔4〕劉春涌,劉艷玲.學術論文關鍵詞的重要性和標引準則〔J〕.新疆教育學院學報,1999,(9):68-70.
〔5〕鐘偉金,李佳.共詞分析法研究(一):共詞分析的過程與方式〔J〕.情報雜志,2008,(5):70-72.
〔6〕鐘偉金,李佳.共詞分析法研究(二):類團分析〔J〕.情報雜志,2008,(6):141-143.
〔7〕劉榮.基于科學知識圖譜的創新系統研究的歷史與現狀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8,(12):502-504.
〔8〕何鋒.試析《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試行)》的專業化導向〔J〕.江蘇教育研究,2013,(19):36-39.
〔9〕徐浩斌.關于幼兒教師專業倫理建設的思考〔J〕.中國教育學刊,2012,(5):80-83.
〔10〕王小溪,姚偉.幼兒教師專業倫理規范的歷史追尋與現實價值〔J〕.現代教育管理,2013,(5):80-83.
〔11〕王成剛,袁愛玲.論幼兒園教師專業道德發展的向度與路徑〔J〕.幼兒教育:教育科學,2009,451(9):32-35.
〔12〕〔14〕步社民.專業倫理與幼兒園教師的專業成長〔J〕.教育發展研究,2013,(Z2):69-73.
〔13〕步社民,姬生凱.幼兒園教師專業倫理規范三國品〔J〕.教育發展研究,2014,(18):50-56.
An Analysis of Hot Issues on Kindergarten Teachers’ Professional Ethics in China Between 2000 and 2014
Xin Weihao, Bu Shemin
(Hangzhou College for Kindergarten Teachers,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2)
本文以省級科研課題《幼兒科學教育策略實踐研究》為例,總結和分析了幼兒園實施課題研究對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意義,課題研究可有效地提高教師整體教育水平,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論文結合實際歸納出具體的操作方法,即依靠專家引領。
關鍵詞:
幼兒教師課題研究專業化專業成長
幼兒教師專業化水平的提高是當今幼教改革的一個重要課題,也是幼兒園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作為從事幼教工作近30年,走上行政管理崗位有26個年頭的幼教工作者,筆者認為當前幼兒教師的專業化水平與《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及社會發展的需求還存在一定的差距。而教師的專業化成長并非一蹴而就。實踐證明,通過課題研究來促進教師專業成長是一條行之有效的路徑。筆者所在幼兒園通過省級科研課題《幼兒科學教育策略實踐研究》,有效地提高了教師的整體教學水平,促進了教師的專業化成長。
一、專家引領: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外援條件
鏡湖幼兒園2005年承擔了省教科所重點課題《幼兒科學教育策略實踐研究》。立項后,我們積極爭取外援,聘請安徽師范大學束從敏老師擔任科研副園長,對全園教師進行教科研方法培訓,圍繞課題研究開展專題講座,同時解答教師在教學中遇到的困惑與難題。同時還邀請中學物理教師來園為教師們做“教師科學素養講座”,深入淺出地將新課改理念貫穿其中,使教師們受益非淺,科學素養大大提高。
任何課題的研究都離不開理論的支撐。在確定研究課題后,課題組成員廣泛查閱資料,收集文獻,共同討論學習。我園購買了大量幼兒科學教育的理論書籍,搜集與課題有關的學術論文,每次教研活動都組織教師認真學習幼兒科學教育理論和教科研理論。同時,鼓勵教師平時針對教學中發現的問題積極查找資料,在教研活動中設立主講人,擔任主講的老師向大家介紹自己搜集的理論文章,互相學習、借鑒、提高。
我園教科研活動的開展以《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為指導。在課題研究實施過程中,組織教師系統深入地學習《綱要》,結合課題對科學領域進行深入細致地分析和理解,深刻領會科學領域的目標和價值取向,為課題研究的開展提供依據。同時,堅持開展課題研討會,積極上好科學活動教研公開課,和專家共同探討幼兒科學活動的組織策略。我們還通過問題式學習、互動式學習、體驗式學習三種形式,讓教師們在共同關注的話題中開放對話,分享認識和體會。問題式學習是就教育教學中發現的問題展開有針對性的研討學習,如教師在科學活動課題研究中,產生了“科學活動材料如何投放?”“怎樣運用記錄方式培養幼兒嚴謹的科學精神?”等問題,圍繞這些問題,教師們積極查找資料,學習先進經驗,并以這些問題為內容開展系列研討課,在學習借鑒成功經驗,分析梳理失敗案例的過程中,每位教師積極參與,發表見解,深入討論,提出解決策略。及時的經驗交流和實踐研討有效地提升了教師的專業水平。互動式學習是把我們在互聯網或幼教專業雜志上搜集到的最新優秀活動方案拿來,根據我園的實際情況加以改進,然后上公開課,課后集體研討,拓展思維。體驗式學習是轉變角色意識,從關注教師的“教”到關注幼兒的“學”,從幼兒的發展出發展開實踐研討。
