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2-08 18:47:0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公司監管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外資保險公司發展的概況
(一)入世以來外資保險公司的發展
2006年已經是我國入世第五年,到目前為止,除了外資產險公司不得經營“交強險”、外資設立壽險公司必須合資且股比不得超過50%等限制外,保險業基本實現了全面對外開放。
根據保監會統計數據顯示,到2006年10月為止,共有15個國家和地區的47家外資保險機構在華設立了121個營業性機構,135家外資保險機構設立了近200家代表處。2006年1—10月期間,外資保險公司保費收入191.12億元,占市場份額4.07%。在北京、上海、深圳、廣東四個開放較早、外資較集中的保險市場上,外資在當地的市場份額已分別占到18.15%、18.62%、10.73%和9.68%。
我國保險業開放以來,共有超過600億元人民幣的境外資金,通過設立外資保險機構或參股中資保險公司進入我國。外資保險機構進入我國保險業,帶動了大量保險相關資金投入我國經濟和社會建設,使保險作為經濟補償和“社會穩定器”的作用逐步增強。同時,外資保險公司的進入促進了中資保險公司深化改革,保險行業發展質量得到提高。
(二)外資保險公司存在的問題及監管狀況
實施“引進來”戰略,就不可避免地面臨強大的競爭和國際市場動蕩對金融穩定造成的沖擊。外資保險公司在大舉擴張的同時,也暴露出很多問題,包括超范圍經營、損害合資伙伴的合法權益、公司組織結構和內設機構職能不健全、向境外非法轉移利潤和逃避納稅以及地下保單等。例如,廣州市地稅機關對在廣州注冊登記的27家外資保險機構于2003年—2005年度納稅情況進行專項檢查后發現,有13家存在涉稅違法問題,共查補稅費l359萬元,其中一家2005年才注冊開業的外資保險機構查補稅費達230萬元。還有一些保險公司水土不服,經營不善。
因此,在保險業全面對外開放的同時,加強對外資保險公司的監管,才能維持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和被保險人的合法利益,促進保險業健康發展。
目前我國保險業已經全面開放,進一步開放的余地不大。對外資保險公司的國民待遇已經使監管的焦點由過去如何有序地開放,到現在的市場行為監管,公司治理監管和償付能力監管,以及外資保險公司引起的特殊問題的監管。
目前我國的保險監管法律制度主要由《保險法》、《保險公司管理規定》組成。加入WTO之后,為滿足新形勢下外資保險公司監管的需要,我國先后頒布了《外資保險公司管理條例》和《外資保險公司管理條例實施細則》。由此,以上四部法律、法規共同構成了對外資保險公司的宏觀監管。但是,從目前看,我國對外資保險公司的基層監管還存在許多“真空”地帶,對外資的監管還有待進一步完善。
二、發達國家和地區保險業監管的經驗借鑒
(一)美國保險業的財務警戒系統:IRIS和RBC
美國的保險業相當發達,其保費收入約占全球保費收入的1/3,保險監管也由美國保險委員協會(NAIC)和各州保險局共同完成。
NAIC要求保險公司有統一的財務報表及會計準則,并按時遞交年度報告。在這些信息的基礎上,NAIC建立了一個全美范圍內保險公司財務狀況的數據庫,包括近5000家保險公司最近十年內的年度財務信息。
NAIC通過對各種數據進行分析,建立了早期警戒系統(1RIS)。IRIS主要分析以下比率:(1)資本金和盈余率;(2)總收入和凈收入;(3)傭金與費用和保險費與最低資本金;(4)投資收益率;(5)保費變化;(6)準備金變化。如果IRIS對某保險公司的分析結果超出預期正常結果,州保險監管部門會對該公司密切注意,追查原因和規定其限期改正,否則,將采取必要的措施,以保護被保險人的利益。
為強化償付能力監管,NAIC在1993年、1994年分別對財產責任保險公司和人壽保險公司實施風險資本(BBC)監管要求。它是借鑒巴塞爾協議對商業銀行資本充足性的要求,對保險公司按其面臨的不同風險分別規定所需要的風險資本額,將各種財務數據進行處理得出一個最小資本金數額,然后將這個數額與保險公司經過調整的資本金比較,以確定該公司的資本金是否充足,并授權監管部門采取相應的干預措施。
NAIC規定保險公司必須每年提交RBC報告,根據RBC比率的范圍,各公司被分成五個“行動等級”,并分別采取不同的監管措施。
(二)臺灣地區保險業對外開放的經驗
臺灣地區保險市場對外開放的歷史并不長。臺灣是在島內保險市場發展了二十多年后才逐步對外開放的,其間經歷了20世紀80年代的初次開放和90年代的大規模開放兩次。80年代中期的經濟“自由化、國際化和制度化”,促進了保險業的開放進程;1990年,臺灣仍然嚴格限制進入島內的外資公司的具體條件,防止外資進入后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直至1995年,臺灣才全面開放保險市場。
盡管引入了外資保險公司,但臺灣本土保險業卻能夠在競爭激烈的保險市場站穩腳跟,并取得相當可觀的成績。臺灣保險市場對外開放的成功經驗,可以總結為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規限制進入島內保險公司的資格,對外資保險公司的進入進行嚴格審核監管,防止不合格的外資保險公司給島內保險業帶來負面影響;其次,十分重視保險業的法制建設,早在開放之前,就對相關的對外開放方面的法律做了充分研究,這些規定對穩定市場開放秩序、促進保險市場平穩發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再次,一直以非常謹慎的態度控制對外開放進程,使島內保險業主體能夠獲得較長時間發展成熟的機會,進而得以增強自身的抗衡能力,有效地避免市場份額的流失。
(三)俄羅斯保險市場對外開放的情況
1992年11月27日,俄羅斯審議通過《保險法》,俄羅斯保險市場向外國投資者敞開大門。俄羅斯《保險法》規定,外國保險公司在俄羅斯境內不能從事保單中介和服務,為了突破這一限制,外資公司和俄羅斯本國保險公司進行了相應的業務合作。俄羅斯聯邦政府于1993年2月26日又簽發了《關于外國投資者在俄羅斯聯邦設立經營商業保單的跨國公司》的法令,進一步向外資開放了保險市場。外國保險公司積極參與到俄羅斯保險共同基金、養老保險基金和退休金的建設中,促進了俄羅斯保險市場的發展和完善。
但是俄羅斯保險市場過快、過急地向外資開放,導致市場競爭激烈,加劇了資本外逃。俄羅斯《保險法》規定外資保險公司最低注冊資本限額僅為200萬盧布,過低的市場準入門檻使層次不一的保險公司進入國內,加大了監管難度。由于保險市場改革缺乏配套的資本市場改革,大量資金流人并沒有發揮很好的作用。
三、對外資保險公司監管的“三支柱”
外資保險公司蜂擁而人對我國保險監管提出了新的要求,促使保險監管依法行政和科學監管的觀念逐步增強,監管服務意識不斷提高。為適應保險市場開放和發展的需要,保監會建立了以償付能力監管、公司治理結構監管和市場行為監管“三支柱”的現代保險監管體系,但對外資保險公司監管可以有側重點。
(一)市場準入與市場行為監管
在市場準入方面,目前《外資保險公司管理條例》中規定:合資保險公司、獨資保險公司的注冊資本最低限額為2億元人民幣(或等值的自由兌換貨幣),且經營保險業務30年以上,申請前一年年末總資產不少于50億美元。
為了引進資金雄厚、經營穩健的外資保險公司,對于外資保險公司市場準入的限制在短期內不會有變化,因為目前我國保險市場開放程度已經很大,市場準人的限制是保證公平競爭與穩定經營的基礎。
