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囯产精品一品二区三区-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网站-四房播播网站

學術刊物 生活雜志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信息化教學模式

信息化教學模式精品(七篇)

時間:2022-05-12 19:35:5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信息化教學模式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信息化教學模式

篇(1)

關鍵詞:信息化教學;模式

隨著信息時代的來臨,信息技術已全方位滲入到社會的各個領域。信息化教學作為現代信息技術與教學實踐科學結合的一種新的教學形態,不僅從手段和形式上改變了傳統教學,更從觀念、過程、教學方法及模式等層面賦予教學新的含義。

一、信息化教學模式的概念

教學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學思想、教學理論和學習理論的指導下,在某種環境中展開的教學活動進程的穩定結構形式。信息化教學模式是根據現代化教學環境中信息的傳遞方式和學生對知識信息加工的心理過程,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的支持,調動盡可能多的教學媒體、信息資源,構建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在教師的組織和指導下,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使學生能夠真正成為知識信息的主動建構者,從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信息化教學模式的特征

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中心,是知識的傳播者和灌輸者;學生處干被支配地位,是外界刺激被動的接受者和灌輸對象;教科書是學習內容的載體,教學煤體則是教師向學生灌輸的方法與手段。信息化教學模式可以從技術層面和教育層面兩個方面來分析。從技術層面上看,信息化教育的基本特點是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和多媒化。數字化,主要是指以計算機為基礎的數字化技術。數字化使得教育技術系統的設備簡單、性能可靠和標準統一;多媒化是以計算機為基礎的多媒體技術;網絡化是指當今的數字化信息網絡;智能化是指人工智能將成為信息化教學系統的核心技術。與傳統的教學模式相比,它以學生為中心,學習者在教師創設的情景中,通過協作與會話,充分發揮自身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對當前所學的知識進行意義建構,并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三、信息化教學模式的類型

第一,講授型模式。講授型模式是最傳統的一種教學模式,信息化條件下的講授型教學模式對傳統的講授型模式有很大的改進,特別是在教學資源的多樣性和教學的互動性等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該模式下教學資源多數是通過多媒體課件和校園網資源庫等提供的文本、聲音、圖像、視頻等的集合體,不僅信息量大,而且內容豐富,可以真正實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情景式教學。

新的講授型模式可以分為兩類:一是同步式講授,教師在課前可以準備好各種教學材料,教學過程中以計算機多媒體演示的形式向學生授課,甚至還可以通過網絡視頻會議的方式進行實時網絡授課,通過軟件實現隨機問答。二是異步式講授,異步式講授主要是教師按照教學要求將教學材料制成多媒體文件,存放在校園網絡教學平臺的教學資源庫中,學生通過提取教學資源庫的資料進行自主學習,從而達到教學目的。當學生遇到疑問的時候,可以通過電子郵件或者其他的網絡聯系方式詢問教師,教師再給予解答。

第二,任務驅動式模式。任務驅動式模式,就是教師將所學習的新知識隱含在一個或幾個任務之中。在信息化教學中就是指借助信息技術,讓學生在一個典型的信息處理“任務”的驅動下展開教學活動,引導學生由簡到繁、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地完成一系列“任務”,從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識脈絡,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三,支架式教學模式。所謂“支架式”教學模式,是指根據學生的需要為他們提供幫助,并在他們能力增長時撤去幫助。支架”的目的是為學習者建構對知識的理解提供一種概念框架。這種框架中的概念是為發展學習者對問題的進一步理解所需要的,為此,教師事先要把復雜的學習任務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學習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教師在采用“支架式”教學模式時,應根據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搭建支架,在學生學習過程中,不斷向他們提供幫助,使學生容易接受,促使其理解,逐步深入,不斷提高。為學生的學習提供“支架”,其用意是把教學的責任由教師逐步向學生轉移,最終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

第四,協作研究模式。協作研究模式是指教師通過計算機網絡和多媒體等教學信息技術向學生提供不同類型的學習和研究專題,多個學生可以通過互相協作或者分角色扮演等多種不同的形式參加到專題當中,通過校園網絡提供的自由討論區對專題進行交流,達到對教學內容比較深刻的理解和掌握。在共同完成某個學習內容的過程中,既強調了學習的個體化,培養了學生的創造意識、科學的思維習慣、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利于學生高級認知能力的發展,又實現了教師與學生思維和智慧的群體共享。

教學模式的劃分不是絕對的,教員在實際運用中應從教學的實際需要出發,根據具體的教學情境,將其他模式中有利于自己進行教學的模塊引用過來,融會貫通地理解和運用于多種模式,才符合教學復雜性和動態性的要求。

參考文獻:

1、袁振國.現代教育技術――走向信息化教育[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

2、申志永,袁素娟.信息化教學模式與教學設計探微[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6(21).

篇(2)

    關鍵詞信息技術教育模式信息化教學設計創新人才

    1信息化教育的概念和特征

    信息化教育是以現代信息技術為基礎的新教育體系,包括教育觀念、教育組織、教育內容、教育模式、教育技術、教育評價、教育環境等一系列的改革和變化。信息化教育具有以下顯著特點:

    (1)教材多媒體化。教材多媒體化就是利用多媒體,特別是超媒體技術,建立教學內容的結構化、動態化、形象化表示。越來越多的教材和工具書變成多媒體化,它們不但包含文字和圖形,還能呈現聲音、動畫、錄像以及模擬的三維景象。

    (2)資源全球化。利用網絡可以使全世界的教育資源連成一個信息海洋,供廣大教育用戶共享。它有許多類型,包括教育網站、電子書刊、虛擬軟件庫、新聞組等。

    (3)教學個性化。利用人工智能技術構建的智能導師系統能夠根據學生的不同個性特點和需求進行教學和提供幫助。

    (4)學習自主化。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思想日益得到認同,利用信息技術支持自主學習成為必然發展趨向。事實上,超文本/超媒體之類的電子教材已經為自主學習提供了極其便利的條件。

    (5)任務合作化。學生通過合作方式完成學習任務也是當前國際教育的發展方向,信息技術在支持合作學習方面可以起重要作用。

    (6)環境虛擬化。教育虛擬化意味著教學活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脫離物理空間時間的限制,這是信息化教育的重要特征。包括虛擬教室、虛擬實驗室、虛擬圖書館等等。

    (7)管理自動化。計算機管理教學(CMI)包括計算機測試與評分、學習問題診斷、學習任務分配等功能。

    2信息化教育的教學模式

    教學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觀念、教學理論和學習理論指導下的教學過程的穩定結構形式。教學過程中主要包含教師、學生、教科書和媒體四個因素,這四個要素相互關聯、相互作用形成穩定的結構形式。