專家引領,全面系統、形式各異的理論學習,指導了教師的教育實踐,為教師的專業成長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二、反思研討: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途徑
任何課題的研究都有其預期目標。為取得課題研究的成果,在《幼兒科學教育策略實踐研究》過程中,我們以教學為主導,以問題解決為中心,通過敘事研究、活動設計、案例分析、中期論文等方式,促進教師自我反思、自我完善、自我提升。
(一)在課題研究中提高教師反思能力
在課題研究實施過程中,我園非常注重教師的教學實踐反思,用內省和自悟促進教師專業發展。隨著幼教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們逐漸認識到在教育過程中,教師觀察幼兒的能力、反思能力、實施教育的手段、引導幼兒學習的方法以及對幼兒成長的分析評價等非常重要。當教師這些方面能力增強時,其教育技能也會隨之提高,這也是幼兒教師成長為學者型教師的必經之路。
有需要才會主動。教師們的反思經歷了由被動到主動的過程。以我園開展上述課題為例,課題研究工作開始后,我們要求教師作觀察記錄。起初對教師來說,這只是一個被動的行為,但通過一次次的記錄,有的教師開始發現了問題——在記錄過程中有不妥當且需要改進和完善的地方。這正是進行科研工作的目的所在,是她們反思內化的結果,是幫助教師成長的契機。于是我們與教師進行及時地溝通交流,改進記錄方法,保護教師“發現問題”的智慧火花,此時教師已處于主動觀察幼兒的狀態,有的甚至忘記下班。科研工作對教師分析與研究能力的培養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比賽和教學研討
為促進教師業務水平的進一步提高,我們開展多種形式的教學競賽活動,以賽代訓,使教師的教學水平突飛猛進。如,每學年開展全園青年教師教學大獎賽,參賽教師精心設計教學過程,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努力達到教學最優化。賽后,被評為一等獎的教師給大家上示范課,開闊大家的眼界。此外,開展“教師現場教案設計比賽”“多媒體軟件制作比賽”“教玩具制作比賽”“環境創設評比”等活動。在這樣的崗位練兵過程中,教師們積累了豐富的教育教學經驗,并形成了自己的教學特色。在開展上述課題研究時,針對材料的投放、提問的設計、記錄的運用等問題教師們進行“一課三研”。如大班科學活動“小小筆帽浮起來”,上了幾輪公開課。其中對“筆帽浮起來”方法的記錄、統計環節,前后進行了兩次研討課的教學,對第一節課在集體記錄表上記錄存在的問題深入研討,達成共識后又進行改進后的教學,改進后的教學環節幼兒積極參與,極大地鍛煉了幼兒的分析統計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從中教師認真總結寶貴經驗,積極撰寫相關論文,其中,活動方案《小小筆帽浮起來》和論文《幼兒園科學活動中記錄卡的運用》在第二屆全國幼兒科學教育研討會上獲獎并刊登在《全國幼兒科學教育研討會優秀論文和活動方案集》上。
促進理念向行為的轉化,不斷提升教師的專業技能是科研活動的重要目標。教育改革的深入對教師專業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如預設計劃的能力、觀察反思的能力、捕捉回應的能力等。而提高這些能力的有效途徑就是反思與實踐,在真實活動情景中交流對話,不斷促使教師的視角和思維變得敏銳和客觀,學會質疑,學會分析,學會選擇與運用。
三、骨干帶動: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有效方法
教師的專業化發展需要載體來推進,我們首先通過園本培訓的平臺,要求每位教師從自身的實際出發,制定個人短期發展目標和長遠發展規劃。有了明確的發展目標,教師就有了發展的動力。幼兒園制定了“骨干教師培訓計劃”、“青年教師培訓計劃”等,利用外出培訓、專家講座、學歷進修、崗位練兵等多種形式,為教師的成長創造條件,讓發展成為教師的一種自覺行動。
