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3-21 04:50:0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網絡學習匯報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翻轉課堂計算機課程概念;設計;實施
一、翻轉課堂概述
傳統的教學模式是老師在課堂上講授知識,學生被灌輸,學生在學習當中一直扮演著被動的角色,學習興趣不高。這些在課堂上別動接受的知識,印象并不深刻,由于沒有做到完全的理解,所以課下再去做時就會出現不明白、不理解甚至完全忘記的情況。這種學習模式屢見不鮮,如果在學習的過程中不予以變化,這樣的問題就會越來越嚴重。而對于翻轉課堂,顧名思義,就是將傳統課堂的教學模式顛倒過來,該教學的新模式無論是在國外還是在國內都受到了廣泛的關注與研究。翻轉課堂(Flipped classroom),又稱為顛倒課堂,就是對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了顛倒,針對課堂外的知識學習提供了在線的指導,將課后作業帶入課堂完成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在我看來,翻轉課堂是將課堂上的時間結構進行了改變,把“教”與“學”時間比例進行了“翻轉”。總體課堂時間沒有發生變化,變化的是組成結構,課下的時間也沒有發生變化,變化的是內容,將學生學習的決定權由教師轉移給學生,而決定權正是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情況,使其學習方法自主化、學習態度積極化、學習途徑多樣化、學習內容個性化、學習時間靈活化、學習地點不限化等。
二、基于計算機課程的翻轉課堂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分析
計算機課程教學的目標主要分為三個方面:一是要求學生對計算機基礎知識有相關了解,包括計算機的發展歷史、發展現狀、組成結構等;二是在了解計算機相關知識的基礎上,掌握一些計算機的軟件,并能進行相關操作,熟練程度也有一定的要求,同時還需要掌握數值和編碼的相互轉換;三是運用計算機軟件解決學習與生活中的相關問題,做到活學活用。
(二)學習者分析
傳統的計算機授課模式固定,課堂活動基本沒有,學生大多很難從枯燥的計算機學習中找到興趣點,我以本校的學生作為調查的樣本,通過課前的調查了解到學生對于基本網絡和常用軟件的使用情況水平相差較大,能力也參差不齊;學生對于智能手機的應用操作熟練;學生對于自主、討論學習和小組協作學習都比較感興趣。
本課程實際操作性強而且需要相當扎實的理論基礎,但是學生接觸計算機的時間有限,盡管學校配備有機房,但是課下時間較少、課下上網繳費等相關問題促使學生不能很好的長時間接觸計算機,這樣就使得該課程對大部分學生是比較陌生的。在這樣的前提下,如果想要學生具有利用計算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意識與能力,提高學生的計算機素質,就要在課程中應用計算機技術和方法解決本專業實際問題。
(三)計算機課程網絡學習環境分析
為了更好的實施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我對本校三個班級的學生進行了初步調查,調查針對學生最喜歡的計算機學習方式和學生可以接受的網絡環境進行展開,從調查的結果可以看出,如果選擇合適的網絡環境進行計算機學習對于大多數學生來說是可以接受的,并且學生對小組的學習有著較高的期望。
(四)教學設計
基于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和混合學習的方法,我們把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內容進行分類,課上的教學模式按照授課的內容進行設計。授課的內容大概分為三種類型:知識型課堂、能力型課堂和技能型課堂。
根據授課內容的分類,課堂上的教學方式和方法也會有所改變。學習活動和學習策略的設計是課堂教學設計的關鍵,翻轉課堂的混合式學習方式主要是為了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鍛煉學生的合作能力。所以在課程內容分類的同時,課堂形式也要根據學生學習的內容進而分類,這樣才可以更好的完成教學內容,達到教學目的,提高教學的質量。基于以上的分析,知識型課堂設計的教學方式有:知識競賽、小組匯報、辯論賽。能力型課堂設計的教學方式有:辯論賽、期末分享、個人展示。技能型課堂設計的教學方式有:個人展示、頭腦風暴、參觀學習。每個學生展示完自己的研究成果后,其余的學生進行提問和評價,最后老師對整個課堂的學習進行點評。