    基于現代信息技術的教學模式是在教師指導下的、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學生是信息加工的主體,是認知結構的主動建構者;教師是學習主體的幫助者、引導者與促進者。由學生、教師、教學信息、學習環境構成了信息化教育的教學模式結構(見附圖)。

    信息化教育的教學模式可描述為,以學生為中心,學習者在教師創設的情境、協作與會話等學習環境中充分發揮自身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在這種模式中,學生是知識的主動建構者和運用者;教師是教學過程的指導者與組織者,意義建構的促進者和幫助者;信息所攜帶的知識不全是教師傳授的內容,而是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對象(客體);學習環境包括“情境”、“協作”、“會話”等要素。情境必須有利于學生對所學內容的意義建構,協作發生在學習過程的始終,學習小組的成員之間必須通過會話協商共同完成學習任務。教師和學生是互動關系,正所謂教學相長。信息化教學模式與傳統的教學模式的區別如附表所示,傳統教學模式是選擇適合教育的學生,而信息化教學模式是選擇適合學生的教育。教學模式的改革和創新與教學設計是密不可分的。信息化的教學模式必然要求有高質量的信息化教學設計與之相適應。

    3信息化教學設計

    在教育信息化環境下的教學設計,簡稱為“信息化教學設計”。具體說,信息化教學設計是運用系統方法,促進以學為中心的學習方式的轉變,充分地、恰當地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和信息資源,科學地安排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和要素,以實現教學過程的最優化。信息化教學設計包括教學計劃的設計、教學計劃的執行、教學活動的評價與反饋。信息化教學設計的目標是幫助全體教師在自己的日常課堂教學中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和信息資源,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創新精神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增強學生的學習能力,提高他們的學業成就。

    信息化教學設計方法很多,像基于信息技術的研究性學習、資源型學習、英特爾未來教育、蘋果明日教室、WebQuest、“拾荒式”教學設計等,無論教學的方式方法怎樣,信息化教學設計關注的基本點是,基于國家課程標準、基于教育信息化環境,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和信息資源,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效率、學習成績。信息化教學設計沒有固定的模式,是教師發揮自己創造力的廣闊天地。主要是通過案例學習來模仿、分析、移植、創新,反復實踐、反思、總結,逐步掌握信息化教學設計的技能,提高教學質量。

    設計出高水平的信息化教案,不僅是技術的應用,更重要的是思想的體現和滲透。

    由上海師范大學黎加厚教授展示的中、美老師分別制作的同名課件《影子》,給筆者印象很深。由中國某師大附小老師制作的《影子》曾獲全國“金海航”杯多媒體大獎賽二等獎。它采用office軟件,以動畫的形式,配以歡快的音樂、學生的朗讀,將小學一年級的課文內容——人與影子的關系展示出來。其目的就是運用多媒體技術展示課文內容。而美國教師的《影子》課件就很簡單,只有一天中影子變化的動畫設計、影子變化的測量數據、影子的照片、有關影子的知識等內容,其界面也很簡單。它給學生們留下了極大的思考余地,甚至使學生們立刻產生了一種愿望:到太陽上去,看自己的影子。《影子》的較量,關鍵不是技術,就在于開發思想。如果從開發平臺、制作技術方面講,與國外教師之間的差距并不大。國內課件多是再現書本知識的呈現式學習,學生足不出戶通過多媒體技術的聲音、圖像、色彩了解許多課文的知識。雖然課堂容量大,精美的界面能吸引學生,但學生仍然在被動地接受教師的教育,沒有發揮其主觀能動性。

篇(3)

一、會計教學存在的問題

會計專業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專業,學生只有通過親身實踐,到具體的環境中去體驗,才能夠更好的幫助學生提高對所學的會計專業知識的靈活運用的能力,最終實現學生的會計專業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的同時提高[1]。但是,就目前來看,學生在實踐過程中還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一)社會實踐機會少。一般院校對學生的社會實踐沒有太高的要求,社會實踐主要安排在學生即將畢業的這一年來進行。而學生由于即將面臨畢業,需要對許多問題進行處理,所以也就相應的減少了社會實踐的時間,或者是對社會實踐的重視程度不高,造成了畢業社會實踐成為了一種形式,喪失了原有的價值。(二)社會實踐與就業導向的關聯性較小。學生在社會實踐的過程中很難找到與自己的專業對口的企業來進行實踐,導致學生只能去一些專業不對口的企業去完成實踐任務。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生就很難將自己所學的專業知識發揮出來,所以也就很難體現出社會實踐與就業導向的關聯性。即便是一些找到了專業對口的實踐單位,這些企業也只是將學生當作了免費的勞動力,認為培養學生耗時耗力,所以把一些無足輕重的任務教給學生去完成。學生沒有實際上手操作的機會,只能夠在一旁進行觀摩學習。不經過親身體驗也就喪失了社會實踐的意義,學生的專業技能依然沒有辦法得到提升,嚴重影響了學校會計信息化人才的培養。(三)社會實踐缺乏現代性。全球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一體化進程的加快,信息成為了最有價值的資源,如何搜集到高質量的信息成為一個企業的立身之本[2]。如今,會計領域已經實現了向現代化的過渡,會計信息化發展水平已經有所提高。然而我們各大院校的會計實踐教學還是傾向于培養學生的手工記賬能力,而忽視了會計信息化教學實踐的重要性,沒有對會計信息化實踐給予充足的人力、物力支持。學生沒有更多的機會去對計算機等設備進行實際操作,且缺乏專業化的會計信息化教師對學生進行必要的指導,造成了學生在學校所學的知識與社會發展嚴重脫節。學生畢業以后,到具體的工作單位中去對于各種會計軟件的操作顯得無能為力,還要重新花費時間去自己學習,費時又費力。