其次,充分發揮園骨干教師的帶動作用,開設“園骨干教師講壇”,請園骨干教師給大家作教學經驗講座,啟迪開拓青年教師的思維。創設“師徒結對”的方法,請高級教師、骨干教師、學科帶頭人與青年教師配對,互相聽課、討論,骨干教師帶領青年教師深入研究教育教學策略,共同成長。通過師徒結對,互幫互學,互相聽課探討交流備課,讓青年教師在教學實踐中養成帶著問題去學習、去教學、去總結、去提高的良好研究習慣,使他們成為能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并自覺運用先進教育思想和方法指導實踐的研究型教師。年輕教師在上公開課前虛心向老教師請教,老教師們針對教學中的各個環節,耐心細致地提出改進意見,手把手地傳授經驗,青年教師進步成長得很快。在上述課題開展過程中,我們通過課前研討、上教研公開課、教師集體聽課評課、專家點評、一課三研、同一主題大家反思實踐交流等多種形式,扎實地進行研究活動。在課題研究的三個階段,共計開展研討活動22輪,公開實驗教學達70余節,教師撰寫的教學反思近百篇,使教師們的業務能力和綜合素養大大提升。在省市級骨干教師的示范引領下,一批青年教師脫穎而出,成長為市、區級骨干教師。
四、完善制度: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有力保障
(一)規范開展教研活動
每周三下午語言教研組定期開展教研活動,每周四下午計算教研組定期開展教研活動。教師們根據教學計劃認真開展教育教學活動,根據每個不同的主題創設班級環境,開展區角游戲,提前準備教具,高質量地完成每個教學活動。對承擔上述課題的成員,要求她們:1.聽課前先備課——讓教師有話說。要求課題組成員針對在平時教學中發現的問題,在備課中做到“行動前反思”,要求教師們一起聽課、評課、相互交流,共同反思,找出解決問題的途徑,努力做到在實踐—反思—再實踐—再反思的過程中達成共識,在問題解決的基礎上形成更深層次的實踐問題。在交替實踐反思的過程中,教師們不斷更新教學觀念,改善教學行為,提升教學水平,同時對自己經歷的教學現象、教學問題形成理性思考和創造性見解。園行政領導隨堂聽課,幫助教師進行反思,研究解決實際問題,不斷提升業務水平。2. 專家引領——讓教師敢于說。課題組教師在教研時,抓住時機大膽說出自己在教學中遇到的問題以及解決的方法,并與課題組其他教師討論。研討時專家現場點評,答疑解難,使教師的業務水平不斷提升。3. 課后研討交流——讓教師愿意說。每一學期結束時,課題組開展以“我成長、我收獲”為主題的經驗交流會,共同分享取得成績的快樂。
(二)做好活動記錄與資料整理工作
參加研討活動時,要求教師必須做好記錄和資料整理工作。每學期教師要參照教研組的計劃制定教學計劃,活動設計中要考慮幼兒的實際情況和個體差異,注重幼兒的發展;每次開展教學活動之后必須根據教學實際進行反思;平時注意及時總結優秀的教育教學經驗。幼兒園把這些要求的落實情況與教師的考核和獎罰制度聯系起來,提高了教師教研工作開展的自覺性。
(三)制定相應激勵制度
為了激發教師開展課題研究工作的熱情,充分發揮教師工作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我園制定了一系列激勵制度。如 “優秀論文獎勵制度”“課題研究獎勵制度”“公開觀摩活動獎勵制度”“教學大獎賽優勝獎勵制度”、“環境創設評比獎勵制度”等,對《幼兒科學教育策略實踐研究》課題組成員,每月給予一定實驗津貼,極大地調動了教師參與教科研的積極性。
課題研究的過程是一個思考與提高的過程。教師的專業成長是課題研究的重要目的之一。通過幾年的課題實踐研究,我園教師整體素質得到了極大的提升。近年來教師們有關幼兒科學活動策略的論文和科學活動方案在區、市、省、乃至全國不斷獲獎或發表。形成了十幾萬字的資料還獲得大量研究課的錄像及光盤。通過課題研究的開展,帶動了師資隊伍的建設,全面提升了幼兒園教育教學質量,使幼兒園的辦學水平步入一個新臺階。
回顧幾年來的課題研究工作,最大的收獲莫過于促進了教師從工匠型向專業型的轉變,由過去只重教書、不重教研變為既重教書育人又重教育科研,園內教研氣氛日益濃厚,教師的課堂行為隨之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大家已經改變了對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等學習方式的模糊認識,在學習中進步,在進步中提高、成長。
當今的幼教改革在尊重幼兒發展的同時,也充分關注教師的專業發展,體現了教師、幼兒共同成長的新型發展觀。在探索與實踐中,我們深刻地感受到幼教改革必然需要教師的專業理論與技能作支撐。開展課題研究不僅是教師學習、領會最新教育教學理念的平臺,更是提高教師專業成長的搖籃。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師范教育司.教師專業化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 包建國.教研培訓一體化:教師專業成長的有效途徑[j].學前教育研究,2004(6).
[3] 郝鳳翎.幼兒園科研管理四步法[j].山東教育,2005(27).
[4] 喬梁.幼兒教師園本成長支持體系初探[j].教育發展研究,2005(6).