但是從長期看,固定的資本標準會不適應市場的變化。今后的發展可能要借鑒美國保險公司資本金的“RBC"標準,設立適應我國保險業發展需要的基于風險的資本金標準,控制保險公司的經營風險,促進保險市場的健康發展。
在市場行為方面,針對外資保險公司在經營中出現的違規經營問題,一方面要對數據真實性進行自查,尤其要加大對基層機構的內審稽核力度,對于假報表、假數據、假賠案問題進行嚴肅查處。另一方面,要聯合海外特別是港澳地區監管機構和保險公司,嚴厲打擊非法銷售地下保單活動,防止資本外逃和洗錢行為,維持保險市場有序發展。
(二)償付能力監管
按照國際保險監督官協會提出的資本充足性和償付能力監管的原則,資本充足性和償付能力監管應該和強化保險公司風險管理的要求結合起來。資本充足性和償付能力監管框架必須設定資本和負債的匹配要求,并能夠對風險做出敏感反應。
目前,保監會對償付能力不足和監管指標超標的保險公司采取的監管措施包括:要求提交解釋報告、增資擴股、監管談話、限期整頓等。這種分類管理的層次過于簡單,界限也有些模糊,應該借鑒美國的經驗對不同財務狀況的保險公司實行更細致的分類管理,遵循“優松劣緊”的原則,提高監管的靈活性和效率。
(三)公司治理結構監管
公司治理結構監管關鍵在于確保董事會對總體決策負完全責任并保證公司按照適當的業務和財務實踐標準進行有規劃和審慎的經營。為此,有必要建立一套確保董事會和高級管理層對保險公司的生存發展負主要責任的制度體系,以明確保險公司內部決策的權利與義務關系。通過公司治理結構的強化,促進保險公司與監管機構更好地合作。
四、走向國際化的保險監管
我國保險業全面對外開放是經濟全球化趨勢的體現。在這種背景下,保險業務、保險機構、保險風險都開始國際化,由此產生了保險監管國際化的要求。我國作為新興的保險市場,保險監管制度與國際監管水平相比還存在差距,實現國際化的監管將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構建完善的法律規章體系和會計、審計制度,聯合其他監管機構是當務之急。
(一)構建嚴密的監管規章體系
我國的保險監管正處在一個新舊體制交替的特殊階段,在制定適合市場環境的法律制度方面,面臨著特殊的挑戰。國內的保險監管法規雖然在內容上已經基本符合國際保險監督官協會頒布的《保險監管核心原則》,但還沒有形成一個系統、清晰的保險監管法律和規章體系。特別是各法律規章和規范性文件之間還缺乏協調,有些規定不盡合理。特別是,我國法律法規的制定具有時滯性,跟不上實際保險市場日新月異的變化,使得很多市場行為無法可依,例如網絡保險法律的空白就給監管帶來相當大的難度。
目前,《保險法》正處在第二次修改中。今后的方向是建立一個既適合我國保險業經營與監管需要、又符合國際慣例的保險監管法律法規體系,使我國內外資保險公司經營和監管活動納入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法制化軌道。
(二)完善保險監管會計、審計和精算制度
由于各國的會計制度和慣例存在很大差異,不同國家公司財務信息的可比度很難實現。對于反映保險業特殊性的保險會計制度,其規定應該適用于所有保險機構,并且與國際認可的會計標準保持一致。保險公司公開披露的信息應該滿足相關性、實效性、可靠性、可比性、一致性等會計要求。我國保險業也正在朝這方面努力,自2007年1月1日起,保險業將統一執行財政部在2006年頒布的新企業會計準則。
此外,為確保保險機構遵守會計制度和有關規定,遵守內部控制程序,應當建立有效的外部審計、內部審計和保險精算制度。還要建立規范統一的保險統計指標體系、報表體系和報送制度,統一業務數據統計口徑。這樣才能提高市場透明度,增強公眾對保險市場的信心。
(三)加強國內外金融監管機構的合作
入世以后,面對國際保險業發展的新趨勢,保監會在國際交流方面做了很多工作。2000年,中國正式加入國際保險監督官協會(IAIS),并于2006年10月在北京成功舉辦了IAIS第13屆年會。2005年,加入了國際養老金監督官協會(I0PS),并當選為執行委員會委員。同時,保監會還加強了與亞洲保險監管機構的交流。2005年與14個國家和地區的保險監督官討論通過了《亞洲區域保險監管合作北京宣言》,為今后開展多層次、多領域的保險監管合作打下了基礎。
作為新興市場國家的保險監管機構,保監會還需要研究借鑒國際保險監督官協會制定的各項保險監管原則、標準和建議,并結合中國國情,探索出一條既符合我國保險業實際,又能與國際接軌的保險監管制度。
上市公司大股東及關聯方資金占用問題是我國證券市場長期以來存在的一個突出問題。在過去的幾年里,盡管證監會圍繞這一問題,采取了一系列的解決措施,如推動上市公司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在《上市公司檢查辦法》中有針對性地明確檢查上市公司“五分開”及資金安全性等,但2002年年底的調查顯示,上市公司的資金被占用總額度仍達到了近1000億元左右,相當于滬深股市一年的籌資額,可謂觸目驚心。大量的資金占用,嚴重影響了上市公司質量,造成上市公司因資金緊缺而經營困難甚至連續虧損而面臨退市,極大地侵害了廣大投資者尤其是中小投資者的合法權益,隱藏著巨大的風險。為進一步規范上市公司與關聯方的資金往來,切實提高上市公司的質量,2003年8月28日,中國證監會、國家國資委聯合下發了《關于規范上市公司與關聯方資金往來及上市公司對外擔保若干問題的通知》(證監發[2003]56號,以下簡稱“通知”),對規范上市公司與關聯方的資金往來和違規占用資金的行為責任做了嚴格、具體規定,表明了中國證監會及有關部門對這一問題的高度重視和解決問題的決心。這里,我們結合河南上市公司資金占用的實際情況,對幾家占用金額較大的公司進行重點分析并提出幾點監管對策,以期更好地貫徹“通知”精神,有效地解決轄區上市公司大股東和關聯方資金占用問題,推動上市公司規范健康發展。
轄區上市公司大股東資金占用的概況
隨著上市公司及大股東規范意識的日益增強,證券監管部門監管力度的不斷加大,部分上市公司與大股東及關聯方積極協商,采取有效措施解決占用問題,使得大股東及關聯方占用上市公司資金數額有所減少。但少數上市公司資金占用問題不僅未得到解決,甚至還有所增加,導致轄區上市公司資金占用上市公司資金總額居高不下,問題較為突出。公司自查資料顯示,截至2003年8月31日,河南轄區30家A股上市公司(未包括10月上市的風神股份)大股東及關聯方資金占用總額為401342萬元,比2002年年報披露的372088萬元增加29254萬元,增加7.8%;比2003年中報披露的335405萬元增加65937萬元,增加19.6%,具體來說,從占用資金的結構上看,30家上市公司中,存在資金占用的有19家,占上市公司總數的63%;占用額超過1億元的有9家,其中僅蓮花味精、洛陽玻璃、神馬實業和鄭州煤電4家公司的大股東及關聯方占用數額就高達303651萬元,占轄區占用總額的75.6%.蓮花味精集團公司及其下屬單位占用上市公司資金高達85835萬元,未經股東大會討論通過,也未及時進行披露,被上海證券交易所分別進行內部批評和公開譴責,并被中央電視臺曝光。字通客車、豫光金鉛等11家公司沒有資金我占用現象,ST春都、ST白鴿在2003年的重組過程中,分別通過大股東轉讓股權和土地使用權等方式解決了原有的大股東占用資金問題。從占用資金的主體上看,主要是大股東直接占用;此外,還有大股東的附屬企業和其他關聯方占用等。如豫能控股的21340萬元占用資金中有21045萬元為公司二股東河南省電力公司占用。從公司自查和我們日常監管中了解到的情況看,多數上市公司資金占用是在控股股東和其他關聯方與上市公司發生的經營性資金往來過程中形成的,即屬于有交易背景的經營性占用。在頻繁的資金往來中,由于結算時間差異、大股東銷售回款不暢等原因形成對上市公司的資金占用,比較典型的有神馬實業、鄭州煤電和豫能控股等。同時,也有部分上市公司的資金占用是由于大股東自身資金緊張而以要求上市公司為其開具承兌匯票、提供委托貸款、拆借資金或償還債務等沒有交易背景的方式有償甚至無償占用,屬于典型的違規占用。如我們在巡檢中發現,蓮花集團(蓮花味精大股東)于2003年3月至6月以蓮花集團下屬單位及有關客戶等名義累計收到蓮花味精簽發的承兌匯票43650萬元,形成集團占用上市公司資金43650萬元;洛陽玻璃分別為關聯方洛陽晶鑫陶瓷有限公司和洛玻集團礦產有限公司提供委托貸款3430萬元、1100萬元,共形成違規占用資金4530萬元。