二、基于就業的會計信息化實踐教學模式構建的措施

(一)更新會計信息化教學觀念。學校要樹立以就業為導向的會計信息化實踐教學理念,對以往的教學實踐模式進行更新,提升對會計信息化實踐教學的重視程度[3]。只有教育理念更新了,相應的才會產生行為的變化。一是要將信息化實踐教學方法融入到會計教學中來。除了對會計基本理論知識的講解外,還要增添信息化管理、會計信息技術、會計軟件操作技術的等課程。二是要改變以往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學生是學習的中心,教師要時刻樹立起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的教學意識。在會計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是教學任務的引導者,而不是教學任務的主導者。在學生進行會計信息化實踐時,教師應該以引導為主,把具體的動手操作步驟留給學生去自主完成,切實的提升學生的會計信息化實踐能力。(二)創新會計教學考評體系。由于我國的教育受到應試教育的深刻影響,所以對學生的考評主要以對學生的考試成績考評為主。這種考評方法即片面又缺乏科學合理性。用這種方法考評也是導致學生對會計信息化實踐課程的重視程度不夠的主要原因。因此,必須要對當前的以成績考評為主的考評方式進行革新,將學生在會計實際操作中的信息化操作技能以及學生的實踐課程的實際表現融入到當前的考評方式中來,促進科學合理的考評體系的構建。(三)積極構建會計信息化教學的校企合作模式。除了平時的課后會計信息化專業實踐之外,學校還要積極的推動校企合作實踐,讓學生在真實的企業環境中去感知和學習,將實踐的價值實現最大化[4]。由于企業在與學校合作的過程中,可能會估計到自身的經濟利益,所以面對這一情況,學校要積極的充當好中間協調人的角色,構建雙方互動交流平臺,將學生的利益與企業的利益同時實現最大化。(四)打造高質量的師資隊伍。會計信息化實踐教學不僅僅要求教師要有專業化的信息實踐技能,而且要求他們有豐富的實踐經驗,才能夠保證學生學習到更扎實、更豐富的專業知識。所以打造一支專業化的教學隊伍,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

三、結語

通過對當前的會計信息化教學實踐的探討,我們也進一步認識到了實踐教學的重要性。只有學校對自身的教學模式進行全面的改革,對教學方法進行不斷的創新,才能夠提高我們的教學質量,培養出更多優秀的專業化信息會計人才。

作者:張黎 單位:四川信息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杜俊娟.基于職業能力培養的會計信息化實踐教學模式構建[J].財會通訊,2012,10:36-37.

[2]賈榕泉.會計電算化課程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與運行模式的研究[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1,18:109-111.

篇(4)

關鍵詞:微課程;教學模式;探索

微課程的概念與特征

1.微課程的概念

微課程一詞由國外引進,可稱為Mini course、Micro lecture、Micro lesson,最早可追溯至1960年美國阿依華大學附屬學校提出的微型課程,而正式為人們熟知并吸引關注的是2008年戴維·彭羅斯(David Penrose)首創的“一分鐘的微視頻”的“微課程”。國內已有多人對微課程的概念進行了闡釋,綜合各方觀點,筆者認為微課程是以簡潔的教學視頻、PPT等媒體形式為呈現載體,圍繞某個教學知識點(重點、難點、疑點)和教學環節(練習、實驗、任務)開展的教學活動及配套資源總和,是一種支持翻轉課堂、移動學習等學習方式的新型數字化教育資源。

2.微課程的特征

(1)知識目標明確,素材使用便捷

根據可汗學院課程的統計和腦科學研究得出的結論,人的注意力集中的有效時間為10分鐘左右,結合中小學生的認知規律,微課程的時間也比較短,通常不超過10分鐘,5~8分鐘較宜。微課程的格式多為易于在網絡上運行的主流格式(如RM、FLV、WMV等),能夠在常用教學終端流暢播放,加上配套資源,總的容量也只有幾十兆,極大地方便了師生的調用和下載。微課程中所教授的內容是精華的濃縮,并不像傳統課程教學那樣,以一堂課為單位安排復雜多樣的教學內容,而是需要教師對教材內容重新解構,如某個突出而關鍵的知識點教學、某些集中反映的難題解惑,或者是實驗操作演示等某個教學小環節。

(2)構成松散耦合,學習自控步調

微課程傳遞的知識是片段化的,能清晰表現一個獨立完整的教學內容,但是微課程特別是應用于中小學教學的微課程彼此并不孤立,一般成系列集,內容具連貫性,承前啟后,由淺入深。微課程的設計秉承信息化環境下倡導的個性化學習理念,松散耦合的結構決定了它的開放性和擴展性,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實際需求隨時上傳、更新微課程資源,學習者可以根據已提供的學習路徑參與課程學習;也可以自主控制學習進度,選擇適合的學習內容,對不懂的內容反復學習,對新的內容提前預習,對“進階內容”深入探習,較好地解決了學生“吃不飽”、“跟不上”等知識吸收與消化的弊端。

3.微課程的研究現狀

以“微課”和“微課程”作為關鍵詞在中國知網上進行檢索,文獻數量并不多,也都是近三年發表的,以相同的關鍵詞在“中國知網(CNKI)學術趨勢”查詢,得到學術關注度和用戶關注度如下頁圖1、圖2所示。關于微課程的探討與關注呈快速上升的趨勢。

通過文獻研究可以發現,研究的主題分為理論探討、微課程設計、國內外微課程的介紹與對比分析,微課程應用策略等,對如何利用微課程開展課堂教學尚未有做深入研究。以建構主義理論、教學設計理論、翻轉課堂模式為指導,筆者試圖尋找出微課程與傳統學習模式的融合點,依托微課程靈活多元的優勢構建信息化教學模式,促進微課程內涵和實踐的雙提升,探索達到提高教學質量這一課改終極目標的新路。

基于微課程的教學模式設計

在相關研究中,微課程大都貼上“教師”的標簽,意味著微課程的制作一般都由教師來完成。鑒于微課程制作具有可選的方法多、操作簡單的有利條件,筆者嘗試以學生自制微課程為切入點,創新信息化教學模式,轉變教學思維,通過基于微課程的教與學,幫助學生組織、建構知識,進行有意義學習。

1.課前學習,建構新知

(1)搭建微課程開放交流平臺

為了支撐師生在課內外的教學與互動,在開課之初,必須搭建起微課程開放交流平臺。該平臺將實現以下基本功能:信息與資源共享,教師能夠上傳微課程及其配套資源、最新通知和教學計劃等消息,并創建合理、完整的學習支架,學生除了查閱最新動態、下載或在線學習微課程外,也可以上傳自己希望共享的資源;互動與答疑,利用討論版、即時通訊工具等交互工具,開設主題互動專區,支持協作學習和深度交流;練習與測試,提供在線練習和在線測試,檢測掌握程度,延伸知識圈。學習跟蹤,自動跟蹤記錄學生學習足跡,基于用戶行為數據為學習者個性化推送合適的微課程及相關資源。

(2)自主學習新知識

教師上傳開發好的微課程,按照預定的教學目標,讓學生在課前自主完成新知識的學習。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可以在平臺上各抒己見,發表自己的見解和學習領悟;可以完成教師布置的預習作業初評自己的掌握程度;還可以及時提出碰到的疑問和難題,學生對自己感興趣的話題可以進行回復、評論,“提問─回復”形成N對N的輻射性深度參與方式,互動解惑,完成自己對研究主題的意義建構。