論文關鍵詞:內爾·諾丁斯;關懷理論;教師專業素養
內爾·諾丁斯(Nel Noddings)是美國斯坦福大學榮譽退休教授,美國教育哲學協會和杜威研究協會前任主席,美國國家教育學會會員,哈佛杰出婦女教育貢獻獎和美國教育研究協會終身成就獎的得主。她以獨特的女性視角和經驗,將宏大的教育哲學思辨轉化為回歸生命的意義和聯接。她從關系和能力角度理解關懷,并建立了包括關心自我、他人、動植物、環境、物質工具、知識等全面的道德教育內容,并提出了榜樣、對話、實踐、認可等道德教育方法。而這些在我們的高等職業教育中,特別是對高等職業教師專業素養的養成方面有著重要的啟示。本文旨在通過“關懷理論”來透析高職教師的專業素養。
一、內爾·諾丁斯關懷理論
(一)“關懷”理解
內爾·諾丁斯(Nel Noddings)認為關心首先意味著一種關系。“它最基本的表現形式是兩個人之間的一種連續或接觸。兩個人中,一方付出關心,而另一方則是接受關心。”[1]要維持這種關心的關系,關心者與被關心者都要具備一定的條件。作為關心者,他的心里狀態應該是“專注”和“動機移位”。所謂專注指“關心者對被關心者的那種開放的、不加選擇的接受。”而動機移位則指“作為關心者,我特別關注于陌生人的需要,同時我也感受到一種要幫助這個人的愿望。”[2]這種專注不是一種瘋狂或癡迷,而是一種全身心的投入,愿意接受對方傳達的全部信息。而動機移位實際上是一種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著想。而對于被關心者而言,他所要達到的是“接受、確認和反饋”。這種關懷的關系不是單向的,而是相互作用的。在這種關系中,關懷者可以同時是被關懷者。
從外延上講,內爾·諾丁斯認為有兩種關懷的形式,即自然關懷和倫理性關懷。自然關懷是“一種不需要倫理的參與而激發的關懷形式”。它的產生主要是一種意愿作用的結果,這種意愿指導個人產生“我必須”的感覺。自然關懷發生在關懷雙方直接交往的情形中,它以對他人產生的自然感覺來引導,是關懷的根本樣態。“倫理性關懷是一種必須激發的關懷,它的建立實際上是為了維護和保存自然關懷。”倫理性關懷的對象是那些與我們在社會地位、文化、物理空間和時間上有一定距離的人。
(二)關懷教育的方法
內爾·諾丁斯以“關懷”為核心提煉出了四種教育方法。筆者認為可以歸為兩類:
1.榜樣和對話。內爾·諾丁斯認為,教師的作用關鍵在于以身作則。教師告訴學生如何做,遠不如他自己就是如何做的有效。她反對道德灌輸,當學生犯錯誤時,她不主張當頭棒呵。她認為,作為關懷者的教師看重的是學生與自己的關系對學生道德態度產生的影響。當教師把自己的行為與所講的道理融合在一起時,道德教育的效果才能體現出來。沒有被關懷的體驗,學生只會以冷漠的理性去處理生活中的人與人的關系。內爾·諾丁斯繼承了布貝爾的教師與學生的“我—你”關系的觀點。但是師生之間進行這種發生在我、你之間的對話。教師既要在意學生說了什么,還要去思考他為什么會這么說呢。教師所做的一切都要有道德意味。故而,這種對話中必須包涵著關懷。教師必須要全心全意地投入,認真地聆聽學生的說話和心聲。誠然,教師不可能與每一個學生都能保持這種深刻而持久的對話,但是當學生與教師對話時,教師要盡量做到全心投入。
2.實踐與認可。內爾·諾丁斯認為學生的關懷實踐可以是多種多樣的,在師生這個群體中,他們的關懷狀態應該如此。學生最基本的道德實踐是保持對教師關懷行為的反應力。這是學生學會關懷與被關懷。事實上,這種反應也是也教師最大的鼓勵,是教師從業的永不枯竭的動力。內爾·諾丁斯提出關懷是需要一些基本技能的,學生有必要進行關懷實習。她特別強調指出,關懷能力和知識是一樣有價值的,需要為學生提供在廣闊社會情境中豐富而真實的關懷實習的機會。但這種實習無需進行等到級評價,事實上這種等級評價本身就不是道德的。正因為教師無疑是學生的重要他人,故而內爾·諾丁斯認為,教師不斷對學生做出的反應是其形成自我形象的一個重要影響源,教師應該去賦予學生,與現實相符的和積極的形象,而不應該是將一種主觀的期望去強加給學生。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形成積極的道德追求。事實上諾丁斯的認可是一種評價,但這種評價是一種整體性的評價,而且是一種積極的評價。相反則容易使關懷型教師心灰意冷和不知所措。
對于以上的兩大類教育方法,我們都知道它們離不開“人”這個主體,在實施“關心”時,我們既要關心人類創造的物質世界,也要關心知識。人類的物質世界也就是各種物品和工具。因為我們的目的是為不同的學生提供因人而異的盡可能最好的教育。
二、高職教師專業素養的構成
