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26 19:45:4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醫生成長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中圖分類號:R192文獻標識碼:A文獻編號:1671-4954(2010)07-524-03
doi:10.3969/j.issn.1671-4954.2010.07.034
閱讀是人類最普遍的一種社會活動,是讀者從作者的精神產品中提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心智過程。
西方著名學者培根有句名言:“知識就是力量”。我國古代學者王充在《論衡》中有道是:“人有知學,則有力”。比爾?蓋茨也說過:“你能得到多少,往往取決于你知道多少”。這些至理名言揭示我們閱讀知識的重要性。
1 臨床醫生醫學閱讀的重要性
1.1不斷閱讀 完善知識結構
在科技高度發展的今天,一個臨床醫生更應當具備不斷閱讀的求知精神。當代社會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知識總量的翻番周期愈來愈短。可見,知識更新的快速和技術突飛猛進所帶來的深刻變化是巨大的。同時,現代科學技術要求醫生所具備的知識面較以往更加的寬廣,也更加復雜。因此,現代臨床醫生盡管在進入臨床前經過專業院校的培養教育,具備了一定的醫學科學理論基礎,但是仍遠遠難以滿足臨床工作的實際需要。還必須結合臨床實踐及時地、不斷地汲取新知識,不斷地通過閱讀彌補知識結構上出現的空白區。
由于醫學的復雜性,醫生所涉及到的知識就也復雜得多,需要量也大,醫學又是不斷發展變化的,需要在不斷地摸索、實踐中才能夠取得真知。這是由于醫學實踐性、探索性的特點,決定了醫生的閱讀是無止境的。臨床醫生既要掌握疾病的一般規律,也需要掌握每個疾病的特殊規律,對疾病特殊規律的把握需要不斷地一個一個地去觀察、分析和積累,這種積累幾乎是無止境的,只要臨床實踐沒有停止,閱讀、觀察、積累就沒有終結。只有根據新的醫學科學技術結合自己的工作,不斷調整各類知識結構的比例,在實踐中不斷充實完善,才能適應新的發展著的形勢,才能使自己在成功的道路上迅速成長。
1.2隱性閱讀 決定醫生水平高低
對于一名臨床醫生,閱讀是其隱性知識所在。當臨床醫生在會診時,就會感覺到隱性知識的重要性,因為在會診時有時需要當機做出明確的診療意見,特別在處理急危重癥時,哪時可能來不及查閱文獻,可見一名醫生的隱性知識多少從某種程度上決定了醫生的水平高低,而隱性知識的積累通過閱讀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提升途徑。實事上,臨床醫生在針對病人進行臨床診治過程中,對病人病情發展中的預見性是非常重要的,所謂預見性就是根據病情的發展規律,預先想到病人可能出現的病情變化,有了預見性,你就會有充足的思想準備和物質準備,在處理病情時就會做到心中有數。而這種預見能力固然與醫生受教育和程度、經驗的積累和責任性有關,但這種預見性是離不開通過不斷閱讀學習而獲得的。
1.3醫學文獻閱讀
要想成為一名優秀的醫生,首先應該為自己定位,要成為一個學者,這里離不開對醫學文獻的閱讀。醫學涉及到的知識浩如煙海,當好一個醫生需要閱讀的醫學文獻很多,有教科書、專著、參考書和期刊雜志。學醫需要閱讀許多的書,要有這方面的準備。從青年時代就應養成勤讀的習慣,并且終生堅持。因為時代在進步,醫學在發展,醫生的學習常常是終生的,沒有終生讀書的習慣,沒有這種閱讀的觀念就會在不知不覺中落后于時代,醫生的成長幾乎沒有捷徑可走,如果說有捷徑,這個捷徑離不開閱讀醫學知識。
一名醫生的成長,都要經過一個“去粗取精,去偽存精”螺旋式上升的過程,只有不斷的閱讀和學習,才能不斷的提升和完善。一名醫生在成長和行醫過程中,如果你背上閱讀的行囊,在閱讀之旅必有豐厚的收獲,將閱讀所獲知識用來解除病人的痛楚。臨床醫生在閱讀之土壤種植閱讀之樹,勤澆閱讀之肥,必將枝繁葉茂,摘到閱讀成熟之果實。
2 臨床醫生醫學閱讀的意義
在醫生的臨床生涯中,總是與閱讀醫學文獻有著密切的聯系。其一,是從事臨床診治工作的需要;其二,是開展科研及教學的需要;其三,是個人成長、心智增長的需要。醫生在臨床工作的實踐中及成長過程中,需要不斷地進取,不斷地獲取知識與信息,也就需要不斷地進行閱讀。大凡閱讀醫學文獻較深入扎實的醫生,其學識和學術水平都具有相應的高度。臨床醫生進行醫學閱讀至少具有以下重要意義:
2.1了解醫學前沿動態
作為臨床醫生,只有通過閱讀,才能了解醫學前沿動態。如近年來,對諸多疾病制訂了診治指南及共識意見,以便指導臨床做到更為合理的診治.這是循證醫學發展帶來新的曙光,可以照亮臨床診治的方向。臨床上對諸多疾病有不同的診治方案及不同的診治觀點、經驗和習慣,需要規范化和達成共識,以不斷改進和規范臨床診治方案,提高診治水平。這些新診治指南及共識意見就有必要閱讀,以了解該方面的前沿動態。
2.2提高臨床診療水平
通過閱讀,了解醫學動態,有價值的成果就有可能被廣泛地應用于臨床醫療和預防疾病的實踐中去,可以得到實踐經驗的借鑒,以深化臨床認識,增長知識和經驗積累,從而提高臨床診療水平。
2.3提高科研教學水平
通過閱讀可了解醫學科研信息,在閱讀的過程中,隨著思維的深化,啟迪學術思想,可提高科研及教學工作中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科研和教學水平的提高。
2.4奠定職稱晉升基礎
目前醫學論文的發表是是進行業務考核與職稱評定的重要依據之一,所以說閱讀有利于奠定職稱晉升基礎。因為閱讀是寫作的基礎,寫作是閱讀的升華,一個善于閱讀的醫生一般來說有可能同時具備較好的寫作能力,有利于醫生撰寫醫學論文。
3 臨床醫生醫學閱讀與心智成長
醫生應具備的知識結構為:①具有必要的人文與社會科學基本知識;②具有較廣泛的自然科學知識(數學、物理、化學知識及生命科學、信息科學知識);③能使用計算機并在本專業內使用現代化信息系統;④有必要的專業理論知識:掌握正常人體結構和功能及其主要器官系統的知識,掌握人體異常結構和功能和知識(病理學和病理生理學),以及其主要器官系統患病和癥狀的知識;⑤有自學能力、廣泛的社會適應能力和創造意識;⑥懂外語,有一定的交流本領,能參與社區保健和健康教育??梢?一名合格的醫生必須具有淵博的知識。
有人曾說臨床醫師要有“金字塔”型的知識結構,“金字塔”分為四層,第一層為一般學科知識,包括哲學、數學、邏輯學等;第二層為相關學科知識,包括心理學、倫理學、法醫學等;第三層為臨床醫學知識;第四層為融現代最前沿的科學技術為一體的臨床學科技術和基礎科學研究。為了擁有“金字塔”型的知識結構,我們要不懈地努力,理性、執著、自律是必備的素質,不斷的創新和高度的責任感是成功的關鍵。許多人徘徊在“金字塔”的中間地帶,對第一層、第二層的學科知識知之甚少,對第三層的學科知識只知皮毛,不求甚解,對第四層缺乏融會貫通,望而生畏。