在自主學習環節中,引入學生微課程,作為學生回復和評論的一種新方式。學生之間不僅限于文字或語音的對話,教師可鼓勵學生扮演主講人的角色,利用最易上手且不會為學生增加額外學習負擔的“1手機+1紙+1筆”的微課程制作方式,將對知識不同角度的思考,或者對問題的多種解決辦法等直觀地展示和傳遞出來。微課程制作符合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和對新媒體新技術的敏銳觸角及認同的特點,他們是微課程的使用者、推廣者。學生制作的微課程要求比較低,不像教師開發的微課程要強調教學設計和內容組織,它重點關注能清晰、具體地呈現出問題對策、思想表達即可。因此,學生自行制作微課程是對所學內容的再提煉,成為知識消化吸收為自己營養的指示劑和催化劑。

2.課堂內化,探究知識

(1)組織多元課堂活動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知識獲取是學習者經過自我協商和相互協商發展知識,達到意義的最終建構的過程。因此,教師要積極創造有利條件,吸引學生開展協作探究學習。根據在平臺上收集到的問題以及教學重難點,教師提煉出有價值的探究主題,有效地設計組織教學點撥、習題演練、動手實驗、專題研討等教師講授、自主學習、小組合作相結合的混合式課堂學習活動,強化反饋和實踐運用,讓學生不再成為被灌輸知識的對象,而是在此過程中成為信息的主動加工者,融合、形成個人知識,從而實現知識內化。

(2)促進整體式協作探究

在獨立探究、協作學習后,學生展示成果。美國緬因州國家訓練實驗室提出的“學習金字塔”理論向我們形象地闡釋了不同的學習方法與學習內容留存率(學習者在兩周以后記住內容的多少)之間的對應關系(如下頁圖3)。從中我們發現,當采用“教授他人/馬上應用”的學習方法時學習內容留存率最高,達90%,即表示該方法所產生的學習效果最好。基于此,學生將個人或小組的各類成果制作成微課程的形式到平臺上與大家分享交流,實現知識的輸出。這樣既有利于學生之間相互學習,也有利于匯總不同的觀點,轉變為整個班級的協作探究,提升學習層次和深度,激勵學生求知、求新的精神。教師應及時記錄學習情況,充分挖掘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的潛在創意,做好建設性指導與評價。

3.課后復習,鞏固已知

本課結束后,學生依照自己的學習進度,有針對性地調用和觀看適合的微課程進行復習鞏固,突破難點,起到查漏補缺的作用。利用平臺上用于評價的資源自我評估,判斷自己是否成功掌握了知識,達到學習目標。如果圓滿完成學習目標,則證明學生具備學習新知識點的基礎;如果距學習目標仍有距離,則繼續學習至達標。

結語

微課程作為一個新生資源,是對傳統教學的有益補充。基于微課程的信息化教學模式將容易習得的知識使用微課程在課前傳遞,然后充分利用節省出來的時間組織“以學生為主體”的有效的協作探究活動,將知識點融會貫通其中,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引導學生在問題解決和應用中得出真知,實現了“課堂時間”的高效化。在學習過程中,學生能自己搜索到想要的微課程,并自定步調學習,任意停止和反復觀看學習微課程以確保更加透徹地理解學習內容,滿足個性化學習需求。學生自行制作微課程將督促他們掌握好學習內容,如果自己處于一知半解的狀態,是無法自信地將知識教于他人的,通過微課程,能增進知識記憶的牢固性,更好地促使學生的知識“活”起來。可是微課程的設計并不是所有教師都能很快就適應,它對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設計能力有著較高較新的要求;且從學生角度,不能保證學生自主學習微課程的效率,可能出現注意力不集中,陷入在線學習迷航的情況。

毫無疑問,微課程的發展前景十分廣闊,但是微課程的推廣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為了發揮微課程的作用,筆者在操作層面上對基于微課程的信息化教學模式作了初步探討,提供了一定的參考,但對微課程的應用方式方法還有待于進一步的研究與實踐。

參考文獻:

[1]張靜然.微課程之綜述[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2(11):19-21.

[2]黎加厚.微課的含義與發展[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3(4):12-14.

[3]岑健林,胡鐵生.微課:數字化教學資源新形式[J].教育信息技術,2013(4):19-21.

[4]于莉.運用學習金字塔理論構建高效數學課堂[J].語數外學習(數學教育),2012(8):33-34.

[5]梁樂明,曹俏俏,張寶輝.微課程設計模式研究[J].開放教育研究,2013(1):65-73.

[6]張金磊,王穎,張寶輝.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研究[J].遠程教育雜志,2012(4):46-51.

[7]胡鐵生.“微課”:區域教育信息資源發展的新趨勢[J].電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8]夏仲文.利用微課程促進學科教學的應用研究與反思[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2(11):13-14.

[9]王新乙.微課程:學習方式的變革[J].基礎教育課程,2013(z1):95.

[10]鐘曉流,宋述強,焦麗珍.信息化環境中基于翻轉課堂理念的教學設計研究[J].開放教育研究,2013(1):58-64.

[11]關中客.微課程[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1(17):16.

[12]焦建利.微課及其應用與影響[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3(4):15-16.

[13]胡鐵生.中小學微課建設與應用難點問題透析[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3(4):17-20.

[14]吳秉健.國外微課資源開發和應用案例剖析[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3(4):25-28.

篇(5)

關鍵詞:信息化教學;空間教學模式;探究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15)18-0094-02

我國在教育改革的過程中將“教育信息化”列人到了發展綱要之中,并介紹了信息技術對教育發展產生的影響,需要教學者對其加強重視。在我國逐漸深化發展教育信息化的過程中,應該為學生構建良好的網絡學習環境,實行空間教學,目前,在教育工作者努力研究下出現一種新教學模式――網絡空間教學,它是最為重要的教學改革目標,希望未來所有院校都能應用這種教學模式進行教學。

1.信息化教學模式所具有的優勢

1.1對因材施教更加重視

信息化教學模式主要以網絡教學為主,這與年輕學生善于思考和勤于動手的學習習慣相符合,從而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每個學生都有其自己的興趣點和掌握知識的能力,他們會應用不同的方式進行學習,所以這種教學模式可以根據學生的不同,培養他們的學習能力,此種教學模式有著良好的發展前景。

1.2時間、空間、地域不會限制學生的學習

信息化教學模式不再被教學地點和時間所限制,利用網絡進行教學,學生學習就不會受地域和人數限制,不一定要進行集中教學,學生可以通過網絡教學空間關注到全球資源,他們能夠通過網絡在任何地點、任何時間自主進行學習。例如:湖南省教育廳通過大學城平臺讓各院校教授、教師和學生可以在線進行交流和學習。