盡管高職教師也是屬于教師這個范圍內,然而縱觀現實,每個事物都會有屬于它自己的特色。正如黑格爾所言,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所以筆者認為高等職業教師在其特定生活、工作領域中,都會有其特定和獨特的專業素養。近年來,高職教師專業素質研究有了新動向,許多專家立足于探究教師專業素質結構問題。筆者從以下四個方面來探討高職教師專業素養:
(一)專業知識
專業知識是指一定范圍內相對穩定的系統化的知識,而對于從事教育的人來說,自然需要熟悉和掌握本專業的知識體系。高職教師的專業知識包括普通文化、專業學科、一般教學法、學科教學法和個人實踐知識。因為專業知識是教師應當具備的廣博精深的專業知識和教書育人的能力,是教師專業的基礎。而對于高職教師來說,則必須擁有扎實的職業知識素養。對于自己所教的這門課,所必備的技術知識都應該掌握透。只有掌握好這些基本的知識,才可以去教書育人,也才可能培養社會主義新時代的接班人。
(二)專業能力
專業能力,包括一般能力和教師專業特殊能力,專業特殊能力包括教育教學實踐能力教育科研能力。職業能力包括基本認知能力、教育能力和擴展能力。職業能力是人們從事某種職業的多種能力的綜合。如果說職業興趣可能決定一個人的擇業方向,或是在該方面所樂于付出努力的程度,那么職業能力則能說明一個人在既定的職業方面是否能夠勝任,也能說明一個人在該職業中取得成功的可能性。所以對于高職教師來說,教育的能力是必須要掌握的。而培養這種專業能力,就是要求教師自己要去研究和努力了。利用好一切的內外有利的因素,使自己在專業能力這方面得到很好的提高。
(三)專業精神
專業精神是指對工作是否執著于專業的規范、要求、品質化程序等。就是在專業技能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對工作極其熱愛和投入的品質,具有專業精神的人對工作有一種近乎瘋狂的熱愛,他們在工作的時候能夠達到一種忘我的境界。對于高職教師來說,其專業精神是就是他們基于自我期許而表現出來的成功信念、高度熱情和不懈追求的風范和活力,也是教師專業的動力。我們也知道在政治中就說過“理論指導實踐”,精神方面的因素對于我們來說是更為重要的。也知道這種精神動力才是我們能夠成功的動力。
教師專業素質結構涵蓋以上三大方面,即專業知識、專業能力和專業精神。這些教師的專業素質都是把教師視作一個充滿生命活力的人,并能夠關注教師個體在自身專業素質發展中所起的不可替代的能動作用,強調教師自身發展的需要、動機及由專業素質發展而帶來的滿足感。所以說高職教師的專業素養也要好好的去養成。
三、關懷理論對高職教師專業素養啟示
(一)樹立正確的關懷理念
在現實中,很多教師并沒有注意到自身的榜樣作用,對學生的期望和評價是會有多大的影響作用。有研究揭示教師的“關懷”素養會對學生一生的發展有著延續和復制的重要作用。為了實現高職教師的專業素養的提高,一定要注意轉換他們的教育理念。因為有了正確的合適的教育理念會更好的促進教育的發展。誠如在教育哲學中所言,理念是上升到了哲學的層面。我們也知道,哲學是其他一切科學的基礎,它會引導我們走向成功的道路。故而筆者強調,在談及高職教師專業素養時,內爾·諾丁斯的“關懷理論”不置可否的起著重要的標識作用。這種教育理念勢必會更好的創生出以學生為中心的、服務型的教育體系。
(二)提高自身的個人素質
“個人素質”對于高職教師來說,是內在的因素。我們知道個人素質也包括專業素養。所以內爾·諾丁斯給我們的教師提出了教育是走向幸福的道路,不是壓迫的、奴役人們的教育。故而在提高自身的個人素質時,也不要忘記給學好專業的知識,這些修身的素質,高職教師必須要有,就像教師的職業道德那樣,是必須擁有的,而不是可有可無的。只有擁有高的素養,才會讓高職教師在教書育人這條道路上走的更順、更成功。
(三)完善科學的教育模式
在教育生活中,除了上述兩種的因素對教師的專業素養有重要的影響作用,筆者認為“教育模式”也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為教育模式是一個國家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的最直觀的體現和最直接的效應。故而在對高職教師專業素養這個課題中,我們一定要完善科學的教育模式。那么何謂科學的教育模式呢?只有通過國家改變課程的設置來實現。而對于高等職業院校來說,一定要深入發展服務型的教育,優化專業結構和布局,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我覺得只有做到這樣,高職教師專業素養才會得以提高。
