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高中生研究性學習報告
時間:2022-08-01 12:21:2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高中生研究性學習報告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課題組長:吳毓敏 課題方案陳述人:吳毓敏 班級:高一(4)
小組成員:吳毓敏、賴麗思、賴贈朱、楊玉宇、林冬瑜、曹俊杰、藍坤、李澤賢、蔡淦沅、廖俊華
指導老師:×××
問題的由來:
現在,不少中學生的鉛筆盒已經不放橡皮了,取而代之的是涂改液。因為涂改液用起來方便,而且覆蓋力很強,揮發性也比較大。但涂改液涂改了字跡,卻留下了有毒物質,對人體的傷害很大。修正液中含有苯、鋇等對人體有害的化學物質,應謹慎使用。修正液如被吸入人體或粘在皮膚上,將引起慢性中毒,從而危害人體健康,如長期使用此類產品,將有可能破壞人體的免疫功能,更為嚴重是可能會導致白血病等并發癥。為了更好了解修正液給人體帶來的影響,特著此文。
活動計劃:
1.活動步驟
①討論小組分工
②實施行動
③總結歸納
④發表
2.可行性分析
經過大家的討論,認為比較符合要求,覺得該方案具有可實施性與合理性,但仍存在一些問題,有待進一步改善,有些問題還需在實際調查中探討。
3.小組分工
一組:××同學收集有關報紙、報道、總結資料
二組:××同學詢問使用人群,了解其情況
三組:××同學上網查資料、整理資料
四組:其余同學結合一、三組提供資料制作調查問卷訪問人群
研究方法:資料查詢法、調查訪問法
預期成果:調查問卷經過多次完善,最后詢問有關人士并記錄。
關鍵詞:高中思想政治 信息技術 研究性學習 整合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1672-1578(2012)11-0107-01
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我們教師不但要突出教學方法的“新”,更要注重教學手段的“新”。新的教學方法是引導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培養他們探究性學習的意識;而新的教學手段則是將與時代、與社會、與教育發展相匹配的新的媒介和手段運用到實際教學中,以此提高教學效率。目前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學中,最能體現其教育新理念及教學新效果的,就是將信息技術與研究性學習模式進行的有機整合。
1 研究性學習的內涵
研究性學習是近幾年來,通過廣大教育工作者對傳統教學的深入挖掘,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經過創新與延伸形成的一種適合高中生全面發展、提高學生自主性學習能力的教學模式。主要是讓學生將教材內容與社會實際相結合,自主選擇研究的課題,并通過小組合作或者個人完成的方式對課題自行組織研究,從而完成對知識的理解。這種學習模式使學生的角色發生變化,不再單純的是一個被教育對象,而是學習的構建者與創造者。研究性學習模式在高中政治教學中的運用,不但可以使政治教學更具開放性與針對性,重要的是對發揮政治教學的實效性有著積極作用。
2 信息技術與研究性學習整合的意義
將信息技術引入教學領域,是新時期我國教育改革的一個全新起點。信息技術為教育發展提供了一個強有力的技術保障,它不但使學生充分享受到了信息資源帶來的高效與快捷,同時也使高中生的學習過程與學習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高中政治教學過程中,學生借助信息技術進行自主性、研究性學習,無論是在選擇課題還是進行課題研究與分析的過程,信息技術都為他們提供了優質服務。實現信息技術與高中政治研究性學習的整合,不但是兩者之間存在的共性特征――時代性、開放性、實踐性及綜合性所使然,更是科技與教育相結合的必然趨勢。
3 高中政治教學中信息技術與研究性學習的整合過程
3.1課前自讀
葉圣陶先生曾指出:“對于學生不了解的文章書本,應使他們運用自己的心力,嘗試去了解”。課前自讀是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的必要準備。它主要是讓學生對課文內容提前獲得一個整體感知,并對一些問題嘗試進行自我解答,或者形成質疑留到課堂中尋找答案和進行驗證。在此過程,學生可以借助網絡進行相關信息的采集與收集,也可以通過制作課件、圖片等方法將自己感知的內容形成影音材料,為下一步的學習做好準備。