學者王國維認為古今之成在事業、大學問者,必須經過三種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心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路漫漫其修遠兮,作為臨床醫生,我們剛開始第一境,要不停地走下去,要執著,上下求索終不悔。
醫生是特定的職業崗位的專業人才,醫學閱讀是醫生職業的需要。醫學教育包含在校醫學教育、畢業后醫學教育和繼續醫學教育3個部分。臨床實踐證明,醫生僅憑在學校里學習的初步知識是不能勝任臨床工作的,參加工作后還必須不斷繼續學習。當今醫學發展日新月異,醫生掌握和學習新知識、新技能是職業的需要,這就要求當代醫生不斷學習,拓寬自己的知識面,更新醫學知識。
現代醫學是“以病人為中心”的醫學,對病人負責的精神要求臨床醫生在做出臨床決策前,必須掌握盡可能多的依據以確保決策的正確性。這些依據包括教科書及論著的記載、國內外循證醫學文獻的綜合分析、高年資醫生的意見和指導、個人的實踐經驗等。只有通過學習才能掌握這些依據,醫生在掌握盡可能多的依據前提下做出對病人的臨床決策才是科學實用的決策。醫生這門職業,其本身存在著鍛煉成長的漫長過程,這個成長的過程是一個持之以恒的學習過程。醫學是一門科學,在學習時,除得到師長的指導外,還須自己虛心學習和刻苦鉆研。一個醫生一輩子僅靠自己積累經驗是有限的,醫學前輩留下的許多寶貴經驗和教訓,還需去學習和借鑒。所以,一個醫生必須努力學習,博采知識,通過理論聯系實踐,才能豐富和發展自己的經驗,可以說選擇當醫生就是選擇終身閱讀和學習,將是醫生成長的必由之路。
智慧需要累積知識,而累積知識最重要的是通過閱讀。莫提默?艾德勒與查理?范多倫所著的《如何閱讀一本書》寫道:“人類的心智有著很奇特的一面,與身體是截然不同的。其中一個跡象是,在力量與技巧上,身體不能無限制地成長。我們的身體是有限制的,心智卻沒有限制。”一個醫生在行醫過程中,通過閱讀,可獲得醫學資訊,這不僅是醫生事業的有利支撐物,也是醫生會覺得自己在動腦,也是醫生的心智在成長,并顯現了內在的生命力量。所以,好的閱讀,也就是主動的閱讀,不只是對閱讀本身有用,也不只是對我們的工作或事業有幫助,更能幫助我們的心智保持活力與成長。
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作為國粹之一的中醫,由于創新不足,其發展形勢越來越嚴峻,因此,中醫創新型人才培養已迫在眉睫。班主任作為特殊的教師,是大學生靈魂的工程師和人生導師,作為高校培養創新型人才的直接參與者和重要執行者,對創新型人才的培養中肩負著義不容辭的歷史使命,他們對學生的影響最為直接,在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學習成績的提高、創新能力的培養以及健康人格的形成等方面也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1 創新型人才概念
創新型人才指富于開拓性,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能開創新局面,對社會發展做出創造性貢獻的人,其往往具備健全人格、良好的智能和健康的身心三方面基本要素,可表現出靈活、開放、好奇的個性,具有精力充沛、堅持不懈、注意力集中、想像力豐富以及富于冒險精神。其特征主要包括:(1)有很強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2)有很強的自我學習與探索的能力;(3)在某一領域或某一方面擁有廣博而扎實的知識,有較高的專業水平;(4)具有良好的道德修養,能夠與他人合作或共處;(5)有健康的體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質,能承擔艱苦的工作,治學方法嚴謹,勇于探索未知領域,具有為真理獻身的精神和良好的科學道德。
中醫創新型人才是中華優秀文化遺產中醫的繼承者、中醫最新科學成果的創造者和傳播者、未來科學家的培育者,中醫創新型人才對中醫的繼承和發展起著不可替代的關鍵作用。
2 班主任在創新型人才培養中的作用研究
2.1 班主任在創新型人才思想政治教育中作用
由于青年期學生在生理和心理上尚不成熟,容易受外界環境的影響,班主任應該充分抓住該期特點,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增強其社會責任感、榮譽心和為中醫奮斗的精神,增強其承受能力,促使其積極地投身于中醫的學習、傳承和發揚中。這些都是學生成長為科研創新型人才必不可少的條件,因此,班主任在創新型人才思想政治教育中起重要作用。班主任可通過專題講座、主題班會等對學生進行教育。
2.2 班主任在創新型人才心理健康教育中作用
精神長期處于高度緊張本文由收集整理的狀態下,青年學生極可能導致心理疾病的出現,如抑郁癥、焦慮癥、自閉癥等,嚴重者甚至自殺。另外,大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呈現逐漸增多的趨勢[1]。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已成為影響高校大學生健康成長的焦點問題之一。現代教育要求班主任不僅僅是人類文化的傳遞者,更應當是心理醫生,是學生心理的塑造者和學生心理健康的維護者”。 班主任能否以科學而有效的方法把握學生的心理,因勢利導地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將對教育工作的成敗有決定性的影響。班主任可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心理健康問題選修課、心理健康專家講座、心理健康沙龍和集體心理疏導等,這樣可有效地減少心理疾病的產生。
2.3 班主任在創新型人才職業生涯規劃中的作用
大學生即將步入職場,應做好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為將來職業發展奠定基礎。班主任作為一名學生工作者,可幫助學生做好職業規劃。因為:①大學生就業困難的現實情況;②有助于樹立正確的職業觀;③有利于推動大學生素質教育。
2.4 班主任在創新型人才學業指導中的作用
(1)學習方法指導
雖然大學生都擁有一定的學習能力、有些同學甚至有較好的學習方法,但大學畢竟不同于中學,其學習方法也有所不同,中學學生方法主要是由教師為主導“填鴨式”教學,學生聽、做筆記和課后復習的方法學習,而大學的學習方法主要是自學式,由于學習方法改變,學生往往無所適從,導致學習成績下降。平時,班主任可與學生交流學習方法和學習心得,以讓學生盡快適應大學學習氛圍和環境。
(2)學習能力培養