學習方法的混合模式造就了課堂學習方式的多樣性,學生被設置在一個真實的問題環境中,明確了自己的任務之后,學生開始整理思路、搜索資源、積極探究、尋求幫助、求得結果、檢驗答案、分析總結,這所有的步驟都是有學生自己完成。合作學習適用于以知識型和能力型為教學內容的課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完成一定的小組任務,并且會有至少一次機會代表小組在班級做總結性的任務匯報。這樣的方式可以加強學生合作、討論、實踐的能力,也可以在語言表達、溝通、交流等方面得到一定的鍛煉。正因為學習方法的多樣化,導致了學習活動也具備多樣化的特點,知識競賽、辯論賽、個人展示、小組匯報等活動在教學的設計中都可以展開。
三、基于計算機課程的翻轉課堂教學實施
我們這里以知識型為內容的計算機課程為例,教學的內容主要包括計算機的文化,計算機的基礎知識以及計算思維。
(一)學習目標
根據課程教學大綱,制定本研究的該課學習目標:了解信息化與信息化社會、計算機的基本知識和計算思維的基本概念。
(二)學習內容
掌握計算機基礎知識包括發展、分代、分類和應用、計算機文化含義。能夠在生活中尋找到信息化的實例;明確了解、學習、掌握信息技術的作用。
(三)活動設計―小組匯報
班級學生分為8個組,教師將信息化社會、信息素養、計算機的發展做簡單引導,小組分別就計算機發展史、未來計算機、計算機思維等方面進行小組協作學習,完成匯報內容,提出設想與疑問。學生在課下通過自主學習完成個人任務,再通過小組討論學習一起完成小組任務,課上,每組派一名學生作為代表將小組學習成果匯報給大家,在掌握知識的同時還鍛煉了團隊協作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四)翻轉課堂實施過程
1.第一個課時教學內容
課上,教師活動安排:播放5分鐘視頻引入信息化社會就信息化社會引申到信息素養,據實際例子說明何為信息素養引入計算機的發展做簡單敘述 將本學期的課程學習安排詳細的介紹安排任務,布置學生課下自學內容與小組任務。
學生活動安排:觀看視頻,了解信息化社會根據實際例子明白如何正確看待信息初步了解計算機的發展明確本學期該課程的學習方式與本節課課下要完成的自主學習任務和小組合作學習的任務。
課下(線上、線下),教師活動安排:建立班級QQ群加入到班級群與各小組的QQ討論組中接收學生利用QQ郵件發來的個人作業(自我介紹)并作回信分析學生前測結果,了解學生基本情況設計下節課的系列學習任務卡集中各組組長總結的學生自學疑問 在網絡平臺與學生O2O交流。
學生活動安排:加入班級QQ群與小組QQ討論組創建電子郵箱,以電子郵件的方式寫自我介紹信發送給教師接收系列任務卡,完成自學內容,將電子版發送給教師小組固定集中討論時間地點進行小組任務的集中習或者討論 在線上O2O與教師或者其他學生進行交流準備下節課的小組匯報內容(確定匯報主題―制作 PPT―組織語言)。
2.第二個課時教學內容
課上,教師活動安排:播放(微軟對未來計算機發展的一個預計)視頻為學生開拓眼界組織學生開始進行以小組為單位的學習匯報就每組的計算機發展相關內容匯報做簡單的點評組織其他組學生就匯報小組的內容進行交流、討論總結學生課下的問題,并將沒有涵蓋的知識點做最后的介紹引導學生進行第二部分,計算機系統結構的硬件部分的自學任務。
學生活動安排:觀看視頻,進一步了解計算機相關發展情況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舊計算機發展系列問題做匯報,時長3分鐘,PPT輔助其他學生就匯報內容進行討論、交流,提出疑問或者解答問題,也可以敘述個人看法、結合自學內容闡述等。
課下(線上、線下),教師活動安排:收集學生上交的相關個人任務(電子版)并做修改與回復設計下節課的系列學習任務卡集中各組組長總結的學生自學疑問在網絡平臺與學生O2O交流。
學生活動安排:完成個人任務(計算機系統分類中硬件系統知識的個人學習報告,郵件中要包含硬件圖片與文字),以郵件的形式發送給教師等待回復對于自學計算機硬件內容相關知識提出疑問,上交給組長統計小組集中討論小組任務(任務一:以小組為單位,討論欲購買一臺計算機,應該如何配置,給出配置清單。(計算機配置表和價格,并簡要說明理由;任務二:選擇計算機硬件的四大部件之一,通過搜集資料,討論其發展過程及發展趨勢)在線上O2O與教師或者其他學生進行交流準備下節課的小組匯報內容(確定匯報主題―制 作PPT―組織語言)。
(五)觀察評價
教師就學生發送的電子郵件(自我介紹)進行個性化回復,對每個小組的表現進行打分,對課堂觀察量表提取數據分析。
(六)修訂和完善
教師對任務卡的形式和內容進行完善,根據學生課上的活躍度對教學的方式與教學的內容進行修改。
參考文獻:
[1]張金磊.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研究[J].遠程教育.2012(4)總第211期:46-51.
[2]曹育紅.基于開放教育資源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研究明[J].成人教2014(01):72-75.
[3]張新明,何文濤.支持翻轉課堂的網絡教學系統模式探究明[J].現代教育2013(08):21―25.
[4]解筱杉,朱祖林.高校混合式教學質量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遠程教育,2012(10):9-14 95.
[5]李宏敏.基于翻轉課堂教學理念的課程設計與開發――以《學習科學與技術課程為例[D].廣西師范學院,2013(06).