資金占用的動機及原因
分析上市公司大股東或關聯方資金占用的動機,包括以下幾方面:
1.大股東自身出現經營苦難,急需資金渡過難關,蓮花集團在股份公司上市時將優質資產注入上市公司,而非優質資產和部分銀行負債留在集團,導致集團自身獨立生存能力不佳;加之市場變化等原因,集團出現經營困難。銀行為保證資金安全,先后將蓮花集團4.3億元到期貸款回收后轉貸到股份公司,再由股份公司開具承兌匯票供集團使用,形成4.3億元資金占用。此外,由于集團資金困難,銀行借款利息較多,集團只能從股份公司借支償還利息,形成資金占用0.83億元。
2.大股東下屬公司經營困難。蓮花集團下屬的與蓮花味精的味精生產配套的彩印公司、紙箱公司、液氨公司和進出口公司等企業近年來都不同程度出現了經營困難,在與股份公司的業務往來(關聯交易)中累計占用股份公司的資金1.62億元。
3.大股東的多元化投資需求或者說投資沖動。大股東出于自身發展的需要或為了配合股份公司的產業結構調整,主觀和客觀上存在投資沖動(也有部分大股東的投資是出于地方政府干預的無奈之舉),而大股東自身往往無法承擔多元化投資對資金的需要,只能占用上市公司的資金進行投資活動。如蓮花集團自蓮花味精上市以來,為配合上市公司產業結構調整,在金融、生物工程等領域先后進行配套投資1.83億元,分別為參股黃河證券(民生證券)8000萬元、光大銀行鄭州分行3000萬元,投資建立河南蓮花生物工程有限公司5773萬元,其他投資1535萬元,均是占用上市公司的資金。
4.在大股東為幫助股份公司扭轉虧損局面進行的收購過程中產生的占用。如1999年8月,洛玻集團為幫助洛玻股份擺脫連續虧損的狀況,提高公司資產質量,同意收購洛玻股份持有的財務負擔沉重、連續虧損的控股子公司——青島太陽玻璃實業有限公司55%的股權轉,導致上市公司當年實現扭虧。但與此同時,原洛玻股份對青島太陽的債權轉為洛玻股份對洛玻集團的應收款,由此形成的大股東資金占用截止2003年8月31日達35273萬元。
5.境內外財務會計制度的差異。如洛陽玻璃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為解決職工住房問題開發的開發區玻璃城安居工程,1996年竣工交付使用后,共投人成本6363萬元,收回售房款2151萬元,凈損失4212萬元。為保證符合國際會計準則并保護小股東利益,股份公司與洛玻集團簽訂了安居工程資產轉讓協議,將安居工程轉為洛玻集團所有,售房虧損相應轉為上市公司應收母公司款項,形成大股東資金占用4212萬元,畢馬威會計師事務所也已在審計底稿和審計報告中予以確認。2001年財政部出臺了新的文件,按照該文件精神,該筆損失可以沖減股份公司未分配利潤,但股份公司和香港聯交所溝通的結果是,鑒于該事項還需股東大會通過,且可能對公司誠信造成不良影響,至今仍維持記為股份公司對大股東的應收款。
6,大股東和內部控制人涉嫌轉移資產。上市公司由于擁有較為良好的資產特別是具有良好的融資渠道,難免有些別有用心的人千方百計惡意侵吞上市公司資金。雖然這種行為截至目前在本轄區尚未發現,但由于其性質惡劣,危害嚴重,需引起我們的高度警惕。
應該說,盡管導致上市公司大股東及關聯方資金占用的動機很多,但資金占用對上市公司的危害以及對廣大投資者利益的侵害也顯而易見。大股東及關聯方資金占用之所以屢禁不止甚至愈演愈烈,有其深層次的原因。一是在原來的發行制度下,上市公司大都是在國有企業的基礎上改制形成的,上市公司的母公司(大股東)為了支持企業上市,將有盈利能力的優質資產剝離后注入到上市公司,而將大量不良資產甚至可以說是包袱留給了集團公司。結果是,股份公司上市了,而母公司卻資金緊張,經營困難,基本喪失了獨立生存和持續發展的能力,無論從生存還是發展上都有著強烈的占用上市公司資金的動機,往往以各種理由、通過各種途徑從上市公司抽血以維持生計。同時,部分上市公司改制設立時產供銷體系不完善,“三分開”、“兩獨立”不夠徹底,或是由于較為特殊的銷售體制(主要是電力公司),導致上市公司缺乏獨立性,不得不與大股東及關聯方發生大量的關聯交易。如鄭州煤電改制設立時,大股東鄭煤集團未將煤炭鐵路運銷計劃額度和煤炭銷售系統作為發起人資產投入股份公司,導致鐵路運輸計劃不能單獨下達到股份公司時,公司所生產的煤炭80%需借用鄭煤集團的鐵路運輸計劃并通過其銷售系統對外銷售,對外銷售貨款也由鄭煤集團代為結算。在頻繁的資金往來中,由于結算時間差異、大股東銷售回款不暢或出現資金困難等主觀、客觀原因,形成對上市公司的資金占用。可以說,大量的關聯交易成為大股東及關聯方占用資金的主要途徑或載體(當然,我們也應該看到,由于市場秩序和誠信意識等原因,不少上市公司與大股東及關聯方因關聯交易產生的資金占用即使是上市公司直接對外銷售也難免成為各種欠款)。二是雖然在證券監管部門的積極推動下絕大多數上市公司目前已經初步建立了法人治理結構,但這種法人治理結構更多的還是停留在形式上,其作用的發揮有著很大的局限性。這種情況在“一股獨大”的上市公司更為突出。河南轄區這4家資金占用問題突出的公司就是典型的例子。從股權結構上看,4家公司國有股比例均超過50%,其中神馬實業和鄭州煤電甚至超過70%,處于絕對控股地位。這種不合理的股權結構一方面導致其他中小股東參與公司管理、決策的積極性不高,另一方面中小股東的意見也無法真正影響公司最終決策,公司董事會、監事會難以形成有效的約束制衡機制,大股東及關聯方具有不受約束的控制權,上市公司也就很自然地成為其隨手使用的提款機,一旦大股東有占用上市公司資金的需要,就可以輕而易舉地得以實現。
監管對策
1.認真貫徹落實“通知”精神,督促上市公司加大清理工作力度。一是要在公司自查的基礎上,通過審閱自查報告、約見談話、專項核查和巡檢等手段,對大股東和關聯方資金占用情況進行進一步核實,防止上市公司以超正常結算期應收款等手段掩蓋資金占用,督促公司根據自身情況制定切實可行的整改方案;二是加大監管力度,督促公司落實整改計劃,限期整改。特別是對于4家占用金額較大的公司要實行重點跟蹤監控,除要求公司每季度向我辦上報清欠工作進度外,每半年對公司清欠進展情況進行一次核查,確保公司完成每個會計年度至少下降30%的清欠進度。
2.加強與地方政府和國有資產監管等部門的溝通協作,督促國有大股東規范自身行為。在充分發揮與地方政府合作監管的同時,與國有資產監管、中國銀行業監督委員會等部門共同建立規范國有控股股東行為的監管協作機制,引導有關國有控股股東維護上市公司的合法權益,通過定期溝通、聯合現場調研的形式,加大對違規占用資金行為的查處力度,并依法追究當事人的法律責任。對上市公司控股股東違反“通知”規定或不及時清償違規占用資金的,將其不良資信記錄及時向地方政府、國有資產監管、中國銀行業監督委員會等部門通報。
3.加強與中介機構的合作。加強與中注協的聯系與合作,逐步建立中介機構考核評價體系,督促具有證券從業資格的會計師事務所不斷提高執業人員的職業道德和工作質量,充分發揮“經濟警察”的作用,與監管部門形成監管合力。在繼續堅持做好會計師事務所在年報審計中對轄區上市公司出具《管理建議書》工作的基礎上,要求事務所通過深入、細致的工作,高質量地完成上市公司大股東及關聯方占用資金專項報告,保證上市公司資金占用情況得以真實、全面地反映。