學習能力強弱在創新型人才培養中至關重要,加強學生學習能力培養是班主任重要任務之一。為了加強學生學習能力培養,在教學方法中可引入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教學法,即基于問題的學習,該法于1969 年由美國的神經病理學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的麥克馬斯特(mcmaster)大學首次引入醫學教育領域[2],目前已成為國際上較為流行的一種教學方法。該法改變了傳統教學中“教師為主導、學生的參與度低、積極性不高”等弱點,采取“以學生為主導的學習”,該法具有提高學生主動學習能力、獨立思考和邏輯思維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團結協作能力等優點[3-5]。
2.5 班主任在創新型人才科研論文撰寫中作用
學生要撰寫科研論文,首先必須學會怎樣查找所需的文獻,可通過圖書館查閱相關期刊、雜志、專著,也可應用互聯網查閱文獻,其中,中文類文獻可通過中國期刊網、萬方數據庫、百度、谷歌查找;英文類文獻可通過美國國立圖書館(pubmed)、medline、springer、elsevier等獲取。在查閱大量文獻后,先撰寫相關綜述,在導師指導下,確定科研方向,并參與科研研究。其中文獻查找相關工作可由班主任協作完成,另外,如果班主任是專業教師,還可指導學生撰寫論文或綜述等。
2.6 班主任在創新型人才科研創新能力培養中作用
參與科創大賽、學術競賽是考驗學生創新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也是其成長成才之關鍵環節之一。因此,班主任培養學生科研創新能力,可通過鼓勵學生參與科創大賽、學術競賽來實現。班主任如何引導學生、鼓勵學生參與其中,其措施又怎樣?這些都有待詳細研究。首先,班主任課帶領學生參加各類各種領域科技創新大會,可了解相關領域最新動態,拓展學生視野;其次,積極鼓勵學生參與校內、校外各類科創大賽、學術競賽,在實戰中積累科研能力;再次,如有可能,特別針對能力較強的學生,可積極地鼓勵和引導學生撰寫相關的科研標書,這將有利于迅速提高學生科研創新能力。
2.7 班主任加強自身學習,提高為學生服務的能力。
班主任作為一名教師,可通過自學、進修、高仿、出國留學等方法,加強專業學習、思想政治學習,不斷與時俱進,提高自身素質,不斷提高服務學生的能力。
一、臨床醫學生醫學倫理意識教育現狀
1.缺乏參考資料與師資力量
筆者通過對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和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的檢索發現,極少有論文涉及臨床醫學生醫德養成、醫學倫理教育。與此同時,醫學倫理學的教學團隊師資力量薄弱,我國大多數醫學院校不重視人文科學的發展,造成醫學生醫學倫理教育陷入困境。
2.重專業知識,輕醫德教育
長久以來,我國的醫學教育過度重視培養技能型人才,重視專業知識的教育與培養,大多數醫學院校都把實踐操作能力培養放在第一位,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而對非技術型人文素養的培養都不太重視。
3.考核檢測重技能,輕醫德評估
不少醫學院將考核內容的重點放在專業技能操作上,目前涉及臨床醫學生的各種考試均著重考核醫學生的技能操作,缺少與患者、家屬的溝通,缺乏醫學倫理方面突發事件的解決方法的考試與考核。
二、臨床醫學生醫患溝通能力培養策略
1.系統做好臨床醫學生德育工作
(1)重視入學教育及德育宣傳。只有抓好入學教育,為新入學醫學生提供良好的道德鋪墊,才能更好地培養未來的醫學人才。我們應在新生入學的時候,統一印發關于醫學倫理學方面的宣傳資料,組織新生學習。
(2)加強臨床醫學學生會建設,將倫理觀念融入學生社團工作之中。臨床醫學學生會是在團委指導下,由臨床醫學生自己組織構建的學生組織。應當充分發揮臨床醫學學生會“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作用[1]。學生會應當積極組織鼓勵臨床醫學生參加醫學倫理道德有關的活動、講座,調動同學們學習醫學倫理學知識的積極性。
2.重視醫學倫理學教育,注重教學方法改革
重視醫學倫理學教育可以滿足我們的精神文明需求,同時有利于提高醫療質量和醫院管理水平,最終達成培養臨床醫學生成長為合格醫學人才的目標。但是目前醫學倫理學教育方面存在教育方法過于單一等問題。結合上述分析,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開展多種教學模式。開展多種醫學倫理學教學模式,更加貼合臨床實踐的需要。如采用討論式教學方式,
就經典醫學倫理學案例進行討論分析,加大學生的思考力度。同時可以設立模擬病房,讓學生分別飾演“醫生”“患者”角色,就一些醫學倫理案例進行臨床實演,并要求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和互相評價,設身處地地為患者著想,使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醫學倫理學的內涵。
(2)加強帶教導師言傳身教。相關調查顯示,導師與上級醫師的言傳身教的醫德教育成效最好(成效顯著的占63%)[2],表明臨床醫學生非常認可帶教老師言傳身教在醫學倫理學教育中的重要性。因此,我們應當采取措施,盡可能重視帶教老師在醫學倫理學教育中的重要地位,督促帶教老師在日常臨床實踐中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向學生灌輸醫學倫理學知識,將枯燥的知識靈活化、實踐化。
3.重視臨床醫學生醫學倫理學意識考核
改變原先僅有的書面考試模式,更多考查臨床醫學生的醫學倫理學醫德知識??己诵问娇梢圆捎媚M情景進行考核,考核分數以一定的比例納入出科考試總成績。以此來增強學生重視提高醫學倫理學意識。
總而言之,醫學倫理學教育致力于培養臨床醫學生的醫學道德,其內容隨著醫學和社會的發展而不斷豐富和完善。進入21世紀,經濟全球化、文化價值多元化、醫學模式的轉變,給醫學倫理教育帶來許多挑戰,也帶來了更多活力。學習、研究醫學倫理學是臨床醫學生不可或缺的基本要求,對于成為一名優秀的新時代醫學生意義重大。
【關鍵詞】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評價;自主體驗;多樣化與全員化