關鍵詞:花卉栽培;項目驅動;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727(2013)10-0101-03
項目驅動教學法是探究式教學模式的一種教學方法,是一種建立在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基礎上的新方法。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方式獲得的。與傳統的教學方法相比,項目驅動教學法能更大程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項目驅動式教學應用于高職課程中的意義
高職院校作為培養高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必須努力優化人才培養模式。在高職院校課程教學改革中,項目驅動教學法被廣泛接受和推廣,越來越多的專業、課程都在嘗試、使用這一新的教學方法。但是,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項目驅動教學法在很多課程的教學中暴露出了一些問題。
(一)偽項目驅動式教學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
很多課程在采用項目驅動教學法時,對其理論認識不足。有些教師在開展項目式教學時,只是簡單地把原來課程中的章節內容換成幾個項目,授課內容、方法還是按照傳統教學方法,教師講得無趣,學生學得被動,完全沒有發揮項目驅動教學的作用,可謂是“新瓶裝舊酒”。
(二)孤立的項目驅動式教學影響學生的參與水平
也有很多課程在采用項目驅動教學法時,完全拋棄傳統的教學方法,整個課程由教師組織設計成幾個項目。這種教學方法由于打破了原有的課程體系,也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課程完整系統的知識邏輯體系。這樣往往就造成學生對本課程內容知識掌握不夠系統、完整,特別是對一些基本知識、基本原理掌握欠缺,而這些知識的缺失又使得學生在項目式教學中力不從心,嚴重影響自主參與的積極性和水平。
(三)在傳統教學基礎上實施學生為主體的項目驅動式教學是一種新思路
應提高對項目驅動教學法的認識,在教學設計時探索一種傳統教學與項目驅動教學相結合的教學方法,使項目驅動教學成為傳統教學的有益補充。同時,避免單純項目式教學存在的不足也是高職教學中一種新方法的嘗試,對高職教學改革創新具有重要意義。
《花卉栽培》是高職園林專業的一門必修課,是園林專業知識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園林設計、城市園林、綠地規劃等課程的重要相關課程。本課程的主要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在掌握花卉學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的基礎上,掌握從事花卉生產、管護和應用的實踐技能,掌握主要花卉的生產管護技術。本課程內容廣泛,實踐性強,傳統的教學方式很難適應現代職業教育的要求,急需運用更為有效的教學方法和策略激活學生的學習熱情,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提高學習能力和實踐動手能力。因此,根據項目驅動式教學改革創新的思路,針對《花卉栽培》課程特點,筆者在教學中進行了一些教改實踐。
高職《花卉栽培》課程項目驅動式教學改革的實踐
(一)項目驅動式教學改革的整體思路
本次教學改革是要探索一種傳統教學和項目驅動教學相結合的教學新模式,充分發揮兩種教學方法的優點,避免彼此的缺點。主要思路是壓縮傳統教學進行精講,開展學生完全自主的項目式教學。在項目驅動教學環節,借鑒科研課題實施的經驗方法,由教師根據課程知識內容及與之相關的行業內容,設定項目的類別、方向,項目的選題、項目實施、項目的總結等都由學生自主完成,在實施過程中教師給予相關指導,并根據學生項目實施的情況和項目總結報告給予綜合評分。在整個過程中,教師起到引導、組織的作用,鼓勵學生廣泛自主選題。學生可以組成項目組聯合選題(限定每個項目人數不超過5人),充分發揮項目驅動的積極作用,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和協作創新精神。
在教學過程中設置選題、中期檢查、結題報告三個環節,每個環節安排4學時。每個環節都安排學生上臺發言匯報,當堂提出問題、建議,給學生提供一個展示自己和交流學習的平臺。最后結題時,聘請專家、教師做評委,對每個項目進行評分。根據項目實施的具體情況,取得的成果,項目匯報材料和評委評分等建立綜合評分標準,并對每個項目進行打分。項目成績結合課程考試成績得出學生本課程的綜合成績。最后,對實施的項目進行綜合評比,評比出優秀項目組和優秀項目成果。通過兩學期的評比建設,建成《花卉栽培》課程優秀項目資源庫。本項教學改革整體實施路線如圖1所示。
(二)《花卉栽培》課程項目驅動式教學改革的實施
制定《花卉栽培》課程項目選題的類別方向 根據《花卉栽培》課程的教學目標和內容,結合高職學生自身的能力特點,從提高學生對《花卉栽培》課程的興趣和鍛煉學生獨立實踐動手操作能力的目的出發,制定了適合本課程項目驅動教學的項目類別(6類11個方向)。項目類別方向如表1所示。對課程項目的每個類別方向進行主要的介紹說明,提出項目實施的要求,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項目類別方向進行自主調研學習。
課程項目選題 以班級為單位,每個班級的學生自由組合成小組,每小組不超過5人,由1人擔任小組項目主持。根據課程項目類別方向的要求,由學生小組自主選擇方向,每個方向不得多于3個小組組織實施。班級課程項目選題表如表2所示。
制定實施計劃,完成開題報告 課程選題確定后,每個小組根據項目要求,制定實施計劃,完成項目開題報告。開題報告表的格式如表3所示。