3.2選擇課題
引導學生根據對教材內容的理解與掌握,結合現實社會的發展確定自己研究的課題。在學生進行選題時,教師要鼓勵學生自主選題,也可以設計制定一些課題供學生參考,尤其重要的是教師要有目的的引導學生選擇帶有一定方向和側重點的可行性研究課題。學生可以通過網絡去尋找當前社會所關注的焦點與熱點問題,了解社會、經濟及人民生活的發展與變化,從而選擇一個有價值的課題展開研究。
3.3開展研究
當學生選擇并確定了研究課題后,教師可以鼓勵他們建立課題研究小組,通過自主學習、小組合作的方式對課題進行研究與驗證。各小組還可以結合課題的目標、構思,通過上網查閱資料或者進行調研來設計、制定研究方案。同時教師要傳授學生一定的研究方法,建議他們以信息技術作為開展學習的重要手段,運用網絡咨詢、現場調查、查閱文獻、科學實驗等多種方法組織開展課題的驗證與研究。
3.4評價交流
評價交流是高中政治研究性學習整體活動的一個關鍵環節,學生進行課題研究的成果與價值均在評價交流的過程中得以體現。學生們通過評價認識自己,通過交流分享成果,通過討論相互提高。對于學生的研究成果,可以通過過校園局域網網頁、電子屏幕、站等多種形式進行展現與交流,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越性。
本文以“公司的經營”一課為例,將高中思想政治教學中信息技術與研究性學習進行整合的過程給大家一個具體呈現。
階段一:確定課題目標。本課內容其教學難點在于讓學生了解到我國公司制的優點,重點掌握一個公司如何才能做到成功經營。由于課文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在學生進行自讀時,推薦他們借助信息網絡進行資料的采集。在選擇課題時,應注重政治課題的時效性,引導他們從近幾年的“三鹿破產、三元接手” 事件,以及部分中小企業紛紛倒閉的現象入手準備。
階段二:根據選題設計方案。對學生選擇的課題,做必要的指導與輔導,讓學生將利用網絡搜集的各種信息與資料設計成課件形式的研究方案。方案中應體現出課文內容,包括公司存在的形式、公司經營中承擔的責任、作為股東你應享受的權利、公司成功經營的因素等等,并要求他們以本地企業為例,深入分析和了解公司制改革的成效。制定設計方案后按照自己的即定目標開展研究性學習,最終形成結論,可以以論文、調研報告、課件等多種形式完成。
在現階段高中語文教學中普遍實施研究性學習難度很大,但是通過研究性學習對語文教學的滲透,能夠改變教師單向傳授知識、學生被動型接受的學習方式。同時,也有助于構建開放的學習環境,拓展學習渠道,并能夠為學生提供綜合實踐的機會,增強學生的創新精神。由此看來,高中語文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已成為時展的必然要求,具有必然性、現實性和緊迫性。
二、高中語文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
應遵循的基本原則語文研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以解決語文課程的問題為主,從自然、社會和生活中選擇和確定專題進行研究,并主動探索、發現、收集信息,分析、判斷信息,獲取、應用實踐知識的一種新型學習方式,也是教師的一種教學方式。其是學生積極構建知識的過程,要求學生把課堂研究和親身實踐相結合,自主地構建和完善認知結構,以達到主動學習的目的。具體來說,高中語文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應遵循以下基本原則:
(一)學生主體性原則
研究性學習雖然是教師和學生共同完成的過程,離不開教師的指導、幫助,但研究性學習強調學生主動參與、獨立思考、積極探索、勇于實踐。學生才是學習的真正主人、學習活動的直接參與者,是研究問題的提出者,學生要以自己的方式構建對事物的理解層次,從生活中自選主題并且進行探究。教學中,教師要遵循學生主體性原則,建立共同合作的學習框架和運作機制,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現實,親身參與實踐活動,從而讓每個學生的創造精神都得到最優發揮。
(二)問題探究性原則