綜合實踐活動強調學生親身經歷,要求學生積極參與到各項活動中去,在“做”、“實驗”、“探究”、“設計”、 “反思”、“體驗”等一系列活動中感受生活,培養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判斷活動效果如何,要通過對課程的科學評價來實現,特別是對學生的評價。多年來,作為一名綜合實踐活動老師,在實踐中不斷探索綜合實踐活動的學生評價策略,通過評價,引領我校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有序發展。
一、建立規范,實現評價制度化
建立完善的評價制度是學校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評價的基礎。我們根據學校實際,先后建立了《綜合實踐活動學生評價實施細則》、《綜合實踐活動小院士評比實施辦法》等系列制度,并在課程活動中加以運用。如“綜合實踐活動小院士學生”評比制度,包括評選對象、評選條件、評選比例以及評選程序等四個部分。綜合實踐活動小院士評比的做法激發了學生參與活動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對家長和社會也是一個很好的導向,改變了家長對綜合實踐活動的不理解不重視的傾向,也得到了廣大家長的理解和好評。
二、關注主體,實現評價全員化
長期以來,對學生的學習評價往往就是“一張試卷”或“教師的幾句評語”,因而造成了評價主體單一,評價方式模式化且有局限性的種種弊端??梢?,實施綜合實踐活動的學生評價,評價主體的確定是非常重要的。如何確定評價的主體呢?我們采取由學生、教師、家長、管理者、社區人員等相關人員擔任評價者,負責對學生的活動做出評價。如社區干部、社區醫院醫生、商店老板等各類人員,納入對學生的評價之中,每次到校外進行社會調查后,要求被調查者填寫反饋表,對調查人員的態度、調查情況、效果等方面進行評價,反饋表成為小組活動評價的一個組成部分。評價主體的多元將有助于活動方案的實施與活動目標的達成,從而更有效地提升活動質量,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之后再可靈活地根據各級評價給學生發獎狀,如:小導游獎、愛心大使、設計師、航海家、小小達爾文等,利用獎狀這一評價工具,發揮它的魅力,激勵學生前進,張揚學生的個性。
三、創設方法,實現評價多樣化
綜合實踐活動的評價方式多種多樣。在實踐操作中,我們實行學分制制度,開展“學分制評價”與“成長記錄評定”評價,取得較為顯著效果。
1、學分制評價
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學分制評價,是一種新嘗試。就是以量化的分值形式,通過學分來記錄及評價學生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各個領域的成長經歷,以此加強課程管理,促進學生發展。 每學年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學分由考勤學分(5學分)、基礎學分(15學分)與獎勵學分三部分構成(見表1和表2)。
學分制評價結果,重在激勵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綜合實踐活動,促進學生的發展,學分在學年期末評定時按一定的標準(見表3)轉換為A(優秀)B(良好)、C(及格)、D(待及格)四個等級,記入《學生成長手冊》。
教師要鼓勵每個學生建立自己的綜合實踐活動檔案,活動檔案可以學生由自己保管,評價時由學生提供。
2、成長記錄袋評價
成長記錄袋也是當前綜合實踐活動經常采用的方法。開學初,學校給每一位學生發放一個命名為“成長足跡”的檔案袋,期末有老師回收考核評價。通過收集表現學生發展變化的資料
能夠反映學生成長的軌跡。因此,成長記錄袋中選擇哪些內容并沒有硬性規定。具體做法如下:
按教師要求選擇作品放。如感受最深的一次采訪,“我的新發現”,讓學生根據老師的要求有選擇地放入一些作品,引導學生開始審視自己的作品。
有展示性的放。讓學生說出放入這次作品的理由,如放入這張照片的原因是照片很美,這樣引導學生開始對自己的作品進行鑒賞。有時,讓學生將作品當眾展示。
根據檔案袋欄目放。教師設計一些小欄目,如“采蜜卡”、“智慧卡”等,讓學生根據小欄目自定目標、自設標準、自選形式、自組內容,逐步培養學生的反思能力和獨立性。
四、呈現結果,實現評價自主化。
在實踐中我們的結果評價,充分實現評價的自主化。
1、成長檔案袋。我們為每位學生建立名為“成長足跡”的檔案袋,內容包括:“采蜜卡”(收集整理的文獻資料)、“智慧卡”(創新設計和想法建議)、專題研究論文、作品照片以及小紅花、綜合實踐活動優秀學生證書等資料。
2、最佳活動作品。學生把自己在實踐活動中認為最好的作品交給老師,由教師針對其制作或設計的態度、效果進行評價。如果學生對自己的作品不滿意,可以與教師協商,暫不記錄成績,學生在經過更充分的準備之后,可再次參加評價。
3、三分鐘活動反思。用學期最后兩節課的時間讓每個學生都說一說參加綜合實踐活動的體會,重點圍繞“我那些方面得到了提高”“我在什么方面希望得到教師的幫助”“我最喜歡參加哪方面的綜合實踐活動”作口頭陳述,教師對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參與的深度與廣度對學生作合理的評價。
然而,做有意義的事情并不難,難的是把有意義的事情做好,做出個樣子來。
隋麗麗老師就是這樣一個堅持把有意義的事情做好的人。她說:“只要我認定的事情,不管多苦多難,我一定要把它做好?!?/p>
作為教師,教給學生數學的思想和方法
隋老師認為,學生是成長的主體,要始終把學生放在正中央,而學生在學校的成長要靠學校里各個學科的教育。作為數學教師,把數學教育這件有意義的事情做好,就是要把真正的數學教給學生。
隋老師認為,數學教育的最終目的不只是為了考試,而是讓學生學會數學的思維方式,進而提高生活的質量。那就意味著,數學教育要教給學生數學的思想和方法這種本質層面的東西。隋老師一直致力于這方面的思考與探索,她認為,數學是源于生活的,最終也要用于生活。數學是很神奇的,簡單的幾個數就可以表達一類的事物,解決一類的問題。如歐拉方程,它把無理數e、無理數π、虛數單位i、數字0和數字1擱在一起,就能夠解決一類問題。這其實就是一種建模思維,數學教學要做的就是把這樣的一種思維方式教給學生。隋老師對于建模思想的研究和實踐已經進行了十多年,目前出版了一本數學建模方面的專著和多篇相關論文。
要想教給學生這種建模思維,教師自己首先得能夠建模,這要求教師具有整體把握的教育觀。教師要能夠從整體上把握或者系統地把握數學教材,對某一類數學內容進行系統化歸納。如“立體幾何”,它培養的是學生的空間想象力,它的圖形很抽象,看起來很復雜、很凌亂。隋老師說,整體把握觀下,可以找到一個核心圖形(長方體或者正方體)來理解整個立體幾何的思想框架。長方體或者正方體中有平面與平面平行、直線與直線平行,有直線與直線垂直、直線與平面垂直、平面與平面垂直,有直線與平面所成的角、直線與直線所成的角、面與面所成的角,它涵蓋了立體幾何中的所有元素。再如中學數學的全部內容,在整體觀下,可以分為五大主線,即函數主線、運算主線、應用主線、幾何主線和概念統計主線。這種整體把握的教育觀可以幫助教師建立模型,可以幫助教師把這種思維方式教給學生,使學生學到真正的數學。