制定評分標準,形成開題成績 項目驅動式教學改革實施過程化管理,利用2課時的時間,組織實施開題。每個小組由項目主持人介紹本小組的項目實施計劃,教師提出指導修改意見。根據每個小組的開題報告和學生的介紹情況,制定評分標準,形成各小組的開題成績。開題成績評分表如表4所示。
課程項目的中期檢查 項目實施過程中,以學生為主體,每個小組由主持人負責組織,各成員協調分工按照計劃實施各自的項目。在這期間,教師督促、檢查學生的項目進度,并給予方法上的指導。在學期中間,安排2課時進行課程項目中期檢查。由每個小組根據本組項目實施的情況填寫項目中期檢查表(見表5)。
計劃安排 每小組由項目主持人根據中期檢查表的內容介紹本組項目實施的情況和下一步的實施計劃安排。教師根據各組的匯報情況,對每個小組實施情況進行評價并給予下一步實施的指導意見。最后,根據各組項目實施和匯報情況給每個小組評分。中期檢查評分表如表6所示。
課程項目結題 每個小組在項目實施完成后,要進行項目匯報和成果展示。在學期末,組織安排2學時進行課程項目結題匯報。由各小組主持人按照項目結題匯報表的內容進行本小組項目實施情況總結和成果展示。項目結題匯報表格式如表7所示。
形成小組結題成績 在項目結題時,組織花卉專業的3名教師對每個小組的項目實施情況和成果進行綜合評價,并根據成果和匯報情況對每個小組打分,形成小組的結題成績。項目結題匯報評分表如表8所示。
項目小組成績和個人成績的評定 項目小組成績采取過程化管理綜合評定。每個小組在項目實施過程中都有開題成績、中期檢查成績和結題匯報成績,這三個成績的平均成績形成小組的項目最終成績。小組項目評定表如表9所示。
評選優秀項目小組 根據每個小組的最終成績,評選出班級優秀項目小組,對優秀項目小組的成果進行分類整理,建立課程優秀項目資源庫。學生個人成績采取小組成績和學生自評相結合的方法評定。每個項目由項目主持人組織每個成員根據自己的完成情況進行自評打分,根據公式“個人成績=(小組成績+自評成績)×100”來評定每個學生的個人項目成績(如表10所示)。
高職《花卉栽培》課程
項目驅動式教學改革的經驗總結
(一)充分利用博客等網絡資源建立課程項目管理平臺
在實施高職《花卉栽培》課程項目驅動式教學改革之初就注冊建立了“花卉家園”網絡博客,利用網絡博客平臺進行課程項目的管理。在博客中,分類建立教師、班級的管理論壇。項目實施涉及的類別方向、說明細則、管理要求等方案表格都在網絡上,以便于學生查閱。班級小組選題情況以及各小組項目實施進展情況都由學生在網絡上更新,便于教師及時了解學生項目進展并給予指導。
利用博客網絡資源建立課程項目管理平臺具有以下優點:(1)較高的網絡普及率便于學生隨時查閱了解課程項目實施的具體細則要求,教師也利用網絡資源及時掌握項目的進展情況,激發了學生極大的學習興趣;(2)可以節約項目管理成本,實現無紙化管理,各小組的匯報表格、成果展示等都在網絡上進行,無需打印,大大節約了實施成本;(3)利用網絡可以很好地進行資源的匯總整理,形成豐富的資源庫。
(二)真正實現學生主體、過程化管理、綜合評分
在項目驅動式教學改革實踐中,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學緊緊圍繞提高學生真實技能設計多個項目方向,供學生自主選擇。學生在實施過程中本著“解決某個問題”、“完成某項任務”的思路來學習專業知識,實踐專業技能。
(三)教學成果顯著
在高職《花卉栽培》課程項目驅動教學實踐中,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創新,也取得了顯著的教學成果:(1)建立了高職《花卉栽培》課程項目類別、方向匯總表;(2)制定了《花卉栽培》課程項目綜合考評標準;(3)形成了《花卉栽培》課程優秀項目資源庫;(4)建立和完善了高職《花卉栽培》課程項目管理網絡平臺。
參考文獻:
[1]何克抗.建構主義 革新傳統教學的理論基礎[J].中學語文教學,2002(8).
[2]馮燕.高職園林技術專業花卉栽培課程教學策略探索[J].遼寧高職學報,2007(8).
[3]李繼芳.基于“項目化”實踐教學模式的探究[J].計算機教育,2007(9).
一、詩歌鑒賞與網絡整合的可行性
古典詩歌具有篇幅短、意象凝練、意境深遠的特點。在幫助學生鑒賞時,應該更多地設置情境,借助聲音、動畫等多種媒介來營造氛圍,讓學生能輕松地領會詩歌豐富的意蘊。利用網絡,可以達到這一教學目的。
詩歌是作者極具個性的情感外化。不同的經歷、不同的思想會產生不同的情感。因此,只有在情感上、心靈上與作者相通,才能更好地解讀、分析詩作。我們應該讓學生根據自身的心理、情感、個性特點選取自己喜歡的、與自己的心靈相契合的作品來分析鑒賞。網絡為詩歌教學的開放、動態與自主的特性提供了有利的實施環境。
二、網絡環境下教學設計的理論依據
第一,建構主義認為,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獲得知識。據此,有效的教學應是在教師指導下,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自主的學習。
第二,創造性教學理論認為,要為學生提供近距離、面對面的學習環境,使師生之間、學生之間情感、形象、人際關系等學習要素得以充分利用。
第三,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自我教育包括學生集體的自我教育,學生相互的教育和學生個體的自我教育三個方面。以上教育理論都強調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強調了學生的參與和體驗,而網絡環境下的課堂教學,能更好地提供符合上述要求的操作平臺。
三、網絡教學與學習環境設計
在傳統教學中,教師是課堂的主宰,整個學習環境資源和認識工具是相對貧乏的,課堂信息的通道也經常是單向、有限的,導致學生不能很好地進行探究性學習,不能很好地進行知識的自主建構,學習的效率相對低下。基于網絡環境的學習,能彌補以上的缺欠,教師在教學前應該制作教學和學習的資源庫,提供豐富的學習素材,包含充裕的知識信息、典范的實踐案例、有效的合作認知工具和良好的自主學習的人機交互調控界面。