語文研究性學習主要圍繞問題的提出、研究和解決來組織教學活動,問題是學生學習的載體,研究性學習課題不應該由教師指定材料讓學生理解學習而應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和提出,并鼓勵學生自主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高中生已經是具有相當學習能力的群體,他們具有發現、解決問題的能力,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可經常運用研究性學習方式。如學習完《鴻門宴》之后,教師可要求學生寫作《項羽新探》《失敗的英雄》等文章,從歷史和人性角度研究項羽,提出自己的見解。
三、高中語文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的步驟與方法
語文教學中應設置“專題研究”課,即在語文教學中,以專題研究的形勢穿插、設置一種意在培養學生學習能力和創新精神的研究性活動。具體來講,在教學中開設專題研究課程有如下步驟。
(一)明確目標、合理選題
研究性學習要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不同特征來進行合理安排。教師要根據教材特點、學生興趣與能力水平確定課題范圍,通過學生喜歡的話題,指導學生仔細觀察,思考現實生活問題。
(二)成立課題研究小組,確立研究方案
研究主題方案和方向相近或相同的學生成立若干小組,組成分工不同、團結合作的集體,小組成員充分協商制定課題研究進度和計劃。
(三)小組實施計劃,教師負責指導
這是研究性學習的核心階段,教師要根據每個研究小組提交的活動安排、詳細報告、活動情況報告表,對于其中的不恰當做法提出糾正,對小組研究方法進行指導,以便提高小組成員的研究能力和技巧。而小組成員之間要相互交流、協調合作,以強化責任感和確保研究課題質量。
(四)成果展示與交流
摘要:依據新課程標準,在美術教學中倡導愉快教學、自主教學、探究學習、合作學習、綜合學習。筆者在高中美術欣賞教學中,依據現代高中生極具個性和創造性的特征,集合網絡資源和技術,引導學生在美術欣賞過程中實現研究性學習作了一些探索。
關鍵詞:網絡環境 研究性學習 學習主體
高中美術欣賞課以審美教育為核心,在塑造學生的品格,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完備學生的知識修養以及發達其心智、開發其潛能都具有重要意義。在信息時代,我們高中美術教師應當與時俱進,研究更加適應時代要求,更適合現代學生性格特征的新教學模式。
一、首先要正確理解“網絡環境”
網絡資源的知識包容量巨大、覆蓋領域廣闊,是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獲得知識源泉的寶庫,具有資源無限開放性和共享性,它彌補了其他媒體傳播方式上的不足。表現在美術欣賞教學課上,網絡就是博物館、美術展覽館和圖片庫。同學們可以方便快捷地通過搜索引擎查找到所需要的作品圖片及其相關背景資料,并可以將學習內容下載保存,再通過軟件進行編輯處理,以供長遠研究學習使用。
以上只不過揭示了網絡的資源觀、工具觀、媒體觀,也就是說將網絡作為一種硬件的“物”,而網絡技術在教學中運用的本質應當是強調學生學習生活的環境,即生命觀。在教學實踐中將網絡技術與美術欣賞課程整合,以學生的學為中心才是網絡環境下美術欣賞課研究性學習的核心。那么,這就需要我們重新思考教師在網絡環境下美術欣賞研究性學習里的作用,學生在網絡環境下美術欣賞研究性學習中的地位,以及網絡環境下美術欣賞研究性學習中,教師、學生與網絡環境的相互關系。
二、教師在網絡環境下美術欣賞研究性學習里的作用
網絡環境下,學生學習內容的開放性使學生的認識領域大為拓展,吸納知識的途徑由單一變為多元,教師不再是學生唯一的知識來源。
1.美術欣賞課研究性學習中,美術教師角色由知識的權威者轉化為學生課題研究的參與者與合作者。美術教師以平等的身份參與學生的課題研究,教師經常深入學生課題組,了解他們的需要和碰到的難題,教師和學生一起研究課題,隨時掌握學生的問題,有的放矢地進行輔導。美術欣賞涉及科學知識領域和人文知識領域,在學科聯系中,美術欣賞與中學歷史、地理、政治、文學、物理、化學、音樂、生物等都有不同程度的聯系。
2. 美術欣賞課研究性學習中,教師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這種指導與傳統教學指導不同,課題研究的答案沒有所謂的標準,甚至課題的提出也是在教師的引導下由學生自己列出。歸納起來,主要有①課題選題的指導;②研究思路的指導;③研究方法的指導;④信息資料來源的指導。