作為導師,讓年輕教師有自己的特色
她是一個有強烈責任感的人,她不僅要求自己把數學教育搞好,還承擔著培養年輕教師的責任。
隋老師說,每一個年輕教師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都有著自己的興趣和特長,所以每一個年輕教師應該有自己的特色。
其實,這種思想的形成經歷了一個過程,隋老師說,她原來不懂怎么帶年輕教師,心里只想著好的東西就應該讓大家一起學習。有很多次,隋老師認為有些會議或者活動非常具有價值,所以就要求所有數學教師都去參加。后來,有領導提醒她,每個教師的興趣是不一樣的,要尊重每個教師的興趣,不能要求每個教師都學成一個樣子。這些話點醒了隋老師,她想,應該像尊重每一個學生那樣尊重每一個教師,在教師原有的基礎上推動他。
現在隋老師帶年輕教師大概遵循這樣一個過程,剛入職的年輕教師要指導他們學會一些上課的基本環節和基本要求,這個階段的年輕教師要練好教育教學的基本功。基本功練好之后,就要根據年輕教師的興趣來培養他們,最終形成各自的特色。如喜歡數學建模的教師,隋老師就教給他們數學建模的思想;喜歡數學競賽的教師,隋老師就教給她們如何搞數學競賽。當然,這只是一些工作層面的區分,隋老師認為,如果一個教師真正擁有自己的特色,就必須要做科研。通過科研,教師才能夠真正懂得教育教學背后的東西,即“為什么”層面的東西。教師懂得了為什么,其教育教學就有了理論支撐,就會使無意識的教育教學變得有意識。有理論支撐的教育教學設計才是真正有特色的設計,上出來的課才是真正有特色的課,這樣才能使教師形成自己的特色。
在日常教學中,隋老師通過一些活動來提升年輕教師的專業能力,如教研活動、示范課、研究課,以及指導年輕教師參加一些說課比賽或者做課比賽等。隋老師認為這些活動對于年輕教師的成長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她個人比較熱衷于市級層面的研討會,這種研討會對于年輕教師的思想沖擊是巨大的,對其成長的推動也是巨大的。隋老師主持了幾次市級層面的研討會,她會拋出一些可能會產生爭議的問題,大家各抒己見,進行思想的碰撞。她認為只要有思想的碰撞,教師就能夠有收獲,就能夠成長。
作為公民,有社會責任感
隋老師是一個具有強烈社會責任感的人,她積極踐行一個公民應有的責任,參與社會監督,參加社會活動。
有一年,北京的一家報社開展了這樣的一項活動:選擇一位市民跟隨一位醫生體驗其一天的生活。這樣的一項活動其實就是給予公民一次行使監督權力的機會。隋老師看到這個新聞之后,馬上就報名了。隋老師有幸被選中,真正體驗了一把醫生的生活。
隋老師原本以為會有很多市民一起跟著醫生共同生活一天,但是事實是只有隋老師自己一個人,還有一位記者負責記錄和采訪。隋老師體驗的是一位微創手術專家馬醫生一天的生活,她對此次的體驗生活非常重視,早七點半就到了醫院,不到八點跟馬醫生進手術室。手術室里有馬醫生龐大的博士團隊和醫療團隊,他們要給一位病人做微創手術。手術過程中,她認真地觀察著手術的每一個步驟,精神高度集中,屏住呼吸。終于手術成功了,隋老師才深呼吸一下,緊繃的神經才放松下來。馬醫生給隋老師介紹了手術設備的工作原理以及工作流程,隋老師都認真記錄下來,有不明白的旋即向馬醫生或者醫療團隊請教。記者把隋老師一天的所見所聞都記錄了下來,后來有整整一個版報道了隋老師在醫院一天的體驗情況。
隋老師用自己的行動踐行了一個公民應有監督權利,這為其他市民更好地行使監督權利以及更好地了解醫生的生活打開了一個窗口。
另外,隋老師還有一重身份,那就是區人大代表,她將自己關注的社會問題寫成提案,呼吁政府和社會的關注。
論文摘要:隨著經濟的快速增長,職業道德的問題越發受到關注。良好的職業道德離不開學校對學生的道德教育。同時,良好的職業道德培養也是解決道德缺失問題的根本辦法。新時代的教育需要新時代的教育方式,職業道德教育也是如此。只有通過創新的方式促使道德自覺的生成才能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素養,而這種生成需要道德體驗模式的設計。
創新發展的時代,需要創新發展的教育,職業道德教育亦是如此。當前,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物質基礎和精神面貌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同時,人們的消費意識和生活觀念也悄然發生著改變。這也意味著,我們傳統的職業道德教育的方式也需要必要的轉變——從傳統的“教會順從”向“道德自覺”與“道德體驗”的轉變。而所謂職業道德,就是某一行業的從業人員所應當具備的思想品德,是一般社會道德在某一行業領域中的特殊表現,是調整從業人員與從業對象、從業人員之間以及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準則。醫生有醫生的職業道德,我們簡稱為醫德。教師也教師的職業道德,我們一般簡稱為師德,商人有商人的職業道德,我們一般簡稱商德。職業道德也直接影響到行業風氣的好壞與社會的和諧的穩定。簡單的說,好的職業道德素質包括:愛崗敬業的奉獻精神、服務的工作意識以及清正廉潔的工作作風。當前,我們從媒體報道中經??梢钥吹接嘘P醫療糾紛和教學事故的事件,而在這些事件中往往并不是簡單的醫療技術或者是教學水平問題,很多情況正是由于從業人員的職業價值觀偏差、責任意識淡化和工作態度不端正所造成的。特別是當前“小病大看”、“紅包現象”“教育腐敗”事件的頻發,都是職業道德匱乏的結果。這些問題的出現,很快便已成為社會的焦點問題。政府和單位也都希望努力從政策和制度上解決這些“民生焦點”,用行政法規來遏制職業道德水平的下滑。但是要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我們必須還要從職業道德在日常教育的培養方面入手,特別是高等教育,高等院校作為為社會提供人才的搖籃,有著提高人才業務水平的重任,但其任務不僅是培養具有良好技能的從業人員,還應該重視道德教育,因為職業道德培養的成敗直接影響到未來從業人員的素質、群體的團結協作、以及人們的生命安全和整個社會的利益。所以說,道德培養是高等教育中十分重要的、必不可少的教學部分。
一、道德自覺的習慣培養