(四)建立有效的督導制度
一、指導思想和目標任務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和“以人為本”的思想為指導,按照“全員推進、分類實施”的原則,建立健全教師培訓體系,提升校級領導干部的管理水平,提升我區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和教學能力,促進教師專業成長,促進教育質量提高,為我區教育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人力資源保障。
(二)目標任務
“教師素養工程”將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宣傳、教育、培訓、實踐等活動,有重點、有針對性地提高教師以下幾方面的素養:
1、開展師德教育和專業精神培養,提升教師的職業道德素質,養成健康的心理素質、積極的專業態度,增強愛心和事業心。
2、幫助教師更新教育觀念和教育理念,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提高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和專業發展能力。
3、幫助教師提升人文素養,豐富人文底蘊,拓展知識面,實現教師自身全面發展。
4、幫助校級領導干部更新辦學理念和管理理念,開拓視野,提高管理決策能力,提高辦學水平。
二、主要措施和工作內容
根據當前我區教師的師資隊伍結構,建立以校級領導分類培養為龍頭,全體教師集中培訓為主體,骨干教師專業提升為兩翼的培訓框架,具體分為以下幾大類型。
(一)校級領導分類培養
根據現任校級領導干部的管理資歷、能力和水平,實施分類培訓。依托國內高校培訓資源,開展正職領導干部管理能力升級培訓、副職領導干部行政管理能力培訓、校級后備干部上崗資格培訓;通過“走出去”和“請進來”相結合的形式,定期組織校長外出學習、交流,定期邀請國內管理名家傳經送寶;創設多種途徑,抓好校級干部在職學習鍛煉提高,通過開展市(區)名校長帶徒、干部異地掛職、異崗鍛煉等活動,提高領導干部的管理實踐能力;定期開展各種類型的教育管理論文評比、調研報告交流、論壇講座等活動,敦促校級領導干部多看、多聽、多思、多做,形成符合教育發展規律的、有個性特點的教育思想和辦學理念。
(二)骨干教師專業提升
充分發揮合作辦學的有效性,聯合高校舉辦區學科骨干教師培訓班,提高骨干教師的理論水平;立足名師工作室,借助區內特級教師、名教師的優質資源,采用師徒結對的方式,促進骨干教師教育教學能力的進一步提升;繼續推進骨干教師的支教和優秀教師輪崗學習,通過實踐和交流,促進骨干教師的專業成長;依托“杏壇百家”活動,組織骨干教師開設專題講座,充分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同時為骨干教師再提升搭建成長階梯。
(三)全體教師集中培訓
繼續提升教師的職業道德素養。通過多種類型的專題講座、師德論壇,教育服務等活動,引導廣大教師樹立終身從教的敬業精神、刻苦鉆研的求知精神、愛生如子的園丁精神、不甘落后的拼搏精神和不計得失的奉獻精神。各學校要充分利用政治學習的時機,根據實際情況,有針對性開展師德教育,扎實有效地推進暑期師德教育,豐富學習內容,創新學習形式,增強教師的愛心和事業心。
不斷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區師訓中心要以教師專業化發展為主線,提高教師專業化水平。要結合不同年齡層面教師的需求和不同學科培養的目標,積極組織多種類型的教育教學講座、課堂教學實踐,幫助廣大教師樹立科學的教育教學理念,夯實豐富專業知識,提高課堂教學能力,提升教育研究能力;各學校要進一步強化責任意識,根據市、區確定的培訓主題,積極開展校本培訓,認真制定培訓計劃,精心設計培訓形式,大力豐富培訓內容,以校為本,研訓一體,切實提高教師的整體素養。
著力提升教師的人文素養。通過人文素養系列講座和以“品讀經典,提升素養”為主題的讀書活動,引導廣大教師廣泛涉獵文學、歷史、哲學、藝術等人類優秀文化成果,豐富教師的人文知識,完善教師知識結構;提升教師的審美情趣,完善教師的人格品質;引導教師把所學知識和技能運用于教育教學,在教書育人過程中滲透和體現人文精神,不斷提高育人能力。
三、實施要求
(一)確立組織保障。區教育局將把教師素養工程納入全區教師隊伍建設的總體規劃,統籌部署,組織人事科負責年度實施方案的制定和組織實施,并協調教研、師訓、計財等相關科室,落實具體活動。各單位要結合自身實際,制定相關工作計劃,因地制宜,挖掘自身資源,形成工作特色。學校要建立校長為第一責任人的領導小組,為教師成長搭建平臺,創造條件。