例如,筆者在中國古代山水畫教學中,教師先列出多條研究性課題:山水畫中詩情的體現、從山水畫里的樹種看現代環境保護、山水畫與古典音樂的聯系等十多條。學生可以選擇這些課題進行研究,也可以從中得到啟發依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重新選擇課題,有的學生就自定了如:從山水畫看現代旅游資源、山水畫里的名山大川、山水畫里的宗教氣氛、水墨山水畫在現代家庭裝飾中的品位等優秀的選題。在確定了選題之后,教師指導學生利用搜索引擎查找相關資料,下載保存后繼續分析直至完成分析報告。
3.美術欣賞研究性學習中,美術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和促進者。研究性學習過程中,學生的活動是分散的。各學生之間的能力也有差異,教師根據學生不同層次將學生編排成不同的課題組,并幫助他們解決遇到的困難。
三、學生在網絡環境下美術欣賞研究性學習里的地位
研究性學習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求學生在課程實施中自主地探究問題。學生個人或課題組在研究性學習中征求各種意見后,由自己決定研究內容、方式,結果的表達展示方式。有這樣一個實例,園林藝術和山水畫是中國古代美術中不同門類的兩種形式,但是它們的那種親近自然、模仿自然、妙造自然的精神內涵將兩種藝術形式聯系起來,我們的高中生在學習時感覺到了這一點。教師應當不失時機地引導他們對此建立研究性課題,學生們成立了課題組,作了具體分工安排,他們通過上網查找各類相關資料,不但查閱了著名園林建筑的圖片和建筑結構圖,研究了園林在中國的地域分布狀況,考證了園林主人的文化背景和歷史變遷情況,下載了山水畫圖片與園林中的假山、水池、花木、建筑的布局進行對比分析,甚至連園林建筑內部陳設和匾額、楹聯的內容都不放過,將這些信息資料編輯,通過一系列對比之后驗證了課題。在圍繞美術欣賞為中心的課題研究中學生能積極思維、提出問題,對提出的問題查找理論依據,依靠自己查找的資料分析解剖問題最終做出可靠的評價,說明高中的學生在課題研究過程中能夠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并能夠有效地促進自身的全面發展,在學習過程中學會學習并達到終生學習的能力。通過對美術欣賞的終生學習,從而達到自身修養和審美水準的不斷提高。
四、教師、學生與網絡環境的相互關系
網絡環境下美術欣賞研究性學習中,教師與學生是人―人的關系,教師、學生與網絡是人―物的關系。教師和學生共同使用網絡資源,教師也可以通過網絡引導、指導學生的美術欣賞學習,學生可以通過網絡反饋所學到的知識和學習知識的能力。
【關鍵詞】研究性學習;重慶;滿意度
隨著新課改中“加快推行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核心的素質教育”理念的提出,地理研究性學習應運而生。地理研究性學習主要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基于一定的態度和價值觀,應用地理知識、地理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發現與地理有關的問題,并分析和解決問題的主動探究過程和方式。地理研究性學習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地理實踐精神,讓學生回歸生活,探究生活,形成終身學習、可持續發展的體系。
我們從已開展地理研究性學習的重慶市教育委員會直屬重點中學(包括西南大學附屬中學、重慶八中、育才中學和南開中學)和非直屬高中(包括田家炳中學、朝陽中學和重慶第三十七中學)中抽取高中生共800人發放問卷,回收435份,其中有效問卷320份,對有效問卷進行研究。此外,對這幾所學校的6位地理老師或學生進行了訪談。
論文研究目的是通過重慶市高中地理研究性學習開展現狀的調查及研究分析,了解重慶市高中生對地理研究性學習的滿意度情況,最終對重慶市高中地理研究性學習開展提出合理的建議,幫助重慶市高中更好地開展地理研究性學習,也為全國范圍內高中地理研究性學習的更有效開展提供參考。
1喜憂參半的現狀:整體滿意,差異明顯
1.1學生對目前地理研究性學習開展現狀總體較為滿意
總體滿意度平均值為71.55%,說明所調查學校對地理研究性學習的總體情況表示滿意①。滿意度平均值最高的是學生對個人收獲的滿意度,其值為77.74%。學生對學校的滿意度最低,值為57.72%,表示滿意度一般。將各板塊滿意度平均值從高到低排列:個人收獲>家長>小組>教師>評價>課題>時間安排>社會>學校(表1)。
1.2 直屬學校學生的滿意度高于非直屬學校