亞里士多德說過:“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由自己一再重復的行為所造成的。因而優秀不是一種行為,而是一種習慣。”我國教育家葉圣陶也曾說過:“教育就是培養習慣?!睆娜祟惏l展的歷史上看,古今中外的杰出的、成功的、以及幸福的人的成長歷程都離不開良好健康人格,而良好的人格教育又離不開道德情操的培養,而道德情操的培養不是普通的知識傳授,它依賴于良好習慣的養成。事實上,道德自覺是道德主體在實踐道德行為過程中其行為完全出自自發、自愿,而不是受外力壓力所致使的。事實上,當代大學生并不缺乏對道德規范知識的了解,特別是高校學生對道德教育更不陌生。因為能夠接受高等教育的學生,也一定是受到多年的思想品德的課程教育的。但是為什么還有相當多的大學生認為自己很少感受到現實生活中的道德關系和道德意義或是覺得課堂上的道德規范僅僅適用于課本與考試呢?原因只能是道德教育的方式不能滿足學生的實際需要,道德的自覺也絕非依靠課堂的傳授所能養成的。他需要在生活的細節中,待人接物中以及小事上養成。這不僅需要社會環境的構建,同時也需要家庭、學校多方面的因素發揮作用。但對于我們的高等職業道德教育來說,在道德自覺地培養方面又應該做哪些工作呢?我們如何在德育的課堂教育模式上創新呢?筆者認為,道德的自覺需要道德體驗。事實上,約束性道德教育只能確定施教者做了多少教導工作,保證被教育者獲得多少有關道德的知識。但是,它卻無法使道德施教個體本身與被教育者個體之間發生有效的情感關聯,也不能使受教育個體把有關的道德知識與一定的實際道德情境有機結合起來,發生實際的體驗,因而也就無法保證道德教育的實效。道德行為的本質上其實是一種自主、自覺、自愿、自律的主體行為。主體只有在不斷反復的體驗中才能真正做到“心領神會”。而道德體驗是個體人置身于一定的關系情境中并與之發生的領悟,是一種含有價值判斷的關系融通性體驗。由此可見,道德自覺依賴于道德體驗,道德體驗是道德生成的基礎,我們可以依靠道德體驗的方式培養道德自覺地習慣,在習慣中形成新的道德體驗,形成良性的循環。傳統的約束性德育教育模式已不再適合時代的發展,我們的職業道德培養需要構建一種主體式、參與式、創新式的“道德體驗”模式來使得我們感悟道德、接受道德、發現道德以至構建新的道德??梢哉f,道德體驗在道德培養中,更易被學生所接受所掌握:一是道德體驗能夠發揮學生個人的純主觀意識,激發學生對事物本身的認知與思考,加深了學生對醫德的理解,是一種人本主義的學習培養方式;二是道德體驗尊重大學生參與醫德教育的主體地位,通過反復的體驗增強了學生與醫德的“情感”,能夠激發學生學習醫德的主觀能動性;三是道德體驗是一種互動式的培養方式,通過各種創新的教育方法設計不同的教育場景,消融了道德教育過程中施教者與被教育者的二元“對立主體觀”,形成教師與學生的情感共鳴,使得道德的培養更具實效性。
二、道德體驗的模式構建
道德體驗并不是追求某種實體的存在,更不是與現行高校課堂教育的對立。而是作為一種教育意識、一種教育理念,通過設計出誘發學生對人生意義的思考以及對生命的感動的情景與情境,潛移默化的對學生進行教育思想的滲透。這種教育模式表面上淡化了教育色彩,實際上通過對教育情景的布置,使得德育培養的內涵更加豐富,是一種培養德育自覺性的過程。在醫德教育的培養中,由于醫學高等教育的學制長,理論性知識多,技術性操作要求高,使得高校醫科學生在日常交往生活中相對較少的接觸社會,較少進行情感交流。所以說,良好的醫德培養對于整個社會具有重要性,同樣也對醫學教育工作者提出更高的教學要求。使學生在道德體驗培養模式的構建下,通過道德實踐活動產生主觀感受,從而實現醫德的自覺自為。我們可以把這樣的道德教育理念、培養取向及其操作樣式稱之為“道德體驗模式”,那么如何構建道德體驗的模式呢?
(一)實踐的創新
道德教育具有很強的社會性。道德秩序的構建、道德傳統的延續以及道德意識和道德觀念的體現都離不開實踐。道德教育不能僅僅通過一只粉筆,一張嘴式的教育模式,道德也不能僅局限在課堂的教授,學生對條文的背誦,考試的謄抄。這樣的教學模式使得學生很難對道德有發自內心的認同感,甚至產生漠視甚至是抵觸。戚萬學在《活動道德教育論》一文中認為:“道德本性是實踐的”。道德教育需要實踐創新,在實踐中形成道德認知,豐富道德情感,為學生的道德體驗提供基礎平臺。道德教育工作者在實施到的體驗的實踐中,必須圍繞著促進、誘發具有實效的思想道德體驗開展工作,并在工作的方式方法上做到不斷創新,依賴在實踐中的外物刺激以及學生的親歷經歷,致使學生對于道德產生反思、再產生經驗、在反思的循環過程,可以說實踐是道德體驗模式教育產生的條件。
(二)校園環境建設
道德體驗的發生,需要情景的設計。但良好的的道德體驗,更需要良好的大環境建設。學習生活是學生從事的主要活動,而高校學生的主要學習及生活的活動主要都是在校園這個大環境中發生的,是與校園中人、物、事息息相關的。比如說校園文化是積極健康的,則有利于道德體驗的發生。反之,消極的、不健康的校園文化則不利于教育主體產生道德體驗。學生在公正、和諧的教育關系環境下,易產生道德體驗。反之,則不會,甚至產生負向的道德體驗。學校教育的內在精神應與外在表現具有一致性,被教育者才容易發生良好的道德體驗,而生活在一種扭曲、畸形的校園環境中則不會發生。所以建設好校園風氣、文化等方面大的環境背景,是構建正向的、良好的道德體驗基礎和保障。
(三)課堂主題設計
體驗不僅是一種內心活動,也是一種對象間的意向流。主題體驗設計是圍繞一定的醫德主題,或是針對當前職業道德發展所面臨的實際問題,創造體驗情境,以一定的引導為線索,以一種討論或交流的方式,有意識的誘發和喚醒學生的思考意識,借助主題,可以誘發道德體驗的產生與深化。在圍繞主題討論與交流的過程,首先要選好主題,主題可以來自當前社會上的職業道德的熱點問題,也可以是施教者或教育者周圍的發生的道德事件,還可以是被教育者自發提出的令他疑惑的問題。其次,施教者要對周圍的條件、環境、資源充分運用,適當的借助多媒體的科技手段。在此過程中,施教者不再是簡單的灌輸既定的道德規范,而是要對所要傳授的道德內容劃分為主題,通過總體策劃、場景設計、線索引導、有效地組織學生進行適合身心發展的道德傳授的教學活動。圍繞一定的道德主題,結合具體的道德案例,展開師生間、學生間的開放對話,相互探討自身感悟,互相激勵,共同體驗。獲得道德體驗的深化,達到新的道德境界。例如我們可以讓高校的學生結合具體案例探討在面對職業道德與經濟或情感利益發生兩難境地時的抉擇問題,讓學生們在探討與交流中感悟,從而達到到的體驗。可以說主體設計是道德體驗模式教育生成的靈魂。
(四)角色轉變的思考
角色體驗是讓被教育者在模擬的情境中承擔或扮演某一角色,從自身所承擔或扮演的角色的視角去體悟周圍關系的世界及自己在其中所應執行的道德義務。并以此為參照,反思自己以往的生活態度和平時言行中所表現出來的道德境界,感悟該角色的實際承擔者所能達到和實際達到的道德境界。那么我們就可以通過角色轉變,通過換位思考,來激活角色轉化者的心靈,催化他的道德感知,來實現道德體驗。例如我們可以讓醫學院的學生在醫德培養中,讓學生以作為患者的角度去思考醫生的職業道德問題。通過角色轉換,使學生達到“身臨其境”,從而實現道德體驗,最終求得心性的體驗和人格的升華??梢哉f,角色轉變是道德體驗模式教育過程的重要手段。
參考文獻:
[1]王如才.主體體驗——創新教育的德育原理.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4.