1.3可以培養學生進行自主學習

傳統教學模式中,學生為被動的接受者,可在信息化教學模式中,學生可以通過實踐和獨立思考進行自主學習,從而學生可以發揮自己的創造性,學生利用網絡搜集各種學習資料、獨自解決問題、對學習效果進行評價,養成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

1.4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

空間教學包括聲音、圖片、文字等多種內容形式,這與人類的思維方式更加符合,不但讓學生有了更多的學習途徑,還可以使學生獲得更全面的信息,加之上網是廣受社會各界人士所歡迎的學習方式,可以幫助學生快速掌握知識要點,提高學習效果。例如:在數據結構算法這節課,我們在黑板上書寫算法進行講解,這樣學生一定會產生枯燥的感覺,并且理解起來非常的難,如果學生可以親自從網絡中尋找此算法的動態演示,就會比較容易的掌握此算法,并將其牢牢記住,

1.5豐富了教學資源

信息化教學模式可以利用網絡集合各個領域和各個層次上的學生,每個學校的課堂特色不同,這樣就可以將豐富的內容課件、教學方法、教學視頻在網絡上進行匯集,學生就會在這個領域上聽到不同教師的授課內容,能夠得到優秀教師的指導,能夠向權威專家請教自己不懂的問題,能夠閱讀到世界著名的電子圖書,能夠在世界各個地點獲得信息資料,因此,信息化教學模式將學習資源有效的結合起來,滿足所有學者學習需求。

2.信息化教學模式中需要解決的問題

2.1教師需要轉變教學觀念

現在我國信息化教學模式開始實行,在這種情況下,師生地位是平等的,需要互相幫助,有時學生所研究的問題不在教師專業范圍之內,或是教師忽略的知識,但是現在學習環境非常開放,教學資源眾多,教師在知識方面可以說是沒有優勢存在,學生獲得知識的方式逐漸向多元化方向轉變,教師早已不是學生主要的知識來源途徑了。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要轉變原有權威者的觀念,在教學過程中充當學生的合作者和引導者。

2.2對復雜信息進行歸納總結

雖然網絡學習資源更新快、內容全,但是難免會出現優劣共存的現象,有時想要查詢一條信息,通常會瀏覽很多無用信息,浪費了大量的時間。這就必須整理網絡資源確定教學目標,然后再進行課上教學資源準備,根據知識難易程度選擇符合自己的教學資源。在這個過程中一定要對學習資源進行有效控制,以免出現盲目查找的現象發生。在網絡資源大量出現的情況下,教師應該對復雜的信息資源進一步進行歸納和總結。

2.3對教學過程進行控制

在網絡上通常會應用網狀的方式來連接知識,可以利用網絡進行隨意學習,因此網絡教學的實施離不開對教學過程的控制。想要實現這一過程,就需要師生相互配合適應這種教學新模式,教師要事先對教學方案進行設計,對教學過程進行規劃,引導學生主動進行學習,這樣才有幫助學生確定正確的學習目標,主動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從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2.4學生應該提高自己的學習素養

在信息化教學模式下,教學資源不斷豐富,在這個過程中會有很多生動的網頁吸引學生,這樣學生就不能認真的去學習教學資料,很多學生都是上網聊天、玩游戲、看電視、看小說等,只有少部分學生能夠進行資料查詢、學習專業知識,因此,這就需要學生自控能力非常的強,能夠自覺的管理自己進行學習,當出現誘惑信息時,及時將自己調整到學習的狀態。

3.針對問題制定解決對策

3.1教師要改變原有的觀念

在應用信息化教學模式進行教學時,教師觀念一定不能停留在傳統“受教”、“解惑”的觀念上,要站在與學生合作的角度進行教學。在這種教學模式下,教師的主要任務就是帶領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引導學生進行積極討論,讓學生知道怎樣利用網絡獲得自己所需的學習內容,協助學生確定學習重點,所以教師一定要提高學生自主的學習能力和獲取知識信息能力。

3.2構建條理清晰的教學資源庫

網絡提供給我們眾多學習資源,在這基礎上也增加了學習時間,所以一定要建立具有條理的教學資源庫。教師要對現在的教學平臺加以利用,把優秀的教案、教學軟件、教學實錄等教學資源進行分類,然后上傳到網上作為網上資源。在日常生活中如果發現有價值的教學資料,要將其下載、整理、總結,用以補充教學資源庫,使網絡有著更豐富、充實的教學資源,并且還會隨時更新教學資源,將其作為師生增長知識技能的場地。

3.3利用網絡控制教學過程

在現在信息化教學的模式之下,教師一定要充分利用網絡增長自己的知識,再間接的將其向學生傳授;學生能夠在網絡、教師、其他學生中獲取知識,主動進行學習。如果需要教師進行統一講解時,可以使用網絡掌控學生的電腦,在學生的電腦上顯示要講解的內容,這種方式與傳統教學方式截然不同,很容易被學生所接受。

篇(6)

關鍵詞:信息化;混合教學模式;旅游日語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1580(2016)02-0089-03

一、引言

這個以全球性的、開放性的、全方位的信息高速公路為基礎的網絡社會,正在改變著我們每一個參與者的行為模式和習慣。在教育領域我們同樣面臨著這場變革帶來的挑戰與機遇。微課、慕課(大規模在線開放課程,MOOCs)、翻轉課堂、在線教育等一系列借助網絡的新型教學模式已成為教育界的焦點。本文通過分析高職旅游日語專業課程教學模式改革的必要性及可行性、信息化教學技術與課程資源整合方法等,探討了信息技術手段和傳統教學模式融合的教學模式改革的必然性,并結合日語導游課程《景區景點講解》教學單元實踐總結了該模式存在的問題和面臨的挑戰。

二、教學模式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一)外語教學與專業教學在課程層面存在深層次不契合

在外語教學與專業教學方面,目前高職旅游日語專業的教學存在課程層面上的深層次不契合。以我院旅游日語專業為例,課程設置主要以訓練學生外語能力為主,而在第五學期才開始增加一些旅游類專業課程。該類課程側重以中文理論講授為主,日語實訓練習為輔,并且受到實訓場所和經費限制,收效一般。

(二)教學師資力量與日語復合型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不匹配

高職院校日語教師學歷大多為以日語專業畢業的本科生或研究生,畢業后即進入高校從事日語教學工作,缺乏在日資企業的工作實踐經驗。而高職院校的外語類復合型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早就明確為:要培養不僅能夠熟練掌握一門外語的使用技能而且還要具有其他一門學科的基本知識和技能的一專多能人才。社會對人才需求的多元性與目前這種“純外語人才”師資力量以及其在知識上的單一性之間的不匹配,同樣對高職日語復合型專業人才的培養造成了很大的影響。