重慶市直屬高中學校的平均滿意度為73.81%,而非直屬學校的滿意度平均為73.45%。由此可見,直屬學校在地理研究性學習開展中相對具有微弱優勢,非直屬學校通過改善實施策略可以和直屬學校不分上下(圖1)。
1.3 高一年級學生的滿意度高于高二、高三年級
高一年級滿意度平均值73.78%大于高二年級滿意度平均值70.67%大于高三年級滿意度平均值70.02%。高一年級學生的滿意度明顯高于其他年紀,可見高一年級學生對與地理研究性學習的興趣及收獲較高;隨著年級升高,學生的滿意度降低,這一現象直接關乎地理研究性學習開展的時間策略(圖2)。
1.4男生與女生對于不同方面的滿意度不同
男女生總體的滿意度相差不大,但是在不同方面有所不同,這一點需要引起重視,可根據不同性別特征采取不同的改進措施(圖3)。
1.5 隊長的滿意度高于普通小組成員
成員滿意度平均值71.22%小于隊長滿意度平均值73.29%,由此可見在地理研究性學習中承擔更多的責任會促使學生有更大的收獲(表2)。
2錯綜復雜的原因:因素多樣,程度各異
根據調查,學生對不同方面滿意度差距較大的原因如下:
2.1 對于各板塊滿意度不同的原因
2.1.1個人收獲及家長態度
參加地理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對合作學習、人際交往、調查研究、信息篩選、文字整理等方面的收獲存在差異,則滿意度差異較大。只要學生提出參與地理研究性學習,多數家長都會在時間和資金上給與充分支持。但有部分學生不愿意告訴家長,使得這部分學生對家長的態度不明確,則談不上滿意與否。
2.1.2小組
學生在課題研究中遇到困難時,多傾向于自己解決或求助于指導教師。高一學生傾向于小組討論解決,高二學生傾向于小組成員分工查找資料,高三學生傾向于找相關的老師幫忙(除指導老師)。在這些過程中,學生的個體差異和投入精力的不同,因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不同,則滿意度存在差異。
2.1.3教師及評價
同學對指導老師的知識和能力水平滿意度很高,大部分指導教師在評價時注重過程與結果并重。但學校或領導比較重視課題成果,以便對其后續研究進行持續引導。由于不同學生看重的方面不同則滿意度存在差異。
2.1.4課題選擇及時間安排
課題選擇的方式主要是根據自己的興趣初定一個課題,經老師指點后,最終確定課題。所以學生在選擇課題時自較大,教師指導不夠,造成學生滿意度的差異。此外,學校開設研究性學習理論課的時間集中在高一,課時為每周1節課,而學生實施地理研究性學習的時間段多集中于寒暑假和上學期周末。因為學生對此的重視程度不同,所以存在滿意度的差異。
2.1.5社會及學校
在調查過程中,社會人士的不配合是學生較難攻克的一個障礙。實施課題的資金來源由學校全額支付的極少,學生的積極性不強。學校方面所做出的各種努力并沒有得到學生的完全肯定,學生認為學校關于資金支持力度沒有達到學生預期的水平,這是所調查的各個內容中最不滿意的一個方面。
2.2 直屬學校與非直屬學校學生滿意度不同的原因
第一,直屬中學開設地理研究性學習理論課的時間大多數是在高一第1學期,非直屬中學幾乎都不開設課程。第二,直屬中學的學生更喜歡選擇“社會熱點、焦點”、“自然環境”等貼近生活的題目。第三,直屬學校的硬件設施更為完善。第四,直屬學校的老師參與度更高,尤其是學生遇到問題時,教師會和學生一起解決,而不僅是小組成員自己查找資料。第五,直屬學校對于課題成果的處理方式多是評出等級,給予獎勵,也支持優秀課題深入研究和推薦去參加比賽、投稿、申請專利等。
2.3不同年級滿意度不同的原因
第一,開設了研究性學習理論課的學校,課程開設時間集中在高一,極少數在高二,高三幾乎不開課。高一學生寒暑假相對高二、高三來說更輕松,有較充足的時間來實施地理研究性學習。第二,雖然三個年級的家長都支持學生開展地理研究性學習,但是高三面臨高考的壓力更大、實施的時間不足使得家長的支持力度下降。第三,高一學生更關注課題成果評價與自我期望的差異和學校關于課題成果的處理方式,高三學生更關注自我收獲。
2.4男女生滿意度不同的原因
第一,女生傾向于選擇生活、時事、人文地理等更容易接觸到的方面的內容;與女生相比,男生興趣廣泛,在選題上傾向各異,但對于自然環境方面的研究男生明顯高于女生。第二,男生更愿意挑戰自我,因而對于知識面的拓展、合作交流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學習地理興趣的提高和意志力等品格的培養的滿意度都高于女生。第三,女生更需要來自家長、老師、社會人士的精神支持。
2.5隊長滿意度更高的原因