4.督促上市公司進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結構。(1)圍繞規范大股東與關聯方的資金往來,要求上市公司進一步完善《公司章程》,規范“三會”運作,健全各項內控制度;同時,采取有效措施確保制度的貫徹落實,杜絕出現新的違規占用。(2)加大監管工作力度,通過巡檢回訪、半年報、年報分析等工作,推動上市公司切實實現與控股股東的“五分開”,保證上市公司的獨立運作。(3)加強對獨立董事的監督,切實發揮獨立董事的作用。一方面督促上市公司按有關規定為獨立董事履行職責提供必要的條件,一方面要加強對獨立董事的監管,加大對他們的培訓力度,敦促其盡職盡責。(5)鼓勵上市公司股權向民營和外資轉讓,引導上市公司引進新的戰略投資者,通過股權轉讓引入新的機制,實現股權的相對分散。(6)鼓勵國有控股的上市公司之間相互持股,使一個上市公司同時擁有多個較大股東,形成相互制衡的局面。
5.推動上市公司母公司根據自身情況進行“一廠一制”的改制。如蓮花集團目前已陸續賣掉了5家經營狀況不佳的企業,并將陸續對剩余企業進行股份制改造,讓經營者和職工持股。在各個企業完成改制成為獨立的法人主體后,逐步撤銷集團公司,從而從根本上改變上市公司“一股獨大”的局面,減少關聯交易,解決大股東占用問題。
6.支持上市公司在符合現行法律法規的條件下,探索以金融創新的方式解決大股東占用上市公司資金的問題。如神馬實業根據控股股東財務狀況不佳,且無足夠的優質資產償還其所占用股份公司巨額資金的情況,提出了用應收神馬集團貨款及客戶貨款15億元回購神馬集團所持國有法人股的以債權回購股權的方案,既可解決大股東占用問題,又可優化股份公司的股本結構,改善資產質量。我辦已將該方案向證監會上市部作了匯報。目前,該方案已獲河南省政府的原則同意,并已報國務院國資委審批。洛陽玻璃在整改方案中也提出了以國有股回購解決資金占用的初步意向。
論文關鍵詞:保險業
保險業作為金融服務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宏觀經濟的聯系日益緊密。近幾年,國際國內經濟環境發生了深刻變化,隨著金融一體化和保險國際化步伐的加快,我國保險業的發展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同時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一、我國保險業發展總體情況
1980年,我國恢復開展國內保險業務,至1986年,我國只有中國人民保險公司經營保險業務。這一時期,保險公司的發展或者說我國保險業的發展,完全取決于政府的意志,完全是一種政府行為。1986年,新疆兵團農牧業生產保險公司成立,結束了人保獨家壟斷經營的歷史。此后,中國平安保險公司和太平洋保險公司先后于1988年和1991年成立,90年代以后,市場主體不斷增多,截至2008年底,我國保險機構達到120家。但不可否認,目前我國保險市場仍屬于寡頭壟斷市場。在眾保險寡頭中金融論文金融論文,國有保險公司是保險市場供給的第一集團,控制著60%以上的市場份額,平安和太保是供給的第二集團,控制著30%左右的保險市場。其他保險公司則是市場供給的第三集團,市場供給量低于10%。20多年來,我國保險業的保費收入快速增長,保險密度不斷增長,保險深度不斷提高。我國保險業保費收入實現第一個500億元用了15年,第二個500億元用了3年,而2001年保費1年實現增長500億元,2008年全國累計實現原保險保費收入達到了9784.10億元,同比增長39.06%,應該說,目前我國保險業的發展處于快速增長期。
二、我國保險業發展的機遇
1、經濟體制的轉型是保險業發展的契機
80年代初,我國經濟體制從計劃經濟轉型為市場經濟,這是我國保險業恢復和發展的直接契機,人們對于不確定性風險預期損失補償的需要刺激了保險需求。在計劃經濟體制下,企業是國有財產,政府是承擔風險的主體,企業并不需要承擔風險,個人也幾乎沒有財產和人身風險來讓保險公司經營畢業論文格式。市場經濟體制建立的同時帶來了許多不確定性風險,人們意識到許多風險難以避免且個人沒有能力完全承擔,因此,企業和個人不得不考慮風險的分散及轉移問題。在這種體制背景下,保險業應運而生并日益發展起來。
2、國民收入的快速增長利于保險業日益發展
國民收入尤其是人均可支配收入的高速增長,推動了對保險需求的增加。從個體來講,人們對財產和自身安全進行投保,只有人們的財富積累積到一定程度,才有可能為已經積累的財富支付保險費,而這部分保費的支出,來源于新增收入部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自身的安全和生活質量越來越重視,從而對壽險的需求也越來越多。從企業生產來看,根據加速原理,國民收入的增加促進投資的增長,人們為擴大再生產中追加的投資部分支付的保險費,也同樣出資于新增收入部分。扣除物價因素,我國國民收入增長速度平均每年在10%左右,而保費增長速度平均在30%左右,保險業的增長速度超過了國民經濟增長速度。
3、積極的政策促進保險業繁榮發展
隨著保險市場的逐漸開放,國家經濟發展的政策以及保險監管政策對保險業產生較大的促進作用。近幾年,為了應對國家金融危機的影響,中央采取了靈活的宏觀調控政策金融論文金融論文,提出保增長、擴內需、保民生、保穩定等一系列目標,2009年初推出4萬億刺激內需投資,2011年新4萬億投資又將投入,民生工程和基礎建設拉動了對工程險、財產險等險種的需求,汽車振興計劃拉動了車險的需求。中央加大了對“三農”和政策性農業保險的支持力度,直接推動了相關農業保險和涉農保險的發展。
三、我國保險業發展面臨的挑戰
1、社會觀念、文化、意識形態的影響仍是根本性的
從中國的歷史來看,中國是一個有著幾千年歷史的小農經濟社會,與西方的工業化社會相比,小農經濟社會重實物而輕貨幣,重個人情感而輕法律契約,重近輕遠,這些歷史積淀無疑與保單契約性等典型特征相沖突。從中國的文化來看,中國文化推崇“富貴在天,生死由命”,信奉“養兒防老”,重視家庭共濟,這些文化基因無疑與保險所具有的防范風險、轉移風險、在全社會范圍內分擔損失的社會機制特性相矛盾。從體制因素來看,自解放以后,中國搞了近30年的計劃經濟。從保障的角度來說,這樣一種傳統的計劃經濟是以否定和忽視自我保障,而以政府保障為其基本特征的。保障程度雖然不高,但范圍廣泛,政府對國有部門的職工實行幾乎“從搖籃到墓地”的全方位保障。改革開放以后,即使理論和實踐都在逐漸發生變化,但傳統體制對人們長期以來潛移默化的影響仍然是十分巨大的,這一影響無疑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對保險公司發展商業保險的挑戰。
2、保險業發展水平與經濟社會發展要求不相適應
近幾年,保險業不斷發揮這保險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參與社會風險管理的功能,已成為經濟社會建設的重要力量和國民經濟的重要行業,但總的來看,全行業基礎較差,底子較薄,仍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對保險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保險還未滲透到經濟各領域、社會各行業和人民生活各方面,覆蓋面不寬,很多重點領域的投保率不高,無法為人民群眾提供一些迫切需要的保險產品和服務,保險保障的層次也較低,特別是重大自然災害的賠付率較低,以2008年南方雨雪冰凍災害和汶川地震災害為例,保險業分別賠付55億元和10億元,進展直接經濟損失的3.6%和0.12%,與發達國家和地區30%的水平相比差距較明顯。
3、外資保險公司的競爭壓力日益嚴峻