(三)旅游日語專業教學資源庫建設相對滯后

純日語語言的教學資源和純旅游相關知識的資源很多,但語言(日語)+旅游專業技能的資源卻很少,尤其是中日雙語呈現的旅游資源更是稀缺。旅游日語專業的人才培養迫切需要一個“語言+技能”、中日雙語展現的教學資源庫,其建設滯后已經嚴重阻礙了旅游日語專業自身的發展,同時也限制了該專業與互聯網產業的融合。

三、教學模式改革的可行性分析

(一)教育教學改革創新理念日漸成熟

大眾化的、成熟的、慣常的教育行為模式最終演化為特定的教育文化,這種固化的教育文化制約著教育的運行和發展,決定著各教育要素間的交互作用方式,其結果,或成為教育發展的動力,或成為教育改革的“桎梏”。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傳統、單一的課堂教學模式已經開始顯現其自身的不足,并逐漸被很多新型教學手段取代,在教育領域掀起的教學模式改革已經初見成效。

傳統教學模式正在被泛在的、大眾的、公開的、公共的新型教學模式所取代,正在經歷從強調“教”到強調“學”,從以教師為中心向以學習者為中心轉變,從知識傳授為主向能力、素質培養為主轉變,從課堂教學強調的“學會”向強調“會學”(滿足學習者的多樣化與個性化需求)轉變。

(二)教育教學新形勢下混合教學模式迅速發展

混合教學模式就是把傳統學習方式的優勢和數字化、網絡化學習的優勢結合起來,也就是說,既要發揮教師引導、啟發、監控教學過程的主導作用,又要充分體現學習者作為學習過程主體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這里強調在恰當的時間應用合適的教學技術達到最好的學習目標。混合教學模式具體來說就是建立在以慕課、微課、翻轉課堂、在線教育等一系列有別于傳統教學模式的、借助數字化基礎設施、充分利用數字化教學資源并且以多種方式接人互聯網的新型教學模式。這種網絡化、開放式、平臺化、資源化、互動式的教學模式正撼動著傳統高等教育大廈的基石,改變著現有的教學模式與手段。

2012年,全球三大MOOC平臺相繼成立,我國的眾多知名院校也加入了這場全球性的教育改革浪潮。另外由于硬件建設的迅速發展,很多學校的多媒體教室升級換代,平板電腦、智能手機、臺式計算機的普及使數字化網絡資源的廣泛利用成為可能。很多普通的一線教育工作者已經走在時代前沿,在教學中開始了自己的微課、翻轉課堂的實踐之旅。客觀上,促進了教學手段的更新,增強了師生間的交流互動,擺脫時空限制,降低認知成本,使教學的可重復性以及根據學習者個性、特點因材施教的教學理想成為一種可能。

(三)旅游日語專業的混合教學環境初步形成

慕課、微課與翻轉課堂等教學模式的推廣,迫切要求教師的教學視角要從以教為中心向以學為中心轉變,從知識傳授為主向能力培養為主轉變,從課堂學習為主向多種學習方式轉變。很多教師開始自覺接受現代信息技術培訓,學習制作多媒體教學軟件,研究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有效應用。

四、混合教學模式設計及實踐

本研究基于信息化教學技術的混合教學模式,以旅游日語專業日語導游課程《景區景點講解》教學單元為例展開教學實踐。

(一)前端分析

1.教材分析:本課程主要參考21世紀高職高專日語系列教材――《旅游日語》。同時,結合導游考證要求、日語導游講解規范、日語導游講解技巧等相關要求,遵循導游實際工作流程,對教材進行了整合。景區景點講解,選擇國家首批SA級旅游景區皇宮博物院為學習范例,在教學具體實施過程中,選擇其中代表性建筑――緝熙樓作為講解任務開展教學。

2.學情分析:本課程授課對象為旅游日語專業三年級學生,他們已經具備了日語的基本會話、閱讀和寫作能力,但是對于專業領域的日語應用并不是十分熟悉,對于如何服務日本游客,他們還是不夠了解。

3.教學目標:知識目標為掌握景區景點日語導游講解標準,掌握緝熙樓、同德殿等建筑群的景點知識。能力目標為能夠完成日語導游講解,掌握日語導游講解方法及技巧,提高日語口語表達能力。素質目標為提高旅游禮儀修養,培養學生國際化服務意識。

4.教學重點:主要培養學生掌握景區景點日語導游講解標準,具備完成日語導游講解的能力,為日后做好國際導游、海外領隊打下堅實基礎。

5.教學難點:如何實現實景模擬、訓練學生將標準日語導游講解與國際化服務要求和服務意識相結合是本單元的教學難點。

(二)教學策略

在本單元教學中,景區面積大,課堂用時有限,具體實踐困難,因此需要充分利用多種信息資源與手段,通過情境創設,模擬真實景區景點環境,解決困難,達成教學目標。在教學設計環節,主要希望突破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充分開發和利用互聯網資源。因此決定通過騰訊微云在線任務以及分享教學資源,特別是利用騰訊地圖的街景功能,實現全景導游。由此構筑一個立體、直觀的現場場景,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之感。

(三)教學活動設計

教學過程分為課前準備、課堂教學、課后拓展三個環節。本次課的教學準備是:學生在課前通過手機掃描二維碼或教師在班級QQ群的鏈接了解學習任務,通過觀看教師提前錄制并在騰訊微云的微課及相關音視頻資料了解日語作為導游語言的特點、講解技巧、講解方法,同時查閱相關資料,初步構建緝熙樓的日語導游詞。

課堂上,情境設定服務對象為日本游客,學生就是本次皇宮博物院之行的導游員,帶領游客來到緝熙樓準備參觀,導入任務一。學生在課堂上觀看教師在緝熙樓前的示例講解,根據提示,學生從講解內容、日語語言運用、為日本游客服務的儀態儀表等方面樹立起涉外導游講解的初步印象。接著,學生以緝熙樓為例,討論講解內容的詳略及用時要求,并通過試講具體體驗、感性認知如何進行標準化日語導游講解。以團隊合作的方式,各組學生代表借助騰訊地圖模擬實景導游。在線測試自動記錄學生練習的正誤,教師可以及時掌握學生對本次課程的學習程度。以上完成任務一。