隊長在地理研究性學習中負責小組分工,自覺承擔起更多的責任,與指導老師的接觸和交流更為頻繁,參與程度也更為深入,體驗到更多的樂趣和更大的收獲及成就感。
3相對合理的策略:提高認識 注重差異 加大投入
3.1提高學校、教師、學生的認識
3.1.1輕松有趣的學習氛圍是前提
地理研究性學習應該是快樂有趣的、可以增進友誼和充實生活的,并且小組分工合作可以提高團隊凝聚力。使學生有歸屬感。此外不算學分、不強制性參與、全憑愛好參與等有助于減小學生壓力。
3.1.2豐富扎實的專業知識是基礎
不管是正負面看法中還是理想的地理研究性學習中都體現了學生對知識的重視和要求。學生普遍認為地理研究性學習好的一面在于“擴充知識面、增長視野、增加對社會的認識、增加地理知識、有助于對世界政治、經濟形式的正確理解”,因此地理研究性的學習需要老師和學生積累更多的專業知識,扎實的知識基礎才會地理研究性學習的順利開展。
3.1.3合理的時間安排是關鍵
地理研究性學習可以調劑生活、豐富假期生活、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但迫于高考的壓力則時間緊,怎樣安排地理研究性學習的開展時間才能使得學生既不會耽誤學習又有較充足的時間完成地理研究性學習是必須重點解決的問題。
3.1.4綜合能力全面提升是目的
在地理研究性學習中要求學生要進行團隊合作,這有助于增強合作組織能力、提高學習應用能力、提高交流能力以及創新能力等,此外還可以了解更多解決問題的方案。
3.1.5規范完善的評價體系是標準
健全的評價體系不光是對結果的重視,而應該結合老師、家長、學校、同伴進行不同角度、不同層次的過程評價。所有地理老師對所有小組進行認真的評價,評價包括:小組綜合素質(知識拓展情況、交流合作能力、解決問題能力、意志力等)、小組成果報告等。選出優秀的小組、確定名次后,學校頒發獎狀和一定的獎勵品。特別優秀的小組繼續在指導老師的指導下深入研究,參加比賽或投稿或申請專利等。
3.2 注重年級、性別、興趣差異的影響
針對不同的年級、性別和興趣差異,在安排上應該區分對待,建議如下:
3.2.1課程內容及時間安排
地理研究性學習理論課內容主要包括:如何查找資料、地理研究性學習實施的一般步驟、數據統計和分析的基本方法、如何寫總結、注意事項等。開設時間:高一的第1學期和第2學期。開設的課時:每學期10個課時,安排在學期期末(接近地理研究性學習的實施時間)。實施時間:高一的寒、暑假(建議實施兩次)。高二、高三的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意愿來參與地理研究性學習。
3.2.2課題內容及選擇
課題分為自然地理(地、氣、水、土、生等)、人文地理(人口、城市、產業、交通等)和科學地理(“3S”技術、宇宙探索等),每個方面都分配相應的指導老師,學生再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相應的指導老師,指導老師和學生協商后,最終確定課題。
3.2.3小組合作
根據學生選擇的課題,將選擇課題相同的學生分為一組。組內人數在6至10人之間。小組內選出一名隊長、一名副隊長,共同負責監督地理研究性學習的進度。需注意分工合作以及性別搭配等問題。
3.3加大資金、設備的投入
經費方面由學校和學生共同承擔費用。建議學校規定給每個組統一報銷一定金額,若超出限定金額,則超出部分由小組成員共同承擔。此外,學校應加大投入,向學生提供豐富全面的與課題相關的圖書、資料、基礎設備等。重視并規范地理研究性學習的評價,確立評價標準和獎勵措施。
參考文獻:
[1]夏志芳主編.地理課程與教學論[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3):368
[2]重慶市教育委員會文件.關于普通高中新課程實驗課程設置及實施的試行意見[E].2010
關鍵詞: 自主研究性學習 高中化學 探究和實踐
引言
化學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高中生對化學中的變化充滿好奇與探索欲望,他們具有很濃厚的化學學習興趣。但是,這些對于學好高中化學遠遠不夠,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自主研究性學習,是通過教師的精心指導,使學生有目的地主動學習,并輕松掌握化學知識。自主研究性學習,把“課題研究”與“課堂學習”有機結合,它是課堂教學的深化,在很大程度上培養和提高了學生的科學素養,不同化學基礎的學生都能夠得到相應發展和提高。因此,自主研究性學習方法值得在高中化學教學中推廣應用。
一、自主研究性學習教學模式探究