隨著WTO承諾的兌現金融論文金融論文,近來保險監管部門大大放松保險公司的進入政策壁壘,外國保險公司的進入只是時間順序問題。從總體上來說,國外保險公司從資金實力、產品開放技術、展業方式。業務管理水平等方面都大大強于國內保險公司。已在中國開業的包括美國,日本、加拿大、瑞士、德國。英國、法國、澳大利亞等48家外國保險公司,以及目前在中國設有幾百家代表機構,申請等待營業執照的有上百家外國保險公司,其經營歷史和資產總額條件均大大超過保險公司設立的基本要求。許多公司的經營歷史都在百年以上,資產總額大都在幾百億,甚至幾千億美元以上。也就是說,在中國開放保險市場以后,中國的內資保險公司要與這些十分強大的外資保險公司進行競爭,其嚴峻性是顯而易見的。
4、保險供給能力不足
從現在情況看,我國保險業的發展仍表現在對現有保險市場占領上,即由保險公司通過提高保險供給能力,滿足市場已出現的保險需求。例如目前保險公司的業務結構,財產保險上,企業財產保險、機動車輛保險和貨物運輸保險市場占據了絕大部分的市場份額;壽險上,意外險和已出現的壽險市場占據了大半江山畢業論文格式。要改變這個現狀,實現保險業可持續發展,要開發潛在市場,如責任保險市場、健康市場保險、養老保險市場等。
四、發展策略建議
為了提高我國保險業的整體效率,提升保險業的國際競爭能力,提出以下幾點策略建議。
1、加強和改進保險監管
近幾年隨著我國保險業的快速發展,保險監管也在逐步走向成熟。保險監管要根據保險機構風險程度的高低,實施分類監管,防范風險,扶優限劣,優化監管指標,對不同等級的保險機構采取差異化監管,增強監管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健全和完善償付能力監管制度,強化償付能力監管制度的執行力,防范償付能力不足的風險;加強對市場行為的監管和對保險資產的監管,堅持以人為本,把保護被保險人的利益作為監管的根本目的。
2、規范市場運行秩序
在我國保險業快速發展的過程中,保險機構相繼設立,保險業務從無到有,初步形成了多種所有制形式、多種組織形式并存的格局,市場運行中也積累了一些問題,若要保險業持續穩定發展,就必須要規范市場運行中出險的這些問題,確保保險機構依法合規經營,杜絕數據不真實和損害被保險人權益等違法違規問題,規范競爭手段金融論文金融論文,杜絕靠高手續費、高返還和變相降費等等惡性競爭現象。
3、提高保險公司自身的核心競爭力
當前保險市場上,產品同質性嚴重,開發策略相似性極強,幾乎都沒有自己的競爭優勢,保險公司要形成核心優勢,必須盡快形成合理的公司治理結構,將經營方式從粗放擴張型轉向質量效益型。例如,人保這樣的大公司,可以利用自身的覆蓋全國的網絡優勢,不斷向綜合性發展,以綜合優勢占領市場。而對中小型保險公司,則宜實行專業化的產業政策,例如市場上已經出現的長安責任保險公司。各保險公司在發展中要始終集中于提高客戶滿意度的戰略,不斷推出各種服務方法。隨著金融市場的完善、可替代產品的自由進入、消費者投資意識的增強,產品種類的多樣化和產品的不斷創新以及資金運用的效果才是保險企業競爭的關鍵,保險公司的發展戰略應該以此為出發點和最終目標。這才是符合保險公司職能的定位,因為產品體現保險公司對客戶風險的識別和管理能力,而資金運用則體現出公司對客戶利益的保護。因此,保險公司最重要的首先是做好產品開發,也是公司資金運用的基礎。其次是客戶服務,維護已有的客戶,并通過帶動效應,擴展新客戶;同時穩定的高收益的資金運用可以促進產品開發和保證客戶利益。
山東省萊州市文化東路770號
關鍵詞:小額信貸;小額貸款公司;發展模式;實踐分析
一、國外小額貸款發展的主要模式
小額貸款起源于20世紀70年代孟加拉國著名經濟學家?尤努斯教授的小額貸款試驗。經過若干年的探索和完善,形成了兩大主流模式。
1、GB模式為代表的福利主義模式
1976年8月,尤里斯教授基于自己在鄉村研究,在吉大港大學附近村莊做了一個試驗――利用他自己的財產擔保說服當地銀行向貧困農民提供一些貸款。實踐證明,這些貸款受到了這些人的歡迎,促進了貧困農民的生產自救,還款率也比較高。
GB模式下,以小組為基礎的農民互助組織是其支柱。互助組織是按照“自愿組合,親屬回避,互相幫助”原則建立起來的,形成了“互助、互督、互保”的組內制約機制――即一個組員不還款,整個小組就失去再貸款資格。整個模式兩大塊機構中,自身機構與一般金融機構構建無異,貸款人機構也是從基層向上疊加構建。
2、BRI-UD
它是小額信貸起步階段的兩大類型之一:制度主義模式的小額貸款。1983年,印尼開始金融改革。印尼唯一一家農村國有商業銀行,BRI也引進了新的小額貸款管理辦法。在1984年成立鄉村信貸部(BRI-UD),成為獨立運營中心。通過5年的運營,在保證較高的還款率的基礎上,它不僅成為了印度尼西亞最大的小額貸款機構,同時也使BRI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商業化。
BRI-UP模式下,最基本的單位是村鎮銀行。它是進行獨立核算,自定貸款規模、期限和抵押,具體執行貸款發放與回收的單位。
3、兩種主流模式的特色
二、中國小額信貸公司的發展模式
1、小額貸款公司在中國的發展
我國小額信貸的發展大致可以劃分為四個階段:
其一(1993年底至1996年10月)小額信貸技術初步傳入,相關機構進行了小規模試點,NGO小額信貸得到了初步發展。
在此階段,我國引入了小組聯保貸款為主的信貸技術。社科院發農所與商務部先后進行了小規模的試點活動,在農村引導了建立了聯保小組,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了小額的短期貸款。根據技術差距理論,由于外援資金的限制和技術的有限流入性,我國仍然要經歷一段模仿滯后期。因此在這一階段,小額信貸的規模很小,收益不明顯,覆蓋面有限。
其二(1996年10月至1999年)“政策性小額信貸”扶貧項目擴展,我國開始主要采取GB聯保模式。
更多的相關機構(國務院扶貧辦系統、民政部門、社會保障部門、殘疾人聯合會、婦聯和工會等)參與到小額信貸領域,政策性小額信貸扶貧項目獲得發展。
此階段,我國主要采用GB模式,但與已經發展成熟的GB不同,此時小額信貸還是以國家財政資金和各界貸款為資金來源,沒能成為真正自負盈虧的商業機構。小額信貸的積極作用在這一階段還未能完全顯現,僅僅是作為扶貧多樣化的一種措施而存在。
其三(1999年至2005年6月)RCC(農村信用合作社)小額信用貸款和聯保貸款逐漸發展。
此階段,我國度過了掌握滯后期,將小額信貸技術與國情密切聯系。在RCC開辟和擴大小額信用貸款和聯保貸款業務,此外還得到了中央銀行支農再貸款的支持,擴大了小額信貸的影響力和業務深度。這是我國首次將小額貸款技術運用到正式金融機構。順利開創了中國式的正式金融機構與農民互助組織相結合的小額貸款模式。但這仍然只是對已有主流模式的進一步吸收和改造。
其四(2005年6月以后)小額信貸多樣化,小額貸款公司出現。這一階段至今,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小額信貸技術的日臻成熟,我國開始培育多種形式的小額信貸。2005年6月我國開始了第一批試點,小額貸款公司應運而生。
而我國小額貸款公司的運營和監管則是以2008年的《意見》為藍本的。《意見》中提出了一些方向性措施:
A本省的省級政府有明確成立主管部門(金融辦或相關機構)的方可成立小額貸款公司。
B應建立發起人承諾制度:即公司股東應與小額貸款公司簽訂承諾書,承諾自覺遵守公司章程,參與管理并承擔風險。
C按照《公司法》建立健全公司治理結構、貸款管理制度、企業財務會計制度,真實記錄和全面反映其經營活動。
D建立審慎規范的資產分類制度和撥備制度,確保全面覆蓋風險。
E實行信息披露制度并接受社會監督,杜絕非法集資。
F中國人民銀行對小額貸款公司的利率、資金流向進行跟蹤監測,并將其納入信貸征信系統。