為鞏固任務一的成果,將任務二設定為拓展訓練。學生分組自行設定導游路線、任選景點進行導游詞撰寫,各組根據設計方案派出兩名代表,進行展演。

課堂練習比拼環節學生通過日語語言訓練軟件進行聽力與語音的練習,逐級過關,鞏固所學日語詞匯,并進行聽力和口語的練習。

課后拓展部分,學生可以在智能手機、平板電腦、計算機等終端隨時隨地進行講解練習,作為練習參考的信息化手段,特別是對導游詞講解的練習,學生還可以利用各種導游相關APP進行導游詞講解跟讀訓練,掌握導游詞講解的語調、語速,學習優美的發音及導游風格。另外學生根據自己的掌握程度,借助軟件錄制同步講解并在線傳給教師,課后教師聽取同學們的講解錄音并進行評價,選取優秀作品上傳共享。

五、關于混合教學模式設計及實踐的教學反思

篇(7)

[關鍵詞]高職教育 信息化教學 模式 轉向

[作者簡介]張偉博(1978- ),男,江蘇南京人,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傳播學和廣告學;李建(1971- ),男,江蘇南京人,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金融營銷。(江蘇 南京 211100)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1年度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生涯減少背景下江蘇高職人教育發展對策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B-b/2011/03/030)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4)20-0176-02

一、數字媒體的廣泛應用促進高職教育教學改革的理念創新

教育部副部長魯昕在信息化教學改革中講道:“職業教育必須更新傳統觀念,改革傳統的教育教學模式,以信息技術為突破口,全面提升教育質量。”這些教育理念要求教學一線的教師在教學中要進行教學方式的改革,深入應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現代教育理念、信息技術的不斷創新和職業教育觀念的不斷融合,要求以信息技術推動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創新,促進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變革,促進信息技術與課程教學的深度融合,提高教師教育技術應用能力和信息化教學水平。

1.職業教育將過去的知識型教學變為技能提升型教學。職業教育的特殊性在于其培養的學生要進入企業的第一線,在經歷了一段時間的磨煉后,成長為創業創新者和職業經理人。這就要求在教學過程中強調“做中教、做中學”,重在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職業崗位適應能力,在不斷提升操作技能的基礎上,達到零距離上崗要求。

2.信息化條件要求職業教育更要注重培養學生網絡自主學習能力。調研數據發現,企業對新畢業大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要求相對較高,而目前職業教育下的畢業生在學習能力方面尚有一定的欠缺。筆者在江蘇4所職業院校開展的定量調研表明,94%的學生每天都會登錄互聯網絡;48%的學生表示對教師布置的書本作業沒興趣;在課后會自主學習的學生只有54%。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的廣告課程、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風動能與太陽能技術課程、蘇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的物流課程等,由于開展了信息化教學活動,學習這些課程的學生在課后幾乎都愿意完成虛擬實訓作業,并進行網絡教學資源的瀏覽、交流與自主學習,甚至還主動給任課教師網絡留言,提出意見。這是一個很明顯的反差,同時也給高職教育一個信號,既然學生課后都愿意花時間在互聯網而不愿意看書本,那課后學習是不是應該由書本轉向互聯網,轉向信息化學習模式?這個答案是肯定的。學生的網絡自主學習能力主要體現為:知識、信息的獲取能力,發現問題的能力,順暢的網絡交流和溝通能力,通過網絡完成相關專業任務的能力。學生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可以隨時、隨意地檢索自己需要的信息,以自己喜愛的方式攫取信息進行學習。各職業院校的教學模式應該積極探索、尋求轉變,緊跟業界腳步,迅速向信息化教學模式轉向。

3.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使游戲化、視覺化傳播的教學作用更大。傳統的教學設備主要是黑板、教科書和教師的講解,很多東西學生看不見、摸不著,甚至無法想象。現代科技與傳媒技術的發展使得社會信息傳播更加快捷、形象,富有視覺沖擊力。3D甚至是4D電影早已不再是新鮮事物,各種精彩絢麗的網絡界面每天都沖擊著學生的眼球,手機圖片、視頻、iPad掌上電腦等更是無處不在地傳遞著豐富的視覺信息。精美的靜態和動態的視覺文化替代傳統印刷和口頭傳播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信息化教學由靜態轉向內容豐富的動態的可操作內容已是“迫在眉睫”。這要求未來的教學模式不再是簡單地編寫新教材,而是要通過各種編程、視頻拍攝和編輯、輔以相應的文字,使學生能在看中學,在操作中學。換句話說,未來的教學模式相當于教學生做各種課程游戲,使學生在游戲中完成技能訓練。

二、信息化教學在職業教育中的轉向路徑與模式

職業院校由傳統的教學方式向信息化教學方式的轉向必須經過一定的路徑。首先,要求學校和教師轉變觀念,樹立“轉向”的信心和理念。其次,必須有相應的資金、設備和技術作為信息化教學轉向的有效保障。最后,要有與之相配的一系列信息化資源來保障教學內容的系統化和全面化。職業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培養實務型、應用型、技術型人才。由于專業不同,人才培養目標也不盡相同,職業教育注重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加強與企業的合作培養,對學生知識、技能的傳輸從“教書”角度轉向為“崗位設置”的角度。所以,信息化教學應該區別對待。總體來說要向以下三個方面轉變:

1.多點網絡式教學模式。信息化下的教學模式與以往相比有了根本性的不同,主要體現在:課堂教學由一個教師主導到多個教師同時參與。比如,教學如果涉及多個方面,可以分別由本校教師、企業導師等多個人通過課堂教學和遠程網絡教學模式同時介入,與同學可以實時互動,既保證了課堂教學秩序的正常進行,又可以通過視頻讓學生實時看到企業的操作現場和企業導師的現場講解,使學生的學習場景化、生動化。

2.模擬和仿真(游戲化)教學。高職學院由于資金、技術等問題還不能在所有教學中都引入最先進的設備,但卻完全可以設立虛擬環境,讓學生在課堂上體會到工作現場的情境,課后配有自主學習軟件,讓學生反復完成工作崗位中的每一個步驟,從而熟悉工作流程,學到實戰技術。如江蘇某交通職業技術學院開發的一套領航設備,包括投影設備、輪船操作設備、控制平臺、仿真環境系統設備等,學生在操作臺上可以模擬香港、紐約等世界上所有大港口的具體環境,在操作臺上可以真切地感受到船速的變化和在水中的搖擺,看到城市一步步地逼近。這套設備還可以模擬各種氣象條件下、不同洋流條件下的操作,如風和日麗、刮風、下雨、下雪、冰凍條件下進港操作的技術。這種游戲式的仿真教學模式贏得了所有同學的喜愛。應該拋棄單純的PPT授課模式,立足于現代先進的信息技術,不斷開發各種專業仿真教學設備,讓學生變被動學為主動學。