自主研究性學習是一種成功的教學活動形式,其基本特征為探究性學習。此方法尤為重視開發學生的智力,培養并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通過自我探究引導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為以后的學習和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1]-[2]。自主研究性學習充分發揮了學生在化學課堂上的主體性,并由教師全程指導。在高中化學教學中,構建自主研究性學習教學模式是滿足新課程改要求的。該模式分為以下四個階段。
(一)提出問題。在高中化學課堂上,教師應當精心設計問題,激勵學生產生疑問,激發學生在課堂上師生積極互動的欲望、使學生盡早進入學習情境中[3]。一方面,教師應當為學生設置感同身受的學習環境,使學生產生互相討論、解決問題的欲望,讓學生帶著問題有目的地讀書,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另一方面,教師可以根據班里學生不同的學習程度,合理將學生劃分為幾個小組,通過討論學習,共同解決問題。
(二)小組合作交流。每一個小組根據教師分給本組的任務,制訂學習計劃,查閱資料,發現問題,尋找問題相關信息,經過思考、分析,小組內討論,確定最終結果。這一環節是自主研究性學習過程中的關鍵環節,教師要確保每一個小組都按時完成任務,并確保組內每一位學生都參與問題的解答過程,并以組為單位各交一份討論結果報告。
(三)各小組之間的交流學習。收到各小組結果報告后,教師應當留出一定時間,讓各小組之間進行交流學習,互相提問。同時,教師也應當全程從旁指導,及時幫助學生解決學習過程中遇到的難題,幫助他們解決問題,增強他們的自信心。教師還應當客觀點評學生討論學習的結果,指導學生得出更完美的答案。
(四)實踐應用。在學生掌握系統知識后,應該教會他們獨立運用。教師可以針對相關知識設計練習題目,并提煉出解題中運用的思維方法,激發學生積極探索的學習欲望。
二、自主研究性學習的實踐
(一)重視科學探究,自主進行研究性學習。在高中化學學習過程中,學生應當將科學探究作為自己的學習目標,將自主研究性學習方式真正落實到研究內容中。教師可以設置一些生活場景,例如“對有毒氣體泄漏事件盡心調查和應急處理”,引導學生自主了解Cl■、NH■的性質,并知道CL■、NH■泄漏分別用堿液、水噴灑。當遇到有毒氣體泄漏時,要根據氣體的密度,確定是往低處跑,還是往高處跑,不僅使學生掌握化學知識,還掌握遇到突況時求生的本領,激發學生學好化學的強烈欲望。
(二)圍繞大綱開展自主研究性學習。在化學教學中,應當緊緊圍繞教學大綱,致力于讓學生掌握除課本內容以外更多的知識。例如,選題“金屬鋁與稀鹽酸及稀硫酸反應的差異”,是在學生掌握了一定鋁和酸的反應知識的基礎上,讓學生由理論學習上升到實驗研究的高度。首先,發現問題,通過課本學習,鋁和酸起反應生成氣體,但通過化學實驗觀察,鋁和稀鹽酸的反應現象明顯,和稀硫酸幾乎不反應。其次,分析問題,這兩種相同濃度、不同種類的酸在水溶液中都能電離出H■,反應現象不同,可能是由于H■所處環境不同。再次,提出假設,假設Cl■能促進金屬鋁與H■反應;SO■阻礙金屬鋁與H■反應。分別在兩種反應的試管中加入NaCl、Na■SO■晶體,反應現象不變。最后,做出結論,假設正確。通過自主對比研究性學習,更能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通過化學實驗探究,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快樂,激發探索知識奧秘的欲望。
(三)開拓網絡學習途徑。課堂上的學習時間是有限的,化學知識是豐富多彩,而又貼近生活的。因此,應當積極鼓勵學生在課外進行自主研究性學習。學生可以走進生活,開展調查、訪問活動,或利用圖書館、網絡途徑搜索資料。教師應當在學生中組建學習小組,幫助學生制訂科學的學習計劃,為學生推薦可操作性較強的學習方法。在網絡信息時代,教師應當引導學生從海量網絡資料中快速搜索到自身所需的知識。
結語
培養學生進行自主研究性學習具有重要意義。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應當積極利用各種背景資料為學生創造逼真的學習環境,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章延玲.淺談如何構建高中化學自主學習教學模式[J].新課程導學(七年級上旬),2014(26):68.