1.學習資源庫
學習資源是學習者從事認知活動所必需的知識和意義建構的基本信息源泉。基于網絡的學習資源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開放型的學習資源,它以文字、圖像、視頻、音頻等多種形式分布在世界各個角落的電腦網絡上,供不同的使用者在不同的地方自主選擇使用。我們可以設置基于互聯網絡的多層面的學習資源庫群:第一層,互聯網資源庫。可以在資源庫中收集整理一部分學習資源的鏈接,同時提供智能化的網絡搜索引擎,以利于學生能檢索到更多的信息資源。第二層,詩歌鑒賞專題資源庫。專題資源庫下設:①文本資源庫,提供一些典范的古典詩詞;②音頻資源庫,提供部分詩詞的誦讀材料;③影像資料庫,提供古典詩歌的有關圖片、Flas、視頻文件,以更形象的方式幫助學生提高鑒賞能力。第三層,解決問題的方法庫。收集一些介紹詩歌鑒賞方法的文章和演示文稿等材料,讓學生自主學習,逐步掌握詩歌鑒賞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2.交流討論區
網絡的一個突出特點是學習者與教師之間,學習者與學習者之間有能力適時地互動交流 ,實現學習過程中信息通道的多維化。當然,為了實現學習交流的有效性,必須對這個多維的信息通道進行相應的規劃與控制。為此,課前把全班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每個小組提供一個交流討論板塊,供小組成員交流討論。為了協調各小組的學習秩序,設置一個公共的教師專區以供各小組把疑難問題反饋給教師。
3.成果展示區
要促使學生進行有效地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就必須為學生提供自我校驗、自我評價的空間。為此,在BBS中設置一個專區,讓各個小組展示各自的研究、討論結果。這種結果可以視情況而有所不同,可以是文本,也可以是PPT演示文稿或網頁。教師可以在這里提供一些演示文稿和網頁的范例,以提高效率。
總之,在這種豐富的環境下,每位學生擁有一臺計算機,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同時也是一個小型的信息源。每個學生主動搜集并分析有關信息和資料,對所學習的問題要提出各種假設,并努力加以驗證,成為意義的主動建構者,和其他學生學習的幫助者。
四、網絡環境下的教學過程設計
要達到高效的學習目的,就必須構建合乎學習規律的學習步驟。根據認知心理學理論,教學過程可以按以下步驟進行:情境激趣―目標定向―方法指引―自主學習―成果展示―交流研討。下面摘要述之。
1.情境激趣
激發學習者的學習興趣,為學生提供范例是提高學習效率的有效方法,可以按以下步驟來進行。可以先提供文本形式的一首詩給同學閱讀,引導學生在文本閱讀后對詩的形象進行想象,可以個性化地還原出詩的意境。這基本是傳統的閱讀方法,可以與后面的方法指導做對比,增強學生對不同方法的印象。然后播放詩的配樂朗誦或Flas,在觀看后與自己原先在頭腦中構思的意境相比較。主要目的是要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同時也讓學生明確在詩歌鑒賞過程中形象思維的重要性。
2.目標定向
給學生明確的目標可以更快地取得學習效果。課前提供一些預設的問題供各小組選擇,然后以小組為單位,圍繞共同選定的問題,進行共同鑒賞。
3.自主學習
各小組根據選定的問題與詩歌,分工從不同的角度到專題資源庫、綜合資源庫或互聯網上查找有用的資料,并對查找出的資源進行綜合判斷、篩選、整合,然后做出自己對該詩的評價意見。每位小組成員都可以在資源庫中查找資源對這首詩進行鑒賞,也可以與小組成員進行交流討論,然后把查找的資源和交流討論結果貼到這個板塊上,以供參考。
4.成果展示
各小組對本組成員查找的資源、發表的觀點或其他研究成果進行總結,完成匯報材料。匯報材料可以是文字材料,也可以是演示文稿或網頁,完成匯報材料后指定一位同學上臺匯報本組的成果,并接受其他同學的質詢。
一、“四同步”的第一步
教師:精選資源,創設情境學生:體驗情景,激發動機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提倡在教師指導下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并強調創設真實情景,把創設情境看作是“意義建構”的必要前提。教師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精選網站資源上與課題緊密相關的媒體資源,利用“多媒體網絡教室”軟件的屏幕廣播功能創設情景:或有問題使人困惑;或有刺激令人興奮;或有場景引人入勝;或有懸念引人深思等,激發學生學習動機、興趣,創設自主學習、主動探索的情感情景,誘導內因,以此導入新課的學習,讓學生主動學習,善于學習,愉快學習。然后,教師相機出示整合的學習目標(如果學生特別感興趣或淺顯的文章,可讓學生提出疑問“拋錨”式制定學習目標)及提示完成本目標的相關資源地址。目標是學習的向導,是思維的起點。學生明確了目標后,就能憑借它直奔課文重點,根據課本和網站資源進行自主學習,尋求答案。
二、“四同步”的第二步
教師:引導自學,掌控全局學生:利用資源,自學探究目標出示后,學生掌握鼠標、圍繞目標自主學習,質疑問難,自主探究,自主發現,自讀自悟。在這個步驟中,學生以個體面目出現,自主選擇學習方式,或邊讀邊畫出有關詞句,或隨資源網站上“課文情景朗讀”跟讀感悟;或隨“看一看”入境感受;或聯系上下文學習“課文分析”;或借助工具書質疑問難;或將學習“課文學習輔導”所得批注于書;或記下困惑以備探討;或記下疑難有求于人。完成目標后,還可擴展眼界。如,教學《我的母親》一課,提前完成目標的,可打開“看一看”中抗戰題材劇《母親母親》,拓展知識面。在這一環節中,學生獨立地投入到知識的形成過程中去,在自學中獲取知識,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去發現新的問題。教師在自主學習這一環節中的主導作用是創設寬松、和諧的氣氛,引導和鼓勵學生自主探索,利用“多媒體電子教室”軟件的實時監控功能,掌握全體學生的學習進程并可對個別學生的具體學習提供幫助,針對學生在自學中的疑難問題適時點撥;學生在自學探究中的主體作用表現在能充分展示自己尋求結論的探索過程,促進原有認知結構與新知識不斷同化和順應,自主進行意義建構。