【論文內容提要】校園“語言暴力”已成為一個不可忽視的校園問題和社會問題。本文結合具體實例和心理學知識。從心理層次剖析了校園“語言暴力”的危害性、產生原因以及解決對策。
人們對校園生活中的同伴暴力、體罰等暴力行為深惡痛絕,然而有一類無形的暴力還沒有引起人們普遍的重視。2004年3月,“中國少年兒童平安行動”組委會在全國范圍的小學生中開展了“你認為最急迫需要解決的校園傷害”的專項調查,其中“語言傷害”以高達81.45%的比例列居首位,“同伴暴力”、“運動傷害”居第二和第三。這引起了社會各界對校園“語言暴力”的重視。何謂“語言暴力”?它是指訴諸于口頭或者書面的語言暴力行為。比如,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直接或間接對學生使用謾罵、嘲笑等侮辱歧視性語言,致使學生的人格尊嚴、個人名譽和心理健康遭到侵犯和損害。口頭語言暴力現象則更為普遍,如“笨蛋”、“傻瓜”、“沒有出息”等語言。近日.有記者就此對廈門市兩所小學的120多名六年級學生及相關人士調查采訪,發現“語言暴力”確實已經傷害了許多孩子。老師的冷言冷語、家長的厲聲呵斥、同伴的閑言碎語,就如同插在幼小心靈上的一把把無情的尖刀,悄然無聲地帶來了無法治愈的傷口。本文試圖通過對校園“語言暴力”的心理透視,為減少乃至杜絕校園“語言暴力”提出一些建議。
一、“語言暴力”受害學生的心理分析
案例1:2004年4月,重慶市渝中區初三女生丁某因為上學遲到,被班主任叫到辦公室批評教育,其間班主任當著其他同學的面裸地貶損丁某:“你學習不好,長得也不漂亮,連‘坐臺’的資格都沒有。”丁某遭此侮辱,一時想不開,寫下遺書后跳樓自殺身亡。
案例2:某小學四年級的一位優秀學生明明(化名),在一次班干部選舉中當選為小隊長。但由于他的好朋友麗麗(化名)當上了班長,他就遭到了媽媽“連女的都不如!”的訓斥,同學們也拿這件事笑話他。結果,一對本來很要好的小伙伴從此不再說話,他更是開始自暴自棄,最終導致失眠、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學習成績直線下降。案例3:小濤個頭高,人長得靚。但從初三開始。他的臉上長滿了粉刺,同學們喊他“麻瓜”,剛開始還只是幾個同學開玩笑,后來所有同學都開始喊,連女同學也這樣叫。每次被喊“麻瓜”,小濤雖然不吭聲,但心里都不好受。一天早上,他突然跟母親說,自己長得難看,體毛很長,要媽媽帶去脫毛。還說自己鼻梁上有疤痕,要媽媽帶他去北京整容。以后,小濤常低著頭,掩著鼻子,不敢抬頭看人,不打籃球,后來不愿上學,最后連家門都不愿意出了。上面幾個活生生的案例足以讓我們看到來自老師、家長、同學的“語言暴力”對孩子心靈的巨大殺傷力了。“語言暴力”不僅侮辱了學生人格,損傷孩子的自尊和自信,摧殘學生心理健康,而且還導致學生心智失常,喪失生活勇氣,引發厭學、逃學、自殺等嚴重惡果??梢哉f“語言暴力”是殘害學生心靈的“兇手”。
據許多臨床心理醫生的總結,家長、老師或同伴侮辱性的語言是對孩子心靈殺傷力最大的軟暴力。受到“語言暴力”傷害的學生,首先容易出現成績下降、失眠、心跳加快、情緒不穩等表現,隨即就可能出現抑郁、焦慮、緊張等心理癥狀,再接下來容易出現心理障礙、心理疾病。相比成人,青少年的心理承受能力差。處于成長期的孩子,思想單純,心理敏感,感情脆弱。更何況現在的孩子大部分是獨生子女,習慣了以自我為中心,生活在優越的環境里,沒有經受過多少挫折和苦頭。因此,往往大人感覺微不足道的小事,就有可能對青少年造成重大傷害。嚴重時甚至危及他們的心理健康。當一個孩子在逐漸成長的過程中,有了一種自覺的意識,有了一種自尊的感覺時,會慢慢筑起一道心理的防線,去保護自己那脆弱的心靈;而一旦這脆弱的心靈受到了有意還是無意的侵擾與冒犯,就很有可能變得尷尬窘迫、自我封閉、痛苦無助及至心灰意冷。最后是。哀莫大于心死”,再也提不起學習與生活的信心和勇氣了,久之可能導致心理疾病,影響健康成長。
心理學研究指出,人皆渴望得到他人對自我的愛護與肯定。特別是得到自己生活中重要人物(通常包括父母、師長、領導、朋友、戀人等人物)的愛護與肯定。這是人性之本。也是人格成長的需要。青少年處于性格形成期,自我意識和獨立意識在逐步增強,需要認識自我、肯定自我。與同伴和老師的交往,對他們成長有重要影響。如果青少年在團體中獲得肯定、尊重,可以幫助他們肯定自我的價值。滿足自我肯定的需要;面對缺點錯誤,他們需要的是師長的中肯批評和循循善誘,而不是簡單粗暴的惡語相向。
二、“語言暴力”肇事者的心理分析
事例1:據一位王女士反映,她的孩子屬于頑皮和自尊型,并非老師眼中的好孩子。有一次孩子上課做小動作,被老師當場嚴厲訓斥:“像你這樣的小孩就不配來上課!”從此以后,王女士的兒子對上課讀書充滿了挫敗感,對老師充滿了恐懼。王女士為了調動兒子的學習積極性,只得將他轉到另一家學校。
此事例其實反映了這樣一個現象:近年來,隨著師德建設的不斷深入,教師體罰學生的現象大大減少。但采用諷刺、挖苦、孤立、冷落、揭短、當眾出丑等手段對學生進行。心理懲罰”現象卻呈上升趨勢。
首先,造成上述現象的原因是部分教師職業道德素質低下,心理健康欠佳。造成.“語言暴力”的內因是教師們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應該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