研究性學習是新一輪課改的核心理念之一,它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造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基于此,結合教學實踐談談研究性學習在生物教學中的實施策略。
[關鍵詞]
研究性學習;生物教學;實施策略
轉變學習方式,讓學生更積極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造力是當前新一輪基礎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本次課改更加突出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體現學生的個性發展,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真正落實因材施教。如何將研究性學習落實到生物教學中,是生物教師應該深入思考的問題。下面筆者從兩個方面來談談研究性學習在生物教學中的實施策略。
一、研究性學習在課堂教學中的實施策略
課堂教學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因此課堂也是研究性學習的主要陣地。在課堂教學中進行研究性學習包括以下幾個步驟:1.教師引導學生提出值得研究的問題;2.學生討論問題并設計實驗流程;3.教師指導并啟發學生思考與創新;4.學生自主研究并實施實驗;5.師生共同評價并總結研究成果。在落實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尤為重要。對于高中生來說,他們對身邊發生的一切都已習以為常,再加上學業負擔很重,因此很少有高中生能發現并提出身邊值得研究的問題。基于此,教師應創設更多的情境,促使學生對身邊的現象進行思考,引導學生提出值得研究的問題。例如,在上《遺傳的基本定律》新授課時,筆者請了形態特征有明顯差異的兩位男生和兩位女生站到講臺中間,引導其他學生仔細觀察這四位同學的相貌特征,提出自己想要研究的問題。通過這種生動有趣的情境創設,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學習熱情高漲,研究興趣濃厚,提出了許多值得研究的問題,如“為什么不同的人眼睛有大有小?”“怎樣讓自己和自己的孩子長得更高?”“不同人相貌差異性的根本原因在哪里?”……學生帶著自己提出的問題進入了學習狀態。在實驗教學中,學生自主研究并實施實驗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創造力的一個良好契機。例如,在“觀察植物細胞質壁分離和復原”的實驗教學中,實驗室提供的實驗材料是30%的蔗糖溶液和紫色洋蔥鱗片葉外表皮細胞。學生按照書本上提供的實驗步驟驗證完實驗現象之后,教師給予適當的指導和啟發,學生開始自主研究。有的學生提出“如果將30%的蔗糖溶液換成10%或50%的蔗糖溶液,結果會怎么樣?”“如果換成30%的KNO3溶液或30%的葡萄糖溶液,結果又會怎樣?”的問題,還有的學生提出“如果用洋蔥鱗片葉內表皮來觀察,將會看到什么樣的現象?”的問題。這時,教師不必急于告訴學生實驗結果,而應鼓勵他們去設計并驗證自己的猜想,并給學生提供所需要的實驗材料或指導學生用現有材料去配制自己所需的材料。最后和學生一起討論為什么換了實驗材料之后會出現這樣的實驗現象,讓實驗課堂真正“活”起來。
二、研究性學習在課外的實施策略
課堂教學中的研究性學多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書本知識,遠遠滿足不了學生對生活和自然界中發生的一些現象的好奇心。因此,教師應引導學生對生活中一些習以為常的現象進行更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對于課外的研究性學習的實施,教師可以先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將學生分成若干個興趣小組,讓每個小組去尋找并發現自己想要研究的生活現象。當小組研究的課題確定以后,教師指導小組成員進行明確分工,搜集相關資料,討論并設計實驗方案,并用所學知識去解釋實驗現象或結果。在此過程中,教師要幫助學生解決實驗所遇到的種種問題,如:實驗所需的器材和材料的購買,實驗應該觀察或測量的合適指標等。例如,某興趣小組在對校園環境進行細心觀察后發現,生長在學校操場邊的牡丹花比生長在學校前山上的牡丹花長得更高,每年開的花更大更多。學生在仔細比較兩處牡丹花的生長條件后,提出他們想要研究的課題“牡丹花的生長情況是否與不同地方的土壤土質情況有關”。在研究過程中,以哪些指標來判斷土壤的土質情況是學生面臨的最大難題,教師應指導學生利用互聯網、學校圖書館等進行資料的搜集,并選擇一些便于觀察或操作的土壤指標,如測定土壤pH、觀察土壤動物的種類和數量、檢測土壤中氮磷鉀等礦質元素的多少等。然后幫助學生聯系實驗室,準備相關的器材和材料,在網上購買其他必需的實驗用品。最后組織學生進行合理的實驗設計并實施實驗,指導學生以調查報告的形式總結實驗結果,提出適宜牡丹花生長的土壤條件并對學校前山土壤條件的改善提出合理的建議。課外的研究性學習不僅開闊了學生的視野,也讓學生更好地將所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