三、“四同步”的第三步
教師:參與討論,搜集信息學生:走出資源,合作釋疑在這一環節中,學生自我總結,將資源概括、升華,走出資源,走出教材。在利用資源自讀自悟中不能解決的問題,在組內(或組間)提出來討論,通過小組合作學習解決疑難,讓學生在小組內分工合作,聽取他人的意見,汲取別人好的思維方法,針對學習目標,或交流對文章和資源的獨特感受及體驗,或交流學法,或展開討論,或發表自己的觀點等促進自學能力的提高和創新思維的萌發,獲得主動發展。教師要把學生自讀自悟與小組合作學習中未解決的問題,組織全班在BBS里討論。如,學《雨巷》一課,可引導學生打開“想一想”中“‘丁香一樣的姑娘’象征什么?”組內討論;再如,學《項鏈》一課,由于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學生有自己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因此,當對主人公的認識出現了分歧,教師及時組織討論,以求解決。這一環節中教師要深入學習小組參與交流討論,搜集學習信息,為即將要進行的匯報總結做準備。
四、“四同步”的第四步
【關鍵詞】 網絡環境 自主學習 能力
【摘要】 網絡是世界上最大的知識庫、資源庫,無論從學習素材的角度,還是學習者主體性的發展,基于網絡的學習適合于學生進行“自主發現、自主探索”式的學習,為學生發散性思維和創造性能力的發展提供了極大的可能性。
基于網絡環境下的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科學合理地運用網絡技術,發揮網絡優勢,以培養學生自主獲取知識為目的,以解決問題為中心,著重培養學生獨立鉆研的精神以及創造性思維的方法。
在網絡環境下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 注重培養學生處理信息的能力
處理信息的能力主要指學生能夠敏感的捕捉信息并進行有效地分析、判斷、整理、歸納的能力。網絡環境中有海量的信息,為了讓學生從中獲取有用信息,教師可以將所需信息提前進行編輯,并用局域網的形式傳遞給學生,這樣學生就能迅速準確的獲得與本課學習內容密切相關的資料。或者由教師向學生推薦相關選項的方式指導學生搜集信息,使他們減少盲目的繁瑣的搜索。
二、 明確任務,激發學生興趣,使學生進行網絡環境下的自主學習
“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對學習產生了興趣,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才能被激發出來。但是在利用網絡進行自主學習時,學生不可避免地會出現脫離課堂的現象,針對這一情況,教師首先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再次就是讓學生有明確的學習任務,讓學生選擇最想了解的問題進行上網查找,這樣學生就有了明確的學習任務。有了興趣和任務,學生學習起來就不會再沉迷于廣闊的網絡世界。
三、創設學生自主學習的環境
1、構建的課堂教學要體現師生交流、學生交流的融洽的協作關系,形成學生敢于參與,主動參與,善于參與的學習氛圍。
2、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從學生學習生活的實際出發,以學生的實際需要為目的設計問題,大力提倡組織、協作學習模式,讓學生自主學習,自主討論,教師只起點播釋疑作用。
3、學校要積極為學生創造課外的網絡學習環境,讓學生有更多的利用網絡獲得知識信息的機會。
四、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
在網絡環境下,要達到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目的,關鍵還是要通過教學的設計實施,要充分運用網絡資源,培養學生初步的網絡操作、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形成自己獨特的學習方法。
1、自主探索型 例如,為了讓學生做出具有個性的、精美的網頁,在課堂上,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精彩紛呈的節日網頁,激起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學生上網自主操作,查找,收集信息,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2、小組協作型 網絡環境下,可以很方便地展開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來培養學生的群體意識、競爭和合作能力。像一些實踐課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認知能力,問題觀點等分成不同的小組,對布置的問題進行調查。在學生自覺的自主學習合作過程中,學生不知不覺的獲得了自主學習的方法。
【關鍵詞】考試方案 職業教育 聯合考核 過程考核
“從微博中尋找當前的熱點事件、周圍事件或熱點話題展開評論,制作網絡評論專題。”這是高職《新聞評論》課程的考核試題。與本科《新聞評論》常規考試中的填空、選擇、名詞解釋、簡答、論述、應用題的考核系統完全不同。這種考核系統是更簡單?更復雜?更科學?還是更……其實,評價一種考核方案的優劣不能僅僅局限于短期的主觀評論。筆者在近十年的教學實踐中總結,被學生認可,被用人單位認可,被就業崗位所需,才是檢驗考核方案的最終標準。