2、小額貸款現行模式存在的及潛在的問題
A發展呈現違背最初宗旨的傾向,福利性效用未能較好實現。在小額貸款公司的發展過程中,尋租問題也不可避免地出現。政府的介入和公司背景的控制,使得信息更加不對稱,小額貸款公司悖離了其公益性宗旨,愈發地商業化。
B覆蓋的范圍有限,我國的貧窮人口未能獲益。原因有二:其一,市場經濟欠完善,許多貧困的地區的市場機制尚未成形。這從某種程度上制約了小額貸款公司的發展。它們融入市場經濟的程度不夠深,在“三農”問題上發揮的效用也相應打了折扣。其二,由于我國小額貸款公司試點仍然在探索階段,貸款發放的條件相對也較為嚴格,能參與到這個市場中的人群也相對有限。最貧窮的人依然只能依靠國家的援助,而無法從小額信貸上發家脫貧。
C收益無法較好覆蓋運營成本,長期發展受限。主要表現有二:其一,資金短缺且資金來源單一。融資形式缺乏多樣性。據《意見》的規定,小額貸款公司必須“只貸不存”。具體而言,如基金儲蓄、代扣罰金和吸收入股等方式在中國小額貸款公司中都比較少或者沒有。其二,理論與實際收益率出現偏差,受到稅收及利率等問題的限制,許多小額貸款公司并未達到預期收益率。從目前的試點結果來看,現行格局下,農村閑置資金無法得到充分吸收,小額貸款公司的信貸規模不可能快速擴張。
D內部機制仍需完善。其一,中小企業普遍面臨著無力承擔不足的內部控制以及不可抗力的事件造成意外損失的瓶頸。相應的,小額貸款應對此類風險的能力也很弱。其二,內部決策和監督機制欠完善。其三,小額貸款公司高層并未有明確的計劃和目標,僅僅知道從小項目做起,不利于公司的長遠發展。
在對小額公司的監管中,現行的政策框架也存在很多漏洞和疏失:
A監管主體的不明確性。盡管《意見》指出小額公司要有一個明確的主管部門,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往往出現了是人民銀行還是銀監局,是金融辦還是縣政府進行管理的懸疑之爭。
B征信系統覆蓋還不夠完善。第一,員工的信息缺乏全面性,信息出現不對稱性,公司在博弈上處于不利地位,道德風險系數更高。第二,在這種模式下客戶群狹窄,長此以往,并不利于公司業務的擴大。
C缺乏具體的規范文本和制度。相關主管部門并未對小額貸款公司的財務匯報材料及監管細節要求給出明確規范。
三、我國小額貸款公司經營模式的完善方向
1、中央進一步推進新農村建設和城市化戰略,給小額貸款公司創造良好的市場載體時,還應給予小額貸款公司有力的政策和資金傾斜。國家應該充分認識到小額貸款公司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推手。此外,小額貸款公司的發展也將為城市中小企業和薄弱產業提供更多樣化的融資方式。
2、國家有層次地進行規劃,再補充相應政策支持:首先,給予不同類型的小額貸款公司給與不同的政策優惠。公益性的商業性的小額貸款公司在其發展初期,我國應區別對待,在政策扶助資金及稅收政策上對公益性的公司有所傾斜。其次,逐步放松其利率及融資方式、規模限制。與市場化進程同步,小額貸款公司的控制也應相應改變,促進其長遠發展。此外,小額貸款公司的正名問題,一直保守爭議。作為非經融機構,其業務相對不易展開。在鼓勵經營效益好的小額貸款公司向村鎮銀行轉型的同時,我國應該相應放寬準入和限制,允許其參加一些簡單的金融活動。再次,為小額貸款公司發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國家及公司自身都應加強對就業人員的培訓及考核。同時,人民銀行應盡快將其納入征信體系,部分有障礙的地區可以與公安部門的征信信息綁定。
3、加大力度完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在推進完善農村金融服務的同時,也應將小額貸款公司納入農村金融多層次服務體系進行規劃。而現行的銀行類金融服務,特別是資金融通服務和資金管理服務,主要關注點在大眾城市和大中型企業,所以中小企業和中小資金需求的農村客戶需要一個龐大的專門服務體系。今后的農村金融的發展不僅需要繼續完善補充農業銀行,農業發展銀行,農村信用聯社等金融機構,同樣也不能忽略小額貸款公司及其他的金融服務機構的不斷完善。此外,目前農村金融服務的現狀,限制了閑散資金的吸收,小額貸款公司的運營缺乏良好的環境。具體而言,實現農村金融服務的多樣化,需要完善相應的基礎設施,扶植一些輔助金融機構的成立,并且實現農村的征信體系與相應更多金融機構的綁定。
4、建立健全內部機制,從控制風險推進小額貸款公司良性發展。其一,從放貸程序到公司的財務會計制度均要嚴格規范。其二,設立風險控制部門,加強對放貸資產的管理,在降低運營成本的基礎上確保一定的收益率。其三,咨詢相關人才,并聘請法律顧問保證公司日常的文件材料及一些行為的合法性及嚴謹性。再次,公司的決策部門要形成嚴格的責任負責制,權責明確。
5、避免小額貸款公司的的服務宗旨和管理目標的偏離。其一,完善小額貸款公司的監管體系,防止公司背景及政府官員的操縱。在探索階段,我國尚未形成完善的監管體系,各部門的監管出現重疊和偏差。結合社會各界的監督,我國應出臺具體的條例輔助監管,并劃出各監管部門的職責范圍,有主有次,層次鮮明。其二,嚴格監督小額貸款公司對國家扶助資金的運用,在保證一定收益率的同時,應真正惠及廣大貧農及城市弱勢產業。
6、擴大業務的覆蓋面。一方面,小額貸款公司應該繼續多樣化,地域上從農村向城市繼續拓展,服務領域不只局限于農業領域等;另一方面,小額貸款公司在發展步入正軌后也應該參考GB模式下的自動瞄準機制小額貸款,發揮自己的效用。
7、實現小額貸款與小額保險的結合,進一步加強風險控制。拓展小額信貸的保險市場,一方面可以拉動內需,有利于保險業業務的創新和拓展;此外,也利于小額貸款公司承擔道德風險或意外因素引起的損失。
參考文獻:
[1]唐紅娟,李樹杰 標準小額信貸:理論、問題與討論[期刊論文]-鄉鎮經濟 2008,24(7)
[2]姚志強 當前小額貸款公司發展面臨的的難點及建議[期刊論文]-經濟師 2009
[3]湯文東 對小額信貸組織可持續發展的思考[期刊論文]-金融理論與實踐 2009,1
[4]杜慶鑫 發展農村小額保險支持農村小額信貸持續健康發展[期刊論文]-成人高教學刊 2008(5)
[5]鄭 論農村小額保險與農戶小額信貸的結合[期刊論文]-福建金融 2009(6)
[6]葉揚等 我國農村金融市場的需求狀況分析[期刊論文]-生產力研究 2009(5)
[7]趙小晶等 我國商業性小額貸款公司的運營探析[期刊論文]-南方金融 2009(4)
一、題目:中國上市公司效績評價體系的探討
二、課題研究的意義
我國上市公司對我國的經濟發展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截止2001年底,我國上市公司已達到1174家,總股本超過5050億,其中國家股和國有法人股328億,市價總值高達5.55萬億元,約占國民生產總值的48%,約有股民6800萬人,約占城鎮人口的40%,資本市場規模越來越大。據統計,截止2001年底,我國國有控股上市公司所有者權益10547億元,實現利潤1519億元,分別占全國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的32%和63%,國有上市公司已成為我國各行業中的龍頭企業,在國有資產質量上,上市公司已成為優良資產的富區,同時上市公司也成為中國人投資的主要領域。隨著我國資本市場的發展和完善,上市公司不僅會得到更大更快的發展,而且會顯示出更重要的作用。但也不 可否認,在我國上市公司發展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一是上市公司整體業績下滑,競爭力下降,據資料反映,2001年我國上市公司加權平均每股收益為0.1369元,比上年同期下降31.04%,加權平均凈資產收益率為5.53%,比上年同期下降22.55%,有151家公司虧損,虧損面為12.67%,較上年又進一步擴大;二是部分上市公司內部違規現象嚴重,據了解,2001年有100家上市公司因各種違規問題而受到證監委和其他有關部門的查處;一些上市公司會計信息嚴重失真,虛增業績,大肆“圈錢”,極大地打擊了投資者對上市公司的信心;三是二級市場投機行為盛行,一些機構操縱股價,牟取高利,嚴重地擾亂了市場秩序。為了解決我國上市公司發展中出現的問題,就需要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更好地有效發揮政府的監管職能和社會的監督職能,加快建立上市公司的優勝劣汰機制,全面凈化證券市場的環境。要實現這一目標,有效的手段之一是建立上市公司的效績評價體系。