3.基于全天候網絡解惑基礎上的教學模式。教師自古以來就是要“傳道、授業、解惑”,高職學生之所以學習興趣不濃,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對未來充滿了困惑,又無人溝通和解惑,導致內心苦悶,失去了未來目標,甚至沉迷于網絡游戲,徹底迷失方向。信息化教學轉向的根本,不僅是教學手段和授課方式的改變,更重要的是基于整個傳播觀念和思維模式的轉變。

社交網絡的使用在當今學生中已成為不爭的事實。筆者調研,江蘇4所職業院校學生的社交網絡使用率都是100%,且學生對社交網絡的使用黏度非常高,91%的學生表示每天都會登錄社交網絡。那么,將教學內容靈活嵌入社交網絡將是一個很好的模式。高職學院的教師可以個人名義加入學生的班級網絡(QQ群、MSN群、學生喜歡的各類社交網站、微博、微信、易信等),不僅使教師的一言一行可以隨時隨地傳播給學生,在網上布置作業和批改作業,共享優秀作業,也可以通過適當點評讓學生了解自己的短板,以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還可以看到學生的反饋,針對發現的問題隨時予以解決,使教師真正成為學生的航標和燈塔,奠定特定的友誼基礎,建立起適應學生心理和傳播方式的新溝通模式。

在實際運用中,要為每一門課程開設以班級為單位的社交群體,使教師和學生的溝通變得隨時、隨地。同時,著手建設課程精品資源,并通過網絡形式呈現在學生面前,學生接受信息的渠道也變得更加多元化、豐富化,使知識的傳輸變得非常準確且迅捷;學生接受教師的信息也變得更加方便、靈活;學生的課外學習形式更是異常豐富。這種基于社交網絡概念的教學模式不但符合當今大學生的傳播思維習慣,而且也讓知識的傳遞方式變得靈活多樣,激發學生的濃厚興趣。

三、信息化教學對高職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

除觀念、設備、資源和教學模式的改變外,教師是信息化教學轉向中最核心的因素。教師作為課堂學習的“主持人”,是重要的信息傳播者,也是學生答疑解惑的重要信息源。在數字化生活的時代,信息化教學轉向的背景下,教師的媒介素養亟待提高。1992年美國媒體素養研究中心對媒介素養下了如下定義:媒介素養是指在人們面對不同媒體信息時所表現出的信息的選擇能力、質疑能力、評估能力、創造和生產能力以及思辨的反應能力。媒介素養又分成三個主要層面,即能力模式、知識模式和理解模式。就能力模式而言,指公民所具有的獲取、分析、生產和傳輸各種形式信息的能力。這就表明在信息化時代對信息的創造和生產能力是衡量媒介素養的重要指標。教師是否具備在數字化時代獲取、分析、生產和傳輸信息的能力,是否在教學中能夠創造和生產學生感興趣的信息,都將是信息化教學轉向的關鍵。作為現代教育中的教師,應該努力提高自身的媒介素養,樹立信息化教學轉向的理念,更新數字化時代信息傳播的觀念,提高教學技術手段。只有這樣才能符合當今時代的特征,才能創造更好的教學效果,最終達到滿意的教學目標。高職教育的信息化對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

1.按照信息化教學的標準,要求教師有一定的課程開發能力。不管是文科還是理、工、農、醫、藝術、體育等,授課教師都要自己或與相關的程序開發人員一起根據課程的要求開發新課程及設備。比如,學院設置高爾夫球專業,如果因此建設一個標準的高爾夫球場既沒必要,也無可能。但高爾夫球在很多方面是可以進行仿真設計的,教師可以提供高爾夫專業的課程教學經驗,讓程序開發人員開發相關的模擬程序,使仿真教學成為可能。

2.更強的設備和技術操作能力。目前許多高職教師還停留在以往的書本式教學,相關的設備操作從來沒有接觸過,這與高職的職業化教學的初衷并不吻合。高職教師應先于學生了解和熟悉設備和相關技術的操作,更好地為教學服務。

3.更強的信息搜集和處理能力。信息技術瞬息萬變,各專業也都在不斷地向前發展。教師要善于吸收新的信息、技術和經驗,并運用到教學改革中去,使學生學到的都是最新的東西。每天全世界會有無數個新案例誕生,教師要善于甄別,將最新最好的案例不斷充實到教學案例庫中,做到文字、圖像、聲音、視頻相結合,學生喜聞樂見。

4.較強的知識產權生產、運用和保護能力。教師為了教學需要不斷地學習和開發新技術,在這一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生產出一些有應用價值的知識產權,有些可以轉化成商標權、專利權,有些可以放到企業實際生產中。高職學院教師要有能力、有信心去做這樣的事,為社會、學校和個人創造財富,同時也要學會保護自己的知識產權不要受到侵犯,努力促進全社會該項技術的教學、運用和發展。

5.與學生在網絡時代順暢溝通的能力。學校應創造條件為教師配備一些設備,使教師能夠隨時隨地看到學生的信息,及時點評和回復,做到全天候溝通無障礙。

數字化時代早已來臨,使信息化教學的轉向大步前進。在這種時代背景下,作為教育工作者,必須著眼未來,樹立全方位、系統化的信息化教學理念,努力提高自身的媒介素養,采用全新的教學模式,創造、生產出優質的教學資源,結合職業教育的內涵,培養出優秀的實戰技能人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性色欧美a在线图片 | 色噜噜狠狠成人中文综合| 色综合久久久久综合99| 一本丁香综合久久久久不卡网站| 成人无码a级毛片免费|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不卡| 亚洲 欧美 清纯 校园 另类| 色欲色av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国产精品国产专区不卡 | 久久婷婷五月综合97色一本一本| 久久久久久久久无码精品亚洲日韩| 伊人伊成久久人综合网| 午夜人妻久久久久久久久|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精品| 大地资源中文第3页| 狠狠躁天天躁无码中文字幕图| 狠狠久久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又大又硬又黄的免费视频| 熟女少妇精品一区二区| 麻豆一区二区三区蜜桃免费| 大伊香蕉精品一区视频在线| av网站免费线看精品| 老熟妻内射精品一区| 日本伊人色综合网| 久久99亚洲网美利坚合众国| 天天躁夜夜踩很很踩2022|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普通话| 办公室撕开奶罩揉吮奶头h文视频| 最爽free性欧美人妖|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黑人免费| 国产亚洲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人成视频x8x8| 性色欲网站人妻丰满中文久久不卡| 色狠狠一区二区三区香蕉| 久久综合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国产老妇伦国产熟女老妇高清| 少妇被躁爽到高潮| 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久久久久|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69sex久久精品国产麻豆| 人妻少妇精品无码专区二区|