(二)確保所需經費。區教育局將設立專項經費,以推動教師素養工程的有效實施;各學校要在年度日常公用經費中劃撥一定比例,用于相關活動開展,以保證教師素養工程順利展開。
論文關鍵詞:教育信念;教師專業發展;教師行為
信念,在哲學上所指的是人們對某種觀點、原則和理想等所形成的內心的真摯信仰。在心理學詞典中對信念是這樣解釋的,信念即“人對于在自己生活中所應遵循的原則和理想的信仰。這種信仰是深刻而穩固的。信念以理想為中心,由于人對現實采取積極的態度,對知識進行有根據的獨立思考,對自己的職責有強烈的責任感,就逐步形成信念。信念通常跟情感和意志融合在一起,表現為人的生活立場,支配著人的行動”。
可見信念是人的精神支柱,是意識的核心部分。它所展現出來的就是人的世界觀、人生觀、歷史觀等一系列人們內心深處的判斷和行為準則。它對人的社會性行為是具有導向作用和動力作用。
而教育是一種基于信念的行為,因此有關信念對于行為具有導向性和支配性的理論在教育領域也同樣適用。又因為教育不是單純機械的操作性行為,而是對人的精神世界進行塑造與影響的行為。對于教育信念在教師發展中所承擔的重要性,烏申斯基曾這樣描述過:“全部教學大綱,全部教育方法,無論它們多么完美,在沒有變成教育信念時,僅僅是沒有任何力量和作用的僵死的字母。”此外,狄斯捷維克也曾指出,“教師為之獻身的信念是在人類中栽培道德。‘他全心全意獻身于這個信念,這個信念完全控制了他。這種信念不是像一條虛幻的原則埋伏在他的頭腦中,而是滲透在的他血肉中。不是教師支配它,而是它支配教師’。”因此,是否擁有正確的教育信念就會對教師的教育價值觀,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態度,以及教育教學行為產生重大的影響它同時也就決定了教師是否能夠成為一名好的教育工作者。
一.對于教育信念內涵的理解
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快速發展,對于教師的研究逐漸從教師行為研究等外顯性的研究內容,過渡到對于教師思想、信念等內在性的研究。這也使得有關教師教育信念的研究逐漸成為教育研究中一個新興的領域。從我國現有有關教育信念的研究成果來看,學者們對于教師教育信念這一概念還沒有形成統一的認識。因此,存在很多同一個概念不同表述的現象,譬如,教育觀念教師專業精神、教育信仰等與教育信念這一詞條并存,但究其研究的內容和對象來看,這些詞條實際關注內容與教育信念所包含內涵不盡相同。
教育大辭典中將教育信念解釋為,“教育者堅定信奉的教育觀念或主張。每個人所處的時代和社會地位不同,具有的哲學思想不同,所持教育信念也不同”。由這個解釋可以看出,教育信念是人對于教育的認識和主張,它的產生與發展受制于人這個主體認同怎樣的哲學思想。因此,教師有著怎樣的哲學觀,就會有著怎樣的教育信念,同時也會有著相應的行為表現。
此外,也有學者認為,“教育觀念是教師在教育教學中形成的對相關教育現象,特別是對自己的教學能力和所教學生的主體性認識,它直接影響著教師的知覺、判斷,進而影響其教學行為。
總體看來,不管有關教育信念的詞條表述如何繁復,學者們還是普遍認同,教育信念反映著教師的教育理念、教育素養和教育價值觀,并且支配著教師的教育教學行為。它對教師的專業成長具有深遠的影響,是教師職業構成不可或缺的方面。
二、教育信念與教師專業發展的關系
1.對教師專業發展的認知
教師專業發展所包括的內容十分豐富,對其的表述可謂眾說紛紜。在2003年教育部師范教育司組織編寫的教師專業化的理論與實踐》一書中對教師專業發展是這樣描述的,“教師專業發展是教師個體專業不斷發展的歷程,是教師不斷接受新知識,增長專業能力的過程。”在這個描述中,從個體專業構成的內容層面來看,個體專業包括教師的專業精神、專業素養和專業技能三方面。其中教師專業精神的核心內容是指教師在信念、追求上充分表現出來的風范與活力,即教師教育信念專業素養是指教師有關與本學科基礎知識的素養和教育學、心理學的素養;專業技能是指教師所掌握的教書育人的技能和技巧。而從個體專業的結構層面來看,專業素養和專業技能是教師專業發展的基礎,專業精神作為專業構成中的最高層的部分在教師專業發展中起到靈魂統攝的作用,是教師專業發展的根本推動力。這三個方面在教師專業發展的構成中是缺一不可的因此,教師的專業發展我們可以將其理解為教師對個體專業結構不斷更新、演進和豐富的過程。