其次,有的老師說出傷害孩子的話,歸根結底是他們的教育觀念過于陳舊。在他們眼里,孩子是未成年人。還沒有形成成熟的人格,不必把他們當作平等的主體看待。
另外,這也說明在應試教育的壓力下,學習成績成了學校、教師、家長和社會衡量學生學習是否有發展前景的考核標準。在這種壓力下,老師的心理也比較急躁。當。望生成龍”的希望化為泡影,當學生成績成為教師評優晉級的重要指標,那些所謂的“差生”、“調皮生”便成了少數教師的。肉中刺”、。眼中釘”。一旦這些學生犯錯,在目前。體罰”不準也不能的情況下,“心罰”便成了教師對學生施暴的。首選”。我們應該進一步推進素質教育,徹底告別應試教育的不良影響。
事例2:一位從事心理工作的家長說,他在小時候曾經當眾笑話過一個同學長得過大的耳朵,當他的同學哭著沖出教室時,他才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對別人造成的傷害。后來。他當了家長,很早就告訴自己的孩子千萬不要取笑別人。事例二告訴我們:很多老師和孩子在。出語傷人”的時候,根本意識不到這些語言會給別人帶來多大的傷害。許多老師自身缺乏心理學方面的知識,不了解學生的心理特點,不知道。你真笨”這些話對孩子有心理傷害作用。也許就是這些。隨口說說”的話語,給思想單純、沒有設防能力的孩子帶來了的心靈傷害。我們應該盡快讓孩子周圍的人特別是教師們了解到。語言”也會傷人。
事例3:筆者的一位好友是一位中學老師,據我了解他的脾氣非常好,也很熱愛教師這個職業,是一個很盡職很有耐心很勤勉的人民教師。但是在一次交談中。他告訴我他也經常被一些非常不聽教導的學生搞得很頭疼,他們不但不聽課而且在課堂上搗亂,忍無可忍的他只好扔給他們一句話:。滾!”
事例三啟發我們:對于頑劣的孩子,適度的。懲戒”是必要的,但是問題是應該怎么“懲戒”。以往或現今仍存在的一個現象是,有些家長特地交待老師:“你能罵孩子。是對我的孩子更負責!”這是中國家長傳統的意識、習慣。對于特別調皮不服管教的學生,通過一些反話激發學生的自尊心和上進心,使其收心,努力學習,有一定的效果。但如何批評懲罰?我們認為,用激將法重要的是老師能真正站在愛學生的立場上,而不是一氣之下的泄憤,更不是放棄這個學生。例子中筆者的好友對其學生的呵斥,就只是一氣之下的泄憤,而沒有講究批評的藝術。不適度的批評肯定會在一定程度上使學生的心靈受到傷害。不可否認.還有些老師常以恨鐵不成鋼、出發點是為了激發孩子的自尊心、促其上進為借口,但骨子里暴露出的卻是對孩子人格尊嚴的輕視。
在對。語言暴力”受害者和肇事者進行心理透視時。已經提到我們應該采取相應的防范措施了。其中。最重要的兩點,也許就是下面兩則事例給我們的啟示。
事例1:某校開家長會,有位老師對一位家長說:。你的孩子很不遵守紀律,上課沒能坐定三分鐘,你要好好管教他?!边@位家長聽后很傷心。當她回到家里時,看到孩子正在等著她。這位孩子知道自己平時表現不夠好。所以很想知道老師對自己母親說了什么。這時,母親控制著情緒,很認真地對孩子說:。老師表揚了你,說你以前上課只能坐定一分鐘,現在能坐定三分鐘了,并希望你以后要做得更好。”孩子聽后很高興,也受到很大鼓舞。第二天上學時,他去得特別早,也很遵守紀律。此后,這位母親不斷地鼓勵他,后來這孩子成了一位品學兼優的好學生。
這個事例告訴我們,教師與家長要優化教育的科學方法與藝術,學會表揚和批評。教育者要不斷加強自身修養,遇事冷靜,善于克制,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始終保持寬廣的胸懷,和藹、友善、熱忱、耐心和平等地對待學生。教育者要尊重每一位學生,對每一位學生都表現出信心與愛心。一個合格的教育者應該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緒與行為,這種控制應該建立在對孩子最真摯的愛心基礎上。要告訴孩子:你不錯、你行、你很棒、你沒有問題、你只是小小的。心理感冒”等。
批評,是教育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種手段,但使用它不可簡單、粗暴、生硬。如果需要批評的話。教育者也應該充分考慮批評方式、受批評者的承受能力與效果。否則。會事與愿違,產生不良后果。教育者在實踐中應不斷積累、探討,使批評藝術化。從而收到良好效果。
事例2:最近。廣東江門新會一些小學,共同推出1O條教師禁用語。1O條禁用語主要是對教師日常教育學生時,容易說出的有傷學生自尊的話進行歸納。禁止使用。學校老師紛紛表示。將努力不使用1O條禁用語。
這個事例啟示我們。學校教學管理中要強化教師的職業道德建設,比如可以采用制定“教師禁語”等措施。近年來,各地各部門陸續推出了各種形式的“行業忌語”。如醫生忌語、法官忌語、從警忌語等。這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語言暴力”的發生。因此。教育管理部門也要有針對性地制訂一些“教師忌語。把此列為師德考核的重要內容。有三類話應當成為教師的“職業忌語”:一是話題涉及到家庭、父母時。不可使用“缺少家教”、“有其父必有其子”等帶有諷刺或鄙視的語言;二是不要對孩子的本性妄下結論,諸如“天生就是個蠢才”、。一輩子沒有出息”等;三是不要對孩子的人格進行侮辱。如“你比豬還笨”、“你簡直不是人”、“我像你這樣早就跳樓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