圍繞“強化動手能力”這一目的,《新聞評論》的課程考核形成了“聯合考核”與“過程考核”兩大特色。所謂“聯合考核”,是針對“網絡評論專題”的制作需求,《新聞評論》課程與《網頁制作》、《網絡音視頻制作》課程聯合制作考核方案,共同完成一個專題網頁,分別指導,分別考核;所謂“過程考核”,即考核貫穿于整個學期的教學中,教師結合課程講述給學生布置階段性任務,學生在循序漸進中完成專題網頁制作。
事實上,考核方案的改革并不是主觀隨意的變動。在高等職業教育與本科教育已然作為兩種教育體系,需要各自走出特色的階段,在用人單位強調全方位的職業能力的當下,高等職業教育不得不在人才培養模式上下大力氣。而人才培養模式的形成既有賴于宏觀層面專業建設的整體設計,也離不開每門課程的集體作用,更離不開教學手段、實訓教學、考試考核這些微觀層面的貢獻。因此,高等職業教育的每一門課程都需要在這樣的職業教育背景中重新定位。而思考的方向有以下四個方面。
一、從就業、職業、專業、課程四個維度定位考核方案
1、從就業崗位出發,圍繞核心技能定位考核點
“以就業為宗旨”是高等職業教育當下形成的普遍共識。這不是簡單的口號,也不僅僅是就業相關部門的責任,它需要在專業設置、人才培養模式以及每門課程的安排甚至課程的考核方式等方面全面落實。以《新聞評論》課程為例,這是面向高職網絡編輯專業開設的基礎課程,畢業生就業崗位多為北京地區的各類網站。因此,圍繞崗位核心技能展開考核,成為專業教師的共識。網絡編輯的核心技能是“內容編輯”,即通過對網絡信息的搜集、整合,編輯成網絡新聞、網絡專題及其他互聯網呈現形式。《新聞評論》課程依據這樣的邏輯思維,將對新聞事件、熱點問題的深度觀察、理性評論與網絡專題的制作結合,通過“網絡評論專題”的制作既考查了學生對該門課程的掌握,也讓學生學會了綜合運用多門課程的技能,形成網絡編輯的綜合技能。
2、從職業教育出發,將知識點轉化為動手操作點
職業教育區別于普通本科教育的關鍵點就是“動手能力”的強化。針對這一特點,在本科課程體系中,理論性較強的課程需要大面積增加“實踐教學”部分。這不僅是增強學生興趣所需,而且是提升學生崗位適應性,提升就業能力所需。因此,在《新聞評論》中,新聞評論概念、新聞評論特點、新聞評論選題、立意、論證、謀篇等基本的理論知識就需要向實際操作層面轉變。圍繞熱點事件動手形成一個“網絡新聞評論專題”即是調動各種課程知識點,發揮動手能力的有效手段。學生在動手操作的同時,既消化了知識點,也掌握了實際應用的技能。
3、從專業結構出發,聯合多門課程將單項技能考核轉化為學期階段性綜合技能考核
高職教育以就業為導向,培養學生的崗位能力。“畢業生能力與用人單位需求存在嚴重脫軌”是近年來就業市場傳遞出的強音。近年來,從用人單位的崗位調研中筆者發現,一個崗位需要的是綜合能力。而學校教育一般將綜合能力分解成各種專業教學模塊,同時在教學模塊中再分解為具體的各門課程。在最后的考核環節,各門課程往往各自為戰,分別考核。因此,學生掌握的技能往往是多個單項能力,沒有形成綜合技能。以網絡編輯專業的專業課程模塊來說,該模塊分為新聞基礎課程、網頁技術課程、網絡編輯課程、音視頻制作類課程等。學生在課程體系中學會了網頁制作、新聞采寫編評、音頻視頻制作技能,卻往往無法在一個網頁中完整呈現出來,因此,“聯合考核”是從專業結構出發適應人才培養需求的必要做法。
4、從課程本身出發,注重考核面及考核重點
具體到考核方案的細節的確定,則需要各自把握課程的知識點,注重考核的覆蓋面和考核重點的突出。如在“網絡新聞評論專題”的考核中,從《新聞評論》課程的角度出發,需要在方案中重點突出新聞專題的選題、立意和論證。
至此,一份具有高職特色的,符合就業需求,符合教育教學規律的考核方案形成了。對于高職教育來說,考核方案不能隨意丟給學生。這不僅因為高職學生在自覺性和悟性方面有所欠缺,還因為基于以上四個維度形成的“考核方案”就是真實的“項目”,基于“項目”的教學才剛剛啟動,我們還需要在考核過程中嚴格把控,以期實現人才培養目標。
二、基于項目在“聯合考核”與“過程考核”中把控考核過程
如何把控考核過程?“項目驅動的教學模式”即是高職傳媒專業把控考核過程的好做法。大項目實現作目標,小項目配合作過程,聯合指導作手段,在整個學期中,教學環節和考核環節相互滲透,互為依托,實現了良性循環。
1、大項目與小項目形成考核項目系統
在考核方案的設計中,要注意將大項目分解為階段性的小項目。這既是配合教學進度的考核小技巧,也是化解學生畏難情緒幫助其循序漸進完成大項目的良策。以《新聞評論》考核項目為例,大項目是“制作網絡新聞評論專題”,子項目分解成了:新聞評論專題分析、選題匯報、觀點撰寫、論證結構撰寫、策劃方案完成等。學生在分析了網上已有的專題后明確了什么是網絡新聞評論專題,對其內容和形態有了既直觀又深刻的了解;在選題匯報階段,每位同學撰寫五條選題上交,教師與學生共同商量選題的可行性,并最終確定一個選題……大項目與小項目配合形成了考核項目系統,學生在階段性項目的操作中實現了各個知識點的掌握和運用,找到了職業自信心。
2、考核方案學期初布置期末收尾,貫穿整個教學過程
在每學期的第一堂課的教學中,筆者往往在給學生解答為什么學習這門課?學習什么?怎樣學習?三個問題后,將考核方案向學生們公布。這一方面是考慮到學生動手操作的時間寬裕性,更多的是給學生設置學習目的,帶著項目及其完成項目的疑惑進行主動學習。期末當項目完成后,進行隨堂個人成果展示。如此,考核滲透在整個學期中,推動了教學的順利開展。
3、學生是項目主體,多位教師跟進指導
在考核方案執行的過程中,學生是項目的主體。以《新聞評論》考核為例,要求每位同學完成一個專題,因此每位學生既是編輯,又是網頁技術人員,還是美工、音視頻制作人員,更是項目主管。因此,出色地完成項目是學生們的普遍追求。聯合考核的各門課程的教師在課堂及課下積極跟進指導,幫助學生攻克難題。這樣的模式顛覆了以往教師出考卷,學生被動考試的狀態,收獲了積極的效果。
4、在技能提高的同時,注重匯報、展示、溝通等職業素養的提升