關于教師專業發展,目前學者主要存在有兩種認識派別一種是“外爍論”,另一種是“內發論”。外爍論主張,教師專業發展受外部力量的控制,主要是通過以知識、技術為主要內容的練式培訓來實現教師的專業發展。而內發論則主張,個體發展的動因源自于內在的力量,主張激發教師的自主發展意識。雖然外部力量對教師專業發展有著重要的引導和強化作用但從教師參與自身專業發展的主動性、深入性以及持久性的角度來看,內在因素才是激發教師自主發展的根本。這兩種派別所討論的內容,實質上就是在討論,在事物的發展過程中,內外因究竟是誰在起決定性的作用。
2.教育信念與教師專業發展之間的關系
眾所同知,事物的發展變化是內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但是其中內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據,事物的變化發展主要是由事物的內部矛盾引起的,它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并且決定著事物的性質和發展方向。而外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條件,它對事物的發展起著加速或延緩的怍用。外因必須通過內因才能起作用因此,教師專業發展就要求教師在利用社會或者學校為其提供的培訓機會等這一外部條件的同時,教師要加強自我內因的激發,教師要在專業發展方面積極要求進步,要有自我提高和自我完善的自主發展意識。這樣才能在內外因的共同作用之下,使教師專業發展得以完美實現。而教師自主發展意識的激發,則與教師教育信念緊密聯系著。教育信念作為教師在信念追求上自發的、真誠的、內源性的一種自主發展表現。不但是教師專業精神的核心內容,而且還處于教師專業發展構成的最高層部分,同時也是教師自主的、持續的專業發展的重要內部動因,是促進教師自我成長,并引導教師追求更為完善的教師專業發展的精神支持和內部推動力。
由此可見,教師教育信念與教師專業發展有著三個方面的聯系。
(1)教育信念是教師專業發展的前提。教育信念不僅影響教師自身的思想靈魂,同時也會以意識的、精神的形式通過教育教學行為,以教育教學信號的形式對學生的思想和行為產生影響。
(2)教育信念是教師專業精神的核內容,是教師個體專業構成的統帥和靈魂。它影響著教師的行為活動,是教師專業發展過程中的內因,同時也是教師專業發展的根本推動力。
(3)教育信念與教師專業發展之間相輔相成,相互推動教育信念會激勵教師自主追求專業發展,而專業發展的同時教師又會根據發展的狀況反過來不斷地修正和調整自己的教育信念。其實這種將教育信念付諸實踐和不斷豐富其內涵的過程也是教師滿足自我需要、實現自我價值,以及人生價值和意義的過程。
三、基于教師專業發展的當代教師教育信念的塑造
1.傳統的教師教育信念的建構模式
教育信念主要有兩種傳統的構建模式一種是側重于心理發展方面的“自我建構式,另一種是基于社會發展而產生的“文化腳本”式。自我建構式是指產生于個人的直接經驗,在經過心理加工的過程之后,從而引起的個人教育觀念的建構及改變因此,每個人都有著自己與眾不同的“個人建構過程”。而文化腳本式是指教師經由文化適應性、教育、學校教育三種文化傳遞途徑,在接受文化觀念的過程中所形成的。因此,教育信念的形成需要考慮教師個人的經驗、認識能力、對知識的加工能力,以及教師所處的社會背景和文化環境等因素。但是在當代這個信息高速發展,生活環境越來越復雜的社會中,單獨地使用任何一種建構模式都會顯得過于武斷和片面。由于教師教育信念的形成不僅會影響其教學、教育行為,而且還會對教師自己的學習和成長有重大影響,勢必也會對教師專業發展有一定的影響。因此,在當前的社會發展情況下,如何建構一種適合于當代教育發展的教師教育信念就顯得尤為重要。
2.當代教師教育信念的構建
建構符合社會和教育發展要求的當代教師教育信念,其理論基礎必須架構在傳統教師教育信念建構的模式之上。然后,有機地融入當代教育思想與教育理念,從而整合構建出符合時代要求的教師教育信念,使之更好地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具體說來,當代教師教育信念的構建方法就是在教師信念形成的過程中,既要重視社會文化背景對于教師信念產生的影響,還要關注教師自我的生活經歷以及社會經驗對教育信念所產生的影響。只有將這兩種內外影響因素相結合,并共同作用于教育信念的形成過程之中,才能確保教師信念形成與建構的合理性與實效性。這也就要求,在對教師進行教育信念的構建過程中要特別注重以下兩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