778論文在線 /
目前,國家有關部門已經對我國國有企業制定了效績評價制度,并正在逐步推開,但在我國上市公司中還沒有建立這項制度,所以本文的研究是有實際意義的。
三.本文研究的內容
本文擬從四個方面探討上市公司效績評價體系的建立。
第一部分主要從六個方面闡述建立我國上市公司效績評價體系的意義,這六個方面是:
(一)有利于國家對上市公司的監管
(二)有利于推動上市公司建立科學的約束和激勵機制。
(三)有助于對上市公司經營者業績的全面考核。
(四)有利于引導上市公司的經營行為。
(五)有利于增強上市公司的形象意識。
(六)有助于投資者的理性投資。
第二部分主要從三個方面論證建立我國上市公司效績評價體系的可行性。這三個方面是;
(一) 國有企業效績評價工作的順利進行,為上市公司開展效績評價工作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二) 我國上市公司現有的基礎比較好,更適合效績評價工作的開展。
(三) 政府有關部門、投資者、和上市公司比較支持上市公司開展效績評價工作。
通過上述兩個部分的分析論證,說明我國建立上市公司效績評價體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第三部分是本文要研究的重點。提出上市公司效績評價體系的設計方案。設想從五個方面構建上市公司效績評價體系框架。這五個方面是:
(一) 全面闡述和分析效績評價體系六個基本要素的內容、作用。
(二) 重點研究效績評價指標體系 。評價指標體系是效績評價的核心,初步思路是參照國有企業效績評價體系指標體系,結合上市公司現狀和特征,設計上市公司的評價指標體系和權數配置。
(三) 確定評價標準采用行業標準和評議參考標準。
(四) 制度評價方法。評價方法考慮采用工效系數法和綜合判斷法。
(五) 提出組織實施的方法。建議在起步由政府有關部門組織實施。
第四部分是實例分析。運用本文設計的效績評價體系對某一家上市公司2001年度效績進行評價。
關鍵詞:行為財務;股利支付;行為分析
一、行為財務學的研究體系及核心理論
(一)認知偏差――對理性經濟人的挑戰
行為財務理論認為,損失厭惡和后悔厭惡是投資者普遍具有的心理現象。許多投資者為了避免后悔,行為常表現為非理性。當股價下跌時,在損失確定與走勢不確定的情況下,厭惡后悔的心理發生作用,促使投資者拒絕立即兌現從而避免出現虧損;當股價上揚,為避免價格下跌帶來的后悔,損失厭惡心理促使投資者過早拋售股票以規避風險。
(二)決策科學――對財務假設前提的挑戰
行為財務理論認為,投資者存在“心理賬戶”,在“心理賬戶”中,既有收入也有成本。投資者對自己的三類收入有著不同的態度,如不愿意花掉未來收入,對與薪金收入卻比較樂意提前花掉,即使二者都是課確定收到的。
(三)社會心理學―對人類共性與個性的挑戰
認知的系統偏差、信息瀑布、羊群行為的存在促使投資個人盲目從眾,失去理性。股市中,股民盲目跟莊促使莊家炒作、坑害小股民的現象成為可能。模仿他人行為有時是無意識的,但處在群體中的人們相互影響模仿,從眾讓人們感到自己行為的安全感,卻失去行為的理性。
二、我國股利分配現狀
(一)股利政策缺乏連續性和穩定性
表1 2008-2010年我國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情況表
據有關資料顯示,1996―2000年間,連續四年分配紅利的公司僅為上市公司總數的4.5%;在此期間,僅有7.44%的上市公司能夠連續三年分配紅利。在這僅有的7.44%的企業中,派現數額在各年度間的波動性也較大。在近三年(2008至2010)中未分配股利的公司比率呈上升趨勢。誠然,這與全球金融危機密切相關,但綜合來看,股利分配的波動性較大,缺乏連續性。
(二)股利分配行為規范性差
我國資本市場不夠發達,法律正處于完善時期,對中小股東的保護還很不夠,股民只好用腳投票。一股獨大的中國企業制度下,內部人控制現象嚴重,中小股東面對損害自己利益的事情通常束手無策。發不發股利、怎樣發股利多有控股股東說了算。因此上市圈錢的現象屢禁不止,剛上市就發現金股利置中小股民利益與企業長遠發展于不顧的情況也很常見。
三、行為財務理論對股利現狀存在問題分析
(一)上市公司偏好現金股利的行為分析
(1)大股東的利他行為
很多公司上市之初都進行資產重組,大股東將優質資產單獨拿出來包裝上市,而大股東自己卻承擔了其他不良資產和其帶來的損失,大股東這樣的行為并不是人性善良,而是大股東想從上市公司未來收益中分紅,以獲取收益。在實現這一目標的過程中,大股東發現要實現利己目標必須以實現部分利他目標為條件,從而產生利他動機。
(2)無效重復利用投資者的投資
我國大部分上市公司的大股東是國有股,國家委托國有資產管理機構管理國家財產。但作為一個機構而非個人,國有資產管理機構缺乏足夠的動力監管國有股的管理層。在缺乏監督的情況下,這些管理層拿著股民、國家的資金無效投資、特別是在績效考核指標不夠科學的情況下,這種現象更是嚴重。并且我國特有的政治制度,促使國有上市公司的管理層短期行為嚴重。短線投資股民當然更希望是發放現金股利,因為“雙鳥在林不如一鳥在手”,現金股利多多益善。
(二)上市公司偏好股票股利的行為分析
由于國有股股東和控股公司存在的多重委托關系,使得股東對公司的監管控制能力并沒有很好的實現。發放股票股利既能起到很好的激勵作用,又可以避免現金的流出企業。現金股利發放后,企業經營者為投資必須舉債,在這種情況下債權人為規避風險會加強對經營者的監督。股票股利卻不存在這種情況,擁有較多可支配的資金,經營者可以依據自己意愿投資;發行股票股利可以稀釋每股盈余,調整股東權益內部結構,謀取私利。
四、解決路徑探析
(一)投資者避免從眾心理,理性審慎投資
在科學分析各種信息資料的基礎上,投資者形成自己的觀點,在理性思考的基礎上做出決策,盡量避免受到周圍人群的心理和氣氛的影響。投資者應該正確認識投資回報,克服投機投資、一夜暴富的心理。
(二)政府和監管部門應完善政策機制,鼓勵機構投資者
當前我國證券市場上散戶所占比重較大,他們大都缺乏專業知識,在做投資選擇時比較盲目,容易受到噪音交易者的影響,普遍具有從眾心理和投機心態,這無疑為市場非理性發展鋪平了道路,所以發展理性機構投資者對我國證券市場走向理性化有著重要的意義。
(三)管理者樹立股東利益最大化目標,適度分配現金股利
股東拿出優質資產創立上市公司的目的是財富的增加,管理者在股利政策制定過程中也要遵循這一原則,上市公司管理者應該意識到促進市場理性發展的條件之一就是要給投資者以回報,這樣才能避免炒作,股利長線持有。公司持續穩定的發放現金股利,說明公司有充足的現金流和較好的盈利能力,糾正投資者的投機心態,引導投資者從投機投資走向價值投資,有利于證券市場的健康穩定發展。(作者單位:遼河油田財務處;遼寧;盤錦;124008)
參考文獻
[1] 姬海華,行為財務理論及其在公司投資中的應用研究.湖南大學.碩士論文.