德國是全球公認的職業教育領跑者,其“職業能力理論”被普遍接受。所謂基本職業能力及從業能力是勞動者從事一項職業所必須具備的能力,包括與具體職業密切相關的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①事實上,在國內對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上,與人溝通、學習能力等方法和社會能力已經超越了專業能力成為用人單位首選的用人標準。因此,在日常教學中,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的培養也是高職教育的必需。以項目考核來說,階段性匯報中的表達能力、PPT制作的能力、與聽眾的溝通能力,在項目執行過程中與教師的溝通能力等都應成為考核點。畢竟,考核不是目的,促進學生技能和素養的全方位提升才是關鍵。
三、學生評與教師評、階段評定與最終評定等多維度評定確定考核成績
確定考核方案,實現過程監控,最終需要通過考核成績來實現優劣的評定。結合考核方案的特征,為了相對客觀,也為了使學生們積極參與到成績考核環節,筆者在《新聞評論》的成績確定中進行了三個嘗試。
1、學生評與教師評結合
在最后項目的呈現及答辯環節中,聯合考試的幾位教師同時進入答辯現場聽取匯報并現場提問,學生現場回答。教師們在聽取匯報后隨時給出各門課考核的最終分數。與此同時,全體同學針對匯報人答辯情況,按照不同課程的考核標準給匯報同學的各門課程打出相應分數。教師將學生的評分相加平均處理,與教師給出的分數按照不同的比例進行統計,得出該生的最后分數。
2、階段性評定與最終評定結合
答辯的分數并不是最終的成績,階段性的小項目及日常素養占據了考核項目的一定比例。學生每完成一個小項目,教師即給出階段性成績,而出勤率、溝通能力、表達能力等也在成績中有所顯示。
3、綜合評定與單項評定結合
對于“聯合考核”來說,最終呈現的作品往往容易遮蓋住一門課程的優劣,因此,進行綜合評定和單項評定的結合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師針對最終呈現的專題網頁給出一個分數,再根據本門課程的主要考核點給出一個分數,兩者按比例相加即可。
事實上,人才培養是一個“慢工出細活”的過程。高職教育不是本科教育的簡單化,從某種層面來說,意味著更復雜,更細致,更系統的教育體系的形成。“考核”正是這一系統的細小環節,對于像傳媒類這樣的強調“項目驅動”的技能型專業來說,考核往往決定著整個教育過程,因此,需要更精細,更科學。
參考文獻
①姜太源主編:《當代德國職業教育主流教學思想研究》[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24
任務型教學多媒體技術
【中圖分類號】G623.31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3-8500(2013)04-0070-01
英語課程標準指出:“英語課程應根據中學生認知特點和學習發展需要,在進一步發展學生基本語言運用能力的同時,著重提高學生用英語獲取信息、處理信息、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用英語進行思維和表達的能力。為學生進一步學習和發展創造必需的條件。”鑒此,變革傳統的以教師為主的單一的英語課堂教學模式,充分利用多媒體和網絡技術輔助語言教學的平臺,合理而有效地運用任務型教學法進行中學英語教學,可以促進學生英語學科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能力的提升,提高中學英語教與學的有效性。
1基于多媒體技術平臺的任務型教學法簡介
任務型教學法(Task-basedLearning)是20世紀80年代外語教學研究者經過大量研究和實踐后提出的一個具有重要影響的語言教學模式。其基本觀點是“語言學習涉及到交際與意義的建構;學習的目標是任務的完成;在任務完成的過程中,社會合作又是必不可少的,真實的任務離不開情境”;其核心思想是“以學習者為中心”、“以人為本”。任務型教學法一般分為任務前的準備、任務的實施與對學生學習的引導、任務后的反思與總結三個階段。多媒體與網絡技術的發展及其在教學領域的運用為中學英語任務型教學法提供了理想的環境。在多媒體教室聯網的多媒體計算機、投影設備、音響設備等的作用下,學生通過網絡了解學習目標、學習任務與學習內容;并在多媒體網絡化的語言實驗室中,形成學生一學生、學生一教師之間交互的教與學的環境。
2基于多媒體技術的任務型教學法應用舉例
以多媒體網絡技術為平臺,運用任務型教學法,與以往傳統的以教師為主的單一課堂教學相比,極大地提高了教與學的效率。具體如下。
2.1任務前的準備
新單元學習前,教師通過學案形式,布置給學生本單元的學習目標和任務(ObjectivesandTask)。(1)通過相關網站(如:http://)搜索LochNessMonster、CropCirele等相關短文,了解課文的文化背景。(2)Talkaboutaliensandconductaninterview。(3)Tellamysterious。(4)通過本單元學習,學生學會用自己的知識經驗進行獨立思考,闡述對未解之謎的看法,培養科學探索的興趣。(5)將學生進行異質分組,各小組在學習目標與任務的指引下,分小組合作完成學習任務,并以PowerPoint的形式完成向全班同學交流匯報的演示文稿。
2.2任務的實施與對學生學習的引導
各學習小組的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完成學習目標與任務后,將制作的演示文稿上傳給教師;在教師的組織、協調、指導下,各學習小組派遣代表進行演示匯報;演示匯報后,各小組就演示匯報內容進行組間交流并相互提出問題,發表看法或建議。教師在此過程中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圍繞課文內容提出相關問題,并將課文中的重點詞匯、重點短語、語法知識以課件形式進行展示與講解,并對考點知識進行詳細分析與講解。學生通過這樣的小組合作學習與班級交流,提高了學生英語學習的興趣,使學生對英語課程的學習變成一種主動探究和主動參與的活動,提高了中學英語教與學的有效性。
2.3任務結束后的反思與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