[2] 付磊,陳杰.基于行為金融學的公司股利政策研究.財會之友.2005.
[3] 閔志強.我國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研究――基于股利行為理論分析.華東交通大學.碩士論文.
[4] 許.基于行為財務理論基礎上的公司股利分配政策研究.東北師范大學.碩士論文.
[5] 朱媛.基于行為股利理論的股利政策研究.天津大學.碩士論文.
[6] 黃永波.行為財務理論及其應用研究[D] .武漢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5.
關鍵詞:農村低保群體,商業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
疾病是許多邊緣低保人員踏上致富道路的障礙,雖然2003年建立推廣起來的新農合在幫助低保人員克服疾病的過程中發揮了應有的作用,但是新農合也面臨保障水平低、受益面窄、籌資層次過低和基金運行效率安全等問題,這無疑給農村低保群體的基本醫療需求雪上加霜。《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指出,要積極發展商業健康保險。論文寫作,農村低保群體。鼓勵商業保險機構開發適應不同需求的健康保險產品,滿足多樣化的健康需求。在確保基金安全和有效監督的前提下,積極提倡以政府購買醫療保障服務的方式,探索委托具有資質的商業保險機構經辦各類醫療保障管理服務。當前政府為農村低保群體購買商業醫保是在制度上的創新,它能較好地利用商業保險的優勢解決社會保險所存在的問題。論文寫作,農村低保群體。
1.當前農村低保群體醫療保險所存在的問題
農村低保對象參與新農合是免交參保費的,其參保費是由財政部門專項安排。一旦困難群眾患病住院將由新農合和醫療救助按規定共同解決醫療費用。對于低保對象來說,新農合的參與率都比較高,取得了較好效果,但新農合基本由政府一手操辦,也暴露出了一些問題:一是保障水平低,難以滿足農村低保群體的基本醫療需求。首先體現在補償比例上,一般大額醫療費用的補助比例在30%左右,低保戶自付比例大;其次是封頂線過低,一般是在2萬元左右。高昂的醫療費用和迅速增長的醫療需求與低收入的低保戶和有限的政府投入形成了較大反差,以致使“保大病”的目標難以實現。二是合作基金運行效率低,管理能力薄弱。衛生部門缺乏專業技術人才和風險控制能力,技術無效率將增加制度運行成本,同時缺乏控制供方醫療服務行為的激勵措施會導致基金使用無效率。
2.商業保險參與新農合的成功經驗
商業保險參與新農合的成功經驗的最典型例子是“江陰模式”和“新鄉模式”。這兩種模式主要采用的是基金管理模式,即保險公司受政府委托提供經辦服務,并收取適當的管理費用。新農合的基金赤字和基金透支風險均由政府承擔,基金結余轉入下一年度。政府和有關部門負責新農合方案制定、組織協調、宣傳發動和資金籌集等工作。論文寫作,農村低保群體。這種模式的成功實施,取得了較好效果。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第一,保證基金的運行安全,實現了新農合的“征、管、監”分離。保險公司作為第三方機構承辦新農合的業務管理,這樣既可有效利用保險公司現有資源和技術,又能促進政府職能有效轉變。第二,降低了新農合的運行成本。在江陰市由政府辦理新農合日常報銷等事務的管理成本800萬,相比保險公司的管理費用不到400萬,費用開支縮減達到一半。[1]新鄉市農村合作醫療移交中國人壽新鄉市分公司后,全市從事這項工作的財政供養人員從544人減少到50人,運營經費從1038萬元減少到300萬元以下,加上政府支付給人壽保險公司管理費100萬元,政府支付的管理費總額大體為400萬元,節約了至少600萬元左右。[2]第三,提高了新農合的業務管理和服務水平。論文寫作,農村低保群體。保險公司利用管理經驗和精算技術及風險管控技術,規范審核、補償支付流程,搭建了有效的信息處理平臺,從而提高了服務質量。論文寫作,農村低保群體。[3]
3.政府為農村低保群體購買商業醫保的方案設想
在借鑒了商業保險參與新農合的成功經驗基礎上,提出商業保險參與農村低保群體醫療保險的方案設想,即政府制定政策,民政部門負責監管和資金籌集,保險公司經辦業務,定點醫療機構提供服務的“征、監、管”分離的模式。具體方案如下:政府制定農村低保群體醫療保險的方案,承擔低保戶醫保基金的赤字和透支風險,并組織相關部門配合有關工作的落實;民政部門與財政部門設立低保基金專戶,實行專款專用,用財政性經費支付參保費和管理費,民政部門還應該監督整個業務操作流程,保證農村低保戶的權益,同時與衛生部門共同確定試點醫療機構;保險公司成立專業服中心,負責報銷、結算、審核等業務,并向政府收取管理費和參保費;在基金運作方式上,財政部門通過專項基金撥付給保險公司,保險公司按照收支兩條線進行資金管理和財務預算,并定期向民政部門報送相關報表。
4.商業保險參與農村低保群體醫療保險所存在的問題
作為一項新的制度,在實施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各種問題,具體如下:一是缺乏政策的明確支持和法律保障,國家對低保戶的政策保證其基本生活,而商業保險是一種福利性質的保險,這會造成政府養懶,以致使政策出臺的隨意性,進而影響保險公司參與的積極性。二是農村醫療保險市場的風險控制問題,商業保險公司作為獨立的第三方,沒有與醫院形成利益共同體,以致造成賠付過程中的信息不對稱,最終使保險公司難以控制醫療費用的不合理支出。三是政府與保險公司的關系問題,保險公司在辦理低保險的過程中,會考慮到怎樣與地方政府協商好管理費與參保費,同時保險公司也不愿意地方政府的過多地干預。
5.商業保險參與農村低保群體醫療保險的完善措施
5.1在法律上和政策上支持商業保險參與社會保險
盡快通過法律形式,明確“征、管、監”相分離的運作機制的核心--政府、民政部門及保險公司三方的權利、義務及責任,同時對基金的運作和監管作出相應規定。保險公司應該保持有限參與的原則,積極接受有關部門的監督,在政策上,對保險公司參與社會保險給予稅收優惠政策,并寫入稅法中。
5.2建立保險公司和醫院之間的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合作機制
保險公司應該在有關方面加強與醫院的合作,建立起保險公司與醫院之間的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合作機制,比如在藥品價格的協商以及保險公司可以利用自身優勢幫助地方醫院來加強合作。
5.3完善保險機制,推動模式創新
在商業保險參與低保險的過程中,保險公司可能無法掌控保險費,對于定點醫院難以監控,并且保險公司的支付業務很可能受到政府的干預。[4]]為此,應該進行制度創新,采取層級管理模式,即將低保險分為兩個層次:基本保險層次和補充保險層次。論文寫作,農村低保群體。基本保險層次按基金管模式運作,補充保險層次的醫保基金按商業化模式運作,由保險公司承擔風險,自負盈虧。[5]
參考文獻:
[1]夏莉艷.我國商業保險公司參與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問題研究[J].經濟縱橫,2006;(01).
[2]關于保險業參與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情況的函保監廳函[2005].152號,2005.8.19.
[3]鄒龍.商業保險參與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現狀與思考[J].金融經濟,2009,(10):117~118.
[4]李留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商業化保險運作模式探討[J].投資于理財(理論版),2007,(05).
[5]姚俊.商業保險參與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定位、模式與路徑研究[J].農村經濟,2008,(7):99~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